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自考近现代经济史名词解释

1、 自然经济是。2、个体小农经济是。3、地主制经济4、租佃制5、商行制度6、<南京条约>7、<中美望厦条约>8、虎门销烟:9、领事裁决权:10买办11、汇丰银行12、 纺织分离13、 耕织分离14、 种植结构15、 商业性农业16、 <天朝田亩制度>17、 <资政新篇>18、 圣库制度19 洋务运动20、 官督商办:21 官商合办22、<马关条约>23、戊戌变法24、门户开放政25 善后大借款:26、 西原借款:27、 黄金时期28、 富农经济29、 新式富农经济30、 旧式富农经济31、 经营地主:32、 农牧垦殖公司33、 统税34、 裁厘改统35、 废两改元36、 法币政策37、 四行二局38、 满铁:39、 满业40、 华北开发会社:41、 华中振兴会社42、 伪满中央银行43、 粮食出荷44、 适地适产主义45、 工业合作运动46、 经济统制政策47、 田赋征实:48、 工厂内迁:49、 资源委员会:50、 四联总处51、 大生产运动52、<友好通商航海条约>53、金元券54、银元券55、<五四指示>56、<中国土地法大纲>57、土地改革:


1、 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典型的经济结构,它的自给自足性和封闭性,与市场的联系降到了最低限度。
2、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它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促耕,不仅能够满足个体家庭维持生存的最低级最基本需要,而且也使之与市场的联系降到最低限度。
3、地主制经济:是一种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要目的的自然经济,它实际上是若干租佃小农经济的集合体,地主购买和占有土地,其经济目标是为了自身的消费需要。
4、租佃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关系中最典型的经济形式,即地主或国家把所占有的土地租让给无地或少地的租佃农民,通过双方订立租佃契约,确立出租者和承租者二者之间的租佃关系以及双方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承租者据此经营所承租的土地,掌握一定时期内土地的经营权,出租者基于对土地的占有权或所有权,按契约规定的份额占有经营者劳动收获中相当一部分作为报酬。
5、商行制度:是指在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对外贸易政策要求下,特许设立的从事对外贸易的商行。中国政府不直接同外国商人从事贸易活动,采取一种特殊的行商制度。
6、<南京条约>:是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内容有:割让香港、五口通商、勒索巨款、协定关税、取消洋行制度、开设租界、领事裁

判权、片面最惠面待遇。
7、<中美望厦条约>:是在美国著名政客顾盛来华对清政府软硬兼施之下,于1844年7月3日签订的。条约共34条,美国依据得益均沾的原则,除了取得英国已取得的一切特权外,还获得了在中英条约中没有或尚不明确的权利,是中美之间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8、虎门销烟:18世纪前期,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用鸦片充当商品,对中国封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林则徐于1839年将之前缴获的2万多箱鸦片在虎门统统销毁。它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痛恨鸦片贸易、反对外国侵略者的勇气和决心。
 9、领事裁决权:是在<南京条约>中规定的,凡中国人和英国侨民发生法律纠纷,英国领事有“查察”和“听讼”的权力。即英国人在中国犯法,不按中国法律处置,而按英国法律处置,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严重破坏。
 10买办: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的。初期是指那些被外国洋行雇佣的中国代理人,他们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势力,为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服务。买办较早地接触到近代工业,并在外国在华企业中“附股搭办”,依靠外资生存、发展,后期自行投资办厂。
 11、汇丰银行:是1865年成立的,是第一家以中国为总部的外国资本银行,是英国洋行和资本家集资创办的。创办资本为500万港元,每股250元。总部设在香港,上海设管理行。它在中国近代金融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作用远远超过了中国的国家银行。
?12、 纺织分离:西方列强机器纺纱大量涌入中国代替手工纺纱,使农业家庭手工业中纺与织发生分离。织纺业是中国传统小农家庭手工业的重要内容,以织助耕是小农经济的优势所在,但是在西方机器纺纱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后,纺纱与织布过程就分离了。
 13、 耕织分离:在西方机器纺织品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的压力下,使小农经济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在家庭纺纱业被排斥,家庭织布业也因洋布物美价廉而受到打击。洋布需求日益扩大,土布市场不断缩小,最后几乎全被洋布代替,造成中国传统经济中的耕与织的分离。
 14、 种植结构:主要是指农业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种植和经济作物种植的结构比例,它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农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联系程度,即它的自给率或商品率等状况。中国传统农业是以单一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的种植结构。
 15、 商业性农业:中国近代商业性农业是在保持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和组织经营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小农经济生产条件不断恶化,加剧了中国近代农业的危机和小农经济的贫困破产来维持的,它是一种

依附并服务于外国资本的带殖民主义性质的农业经济的表现。
16、 <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在洪秀全直接指导下颁布的。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方面的政纲,集中体现了他对社会改革的思想。在土地制度方面,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公有,均天下田地给农民耕种,并制订了颇为详尽的分田方案。其目的是实现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
17、 <资政新篇>:是洪仁轩总理朝政作为施政纳领而提的,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宏大方案。它主张学习资本主义文化、科技、革新政治,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因其历史局限性的制约,明显脱离实际而无法实现。
18、 圣库制度:为保证太平天国的军需,建立了圣库制度,不准将士私藏缴获财物。它是太平天国政权对全部社会产品按绝对平均主义原则进行分配,并集中管理和支配所有剩余产品的国家机构。
19 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率先投资兴办近代军事工业,继而又于70年代开始兴办近代民有工业,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投资兴办近代工业的高潮,被称为洋务运动。它揭开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序幕。
20、 官督商办: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通常是政府出面招集商人出资认股,委派官员负责经营管理。所收商股,大部分是地主、官僚、商人和买办的资本。由于这种企业具有明显的衙门习气和官场积弊,至19世纪末,这种形式逐步衰
21 官商合办:是清政府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又一种主要形式,通常由官商双方订立合同,规定各自的权利、义务和利润分配办法,各按认股比例出资。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商人处于对企业管理无权的地位,因而不愿出资认股。这种形式未能盛行。
22、<马关条约>:是1895年4月17日,中日两国在日本马关签订的严重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的社会和国家财政收支受到极其沉重的打击,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又一个“划时代”条约。
 23、戊戌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积级倡导变法维新,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来振兴中国。1898年4月23日,清光绪皇帝发布“明定国是”上谕,开始了“百日维新”,但这严重地触及了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得益,他们软禁了光绪皇帝,捕杀变法骨干,结果变法失败。这说明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4、门户开放政策:1898年美国政府向西方国家发出照会,要求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就是要列强对美国开放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使它享有均等的

贸易机会。这就是说,“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要求在华的经济侵略,不受各国在华所划定的势力范围所限制。美国承认各国在华的得益和势力范围,各国在华所划定的势力范围也不排斥美国所进行的经济侵略活动。
25、 善后大借款:1913年袁世凯政府以办理善后为名,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筹措的借款,称为“善后大借款”。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年息五百,债券9折出售,84实收。合同规定,以中国盐务收入的全部,关税中除应付款项外的余额,再加上直隶、河南、山东、江苏等省所指定的中央税款,充当此次借款的担保。合同还规定,中国必须聘请外国人掌管盐税征收事务。至此中国盐税大权完全落到外国人手里。
 26、 西原借款:西原龟三是皖系军阀段祺瑞政府的日本顾问,段祺瑞政府通过他向日本借了一系列债款,其中最大的八次借款总额达到1.45亿日元,这笔外债就叫“西原借款”,段祺瑞政府为取得这笔借款,把东北的修筑铁路权、采矿权、砍伐森林权等一系列中国主权出卖给日本,为日本后来全面侵占东北埋下隐患。
27、 黄金时期:1914年一战爆发到1921年这几年间,中国私人资本得到空前发展,被称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是因为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市场的压迫;铁路的修筑也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还有最明显最直接的原因是战争造成进出品的大变动。
28、 富农经济:是近代一些富裕农民雇佣长工种地,进行商品生产的农业经营方式。但中国的富农完全进行商品生产的较少,一般都有出租土地进行封建剥削的情况。这种生产方式由于资金和技术投入相对较多而比小农经济的生产力有所提高。富农经济又分为新式富农经济和旧式富农经济。
29、 新式富农经济: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租地农场主经济,其特征是土地经营者从国家或地主手中租入土地,然后进行生产投资,采用雇工形式进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这种经营方式是完整意义上资本主义农业经济。
30、 旧式富农经济:是近代中国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经济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占有部分土地的富裕农民,由于家庭劳动力不足而经常雇用一个或几个雇工耕种土地,自由也参加劳动,对所雇用的工人按月或按年支付货币工资,农业产品有一部分是商品。
31、 经营地主:是旧中国农村经济中带有一定资本主义性质的经营形式,即一些较多土地的地主,用部分土地雇工经营。它与旧式富农的区别是本人不参加劳动,由管家代为经营,其封建性比旧式富农更严重。是由封建地主经济向资本主义农业经济过

渡的一种形式。
32 农牧垦殖公司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开始放垦官荒,即将大量生熟荒废地廉价出售,鼓励民间开垦,不少官僚地主、商人、资本家纷纷筹款廉价领出荒、废地,大量雇工或招佃开垦耕种,于是出现了一些农垦公司或垦殖公司。其无论从总体上还是个别看,基本上都是封建性的。
33、 统税:是国民党政府在1931年裁撤厘金后推广的一个税种,它是对卷烟、麦粉、火柴、水泥等工业产品征收的一种货物出厂税。根据一物一税的原则,一次性收税后,即可通行全国。1932年成立统税署,统一管理统税事务。
34、 裁厘改统:国民党政府在1931年裁撤厘金后,即推广统税,如对卷烟、麦粉、火柴、水泥等工业产品征收的一种货物出厂税。根据一物一税的原则,一次性收税后,即可通行全国,这就叫裁厘改统。这项税收政府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内商品流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裁厘不彻底严重地影响了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35、 废两改元:国民党政府废止银两制度,实行银元制度的一次币制改革。规定自1933年4月6日起,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须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废两改元客观上起了统一货币、发展经济和便利人民的作用,为实施法币政策奠定了基础。
36、 法币政策:亦称“法币改革”,是国民党政府在1935年实施的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经币制度的币制改革措施。主要内容有:统一货币发行权,规定法币准备金,实行白银国有,确定法币对外币的汇率,推行新辅币。
37、 四行二局:是国民党政府国家金融垄断体系的核心,包括: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与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
38、 满铁:是“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的简称,它主要经营在华铁路为主、还经营船舶、码头、矿业、钢铁、金融等,并拥有铁路守备军队和宠大的调查机构,广泛招集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情报,是日本在华最大的垄断组织。“七七”事变后,其业务被限制在经营铁道方面。
39、 满业:是“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的简称,是由关东军一手扶持起来的。它不仅吞并了原来满铁所经营的范围,而且还在东北新建了一些事业,如飞机,汽车等,垄断了东北的钢铁业、飞机业、汽车制造业等,是掠夺我国东北工矿业的主要机构。
40、 华北开发会社:成立于1938年,是日本最高当局一手策划成立的一个经营华北重要工矿企业的实体,由大仓财阀太谷尊任总裁,资本7亿多日元。它龙断了华北地区大部分矿山、煤炭,交通运输、纺织等部门,是日本对华北进行经济掠

夺的重要机构。
41、 华中振兴会社:成立于1938年,由儿玉谦为总裁,资金1亿日元,主要从事华中各省的铁路水电、航运、电报、电话等项目,总部设上海,是日本对华中进行经济掠夺的重要机构。
42、 伪满中央银行:是日本帝国主义1932年在东北原金融机构的基础上改组成立的,是伪满政权金融的中心。是日本在中国东北推行金融统治的主要工具。
43、 粮食出荷:是日本侵略者强制东北农民将其所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按照日伪政府所规定的收购数量和最低收购价格交售的政策。日伪军警用打骂、关押等手段强迫农民交售粮食,造成了东北城乡严重的饥荒。
44、 适地适产主义:1740年,日本内阁通过了<国土计划设定要纲>,提出要求在“日、满、华三者之间,实行适当分业”,日本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工业,伪满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一部分机械工业和轻工业,华北着重发展开发盐业和矿业,华中则允许存在一些轻工业。这样的分工,就是要把沦陷区的经济完全变成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附庸,使沦陷区的工业发展服从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与经济需要。
45、 工业合作运动:它是由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发起的经济运动。1937年,斯诺夫妇在一次聚会上提出以合作社的形式动员后方的人力、物力,从事生产,支持抗战,得到与会者热烈响应,决定成立“中国工业合作设计委员会”。1938年,国民党同意其在武汉成立。在工业合作协会各级组织的领导下,大批失业工业、难民以及伤兵组织了各种合作社,从事手工及半机械化生产。其经营方式主要分为:集体式、分散式、混合式。
46、 经济统制政策: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以所谓“非常时期”为由,实行经济统制政策,其统制范围很广,包括工矿业,金融业,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等,国民党政府实施的经济统制,主要是采取统购统销、专卖和限价等方法。
47、 田赋征实: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政府为平抑粮价,规定按1941年田赋正附税总额折征稻谷、小麦、杂粮。田赋征实对解决军粮供应,保证城市居民粮食供应、控制通货膨胀有积极作用。
48、 工厂内迁:抗战前,中国近代工矿业集中于东南沿海一带,内地工业十分薄弱。为战时大后方建立长期抗战的工业基础,避免沿海民营工业遭受灭顶之灾,或防止其留下加强日军的侵华实力,国民党政府决定将沿海工业内迁。
49、 资源委员会:其前身是1932年成立的国防设计委员会,它是抗战期间办理以重工业为主的国营工矿业的主要机构。
50、 四联总处:是中国、中央、交通、中国农民银行四行联合办事处

的简称,成立于1937年。它是抗战期间国民党国家资本垄断全国金融业的核心枢纽。
51、 大生产运动:1941-1942年,在日伪蒋三面夹击下,抗日根据地为克服困难,突破封锁,保障军民物资供应,保障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及时地开展了生产自给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大运产运动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保障了军政人员的供给,减轻了人民负担,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52、<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1946年国民党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为美国全面控制中国奠定了基础。这个条约从文字上看适用于双方,但中国是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根本不可能到美国去大量开矿,办企业。所以,这个条约中所谓的平等关系是虚假的,实际上它只是美国一方在中国享受的权利。
53、金元券:国民党政府大规模制造内战,造成军费开支激增,再用增发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已不可能,就于1948年8月19日发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决定实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元券。金元券分1元、5元、10元、50元、100元5种。金元券1元含金量为0.22217克,合美元0.25元,但不能兑换。规定限制法币收况,1元金元券前面的法币300万元。国民党政府这一紧急“币制”改革,标志着法币的彻底崩溃。
54、银元券:国民党政府临覆灭前,由代总统李宗仁,行政院长闫锡山,于1949年7月公布银元券发行办法。规定银元券1元含纯银23.4932448公分,面额有1元、5元、10元、50元、100元5种及辅币4种,实际仍然是不兑现的纸币。银元券一出笼就遭到群众抵制,纷纷拒用,也宣告彻底失败,银元券的崩溃,标志着国民党政府金融的彻底破产。
55、<五四指示>:1946年5月4日发布了<五四指示>,对减租减息政策作了重要的调整,提出以“土地改革”的方式实现“耕者有其田”。<五四指示>发出后,在各个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发展成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土地革命运动。
56、<中国土地法大纲>:为总结土地改革的经验,制定更加适合形势发展要求的土地政策,推动土地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共中央工委在刘少奇的主持下,于1947年7月至9月,在河北省西柏村召开了全国运动队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它是一个彻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
57、土地改革:抗战胜利后,全国内战危机十分严重,阶级矛盾已取代了民族矛盾。同时解放区的广大农民,已不满足减租减息的要求,锋芒直接指向封建土地制度。中国共产党发布了<五四指示>,提出土地改革。于是在各个解放

区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风起云涌的群众性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的高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