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回国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与建议

留学生回国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与建议
留学生回国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与建议

自考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留学生回国就业难问题的

原因探析与建议》

作者姓名诸建辉

专业名称行政管理

准考证号011309154590

指导教师黄骏

2013 年3 月27 日

留学生回国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与建议

内容摘要: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与应届毕业生到国外留学都呈现上升的趋势。高三应届毕业生中热衷出国留学的人数明显增多,同时海外高校对中国“生源”也如饥似渴。然而,近几年回国留学生的就业难度也随之增加。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当前留学生要想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有较大难度。我们也注意到,不少留学生在海外创业成功,但最终感觉不到幸福、产生不了归属感,而回国的人感觉却大为不同。海归的就业难问题确实是摆在社会上的一个焦点话题,因此本文就海归的就业问题中的几个方面来简要分析。

关键词:海归,就业,对策

目录

内容摘要 (2)

引言 (1)

一、留学热与就业难 (1)

(一)对留学热的客观分析 (1)

1.留学的盲目性 (1)

2.期望值过高,急功近利 (2)

3.缺少工作经验 (2)

(二)、就业取向和社会需求的错位 (2)

1.海归自身的弱点局限了其就业范围 (3)

2.用人单位没有正确发挥就业主体作用 (4)

二、留学生回国就业的现状 (5)

(一)、上海市出国留学及归国人数变动趋势 (6)

(二)、受访者的就业数据分析 (6)

三、解决海归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8)

(一)明确出国目的,做好合理规划 (8)

(二)转变心态理念,把诚信带回家 (9)

(三)指导海归树立符合现实的就业期望 (9)

(四)用人单位应正确发挥就业主体的作用 (9)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0)

正文

引言

高等教育大众化,造成了就业上的极大压力,即使原来炙手可热的海归,现在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已经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推动高校毕业生开始面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上三峰叠加的巨大就业压力,本文对留学生就业难问题提出了一些深层次的成因。尽管“有业不就”“无业可就”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面看来好像我国大学生人数太多了,可是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数和质量与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针对留学生就业问题,本文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若干对策。

一、留学热与就业难

自1978年至2012年底, 221.25 万人,共有 78.22 万人毕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目前仍在外的43万留学人员中,共有27万多人仍在国外高校学习。2012年度,留学回国人员近3万,比上年度增长约48%,中国正迎来一个留学生回国潮。促成回国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近年,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可谓一枝独秀,以年均7%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生活环境的日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家对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就业的鼓励和支持等原因都增强了留学生回国的信心。前辈们回国创业的成功更点燃了新一代留学生回国大展鸿图的激情。当这些喝过洋墨水,拿着洋文凭豪情万丈的留学生回到国内时,他们当中不少人屡屡碰壁,和那些在国内毕业的海归相比,他们的就业空间显得更加狭窄。甚至有人发出“早知今日就业难,何必当初去留学”的感叹。①在那些回国后屡屡碰壁的留学生身上我们很快找到了答案,他们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下“病症”。下面就几个方面分析造成就业难得病灶所在。

(一)对留学热的客观分析

1.留学的盲目性

首先要表现在留学生在出国目的,选择留学国家、专业,回国就业几个方面。一部分留学生是为出国而出国,看到周围的朋友,同学纷纷出国,自己也随大流出

国。甚至对于留学的国家和专业都没有进行慎重的选择。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家长为让子女免受“高考独木桥”的压力,让孩子从本科阶段就自费出国读书。这些学生对自己出国的目的没有明确的认识,出国后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很多困难,而且没有制定学习计划,把留学变成了“流学”。回国时,对国内的就业市场,就业环境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类型的需求没有进行调查,对自己没有正确的定位,在盲目回国后屡屡碰壁归国后就业适应性差,在回国就业时屡受挫折,自信心备受打击。盲目回国后,对于那些刚刚适应了国外的生活环境的学生来说,自己的学生的角色还没有来得及完全转换过来,就又进人一个自己既陌生又曾经熟悉的环境,这一切都来的太快。②这时他们还以学生的心态,学生的处世方式和工作方法去求职,必定屡受挫折,头破血流。

2.期望值过高,急功近利

很多人把出国留学当成一种投资,甚至倾家荡产也要出国镀金,回国后自然要快速收回“成本”,因而对薪水的期望值也比较高,往往一开口就让用人单位望而却步。有些处在急速扩张期的企业,急需这些懂得东西方文化和国际规则又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可是对于他们提出的房子、票子、车子、位子的要又很难满足,最后也只能望“洋”兴叹。

3.缺少工作经验

现在这个经济讲效益,工作讲效率的时代,任何一个用人单位花钱请提高工作效率。试想一下,花了很多钱请来的人还要从头培养,这样的傻事谁会干。看到这里也许您有一种回国就业猛于虎也的感觉。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回国就业碰壁只是暂时的,而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留学生在回国时准备不充分造成的。如果留学生们能对症下药,那坎坷路也会变成光明道。③

(二)、就业取向和社会需求的错位

谈海归就业就不能脱离国内海归就业这个问题单独讨论,因为同在一个市场内需要就业的海归是彼此竞争的关系,海归的就业必然和国内海归的就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就业市场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海归的就业期望却变化不大,仍然停留在②闫汝乾.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天之骄子”阶段。资料显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80.8%,在京、沪、津、鲁、苏、浙、闽、粤 8 个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了总数的 57.6%。“毕业生的择业观和择业态度不切实际”已严重影响到海归就业,致使海归就业市场形成了你拥我挤的“独木桥”效应。④造成海归较高就业期望的原因除了职业理想、个性、价值取向、能力等个人主观因素外,还有政策和社会舆论、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教育等重要社会客观因素。如,对高经济效益的追求,“精英教育”阶段形成的高等教育“改变人们的社会地位,带来各种经济和非经济的收益”的观念,家长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专业教育直接的制约,非义务高等教育的影响等等。可以说,高就业期望对海归就业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同样海归就业背负的期望值就更大,也就造成了更深的负面影响。

1.海归自身的弱点局限了其就业范围

(1)海归不良就业心理影响就业竞争

海归就业期间不良心理主要体现为“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产生不良心理主要是由现阶段我国就业外部环境与毕业生心理素质之间,当前经济状况与毕业生传统就业观念之间,社会需求与毕业生综合素质之间等矛盾相互碰撞所产生的集中结果。它的存在不仅影响海归就业,也会影响毕业生个人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就业期间的不良心理对就业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具有羞怯和畏惧心理的毕业生在其潜意识中存在着社会复杂论的观点。他们认为社会是复杂多变的,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这些人际关系是他们在海归活中很少接触的,大学校园是整个社会所留下的最后一块净土,踏出这块净土,就失去了它的庇护。有这样心理的毕业生根本没有激情也没有勇气去面对那个所谓的深不可测、复杂多变的社会。所以也不敢去面对和参与激烈的择业竞争。海归在国外的生活面对的压力更小,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运用更浅,回到国内后能否适应国内环境,接受社会游戏规则更是一大考验。

(2).海归就业失信挤压就业率

注水简历、搀假证书、随意违约、恶意拖欠贷款等诚信问题在海归就业话题上屡屡被提及,其中缘由就是失信已成为影响海归就业的重要因素。在毕业生看

来,简历注水、随意违约、证书搀假等事项对毕业生个体来讲无关大雅,它既不影响他人,也不会对学校造成恶劣影响,更不会对用人单位形成危害,因此失信只是个人问题。但是,如果对海归就业工作来讲,不论是简历注水、证书搀假,还是随意违约,或者是拖欠贷款,它都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首先这些失信问题反映了毕业生的道德水平问题,其次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校风问题。从用人单位看,它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用人单位是不愿使用这种毕业生的;从高校角度看,它加大了高校的培养成本,高校为了树立自己在就业市场的信誉,增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信任感,必然加大支出防止出现类似情况;从毕业生看,它加大了学生的就业成本,鱼目混珠必然使“珍珠”在用人单位那里失去了本应得到的岗位,不得不重新寻找就业机会。但是,海归就业失信问题最严重的后果是导致“用人单位对其所在的学校就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排斥感”,⑤使高等院校逐渐失去原有的就业接收渠道和接收市场。给大家印象深刻的是唐骏的学历造假事件,海归是否也是带着真文凭,真学识回来的呢,能否比国内海归技高一筹。

2.用人单位没有正确发挥就业主体作用

在海归就业逐渐成为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就业主体――用人单位的主导地位得到加强,其影响海归就业的不利作为有以下表现:

(1).对大学毕业生需求既萎缩又务实宏观经济形势决定着社会吸纳毕业生的总体能力。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进入缓慢期,改革也进入攻坚阶段。国有企业纷纷改组改制、减员增效,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精简、编制压缩,使得过去一直作为接收海归就业的主渠道萎缩,减员增效增加了海归的就业难度。在海归就业接收主渠道萎缩的同时,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变得更加务实。比如在同等接收毕业生的时候,更多的用人单位打出了“女生免谈”的招牌,目的是免除以后由于女生生理特点和承担的社会角色所带来的不必要负担,这样就使女生在就业时处于竞争劣势。另外,很多用人单位为了减少对毕业生的培训费用,在招聘时更加强调“有工作经验者优先”,这实际上是在向海归挂“免谈牌”。因为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应届毕业生都是缺少实际工作经验的。这些务实的用人

⑤朱鑫海等:《关于对上海海归派现状、问题和对策的调研报告》,《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 年

标准对海归就业来讲,都是不利的。⑥

(2).海归就业市场失衡的“双向选择”

在海归就业市场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是两个地位同等的就业主体。但是,由于近年来毕业生的“富裕”,使“双向选择”向用人单位倾斜,用人单位绝对处于人才市场的主导地位上,用人单位“重资轻能”的倾向日益严重。

“双向选择”失衡的表现之一就是人才高消费现象。从各地专门针对毕业生举办的招聘会来看,用人单位纷纷打出了需求高层次人才的旗帜,形成了“研究生多多益善,本科生等等再看,大专生请靠边站”的盲目追求高学历现象。固然,随着社会进步与高新技术的发展,一些行业、岗位需要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素质和潜能较高的高级人才。但是,对一些专业水平要求不甚严格的岗位而言,用人单位没有必要花更大的代价盲目追求高学历。从近年来的行情看,这种“求高”的趋势在客观上对许多专科生甚至部分本科生的就业造成了不利影响。

“双向选择”失衡的表现之二就是“另类招聘”。用人单位面对成百上千应聘者,为了追求所谓的市场效应,招聘条件变得不可理喻。比如有些用人单位“女生免谈”、“非本市户口勿谈”,有些本来并非特种行业的单位甚至对长相、身高、家庭状况都提出十分苛刻的要求个别单位甚至用“是否能喝”、“是否会公关”等一些完全与人才标准没有关系的条件来要求毕业生。这些“另类招聘”虽然是毕业生市场上的个别现象,但对毕业生市场的消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某些学生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口味,相应的打出了“写真简历”、“写实简历”等应聘牌。

二、留学生回国就业的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的海外留学人员数量增长速度极快,与之同时,留学归国人员的数量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和 2012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从1978年至 2011 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 221.25万人,共有78.22 万人毕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其中,2011 年留学归国人员为17.5 万人,同比增长 24.7%,比 2006 年归国的3.5 万人更足足增长了近三倍。⑦

由于目前我国对于海归就业的统计数据比较匮乏,在全国开展调研又存在很⑥张君生,关荆晶.中美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体系比较[J].世界教育信息.2006(12)

大难度,因此本文选取了留学生扎堆的北、上、广、深之一的上海市开展调研,旨在通过这一典型城市的分析发现一些问题提供一些建议。

(一)、上海市出国留学及归国人数变动趋势

根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2002 年至 2012年上海市的出国留学人数和归国人数均呈现出先上升(2002-2007)、后下降(2007-2011)、再上升(2011-2012)的波动向上趋势。预计2012 年上海市出国留学人数将达到45,000 人次,是 2002 年的 4.36倍。⑧虽然归国人数相对于出国留学人数占比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 2012 年上海市归国人数预计达到9,960人次,约占全国归国人数的 1/4,在年度总量上是 2002 年的 2.35 倍。为深入了解上海市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的就业情况,本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 1121 位海归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问卷 1003 份,其中有效问卷879份。受访者行业涉及教育、金融、零售、信息技术、医疗卫生、化工、物流等。问卷调查的截止日期是2011 年 11 月 30 日。以下是对调研数据的汇总与综合分析。

(二)、受访者的就业数据分析

1.海外工作经历。在879名受访者中,有120人在国外无任何工作经历,占到了被调研人数的13.64%,45.42%的人在留学期间做过非所学专业的兼职工和短工。以上两项汇总可见,有 59.06%的受访者是没有海外专业工作经历的;17.62%的海归具备1-2年的专业相关工作经验,3-5年工作经历的占比15.37%,而5年以上仅为7.94%。

2.归国后找到第一份工作所用的时间。基本情况:有4%的受访者表示其工作在归国之前就已找好,具体途径包括国内公司前往海外招聘、行业内部专业人士推荐、猎头招聘、长辈人脉、回到原来的工作单位等;77%的调查者表示回国后 3 个月内就能找到工作;而 19%的被调查者工作是在归国 3 个月以后才落实的。⑨在工作的稳定性方面,33.03%的海归回来后还未换过工作,36.21%的海归换过一次工作。海外工作经历与归国后找到第一份工作所用时间的交互分类分析。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 19%的回国后 3 个月以后才找到第一份工作的受访者当中,无海外工作经历、兼职或短工、1-2 年经历的受访者占比较高,

⑧袁晓辉,张丽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就业促进能力[J].中国劳动.2006(12)

⑨竺淑琴.澳大利亚公共就业服务模式[J].中国劳动.2006(12)

分别为 35.4%、36.5%和 16.3%,3-5 年和 5 年以上占比明显下降为 9.7%和 2.1%。交互分类分析结论为海外工作经历的年限与归国后找到第一份工作所用时间成反比。海归优势与归国后找到第一份工作所用时间的交互分类分析。在 4%的归国前就已经定好国内工作的受访者当中,有 44.4%认为海外工作经历为自己大大加分,排在其后的是专业技能 31.8%、学校实力与名声 9.5%、取得国际知名的技能认证证书4.8%、人际交往能力 4.8%和家庭背景 4.7%;而对于在 77%的回国后的 3 个月之内找到第一份工作的受访者当中,体现的优势排序基本类似,分别为海外工作经历25.4%、专业技能 18.5%、取得国际知名的技能认证证书 14.3%、学校实力与名声 13.9%、家庭背景 9.1%、人际交往能力 7.9%。⑩

此次受访的 879 名海归,其所从事的行业呈现了多元化趋势,具体分布为金融业(24%)、文化体育教育娱乐业(19%)、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13%)、商业服务如咨询、法律(12%)、医疗及公共卫生(8%)等等。这一就业行业选择的多元化趋势说明留学生已经开始变得较为理性和实际,能够结合自身的特点及国内实际做好规划,寻找自己的职场落脚点。在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匹配度的选择上,只有 17%的受访者表示完全不相关。

三、留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

随着留学生队伍的不断壮大,感叹国内就业难的留学生也越来越多。而留学生出现就业难的原因却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留学生为何会有就业难的困扰。

(一)出国目的不明确,没有做好合理规划

留学的盲目性使得不少的留学生在出国前没有做好合理规划,只是跟风出国,没有考虑自己适不适合出国,出国为了什么,为了优越的环境,为了逃避高考的压力等。出国适合学什么专业,适合去哪个国家,自己以后的职业道路选择等等,大部分出国的学生在出国前都没有考虑好,甚者,有的根本就没考虑。以至于到了国外一片茫然,生活不适应,语言障碍,学习环境的改变,有的沉溺于玩乐之中,学无所成。所以导致归国后空有文凭无能力,根本不能适应岗位要求。

(二)没有树立符合现实的就业期望

⑩张彩玲.我国就业压力的成因及其解决对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06)

一些海归自以为在国外上了大学就高人一等,错把国外大学的名气与实力和自己划等号,殊不知国内大学近几年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素质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政府也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虽然社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国内高等教育取得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一些海归归国就业其实就与国内的毕业生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不要刚就业就要求高薪,高于他人的福利待遇,拿出自己的能力说话,用成绩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个人才能获得最大的自我价值。

(三)用人单位应没有正确发挥就业主体的作用

现在不少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有自己独特的要求,但是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是不应该存在的,比如性别歧视,户籍保护等。一些海归归国后想再上海、北京这种国际大都市发展,但往往受限于户籍管理制度,户口不能调动,而招聘企业为了减少在员工管理上的投资,要求有当地户口,使得不少海归因为户口的原因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发挥不出自己的热情。有点不愿招聘女员工或者要求已经有孩子的才能应聘,考虑到女员工生育下一代的特殊身体要求,企业考虑到员工培训完上岗后,因为休产假,不仅不利于工作的正常开展,还要考虑人员的配置。因此不愿招聘女同志,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严重了说,违反了妇女权益保护法,侵犯了妇女的人权,轻了说是性别歧视,也是对妇女的不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是你的母亲在招聘时受到了性别歧视,你会怎么想。

四、解决海归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出现海归就业难问题,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针对造成就业难的难点分析和借鉴其它国家解决海归就业问题的经验,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明确出国目的,做好合理规划

出国前要明确自己出国的目的和慎重选择适合白己的专业,对自己的将来有一个合的规划。出国后要有严格的学习计划,做到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学到自己想要学的知识和技能,才有利于学成后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出国留学才有意义。留学前做好职业规划,避免过热的专业,在国外累积工作经验,同时调整择业心态与就业定位等,还要选择国家教育部认可的国外大学,充分了解院校的资质、学费、学习环境和就业前景等几大问题。面对国外

各种各样大学的信息,学生和家长要全面考察和咨询,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不要盲目跟风。建议提前收集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从中选出 4—5 所学校,预先在报纸和网上查询相关资料,这样可以提高参考的目的性。在学科的选择上,也不要只注重热门专业,尽量宽泛一些,实用一些,“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二)指导海归树立符合现实的就业期望

海归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观念。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始终保持着高速发展,平均年增长率在 7%左右。按照国际通行的计算方法,GDP 增长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为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相应百分数。按此计算,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应该在千万个左右。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采取的是“高增长、高投资、低就业”的发展模式,经济增长向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并不充分,提供给海归的合适就业岗位也不充分。但是,由于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 70%以上分布在国有企事业单位,教育、卫生。在目前的海归招聘市场上,一些不合常理的高学历招聘、脸蛋招聘、性别招聘、特殊能力招聘等现象举目皆是。这种招聘不仅将很多合适的人才拒之门外,而且也造成了整个社会人才短缺状态下的人才浪费。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海归时,应实事求是,不盲目追逐高学历;应人尽其才,不搞脸蛋招聘和特殊能力招聘;应才尽其用,不搞重男轻女招聘。总之,用人单位必须本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进行招聘,杜绝出现人才浪费和社会财富浪费现象,给“海归就业难”增添新的难点。11

(三)用人单位应正确发挥就业主体的作用

在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和海归是平等的就业主体,但是在目前的“双向选择”中,两个主体并不平等,就业主动权在多数情况下掌握在用人单位手中。所以,在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必须正确发挥就业的主体作用,摒弃各种求高、求奇、性别歧视、短视等错误的用人观念,承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合理接受人才,协助政府做好海归的就业工作。

加强海归专门就业市场建设,便于人才流通。虽然,国家人事部在很早以前就强调县级以上的城市必须建立人才市场,但建立的人才市场要么是各自为政,

11孙婷艳,谭晓防.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6)

要么就没有开展对海归的就业服务,更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互联互通信息的海归就业市场。所以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海归就业市场。建立海归就业市场首先应建立全国联网的毕业生供需信息网络,为海归网上求职、网上自助式就业提供服务。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应发挥网络信息便捷的优势,实现网上资源共享;强化毕业生需求信息登记制度,杜绝信息分散、重复和失真的现象。第二规范就业市场的管理、加强市场服务职能,应免费对海归提供失业登记、职业介绍,并建立统一的失业登记、录用备案、就业登记、社会保险登记等劳动力资源管理制度,保障海归就业权益,使待就业海归得到更有效的帮助和服务。

结论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高等教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建设世界一流高校的力度不断加大,对国内的有留学意向的学生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政府也应该给与高校建设更加深入的重视,加大投入。结合社会方面、高等教育方面、留学生主观方面等原因,国家与社会应该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结合改革开放的具体成果,并借鉴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的办学与就业理念及就业指导模式,提出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以及海归就业问题的对策,比如设立专门机构为海归就业提供指导与服务,为推动就业,实现人尽其才努力!

参考文献

[1]孙宏.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探析及其对策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2]闫汝乾.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3]周海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转向与就业管理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06(23)

[4]张君生,关荆晶.中美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体系比较[J].世界教育信息.2006(12)

[5]林泽炎.全面开发人才资源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J]. 中国高等教育.2006(23)

[6]袁晓辉,张丽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就业促进能力[J].中国劳动.2006(12)

[7]竺淑琴.澳大利亚公共就业服务模式[J].中国劳动.2006(12)

[8]唐黎标.国外大学生就业之路[J].人才开发.2006(12)

[9]张彩玲.我国就业压力的成因及其解决对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06)

[10]孙婷艳,谭晓防.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6)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1), 81-86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461351815.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61351815.html,/10.12677/ass.2018.71014 Research on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y Yida Cao School of Marxism,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Jan. 3rd, 2018; accepted: Jan. 15th, 2018; published: Jan. 23rd, 2018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the annual expansion of colleges, the number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ha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Every year, a large number of graduates face the awkward situation of finding a job.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ocial competition is getting fiercer and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whole society. Faced with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undergraduat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and discuss the causes of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graduates and to fi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undergraduates. In this paper, the actual problems,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help better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Causes, Countermeasures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曹以达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 收稿日期:2018年1月3日;录用日期:2018年1月15日;发布日期:2018年1月23日 摘要 目前,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每年大量毕业生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境况。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今年大学生就业困境尤其明显。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失衡、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业观念误区等都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下面给大家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希望能帮到大家。 原因一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仅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今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原因二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

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原因三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原因四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原因五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

【留学回来好找工作吗】海归回国后的失落:不是国外太好!而是国内生存太难!

[留学回来好找工作吗]海归回国后的失落:不是国外太好!而是国内生存太难! 国内常常有种论调,觉得移民的人是汉奸是叛国?然而,他们却不知道移民的背后不是国外太好,而是国内的生存太过艰辛!这一点对于海归而言,往往是感触最深的!一旦你适应了国外的生活和工作,回到国内通常就感到茫然和痛苦。 以下是一位海归的切身感受分享—— 关于工作 首先讲讲我们的背景,我跟老公同龄,属于80后,没有孩子。都是phd毕业。目前在国内一线城市。 我的专业是IT行业,是属于热门专业,所以我毕业后在国外工作了2年,由于老公回国,我就跟回来了。刚好因为公司在中国大规模扩张,建立研发中心,于是我就要求回国,所以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顺利的就回了中国,当然职位也是不变。虽然当时有很多外派机会,但是我这个才工作两年的小虾米是不可能争取到这样的待遇的。

我本来心里期待是工资不变回中国,但是后来中国的hr把我打击的稀里哗啦的。最后以年薪被砍30%收场。我当时心里想着也就算了,至少能回来跟老公团聚,就算损失点也就拉到了。但是我新的老板却认为我这样的工资还是高的,因为他还在国内招了别的人,当然相对国内的工资,我还算不错的待遇。于是我的噩梦就来了,从此hr开始隔三差五的来打听点我的消息,同时老板也对我很苛刻,远不如我原来的老板nice。在国内hr是有很大权力的,她有权决定你的工资,以及你涨工资的幅度,当然还有给你穿小鞋的资格。还有一点国内的hr很喜欢跟你炫耀她的权力,让你跟吃了苍蝇一样恶心。但是,但是!她们会对外派来的外国人跟哈巴狗一样。

这个就是中国人赤裸裸的崇洋媚外,按理来说我这样的背景回了中国还是很有机会升迁的,但是遇到了hr的羡慕嫉妒恨,还有老板的排挤,我现在是干的越好,糟到的白眼越多。让我原来对公司的好印象变的荡然无存。当然升迁也就没戏,要么就跳槽。所以我的教训就是:如果要海归,就一定要有个管理层的职位,一定不能像我这样随便就归了。这样别人不但不重视你,反而会欺负你,歧视你。谁让你是海归的。大家也许会问,你为什么会受欺负,我觉得是因为我们在国外呆了很多年了,习惯了对人Nice。根本就不会去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所以别人就觉得你是傻子。如果要在国内生存下去,就必须改变自己。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在努力促使经济回暖的同时,进行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并逐步开始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而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未来和中坚力量,大学生就业成为了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及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就业难是多年来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将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1.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60万,比2010年增加了29万;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80万,再创历史新高。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需要安置就业2400万人[1];同时,据专家估计,我国隐性失业人员约有3000万,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2];另外,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余波影响仍在持续,国外经济复苏缓慢甚至停滞,市场劳动力需求增长速度减缓,因此大学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2.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

构正在进行调整、升级,某些行业已逐步向非洲等地区转移,全球的金融危机更进一步加速了产业结构的变更。以珠三角为例,目前正利用金融危机进行“腾笼换鸟”,准备从制造型产业向服务型产业过渡。这一调整,必将导致原来产业的技术人才相对过剩,原技术结构不能适应新产业的要求。这也将加重转型期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3.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发生了改变。上世纪末出现的一场全球的新技术革命,改变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和速度。这种变革从根本上影响社会职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变化[3],同时也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从重学历向重能力素质、重职业道德转变。传统的学历概念已经逐步淡化,高学历低能力必将被淘汰出局。职业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着巨大挑战。 4.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滞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设置都“跟着市场走”,缺少扎实的市场调研基础,缺乏前瞻性。多数高校受困于资金问题,无法持续紧跟企业即将使用或正在使用的仪器设备购进实训器材,造成专业教学和实训环节滞后于用人单位的需求,甚至出现脱节。例如,某高校曾出现这样的情况(见表1),学生胜任岗位所需的周期过长,用人单位对该类毕业生失去信心。 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目前高校的素质教育更多的是依托学生校园文化活动,高校的学生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包括很多,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扩招、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不接轨、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一个学生后面是一个家庭,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间接地也解决了一个家庭的问题。 站在经济市场准则的角度,当市场供过于求时,物价下跌,需求量小;而市场供不应求时,物价上涨,需求量大。相较而言,把大学生比作商品,流通在人才市场上而言,如今的社会,正是处于供过于求得时段。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近代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基础日益满足之时,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全民素质普遍被要求提高,必然导致高校扩招。从反面来讲,高校扩招可以反映我国现代文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精神需求已经提升到一定的程度。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为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其次,高校专业的设置与市场脱轨也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经济社会的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各种各样的,也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日新月异。而我们高校的专业设置相对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来讲,总处于滞后的情况。我们不经意间就会想到我们高校的一些典型的专业设置,比如地理、历史方面的冷门学科,对于学生在今后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另外,对于一些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专业设置,在实际操作能力上面也没有专业的训练和实践,属于不成熟的学科。同样也不利于培养合格的市场劳动者。 再者,普遍的大学生都是处于一种养尊处优的学生状态,已经习惯以往的优越环境很难适应社会的残酷竞争。另外,对于市场可以提供的基层岗位,大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克服不了心里落差,无法从基层做起。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额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更加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序发展。首先,高校扩招,提高国民素质对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里程碑意义。长远发展来看,高校统招绝对是利大于弊的,所以如果希望自己可以避免在大学生求职的队伍中挤个头破血流,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学业上有更高的造诣,比如继续读硕士。其次,高校需要多考察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设定与市场可以接轨的专业和授课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和能力。最后,大学生需要对自身有个明确的定位,不要眼高手低,努力培养自己的吃苦耐劳能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只关乎大学生这个群体,更是民生问题,也是民族发展的问题,所谓是任重而道远,社会各界需要对其引起重视。

【留学生回国就业】如何跨入投行之门,中国留学生求职想进投行也没那么难

【留学生回国就业】如何跨入投行之门,中国留学生求职想 进投行也没那么难 现在发现,越来越多中国学生在发“投行梦”,而这种“投行梦”在金融和金融工程项目组是经常感受到的。进入顶尖名商学院好比进入世界知名投行的预科班了,当然,这些只是“预科”,要真正跨入好像美林,JP Morgan,Goldman Sachs这样的世界知名机构,我相信他们还有一段很艰苦的路要走。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梦中醒来,用实际行动来为自己开路,特此以个人见解写一点心得。 我们之所以说是“投行梦”是因为很多学生只看到好的一面(高收入),而没看到不好的一面(竞争激烈,淘汰率高,风险高)。有些学生觉得“我妈是银行老总,我知道在银行工作不是你们介绍那么恐怖的”。更有些学生告诉我们:“我听说,谁谁谁,英国LSE毕业回来,就被香港美林聘了,还有谁谁谁,在港大毕业也被凭了,有又听说……” 我们一向建议学生,对于信息的分析要有很强的逻辑判断能力;因为在中国,个人信用系统不健全,说话基本上是不用负责任的。而最实际的方法,就是自己动手,动脑去研究真相。 实际上,“投行”(Investment Bank)与我们常见的“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s)有本质的区别。商业银行小至我国的地方信用合作社,大致好像HSBC 或者近期跟我们合作搞活动的渣打银行,都是主要从事一种业务-“接受存款,放出贷款,然后攒取利息差额”。虽然,现在有些大型的商业银行,尤其在国外,都有一个子部门是主要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但从本质上说,商业银行还是要靠接受存款来得到投资资本(放债)。商业银行一般是受中央银行(Central Bank)监管的?在中国有中国人民银行,在世界,有世界银行管。而另一方面,投行是不会接受零售存款的(detail saving),或者他们接受“存款”的方式,是卖出股权或者债券(就好像其他企业一样);而他们赚钱的途径比商业银行更加灵活。他们不但可以放债(实际是投资债券市场),甚至可以做市(Market Maker市场做庄,从中取利),更可以做中间代理人帮助公司集资(或者充当顾问),更有一些投行甚至从事风险投资业务。现在先进的投行更向高科技,高难度产品发展。例如,structure product(中文的名字笔者不知道)是利用衍生物结构产品,设计出来提供给某些企业或者投机者的产品,这些产品可以帮助企业转嫁投资风险,避税,哄抬市场价格,满足金融管理机构的规定(如IPO“挂绿”),甚至还可以变相实现“内幕交易”。所以,structure products 关部门在各大投行现在都成为要害部分。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摘要】:如今,我国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学生的人数成倍的增长, 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首先应该全面的分析这个矛盾,包括国家政策,教育体制,就业机制和个人的原因。然后要发挥好主观能动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出相对应的措施。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原因;措施 前言: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是一个引人深思的 事。每年有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就不了业,从而给社会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不稳定的因素,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难点和热点。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高校的招生规模也进一步扩张。2003年是中国高等学校扩招后迎来的第一次就业高峰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12万人,比2002年(145万人)增长了46.2%,直到今年已经增长到680万。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在逐步下降,每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据教育部门统计,近几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1年待业人数34万人,2003年待业人数52万人,2005年待业人数79万 人,2007年待业人数144万人。近几年,初次就业率一直只能保持在70%左右。所以,积累的未就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1.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1 政府原因:

1.1.1 户籍制度 我国户籍制度我标准的二元化结构,造成了许多社会不公,经济也呈二元化。不发达地区的收入低,社会保障体系不配套,相对发展空间较小的问题等。从而使毕业大学生都选择在经济发达的城市。[1] 1.1.2 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的均衡化过程”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结构的高度化过程”,以上两点都将对就业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2] 1.1.3 人才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 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政府逐步建立起“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双向选择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显得很不适应。而政府并没有做好思想宣传和政治鼓动,加之经济调控手段的强度和力度不足,难免出现宏观调控乏力的问题。从而导致“有工作没人,有人没工作”问题的出现。 1.1.4 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并不完善。 例如在就业市场上,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地域或户籍歧视、乙肝等慢性病患者受到录用歧视等屡见不鲜。这些背离市场经济优化配置劳资源的要求,扭曲了就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使就业市场走向异化。某些就业潜规则仍在大行其道,造成了劳动力供求有效匹配的下降。 1.2 社会原因:主要是用人单位存在的用人观念问题。 单位在选择人才时设立较高的学历门槛,单纯地依学历高低为判断依据,过分注重文凭。许多用人单位选拔人才不是客观地与需求进行对接,而是片面追求高学历、高文凭。甚至有的用人单位还有名校情结,不太考虑个人能力,明确指出“名校毕业生优先录取”。另外,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希望大学生上岗就能给企业带来变化,而经验不足是应届大学生最大的劣势,往往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有部分用人单位还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因考虑女性的生理、婚姻、生育等不愿招收女大学生,有的还存在生源地域歧视,这导致了很多优秀大学生就业受到歧视,无法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和智慧。 1.3 高校原因: 1.3.1 专业设置功利、课程设置陈旧、办学定位不明 不少院校开设新专业缺乏对社会需求及就业前景的深入调研和科学预测,热衷于投入少。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陈旧,与用人单位和社会发展要求脱节。同时,高校办学定位不明,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受普通高校水平评估体系的影响明显要大于就业市场指向的作用。总得来说,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教育教学过程与就业指导脱节,招生与就业脱离。[3] 1.3.2 高校教育内容偏向于为城市服务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教育内容表现出很强的服务城市的特点,使受教育者形成了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而这些专用性人力资本在农村很可能并无用武之地,出现了学历越高,在农村反而越无法找到匹配岗位的问题。与此同时,当前的教育体制又是定位于为城市。在农村就业并不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存在无形中强化了大学生就业偏好于城市的倾向。 1.3.3 盲目扩招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有业不能就 调查表明因“专业技能较弱”而导致就业困难的占48.41%,居首位。由此

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交际案例研究

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交际案例研究由于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往来日益增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经济合作及国际商务活动也日趋频繁,增强文化理解、克服文化冲突、增强文化沟通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来,中国经济与科技的蓬勃发展,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据我国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总数首次突破了20万。越来越多的各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以便尽快的实现与中国人的交际进而实现与中国人在各个领域实现交流、沟通、合作、共赢。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交流之后,即使学生有了一定的词汇基础,掌握了基本的语法知识,但仍然常常在交际中遇到难题,有时候甚至搞出很多笑话和严重的文化上的不妥行为,究其根源,是因为留学生们或多或少地存在跨文化交际障碍。其实,对于学习汉语的外留学生来讲,学习汉语不光是只要明白发音,认识汉字,语法等。如果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能对于中国的历史,价值观,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因素有适当的了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其学习好汉语并应用于交际。因此,必须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研究。 关键词:外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 一、文化和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来自不同文化的交流才可以是跨文化交流。不同的文化显然是有差异的,即文化差异的存在。于是,我们应当首先理解“文化”和“文化差异”的意义何在。“文化”一词源远流长,古往 今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文化进行定义和阐述,反映了文化涵盖内容的广泛和深入,以及人类对于文化研究的重视。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一书给文化这样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东莞理工学院 学年论文 学年论文题目: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学生姓名:梁顺南 学号:200842409221 系别:政法学院 专业班级:08行政管理2班 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杨亚南讲师 起止时间:2011年6月——2011年9月 摘要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本文从市场就业环境、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分别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如何有效帮助大学生应对就业问题,应当从营造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环境、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增强大学生就业主观意识等方面进行。只要高校,学生和用人单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相互沟通,就能掌握较充分的信息,从而有利于扩大就业量,也减少企业损失,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良性循环,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目录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4)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5) (一)政府原因 (5) (二)社会原因 (5) (三)高校原因 (5) (四)大学生自身原因 (6)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7) (一)深化体制改革 (7) (二)按需择人 (8) (三)适应市场办学 (8) (四)更新就业观念 (8) (五)提升大学生自身能力 (8) 四、结语 (9) 参考文献 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如今,大学生在社会人群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比例,但就在这一方面使我们感到欣喜之余,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所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尤其是

[留学生,原因]清末的留学生选择回国的原因探讨

清末的留学生选择回国的原因探讨 近日一位朋友回国,在一起喝茶时,谈论到清朝的留学生为什么不留在海外这个话题。清朝末年,中国积贫积弱,留学生却大部分选择回国,尤其是精英分子基本上全回来了,中国近代史那进步文明的一页,无不用浓重笔墨书写着他们的业绩。而改革开放多年,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什么中国出去的留学生大多数不回国,反而削尖脑袋去混一个外国的绿卡?这个话题有些沉重,却令人深思。 这是一组令人揪心的数据: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2年年底,中国已有超过58万人出国留学,有15万多人回国工作(其中公派生为5万多人),另外16万多人毕业后选择留在国外就业,约27万人还在就读。截至2013年,留学生累计总数达到了150万人,居世界之最。去年的数据显示,归国留学人员却只有39万,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已经超过百万,无论数量还是比例都是世界罕见。 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称,当时中国出生而移居美国的博士约62500人。截至2006年,中国公立研究机构中的博士总数才不过18493人。2007年,被美国高校研究生院录取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居世界各国留学生之首。 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为76%。不得不承认,我们的高校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为发达国家培养人才。 话题再回到清朝后期,看看那时候国家是如何吸引人才回国的。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清政府对数量稀少的回国留学生实行直接授官的政策。1871年,清政府陆续派遣了120名幼童赴美留学,政府规定:这些官费留学生不准半途而废,不准加入外国国籍,学成后不准在外国自谋职业。1877年,沈葆桢对福建船政局派遣的35名留学欧美人员规定:对每一位学生建立档案,记载他们的学习成绩、肄业学堂、实习工厂、毕业文凭、可胜任何种工作等,以此作为回国后任职、奖励的凭证。1890年,总理衙门又对留学生规定:出洋留学3年,回国后可保送各道府直接任职。 根据这些规定,清政府对陆续回国的部分留学生实行了直接授官。1879~1880年间,当首届32名留欧学生相继回国后,清政府对其中成绩优异的7名留学生,授予了一定的官阶、军职。如刘步蟾、林泰曾、陈兆翱给予游击军职,魏瀚被任为知县,留德学生袁雨春为守备,查连标、刘芳圃为千总。1886年、1890年,清政府分别对第二批、第三批留欧学生给予官阶、军职。另外,清政府对回国不久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留学生给予直接奖励。1886年,闽浙总督杨昌浚对中法战争中表现优异的11名留学生通令嘉奖:提拔郑清廉为游击、陈兆翱为参将、魏瀚为知州、陆麟清为都司、陈和庆等4人为守备、程好等3人为千总。 20世纪初,清政府对日益增多的回国留学生实行考试后给予文凭和官职的政策。起初是举行一次性考试,即举行给出身(文凭)与授官职合二为一的考试。1905年7月,学部对回国留学生进行了审查,并在保和殿举行了考试。考试内容按理化、经史分别命题,其结果有13名留学生通过考试,获得出身和官职的奖励。其中金邦平、唐锷两人被授予进士出身,被任命为翰林院检讨;曹汝霖等4人被授予举人出身,被任命为主事分部学习行走;陆宗舆被授予举人出身,被任命为内阁中书;林启等6人被授予举人出身,被任命为候补知县。

2021年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 其对策 欧阳光明(2021.03.07)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难度日渐突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增多,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 大学生更好地就业,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保持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非高薪不干,非大城市不去 当前,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待遇,忽略自身特点和长远发展及用人单位要求,他们往往看重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忽略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利益的结合,忽略了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这种以自身利益为中心,比较功利的现象比较严重。.具体表现

为:追求大城市,不愿到乡镇;追求大专院校,不愿到中小学;追求大企业、大单位,不愿到小企业,小单位:追求到东部地区工作,不愿到西部和边疆工作。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发生了倾斜,在选择上过分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2)有业不就,宁可当“漂”族 当社会各界为大学生就业着急上火时,“有业不就”的大学毕业生却日趋增多。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人民网强国论坛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所以就业工作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几年来,我们对就业工作进行了深入改革,建立 了一整套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政策体系。因此,在毕业生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就业情况总体还是好的,但是挑战是非常严峻的。现在就业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总体来说,还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有人说是因为大学生太多了,不是这样一个情况。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还是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现在的就业主要还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同时存在。 (3)跟风现象严重,缺乏自主择业目标 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在不少招聘会上,大学生求职都出现了盲目跟风现象,一些知名企业或者是热门岗位,受到了大多数专业学生的青睐,不少学生不论自己的职业理想是否与这些热门企业相一致,条件是 否符合那些热门岗位的需求,常常是一窝蜂地前去应聘。 尽管大学生们非常重视和追求兴趣爱好与个人才能的发挥,但面对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目录 一、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加大了就业难度 2 (一) 追求大城市、发达地区 2 (二) “铁饭碗”、“一职定终身”思想严重 2 (三) 择业期望理想化 2 (四) 部分毕业生择业趋向于回归生源地 3 (五) 部分独生子女毕业生择业取向盲目从众 3 (六) “对口”心理比较明显 3 二、影响大学毕业生择业取向的原因分析 4 (一) 功利化倾向的价值取向 4 (二) 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大学生扎堆现象严重 5 (三) 求稳定、怕挫折心理的影响 5 (四) 陈旧的“天之骄子”观念的影响 5 (五) 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的特殊性 6 (六) 综合能力不高 6 三、转变大学生不合理择业观念,促进有效就业的对策 7 (一) 学校要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为就业打下基 础 7 (二) 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7 (三) 寻找多种就业渠道,尝试自主创业 8 (四) 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8 (五) 家庭要给予支持 8 (六)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为大学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 环境 8 (七) 积极开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9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大学毕业生择业取向问题思考 张燕妮 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 2009级指导教师:王小红 摘 要:随着高校扩招,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走向社会,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达到史上最高,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持有怎样的择业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就业。本文就当代大学毕业生择业取向的表现,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为转变大学生不合理择业观念,促进有效就业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择业取向;择业观;就业难;压力 On Thinking about the employment orien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zhangyanni education(2009), faculty of education Instructor:wangxiaohong Abstract: With the expansion of enrollment, every year a large number of graduates into society,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2013 was the highest in history,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more severe, in such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orientation,graduates with employment orientation to influence their employment to a large extent. In this paper,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orientation performanc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analysis, and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unreasonable idea of choosing a job, promote effective employment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university graduate;employment orientation;employment outlook; difficult employment;pressure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多,从第一批扩招的大学生进入社会的2003年开始,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开始成了全社会关注的话题。由于大学生包分配取消不到10年,扩招后的大学生就进入了就业市场,客观上,扩招政策扭曲了大学毕业生的供求体系,直

留学生回国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与建议

自考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留学生回国就业难问题的 原因探析与建议》 作者姓名诸建辉 专业名称行政管理 准考证号011309154590 指导教师黄骏 2013 年3 月27 日

留学生回国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与建议 内容摘要: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与应届毕业生到国外留学都呈现上升的趋势。高三应届毕业生中热衷出国留学的人数明显增多,同时海外高校对中国“生源”也如饥似渴。然而,近几年回国留学生的就业难度也随之增加。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当前留学生要想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有较大难度。我们也注意到,不少留学生在海外创业成功,但最终感觉不到幸福、产生不了归属感,而回国的人感觉却大为不同。海归的就业难问题确实是摆在社会上的一个焦点话题,因此本文就海归的就业问题中的几个方面来简要分析。 关键词:海归,就业,对策

目录 内容摘要 (2) 引言 (1) 一、留学热与就业难 (1) (一)对留学热的客观分析 (1) 1.留学的盲目性 (1) 2.期望值过高,急功近利 (2) 3.缺少工作经验 (2) (二)、就业取向和社会需求的错位 (2) 1.海归自身的弱点局限了其就业范围 (3) 2.用人单位没有正确发挥就业主体作用 (4) 二、留学生回国就业的现状 (5) (一)、上海市出国留学及归国人数变动趋势 (6) (二)、受访者的就业数据分析 (6) 三、解决海归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8) (一)明确出国目的,做好合理规划 (8) (二)转变心态理念,把诚信带回家 (9) (三)指导海归树立符合现实的就业期望 (9) (四)用人单位应正确发挥就业主体的作用 (9)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0)

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职业性别隔离、性别歧视等是其主要表现。结合阻碍女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来看,从文化政策、公共政策、法律建设、教育改革和自身修养等方面,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妥善解决矛盾,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难构建和谐社会公共政策 近年来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本是社会建设的新力量,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极大压力。其中,女大学生更成为了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这种女大学生面临就业困境不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由此带来的后果不仅是个人也是社会的发展障碍。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消极影响 女性可撑半边天,她的社会角色并不局限于妻子与母亲,女大学生接受了国家高等教育,分享了国家重要的办学资源,其中不乏精英,但女大学生却一再面临就业难的尴尬处境,这于女性本身和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女大学生就业难会造成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和打击女性投入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女性的政治参与度和家庭婚姻地位,这显然不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最终也会转为社会成本,阻碍社会发展。 和谐社会讲求人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而女大学生就业难却一再反映了社会中性别歧视、权利保护不健全等问题,违背了男女平等和同民同工,同工同酬等制度,不利于社会文明建设,不利于和谐文化的构建。实现充分就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目标和任务之一,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一)就业率低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或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初次就业率明显低于男大学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04 年的大学毕业生有280万,有80万人不能及时就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大学生;2005 年的高等院校毕业生达到338

留学生如何回国就业

留学生如何回国就业 近日发布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国际人才蓝皮书显示,86.3%的海归能在6个月内找到工作。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举办的留学英才招聘会暨高端人才洽谈会在北京举行。百余家单位提供的近800个岗位,吸引了3000余名海外学子前来洽谈。会场内外人头攒动,交流热烈。火爆的场面向人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海归回国潮来了,海归就业潮来了。超过70%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他们的就业形势如何?专业扎堆、工作经验不够、竞争激烈……摆在留学生面前的,将是对留学之旅的反思和归国应聘时所要做的更加务实的抉择。 为“更具潜力的职业发展”归国 2012年,有27.29万名中国留学生回国,而在1978年到2006年的29年间,我国留学生累计回国人数仅为27.5万人。2012年这一年,回国人数相当于之前29年的总和]“在日本留学时,感觉身边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的越来越多了,大家期盼着早日学有所成,回归祖国。”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留日博士马林深有感触地说。改革开放以来,百余万学子出国求学,造就了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留学潮。曾几何时,大批留学生滞留国外,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才流出国。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见面会上,大家常常互相询问“什么时候毕业”、“找到工作没有”,但很少有人问“什么时候回国”。留学生滞留不归现象一度饱受各界质疑。对此,许多有识之士预言:滞留不归现象只是暂时的,等国内的条件成熟了,他们会回来的。如今,预言变成了现实。近日,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南方

国际人才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国际人才蓝皮书称,2012年,有27.29万名中国留学生回国,而在1978年到2006年的29年间,我国留学生累计回国人数仅为27.5万人。2012年这一年,回国人数相当于之前29年的总和。而在如今的留学生见面会上,大家问得最多的是:“你准备什么时候回国?”来自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信息则表明:未来5年,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大于出国人数的历史拐点。“在国外缺乏归属感,感觉自己像民工。”对于留美博士李明来说,尽管语言不是障碍,但还是很难融入当地人的世界。在国外的科研圈中,李明要付出比他们多好几倍的努力,才能得到和他们一样的成绩,“如果回国,我能得到的平台和施展抱负的领域,要比这里大得多”。来自英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处的调查表明,“国内职业发展更具有潜力”、“亲朋好友在国内,不想孤身在外”等,成为留学生回国的主要原因。《中国海归发展报告》国际人才蓝皮书的数据显示,78.4%的留学生因为对国内职业发展有信心而回国。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认为,21世纪以来,相较于欧美地区的经济低迷,国内经济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需要大量的管理类、技术类人才和创新人才,这为海外人才回国发展提供了机遇。此外,过半数的海外留学生表示,远在国内的父母希望自己选择回国。同时,在海外的时间越长,文化归属感越强烈。而在国外,文化与语言的局限往往给他们带来困惑。在归国人员中,英国留学生回国比例最高,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移民国家,留学生毕业后回国比例稍低。那么,什么人最终留在了国外?金吉列留学副总裁冉维

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为全社会所关注。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个人就业意愿分析,可以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前者是指毕业生在临近毕业时自愿选择不就业,他们对去向另有选择,如准备出国留学、考研、自主创业等等。而非自愿失业,则是指愿意就业的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顺利就业。很明显,后者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非自愿失业的结构分析 目前大学毕业生非自愿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结构性失业。由于学习期间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区域分布等不适合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毕业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而造成的不能顺利就业。 二是摩擦性失业。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由于双方要求不一致导致毕业生没有用人单位接收的情况。 三是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原意是指由于经济衰退、总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业。我国目前经济持续增长,并没有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但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

多,社会对毕业生需求量增长速度滞后于毕业生人数增长,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因此目前大学毕业生失业包含部分周期性失业的因素。 非自愿失业的成因分析 首先,“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实现均衡,否则则会失衡,导致“就业难”。“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非自愿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 其次,市场缺陷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围绕高校、地区、行业存在不少就业市场,但是未形成较统一的大市场,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等。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影响就业。当前买方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会导致两种现象:一是部分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二是一些毕业生被迫退出市场,形成周期性失业;市场信息不完全会导致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市场进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则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周期性失业。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单位,是市场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的直接体现。 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距离由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小差距。 对策与建议 ★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