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通信技术复习知识点汇总复习课程

物联网通信技术复习知识点汇总复习课程
物联网通信技术复习知识点汇总复习课程

物联网通信技术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一部分概述

第0章概述

●物联网的框架结构

信息的感知控制层

数据采集子层

短距离通信传输子层

协同信息处理子层

网络传输层

应用层

●物联网通信系统

感知控制层通信

目的:将各种传感设备所感知的信息在较短的通信距离内传送到信息汇聚系统,并由该系统传送(或互联)到网络传输层。

特点:传输距离近,传输方式灵活,多样

承载平台:有线、无线等

网络传输层通信:如基于IP的通信协议

由数据通信主机(或服务器)、网络交换机、路由器等构成,在数据传送网络支撑下的计算机通信系统。

可由公众电话交换网PSTN、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码分多址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CDMA,数字数据网DDN、异步传输模式ATM,帧中继

第1篇数据通信基础

第1章通信的基本模型与概念

1.基带信号:信源(信息源,也称发送端)发出的没有经过调制

(进行频谱搬移和变换)的原始电信号,信号频谱从零频附近开始,具有低通形式。根据原始电信号的特征,基带信号可分为数字基带信号和模拟基带信号(相应地,信源也分为数字信源和模拟信源。)其由信源决定。

2.频带信号:已调信号。在通信中,由于基带信号具有频率很低

的频谱分量,出于抗干扰和提高传输率考虑一般不宜直接传输,需要把基带信号变换成其频带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变换后的信号就是频带信号。

3.模拟通信系统模型

4.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5.通信系统的分类

按调制方式分:载波调制\脉冲调制

按信号特征分:模拟通信\数字通信

按传输媒介分:有线\无线 按信号复用分:频分\时分\码分 6. 通信方式

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 串行通信方式\并行通信方式

7. 信息量: 信息多少的量度。

在信息论中,认为信源输出的消息是随机的。即在未收到消息之

前,是不能肯定信源到底发送什么样的消息。而通信的目的也就是要使接收者在接收到消息后,尽可能多的解除接收者对信源所存在的疑义(不确定度),因此这个被解除的不定度实际上就是在通信中所要传送的信息量。

例,设二进制离散信源以相等的概率发送0或1,且相互独立,则信源输出的每个符号所含信息量为多少?

消息的信息量:一条消息由若干个事件组成,如果 各事件相互独

立,那么所有事件发生的概率即为各个事件信息量的总和

例,一离散信源由0,1,2,3,四个符号组成,它们出现的概率分别3/8,1/4,1/4,1/8,且每个符号的出现相互独立,则试求以下信息的信息量是多少?

log ()

a I P x =-221

(0)log log 21(0)1

(1)log log 21

(1)a

a I P I P ======22

31

(0)3log (1)2log I I =- =-121(())(()).....log ()

n

a i i I I P x I P x P x ==++=-∑

收到一个符号时获得的平均信息量

例,一离散信源由0,1,2,3,四个符号组成,它们出现的概率分别3/8,1/4,1/4,1/8,且每个符号的出现相互独立,则试求信息2010230213的平均信息量是多少?

?

8. 数据通信系统中的主要性能指标

比特(bit): 是“信息量”的计量单位,1位二进制数所携带的信息量即为1bit(比特),例如,10010110是8位二进制数字,所携带的信息量为8bit 。

码元: (code cell)是携带信息的数字单位,是指在数字信道中传送数字信号的一个波形符号,也即“时间轴上的一个信号编码单元”。在数字通信中常常用时间间隔相同的符号来表示一个二进制数字,这样的时间间隔内的信号称为(二进制)码元。

码元和比特的关系:一个以m 波特传送信号的线路,其传送二进制数据的速率不一定是m 比特/秒,因为每个信号可以运载几个比特,例如,若使用0、1、2、3、4、5、6、7共8个电平级,则需要2^3,即3个比特来表示一个信号值,可以理解为一个码元为三个比特。

21()()log ()

n

i i i H x P x P x ==-∑2222

33111111log log log log 884444881.906(/)

H bit =---- =符号

精品文档

信息传输速率:通信线路(或系统)单位时间(每秒)内传输的信息量,即每秒能传输的二进制位数,通常用Rb表示,其单位是比特/秒(bit/s或b/s,英文缩略语为bps)。

码元传输速率:其定义为每秒钟传送码元的数目,单位为"波特",又可以称为波特率

码元速率和数据速率的关系:Rb=RBlbM

误比特率=传输中出错信息的比特个数/传输信息的比特总数*100%。

误码率=传输中的出错码元的个数/传输的码元的总个数

*100%。

误码率与误比特率的关系:误比特率=误码率/(log2M)

信噪比是信号与噪声的平均功率之比

书上例题 1.5.1-1.5.2

S

N S P N P

第2章 数据通信的基础理论

1. 时域分析:在时域内对信号进行滤波、放大、统计特征计算、相关性分析等处理,统称为信号的时域分析。

波长λ: 在波动中,振动相位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叫做波的波长

周期T :任一质点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用符号T 表示,周期的单位是s 。

频率f :介质中任一质点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全振 动的次数,用符号f 表示。单位是Hz.

波速v :单位时间内振动(波形)所传播的距离。

2. 频域分析:在信号频域分析是采用傅立叶变换将时域信号x(t)变换为频域信号X(f),从而帮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信号的特征。

频域任一信号,只要符合一定条件都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不同频率的正弦(或余弦)分量的线性叠加;每一个特定频率的正弦分量都有它相应的幅度和相位。

3. 频谱:对于一个信号,它的各分量的幅度和相位分别是频率的函数;或者合起来,它的复数幅度是频率的函数。这种幅度(或相位)关于频率的函数,就称为信号的频谱。

v v f

T

λ

λ=

=或

频谱图:当把信号频谱,即幅度(或相位)关于频率的变化关系用图来表示,就形成频谱图

4. 傅里叶级数:展开其实只是在做一个动作,那就是把函数“投影”到一系列由三角函数构成的“坐标轴”上

5. 傅里叶变换:傅里叶级数针对的是周期信号。即可针对周期信号,也可针对非周期信号的是傅里叶变换

傅里叶逆变换

6. 信号带宽:是信号频谱的宽度,也就是信号的最高频率分量与最低频率分量之差

例:如果方波信号基频为500Hz ,最高频率分量是11次谐波的频率为5.5kHz ,其带宽只需要5kHz ,远小于信道带宽,是否就能很好地通过信道(通带为1.5kHz 至15kHz ,其带宽为13.5kHz )呢?

其实,该信号在信道上传输时,基频被滤掉了,仅各次谐波能够通过,信号波形一定是不堪入目的。 7.

交换技术: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电路交换:由于电路交换在通信之前要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一条被双方独占的物理通路(由通信双方之间的交换设备和链路逐段连接而成)。

报文交换:报文交换是以报文为数据交换的单位,报文携带有目标地址、源地址等信息,在交换结点采用存储转发的传输方式。

分组交换:分组交换仍采用存储转发传输方式,但将一个长报文先分割为若干个较短的分组,然后把这些分组(携带源、目的地址和编号信息)逐个地发送出去。分组交换有数据报和虚电路两种交换方式

数据报:在目的地需要重新组装报文。

优点:如有故障可绕过故障点。

缺点:不能保证按顺序到达,丢失不能立即知晓。

虚电路:在数据传输之前必须通过虚呼叫设置一条虚电路。它适用于两端之间长时间的数据交换。

优点:可靠、保持顺序;

缺点:如有故障,则经过故障点的数据全部丢失.

第三章数据通信中的信道

1.信道的模型

2.狭义信道: 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用以传输信号的传输媒介

定义为狭义信道

3.广义信道: 从研究消息传输的角度,我们所关心的是通信系统

的基本问题,除了传输媒介,还包括调制器,加密,编码等部

分,这种扩大了范围的信道叫广义信道。

4.恒参信道:信道的各项参数不随时间变化的信道,它对信号的

影响是确定的。恒参信道是对信号的影响是确定的或者是变化极其缓慢的,通常包括明线,对称电缆,同轴电缆,光纤,卫

星中继等。

5.随参信道:信道的各项参数随时间变化的信道,它对信号的影

响一般是不确定的。随参信道是指信道传输特性承时间快速变

化的信道,常见的随参信道有陆地移动信道,短波电离层反射

信道,超短波流星余迹散射信道,超短波及微波对流层散射信道等。

6.离散信道:信道中信号在时间和幅度上都是离散的,则信道是离

散信道。

7.连续信道:信道中信号在时间和幅度上都是连续的,则信道是连

续信道。

8.无记忆信道:信道的当前输出仅与当前输入有关。

9.有记忆信道:信道当前输出不仅与当前输入有关,而且还与以前

的输入有关。

10. 模拟信道:传输模拟信号的信道。 11. 数字信道:传输数字信号的信道

12. 物理信道:一个实际存在的物理实体信道称为物理信道,包含实际存在的物理设备和传输物理媒质。

13. 逻辑信道:采用多路复用技术在一个物理信道中来传输多路信号而划分的信道称为逻辑信道。

14. 信道的容量:是衡量最大传输能力的重要参数。离散信道的信道模型用转移概率表示!连续信道的信道模型用时变线性系统来表示!

15. 是发送端发送 的概率 是信道输出符号为 而信道输入符号为 的条件概率. 16. 互信息量:

后验概率与先验概率之比的对数称为互信息量:

17. 信道传输的平均信息量:

例:设信息源由符号0和1组成,顺次选择两符号构成所有可能的消息,如果消息传输速率是每秒1000符号,且符号出现的概率相等。传输中,平均每100符号 中有一个符号不正确,试问这时传输的信息的平均信息量是多少?

(/)

(,)log

()

()(/)()((/))i i i i i i i i i i i P x y I x y P x lbP x lbP x y lbP x lbP x y = =-+ = ---

()

i P x i x (/)i i P x y i x i y 1

1

1

(,)[(,)]

()()()(/)(/)

()(/)

i i n

m

n

i i i i i i i i j i I X Y E I x y P x lbP x P y P x y lbP x y H X H X Y ==== =--=-∑∑∑22221111

()(log log )1(/)

2222

(/)(0.99log 0.990.01log 0.01)0.081(/)

H X bit H X Y bit =-+==-+ =符号符号

18. 信息传输速率:指信道在单位时间内所传输的平均信息量,用R 表示,即

例:设信息源由符号0和1组成,顺次选择两符号构成所有可能的消息,如果消息传输速率是每秒1000符号,且符号出现的概率相等。传输中,平均每100符号 中有一个符号不正确,试问这时传输的信息的速率是多少?

19. 信道容量:一个信道的传输通力应用信道最大可能传输的速率来衡量,即对于一切可能 的信源概率分布,信道传输信息的速率R 的最大值为信道容量,记为C

信道容量定义为信道中每个符号平均所能传递的最大信息量,也就是最大 I (X ;Y)值。此时输入的概率分布称为最佳输入分布.

20. 连续信道的信道容量:

在有噪声信道中,若信道带宽为

,信道输出的信号功率为 ,以及连续信道的容量为

上式也叫香农公式。它表明,当信号与作用在信息上的起伏噪声的平均功率时,在具有一定频带宽度B 的信道上, 理论上单位时间内可能 传输的信息量的极限值。

()(/)

()()(/)()l l l l R H X H X Y H X rH X H X Y rH Y =-= =

(,)[()(/)]1000()0.919()919(/)

b R r I X Y r H x H x y bit bit =?=- =? =符号/秒/符号秒()()()max max {(;)}max [()(/)]

P x P x P x l l C R I X Y H X H X Y == =-()

B Hz ()B Hz ()S W (1/)(/sec)

C Blb S N bit =+

电视图像可以大致认为由300000个小像元组成。对于一般要求的对比度,每一像元大约取10个可辨别的亮度电平(例如对应黑色,深灰色,浅灰色,白色等)。现假如对于任何像元,10个亮度电平是等概率出现的,每秒发送30帧图像;还已知,为了满意地重现图像,要求信噪比为1000(即30dB ).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来计算传输上述信号所需要的带宽。

每一个像元能以概率取10个亮度电平,所以每个像元的信息量 为

每秒内传送的信息量为

无线信道

21. 双绞线(Twisted Pair ):

双绞线是两根绝缘铜线相互缠绕而成的有规则的螺旋形介质,由1对线作为一条通信线路,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是由4对双绞线构成双绞线电缆。

22. 同轴电缆(Coaxial Cable )以硬铜线为芯,外包一层绝缘材料和网状的外屏蔽层,上面又覆盖一层保护性材料。 23. 光纤: 光导纤维简称为光纤(optical fiber),它是发展最为迅速的传输介质。

无线信道

24. 无线电波:波长从几千米到0.3米左右,一般的电视和无线电广播的波段就是用这种波;

25. 微波:波长从0.3米到10-3

米,这些波多用在雷达或其它通讯系统;

26. 红外线:波长从10-3

米到7.8×10-7

米;

2log 10 3.32()

bit =26log 103000*************.910()

bit ??=?=?

27.可见光:这是人们所能感光的极狭窄的一个波段.波长从(78~

3.8)×10-6厘米.光是原子或分子内的电子运动状态改变时所发

出的电磁波.由于它是我们能够直接感受而察觉的电磁波极少的那一部分;

28.紫外线:波长从3×10-7米到6×10-10米.这些波产生的原因和光

波类似,常常在放电时发出.由于它的能量和一般化学反应所牵涉的能量大小相当,因此紫外光的化学效应最强;

29.伦琴射线:这部分电磁波谱,波长从2×10-9米到6×10-12米.伦

琴射线(X射线)是电原子的内层电子由一个能态跳至另一个能态时或电子在原子核电场内减速时所发出的;

30.γ射线:是波长从10-10~10-14米的电磁波.

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

31.地波传播:无线电波沿地球表面传播到达接收端的传播方式

32.天波传播:自发射天线发射的电波,在高空被电离层反射回来

到达接收端的传播方式

33.地波-电离层波导传播:电波在地面-电离层传播,通常用来长距

离通信。

34.视线传播:发射的电磁波像光线一样直线传播或经过大地反

射到接收端的传播方式。

35.散射传播:利用对流层或电离层中的不对称性来散射无线电

波,使无线电波传播到视距以外的地方的传播方式。

36.外大气层及行星际空间电波传播:电波传播的空间主要是在外

大气层或行星际空间,并且是以宇宙飞船、人造地球卫星或星体为对象,在地—空或空—空之间传播方式。

第四章 信源编码

抽样

1. 抽样:对模拟信号在时域上的离散化,即对一个时间连续,幅度也连续的信号转变成时间离散,幅度连续的信号的过程。

2. 自然抽样:在调制中,得到的已调信号xs(nTs)的脉冲顶部和原模拟信号波形相同。这种抽样常称为自然抽样。

3. 平顶抽样:在实际应用中,则常用“抽样保持电路”产生的抽样信号,平顶抽样。

4. 低通抽样定理:对于一个频率范围在[0, f H ]范围的时间连续信号x(t), 若抽样频率f s ≥ 2f H ,对其均匀抽样,则x(t)被

x s (nT s )( )完全确定,或者说抽样信号x s (nT s )将无失真地恢复出x(t)

即若抽样频率f s ≥ 2f H ,则X s (f )中包含的每个X (f )互不重叠,就能够用一个低通滤波器分离X (f ),也就是能从抽样信号中恢复原信号。 这一最低抽样速率2f H 称为奈奎斯特速率。与此相应的最小抽样时间间隔称为奈奎斯特间隔。 5. 带通模拟信号的抽样定理:

设带通模拟信号的频带限制在f L 和f H 之间,信号带宽

B = f H -f L 。

则此带通模拟信号所需最小抽样频率f s

n 为小于 (f H / B)的最大整数部分,n =1,2,…;

例 4.1.1

量化

6. 均匀量化:把输入信号的取值区域按距离均匀分割的量化称为均匀量化。即量化间隔是均匀的。

()

()()s s s x nT x t s nT =2()

2H s f nB f B n

-=+

7.非均匀量化:把输入信号的取值区域按距离非均匀分割的量化

称为非均匀量化。量化间隔随信号抽样值的不同而变化:信号抽样值小时,量化间隔?也小;信号抽样值大时,量化间隔?v 也变大。

在信号发射端,为实现非均匀量化,信号需要进行适当的变

换,通常这一变换过程称为压缩

压缩y = f(x),

在信号接收端,信号需要进行适当的反变换,通常这一变换过程称为扩张

扩张x= f-1(y),

关于电话信号的压缩特性,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了两种建议,即A压缩律和μ压缩律,以及相应的近似算法- 13折线法和15折线法。我国大陆、欧洲各国以及国际间互连时采用A 律及相应的13折线法;北美、日本和韩国等少数国家和地区采用μ律及15折线法。

8.非均匀量化的过程:书上41页。

9.均匀量化和非均匀量化比较

若用13折线法中的(第一和第二段)最小量化间隔作为均匀量化时的量化间隔,则13折线法中第一至第八段包含的均匀量化间隔数分别为16、16、32、64、128、256、512、1024,共有2048个均匀量化间隔,而非均匀量化时只有128个量化间隔。

因此,在保证小信号的量化间隔相等的条件下,均匀量化需要11比特编码,而非均匀量化只要7比特就够了。

10.量化噪声:在语言编码通信中,解调后信号和原传递信号的差

异是因幅度和时间的量化而产生的,这种失真称为量化失真。

因为这种失真和杂乱的干扰一样,听起来和元件产生的热噪声相似,所以叫做量化噪声。

11.加性噪声:一般指热噪声、散弹噪声等,它们与信号的关系是

相加,不管有没有信号,噪声都存在

12.脉冲编码调制PCM:是Pulse Code Modulation的缩写。脉

冲编码调制是数字通信的编码方式之一。主要过程是将话音、图像等模拟信号每隔一定时间进行取样,使其离散化,同时将抽样值按分层单位四舍五入取整量化,同时将抽样值按一组二进制码来表示抽样脉冲的幅值。

13.逐次比较法编码原理:

14.自然二进制码、格雷二进制码,折叠二进制码(书45)

15.增量调制:增量调制的基本原理是于1946年提出的,它是一

种最简单的差值脉冲编码。每个抽样值不是独立编码,而是先根据前几个抽样值计算出一个预测值,再取当前抽样值和预测值之差。将此差值编码并传输;

基本量化噪声:

过载量化噪声:

(a) 基本量化噪声

e(t) (b) 过载量化噪声

e(t)

第五章数字基带传输

1.基带传输:不经过调制直接进行数字信号传输的传输方式

2.频带传输:将数字基带信号经过载波调制后传输的传输方式

3.码型: 数字信号的电脉冲结构。

4.码型变换:数字信息的电脉冲表示过程中传输代码之间的变换。

码型变换相当于信道编码,其目的是使信号利于信道传输。

5.单极性码,

6.双极性码,

7.单极性归零码(过渡码型):

8.双极性归零码,

9.差分编码

10.过渡码型,可以直接提取同步信号,是针对其他适合信道传

输,但不能直接提取同步信号的码型,可将其变换为单极性归零码后提取同步信号!

11.带限系统对脉冲信号的影响:数字信号是由一个个脉冲组合而

成的序列,其输入信号的频谱较宽,而信道对于信号的各个频率成分传输的衰耗是不同的,各个频率成分在经过不同衰减

后,再叠加在一起的波形肯定与原来的有形状不同了。当一个脉冲通过低通信道号,输出的是一个时间上展宽的信号,这是由于输入冲激函数的频谱无限宽,而其中只有一部分能通过信道,这部分对应的时域信号就有一个长长的拖尾。

12.码间干扰:通信时,发送端是一个脉冲(码元)一个脉冲(码

元)传输的,在接收端接收信号时,恢复数据时,信号的拖尾可能会影响前一个码元和下一个码元的判决即它对其它码元的判决引起的干扰称为码间干扰

13.均衡:指对系统传输特性的补偿和校正。

14.均衡器:在基带系统中插入的可以校正或补偿的系统,其位置

在接收滤波器之后抽样判决前。目的是减少码间干扰。

15.时域均衡:时域均衡,则是直接从时间响应考虑,使包括均衡

器在内的整个系统的冲激响应满足无码间串扰条件。时域均衡

原理:利用均衡器产生相应波形去补偿畸变的波形,关在最后通过抽样判决来最有效地消除码间干扰

16.时域均衡器:由横向滤波器构成,具有固定的延迟间隔,增益

可调的多抽头滤波器。将输入端抽样时刻上有码间串扰的响应波形变成抽样时刻上无码间串扰的响应波形。

17.频域均衡:频域均衡是从频率响应考虑,使包括均衡器在内的

整个系统的总传输函数满足无失真传输条件。

18.眼图:是一系列数字信号在示波器上累积而显示的图形。

例:一个完整的眼图应该包含从“000”到“111”的所有状态组,且每一个状态组发生的次数要尽量一致,否则有些信息将无法呈现在屏幕上,八种状态形成的眼图如下所示。

19.眼图的几点结论

最佳抽样时刻应是“眼睛”张开最大的时刻;

眼图斜边的斜率决定了系统对抽样定时误差的灵敏程度:斜率越大,对定时误差越灵敏;

图的阴影区的垂直高度表示信号的畸变范围;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期末复习 知识点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第一章 1 物联网定义 物联网是指物体的信息通过智能感应装置,经过传输网络,到达指定的信息处理中心,最终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自动化的信息交互与处理的智能网络。 2物联网三大特征 全面感知;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传感器等感知、捕获、测量技术随时随地对物体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2)可靠传送:通过将物体接入信息网络,依托各种通信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3)智能处理: 利用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感知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并处理,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4 面向物联网的传感技术 (1)低耗自组、异构互连、泛在协同的无线传感网络。(2)智能化传感器网络节点研究。 (3)传感器网络组织结构及底层协议研究。(4)对传感器网络自身的检测与控制。 (5)传感器网络的安全问题。(6)先进测试技术及网络化测控。 5 物联网中的智能技术 智能技术是为了有效地达到某种预期的目的,利用知识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手段。 人工智能理论研究(2)机器学习(3)智能控制技术与系统(4)智能信号处理 8 什么是IPv6 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也被称作下一代互联网协议,它是由IETF设计的用来替代现行的IPv4协议的一种新的IP协议。 9 IPv6与物联网的关系 物联网的发展与IPv6紧密联系,因为每个物联网链接的对象都需要IP地址作为识别码,而目前IPv4的地址已经不够用.IPv6拥有巨大的地址空间,他的地址空间完全可以满足结点标识的需要 第二章 1 物联网层次结构模型 (1)信息感知层: 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智能感知识别、信息采集处理和自动控制,并通过通信模块将物理实体连接到网络层和应用层。 (2)物联接入层:主要任务是将信息感知层采集到的信息,通过各种网络技术进行汇总,将大范围内的信息整合到一块,以供处理。

物联网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物联网技术基础》课程大纲 一. 适用对象 适用于网络教育、成人教育相关专业学生。 二. 课程性质 《物联网技术基础》是物联网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通过讲述物联网涉及的技术、知识、概念,展示一个应用前景广阔的物联网世界,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前序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 三. 教学目的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理解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如RFID技术、物联网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熟悉物联网相关的基本技术,如M2M技术、智能处理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云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系统知识,了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农业、智能家居、智能物流、军事等领域的相关应用,为以后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打下良好的物联网专业知识基础。 四. 教材及学时安排 教材:吴功宜、吴英,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9月 学时安排: 五. 教学要求(按章节详细阐述); 第一章物联网概论 教学要求: 了解:物联网发展的背景;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掌握:相关定义、物联网的基本概念;物联网关键技术;。 理解:物联网相关研究的发展。

内容要点: 1.1 物联网发展的背景 1.1.1 比尔?盖茨与《未来之路》 1.1.2 Auto ID 实验室、RFID与物联网的概念 1.1.3 ITU与The Internet of Things研究报告 1.1.4 智慧地球与物联网 1.1.5 欧盟与各国政府发展物联网产业的规划 1.1.6 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1.2 物联网技术的特征 1.2.1 物联网的定义 1.2.2 物联网的主要技术特征 1.2.3 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区别与联系 1.3 物联网关键技术与产业发展 1.3.1 物联网关键技术 1.3.2 物联网产业链结构 1.3.3 物联网产业的特点 1.3.4 物联网应用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1.4 物联网与相关研究的发展 1.4.1 CPS的研究与发展 1.4.2 普适计算研究与发展 1.4.3 物联网、互联网、传感网与泛在网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物联网感知层技术 教学要求: 了解: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智能传感器的研究与发展;智能信息感知设备的研究与发展。 理解与掌握:感知层的基本概念;RFID与自动识别技术;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位置信息感知技术;智能信息感知设备与嵌入式技术。 应用:学会用物联网感知层技术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的问题。 内容要点: 2.1 感知层的基本概念 2.1.1 感知层在物联网中的重要性 2.1.2 感知节点的特点 2.2 RFID与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 2.2.1 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 2.2.2 条码、磁卡与IC卡 2.2.3 RFID标签 2.2.4 RFID应用系统结构与组成 2.2.5 RFID标签编码标准 2.3 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 2.3.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物联网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设计

河北经贸大学课程水平认定 《物联网原理与应用》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 物联网是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物联网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在职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课程,也是相关专业学生拓展学科视野,跟踪专业发展的重要课程。二、学习目的 《物联网原理与应用》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在理清物联网的基本概念,掌握物联网的体 系结构和各环节的关键技术,明确物联网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掌握物联网应用系统实施的 方法论,能够运用这些技术和方法构建物联网应用系统。 三、学习要求 课程依据学习大纲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材学习,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学生之间互助协作,并结合社会调研与案例分析来实现本门课程的自助学习,掌握物联网系统的知识构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进行大量的文献资料阅读,相关课题的调研、实验、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学习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五、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成绩实行百分制,物联网基本理论和技术的测试题占40%左右,利用物联网理论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核占60%左右。学生60分为及格。 六、推荐教材和学习参考书

七、学习具体内容和要求 第一讲物联网概述一、基本要求

了解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澄清物联网的相关概念;掌握物联网的理论基础,掌握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和主要特点;了解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和体系标准;了解物联网的应用前景。 二、授课方法 自学。 三、学习内容 (一)引言 由国家将物联网列为战略新兴产业的背景介绍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在国内外发展的概况。 (二)物联网概念 介绍物联网的内涵和外延,剖析物联网与Internet、传感网、泛在计算、智能空间等概念的关系。 1、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 2、物联网的理论基础 3、核心技术 4、物联网的体系标准 (三)物联网应用 介绍物流与供应链领域、生产制造领域、食品药品安全防伪领域、人员与资产管理领域等领域的应用。 四、重点难点

物联网概论知识要点说课讲解

物联网知识要点 1、智慧地球:2008年1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2009年1月,美国奥巴马总统公开肯定了IBM“智慧地球”思路,2009年8月,IBM又发布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正式揭开IBM“智慧地球”中国战略的序幕。 2、感知中国:自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江苏无锡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3、我国传感网创新示范新区:无锡 4、物联网是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 5、信息传感设备又有哪些?传感网、射频识别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 6、物联网应用需克服的“三座大山”(微型化、低成本、网络技术,实时处理海量感知信息并将其存储) 7、物联网体系构架原则:多样性、时空性、安全性 8、无线通信技术,影响物联网节点间无线通信的因素:节点能量、障碍物、天气; 9、传感器的组成元件: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基本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10、无线传感器节点的组成作用:传感器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能力供应模块。集成了无线传感器和微处理器,分析处理、网络传输 11、无线传感网的关键技术:无线传感网络中的功率控制问题、无线传感网的拓扑控制、无线传感网络的定位技术、无线传感网络的时间同步机制、无线传感网络的数据管理、无线传感网络的数据融合、无线传感网络的安全技术。 12、数据管理系统结构:集中式、分布式、半分布式、层次式。 13、ZigBee堆栈式在IEEE 802.15.4协议上建立起来的, 14、ZigBee体系结构及每层功能:

1) 物理层(PHY):提供无线物理传输介质的接口。 2) 媒体访问控制子层(MAC):负责为一个节点和它的相邻节点之间提供可靠通讯,帮助避免碰撞和提高效率。MAC层还负责打包和分解数据包和帧。 3) 网络层(NWK):通过在MAC层的调用来处理网络地址和路由。它的任务包括启动网络(协调器)、分配网络地址、添加和删除网络设备、路由信息、请求安全和执行路由发现。 4) 应用层(APL):由应用框架层(AF)、Zigbee设备对象层(ZDO)、应用支持子层(APS)组成。 应用框架层(AF):提供了一个如何在Zigbee协议栈上及案例一个规范的描述。它规定了规范的一系列的标准数据类型,协助服务发现的描述符,传输数据的帧格式等等。Zigbee设备对象层(ZDO):定义了一个设备在网络中的角色(协调器、路由器或者终端节点),发起或者应答绑定和发现请求,并在网络设备间建立一个安全关系。它同时也提供定义了Zigbee设备规范里的一套丰富的管理指令。Zigbee设备对象总是为端点0。 应用支持子层(APS):负责提供了一个数据服务给应用和Zigbee设备规范。它也提供一个管理服务以维护绑定链接和它字节绑定表的存储。 15、MAC层采用的CAMA-CA(碰撞避免机制),避免发送数据时的竞争和冲突。 16、ZigBee自组织功能,能够自主感知其它节点,确定连接关系,组成结构化网络。 17、ZigBee网络结构(网络最大节点数65000、一个主节点最多可管理254个子节点) 18、ZigBee网络设备及其功能 协调器路由器终端节点 A)协调器具有建立新网络的能力。B)路由器具备允许设备加入网络或者离开网络、为设备分配网络内部的逻辑地址、建立和维护邻居表等功能。C)终端节点只需要有加入或离开网

物联网通信技术复习知识点.

第一部分概述 第0章概述 ●物联网的框架结构 信息的感知控制层 数据采集子层 短距离通信传输子层 协同信息处理子层 网络传输层 应用层 ●物联网通信系统 感知控制层通信 目的:将各种传感设备所感知的信息在较短的通信距离内传送到信息汇聚系统,并由该系统传送(或互联)到网络传输层。 特点:传输距离近,传输方式灵活,多样 承载平台:有线、无线等 网络传输层通信:如基于IP的通信协议 由数据通信主机(或服务器)、网络交换机、路由器等构成,在数据传送网络支撑下的计算机通信系统。 可由公众电话交换网PSTN、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码分多址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CDMA,数字数据网DDN、异步传输模式ATM, 帧中继

第1篇数据通信基础 第1章通信的基本模型与概念 1.基带信号:信源(信息源,也称发送端)发出的没有经过调制(进 行频谱搬移和变换)的原始电信号,信号频谱从零频附近开始,具有低通形式。根据原始电信号的特征,基带信号可分为数字基带信号和模拟基带信号(相应地,信源也分为数字信源和模拟信源。)其由信源决定。 2.频带信号:已调信号。在通信中,由于基带信号具有频率很低的 频谱分量,出于抗干扰和提高传输率考虑一般不宜直接传输,需要把基带信号变换成其频带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变换后的信号就是频带信号。 3.模拟通信系统模型 4.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5.通信系统的分类 按调制方式分:载波调制\脉冲调制 按信号特征分:模拟通信\数字通信

按传输媒介分:有线\无线 按信号复用分:频分\时分\码分 6. 通信方式 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 串行通信方式\并行通信方式 7. 信息量: 信息多少的量度。 在信息论中,认为信源输出的消息是随机的。即在未收到消息之前, 是不能肯定信源到底发送什么样的消息。而通信的目的也就是要使接收者在接收到消息后,尽可能多的解除接收者对信源所存在的疑义(不确定度),因此这个被解除的不定度实际上就是在通信中所要传送的信息量。 例,设二进制离散信源以相等的概率发送0或1,且相互独立,则信源输出的每个符号所含信息量为多少? 消息的信息量:一条消息由若干个事件组成,如果 各事件相互独立, 那么所有事件发生的概率即为各个事件信息量的总和 例,一离散信源由0,1,2,3,四个符号组成,它们出现的概率分别3/8,1/4,1/4,1/8,且每个符号的出现相互独立,则试求以下信息的信息量是多少? log () a I P x =-221 (0)log log 21(0)1 (1)log log 21 (1)a a I P I P ======22 31 (0)3log (1)2log I I =- =-121(())(()).....log () n a i i I I P x I P x P x ==++=-∑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摘要: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迅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作为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它的根本是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控制。物联网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涵盖了从信息获取、传输、存储、处理直至应用的全过程,其关键在于传感器和传感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提升,根据侧重点不同物联网技术的划分标准也不同,国际电信联盟的报告分为四大关键性技术:标签物品的RFID、感知事物的传感网络技术、思考事物的智能技术、微缩事物的纳米技术[2]。本文首先介绍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并就其中的几个核心技术进行详细的认识和探究,同时分析技术应用背后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物联网的发展提出更具前瞻性的建议。 关键词:物联网关键技术 RFID 面临问题 0引言 物联网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通过各种无线/有线的长距离/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从1999年Ashton教授在研究RFID时最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首先提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这个词,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到现如今各国政府重视下一代的技术规划,纷纷将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重点。IBM更是提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并且希望在基础建设的执行中,植入“智慧”的理念,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希望以此掀起“互联网”浪潮之后的又一次科技产业革命[3]。 一般而言,可以将物联网从技术架构上来分为三层[4]: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 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

物联网技术应用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1 物联网定义 物联网是指物体的信息通过智能感应装置,经过传输网络,到达指定的信息处理中心,最终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自动化的信息交互与处理的智能网络。 2物联网三大特征 (1)全面感知;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传感器等感知、捕获、测量技术随时随地对物体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 (2)可靠传送:通过将物体接入信息网络,依托各种通信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3)智能处理: 利用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感知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并处理,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4 面向物联网的传感技术 (1)低耗自组、异构互连、泛在协同的无线传感网络。(2)智能化传感器网络节点研究。(3)传感器网络组织结构及底层协议研究。(4)对传感器网络自身的检测与控制。 (5)传感器网络的安全问题。(6)先进测试技术及网络化测控。 5 物联网中的智能技术 智能技术是为了有效地达到某种预期的目的,利用知识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手段。 (1)人工智能理论研究(2)机器学习(3)智能控制技术与系统(4)智能信号处理 8 什么是IPv6 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6"的缩写,也被称作下一代互联网协议,它是由IETF 设计的用来替代现行的IPv4协议的一种新的IP协议。 9 IPv6与物联网的关系 物联网的发展与IPv6紧密联系,因为每个物联网链接的对象都需要IP地址作为识别码 ,而目前IPv4的地址已经不够用.IPv6拥有巨大的地址空间,他的地址空间完全可以满足结点标识的需要 第二章 1 物联网层次结构模型 (1)信息感知层: 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智能感知识别、信息采集处理和自动控制,并通过通信模块将物理实体连接到网络层和应用层。 (2)物联接入层:主要任务是将信息感知层采集到的信息,通过各种网络技术进行汇总,将大范围内的信息整合到一块,以供处理。 (3)网络传输层:基本功能是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传感器网络及其融合技术等,将感知到的信息无障碍、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地进行传输(远距离传输)。 (4)技术支撑层:主要任务是开展物联网基础信息运营与管理,是网络基础设施与架构的主体。 (5)应用接口层: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主要完成服务发现和服务呈现的工作。 5 物联网网关是什么是一种跨信息感知层和网络传输层的设备 6 物联网的应用? 监控型(物流监控、污染监控)查询型(智能检索、远程抄表) 控制型(智能交通、智能家居、路灯控制)扫描型(手机钱包、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 8 物联网体系的特点:实时性,大范围,自动化,全天候 9 RFID的缺点(1)、RFID读写器不能实时感应环境的变换;(2)、覆盖范围受限。 优点(1)扫描识别性能强(2)数据的记忆体容量有不断扩大趋势(3)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比较好(4)可重复使用(5)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6).安全性

中职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

中职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控制设备和指示设备相互联接系统,其目的是能够实现远程感知和控制,形成物与物、物与人的互联互通,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以互联网为核心,但又更加智慧的,服务于生产及生活系统。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家于1999年提出,在2005年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技术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物联网技术广泛的应用于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和智能家居等领域。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成熟,物联网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应用越来普及。对物联网产业也得到极大的发展。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0年全省物联网产业实现业务收入810亿元,同比增长63.3%。从产业规模上,至2015年,全省物联网产业业务收入将突破4000亿元,培育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物联网企业5家以上,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物联网企业10家以上。从创新能力上,以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的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专利与标准。有专家预计,在今后的数年内,全国物联网产业会大规模普及,会产生一个数万亿元规模的物联网技术市场。 二、物联网产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和普及,急需大量的相关研究人才和技术人才,我国制订了物联网专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计划,《教育部关于公布2011 年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专业设置备案结果的通知》(教职成函〔2011〕1 号)批准了11 个省市自治区增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专业代码:590129)。 物联网专业在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也越来越多的开设。全国700余所高校申报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并且已有100多所高校获批通过。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和普及,急需大量的相关研究人才,高等学校争相开设的物联网专业,培养的大都是这一类型的人才,主要为企业培养物联网技术系统设计,系统及设备的硬件设计制造及软件代码编写等方面的人才。同时,在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推广等,还需要大量中低端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这类工程技术类人才。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和普及,在工程技术领域,还需要大量的一线技术人才。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物联网设备的规范和统一,为中职学生成为物联网工程技术一线技术人才创造了可能,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也成了当务之急的事。 实际上,已有中职学校开设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或专业方向。具不完全统计,浙江省内就有6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办物联网专业或专业方向。 三、中职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的办学定位 具初步调研,现在中职校开办的物联网专业,大都是在原有的电子技术类专业或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基础上开办的物联网专业方向,其培养方案中所设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较大性较大,层次和方向定位不准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也都是在原有的电子技术类专业或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两门物联网方面的相关课程,其培养的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都远远达不到行业企业的要求。 我们认为,中职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依据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要考虑中职学生的特点及中职的办学层次,应在充分的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适当的定位。具体的,

《物联网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物联网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 物联网技术基础 二、适用专业 网络安防系统安装与维护(090700)、物联网技术应用(091900)、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040700)、计算机网络技术(090500)、计算机应用(090100)、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091100)、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电子与信息技术(091200)、电子技术应用(091300)、通信技术(091500)、通信系统工程安装与维护(091700)、服务机器人装调与维护等(092200)、无人机操控与维护(083300)、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053600)、光伏工程技术与应用(032000)。 三、学时与学分 108学时,6学分 四、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类、交通运输类、加工制造类、能 源与新能源类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从事物联网应用系统服 务与营销、物联网应用工程施工与调试、物联网应用工程运维与管理等

工作必须学习的课程,将为后续学习其他专业方向(或专业)课程奠定 基础。 五、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物联网技术基础相关的基础知识, 能完成物联网典型应用智能家居系统工程的安装、调试、管理、服务等工作任务,了解物联网技术行业发展及应用,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1.了解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行业趋势等,能掌握物联网典型应用智能家居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2.了解物联网架构与应用的基本概念,能了解RFID感知技术、传感器技术基本概念及技术应用; 3.了解智能家居系统工程基本结构与组成,掌握智能家居主要子系统的设计、施工、调试及运维; 4.了解物联网有线协议与无线协议的基本概念、参数特性及应用场景; 5.了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物联网与其发展的关系; 6.了解智能建筑、安全防范、建筑建设备监控等系统的基本概念,熟悉其过程常用设备器材; 7.能掌握物联网设备的基本操作,具备智能家居、智能建筑施工的基本技术技能,能掌握各类线缆、端子的制作安装方法,能掌握相关工具的使用方法;

物联网概论知识要点

物联网知识要点 1、智慧地球:2008 年11 月IBM 提出“智慧地球”概念,2009 年1 月,美国奥巴马总统公开肯定了IBM “智慧地球”思路,009年8月,IBM又发布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正式揭开IBM “智慧地球”中国战略的序幕。 2、感知中国:自2009 年8 月温家宝总理在江苏无锡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3、我国传感网创新示范新区:无锡 4、物联网是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 5、信息传感设备又有哪些?传感网、射频识别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 6、物联网应用需克服的“三座大山”(微型化、低成本、网络技术,实时处理海量感知信息并将其存储) 7、物联网体系构架原则:多样性、时空性、安全性 8 、无线通信技术,影响物联网节点间无线通信的因素:节点能量、障碍物、天气;9、传感器的组成元件: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基本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10 、无线传感器节点的组成作用:传感器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能力供应模块。集成了无线传感器和微处理器,分析处理、网络传输 11 、无线传感网的关键技术:无线传感网络中的功率控制问题、无线传感网的拓扑控制、无线传感网络的定位技术、无线传感网络的时间同步机制、无线传感网络的数据管理、无线传感网络的数据融合、无线传感网络的安全技术。 12 、数据管理系统结构:集中式、分布式、半分布式、层次式。 13 、ZigBee 堆栈式在IEEE 802.15.4 协议上建立起来的,

14 、Zig Bee 体系结构及每层功能: 1)物理层(PHY ):提供无线物理传输介质的接口。 2)媒体访问控制子层(MAC):负责为一个节点和它的相邻节点之间提供可靠通讯,帮助避免碰撞和提高效率。MAC层还负责打包和分解数据包和帧。 3)网络层(NWK):通过在MAC层的调用来处理网络地址和路由。它的任务包括启动网络(协调器)、分配网络地址、添加和删除网络设备、路由信息、请求安全和执行路由发现。 4)应用层(APL):由应用框架层(AF )、Zigbee设备对象层(ZDO )、应用支持子层(APS)组成。 应用框架层(AF):提供了一个如何在Zigbee协议栈上及案例一个规范的描述。它规定了 规范的一系列的标准数据类型,协助服务发现的描述符,传输数据的帧格式等等。 Zigbee设备对象层(ZDO ):定义了一个设备在网络中的角色(协调器、路由器或者终端节点),发起或者应答绑定和发现请求,并在网络设备间建立一个安全关系。它同时也提供定 义了Zigbee设备规范里的一套丰富的管理指令。Zigbee设备对象总是为端点0。 应用支持子层(APS):负责提供了一个数据服务给应用和Zigbee设备规范。它也提供一 个管理服务以维护绑定链接和它字节绑定表的存储。 15、MAC层采用的CAMA-CA (碰撞避免机制),避免发送数据时的竞争和冲突。 16、ZigBee自组织功能,能够自主感知其它节点,确定连接关系,组成结构化网络。 17、ZigBee网络结构(网络最大节点数65000、一个主节点最多可管理254个子节点) 18、ZigBee网络设备及其功能

物联网安全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 1.1物联网的安全特征: 1,感知网络的信息采集、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 2,核心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3,物联网业务的安全问题。 1.2物联网从功能上说具备哪几个特征? 1,全面感知能力,可以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条形码等获取被控/被测物体的信息。 2,数据信息的可靠传递,可以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的传递出去。 3,可以智能处理,利用现代控制技术提供智能计算方法,对大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4,可以根据各个行业,各种业务的具体特点形成各种单独的业务应用,或者整个行业及系统的建成应用解决方案。 1.3物联网结构应划分为几个层次? 1,感知识别层 2,网络构建层 3,管理服务层4,综合应用层 1.4概要说明物联网安全的逻辑层次 物联网网络体系结构主要考虑3个逻辑层,即底层是用来采集的感知识别层,中间层数据传输的网络构建层,顶层则是包括管理服务层和综合应用层的应用中间层 1.5物联网面对的特殊安全为问题有哪些? 1,物联网机器和感知识别层节点的本地安全问题。2,感知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3,核心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4,物联网业务的安全问题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易受到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的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 针对这些安全架构,需要发展相关的密码技术,包括访问控制、匿名签名、匿名认证、密文验证(包括同态加密)、门限密码、叛逆追踪、数字水印和指纹技术。 1.8 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将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会涉及许多非技术因素。下述几个方面的因素很难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 (1)教育:让用户意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如何正确使用物联网服务以减少机密信息的泄露机会; (2)管理:严谨的科学管理方法将使信息安全隐患降低到最小,特别应注意信息安全管理; (3)信息安全管理:找到信息系统安全方面最薄弱环节并进行加强,以提高系统的整体安全程度,包括资源管理、物理安全管理和人力安全管理; (4)口令管理:许多系统的安全隐患来自账户口令的管理; 物联网结构与层次 ①感知识别层:涉及各种类型的传感器、RFID标签、手持移动设备、GPS终端、视频摄像设备等;重点考虑数据隐私的保护; ②网络构建层:涉及互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近距离无线通信、3G/4G通信网络、网络中间件等;重点考虑网络传输安; ③管理服务层:涉及海量数据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管理、云计算、网络计算、高性能计算、语义网等;重点考虑信息安全; ④综合应用层:涉及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融合、决策支持等。重点考虑应用系统安全; 4 管理服务层位于感知识别和网络构建层之上,综合应用层之下,人们通常把物联网应用

物联网主要技术

Saas M2m 传感网络,指的是将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因而又叫“物联网”。比如,我们现在必须通过看、尝、摸、闻,才能形成关于某种食物的综合判断。但如果把这几种感知信息上传至网上,那么即使身在远方,也能随时了解到这种食物的色香味,这就是传感网技术的魅力。 项目的主要技术涉及物联网系统平台架构技术、中间件技术两个部分。在此 基础上,可以通过集成不同的物联网识别设备、物联网传感设备、网关设备,可 以快速开发并部署面向不同行业和不同应用的各种应用系统。其中,物联网系统 平台技术采用TOA(面向物联网的架构,Things Oriented Architecture)技术, 并基于中间件TOC(面向物联网的通信,Things Oriented Communication)技 术,为快速部署面向不同行业和不同应用物联网应用系统提供通用的集成应用技 术平台。 通过GPRS 无线通讯反馈给上位 监控主机,根据得到的电能量数据运用计算分析软件对某个电能量采集点进行实 时在线计算处理,并将计算结果发布在WEB 上面 IT、通信、基础平台、传感等领域的众多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

就目前而言,在物联网产业直接涉及的射频卡、射频卡读写器、软件、网络 传输、信息存储等行业,相关企业都大有机会。同时物联网产业在应用领域市场 更为广阔,尤其是在交通、平安城市、电力能源、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环境监 测、商品零售和物流、工业控制、金融和保险等行业更是潜力惊人 物联网是指把物品通过条码标签、射频识别(RFID)装置、传感器、数据 传输网络等信息感知、监测、传输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网络生态体系, 能够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智能”整合,它被认为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 的“第三次IT浪潮”。物联网产业具有核心技术强、产业链条长、带动系数大、综 合效益好等特点,有望成为下一个突破万亿规模的新兴产业。 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的Sarma、Brock、Siu创造性地提出将信息互联网络技术与RFID技术有机地结合,即利用全球统一的物品编码(EPC ,Electronic Product Code)作为物品标识,利用RFID 实现自动化的“物品”与Internet的联接,无需借助特定系统,即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对任何物品的识别与管理。 1999年,由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吉列和宝洁等组织和企业共同出资,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成立Auto-ID Center,在随后的几年中,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瑞士、中国、韩国等国的6所着名大学相继加入Auto-ID Center,对“物联网”相关研究实行分工合作,开展系统化研究,提出最初物联网系统构架: 射频标签

2017继续教育物联网技术与应用题目与答案

.(A)针对下一代信息浪潮提出了“智慧地球”战;A.IBMB.NECC.NASAD.EDTD;2.日本在(C)年提出了U-JAPAN战略;A.2002B.2003C.2004D.2005;3.韩国在(A)年提出了U-KOREA战略; A.2004 B.2005 C.2006 D.2007;4.我国推出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用 物联网测试题目 一、单选题(80) 1、通过无线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给用户,指的是()。 C A、可靠传递 B、全面感知 C、智能处理 D、互联网 2、利用RFID 、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指的是()。 B A、可靠传递 B、全面感知 C、智能处理 D、互联网 3、()给出的物联网概念最权威。 D A、微软 B、IBM C、三星 D、国际电信联盟 4、(d)年中国把物联网发展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D A、2000 B、2008 C、2009 D、2010 5、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指的是()。 B A、互联网 B、物联网 C、智慧地球 D、感知中国 6、IBM提出的物联网构架结构类型是()。C A、三层 B、四层 C、八横四纵 D、五层 7、欧盟在()年制订了物联网欧洲行动计划,被视为“重振欧洲的重要组成部分”。 B A、2008 B、2009 C、2010 D、2004 8、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在()年提出来的。 A A、1998 B、1999

D、2002 9、计算模式每隔()年发生一次变革。 C A、10 B、12 C、15 D、20 10、权威的物联网的概念是()年发布的《物联网报告》中所提出的定义。 D A、1998 B、1999 C、2000 D、2005 11、10月()提出了“智慧地球”。A A、IBM B、微软 C、三星 D、国际电信联盟 12、智慧地球是()提出来的。 D A、德国 B、日本 C、法国 D、美国 13、三层结构类型的物联网不包括()。 D A、感知层 B、网络层 C、应用层 D、会话层 14、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是()年提出来的。B A、1998 B、1999 C、2000 D、2010 15、我国开始传感网的研究是在()年。 A A、1999年 B、2000年 C、 D、 16、()年,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并被认为是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 B A、1998 B、1999 C、2000 D、2002 17、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是()提出来的。 C A、中国

物联网基础概述部分知识点

物联网作业1-概述 ?简述物联网的定义,分析物联网的“物”的条件? 1.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是通过使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交换和通讯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2.物联网的“物”的条件: 1)要有相应信息的接收器; 2)要有数据传输通路; 3)要有一定的存储功能; 4)要有CPU; 5)要有操作系统; 6)要有专门的应用程序; 7)要有数据发送器; 8)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 9)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唯一编号。 ?简述物联网的主要特征。 ?物联网的内涵是什么?物联网与射频技术、传感网有什么关系? 1.物联网的内涵: 1)物联网起源于射频识别领域 2)无线传感器网络概念的融入 3)泛在网络的愿景(实现4A化通讯) 2.物联网与射频技术、传感网有什么关系: 物联网与射频识别、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泛在网等有关。由于物联网是一种新兴的并正在不断发展的技术,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扩充和完善。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物联网的概念是从射频识别(RFID)这个领域来的。由射频识别(RFID)引出的物联网有局限性,又将无线传感器网络这个概念引入了物联网。 ?简述物联网的技术体系结构? 1.感知层(皮肤和五官) 功能:物联网感知层解决的就是人类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数据获取及数据收集问题。用于完成信息的采集、转换、收集和整理。 关键技术:蓝牙、ZigBee、GPS、RFID 2.网络层(神经中枢和大脑) 功能:数据传输功能 关键技术:互联网、移动通信网、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局域网 3.应用层 功能:将感知和传输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做出正确的控制和决策,实现智能化的管理、应用和服务。这一层解决的是信息处理和人机界面的问题。 关键技术:M2M、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传输、中间件 ?分析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和应用难点。 1.关键技术:

继续教育《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试题与答案

网上最全的《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考试答案,亲测轻松过80分。 1. (A )针对下一代信息浪潮提出了“智慧地球”战略。 A.IBM B.NEC C.NASA D.EDTD 2.日本在(C )年提出了U-JAPAN 战略。 A.2002 B.2003 C.2004 D.2005 3.韩国在(C )年提出了U-KOREA 战略。 A.2004 B.2005 C.2006 D.2007 4. 2009 年我国推出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用于地震灾区重建的比重占到(B )。 A.20% B.25% C.28% D.30% 5.2009 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D)的发展战略。 A.智慧中国 B.和谐社会 C.感动中国 D.感知中国 6.《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发表于(B )年。 A.2008 B.2009 C.2010 D.2011 7.近百年来,人类社会总共经历了(B )次里程碑式的科技革命。A.二B.三C.四 D.五 8.第三次科技革命就是以(A )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A.电子信息B.生物转基因C.空间技术 D.超级浮点计算 9.物联网的全球发展形势可能提前推动人类进入“智能时代” ,也称(D )。 A.计算时代 B.信息时代 C.互联时代 D.物连时代

10.射频识别技术属于物联网产业链的(A)环节。A.标识B.感知C.处理D.信息传送 11.作为物联网发展的排头兵,(A )技术是市场最为关注的技术。A.射频识别B.传感器 C.智能芯片 D.无线传输网络 12. (D )被成为下一个万亿级的信息产业。A.射频识别B.智能芯片C.软件服务D.物联网 13.除了国内外形势的发展需求之外,(C )也推动了物联网快速发展。A.金融危机蔓延B.其他领域发展乏力 C.技术逐步成熟 D.风投资金关注 14.条形码诞生于20 世纪(B )年代。A.10B.20C.30D.40 15.条形码只能够适用于(A)领域。A.流通B.透明跟踪C.性能描述D.智能选择 16. (B )将取代传统条形码,成为物品标识的最有效手段。A.智能条码B.电子标签C.RFID D.智能标签 17.在射频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结合方面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是由(C )完成的。 A.YALE B.HARVARD C.MIT https://www.360docs.net/doc/4614586275.html,BRIDGE 18.1995 年,(D )首次提出物联网概念。A.沃伦.巴菲特B.乔布斯C.保罗.艾伦D.比尔.盖茨 19.首次提出物联网概念的著作是(A )。A.《未来之路》B.《信息高速公路》C.《扁平世界》D.《天生偏执狂》 20.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的英文简称是(A )。A.EAN B.EIN C.IEN D.IEA 21. (A ),IBM 提出“智慧地球”概念。A.2008.11 B.2008.12 C.2009.11 D.2009.12

物联网导论知识点

物联网导论知识点 1、下列不属于云计算服务的是? A,SAAS B,QAAS C,PAAS D,IAAS 2、下列技术中不属于低速网络技术的是? A,802.15.6 B,802.11 C,8025.15.1 3、下列关于嵌入式系统描述错误的是? A,嵌入式必须具备体积小的特点 B,嵌入式必然是完整的计算机系统 C,必须有面向应用的特点 4、下列关于二维码描述错误的是? A,具有统一的编码方法 B,处理过程包括扫描和译码 C,具有较强的抗损性 5、我国采用的三种3G技术中中国联通使用的标准是? A,TDS-CDMA B,W-CDMA C,CDMA-2000 D,GSM 6无线链路特点包括? A,信号强度衰减 B,非视线传输 C,信号干扰 D,多路径传播 7物联网传输技术中物联网感知节点可以通过芯片集成多种网络传播技术; 8,物联网系统一般借助现有的互联网实现远距离数据传输; 9,在RFID技术中典型低频工作频率有125K和13.56MHZ两个通信范围,一般小于一米;低频信号一般能穿过任意材料的物品而不降低它的读取距离,适合近距离低速数据量少的应用; 典型高频工作频率为13.56MHZ,通信范围一般小于一米,传输速率比蒂品高,价格也相对低; 超高频允许短时间内读取大量电子标签; 10,关于定位系统 利用RFID技术可以进行物品定位,GPS和WIFI基站定位均可用于室内精确定位; 11,物联网产业链结构中,包括设备提供商,运营及服务提供商,系统集成提供商,软件及应用开发商; 12,ZIgBee设备在组网是分为两种角色,分别为普通终端设备和协调器; 13,RFID系统包括阅读器标签和天线;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汇总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摘要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迅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作为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它的根本是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控制。物联网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涵盖了从信息获取、传输、存储、处理直至应用的全过程,其关键在于传感器和传感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提升,根据侧重点不同物联网技术的划分标准也不同,国际电信联盟的报告分为四大关键性技术:标签物品的RFID、感知事物的传感网络技术、思考事物的智能技术、微缩事物的纳米技术[2]。本文首先介绍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并就其中的几个核心技术进行详细的认识和探究,同时分析技术应用背后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物联网的发展提出更具前瞻性的建议。 关键词:物联网关键技术 RFID

Abstrac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a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Internet, the tradi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bearer, so that all can be independently addressable ordinary physical objects to achieve interoperability of network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with a broad Prospects. As a dynamic global network infrastructure, it is simply th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things and things, between persons and things. Things technology is an integrated technology, covering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the transmission, storage, processing until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application, the key lies in the sensor and sensor network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focus of networking technology different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th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report is divided into four key technologies: label items RFID, sensor network technology perceive things, think about things smart technology, miniature things nanotechnolog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technologies and a detailed understanding and exploring on a few of the core technology,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acing the technology behind the application, put forward more proactive proposa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ings. Key words:Web of Things,key technology,RFI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