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Syllabu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课程编号:150052B

Course code: 150052B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Course type: Discipline Elective Course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0 Instruction time: 32 Lecture:32 Experiment and exercises:0

学分:2

Grade credits: 2

适用对象:金融学(金融经济)

Audience: Finance(Finance and Economics Experimental Class)

先修课程:无

Prerequisite: N/A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Course Objectives

《组织行为学》课程主要讲授个体、群体、结构及这些因素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组织中个体行为与心理、群体行为和属性、组织系统特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结合经典案例和企业实践,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人与工作、组织、环境要素间的匹配,激励,和组织变革等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其他管理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全方位描述、分析、解释组织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自己的行为。

Organization behavior mainly introduces individuals, groups,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organization behavior at multiple levels. The target

of this course is to help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individual behavior, psychology, the behavior and the nature of group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 systems. The course will integrate typical cases and corporate practices, improve students’ capabilities of analyzing and solving the problems in matching individuals, work, org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 The course will set up the bases for students’ future studies of management principles. It cultivates students’ capabilities

of describing, analyzing, and explaining practical problems in organizations and

conducts their actions.

二、教学基本要求

Teaching Plans and Requirements

本课程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全面介绍个体层面、群体层面、和组织层面中人的心理和行为对行为有效性的影响,并阐述组织行为学在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实践方面的运用,就组织行为学科前沿问题和最新理论研究进行介绍。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个体行为基础、个体性格和价值观、组织及组织设计、组织文化、组织变革、领导模式、激励理论、沟通与冲突管理等。

This course emphasizes the basic role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It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effect of the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of individuals at individual level, group level, and organization level on organization outputs. It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to HR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Management fields. The frontier research topics in organization behavior will also be introduced in the course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course are individual behavior, personality and value, organization and organization design, organization culture, organization changes, leadership, motivation theories, communication and organization conflicts.

案例分析是商科学习的重要手段,能够将课本知识灵活应用到真是的商业环境中。组织行为学要求学生在学习后,能够分析现实商业环境下的组织个体与团队的行为。学生掌握案例分析方法对未来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案例分析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互动性。本课讨论的所有案例都要求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完成小组讨论。

Case Study has been widely adopted in Business education. It provides learners with a “real” context to utiliz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from the “textbook”.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requires students to interpret and manage the behaviors of both individuals and teams under real business world. This study tool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your further study and practices. Another critical characteristic of case study is to interact. All the cases to be discussed on the class should be well prepared ahead based on your group discussions.

课程的考核如下:

考核方式百分比

小组作业15%

小组作业210%

期末考试60%

考勤5%

合计100% Assessment:

Items%

Group project 15% Group project 210% Final60% Attendance5% Total 100%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Teaching plan of each lecture

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简介

Part 1 Introduction

第一节组织行为简介

1.社交能力的重要性

2.管理者职责

3.组织行为

4.直觉与系统学习

5.组织行为研究没有绝对的答案

6.组织行为学的机遇与挑战

教学重点、难点: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管理者职责课程考核:无

复习与思考题:Case incident 1&2与课后讨论题Chapter 1 What i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 The importance of interpersonal skills

2. What managers do?

3. Ente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4. Complementing intuition with systematic study

5. There are few absolutes in OB

6.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OB

Key and difficulties point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anagers’ responsibilities Evaluation requirements: N/A

Review and practice: Case incident 1&2 and Questions for Review

第二章个体

Part 2 Individual

第二节组织中的多元化

1.多元化

2.个体地理特征

3.能力

4.多元化的管理

5.管理者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工作场所员工的多元化特征、智商与情商能力、能力欠缺、

组织中的多元化

课程考核:了解组织多元化,理解员工的多种能力,保持多元化

复习与思考题:案例分析《英特尔在中国》、Case incident 1&2与课后讨论题Chapter 2 Diversity in Organizations

1. Diversity

2. Bi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3. Ability

4. Implementing diversity management strategies

5. Summary and implications for managers

Key and difficulties points: diversity of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workplace, IQ, disabilities, and diversity in groups

Evaluation requirements: to know diversity of group; Understand multiple abilities

of employees; Master the ways to maintaining diversity

Review and practice: Case study: “Intel in China”, Case incident 1&2 and Questions for Review

第三节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1.态度:态度的构成、行为与态度的关系、工作态度

2.工作满意度:满意度的测量、工作满意的原因、工作满意程度对员工的影响

3.管理者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态度的构成、行为与态度的关系、工作态度满意度的测量

课程考核:了解态度构成和工作态度,理解行为与态度之间的关系、工作态度,掌握工作满意度的测量与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复习与思考题:Case incident 1&2与课后讨论题

Chapter 3 Attitudes and Job Satisfaction

1.Attitudes: the main components of attitudes, behavior and attitudes, job attitudes

2.Job satisfaction: measuring job satisfaction, the causes of job satisfaction, the

impact of satisfied and dissatisfied employees on the workplace

3.Summary and implications for managers

Key and difficulties points: the main components of attitudes, behavior and attitudes, and measuring job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requirements: to know the main components of attitudes;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havior and attitudes and job attitudes; Master the ways to measuring job satisfaction and influence of job satisfaction on employees

Review and practices: Case Incident 1&2, and questions for review

第四节情绪与心情

1.情绪与心情: 基本的情绪与情绪,情绪的作用,情绪与心情的来源

2.情绪化的劳动力

3.有效的事件理论

4.情商

5.OB应用的情绪与心情

6.管理者其实

教学重点、难点:情绪与心情、情商、OB应用的情绪与心情

课程考核:了解情绪是劳动者持有的特征、有效事件理论,理解情绪与心情的作用来源于种类,掌握情商的测量,运用OB领域的情绪与心情。

复习与思考题:Case incident 1&2与课后讨论题

Chapter 4 Emotions and Moods

1.What are emotions and moods: the basic emotions and mood, the function of emotions, sources of emotions and moods

2. Emotional labor

3. Affective events theory

4. Emotional intelligence

5. OB applications of emotions and moods

6. Summary and implications for managers

Key and difficulties points: What are emotions and mood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OB applications of emotions and moods

Evaluation requirements: to know the basic emotions and mood, affective events theory; Understand the function of emotions; Master the ways to measure EQ; Use OB applications of emotions and moods

Review and practices: Case Incident 1&2, and questions for review

第五节性格与价值观

1.性格:几种性格测量

2.价值观:价值观重要性

3.个体性格与价值观对工作场所的影响:个体工作适应、个体组织适应

4.国际化的价值观

5.管理者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性格的测量、工作场所个体与工作、个体与组织的适应

课程考核:了解国际化价值观,理解个体性格与价值观对工作场所的影响,

掌握性格的测量,运用个体与工作、组织的适应匹配进行案例分析。

复习与思考题:案例分析《JetBlue 航空公司》、Case incident 1&2与课后讨论题

Chapter 5 Personality and Values

1. Personality: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the big five-personality model, and other personality traits relevant to OB

2. Values: the importance of values, terminal versus instrumental values generational values

3. Linking an individual’s personality and values to the workplace: person–job fit and person–organization fit

4. International values

5. Summary and implications for managers

Key and difficulties points: measuring personality, person–job fit and person–organization fit

Evaluation requirements: to know international values;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an individual’s personality and values on the workplace; Master the measurement of personality; Use the person–job fit and person–organization fit to analyze case studies.

Review and practices: Case study: “JetBlue Airways”, Case Incident 1&2, and questions for review

第六节认知与个体决策

1.认知的含义

2.个体认知:归因理论、对他人判断通用捷径

3.认知与个体决策

4.组织中的决策:理性决策、有限理性决策、直觉与决策误差

5.个体差异与组织的局限对决策影响

6.三种决策标准有利于促进决策创新

7.管理者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认知的含义、个体认知、认知与个体决策、决策模式

课程考核:了解三种决策标准与决策创新的影响、个体差异与组织的局限对决策影响,理解认知的含义、个体认知、认知与个体决策,掌握组织中的决策模式

复习与思考题:Case incident 1&2与课后讨论题

Chapter 6 Perception and Individual Decision

1.What is perceptio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perception

2.Person perception: attribution theory, common shortcuts in judging others,

specific applications of shortcuts in organizations

3.The link between perception and individual decision making

4.Decision making in organizations: the rational model, bounded rationality, and

intuition; common biases and errors in decision making

5.Influences on decision-mak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organizational

constraints

6.Three ethical decision criteria improving creativity in decision making

7.Summary and implications for managers

Key and difficulties points: to know what is perception, person perception, perception and individual decision making, decision making in organizations Evaluation requirements: to know three ethical decision criteria improving creativity in decision-mak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organizational constraints; Understand perception, person perception, and the link between perception and individual decision making; Master decision making in organizations Review and practices: Case Incident 1&2, and questions for review

第七节动机与动机理论应用

1.动机定义

2.早期动机理论

3.当代动机理论

4.整合当代动机理论

5.管理者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各类动机理论

课程考核:了解各类动机理论,掌握当代动机理论

复习与思考题:小组作业1-《管理:在多元化工作空间下的冲突》、Case incident 1&2与课后讨论题

Chapter 7 Motivation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

1.Defining motivation

2.Early theories of motivation: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theory x and theory y

3.Contemporary theories of motivation

4.Integrating contemporary theories of motivation

5.Summary and implications for managers

Key and difficulties points: motivation theories

Evaluation requirements: to know the motivation theories and master the contemporary theories of motivation

Review and practices: Assignment 1-“Managing: Conflict in a Diverse Workplace”, Case incident 1&2 and questions for review

第三章团队

Part 3 The Group

第八节小组行为的基础

1.小组的定义

2.小组发展的阶段

3.小组特征:角色、规范、地位、规模、内核性、多元性

4.小组决策

5.管理者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小组的定义与发展阶段、小组决策

课程考核:了解小组定义,理解小组的特征,掌握小组决策特点

复习与思考题:Case incident 1&2与课后讨论题

Chapter 8 Foundations of Group Behavior

1. Defining and classifying groups

2. Stages of group development

3. Group properties: roles, norms, status, size, cohesiveness, and diversity

4. Group decision-making

5. Summary and implications for managers

Key and difficulties points: Groups and their classification, stages of group development, and group decision-making

Evaluation requirements: to know group definition; Understand group properties; Master the process of group decision-making

Review and practices: Case incident 1&2 and questions for review

第九节工作团队

1.团队工作成为趋势

2.小组与团队区别

3.团队种类

4.构建有效团队

5.将个体与团队发展统一

6.团队未必正确

7.管理者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团队与小组区别、有效团队建设

课程考核:了解团队定义,理解团队种类,掌握构建有效团队的方法

复习与思考题:Case incident 1&2与课后讨论题

Chapter 9 Work Team

1.Why have teams become so popular?

2.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and teams

3.Types of teams

4.Creating effective teams

5.Turning individuals into team players

6.Teams aren’t always the answer

7.Summary and implications for managers

Key and difficulties points: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and teams, creating effective teams

Evaluation requirements: to know team definition; Understand types of teams; Master the manners to create effective teams

Review and practices: Case incident 1&2 and questions for review

第十节沟通

1.沟通的作用

2.沟通过程

3.沟通定义

4.人际沟通

5.组织沟通

6.沟通渠道选择

7.拥有说服力的沟通

8.有效沟通的障碍

9.管理者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沟通的过程、组织内沟通、沟通渠道

课程考核:了解沟通的作用,理解沟通过程和人际沟通,掌握沟通渠道的选择和具有说服力的沟通

复习与思考题:Case incident 1&2与课后讨论题

Chapter 10 Communication

1.Functions of communication

2.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3.Direction of communication

4.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https://www.360docs.net/doc/463309901.html,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6.Choice of communication channel

7.Persuasive communications

8.Barriers to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9.Summary and implications for managers

Key and difficulties points: communication process, creating effective teams,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hannel

Evaluation requirements: to know functions of communication; Understand communication process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Master Persuasive communications and the way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Review and practices: Case incident 1&2 and questions for review

第十一节领导力

1.领导是什么

2.特质理论、行为理论、权变理论、领导下属交换理论

3.魅力领导与变革领导

4.权威领导

5.未来领导:导师型

6.领导力构建的挑战

7.有效领导

8.管理者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领导理论和领导类型

课程考核:了解领导理论,理解魅力领导与变革领导,掌握导师型领导风格与有效的领导方式

复习与思考题:小组作业2-《摩托罗拉公司:来自CEO办公室的观点》、Case incident 1&2与课后讨论题

Chapter 11 Leadership

1.What is leadership?

2.Trait theories, Behavioral theories, Contingency theories, Leader–member

exchange (LMX) theory

3.Charismatic leadership and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4.Authentic leadership

5.Leading for the future: mentoring

6.Challenges to the leadership construct

7.Finding and creating effective leaders

8.Summary and implications for managers

Key and difficulties points: theories of leadership and traits of leaderships Evaluation requirements: to know theories of leadership; Understand charismatic leadership and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Master mentoring leadership and effective leadership

Review and practices: Assignment 2-“Group Presentation: Motorola Corporation: The View from the CEO Office”, Case incident 1&2 and questions for review

五、其它

六、主要参考书

Robbins, S.P. (2009).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3th Ed.). NJ: Pearson Education, Inc.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双语)

《组织行为学》(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 课程代码:B27052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学时: 32 学分: 2 适用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 一、课程介绍 1.分别从个体,群体和组织系统三个层面上帮助读者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行为,内容包括:组织行为学导论、态度和工作满意度、情绪与心境、人格与价值观、知觉与个体决策、激励理论及其应用、群体行为的基本原理、工作团队、沟通、领导力、权力与政治、冲突与谈判、结构与组织行为、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等部分。 2.组织行为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它的先修课程为普通心理学。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与发展规律;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组织行为学案例,培养学生以现代组织行为学理论为依据,培养学生在团队建设与管理、人际沟通、领导、组织结构设计、组织文化建设、组织变革与发展、跨文化沟通、学习型组织建设等组织行为学的实务能力。 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阅读:本科程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泛读规定的参考教材。老师随堂抽查学生阅读情况。 2、听课:本课程要求学生进课堂听讲全部课程,并做好笔记。听课和笔记情况随时检查,记入平时成绩。 3、辅导:要求学生主动学习,随时提出问题,老师随堂辅导。要求学生与老师建立电话、电子邮箱、QQ、微信联系,交流自学情况。另外,每学期期末集中大型辅导1次。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 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 成绩评定方法:平时成绩(含考勤、回答问题、作业等)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tephen P. Robbins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参考书目: 《组织行为学》,陈春花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 执笔人:蔡东宏审核人:批准人: 审定时间:2014 年 6 月 11 日

最新《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组织行为学中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的相关理论,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认识,使学生有机会探讨不同的观点,了解不同观点如何互相补充,从中获得启发。学会权变的思想,权变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完成作业(案例分析报告、小组作业)并且进行一定的课外阅读。 教学重点与难点: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对人性假设的认识,需要层次理论,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群体行为的一般问题,影响群体行为的主要因素、群体决策的方式;群体冲突的来源及冲突的处理的方式,各种激励理论及其应用、有效激励的要求和方法,组织文化的涵义与特征、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组织文化建设,组织变革内容和过程;组织发展的内容及措施;信息沟通的常见方式和管理。 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 教学时数:54 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导论(4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阶段,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状况,了解人性假设的主要观点。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对人性假设的认识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4学时)、

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行为(2学时) 一、组织的涵义 二、组织行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1学时) 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学时)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分类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方法 三、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道德问题 复习与思考题: 1、组织行为学的内涵? 2、组织行为学研究为什么会涉及道德问题? 3、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管理学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10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影响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与倾向性心理特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知觉、态度、价值观与人的行为。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需要层次理论,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8学时)、讨论(2学时) 第一节关于人的理论(1学时) 一、人性假设理论 二、需要层次理论 三、中国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禾日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组织行为学中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的相关理论,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认识,使学生有机会探讨不同的观点,了解不同观点如何互相补充,从中获得启发。学会权变的思想,权变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完成作业(案例分析报告、小组作业)并且进行一定的课外阅读。 教学重点与难点: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对人性假设的认识,需要层次理论,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群体行为的一般问题,影响群体行为的主要因素、群体决策的方式;群体冲突的来源及冲突的处理的方式,各种激励理论及其应用、有效激励的要求和方法,组织文化的涵义与特征、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组织文化建设,组织变革内容和过程;组织发展的内容及措施;信息沟通的常见方式和管理。 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 教学时数:54 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导论(4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阶段,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状况,了解人性假设的主要观点。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对人性假设的认识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4学时)、

一、组织的涵义 二、组织行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1学时) 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学时)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分类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方法 三、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道德问题 复习与思考题: 1、组织行为学的内涵? 2、组织行为学研究为什么会涉及道德问题? 3、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管理学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10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影响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与倾向性心理特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知觉、态度、价值观与人的行为。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需要层次理论,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8学时)、讨论(2学时) 第一节关丁人的理论(1学时) 一、人性假设理论 二、需要层次理论

《组织行为学》14个案例分析及参考答案

《组织行为学》课程综合案例 (一) 张林这一辈子 张林,1949年生于中国北方一个小镇。正当他念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不得不中断学业,后来又在上山下乡的浪潮中到一个偏远的人民公社插队。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他考入了某财经学院。毕业后,在某市的一家造船厂做成本会计,一年半后,他辞职不干到某市一家集装箱公司谋得一份管理职位,三个半月后,他被解雇了。在谋求新的工作岗位时,他到一家职业介绍所作了能力测试并寻求帮助和建议,测试结果表明他最适宜做推销工作。那家职业介绍所为他找了一份药品推销工作,任职于一家大型医药公司。他喜欢这一工作,在那里干了一年半。后来,他听说另一个更著名的药材公司有同类型的工作,便向该药材公司申请,并在1984年被雇用。进入90年代,他的女儿长大并考入一所著名大学,但他的妻子却下岗了。张林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也变得有点工作狂了,因为他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人劝告他去找一位心理医生解除他的心理紧张。他接受了劝告,找了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作了一系列的咨询诊断。下面就是他在一次谈到他的工作历史时 的诊断记录: 心理医生:你干过很多工作,那是因为你在财经学院毕业后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缘故吗? 张林:确实是这样。我生活中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决定我作为一名职员究竟想干什么。这曾经给我造成精神上极大的痛苦,甚至在今天仍是这样,我仍不能确定究竟何种类型的工作或职业最适合我。 心理医生:好,让我们先谈谈你在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你在造船厂做成本会计,为什么要辞掉这份工作呢? 张林:首先它很烦人。我不喜欢整天跟数字打交道,不喜欢只在数字上加减乘除。另外,我认为那份工作毫无前途,那时我有很大的抱负,我要做较高层的管理人员,挣较多的钱。 心理医生:因此你去了那一家集装箱公司? 张林:是的,那是一个我可以向公司证明我的能力、真正的管理职位。 心理医生:但是你在那个工作岗位上遇到了点麻烦。 张林:我不适应那种类型的组织。我监督工人们操作制造箱子的机器设备。这些工人都是从最偏远的农村招来的,很难管理,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他们对工作和公司没有积极的态度,毫无感情。我的老板,那个幕后指挥者,总是要求我对他们狠一些,督促我要求他们提高工作速度。告诉你一个例子,你或许就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了,我手下有一个老年妇女,大约有50岁,生产装冰箱用的箱子,因为箱子太大,所以她处理起来比较困难。我敢说,她已经竭尽全力了。但我看见老板站在她身后,手拿着秒表,大声叫着,呵斥她快点。我一点也不喜欢他那样做,就象我不喜欢穿着鞋磕着地走路一样。一次,老板请我们这些管理人员出去吃饭,那些同事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嘴脸极其令人厌恶。我自言自语地说:“这就是为了提升而必须做的事”。那之后不久,老板就叫我到他的办公室,告诉我不适合做这样的工作,他认为我不会或不愿强迫别人努力工作。 心理医生:你对此有何反应? 张林:我十分难过。那时我真不知道如何是好。我不能确定我究竟适合什么工作,因此我去一家职业介绍所去作能力测试。 心理医生:那么,测试结果怎么样?

《组织行为学》课程作业解析

《经济法学》课程作业 第一次: 1. 下列对胜任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深层次特征 能够预测工作绩效 可以定性描述 能够区分优秀和一般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可以定性描述 2. 某个人掌握支配你的职位和责任的权力,期望你服从规则的要求。这种权力称为() 强制性权力 奖赏性权力 法定权力 参照性权力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法定权力 3. 打破传统的部门界限,围绕工作流程而不是职能来建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形式被称为() 事业部制 横向组织结构 矩阵制 无边界组织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横向组织结构 4. 光荣榜是一种典型的()形式。

员工参与 员工认可 弹性福利 技能工资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员工认可 5. 工作要求员工表达出来的情绪与他们的真实情感不吻合的现象,称为() 情绪劳动 情绪失调 情绪障碍 情绪缺乏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情绪失调 6. “入乡随俗”,反映的是() 角色知觉 角色冲突 心理契约 组织承诺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角色知觉 7. 在沟通过程中,噪声存在于哪个环节() 编码 译码 信息传递

以上都是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以上都是 8. 压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是() 正相关 负相关 无关系 倒U型关系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倒U型关系 9. 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的提出者是() 西蒙 霍桑 梅奥 卡尼曼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西蒙 10.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畴中不包括() 个体行为 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 社会行为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社会行为

工商管理专业组织行为学S大纲

《组织行为学S》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40131005 课程英文名称:Organizational Behavior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上机:0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组织行为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在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该课程为未来的管理者提供了解释、预测和控制员工行为的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改善组织的有效性,以更好的实现组织既定目标。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除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外,通过案例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体系,了解和体会到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实用学科; 3.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学会运用组织行为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组织行为学的一般知识,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行为的特点、组织行为学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等。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明确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个体差异性及在实践中的应用,群体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组织文化在管理中的作用,心理契约的构建与维系等。 3.基本技能: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能够设计并编制问卷,并根据调查结果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能够运用基础知识对管理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等。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是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应用理论来分析和判断问题,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并以不同方式组织讨论;教师在整个环节中要做好引导工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精选案例,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真正实现教学互助,有力促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创新。 3.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以多媒体教学系统为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丰富教学内容,扩大课堂知识容量,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应用知识,充分体现管理学科的特色。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有《管理学》。本课程将为工商管理的其它专业课、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积极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 题目: 浅析积极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姓名: 李宇哲 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 会计 班级: 会计 学号: 2011106084 20 12 年8 月31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浅析积极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积极组织行为学是组织行为学科在传统组织行为学的消极取向基础上提出的新理论,强调对人类心理优势的开发与管理,即如何采取积极的方法、怎样发挥员工的优势以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本文介绍了积极组织行为学产生的过程及其内容、与传统组织行为学及积极心理学的区别,分析了积极组织行为学子概念的内涵、开发培训方法及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概括了积极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积极组织行为学、企业管理 一、引言 当今,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和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人力资源的价值成为衡量企业整体竞争的标志。如何挖掘人的潜能、开发人的创造性,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在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影响下,21世纪初由鲁森斯(Luthans)提出的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OB)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已经成为目前组织行为理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组织行为学也称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两重性和应用性的新兴学科,是专门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是心理学应用的新成果,是管理学、行为学的新发展。积极组织行为学相对于传统组织行为学不仅仅是理论概念的翻新,以及研究重点简单的由消极性转向积极性,而是有着具体标准和严格概念界定的研究范畴。POB研究实际上是追求实现员工个人成长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相统一,而且积极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可测量性、可开发性、在组织中对绩效提升的影响性三个基本条件,决定了POB尤其强调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特性。 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组织行为学起源于1927——1932年梅奥等人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从事的著名试验——“霍桑试验”。他们总结: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物质条件和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等积极特性方面的影响,如士气、安全感、自尊、劳动集体成员之间满意的相互关系以及有效的管理。换言之,积极的帮助、正面的影响、员工积极的态度均对工作效率有显著影响。 尽管大量的实证以及显著的表面效度支持着有关人的积极性的研究,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组织行为学领域更多地聚焦组织、团队、管理者和员工的负面障碍等方面,如怎样引导和激励消极、懒惰的员工,如何确定组织中员工负面情绪所造成的金钱损失,如何纠正不良的工作作风、态度和行为,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冲突和应对压力、倦怠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形,组织行为学家Wright认为主要是以往的组织行为研究过分强调“费效分析”的价值取向,即一切行为和政策都要以它们使组织付出的成本和给组织带来的收益为基础来衡量其效果和价。Wright等将这种取向称为“忠于管理的观点”。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专科)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专科) 一、课程的性质 《组织行为学》是河北电大为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等专业的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组织行为学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此学科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管理水平,特别是对于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所属员工的心理和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及时地协调个人、群体、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组织行为学是本专业的通过教学使学员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员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规律有较明确的了解,并能结合实践解决管理中涉及到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各种问题,在实现组织目标中,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其前导课程主要是《管理学基础》。 二、教材及其特点 选用的教材是由顾培忠、任岫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组织行为学》,2008年9月版。 多年来,我省电大高职高专一直延用中央电大本科的教材。但是因为本、专科在培养目标、教学层次、内容遴选、理论阐述、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方法等方面均不相同,借用本科教材给专科专业的教学带来诸多困难与不便。现在选用的《组织行为学》是专门针对专科量身编写的。 《组织行为学》教材的特点是:从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出发,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为宗旨,通过通俗简明的理论阐述、综合性案例及分析、应用能力的实务训练等环节,突出课程的基本要求和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使学生能够在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有实际操作技能。本教材从适应高职高专学生的岗位所需知识点出发设计课程的知识板块,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重在讲解基本原理的应用,并在跟踪国内外理论最新发展的前提下,保证理论知识的健全、简洁、新鲜和生动。 本教材的体例设计为:“本章提要”提供每章内容的要点,以帮助学生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理清脉络头绪;“学习目标”提出本章学习要达到的基本要求,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章前引例”以典型案例导出核心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文叙述中不时以小资料的形式给出紧扣上下文内容的参

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1、影响组织有效性的因素: ①环境因素(组织外部因素):可预测性、复杂性、敌对性; ②组织因素:结构、技术、规模、年限; ③管理政策和实践因素:战略、控制、领导、报酬、沟通、决策; ④员工因素:目标、技能、动机、态度、价值观。 2、20世纪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中人和群体的行为。 3、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面世标志着科学管理从此诞生。 4、霍桑实验:1924-1932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①霍桑实验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观察实验。 ②霍桑实验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它不同意泰勒把人只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或人的活动只是受金钱的驱使,认为人是“社会人”。 另一个重大的贡献是,它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这种“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规范、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每个成员的行为,甚至影响整个正式群体的活动。 ③经梅奥归纳、总结,整理成《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于1933年正式出版,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人群关系学说。 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形成的新学科。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自然实验法;②行为观察法;③心理测验法;

④现场调查法。 第二章个人行为基础 7、社会知觉的范围:①对他人的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 8、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莱米认为,自我概念是综合现在及过去对自己观察而获得的有关自己的知觉组织,是对自己的一种看法与想法。 9、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0、归因理论:有凯利的归因理论,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人们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维纳的归因模式: 1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①认知失调理论的假说:认知元素之间的矛盾或失调,使个体心理上的不快感和压迫感加剧,这时人们就设法减轻或消除不协调关系,从而促使个人的态度发生改变。 ②认知失调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个人的决策行为,即需要在多个有同等价值的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Syllabu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课程编号:150052B Course code: 150052B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Course type: Discipline Elective Course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0 Instruction time: 32 Lecture:32 Experiment and exercises:0 学分:2 Grade credits: 2 适用对象:金融学(金融经济) Audience: Finance(Finance and Economics Experimental Class) 先修课程:无 Prerequisite: N/A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Course Objectives 《组织行为学》课程主要讲授个体、群体、结构及这些因素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组织中个体行为与心理、群体行为和属性、组织系统特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结合经典案例和企业实践,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人与工作、组织、环境要素间的匹配,激励,和组织变革等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其他管理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全方位描述、分析、解释组织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自己的行为。 Organization behavior mainly introduces individuals, groups,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organization behavior at multiple levels. The target of this course is to help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individual behavior, psychology, the behavior and the nature of group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 systems. The course will integrate typical cases and corporate practices, improve students’ capabilities of analyzing and solving the problems in matching individuals, work, org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 The course will set up the bases for students’ future studies of management principles. It cultivates students’ capabilities of describing, analyzing, and explaining practical problems in organizations and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答案

案例1 卢作孚和他的事业 1.讨论卢作孚的价值观及其与“民生精神”的联系。 答:1).价值观概念:价值观代表了一系列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角度来说,某种具体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于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为可取。 2).影响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伴团体,社会舆论,大众传媒及 其它社会文化因素(历史,民族,宗教等) 3).卢作孚的价值观:A:口号“服务高于一切”——对社会、对他人负 责的价值观。 B:提倡“个人为实业服务,事业为社会服务,个人的工作是超报酬的,事业的任务是超经济的”(事业中心论)——将国家、将社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价值观。C:培养群体的团结意识。——由小到大的个人到群体到社会的责任价值观。 4).卢作孚的“民生精神”。目标:“民生主义”;宗旨:“服务社会、便 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集中强化爱国、集团服务和艰苦创业等意识。 5).价值观与“民生精神”的联系。民生精神促进了他价值观的发展, 价值观也同时让他亲近了民。生精神,两者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 2.民生公司的管理有什么特点?这对今天中国企业的管理有哪 些启示? 管理特点:1).提出了“安全、迅速、舒适、清洁”的理念,同时提 出了“服务高于一切”的口号。 2).完善业务流程、够用渠道、建立员工参与监督的制度。 3).提倡“职工股东化、股东职工化” 4).将员工教育作为提高公司竞争力的头等大事。 5).民生精神教育,居于员工训练的核心地位。 启示:1).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 2).要致力于组织的文化建设 3).注重创新,创新将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4).重视员工,尊重员工,满足需求。 5).重视的价值观的作用 6).制定合理的用人制度要根据每个的能力安排不同的工作。 7).公司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

组织行为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课程代码:18223120 课程类型:核心课程 学分:3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48实验(上机)学时: 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组织行为学》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习者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理念、原理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该专业的专业课程打好基础,也是参加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的基础理论之一。在教学中除去介绍基本的原理外,对于该专业的学生要特别强调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实际联系等环节,使同学们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掌握组织行为学的专门方法和技术,并提高分析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将课堂教学、案例教学、课程研讨、模拟演练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又要特别注重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研讨,使学生了解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还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模式基本要求 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实验,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日常的面授辅导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建议布置适量的作业题,以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对本课程的教学,一般适合采用以下方法和形式:教师讲述、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模拟实验和到企业、事业单位调查实习,并写出调查报告。 3、考核方法基本要求 考试课以学期末的统一闭卷考试为主,评定成绩时期末考试占60%,平时成绩占20%。期中成绩占20%,考查课的期末考试由课任老师安排在最后一次课随堂考试,此外还需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开闭卷均可。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1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本章内容: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及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学习目标: 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专科)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专科) 一、课程的性质 《组织行为学》是河北电大为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等专业的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组织行为学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此学科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管理水平,特别是对于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所属员工的心理和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及时地协调个人、群体、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组织行为学是本专业的通过教学使学员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员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规律有较明确的了解,并能结合实践解决管理中涉及到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各种问题,在实现组织目标中,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其前导课程主要是《管理学基础》。 二、教材及其特点 选用的教材是由顾培忠、任岫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组织行为学》,2008年9月版。 多年来,我省电大高职高专一直延用中央电大本科的教材。但是因为本、专科在培养目标、教学层次、内容遴选、理论阐述、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方法等方面均不相同,借用本科教材给专科专业的教学带来诸多困难与不便。现在选用的《组织行为学》是专门针对专科量身编写的。 《组织行为学》教材的特点是:从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出发,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为宗旨,通过通俗简明的理论阐述、综合性案例及分析、应用能力的实务训练等环节,突出课程的基本要求和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使学生能够在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有实际操作技能。本教材从适应高职高专学生的岗位所需知识点出发设计课程的知识板块,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重在讲解基本原理的应用,并在跟踪国内外理论最新发展的前提下,保证理论知识的健全、简洁、新鲜和生动。

最新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整理-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 行为(behavior):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外显的运动、动作、活动或者反应 行为特征: 1.行为是外显的、可以观察的; 2.行为是有目标指向性的; 3.行为是在情景中发生的 组织是在追求集体目标时,为了使行为表现可以被控制而做的一种社会安排。 组织存在的条件; (1)使命和目标(2)组织是多人组成的集合(3)专业分工和协作 1.1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研究个体、群体以及结构等因素对组织内部行为影响的规律;其主要目的是利用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知识来提高组织的效能。个人经验个人对管理规律的总结;是基于自身体验的规律系统性研究(systematic study)通过系统的观测和分析得出管理的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2 用系统研究完善直觉 系统研究:通过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考察来试图解释其中的原因和结果,并把结论建立在科学论证之上。 对组织行为学模型的理解: 因变量(六个关键的因变量) 自变量(三个水平的自变量) 系统的研究(systematic approach ) 权变的观点(contingency approach) 2.1 组织行为学的核心主题 六个关键因变量: 1.生产率效率效果 2.缺勤率 3.流动率 4.工作满意度 5.组织公民行为(最早由Organ 在1988 年正式提出的,是指个体可自由决定是否实施,不被组织正式奖励系统直

接或明确地承认,但在总体上能够提高组织效能的行为.) 6.工作场所越轨行为(Kapla(1975)认为,工作场所越轨行为是指员工在各种情况下对组织成员、组织生存及其 规则有着明显危害的主观行为) 2.3 系统性研究 直觉(intuition)对行为的“直观”理解。 系统性研究是试图解释行为的因果关系。根据科学证据做出结论。在控制条件下收集数据用合理、严谨的方式测量和解读数据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

气质的差异与应用 (一)什么是气质 心理学中所说的气质与日常人们所说的气质不太一样,而近似于人们常说的脾气。气质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它在人参与的不同活动中有近似的表现,而不依赖于活动的内容、动机和目的 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特征相联系的行为特征,主要指一个人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强度和速度等方面的特点。 神经过程可以分为兴奋和抑制,不同的个体的这个过程有三方面的特征:1.神经过程的强度,2.神经过程的均衡性;3.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这些特征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组合表现,形成不同的气质类型。 (二)气质差异——气质类型 根据人高级神经活动的这三个特点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三)气质差异的应用 1.应用范围 (1)职业要求 某些职业或岗位对人员的气质要求非常高,必须具备某些气质特征。如航天员,外交官等。 教师职业也对气质有一定的要求,如胆汁质或抑郁质显然是不适合做教师的。 (2)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也是影响工作效率的,因此,管理人员应了解每一个人的气质,在人事安排上应该考虑不同气质人员的互补,以及在与他们交往时应该注意的人际技巧。 (3)思想教育 在对工作人员进行批评教育时,要考虑因气质差异而运用不同的批评方式。同时鼓励不同气质类型人的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提高心理素质。 2.应用原则 (1)气质绝对原则 气质是人最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很难改变的,因此一些专业工作要求人员具备某些气质特征。教师是专业人员,其任务是教书育人。目前虽然对教师的气质没有明确的要求,但是教师确实应具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 (2)气质互补原则 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组成团体,可以产生互补作用。气质学家研究了气质对群体协同活动的影响,发现两个不同气质或相反气质类型的人的合作,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成就。这种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我们的管理者要做有心人,在分配工作时要注意人的气质的协调与互补。 (3)气质发展原则 气质虽然稳定,但并不是不可以改变和控制。气质在实践活动中是可以缓慢地发生变化。例如,加强学习,提高人的修养和自控能力,使气质消极的一面得到制约。同样管理者自己也要认识自己的气质特征,“扬长制短”,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 纲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组织行为学中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的相关理论,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认识,使学生有机会探讨不同的观点,了解不同观点如何互相补充,从中获得启发。学会权变的思想,权变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完成作业(案例分析报告、小组作业)并且进行一定的课外阅读。 教学重点与难点: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对人性假设的认识,需要层次理论,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群体行为的一般问题,影响群体行为的主要因素、群体决策的方式;群体冲突的来源及冲突的处理的方式,各种激励理论及其应用、有效激励的要求和方法,组织文化的涵义与特征、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组织文化建设,组织变革内容和过程;组织发展的内容及措施;信息沟通的常见方式和管理。 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 教学时数:54 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导论(4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阶段,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状况,了解人性假设的主要观点。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对人性假设的认识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4学时)、 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行为(2学时) 一、组织的涵义 二、组织行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1学时) 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学时)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分类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方法 三、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道德问题 复习与思考题: 1、组织行为学的内涵 2、组织行为学研究为什么会涉及道德问题 3、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管理学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组织行为学之自我分析

自我分析 古人云:“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其“志”、“变”、“识”、“勇”、“性”、“廉”、“信”各异。我也是。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要想追求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立足社会,就必须懂得自己,理解自己。而这一切得从自我分析入手。 一:气质分析 所谓气质,就是个体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所谓气质类型,是指某一类人身上共同具有的典型气质特征的有机结合。我通过别人对我的评价和自我测试得知我的气质特征如下: 1'具有显著的工作效能,热忱。我是一个很有定力的人,对从事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能保持很长时间。我在做我喜欢的事情时,外界干扰一般打扰不到我。 2容易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喜欢在陌生的城市发展。这算是随遇而安吧,面对陌生的面孔,我不会心里不舒服,只要我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走到哪里我都不会自卑。 3经常精神愉悦,机智敏锐。我喜欢简单地生活,对于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我不会太看重太在乎。比较容易把握新事物。 4受挫时会热情大减,情绪波动较大。当失败来临时,我会驻足于失落的泥潭一段时间,心情不好,抑郁,但是总有释然的一天。 总之,我的气质类型是“多血质”外加“抑郁质”。我喜欢安静。 二,性格分析 所谓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性格决定命运!我的性格特征如下: 1认为自己是命运的主人。我喜欢挑战自己,事业心较强。我觉得付出与努力总是成正比的,有既定的目标了就会尽力去实现。 2自尊心强。比较喜欢自己,比较开朗,平易近人。 3自我监控能力强。 4不喜欢冒险,不特别擅长交际,只喜欢和志趣相投的人往来。 5太过于追求完美,有时候会因为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而紧张。 总之,我的性格属于内外混合型的。 三兴趣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也没有特别不喜欢的,属于恬淡型吧。细细想来,我的兴趣如下: 1 我喜欢文学。我喜欢徜徉在优美的诗歌与散文中,我迷恋文字间跳动的心情。 2我向往那不高也不矮的三尺讲台。不是因为我喜欢粉笔沫,是由于我渴盼为人师表的帅气和桃李满园的喜悦。 3我爱仰望天空,思考人生。插着耳机,漫步于操场,与外界隔绝,和自己对话,寻求人生的真谛。 四能力分析 1有一定耐心,做事善始善终。2记忆能力强,自学能力好。3思维活跃,可随机应变。 五目标分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生是趟单程车票,错了方向就会全盘皆输。所以要有目标作陪人生。结合我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和现实情况,我的目标有: 1 好好复习,争取在十二月份考过六级。

王怀明调整的组织行为学课程rn_教学大纲(第二版)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 英文名称:Organizational Behavior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相关课程:人力资源管理 开课院系: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 每学期学时:54 制作者:王怀明 1.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管理各专业的基础课,主要从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等方面对员工在各种工作组织中的工作行为的特点与规律进行研究。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员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系统的、开放的、权变的组织观点,了解员工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与特点,以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科学的解释、准确的预测和有效的控制,为学习管理类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行为科学基础。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3)教学目的与要求 ①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②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③掌握员工在组织中工作行为的基本规律; ④掌握员工激励的理论与方法; ⑤了解群体行为的规律以及团队建设的方法。 ⑥掌握领导理论的最新发展 ⑦掌握组织诊断和组织变革的技术 (4)本课程内容提要 本课程为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论,主要介绍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个体行为研究,主要涉及个性、学习、知觉、态度、员工激励等内容;第三部分是群体行为研究,主要包括群体的类型、群体的结构、群体规模、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群体凝聚力,群体决策,团队建设,管理沟通,冲突管理,领导理论等相关内容;第四部分是组织行为研究,主要研究组织设计、组织变革,组织文化。 2.开课专业、教学用书与参考书 (1)开课专业、年级:管理科学与工程一年级、工商管理专业2年级 (2)教学用书 孙卫敏主编,《组织行为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版 (3)相关参考书 ①卢胜忠等著,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版。 ②陈国权主编,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9,第1版 ③弗雷德·卢森斯著,组织行为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组织行为学答案最新

组织行为学答案第一章导论 1、试说明组织行为的内涵、对象和研究方法。 答:内涵:组织行为,是指组织的个体、群体或组织本身从组织的角度出发,对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 对象:个体、群体、组织。 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数量统计方法、理论模型方法。 3、组织行为学产生与管理学发展有何关系? 答:管理学自1911年泰勒发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诞生,他与同时期的法约尔和韦伯的管理学思想是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之后梅奥进行了着名的霍桑试验,开启人际关系理论,之后这个方面的研究吸引了大量的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进行研究。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与会者达成共识,这方面研究已经具有了独立学科的地位,于是正式命名为“行为科学”,但是广义的行为科学研究对象还包括动物的行为,所以60年代后一些学者提出了“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可以看出组织行为学是随着管理学发展而产生的一门独立学科,它于管理学相辅相成。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有哪些基本类型和方法? 答、分类:(一)以应用广度为原则的分类 (1)理论性研究(2)应用性研究(3)服务性研究(4)行动研究

(二)以研究目标为原则的分类 (1)描述性的研究(2)因果性研究(3)预测性研究 (三)以研究可控制性为原则的分类 (1)案例分析(2)现场研究(3)实验室研究 方法: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常用的技巧方法 (一)调查研究方法 (二)实验方法 (三)数量统计方法 (四)理论模型方法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人行为 5、激励机制的实质? 答:根据员工的需要设置某些目标,并通过目标导向使员工出现有利于组织目标的优势动机,并按组织所需要的方式行动,使员工产生组织所期望的行为,这就是激励机制的实质。 9、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知觉?分析二者的区别和联系。P61 答: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当前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所产生的主观映象都是具体的感性形象。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在于,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形状、色泽、气味、温度等),知觉则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