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方差说课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 第十一章 三角形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1 三角形的边 【出示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 3.学会三角形的表示及根据“是否有边相等”对三角形进行的分类. 4.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预习导学】 自学指导:阅读教材P2—4,完成下列各题. 【自学反馈】 一、三角形 1.定义:由不在__同一条直线上__的三条线段首尾__顺次相接__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有关概念 如图,线段AB ,BC ,CA 是三角形的__边__,点A ,B ,C 是三角形的__顶点__,∠A ,∠B ,∠C 是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__内角__,简称三角形的角. 3.表示方法:顶点是A ,B ,C 的三角形,记作“__△ABC __”,读作“__三角形ABC __”. 二、三角形的分类 1.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__相等__的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有两边__相等__的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__腰__,另一边叫做__底边__,两腰的夹角叫做__顶角__,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__底角__. 3.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__不相等__的三角形. 4.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 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合作探究】 活动1 自主学习三角形的相关概念 (1)什么是三角形:

如图,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①边: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三条边. ②角:三角形相邻两边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③顶点:三角形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3)三角形的表示: 如图,以A 、B 、C 为顶点的三角形记作“△ABC ”,读作“三角形ABC ”. 【教师点拨】(1)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中“△”代表“三角形”,后边的字母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字母的顺序可以自由安排,即△ABC ,△ACB ,△BAC ,△BCA ,△CAB ,△CBA 为同一个三角形. (2)角的两边为射线,三角形的三条边为线段. (3)由于在三角形内一个角对着一条边,那么这条边就叫这个角的对边,同理,这个角也叫做这个边的对角.如图,∠A 的对边是BC (经常也用a 表示),∠B 的对边是AC (经常也用b 表示),∠C 的对边为AB (经常也用c 表示);AB 的对角为∠C ,AC 的对角为∠B ,BC 的对角为∠A . 活动2 跟踪训练 1.小强用三根木棒组成下列图形,其中符合三角形概念是( C ) 2.找一找,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并把它们写下来. 解:图中有5个三角形.分别是:△ABE 、△DEC 、△BEC 、△ABC 、△DBC . 活动3 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按角分类如下: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纯角三角形 三角形按边分类如下: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腰和底边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完全平方公式》说课稿_说课稿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完全平方公式》说课稿_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说课内容: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完全平方公式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公式,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重要的数学方法“配方法”的基础也是依据完全平方公式的。而且它在整式乘法,因式分解,分式运算及其它代数式的变形中起作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节内容共安排两个课时,这次说课是其中第一个课时。完全平方公式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掌握单项式乘法、多项式乘法及平方差公式基础上的拓展,教材从具体到抽象,由直观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进而论证,最后建立数学模型,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建模思想。 教学目标和要求: 由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情况我将三维目标定义为以下三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理解并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能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优势,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并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喜悦,树立自信心。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根据对学生学习过程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把重点定为: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及公式的直接运用。而难点应为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以及对公式中字母a、b的广泛含义的理解与正确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多处留有空白点以供学生独立研究思考。 二、教法与学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学中逐步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知识全过程。 (3)由易到难安排例题、练习,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 (4)课堂中,对学生激励为主,表扬为辅,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推导公式 计算 1、想一想(电脑演示) 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实验田,因需要将其边长增加b米,形成四块实验田,以种植不同的新品种,(如图所示) ⑴、分别写出每块实验田的面积; ⑴、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实验田的总面积,并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算一算 ①、=?你能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说明理由吗?(引导学生说理) 3、做一做 你能利用面积知识,仿照课本以及演示的动画,自己给出的示意图吗?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下午好!我是号选手,我说课的课题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数学下册。 现代数学教学观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交流等各种活动,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过程。所以,学生应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与引导者。下面我将以此理念为指导,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向各位专家说明我对本节课的构思与设想,恳请各位专家指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数学八年级第章第节的内容。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等知识,在学习上述知识的同时,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而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对已学习过的等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同时也为今后学习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这部分知识,在历年的各地市中考中也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另外,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这一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体会,所以这节课在教材中占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 虽然初中阶段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探究归纳能力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他们毕竟还只是十几岁的孩子,自制力差、课堂上常走神、注意力易发散,可同时也充满着精力,他们兴趣广泛,活泼好动,爱表现自己,希望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初中学生的这些特点,想法设法引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表现自己,以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根据课标要求并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理解会用 2、通过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向学生渗透的数学思想。 3、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品尝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四、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新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体现这一课改思想,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分“问题——思考——交流——总结”四个环节进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针对问题进行交流、探究,一切结论都由学生在观察猜想、探索验证、归纳总结后自己得出,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

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方差》教案

方差 一. 教学目的: 1. 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 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二. 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 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理解方差公式 三. 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 教材P125的讨论问题的意图: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为引入方差概念和方差计算公式作铺垫。 (3).介绍了一种比较直观的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方法——画折线法。(4).客观上反映了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求平均数或求极差等方法的局限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方差的意义和目的。 2. 教材P154例1的设计意图: (1).例1放在方差计算公式和利用方差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之后,不言而喻其主要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对方差公式的掌握。(2).例1的解题步骤也为学生做了一个示范,学生以后可以模仿例1的格式解决其他类似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引入: 除采用教材中的引例外,可以选择一些更时代气息、更有现实意

义的引例。例如,通过学生观看2004年奥运会刘翔勇夺110米栏冠军的录像,进而引导教练员根据平时比赛成绩选择参赛队员这样的实际问题上,这样引入自然而又真实,学生也更感兴趣一些。 五. 例题的分析: 教材P154例1在分析过程中应抓住以下几点: 1.题目中“整齐”的含义是什么?说明在这个问题中要研究一组数 据的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回答出整齐即波动小,所以要研究两组数据波动大小,这一环节是明确题意。 2.在求方差之前先要求哪个统计量,为什么?学生也可以得出先求 平均数,因为公式中需要平均值,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明确利用方差计算步骤。 3.方差怎样去体现波动大小? 这一问题的提出主要复习巩固方差,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 六. 随堂练习: 1. 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11、12、7、13、10、8、12、8; 乙:8、13、12、11、10、12、7、7、9、11;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 2. 段巍和金志强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谁的成绩比较稳定?为什么?

八年级数学上册_一次函数说课稿_北师大版

一次函数说课稿 斗古中学马思(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数学自身的发展过程看,变量和函数的引入标志着数学从初等数学向变量数学的迈进。而一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第一个函数,它的研究方法具有一般性和代表性,为后面的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都奠定了基础。同时,在整个初中阶段,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都存在于一次函数中。三者相互依存,紧密联系,也为方程、不等式、函数解法的补充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2.能力目标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由已知信息写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函数与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联系,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经历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材重点、难点 1、重点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根据具体情境所给的信息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2、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所给的信息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接下来我来谈谈第二方面: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导——自学方式。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理特征,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意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给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去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我说课的重点,也就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整节课我共设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问题,引领导入: 这一环节我通过设置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概括出一次函数的概念。 问题1: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3厘米,在弹性限度内,所挂物体的质量x每增加1千克、弹簧长度y增加0.5厘米。 (1)计算所挂物体的质量分别为1千克、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时弹簧的长度,并填入下表: x/千0 1 2 3 4 5 y/厘 3 3.5 4 4.5 5 5.5 (2)你能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式吗? 这一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找出函数和变量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对应值。但是让学生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式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出现一定的差异在所难免,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整册

11.1全等三角形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1节《全等三角形》.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开篇,是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图形的基础之一。本章是在学过了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七年级教材中的一些简单的说理内容之后来学习,为学习全等三角形奠定了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本节教材在编排上意在通过全等图案引入新课教学,在新课教学中又由直观演示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过渡,学生容易接受。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三.教学重点: 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四.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五、说教法 教学生观察、归纳的方法 为了适应学生的认识思维发展水平,有序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六、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难于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教师要做到教法与指导学习的学法有机统一。学生用学具操作体会,最终完成学习过程,达到教学目标。 1、看听结合,形成表象。看教师演示,听教师讲解,形成表象。 2、手脑结合,自主探究,学生为主体,充分使用学具,动手操作体会全等三角形。 六、教学用具: 剪刀,直尺,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 首先,展示教材上的图案以及制作的一些图案,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兴趣,从图中去发现有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直观感知全等形的概念。再让学生思考发现生活中有哪些全等形。然后,教师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在一张白纸上任意画上一个三角形,再把两张纸小心的重叠在一起,并固定,然后小心地用剪刀剪出两个三角形,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

2020—2021年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方差》同步练习题及答案.docx

(新课标)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第二十章第三节20.3.1方差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数据7,9,10,11,13的方差是() A. 2 B.2 C.3 D.4 2.如果一组数据x1,x2,…,x n的方差为4,则另一组数据x1+3,x2+3,…,x n+3的方差是() A.4 B.7 C.8 D.19 3.某村引进甲、乙两种水稻品种,各选6块条件相同的实验田,同时播种并核定亩产,结果甲、乙两种水稻的平均产量均为550 kg/亩,方差分别为S甲2=141.7,S乙2=433.3,则产量稳定,适合推广的品种为 ( ) A.甲、乙均可 B.甲 C.乙 D.无法确定 4.两名同学进行了10次三级蛙跳测试,经计算,他们的平均成绩相同,若要比较这两名同学的成绩哪一位更稳定,通常还需要比较他们的成绩的( ) A.众数 B.中位数 C.方差 D.以上都不对 5、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某同学对甲、乙、丙、丁四个城市一至五月份的 白菜价格进行调查.四个城市5个月白菜的平均值均为3.50元,方差分别为S甲2=18.3,S乙2=17.4,S丙2=20.1,S丁2=12.5.一至五月份白菜价格最稳定的城市是() A、甲 B、乙 C、丙 D、丁

6、一次数学测试,某小组五名同学的成绩如下表所示(有两个数据被遮盖). 组员甲乙丙丁戊方差平均成绩 得分81 79 ■80 82 ■80 那么被遮盖的两个数据依次是() A.80,2B.80,C.78,2D.78, 7、下面是甲、乙两人10次射击成绩(环数)的条形统计图,则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比乙的成绩稳定 B、乙比甲的成绩稳定 C、甲、乙两人的成绩一样稳定 D、无法确定谁的成绩更稳定 8.某学习小组5位同学参加初中毕业生实验操作考试(满分20分)的平均成绩是16分.其中三位男生的方差为6(分2),两位女生的成绩分别为17分,15分.则这个学习小组5位同学考试分数的标准差为()A.B.2C.D.6 9.已知样本x1,x2,…,x n的方差是2,则样本3x1+5,3x2+5,…,3x n +5的方差是(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 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 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和△DBC全等,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 【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 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4练习. 【探研时空】 1.如图1所示,△ACF≌△DBE,∠E=∠F,若AD=20cm,BC=8cm,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与同伴交流.(AB=6) 2.如图2所示,△ABC≌△AEC,∠B=30°,∠ACB=85°,求出△AEC各内角的度数.?(∠AEC=30°,∠EAC=65°,∠ECA=85°) 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 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1.课本P4习题11.1第1,2,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左边板书本节课概念,中间部分板书“思考”中的问题,右边部分板书学生的练习. 疑难解析 由于两个三角形的位置关系不同,在找对应边、对应角时,可以针对两个三角形不同的位置关系,寻找对应边、角的规律:(1)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2)有公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3)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是对应边(或角),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角).

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正方形说课稿

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正 方形说课稿 CKBOOD was revised in the early morning of December 17, 2020.

《正方形》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正方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正方形》这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的内容。《正方形》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有关知识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有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探索正方形的性质,进一步学习、掌握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数学方法。 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现有知识实际水平出发,先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探索、总结归纳,升华得出正方形的概念,再由概念去探索正方形的性质。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一)、根据大纲要求及八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理解正方形的有关概念;弄清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关系。 2、掌握正方形的性质 3、正确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解题。 4、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数学知识,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习重点、难点 本节课虽然是学习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实际上应起到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性质的复习、归纳和总结的作用。所以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是灵活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是加强正方形概念的教学,

二、说学生:(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稍有欠缺,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培养说理能力,使学生逐步提高。 三、说教法(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探究,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正方形概念、性质定理,最后以课堂练习加以巩固,加强对定义、性质的理解、巩固。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充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状态。而本人只充当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四、说学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为出发点,着重指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在小组讨论中通过互相学习,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五、说教学程序: (一)新课引入:相关知识回顾 以提问的形式复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定义及性质之后,引导学生发现矩形、菱形的实质是由平行四边形角度、边长的变化得到的。并启发学生考虑,若这两种变化同时发生在平行四边形上,则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让学生们通过手上的学具演示以上两种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二)一学一思:学习新课 通过学生们的发现引出课题“正方形”

(八年级数学教案)方差和标准差教案

方差和标准差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及 设置依据1、知识目标:了解方差、标准差的概念. 2、能力目标:会求一组数据的方差、标准差,并会用他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 能用样本的方差来估计总体的方差。 3、情感目标:通过实际情景,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方差的概念和计算。. 教学难点:方差如何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甲、乙两名射击手的测试成绩统计如下表: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甲命中环数7 8 8 8 9 乙命中环数10 6 10 6 8 ①请分别算出甲、乙两名射击手的平均成绩; ②请根据这两名射击手的成绩在图中画出折线图; ③ 现要挑选一名射击手参加比赛,若你是教练,你认为挑选哪一位比较适宜?为什么?(各小组讨论) 二、合作交流,感知问题 请根据统计图,思考问题: ①、甲、乙两名射击手他们每次射击成绩与他们的平均成绩比较,哪一个偏离程度较低?(甲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和:(7-8)+(8-8)+(8-8)+(8-8)+(9-8) =0;乙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和:(10-8)+(6-8)+(10-8)+(6-8)+(8-8) =0) ②、射击成绩偏离平均数的程度与数据的离散程度与折线的波动情况有怎样的联系?(甲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平方和:(7-8)2+(8-8) 2+(8-8) 2+(8-8) 2+(9-8) 2=2;乙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平方和:(10-8) 2+(6-8) 2+(10-8) 2+(6-8) 2+(8-8) 2 =16)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八年级第十一章。 一、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全等三角形,主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各种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同时学会如何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本章分三节,第一节介绍全等形,包括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第二节介绍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一个特殊的判定方法。在第三节,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证明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并会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 学生已学过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七年级两册教科书中安排了一些说理的内容,这些为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有关内容作好了准备。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如两个三角形满足一定的条件就完全一样了,角的平分线上的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同时为学习其他图形知识打好基础。全等三角形是研究图形的重要工具,学生只有掌握好全等三角形的内容,并且能灵活地运用它们,才能学好四边形、圆等内容。 二、本章的知识结构

全等三角形 11.1全等三角形 知识点: 1、全等形的概念 2、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 11.2全等三角形 的判定 知识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判定定理一(SSS) 2、判定定理二(SAS) 3、判定定理三(ASA) 4、判定定理四(AAS) 5、判定定理五(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 (HL) 11.3角平分线的性质 知识点: 1、角平分线上的的点到脚两端 的距离相等 2、角的内部到脚两端距离相等 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 {{ { 解 决 问 题 三、本章的教学目标 本章的学习目标如下: 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3.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会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 四、教学重难点 从本章开始,要使学生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方差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方差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方差 方差的计算、知识点归纳 方差在考试中考察不是很难,记住基本公式往里带就能解答正确,但是方差的概念让不少同学为此很是头痛。那方差到底是什么,怎样计算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一些题型和解题方法技巧。 一、概念和公式 方差的概念与计算公式,例1 两人的次测验成绩如下:X:0,100,100,60,0 E(X)=72;:73,70,7,72,70 E()=72。平均成绩相同,但X 不稳定,对平均值的偏离大。方差描述随机变量对于数学期望的偏离程度。单个偏离是消除符号影响方差即偏离平方的均值,记为D(X):直接计算公式分离散型和连续型,具体为:这里是一个数。推导另一种计算公式得到:“方差等于平方的均值减去均值的平方”。其中,分别为离散型和连续型计算公式。称为标准差或均方差,方差描述波动程度。 基本定义:设X是一个随机变量,若E{[X-E(X)]2}存在,则称E{[X-E(X)]2}为X的方差,记为D(X),Var(X)或DX。即D(X)=E{[X-E(X)]2}称为方差,而σ(X)=D(X)0(与X有相同的量纲)称

为标准差(或均方差)。即用衡量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方差刻画了随机变量的取值对于其数学期望的离散程度。(标准差、方差越大,离散程度越大。否则,反之)若X的取值比较集中,则方差D(X)较小,若X的取值比较分散,则方差D(X)较大。因此,D(X)是刻画X 取值分散程度的一个量,它是衡量取值分散程度的一个尺度。 当数据分布比较分散(即数据在平均数附近波动较大)时,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较大,方差就较大;当数据分布比较集中时,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较小。因此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就越小 二、计算方法和原理 若x1,x2,x3xn的平均数为则方差方差公式方差公式例1 两人的次测验成绩如下: X:0,100,100,60,0 E(X )=72; :73,70,7,72,70 E( )=72。 平均成绩相同,但X 不稳定,对平均值的偏离大。方差描述随机变量对于数学期望的偏离程度。 单个偏离是消除符号影响方差即偏离平方的均值,记为D(X ): 直接计算公式分离散型和连续型,具体为:这里是一个数。推导另一种计算公式 得到:“方差等于平方的均值减去均值的平方”。

[初二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 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 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和△DBC全等,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 【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 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4练习. 【探研时空】 1.如图1所示,△ACF≌△DBE,∠E=∠F,若AD=20cm,BC=8cm,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

最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1章三角形 教材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有关线段、角,多边形及内角和,镶嵌等。 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有内角、外角。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论证,从而得出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接着由推广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介绍了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利用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研究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这些知识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既是学习特殊三角形的基础,也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最后结合实例研究了镶嵌的有关问题,体现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www. 12999. com 1、理解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3、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4、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会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问题。 5、理解平面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公式,镶嵌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的证明,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及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是难点。 课时分配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2课时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2课时 11.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2课时 本章小结………………………………………………………… 2课时 11.1.1三角形的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__20.2.1方差教案

§20.2.1 方差 年级:八年学科:数学课型:新授课设计者:田常城 课标要求: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 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极差、方差的应用过程,体会数据波动中的极差、 方差的求法时以及区别,积累统计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认识数据处理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其求法,理解方差公式,应用方差对数据波动情况的比较、判断。 教学设计与师生互动 第一步:情景创设 乒乓球的标准直径为40mm,质检部门从A、B两厂生产的乒乓球中各抽取了10只,对这些乒乓球的直径了进行检测。结果如下(单位:mm): A厂:40.0,39.9,40.0,40.1,40.2,39.8,40.0,39.9,40.0,40.1; B厂:39.8,40.2,39.8,40.2,39.9,40.1,39.8,40.2,39.8,40.2. 你认为哪厂生产的乒乓球的直径与标准的误差更小呢? (1)请你算一算它们的平均数和极差。 (2)是否由此就断定两厂生产的乒乓球直径同样标准?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探索活动 通过计算发现极差只能反映一组数据中两个极值之间的大小情况,而对其他数据的波动情况不敏感。用哪种方法更能明显反映数据的波动情况? 第二步:讲授新知: (一)方差 方差定义:设有n 个数据n x x x ,, , 21,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方差:即用 来表示。 第三步:尝试应用 在一次芭蕾舞比赛中,甲、乙两个芭蕾舞团都表演了舞剧《天鹅湖》,参加表演的女演员的身高(单位:cm)分别是 甲团 163 164 164 165 165 165 166 167 乙团 163 164 164 165 166 167 167 168 哪个芭蕾舞团女演员的身高更整齐?

人教版初二数学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优质说课稿

人教版初二数学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优质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整册 11.1全等三角形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1节《全等三角形》.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开篇,是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图形的基础之一。本章是在学过了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七年级教材中的一些简单的说理内容之后来学习,为学习全等三角形奠定了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本节教材在编排上意在通过全等图案引入新课教学,在新课教学中又由直观演示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过渡,学生容易接受。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2.能力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

视问题的创造技巧三.教学重点: 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四.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五、说教法 教学生观察、归纳的方法 为了适应学生的认识思维发展水平,有序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六、说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难于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教师要做到教法与指导学习的学法有机统一。学生用学具操作体会,最终完成学习过程,达到教学目标。 1、看听结合,形成表象。看教师演示,听教师讲解,形成表象。 2、手脑结合,自主探究,学生为主体,充分使用学具,动手操作体会全等三角形。 ?六、教学用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人教版数学 八年级上册 说课稿 八年级(上) 目录 第11章三角形 (4) 11.1.1 三角形的边说课稿(模版一) (4) 11.1.1 三角形有关的边说课稿设计(模版二) (10) 11.1.2?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说课稿(模版一) (13) 11.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说课稿(模版二) (21)

11.1.3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课(模版一) (26) “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课稿(模版二) (30) 11.2.1?多边形的内角?说课稿 (36) 11.2.2?三角形的外角?说课稿(模版一) (40) 11.2.2?三角形的外角?----说课稿(模版二) (43) 11.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2) (50) 11.3.1 多边形说课稿 (50) 11.3.2多边形的内角和说课稿(模版一) (54) ?多边形的内角和?说课稿(模版二) (60) 第12章全等三角形(11) (68) 12.1 全等三角形说课稿 (68) 12.1 全等三角形说课稿(模版二) (71)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说课稿(模版一) (74)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说课稿 (74)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模版二) (77)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2)说课稿(模版二) (83) 第13章轴对称(14) (93) 13.1.1 轴对称说课稿(模版一) (93) 13.1.1?轴对称?说课稿(模版二) (99) 13.2 画轴对称图形(2)说课稿(模版一) (103) 13.3 等腰三角形(5) (107)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 (107) 13.3.2等边三角形说课稿 (114) 第14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14) (118) 14.1.1同底数幂的乘法说课稿 (118) 同底数幂的乘法说课稿 (123) 同底数幂的乘法说课稿 (127) 积的乘方--说课稿(模版一) (130) 整式的乘法(3)说课稿 (134) 14.1.2 ?幂的乘方?说课稿(一) (136) 14.1.2 ?幂的乘方?说课稿(二) (139) ?积的乘方?说课稿(一) (142) 14.1.3整式的乘法----积的乘方说课稿(二) (147) 14.2.1平方差公式说课稿(一) (1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