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SCM435钢的测定

动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SCM435钢的测定
动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SCM435钢的测定

内蒙古科技大学

本科生毕业外文翻译

题目:动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

SCM435钢的测定学生姓名:钱志伟

学号:1061102214

专业:冶金工程

班级:2010冶金(2)班

指导老师:刘宇雁教授

摘要

SCM435钢的流变应力行为进行了研究利用MMS-200热模拟机,用1023至1323年?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的条件下0.01-10秒-1。实验结果表明,临界应变会得到更小的增量温度和应变率的减小,而使动态再结晶易于发生。高峰SCM435钢的高温下应力本构方程是由双曲形式成立正弦波,并且在高温下变形的激活能由回归方程得到。临界应变εC动态再结晶准确来源于含菌株的θ-σ曲线硬化率θ和FL OW应力σ。然后峰值应力,峰值应变,临界应力,临界之间的相关性应变和参数Z进一步得到。动态再结晶的Avrami方程动力学方程SCM435钢是从应力 - 应变曲线的发展,和Avrami指数米进行抽象。观察还表明的Avrami常数将与增量减少温度,但会增加与在增量应变率。该阿夫拉米不断发生小的影响从变形温度,但从应变率,以及阿夫拉米常数与应变率之间的相关性显著的影响是由回归方程得到的。

关键词:SCM435钢;动态再结晶;活化能;临界应变

1 引言

SCM435钢是典型的中碳钢具有良好的淬透性。一个更好的疲劳强度和耐冲击性可以通过回火进行说明。该lowtemperature 冲击韧性和回火脆性 SCM435钢执行优秀。该钢SCM435 用于12.9级螺栓钢在汽车发动机的需求由于恶劣的极端高要求的疲劳寿命的工作环境。这是典型的高端产品冷镦。动态再结晶是一种软化的过程中,重要的机制热变形,并具有较大的INFL对粮食uences 大小,形态和被静态再结晶。因此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1-3]。因此,热力学模拟实验,通过研究FL OW高温下合金的应力特性。与此同时,SCM435钢的过程中软化规则热变形进行了分析,以获得结果包括热变形的活化能,临界应变对动态再结晶,而峰值应力,峰值应变,临界之间的相关性应力,临界应变而参数Z的模型动态再结晶的热变形SCM435钢当时成立的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做出合理的处理的产品。

2 实验

工业热轧SCM435钢用作为试验材料。其主要化学成分为:?0.35wt%,锰0.55wt%,硅0.28wt%,P 0.013wt%,S0.01重量%,铬0.92wt%,钼0.2重量%。它的微观结构在室温下示于图1(a)。原SCM435钢的奥氏体晶粒示于图1(b)从淬火后热轧。的微观结构SCM435钢在室温下主要是贝氏体,同时它也有一个小的铁素体,珠光体,马氏体。

在原奥氏体晶近似25微米。所有的测试材料加工成Φ8㎜×15毫米圆柱试样,然后放到一个MMS-200机热压缩模拟。压缩实验下进行恒温,恒应变速率,与预先设定的温度和变形速率从自动控制系统。温度上升率设定为20 K /秒。保存设置为5分钟在1 473 K,则温度冷却下来,10 K / S,又增加服用压缩测试前10秒保存。

在实际中,变形温度为通常1 323-1 023 K,这样的温度设定为1 023,1 123,1 223和1 323 K的测试,应变为0.01,0.1和1 s-1的速率。

3 结果与讨论

如从两个加工硬化,其结果在高温下变形动态软化,真正的发辫 - 应变曲线可以被分类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4,5]。该SCM435钢的真应力 - 应变曲线示于在不同的应变速率和变形图2下温度。动态再结晶容易发生发生在较高的温度或低应变速率。这是因为,软化,需要时间。如果变形率是高的,不会有足够的时

间对谷物生长。与此相反,晶粒将给出足够的时间低应变速率下生长,导致动态再结晶。动态的影响重结晶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是相似的。粮食的驱动力增长得到更大更高的温度下,使动态再结晶更容易出现。当应变速率为1秒,峰值应力不出现了1023 K的变形温度下应变形式0?0.5。为了减小误差,所以该数据被忽略。动态4的动力学模型再结晶动态再结晶4.1计算活化能按照双曲正弦函数方程包括变形激活能Q和其中提出由塞拉斯和Tegart温度T 高温塑性变形下的[6],流变应力,应变速率和之间的相关性温度可由式表示:

其中,F(σ)为应力的功能。低应力,高应力和任意应力分别为由幂函数,指数函数表示和双曲正弦函数。其次是他们的数学表达式:

其中,应变率(); R为气体常数,这是8.314 J /(摩尔?K); T是热力学温度(K); Q为热激活能变形量(千焦/摩尔); σ为峰值应力(兆帕);A,N, N1,β和α是材料常数,特别是α=β/n1。据齐纳C和所做的研究 Hollomon H,应变速率由过程控制在高温塑料的热活化

变形。应变率之间的相关性和温度可以通过参数Z为被表达

如下[7]:

(3)其中,Z为补偿应变速率的因素与温度。在指定的温度下,幂函数(低应力)和指数函数(高应力)投入到方程。(1),分别与当Q是不相干到T 的结论可以得到

如下:

其中,B和C是材料常数无关到T通过利用对数的两侧在方程。(4)和(5)中,

分别是如下的结果可以得到:

然后代以真实的实验数据应力- 应变入方程;相应的σ-LN和lnσ-LN的功能和曲线可再

导出。他们两人都是线性模型。斜率推导出通过使用最小二乘线性回归的方法,如图图3(a)和3(b)所示。然后,斜坡采取互惠和平均,与结果β=0.04835兆帕-1,N1=7.7455和α=0.00624兆帕-1。对于所有的压力情景,方程(1)也可以表示为,

通过取对数方程的两侧(8),该下面的结果然后可以得到

从方程(9结论可以得出这线性相关性是同时适用于LN[双曲正弦(ασ)]-LN 和LN[的sinh(ασ)]-。图3(c)和3(d)是其结果线性拟合。相应的参数可以是然后计算,得到N =5.7613,Q =308.066千焦/摩尔。拦截Q /(NRT)-LNA/ n可以从以下地址获得图3(c)中,然后得到A =1.9468×1012 。参数本构方程为SCM435钢都显示在表1中

4.2测定的临界应变为动态再结晶一般来说,经验公式εC=0.83?εP施加确定的临界应变ε C 动态再结晶。然而,结果有时会观察到的差异,从实际值。一个更好的方法可以采用数通过观察动态再结晶分数从淬火试样直接金相。但是,在再结晶晶粒,有时难以从原来的那些区分开来。因此,当动态再结晶分数达到一定的量,从骤冷样品的组分比更高真正的价值。和金相的这种方法需要太多的工作量。另一种间接的方法使用应力- 应变曲线,以取代定量金相用于获得动态再结晶的分数在热压缩模拟测试。该方法具有被应用到不同的合金,以及具有可靠性也一直置信RMED[8,9]。

由此,Origin软件是用来做七多项式平滑,以消除噪音错误的测试曲线上。拟合曲线示于图4。σ0是DEFI定义为应力在点ε=在0.02FL OW应力曲线。在图4上部曲线σrecov代表结果由动态回复的独奏效果,并且被视为本加工硬化曲线时再结晶不会发生。并且它可以导出从硬化行为超前的临界应变;下面的曲线是ΣDRX的应力 - 应变曲线动态再结晶和动态回复。εC和ΣC分别代表的临界应变和动态再结晶的临界应力。ΣP和εP分别为峰值应力和其相应的应变。σss是一个稳定的压力,而εss显示最小应变达到稳定的压力。应变硬化率θ

和之间的θ-σ曲线流动应力σ[10?14],可以通过拟合可以再绘制图4中的动态再结晶FL OW应力曲线,如图5所示,在其中θ=Dσ/ SHI值dε。该θ-σ曲线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从图5:在第一节是一条直线,对应于线性硬化阶段,涵盖了从一开始变形到子晶体的形成;此后,动态恢复速度减慢,并且斜率

曲线逐渐下降的,告诉变形为线性强化Ⅱ期;动态再结晶阶段(III)的发生是由于流动应力或应变达到临界值。然后应变硬化率下降很快,并与在θ=0表示轴σ交叉点峰值应力ΣP。饱和压力σsat定义交叉点的值,其中扩展名从临界点打θ=0(在科幻GURE的虚线)。该然后系统进入到第四阶段为跨过峰值应力。通过使用应变硬化之间的θ-σ曲线率θ和FL OW应力σ5所示,差动弯曲 Dθ/Dσ然后可以绘制。ΣC的精确值可以是从图6中的INFL挠度点精确地计算,其中,d2θ/dσ2=0

表2包含临界应力的比值和峰值应力为SCM435钢的再结晶温度和应变的不同条件下率,这是精确地从所计算的Dθ-Dσ曲线求解过程类似于图6。根据临界应力和峰值应力,该相应的临界应变与峰值应变率可以得出,如表3所示。图7示出了临界应力,峰值应力之间的相关性应变温度补偿系数Z 率,其获得来自回归分析,通过方程(3)。类似地,根据临界应变和峰值应变,相应的

临界应力和峰值能够得到应力。临界之间的相关性也可以得到应变,峰值应变和系数Z 通过回归分析,如在图8所示。

如图7所示,与图8中,系数Z (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和应变将完全确定的

发生动态再结晶。三种状态奥氏体是在该图中,即加工硬化总结局部动态再结晶和完全动态再结晶。如图7所示,两临界应力和峰值应力与逐渐增加系数Z的增加而因子Z是科幻XED,如图8所示,金属容易有动态再结晶的应变变大。但是,当该菌株是固定的系数Z的增加,动态再结晶的SCM435钢在科幻RST下降,但后来增加。这可能是由于不一致的影响s 所构成因子Z,当变形温度或应变率的变化。动态4.3动力学行为再结晶使用X来表示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基于动力学理论,动态体积分数之间的相关性再结晶的X和应变ε可以表示通过Avrami方程15

其中,k为Avrami常数,m为阿夫拉米指数,而t是动态的时间长度再结晶(T=(C)/)。为了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在传统的观察金相试样,应力的函数被用来表示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并表达应力σ是由动态回复曲线得出σrecov通过位错密度的相关性应力[17,18],其示于式(11)。该方法有复杂的假设和繁琐的过程,它失败在建立理想的淬火应力曲线SCM435钢。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方程(12)采用的文件确定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与张力。

其中,σ0为初始应力,r是一个参数与动态恢复的曲线图案。

进一步推导可以从方程进行。

X和T的拟合科幻情节在如图9所示 950℃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的0.01秒1。不同变形多件情况表明,Avrami指数为 SCM435钢是1.35505。如图10所示,本随着递增的Avrami常数减小温度,但随着应变速率变高。在比较中,应变速率把一个更重要上的Avrami常数比变形INFL uence 温度。因为当应变速率低,

例如0.01秒1或0.1秒,常数k也没有显着的变化;当应变速率变到高 1秒,价值LNK加紧只是一个小的递减0.63 从850℃到1050℃。

5 结论

峰值应力的本构方程高温下SCM435钢成立由双曲正弦形式。从结果回归分析表明,活化能热变形为308.066千焦/摩尔。关键应变εC正是利用θ-σ曲线确定。临界应变之间的经验关系,峰值应变,临界应力,峰值应力和系数Z为SCM435钢成立。二)动态的阿夫拉米动力学方程从获得的再结晶钢SCM435的应力 - 应变曲线。 Avrami指数m为进一步抽象,即1.355。该阿夫拉米常数会随着温度的增加减少沿,但随应变速率的增加量增加。不像琐碎的影响造成了变形温度,应变率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到阿夫拉米不变。的阿夫拉米之间的相关性常数和应变率,然后得到的,显示为LNK = 2.4381

参考文献

[1]何晓明,俞重汽,来新民。方法预测FL OW热变形研究[J] StressConsidering 动态再结晶。 COMPUT。母校。科学,2008,44:760-764

[2]沙班M,奥氏体动态的Eghbali B.表征下一个微合金钢不同的Z参数再结晶[J]。学者母校。科学。。学报,2011,27:359-363

[3]梅西亚我,Bedolla-Jacuinde A,马尔多纳多超,等。的测定在临界条件动态再结晶的启动含硼微合金钢[J]。母校。科学。英。 A,2011,528:4 133 - 4 140

[4]刘攀,刘融胚,魏远盛,等。奥氏体动态该微锻造钢38MnVS的再结晶过程锻造工艺研究[J]。 Procedia工程,2012,27:63-71

[5]兰良运,邱春林,赵德瘟,等。动态和静态低碳高铌微合金的再结晶行为

钢的研究[J]。 J.钢铁住宅。诠释,2011,18:55-60

[6]塞拉斯CM,Tegart WJM。强度与结构的关系在变形高温下研究[J]。纪念品。科学。牧师满足。,1966,63:731-738

[7]齐纳℃,应变速率当钢塑性流动Hollomon H.影响[J]。?应用物理,1944,15:22-32

[8]李红,罗嘿雯,杨猜弗,等。动态再结晶动力学奥氏体不锈钢[J]。 J.钢铁研究,2008,20:32-39

[9]张红兵,张兵,六件套。动态测量钢的动态再结晶[J]。数学模型。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7:1 053-1 060

[10]陈菲,崔振山,陈世家。再结晶热变形30Cr2Ni4MoV超超临界转子钢

第一部分动态再结晶研究[J]。母校。科学。英。 A,2011,528:5 073-5 080 [11]阿巴斯Najafizadeh,约翰?乔纳斯。预测的临界应力为启动动态再结晶研究[J]。 ISIJ诠释,2006,46:1 679 - 1 684

[12]吴轰淹,杜张林秀,刘向华。动态再结晶和锰铜-V耐候钢[J]。的析出行为。

系统动力学模型部分集

第10章系统动力学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是社会、经济、规划、军事等许多领域进行战略研究的重要工具,如同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一样,也被称之为战略研究实验室,自从问世以来,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1 系统动力学概述 2 系统动力学的基础知识 3 系统动力学模型 第1节系统动力学概述 1.1 概念 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研究复杂反馈系统动态行为的系统科学方法,它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门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横向学科,实质上就是分析研究复杂反馈大系统的计算仿真方法。 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指以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建立用以研究复杂地理系统动态行为的计算机仿真模型体系,其主要含义如下: 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 2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反馈大系统; 3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内容是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战略与决策问题,故称之为计算机仿真法的“战略与策略实验室”; 4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方法是计算机仿真实验法,但要有计算

机仿真语言DYNAMIC的支持,如:PD PLUS,VENSIM等的支持; 5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关键任务是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体系; 6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最终目的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战略与策略决策问题计算机仿真实验结果,即坐标图象和二维报表; 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明确问题,绘制因果关系图,绘制系统动力学模型流图,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实验,检验或修改模型或参数,战略分析与决策。 地理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因此,许多地理学者认为应用系统动力学进行地理研究将有极大潜力,并积极开展了区域发展,城市发展,环境规划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工作,因此,各类地理系统动力学模型即应运而生。 1.2 发展概况 系统动力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教授福雷斯特(JAY.W.FORRESTER)提出来的。目前,风靡全世界,成为社会科学重要实验手段,它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管理科技和生态灯各个领域。福雷斯特教授及其助手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全球问题,城市发展,企业管理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接连发表了《工业动力学》,《城市动力学》,《世界动力学》,《增长的极限》等著作,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普遍关注。 在我国关于系统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始于1980年,后来,陆续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表现如下: 1)人才培养

活性污泥法污泥产量计算

活性污泥工艺的设计计算方法活性污泥工艺是城市污水处理的主要工艺,它的设计计算有三种方法:污泥负荷法、泥龄法和数学模型法。三种方法在操作上难易程度不同,计算结果的精确度不同,直接关系到设计水平、基建投资和处理可靠性。正因为如此,国内外专家都在进行大量细致的研究,力求找出一种精确度更高而又便于操作的计算方法。 1污泥负荷法 这是目前国内外最流行的设计方法,几十年来,运用该法设计了成千上万座污水处理厂,充分说明它的正确性和适用性。但另一方面,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甚至是比较严重的缺陷,影响了设计的精确性和可操作性。 污泥负荷法的计算式为[1] V=24LjQ/1000FwNw=24LjQ/1000Fr(1) 污泥负荷法是一种经验计算法,它的最基本参数Fw(曝气池污泥负荷)和Fr(曝气池容积负荷)是根据曝气的类别按照以往的经验设定,由于水质千差万别和处理要求不同,这两个基本参数的设定只能给出一个较大的范围,例如我国的规范对普通曝气推荐的数值为Fw=0.2~0.4 kgBOD/(kgMLSS·d) Fr=0.4~0.9 kgBOD/(m3池容·d) 可以看出,最大值比最小值大一倍以上,幅度很宽,如果其他条件不变,选用最小值算出的曝气池容积比选用最大值时的容积大一倍或一倍以上,基建投资也就相差很多,在这个范围内取值完全凭经验,对于经验较少的设计人来说很难操作,这是污泥负荷法的一个主要缺陷。

污泥负荷法的另一个问题是单位容易混淆,譬如我国设计规范中Fw的单位是kgBOD/ (kgMLSS·d),但设计手册中则是kgBOD/(kgMLVSS·d),这两种单位相差很大。MLSS是包括无机悬浮物在内的污泥浓度,MLVSS则只是有机悬浮固体的浓度,对于生活污水,一般MLVSS=0.7MLSS,如果单位用错,算出的曝气池容积将差30%。这种混淆并非不可能,例如我国设计手册中推荐的普通曝气的Fw为0.2~0.4kgBOD/(kgMLVSS·d)[2],其数值和设计规范完全一样,但单位却不同了。设计中经常遇到不知究竟用哪个单位好的问题,特别是设计经验不足时更是无所适从,加上近年来污水脱氮提上了日程,当污水要求硝化、反硝化时,Fw、Fr取多少合适呢? 污泥负荷法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考虑到污水水质的差异。对于生活污水来说,SS和B OD浓度大致有数,MLSS与MLVSS的比值也大致差不多,但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污水一般包含50%甚至更多的工业废水,因而污水水质差别很大,有的SS、BOD值高达300~400 mg/L,有的则低到不足100 mg/L,有的污水SS/BOD值高达2以上,有的SS值比BOD值还低。污泥负荷是以MLSS为基础的,其中有多大比例的有机物反映不出来,对于相同规模、相同工艺、相同进水BOD浓度的两个厂,按污泥负荷法计算曝气池容积是相同的,但当SS/BOD值差异很大时,MLVSS也相差很大,实际的生物环境就大不相同,处理效果也就明显不同了。 综上所述,污泥负荷法有待改进。因此,国际水质污染与控制协会(IAWQ)组织各国专家,于1986年首次推出活性污泥一号模型(简称ASM1)[3],1995年又推出了活性污泥二号模型(简称ASM2)[4、5]。 2数学模型法 数学模型法在理论上是比较完美的,但在具体应用上则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污水和污水处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即使是简化了的数学模式,应用起来也相当困难,从而阻碍了它的推广和应用。到目前为止,数学模型法在国外尚未成为普遍采用的设计方法,而在我国还没有实际应用于工程,仍停留在研究阶段。

活性污泥法的反应动力学原理及其应用

活性污泥法的反应动力学原理及其应用 活性污泥法反应动力学可以定量或半定量地揭示系统内有机物降解、污泥增长、耗氧等作用与各项设计参数、运行参数以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它主要包括:① 基质降解的动力学,涉及基质降解与基质浓度、生物量等因素的关系;② 微生物增长动力学,涉及微生物增长与基质浓度、生物量、增长常数等因素的关系;③ 还研究底物降解与生物量增长、底物降解与需氧、营养要求等的关系。 在建立活性污泥法反应动力学模型时,有以下假设:① 除特别说明外,都认为反应器内物料是完全混合的,对于推流式曝气池系统,则是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正;② 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条件绝对稳定;③ 二次沉淀池内无微生物活动,也无污泥累积并且水与固体分离良好;④ 进水基质均为溶解性的,并且浓度不变,也不含微生物;⑤ 系统中不含有毒物质和抑制物质。 一、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的基础——米—门公式与莫诺德模式 1、米—门公式 Michaelis—Menton 提出酶的“中间产物”学说,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提出了含单一基质单一反应的酶促反应动力学公式,即米—门公式: S K S v m += m ax ν 式中:v ——酶促反应中产物生成的反应速率; m ax v ——产物生成的最高速率; m K ——米氏常数(又称饱和常数,半速常数); S ——基质浓度。

中间产物学说:P E ES S E +??+ 米门公式的图示: 2、莫诺德模式 ① 莫诺德模式的基本形式: Monod 于1942年和1950年曾两次进行了单一基质的纯菌种培养实验,也发现了与上述酶促反应类似的规律,进而提出了与米门公式想类似的表达微生物比增殖速率与基质浓度之间的动力学公式,即莫诺德模式: S K S s +?= m ax μ μ 式中: ( )x dt dx /=μ——微生物的比增殖速率,d kgVSS kgVSS ?/; m ax μ——基质达到饱和浓度时,微生物的最大比增殖速率, S ——反应器内的基质浓度,mg/l ; s K ——饱和常数,也是半速常数。 随后发现,用由混合微生物群体组成的活性污泥对多种基质进行微生物增殖实验,也取得了符合这种关系的结果。 可以假定:在微生物比增殖速率与底物的比降解速率之间存在下列比例关系: v max v=v max O K m

(完整版)系统动力学模型案例分析

系统动力学模型介绍 1.系统动力学的思想、方法 系统动力学对实际系统的构模和模拟是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同时进行的。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所包含的各单元以及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而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中各单元本身及各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秩序、结构和功能,分别表征了系统的组织和系统的行为,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又可以在—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所以在系统模拟时既要考虑到系统结构方面的要素又要考虑到系统功能方面的因素,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实际系统的基本规律。系统动力学方法从构造系统最基本的微观结构入手构造系统模型。其中不仅要从功能方面考察模型的行为特性与实际系统中测量到的系统变量的各数据、图表的吻合程度,而且还要从结构方面考察模型中各单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与实际系统结构的一致程度。模拟过程中所需的系统功能方面的信息,可以通过收集,分析系统的历史数据资料来获得,是属定量方面的信息,而所需的系统结构方面的信息则依赖于模型构造者对实际系统运动机制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是属定性方面的信息。因此,系统动力学对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模拟的方法,实质上就是充分利用了实际系统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信息,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合理有效地构造出能较好地反映实际系统的模型。 2.建模原理与步骤

(1)建模原理 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建模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系统动力学的系统观和方法论。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等级性和相似性。系统内部的反馈结构和机制决定了系统的行为特性,任何复杂的大系统都可以由多个系统最基本的信息反馈回路按某种方式联结而成。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系统目标就是针对实际应用情况,从变化和发展的角度去解决系统问题。系统动力学构模和模拟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现结构和功能的双模拟,因此系统分解与系统综合原则的正确贯彻必须贯穿于系统构模、模拟与测试的整个过程中。与其它模型一样,系统动力学模型也只是实际系统某些本质特征的简化和代表,而不是原原本本地翻译或复制。因此,在构造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把握大局,抓主要矛盾,合理地定义系统变量和确定系统边界。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一致性和有效性的检验,有一整套定性、定量的方法,如结构和参数的灵敏度分析,极端条件下的模拟试验和统计方法检验等等,但评价一个模型优劣程度的最终标准是客观实践,而实践的检验是长期的,不是一二次就可以完成的。因此,一个即使是精心构造出来的模型也必须在以后的应用中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以适应实际系统新的变化和新的目标。 (2)建模步骤 系统动力学构模过程是一个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规律,这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它必须是一个由粗到细,由表及里,多次循环,不断深化的过程。系统动力学将整个构模过程归纳为系统分析、结构分析、模型建立、模型试验和模型使用五大步骤这五大步骤有一定的先后次序,但按照构模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它们又都是交叉、反复进行的。 第一步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明确系统问题,广泛收集解决系统问题的有关数据、资料和信息,然后大致划定系统的边界。 第二步结构分析的注意力集中在系统的结构分解、确定系统变量和信息反馈机制。 第三步模型建立是系统结构的量化过程(建立模型方程进行量化)。 第四步模型试验是借助于计算机对模型进行模拟试验和调试,经过对模型各种性能指标的评估不断修改、完善模型。 第五步模型使用是在已经建立起来的模型上对系统问题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和做各种政策实验。 3.建模工具 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软件 4.建模方法 因果关系图法 在因果关系图中,各变量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用因果链来连接的。因果链是一个带箭头的实线(直线或弧线),箭头方向表示因果关系的作用方向,箭头旁标有“+”或“-”号,分别表示两种极性的因果链。

活性污泥法污泥产量计算

活性污泥工艺的设计计算方法探讨 摘要对活性污泥工艺的三种设计计算方法:污泥负荷法、泥龄法、数学模型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建议现阶段推广采用泥龄法进行设计计算,并对泥龄法基本参数的选用提出了意见。 关键词活性污泥工艺泥龄法污泥负荷法数学模型法设计计算 活性污泥工艺是城市污水处理的主要工艺,它的设计计算有三种方法:污泥负荷法、泥龄法和数学模型法。三种方法在操作上难易程度不同,计算结果的精确度不同,直接关系到设计水平、基建投资和处理可靠性。正因为如此,国内外专家都在进行大量细致的研究,力求找出一种精确度更高而又便于操作的计算方法。 1污泥负荷法 这是目前国内外最流行的设计方法,几十年来,运用该法设计了成千上万座污水处理厂,充分说明它的正确性和适用性。但另一方面,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甚至是比较严重的缺陷,影响了设计的精确性和可操作性。 污泥负荷法的计算式为[1] V=24LjQ/1000FwNw=24LjQ/1000Fr(1) 污泥负荷法是一种经验计算法,它的最基本参数Fw(曝气池污泥负荷)和Fr(曝气池容积负荷)是根据曝气的类别按照以往的经验设定,由于水质千差万别和处理要求不同,这两个基本参数的设定只能给出一个较大的范围,例如我国的规范对普通曝气推荐的数值为Fw=0.2~0.4 kgBOD/(kgMLSS·d) Fr=0.4~0.9 kgBOD/(m3池容·d)

可以看出,最大值比最小值大一倍以上,幅度很宽,如果其他条件不变,选用最小值算出的曝气池容积比选用最大值时的容积大一倍或一倍以上,基建投资也就相差很多,在这个范围内取值完全凭经验,对于经验较少的设计人来说很难操作,这是污泥负荷法的一个主要缺陷。 污泥负荷法的另一个问题是单位容易混淆,譬如我国设计规范中Fw的单位是kgBOD/ (kgMLSS·d),但设计手册中则是kgBOD/(kgMLVSS·d),这两种单位相差很大。MLSS是包括无机悬浮物在内的污泥浓度,MLVSS则只是有机悬浮固体的浓度,对于生活污水,一般MLVSS=0.7MLSS,如果单位用错,算出的曝气池容积将差30%。这种混淆并非不可能,例如我国设计手册中推荐的普通曝气的Fw为0.2~0.4kgBOD/(kgMLVSS·d)[2],其数值和设计规范完全一样,但单位却不同了。设计中经常遇到不知究竟用哪个单位好的问题,特别是设计经验不足时更是无所适从,加上近年来污水脱氮提上了日程,当污水要求硝化、反硝化时,Fw、Fr取多少合适呢? 污泥负荷法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考虑到污水水质的差异。对于生活污水来说,SS和B OD浓度大致有数,MLSS与MLVSS的比值也大致差不多,但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污水一般包含50%甚至更多的工业废水,因而污水水质差别很大,有的SS、BOD值高达300~400 mg/L,有的则低到不足100 mg/L,有的污水SS/BOD值高达2以上,有的SS值比BOD值还低。污泥负荷是以MLSS为基础的,其中有多大比例的有机物反映不出来,对于相同规模、相同工艺、相同进水BOD浓度的两个厂,按污泥负荷法计算曝气池容积是相同的,但当SS/BOD值差异很大时,MLVSS也相差很大,实际的生物环境就大不相同,处理效果也就明显不同了。 综上所述,污泥负荷法有待改进。因此,国际水质污染与控制协会(IAWQ)组织各国专家,于1986年首次推出活性污泥一号模型(简称ASM1)[3],1995年又推出了活性污泥二号模型(简称ASM2)[4、5]。 2数学模型法

数学模型在污水处理厂中的应用

数学模型在污水处理厂中的应用 发帖人: bluesnail 点击率: 487 郝二成,常江,周军,甘一萍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63) 摘要:综述了数学模型的发展历史,以及它在国内外污水处理厂中的应用情况,并对模型应用的问题和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数学模型;模拟;污水处理厂 模拟是污水处理设计和运行控制的本质部分,数学模型的核心是从反应机理出发,在一定条件下,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模拟、预测污水处理的实际过程。数学模型的应用可以大大减少我们的实验工作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节省了大量人 力、物力和财力。 在发达国家,应用数学模型从事污水处理工艺开发、设计及实现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的精确控制,已相当普遍,而我国 在这一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扩展的空间很大。 1 数学模型的发展 活性污泥法是废水生物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起初对活性污泥过程的设计和运行管理主要依靠经验数据,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Eckenfelder等人基于反应器理论和生物化学理论提出活性污泥法静态模型以来,动态模型研究不断发展,已 成为国际废水生物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传统静态模型以20世纪50 ~ 70年代推出的Eckenfelder、Mckinney、Lawrence-McCarty模型为代表,这些模型所采用的是生长-衰减机理。传统静态模型因为具有形式简单、变量可直接测定、动力学参数测定和方程求解较方便,得出的稳态结果基本满足工艺设计要求等优点,曾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长期实际应用也表明,这种基于平衡态的模型丢失了大量不同平衡生长状态间的瞬变过程信息,忽视了一些重要的动态现象,应用到具有典型时变特性的活性污泥工艺系统时,存在许多问题:无法解释有机物的“快速去除”现象;不能很好的预测基质浓度增大时微生物增长速度变化的滞后,要突破这些局限,必须建 立动态模型。 污水生物处理的动态模型主要包括Andrews模型、WRC模型、BioWin模型、UCT(University of Cape Town)模型、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生物膜模型和厌氧消化模型等,其中以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研究进展最快,应用也最广。1983年,IAWQ(国际水质协会)成立了一个任务小组,以加快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实用模型的发展和应用。首要任务是测评现有的模型,

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

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 [摘要]从模型的机理、功能等方面对活性污泥法动力学的微生物模型、传统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进行简要的介绍,并分析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 [关键词]活性污泥法模型ASM 活性污泥法是废水生物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起初对于活性污泥过程的设计和运行管理主要依靠经验数据,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Eckenfelder 等人基于反应器理论和生物化学理论提出活性污泥法静态模型以来,动态模型研究不断发展,已成为国际废水生物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 1微生物模型 1942年,Monod发现均衡生长的细菌的生长曲线与活性酶催化的生化反应曲线类似,1949年发表了在静态反应器中经过系统研究得出的Monod模型[1]:Monod模型实质上是一个经验式,是在单一微生物对单一基质、微生物处 于平衡生长状态且无毒性存在的条件下得出的结论。Monod模型的提出使废水生物处理的设计和运行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提高了人们对废水生物处理机理的认识,进一步促进了生物处理设计理论的发展。由于微生物模型描述的是微生物生长和限制微生物生长的基质浓度之间的关系,它是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的理论基础。微生物模型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同时也推动了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研究的日趋深入。 2传统静态模型 传统静态模型主要有20世纪50-70年代推出的Eckenfelder、Mckinney和Lawrence-McCarty模型,这些模型所采用的是生长-衰减机理[2]。 2.1Eckenfelder模型 该模型提出当微生物处于生长率上升阶段时,基质浓度高,微生物生长速度与基质浓度无关,呈零级反应;当微生物处于生长率下降阶段时,微生物生长主要受食料不足的限制,微生物的增长与基质的降解遵循一级反应关系;当微生物处于内源代谢阶段时,微生物进行自身氧化。 2.2McKinney模型 该模型忽略了微生物浓度对基质去除速度的影响,认为在活性污泥反应器内,微生物浓度与底物浓度相比,属低基质浓度,微生物处于生长率下降阶段,代谢过程为基质浓度所控制,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并首次提出活性物质的概念,

废水处理生物模型概述

安徽建筑大学 废水处理生物模型论文 专业:xx级市政工程 学生姓名:xxxx 学号:xxxxx 课题:废水处理生物模型概述 指导教师:xxx xx年xx月xx日

废水处理生物模型概述 xx (安徽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合肥,230022) 摘要:废水处理生物模型在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运行控制和工艺优化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成为了污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焦点。本文综述了废水处理生物模型的研究和发展过程,并重点介绍IWA模型和神经网络法的特点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国际水协会(IWA)推出的活性污泥1号、2号、2D 号、3号模型(ASM1、ASM2、ASM2D、ASM3)各自的特点和使用限制条件;介绍了几种基于ASM系列的新模型。最后对模型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展望,有待从完善模型机理,模型模块化,混合模型等方面进一步的研究生物模型。 关键字:生物模型;ASM;神经网络;活性污泥 1 引言 如何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过程优化控制策略是国内外污水处理研究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污水处理过程具有时变性、非线性和复杂性等鲜明特征,这使得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和控制极为复杂。此类困扰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方法进行解决,特别是在当今计算技术发展迅猛的前提下,通过模拟计算以实现不同工况条件下、不同设计方案的对照比较,或模拟预测未来短时内的运行状况以便及时调整运行策略。在我国当前水环境形势下,开展污水处理过程数学模型方法研究,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有紧迫的现实需要。 2 数学模型概述 2.1废水处理生物模型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一些学者把反映生化过程机理的微生物生长动力学引入污水处理领域[1]。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水协会(IWA)提出的活性污泥1号模型(ASM1),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是早期较为,完善的污水处理数学模型研究之一。通过模拟计算,使污水处理的设计和运行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提高了人们对污水生物处理过程的认识,不仅节省了大量的经济成本,而且提高了污水处理相关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随着时间推移,各式各样的污水处理数学模型不断出现,并且被应用于满足不同的研究和工程目的。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污水处理数学模型研究和应用稍显落后,但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我国较早的污水处理模型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采用美国大学Clemson开发的简化ASM1模拟软件SSSP对北京北小河污水处理厂运行进行了稳态模拟[2]。进入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水环境问题日显突出,环境法规对污水排放标准也逐渐严格,如何最低成本地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实现达标排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ASM系列的三套模型 国际水质协会(IWA)总结了以前的研究成果,对组分的划分和测定、过程的定义以及模型的表达方式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改进,于1987、1995、1999年先后推出了ASM系列的三套模型[3]。 1)ASM 1活性污泥1号模型 (ASM 1)采用了死亡-再生机理,体现了对代谢残余物的再利用。模型综合了活性污泥系统中碳氧化、硝化、反硝化的三个过程,全面体现了活性污泥系统的主要功能,成为活性污泥过程模型研究和相关模拟软件开发的基础。模型对反应组分和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包括13种组分, 8个反应过程, 14个动力学参数和5个化学计量系数,在表述上采用矩阵的形式[4],可以表达更多的信息,使模型更加直观,易于理解,便于计算机模拟计算。

活性污泥系统模拟软件

第九章污水处理好氧系统模拟软件 第一节污水处理系统模拟软件研究的必要性当前,活性污泥法在污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的污水处理工艺,针对这样一个多变量、强耦合、高度非线性、时变时滞系统,国内外提出了多种数学模型,并以此加快工艺改进、优化决策、提高污水处理设计水平。其中,模拟有机物、氮和磷去除的活性污泥系统模型(activated sludge models,简称ASMs)系列模型是当今活性污泥系统模拟的主流模型。 随着有机物降解和微生物增值的数学模型的发展,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污水处理过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污水处理系统专业模拟仿真软件。国外污水处理专业仿真软件的发展相对成熟,包含的模型库比较丰富,可模拟的工艺过程覆盖面广,常用的包括ASIM、SSSP、EFOR、GPS-x、SIMBA、STOAT、WEST、BioWin等。这些仿真模拟软件可以通过连接单元模块模拟污水处理工艺过程,在实际污水处理的系统评估、运行管理及工艺优化中均发挥了作用。国内相关仿真软件的应用和开发都相对较少,一般采用通用型仿真软件如Matlab/Simulink、Mathematica等研究相关模型,相比专业仿真软件效率较低。 针对新业薄片公司和烟草薄片行业工业生产废水处理过程,国外污水处理专业模拟软件和通用型仿真软件都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国外污水处理专业软件:1.没有中文界面与语言支持:2.价格昂贵,一般包括单独使用费用和培训费用,如果进行二次开发和研究,需要另外购买版权或研究人员版本;3.新业薄片公司工业废水处理设施施工完成后,在较长时间内基本处理工艺流程不会改变,这意味着商业软件中全品类的处理模块、工艺单元、模型结构等只能选择其中某几项使用,其它功能或模块都得不到应用,软件无法获得理想性价比。对于通用型仿真软件来讲:1.仿真模型移植性差,与仿真软件本身绑定,难以封装到污水处理的监测、控制系统中;2.缺少可视化界面或人机交互功能,相较商业软件良好的人机接口而言,通用型仿真软件多采用命令行实现,参数修改比较繁琐。此外,由于废水种类、地域差异、暴雨径流和处理地地质条件等均会影响废水的水质组分,不同的废水及其特定的处理工艺,有其特有的化学计量系数和动力学参数,因此模型进水水质组分及部分模型参数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模拟预测的准确程度,国外

活性污泥的增长规律研究讲解

三.活性污泥的增长规律 1、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增殖是活性污泥在曝气池内发生反应、有机物被降解的必然结果,而微生物增殖的结果则是活性污泥的增长。 2、一般可用活性污泥的增长曲线来描述:(见附图1) 注意:1)间歇静态培养; 2)底物是一次投加; 3)图中同时还表示了有机底物降解和氧的消耗曲线。 ● F/M 值: 在温度适宜、DO 充足、且不存在抑制物质的条件下,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增殖速率主要取决于微生物与有机基质的相对数量,即有机基质(Food )与微生物(Microorganism )的比值,即F/M 值。 F/M 值也是影响有机物去除速率、氧利用速率的重要因素。 实际上,F/M 值就是以BOD 5表示的进水污泥负荷(5sBOD L ),即: )(55d kgVSS kgBOD X V B Q L M F v i sBOD ???== 3、一般来说,可将增长曲线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 适应期;(2)对数增长期;(3)减速增长期;(4)内源呼吸期。 ● 适应期: (1)是活性污泥微生物对于新的环境条件、污水中有机物污染物的种类等的一个短暂的适应过程; (2)经过适应期后,微生物从数量上可能没有增殖,但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a.菌体体积有所增大;b.酶系统也已 做了相应调整;c.产生了一些适应新环境的变异;等等。 (3) BOD 5、COD 等各项污染指标可能并无较大变化。 ● 对数增长期: (1) F/M 值高(>2.2d kgVSS kgBOD ?/5),所以有机底物异常丰富,营养物质不是微生物增殖的控制因素; (2) 微生物的增长速率与基质浓度无关,呈零级反应,它仅由微生物本身所特有的最小世代时间所控制,即只受微 生物自身的生理机能的限制; (3) 微生物以最高速率对有机物进行摄取,也以最高速率增殖,而合成新细胞; (4) 此时的活性污泥具有很高的能量水平,其中的微生物活动能力很强,导致污泥质地松散,不能形成较好的絮凝

系统动力学模型

1.1 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综述 海洋可持续发展包括三层含义,即海洋经济的持续性、海洋生态的持续性和社会的持续性,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以保证海洋经济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为目的,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经济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运用海洋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海域承载力理论研究海洋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从我国的海洋产业入手,分析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从海洋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海洋管理和海洋开发技术等方面总结我国海洋开发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国外学者对海洋资源的发展和研究进行研究,建立相应的模型,认为技术在海洋资源发展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内学者则以具体省份为例研究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对辽宁省所拥有的海洋资源进行概述后,分析了辽宁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开展海域资源价值折损评估,采用政策调控和市场机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利用我国重要海洋产业数据,分析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并从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及管理等角度总结海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学者从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研究开发海洋的过程中,存在着海洋环境污染、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等问题。 1.2 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综述 到20 世纪70 年代初系统动力学被用来解决很多领域的问题,成为比较成熟的学科,系统动力学到20 世纪70 年代初所取得的成就使人们相信它是研究和处理诸如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等相互连带的复杂系统问题的有效工具。基于市场均衡论和信用风险理论,完善运用于分析代际消费计划的系统动力学机制模型,并提出可替换选择。国内学者将系统动力学运用于研究资源与

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的研究与发展_彭永臻

道采用耐腐蚀的玻璃钢管道。 长距离、高水头、高压力、完全重力式输水管路排气十分重要,设计根据地形隆起点全线120km内设置了排气阀88个,排泥阀57个,检修闸门220个,各种不同转角弯头414个,各种连接三通175个。 由于网前压力随用水量大小浮动,为保证压力稳定在高位调节水池出口,进入网前的管道上设置了两组消能调流阀,其主要作用为流量、压力控制、事故控制、均恒供水正常运行控制。 为降低温变应力避免爆管,设计要求错开高温季节施工,否则需增加22个管道伸缩节,并要求钢管探伤射线检查合格后允许回填。 埋地钢管安装前应做好防腐绝缘,焊缝部位未经试压不得防腐,在运输和安装时应防止损坏防腐层,钢管内防腐采用高分子聚合无毒涂料(普通级)二底二面,外防腐采用高分子聚合涂料。地下水较浅、基础干燥处采用三布一油,地下水位高,基础潮湿及管件过河处全部采用重加强四油两布防腐。过虾池、盐碱地处增加阴极保护措施,阳极采用锌铝阳极,钢管内外喷砂除锈。 ★作者通讯处:110006沈阳南湖南五马路185巷3号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电话:(024)23214754  收稿日期:2000-4-24 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的研究与发展 彭永臻 高景峰 隋铭皓 提要 通过介绍前国际水质协会(IAWQ)最新推出的第三套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ASM3),来探讨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的发展。ASM3进一步弥补了其前身ASM1的不足与缺陷,更适合于编制计算机代码。ASM3可以预测活性污泥系统的耗氧量、污泥产量、硝化和反硝化。在ASM3中,衰减(溶菌)过程是以内源呼吸理论为基础的。ASM3强调了转换系数和胞内贮存物的重要性。 关键词 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3(ASM3) 硝化 反硝化 耗氧量 动力学参数 0 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概述 1942年Monod提出了以米-门公式为基础的M onod方程,在此基础上Eckenfelder、McKinney、Law rence和M cCarty等人建立了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这些数学模型都是静态的,仅考虑了污水中含碳有机物的去除,其中1970年推出的Law rence-M cCarty模型,强调了生物固体停留时间SRT的重要性,在污水处理学术界得到了比较广泛的承认。 活性污泥法动态模型主要有3种:机理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和语言模型。语言模型主要指专家系统,其研究尚处在初始阶段。时间序列模型又称为辨识模型,对监测控制系统的要求较高。机理模型目前主要有3种:①Andrews模型:特点是引入底物在生物絮体(活性污泥)中的贮存机理,区别溶解和非溶解性底物,解释有机物的快速去除现象,预测实际中观察到的底物浓度增加时微生物增长速度变化的滞后现象和耗氧速率的瞬变响应特性。②W Rc 模型:强调了非存活细胞的生物代谢活性,认为有机物的降解可以在不伴随微生物量增长的情况下完成,以此解释在应用M onod动力学根据有机物的去除预测微生物量增长时出现的问题。③IAWQ(原IAWPRC现IWA)模型:1985年IAWQ推出了活性污泥法1号模型(Activated Sludge Model No.1; ASM1),ASM1包含13种组分,8种反应过程,此模型先进之处在于它不仅描述了碳氧化过程,还包括含氮物质的硝化与反硝化,但它的缺陷是未包含磷的去除;1995年,IAWQ专家组又推出了ASM2,它不仅包含污水中含碳有机物和氮的去除,还包含了生物除磷和化学除磷过程,ASM2包含19种物质, 19种反应,22个化学计量系数及42个动力学参数; IAWQ专家组于1998年推出了ASM3。活性污泥动力学模型为新工艺的开发、辅助设计、污水厂的运行 给水排水 Vol.26 No.8 200015

活性污泥工艺的设计计算方法

活性污泥工艺的设计计算方法探讨 时间:2013-01-02 12:41 作者: 点击: 276次 活性污泥工艺是城市污水处理的主要工艺.但另一方面.这种混淆并非不可能.盲目套用国外的参数值肯定是不行的.按照处理要求和处理厂规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泥龄.剩余污泥量是每天从 --> 内容摘要对活性污泥工艺的三种设计计算方法:污泥负荷法、泥龄法、数学模型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建议现阶段推广采用泥龄法进行设计计算,并对泥龄法基本参数的选用提出了意见。 活性污泥工艺是城市污水处理的主要工艺,它的设计有三种:污泥负荷法、泥龄法和数学模型法。三种在操作上难易程度不同,结果的精确度不同,直接关系到设计水平、基建投资和处理可靠性。正因为如此,国内外专家都在进行大量细致的,力求找出一种精确度更高而又便于操作的。 1 污泥负荷法 这是国内外最流行的设计,几十年来,运用该法设计了成千上万座污水处理厂,充分说明它的正确性和适用性。但另一方面,这种也存在一些,甚至是比较严重的缺陷,了设计的精确性和可操作性。 污泥负荷法的式为[1]: V=24LjQ/1000F w N w=24LjQ/1000Fr (1) 污泥负荷法是一种经验法,它的最基本参数Fw(曝气池污泥负荷)和Fr(曝气池容积负荷)是根据曝气的类别按照以往的经验设定,由于水质千差万别和处理要求不同,这两个基本参数的设定只能给出一个较大的范围,例如我国的规范对普通曝气推荐的数值为: Fw=0.2~0.4 kgBOD/(kgMLSS·d) Fr=0.4~0.9 kgBOD/(m3池容·d) 可以看出,最大值比最小值大一倍以上,幅度很宽,如果其他条件不变,选用最小值算出的曝气池容积比选用最大值时的容积大一倍或一倍以上,基建投资也就相差很多,在这个范围内取值完全凭经验,对于经验较少的设计人来说很难操作,这是污泥负荷法的一个主要缺陷。 污泥负荷法的另一个是单位容易混淆,譬如我国设计规范中Fw的单位是 kgBOD/(kgMLSS·d),但设计手册中则是kgBOD/(kgMLVSS·d),这两种单位相差很大。MLSS是包括无机悬浮物在内的污泥浓度,MLVSS则只是有机悬浮固体的浓度,对于生活污水,一般MLVSS=0.7MLSS,如果单位用错,算出的曝气池容积将差30%。这种混淆并非不可能,例如我国设计手册中推荐的普通曝气的Fw为0.2~0.4kgBOD/(kgMLVSS·d)[2],其数值和设计规范完全一样,但单位却不同了。设计中经常遇到不知究竟用哪个单位好的,特别是设计经验不足时更是无所适从,加上近年来污水脱氮提上了日程,当污水要求硝化、反硝化时,Fw、Fr取多少合适呢? 污泥负荷法最根本的是没有考虑到污水水质的差异。对于生活污水来说,SS和BOD浓度大致有数,MLSS与MLVSS的比值也大致差不多,但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污水一般包含50%甚至更多的废水,因而污水水质差别很大,有的SS、BOD值高达300~400 mg/L,有的则低到不足100 mg/L,有的污水SS/BOD值高达2以上,有的SS值比BOD值还低。污泥负荷是以MLSS 为基础的,其中有多大比例的有机物反映不出来,对于相同规模、相同工艺、相同进水BOD浓度的两个厂,按污泥负荷法曝气池容积是相同的,但当SS/BOD值差异很大时,MLVSS也相差很大,实际的生物环境就大不相同,处理效果也就明显不同了。

反硝化动力学研究-天津大学研究生e-Learning平台

反硝化动力学研究 王越2013214079;杜晓娜2013214071;霍进彦2013214074;刘世泽2013214075;任艳婷2013214121;王真真2013214080 1试验背景 1.1水体氮污染的危害 氮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基本元素,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肥料,它对人类生存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水体遭受氮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人们的密切关注。水体的氮污染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工业生产过程中含氮废水的排入,以及土壤中氮肥随雨水的冲淋泄入。氮污染给水体带来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2][3]: (1)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 氮是水体中植物生长的主要营养物质,但当水体中氮、磷和其他营养物质过多时,将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形成“水华”或“赤潮”,水体透明度下降。在封闭的水体中,溶解氧减少,引发大量鱼类和水生生物死亡。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主要原因。 (2)危害人类及生物的生存健康 化合态氮对人和生物有毒害作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NO3?N含量不能超过10mg/L。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饮用水中硝酸盐含量不大于20mg/L。在硝酸盐被摄入人体后部分会被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根可氧化血液中的铁血红蛋白为高铁血红蛋白,后者不具备结合氧的能力,随着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增加,血液输送氧的能力下降,严重者导致人体组织紫疳,临床上称高铁血蛋白症。出生4-6个月的婴儿,对硝酸盐的耐受力比较低。当饮用水内硝酸盐含量为90--140mg/L时,人体会失去血红蛋白在体内输送氧的能力而窒息死亡。水中NO2?N超过3mg/L时,金鱼在9-24h内死亡。此外,亚硝酸盐会在胃中与氨氮结合形成亚硝基胺或其化合物而具有致癌、致畸作用,对人体有潜在的威胁。 (3)增加了给水处理的成本 在生物氧化(消化反应)过程中,氨氮要消耗大量的氧。在水厂加氯时,原水中氨的存在会消耗大量的氯,使加氯量大大增加(每克NH3-N需增加8~10克Cl2)。为了脱色、除臭除味,将耗用大量化学药剂和絮凝剂,而原水中含有大量单细胞藻体,藻类也会造成滤池堵塞,从而使得滤池的反冲洗用水和反冲次数随之增加。同时藻类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藻毒素,对人体健康有害。此外,氨还会与一些铜组件及铜合金设备中的铜组分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相关设备的腐蚀,降低

污水处理数学模型

I 污水处理系统数学模型 摘要 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缩和水环境污染的愈加严重,污水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污水处理过程具有时变性、非线性和复杂性等鲜明特征,这使得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和控制极为复杂。而采用数学模型,不仅能优化设计、提高设计水平和效率,还可优化已建成污水厂的运行管理,开发新的工艺,这是污水处理设计的本质飞跃,它摆脱了经验设计法,严格遵循理论的推导,使设计的精确性和可靠性显著提高。数学模型是研究污水处理过程中生化反应动力学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数学模型的快速求解成为可能,使这些数学模型日益显示出他们在工程应用与试验研究中的巨大作用。 对于污水处理,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以及厌氧生物处理法等污水处理工艺,其中以活性污泥法应用最为广泛。活性污泥法是利用自然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清除污水中有机物和脱氮除磷的一种有效方法。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多变量、强耦合过程,具有时变、高度非线性、不确定性和滞后等特点,过程建模相当困难。为保证处理过程运行良好和提高出水质量,开发精确、实用的动态模型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此外,由于污水处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现场试验不仅时间长且成本很高,因此,研究对污水处理过程的建模和仿真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充分了解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过程的现状及工艺流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现有的几种建模的方法,其中重点分析了ASM1。ASM1主要适用于污水生物处理的设计和运行模拟,着重于生物处理的基本过程、原理及其动态模拟,包括了碳氧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等8种反应过程;包含了异养型和自养型微生物、硝态氮和氨氮等12种物质及5个化学计量系数和14个动力学参数。ASMI的特点和内容体现在模型的表述方式、污水水质特性参数划分、有机生物固体的组成、化学计量学和动力学参数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污水处理系统,活性污泥,数学模型,ASM1

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的发展与展望

第27卷第4期2008年 8月 四 川 环 境 SICHUAN ENVIRON M ENT Vol 27,N o 4August 2008 综 述 收稿日期:2008 06 02 作者简介:万建波(1965-),男,河南偃师人,1990年毕业于洛阳高 等专科学校城市规化和园林专业,助理工程师。从事污水处理工作。 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的发展与展望 万建波 (河南省偃师市环境保护局,河南偃师 471900) 摘要: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在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运行控制和工艺优化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成为了 污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的研究和发展过程,重点介绍了I W A 模型的特点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最后对模型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展望,认为今后可以在完善机理,模块化模型,混合模型等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 关 键 词: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 I W A 模型;A S M 中图分类号:X 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3644(2008)04 0079 05 D evelop m ent and P rospect of M at he m aticalM ode l for A cti v ated Sl u dge Techno l o gy WAN Jian bo (The E nviron m ental Protection Bureau of Yanshi C it y,Yanshi ,H enan 471900,Chi na) Abst ract :M a t he m atical m odel f o r ac tivated sl udge techno l ogy plays a mo re and mo re i m po rtant ro le for desi gn ,ope ra tion contro l and pro cess opti m ization of se w ag e treat m ent plants It now becom es a hotspot i n t he field o f sewage trea t m ent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 m ent of m athe m ati cal m odel for activated sl udge techno l ogy is rev ie wed Emphatically ,the present sta t us o f study ho m e and abroad on M ode l I WA is i ntroduced F i nall y , fut ure research and appli cation of the model i s pro spected . It po i nts out that f urther research can go ahead i n the fields of m echan is m foundati on ,m odu l a rizati on and hybrid m ode l s K eyw ords :A cti vated sl udge techno l ogy ;m athem ati ca lm ode ;l m ode l I W A;A S M 1 引 言 活性污泥法自1913年在英国试验成功以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由于它具有净化效果好、运行成本低和管理方便等特点,在废水生物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活性污泥处理工艺的深入和完 善,人们对活性污泥法及污水处理过程的认识由宏观到微观不断深化,用来描述活性污泥生物处理过程的模型也从简单的实验数据拟合发展到采用经典的微生物生长理论,进而发展到根据生物处理过程的机理和特性进行过程的动态分析与模拟 [1] 。数 学模型不仅可以描述和模拟活性污泥系统的动态反应过程,可以对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和优化运行管理 提供指导,而且对于现有污水处理厂的扩增、改建以及新工艺的研发也是一种高效的工具。 2 数学模型概述 2 1 静态模型 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活性污泥工艺主要应用在传统的卫生工程中。当时,活性污泥的理论非常简单,主要采用经验或半经验的方法。这种方法由于未能反映生化反应过程中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作设计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不仅做不到经济合理地设计处理系统,也难以预测系统发生变化并及时指导运行管理[2] 。在这一阶段使用的一些标准目前仍在广泛使用,如描述活性污泥工艺处理强度的体积负荷(B V )和污泥负荷(F /M )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对活性污泥及其净化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以及微生物理论继续发展。一些学者先后提出了旨在描述活性污泥系统中有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