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识

谈谈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识
谈谈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识

谈谈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识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目前风景园林界对待中国古典园林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其一是古典园林休矣论;其二是古典园林复兴论。前者将古典园林看作是无法融入现实社会的死物,否认发扬传统的积极意义;后者从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出发,强调继承古典园林,却往往追随其表现形式。笔者认为,无论东方或西方的、传统或现代的园林形式,采取全盘否定或照搬形式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无助于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健康发展。

尽管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日益成为风景园林师一展身手的国际舞台,然而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国际地位还十分低下,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师和作品。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风景园林始终在追随西方近现代的形式与风格,既缺乏理解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内涵的社会文化背景,又未能将西方的理论和实践与本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但亦步亦趋。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缺乏可以直接继承的传统,另一方面对国际风景园林设计理念与发展趋势缺乏深刻认识。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反应出文人气息的园林艺术。园林水平高低,反映了园主之文化水平,我国古典园林造园者大多为文人雅士,一般在文学、绘画上都有极高的造诣。在园林建造手法上和诗词书画上一脉相承,它接受了传统艺术的普遍规律,中国古典园林的“以景写情”,正是中国绘画“以形写神”的画理。造园中所创设的各种物象的场景与创作者及游览者思想感情的交融,二者产生的共鸣,这种意境是创作者和欣赏者感情的倾注和升华,是所要达到的“景外之景、物外之象”的一种最高境界。其创设和表达大体上有两种方法:其一是象征手法进行表达,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分别用墨石、湖石、黄石和雪石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这种借比拟而产生的联想,借助文学语言手法创造出的画面和意境,产生强烈的美感作用,从而提高园林艺术的感染力;另一种是靠楹联题咏对园林意境进行表达,在园林中,大量运用匾额、碑刻、对联、题咏等手法进行造景,对丰富园林景观起到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辅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自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描摹对象,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进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中国古典园林在建造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这些构景要素进行改造、调整、加工等艺术化的处理,构建出一个精练概括、典型化的自然,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个最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这种艺术再现的特点在构建园林山水和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现存的许多优秀的叠山作品,一般不过八~九米,从它们的堆叠章法和构图经营上,都是天然山岳构成规律的概括与提炼。这种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摹写,充分展现了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发现手法。

园林内开凿的各种水体必曲折有致,并利用山石点缀岸、矶,做出湾港、水口或堆筑岛、堤、架设桥梁等,以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全貌,这追求的是“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立意,这在中国古典园林建造中都是常用的手段。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在构园中常常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植物配置都以树木为主调,不讲究成行成列,但随意参差,运用少量树木概括表现出天然植被的

气象万千。此外,观赏树木和花卉还按其形、色、香而“拟人化”,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在园林造景中尽量显示其象征寓意。

园林中的建筑为了适应主人居住、游憩等多方面的需要,不论其性质功能、造型结构如何,都能与园内山水花木有机的组织在一起;在用料上,园内建筑物充

分利用木框架结构的内外墙可有可无、空间可虚可实、可隔可透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创造出了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外观形象;在布局上化整为零,通过完全自由随意、因山就水、高低错落的变化,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关系。把建筑物的小空间与自然界的大空间沟通起来,达到造园者追求的天人谐和的境界。

园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建造时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许多园林是在文人的直接参与下建造的,这使中国古典园林深受绘画、诗词等文学的影响,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首先表现为造园者的人生态度,造园者通过由建筑、山石、水体、树木所构筑而成的给人直接感知的空间的排列,把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凝聚其中,隐喻更为深广的幽美境界,即“景有尽而意无穷”。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如苏州古典园林,往往是通过模仿和想象而感悟到有限的空间里达到咫尺山林的感觉。

中国现代园林的健康发展,既要认真汲取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成功经验,又要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和本土资源环境特征。抛弃古典园林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启示意义,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才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真正的发展方向。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局限性之一,在于习惯闭门造车,与外界的联系相对较弱。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园林如何自我更新,拓展设计思路和领域,将中国园林理念与内涵带入人居环境、城市景观、风景名胜、自然保护、郊野公园、乡村景观、工业园区,以及道路、河流等景观规划设计之中,产生新的思想与活力,是中国园林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中国园林要走向世界,前提是开阔眼界,对各国园林发展史和现代园林发展趋势有清醒的认识。在西方现代风景园林普遍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注重场地特征、空间塑造、时空效果、地域文化特色,强调简约和个性化设计风格的潮流下,中国现代园林如果还停留在抄袭模仿中西方园林,大搞形式主义,注重实体景观而忽视空间塑造,强调张扬和人工堆砌的设计手法上,就不可能真正走向世界。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本土风景园林师长期的艰苦努力和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关注现代园林的本土化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景观文化特征的园林作品。好的园林作品是从“乡土”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园林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自然资源类型和人文历史类型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造景元素,营造适合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特征的景观类型。

虽然中西方园林在表现形式上差异较大,但在本质上存在诸多相通之处。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也应研究借鉴西方园林的成功经验。取西方园林之长,补中国现代园林之短,融西方园林现代理念与设计方法于中国本土景观资源与文化内涵之中,是加速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捷径。

当今,园林设计已成为一门十分综合的学科。这就要求园林设计师不仅要用感性的眼光,更要用科学和理性的方法去观察、研究自然与环境,要用科学的手段指导园林建设。园林设计师还必须密切与资源、生态、生物、水保、哲学、社会学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学者们交流与合作,这样不仅能避免在园林建设时浪费甚至破坏自然资源,也能使园林设计师产生新观点与新思路。

现代园林设计最忌讳人工堆砌、矫揉造作,这些恰恰是当代园林设计中最常见的弊病。在中西方园林发展史上,真正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都是那些朴实无华、简洁肯定与地域景观和历史文脉紧密联系的作品。

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学的出现,改变了西方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从自然界的主宰转变为一员。过去将自然看作是原材料,现在将自然作为景观设计主体。传统园林被看作是人类对征服自然的炫耀,而荒地则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衰退。实际上,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迁徙,而植物也是如此。在一片荒地上,自然将运用它的所有能力,使之成为各种迁徙植物的竞争之地。在传统景观设计中,自然与人类作用在相互竞争。而好的园林设计应该是减少、甚至没有人类参与而形成的真正的自然场所。

事实证明,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健康发展,既不能完全依赖境外风景园林师的作用,更不能照搬西方现代风景园林模式,只能依靠大量真正具有良知和职业道德的设计师的崛起,营造既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风景园林作品。而深刻认识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对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无疑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儒释道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史结课论文题目:儒释道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学院:园林与林学院 班级:风景园林1102 姓名:王旭 学号:20110997 2013年7月5号

儒释道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摘要:儒、释、道三家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思想框架,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 层次对中国园林施以影响:“道”之自然为其提供形象化的基础,“佛”之自我为其提供抽象化的依据,“儒”家的中庸思想则在二者之间提供了适当的“度”,来取得平衡。中国园林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了别具特色的园林美学。 关键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中国古典园林、影响、发展 一、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几千年的风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责任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儒学在中国存在的几千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样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艺术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处处蕴含深意的人文世界。人本精神——台在园林中的变迁。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一种开拓进取、雄姿英发的的文化精神。中国建筑基于对人和社会的重视,以服务人间为主旨,使建筑与人相辅相成。人的舒适度要求以及人的审美感知,文化理解与接受能力一直控制着建筑体。 台在夏商周三代还具有极强的神秘性和神圣性,而且在最古老的园林中是最为重要的建筑。台是与神话思维紧密关联的,随着人的理想思维的发展,人和天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在原始人、夏商周人那里,人必须依附天帝来获得生存的意义,王权的观念也是必须从天帝那里获得自己的神圣性说明。从周公旦的“以德配天”到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开始,人不再是膜拜神灵的卑微小人,人们把自己的目光更多的投向了凡尘而非天国。通神之台的神学意义也开始慢慢隐退,而登台眺望的游乐功能渐渐成为了造台的唯一目的。 台的功能演变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的。春秋中叶,礼崩乐坏,诸侯们兴起了一股造台的风潮,在他们眼中台只是作为一种审美享乐之物。楚灵王建造的章华之台极为精致,到处都极尽彤镂之能事,作为供人游乐嬉戏的场所,体现了帝王与民同乐的仁政精神。到了汉代,虽然也有通天台、通天铜柱、承露盘等,但这都仅是处于一种模拟上古的心态表现。 后来,在“仙人好楼居”的观念之下,横木逐层向上堆积的井干楼开始兴起,积土高台开始向木结构转变。台的建筑在园林中的主体地位开始渐渐被其他宫殿建筑和山水景观所取代。东汉以后积土高台建筑开始衰落,逐层叠堆横木的井干式楼也被斗拱式楼阁所取代。楼阁建筑取代了高台建筑,台也就但除了中国园林的历史舞台。君权至上——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 儒家思想也非常注重‘礼”。“礼”字本为宗教的仪节,后来则包括一切社会风欲,习惯与规矩.儒家讲中庸之道,注重万物的合谐,中正,均平,循环的观念不仅是日常生活的规范更深深影响中国文人的思想。中国传统建筑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大,四合院,宫殿、寺院建筑的布局,都喜欢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求得整体的统一性。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要求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主张返朴归真,无拘无束,任其自然,其建筑无论在情趣上或构图上都表现出曲哲多变,自由活泼,与中国传统建筑表现气一种强烈的对比关系。 首先,园林建筑不追求建筑本身的雄伟壮丽、规整、统一,而一开始就与诗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经过造园家的苦心经营,成为其抒发感情的一种手段。其次,园林建筑的构图法则及形式也与传统形式大相径庭。园林建筑强调的是有法而无定式,即不受任何法规戒律的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建筑景观当中的运用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建筑景观当中的运用 简介: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例,以其空间处理手法在现代城市开放性公共休闲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为基点,论述古典园林私密性空间到现代城市开放性公共休闲空间的联系与发展。 1.概述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设计手法 园林是物质环境,构成园林的物质要素称为构景要素。构景要素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山水、建筑物和动、植物。第二类建筑,广义的包括人工构筑的园林建筑、园路、广场雕塑和园林小品等。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中,与其说是造园,还不如说是建筑的布局和构造,因为建筑构成了整个园子,而其他要素的则作为建筑的附属部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的园林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园林构筑物与山水要素、动、植物要素达到了完美的融合,根据文人雅客对圆子的实用要求与艺术要求构筑了独具一格的东方造园艺术。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比例协调,尺度适应,高低变化,错落有致;即要能很好地运用光影明暗的变幻,虚实的对比,又能将各种空间彼此穿插、渗透,首尾相顾,前后呼应,互相因借,此外,还使静态空间流动,达到动、静结合。 2.. 城市化加剧,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开放性空间呼唤人性的场所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了“城市化”,城市整体所面临的建设环境范围的,速度快,甚至有许多大尺度的公共空间建设项目,都被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从立项、策划到设计的全过程。前

写年的“疏林草地”,“喷泉广场”流行与全国,对外来艺术风格和视觉形象过分追求,布置大量的草地,反而减少了人的活动空间,吸引不到人们来使用。 现代人文地理学派及现象主义景观学派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强调普通人在普通、日常的环境中的活动,强调场所的物理特性、人的活动以及含义的三位一体性。这里的物理特性包括场所的空间结构和所有具体的现象;这里的人则是一个景中的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这里的含义是指人在具体做什么。因此,场所和景观离开了人的使用便失去了意义,成为失落的场所(placeless)(Ralph,1976)。现代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关系应该是形式的,她是体验、是生活、是交流——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 3 现代城市开放性休闲空间的发展 3.1. 设计要素的沿用与发展创新 3.1.1 自然设计要素 自然的地理、山水要素基本上沿用了古典园林的手法,特别是对“边缘区域”的钟爱。但在现代城市里,这些要素也具有较大的限制性,设计师不能够根据理想的模式来设计,而只能运用现代的技术进行改造。 3.1.2 构筑物设计要素 在现代城市开放性公共休闲空间里构筑物的设计越来越显得抽象和艺术化,而不是想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物那么精细。特别是“景观盒”概念的提出,这些盒子由墙、网或柱构成,以最简单的方式,给

我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园林就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就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与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大都就是文人、画家与匠人合作的结晶。园林概念首次出现在明代,计成在其造园巨著《园治》一书中所述:“大凡造园,不分市村城郊,地段以僻静为胜……景物可因借随机……”。其意思就是,在一定地段范围内,或对天然山水进行利用改造,或人力兴造山水地貌,结合景载与植载,并安插布局相适宜的建筑,从而构成一个兼具游览、居住、观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大要素,即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建筑。山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就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就是智慧与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花草树木就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与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园路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与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与观景的建筑。建筑与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与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 (一)按所有者身份分类 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就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瞧来,国家的山河都就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就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与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2、私家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风景园林的价值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具有博大艺术内涵和特点的艺术综合体。跟当时的人文环境,文化艺术水平息息相关。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可谓独树一帜,与西方园林、伊斯兰园林一道,并称为世界3大造园体系。然而由于社会发展和环境变迁,使得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人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时空落差。在传统文化继承上的缺失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使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迅速发展的同时,在继承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又受到了西方园林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园林;设计;思想;园林的艺术 1中国园林都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融 中国古典园林以传统文化为中心,委婉含蓄。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进程中,园林艺术的发展随着我国绘画诗歌等艺术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园林的诗情画意,表现为诗、画对园林艺术的精神渗透;诗画艺术直接转化为园林的物质造型。园林的艺术创作一方面要师法自然、表现自然,另一方面也需要向绘画汲取营养。中国古典园林大多建造在相对封闭的与外界自然或城市环境相对隔绝的空间环境中。设计者力求在狭小的空间环境中表现出宏大的自然山水之势。 2我国现代园林是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继承与发展 当今的人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到,现代园林应充分地尊重自然传统,有意识地改变忽视自然功能的形式主义手法。现代园林设计以自然为主体,更具自然规律进行规划设计,减少对自然的人为干扰,进而形成具有自然活力的人类活动空间。 3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所涉及的主要元素是:石、水、植物 石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脉,植物是园林中四季美景的艺术表演团。当然园林设计中还涉及到一些动物,比方说:鱼和天鹅等。笔者认为在这点上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史相通。在手法上现代园林常常讲究大面积的铺排,看起来非常气派,然而游逛起来却非常累,让人无所适从。而传统的园林,讲究以小见大,强化造园意境,反而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当然现代园林也有可取之处,比方说引进了西方园林大面积的草坪的设计,给予人们更好地亲近大自然的机会。 4中国古典园林重视写意手法的应用 集天下名山胜境,不过分追求和拘泥于对实物形象的摹写,而是经过取舍并加以高度概括和提炼。虽取材于自然又非纯天然模仿。使游人富有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奇妙感觉,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应该确立研究传统园林的正确态度:基于传统,重新创造。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博大艺术内涵和特点的艺术综合体。跟当时的人文环境,文化艺术水平息息相关。在建设和研究的背后,现代园林是对中国传统园林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又要体现地域特点富含时代气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正是“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园林的设计受限于特定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园林艺术的本质特征以及其形成的根源,同时运用符合现时代特征的科学的思维路径去研究问题。因此,这种差异首先应该从人认识自身和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切入。从本质上解读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风景园林,并变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借鉴西方思维方式之长处,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探究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 梳理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历程和其在东、西方的影响,以及进入近代后的衰落根源。剖析现代风景园林的行业本质,以自然文化为基础,以自然要素为素材,以自然风景为源泉的艺术创作,是有生命的、在不断生长变化的空间造型艺术和领土的安排与整治行为。解析其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以自然为主体,以生态为核心,以人本为宗旨,以地域为特征,以场地为基础,以空间为骨架,以简约为手法。从现代园林出发,再回到传统园林,从现代风景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造园手法 摘要:文章通过对江南园林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处 理上常用的手法,并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古典园林;空间;布局;自然;意境 A Discussion On The Gardening Art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The Layout Of Garden In The Areas South Of Yangtze River. ZHANG Lei Abstract: Through analytizing the spacious layout of the gardens in t he areas south of Yangtze river, this article introduce the gardening methods of layouting space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In additio n, many examples are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statement above. Key words: Classical Gardens; Space; layout; Nature; 中国古典园林荟萃于江南,尤以苏州为胜,多为明清时代的遗存。从造园的历史发展来看,明清园林 较之唐宋的空间范围已在缩小,在本已不大的空间里,再建筑许多庭院,空间上的矛盾也就更加尖锐,主 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这样局促的空间里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二是如何使端方齐整的庭院 与自然山水的景境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和谐而完整的园林艺术形象?正由于这种历史发展所形成的 矛盾,和矛盾的解决,园虽一而质已不同。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将从“空间布局”这一角度出发,谈一谈 笔者对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认识。 园林布的局,用现代话说,就是在选定园址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根据园林的性质、规模、使用要 求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总的构思。它不仅要考虑园林内部空间的现状,还要研究外部空间的现状和特点。 这样的构思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山石、水面、植物、建筑等——进行的,按照美学的规律去创造出 各种适合人们游赏的环境。因此,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所在地段环境的全面认识,分清利弊,扬长避 短;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整体空间中各种环境的丰富想象和高度概括。 1 突破园林空间范围较小的局限,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1.1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 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 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 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 在空间的对比中,小空间烘托、映衬了主要空间,大空间更显其大。如苏州网师 园的中部园林:从题有“网师小筑”的园门进入网师园内的第一空间,就是由“小 山丛桂轩”等三个建筑以及院墙所围绕的狭窄而封闭的庭院,庭院中点缀着山石 树木,构成了幽深宁谧的气氛。但当从这个庭院的西面,顺着曲廓北绕过濯缨水 阁之后,突然闪现水光荡漾、水崖岩边、亭榭廊阁、参差间出的景象。也正由于 前一个狭窄空间的衬托,这个近均30米×30米山池区就显得较实际面积辽阔开 朗了。 1.2注意选择合宜的建筑尺度 在江南园林中,建筑在庭院中占得比重较大,因此,很注意建筑尺度的处理。 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一般均取亲切近人的小尺度,体量较小,有时还利用人们 观赏物体“近大远小”的视觉习惯,有意识地压缩位于山顶上的小建筑的尺度, 而造成空间距离较实际状况略大的错觉。如苏州怡园假山顶上的螺髻亭,体量很 小,柱高仅2.3米,柱距仅1米。网师园水池东南角上的小石拱桥,微露水面之 上,从池北南望,流水悠悠远去,似有水面深远不尽之意。 1.3增加景物的景深和层次 在江南园林中,造景深多利用水面的长方向,往往在水流的两面布置石林木 或建筑,形成两侧夹持的形式。借助于水面的闪烁无定、虚无缥缈、远近难测的 特性,从流水两端对望,无形中增加了空间的深远感。

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 盛丹萍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优秀的部分对于现代园林设计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中国现代园林设计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一批勇于创新%融贯中西,博采众长的园林设计师来引导。园林行业的健康发展,既要认真汲取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成功经验,又要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和本土资源环境特征。 关键词:风景园林现代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目前风景园林界对待中国古典园林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其一,是古典园林休矣论,其二是古典园林复兴论。前者将古典园林看作是无法融入现实社会的死物,否认发扬传统的积极意义。后者从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出发,强调继承古典园林,却往往追随其表现形式。笔者认为,无论东方或西方,传统或现代的园林形式,采取全盘否定或照搬形式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无助于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健康发展。尽管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日益成为国际风景园林师一展身手的舞台,然而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国际地位还十分低下,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师和作品。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风景园林始终在追随西方近现代的形式与风格,亦步亦趋。既缺乏理解: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内涵的社会文化背景,又未能将西方的理论和实践与本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缺乏可以直接继承的传统;另一方面对国际风景园林设计理念与发展趋势缺乏深刻认识。事实证明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健康发展,不能完全依赖境外风景园林师的作用,不能照搬西方现代风景园林模式! 只能依靠大量真正具有良知和职业道德的设计师的崛起。造既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风景园林作品" 而深刻认际地位还十分低下。 图1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图2 英国谢菲尔德(Sheffield)的花园水景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 ——植物分析 摘要:中国古代园林是以建筑为基础,山水和花木高度融合,把自然与人统一起来,借助诗文绘画进行审美点化,创造一个“天人合一”的境界,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这种在自然审美的畅神意识之外注入的"诗情画意"和"环境美"的内涵。把植物和山水得以精致的搭配,形成优雅的环境,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创造美的意境。 关键词:中国古典苏州园林、园林意境、植物

On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Plant Analysis Abstract:Ancient Chinese garden architecture is based on a high degree of integration of landscapes and flowers and trees, the natural and human unity, with modal aesthetic poetry to painting, creating a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f the realm, known as the "solidification of the poem, three-dimensional painting "The smooth natural aesthetic sense of God outside the injection of" poetic "and" beauty "connotations. To the plants and landscapes with exquisite form and elegant environment, to achieve the highest realm of aesthetics to create a beautiful mood. Key words:Chinese classical Suzhou garden、Artistic Landscape、Plant

中国古典园林中地哲学内涵探析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涵探析 前言:本文针对当前国园林建设普遍选用国外的园林构建理念,而忽视了我国传统的园林理念尤其是哲学涵的深层次挖掘的现状,着重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涵及其对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意义,以期为我国园林建设更好地体现出中国特色提供一些建议与看法。 园林,是人类出于对大自然的向往而创造的一种富有自然情趣而又可供人游玩、观赏的自然环境,是一种为人们提供审美享受的方式,而纵观浪漫园林史,中国古典园林无疑是代表了东方园林的最高成就,其中所蕴涵之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充分展现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在园林中的广泛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园林体系,相比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主要体现在: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3、诗画的情趣;4、意境深远。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景观丰富多彩,从东南海岸岛屿到西北戈壁高原,冰峰雪岭、茫茫森林、河湾溪流,这些大自然的原始风景给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创作以极大的启迪和灵感。但中国古典园林是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因为人类具有十分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界的任何一次改造活动都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而做出的。就园林设计来说,人的因素尤其是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极大地影响其建设效果,而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态度是属于哲学世界畴的,由此可见,哲学对园林设计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古往今来,中国的许多古典园林都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比如拙政园、网师园、退思园等。因而,

正确认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使我们灿烂的华夏文明充分体现于园林之中,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园林就显得意义重大。 1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以“儒”“道”两家为主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重“礼、乐”,以“仁”为其崇高境界,始终坚持积极“入世”的人生观,而这种人生观体现在艺术上就显得非常严谨、浑厚而有次序感,勇于实践而又充满理性。充分体现了实用主义精神,通常称之为行为论理学。儒家思想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城的空间次序)、房屋设计(四合院)、甚至室设计(紫禁城的室设计),而对于皇家园林中的寺庙和处理政务的建筑,如太液池、万寿山、龙王庙、琼华岛、凤凰墩等园林中的部分建筑,虽然从园林自身而言是自然的、布局自由的、非严格空间序列的,但是也有一定的影响。 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的,应该要数文士园林了。所谓文士园林,是指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住宅、别墅的延伸,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充分展现了文士的所思所想,成为了文士寄托情思的理想场所。文士园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发展与隋唐,成熟于明清,它不仅在美学方面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最好体现。 在中国历史上,信奉儒家的文人、士大夫大多数是理想主义者,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家,他们虽然饱读诗书,但思想上却深深的印刻着儒家的君臣观念,宏伟远大的政治抱负被统治者看成是荒唐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宗旨。中国古典园林是五千年的历史的沉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 一.中国园林的发展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这个时期涌现的名园有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园林都是当时的佳作 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二古典园林的特点 1 自然山水i 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明、清时期正是因为园林有这一特点和创造手法的丰富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时期。到了清末,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等原因,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到西方,成了被全世界所共认的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2建筑风格 从园林的建筑风格看,古典园林有西方古典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两大系统,规整园林和风景园林两种基本形式。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使建筑具有自然风趣的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的艺术再现。我国古典园林因其建筑风格和特点,一般分为三大类型:北方型,以北京为主,多为皇家园林。其规模宏大,建筑体态端庄,色彩华丽,风格上趋于雍容华贵,着重体现帝王威风与富贵的特色,如: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其中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江南型,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多为私人园林,一般面积较小,以精取胜。其风格潇洒活泼,玲珑素雅,曲折幽深,明媚秀丽,富有;江南水乡;特点,且讲究山林野趣和朴实的自然美。他善于把握有限的空间,巧妙地组合成千变万化地园林景色,充分体现了我国造园的民族风格,并广泛吸取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如:拙政园、网师园等。岭南型,以广东园林为代表,既有北方园林的稳重、堂皇和逸丽,也融会了江南园林的素雅和潇洒,并吸收了国外造园的手法,因而形成了轻巧、通透明快的风格,如:广州越秀公园;杭州西湖等。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论文

园林景观设计 :xxx 班级:xxx 学号:123456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题分析 摘要: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关键词:古典园林山水对立统一 山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人们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在实践中,山水既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源,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象,人们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把山水视作实用的对象、崇拜的对象、审美的对象,对山水加以欣赏、歌颂和赞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人们乐于游山玩水,观赏名山大川绮丽风光中,对山水美的欣赏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联系起来,作为真、善、美的一种象征,以物喻人,移情寄性。使山水的

审美情趣进入以物“比德”和赏景“畅神”的境界。山水何以为美?春秋时代的孔子告诉我们“知者乐水,仁者乐水”,何也?“出云风以通天地之间,阴阳合和,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食。”将山看成沟通天地,和合阴阳的重要事物及雨露源泉,是抚育万物,养育百姓的根本,具有与“仁者”无私品德相比美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而水,孔子认为它无私给予万物,“似德”:所到之处有生命成长,“似仁”:下流曲折而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董必平,“似正”;其万折必东,“似意”;所以,君子见大水必观赏,这就是说,水具有与“君子”或“知者”的德、仁、义、智、勇等品质相类似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令人愉悦的。 一、山水园林是传统审美观的积淀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悠久,从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解体,在30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山水风景园林体系。 自然山水是美的载体,园林里只要有山有水,便有林壑之美,横生画意诗情。青山碧水足可令人们心旷神怡,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或借山水以寄意,或借山水以抒情。古往今来,无论是古代的“游圃”,后来的宫苑,还是民间私人宅园,凡属名园都是得山水性情。山衬水、水

中国古典园林心得感受

上完《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与审美》有感 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不能说对中国古典园林有了多大的造诣,只能说自己还是学有所获的。记得在刚开始,老师就教导我们从艺术欣赏、结构构造等方面加以解剖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屋顶的形式、特点及其在园林应用中发挥的作用。我了解到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主要以木结构为主,其中屋顶上屋面流畅的曲线,反宇向上的翼角都是源于这种结构的灵活运用,其造型丰富多样、形态瑰丽多姿,但无论哪一种形态的屋顶都具有一种曲线美的造型,以及具备很强的排水功能,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古代人民的智慧!既能做到外形美观之余还能具备超强的实用性!因为外形美观的屋顶会受到地域、时期、气候、人文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因而人们因地制宜地建造屋顶,从而发展成了适合当地自然与文化条件的园林建筑屋顶形式。 我记忆中,记得最牢固的是硬山顶和悬山顶,因为我的家乡农村的瓦房子用的就是这种结构的屋顶,这两种屋顶的结构非常相似,都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更重要的是它们都属人字形屋顶的一种,形式简单朴素,丰富多变,给人一种视觉上深动灵活,感觉这个建筑整体都是轻灵飞动的。它们不仅仅外貌”轻盈”,建筑用料也是十分节省的,虽然节省用料,但是却一点都不会让人感到单调!在这里,我也是十分钦佩古代人民做到既能朴素但又不失平庸的赏梅水平呀!这不正正无形中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可以追求平凡但绝不能是平庸之辈。 我还记得,在一次课上,老师曾讲到过中国古典园林中叠山所使

用的石头,一般是使用这三种,太湖石,黄石还有宣石。在苏州园林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太湖石。我还记得,在讲授这一堂课时,我隔壁的同学异常兴奋,原来他是宣城人,宣石就是产自他的家乡。我因“宣石”还多了解了许多宣城文化呢!介绍到苏州园林的时候,老师重点讲述了私家园林——狮子林。起初我还不知道,狮子林的情况,就误以为“狮子林”里面是有许多狮子出没的地方。现在想想真的是自己见识少,孤陋寡闻。“狮子林”一名,源于自然形成的镇园之宝狮子石,原来狮子林指的是石头呀!这狮子石,十分不一般。老师还给我们播放了一段专门讲述狮子林的视频,视频中带领我们认识和“游玩”了一遍狮子林。原来狮子林并非是林,更像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还没了解和“游玩”了狮子林之前,从没想到过它居然存在在快速发展的苏州城市里。在“游玩”中,我真的十分欣赏园林主人的高雅情趣,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自由舒畅。印象中,那屋子里的美丽精致的建筑及家具,我认为才是观光的重点。古典的花纹,深色的木纹,美丽的装饰画,总让游人产生美妙的遐想:要是我能住在这里多好啊!“游览”完狮子林,令我想起了我高一暑假去的苏州“定园”。定园原为明代刘伯温的私宅,现今的定园是在遗址上重建的,不是古迹。此园临近水乡乌镇,故所以又多了一分水乡情调,富含着江南韵味。走进了园内,茶花、柳树、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一幅天然水墨画随即映入眼帘,体现天人合一的汉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 除了认识了这些外,对于苏州园林我还是十分印象深刻的,曲径

从颐和园浅谈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的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园林的建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让中国的园林建筑别具一格,充满诗情画意。园林的内涵恰是一座宝库,挖掘它,你将领略到另一番风采。 园林在中国产生甚早,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造园活动了。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只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之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园林也不断改善和进步。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园林的组成要素到这个时期已经基本具备,已经和最初的园囿有所区别。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点。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了崇尚自然。中国的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表现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为主旨,布局自由;所造假山池沼,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的 和谐统一的宇宙观。园林在唐宋时期达到了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到了园林的布局和造景中,使园林建筑不再仅仅是工匠的杰作,更是文人的杰作,让园林的人文风景突现了出来。 任何一样事物的构成都有一定的构成要素,中国的园林也不例外。总的说来中国古典园林共由六大要素构成:筑山,理池,植物,动物,建筑,匾额,楹联与刻石。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之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建山的佳作。 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因此,园林一定要凿池引水。古代园林的理水方法,一般有掩,隔,破三种。掩就是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隔是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有隔水浮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正如《园治》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破是在水面很小时,(如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是一洼水池,却可令人感受到山野风致。 植物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花木有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了花木也没有美感。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也很严格。一讲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都追求自然美。二讲色美,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斑驳的狼榆,白色的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力求一年四季,园中自然之色,不衰不减;三讲味香,要求植物淡雅清幽,不可过浓,有娇柔之嫌;也不可过淡,有意犹难尽之妨。四讲境界,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的衬托作用,往往和园主的精神境界有关。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莲花象征洁净无暇,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厚禄等。 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青竹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园林建筑往往有堂有廊,有亭有榭,有楼有台。人工的石洞,石阶,都显示自然的美色。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大地等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有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沧浪园等。他们都是园林的代表。透过他们你能真正感受到园林的魅力,也能发掘出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层意义 从颐和园看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园林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大都是文人、画家与匠人合作的结晶。园林概念首次出现在明代,计成在其造园巨著《园治》一书中所述:“大凡造园,不分市村城郊,地段以僻静为胜……景物可因借随机……”。其意思是,在一定地段范围内,或对天然山水进行利用改造,或人力兴造山水地貌,结合景载与植载,并安插布局相适宜的建筑,从而构成一个兼具游览、居住、观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大要素,即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建筑。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是智慧和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花草树木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和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园路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和观景的建筑。建筑和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和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 (一)按所有者身份分类 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启示

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启示 摘要:中国园林古典艺术源远流长,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优秀的部分对于现代园林设计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代园林在发生革命性创新的同时,又保持了对古典园林明显的继承性。 关键词:古典园林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园林革命性创新继承性 . “园林”一词是我国特有的专业名词,它的最早出现最早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其含义也是变化的,我们需要用历史唯物主意的观点来理解。古代的“园林”实为庭园的古名,而现在园林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庭园的范畴,囿、苑、院池、园、园圃、第宅的宅园分,现在均用“园林”一词来概括。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但有庭园、花园.公园。还有小游园、植物园、动物园.风景区以及沿江风光带均属于“园林”的范畴。 现代园林在全面吸收与继承古典园林成就的基础上更加开放与自由,艺术手法亦有革命性的创新。总的来说,偏重于整体构图,但极少轴线对称,但极少轴线对称,有时也分区设景,但各景点之间的流动性更强,界线也更模糊,形态上偏于规整,亦不排斥自然的形态。从整体上说,大景重整体有气势,小景有变化亦简洁。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最主要的方法是各种建筑的运用。在漏窗里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青竹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园林建筑往往有堂有廊,有亭有榭,有楼有台。人工的石洞,石阶,都显示自然的美色。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大地等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山、水、植物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中国古典园林中利用这些要素,并对其有意识地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典型化的自然景观。 现代园林的趋势走向也由“仿生”自然向自然发展,这恰恰是对中国古典园林中“天人合一”自然.顺应自然.融于自然的设计理念的延续,在此基础上更适宜的顺应的当今的时代性,城市中自然式园林营造的根本任务,除了展示给人们自然形式的美,还有一点就是调节人居环境中的生态平衡,这同时也是自然美得以展示的前提。 现代园林它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而日益清晰,从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的新和谐工业村,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生态城市及可持续城市。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人类文明、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的融合,让科学的生态自然构成融入到人的生活之中,让人们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的过程。单纯从景观营造角度考虑,生态原则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规则式的景观易滞于呆板,而自然式的园林往往流于散漫。在对自然式景观的控制方面,除了设计者有意为之的设计手法的控制,生态的营造原则也同样可以发挥作用,并且这是基于自然景观内部的一种潜在秩序,较人为的控制更为科学合理,不露痕迹,是古典园林造园理念的一种升华。 建筑大师童离曾说过:“造园要素:一为花木池鱼;二为屋宇;三为叠石。”其中,第一个要素是自然要素,第二个属于人工造物,第三个要素则介于两者之间。在这些基本要素中就产生了“意”:一种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愿望。在这样的造园过程中就需要一些基本的美学标准,我们可以概括为:得体合宜,含蓄丰富,寓情于景。 花木池鱼便代表的是水景的艺术,水作为生命之源,从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命的那一刻起,就与人类有着不解的渊源。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无水不成园”。无论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对水这种自然元素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意境美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意境美 姓名: 系别: 学号:

园林是一种立体空间综合艺术品,是通过人工构筑手段加以组合的具有树木、山水、建筑结构和多种功能的空间艺术实体。或者说是利用环境而构筑的一种表现自然的典型的人工山水境域。根据这一定义,我认为园林的结构主要由树木、山水和建筑三项要素所构成。而且三个要素呈有机的组合状态,构成完整的缺一不可的空间艺术境界。比如只有树木,没有人工改造的山水和建筑,则无异于植物园、林场;只有建筑,没有树木及山水,又无异于一般工厂、学校、医院及民居等。三种要素巧妙地熔于一炉,才构成园林这一综合艺术实体。 而其中的中国古典园林,或称中国传统园林或古代园林。它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在中国古代各建筑类型中它可算得上是艺术的极品。在近5000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深深的履痕,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从有文字记载的殷周的囿算起,中国园林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

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囿中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狩猎既是游乐活动,也是一种军事训练方式:囿中有自然景象、天然植被和鸟兽的活动,可以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 在众多形式和风格迥异的园林设计中,中国的园林以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从而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而独辟蹊径,先后对日本园林,欧洲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园林之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我国灿若星辰的传统文化中一颗亮丽的明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