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药品价格体系分析与总结

我国药品价格体系分析与总结
我国药品价格体系分析与总结

我国药品价格体系研究

襄垣县物价局:薛志敏

摘要随着药品价格和费用的不断增长,“看病难看病贵”给患者及国家医疗保健体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成为广大群众关心的、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国对药品实行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价,政府定价原则上按社会成本确定药品出场价格,流通环节实行顺加作价。药品价格混乱,药品价格监督管理难度大。自1997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先后20多次出台药品降价令,付出很大努力,但药价不降反升,这说明我国现行药品价格管理模式存在缺陷。药品价格和费用控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控制药品价格本身,还要控制对药品资源的利用和合理用药,才能达到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减轻患者药费负担的目的,并保证医药经济的增长和医药行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药品价格科学定价政府调控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决定从3月28日起降低部分主要用于治疗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的抗生素和循环系统类药品最高零售价格,共涉及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规格。调整后的价格比现行规定价格平均降低21%,预计每年可减轻群众负担近100亿元。合理控制医药费用支出,减轻患者药费负担,整顿药品市场秩序,有计划、

有步骤地调整药品价格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上药价的飙升,但是,强制性的政府调价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药价虚高的现实,中国现行药品价格仍然居高不下。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药品的虚高定价,使药品定价更加趋于合理,包括合理升高普药的价格,定价程序更加规范等等,是当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药品价格体系形成机制改革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药品价格管理模式中的定价主体已由过去的单一主体向多元化主体转变,定价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在不同的阶段都结合了那个时期医药产业的发展特点并受到其他政策的影响,大致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政府定价,制定出厂价格,各个环节加扣率;第二阶段是进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时期,具体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国家逐步放开药品价格;第三阶段即国家管理药品价格时期。我国药价管理原则是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2400余种药品纳入政府定价范围,约占药品品种数量的20 %,占市场销售份额的60 %左右。除麻醉药品、精神类药品、计划生育药具必须严格执行政府定价外,政府按照药品通用名称制定最高零售价格,企业在不突破最高零售价格的前提下,根据市场竞争情况确定出厂批发和实际零售价格。政府定价药品以外的其他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据统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从1997年到2011年连续20余次降低药品价格,并采取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发改委重新核定了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制定调整了国

家医保目录中的1077种药品最高零售价格,降低了近1000种药品价格。各省级价格主管部门结合各地药品招标采购情况,按照国家定价要求也大幅度降低了部分省管药品零售价格,几年来累计降价总额约350亿元。可见,一方面国家降低药品价格的力度不可谓不大,而且药品零售价格指数已经实现负增长,然而,另一方面药品消费额却节节攀升,群众仍然感觉药品价格难以承受,可见药品价格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高低与经济体制、流通体制、社会福利体系、市场机制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药品价格体系现状

药品价格一直是公众关心的问题。经过25次降价、实行了10年药品招标采购制度、严厉打击医药商业贿赂之后,目前我国的药价依然居高不下,药品费用占到医疗总费用的50%~60%,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我国药品价格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同名称。同规格的药品,不同生产厂家标定的价格存在差异,价格差别大的在一倍以上。信奉“一分钱、一分货”的顾客,往往就挑高价药买。

2.对同一化学成份,不同规格的药品,每片价格差异很显著。如奥美拉唑胶囊,湖北某制药厂的价格几乎是台州某药业价格的8倍。同样,如果将另一制药厂生产的奥美拉唑镁肠溶片的规格也定为20mg×14片,其价格是青岛某药业价格的7倍多、北京某药业生产的奥美拉唑镁肠溶片的4倍。

3.化学成份相同,剂型不同,其价格差异很大。如陕西某药业生产的法莫替丁片,规格20mg×24片的价格为5.8元,西安某制药厂生产的规格为2ml的法莫替丁注射液,价格为16元,同规格的注射液天津某药业定价为11.8元,上海某药业定价为1

4.4元。

4.即使同一生产企业生产的同名称的产品,其规格不同,价格差异也很大。如某药业生产的猴头健胃灵胶囊,0.34g×50粒的价格为9.8元,而改为0.34g×40粒的价格为20元,规格减小,价格反而上升。

5.药品出厂价与零售价之间差额过大。长沙某药厂,用自己的原料生产的奥美拉唑不含税成本仅8.95元/盒,出厂价定为10元/盒,而最高零售价为70元/盒,存在很大的利润空间。

6.同样一种药,在不同的药店和医院销售,其价格差异很大。总体来说,一般药店的价格比平价药店的价格高,医院药房价格比一般药店的价格高,城市的药价比农村的药价高。

由此可见,我国药品价格存在不少值得研究的问题,不是单纯通过降价就能够解决的。

三、定价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一)从制药企业角度

1、.对制药企业的控制力度不足。严格控制药品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的市场准入,是维护良性的市场秩序,控制药品价格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对市场准入的放松管制,造成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批发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我国药品市场己经严重供大于求。统计显示,截至2004年底我国共有制药企业6000多家,其中大型企

业300多家,排名前50位的制药企业的药品销售份额仅为整个药品市场的50%左右,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7000多家、医疗机构16000多家,但有相当数量的药品是通过医疗机构销售出去的。正常情况下当供大于求时药品价格应当下降,但是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却想尽办法,通过各种方式竞销,造成药品流通市场混乱,加上药品的特殊性,药品价格反倒越来越高,违背了市场价值规律。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国家对于制药企业的控制不足,致使药品制造业门槛过低,企业过多。

2、部分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重复仿制严重。药品生产行业是高科技、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朝阳产业,必须有雄厚的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我国的制药行业中,多数企业科研资金投入不足,甚至没有投入,大多进行药品仿制,属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一些大企业虽然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但因其投入有限,不能研发出新药品,往往只是改变原产品的剂型和包装。而国外研发的新药享有专利保护,可以以高价格销售获取利润,从而弥补先前的投入。如美国阿斯利康生产的胃药“洛赛克”抢占了我国胃药市场。我国中药的优势也正在被韩国和日本削弱。我国企业只能靠压缩成本获得利润,从而诱发了假、劣药的滋生。另外,进口药、合资药和民族药的定价差异又严重干扰了药品市场秩序。

3.少数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国家为了控制药品价格,先后20次对药品进行降价。部分企业因GMP改造,生产能力增强、生产成本增加,降价压力过大使其无利可得,陷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如果企

业严格按照标准生产药品,则所得利润减少。在对企业的调研中,大部分企业反映市场上有些药品的价格低于标准要求所用原料的成本价格。很明显少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按GMP要求,偷工减料或低限投料,以此来增加企业的利润。因此,有人建议国家在指定最高限价时,再规定一个最低限价。即便如此,在我国目前市场流通不规范的情况下,也不能完全制止假、劣药的出现。在消费者无法辨认药品真假的情况下,杜绝假、劣药生产,更多的是依靠行业自律和药监部门的监督管理。

(二)从医院角度

1、医院的强势垄断

医院的强势垄断体现在对患者的信息垄断和对药品销售渠道的垄断两方面。医生与患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患者处于信息劣势,没有能力对药品进行选择和比较,用药决策权完全在医生的手中。医院在药品终端销售中处于垄断地位,医院成了药品销售的主渠道,有的药品通过医院卖到患者手中,而医疗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竞争。这两个垄断滋生了医药商业贿赂,进而导致药价的虚高。

2、医院缺乏合理的运营机制。我国目前非营利性的医院占97%,营利性的医院仅占3%。国家在发展卫生事业方面投入不足,致使几乎所有医院在生存竞争中都采用了营利性组织的运作模式,如贷款建楼、购置大型设备等。于是药品、医疗器械等都成为这种畸形的“自我补偿模式”的重要资金来源。在医药不分家的情况下,医院及其医生的相当一部分收入来自药品销售。据统计,有的一级医院药品收入

约占总收入的70%-80%、二级医院约占50%-60%、三级医院约占30%-50%。此外,保险制度的不健全进一步推动了药价虚高。

(三)从政府角度

1、政府对医院补偿机制不合理,导致“以药养医”的弊端

公众的健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卫生财政投入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从绝对值看,我国卫生费用的总量占GDP的比例逐年增长,2004年卫生总费用达到7590亿元,占GDP的5.55%。而政府对卫生的财政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却呈下降趋势,2000年仅占15.5%,近几年来稍有回升,2004年该比例达17.1%,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政府补贴逐年减少,劳动收入分配机制不合理,医护人员劳务价值标准少于成本,造成医院不得不通过“以药养医”以维持医院的运行和发展。医生收入主要参考国家事业单位员工工资水平,与其他高风险、高知识行业相比,收入水平较低。这种分配机制促使医生选择从其他途径增加收人,而最便捷的途径就是通过药品回扣增加收入,从而使药品在本身价格之上加上了医疗服务的价格。

2、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存在问题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不完善,执行力度差,企业利用改变药品规格及剂型、相互串通、不报价、不投标等行为,使得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施行的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未能实现初衷。

3、药品的定价机制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药品价格主要采取政府定价与政府指导价,药品价格

标准以成本加成法为主。我国近6000多家制药企业,生产几十万种药品,由于政府部门很难获取企业真实的成本信息,也不可能真正核实每种药品的成本。因此,在政府对药品生产企业生产成本进行考察至最终确定价格的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其间不可避免的道德风险和权利寻租的存在,使得很多药品的价格与成本相背离。而药品生产成本影响因素众多、变化快,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等因素的改进都会影响药品的成本。但药品定价权主要掌握在政府手中,一经定价不容易更改。企业不能随市场的变化而及时调整药价。从而造成药品生产企业不能按市场规律进行生产。变相申请新药及改换药品名称等手段以期获得高额利润。造成同种成分药品有多种不同的商品名,不同厂家通过更换药品商标名以获得高额价格。

4、GMP认证不规范,行业集中度低

医药供应链混乱,我国从1999年强制实行药品GMP认证制度。由于GMP认证不严,加上地方保护主义、权利寻租等因素,目前有4600多家医药企业通过认证,但并没有真正起到产业结构调整作用,制药企业仍然是小、散、乱、多,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行业集中度低。由于药品价格比成本价格高出许多,促销操作空间大,加上医药批发企业不允许在异地设立仓库,人为制造地方保护主义,限制一些优秀企业做强做大。造成医药供应链混乱,批发企业数目众多,达17000多家,流通环节冗长,所有权的多次转移必然影响药品的流通速度,增加药品的流通费用。流通环节过多,大部分利润被流通环节瓜分,药品流通费用占到总费用的30%~40%。而医药企业利润非常

微薄。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提交国务院的《关于改革“以药养医”机制的建议》指出,2006年医药工业企业亏损面达到25.5%。从而促使生产厂家想方设法把药价定得更高,形成恶性循环。

四、我国药品价格管理体系优化对策

药品定价的依据有待于进一步科学化。影响药品成本的因素有很多,除原料费用之外,不仅有设备与厂房的折旧、人力资源的成本、管理与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利息与税收支出、重组与兼并的费用、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社会成本如治理污染等等许多可量化的费用,还包括新产品研制风险和市场风险等不可量化的因素。根据对世界最大15家制药企业的年报分析,制造费用含设备的折旧、生产工人的工资、原料支出等约占销售额的31.51 %,销售、管理与财务费用占31,09 %,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究与开发)投入占13.44 %。《财富》杂志对各产业进行调查后得出一个结论,医药产业之所以长期被人看好,其根本原因是医药产业在R&D方面的重金投入。在我国,企业仅硬件部分就须花费3000万元左右,才能达到中等生产规模的GMP要求。可见,药品生产决非人们通常认为的“低成本”,仅仅用药品生产的原料成本来折算药品的价格是不够科学的。医药行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新药开发风险大、周期长、耗费资金多。发达国家制药企业每年平均将药品销售额的16 %作为研究开发费,如此巨额的投入,如果不能很快地收回,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承担。因此国外允许企业将开发新药的投入按一定比例打入成本,对新药的定价有特殊政策。而我国的药品作价办法,虽然从宽掌握新药的利润率,但偏重物质

成本,未重点考虑药品的技术附加值,企业开发新药的财力和积极性受到一定制约,这样不利于引导企业走技术进步之路,不适应医药从仿制到创新的过渡。因此,必须从多方面加强对药品生产、定价和销售的管理,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药品价格体系。

1、加大政府对药品价格管理的调控力度,严格控制新开办药品企业数量,提高市场准入标准,提高产业集中度

由于我国医疗保险、医疗卫生和药品市场流通等各项体制尚处于改革进程当中,医药消费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制约,必须加强对药品价格的直接控制,政府定价是抑制药品价格上涨的有效手段,今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不断增强,以及社会承受能力的逐步提高,才能逐步实现药品以市场定价为主。政府应采用合理科学的价格制定方法,参考各方意见,配备熟悉药品行业的价格管理者,监督检查价格违法行为,制定严格的药品广告规则。物价部门可以根据市场价格变化情况,及时规定调控药品零售价格,零售以前环节可以淡化,迫使生产流通环节价格相应降低,虚高的水分被挤掉,高折扣也就失去了经济基础。由政府财政投入来补偿医疗单位收入,将医师收入与处方脱钩,使药品销售环节的回扣和让利对医生处方不产生影响。此外由于生产技术和工艺在不断进步,生产药品的成本也有波动,需要建立药品价格调节机制以动态反映市场变化,以提高价格对资源的调配作用。

对企业强制实施GMP认证,淘汰不符合认证标准的落后企业,全面提升药品生产企业素质。逐步提高医药产业的集中度。我国目前

推行的GMP认证标准,在很多方面明显低于国际标准,而且认证通过权在省级,造成各省GMP标准的执行标准不一。建议按照国际标准重新修订我国的GMP认证标准,对已经通过GMP认证的企业,逐步采用新的标准进行再认证。完善GMP认证的操作流程,形成认证标准统一、专家评价标准统一、操作流程统一的认证体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制假售假、达不到GMP认证标准的企业,依法关闭、破产或停产,为优势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与空间。使GMP认证成为政府规制药品生产、提升产业水平、提高医药产业集中度的重要调控手段。鼓励支持原创性新药加快研究上市。禁止通过改头换面为赢取暴利的所谓“新药”上市,扰乱药品市场。

2、发展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对药品流通领域流程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促进医药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积极引进美、日等国成功的医药电子商务经验,招标全程采用电子商务系统,进行网上招标。节省药品流通时间,减少药品流通环节,提高工作效率。药品交易全过程实现电子化,中标药品价格在网上公开,避免药商和医院的黑幕交易,降低投标成本,真正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同时整合医药批发企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在进行药品招标的同时,以地域为单位一并进行物流配送招标,减少药品流通环节,形成规模效益,培育一批大型医药物流企业,促进医药产业链健康发展。

3、药品定价应兼顾多方利益均衡。通过总结其他国家价格管理模式的不足可以发现,如果一味降低制药公司的成本,压低药品的价格,

有可能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合理用药需求,影响新药研发的积极性。为了促进制药行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不仅要参照药物成本,还要考虑药品的治疗价值、替代疗法的费用、药品销售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大小等因素,通过合理确定药价,使医疗保险方、制药企业和患者等各方利益得到合理平衡。在制定或调整药品价格管理政策之前,应实行价格听证制度,邀请药品生产、经营、物价、消费、社保、监督管理部门各利益集团和有关专家反复比较不同方案,分析各种方案的利弊及其管理成本,以求达到共赢局面。

4、对专利药品与通用名药品实施差异化价格管理。由于专利药品的市场竞争是无效而失灵的,根据国际惯例,为了保护制药行业研发药物的积极性,确保新药不断被研制出来,应对专利药和仿制药的价格分开管理。因为仿制药是在原研药专利失效后才诞生的,仿制药的价格应根据原研药的价格来制订。可以依据原研药的价格给仿制药规定一个最高限价,这样,仿制药公司就可以根据市场竞争情况制订自己的价格。通用名药品占据我国药品市场的主要份额,相互之间可替代性较高,应采用仿制药价格制定递减的政策,在理顺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或加强医疗保险降低费用动力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药品市场的作用力,通过市场竞争调控药品价格。通过有效的价格管理,来鼓励制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抑制仿制药市场的过度竞争,提升我国医药行业国际竞争力。

5、药品定价的依据与方法应更加科学合理。医药产业具有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医药生产企业的所有成本投入及发展动

力均来自于出厂价,医药产业15 %- 20 %的R&D投入是医药产业永葆青春的基石,再考虑到企业必须支付的其他税负与社会职责性负担,仅仅依靠药品的原料成本与药品价格进行比较来反映药品价格“虚高”是不科学的。药厂如果没有能获得合理的收益水平,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将使人们对医药产业的投资减少。从其他国家的价格管理经验来看,药物经济学已被广泛应用到药物价格管理、药品补偿、或共付水平的确定、用药目录的制定以及促进合理用药等多个方面。澳大利亚的制药公司在申请产品进入《药品报销目》时,必须提供该药的经济学评价结果,如果该药与现有药物相比,其疗效并无明显的优越之处,那么其定价只能与现有药物相同。如果临床试验表明该药的疗效优于现有药物,那么需对其增加的成本与效果进行经济学分析,以确定是否与拟定的价格相符。国际上主要制药公司75 %的新药已经采用药物经济学研究来确定价格,美国制药公司的50 %及欧洲制药公司的38 %在美国申请新药登记时都提供了药物经济学研究资料。

6、政府定价部门的职能应优化集中。由于药品价格管理牵涉到多个政府职能部门,我国应该将与药品定价的相关职能机构与负责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部门进行优化集中,比如日本的厚生劳动省,主要负责日本的国民健康、医疗服务提供、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药品和食品安全、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劳动就业等职责,其机构设置相当于涵盖了我们的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民政部的医疗救助、劳动社保部的医疗保险、国家质检总局的国境卫生检疫等部门的相关职能。这样

的职能设置,可以使主管部门能够通盘考虑卫生系统的筹资水平和费用控制、供需双方、投资与成本等各方面的情况,形成整体方案。

我国药品价格体系研究

我国药品价格体系研究 襄垣县物价局:薛志敏 摘要随着药品价格和费用的不断增长,“看病难看病贵”给患者及国家医疗保健体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成为广大群众关心的、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国对药品实行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价,政府定价原则上按社会成本确定药品出场价格,流通环节实行顺加作价。药品价格混乱,药品价格监督管理难度大。自1997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先后20多次出台药品降价令,付出很大努力,但药价不降反升,这说明我国现行药品价格管理模式存在缺陷。药品价格和费用控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控制药品价格本身,还要控制对药品资源的利用和合理用药,才能达到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减轻患者药费负担的目的,并保证医药经济的增长和医药行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药品价格科学定价政府调控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决定从3月28日起降低部分主要用于治疗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的抗生素和循环系统类药品最高零售价格,共涉及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规格。调整后的价格比现行规定价格平均降低21%,预计每年可减轻群众负担近100亿元。合理控制医药费用支出,减轻患者药费负担,整顿药品市场秩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药品价格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上药价的飙升,但是,强制性的政府调价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药价虚高的现实,中国现行药品价格仍然居高不下。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药品的虚高定价,使药品定价更加趋于合理,包括合理升高普药的价格,定价程序更加规范等等,是当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药品价格体系形成机制改革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药品价格管理模式中的定价主体已由过去的单一主体向多元化主体转变,定价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在不同的阶段都结合了那个时期医药产业的发展特点并受到其他政策的影响,大致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政府定价,制定出厂价格,各个环节加扣率;第二阶段是进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时期,具体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国家逐步放开药品价格;第三阶段即国家管理药品价格时期。我国药价管理原则是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2400余种药品纳入政府定价范围,约占药品品种数量的20 %,占市场销售份额的60 %左右。除麻醉药品、精神类药品、计划生育药具必须严格执行政府定价外,政府按照药品通用名称制定最高零售价格,企业在不突破最高零售价格的前提下,根据市场竞争情况确定出厂批发和实际零售价格。政府定价药品以外的其他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据统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从1997年到2011年连续20余次降低药品价格,并采取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发改委重新核定了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制定调整了国家医保目录中的1077种药品最高零售价格,降低了近1000种药品价格。各省级价格主管部门结合各地药品招标采购情况,按照国家定价要求也大幅度降低了部分省管药品零售价格,几年来累计降价总额约350亿元。可见,一方面国家降低药品价格的力度不可谓不大,而且药品零售价格指数已经实现负增长,然而,另一方面药品消费额却节节攀升,群众仍然感觉药品价格难以承受,可见药品价格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高低与经济体制、流

药物分析学相关知识点总结

药物分析学相关知识点总结: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缩写Ch.P)和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 中国药典(1953 1963 1977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 USP NF JP Ph.Eur Ph.Int GLP GSP GMP GCP 药典概况: 真伪、纯度、品质的质量要求,三者集中体现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中国药典的内容包括凡例、正文、附录、索引。 乙醇未指明溶度时,均系95%(ml/ml)的溶液 液体的滴数,系在20℃时,以1.0ml水进行换算。 称取0.1g系指称取重量在0.06—0.14g,称取2g系指称取重量在1.5---2.5;称取2.0系指称取1.95—2.05;称取2.00系指称取1.995---2.005。精密称定系指精确至千分之一,称定系指精确至百分之一,约/若干系指不超过±10%。除另有规定外,实验时的温度均指25±2℃。实验用水除另有规定外,均系指纯化水;酸碱度检查所用水,均系指新沸并放冷至室温的水。酸碱实验时,如未指明用何种试剂,均系指石蕊试纸。 正文品种按中文笔画编排;附录包括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按分类编码。除另有规定外,水溶液的PH值应以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的酸度计进行测定。酸度计应定期进行检定。 鉴别是用来判定药物的真伪,而检查和含量测定则可用来判定药物的优劣。 药物的鉴别实验: 性状(一般用于原料药的鉴别项目):外观、溶解度、物理常数(熔点、比旋度、吸收系数)比旋度:药物通过1dm且每1ml中含旋光性物质1g的溶液时测得的旋光度为比旋度 吸收系数:在给定的波长、溶剂和温度等的条件下测得的吸光物质在单位浓度、单位液层厚度时的吸收度称为吸收系数。 一般鉴别实验只能证实是某一类药物,而不能证实是某一种药物。 有机氟化物:氧瓶燃烧法进行破坏后,加茜素氟蓝试液、硝酸亚沛在PH4.3溶液中形成蓝紫色络合物。 水杨酸盐:与三氯化铁试液生成配位化合物,在中性时显红色,弱酸性时紫色。加稀盐酸,析出白色沉淀;分离,白色沉淀在醋酸铵试液中溶解。 酒石酸(C4H6O6)盐:中性试品,加氨制硝酸银试液数滴,置水域中加热,银游离并附着在试管内壁成银镜。 芳香第一胺类:加亚硝酸钠和碱性β-奈酚试液数滴(重氮化偶合反应),视供试品不同,颜色从橙黄色到猩红色。 托烷生物碱类:均具有莨菪酸结构,可发生Vitali反应,经发烟硝酸加热处理,转变为三硝基衍生物,再与氢氧化钾醇溶液作用,转变形成醌型产物而显深紫色。后马托品不具莨菪酸结构。 无机金属盐:钠盐、钾盐、钙盐、钡盐的焰色反应 钠盐显鲜黄色;钾盐显紫色;钙离子显砖红色。 铵盐:加氢氧化钠试液,加热,即分解产生氨臭。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使之变蓝色,并能使硝酸亚汞试液湿润的滤纸显黑色。 无机酸根: 氯化物:①稀硝酸酸化后加硝酸银试液,生成白色凝乳状沉淀;分离,沉淀加氨试液即溶解,再加稀硝酸酸化沉淀复生成。②供试品少量,加等量的二氧化锰,混匀,加硫酸润湿,缓缓

药物分析总结

各论总结第六章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 1.结构特征:苯环、游离羧基 2.代表药物:水杨酸(游离羧基)、阿司匹林(酯键、游离羧基)、双水杨酯(酯键、游离羧基)、二氟尼柳(游离羧基)、甲芬那酸(游离羧基)、双氯芬酸钠(酯键)、布洛芬(游离羧基)、酮洛芬(二苯甲酮、游离羧基)、萘普生(酯键)、吲哚美辛(游离羧基)、吡罗昔康(S、酰胺键)、美洛昔康(S、酰胺键)、尼美舒利、对乙酰氨基酚(酰胺键) 3.鉴别实验: (1)三氯化铁反应: ①.水杨酸反应:水杨酸加三氯化铁试液,生成紫堇色配位化合物 阿司匹林(水解)、双水杨酯(水解)、二氟尼柳 ②.酚羟基反应:对乙酰氨基酚的水溶液加三氯化铁试液,显蓝紫色 吡罗昔康、美洛昔康:烯醇式羟基 (2)缩合反应(酮洛芬) 酮洛芬(二苯甲酮):乙醇溶解,酸性条件下(硫酸),与二硝基苯肼缩合(加热至沸)生成橙色的偶氮化合物 (3)重氮化偶合反应(对乙酰氨基酚:潜在的芳伯氨基)

对乙酰氨基酚:稀盐酸加热条件下,与亚硝酸钠试液,再加入碱性β萘酚生成红色偶氮化合物 (4)水解反应(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与碳酸钠加热水解,加入过量稀硫酸酸化,生成白色沉淀,并产生醋酸臭气(5)荧光反应(甲芬那酸) 溶于硫酸后,与重铬酸钾反应显深蓝色,随即变为棕绿色 4.阿司匹林及双水杨酯中游离水杨酸与有关物质的检查 (1)阿司匹林中的有关物质:合成起始原料苯酚及合成中间体与副产物,如游离水杨酸、醋酸苯酯、水杨酸本酯、水杨酰水杨酸、水杨酸酐、乙酰水杨酸本酯、乙酰水杨酸酐 游离水杨酸:阿司匹林为乙酰水杨酸,在生产过程中因乙酰化不完全,或在精制过程中及贮藏期间的水解而产生水杨酸。游离水杨酸对人体有毒性,因其分子中所含的酚羟基在空气中易被逐渐氧化生成一系列有色(如淡黄、红棕甚至深棕色)醌型化合物而使阿司匹林成品变色,因而需加以控制 ①阿司匹林中游离水杨酸的检查(HPLC) 检测方法:稀硫酸铁铵溶液显色反应 注:药典采用1%冰醋酸溶液制备供试品溶液,以防阿司匹林水解,同时采用HPLC检查,C18作填充柱 ②双水杨酯中游离水杨酸的检查(紫外)

医药的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2002-2003 中国植物提取物市场分析 2003年3月

目录 第一章概述 (11) 第一节概念的界定 (11) 第二节现代植物药的主要工业分离技术和技术标准 (33) 第三节现代植物药定量化问题的难点探讨 (44) 第四节植物提取物的产业化趋势 (55) 第五节我国急需现代植物药意识 (77) 第二章热点品种分析 (88) 第一节分析说明 (88) 第二节银杏提取物 (88) 第三节大豆异黄酮 (1212) 第四节当归提取物 (1313) 第五节葛根提取物 (1515) 第六节枸杞子提取物 (1616) 第七节贯叶连翘提取物 (1717) 第八节红豆杉提取物 (1919) 第九节红景天提取物 (2222) 第十节虎杖提取物 (2424) 第十一节黄芪提取物 (2525) 第十二节绞股蓝提取物 (2727) 第十三节灵芝提取物 (2929) 第十四节葡萄籽提取物 (3131) 第十五节千层塔提取物 (3333) 第十六节人参提取物 (3535) 第十七节五味子提取物 (3737) 第十八节缬草提取物 (3838) 第十九节月见草提取物..............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优秀企业竞争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企业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三九集团....................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山东绿叶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西安天诚医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北京绿色金可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湖南华湘宏生堂实业有限公司..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湖南金农生物资源股份有限公司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植物提取物国内市场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国内市场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以个别提取物为例的国内市场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市场行情....................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植物提取物进出口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我国植物提取物进出口状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前景、存在问题及对策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 书签。 第六章植物提取物国际市场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分地区植物提取物及其制剂市场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植物提取物与中药国际化战略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章植物提取物产业发展前景与相关政策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植物提取物产业发展前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国内相关政策................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国外相关政策................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国外植物药产品的法规管理前景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各国药品定价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各国药品定价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药品定价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澳大利亚的经济学评价体系、法国的偿付标准体系、德国的参考定价体系、日本的药品价格加算体系及英国的最高限价体系均对我国药品价格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鉴于此,我国应当在药品定价中引入药物经济学证据;确定合理的药品定价方式;并建立药品价格适时调整机制。 世界各个国家为了调控药品的价格,已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国家能找到一个通用的模式能够抑制药品价格不断地增长,并能够给制药工业生产定出合适、有利于医药经济发展的指标。本文简单介绍国外几种主要的药品定价制度,为我国的药品定价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1.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第一个将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应用于药品定价管制中的国家。1993年1月,澳大利亚开始实施对新药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指南,制药公司在申请药品进入药品报销目录(PBS)时,必须提供该药物的经济学评价结果。药物经济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参照药品的选择,优先选择针对同一种适应症、最常使用的药物。(2)临床证据的收集。PBAC要求生产商提供新药与其他药品对比的临床依据,通常选择与主要竞争药品的随机对照试验。(3)进行成本效果分析及增量成本效果分析。对同一药物不同来源(进口、国产)、不同剂型(片剂、注射液等)、不同给药途径和不同生产开发级别(新药、普药)进行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学研究,最终选择医疗必需、安全、高效、价格合理的药物,进入报销目录。 澳大利亚新药的定价机制非为两类。对药品报销目录内的药品,由政府和制药公司共同协商定价,主要为处方药;对报销目录外的药品,由企业自主定价,主要为非处方药。①在PBS中,大多数药品都采用基本价格定价方法,通过与基本产品的比较确定其他产品的价格。当某产品临床和成本效果高于基本产品

各类药物知识点总结-执业药师考试药物分析,推荐文档

表1执业药师考试药物分析部分所要求的典型药物及其制剂章名典型药物典型制剂 芳酸及其酯类药物的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片、阿司匹林肠溶片 分析布洛芬布洛芬片、布洛芬缓释胶囊 丙磺舒 巴比妥类药物的分析苯巴比妥苯巴比妥片 司可巴比妥钠 注射用硫喷妥钠 胺类药物的分析盐酸普鲁卡因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 盐酸利多卡因 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制剂 肾上腺素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 磺胺类药物的分析磺胺甲熾唑磺胺甲鹊唑片、复方磺胺甲唑片 磺胺嘧啶磺胺嘧啶片 杂环类药物的分析异烟肼异烟肼片 硝苯地平 左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片 盐酸氯丙嗪盐酸氯丙嗪片、盐酸氯丙嗪注射液 地西泮地西泮片、地西泮注射液 氟康唑氟康唑片和胶囊 生物碱类药物的分析盐酸麻黄碱盐酸麻黄碱制剂 硫酸阿托品硫酸阿托品片与注射液 盐酸吗啡盐酸吗啡片 磷酸可待因磷酸可待因片、注射液、糖浆 硫酸奎宁 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醋酸地塞米松醋酸地塞米松片和注射液、 析丙酸睾酮 黄体酮 雌二醇雌二醇缓释贴片

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维生素B i维生素B i片和注射液 维生素C维生素C片和注射液 维生素E 维生素K i维生素K i注射液 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青霉素钠和青霉素注射用青霉素钠和注射用青霉素 钾钾 阿莫西林阿莫西林片和胶囊剂 头抱羟氨苄头抱羟氨苄制剂 硫酸庆大霉素硫酸庆大霉素制剂 盐酸四环素盐酸四环素制剂 阿奇霉素阿奇霉素制剂 糖类药物的分析葡萄糖葡萄糖注射液 右旋糖酐40右旋糖酐40氯化钠注射液

表2典型药物的化学鉴别方法 药物种类药物名称反应名称反应过程反应现象 芳酸及其阿司匹林(1 )三氯化铁反应pH4~6下,水解后与显紫堇色 酯类 (2)水解反应 三氯化铁反应碱性水解 后加稀硫酸白色水杨酸并有臭 味产生 丙磺舒(1 )三氯化铁反应中性条件下,与三氯 化铁反应 米黄色沉淀 (2)分解反应碱性条件下加热显硫酸盐反应 巴比妥类丙二酰脲(1 )银盐反应在碳酸钠溶液中,与二银盐白色沉淀 类 (2 )铜盐反应银盐溶液反应 在吡啶液中,与铜盐生成紫色沉淀; 反应含硫兀素巴比妥类 呈绿色。 苯巴比妥(1 )与硫酸-亚硝酸钠与硫酸-亚硝酸钠反应生成橙黄色产 反应物,并随即变成橙 红色 (2)与甲醛-硫酸反应与甲醛试液共热后,试液分层,接界 滴加硫酸面呈玫瑰红色 (3)丙二酰脲类反应 司可巴比(1 )与碘试液反应与碘试液反应碘试液的棕黄色 妥 (2 )丙二酰脲类反应 消失 硫喷妥钠(1)与醋酸铅试液反应在氢氧化钠条件下反先产生白色沉 应后加热淀,后变为黑色沉 淀 (2)丙二酰脲类反应其中与铜吡啶反 应显绿色 胺类盐酸普鲁(1 )重氮化-偶合反应在盐酸溶液中,与亚生成橙红色偶氮 卡因硝酸钠反应,再与碱性 3-萘酚反应 化合物 (2)水解反应与氢氧化钠反应并加产生白色沉淀, 热 八、、 并生成使红色石蕊 试纸变蓝的气体 盐酸利多与硫酸铜试液反应碱性条件下,与硫酸生成蓝紫色配位 卡因铜反应,后加入氯仿化合物,转入氯仿 中显黄色 对乙酰氨(1 )与三氯化铁反应直接与三氯化铁反应显蓝紫色 基酚 (2 )重氮化-偶合反应在盐酸溶液中,与亚生成橙红色偶氮 硝酸钠反应,再与碱性 3萘酚反应 化合物

最新药物分析总结

各论总结 第六章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 1.结构特征:苯环、游离羧基 2.代表药物:水杨酸(游离羧基)、阿司匹林(酯键、游离羧基)、双水杨酯(酯键、游离羧基)、二氟尼柳(游离羧基)、甲芬那酸(游离羧基)、双氯芬酸钠(酯键)、布洛芬(游离羧基)、酮洛芬(二苯甲酮、游离羧基)、萘普生(酯键)、吲哚美辛(游离羧基)、吡罗昔康(S、酰胺键)、美洛昔康(S、酰胺键)、尼美舒利、对乙酰氨基酚(酰胺键) 3.鉴别实验: (1)三氯化铁反应: ①.水杨酸反应:水杨酸加三氯化铁试液,生成紫堇色配位化合物 阿司匹林(水解)、双水杨酯(水解)、二氟尼柳 ②.酚羟基反应:对乙酰氨基酚的水溶液加三氯化铁试液,显蓝紫色 吡罗昔康、美洛昔康:烯醇式羟基 (2)缩合反应(酮洛芬) 酮洛芬(二苯甲酮):乙醇溶解,酸性条件下(硫酸),与二硝基苯肼缩合(加热至沸)生成橙色的偶氮化合物 (3)重氮化偶合反应(对乙酰氨基酚:潜在的芳伯氨基) 对乙酰氨基酚:稀盐酸加热条件下,与亚硝酸钠试液,再加入碱性β萘酚生成红色偶氮化合物 (4)水解反应(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与碳酸钠加热水解,加入过量稀硫酸酸化,生成白色沉淀,并产生醋酸臭气

(5)荧光反应(甲芬那酸) 溶于硫酸后,与重铬酸钾反应显深蓝色,随即变为棕绿色 4.阿司匹林及双水杨酯中游离水杨酸与有关物质的检查 (1)阿司匹林中的有关物质:合成起始原料苯酚及合成中间体与副产物,如游离水杨酸、醋酸苯酯、水杨酸本酯、水杨酰水杨酸、水杨酸酐、乙酰水杨酸本酯、乙酰水杨酸酐 游离水杨酸:阿司匹林为乙酰水杨酸,在生产过程中因乙酰化不完全,或在精制过程中及贮藏期间的水解而产生水杨酸。游离水杨酸对人体有毒性,因其分子中所含的酚羟基在空气中易被逐渐氧化生成一系列有色(如淡黄、红棕甚至深棕色)醌型化合物而使阿司匹林成品变色,因而需加以控制 ①阿司匹林中游离水杨酸的检查(HPLC) 检测方法:稀硫酸铁铵溶液显色反应 注:药典采用1%冰醋酸溶液制备供试品溶液,以防阿司匹林水解,同时采用HPLC 检查,C18作填充柱 ②双水杨酯中游离水杨酸的检查(紫外) 检测方法:铁盐比色法(水杨酸可与三价铁生成有色配位化合物) 注:为避免双水杨酯的水解,以三氯甲烷为溶剂,采用水相萃取比色法 (2)对乙酰氨基酚中对氨基酚和对氯苯乙酰胺的检查 ①对氨基酚及有关物质 对氨基酚同时含有酚羟基和氨基,具有酸碱两性,在反相色谱条件下易出现峰拖尾和峰分裂的现象,可使用离子对色谱法消除这一现象 检测方法:以四丁基氢氧化铵为离子对试剂,采用离子对反相HPLC法检查 5.含量测定

2014年医药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医药行业分析 报告 2014年7月

目录 一、控费、降价呈常态化,行业增速逐步上行 (4) 1、医保推进、城镇化驱动,行业长期增长无忧 (4) 2、医保控费使行业收入增速低于理论需求,但负面冲击在减弱 (5) 3、降价、控费呈常态化,行业增速逐步上行 (8) 二、招标提速,把握结构性机会 (10) 1、招标政策趋暖,基药独家、新药、进口替代品种有望受益 (10) 2、低价药迎来政策性利好,“基低药”成最大赢家 (11) 3、药价改革机制逐步推出,“二次议价”加剧行业分化 (13) 三、把握行业变局,掘金主题投资:医疗服务 (15) 1、医疗机构终端改革加速,民营医疗服务迎来大发展 (15) (1)台湾案例:制度红利两次释放,成效十分明显 (18) 2、民营医院发展方向:差异化竞争 (21) (1)专科连锁:蓬勃发展 (21) (2)高端医疗:扩张起步 (22) (3)综合医院:公平对待的政策姗姗来迟 (24) (4)投资建议 (26) 四、把握行业变局,掘金主题投资:并购 (28) 1、行业层面:制药持续活跃,医疗服务窗口打开,医疗器械集中爆发 (29) (1)并购是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要求,高估值加快并购节奏 (29) 2、医疗器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一二级市场估值差距推动并购集中爆发 (30) 3、公司层面:平台并购价值期望分析 (31) 五、投资策略 (34) 六、重点公司简况 (36) 1、天士力:招标助推快速成长丹滴三期值得期待 (36) 2、华东医药:核心品种快速驱动,股改有望合理解决 (37)

3、康缘药业:产品驱动公司高成长 (39) 4、康恩贝:内生外延双轮驱动 (40) 5、红日药业:朝阳蓬勃,光彩夺目 (41) 6、白云山:旺季喜迎世界杯国产伟哥即将上市 (42) 7、福安药业:上半年主业大幅预增业绩拐点确认无疑 (43) 8、益佰制药:产品梯队丰富,营销改革发力 (44) 9、嘉事堂:GPO模式有望复制,全国高端耗材配送网络初具规模 (45) 10、理邦仪器:新产品打开价值空间 (46) 11、乐普医疗:战略大布局,发展新时代 (47)

药物分析重点(仅供借鉴)

1、简述《中国药典》附录收载的内容。 答:药典附录主要收载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制剂通则系按照药物的剂型分类,针对剂型特点所规定的基本技术要求。通用检测方法系正文品种进行相同检查项目的检测时所应采用的统一的设备、程序、方法及限度等。指导原则系为执行药典、考察药品质量、起草与复核药品标准等所制定的指导性规定。 2、简述药品标准中药品名称的命名原则。 答:药品中文名称须按照《中国药品通用名称》收载的名称及其命名原则命名。《中国药典》收载的药品中文名称均为法定名称;药品英文名称除另有规定外,均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 有机药物的化学名称须根据中国化学会编撰的《有机化学命名原则》命名,母体的选定须与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命名系统一致。 3、简述药品标准的制定原则。 答:药品标准的制定必须坚持“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和权威性”的原则。 ①科学性:国家药品标准适用于对合法生产的药品质量进行控制,保障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所以,药品标准制定首要的原则是确保药品标准的科学性。应充分考虑来源、生产、流通及使用等各个环节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设置科学的检测项目、建立可靠的检测方法、规定合理的判断标准/限度。 ②先进性:质量标准应充分反映现阶段国内外药品质量控制的先进水平。在标准的制定上应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坚持就高不就低的标准先进性原则。坚持标准发展的国际化原则,注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积极采用国际药品标准的先进方法,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③规范性:药品标准制定时,应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法律、规范和指导原则的要求,做到药品标准的体例格式、文字术语、计量单位、数字符号以及通用检测方法等的统一规范。 ④权威性:国家药品标准具有法律效力。应充分体现科学监管的理念,支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的科学发展需要。 4、简述中国药典凡例的性质、地位与内容。 答:凡例是正确使用《中国药典》进行药品质量检定的基本原则,是对《中国药典》正文、附录及与质量检定有关的共性问题的统一规定。 凡例和附录中采用“除另有规定外”这一用语,表示存在与凡例或附录有关规定不一致的情况时,则在正文品种中另作规定,并按该规定执行。 凡例中有关药品质量检定的项目规定包括:名称及编排,项目与要求,检验方法和限度,标准品、对照品、对照药材、对照提取物或参考品,计量,精确度,试药、指示剂,动物试验,说明书、包装、标签等。 5、简述药品检验工作的机构和基本程序。 答:药品检验工作的机构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领导下的国家级药品检验机构即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国药品检验总所),以及省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级药品检验所,分别承担各辖区内的药品检验工作。 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一般为取样(检品收检)、检验、留样、报告。取样必须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和代表性,取样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均匀、合理;常规检验以国家药品标准为检验依据;按照质量标准及其方法和有关SOP进行检验,并按要求记录;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应按原始记录要求及时如实记录,并逐项填写检验项目;根据检验结果书写检验报告书,药品检验报告书是对药品质量作出的技术鉴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文件。6、简述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杂质检测的几种方法及其适用条件。 答: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杂质检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外标法(杂质对照品法),适用于有杂质对照品,而且进样量能够精确控制(以定量环或自动进样器进样)的情况。 ②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测定法,该法仅适用于已知杂质的控制。以主成分为对照,用杂质对照品测定杂质的校正因子,杂质的校正因子和相对保留时间直接载入各品种质量标准中,在常规检验时用相对保留时间定位,以校正该杂质的实测峰面积。

药物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四苯甲酸钠的含量测定 一、目的 掌握双相滴定法测定苯甲酸钠含量的原理和操作 二、操作 取本品1.5g,精密称定,置分液漏斗中,加水约25mL,乙醚50mL和甲基橙指示液2滴,用盐酸滴定液(0.5mol/L)滴定,随滴随振摇,至水层显持续橙红色,分取水层,置具塞锥形瓶中,乙醚层用水5mL洗涤,洗涤液并入锥形瓶中,加乙醚20mL,继续用盐酸滴定液(0.5mol/L)滴定,随滴随振摇,至水层显持续橙红色,即得,每1mL的盐酸滴定液(0.5mol/L)相当于72.06mg的C7H5O2Na。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C7H5O2Na不得少于99.0% 三、说明 1.苯甲酸钠为有机酸的碱金属盐,显碱性,可用盐酸标准液滴定。 COO Na +H C l COOH +N aC l 在水溶液中滴定时,由于碱性较弱(Pk b=9.80)突跃不明显,故加入和水不相溶混的溶剂乙醚提除反应生成物苯甲酸,使反应定量完成,同时也避免了苯甲酸在瓶中析出影响终点的观察。 2.滴定时应充分振摇,使生成的苯甲酸转入乙醚层。 3.在振摇和分取水层时,应避免样品的损失,滴定前,使用乙醚检查分液漏斗是否严密。 四、思考题 1.乙醚为什么要分两次加入?第一次滴定至水层显持续橙红色时,是否已达终点?为什么? 2.分取水层后乙醚层用5mL水洗涤的目的是什么? 实验五阿司匹林片的分析 一、目的 1.掌握片剂分析的特点及赋形剂的干扰和排除方法。 2.掌握阿司匹林片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原理及方法。 二、操作 [鉴别] 1.取本品的细粉适量(约相当于阿司匹林0.1g),加水10mL煮沸,放冷,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即显紫堇色。 2.取本品的细粉(约相当于阿司匹林0.5g),加碳酸钠试液10mL,振摇后,放置5分钟,滤过,滤液煮沸2分钟,放冷,加过量的稀硫酸,即析出白色沉淀,并发生醋酸的臭气。 [检查] 游离水杨酸 取本品的细粉适量(约相当于阿司匹林0.1g),加无水氯仿3mL,不断搅拌2分钟,用无水氯仿湿润的滤纸滤过,滤渣用无水氯仿洗涤2次,每次1mL,合并滤液和洗液,在室温下通风挥发至干;残渣用无水乙醇4mL溶解后,移至100mL量瓶中,用少量5%乙醇洗涤容器、洗液并入量瓶中,加5%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取50mL,立即加新制的稀硫酸铁铵溶液[取盐酸液(1mol/L)1mL,加硫酸铁铵指示液2mL后,再加水适量使成100mL] 1mL,摇匀;30秒钟内如显色,和对照液(精密称取水杨酸0.1g,置1000mL量瓶中,加冰醋酸1mL,

药物分析 总结归纳

药物分析总结归纳 第一节药品质量标准 重点:中国药典 1.药品质量控制的目的、质量管理的意义:保证用药的安全、合理和有效 2.全面质量控制:研制、生产、供应、临床使用 3.药品质量标准: 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药政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4.掌握各自的简称: 《中国药典》(Ch.P) 美国药典(USP)、美国国家处方集(NF)、英国药典(BP)、日本药局(JP)、欧洲药典(Ph.Eur)、国际药典(Ph.Int)5.《中国药典》: 1)历史沿革: 第一部:中药材、 中药成方制剂 第二部:化学药品、 抗生素、生化药品、 放射性药品及其制剂 第三部:生物制品 2)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中国药典的内容分为凡例、正文、附录和索引四部分。 ①凡例: ⑴关于检验方法和限度的规定:仲裁以《中国药典》方法为准。 ⑵考点:混淆标准品、对照品的概念: 标准品: 用于生物检定、抗生素或生化药品中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按效价单位(或μg)计,以国际标准品标定;对照品:指用于检测时,按干燥品(或无水物)计算后使用的标准物质。 ⑶关于精确度的规定: Ⅰ“精密称定”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 Ⅱ“称定”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 Ⅲ取用量为“约”若干时,指该量不得超过规定量的±10%。 Ⅳ“精密量取”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密度要求。 考点:“称重”或“量取”的量,小数点后多一位 例如:

⑷计量: 1→10符号:固体溶质1.0g或液体溶质1.0ml加溶剂使成10ml的溶液; (了解) ②附录:制剂通则、通用的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 6.制定药品质量标准的基本原则与依据: 基本原则:坚持质量第一,“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① 检测项目和限度——针对性、合理性② 检测手段选用——可行性、先进性 第二节药品检验的主要任务和方法 重点:一般杂质检查的方法与原理(掌握反应试剂) 1.药检任务:包括常规的检验,工艺流程、反应历程、生物体内代谢过程等方面的监测。 2.药品检验程序: 1)取样:应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和代表性。取样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均匀,合理。 2)药品的鉴别:判断药物及其制剂的真伪。 3)药物的检查:包括有效性、均一性、纯度要求与安全性四个方面。 4)药物的含量测定:测定药物中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 5)检验记录与报告:检验记录必须真实、完整、科学。 6)留样:留样数量不得少于一次全项检验用量。留样检品保存一年,进口检品保存一年,中药材保存半年,医院制剂保存3个月 3.鉴别方法: 1)化学鉴别法: ①呈色反应鉴别法主要有: ⑴三氯化铁呈色反应:酚羟基或水解后产生酚羟基药物的鉴别。(水杨酸、对乙酰氨基酚)三氯化铁 ⑵异羟肟酸铁反应:芳胺或酰胺类药物的鉴别,(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盐酸羟胺、三氯化铁; ⑶茚三酮呈色反应:脂肪氨基或α-氨基酸结构药物的鉴别(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茚三酮 ⑷重氮化-偶合显色反应:芳伯氨基或水解后产生芳伯氨基药物的鉴别,(盐酸普鲁卡因)亚硝酸钠试液、β-萘酚试液 ⑸氧化还原显色反应:还原基团药物的鉴别,(维生素C) ②沉淀生成反应鉴别法主要有:

我国药品价格管理体系的问题与优化研究_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我国药品价格管理体系的问题与优化研究 ———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曹 阳1 邵明立2 (1中国药科大学医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生、副教授 南京 210009)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教授、博导 北京 100810) 摘 要:药品价格问题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政府也在积极探索解决药品价格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药品价格管理体系存在没有打破药品垄断买方市场体制和定价依据有待于进一步科学化的问题。通过对国际通行的四类药品价格管理模式的优势与不足的分析及借鉴,提出优化我国药品价格管理体系的对策主要是增强政府调控力度,兼顾各方利益均衡,实行差异化价格管理,科学确定定价依据以及优化政府定价部门的职能。 关键词:药品价格;价格管理;优化 中图分类号:F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0)06-0031-06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从1997年到2009年连续20,一方面国家降低药品价格的力度不可谓不大,而且药品零售价格指数已经实现负增长,然而,另一方面药品消费额却节节攀升,群众仍然感觉药品价格难以承受,这究竟原因何在?药品价格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高低与经济体制、流通体制、社会福利体系、市场机制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对国际上通行的药品价格管理体系进行梳理与比较,寻求我国药品价格管理体系的优化途径。 国际药品价格管理体系分析比较 药品价格不仅与药物研发、生产成本、销售、批发各环节相关联,还受到了政府及社会医疗保险预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价格决定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控制药品价格是各国的普遍现象,不论是实行国家保险体制,还是社会保险体制,抑或是实行商业保险体制,都采取不同程度的药品价格干预,同时有着各种控制药品价格的方法,目的是控制药品费用,减轻国家财政和社会保险基金的费用负担。药品定价的政策目标是协调医药产业、医院和病人三者利益、促进国家医药产业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均通过各种方式规制药品价格,并积累了相当多的成功经验。由于具体国情不同,各国采取了不同的药品价格规制模式,国外的药品定价制度各有其优缺点,有共性也有其个性,且都还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中。我国在进行药品价格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吸取外国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进一步完善药品管理体系。 目前,国际有影响的药品价格管理模式主要有:以市场定价为主的美国模式,控制原研药利润的英国模式,目录内外药品分别管理的法国和德国模式,政府制定大部分药品价格的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模式等。 美国的药品价格主要由制药公司与不同的药品购买者———销售商(批发与零售)、医院、卫生保健管理组织(MC O)以及保险公司和联邦政府进行 13

药物分析知识点总结

国家药品标准是《中国药典》(缩写Ch.P)和局颁标准。 药品质量标准:是药品现代化生产和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和行政、技术监督管理各部门应共同遵循的法定技术依据。 药典内容分:凡例、正文、附录、索引。 药品质量管理规范(5个G)《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定GL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 标准品:用于生物检定、抗生素或生化药品中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按效价单位计,以国际标准品进行标定。 对照品除另有规定外,均按干燥品(或无水物质)进行计算后使用。 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一般为取样、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写出检验报告。 杂质两个来源:一是由生产过程中引入,二是贮藏过程中引入。 杂质按照来源分:一般杂质和特殊杂质;按毒性分:毒性杂质和信号杂质;按理化性质分:有机杂质、无机杂质和残留杂质。 杂质限量:药物中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 杂质限量%=杂质最大允许量/供试品量*100% 杂质限量%=标准溶液的浓度*标准溶液的体积/供试品量*100%即L=CV/S*100% 1.氯化物检查,在硝酸酸性条件下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胶体微粒而显白色浑浊,与一定量的标准氯化钠溶液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的氯化银浑浊程度比较,浊度不得更大。加硝酸目的:避免弱酸银盐如碳酸银、磷酸银及氧化银沉淀的干扰,且可加速氯化银沉淀的生产并产生较好的乳浊,酸度以50ml供试溶液中含稀硝酸10ml为宜。 2.硫酸盐检查,在稀盐酸酸性条件下与氯化钡反应,与一定量标准硫酸钾溶液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的硫酸钡浑浊程度比较。 3.铁盐检查,硫氰酸盐法,铁盐在盐酸酸性与硫氰酸盐作用生产红色可溶性硫氰酸铁配离子 4.重金属检查,硫代乙酰胺法适用于溶于水、稀酸和乙醇的药物;炽灼后的硫代乙酰胺法适

药物分析总结

药物分析总结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各论总结第六章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 1.结构特征:苯环、游离羧基 2.代表药物:水杨酸(游离羧基)、阿司匹林(酯键、游离羧基)、双水杨酯(酯键、游离羧基)、二氟尼柳(游离羧基)、甲芬那酸(游离羧基)、双氯芬酸钠(酯键)、布洛芬(游离羧基)、酮洛芬(二苯甲酮、游离羧基)、萘普生(酯键)、吲哚美辛(游离羧基)、吡罗昔康(S、酰胺键)、美洛昔康(S、酰胺键)、尼美舒利、对乙酰氨基酚(酰胺键) 3.鉴别实验: (1)三氯化铁反应: ①.水杨酸反应:水杨酸加三氯化铁试液,生成紫堇色配位化合物 阿司匹林(水解)、双水杨酯(水解)、二氟尼柳 ②.酚羟基反应:对乙酰氨基酚的水溶液加三氯化铁试液,显蓝紫色 吡罗昔康、美洛昔康:烯醇式羟基 (2)缩合反应(酮洛芬) 酮洛芬(二苯甲酮):乙醇溶解,酸性条件下(硫酸),与二硝基苯肼缩合(加热至沸)生成橙色的偶氮化合物 (3)重氮化偶合反应(对乙酰氨基酚:潜在的芳伯氨基) 对乙酰氨基酚:稀盐酸加热条件下,与亚硝酸钠试液,再加入碱性β萘酚生成红色偶氮化合物 (4)水解反应(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与碳酸钠加热水解,加入过量稀硫酸酸化,生成白色沉淀,并产生醋酸臭气

(5)荧光反应(甲芬那酸) 溶于硫酸后,与重铬酸钾反应显深蓝色,随即变为棕绿色 4.阿司匹林及双水杨酯中游离水杨酸与有关物质的检查 (1)阿司匹林中的有关物质:合成起始原料苯酚及合成中间体与副产物,如游离水杨酸、醋酸苯酯、水杨酸本酯、水杨酰水杨酸、水杨酸酐、乙酰水杨酸本酯、乙酰水杨酸酐 游离水杨酸:阿司匹林为乙酰水杨酸,在生产过程中因乙酰化不完全,或在精制过程中及贮藏期间的水解而产生水杨酸。游离水杨酸对人体有毒性,因其分子中所含的酚羟基在空气中易被逐渐氧化生成一系列有色(如淡黄、红棕甚至深棕色)醌型化合物而使阿司匹林成品变色,因而需加以控制 ①阿司匹林中游离水杨酸的检查(HPLC) 检测方法:稀硫酸铁铵溶液显色反应 注:药典采用1%冰醋酸溶液制备供试品溶液,以防阿司匹林水解,同时采用HPLC检查,C18作填充柱 ②双水杨酯中游离水杨酸的检查(紫外) 检测方法:铁盐比色法(水杨酸可与三价铁生成有色配位化合物) 注:为避免双水杨酯的水解,以三氯甲烷为溶剂,采用水相萃取比色法 (2)对乙酰氨基酚中对氨基酚和对氯苯乙酰胺的检查 ①对氨基酚及有关物质 对氨基酚同时含有酚羟基和氨基,具有酸碱两性,在反相色谱条件下易出现峰拖尾和峰分裂的现象,可使用离子对色谱法消除这一现象 检测方法:以四丁基氢氧化铵为离子对试剂,采用离子对反相HPLC法检查

药品价格现状

当今我国药品价格现状与问题浅析摘要:2009年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的医改方案开始实施,此次医疗改革的目标仍然是要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看病难、看病贵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中的严重问题之一,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相关的政策来平抑药价。但并未产生明显的效果。造成药价虚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破除涨价的怪圈是我国医改的首要的问题。本文中笔者将从各个方面来分析药价虚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药价;市场;基本药物制度 一、影响药品价格的因素药价虚高的原因 有问题的。近年来政府多次对药品价格进行管制,出台政策限制药品的价格,但结果确是,每次限价,被限价的药品很快就从市场上消失,添加几种成分又以新的面目出现在市场上。这种行政降价的悖论很好的说明了政府在其中的劣势地位,因药品是在医药市场上流通的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既有商品的一般属性还有其特殊性。作为商品,它的流通应该符合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但手供求关系的影响。药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救治疾病的特性。政府从保证公民生存的权利出发,应该保证它的可及性。但是我国的药品显然已经背离了这两种属性。首先,我国药品的价格不是按照价值上下波动,而是高出价值好几倍。一种出场价格为1.2元的药品零售价就能达到18元。这种高于价值的高价位难以用供求关系做出解释。其次,从药品使用价值上的特殊性上看,政府应该保证药品价格既符合价值规律又能满足需求者的需要。而我国目前药品的现状是,老百姓看不起病,买不起药。因此药价不合理既有市场的原因也有政府的原因。 首先,药品市场存在特殊性。一般商品的价格是由成本加利润构成的,成本则主要考虑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企业要想获得超额的利润,就必须采用新的技术缩短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行业内部的各个企业间以及生产者、消费者之间是可以获得的。政府的成本核定也是可行的。但是药品市场上确有着特殊性,因为药品的生产具有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各个生产厂家在生产药品是所使用的成分也是不一样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很难确定,加上厂商保密性的需要,政府很难对药品的成本进行核定。在我国,企业还可以申请药品单独定价,在利益的驱使下,制药企业的申报的成本是此政府的行政限价很难达到目的。这里存在的生产厂商与消费者和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药价高于价值,政府监管失效,药价很容易就飙高了。 其次,流通环节存在问题抬高了药价。药品通过流通进入医院和药店,最后进入病人手中。流通的成本是药品最终零售价的一部分。通过下图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药品流通的特点。 我国的药品流通企业中,规模小的企业居多,流通环节多,药品从生产厂商到消费者手中时要经过二级三级甚至更多的级的批发,每一次都要加一定的提成,这直接导致最后的零售价格高升。据统计,我国医药批发企业的平均毛利润是10.47%,而美国是4.5%,但是我国的平均费用率是8.75%,而美国的费用率仅为2.9%。高额的流通费用率直接缩小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而这部分费用最终

(精选)药物分析复习总结

第二章药品质量控制与药物分析方法验证 1.SOP(标准操作规程) 2.QC(质量控制) 3.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Laboratory) 4.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Clinical) 5.GMP(药物生产质量管理规范)(Manufacture) 6.系统误差(具有固定的正或负偏差)(方法误差;试剂误差;仪器误差;操作误差) 偶然误差(不可定误差) 7.RSD即变异系数(相对标准偏差) 8.容量分析相对误差(RE)通常在0.2%以下;仪器分析法RE通常为2%~5% 9.称量的误差应小于1% 10.药典中API未规定含量百分数上限时,即不超过101.0% 11.消除系统误差方法:回收试验、校准仪器、对照实验、空白试验(回收试验:考察分析 方法能够对样品中被测物给予全量相应的能力验+证试验 12.95%的置信区间用1.96σ值进行计算 13.方法学验证参数:专属性;准确度(回收率);精密度(RSD);定量限;检测限;定量 限;线性与范围 14.称量时要多称一位,比如要称2.0g,则应称取1.95g~2.05g,而不是1.5g~2.5g 15.精密称量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质量的千分之一 16.热水指70~80度的水 17.不管鉴别、杂质测定(定量、限度)、含量测定,都需要进行的方法学验证为“专属性” 和“耐用性” 18.常用化学试剂质量等级:化学纯、分析纯、试剂纯、优质纯 19.分析方法验证的主要效能指标:准确度;精密度(重复性,中间精密度,重现性);专 属性;耐用性;线性和范围;检测限和定量限; 20.测量不确定度的含义:是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21.药典附录包括“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指导原则” 22.杂志检查一般为限度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