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台山侨乡文化特色

广东台山侨乡文化特色
广东台山侨乡文化特色

广东台山侨乡文化特色-旅游管理

广东台山侨乡文化特色

台山是“中国最一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侨分布广、人数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台山侨乡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特色,台山教育事业发达,语言特色鲜明;建筑种类较多,且中西兼容;基督教传入得早,民众思想开放;文体氛围浓厚,形成特有的体育文化现象。

广东省台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毗邻港澳,南临南海,是中国内地最大的侨乡,山有“内陆侨都”和“中国第一侨乡”之称。台山也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之乡”和“排球之乡”,还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地区”、”全国体育先进市”、“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称号。台山侨乡的孕育、发展与形成,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台山侨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其侨乡文化更显特色,这些都是构成台山侨乡有别于其他侨乡的显著特征,并享有“中国第一侨乡”美誉的重要因素。

一、台山侨乡文化特色

(一)侨乡历史悠久,侨民分布广泛

台山同海外交往的最早记录是公元436年,冯业率300人从高丽(今朝鲜半岛)漂洋过海,在今新会、台山沿海一带登陆,这一历史纪录距今已1560多年。而台山最早的出洋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距今已1000多年。1774年,广海山背乡人陈学进、陈仕保父子赴南洋谋生。这是有文字记载台山第一位出洋谋生者,距今已230年。1821年,上川甘泽浓乘帆船往美国(洲)。这是有记载的台山第一位美国(洲)华侨。

据统计,2012年台山市户籍人口99.62万,旅居海外及港澳台等92个国家和地区的台山籍乡亲130多万,主要旅居在美国、加拿大、澳洲、巴西、墨西哥、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其中美洲地区的台山华侨华人有约73万人,占台山旅外乡亲总数的56%。在美国的台山华侨华人有50万人,占美洲地区台山华侨华人总数的69%在历史上,向有“美国华侨半台山”的说法。海外台山人比在家乡台山的人数还要多,形成了海内海外“两个台山”,这在全国侨乡中是少有的。而一个县级市的旅外乡亲就分布得如此广泛,这在中国侨乡中也是不多见的。

19世纪中叶,大批台山人远赴重洋到美加、澳洲等地淘金,衣锦还乡时,人们都称他们为“金山伯”,久而久之,“金山伯”就成了老一辈华侨的代名词。美国旧金山因淘金而得名,是一座有众多华人居住的城市,大部分华人都是台山乡亲,就连现任市长李孟贤也是台山人后裔。“中国民营铁路之父”陈宜禧、前任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加拿大前总督伍冰枝等就是海外台山籍乡亲的杰出代表。

(二)教育事业发达,语言特色鲜明

台山发达的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民众的文化教育素质普遍较高,思想开放、民风务实、易于接受新鲜亊物,这些都是侨乡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台山海内外乡亲历来关心支持教育发展。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加华侨就捐资办起台山一中等几十所学校。改革开放以后,侨资办学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从1997年到2010年,香港台山商会以及很多社会团体和达贤人士捐资办学达5亿多元,全市的所有中小学校几乎都接受过捐赠。

在近代,中英语言的接触产生了人们没有料到的后果,这就是晚淸的“话语革命”。在不经意间大量的中国话已被外来语所替代。这场“革命”也在台山侨乡悄悄地进行。台山华侨主要居住在美国、加拿大、澳洲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东南亚地区过去也长期是大英帝国殖民地,华侨长期生活于斯,目濡耳染。他们返乡后,在与家乡人交谈中有意无意地夹杂着一些英语词句,乡人(尤其青年人)感到好奇、新鲜、时髦,逐渐“鹦鹉学舌”,这种蹩脚的英语即“半唐半番”的英语(戏称“台山话英语”)便在侨乡传播开来,成为粤方言中有特色的外来语。如,在台山饮茶宴请争着付款叫“比钱”(Pay Money)台山方言叫球为“波”(ball),打球叫“打ball”,好球叫“骨波”(good ball)。另一方面,台山方言(Toishanes)作为四邑方言的代表,它不光流行于台山侨乡,而且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华埠。在北美唐人街(Chinatown),台山话初期被视为中国的“国语”,与“大世界语”英语相对,被称为“小世界语”(陈航,2013)。

(三)建筑种类较多,中西兼容凸显

以台山、开平农村的别墅式民居(洋楼)碉楼、学校和城镇的骑楼式商业建筑为代表的侨乡建筑,被我国建筑学界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国近代建筑派系中的一朵奇葩”。它们的最大特点是中西合璧,外表很“洋气”,美轮美奂。台山一些城镇的骑楼式商用建筑和别墅式楼群等“台山洋楼”让参观者赞不绝口,流连忘返。

这些独具特色的洋楼遍布侨乡台山大地,它集中体现了欧美建筑的风格,但它们又都带有“浓浓的”台山味。台山洋楼,虽然经过岁月的磨蚀已成为侨乡文化的精华,成为我国罕见的历史文化景观,被誉为侨乡台山文化的一张名片。

台山洋楼大都以西式为主,但在局部保留中国南方农村的特色,被誉为

“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大致具有以下几大特点:建的早;建得多,包括墟镇、学校、民居都有大量洋楼;建筑特色鲜明,中西合璧,千姿百态。

台山洋楼都是由华侨出资兴建的。现在这些楼主人的后人很多都在美加和港澳等地,洋楼可以说是与他们沟通感情的一个媒介。而洋楼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已成为台山市建设具有侨乡特色文化大市、实施“商旅旺市”战略的宝贵资源。打造“台山洋楼”品牌,除了沟通乡情,就是让洋楼文化能得到传扬,这对推进台山文化大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基督教传入早,民众思想开放

台山在我国西方宗教文化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方第一个前来中国传教的基督教耶稣会教士方济各?沙勿略(西班牙人),首先踏足中国的地方就是台山上川岛。明嘉靖三十—年(1552年)8月,他奉葡萄牙国王之命前来中国传教,但未被批准进人中国内陆,于是年9月15日来到上川岛,在这里建起一座小教堂进行传教活动,当年12月3日病故后葬于上川岛象山。他的墓和亲手挖的海岸淡水井至今仍在岛上。台山的基督教教堂之多在全国也少见,建国前竟达45间,遍布于侨乡城乡。这些教堂多为中西合璧的建筑,有很高的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价值。

台山华侨在传播西方宗教文化中起了重要作用。据有关资料,由华侨牧师最早传入台山的基督教叫循道教,它就是由华侨苗九于1877年派其妻子回到台城传播开来的。芝加哥的友爱浸礼会于1920年派梅光显牧师回端芬汀江圩传教,他建了教堂和正德小学。

明末清初是中国教育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即由旧式学堂逐渐过渡到新式学校。教材由传统的四书五经向近代自然科学转变,而教会的出现加快了这

一转变过程。学校传播“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对于当时破除迷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董小荣,游景如,1999)。

基督教传入的同时,也给台山带来了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思想,给当地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当地民众思想开放,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五)文艺氛围浓厚,音乐排球领航

台山有“文化之乡”之美誉,文艺氛围浓厚。在五邑侨乡的街头巷尾,乡土味十足的民间曲艺表演随处可见可闻,众多的曲艺社、“私伙局”等民间艺术团体形成了五邑地区独特的文艺特色,开平、台山、新会三市被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的称号。五邑“小调”漂洋过海。明清时期,中原古乐、江南小曲以及昆曲牌子等传到南粤,后来,五邑侨乡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继承发展了“夹房歌”、“卖鸡调”、“木鱼调”、“禾楼歌”、“顺口溜”等形式,赋予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并使这些古调融入当地的婚嫁节庆风俗中。在多数民间传统艺术每况愈下的今天,侨乡的民间曲艺却方兴未艾,为使民间曲艺跟上时代的步伐,开平曲艺界对民歌等艺术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唱腔、音乐伴奏、演唱形式等多个方面都有所突破,摒弃了拖沓的旋律,注入新的音乐元素,并尝试使用中西乐器伴奏,增强时代感。飘色,亦称摆色、以八、九岁的儿童装扮成戏剧故事、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由人们用“色柜”抬着出游,属于人物造型艺术,是台山民间艺坛上的一枝奇葩,其中以斗山浮石“摆色”久负盛名,誉满海内外。

体育运动,尤其是排球运动在台山蓬勃发展,并有悠久的发史。在台山,最先开展排球运动的是台城谭氏学校(现育英中学)和四九下坪堡小学。早在1919年2月,台山斗山浮石村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排球组织——华利磨学会(华利磨是英文排球Volley ball的译音)。此后,在华侨、港澳同胞和社会热

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排球运动在台山迅速普及。1927年8月,台山县排球队代表中国参加第八届远东运动会,夺得冠军。这是中国运动员夺得的第一项排球国际比赛冠军。1930年和1934年的远东运动会,台山排球健儿都夺得冠军,首次实现中国排球国际比赛的“三连冠”,为中华民族洗刷了“东亚病夫”的耻辱。20世纪50年代,台山向全国各省、市和部队输送了140多名排球运动员。在国家排球队中,台山籍运动员多年来占半数以上。1972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广州视察广东省体工队时曾说过“全国排球半台山。”台山人对排球运动情有独钟,并以排球运动为载体,将其融入社会,融入文化,融入生活,成为当地的一种体育文化现象

二、结论

作为著名的侨乡,台山的侨乡文化展示出其特有的魅力,这不仅仅是属于台山这个地区的独特侨乡文化现象,同时也是珍贵的属于全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资源。在对外交流不断加强的今天,了解、保护和发展台山的侨乡文化变得越发重要。

(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

广东文化现状及发展之思

广东文化现状及发展之思 刘蒙复旦大学商学院 摘要:广东是经济大省,但是在文化上的发展却远远赶不上文化大省的标准。广东文化在发展上既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发展也处在弱势,在文化产业上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提升广东的文化软实力,可以参考这样一些途径:借助市民社会,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提高思想原创力,弘扬岭南文化,塑造“新广东人精神”:建设一批文化大品牌等。 关键词:广东;文化;现状;发展 一、关于“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约瑟夫·奈教授提出的,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其中,硬实力是在国家实力中有形的国际要素,一般是可以量化和测量的,包括人口、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归纳起来为四个方面的影响力,即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文化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这些影响力均要通过大众传媒体现出来。另外,相对于具体的国民生产总值、科研成果及转化率、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哲学与社会科学也属于国家“软实力”范畴。软实力是一种软的力量,具有扩张性和传导性,可以超越时空,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而且软实力产生的效力是缓慢的、长久的和内生的,而且更具有弥漫扩散性,更决定长远的未来。因为这些特性,软实力需要长期的艰苦建设,绝对不会像有些硬

广东文化

广东文化 ====================================================================== 一、饮食文化 1、早茶的精髓——品味消逝的时光体验陶醉的浪漫 消耗时间是消极的,消遣时间是积极的,广东早茶,不是消耗时间,而是消遣时间,时间因此变得有滋有味,呈现出生命的趣味与丰富。 吃早茶就是吃时间的滋味,你必须有这份 优哉游哉的闲情。不同于一般茶楼,纯粹喝茶, 广东早茶则丰富得奢侈,茶,只是个借口,更 广泛的是广式点心菜肴粥品。 广东早茶点心有干有湿。湿点以粥花样最 多:香米粥、紫米粥、皮蛋粥之类;干点嘛, 以精致为佳,皮子透明,好像玻璃纸裹着馅, 如饺子、云吞、水晶包,里面的馅抱紧成团, 咬得出弹性。早茶的小菜,大荤为主,如肠段、 牛腩、凤爪之类,小竹笼蒸,这样沥尽油脂,仅留香味,还有嚼劲,很清淡。 喝茶、看报、会友、聊天、想心思、谈生意。时间原来是空空荡荡的,需要内容填充。你可以选择吃早茶,吃早茶在语文老师的眼里,是动宾搭配不当的病句,但在这里,早茶真的是吃的!茶的标题裹不住佳肴的美味。 2、客家菜 客家菜(又称东江菜)发祥地为粤北东江、兴梅地区,在广东境内操北方方言的地方都属客家菜肴文化区。所谓“客家”,是相对于岭南土著居民而言,客家人是中原南下的移民,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迁至岭南的粤北山区后,成片居住,“反客为主”,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原的语言与饮食习惯;而且,由于客家人居住地区大都是远离海洋的内陆,与中原地区的自然环境比较相似,故客家菜肴保留中原菜肴风味,以油重味浓、多高热量高蛋白菜肴为特点。 客家菜的口味,异于广州菜和潮州菜,不求清淡而求浓郁、酥香,原因是客家地区,气候相对于岭南其他地区寒冷,人体需要吸收较多的能量和蛋白质;而食水多带有微量元素,又有助于人体对能量和蛋白质的吸收,岭南人所说的“水土寒凉”,决定了客家菜的口味。 3、广东凉茶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

附件5 《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评价指标表》和《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基础数据表》填表说明 《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评价指标表》由2大类、13中类、24小类指标组成,是对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价值特色和保护措施的综合评价,与之相对应的是《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基础数据表》,其填报的资料、数据、图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每项指标评定分值的必要依据。为做好《评价指标表》和《基础数据表》的填报工作,现将有关指标释义说明如下:《评价指标表》包括价值特色和保护措施2大类指标。 一、价值特色方面 价值特色是街区、镇、村评价的基础和核心,由10个中类、17个小类指标组成,分别涉及街区、镇、村的历史影响、古迹建筑、街巷景观、空间格局、文化民俗以及生活延续等方面。 (一)历史久远度 历史久远度反映街区、镇、村历史形成发展的久远程度,具体评价由现存传统建筑、文物古迹最早修建年代来确定。 1、现存传统建筑、文物古迹最早修建年代 (1)是指位于现状街区、镇、村建成区范围之内1,且目前尚存历史传统建筑、文物古迹遗址的最早修建年代(历史上经过部分或完全修复的,以尚能观察到和鉴别的建筑遗迹最早年代为准)。本项指标反映街区、镇、村的历史久远度。 (2)资料填报:注明古迹建筑具体名称、最早修建年代(附有1 评价范围:街区、镇、村评价指标表涉及的历史传统建筑、文物古迹均应位于现状街区、

效证明文件,包括县级以上史志资料或文物行政部门的鉴定意见)。提供该古迹建筑的文字简介2、现状照片3。 (二)文物价值(稀缺性) 本项指标反映街区、镇、村拥有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以及稀缺程度,具体评价由拥有文物保护单位的最高级别来确定。 2、拥有文物保护单位的最高级别 (1)是指位于现状街区、镇、村落建成区范围之内,拥有文物保护单位的最高级别,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 (2)资料填报:注明拥有文物保护单位的最高级别,及其他所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称、等级、数量、公布时间等必要信息。提供每一处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字简介、现状照片。 (三)历史事件名人影响度 本项指标反映街区、镇、村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或名人居住生活的影响程度,是街区、镇、村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的重要体现方面,由历史事件和名人的建筑保存情况和影响等级两方面具体确定。 重大历史事件: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推动全国或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具有全国或地区范围的影响;或系当地水陆交通中心,成为闻名遐迩的客流、货流、物流集散地;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建设过重大工程,并对保障当地人民生命 2文字简介:包括古迹建筑的地理位置、历史形成、价值特色、修复保存等情况,定性与定量描述相结合,word格式编辑,300字左右。以下同。 3现状照片:能反映古迹建筑价值特色、现存状况及周围环境的彩色照片2-3张,JPG格式,每张照片大小在500kb左右。以下同。

论广东特色文化

论广东特色文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论广东特色文化 广东省,简称“粤”,省会,辖21个省辖市,其中副省级城市2个(广州、深圳),地级市19个。广东是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位于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它是一个以为主体的省份,全国在该省均有分布。广东在语言风俗、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一面,内部有三大,与中国北方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广东GDP值已超越台湾,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开放的省份。 广东,在古代,被中原人称之为“南蛮”。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广东这个地方有如此久远的历史,当地的文化却不敌北京,上海,甚至东北等地的文化在中国被更多的人欣赏。难道广东的文化底蕴真的不够吗?难道广东的文化发展真的跟不上她的GDP发展吗?答案当然是“不”。 何谓文化,这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由单一狭窄到丰富宽广递进。狭义的文化概念,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各项公益文化事业;较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所谓意识形态文化事业;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创造的各种形态的财富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单凭被妖魔化广东人形象,如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各种电影、电视剧、小品和相声节目中,广东人的形象似乎被定格为“矮小、强于心计、操着难听的广东口音、只会吃野生动物的无文化爆发一族。其实,每个民

族,每个地方,其文化都会有其长处及其短处,而我们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广东具有历史悠久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主要有,,三大块。而广东的、则属于中国的十大地方剧种。俗语有说“食在广东”,可见广东的饮食文化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美誉。既然广东有如此多着名的文化,为何还是无法超越其他省份呢?每年的春晚,都看不见广东的粤剧或者其他的文化登台,甚至还把广东人说的不标准的广东话拿上去当笑话,难道广东的文化就如此不入流吗? 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推广地方语言,而不是抵制。 方言,是一个地方的标志,是一个地方文化的原点。 走遍广东各个地方的大街小巷,学校,公共场所等,你都会发现那几个清晰的字眼“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这句话字里行间都在暗示不说普通话的人就不文明,但是,又有多少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呢?每个初到广东打工的外省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听不懂粤语。所以每个外省人都说广东人不尊重外地人,但是认真倾听观察,你会发现,其实很多的外省人说的也不是普通话,说的都是自己家的方言。他们的方言虽然与国语的区别没有粤语与国语的区别大,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也没办法听得懂他们说的话。正如一句话所说“要让别人尊重自己,先要自己尊重别人”,与广东人交流,你会发现,即使不会说普通话的爷爷奶奶,也会努力地用自己蹩脚的普通话与外省人交流。

广东文化调查报告

广东文化调查报告 随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让我们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调研家乡文化与发展情况: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而家乡文化熏陶、塑造了我们每个人。回归家乡,回归广东,探寻广东省的文化特色。 1.广东的三大历史文化体系 1)广府文化 广府文化即汉族广府民系的文化,是中华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发源于古代中原,以广州、香港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历史上百越民族的互相迁徙,不同时期集聚于某一地区的不同群体之间、不同文化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源于百越族、百越文化而又被汉文化辐射的民族和文化。广府人享受生活、积极向上、务实过好每一天的生活态度。广府说粤语,粤语的特点:大量保留着古代汉语的成分,不少古代“南越”族语言的底层成分,而已吸收了较多的来来词,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创造出方言词汇。 2)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而客家人也被称为是“丘陵上的民族”。客家人源远流长,也称为平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古时候在中原和江东江南地区,居无定所,四处迁徙,最终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客家人具有浓重的传统观念思想,崇文轻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客家说客家话,客家话的特点:多送气音,古全浊声母,不论平声仄声,大多变读为送气清音,有一些与普通话同的地方。 3)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是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置的揭阳戍为前身、隋王朝设置的潮州为中心发展演进而来的中国区域文化,潮汕文化是吸取古代南粤土著文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不断融合和发展而成的。潮汕人,使用潮汕话的粤东地区的住民,潮汕人祖籍中原,隋宋两次南迁最终定居潮州府形成潮汕文化。潮汕人是海洋文化的族群,崇商重利深入骨髓,饿死不打工的商人思维。潮汕说

广东台山侨乡文化特色

广东台山侨乡文化特色-旅游管理 广东台山侨乡文化特色 台山是“中国最一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侨分布广、人数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台山侨乡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特色,台山教育事业发达,语言特色鲜明;建筑种类较多,且中西兼容;基督教传入得早,民众思想开放;文体氛围浓厚,形成特有的体育文化现象。 广东省台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毗邻港澳,南临南海,是中国内地最大的侨乡,山有“内陆侨都”和“中国第一侨乡”之称。台山也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之乡”和“排球之乡”,还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地区”、”全国体育先进市”、“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称号。台山侨乡的孕育、发展与形成,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台山侨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其侨乡文化更显特色,这些都是构成台山侨乡有别于其他侨乡的显著特征,并享有“中国第一侨乡”美誉的重要因素。 一、台山侨乡文化特色 (一)侨乡历史悠久,侨民分布广泛 台山同海外交往的最早记录是公元436年,冯业率300人从高丽(今朝鲜半岛)漂洋过海,在今新会、台山沿海一带登陆,这一历史纪录距今已1560多年。而台山最早的出洋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距今已1000多年。1774年,广海山背乡人陈学进、陈仕保父子赴南洋谋生。这是有文字记载台山第一位出洋谋生者,距今已230年。1821年,上川甘泽浓乘帆船往美国(洲)。这是有记载的台山第一位美国(洲)华侨。

据统计,2012年台山市户籍人口99.62万,旅居海外及港澳台等92个国家和地区的台山籍乡亲130多万,主要旅居在美国、加拿大、澳洲、巴西、墨西哥、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其中美洲地区的台山华侨华人有约73万人,占台山旅外乡亲总数的56%。在美国的台山华侨华人有50万人,占美洲地区台山华侨华人总数的69%在历史上,向有“美国华侨半台山”的说法。海外台山人比在家乡台山的人数还要多,形成了海内海外“两个台山”,这在全国侨乡中是少有的。而一个县级市的旅外乡亲就分布得如此广泛,这在中国侨乡中也是不多见的。 19世纪中叶,大批台山人远赴重洋到美加、澳洲等地淘金,衣锦还乡时,人们都称他们为“金山伯”,久而久之,“金山伯”就成了老一辈华侨的代名词。美国旧金山因淘金而得名,是一座有众多华人居住的城市,大部分华人都是台山乡亲,就连现任市长李孟贤也是台山人后裔。“中国民营铁路之父”陈宜禧、前任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加拿大前总督伍冰枝等就是海外台山籍乡亲的杰出代表。 (二)教育事业发达,语言特色鲜明 台山发达的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民众的文化教育素质普遍较高,思想开放、民风务实、易于接受新鲜亊物,这些都是侨乡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台山海内外乡亲历来关心支持教育发展。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加华侨就捐资办起台山一中等几十所学校。改革开放以后,侨资办学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从1997年到2010年,香港台山商会以及很多社会团体和达贤人士捐资办学达5亿多元,全市的所有中小学校几乎都接受过捐赠。

广东茂名民俗文化

广东茂名民俗文化 姓名:周广杰学号:201030740433 茂名在广东省粤西,以西和湛江接壤,以北与广西交界,茂名全景包括高州市,信宜市,化州市和茂名市。茂名处于原来的高凉郡,建国后才正式把这地区划分为市,用茂名地区的历史人物潘茂名作为市的名字。茂名是著名港口城市,也是广东省人口较多的地级市,农业经济比较发达,农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水果总产量、油料作物总产量、猪肉总产值在广东省地级市中均排第一位。茂名具有很多地区特色的民俗文化。在民间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丰厚的存量,茂名的农历新年也有其特色的民俗文化。 一、茂名民间音乐、舞蹈 茂名民歌大致可分为革命历史民歌、新民歌、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等几类;茂名民舞在八十年代普查时,共有80余个舞种,120多个演出形式,400多个传统节目,3350多个演出班社,占全省的舞蹈演出班社1/3以上。著名的茂名民歌有《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花轿到门前》、《车水歌》等。著名的茂名民舞有花挑、花扇、花伞、火绫子、狮子舞、春牛舞、竹马舞、旱船、龙灯等。其代表作品《丰收乐》、《一把伞》、《山乡渔歌》、《锣鼓闹秧》等曾在全国汇演、调演比赛中获奖。除此之外,茂名传统文化中还有一部分音乐演奏形式、节目;如“潢川锣鼓”、“商城丝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有一次较大的变革,即在原生状态的民间音乐舞蹈中加入了一些新的音乐、舞蹈元素,形成所谓新民歌和新民舞;建国后,至1978年经过两次“文艺采风”,原生状态的民歌、民舞在被收存保护的过程中又有所变化,纯原始的民间音乐舞蹈已不多见。代之以原民间音乐舞蹈素材为基础,再创作而形成的一批音乐、舞蹈节目存在形式。 茂名灶戏,是茂名特有的民间曲种,其唱腔音乐与端公祭神唱的“灶书”唱腔相近,修称“唱灶”。它最早流行于固始东乡、北乡的罗集、分水、蒋集、往流等地乡村的木匠群体中,至今约150年历史,其代表曲目为《郭丁香》。活动鼎盛时期,即清末至民国年间才在固始县毗邻的商城县、潢川县、淮滨县等部分区域流传。五十年代,灶戏还在农村时有演出,此后随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活的改变而逐步走向衰亡。如今除七十岁以上的艺人和六十岁以上的群众,懂它的声腔音乐和表演形式、主要剧目外,中、青年一代知晓者已寥寥无几。 灶戏作为流传在民间的一种曲艺形式,演出和传承都很困难,据口碑资料整理而得,灶戏在一百四十多年前的清朝咸丰年间产生。先后形成曲目约10余个,但表演和受众面较窄,主要以心传口授形式传承。群体受众也很有限。

论广东特色文化

论广东特色文化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论广东特色文化 广东省,简称“粤”,省会,辖21个省辖市,其中副省级城市2个(广州、深圳),地级市19个。广东是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位于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它是一个以为主体的省份,全国在该省均有分布。广东在语言风俗、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一面,内部有三大,与中国北方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广东GDP值已超越台湾,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开放的省份。 广东,在古代,被中原人称之为“南蛮”。距今约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广东这个地方有如此久远的历史,当地的文化却不敌北京,上海,甚至东北等地的文化在中国被更多的人欣赏。难道广东的文化底蕴真的不够吗难道广东的文化发展真的跟不上她的GDP发展吗答案当然是“不”。 何谓文化,这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由单一狭窄到丰富宽广递进。狭义的文化概念,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各项公益文化事业;较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所谓意识形态文化事业;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创造的各种形态的财富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单凭被妖魔化广东人形象,如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各种电影、电视剧、小品和相声节目中,广东人的形象似乎被定格为“矮小、强于心计、操着难听的广东口音、只会吃野生动物的无文化爆发一族。其实,每个民族,每个地方,其文化都会有其长处及其短处,而我们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广东具有历史悠久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主要有,,三大块。而广东的、则属于中国的十大地方剧种。俗语有说“食在广东”,可见广东的饮食文化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美誉。既然广东有如此多着名的文化,为何还是无法超越其他省份呢每年的春晚,都看不见广东的粤剧或者其他的文化登台,甚至还把广东人说的不标准的广东话拿上去当笑话,难道广东的文化就如此不入流吗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推广地方语言,而不是抵制。 方言,是一个地方的标志,是一个地方文化的原点。 走遍广东各个地方的大街小巷,学校,公共场所等,你都会发现那几个清晰的字眼“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这句话字里行间都在暗示不说普通话的人就不文明,但是,又有多少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呢每个初到广东打工的外省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听不懂粤语。所以每个外省人都说广东人不尊重外地人,但是认真倾听观察,你会发现,其实很多的外省人说的也不是普通话,说的都是自己家的方言。他们的方言虽然与国语的区别没有粤语与国语的区别大,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也没办法听得懂他们说的话。正如一句话所说“要让别人尊重自己,先要自己尊重别人”,与广东人交流,你会发现,即使不会说普通话的爷爷奶奶,也会努力地用自己蹩脚的普通话与外省人交流。他们那一代人,从年轻到老,都没有学过普通话,尚且努力地学习普通话,就是为了与外省人能够和谐地共处。 经过多年国语与外语的冲击,粤语早已在年轻人的嘴中变味了。现在很多中小学校要求,学生放学后在家父母也要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造成小孩说粤语的时间更少了。我认为,在学校,用普通话是理所当然,但是不应该如此限制广东人说自己的方言,毕竟那也是一种文化。如果如此抵制下去,总有一天,粤语会销声匿迹。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每个地方方言都是当地的文化,要让各个地方的人能够达到良好的沟通,最好当然是能够用上“普通话”,但是不应该去抑制当地人用自己的方言。

广东历史与文化

在广东历史与文化中讲述了广东的三大文化体系,分别是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现在我想谈谈我对客家文化的认识。 说起“客家文化”我一点也不陌生,我是一个广府地区的客家人,不是地地道道的梅州客家人。但我们客家人的在文化和习俗方面还是有很多的相同之处。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和扩展。中国自秦汉以后一千多年间,由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或天灾战祸等原因,多次引起中原汉人向南迁徙,数量超百万之众。南下汉人形成若干支系,其中进入赣南、闽西、粤东北山区的中原汉人,与古越族后裔畲、瑶等土著居民杂处,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创造出一支与中原文化相通、又具南方特色的文化,称为“客家文化”。这些南迁汉人,操一种浓厚中原古音,并杂夹江淮官话的语言,称为“客家话”,讲这种话者称“客家人”。如今,海内外客家人约有一亿二千万之众,其中客家人在香港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在台湾占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在国内、除闽、赣、粤三省外,湖南、广西、四川等省都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在海外如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都有很多客家人。梅州是客家人最多最集中的聚居地,现有人口500多万,号称“世界客都”。 广东客家人的分布状况必然深远影响广东客家文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确定,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客家人集中在粤东北、粤北、粤中梅州、河源、惠州地区这种大的分布趋势是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而在粤东、粤西等处于潮汕人、广府人包围下的一些客家分布点,在强势的潮汕、广府文化压迫之下,这些分布点会逐渐缩小,有些甚至消失,同化为潮汕人或广府人。所以在今天的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客家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合体文化,虽说这样有益与文化的大体发展,但客家文化也是广东的一大文化主体,还是要加以保护,不让它消失。 客家文化主要包括方言、民俗、民间文艺三个方面。客家方言保留了很多古汉语,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而且在民间文艺方面有重大造就的就是客家山歌,它是中原文化与土著民歌的结晶,是中原文化的“活化石”。客家围楼在客家建筑里最具代表性,围龙式围屋的分布,以客家聚居腹地梅州地区的梅江区、梅县区、兴宁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衍播东江流域以及环珠江口的深圳地区。围龙式围屋是广东客家民居中数量最多,规模宏伟,集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哲学思想、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民居建筑。客家人在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善良、勤奋拼搏的精神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在“客家文化”中也涌现了一批批名人。其中包括唐代宰相——张九龄、文学家——曾巩、抗金明军统帅——袁崇焕、民族英雄——文天祥、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等一大批人物。客家饮食中偏重口一点,代表菜中梅菜扣肉、酿豆腐是很有名的。客家风俗很多,例如婚姻礼俗、过年习俗等。客家山歌是很有特色的,客家山歌用客家话唱,基本是四句七字体,第一、二、四句押韵。酒俗文化也是其代表习俗之一,客家人很好客,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娘”。这种“酒娘”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 在没学广东历史与文化这门课前,我还真的不知道我原来也是客家人,因为以前只认为梅州的才是客家人。作为一名广东人,对广东的历史与文化还是知道的太少了,相信大部分的广东人也更我一样,对家乡的文化一知半解,更别说是广东的其他文化了。学完这门课后,虽不能说很了解广东历史与文化,但起码能大体了解广东的文化。也学到了很多广东的风土人情,也算大开眼界,明白哪怕相隔不远的的地方也是有很大的习俗、饮食不同,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懂得了很多广东的历史和文化知识,让我更加了解广东的过去和现在。我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很重要。

广东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终极版)

广东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 ---广东东莞望牛墩镇七夕文化风情节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望牛墩已从一个典型的水乡农业经济镇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新兴工业城镇,工业经济勃兴,更加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望牛墩镇的“七月七民俗风情节”自2004年至今已举办四届,去年该镇被评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镇委镇政府对这一东莞市的重头节庆进行了重新包装,改名“七夕风情文化节”。首届“七夕风情文化节”于2010年8月15日开幕。随着望牛墩七夕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望牛墩镇领导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如何让乞巧这种传统的文化形式更具活力?在2011年的乞巧节上,一个重要的转变出现了——七夕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文化将成为今后望牛墩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关键词:七夕望牛墩文化产业 起源:“七夕乞巧文化”起源于我国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传说,牛郎与织女相爱,但是因为仙凡不能相恋,王母娘娘知道后,马上从人间带回织女,且用一发钗划下一条无法跨越的银河。牛郎织女的爱情感动了天地,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喜鹊便会形成一道雀桥,让这对苦命鸳鸯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一天在桥上相会。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

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七夕文化。在我国,该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作为一个渔乡之镇,望牛墩自五代以来民间就有做“七夕贡案”过节的传统,乞巧文化源远流长。在每年七夕来临前,很多人都会自发制作七夕贡案,有的以家为单位,每户人家自己动手制作,用谷粒、米粒、彩纸筒和彩布做成各种精巧的小摆设、小型手工艺品,展示牛郎织女的故事场景。二是按照“七仙女”的传说,七家姐妹联合起来,共同制作贡案。第三种规模最大,全村采取“轮猪”形式筹集资金。每年乞巧节过完,家家户户便合资买猪苗,由村里的姑娘们轮流喂养,用于次年七夕杀猪卖钱作为制作贡品的资金。现在的贡案制作,基本上是以村委单位,各户捐资,全村姑娘们一起动手。由于望牛墩镇政府,镇委的重视,七夕文化得以保护和发扬,打造成“七月七民族风情节”,先后于2004年、2006年、2007年和2009年举办了共四届规模较大的七夕风情文化节,并通过此项活动成功将望牛墩打造成广东省首个“民间乞巧艺术之乡”和“中国乞巧文化之乡”,七夕贡案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文化部、农业部、中国民联纳入首中国农民艺术系列活动,被中国民协纳入全国举办的“我们的节日”七夕系列活动之一。 现状:由于之前四届的“七夕文化风情节”的举办,望牛墩这个七夕文化节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市镇府的支持下,望牛墩与去年举办了首届中国(东莞·望牛墩)七夕风情文化节。该文化节不但规格比过去大幅提高,而且紧扣“浪漫、和谐、发展”三大

论广东特色文化

论广东特色文化 广东省,简称“粤”,省会广州,辖21个省辖市,其中副省级城市2个(广州、深圳),地级市19个。广东是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省份,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它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在该省均有分布。广东在语言风俗、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一面,内部有三大民系,与中国北方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广东GDP值已超越台湾,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开放的省份。 广东,在古代,被中原人称之为“南蛮”。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广东这个地方有如此久远的历史,当地的文化却不敌北京,上海,甚至东北等地的文化在中国被更多的人欣赏。难道广东的文化底蕴真的不够吗?难道广东的文化发展真的跟不上她的GDP发展吗?答案当然是“不”。 何谓文化,这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由单一狭窄到丰富宽广递进。狭义的文化概念,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各项公益文化事业;较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所谓意识形态文化事业;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创造的各种形态的财富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单凭被妖魔化广东人形象,如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各种电影、电视剧、小品和相声节目中,广东人的形象似乎被定格为“矮小、强于心计、操着难听的广东口音、只会吃野生动物的无文化爆发一族。其实,每个民族,每个地方,其文化都会有其长处及其短处,而我们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广东具有历史悠久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主要有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三大块。而广东的粤剧、潮剧则属于中国的十大地方剧种。俗语有说“食在广东”,可见广东的饮食文化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美誉。既然广东有如此多著名的文化,为何还是无法超越其他省份呢?每年的春晚,都看不见广东的粤剧或者其他的文化登台,甚至还把广东人说的不标准的广东话拿上去当笑话,难道广东的文化就如此不入流吗? 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推广地方语言,而不是抵制。 方言,是一个地方的标志,是一个地方文化的原点。 走遍广东各个地方的大街小巷,学校,公共场所等,你都会发现那几个清晰的字眼“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这句话字里行间都在暗示不说普通话的人就不文明,但是,又有多少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呢?每个初到广东打工的外省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听不懂粤语。所以每个外省人都说广东人不尊重外地人,但是认真倾听观察,你会发现,其实很多的外省人说的也不是普通话,说的都是自己家的方言。他们的方言虽然与国语的区别没有粤语与国语的区别大,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也没办法听得懂他们说的话。正如一句话所说“要让别人尊重自己,先要自己尊重别人”,与广东人交流,你会发现,即使不会说普通话的爷爷奶奶,也会努力地用自己蹩脚的普通话与外省人交流。他们那一代人,从年轻到老,都没有学过普通话,尚且努力地学习普通话,就是为了与外省人能够和谐地共处。 经过多年国语与外语的冲击,粤语早已在年轻人的嘴中变味了。现在很多中小学校要求,学生放学后在家父母也要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造成小孩说粤语的时间更少了。我认为,在学校,用普通话是理所当然,但是不应该如此限制广东人说自己的方言,毕竟那也是一种文化。如果如此抵制下去,总有一天,粤语会销声匿迹。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每个地方方言都是当地的文化,要让各个地方的人能够达到良好的沟通,最好当然是能够用上“普通话”,但是不应该去抑制当地人用自己的方言。 二、增强文化底蕴,让广东文化发扬光大。 一个拥有文化底蕴的大省,只有拥有是不够的,还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增强其文化底蕴,才能让

广东文化

粤菜 是岭南文化圈的广州菜、潮州菜和客家菜、桂菜的总称,为中国四大菜系中颇具特色的地方菜系,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 粤菜原意指广东菜,但作为一个餐饮文化,早已经超越了其地域概念,成为一支餐饮文化奇秀。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由广州、潮州、东江、桂系特色菜点发展而成,是起步较晚的菜系,但它影响深远,港、澳以及世界各国的中菜馆,多数是以粤菜为主。因此有不少人,特别是广东人,认为粤菜是华南的代表菜系。 粤菜注意吸取各菜系之长,烹调技艺多样善变,用料奇异广博。在烹调上以炒、爆为主,兼有烩、煎、烤,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五滋”(香、松、软、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说。时令性强,夏秋尚清淡,冬春求浓郁。 粤菜中较为著名的名店名品:广州酒家的广州文昌鸡;贵联升的满汉全席、香糟鲈鱼球;聚丰园的醉虾、醉蟹;南阳堂的什锦冷盘、一品锅;品容升的芝麻球;玉波楼的半斋炸锅巴,福来居的酥鲫鱼;万栈堂的挂炉鸭;文园的江南百花鸡;南园的红烧鲍片;西园的鼎湖上素;大三元的红烧大裙翅;蛇王满的龙虎烩;六国的太爷鸡;愉园的玻璃虾仁;华园的桂花翅;北国的玉树鸡;旺记的烧乳猪;新远来的鱼云羹;金陵的片皮鸭;冠珍的清汤鱼肚;陶陶居的炒蟹;菜根香的素食;陆羽居的化皮乳猪、白云猪手;太平馆的西汁乳鸽等。 饮茶文化 “喝茶”在粤方言里称作“饮茶”,广州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据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到广州时,就曾与贴身侍卫上过茶楼饮早茶。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诗句。在广州,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如有客到,第一件事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热情、友好和礼貌。由于岭南自古具有“重商”的价值取向,“饮茶”也从家庭走向市场,使广州的茶文化集观赏价值、体验价值、服务价值和商品价值于一身。饮茶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单纯“茶”的范畴,已经成为社会交际方式的一种。饮茶构成了岭南文化别于其他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质。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饮茶最早、茶文化历史最悠久的地方。广州是茶叶之路的起点,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茶叶就连同黄金、玉帛等商品经由广州出口到印度等亚洲地区。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地,我国最早的通商口岸,经济最前沿的开放城市,广州有着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兼古今,集中外,底蕴深厚。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被视作一种交际方式。广州的茶楼与茶馆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它不但供应茶水也供应点心,而且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是茶馆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广州人聚朋会友、洽谈生意、业余消遣都乐于上茶楼。广州人把饮茶,又称“叹茶”。“叹”是广州的俗语,为享受之意。这也正是广州茶楼历百年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广州的配茶点心,由简单到丰富多彩,不仅体现广州人饮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标志着广州茶文化逐渐进入兴盛时期。广州点心,兼收中西点心制作之优长,而形成自身的特色,主要特点是:选料广博,造型独特,款式新颖,制作精细,皮松屑薄。茶点,也成为广州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州的茶市分为早茶、午茶和晚茶。早茶通常清晨4时开市,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时收市,有的通宵营业。一般地说,早茶市最兴隆,从清晨至上午11时,往往座无虚席。特别是节假日,不少茶楼要

浅析广东饮食文化特征与成因

浅析广东饮食文化特征与成因 摘要: 饮食文化作为一种富有广东特色的文化,其主要特征有选料杂博,杂食成风、制作精细,追求享受等方面,另外其自身的特征与形成成因与广东的自然资源基础与气候环境、地理位置、人文氛围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广东饮食文化特征成因粤菜 0前言: 饮食是人类为满足生理和心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行为。饮食文化景观指不同饮食文化要素在时空上的组合与分布,主要分为物质饮食文化景观和非物质饮食文化景观,前者主要包括饮食结构景观和粤菜饮食加工景观,后者包括饮食理念、神灵崇拜和饮食风俗等,可以粮食作物中的饮食文化景观为代表。[1] 饮食文化是广东文化很有特色的一个分支,粤菜享誉海内外,“食在广州”也早已闻名于世。通过对广东饮食文化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透视其生活方式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对广东饮食文化做了初步的探讨。 1 概况 1.1自然地理概况 广东位于中国东南部,太平洋西岸,背靠南海,与东南亚众国家隔海相望。广东西部与广西接壤,北部与湖南、江西相邻,东部与福建相连,西南部与海南隔海相望。广东全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部有少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气候炎热,雨热同期。地形方面,北部地区以山地为主,粤西、粤东北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粤东、珠三角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水资源相对丰富,主要河流有珠江、西江、东江、北江、韩江等。

1.2饮食文化概况 说到广东的饮食,就离不开粤菜,粤菜即广东菜,是中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发源于岭南,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客家菜发展而成,是起步较晚的菜系,但它影响深远,港、澳以及世界各国的中菜馆,多数是以粤菜为主,在世界各地粤菜与法国大餐齐名,国外的中餐基本上都是粤菜。 粤菜的影响较为广泛。据近年来的一些报刊介绍,目前的美国有中国餐馆的近万家;英国有4000家;法国、荷兰各有二千多家;日本不下数千家。这些地方的中国餐馆,多数是粤式茶楼、菜馆,生意很旺。澳大利亚的悉尼市,在“唐人街”的影响下,饮茶已成为一个专门名词,凡到悉尼市游览的人,都以一到“唐人街”享受一下粤式饮茶用餐的韵味为时尚。粤菜的其独特的清淡风味,独领风骚,以“食在广州”的声誉驰名中外。 2 广东饮食文化特征 2.1 选料杂博,杂食成风 粤菜作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尤以选料之广博而闻名。在粤菜中,飞禽走兽、山珍海味、野菜山花,无不可入肴,蛇、鼠、雀、虫、狗、猫等,在其它菜系中令人瞠目结舌的选料,却被奉为席间珍品。如蛇是其它省份的人不敢入口的,如古时代有“杯弓蛇影”的成语,连误以为蛇的影子映在酒杯中就要吓得生病,更不要说吃了。而在粤菜中,蛇却是上佳选材,广东人吃蛇,可谓源远流长,而在粤菜中却是上佳选材,《南越异物志》中就有一首吃蛇的歌谣:“蚺蚺大蛇,既洪且长,宾亨嘉宴,是豆是觞。”如今,广东的蛇馔已有近50余种,并有多间以蛇为基本菜式的餐馆,许多外国人、外地人来广东,都会品尝一下蛇馔,以为快事。在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湛江地区的白斩狗,肇庆地区的鼠脯等。 2.2 饮茶成风、粥品荟萃 在广东,茶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如广府地区的“早、午、晚茶文化”、潮汕地区的

广东早茶的饮食文化

1.1.1广东的早茶文化 广东早茶,就是广东人所说的上茶楼饮茶,而广东的茶楼不同于一般茶楼,纯粹喝茶。广东早茶则丰富得奢侈,茶,只是个借口,更广泛的是品种多样的广东点心、菜肴粥品。说起广东早茶的来源,要追溯到咸丰同治年间。当时广州有一种名为“一厘馆”的馆子,门口挂着写有“茶话”二字的木牌,供应茶水糕点,设施简陋,仅以几把木桌木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脚谈话。后来出现了茶居,规模渐大,变成茶楼,此后广东人上茶楼喝早茶蔚然成风。 在广东人的眼里,“吃”早茶不是消耗时间,而是被视作一种交际和业余消遣时间的方式:喝茶、吃点心、看报、会友、聊天、想心思、谈生意,既填饱了肚子,又联络了感情,还交流了信息。在广东“吃”早茶就是吃时间的滋味,时间也会因此变得有滋有味,呈现出生命的趣味与丰富。也正因为这样,广东人把饮茶又称“叹茶”。“叹”是广州的俗语,意思是“享受”意思。 1.1.2广东点心的起源与发展 广东点心又称为广式点心,是以岭南小吃为基础,广泛吸取北方各地,包括六大古都的宫廷面点和西式糕饼技艺发展而成。品种多达4000多款,是全国点心种类之冠,具有用料精博,喜用海鲜,品种繁多,款式新颖,口味清新多样,制作精细,咸甜兼备等特点,各款都讲究色泽和谐,造型各异,相映成趣,能适应四季节令和各方人士的需求。 广东点心最早是以民间食品为主。广东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物产丰富,盛产大米,故当时的民间食品一般都是米制品,如伦教糕、萝卜糕、糯米年糕、油炸糖环等等。正是在这些民间小吃的基础上,经过历代的常常演变发展,而逐步形成今日局面。 广东具有悠久的文化,早在在秦汉时期,番禺(今为广州市的一个区)就成了南海郡治,经济繁荣,市场贸易增加,饮食业相应地发展。民间食品顺应需要也就相应地发展。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述民间饮食习俗的一节中就记载:“平常则作粉果,以白米浸至

广东十个值得去的地方

广东省最值得去的10个地方 今年,《环球游报》在全国范围内推出“全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评选活动,近段时间,在走访广东省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以及各旅游机构,并听取各方面读者意见之后,现已评选出“广东省最值得去的10个地方”,前五名将参加全国评选。 1岭南古韵珠江三角洲岭南古村落 在河网密布的珠江三角洲,古村遍布,至今还保留着大量明清年代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曾经热闹繁华,村落建设也别出心裁,融合在岭南山水画卷中,独具一番风情。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古村落民居,展现着广府乡土的韵味。村内或窄门高屋,或镬耳高墙,村里还常有水塘或清溪,村落巷道排列整齐,这些乡村民居建筑,原原本本地再现了岭南的传统文化。岭南古村众多,例如从化钱岗、东莞南社、大旗头村等,在珠江三角洲,随处走走,只要深入乡村,都可以发现这些特色村落。入选理由: 乡村、民居,一向是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生活方式的缩影。岭南的古村别具地方特色,而且保留较为完好,与自然风光相互交融,成为岭南独有的风景。国外游客更希望了解的是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岭南古村落将更能吸引国外游人。岭南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令这里的古村落得以完善地保存下来,其中广州从化钱岗村的广裕祠,获得“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奖第一名”。

2 中西合璧开平碉楼 在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目皆是。从水口到百合,又从塘口到蚬冈、赤水,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这一座座碉楼,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历史上开平一带社会秩序曾较为混乱,清朝初年时已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于是海外华侨节衣缩食,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由于华侨众多,这些碉楼也包含着世界各国建筑的不同风格,碉楼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欧洲城堡构件等在开平随处可见。现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入选理由: 碉楼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也是一种中西文化的融合。表面上看,碉楼只是华侨文化的展现,放大看,是世界移民文化的集中。在中国,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乡土建筑在乡村很少,主要在县镇有所表现,但开平举目皆是,随便走到一座碉楼和民居都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迹。这种文化的相异与相融,对于外国游人具有深刻吸引力。 3 造化之功丹霞山 丹霞山另一个名字是“红石公园”,这里的红色山群“色如渥丹,

广东的饮食文化

广东的饮食文化 (一)粤菜简介 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是我国著名四大菜系之一,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烹饪技术之精妙,菜式美点之纷繁多样,味道之鲜美,色、香、味、形整体设计之完美,都可谓首屈一指。在今日中华大地,从京城到边疆,从沿海到关外,一股“粤菜风”正风靡全国,甚至冲击着其它菜系原先占据的市畅 粤菜主要由广州、潮州、东江三种风味组成。(二)影响粤菜的地理与历史因素。 广东地处我国南端沿海,境内高山平原鳞次栉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其西面、东面和北面丘陵环绕、林丰草茂,岭南佳果丰富,飞禽走兽亦多;南面临海,滩涂辽阔,出产不少咸淡水产和两栖类动物同时,广州又是历史悠久的通商口岸城市,吸取了外来的各种烹饪原料和烹饪技艺,使粤菜日渐完善。加之旅居海外华侨把欧美、东南亚的烹调技术传回家乡,丰富了广东菜谱的内容,使粤菜在烹调技艺上留下了鲜明的西方烹饪的痕迹。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汉越文化和生活习俗很快融合。粤菜的形成历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东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宋末时,宋帝带厨南逃,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

广东民间;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量涌入,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畅 粤菜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境内地方菜的优点,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独具特色的广东饮食文化,名扬海内外. (三)粤菜的悠久历史 粤菜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二千年前西汉人所著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的记载,南宋人也夸张描述:粤人“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在公元前122 年左右的南越王第二代王赵胡墓中已有烧乳猪用的炉、叉和乳猪残骨等文物。(四)广东凉茶 广东凉茶,是广东特有的一种茶,具有清凉散热、解暑去湿的功效,起到保健止渴作用。广东地属岭南,多雨潮湿,冬暖夏热,先民们为了除湿去热,便将一些清热解毒、消暑去湿的草药配制成各式各样的凉茶,制售凉茶的药店、摊档、作坊,也随着社会的需要,不断得到发展。每到夏天,凉茶是广东人必不可少的饮料。广东凉茶的主要成份是夏枯草、冬桑叶、野菊花、绵因陈、崩大碗、岗梅、车前草、地胆头、水翁花、金银花、紫苏、薄荷、布渣叶、半边莲等等。(五)广州菜 广州菜特别讲究厨艺精湛,烹调方法有21种之多,尤以炒、煎、火局、焖、炸、煲、炖、扣等见长,讲究炎候,尤重“镬气”和现炒现吃,做出的菜肴注重色、香、味、形。口味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