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地形

特殊地形
特殊地形

典型地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是高考考查中最为常见的图形,对于最基本的图形,学生大多都能较好地判读,但对于特殊地貌的等高线地形图,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下面简要分析一下特殊地貌的等高线地形图。

1、冲积扇等高线地形图:

冲积扇是河流(山间洪流)在出山口处因洪流流速减小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冲积扇的地面由扇顶到扇缘坡度由陡变缓,扇体之间为较大的干河床,扇体表面往往被砾石覆盖。一般情况下,在冲积扇底部的平缓河谷中有常年河。冲积扇的等高线多呈圆弧形,并上密下疏。等高线通过干河床时多为“V”字形。

2、鞍部等高线地形图:

鞍部是位于两座相连山脉中间部位,地势较为低平,形似马鞍的地貌。又称作垭口、关隘、山口。在山区常常是道路经过的地方。等高线图表现为处在一对山脊线和一对山谷线的中间部位。相对一对山脊而言,鞍部是最低点,而相对一对山谷而言,鞍部是最高点。如图中鞍部海拔高度75m~80m之间。

3、绝壁、陡崖、悬崖等高线地形图:

山坡坡度在70°以上近于垂直的山坡,称为陡崖。极其陡峭上下垂直,难以攀援的山崖叫绝壁,也称断崖。崖口倾斜到陡崖外侧而悬空,称为悬崖。其成因多是地壳剧烈升降运动,再加之自然风化与崩塌造成的,在中学阶段一般三者不作具体的区分。陡崖等高线地形图表现为在陡崖处等高线非常密集,但不会重叠相交。绝壁(断崖)等高线地形图表现为多条等高线重叠相交,常用锯齿状陡崖符号表示出来。悬崖等高线地形图表现为等高线密集,且因悬崖海拔高处向外倾斜,在等高线图上高处的等高线覆盖了地处的等高线图。

估算断崖的高度问题:首先读出等高距、断崖处相交的等高线条数以及与断崖相交处海拔最低和最高等高线的海拔高度。后用公式计算以下三个问题:(若假设等高距为

d,崖断相交处的等高线条数为n,与断崖相交的等高线最低值为H低,最高值为H高)

①断崖底部的高度(海拔高度)H底,则(H低-d)< H底≤H低

②断崖顶部的高度H顶,则H高< H顶≤(H高+d)

③断崖的相对高度△H ,其公式为:(n 一1)d≤<△H(n+1)d

4、风蚀蘑菇等高线地形图:

风蚀蘑菇是由风蚀柱演变而成的。风蚀柱主要发育在垂直节理发育的基岩地区,经过长期的风蚀,形成孤立的柱状岩石,称为风蚀柱。由于接近地表部分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强烈。如再加上基岩岩性的差异,风蚀柱常被蚀成顶部大,基部小,形似蘑菇的岩石,故称风蚀蘑菇。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蘑菇石基座因被高处蘑菇石遮挡,用虚线表示,而高处则用实线表示。如图中P处即为基部,海拔高度为713m,Q处为蘑菇石顶部,海拔高度为715m。

5、岱崮地貌等高线地形图:

是沂蒙山区典型的一种地貌景观(也叫方山)。“崮”的顶部平展开阔,外表呈圆形或方形,峰巅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缓。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纪灰岩经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区经过侵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地质作用。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崮顶等高线稀疏,外围为陡崖(等高线上标有示坡线),向山麓过渡等高线由密集变稀疏。

6、黄土地貌等高线地形图:

黄土地貌类型复杂,但主要形态由塬、梁、峁组成,地表冲沟发育,切割明显。以我国陕甘宁地区和山西最为典型。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塬面的等高线稀疏平缓,表示峁的等高线圆润;表示沟谷的等高线密集、狭窄,切割细碎,等高线经过谷底时,沿冲沟顶部弯曲,多数地区呈“V”形。如下面等高线图中西南部东北部等高线密集,为黄土梁和黄土沟谷,中部和最东北部为黄土塬地貌。在黄土塬的基础上,东北部还出现有黄土峁。

7、梯田等高线地形图:

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梯田等高线图表现为梯田田埂处等高线较密,田面平坦等高线稀疏。

8、火山锥等高线地形图:

火山喷发物堆积形成为火山锥。火山口它通常位于火山的顶端,是一个圆形洼地,常积水成湖。下图火山锥等高线图中顶部是一个火口湖,四周为悬崖峭壁环绕,呈漏斗形,北端有一缺口,湖水通过悬崖成为瀑布,火山锥体被分割得破碎,四周有典型的放射状水系,河流两岸较陡,多断崖。

9、地上河等高线地形图:

黄河下游游荡在华北平原上,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7米以上,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在地上河等高线图中表现为河道整体部分等高线向低海拔处凸出,而河床处等高线则向高海拔处凸出。

沙丘等高线地形图:沙丘是在风力作用下由沙粒聚成的沙堆。迎风坡凸而平缓,背风坡凹而较陡。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的西北部。表示新月形沙丘链的等高线稀疏并比较圆滑,和沙丘的方向协调,表示出了其倾斜特征的地貌。

喀斯特峰林等高线地形图:喀斯特地貌主要在石灰岩广布地区,因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石灰岩受侵蚀和沉积而成。多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区。下图表示的是喀斯特峰林,其峰体多呈圆锥形,四周陡峭,峰体中有山间洼地(溶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山间洼地以数条圆弧形等高线表示,在峰林顶部和斜坡等高线多以圆形或椭圆形封闭。

实质上无论哪种典型特殊的地貌,只要把握该地貌最主要的地形特征,结合等高线表达地形的特点,也就不难做出正确的判读。

例析几种特殊地貌等高线图的判读

例析几种特殊地貌等高线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分析是高考地理能力考查的重要容之一,特殊地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又是一个难点,如火山、风蚀蘑菇等,下面分别剖析之。 一、火山 火山是岩浆活动中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锥状形态山体。火山停止喷发后,火山口常积水而形成火山湖,如我国长白山顶的天池就是著名的火山湖,火山湖一般面积小、深度大。 例1 图1是某种地貌的等高线图,该种地貌最有可能是。 解析:图中等高线大致呈同心圆状分布,由示坡线可知海拔由四周向中心升高,但中心处海拔又降低,故可示意为锥状火山,中心为火山口,其剖面图如图2所示。 答案:火山。 二、地上河 地上河也称悬河,在河流中下游地区,由于地形平坦,水流变缓,加上河道弯曲,水流不畅,以及中上游来水泥沙含量大等原因,泥沙在河床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人们为了防洪而加固加高河堤,从而成为河床底部高于河流两岸地面的“地上河”,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河段等。 地上河河床底部高于河流两岸而低于两侧大堤,剖面示意图如图3,等高线、等潜水位线如图4,地上河的等高线也可以如图5所示。地上河河流水位高于地下潜水位,河流永远补给地下潜水,其等潜水位向下游弯曲。

例2 图6为我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请据图说明河流甲、乙段的典型特征。 解析:图中河流甲、乙段登高线分布符合地上河等高线特征,故示意为地上河,等潜水位向下游弯曲,河水补给地下水。 答案:甲、乙河段位于平原上,水流平缓,是地上河,河水补给地下水,无支流汇入。

三、凹坡、凸坡、等齐斜坡 等高线地形图中关于两点间的“通视”问题,是学生难以理解和容易出错的一个知识点,了解几种坡的等高线分布特征有助于突破这一难点。 凹坡是坡度由大到小(先陡后缓)的坡,等高线分布特征为先密后疏;凸坡是坡度由小到大(先缓后陡),等高线分布特征为先疏后密;等齐斜坡是坡度变化小的坡,等高线分布均匀。例3图7中,从A点观察a、b、c各点,不能观察到的点是。 解析:a点所在坡面Aa,其等高线间距沿A→a由密到疏,应为凹坡,转化为地形剖面图如图8,凹坡Aa两间完全通视;b点所在坡面Ab,其等高线间距沿A→b由疏到密,应为凸坡,转化为地形剖面图如图9,可知,凸坡Ab两点不通视;c点所在坡面Ac,其等高线间距沿A→c分布均匀,应为等齐斜坡,转化为地形剖面图如图10.可知,等齐斜坡Ac 两间完全通视。

典型地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典型地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是高考考查中最为常见的图形,对于最基本的图形,学生大多都能较好地判读,但对于特殊地貌的等高线地形图,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下 面简要分析一下特殊地貌的等高线地形图。 1、冲积扇等高线地形图: 冲积扇是河流(山间洪流)在出山口处因洪流流速减小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冲积扇的地面由扇顶到扇缘坡度由陡变缓,扇体之间为较大的干河床,扇体表面往往被砾石覆盖。一般情况下,在冲积扇底部的平缓河谷中有常年河。冲积扇的等高线多呈圆弧形,并上密下疏。等高线通过干河床时多为“V”字形。 2、鞍部等高线地形图: 鞍部是位于两座相连山脉中间部位,地势较为低平,形似马鞍的地貌。又称作垭口、关隘、山口。在山区常常是道路经过的地方。等高线图表现为处在一对山脊线和一对山谷线的中间部位。相对一对山脊而言,鞍部是最低点,而相对一对山谷而言,鞍部是最高点。如图中鞍部海拔高度75m~80m之间。3、绝壁、陡崖、悬崖等高线地形图: 山坡坡度在70°以上近于垂直的山坡,称为陡崖。极其陡峭上下垂直,难以攀援的山崖叫绝壁,也称断崖。崖口倾斜到陡崖外侧而悬空,称为悬崖。其成因多是地壳剧烈升降运动,再加之自然风化与崩塌造成的,在中学阶段一般三者不作具体的区分。陡崖等高线地形图表现为在陡崖处等高线非常密集,但不会重叠相交。绝壁(断崖)等高线地形图表现为多条等高线重叠相交,常用锯齿状陡崖符号表示出来。悬崖等高线地形图表现为等高线密集,且因悬崖海拔高处向外倾斜,在等高线图上高处的等高线覆盖了地处的等高线图。 估算断崖的高度问题:首先读出等高距、断崖处相交的等高线条数以及与断崖相交处海拔最低和最高等高线的海拔高度。后用公式计算以下三个问题:(若假设等高距为 d,崖断相交处的等高线条数为 n,与断崖相交的等高线最低值为H低,最高值为H高) ①断崖底部的高度(海拔高度)H底,则(H低-d)< H底≤H低 ②断崖顶部的高度H顶,则H高< H顶≤(H高+d) ③断崖的相对高度△H ,其公式为:(n -1)d≤△H <(n+1)d 4、风蚀蘑菇等高线地形图: 风蚀蘑菇是由风蚀柱演变而成的。风蚀柱主要发育在垂直节理发育的基岩地区,经过长期的风蚀,形成孤立的柱状岩石,称为风蚀柱。由于接近地表部分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强烈。如再加上基岩岩性的差异,风蚀柱常被蚀成顶部大,基部小,形似蘑菇的岩石,故称风蚀蘑菇。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蘑菇石基座因被高处蘑菇石遮挡,用虚线表示,而高处则用实线表示。如图中P处即为基部,海拔高度为713m,Q处为蘑菇石顶部,海拔高度为715m。 5、岱崮地貌等高线地形图: 是沂蒙山区典型的一种地貌景观(也叫方山)。“崮”的顶部平展开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了解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公式及估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形模型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2、动手制作山体模型;学生绘制等高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培养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等高线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等高线的判读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新生对新课程总是好奇的,依据其心理年龄特点,具有模仿性强,活泼好动,注意力在20-25分钟集中,感性思维强的优势。但其空间想象刚起步,学习地理盲目性大,缺乏方法,理性思维和分析问题不够精确。 五、教学方法 1、学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动手操作法 2、教法:教师讲解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地球表面既有高峻的山地,也有低平的平原;但是在平面图上如何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生答:用等高线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所以我们先要学会等高线的判读。 (二)地图上高度的判读 1、活动: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归纳地图上高度的判读。 (读图讨论、学生展示)

(1)师生归纳:用等高线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 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为等高线。 绝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说某地的海拔就是指它的绝对高度,而所说两地的相对高度就是指两地的绝对高度之差。比如我们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的最高峰,海拔为8844.43米,是中国最高峰,这里所说的海拔就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们知道山脉的海拔的情况下,怎样将立体山脉转化为等高线地形图。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判读等高线与地形图。 (三)绘制等高线 1.活动:(设置疑问)什么是等高线?如何制作等高线示意图 (等高线地形图) (1)学生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 (2)课件展示:P24图1.35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形象感知) 在电脑上展示等高线地形图,以及使用马铃薯做等高线的过程图,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出等高线。 (3)学生交流感悟心得(教师可以用切土豆演示) (4)师生归纳:等高线是地图上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为等高线。

高二地理说课稿范文-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高二地理说课稿: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地理说课稿: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一一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

2019高考地理试题含解析——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资料正文内容下拉开始>> 课时跟踪检测(二) 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下图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等高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区域内,上游河段水位与下游河段水位的差值可能是( ) A.1 500 B.2 000 C.3 500 D.4 500 2.M河段与N河段降水量的差异及主要原因分别是( ) A.M河段大于N河段,M受西风影响,降水多 B.M河段大于N河段,M河谷多对流雨 C.M河段小于N河段,M离海洋远,降水少 D.M河段小于N河段,N处于迎风坡多地形雨 解析:1.C 2.D 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可知,相邻等高距为1 000 m;上游河段水位范围为4 000至5 000 m之间,下游河段水位范围为1 000~2 000 m,所以上游河段与下游河段水位的差值为2 000至4 000之间,故选项 C 正确。第2题,图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水汽通道,大峡谷南部N 河段地处西南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量大,M 河段受地形的阻挡,降水量少,故选项D正确。 下图是某水库大坝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若水库大坝再加高100 m,该地区的四个村庄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 A.①号村庄会被淹没B.②号村庄会被淹没 C.③号村庄会被淹没D.④号村庄会被淹没 4.关于下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支流乙河画错了 B.乙河向西北流 C.①位于②的正南方向 D.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480 m 解析:3.C 4.D 第3题,从图中看,水库大坝建在100 m等高线处,如果大坝再加高100 m,则200 m以下的村庄可能被淹没,①号和②号村庄位于大坝下游,不受影响。③号村庄海拔在200 m以下,可能会被淹没,C正确。④号村庄海拔200 m以上,不会被淹没。第4题,河流发育在山谷,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图中乙河等高线向高处弯曲,是正确的。甲河画错了。根据指向标可看出乙河自西北向东南流。①位于②的东南方向。图示区域海拔最高为400~500 m,海拔最低处为0~100 m,高差为300~500 m,最大高差可能为480 m,D正确。 (2018·赣州模拟)下图是我国某地等高线图及拍摄照片,图中等高距为10 m。据此回答5~6题。 5.能拍到图示照片的摄像机位是( )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城南中学马颖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围绕着“黄土的形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及其危害——脆弱的生态环境——生态建设”这一主线来编写的,每一个专题之间有着密切因果联系,疏松的黄土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生态建设。本节内容分2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主要学习黄土的形成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下节课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 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2、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图文资料, 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3、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4、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5通过以上内容学习,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原因及治理的途径 四、教法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采取教师引导和学生自学讨论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了解黄土高原的基本地形,导入新课并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课 1、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学生自学或小组合作完成。出示自学要求: (1)、看图8.1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 (2)、看图8.1说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结合活动题完成)教师提问总结,巩固记忆。 2、严重的水土流失 出示本部分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后果。

2021年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等高线地形图及地形剖面图-等高线地形图剖面图

2021年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等高线地形图及地形剖面图|等高线地形图剖面图 等高线地形图及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图可以反映一个地方的地貌特征。右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图。完成1~2题。 1.图中主体部分表示的地表景观最可能是( ) A.新月形沙丘 B.山地梯田 C.三角洲平原 D.滨海沙滩 2.图中河流的流向及河流与水渠的关系是( ) A.河流自南向北流,河流水补给水渠 B.河流自北向南流,河流水补给水渠 C.河流自北向南流,水渠水汇入河流 D.河流自南向北流,水渠水汇入河流 某校地理小组的同学进行野外考察活动,下图为考察地区的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据图回答3~4题。 3.同学们在甲村测得气温为2 2 ℃,则此时乙村的气温约为( ) A.25

℃ C.24 ℃ D.16 ℃ 4.图中既能看到甲村又能看到乙村的观察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下图,完成5~7题。 5.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 A.50 m B.55 m C.60 m D.65 m 6.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 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为( ) A.15

m C.65 m D.90 m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8~10题。 8.ab段河流的流向是( ) A.由东向西 B.由东北向西南 C.由西南向东北 D.由南向北 9.野外宿营时一般不能选择①处的主要原因是( ) A.处于阴坡,光照条差 B.离河流较远,取水不方便 C.位于山脊,风力太大 D.处于河谷、邻近陡坡,受山洪和山石崩塌威胁 10.②处修建了水泥厂,其原料主要来自③处采石场,为了运输原料,计划修建一条公路,比较合理的线路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1~12题。 11.沿图中a—b剖面线绘制的地形剖面是下图中的( )

精修版高考地理指南:例析几种特殊地貌等高线图的判读复习(含答案)

精品地理学习资料【精修版】 例析几种特殊地貌等高线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分析是高考地理能力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特殊地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又是一个难点,如火山、风蚀蘑菇等,下面分别剖析之。 一、火山 火山是岩浆活动中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锥状 形态山体。火山停止喷发后,火山口内常积水而形成火山 湖,如我国长白山顶的天池就是著名的火山湖,火山湖一般 面积小、深度大。 例1 图1是某种地貌的等高线图,该种地貌最有可能是 。 解析:图中等高线大致呈同心圆状分布,由示坡线可知海拔由四周向中心升高,但中心处海拔又降低,故可示意为锥状火山,中心为火山口,其剖面图如图2所示。 答案:火山。 二、地上河 地上河也称悬河,在河流中下游地区,由于地形平坦,水流变缓,加上河道弯曲,水流不畅,以及中上游来水泥沙含量大等原因,泥沙在河床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人们为了防洪而加固加高河堤,从而成为河床底部高于河流两岸地面的“地上河”,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河段等。 地上河河床底部高于河流两岸而低于两侧大堤,剖面示意图如图3,等高线、等潜水位线如图4,地上河的等高线也可以如图5所示。地上河河流水位高于地下潜水位,河流永远补给地下潜水,其等潜水位向下游弯曲。

例2 图6为我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请据图说明河流甲、乙段的典型特征。 解析:图中河流甲、乙段登高线分布符合 地上河等高线特征,故示意为地上河,等潜水 位向下游弯曲,河水补给地下水。 答案:甲、乙河段位于平原上,水流平 缓,是地上河,河水补给地下水,无支流汇 入。 三、凹坡、凸坡、等齐斜坡 等高线地形图中关于两点间的“通视”问题,是学生难以理解和容易出错的一个知识点,了解几种坡的等高线分布特征有助于突破这一难点。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生 2、学科:地理 3、课时:2(本节为第一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了解本节主要内容,完成学案自学质疑部分 (2)课前上网查阅黄土高原的有关图片 【教案课题】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后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后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

响的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的启发式引导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媒体】 白板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歌曲“黄土高坡”并配合以黄土高原的图片来导入) 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师出示,生代表朗读,生明确目标。并标出本节课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的形成原因。 3、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过渡语句:学习一个地方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课前同学们都做了预习,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效果) (师出示图片,生在白板上标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主要跨越的省区,如有错误学生修正,然后师出示答案) 1、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2、主要跨越的省区: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 (该处拓展一个知识点,黄土高原周围还有哪些地形区,师出示图片,指图,生集体回答) 3、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过渡语句:这么多的黄土是怎么形成的?) (师布置学生关于黄土高原形成的说法,完成书本67页活动题2) 4、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 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 的。 (师出示出示图片,生思考“风从何处来”以及“风的风向如何”师提问,生代表回答) (过渡语句:专家们到底找到了什么证据证明“风成说”说呢?)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一一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教师可给学生作简要介绍,详见备课资料)。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电视片和课本插图&2“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教师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首先让学生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º以上,有的达30º坡长一般100米一200米,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案人教版新版原创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制作等高线地形图,学习判读地形图的基本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空间地理事物的认识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小组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及不同地形的关系; 2、难点:掌握不同地形等高线的形态特点;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地形。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体验探究法、多边互动法、读图分析法等。 四、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花泥、解剖盘、细线等。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制作山体模型的方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课型:新授课 七、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阅读,谁记得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哪几个?学生:比例尺、图例、指向标。 教师:很好!这三个基本要素能帮助我们认识不同的地图,这些地图都是绘制在平面上的。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学生:(预习)要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 教师:对!这就是本节课讨论的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二)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1、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 教师:(展示一幅绘有等高线的地图)想要绘制等高线地形图,首先要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展示图1.34)思考一下问题: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图中甲、乙两地的海拔是多少?相对高度是多少? 学生: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为1500米,乙地海拔为500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 教师:所以,我们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形成了等高线。看图 1.35,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数字,是什么意思? 学生:是海拔的数值。位于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点的海拔相等。 教师:(出示模型)等高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叫做等高距,我们用等高距相等的多个平面,水平切割山体,然后将等高面的边缘垂直的落到同一水平面上就得到等高线地形图。(播放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 教师:通过等高线的特征,我们就可以识别山峰、山谷、山脊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展示用花泥的自制的山体模型) 学生:指出山峰、山谷、山脊、陡崖、鞍部、陡坡、缓坡。 教师: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原理后,同学们想不想亲手绘制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呢? 学生:想! 教师:想画图,第一步应该做什么?(展示制作山体模型的要求) 学生活动:5~6人一组,教师发放材料用具。 1、将花泥雕刻成山体模型,要求刻出山峰、山谷、山脊、陡崖、鞍部、陡坡、缓坡等部位(坡度要明显、结构要清晰)。 2、用手擦拭山体模型表面,使其光滑自然。看哪组雕的部位最完整、最清晰,注意安全!找两组同学结合自制的模型,介绍山体各部位名称。 教师:模型制作完了,接下来做什么? 学生:画等高线。

特殊地貌等高线地形图讲解学习

特殊地貌等高线地形 图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典型地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是高考考查中最为常见的图形,对于最基本的图形,学生大多都能较好地判读,但对于特殊地貌的等高线地形图,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下 面简要分析一下特殊地貌的等高线地形图。 1、冲积扇等高线地形图: 冲积扇是河流(山间洪流)在出山口处因洪流流速减小摆脱了侧向约束,其 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冲积扇的地面由扇顶到扇缘坡度由陡 变缓,扇体之间为较大的干河床,扇体表面往往被砾石覆盖。一般情况下,在冲 积扇底部的平缓河谷中有常年河。冲积扇的等高线多呈圆弧形,并上密下疏。等 高线通过干河床时多为“V ”字形。 2、 鞍部等高线地形图: 鞍部是位于两座相连山脉中间部位,地势较为低平,形似马鞍的地貌。又 称作垭口、关隘、山口。在山区常常是道路经过的地方。等高线图表现为处在 一对山脊线和一对山谷线的中间部位。相对一对山脊而言,鞍部是最低点,而 相对一对山谷而言,鞍部是最高点。如图中鞍部海拔高度75m ~80m 之间。 3、 绝壁、陡崖、悬崖等高线地形图: 山坡坡度在70°以上近于垂直的山坡,称为陡崖。极其陡峭上下垂直,难以攀援的山崖叫绝壁,也称断崖。崖口倾斜到陡崖外侧而悬空,称为悬崖。其成因多是地壳剧烈升降运动,再加之自然风化与崩塌造成的,在中学阶段一般 三者不作具体的区分。陡崖等高线地形图表现为在陡崖处等高线非常密集,但 不会重叠相交。绝壁(断崖)等高线地形图表现为多条等高线重叠相交,常用 锯齿状陡崖符号表示出来。悬崖等高线地形图表现为等高线密集,且因悬崖海 拔高处向外倾斜,在等高线图上高处的等高线覆盖了地处的等高线图。

特殊地貌等高线地形

典型地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风蚀蘑菇等高线地形图: 风蚀蘑菇是由风蚀柱演变而成的。风蚀柱主要发育在垂直节理发育的基岩地区,经过长期的风蚀,形成孤立的柱状岩石,称为风蚀柱。由于接近地表部分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强烈。如再加上基岩岩性的差异,风蚀柱常被蚀成顶部大,基部小,形似蘑菇的岩石,故称风蚀蘑菇。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蘑菇石基座因被高处蘑菇石遮挡,用虚线表示,而高处则用实线表示。如图中P处即为基部,海拔高度为713m,Q处为蘑菇石顶部,海拔高度为715m。 2、岱崮地貌等高线地形图: 是沂蒙山区典型的一种地貌景观(也叫方山)。“崮”的顶部平展开阔,外表呈圆形或方形,峰巅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缓。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纪灰岩经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区经过侵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地质作用。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崮顶等高线稀疏,外围为陡崖(等高线上标有示坡线),向山麓过渡等高线由密集变稀疏。

3、黄土地貌等高线地形图: 黄土地貌类型复杂,但主要形态由塬、梁、峁组成,地表冲沟发育,切割明显。以我国陕甘宁地区和山西最为典型。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塬面的等高线稀疏平缓,表示峁的等高线圆润;表示沟谷的等高线密集、狭窄,切割细碎,等高线经过谷底时,沿冲沟顶部弯曲,多数地区呈“V”形。如下面等高线图中西南部东北部等高线密集,为黄土梁和黄土沟谷,中部和最东北部为黄土塬地貌。在黄土塬的基础上,东北部还出现有黄土峁。 4、梯田等高线地形图: 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梯田等高线图表现为梯田田埂处等高线较密,田面平坦等高线稀疏。

七年级地理上册 2_3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新版)粤教版11

2.3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了解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公式及估算方法学会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及分层设色地形图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形模型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2)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地形类型,和坡度陡缓。 3.情感态度与价值。 从多方面培养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能力,是今后建设祖国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二、教学重难点 1.等高线的判读。 2.地形图的判读。 3.了解常见的地形类型。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地球表面既有高峻的山地,也有低平的平原;但是在平面图上如何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生答:用等高线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所以我们先要学会等高线的判读。 【讲授新课】

1、等高线的判读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 师生归纳:用等高线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 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为等高线。 绝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说某地的海拔就是指它的绝对高度,而所说两地的相对高度就是指两地的绝对高度之差。比如我们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的最高峰,海拔为8844.43米,是中国最高峰,这里所说的海拔就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们知道山脉的海拔的情况下,怎样将立体山脉转化为等高线地形图。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判读等高线与地形图。 (珠穆朗玛峰)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专题练习

2012-2013学年高二级地理练习卷一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 一、单项选择题 (2009·上海高考)地形等高线的弯曲与疏密蕴含着许多关于地形的信息。右图是某地区等高线地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地区山脊的基本走向为( ) A.东北-西南向 B.东西向 C.西北-东南向 D.南北向 2.图示山体主峰的西北坡地形特征是( ) A.上、下部均陡峭 B.上部较陡,下部较缓 C.上、下部均平缓 D.上部较缓,下部较陡 右图中, ①、②、③、④、⑤表示某区域地形类型中的山脊和山谷,点a 、b 、c 对应的海拔分别为900米、600米、300米。读图完成3~4题。 3.其中表示山谷的有( )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③、⑤ D .②、③、④ 4.①、②、③、④沿线坡度最平缓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012年高考上海卷)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 正确认识地形地貌。读右图回答5~6题。 5.右图所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 ) ①以丘陵、平原为主 ②中部高,西南、东北低 ③以平原、盆地为主 ④中部低,西南、东北高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6.图中甲、乙两条虚线所在的地形部位分别是( ) A .山脊、山谷 B .山脊、山脊 C .山谷、山脊 D .山谷、山谷 (2011年高考浙江卷)某校学生于台风过后,前往某山区实 习,观测溪谷的变化情况。右图为学生实习地区的等高线地形 图。完成第7题。 7.学生在溪谷的观测点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乙、戊 右图为某地等高线图。故事:游击队得到情报,敌 人要进村扫荡,必经图中小路(图中粗线),游击队员准 备在小路附近伏击敌人。读图完成8~9题。 8.小路位于的地形名称是( ) A.河谷 B.盆地 C.鞍部 D.峡谷

走出题海:例析几种特殊地貌等高线图的判读

走出题海:例析几种特殊地貌等高线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分析是高考地理能力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特殊地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又是一个难点,如火山、风蚀蘑菇等,下面分别剖析之。 一、火山 火山是岩浆活动中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锥状形态山体。火山停止喷发后,火山口内常积水而形成火山湖,如我国长白山顶的天池就是著名的火山湖,火山湖一般面积小、深度大。 例1 图1是某种地貌的等高线图,该种地貌最有可能是。 解析:图中等高线大致呈同心圆状分布,由示坡线可知海拔由四周向中心升高,但中心处海拔又降低,故可示意为锥状火山,中心为火山口,其剖面图如图2所示。 答案:火山。 二、地上河 地上河也称悬河,在河流中下游地区,由于地形平坦,水流变缓,加上河道弯曲,水流不畅,以及中上游来水泥沙含量大等原因,泥沙在河床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人们为了防洪而加固加高河堤,从而成为河床底部高于河流两岸地面的“地上河”,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河段等。 地上河河床底部高于河流两岸而低于两侧大堤,剖面示意图如图3,等高线、等潜水位线如图4,地上河的等高线也可以如图5所示。地上河河流水位高于地下潜水位,河流永远补给地下潜水,其等潜水位向下游弯曲。 例2 图6为我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请据图说明河流甲、乙段的典型特征。

解析:图中河流甲、乙段登高线分布符合地上河等高线特征,故示意为地上河,等潜水位向下游弯曲,河水补给地下水。 答案:甲、乙河段位于平原上,水流平缓,是地上河,河水补给地下水,无支流汇入。 三、凹坡、凸坡、等齐斜坡 等高线地形图中关于两点间的“通视”问题,是学生难以理解和容易出错的一个知识点,了解几种坡的等高线分布特征有助于突破这一难点。 凹坡是坡度由大到小(先陡后缓)的坡,等高线分布特征为先密后疏;凸坡是坡度由小到大(先缓后陡),等高线分布特征为先疏后密;等齐斜坡是坡度变化小的坡,等高线分布均匀。 例3图7中,从A点观察a、b、c各点,不能观察到的点是。 解析:a点所在坡面Aa,其等高线间距沿A→a由密到疏,应为凹坡,转化为地形剖面图如图8,凹坡Aa两间完全通视;b点所在坡面Ab,其等高线间距沿A→b由疏到密,应为凸坡,转化为地形剖面图如图9,可知,凸坡Ab两点不通视;c点所在坡面Ac,其等高线间距沿A→c分布均匀,应为等齐斜坡,转化为地形剖面图如图10.可知,等齐斜坡Ac两间完全通视。 答案:b 四、风蚀蘑菇、“女王头” 风蚀蘑菇和“女王头”成因各异,但形态相似。 风蚀蘑菇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孤立岩石经风沙侵蚀而成的蘑菇状岩体。靠近地面气流含沙粒较多,磨蚀力大于较高处的气流,以致岩石成为顶部大、基部小的风蚀蘑菇。水平节理发育或下部岩性较上部软的岩石更有利于它的形成。其景观图如图11. “女王头”位于台湾东北海岸“野柳公园”内。一群由于风化作用和海浪侵蚀而形成的海岸怪石,其中以“女王头”最为著名,其景观如图12. 例4 图13为我国西北某局部地貌的等高线地形示意图,据图回答1—2题。 1、图中P等高线的数值为()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实际运用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实际运用 等高线历来是文综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常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形名称、河流流向;或以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为载体,综合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运用问题。它能充分考查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计算能力。 一、了解等高线的性质: 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同各点的连线称作等高线,同一幅地图中,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等高距相同;把海洋深度相同点的连线称作等深线,同一幅图上等深距不一定完全相等。 1、同一条等高线的高程相同。 2、等高线不能相交,可以重合。特殊地形用示坡线(垂直于等高线用来表示山坡方向的小短线)表示。等高线重叠处表示悬崖,用一组与重叠处等高线垂直的示坡线表示。若按等高线注记不易判别坡向时也采用示坡线。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侧,坡度向外侧降低,如山峰;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内侧,坡度向内侧降低,如盆地或洼地。等高线是闭合曲线,但不一定在一幅地图范围闭合。 4、在等高距相等情况下,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稀疏,坡度缓。 二、阅读等高线的方法和技巧: 1、三看:①看极端值的大小。平原:海拔200 m以下;丘陵:海拔500 m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 m;山地:海拔500 m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 m;高原: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边缘等高线十分密集,顶部明显稀疏。某地低于海平面则用负值表示,如吐鲁番盆地艾丁湖面为-155 m。②看疏密程度。它表示坡度的陡缓。③看弯曲方向。它表示地形走向。 2、掌握等高线判断的基本规律: (1)、等高线的高低规律:“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等高线凸向低值处为山脊,凸向高值处为山谷。 (2)、局部小范围闭合等高线的阅读: ①山顶与山峰:数值“中高周低”; ②盆地与洼地:数值“周高中低”; ③高度不在正常范围内的:“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即若某处闭合等高线夹在两条等高线之间,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较低的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较低等高线的海拔,为山体中的小盆地;若闭合等高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较高的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海拔高于较高等高线的海拔,为山体中的小山峰。 三、关于等高线的题型: 1、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地貌:山顶、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2、判断坡度的陡缓与计算。 (1)求坡度。坡度是指山坡的倾斜角度。常用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来表示。如图中α角。H表示坡高(相对高度),L表示坡底长度即斜坡实际距离投影到水平面 上的距离,α越大坡度越陡。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坡底长度=图上距离÷比例尺

等高线地形图和剖面图

等高线地形图和剖面图[要点疏理] 一、地图:(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也叫缩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 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 (2)比例尺的缩放: 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 例如将1/1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5000,比例尺变大。 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 例如将1/50000的比例尺缩小1/4,即比例尺缩小到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3/4*1/50000=1/66500,比例尺缩小。 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 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 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 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 2.方向: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2)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指向标指示北方。 (3)在没有任何标记得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规律:东西方向可如下加以确定,同在东经度,经度数大的在东;同在西经度,经度数小的在东;在东西经度,当经度和小于180°时,东经度在东;当经度和大于180°时,东经度在西,西经度在东。 3.图例和注记(熟悉基本的) 图例: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 注记: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二、等高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用等高线表示的地形一般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缓坡、陡坡和洼地,但容易忽视的是利用等高线数值来判断山地、丘陵、高原等地形类型。 (一)判读规律 1.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数值(海拔高度)大致判断地形类型。 ①海拔在 200 米以下一般为平原。 ②海拔在 500 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 100 米为丘陵。 ③海拔在 500 米以上,相对高度在 100 米以上为山地。 ④海拔在 500 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部分十分密集,而顶部稀疏为高原。 2.当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时,凡内高外低的为山顶,凡外高内低的为盆地(洼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