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的诞生

自银行产生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思考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金融发展理论是随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而产生的,但在发展经济学的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并没有对金融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因为此阶段结构主义发展思路处于主导地位,在唯计划、唯资本和唯工业化思想的指导下,金融因成为工业化、计划化和资本积累的工具而处于附属和被支配地位,其发展受到了忽视。

6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经济学进入第二阶段,新古典主义发展思路取代结构主义思路而处于支配地位,市场作用受到重视,金融产业的发展才有了合适的空间。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关系,即研究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及如何合理利用金融资源以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发展理论的萌芽

二战后,一批新独立的国家在追求本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都受到储蓄不足和资金短缺的制约,而金融发展滞后和金融体系运行的低效是抑制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开始从事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方面的研究工作,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 格利和E.S.肖,罗纳德·麦金农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先后出版了以研究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专著,从而创立了金融发展理论。

1、金融发展理论的萌芽——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

格利和E.S.肖分别发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和《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两篇论文,从而揭开了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序幕。他们通过建立一种由初始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逐步演进的金融发展模型,以此证明经济发展阶段越高,金融的作用越强的命题。继而他们在1960年发表的《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中,试图建立一个以研究多种金融资产、多样化的金融机构和完整的金融政策为基本内容的广义货币金融理论。格利和E.S.肖在《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一文中,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们试图发展一种包含货币理论的金融理论和一种包含银行理论的金融机构理论,他们相信金融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

Patrick(1966) 在《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一文中提出需求带动和供给引导的金融问题。他认为,由于金融体系可以改进现有资本的构成,有效地配置资源,刺激储蓄和投资,在欠发达国家,需要采用金融优先发展的货币供给带动政策。与需求推动的金融发展政策不同,它不是在经济发展产生了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以后再考虑金融发展,而是在需求产生以前就超前发展金融体系,即金融发展可以是被动的和相对滞后的,也可以是主动和相对先行的。

2、金融结构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形成的基础

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的杰出贡献是奠定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他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指出,金融理论的职责在于找出决定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经济因素。他创造性的提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他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国际横向比较和历史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确立了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体系。通过对35个国家近100年的资料研究和统计分析,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得出了金融相关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的基本结论,为此后的金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参考和分析基础,也成为70年代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种金融发展理论的重要渊源。

1973年,罗纳德·麦金农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E.S.肖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本书的出版,标志着以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为研究对象的金融发展理论的真正产生。罗纳德·麦金农和E.S.肖对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发展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他们提出的“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和“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理论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和货币金融理论的重大突破。许多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及货币金融改革的实践都深受该理论的影响。

金融抑制论

罗纳德·麦金农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对金融活动有着种种限制,对利率和汇率进行严格管制,致使利率和汇率发生扭曲,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资金供求关系和外汇供求。在利率被认为被压低或出现通货膨胀,亦或两者都有的情况下,

一方面,利率管制导致了信贷配额,降低了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

另一方面,货币持有者的实际收益往往很低甚至为负数,致使大量的微观经济主体不再通过持有现金、定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及储蓄存款等以货币形式进行内部积累,而转向以实物形式,其结果是银行储蓄资金进一步下降,媒介功能降低,投资减少,经济发展缓慢,该状况被罗纳德·麦金农称之为“金融抑制”。

这种金融抑制束缚了发展中国家的内部储蓄,加强了对国外资本的依赖。但是,在罗纳德·麦金农提出的金融抑制论中,他对货币的定义是混乱和矛盾的。他把货币定义为广义的货币M2,即不仅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而且还包括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但他在模型中又强调所谓的外在货币,即由政府发行的不兑现纸币,这样就排除了银行体系的各种存款,因而在同一货币理论中存在着两种相互冲突的货币定义。

金融深化论

E.S.肖认为,金融体制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推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方面,健全的金融体制能够将储蓄资金有效地动员起来并引导到生产性投资上,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发展良好的经济同样也可通过国民收入的提高和经济活动主体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来刺激金融业的发展,由此形成金融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E.S.肖指出金融深化一般表现为三个层次的动态发展,

一是金融增长,即金融规模不断扩大,该层次可以用指标M2/GNP或FIR来衡量;

二是金融工具、金融机构的不断优化;

三是金融市场机制或市场秩序的逐步健全,金融资源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得到优化配置。这三个层次的金融深化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关系。

根据罗纳德·麦金农和E.S.肖的研究分析,适当的金融改革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使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为了更好的解释这种良性循环,罗纳德·麦金农提出了一种经过修正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在修正后的模型中,罗纳德·麦金农抛弃了储蓄倾向为一常数的假设。他指出,在经济增长中,资产组合效应将对储蓄产生影响,因而储蓄倾向是可变的,它是经济增长率的函数。

同时,储蓄还受到持有货币的实际收益率等其他许多变量的影响。通过对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的修正,罗纳德·麦金农分析对金融压制的解除,既可直接地通过储蓄倾向的提高来增加储蓄,从而增加投资,促进经济的增长,又可反过来通过经济的增长而进一步增加储蓄。因此,实行金融改革,解除金融压制,是实现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关键。

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

自1973年以来,罗纳德·麦金农和Shaw的金融深化论在西方经济学界产生了极大影响,金融发展理论研究不断掀起研究的新高潮。许多经济学家纷纷提出他们对金融发展问题的新见解。

第一代麦金农、肖学派

第一代麦金农、肖学派盛行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包括卡普, Mathieson, 加尔比斯和弗赖伊等,他们主要的研究工作是对金融深化论的实证和扩充。

1、卡普的观点

卡普研究了劳动力过剩且固定资本闲置的欠发达封闭经济中金融深化问题,他认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总是保持着固定比例关系,在固定资本闲置的条件下,企业能获得多少流动资金便成为决定产出的关键因素。卡普接受麦金农的观点,认为实际通货膨胀率除受其他因素影响之外,还受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同时,卡普又放弃了麦金农着重内源融资的观点,认为流动资本的净投资部分一般完全通过银行筹集,商业银行对实际经济的影响主要就是通过提供流动资本而实现的。能提供的流动资本量取决于实质货币需求、货币扩张率与贷款占货币的比率。

2、唐纳德·马西森的观点

唐纳德·马西森与观点与卡普相似,也是从投资数量的角度讨论金融深化的影响。但他在设立假设时,有两点不同与卡普的假设。首先,唐纳德·马西森假设所有的固定资本都被充分利用,即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卡普所说的闲置的固定资本。第二,唐纳德·马西森假设企业通过向银行借款筹集的是所用的全部资本的固定比率,即不仅需要向银行借入部分流动资本,而且需要向银行借入部分固定资本。他还指出经济增长归根结底是受银行贷款供给的制约,而银行贷款的供给又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存款的实际利率的影响。为使经济得以稳定增长,就必须使实际利率达到其均衡水平。因此,必须取消利率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

3、维森特·加尔比斯的观点

与马西森一样,维森特·加尔比斯也是基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分割性假定,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具有某种特性,这种特性是因为低效部门占用的资源无法向高效部门转移,使不同部门投资收益率长期不一致,从而导致资源的低效配置。他提出,金融资产实际利率过低是金融压制的主要表现,是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克服金融压制,充分发挥金融中介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必须把金融资产的实际利率提高到其均衡水平,即提高到使可投资资源的实际供给与需求相平衡的水平。

4、韦尔·J·弗赖伊的观点

韦尔·J·弗赖伊认为,投资的规模与投资的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两者又都在很大程度上受货币金融因素的影响。他认为,在静态均衡的条件下,实际增长率必等于正常增长率。但是在动态经济中,二者却未必相等。这是因为,实际增长率由两部分构成,即正常增长率和周期性增长率。Fry还把时滞因素引入其模型中,从而能更准确地反映储蓄与投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

第二代麦金农、肖学派

第二代麦金农、肖学派盛行于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有中本斯维格,史密斯,列文,卢卡斯,格林·伍德等。这一时期的金融发展理论对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形成机制的解释是从效用函数人手,建立了各种具有微观基础的模型、引人了诸如不确定性(流动性冲击、偏好冲击)、不对称信息(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监督成本之类的与完全竞争相悖的因素,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形成做了规范性的解释。

1、金融体系的形成

具有代表性的内生金融机构模型解释包括:在本斯维格和史密斯(1991)的模型中,当事人随机的或不可预料的流动性需要导致了金融机构的形成,金融机构的作用是提供流动性,而不是克服信息摩擦;

一风险,当事人需要通过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在Dutta和Kapur(1998)模型中,当事人的流动性偏好和流动性约束导致了金融机构的形成。金融机构的存在使当事人可以持有金融机构存款,作为流动资产的金融机构存款与其它公共债务和法定货币相比,在提供流动性服务方面效率性高,可以缓解流动性约束对消费行为的不利影响。

具有代表性的内生金融市场模型有:Boot和Thakor模型,格林·伍德和史密斯模型。这些模型在给出金融市场的形成机制的同时也给出了金融机构的形成机制。Boot和Thakor(1997)从经济的生产方面考察,认为组成金融市场的当事人把钱存入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再把所吸收的存款贷放出去,从而为生产者提供资金,在金融机构中,当事人进行合作并协调其针对生产者的行动。格林·伍德和史密斯(1997)在模型中指出,金融市场的固定运行成本或参与成本导致了金融市场的内生形成,即在金融市场的形成上存在着门槛效应(threshold effect),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有能力支付参与成本的人数才较多,交易次数才较多,金融市场才得以形成。

2、金融体系的发展

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形成之后,其发展水平会随该国内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一些经济学家从理论上对这个动态发展过程进行了解释。格林·伍德和史密斯,以及Levine在各自的模型中引入了固定的进入费或固定的交易成本,借以说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是如何随着人均收入和人均财富的增加而发展的。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人均收入和人均财富很低,由于缺乏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金融服务的供给无从产生,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也就不存在。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人由于其收入和财富达到上述的临界值,所以有激励去利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亦即有激励去支付固定的进入费。这样,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就得以建立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收入和财富达到临界值的人越来越多,利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不断发展。

新金融发展理论——金融约束论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结果曾一度令人失望,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对以往经济发展理论的结论和缺失进行反思和检讨。Stiglitz在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分析的基础上概括了金融市场中市场失败的原因,他认为政府对金融市场监管应采取间接控制机制,并依据一定的原则确立监管的范围和监管标准。在此基础上,Hellman,Murdock和Stiglitz(1997)在《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一文提出了金融约束的理论分析框架。

(一)金融约束理论的核心内容

Hellman等人认为金融约束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金融政策在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以达到既防止金融压抑的危害又能促使银行主动规避风险的目的。金融政策包括对存贷款利率的控制、市场准入的限制,甚至对直接竞争加以管制,以影响租金在生产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的分配,并通过租金机会的创造,调动金融企业、生产企业和居民等各个部门的生产、投资和储蓄的积极性。政府在此可以发挥积极作用,采取一定的政策为银行体系创造条件鼓励其积极开拓新的市场进行储蓄动员,从而促进金融深化。

(二)金融约束的前提条件

Hellman等人认为,虽然金融约束理论从不同方面论证了金融约束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合理的金融政策,但金融约束与金融压抑在某些方面还是有相同之处。金融约束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而效果很差或受到扭曲,其中最大的危险是金融约束变为金融压抑。因此,要保证金融约束达到最佳效果,必须具备一些前提条件,如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较低的通货膨胀率,正的实际利率,银行是真正的商业银行,政府对企业和银行的经营没有或有很少的干预,以保证银行和企业的行为符合市场

(三)金融约束与金融压抑的不同

Hellman等人指出,因为金融约束创造的是租金机会,而金融压抑下只产生租金转移,租金机会的创造与租金转移是完全不同的。在金融压抑下,政府造成的高通胀使其财富由家庭部门转移至政府手中,政府又成为各种利益集团竞相施加影响进行寻租活动的目标,其本质是政府从民间部门夺取资源。而金融约束政策则是为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尤其是为金融中介创造租金机会,这会使竞争性的活动递增收益和福利。这些租金机会是因存款利率控制造成的存贷利差而形成的,银行通过扩张其存款基数和对贷款资产组合实施的监控获得了这些租金,由此促进金融深化。

(四)金融约束的效应

Hellman等人认为,资本要求虽然也是一个防止银行发生道德风险的工具,但在发展中国家,存款利率控制比对银行资本控制更为有效。在金融约束环境下,银行只要吸收到新增存款,就可获得租金,这就促使银行寻求新的存款来源。如果这时政府再对市场准入进行限制,就更能促使银行为吸收更多的存款而增加投资,从而增加资金的供给。建立合理数量的储蓄机构,可以吸收更多的存款,金融机构吸引更多的储户是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金融约束可以促进金融深化。

金融约束论是Hellman,Murdock和Stiglitz等对东南亚经验观察后的理论思考。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他们又重新研究了他们的金融约束论(1999),并认为这一危机从反面证明了他们的理论。事实上,金融约束是发展中国家从金融抑制状态走向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政策,它针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畅、金融监管不力的状态,发挥政府在市场失灵下的作用,因此并不是与金融深化完全对立的政策,相反是金融深化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金融发展理论的验证

金融发展理论的具体结论是否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其政策主张能否付诸于发展中国家的政政策实践,需要不断的研究探讨。其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工作就是利用发展中家的实证资料,对这些理论模型做出计量验证。但早期的经验研究结论只能确认两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却无法确认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Levine,1997)。后续的经验研究应用新近发展起来的计量分析技术对更为全面的数据集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原因之一。

(一)20世纪80年代的计量验证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有关金融发展理论的计量验证大量涌现。这些计量验证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内容较多,几乎对Mckinnon和Shaw所提出的每一论点都作了计量验证。根据Kitchen(1986)的总结,自1973年至1984年,经济学家们对金融压抑论所作的主要的计量验证有17项。在这些计量验证中,除少数几项未能得出肯定的结果之外,绝大多数验证的结果都肯定地支持金融压制论的有关结论。

1、Lanyi和Saracoglu的计量验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83年发表论文《发展中国家的利率政策》,在该论文的附录3中,Lanyi

和Saracoglu对21个发展中国家在1971年至1980年间实际利率与金融资产增长率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作了计量验证。根据他们算得的数据表明,实际利率为正值的国家,其平均的金融资产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都较高;实际利率为负值的国家,则其平均的金融资产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都较低,甚至为一负值。这反映,实际利率与实际金融资产的增长率及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之间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关系与Mckinnon和Shaw等人提出的金融发展理论的有关结论是一致的。但这三个变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还只是说明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而这个三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则是需要证明的更重要的一个问题。而在各种计量验证中,因果关系是一个较难证明的问

2、Fry的计量验证:

Fry有关金融发展理论的核心也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问题。他不仅从理论上阐述了这一问题,而且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以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资料对其理论进行了计量验证。Fry (1978)在< Money and Capital or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一文中,对E.S.肖和罗纳德·麦金农的基本结论及他们关于传导机制问题的理论分歧作了计量验证。该验证的结果表明,E.S.肖的债务媒介论是成立的,而麦金农的互补性假说则不能成立。1980年,Fry又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压制的代价作了数量分析。在这一分析中,Fry以实际存款利率被限制在其市场均衡水平之下作为金融压制的标志,对所选择的61个发展中国家在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资料进行计量分析。通过计量验证,Fry得出结论,金融压制的代价是实际存款利率每低于其市场均衡利率1%,经济增长率将损失大约0.5%。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计量验证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国外兴起的经验研究,验证了金融发展确实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而且明确区分了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理,以及决定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的制度因素。

1、宏观层面的计量验证:

20世纪90年代初,King和Levine放弃了既有金融发展理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传统,转而寻求建立一种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内的一般金融发展理论。他们从金融功能的角度入手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尤其是对全要素生产力的影响。尽管许多金融学家都已表示金融功能对全要素生产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一直未能找到计量金融功能的指标,King和Levine就在金融功能计量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King和Levine(1993)在Goldsmith(1969)的基础上设计了四个用于测度金融中介体的服务质量指标(Depth指标,Bank指标,Private指标,Privy指标)来表示金融发展水平,然后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80个国家1960~1989年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他们发现,金融中介的规模和功能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中的资本形成,而且刺激了全要素生产力的增长和长期经济增长。为了检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因果关系的方向,King和Levine设计了一个方法,检验了金融发展初始水平(1960年)与经济增长(1960~1989年)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金融发展初始水平的差异很好地预测了以后经济增长水平之间的差异,即便是控制了收入、教育、政治稳定、贸易和财政货币政策等变量后也是如此。所以,King和Levine认为金融发展是原因,经济增长是结果,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对后来经济学家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King和Levine研究金融中介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之后,Levine和Zervos(1998)研究了股票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们用最小二乘法对47个国家1976~1993年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股票市场流动性和银行的发展不仅与同期的经济增长、资本积累及生产率提高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都是经济增长、资本积累以及生产率提高的很好的预测指标,这与Bencivenga等人(1995)的理论分析结果相一致。

为了确定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相关性,Rousseau和Wacthte(1998)应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美国、英国、加拿大、挪威和瑞典五国1870~1929年间的数据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他们认为在金融强度指标和资本产出水平之间长期存在着重要的数量关系,而且Granger检验表明,金融中介体对实际经济活动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Tadesse对36个国家(1980~1995年)数据的分析表明,银行导向型金融体系和市场导向型金融体系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金融部门不发达时,银行导向型金融体系所起的作用要大于市场导向型金融体系所起的作用;而在金融部门发达时,市场导向型金融体系所起的作用则要大于银行导向型金融体系所起的作用。这一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在以上研究中,不管是对跨国横截面数据还是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因遗漏了一些变量而产生的偏误,以及应用联立方程组去描述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可能存在的联立性偏误。Rousseau和Wacthte (2004)采用了一个差分面板估计量去消除由尚未观察到的国家特定因素所引起的偏误,并力图消除由联立性偏误所引致潜在的参数的非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分析技术对47个国家1980~1995年间的年度数据所进行的计量分析表明,银行和股票市场的发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经济增长。

2、中观层面的计量验证:

宏观层面上的研究虽然使用了不同的计量分析工具,但分析的数据集都是以国家为单位的总量数据。因此,格里高利·曼昆(1995)指出,这种以国家为单位的总量数据进行的计量分析存在一些缺陷,而以中观层面即产业层次的数据为分析对象所进行的经济计量分析则将这一方面的研究向前推进了步。

Rajan 和Zingales(1998)通过考察一国金融发展水平及产业增长水平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来

研究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他们认为,金融发展降低了企业实施外源融资的成本,新企业的建立在意味着产业增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创新得到了促进,经济因此而得以增长,而金融发展水平是决定产业的规模构成及产业集中度的因素之一。Neusser 和Kugler(1998)设定了一个包含所有金融中介体活动的金融深化指标,运用多元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经合组织中13个国家的制造业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中对这些国家近30年间的经过平稳性检验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金融部门的发展不仅与制造业产出相关,而且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相关,更重要的是,在美国、日本、德国和澳大利亚这四个国家,这种相关关系表现为一种因果关系,即金融发展是制造业发展的原因。

Wurgler对65个国家的制造业在1963~1995年间的总投资及产业增加值的数据进行的回归分析表明,由于假定最优的投资会使得成长性产业的投资迅速增长而对衰退产业的投资会下降,因此金融市场的发展提高了资本配置的效率。Fisman 和Love(2003)重新检验了金融市场对整个社会的资源在部门间配置中所起的作用。他们指出,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各产业之间有着越高的相互关联的增长率。

3、微观层面的计量检验:

中观层面的研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仅用回归分析方法对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其分析结果可能有较大的偏差。而利用微观层面即企业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则可避免上述问题,从而深化人们对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的认识。

Demirguc-Kunt和Maksimovic以企业财务预算模型为基础,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对30个国家

1984~1991年间的企业特定类型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他们认为,法律体系越是完善的国家,实施长期股权融资和长期债权融资的企业就越多。一个活跃的股票市场和一个大的银行部门都与外源融资依赖性较强的产业的成长相关。之后,他们进行了国别比较,他们指出,在工业化国家,企业的长期负债比率较发展中国家企业的长期负债比率要高。同时,大公司较小公司有更高的资产负债率。

为了考察金融发展对不同规模企业的影响,Beck 等人通过世界商业环境调查(WBES)所形成的4000家企业(其中80%是中小企业)在1995~1999年间数据进行了分析。他们指出,由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及消除贫困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提高金融发展水平、提高司法效率、降低腐败程度会使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得到改善,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并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

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简介

模型的扩展,研究重点是发展中国家如何消除金融抑制,通过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在汲取内生增长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内生金融中介和内生金融市场纳入研究框架,主要研究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如何内生于经济增长之中,以及金融体系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借助跨国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其研究对象不仅是发展中国家金融与增长问题,也包括发达国家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一代和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从理论和实证上解释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此重要,这引发了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金融体系自身如何发展。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始于La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 和Vishny在1998年发表的文章《法律与金融》,随后的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各种影响金融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法律、利益集团、非正式制度等。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是目前国际上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前沿,多角度地认识这一前沿领域,在理论与实践上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共同点。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注重宏观研究与微观基础的结合。比如,法律与金融发展的分析从现代企业融资的微观角度开始考察,分析投资者保护和法律实施效率对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影响,进而发展到宏观金融体系的发展;政治与金融发展的研究从利益集团和政治关系角度展开,也是从微观主体的利益与行为选择过渡到金融发展;而文化、宗教、社会规范等非正式制度本身就是个人在金融市场上选择和行为的约束。因此,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虽是研究宏观金融发展,却都是从微观主体所面临的约束出发,具有坚实的基础。

在研究方法上,第三代金融理论强调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的结合。比如,衡量金融体系发展的指标是从金融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角度出发建立的;对各种影响金融发展因素的考察也建立在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在进行检验时,注重跨国数据比较分析与典型国家案例分析相结合。跨国数据比较分析是一种横向跨国比较,可以更好地认识何种因素能促进金融发展,其缺点是遗漏了随着时间推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案例分析能解决这一问题,它考察典型国家金融体系发展的过程与该国法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演进,可以为当前的研究提供一个纵向金融发展过程,更清楚地看到重要影响因素。

诺斯认为,制度是规则、惯例、习俗和行为信念的复杂混合物。按此理解,当前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都突出制度在决定金融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法律、政治、文化宗教及社会资本等均可列入制度范畴,这些因素是约束谋求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的一组规章、程序和行为准则。

影响金融发展因素的比较。虽然可将各种影响金融发展的因素纳入一个宽泛的制度范畴,但各种理论强调制度的侧重点和影响金融发展的机制不同。法律与金融发展和政治与金融发展理论都强调正式制度对金融发展的重要性,但二者在关于制度作用机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法律与金融发展强调历史在决定法律制度中的重要作用,政治与金融发展理论并不否认法律制度的重要性,但并不认同法律制度决定的法律起源论,它强调政治制度决定法律制度,政治制度才是决定金融发展的最终原因。

金融发展的非正式制度理论不否认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但它强调一国的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由该国文化传统等非正式制度所决定。非正式制度中强调文化、社会资本和自然禀赋等因素在决定金融发展方面的作用。自然禀赋理论认为,自然资源通过影响殖民者的制度选择最终影响金融发展,因此制度因素仍起重要作用。社会资本理论强调社会资本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社会资本包含社会制度、社会规范,是比制度更宽泛的概念,从此角度看,社会资本理论也不排除制度对金融发展的重要影响。可见,制度是贯穿上述金融发展理论的主线。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学者普遍认为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是法律与金融发展或称金融发展的法律分析。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首先,从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转换中找不到逻辑联系,未来金融发展研究的重点应是什么因素决定金融发展而非仅是法律与金融发展。其次,将法律与金融发展视为第三大金融发展理论相当于以部分代替了整体。第三,以法律与金融发展代替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会缩小其研究范围,使金融发展理论未来的发展落入法律决定论的窠臼。

目前,第三代金融理论对影响金融体系发展因素的研究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的分析框架以容纳调和不同的观点。根据现有文献来看,其一,未来的研究可以新制度经济学作为基本的研究范式,以制度作为基本的分析范畴,分别探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社会资本等因素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其二,可根据各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或是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特征,来探讨影响该国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这是一种反向思维,前两代金融发展是考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未来的研究是根据经济增长的特征寻找适合的金融体系的特征,进而探寻能够实现这种特征的金融体系的发展因素。

金融理论与实务作业及答案

金融理论与实务作业及答案 1、 财政的收支,银行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货币执行 D . A. 价值尺度职能 . B. 流通手段职能 . C. 储藏手段职能 . D. 支付手段职能 2、按照外汇交易的清算交割时间,汇率可分为(B ) . A. 基准汇率与套算汇率 . B. 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 . C. 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 . D. 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 3、下列关于中央银行票据的表述错误的是A . A. 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的目的是为了筹集资金 . B. 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 . C. 期限大多在1年以内 . D. 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一种手段 4、银行利率月息4厘是 C . A. 4% . B. 40% . C. 4‰

. D. 4? 5、下列关于货币市场特点表述错误的是D . A. 交易期限短 . B. 流动性强 . C. 安全性高 . D. 交易额小 中国农业银行在性质上属于C . A. 政策性银行 . B. 合作银行 . C. 商业银行 . D. 以上都不是 7、企业单位定期存款属于我国货币层次中的B . A. M0层次 . B. M1层次 . C. M2层次 . D. L层次 8、 以下不属于政策性银行的是A . A. 中国农业银行 . B.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 C. 国家开发银行 . D. 中国进出口银行 9、衡量基金业绩好坏的关键性指标是D . A. 基金净值的高低 . B. 基金单位净值的高低 . C. 基金规模的大小 . D. 基金净值增长能力的高低 10、 外汇储备增加,能够A . A. 增加货币供给 . B. 减少货币供给 . C. 增加黄金购买 . D. 减少黄金购买 11、以“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为基本特征的金融业务是A . A. 信托 . B. 投资 . C. 贷款 . D. 租赁 12、一国货币对外贬值可能引起的经济现象是D . A. 该国失业率上升 . B. 该国经济增长率下降 . C. 该国进口增加

关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

关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命脉,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渗透到市场经济的每个角落,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唇齿相依、血脉相连。金融业通过保持自身的稳定和有效运转,促进实体经济稳定和增长;反过来,实体经济的发展又为金融业稳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标签: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即研究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及如何合理利用金融资源以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金融发展理论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金融本身应该如何发展?金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什么?围绕这两大问题,金融发展理论经历了几代演进。 一、金融结构论 1969年,雷蒙德·戈德史密斯在其发表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率先提出了金融结构论。他在书中指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金融结构就是一国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及相对规模,通过研究金融结构可以揭示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路径。戈德史密斯通过对百余年来35个国家货币制度状况的比较研究和实证分析,总结概括了不同发展阶段金融结构的不同特点,为后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参考和分析基础。 继戈德史密斯之后,Levine、King、Kunt、Maksimovic、Zervos等学者从不同方面研究金融结构对金融发展乃至经济增长的作用。Levine和Zervos的研究结果显示,银行的发展和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不但与同期经济增长率、资本积累率和生产增长率有很强的相关关系,还是三者良好的预测指标。Kunt和Levine采用155个国家的相关数据考察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财富的增加,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股票市场规模越大的国家,金融的效率越高,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强。 我国学者王兆星以中国金融機构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金融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金融结构的优化原则和目标模式。刘仁伍在当时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以海南省经济金融发展的相关数据为基础,研究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问题,最后给出保障区域金融结构健全和金融发展可持续性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 二、金融深化论与金融抑制论 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R·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分别在其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相继提出“金融抑制论”和“金融

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

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综述及其展望 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焦点已经历过三次重大转向,相应的可称作三代金融发展理论。第一代金融发展理论主要以麦金农和肖的理论为代表,主要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主要是利率压制问题),提出金融深化理论,主张实行金融自由化,通过金融发展来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主要以Levine等人为代表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最优化方法来重新分析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内生增长理论并入到金融发展模型中,直接对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建模,以此解释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是如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内生形成的以及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主要以La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和Vishny(LLSV)等为代表,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金融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研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金融发展。第一代和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从理论和实证上解释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通过第一代和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可以看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此重要,于是引出了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出现即,金融体系自身如何发展。 第三代金融理论从目前文献来看着重研究制度因素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主要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其中,正式制度主要包括法律、政治等,非正式制度主要包括:文化、宗教、社会规范等。 一、金融发展的正式制度理论 1.法律与金融发展 法律与金融发展的分析从现代企业融资的微观角度开始考察,分析投资者保护和法律实施效率对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影响,进而发展到宏观金融体系的发展。 LLSV(1997,1998)认为金融是一组合约,这些合约是通过法律权利及其执行机制来界定的。而功能完善的法律体系有助于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运行。Levine(2000)认为通过建立强有力的法律体系并有效地执行法律来保护外部投资者对于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非常重要。 Demirgüc-Kunt 和Levine(2001)以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和公司层面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不同的金融体系在解释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方面并不重要,强有力地支持了金融服务和法与金融的观点。 法律与金融发展强调历史在决定法律制度中的重要作用,法律制度决定的法律起源。 2.政治与金融发展

金融课程论文

金融双学位课程论文——新金融危机特点与金融危机理论 07年下半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以空前的发生、发展与扩散速度演变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此次危机以其巨大的破坏性,广泛的波及面和深远的影响力一再改写世界经济史。由美国政府支持的“两房”由盛及衰,曾经叱咤风云的华尔街五大投行遭灭顶之灾,全球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蒸发数以万亿计。金融危机,我们并不陌生。从上世纪8O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美国储贷危机、9O年代的北欧银行危机、日本房地产泡沫、墨西哥龙舌兰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到21世纪的科技网络泡沫以及现在的次贷危机,危机往往伴随经济周期的繁荣而爆发,同时引发衰退,代价高昂。对于此次金融危机,很多人认为它只是历史的重复,并无不寻常之处。但是,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自由化、证券化进程的加快,世界金融市场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存在注定了此次金融危机在形成原因、特点、向国内经济传导的机制等方面区别于以往的金融危机,是一次“新型金融危机”。 一、此次金融危机的新特点 在金融全球化、自由化、证券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此次金融危机的独有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金融创新在此次危机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金融创新既带来了交易工具的多样化又使市场参与主体在数量和类型上均有突破。 首先,此次危机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后形成的债券及其衍生品为投机对象,其中结构性投资工具,如抵押贷款支持债券、债务担保债券、信用违约互换、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等大受欢迎。由于结构性投资工具是住房抵押贷款等基础产品经复杂的设计、组合和拆解形成的,融合了多种投资工具。其实际风险往往难以准确、有效地计量。事实证明,这些结构性投资工具的流行使得风险成几何级数被放大,对此次危机的扩散产生了相当强的推波助澜作用。 其次,与复杂的结构性金融产品相对应的是市场参与主体的数量猛增和类型多元化。各种机构为逐利而生,除了次贷贷款人和住房贷款金融机构,还有保险公司、信用评级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特殊目的机构等。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也将危机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众多从虚拟经济领域到实体经济的危机传导机制。 2.此次危机是全球性的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不同于以前的银行业危机如北欧银行危机、货币危机,如亚洲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如拉美债务危机,此次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危机已然成为了一场影响范围极其广、程度极其深的史无前例的全球性、系统性金融危机。 所谓”全球性”,是对影响范围而言的。虽然此次危机源于美国,但它从一开始就没有局限于美国,而是在极短的时间内扩散到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各个角落。究其原因,金融全球化使众多外国投资者深度介入美国金融市场,给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快速传导提供了顺畅的渠道。 所谓”系统性”,是指危机爆发后,各个主要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的问题。金融机构破产、实体经济遭殃等相继或同时发生。首先,此次危机源于次贷市场,但迅速蔓延至整个金融系统。以雷曼兄弟、美林、最大保险公司AIG、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等为代表的各类商业银行、

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的诞生 自银行产生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思考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金融发展理论是随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而产生的,但在发展经济学的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并没有对金融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因为此阶段结构主义发展思路处于主导地位,在唯计划、唯资本和唯工业化思想的指导下,金融因成为工业化、计划化和资本积累的工具而处于附属和被支配地位,其发展受到了忽视。 6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经济学进入第二阶段,新古典主义发展思路取代结构主义思路而处于支配地位,市场作用受到重视,金融产业的发展才有了合适的空间。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关系,即研究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及如何合理利用金融资源以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发展理论的萌芽 二战后,一批新独立的国家在追求本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都受到储蓄不足和资金短缺的制约,而金融发展滞后和金融体系运行的低效是抑制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开始从事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方面的研究工作,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 格利和E.S.肖,罗纳德·麦金农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先后出版了以研究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专著,从而创立了金融发展理论。 1、金融发展理论的萌芽——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 格利和E.S.肖分别发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和《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两篇论文,从而揭开了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序幕。他们通过建立一种由初始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逐步演进的金融发展模型,以此证明经济发展阶段越高,金融的作用越强的命题。继而他们在1960年发表的《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中,试图建立一个以研究多种金融资产、多样化的金融机构和完整的金融政策为基本内容的广义货币金融理论。格利和E.S.肖在《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一文中,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们试图发展一种包含货币理论的金融理论和一种包含银行理论的金融机构理论,他们相信金融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 Patrick(1966) 在《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一文中提出需求带动和供给引导的金融问题。他认为,由于金融体系可以改进现有资本的构成,有效地配置资源,刺激储蓄和投资,在欠发达国家,需要采用金融优先发展的货币供给带动政策。与需求推动的金融发展政策不同,它不是在经济发展产生了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以后再考虑金融发展,而是在需求产生以前就超前发展金融体系,即金融发展可以是被动的和相对滞后的,也可以是主动和相对先行的。 2、金融结构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形成的基础 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的杰出贡献是奠定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他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指出,金融理论的职责在于找出决定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经济因素。他创造性的提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他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国际横向比较和历史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确立了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体系。通过对35个国家近100年的资料研究和统计分析,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得出了金融相关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的基本结论,为此后的金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参考和分析基础,也成为70年代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种金融发展理论的重要渊源。

2017年4月金融理论与实务答案

2017年4月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金属货币制度发展的先后顺序是【A】P1-58/59 A.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 B.银本位制、金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 C.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银本位制 D.金银复本位制、银本位制、金本位制 2.下列关于商业信用表述正确的是【B 】P2-72/73 A. 用于解决企业的大额融资需求 B. 融资期限一般较短 C.融资方向无局限性 D. 融资规模无局限性 3. 消费者在专卖店以分期付款方式买入计算机的信用形式属于【D 】 P2-79 A. 消费信贷 B.银行信用 C.商业信用 D.消费信用 4.按一定利率水平计算一笔货币资金在未来某一时点上的金额称为【B 】P3-88 A. 现值 B.终值 C.复利 D.到期收益 5.以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一价定律”为基础研究汇率决定的理论是【C 】P4-103 A.国际借贷说 B.资产组合平衡理论 C.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D.汇兑心理说

6.下列属于货币市场工具的是【C 】P5-125 6-141 A.股票 B.公司债券 C.商业票据 D.国家公债 7. 发行市场的主要功能是【A 】P5-127 A. 筹集资金 B.消除风险 C. 提高金融资产的安全性 D. 实现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8.下列关于回购协议表述正确的是【D 】P6-135 A.期限通常在一年以上 B.市场参与主体仅限于金融机构 C.回购利率与证券本身的利率有关 D.本质上是以一笔证券为质押品而进行的短期资金融通 9. 国库券的发行通常采取【D 】P6-139 A.平价发行方式 B.高价发行方式 C.溢价发行方式 D.贴现发行方式 10.股票现货交易的特点是【C 】P7-160 A. 交易对象是一种权利 B. 通常采用对冲交易 C. 成交和交割基本上同时进行 D. 交易技术复杂,不易管理 11.股票交易技术分析最核心的假设条件是【B 】P7-166 A.一切历史会重演? B.证券价格沿趋势移动 C.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 D.证券价格完全可预期 12.如果预期合约标的资产价格上升,投资者通常会选择【A 】P8-193 A.买入看涨期权 B.买入看跌期权

金融体系与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

金融体系与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金融体系的发展 (一)金融体系概述 如果从功能视角来考察金融体系,经济学家们一般认为金融首要,也是最基本的功能是在不确定性的条件(或前提)下,(以资金为媒介)实现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资源在亏损主体与盈余主体之间跨期或跨区域配置的优化,或者说实现经济运行中“高效率的储蓄—投资转化”(Merton和Bodie,1995;Tharkor,1996;Allen和Gale,2000)。显然,金融体系这一功能的实现有赖于一些独特的金融部门、金融组织与金融制度(比如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组织以及金融法规等等)来实现,而这种金融部门、金融组织与金融制度的复合体也就构成了一国金融体系。 现代经济中,金融体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作为引导资金流动的基本架构,金融体系一般认为是由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的一个关于融资模式的复合体;广义上,考虑到由于金融活动的外部性决定的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经济学家们往往把政府金融管制、法律环境等都视做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 如果对现代金融体系做一个简单描述,我们一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相互依存的组成部分: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与金融监管体系——(1)金融机构体系。除中央银行这一特殊机构以外,其他机

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包括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以及信用社等在内的存款型机构,包括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以及养老基金等在内的契约型机构以及包括金融公司、投资银行、互助基金等在内的投资型机构;(2)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主要由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两个构成;(3)金融监管体系。主要由中央银行、财政部以及其他证券、保险监管部门等机构以及有关金融法规等构成。 由于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涉及通过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所以观察金融体系较为直观的一个方法就是比较不同国家的储蓄和金融资产结构。德国和美国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类型。在美国,银行资产对GDP的比重为53%,只有德国的三分之一;相反,美国的股票市值对GDP的比重为82%,大约比德国高三倍。因此,美国英国的金融体制常常被称为“市场主导型”,而德国、法国、日本则被称为是“银行主导型”。 (二)金融(体系)的历史演变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金融,或者说金融体系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其发展也表现出较为鲜明的阶段性。但问题是,虽然当前各国学者都基本接受了戈德思密斯(1969)关于金融发展等同于“金融结构的演变”的思想,在金融(体系)发展的“阶段性构成”问题上,不同的学者却依然存在不同的理解。这里,我们准备以Rybcznski 关于金融体系历史演变的分析为基础,结合技术、信息以及产权制度等环境变迁,对金融体系演变过程中的阶段性变迁作一说明。 1.第一阶段:银行主导阶段 Rybcznski认为金融体系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银行主导型阶段,大致

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 主要研究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即研究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如何合理利用金融资源以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初创时期,戈登史密斯提出了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概念,并以事后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世界上的主要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证研究。随后,麦金农和肖相继提出了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以古典的自由主义思想为指导,主要从宏观角度对发展中经济的金融发展提出一系列的理论和政策观点。进入90年代后,在前期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和内生增长理论的影响下,金融发展理论采用数学模型,把内生增长和内生金融中介组织、金融市场融入了金融发展模型中,以解释金融中介组织和金融市场的形成,研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随着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际货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和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进程中利率管制放松,国际货币的汇率波动和国内利率波动为经济活动带来了严重的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奉行金融深化带来的金融管制放松和对外开放,金融风险从多个方面聚集,形成了多次区域性的金融危机;这些金融状况的变化同时也为金融发展理论提出了素材和研究对象,同期的信息经济学的进展并应用于银行业的经营活动的分析形成了有广泛影响的金融约束论,信息经济学应用于金融市场分析,形成了微观金融市场结构论,极大地丰富了金融发展理论。 1969 戈登史密斯《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 其认为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之和构成该国的金融结构。 认为金融发展是金融结构的变化,金融发展研究必须以金融结构在短期或长期内变化的信息为基础,找出金融发展的道路。 1973 麦金农和肖《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 这两本书都以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问题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角度,论述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的特殊性,从而奠定了金融深化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基础。 金融抑制:是指一国的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机制未充分发挥作用,经济生活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而受到压制的金融反过来又阻滞着经济的成长和发展。 金融深化:是指政府放弃对金融体系的过分干预,并在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之后,使利率和汇率能充分反映资金和外汇的供求状况,金融体系一方面能以适当的利率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另一方面也能以适当的贷款利率满足各经济部门的资金需求,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和金融体系的扩展。 20世纪70年代金融约束理论 由于经济中存在着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广泛的代理行为和道德风险导致了金融资本市场瓦尔拉斯均衡不存在,资本无法自动地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所以适度的政府干预是必要的,此观点被称为金融约束。金融约束理论的手段是控制存贷款利率,限制竞争和限制资产替代政策。为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机会,在租金机会和激励作用起到避免潜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鼓励创新、维护金融的稳定和社会福利。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 一、金融抑制及其局限性 金融抑制,是指中央银行或货币管理当局对各种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市场经营流程和市场退出按照法律和货币政策实施严格管理,通过行政手段严格控制各金融机构设置和其资金运营的方式、方向、结构及空间布局。金融抑制可以促使银行等金融谨慎运作,控制经营风险,确保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清偿力,能促进银行体系的稳健发展和市场竞争机制良好运作,在银行业的稳定和效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当出现金融风波,甚至金融危机时,可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保持银行业等金融的稳定。 但随着金融国际化,自由化和国际金融电子化技术迅速发展和金融创新,金融抑制难度不断增大,抑制成本激增,在金融领域造成“非市场性风险”,其具体表现为:1、扭曲了金融资源的价格,造成虚假供求关系。金融抑制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实际利率(存、贷款利率)被压得过低,不能真实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和供求状况。其表现为政府对公营部门强制性低息信贷以及外汇市场的外汇管制等。对银行体系规定过高的准备金率和流动性比率也是价格扭曲的一种形式2、导致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损伤市场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金融抑制是以人为的力量替代市场力量,其直接成本是各项管理费用,间接成本是阻断市场力量的资源配置作用而产生的对银行等金融效率的破坏,同时,金融业务易被少数国有金融机构所垄断,缺乏竞争,金融效率低下。3、导致市场分割。市场分割首先表现为金融抑制经济中金融体系的“二元”状态:一方是遍布全国的国有银行和拥有现代化管理与技术的外国银行的分支络,组成了一个有限的,但却是有组织的金融市场;另一方则是传统的、落后的、小规模的非正式金融组织,如钱庄、地下金融市场等。其次表现为与“二元”体系相关或不相关的资金流向的“二元”状态:有组织的金融机构遵循政府制定的低贷利率,将资金贷给公营部门及少数大,而大量小及住户则被排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之外,只能以较高的利率从非正式金融机构获得所需的贷款。另外,金融抑制还导致政府不适当的资金投向干预而累积大量的金融风险。 可见,金融抑制是“通过扭曲包括利率和汇率在内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再加上其他手段,这种战略会缩小或压低相对于非金融部门的金融体系的实际规模或实际增长率。”金融抑制政策主张以金融管制代替金融市场机制,其结果自然难免导致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滞后甚至丧失。

金融危机理论

金融危机理论 金融危机理论(Financial Crisis Theory) [编辑] 金融危机理论的概述 20世纪多次金融危机使社会经济蒙受了巨大损失,相应的研究催生了金融危机理论。金融危机理论呈现为经济金融视角→货币金融视角→技术金融视角的研究进程,折射出研究者从理论解释到防范危机的愿望。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因为资本账户的高度管制,亚洲金融危机没有传染到我国的金融市场,对其稳定性没有造成重大影响。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金融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更为合理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参加比赛(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人为割裂),所以没有输掉比赛(国内金融稳定性未受重大打击)。然而,时过境迁,这种侥幸或运气恐怕难以为继:第一,我国已经滞后于整体经济改革的金融改革已经提速,长期积累的隐性金融风险开始显性化,并释放其积累已久的破坏能量;第二,由中国加入WTO导入的金融开放,在建立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的同时,也为国际投机商的攻击和国际金融动荡的传染提供了可能的通道,并由此可能触发国内金融危机。 [编辑] 金融危机的种类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将金融危机定义为“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的和超周期的恶化”。根据IMF在《世界经济展望1998》中的分类,金融危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 (1)货币危机(Currency Crises)。当某种货币的汇率受到投机性袭击时,该货币出现持续性贬值,或迫使当局扩大外汇储备,大幅度地提高利率。 (2)银行业危机(Banking Crises)。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或迫使政府出面,提供大规模援助,以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一家银行的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波及其他银行,从而引起整个银行系统的危机。 (3)外债危机(Foreign Debt Crises)。一国内的支付系统严重混乱,不能按期偿付所欠外债,不管是主权债还是私人债等。 (4)系统性金融危机(Systematic Financial Crises)。可以称 为“全面金融危机”,是指主要的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混乱,如货币危

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综述 (3)

金融危机理论至今已经发展了三代。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对金融危机理论进行了综述,如肖德和陈同和(2000)、刘明兴和罗俊伟(2000)、王春峰(2000)以及李成(2004),但他们的综述对最近几年的文献,尤其是2000年以来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的最新发展方面的文献涉及甚少。为了弥补理论研究的这一缺陷,本文对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对强调金融系统不稳定性和危机传染性的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进行了细致的总结,并提出了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可能的发展方向:强调金融危机与经济基础变量之间的联系;强调经济基础变量与投资者预期形式之间的联系。 一、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 krugman(1979)深受salant和herderson(1978)对国际商品价格的稳定计划研究的启发,提出了货币危机的早期模型。在krugman的开创性理论框架下,许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改进、修正了这一模型,形成了所谓的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产生源于墨西哥(1973~1982)和阿根廷(1978~1981)等国家所发生的货币危机。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强调外汇市场上的投机攻击与宏观经济基础变量之间的联系。 在krugman(1979)的完全预见能力模型中,货币危机的根源在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一财政赤字的货币政策)与稳定汇率政策(如固定汇率制)之间的不协调。当政府所追求的宏观经济政策与稳定汇率政策不协调时,理性的投机攻击就会发生。在政府存在大量财政赤字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必然增发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外币的影子价格会逐步上升(本币贬值),由于本外币的收益率出现差异,公众会调整资产结构,增加对外币的购买。随着政府持续地为财政赤字融资,在理性的投机攻击之下,不管初始的外汇储备有多大,终有一天会耗竭外汇储备,固定汇率迟早要崩溃。 在krugman模型的基础上,flood和garber(1984)放弃了krugman(1979)中的完全预见能力假设,认为国内信贷过程是随机的,投机攻击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线性模型。conn011y和taylor(1984)分析了蠕动钉住汇率体制与投机攻击,强调汇率崩溃前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行为,指出汇率崩溃前存在实际汇率升值和经常项目的恶化。edwards(1989)也强调了贬值前货币升值与经常项目恶化的模式。krugman和rotemberg(1991)将原来的模型拓展到投机者冲击的目标区域问题。墨西哥1994危机后,flood、garber和kramer(1996)、lahiri和vedl(1997)考虑了中和干预政策和利率政策的影响。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较好地解释了20世纪70-80年代的货币危机,认为危机的根源在于宏观经济基础变量的恶化——过度扩张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实际汇率升值、经常项目恶化等。他们对政策制定者的建议是,必须保证政策间的一致性,不断强化宏观经济基础变量。

金融理论与实务第二章练习及答案

第二章信用 一、单项选择题 1.工商企业间在销售商品时由购货企业向销货企业支付的预付款是( )性质。A.民间信用 B.银行信用 C.商业信用 D.消费信用 2.短期信用的借贷期限通常为( )。 A.1年以内 B.1~10年 C.10年以上 D.5年以内 3.()是指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其消费支出的一种信用形式。 A. 银行信用 B. 商业信用 C. 国家信用 D. 消费信用 4.最典型的间接融资是( )。 A.发行企业债券 B.发行股票 C.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 D.发行中央政府债券 5.直接融资的局限性有( )。 A.对于货币资金需求者来说,筹资成本较高 B.对于货币资金供给者来说,在直接融资中承担的风险高于间接融资 C.期限长 D.减少了资金供给者对资金使用的关注 6.下列关于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关系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B.银行信用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商业信用的发展 C.银行信用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而来 D.商业信用在银行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而来 7.()是指以政府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 A. 银行信用 B. 商业信用

C. 国家信用 D. 消费信用

8.以下不属于间接融资优点的是( )。 A.灵活便利 B.具有规模经济 C.分散投资、安全性高 D.有利于引导货币资金合理流动 9.最典型的间接融资是( )。 A.发行企业债券 B.发行股票 C.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 D.发行中央政府债券 10.商业信用的基本形式是( )。 A.口头信用 B.挂账信用 C.赊销和预付货款 D.分期付款 11.信用的最基本特征是( )。 A.信誉为本 B.让渡性 C.偿还性 D.固定性 12.下列项目中不属于国家信用工具的是( )。 A.地方政府债券 B.中央政府债券 C.政府担保债券 D.金融债券 13.商业银行向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小轿车的贷款是( )。A.民间信用 B.银行信用 C.消费信用 D.商业信用 14.经济范畴中的信用是一种( )。 A.买卖行为 B.赠与行为 C.借贷行为 D.救济行为

现代金融市场理论的四大理论体系

现代金融市场理论的四大理论体系 现代金融市场理论主要包括相辅相成的四大理论体系,即资本资产定价理论、有效市场理论、资本结构理论以及方兴未艾的行为金融理论。 一、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在金融市场中,几乎所有的金融资产都是风险资产。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追求投资者效用的最大化,即在同等风险水平下的收益最大化,或是在同等收益水平下的风险最小化。资本资产定价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的是风险资产的均衡市场价格问题。该理论认为,投资者只能通过改变风险偏好来影响风险溢价,即“只能通过承担更大的风险来谋求更高收益”。 CAPM理论为消极投资战略——指数化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也为评价基金经理的业绩提供了参照系。CAPM理论在假设前提上的局限性导致了实证的失效,这也为行为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理论空间。其在假设上的非现实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市场投资组合的不完全性。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经济主体对理性预期的偏离,各个投资者不可能达到一致的市场组合。第二是市场不完全导致的交易成本。在一个完全的资本市场中,追求投资者效用最大化的投资者是完全理性的,不存在税收和政府管制等交易成本,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市场结构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信息是完全对称的,且经济主体可以无成本地拥有信息,金融资产是完全可分的。然而,现实的金融市场并不是无摩擦的,而是存在各种各样的交易成本,如证券借贷限制、买空卖空限制和税收等。第三是该理论仅从静态的角度研究资产定价问题,且决定资产价格的因素也过于简单。从发展的角度,需要加入多因素跨期博弈模型来研究投资组合的动态变动。 二、有效市场理论 有效市场理论主要研究信息对证券价格的影响,其影响路径包括信息量大小和信息传播速度两方面得到内容。如果资本市场是竞争性的和有效率的,则投资的预期收益应等于资本的机会成本。如果在一个证券市场中,证券价格完全反应了所有可能获得或利用的信息,每一种证券的价格永远等于其投资价值,那么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 罗伯茨于1959年首次提出用于描述信息类型的术语。当信息集从最小的信息集依次扩展到最大的信息集时,资本市场也就相应地从弱势有效市场逐步过渡到强势有效市场。1、弱势有效市场假说 该类有效市场假说是指信息集包括了过去的全部信息。也就是说,当前价格完全反应了过去的信息,价格的任何变动都是对新信息的反应,而不是对过去已有信息的反应。因此,掌握了过去的信息(如过去的价格和交易量信息)并不能预测未来的价格变动。 2、半强势有效市场假说 该类有效市场假说是指当前的证券价格不仅反映了历史价格包含的所有信息,而且反应了所有有关证券的能公开获得的信息。历史价格信息和能获得的公开信息就构成半强势有效市场假说的信息集。在半强势有效市场假说下,信息对证券价格的影响是瞬时完成的。对普通股来说,与收益和红利有关的信息能迅速体现在证券价格中。因此,在半强势有效市场中,投资者无法凭借可公开获得的信息获取超额收益。 3、强势有效市场假说

金融监管理论的演变(一)

金融监管理论的演变(一) 一、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是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金融市场的失灵导致政府有必要对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进行外部监管。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尤其是“市场失灵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为金融监管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为: 第一,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效应。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效应是指: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及其连锁反应将通过货币信用紧缩破坏经济增长的基础。按照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外部性可以通过征收“庇古税”来进行补偿,但是金融活动巨大的杠杆效应——个别金融机构的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利益之间严重的不对称性显然使这种办法显得苍白无力。另外,科斯定理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说明,外部性也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的自由交换得以消除。因此,需要一种市场以外的力量介入来限制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影响。 第二,金融体系的公共产品特性。一个稳定、公平和有效的金融体系带来的利益为社会公众所共同享受,无法排斥某一部分人享受此利益,而且增加一个人享用这种利益也并不影响生产成本。因此,金融体系对整个社会经济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性。在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部门构成金融体系的主体,政府主要通过外部监管来保持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 第三,金融机构自由竞争的悖论。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特性,决定其不完全适用于一般工商业的自由竞争原则。一方面,金融机构规模经济的特点使金融机构的自由竞争很容易发展成为高度的集中垄断,而金融业的高度集中垄断不仅在效率和消费者福利方面会带来损失,而且也将产生其他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自由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而金融机构激烈的同业竞争将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进而危及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因此,自从自由银行制度崩溃之后,金融监管的一个主要使命就是如何在维持金融体系的效率的同时,保证整个体系的相对稳定和安全。 第四,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在不确定性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经济学表明,信息的不完备和不对称是市场经济不能像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那样完美运转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体系中更加突出的信息不完备和不对称现象,导致即使主观上愿意稳健经营的金融机构也有可能随时因信息问题而陷入困境。然而,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高昂成本金融机构又往往难以承受,因此,政府及金融监管当局就有责任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金融体系中的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 二、金融监管理论的演变 政府干预还是自由放任问题历来是各经济学派争论的主要焦点,尽管金融监管本身并不等同于政府干预,但是金融监管理论却受着政府干预理论的强力支持,因而也随着争论双方的此消彼涨而发生变化。同时,金融监管活动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历史性,因此,我们在对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回顾分析的时候,既要考虑到当时主流经济学思想和理论的影响,还必须考虑到当时金融领域的实践活动和监管理念。 1、20世纪30年代以前:金融监管理论的自然发轫 早期的金融监管并没有固定的制度安排可循。政府对金融活动实施监管的法规依据最初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英国颁布的旨在防止证券过度投机的《泡沫法》。但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监管,是与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直接相联系的。中央银行制度的普遍确立是现代金融监管的起点,有关的金融监管理论也由此初步形成。众所周知,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历来是反对政府干预的,“看不见的手”的信条在理论上与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相悖。根据亚当·斯密的“真实票据”理论,只要银行主要投资于体现实际生产的短期商业票据,就不会引发通货膨胀或紧缩,“看不见的手”仍然能够发挥作用,并不需要中央银行专门来管理货币。对此,亨利·桑顿在1797-1825年的“金块论战”中指出,真实票据的不断贴现过程,将会导致信用链条的延长和信用规模的成倍扩张,故而真实票据原则并不能保证银行有足够的流动

金融结构_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_白钦先

经济评论 2005年第3期ECONOMIC REVIEW No.3 2005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 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 白钦先 摘要:本文阐述了作者近二十年来对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金融发展 理论与发展金融学的探索与研究历程,针对西方学者只包含“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两大 要素的特指金融结构理论,提出“金融相关要素的组成、相互关系及其量的比例”的一般金 融结构理论;并针对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变迁即是金融发展”的量性金融发展观,提出 “金融结构演进(质性与量性发展相统一)即金融发展”,及“金融功能演进(扩展与提升)即 是金融发展”的金融发展理论,提出与论证了建立发展金融学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结构 金融功能演进 金融发展理论 发展金融学 近二十年来,我一直十分关注并持续不断地研究金融结构和金融功能的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大体经历了由特殊到一般、由表及里和由浅入深的研究与探索历程。具体而言,20世纪80年代中期分别从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融资方式结构这一特殊金融结构的演进和金融总体效应(功能)这样两个方面同时展开;90年代进而对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般理论、金融功能的特征及从金融功能观视角研究金融问题的特殊优越性进一步深入研究;21世纪初,特别加大了对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及以金融资源学说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问题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梳理整合在发展金融学这一整体框架之内。这一历程并不是事先策划预设的结果,而是事后对这一历程进行回顾与追寻的自然纪录与总结。这中间伴随着不断的观察、思考与审视,困惑、质疑、修正、补充与发展。 一、对融资方式结构及金融总 体效应(功能)问题的研究 我对于金融结构理论和金融功能问题的研究,包括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这一融资方式结构及金融总体效应这样两个研究视角,都是伴随“比较银行学”项目的研究及其最终成果《比较银行学》专著的撰写,并作为该学科研究对象———金融体制九大构成要素(与本题相关的要素是组织形式、框架结构、发展战略、总体效应四大要素)而展开研究的,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在专著《比较银行学》的绪论中,我提出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是“金融体制”,金融体制是金融发展战略、组织形式、框架结构、构造方式、业务分工、监督管理、运行机制、运行环境和总体效应九大金融相关要素的有机整体的理论观点与研究框架。 1.金融组织形式与框架结构———金融结构 为方便与简练,不可能详引书中关于这两个要素的具体含义与构成,大体上金融组织形式是讲各类金融机构的构成、设置原则及特点与优劣;而金融框架结构包括了金融体系的总体构成、相互关系与联系方式、数量与地理分布,资产与负债的类型与数量比例,与政府、工商企业的联系方式与依赖程度等等子要素。整体而言,我提出的金融组织形式与框架结构的涵义及所包括的要素比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的涵义与要素更广、更为丰富而无不及。可惜那时候我还无缘得知戈氏其人与其相关专著。 现在看来,80年代中期我对金融结构的研究就其内容、金融要素与实质而言,更接近于我本人近几年提出的金融结构的概念。 2.金融倾斜及其逆转———融资方式结构的动态化 “金融倾斜”最初是由我本人在研究了全球不同类型国家金融体制的发展演变后,高度抽象提出的一个概念。我提出,中国“关于自然金融倾斜发展战略和人为金融倾斜发展战略的选择。就世界各国金融业和金融业务方式的历史发展而言,一般是先有间接金融,后有直接金融……而且在间接金融与短期金融之间,直接金融与长期金融之间有一种大体上的对应关系。这两种对应因素不仅在产生发展的 39

我的金融学研究生涯_EugeneF_Fama

经济资料译丛2014年第2期 我的金融学研究生涯 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 Eugene F. Fama? 序 《金融经济学年度评论》(Annual 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的主编请我作一职业自传。我主要想写自己所认为最好的方面。对我其他经历感兴趣的读者请从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下载我的简历。我仅简要地和大家分享我的某些想法及其起源,为文章添些乐趣。我也不打算回顾别人所做的贡献,因为这有可能使他们高看自己。若有不当之处,我在此先请读者多多包涵。 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看,金融学都是经济学中最成功的分支学科。这两门学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目前金融研究已渗入到经济学的其他领域并应用于现实世界的经济活动中。自金融学诞生时起,我就开始从事金融研究了。与此同时,Markowitz(1952,1959)、Modigliani和Miller(1958)也开始涉及金融领域,并使之逐渐成为一个严谨、科学的学科。与建立该领域的巨人们一起见证这个学科的发展、一起做贡献并发展成为朋友和同事,一直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起源 我的祖父母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移民到美国,所以我是第三代的美籍意大利人,而且是家族中第一个上大学的人。 在高中时,我对运动充满了激情。那时,我会去打篮球(但打不好)、跑步(国家运动会跳高项目第二名 ——成绩是5'8'',这对一个小孩来说已经很不错了)、玩橄榄球(国家级亚军)和打棒球(进了国家半决赛;一共打了两年)。我自称发明了橄榄球运动的边锋位置,这是我在试图阻挡更大防守拦截却被橄榄球打到的时候想到的。在我曾经就读的 ?作者系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与Robert J. Shiller和Lars Peter Hanssen分享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作者电子信箱是eugene.fama@https://www.360docs.net/doc/461805257.html,;本文由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黄拉拉翻译;本刊编辑部校译。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