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大厦高大中庭空调通风系统简介

上海中心大厦高大中庭空调通风系统简介
上海中心大厦高大中庭空调通风系统简介

2015-4-9
Shanghai Tower
上海中心大厦高大中庭空调通风系统简介
1

2015-4-9
主要内容
上海中心大厦高大中庭概况; 上海中心大厦中庭空调通风及排烟系统设计;
2

2015-4-9
概述
? 高度 — 632m ? 面积 — 580,000sqm ? 用途 Function
– 停车场 Parking – 零售 Retail – 会议中心 Conference Center – 办公室 Office – 豪华酒店 Luxury Hotel – 精品办公室 Boutique Offices – 观光平台 Observation Deck
3

外层幕墙
幕墙支撑结构
内层幕墙
2015-4-9
4

九区 Zone9 八区 Zone8 七区 Zone7 六区 Zone6 五区 Zone5 四区 Zone4 三区 Zone3 二区 Zone2 一区 Zone1
在内外幕墙之间形 成了高大中庭;
一区有2个中庭,中 庭净高为27米;
二区至八区每个区 有3个中庭,中庭净 高在55~66米之间, 中庭面积从160~ 470m2
一共有23个中庭
2015-4-9 5

2015-4-9 6

2015-4-9 7

2015-4-9
中庭的相关技术要求
所有中庭均为人员活动区,需要保证底部人员活动区的基 本舒适性;
在人员活动区以上的大部分空间可以不考虑温湿度需求; 需要防止外幕墙结露; 供暖季应尽量减少室内高大空间的温度梯度; 中庭需要考虑排烟系统确保人员安全。
8

2015-4-9
中庭空调通风系统设计
夏季工况:
A. 中庭底部外侧周边区风机盘管系统;
运行时,优先使用系统C
B. 中庭底部内侧设置的全空气空调系统;
C. 本区办公室排风首先排入中庭(对中庭进行降温),再经热回收新风 机组后排至室外的溢风系统。
冬季工况:
A. 中庭底部外侧周边区风机盘管系统;
温度策略控制:优先使用系统D
B. 中庭底部内侧设置的全空气空调系统;
D. 中庭底部设置的地板辐射热水供暖系统;
E. 中庭外幕墙设置的翅片散热器加热系统。
幕墙防结露策略控制:启动系统E
9

2015-4-9
中庭翅片散热器的应用和研究 ? 目的
– 对外幕墙表面加热,保证外幕墙的内表面不会 结露;
– 阻断冷空气的下沉,减小室内空气对流,减弱 中庭室内的温度分层现象。
10

2015-4-9
外幕墙 典型构造
示意
11

2015-4-9
幕墙支撑 典型构造示意
12

2015-4-9
13 13

2015-4-9
翅片散热器系统 平面布置示意
14 14

2015-4-9
中庭翅片散热器的应用和研究 ? 技术难点
– 沿外幕墙安装,由于外形的限制,使用双管系 统对美观影响比较大,因此最终使用了单管串 联的系统形式,单管串联长度达到100m,因此 流量大,管路粗;
– 要确保系统前后端的散热基本均匀; – 散热量要求600W/米。
15

2015-4-9
中庭翅片散热器的应用和研究
? 采用实验与模拟结合的方式,先进行计算机模 拟,再进行实验测试,基本可以达到预期的散 热量需求和均匀性;
? 前端水温比较高,适当减少散热器片数;后端 水温降低,增加散热器片数。
16

物理模型
冬季加 热翅片
风机盘管 送回风口
2015-4-9
中庭排风口 办公室排风送入口
第六区 中庭高 64.85 m, 底层面积 368 m2 , 顶层面积 284 m2,
AHU送回风口 办公室排风送入口
17

数学模型
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 空气为理想气体,且不可压缩; 不考虑渗透风的影响; 对流方程采用耦合求解; 考虑重力和浮升力的影响; 夏季工况打开太阳辐射模型;
2015-4-9 18

2015-4-9
工况介绍:
季节 工况 日期(周) 时间(天) 太阳辐射 室外温度 办公室排风 翅片加热
1 工作日
正午
34℃ √
夏季 2 工作日 正午 √ 39℃ √ ×
3 周末 正午
39℃ ×
1 工作日 早晨、傍晚
-4℃ √ ×
冬季 2
工作日 早晨、傍晚
× -4℃
√ √
3 周末 早晨、傍晚
-4℃ × √
19

工况1温度分布
工况2温度分布
2015-4-9
工况3温度分布
20

空调通风系统

第二节空调通风系统 客室空调 1.系统概述 1.1总体信息 每节车有两个独立的单元式机组、两个送风道,每节车厢共用一个客室空调控制盘。客室空调系统包括以下部分: -两个完全相同的车顶单元式空调机组:制冷量为44KW,分别安装在车辆的端部。 -一个控制盘:控制空调系统的运行 -一个紧急逆变器:110VDC-400VAC,在紧急通风模式下运行时为空调机组通风机供电。 新风通顶盖隔栅进入空调机组内部,客室内循环风通过回风口进入机组内;新风与循环风混合后,经过空调过滤冷却,然后从机组前端吹出,通过分配风道吹入客室内。在制冷模式下,处理过的空气、混合的回风、新风都是通过两个风机吹到蒸发盘管,吸收通过蒸发盘管翅片间的热空气的热量,进入客室。 控制盘采用西门子S7-200PLC控制,中央处理单元为CPU224,带有两个扩展模块:数字量扩展模块EM223和模拟量扩展模块EM231.利用EM231热电阻模块采集车内温度信号,通过与PLC内部设定温度比较后,实现通风、制冷各工况。 1.2主要技术参数 -高度×宽度×长度: 446.5×2058×3430mm -重量:780kg ±5%。 -制冷量: 44 kW -总风量: 5000 m3/h ± 10%

-最小新风量: 1600m3/h ± 10% -紧急通风量:2000 m3/h ± 10% -回风量: 3400m3/h ± 10% -制冷剂: R-134a -电源: 3相400 Vac - 50 Hz -控制电源: 110 VDC 2.主要部件及工作原理 2.1单元式空调机组主要部件

图1:空调机组外形图 压缩机:为全密封螺杆类型,具有2级调节。制冷剂蒸汽通过低压的吸入管和阀门回流进入压缩机进行压缩。制冷剂在排出阀排出

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分析

上海中心大厦 上海中心大厦效果图 上海中心大厦,位于浦东的陆家嘴功能区,占地3万多平方米,所处地块东至东泰路,南依银城南路,北靠花园石桥路,西临银城中路。其建筑设计方案由美国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完成,主体建筑结构高度为580米,总高度632米,是目前中国国内规划中的第二高楼。“上海中心”总投入将达148亿元,预计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地下部分封顶,2012年结构封顶且部分投入运营,2014年竣工交付使用。 一: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Shanghai Tower。 上海中心 建设地点:陆家嘴金融中心区Z3-2地块。开工时间:2008年11月29日。竣工时间:2014年。占地面积:30368平方米。建筑面积:574058平方米,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约410139平方米。建筑总高度:670多米。建筑层数:地下结构5层,地上部分包括124层塔楼和7层东西裙房。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外框架结构。用钢量:约100000吨。建筑造价:148亿元。

建筑/结构设计单位:M.Arthur Gensler Jr.&Associat -es,Inc.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设计管理顾问单位: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机电咨询顾问单位:柏诚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投资监理单位及招标代理单位:利比有限公司 上海申元工程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工程监理单位:上海建科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总承包[2] 绿色建筑顾问单位: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集团)有限公司 LEED 认证顾问单位:德国誉德(KOOPX )建筑设计集团 投资单位:陆家嘴集团,公司拟与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上海城投)、上海建工集团(上海建工)合作。 总承包单位: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 建设用途:国际标准的二十四小时甲级办公、超五星级酒店和配套设施、主题精品商业、观光和文化休闲娱乐、特色会议设施五大功能。 [3] 兴建中的上海中心大厦(2012年7月15日) 二:基础信息 区县: 浦东 商圈: 陆家嘴地区 地址: 位于浦东的陆家嘴功能区 交通: 上海中心地下通道向东延伸至东泰路,向北延伸至花园石桥路,建成后将连 接起国际金融中心、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的地下空间,同时与轨交2号线、 14号线相连通,形成整体地下空间。届时,现在小陆家嘴地区的大批人流可 迅速分流至地下,大大加强该区域的交通疏导能力。 投资商: 陆家嘴集团,公司拟与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上海城投)、上海建 工集团(上海建工)合作。 建筑数据 开工时间: 2008年11月29日

上海中心大厦项目概况(修订版)

上海中心大厦,中国第一高楼,高度632米 工程投资额:148亿元 工程期限:2008年—2014年 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以及正在建设中的上海中心大厦,将构成上海陆家嘴天际线的塔尖。 2008年8月30日,高达492米的环球金融中心宣布正式启用。与此同时,毗邻环球金融中心,正在准备开工建设一幢更高的摩天大楼——上海中心大厦。根据规划,上海中心大厦的主楼为124层,总高度为632米,结构高度为565.5米(原公布为580米),这两个高度均超过了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建成之后,上海中心大厦将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第一高楼。 上海中心大厦的占地面积3.04万平方米,容积率为12.5,项目建成后,总建筑面积将达到55.88万平方米——远远超过毗邻的环球金融中心(38万m2)。不过,在总建筑面积中,上海中心大厦的地上建筑面积约为37.97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达到约17.92万平方米(包括地下停车库面积约1万平方米,2000个停车位)。另外,上海中心大厦规划有5层的裙房,高度约35米。值得一提的是,之前上海市有关部门曾经公布上海中心大厦高度为580米,此次,报告中提及其主楼高127层,结构高度约为565.6米,而建筑高度将达到惊人的632米。 上海中心大厦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由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于2008年11月29日进行主楼桩基开工,它将超过20.5米的金茂大厦和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成为中国第一高楼,也将成为完全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摩天大楼。

2010年7月19日,上海黄浦江两岸风景。 项目地块 上海中心大厦项目坐落在小陆家嘴的黄浦江沿岸,地块的正式名称是E14单元Z3-1、Z3-2地块,其东至东泰路、南依银城南路、北靠花园石桥路,西临银城中路,北对金茂大厦,东接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做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陆家嘴金融城最重要的标志性功能建筑。根据制定于1993年的《上海陆家嘴中心区规划设计方案》,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所在地以及陆家嘴Z3-2地块,将建设3幢超高层的标志性建筑,形成“品”字形布局。其中,陆家嘴Z3-2地块是“上海中心”所在地,Z3-2地块座落在浦东陆家嘴金融中心区的东泰路、银城南路和花园石桥路交界处。地块北侧是金茂大厦,东侧是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南侧是滔滔黄浦江。 项目所在地块曾被称作“小陆家嘴核心区域最后一块待建地块”,被用作陆家嘴高尔夫练习场,目前租期已满的土地早已被收回,土地收回等准备工作也都完成,只待“上海中心”方案确定、择日动工的消息。

广州地铁通风空调系统设计说课讲解

广州地铁通风空调系统设计 简介:随着广州地铁一号线于1997年的开通,地铁的客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以及舒适的特点日益显现出来,并迅速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番禺和花县撤市改区后,市政府及地铁总公司为实现广州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以及尽快形成地铁网络,完善广州市的交通网络,将在今后的几年里迅速发展地铁二号线以及三号线,以至更多线路。笔者有幸参加了一号线的设计工作,在二号线工程中又参加了新港东站的设计,本文就新港东站的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问题与大家进行探讨,供参考。 关键字:通风空调地铁冷负荷 前言 随着广州地铁一号线于1997年的开通,地铁的客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以及舒适的特点日益显现出来,并迅速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番禺和花县撤市改区后,市政府及地铁总公司为实现广州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以及尽快形成地铁网络,完善广州市的交通网络,将在今后的几年里迅速发展地铁二号线以及三号线,以至更多线路。笔者有幸参加了一号线的设计工作,在二号线工程中又参加了新港东站的设计,本文就新港东站的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问题与大家进行探讨,供参考。 一、工程概述

广州市地下铁道二号线首期工程全程约23.245km,南起于琶洲站,北终于江夏站,共设20个车站。新港东站是首期工程中第二个车站,编号为202,位于华南快速大道东侧新港东路中心,东侧为琶洲站,西侧为磨碟沙站,附近有广州会展中心和广州博览中心等大型建筑。车站总长度206.2m,标准段宽度16.5m,为单层明挖侧式站台的地下车站,站台在轨道两侧纵向布置,站厅为服务及中转区域,设在南北两侧中部,站台边缘设置屏蔽门与轨道隔开。由于轨道将车站分割为南北两侧,因此南北两侧均设环控机房及设备管理用房。车站东端隧道风亭及排风亭设于车站东端南北两侧,西端隧道风亭及排风亭,车站中部新风亭及排风亭结合出入口设于中部南北两侧,本车站南北两侧各有六个风亭。整个车站呈一个古字“車”形。车站总布置详见附图1。 根据隧道通风系统的要求,在车站两端布置相应的隧道通风设备。根据地铁运营环境要求,在车站站厅站台的公共区部分设置通风空调和防排烟系统,正常运行时为乘客提供过渡性舒适环境,事故状态时迅速组织排除烟气(简称大系统)。根据地铁设备管理用房的工艺要求和运营管理要求设置通风空调和防排烟系统,正常运行时为运营管理人员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为设备正常工作提供必需的运行环境,事故状态时迅速组织排除烟气(简称小系统)。

上海中心大厦概况

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四大直辖市之一,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的经济、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上海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部的长江口,拥有中国最大的外贸港口和最大的工业基地。上海也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具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并成功举办2010年世博会。如今上海已发展成为一个闪耀全球的国际化大都市,并致力于在2020年建 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 如今,一座代表着上海的活力与传承的大楼―上海中心将为上海整个天际线添上完美一笔。 作为上海的绝对高度与标志性建筑,夜晚的上海中心将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上海的城市名片。上海中心的泛光照明分包工程方案汇聚了国内外智慧的结晶,本着绿色节能的先进性理念,选用了全套LED的泛光照明解决方案,上海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基于对原方案的理解与剖析, 在对原方案技术设想完全响应的基础上,加入了我司对于建筑及光环境的理解, 对设计主题进行了提炼和升华。1.1 工程名称:上海中心大厦 1.2 工程地点:上海中心大厦位于陆家嘴金融中心Z3-1,Z3-2地块,紧邻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位于东泰路以西、花园石桥路以南、银城路以东、陆家嘴环路以北。 1.3 工程规模:建筑总占地面积约为30370㎡,其中地上部分建筑面积405292㎡,地下建筑面积163919㎡。地下5层,主楼121层,其中裙房部分为5层。 1.4 建筑分区和功能:本工程地下建筑共5层,主要用 途为设备用房、车库、物业管理用房、酒店后勤用房。 主体建筑按功能分为9个分区,每个建筑分区均设有独 立的设备层和避难层。其中一区为裙房,主要为高档商 业用房和大堂入口,二至六区为办公用房,七区为高档 酒店,八区分别为高档酒店和公寓式酒店,九区为塔冠 公众开放观光区。 1.5 建筑高度:632米 1.6 工程性质:地标性超高层建筑,拟获美国LEED金奖和中国绿色三星双认证的超高层建筑。 1.7 建设方: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1.8 设计方: 方案及初步设计:Gensler 施工图设计: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1.9 工程总承包方: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10 顾问及监理方: 设计管理:上海现代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机电顾问:柏诚中国 建设监理:上海建科院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1.11 设计进展情况:地下室至主楼83层施工图设计已全部完成,主楼83层以

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Microsoft-Word-文档

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 室内空气品质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标准,针对工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当从全过程(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来关注运行管理对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重要性,并对目前正在兴起的空调清洗业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室内空气品质 1 引言 “室内空气品质”对于暖通空调专业工作者已是“老生常谈”,但为我国广大民众知晓及有关部门重视还是近几年的事。SARS发生前几年,由于室内装修引发的空气污染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一度十分热闹,最终催生出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及其它与建材相关的标准等。虽然这还不是室内空气品质标准(见本文2.),但毕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去年的SARS又引起人们对空气途径微生物污染的极大关注,一度对空调通风系统能否使用产生怀疑。空调通风系统的消毒清洗及运行管理受到重视,相继颁布了国标GB19210-2003《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卫生部《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等。一年来,仅风管清洗企业就新发展了数十家。应当说,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提高了,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从总体上看,全社会(也包括部分暖通空调工作者)对暖通空调系统运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还是粗浅的、不完善的,使这一市场处于分散、无序、各自为政、不受重视的

状态,所以成效甚小。SARS期间急着要求清洗空调系统的许多用户,SARS一过又不愿做了,就很说明问题。 本文不是从管理学而是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来讨论空调通风系统的“运行管理”问题。笔者认为,在中国,关于空调通风技术的理论研究、系统设计及设备制造与国际水平已无明显差距,国外有关企业的技术及设备基本都已进入我国市场;而运行管理的差距是比较明显的。应当看到,任何系统和设备最终是为了“用”,要“用”好它,设计、施工、管理人员都必须把能否正确地运行管理放到首要地位。 2 、关于室内空气品质 要确切定义室内空气品质是相当复杂的事,它涉及许多学科[1]。由于许多问题尚难定论和研究工作正不断深入,迄今也没有得出统一的定义。在暖通空调界比较认同的是美国ASHRAE标准62系列对“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Acceptable IAQ”的描述[2]:“空气中没有已知的污染物超过权威机构所认定的有害浓度,并且在该空气环境中的绝大多数人(≥80%)没有表示不满”。定义为“可接受的”而不是“合格的”是十分科学的。从本质上讲,与“装修”和“SARS”所引发的化学和微生物“污染”不同的是,室内空气品质更关心的是“非污染”(即空气中有害物浓度并未超过卫生标准)状态下的空气状况,例如著名的病态建筑综合症SBS就是室内空气品质不良的典型后果。尽管英文都用IAQ表示,但GB/T18883-2002称为《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而不是《室内空气品质标准》是十分正确的,它本质上是一个卫生标准。目前虽然在系统设计、控制技术和产品开发方法

《超级工程》之《上海中心大厦》观后感

《上海中心大厦》纪录片观后感 徐老师组织观看《超级工程》之《上海中心大厦》纪录片后,让我感触颇深。平日里我们总是因为各种困难而给自己编造各种理由去推脱。在超级工程中,工程面临的困难非常之多,质量要求非常严,但是他们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工作态度。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的。 其次是对“工程”特别是大型工程、超级工程的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成大事,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几个字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计划之前你需要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数据理论一个都不能少,而在计划后,工程又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需要你去解决。就拿纪录片里的例子来说,上海中心大厦---设计者在测试玻璃对雨水风暴耐受力时偶然发现了排水系统的缺陷,也就是说,在一个综合性的大项目中,很多时候你会做着就发现以前想都没想到过的问题,即使那些设计师、建筑师盖过那么多的楼,但是超级工程里,问题还是会一个接一个出现,你需要不停的被迫发现然后解决。 在影片中,吊装工人、焊接工人、检验工人等平日里我们司空见惯的平凡人,他们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工程里不仅仅是各种大型、超大型的吊装机械、焊接车间等,里面更多的是像他们一样的平凡的参与者。枯燥、繁复等工作,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默默工作,这是影片中最常见的镜头。 影片中,超级工程所需要的种种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合作提供。其中有不同专业共同合作吧,不同的生产厂商,不同的检测、科研机构来完成。其中不难看出国家的财力雄厚、更重要的一点是各方为保证完成同一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身的工作。这份通力合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合同约束那么简单。更是为了完成一项目所聚集在一起的合作伙伴。只有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在规定工作内,保质、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参见工程。 高耸入云的上海中心大厦,这项融汇尖端科技的重大工程,让我觉得骄傲。上海新地标的壮丽,不仅是体量上能够称的上超大规模,从科技含量上要走在世界前列,从建造水平上能代表中国当下最佳。带给我们不只是视觉上的冲击,更多是对我以后工作态度上的一种震撼。 1/ 1

工程上海中心大厦施工技术解读

超级工程---上海中心大厦施工技术解读一,工程简介: 上海中心大厦位于陆家嘴金融中心,是一座集商业、办公、酒店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摩天大楼。建筑总占地面积约为30370㎡,总建筑面积574058㎡,其中地上部分建筑面积,410139㎡,建筑高度:632米。地下5层,基坑深度,。 主楼为钢筋混凝土与钢结构组合而成的混合结构体系。竖向结构包括核心筒和巨型柱,水平结构包括楼层钢梁、楼面桁架、环状桁架、伸臂桁架及组合楼板。 二,施工技术中的重点及措施: 1,主楼基坑工程: 主楼区基坑采用明挖顺作法先行施工。塔楼围护结构采用121m直径的环 形地下连续墙(厚)加6道环形圈梁支撑体系。土方开挖后形成内部无 遮蔽的“井筒”,便于结构顺作。 随后逆作法施工裙房区结构。 ,降水方案: 、基坑内每25m设置25m深真空管井井点疏干降水井42口,25m深的观察井4口; 、主楼坑内设置55m深的减压降水井12口,45m深的观察井3口; 、基坑外设置65m深的减压降水井28口; 、裙房两墙合一的地下连续墙内侧设置45m深的观察井4口、外侧设置45m深的观察井3口。 ,土方工程: 总土方量约38万m3。采用先开挖中部土方,再挖环边土方的顺序, 分6层开挖。流程如下: 第一、二层土方()→第三层土方、第二道围檩()→第四层土方、 第三道围檩()→第五层土方、第四道围檩()→第六层土方、第五 道围檩()→第七层土方、第六道围檩() 2,桩基工程: ,基桩采用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桩身混凝土强度C50,单桩承载力特征值10000KN。桩径1m分A、B两种;A桩长86m有效长度56m,247根桩位于核心筒区; B桩长82m有效长度52m,708根桩位于扩展区; ,桩端后注浆施工,每根桩预设3个灌浆管,桩端水泥用量每根4000kg,桩端注浆终止标准采用注浆量和注浆压力双控制,以注浆量为主; ,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 、成孔方式:正循环钻进,反循环清孔; 、泥浆制备:采用专用膨润土和外加剂人工拌制; 泥浆除砂:ZX-250型泥浆净化装置(除砂机)除砂; 、钻头形式:三翼双腰钻加钻具配重;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

上海中心大厦塔楼结构设计 目录 上海中心大厦塔楼结构设计 (1) 摘要 (2) 1 工程概况 (3) 2 结构体系 (4) 3 主要分析结果 (6) 3.1 结构动力特性 (6) 3.2 地震作用分析结果 (6) 3.3 风荷载分析结果 (7) 4 关键设计问题 (8) 4.1 巨柱受力性态分析及设计 (8) 4.2 组合钢板剪力墙设计 (11) 4.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12) 4.4 风工程研究 (13) 4.5 结构控制 (13) 4.6 弹塑性动力分析 (14) 4.7 考虑施工过程的非荷载效应分析 (15) 4.8 抗连续倒塌分析 (16) 5 结论 (17) 6 参考文献 (18)

摘要 上海中心大厦建筑高度为632m,位于台风影响区和7度抗震设防地区,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第一高楼。由于高度超高、建筑形态复杂、风荷载及地震作用显著,为实现其高效和安全的结构设计,需解决众多的技术难题。本文对上海中心大厦的结构设计进行了介绍。首先介绍了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定位及功能、设计团队构成、建筑形态特征以及采用的基础形式。其次对结构体系构成和主要的结构分析结果进行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本项目采用的巨型框架-伸臂-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的各组成部分和主要的地震和风荷载分析结果。最后对项目结构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介绍,包括巨柱受力性态分析、组合钢板剪力墙设计、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风工程研究、结构控制、弹塑性动力分析、非荷载效应分析以及抗连续倒塌分析等。 关键词: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巨型框架-伸臂-核心筒体系、混合结构

1 工程概况 上海中心大厦位于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区Z3-1地块,基地邻近有上海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多幢超高层建筑。上海中心大厦建成后将成为满足公众审美层面与专业审美层面的标志性、地标性建筑,成为商务活动中心,商务交流休憩中心和市民休闲娱乐中心。该项目用地面积30370平米,地上建筑面积38万平米,地下建筑面积16万平米,建筑总高度为632m,结构高度为574m。上海中心大厦地下5层,地上124层,大楼沿竖向划分9个区,底部为1个裙房商业区,上部包括4个办公区、2个酒店/服务公寓区、1个全球企业馆和顶部的观景区,每个区由两层高的设备层及避难层分隔。 图1 垂直分区及建筑形态 本项目设计团队体现了较强的国际化和专业化特征。方案及初步设计阶段设计总包为美国GENSLER事务所,设计咨询及施工图阶段设计总包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方案及初步设计阶段结构专业及机电专业的设计顾问分别为美国的THORNTON TOMASETTI和CONSENTINI公司。此外,设计团队还包括各专项设计咨询公司如美国SWA(景观设计),加拿大RWDI(风工程咨询),香港利比工料测量师事务所(工料测量)和美国高纬环球(垂直交通)等等。

空调通风系统规范

空调通风系统规范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1、总则 为了预防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空调系统)传播传染病,保护人体健康,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公共场所空调系统的一般卫生要求、传染病流行期卫生要求、净化消毒装置卫生要求、卫生学评价和卫生管理要求。 2、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公共场所使用的空调系统,其它场所空调系统可参照执行。 3、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18883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9663-9673 公共场所卫生标准 GB/T18204.1 公共场所空气微生物检验方法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4、术语与定义

4、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为使房间或封闭空间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等参数达到给定的要求,而对空气进行处理、输送、分配,并控制其参数的所有设备、管道及附件、仪器仪表的总和。 4、2 空气传播性传染病 以空气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传染病 4、3 空气净化 采用某些技术或方法去除室内空气中的颗粒物、微生物和气态污染物。 4、4 可吸入颗粒物(PM10) 能够进入人体呼吸道的空气动力学当量质量中位径为10微米的颗粒物. 5 空调系统的卫生要求 5、1要求 5、1、1 空调系统新风量和运行参数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新风采气口的设置应保证所吸入的空气为室外新鲜空气,新风采气口应远离建筑物排风和开放式冷却水塔。严禁间接从空调通风的机房、建筑物楼道及天棚吊顶内吸取新风。 5、1、2 空调系统的过滤器(网)、表冷器、加热(湿)器、冷凝水盘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清洗或更换。

上海中心大厦赏析

上海中心大厦赏析一、上海中心大厦简介 上海中心大厦,位于浦东的陆家嘴功能区,占地3 万多平方米,所处地块东至东泰路,南依银城南路,北靠花园石桥路,西临银城中路,为上海陆家嘴摩天大楼建设计划最后的压轴工程。其建筑设计方案由美国Gensler 建筑设计事务所完成,主体建筑结构高度为580 米,总高度632 米,是目前中国国内建设中的第二高楼。上海中心大厦总投入超过148 亿元,按照工程计划,大厦将于2015 年全面建成并启用,成为世界第一绿色摩天高楼并与420.5 米的金茂大厦、492 米的环球金融中心共同构成浦东陆家嘴金融城的金三角,勾勒出上海的摩天大楼全新天际线。 英文名称:Shanghai Tower 。建设地点:陆家嘴金融中心区Z3-2 地块。 开工时间:2008 年11 月29 日。 竣工时间:2014 年。占地面积:30368 平方米建筑面积:574058 平方米,其中地上总 建筑面积约410139 平方米 建筑总高度:632 米。 建筑层数:地下结构5 层,地上部分包括124 层塔楼和7 层东西裙房。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核心筒- 外框架结构。 用钢量:约100000 吨。建筑造价:148 亿元。 建筑/ 结构设计单位:M.Arthur Gensler 。建设用途:国际标准的二十四小时甲级办公、超五星级酒店和配套设施、主题精品商业 二、设计理念 上海中心大厦是上海未来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这座摩天大楼总高达 632 米,共121 层,将于2014 年建成,届时将超越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成为中国第一高楼。

的影响,“转角做成圆角墙结构被形象的称之为 婚纱蛋糕” --外皮为 “婚纱” ,内里是“蛋 转角做成圆角可以减少空气阻 实现人、 建筑、 城市与自然和谐 这将有利于减少人们使用电梯时 上海中心大厦在未来将成为既包含文化传统, 又赋予精神形象的一座新地标, 此外, 还将赋 予其一种愿景。 考虑到周边代表着回忆的上海金茂大厦以及象征着对外贸易繁荣的国际金融 中心, 设计师们希望上海中心大厦是能够是动态的, 并以此进行了三位一体的设计。 三幢高 楼分别代表着“过去”、“现在”、“将来”,同时也暗示出了上海中心大厦的愿景:“中 国,永恒的未来”。 上海中心大厦采用了双层幕墙结构。 通过一系列的科学验证, 设计师们确定了双层幕墙的外 皮为成几何状扭转的角度 120 °,内里则逐层缩小。这种双层幕墙结构被形象的称之为“婚 纱蛋糕” -- 外皮为“婚纱”,内里是“蛋糕”。该建筑外形充分考虑到了风工程对建筑外型 糕”。该建筑外形充分考虑到了风工程对建筑外型的影响, 力,塔楼的收分使整体建筑更加轻巧、稳定”。 上海中心大厦项目定位于打造一个资源和能源高度节约化, 共存的环 保节能建筑。 配套的服务设施和休闲区设置科学, 所运行的层数, 建成后的上海中心大厦将实现一种垂直式的生活方 式。 据悉, 上海中心大厦 已获得中 国绿色三星认证和美国 LEED 绿色建筑认证,成为得到“双认证”的绿色超高层建筑。 三、外观介绍 “上海中心”建筑外观呈螺旋式上升,建筑表面的开口由底部旋转贯穿至顶部,与金茂大 厦经典隽永的塔形和环球金融中心简洁明快的立体造型形成鲜明对比。 从天空向下俯瞰,“ 上 海中心” 非对称的顶部卷折状造型, 与金茂的点状和环球金融中心的线状顶部遥相辉应, 将 进一步丰富上海的城市天际线。 建筑外观宛如一条盘旋升腾的巨龙, “龙尾” 在大厦顶部盘 旋上翘,“其优势在于顶端可以借由天线,进一步攀高”。 四、建筑技巧 系统上海塔依靠 3个相互连接的系统保持直立。第一个系统是 90英尺X 90英尺(约合27 米X 27米)的钢筋混凝土芯柱,提供垂直支撑力。 第二个是钢材料“超级柱” 构成的一个环, 围绕钢筋混凝土芯柱,通过钢承力支架与之相连。 这些钢柱负责支撑大楼, 抵御侧力。 最后 一个是每 14

深度剖析上海中心大厦新型柔性悬挂幕墙系统资料

深度剖析上海中心大厦新型柔性悬挂幕墙系统 【打印文章】 中国最高建筑——上海中心大厦的幕墙系统采用了独特的双层幕墙系统,其中内幕墙沿楼面边缘呈圆柱式布置,外幕墙平面呈圆角三角形,且呈现扭转收缩上升的几何形态,远离主体结构悬挂在上下两道加强层之间。由于外幕墙体量巨大、几何形态不规则,且采用柔性的支撑结构体系,给外幕墙的分析、设计、建 造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 1 工程概况 上海中心大厦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区,与金茂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相邻,为一栋多功能的摩天大楼,主要用于办公用途,同时配有酒店、商业、观光等其他公共设施。塔楼结构高度580m,建筑总高度632m。地上酒店区、办公区、观光区共124层,顶部设备用房5层,此外还有裙房7层,地下室5层,总建筑面积共58万m2。

塔楼主体结构采用巨型框架-伸臂-核心筒结构体系。巨型框架由8根巨型柱、4根角柱及8道位于加强层的箱形空间环带桁架组成。巨型柱和角柱均为钢骨混凝土柱,分别在8区顶部和5区顶部终止。两层高的箱形环带桁架既是抗侧力体 系巨型框架的一部分,也是建筑周边次框架柱的转换桁架。核心筒平面形状沿高度根据建筑平面功能作相应调整,底部平面为30m×30m的方形布置,中部为切角方形布置,顶部为十字形布置。塔楼的2,4~8区共设置了6道两层高的伸臂桁架。伸臂桁架将巨型柱与核心筒联系起来,既能约束核心筒的弯曲变形,又能高效地利用周围的8根巨型柱以减小结构的整体变形和层间位移。此外,各分区的加强层均设置了径向桁架作为幕墙结构的支承系统。

上海中心大厦采用了独特的内、外双层幕墙系统,内幕墙沿着楼板边缘呈圆 柱式置。远离主体结构且扭转收缩向上的外幕墙系统是这座建筑区别于其他超高 层建筑的显著特点之一。外幕墙平面形状呈一个三边鼓曲、三角倒角的等边三角形,在高度方向,绕着圆柱体楼面逐层旋转、收缩向上,由此导致内外幕墙在空 间上分离。整个外幕墙系统被外伸的设备层在垂直方向上分成相对独立的9个区域(9区为塔冠区),每个区在内外幕墙之间形成宽度变化并向上延伸的12~15层、高约55~66m的流线形中庭空间。

上海中心大厦从开工到封顶全记录(土木)知识分享

上海中心总高为632米,结构高度为580米,由地上121层主楼、5层裙楼和5层地下室组成,其主体建筑结构高度为580米,总建筑面积57.6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上海最高的摩天大楼。2008年11月29日进行主楼桩基开工。2013年8月3日,上海中心大厦580米主体结构封顶。 上海中心大厦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地址和建设单位 (1)本项目名称为“上海中心大厦”。 (2)项目地址:本工程选址地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陆家嘴功能区,具体建设地点为陆家嘴金融中心区黄浦江 沿岸E14单元Z3-1、Z3-2地块,地块东至东泰路、南依银城南路、北靠花园石桥路,西临银城中路。 (3)建设单位:上海中心大厦项目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建设内容和规模 上海中心大厦项目工程占地面积30370m2,建筑高度为632m,结构高度565.6m。项目建成后总建筑面积为558806m2。 方案和效果图:

陆家嘴集团曾安排该项目进行过三次招标,其中一次招标吸引了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美国KPF建筑师事务所及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等多家国内外设计单位提交设计方案。于最后一次招标,两个设计方案获得入围资格, 分别为美国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龙型”方案及英国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尖顶型”方案。经过评选,“龙型” 方案中标,大厦细部深化设计将以“龙型”方案作为蓝本。 在经过多番投标及筛选后,上海中心的建筑设计方案最终被确定为“龙型”方案,该方案由美国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从外观上看,“上海中心”像一条盘旋上升的巨龙,“龙尾”在大厦顶部盘旋上翘,580米的“身高”将成为上海新高度。 三维模型图:

空调通风系统规范

空调通风系统规范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1、总则 为了预防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空调系统)传播传染病,保护人体健康,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公共场所空调系统的一般卫生要求、传染病流行期卫生要求、净化消毒装置卫生要求、卫生学评价和卫生管理要求。 2、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公共场所使用的空调系统,其它场所空调系统可参照执行。 3、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18883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9663-9673 公共场所卫生标准 GB/T18204.1 公共场所空气微生物检验方法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4、术语与定义 4、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为使房间或封闭空间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等参数达到给定的要求,而对空气进行处理、输送、分配,并控制其参数的所有设备、管道及附件、仪器仪表的总和。

4、2 空气传播性传染病 以空气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传染病 4、3 空气净化 采用某些技术或方法去除室内空气中的颗粒物、微生物和气态污染物。 4、4 可吸入颗粒物(PM10) 能够进入人体呼吸道的空气动力学当量质量中位径为10微米的颗粒物. 5 空调系统的卫生要求 5、1要求 5、1、1 空调系统新风量和运行参数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新风采气口的设置应保证所吸入的空气为室外新鲜空气,新风采气口应远离建筑物排风和开放式冷却水塔。严禁间接从空调通风的机房、建筑物楼道及天棚吊顶内吸取新风。 5、1、2 空调系统的过滤器(网)、表冷器、加热(湿)器、冷凝水盘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清洗或更换。 5、1、4 空调文章内的送、排风口应经常擦洗,保持清洁,表面无积尘与霉斑。 5、1、5 空调系统的机房内应保持干燥清洁,严禁堆放无关物品。 5、1、7 空调节器系统的冷却水、冷凝水及送风的卫生要求见表达1。 表1 冷却水、冷凝水及送风的卫生要求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

上海中心大厦塔楼结构设计 丁洁民,巢斯,赵昕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目录 上海中心大厦塔楼结构设计 (1) 摘要 (2) 1 工程概况 (3) 2 结构体系 (4) 3 主要分析结果 (6) 3.1 结构动力特性 (6) 3.2 地震作用分析结果 (6) 3.3 风荷载分析结果 (7) 4 关键设计问题 (8) 4.1 巨柱受力性态分析及设计 (8) 4.2 组合钢板剪力墙设计 (11) 4.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12) 4.4 风工程研究 (13) 4.5 结构控制 (13) 4.6 弹塑性动力分析 (14) 4.7 考虑施工过程的非荷载效应分析 (15) 4.8 抗连续倒塌分析 (16) 5 结论 (17) 6 参考文献 (18)

摘要 上海中心大厦建筑高度为632m,位于台风影响区和7度抗震设防地区,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第一高楼。由于高度超高、建筑形态复杂、风荷载及地震作用显著,为实现其高效和安全的结构设计,需解决众多的技术难题。本文对上海中心大厦的结构设计进行了介绍。首先介绍了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定位及功能、设计团队构成、建筑形态特征以及采用的基础形式。其次对结构体系构成和主要的结构分析结果进行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本项目采用的巨型框架-伸臂-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的各组成部分和主要的地震和风荷载分析结果。最后对项目结构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介绍,包括巨柱受力性态分析、组合钢板剪力墙设计、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风工程研究、结构控制、弹塑性动力分析、非荷载效应分析以及抗连续倒塌分析等。 关键词: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巨型框架-伸臂-核心筒体系、混合结构

上海中心大厦赏析

上海中心大厦赏析 一、上海中心大厦简介 上海中心大厦,位于浦东的陆家嘴功能区,占地3万多平方米,所处地块东至东泰路,南依银城南路,北靠花园石桥路,西临银城中路,为上海陆家嘴摩天大楼建设计划最后的压轴工程。其建筑设计方案由美国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完成,主体建筑结构高度为580米,总高度632米,是目前中国国内建设中的第二高楼。上海中心大厦总投入超过148亿元,按照工程计划,大厦将于2015年全面建成并启用,成为世界第一绿色摩天高楼并与420.5米的金茂大厦、492米的环球金融中心共同构成浦东陆家嘴金融城的金三角,勾勒出上海的摩天大楼全新天际线。 英文名称:Shanghai Tower。建设地点:陆家嘴金融中心区Z3-2地块。 开工时间:2008年11月29日。 竣工时间:2014年。占地面积:30368平方米建筑面积:574058平方米,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约410139平方米 建筑总高度:632米。 建筑层数:地下结构5层,地上部分包括124层塔楼和7层东西裙房。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外框架结构。 用钢量:约100000吨。建筑造价:148亿元。 建筑/结构设计单位:M.Arthur Gensler。 建设用途:国际标准的二十四小时甲级办公、超五星级酒店和配套设施、主题精品商业二、设计理念 上海中心大厦是上海未来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这座摩天大楼总高达 632 米,共121层,将于2014年建成,届时将超越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成为中国第一高楼。

上海中心大厦在未来将成为既包含文化传统,又赋予精神形象的一座新地标,此外,还将赋予其一种愿景。考虑到周边代表着回忆的上海金茂大厦以及象征着对外贸易繁荣的国际金融中心,设计师们希望上海中心大厦是能够是动态的,并以此进行了三位一体的设计。三幢高楼分别代表着“过去”、“现在”、“将来”,同时也暗示出了上海中心大厦的愿景:“中国,永恒的未来”。 上海中心大厦采用了双层幕墙结构。通过一系列的科学验证,设计师们确定了双层幕墙的外皮为成几何状扭转的角度120°,内里则逐层缩小。这种双层幕墙结构被形象的称之为“婚纱蛋糕”--外皮为“婚纱”,内里是“蛋糕”。该建筑外形充分考虑到了风工程对建筑外型的影响,“转角做成圆角墙结构被形象的称之为“婚纱蛋糕”--外皮为“婚纱”,内里是“蛋糕”。该建筑外形充分考虑到了风工程对建筑外型的影响,“转角做成圆角可以减少空气阻力,塔楼的收分使整体建筑更加轻巧、稳定”。 上海中心大厦项目定位于打造一个资源和能源高度节约化,实现人、建筑、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保节能建筑。配套的服务设施和休闲区设置科学,这将有利于减少人们使用电梯时所运行的层数,建成后的上海中心大厦将实现一种垂直式的生活方式。据悉,上海中心大厦已获得中 国绿色三星认证和美国LEED绿色建筑认证,成为得到“双认证”的绿色超高层建筑。三、外观介绍 “上海中心”建筑外观呈螺旋式上升,建筑表面的开口由底部旋转贯穿至顶部,与金茂大厦经典隽永的塔形和环球金融中心简洁明快的立体造型形成鲜明对比。从天空向下俯瞰,“上海中心”非对称的顶部卷折状造型,与金茂的点状和环球金融中心的线状顶部遥相辉应,将进一步丰富上海的城市天际线。建筑外观宛如一条盘旋升腾的巨龙,“龙尾”在大厦顶部盘旋上翘,“其优势在于顶端可以借由天线,进一步攀高”。

地铁通风空调系统方案

地铁通风空调系统 【摘要】简述了地铁通风空调系统和设备控制模式 【关键词】地铁通风空调系统控制模式 1概述 地铁通风空调系统一般分为开式系统、闭式系统和屏蔽门式系统。根据使用场所不同、标准不同又分为车站通风空调系统、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和车站设备管理用房通风空调系统。 1.1 开式系统 开式系统是应用机械或“活塞效应“的方法使地铁部与外界交换空气,利用外界空气冷却车站和隧道。这种系统多用于当地最热月的月平均温度低于25℃且运量较少的地铁系统。 1.1.1 活塞通风 当列车的正面与隧道断面面积之比(称为阻塞比)大于0.4时,由于列车在隧道中高速行驶,如同活塞作用,使列车正面的空气受压,形成正压,列车后面的空气稀薄,形成负压,由此产生空气流动。利用这种原理通风,称之为活塞效应通风。 活塞风量的大小与列车在隧道的阻塞比、列车行驶速度、列车行驶空气阻力系数、空气流经隧道的阻力等因素有关。利用活塞风来冷却隧道,需要与外界有效交换空气,因此对于全部应用活塞风来冷却隧道的系统来说,应计算活塞风井的间距及风赶时井断面授尺寸,使有效换气量达到设计要求。实验表明:当风井间距小于300m、风道的长度在25m以、风道面积大于10㎡时,有效换气量较大。在隧道顶上设风口效果更好。由于设置许多活塞风井对大多数城市来说都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全“活塞通风系统”只有早期地铁应用,现今建设的地铁多设置活塞

通风与机械通风的联合系统。 1.1.2 机械通风 当活塞式通风不能满足地铁除余热与余湿的要求时,要设置机械通风系统。 根据地铁系统的实际情况,可在车站与区间隧道分别设置独立的通风系统。车站通风一般为横向的送排风系统;区间隧道一般为纵向的送排风系统。这些系统应同时具备排烟功能。区间隧道较长时,宜在区间隧道中部设中间风井。对于当地气温不高,运量不大的地铁系统,可设置车站与区间连成一起的纵向通风系统,一般在区间隧道中部设中间风井,但应通过计算确定。 2.1 闭式系统 闭式系统使地铁部基本上与外界大气隔断,仅供给满足乘客所需的新鲜空气量。车站一般采用空调系统,而区间隧道的冷却是借助于列车运行的“活塞效应”携带一部分车站空调冷风来实现。 这种系统多用于当地最热月的月平均温度高于25℃、且运量较大、高峰时间每小时的列车运行对数和每列车车辆数的乘积大于180的地铁系统。 2.2 屏蔽门系统 在车站的站台与行车隧道间安装屏蔽门,将其分隔开,车站安装空调系统,隧道用通风系统(机械通风或活塞通风,或两者兼用)。若通风系统不能将区间隧道的温度控制在允许值以时,应采用空调或其他有效的降温方法。 安装屏蔽门后,车站成为单一的建筑物,它不受区间隧道行车时活塞风的影响。车站的空调冷负荷只需计算车站本身设备、乘客、广告、照明等发热体的散热,及区间隧道与车站间通过屏蔽门的传热和屏蔽门开启时的对流换热。此时屏蔽门系统的车站空调冷负荷仅为闭式系统的22%~28%,且由于车站与行车隧道隔开,减少了运行噪声对车站的干扰,不仅使车站环境较安静、舒适,也使旅客更为安全。 地铁环控系统一般采用屏蔽门制式环控系统或闭式环控系统。屏蔽门制式系统

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优化措施及发展趋势

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优化措施及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19-04-12T11:31:58.267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第19期作者:孙海林 [导读] 为了更加有效的提高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各项功能,就需要针对地铁通风空调系统展开优化,同时还需要充分分析出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铁第六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隧道设计分公司天津 300000 摘要:为了更加有效的提高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各项功能,就需要针对地铁通风空调系统展开优化,同时还需要充分分析出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便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在本篇文章中将会制定出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具体优化措施,而后针对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展开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帮助。 关键词:地铁通风空调系统;优化措施;发展趋势 地铁通风空调系统在地铁结构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其在地铁中主要负责地铁车厢内部的空气温度、湿度、流速等方面的控制。虽然传统的地铁通风空调系统可以为地铁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但该系统在实际运转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问题,例如冷却塔噪声较大等,最终就会影响到乘客的正常乘坐,因此就需要针对地铁通风空调系统制定出相应的优化措施,最终为系统与地铁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此外,为了可以促使地铁通风空调系统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还需要针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展开分析。 一、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具体优化措施 1、在通风空调电源系统中应用节能技术 地铁通风空调电源系统中实际应用节能技术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可以有效降低电力能源的消耗,并且从根本上实现建筑工程节能的目的,同时电气电源节能会尽可能的降低在输送、运行、转换等方面中所消耗及使用的电能,通常情况下可以将通风空调电源系统的节能设计分为以下几种: 1.1、供配电系统的节能设计 为了可以更好的实现供配电系统的节能设计,就需要采用可以提高系统运行电压的因素以及降低无用功率与导线中的电阻等方式,同时还需要降低供配电系统线路出现损耗的情况,一般情况下供配电系统的节能设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第一个方面是根据负荷容量、供电距离、分布以及用电设备的特点等方面,设计出相对而言更加合理的供配电系统以及选择的供电电压,同时供配电系统需要尽可能的简单,而且相同电压的供电系统最高变配电级数不可以超过两级;第二个方面是在设计变电所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的将其靠近负荷中心,同时需要所见配电的半径距离、降低线路的损耗,而且还需要尽量缩短相应的用电客户内部变电所之间的宜敷设联络线,并根据实际负荷情况切除部分变压器。 1.2、变压器的节能设计 变压器节能设计的主要作用就是降低其实际的能源损耗、提高其实际的运行效率。在开展变压器节能设计工作时,除去变压器固定的铁损、杂散损耗、铜损之外,需要充分重视变压器在运行过程中的减损工作。变压器的经济运行在节能的同时还可以降低运行费用,不仅可以节省经济支出方面,同时还可以降低变压器出现损伤的情况。此外,需要选择合适的变压器容量与台数,可以选择容量与电力负荷相互适应的变压器,并对其实际负荷展开合理的分配,确保其可以工作在高效区域内【1】。 2、充分采用大小系统来分化冷源 小系统需要充分采用变频多联机的方式,在白天运转的过程中可以为公共区域提供服务,到夜间地铁停止运行之后可以充分控制空调内部的水系统,从根本上规避冷却塔在夜间运转时产生噪音的可能性。同时该种系统的操作较为简洁,同时在展开维护工作时,维护工作量相对较低。除此之外,当采用大小系统来分化冷源时,可以有效降低空调机房的实际面积,并且可以有效节约建造空调机房的资金,同时对于维护工作以及检修工作而言,该系统可以为其提供诸多便利,最终为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服务质量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推动作用。 3、全面优化对冷却塔噪声的控制 在实际优化对冷却塔噪声的控制时,可以充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第一个方面是全面控制声源出现噪声的可能性,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大叶轮、阔叶弧形叶片、风机端的平整度、动平衡低转速电动机、低噪音轴承等方式,来实现全面控制声源出现噪声的几率;第二个方面是可以选择在风机的顶端安装导流筒、ZP型号阻性消音器、导流消音弯头等方式,来更改消防喷淋水以及喷雾的喷洒方向;第三个方面是通过采用DZ型号的通风消音百叶屏的方式充分遮挡冷却塔,并且还需要确保遮挡的密封性同时在上方留出一个可以供新风进入冷却塔的通道,从根本上降低淋水的噪音;第四个方面是在通风消音百叶屏的顶端安装防雨挡板,在实现遮挡淋水的同时降低噪音【2】。 二、地体通风空调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 地铁通风空调系统作为地铁中重要的系统之一,其不仅关系到地铁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同时对于乘客在乘坐地铁时的体验而言也会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作用,根据目前已经优化后的地铁通风空调系统而言,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节能。目前我国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来限制电量的使用,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来树立公民的节电意识,同时,我国在近些年来,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开设研究项目、划出独立的资金进行电气节能技术的研究。除此之外,节能方面也被确立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进行经济战略的重要方向之一。建筑的电气节能建立在不损害建筑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同时也不能让影响国民的正常生活,也不能为了所谓的节能盲目增加投资,使节能量与投资量不成比例。基于此就可以得知在地铁通风空调系统未来发展趋势中,节能是可以有效实现我国战略决策方针以及节约资源的方式。此外,在实际向着节能方向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应用节能技术,在应用节能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充分遵守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第一个方面需要重视适用性,需要在设备能够正常使用的基础上实施电气节能活动;第二个方面需要充分注重电气节能的实际性,不能因为要实行电气节能而增加设备的投资而额外增加成本,使投资成本大于节能效果,也就是得不偿失。 第二个方面是绿色。绿色环保方向是近年来国家与相关部门一直重视的方面之一,而地铁通风空调系统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会出现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