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变化发展的

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变化发展的
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变化发展的

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变化发展的

---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体会之五

蔚严春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又是永恒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无休止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处于不断的发生、成长和消亡之中。

一、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前面讲到的事物的普遍联系,从本质上说,就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正是这种客观的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出宇宙间万物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推陈出新、生死交替的生动景象。恩格斯揭示地非常清楚:自然界的各种物体“处于某种联系之中,这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它们是互相作用着的,而这种互相作用就是运动。”无论什么事物,从存在的结构状态看,都有一定的具体联系及相互作用;从功能状态看,则都是一种具体的运动形式。事物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必定是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存在方式。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也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所谓运动是指一般性的变化。只要运动就有变化,但在概念上“运动”比“变化”更侧重于表达物质存在的一般方式,而“变化”则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

生的不同内容,即事物内部联系所发生的演变。变化既包含事物量的变化,也包含事物质的变化。它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从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无不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运动是绝对的,是不可创造和不可消灭的,它只能由一种形态变化为另一种形态。看一下我们自身,年纪、体质、工作状态和环境、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及思想状况等不是天天处在运动之中,也天天处在变化之中吗?静止是相对的,是指事物在绝对的运动过程中,相对于某种确定的参照物,可以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例如,地面上的建筑物相对于地球而言,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可以说是处于静止状态,但建筑物又都随着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而不停地运动着,同时建筑物体内的分子、原子则是不停地运动。因此,说建筑物静止不动只是相对于地球这个参照物、就机械运动而言。这是情形之一。情形之二,当某个事物的运动、变化还处在量变阶段,没有发生质变的时候,具有质的稳定性,相对于质变来说,也是相对静止状态,即其基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例如,一个亏损企业,在扭亏为盈的过程中,尽管是有步步减亏的变化,但在盈利之前,总是个效益差的企业。又如,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是在不断地调整中,但只要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社会化的大生产的基本矛盾没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就不会变。然而,社会生

产方式的运行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会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即发生质的变化。再如,一个人,当他大脑中唯心主义和实用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错误意识占一定地位时,就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即共产主义者;只有当他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大脑中清除了各种错误意识时,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或者说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因此,其一定时期的静止,只是相对的。概言之,一切事物,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事实上,静止只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夸大静止,否定运动的绝对性是错误的;根本否认事物相对静止状态的存在也是不正确的。恩格斯指出:“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本质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本质条件。”正是由于相对静止状态的存在,我们才能把各种事物区别开来,整个物质世界才能展现出其无限的丰富性、多样性,事物才能被认识和把握,否则,一切都变得不可琢磨、不可知了。例如,对人一生培养成长的规律,主要是从相对静止状态的婴儿、儿童、少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阶段共性特点,依据“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这一基本原理来认识和把握的。再如,我们对任何事物调查研究都是从历史和现实相对静止的状态下,通过解剖“麻雀”,反映事物客观面貌来揭示事物本质,预测变化发展趋势,制定出相

应的工作方案的。同时,存在相对静止状态,才有可能在事物内部生长出新的因素,为事物向高级发展准备条件。就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在各国都有相对稳定即相对静止的一面,因而我们才有可能在本质上把它们区别开来,认识其各自的特殊规律;也正是由于这种相对的稳定性,生产力才能在其内部发展起来,达到一定的积累程度,导致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和解决,发生质的变化;质变,使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更高级社会形态。中国又有自己特殊的国情,一方面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世界所有列强都大肆瓜分中国,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九一八”之后的东北,则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中国共产党完全根据这种社会性质,确定了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于1949年取得彻底胜利。另一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中国社会走向何方?是迈进资本主义时代,还是迈进社会主义时代,二者必选其一。中国共产党根据在当时的中国资本主义社会道路根本走不通、走社会主义道路条件已基本成熟的科学判断,代表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阶级的根本利益,带领全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自然地跨越了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进入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实践已证明,这种历史抉择是无比正确的。新民主

主义革命时期尽管有四个阶段(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并且各阶段的特点差异甚大,但该时期的社会形态却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所以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也就不变,只不过与旧的民主主义革命区别开来的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被一种崭新的社会运动形式来取代。

“运动”和“变化”是高度抽象的范畴,没有直接表达或规定运动、变化的总体性质、趋势和方向性。单纯的数量增加或减少,位臵的变更和持续,状态的重复和循环,进化与退化,上升与下降都是运动和变化的表现,这些表现就需要由“发展”这个范畴来解释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范畴,就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物质世界运动的总体性质、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指前进的变化或进化,即是指事物从一种质态转变为另一种质态,或从一种运动形式中产生出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过程,特别是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中从低级向高级、从无序向有序、从简单向复杂、从野蛮向文明的上升运动,而绝不是单纯的数量的增加或位臵的移动。之所以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单纯追求GDP数量和速度是片面的、错误的,就是因为它违背了“发展”的真正内涵。“发展”这个概念所包含的本质内容,是进步的变化或上升的运动,既不是抽象空洞的观念,也不是某一单纯的数量指标,而是对现实世界运动的基本方向的如实反

映。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都充分地表明,现实世界是以进化、上升为主线的发展图景,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演化,在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方向性——上升的运动或进步的变化趋势。世界各国的发展是这样,中国更是这样。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社会进入更高级运动形式。60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尽管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十分艰难曲折,但其结果是以旧中国和同期的资本主义国家无可比拟的质量和速度使国家走向强大、人民走向富裕幸福,社会是大大进步了。一个企业由亏到盈、由弱到强,由地区性强企到全国性强企,由国内强企到世界强企都是由新的更高级运动形式代替旧的低级运动形式的结果,也是适应经济社会总趋势的发展成果。否则就不是发展,而是单一水平的循环往复,最终是倒退。“太阳底下无新事”的形而上学观点是错误的有害的。发展标志着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发展意味着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

二、坚持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问题

唯物辩证法把发展的进步的方向性作为自己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意义十分重大。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永恒发展的。运动是变化和发展的原因,变化、发展是运动的结果,同时又成为新的运动形式的原因,这样互为因果、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形成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态势,清楚地表明了世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进步的、上升的。因此,我们无论何时何地、从事何业,都要始终坚持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一切反动思想和行为,防止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固步自封、骄傲自满,防止事业的下滑和历史的倒退。在当今世界政治纷争日益加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危机蔓延和经济秩序紊乱、各类思想和思潮剧烈碰撞、经济浪潮汹涌澎湃的国际背景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展现出复杂多变的运动图景,新事物层出不穷,没落的事物又死灰复燃,新与旧、正确与错误、前进与倒退、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不断地进行着。我们一定深刻认识和把握好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本质内涵,以科学发展的态度和标准认识和指导所担事业运动过程的阶段性和连续性,随时了解和把握现状和变化趋势,及时采取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策略、方法和手段,而且做到继承和发展相统一、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保证事业少走弯路、不犯大的错误,完成预期的任务目标,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做出应有的贡献。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关于新生事物和发展的标准方向问题。“新生事物”,在哲学上是代表适应规律、具有强大生命

力和光明前途的事物,并不是抽象地指“新发生”的事物。例如,“黄赌毒”丑恶现象在我国建国初期就已绝迹,而近些年来出现了,党内许多严重权钱交易腐败现象在我党过去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是没有的,这些都是新发生的,但绝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腐朽垂死的事物,因为它们违背客观规律,祸国殃民,导致社会黑暗和动乱,阻碍和破坏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为人民服务”这个理念和口号则是够“老”的了,但它却永远是新生事物。因为它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生机活力永恒。无论什么党、什么人,只要坚持不懈地遵循它都会具有无限光明的前途。这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作为社会主义的国家,所谓的发展必须体现一切“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因此而危机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基本路线),而决不是单纯的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或城镇化的程度。假若哪些地方出现如下情景就不是发展而是地地道道的倒退:

法律制度越来越多了,日趋完善了,党内外违法犯罪的多了;党员干部学历学位高了,教育培训正规化了,荒唐无知的多了,口是心非、口蜜腹剑的多了;华丽的词语多了,实在意义少了,瞎忽悠的多了,信誉低了;社会成员文化水

平普遍提高了,丧失正确信仰的多了,迷信的多了,道德水平低了;GDP是不断攀升了,资源浪费大了,环境污染严重了,自然生态破坏了,灾害、新灾害多了,贫富差距拉大了,社会矛盾加剧了;文化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空虚了,意志颓废了、情绪抑郁了;人际交往多了,温良恭俭让了,信息交流发达了,人情味少了,铜臭味浓了,势利眼多了,信任度低了,戒备心多了;家庭物质条件完备了、现代化了,安分守己的少了,暴力行为多了,离婚率高了,活人羡慕死人的多了;安保队伍壮大了,设备先进了,治安和生产、交通事故多了,安全感差了;教育投入大、规模大了,教学设施设备现代化了,师资条件优越了,教职员工商业化了,学生工仔化了;医院多了,医疗卫生条件好了,看病难了,看病贵了,疾病、怪病多了;“自由自在”的人多了,失去自由的人多了;不缺吃不缺喝了,食品饱和了,不知道吃什么好了,什么也不敢吃了又不能不吃了;收入高了,保险多了,后顾之忧多了;如此等等。这些事与愿违的现象,严重违背了人性和社会信用,迫切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准则来思考和改变。社会的文明进步决不允许上述严重违反发展规律的“发展”。

对于每个人来说,人生苦短、人生艰难。但只要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把握为人民服务这一促进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就能做到增加生命价值的高度和长度,“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度过厚实而幸福的人生。作为企业的发展,必须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精细生产、节能减排、降低成本、创造财富、提高效益,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职工队伍。单纯地追求利税或利润的最大化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假如出现这样的情景也不是发展而是倒退:利税额一时增长了,但管理不改进,技术不更新,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出现违法乱纪,职业教育不进行,职工只是干活拿工资的会说话工具,没有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没有自身全面发展的机会。当然这种企业利税增长也不会长久持续的。因此,对于一切对社会起阻碍和破坏作用的倒退现象都要严加防范、抵制和消除。不然,前进的力量就会减弱和消退,事业挫折和失败就要来临了。这就是事物发展曲折性的表现。

[作者系青岛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副总经理]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市场营销13-2班 第一组组员:宋雅琴,宋俊,胥雪,孙建惠,汤庄兰,孙磊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个物质世界就是以多种形式相互联系的整体。人离不开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而任何人又不能不与社会发生各种联系,孤立的人是不存在的。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我认为,认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来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不要只看到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联系,而忽视其他部分、其他方面的联系。 第二,必须抓住事物中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第三,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要特别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性倾向。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变化、发展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分别使用这三个范畴时,它们各有侧重。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世界上没有永世长存的事物。唯物辩证法不仅一般地承认运动变化,而且还认为世界是由低级

到高级的永恒发展过程,世界的发展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过程,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挡的规律。我认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新事物能快速的成长,最终战胜旧事物。第二,新事物优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前提下孕育而成,它克服了旧事物的缺点,并且添加了一些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它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了旧事物。 (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我认为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前者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世界。而后者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它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相当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出于不停的运动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仅有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

高中政治2.2.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学案(旧人教版必修2)

第二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学法指导】 识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 理解:(1)结合实例,在比较新旧事物中揭示出发展的实质。 (2)理解和掌握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3)了解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 重点:发展的实质,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导学检测】 常考考点: 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1、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①和过程 2、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1) 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2) 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3) 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总之,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都处在永不停息的②之中, 绝对不变化、根本不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 具有强大④和远大前途的东西。相反 , 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 则是旧事物。我们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 就要看其是否符合⑤ , 有没有强大的⑥和远大的发展⑦ 【考点达标】常考考点: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1、“天上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 A.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B.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C.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D. 联系是多样的,可变的 2、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B.后来出现的事物代替原有事物的变化 C.同一事物的反复循环 D.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在下列选项中属于事物发展的是() 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②21世纪我们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③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④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新事物的是() ①苏联解体,东欧演变②我国的改革开放③比较完备的、成熟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⑤电脑算命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5、变化和发展的关系是() A.任何发展都是变化 B.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C.发展和变化是一回事 D.显著的变化就是发展 6、(05·江苏卷1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 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B.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C.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 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高考演练】 1、(06·全国Ⅰ·29)“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含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永恒发展》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永恒发展》教案 Lesson plan for senior high school politics compulsory 4 "worl d eternal development"

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永恒发展》教案 前言: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其性质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受教育方针、目的制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本教案根据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了解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发展的普遍性 2、难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巩固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联系观”,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也是多样的,整体与部分是普遍联系的一种,因此,我们要做到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发展观”,哲学中将整个世界分为三大领域: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我们就从这三大领域理解发展的普遍性。 【讲授】讲授新课 . 一、发展的普遍性(教学重点) 1、自然界是发展的 活动探究:观看视频《人类进化的过程》 思考: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①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是一个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一个前进的、上升的过程。 ②这也说明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呢?——自然界是发展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武汉市第二十七中学廖志刚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和掌握发展、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 2.能力方面:通过运用分析论证的方法,学习和理解世界是变化发展的观点,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3.觉悟方面:结合电子计算机发展过程的事例学习,在思想上树立现代科技意识,提高对科技作用的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古希腊的哲学家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请同学们议论并说明这一句话反映了什么道理?(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出新课。) 这句话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 讲授新课: 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板书)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正是由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同时带来事物向前发展。 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板书) 我们知道整个世界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构成的,所以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1)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板书) 以人类居住的地球来说,地球从产生到现在大约已经有46亿年,经历了“天文时期”和“地质时期”两大演化阶段。“天文时期”最显著的变化,是地球内部物质的分异和圈层的形成。地球在形成的初期,是一个冷的均质的球体,没有地壳、地幔、地核之分,更没有海洋和大气。后来,随着地球质量和体积的不断增大,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蜕变,地球的快速旋转以及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所产生的热在地球内部积聚,使地球不断增温。当温度相当高时,原始地球的物质发生熔融和分化,最后形成了地壳、地幔、地核这样具有不同物质和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圈层结构。 在地球物质的分异过程中,一部分物质形成地球内部的圈层,一部分易挥发的气体喷出地面,形成原始的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巴东三中赵金英 一、教学内容 本框题系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之《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节内容。主要内容是学习发展的观点,包括了解发展的普遍性,结合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的有关事实,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把握发展的实质,说明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从而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的思维处于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而哲学是一种思维科学,理论比较抽象,学生没有实际的体验而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利用身边具体事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轻松把握教材的理论。 三、设计思路 本课力争在教学过程贯彻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尝试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争做引导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重视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探讨中破解教材的重难点,体现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快乐学习。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发展的实质;理解发展的普遍性;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2、能力目标 运用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提高判断是非、正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发展观点和创新意识,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增强对社会发展的信心,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使学生认同并自觉坚持科学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发展的普遍性 2、难点:发展的实质 六、教学方法 运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创设具体的情境作为载体,分析情景中的哲学道理并加以总结。真正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哲学道理生活化、通俗化,使学生理解哲学道理的过程自主化。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引入新课: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黑板板书: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自主学习 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和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发展的普遍性

1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哲学,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Φιλοσοφ?α/ Philosophia (哲学)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人创造的术语。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动宾词组,philein是动词,指爱和追求,sophia是名词,指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的含意是爱智慧,爱智慧这个动宾词组表述和界定的事情或事物,就是人类为了提高认识思维能力,为了更有智慧而进行的思想认识活动。最早使用philosophia(爱智慧)和philosophos(爱智者)这两个词语的是毕达哥拉斯。据蓬托斯的赫拉克利德在《论无生物》中记载,当毕达哥拉斯在同西库翁或弗里阿西亚的僭主勒翁交谈时,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爱智慧)这个词语,并且把自己称作philosophos(爱智者)。毕达哥拉斯还说,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来是名利的猎手,而philosophos(爱智者)生来寻求真理。他明确地把爱智者归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把自由和真理联系在了一起。 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而已,仍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在试著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着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单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单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单选)如果只见事物之间的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孤立地把世界,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之间质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是不分彼此的混沌状态,这是相对主义的观眯。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单选)联系具有多样性。 (多选)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单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单选)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多选)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第二,新事物优起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案课题: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目的:识记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标准理解发展的实质重点:发展的实质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教程:【复旧】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导新】左边漫画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导学检测】常考考点: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阅读教材第一段至第十一段回答:为什么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1、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案 课题: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目的:识记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标准 理解发展的实质 重点:发展的实质 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教程: 【复旧】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导新】左边漫画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导学检测】 常考考点: 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阅读教材第一段至第十一段回答:为什么世界一切事物

都是变化发展的? 1、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①和过程 2、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总之,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都处在永不停息的②之中, 绝对不变化、根本不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阅读教材第十二至二十段回答: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 具有强大④和远大前途的东西。相反 , 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 则是旧事物。我们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 就要看其是否符合⑤ , 有没有强大的⑥和远大的发展⑦。 结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这个观点,就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归纳分析] 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1. 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发展的实质,理解:发展的普遍性,运用:说明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列举事例、主动探究,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树立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教学重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难点: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教学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联系有哪些特点?联系的含义是什么? 教师:正是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是第一个框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新课讲授】 一、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课堂探究1:观看视频《生命演化》 思考: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①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是一个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一个前进的、上升的过程。 ②这也说明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呢?——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课堂探究2:展示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见幻灯片) 思考:中国的历史变迁,说明了什么? 教师:中国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我们把它扩大到全世界、扩大到整个人类社会,又是怎样的呢?人类社会也是发展的。 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从低到高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遵循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我们现在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案

2.2.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案 2.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案 课题: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目的:识记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标准 理解发展的实质 重点:发展的实质 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教程: 【复旧】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导新】左边漫画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导学检测】 常考考点: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阅读教材段至第十一段回答:为什么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①和过程 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总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都处

在永不停息的②之中,绝对不变化、根本不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阅读教材第十二至二十段回答: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④和远大前途的东西。相反,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则是旧事物。我们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就要看其是否符合⑤,有没有强大的⑥和远大的发展⑦。 结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这个观点,就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归纳分析] 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 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例:教材P64第二段 例:社会运动的主体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不断进步。 交通工具:马车——笨重火车——快速火车——飞机 通讯工具:点烽火——送信——手摇电话——手机

高二政治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生活与哲学》第8课学案 一、基本原理: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1)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 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例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这体现了 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例2】《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制胜者,谓之神。”这段话表明的哲理是 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联系的,认识了前者就认识了后者 ②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③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④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例3】许多地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都把GDP最大化增长作为唯一目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在发展观问题上的历史教训主要是…() A.没有把握好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 B.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C.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没有很好地贯彻全局观念 【例4】(经典题)温家宝指出:经济发展慢了不行,那样就业压力就会更大,财政收人会减少,许多应该办的事业就会缺乏资金;经济发展过快不行,那样经济运行紧张,难以为继。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温家宝总理的上述分析体现了() ①看问题、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②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P63--64 (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2)方法论: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例5】(经典题)2005年全球媒体短信收入将达到425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100%。由于短信在传递信息、沟通感情、增进人际交往等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快捷和便利,深受人们青睐。这反映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导学案(附答案)

第八课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使用说明】 1.依据导学案通读教材,在课本上勾划导学案涉及的重点内容,独立完成导学案。 2.突出落实的重点知识有:唯物辩证法: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发展的实质。 【学习目标】 1.识记发展的普遍性,理解发展的实质,明确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2.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3.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具有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唯物辨证发展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一、自主学习(先通读一遍课本,在课本上规范的勾划并标注以下知识) (一)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 1.自然界是发展的 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引起的。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表明,。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每一个人的认识都会经历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的过程。 注:整个世界包括三部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综上可见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二)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2.发展的意义 有了发展才有了缤纷秀丽的自然界,才有了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才有了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 注: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 (三)原理总结: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3、反对: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二、判断自测(具体要求:独立思考、写出理由) 1.发展属于变化,变化也是发展。(×) 2.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导学案正式版.doc

第八课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导学案 【使用说明】 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第八课第一框的内容,在课本上勾划导学案涉及的重点内容,独立完成 探究案。 2.突出落实的重点知识有:唯物辩证法: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发展的实质。【学习目标】 1.识记发展的普遍性,理解发展的实质,明确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2.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3.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具有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唯物辨证发展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预习案】 一、教材助读(具体要求:先通读一遍课本,再研究预习案,在课本上规范的勾划并标注 以下知识)(一)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 1.自然界是发展的 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引起的。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表明,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每一个人的认识都会经历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的过程。 注:整个世界包括三部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综上可见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二)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2.发展的意义 有了发展才有了缤纷秀丽的自然界,才有了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才有了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 注: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 (三)原理总结: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变化发展的

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变化发展的 ---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体会之五 蔚严春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又是永恒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无休止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处于不断的发生、成长和消亡之中。 一、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前面讲到的事物的普遍联系,从本质上说,就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正是这种客观的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出宇宙间万物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推陈出新、生死交替的生动景象。恩格斯揭示地非常清楚:自然界的各种物体“处于某种联系之中,这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它们是互相作用着的,而这种互相作用就是运动。”无论什么事物,从存在的结构状态看,都有一定的具体联系及相互作用;从功能状态看,则都是一种具体的运动形式。事物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必定是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存在方式。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也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所谓运动是指一般性的变化。只要运动就有变化,但在概念上“运动”比“变化”更侧重于表达物质存在的一般方式,而“变化”则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

生的不同内容,即事物内部联系所发生的演变。变化既包含事物量的变化,也包含事物质的变化。它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从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无不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运动是绝对的,是不可创造和不可消灭的,它只能由一种形态变化为另一种形态。看一下我们自身,年纪、体质、工作状态和环境、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及思想状况等不是天天处在运动之中,也天天处在变化之中吗?静止是相对的,是指事物在绝对的运动过程中,相对于某种确定的参照物,可以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例如,地面上的建筑物相对于地球而言,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可以说是处于静止状态,但建筑物又都随着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而不停地运动着,同时建筑物体内的分子、原子则是不停地运动。因此,说建筑物静止不动只是相对于地球这个参照物、就机械运动而言。这是情形之一。情形之二,当某个事物的运动、变化还处在量变阶段,没有发生质变的时候,具有质的稳定性,相对于质变来说,也是相对静止状态,即其基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例如,一个亏损企业,在扭亏为盈的过程中,尽管是有步步减亏的变化,但在盈利之前,总是个效益差的企业。又如,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是在不断地调整中,但只要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社会化的大生产的基本矛盾没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就不会变。然而,社会生

高二政治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高二政治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第二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学法指导】 识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 理解:(1)结合实例,在比较新旧事物中揭示出发展的实质。(2)理解和掌握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3)了解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 重点:发展的实质,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导学检测】 常考考点: 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1、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 事物的① 和过程 2、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1) 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2) 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3) 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总之,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都处在永 不停息的②之中, 绝对不变化、根本不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 具有强大④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相反 , 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 则是旧事物。我们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 就要看其是否 符合⑤ , 有没有强大的⑥和远大的发展⑦

【考点达标】常考考点: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1、"天上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A.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B.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C.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D. 联系是多样的,可变的 2、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B.后来出现的事物代替原有事物的变化 C.同一事物的反复循环 D.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在下列选项中属于事物发展的是() 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②21世纪我们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③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④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4、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新事物的是() ①苏联解体,东欧演变②我国的改革开放③比较完备的、成熟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⑤电脑算命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④⑥B.②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⑥ 5、变化和发展的关系是()

哲学基础——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学会运用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l)联系的普遍性 (2)发展的实质 教学难点 (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2)原因和结果的互相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3)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选择最优方案,以求实现最优目标。 教学方法:例举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性质: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多样性 全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四性” (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一定存在着联系)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凭空创造联系,也不能任意消灭联系,更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因此,我们要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3)联系的条件性——任何事物地与周围其它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脱离具体条件孤立地考察事物,一切都无法理解。因此,要具体分析事物的联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现象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不同的联系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对各种不同的联系要作具体的分析。 3、联系的意义:联系是事物存在的条件,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 4、基本要求:坚持联系的观点 (1)坚持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反对孤立地看问题。 (2)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既全面又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3)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做到既着眼于整体,又重视局部 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1、事物的因果联系及其特点。 (1)因果联系的含义:在两种现象中,具有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才叫因果联系。 (2)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 (3)因果联系的特点: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4)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区别:一是含义不同。二是时间顺序不同。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形成先行后续的顺序。三是地位作用不同。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总是处于“主动”的地位,是引起者,具有“动因”的作用;结果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是被引起者,具有“结果”的作用。 正是因为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所以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

《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导学案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发展的实质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学法指导 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知识链接 富兰克林的妙语故事 有一天,避雷针的发明者、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1706—1790年)邀请人们参观他的新发明。在这些被邀请的人当中,有一个阔太太问他:“你发明的这个避雷针有什么用呢?”富兰克林微微一笑,反问道:“夫人,新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 问题:你能从中受到什么启示呢? 基础梳理 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和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自然界总是处在由向、由到的运动过程中。 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相互引起的。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纵观历史的进程,人类社会经历了、、、,有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到,而共产主义社会仍将继续发展。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每个人的知识积累都会经历着由到、由到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入的过程。

二、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 和 ,是 的产生和 的灭亡。 互动探究 探究一: 1、结合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谈一谈人类是如何一步步演化而来的。你认为未来的人类将 会是什么样的?人类演化的过程能够说明什么? 2、人类产生以后,人类社会经历了哪些社会形态?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说明了什么? 3、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也会越来越全面、越来越 深刻。这又说明了什么? 4、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由此可见,世界上的一切 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你能列举一些你熟悉的例子证明这一观点吗? 探究二: 有人说,“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也有人说,“发展就是变化,变化就是发展。”你赞成那种观点,为什么? 北京时间2009年5月20日消息,据 美国生活科学网站19日报道,5月19日, 科学家在纽约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 宣布,考古发现找到了人类进化中“缺失环 节”。考古学家在德国挖掘的一个0.47亿 年前类似狐猴的骨骼化石,可能是现今猿 类、猴类和我们人类的共同祖先,这无疑 是人类进化研究中的重大发现。

马克思(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3.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4.事物之间的联系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5.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要特别注意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性。人们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从事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往往是因为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了间接联系。 6.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变化、发展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分别使用这三个范畴时,它们各有侧重。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变化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具体内容的改变,包括事物的性质、数量、位置、结构、形态等方面的改变;发展是指事物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鲜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简答) 答:①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②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③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④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7.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简答)答: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中心的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③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④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1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斗争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12.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15.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教学设计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江苏省石榴高级中学陈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 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基本含义。 (2)理解 发展的普遍性。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 (3)运用 列举实例,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原理,说明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说明人类社会是永恒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运用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提高判断是非、正误的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和处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2)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3)使学生认同并自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发展的实质 2、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 三、教学方法 运用探究法、讨论法、分析法,创设具体的情境作为载体,总结分析哲学道理。使哲学道理生活化、通俗化,使学生理解哲学道理的过程自主化。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春天的故事》MTV。 https://www.360docs.net/doc/461402851.html,/data2/music/4715717/4715717.mp3? xcode=bd27716fcd314e977773641246fea1a0&mid=0.91606364963499 《春天的故事》是一首颂歌,歌颂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万象更新,歌颂改革开放展开了中国发展的历史新画卷。这从哲学上看体现了一个什么哲学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黑板板书: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一、发展的普遍性 教师:哲学上把世界分为哪几部分? 生答:分为三大领域,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 教师:所以我们接下来需要分别论证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以及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课前,我请一些同学进行了认真的准备,给大家带来了几段有趣的视频资料。下面有请第一位信息发布员孙梦遥同学上台展示。大家欢迎! 学生播放视频《生命的演化》 https://www.360docs.net/doc/461402851.html,/programs/view/ZkPD01z6S3w/ 讲解自己的观点: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从化学进化到生物进化的上升过程,最后产生了人类。人类的出现是自然界的一次巨大飞跃。说明自然界是发展的。 教师:幻灯片展示人类社会的更替,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第四单元、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1、事物发展原因——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 (1)、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原因。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外因。(2)、关系: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 基于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我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必须做到:既要重视内因,又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第一,要懂得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外部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的影响作用。第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要坚持对外开放。反对闭关自守和崇洋媚外的错误倾向。 2、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含义:在哲学上,把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而把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 (2)、关系: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事物质的变化。 提示:这里要注意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特别是第二种性形)——一是数量的增减引起的质变,二是事物构成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的不同而引起的质变。 (3)、事物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变化、发展的。 (4)、方法论意义: 第一、要坚持适度的原则;第二、要不失时机地促成质的飞跃;第三、要重视量的积累。 3、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2)、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首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因为:第一,新事物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社会领域的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的利益,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