《冰心诗四首》《成功的花》公开课教案

《冰心诗四首》《成功的花》公开课教案
《冰心诗四首》《成功的花》公开课教案

《冰心诗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了解冰心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创造性地感悟诗歌,把握作者是如何抒情和阐述哲理的。

3、结合诗的背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诗的含义。

教法教具多媒体

教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母亲》《纸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配乐诗《献给母亲的歌》或歌曲《懂你》导入,听完后问学生们,你们怎样来赞美母亲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母亲是伟大的,无私的,母亲的怀抱是温暖的。先让我们来看看冰心老人是怎样来赞美母亲的?

二、简介作者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著名的诗集有《繁星》,《春水》,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等。

冰心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是歌颂母爱、童真和自然。感情细腻真切,文笔清新优美。

《繁星》、《春水》这两本诗集仿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形式,吟咏自然讴歌母爱,抒发生活的感悟。这

两本诗集开创了诗情与哲理交融的短诗诗风,引得当时许多青年竞相效仿。

三、学习《母亲》

1.朗读诗歌:

(1)纠正个别字的读音。如“呵”“巢”(2)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

(3)你认为哪些字该重点读?

(4)文中的“躲”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你有过这种体验吗?

2.再读课文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抒发这种感情的? (巧妙的由鸟儿躲到鸟巢避风雨,联想到儿女的心灵(精神和感情)受到打击,总会在母爱中得到慰藉,这种自然的联想和巧妙的类比,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也讴歌了母爱的温暖、无私、伟大。)

四、学习《纸船》

1.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注意纠正读错的地方。

2.讨论:(1)这首诗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通过哪些诗句品读出来

的?学生结合诗句谈自己的阅

读体会

(2)作者折纸船的整个过程你能描绘一下吗?

3.再抽读该首诗:注意要有感情。(1)这只纸船母亲肯定是收不到的,但母亲为什么却能在梦中看见

呢?

(2)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抒情的?(3)齐声朗读这首诗并尝试背诵

4.朗读比较这两首诗的抒情侧重点。

五、拓展训练

以上两首诗都是抒情短诗,它们都是借用特定的物象(具体事物)来抒发感情的,请你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个事物来抒发赞美母亲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搜集歌颂母亲的诗歌或散文。

七、教后记

第二课时教学《成功的花》《嫩绿的芽》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2、理解并背诵课文;感悟将生活中的瞬间感受捕捉入诗的小诗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2、诗中创设的艺术形象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交流歌颂母亲的文学作品。二.由两幅画导入

一幅绚丽的花,一幅科学家的画像

1.这幅花没吗?你羡慕它的明艳吗?这位科学家你熟悉吗?你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

2.投影一个美国人的人生片断,请同学们推测这个人会不会成功。

21岁——生意失败;

22岁——角逐议员落选;

23岁——生意再度失败;

26岁——爱侣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

36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

49岁——角逐联邦众议员三度落选;老师揭示谜底前设埋伏:当我揭示谜底后,请大家告诉我,你得知谜底后的真实感想。

学生推测后,老师揭示谜底:这个历经无数挫折的人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

3.老师归纳:许多人看成功,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没有使林肯泄气,反而激发起他向自己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激发其他实现自己抱负的信心和勇气,终于他在52随那年,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对之前学生的回答我们先不做评论,先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个人生的哲理吧!三.朗读诗歌,品味诗意1.先请一名学生朗读《成功的花》,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一听该生朗读的节奏,重音是否确当,读后大家帮助纠正。

2.讨论问题:

(1)“惊羡”一词什么意思?可以换成“羡慕”吗?“浸透”“洒遍”分别换成“浸湿”“洒下”好吗?请说明理由。(2)花的明艳与泪泉和血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3)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4)你能举一些名人成功的例子吗?3,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板书。

4、学生在领会的基础上,再有感情的

朗读。(朗读形式: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

三.学习第二首诗《嫩绿的芽儿》1.学生朗读诗歌(提醒读时注意停顿、

重音)

2.你们能用素描速写笔法将这三小节

的意向用三幅图画形象地表示出来

吗?

3.讨论问题

(1)找出诗中写色彩的词,体会其作用

(2)这三小节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3)诗人以果树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用拟人、反复的方法借“芽”“花”“果”之口劝勉青年应该怎样做?假如那青年就是你,你该怎么做呢?

4.教师总结、板书

四.背诵四首诗(开展小组竞赛活动)五.教师小结

冰心小诗的特点,参见第一课时“文本探究”。

六.布置作业

《2.1空气的成分》教案12

第二章第一课时空气的成分(一) 课题空气的成分(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我们生活 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 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 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 资源,那你知道空气是 由什么组成的吗? 根据已有知识,生活经 验说出空气中含有氧 气、二氧化碳等 设疑,激发兴趣 【内容新授】 一、空气的成分 【演示】实验2-1 1.如图2-3连接好装置 2.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 水,并作上记号,为什 么? 3.向燃烧匙中加入较多 量的红磷,为什么? 4.点燃红磷,立即伸入 瓶中,并塞紧。 5.提示观察红磷燃烧现 象,冷却后,打开弹簧 夹,观察水面情况。 认识仪器 讨论操作原因,观察实 验现象,讨论口答 1.瓶内放水是为了吸 收生成的白烟,同时降 温。 2.燃烧匙中放较多红 磷是为了使瓶内氧气 充分消耗掉 3.红磷燃烧,发出黄白 光,放出大量的热,产 生大量白烟 4.熄灭后,集气瓶内水 面上升,大约占集气瓶 剩余体积的1/5 用边介绍实验步骤 边提出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观察时边记 录边回答问题,调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 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分析能力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问】实验中为什么 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 1/5 【归纳】 1.装置不严密猜想、讨论 培养分析能力 备注

教学过程2.红磷量少,不能充分 耗尽瓶内的氧气 3.空气没有冷却 【讲解】空气的成分记录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增强记忆 二、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多种物质 纯净物:一种物质 举例说明 空气自然水泥浆 氮气氧气二氧 化碳 加强理解 【小结】 1.空气的组成 2.物质的分类 【练习】课本P30检查 站 口答练习巩固知识 【布置作业】完成课本练习P35 1.2.3 A组:1. (08海南)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二氧化碳 B.水蒸气 C.氮气 D.氧气 2.(08湖北黄石)夏天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饮料外壁会潮湿,说明空气中含有( ) A.氮气 B.氧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3. (08广东肇庆)下列的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矿泉水 B.自来水 C.雨水 D.浮有冰的水 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水蒸气 B.空气 C. 鸡汤 D.汽车尾气 B组:5.按右图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把燃烧匙内的红磷放在酒精灯 火焰上点燃,并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 橡皮塞,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 簧夹,这一过程中发生的现象为 。 (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冰心诗四首教案

冰心诗四首 自主学习 1.正音辨形 妄弃()嫩绿()惊羡() 鸟cháo() pāo()下tǎnɡ()若 答案:wànɡnan xiàn巢抛倘 2.据义填词 (1):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2):惊叹羡慕。 (3):鲜明艳丽;明丽。 答案:(1)无端(2)惊羡(3)明艳 3.走进文本 (1)四首诗的表现手法相似,或托物寓情,或借物言理,都出现了“物”:第一首是“”,第二首是“”,第三首是“”,第四首是“芽儿”“花儿”“果儿”。 (2)《成功的花》中作者抓住花的色泽特征,用一词形象地突出了花的“成功”。《嫩绿的芽儿》中作者抓住芽、花、果的特征,用、、三个词形象地进行了描绘。 答案:(1)鸟儿纸船花(2)明艳嫩绿淡白深红 题目主题思想 母亲歌颂了母爱的博大无边、伟大无私 纸船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 成功的花我们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精神,从花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 嫩绿的芽儿讴歌美好的青春,赞美积极的人生

母亲 1 思考:诗歌中两个“风雨”相同吗?说出你的理由。 不同。第一个“风雨”指真正的风雨,此“风雨”为下面的“风雨”做铺垫,第二个“风雨”指失败、挫折、打击。 2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赞美母爱的伟大、无私。 纸船 纸船 -寄母亲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凉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4、叠纸船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悲哀? 因为与母亲远隔万水千山,十分想念自己的母亲,思念不着最是难受,所以“含泪”“悲哀”。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热爱母亲、思念母亲的情感;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 6、本诗用“纸船”做题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诗人叠纸船这一行为表明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爱的无比深厚。 3、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9、第三节是诗人展开的想象。这一想象有何特点?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初中化学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二、教材内容选择 1、教材内容:鲁教版第四单元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第一课时; 2、地位与作用:重要地位,重要作用。 三、主要知识点 1、现代大气的成分; 2、远古大气的成分; 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4、空气成分的发现。 四、教学目标 1、追寻科学家研究空气成分的足迹,能设计实验并准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实验过程中会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认真细心的习惯,精益求精的精神,开拓创新的视野。 五、仪器用品 1、仪器:硬质玻璃管(相同规格两支),橡胶塞(相同规格4个)量筒、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气球、注射器,集气瓶,燃烧匙,导管,胶皮管,弹簧夹,烧杯。 2、药品:铜粉、红磷、水。 六、教学过程 ⒈开心辞典:引入。(一个谜语,两个小实验); ⒉百家讲坛:①现代大气的成分, 问1:课本第74页图示表示空气中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其总和小于100%,怎么回事?

心语: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老师的严谨认真给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问2:若标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空气的密度为1.293g/L,那么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心语:通过计算,让学生明白了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和质量分数不一样,提升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运算能力。 ②远古大气的成分, ⒊科学探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问1:用铜和氧气反应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用红磷和氧气反应也能。用木炭和氧气反应能吗?为什么? 问2:若测定的结果是大于21%或小于21%,其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心语:科学探究能力是老师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 ⒋百家讲坛:空气成分的发现;(1)、拉瓦锡(2)、瑞利 心语:空气成分的发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许多人做了许多的努力,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其中拉瓦锡和瑞利的故事特别感人,尤其是瑞利发现氩气的过程。对这些故事的了解与运用能体现教师较好的化学学科素养,也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与激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⒌答记者问:疑难解析; ⒍在线测试:(附测试题)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 课堂练习: 1、(1)原始大气组成与现在大气组成不同,原始大气是以、、、

空气的成分教案

21.空气的成分 大果子一.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器材进行实验操作;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喜欢大胆想象; 3.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含着氧气和二氧化碳,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二.教学重点 1.实验:燃烧需要空气; 2.实验二:空气的成分实验; 3.对空气成分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 1.认识空气中所包含的不同成分; 2.了解氧气的不同用途。 四.教学准备 玻璃皿、火柴、蜡烛、大小饮料瓶各一个、红色墨水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实验一:哪支蜡烛会先灭? 展示教具,介绍实验方法。 2.问题探究: 师:猜一猜,哪支蜡烛会先灭,为什么? 生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给出各种回答。 师:大家的猜测对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空气的成分 3. 演示实验:请两名同学上台协助老师完成演示实验。 (二)探究新知: 1.实验结果: 小饮料瓶罩住的蜡烛先熄灭,大饮料瓶罩住的蜡烛后熄灭,完全暴露在空气的那支蜡烛没有熄灭。蜡烛熄灭后饮料瓶里进了水,水面高于外面的水面。 师:这样的实验结果符合你预期的猜想吗? 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会提出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引导学生研究。 问题一:水进入了饮料瓶,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杯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 问题二:为什么饮料瓶内的空气会减少?是空气跑走了吗?这与什么有关系? 生:空气的减少与蜡烛的减少有关系。 问题三:饮料瓶内还有没有空气,水会涌进更多,占据杯内的全部空间。 生:杯内还有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水会涌进更多,占据杯内的全部空间。 通过以上问题得出实验结论:燃烧只消耗了一部分空气,瓶内还有一部分空气。 2. 实验二:瓶内剩下的空气还支持燃烧吗? A.猜想:剩下的气体是否支持燃烧? B.实验结果:当把火柴放进实验用过的塑料瓶后,燃烧的火柴熄灭了。 师:火柴为什么会熄灭,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PPT展示根据实验解说推导实验结论的过程。 结论: 根据实验,可初步断定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 C. 实验总结: ①观看PPT,了解空气的成分。 ②讲解空气成分比例图 (三)自由活动 1.让学生体验空气与生命的关系。 A.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憋气,体验到人的生命不能没有空气,知道人的呼吸需要氧气。 B.找学生到讲台上做原地踏步跑,结束后请其他同学观察这些同学的表现。发现运动越剧烈,需要的空气越多。 2.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对氧气的应用。 让学生观看PPT上的图片,阅读课本上的资料卡,介绍人类的活动与空气密不可分,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四)拓展活动 二氧化碳是什么样的?你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吗? (五)总结回顾 这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江苏省泰州市永安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冰心诗四首教学案 苏教版

冰心诗四首教学案 姓名班级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蕴涵的情感。 2、学习诗歌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聚的语言。 3、背诵并会默写前两首诗歌。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蕴涵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诗歌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聚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抛.下(pāo)倘.若(tǎng)叠.成(dié)惊xiàn(羡) cháo里(巢) s?遍(洒) 2、填空。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主要诗集有《繁星》、《春水》。她的诗以书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 3、熟读课文。 4、根据情境补写句子。 一只蜗牛艰难地在墙壁上爬行,一会儿就从高墙上摔下来了,它翻过身又继续向上爬…… (1)悲观者说:无论它怎样奋斗,终究还是将会落下.人生也是如此啊,拼命奋 斗,到最后还是一场空. (2)乐观者说:多么坚强的生命啊,我们也要这样,活着,就要不怕困难,坚强勇 敢。 二、学习研讨: (一)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有关赞美母亲的诗句,歌曲。有何独特的感受。 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鲁冰花》、《妈妈的吻》、《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孟母三迁的故事 (二)学习研讨 1、交流自学情况 (1)字词(2)作者简介(3)根据情境补写句子 2、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思考: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明确: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为一组),让每小组同学 讨论,为什么这首诗对你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 3、品读课文:补充栏:补充栏:

(完整word版)初中化学空气教案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学设计 晋源区金胜中学 杜建忠 2012.5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学设计

成分的化学史实。思考: 1.拉瓦锡是怎么知道气体体积减少1/5的? 2.写出拉瓦锡实验过程中的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拉瓦锡的实验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互动交流】因为汞有毒,你能改进上述实验,通过水面上升的体积反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 师生共同归纳出探究实验的要点。学生讨论交流。 1、应该找到一种可燃物来消耗氧气。 2、利用压力差来产生水倒流。 …… 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 学生将已学知识与新的问 题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 习动机。 演示【实验2-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顺序,注意事项。边做实验边提出观察的注意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还有什么? (2)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 (3)红磷熄灭冷却后把弹簧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4)该反应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5)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实验讨论】实验结束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5分钟后回答: (1)集气瓶内水的作用是什么? (2)燃烧匙内放过量红磷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实验开始前要关闭弹簧夹?如未关闭,可能的后果是什么? (4)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结果可能是什么? (5) 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什么?有什么性质?认识仪器 讨论操作原因,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口答 1、空气。 2、红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冒 出白烟。 3、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 约占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因为红 磷燃烧消耗瓶内氧气,导致瓶内压强 减小。 不冷却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实验结果会偏 小。 (4)原理: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P+O2P2O5 (5)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学生讨论思考5分钟后回答: (1)一是防止热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2) 使瓶内的氧气全部被消耗掉。 (3)防止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后逸出,使 测定结果偏大。 (4)燃烧结束时瓶内压强减小,瓶外的空 气会进入集气瓶,引起测量结果偏低。 (5)氮气。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 烧。 用边介绍实验步骤边提出 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观察时 边记录边回答问题,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分析能力 【实验反思】实验过程中的哪些操

空气的成分教案

2.1 空气的成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空气的成分,说出各成分的大致含量 (2)了解混合物及纯净物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空气成分的认识,了解和区分混合物与纯净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以便更好 的服务于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混合物与纯净物。 【教学难点】: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及其运用。 【教学工具】:用于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器材;相关各种气体用途的图片;多媒体视频;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在小学科学课和初中生物课中,学生对空气和呼吸作用已有一定的认识,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实验2-1],由学生推理出结论:空气中含有约1/5体积的O2,这些O2在燃烧过程中被消耗掉。要向学生讲解烧杯中的水倒流人集气瓶内的物理学原因。 空气各种成分的含量多少是以体积分数表示的。部分学生对体积分数的概念不易理解,必要时可向学生解释:对照课本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表中数据,若把21mLO2、78mLN2与0.94mL稀有气体、0.03mLCO2以及0.03mL的水蒸气或其他杂质混合到一个100mL的容器内,各种气体是极易扩散均匀的,这样就人工造成100mL空气了。每种气体的体积与总体积相比,就是这种气体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通常用百分数表示)。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既是相对稳定的,又不是绝对不变的,这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有必要向学生说明。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里,空气的某些成分的含量会发生变化。例如,人口密集或工厂密集的地区,CO2的含量会偏高。人们常把CO2、H2O和其他杂质称为空气的可变成分,它们占空气的分数虽然很少,但其效果不容忽视。 在学习N2和稀有气体的用途时,要充分利用图2-5,培养学生性质决定用途的学科思维方法。

冰心诗四首教案

冰心诗四首教案 韦军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深刻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品味诗歌。 教学难点: 体味人间至爱亲情,领悟诗歌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总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纸船》《母亲》)教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象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四首小诗。(板书课题) 二. 了解冰心生平。 冰心:原名谢婉莹,生于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逝世。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散文家,儿童文学家。五四运动爆发后,在革命潮流影响下,为了探索人生道路,暴露社会的黑暗,开始以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为主题的小说创作。1921年,参加了茅盾、郑振铎等发起的文学研究会。1923年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把在旅途和异国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冰心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小说集《超人》,其作品体裁以歌颂母爱、童年和自然为主,笔调柔和细腻,微带忧愁色彩,手法含蓄委婉,语言清新明丽,共鸣面大。 三、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读出语气语调。 四,品读课文: 1、学习《母亲》 (1)集体朗诵《母亲》,说说: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温暖、宽广、安全……),你有过亲身体验吗?请说出来。 (2) 自由朗读冰心的小诗《母亲》。朗读要求:要感悟亲情,注意节奏和重音。 (3)诗中两个“风雨”的含义相同吗?在诗中有何不同?(第一个“风雨”主要是指大自然中真实的风雨;后一个“风雨”主要是指在生活中遇到不顺、挫折等等而引起不愉快乃至痛苦的心情,所以说成是“心中的风雨”。) (4)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巧妙地用第一个“躲字”引出第二个“躲”字,如同鸟儿躲到鸟巢避风雨一样,儿女的心灵(精神和感受)受到打击,总要找母亲倾诉,总会在母爱中得到慰藉。这种自然的联想与巧妙的类比,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也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空气的成分》是鲁教版九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节内容。本单元选择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对空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对它的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二)教材主要内容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采用实验探究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从定性向定量的分析和推理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设计思想 1.运用化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既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教育;同时通过对拉瓦锡实验的深入思考,为实验探究奠定基础。 2.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组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装置和步骤,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在思维的引导下进行实验探究,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维。 3.引导学生超越具体知识的学习,通过概括提炼,上升为基本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含量。初步体验简单的实验设计、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分析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化学史实,明确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探究实验成功的基础,体会科学发展的艰难和曲折。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探究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探究方法、探究原理 六、教学过程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冰心诗四首》教案 苏教版

第3课冰心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从《成功的花》中体会成功背后的辛苦。 2、从《嫩绿的芽儿》中探讨如何使自己的人生更积极美好。 3、体会《纸船》中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爱的无比深厚。 4、学习这些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品位这四首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哲理及“冰心体”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冰心(1900一 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诗以抒写纯真的重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二、学习《母亲》 (一)全班分读、齐读课文,争取背诵。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二)体会“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中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人巧妙地借助前一个躲引出第二个躲字:如同鸟儿躲到鸟巢里避风雨一样,儿女的心灵(精神和感情)受到了打击,总会在母爱中得到慰藉。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也讴歌了母爱的温暖、无私、伟大。 三、学习《纸船》 (一)、熟悉全诗指导朗读。 1.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 2.教师范读。要读得低沉而富有深情。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纸船 -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空气中的成分教学设计公开课

《空气的成分》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 1、掌握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加深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理解。 2、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和方法等,学会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3、了解原始大气的成分及空气的发现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进行定量实验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观察铜丝与氧气反应的现象,从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学习兴趣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组成测定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阅读了解法 难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具和媒体教师用:多媒体、教学课件、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铜丝)、火柴 教学过程: 一、揭示目标: 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

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二、导入新课: 用谜语引入本节主题:有一种物质你摸不到、看不着、也抓不住,但是我们却时刻离不开它。请问这种物质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 三、自学指导:5分钟 同学们屏住呼吸30秒,谈谈你的感受。 【提出问题】:空气总是在我们身边 ①你了解空气吗?②你了解空气的成分吗?③你还想知道空气的哪些知识? 请阅读课本内容,明确本节要解决的问题: ①了解原始大气的成分及演变过程 ②了解空气成分的发现史[来 ③掌握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④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方法等。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联系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二、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是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三、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空气污染对于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空气的组成,自己亲手做实验来比较通风不畅的环境与通风良好的环境的空气的质量,会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当学生真正认识了空气的成分,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重要用途,他们自然就会把空气当成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来对待。 五、教学用品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课前教师布置研究性课题:研究性学习—空气中有什么?空气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一切生命就无法生存。那么你认识空气吗?你觉得空气是单一成分的物质还是多一成分的物质呢?你知道空气中含有那些物质?请你结合生活经验用事实进行说明或者设计实验进行证明。(所需的实验仪器、药品可自己搜集或从实验室借取)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对空气进行重新审视,较为理性地、科学地整理自己对空气的认识。 教师: (一)认识空气的组成 1、教师组织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倾听学生们的争论和发言,随学生们的表述板书出空气中含有的物质,并时时点头或用贴切的话语对学生们的表现表示赞许。 学生:学生积极、热切地通过多种形式来表述自己对空气的认识。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经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第2单元课题1《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第一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知识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情感目标】 1.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 【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 2.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2.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便能很快适应化学课的学习。 【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新课导入】一 1/ 7

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新课导入】二 空气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一切生命就无法生存。那么你认识空气吗?你觉得空气是单一成分的物质还是多种成分的物质呢?你知道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吗? 【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探究点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拉瓦锡最早用实验得出了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2.用红磷作原料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7

②向集气瓶中预先加入少量水;(降温) ③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④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2)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打开弹簧夹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约1/5。 (3)化学反应: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4)原理: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态P 2O 5 ,使瓶内压强减小,烧杯中水进入集气 瓶中,进入水的体积等于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5)成败关键 ①气密性要好; ②红磷要充足; ③红磷点燃后插入集气瓶要迅速; ④要冷却至室温后方能打开弹簧夹。 (6)结论: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3/ 7

空气的成分 教案 徐姣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第一课时) 主备人:徐姣(阴平中学) 课题:认识空气的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干燥洁净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明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会 进行有关的误差分析。 2、在教师指导下,能够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在实验过程中体会从混合物中除去某 种成分的方法。 3、通过空气的成分发现史的了解,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干燥洁净空气的成分(重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难点) 教学准备: PPT课件、导学案、当堂检测、铜粉、硬质玻璃管(相同规格2支)、注射器、橡皮塞、量筒、酒精灯、药匙、铁架台、气球、火柴、水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语: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时刻都在接触空气,一刻也离不开它。没有空气,就没有人类,也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你知道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空气的组成。(展示课题,板书) 二、自学对学 学生活动,打开教材,自学74—76页的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教材预览”,师巡视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教材预览】 1、空气的成分按照体积分数计算,氮气约占_______%,氧气约占_______%,_______约占0.934%,二氧化碳约占_______%,_______约占0.002%。 2、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的,其中__________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__________约占空气总体积的4/5。 3、使用加热铜粉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将氧气转化成为态的,发生反应的表达式可表示为。

《冰心诗四首》教案

《冰心诗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冰心诗歌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2、学习诗中丰富的想像、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及深刻的哲理。 重点、难点:体会诗中的情感深刻哲理。 学习方法:导学探练清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粗的字注音。 叠着巢里抛下倘若惊羡 2、词语解释 惊羡:浸透: 明艳:妄弃: 倘若:无端: 3、介绍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五四运动爆发后,她在革命潮流的影响下,为了探索人生的道路,暴露社会的黑暗,开始以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为主题进行小说创作。冰心作品有三大主题:“童真”“母爱”“大自然”。诗集《繁星》《春水》除了表现母爱外,还记录了作者零星的感受和玄想,文笔隽逸,艺术精巧。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集》《冰心散文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等。 4、文题点睛 《母亲》一诗把“母亲”是人生唯一可靠的心灵避难所这种思想感情,凝练的更加鲜明、深刻,表现的淋漓尽致;《纸船》一诗作者由儿时所钟情的纸船入手,通过“小小的纸船”来抒发思念母亲的深情。整首诗意蕴隽永,语言清丽,风格细腻明丽。 写作背景介绍: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处8月17日,她由上海乘约克逊号邮

船赴美国留学。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与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诗人格外怀念母亲。于是诗人写下《纸船》这首诗,抒发了思念母亲的深情。 四、自学提纲 1、诵读两首诗,要求读出诗味。 2、划出朗读的节奏。 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3、《母亲》一诗中两个“躲”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着回想一下,你也有过这种体验吗?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诗人巧妙地借前一个“躲”字引出第二个“躲”字:如同鸟儿躲到鸟巢避风雨一样,儿女有难了,就只会躲到母亲的心中。这种自然的联想与巧妙的内比,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也讴歌了母爱的温暖、伟大、无私。 4、《纸船》中作者用叠纸船这个细节寄托了对母亲的挚爱,相信你也能仿写一个细节表达对同样的感情? 5、叠纸船原是儿童的一种游戏,作者已经长大了,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行动呢?诗中的纸船又象征着什么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母爱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五、合作探究 1、读完这两首冰心写母爱的代表作,品位两首诗所表达的感情有没有区别?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 前者主要是一种童稚期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侧重于母爱的付出。而后者则是步入青年以后对母爱的怀念和依恋。侧重于对母亲的感恩和回报 六、达标检测 (一)阅读《纸船》回答问题。 1、为什么我不肯妄弃一张纸? 2、“总希望有一只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一句中的“总希望”三个字表达了什么情感? 3、你怎样理解“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一句 4、“我”叠纸船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冰心诗四首《繁星》《母亲》《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教案4-(精)

冰心诗四首《繁星》《母亲》《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教案4-中学语文在线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冰心诗歌的特点 2. 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3. 通过欣赏优美诗文,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诗中抒发的情感及感悟人生哲理. 2. 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3. 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构思,凝练的语言的把握则是难点 三教具和教学手段 以读开路,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母亲 一导入新课 1999年2月28日21时,中国“文坛祖母”冰心老人在北京逝世,时年9 9岁,冰心老人自“五四”运动步入文坛,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她一直坚持写作,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四首小诗,藉此来纪念这位文坛世纪老人。 请学生介绍冰心老人: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闽侯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作品有〈〈春水〉〉〈〈繁星〉〉〈〈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 等。 提问: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 明确:温暖宽广安全等 请诵读冰心的小诗《母亲》 要求:要悟亲情,注意节奏和重音,把握亲切,舒缓的语调,请学生提出疑问,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1.“心中的风雨”指什么? 明确:内心的苦闷,烦恼,精神上的挫折。 2.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是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同时也歌颂了母爱的温暖,伟大。

请学生再次朗读并背诵。 纸船 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请大声朗读〈〈纸船〉〉 补充背景: 1923年求,冰心赴美留学,海浪滔滔,天风卷吹,诗人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油轮上,远离亲人,驶入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回到亲人的怀抱?诗人因强烈思念故国,亲人,越发孤独,惆怅。 指导朗读: 感情基调是思念母亲,孤独忧伤;语调是深情,低沉,缓慢。 引导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1 “从不肯”“总是”有什么深意? 明确:对母亲思念很深,由来已久。 2 纸船不会漂向母亲身边,“我”为什么还是不灰心“叠着叠着”? 明确:愿望能否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排除孤独,忧伤的惟一方式。 3 第三节是诗人的想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想象奇特,想象母亲梦见纸船。强烈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迁移训练:你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 交流回答:送贺卡,干家务,捶背,逗笑等。 再次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成功的花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成功的花〉〉 引导学生品位语言,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并分析作用: 1 “明艳”形象地突出了花的“成功”。 2 “惊羡”含有惊讶,羡慕,更突出了花的“成功” 3 “浸透”突出了眼泪之多。 4 “洒遍”突出了血雨洒的范围之广。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 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面前,你很羡慕他吗?花的成功历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成功来自奋斗和牺牲。 请同学找出蕴含此哲理的名言,警句,俗语: 1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2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3 成功的桂冠是用荆棘编织成的 背诵诗歌。 嫩绿的芽儿 我们总想活得潇洒,不辜负青春韶丽的年华,但在社会的汪洋中,应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呢?冰心这首〈〈嫩绿的芽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嫩绿的芽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

课题1 空气 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重点)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做法 2.空气的成分(重点)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各成分占空气体积的体 积分数 3.纯净物和混合物(重点)知道物质的组成;明确概念,区分混合物和纯 净物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演示实验】在烧杯底部放一张团好的纸,倒置时不下滑,将烧杯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水槽中,浸没,过一会将烧杯垂直拿出来,烧杯中的纸没湿。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如果烧杯在水中倾斜,就会发现有许多水泡从烧杯中跑出来,杯子中的纸浸湿了。烧杯中跑出来的气体是什么?纸为什么湿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空气”。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提出问题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存在哪些优点?哪些缺点?(从实验时间的长短,操作是否简单、易操作,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考虑。) 讨论交流阅读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 1.实验一(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把少量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 【实验现象】一部分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氧化汞。 【实验原理】汞+氧气 【实验结论】容器里空气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研究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他误认为这些都是氮气。 2.实验二 【实验步骤】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强热。 【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又生成了银白色物质和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实验原理】氧化汞汞十氧气。

【实验结论】氧化汞加热分解生成的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气体的体积。 3.通过上述实验,拉瓦锡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 归纳总结 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优点:科学家用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反复的实验。缺点:实验时间的较长,操作装置比较复杂,且实验过程中对环境有污染。 知识拓展拉瓦锡不是最早发现氧气的科学家,发现氧气的科学家是舍勒和普利斯特里。 探究点二空气成分的实验 提出问题模拟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我们如何选择药 讨论交流分析上述实验,讨论设计装置并进行实验。 探究实验 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实验装置①仪器:集气瓶、橡胶塞、燃烧匙、导气管、乳胶管、弹簧夹、烧杯、 酒精灯及火柴(点燃红磷时使用)。 ②药品:红磷、水 ③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集气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并用橡皮筋做上记号; ③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④燃烧结束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有大量白烟生成,放出热量; 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分析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其扩散到空气中形成“白烟”;五氧化二磷固体极易溶于水不占有集气瓶中空气的体积,而红磷燃烧过程中消耗了瓶内的氧气,使得瓶内气体体积减少,冷却后大气压把烧杯内的水压进集气瓶,压进瓶内的水约是集气瓶内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案例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空气的组成。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流程】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药品选择及量化测定。 【教法探讨】 首先通过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指导学生阅读拉瓦锡探究空气的实验,以期达到以下目的: 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②通过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③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④初步了解拉瓦锡的实验原理,启发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 对于教材上的实验(如图),教师要进行实验演示: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做出假设或得出结论。如: ①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有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广口瓶中? ③进入到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④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⑤完成该实验有哪些注意事项? ⑥实验过程的误差分析等等。 在上述问题中,大多数学生对问题③的理解可能有困难,本人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生实验(如右图),就很好地将这一难点突破了。 对于问题⑥的误差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得出产生误差可能有以下原因: 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集气瓶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④导气管的体积被忽略不计了,同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还有一个主要误差是来自于燃烧方式本身。因空气里的氧气在耗尽前燃烧就会停止。关于燃烧停止后剩余气体里有无残余氧气(这一点有的学生也想得到);剩余混合气体里氧气比例小到什么程度时燃烧就会停止,这一点可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留待课后安排学生作进一步探究。 教材里已有的实验设计,由于不能准确度量集气瓶内空气的实有体积等原因而存在不足之处。根据学生对上述实验原理的理解,适时地提出新的问题: 问题设置:利用下图实验装置(广口瓶的容积约为400 mL),再提供10 mL量筒、100 mL 量筒、500 mL量筒,以及红磷和木炭两种固体物质供选用。怎样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思维风暴: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下述问题: ①实验前怎样准确测定广口瓶内空气的体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