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牙列与咬合

口腔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牙列与咬合
口腔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牙列与咬合

第三章:牙列与咬合

第一节:牙列

一、正常牙列特点

1、外形规则、整齐,每颗牙在牙槽骨内有其特定的位置,牙与牙之间紧密连接,咀

嚼过程中相互支持、分散咀嚼压力、提高咀嚼效能,避免食物嵌塞,有利于牙的稳固。

2、牙排列呈弓形,舌侧便于舌的运动,

3、唇颊侧可以衬托唇颊,使面部丰满

二、牙列异常

1、可能对面部美观、咀嚼、发音等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牙列缺损或丧失,影响咀嚼功能,可使唇颊因失去支撑而内陷,面型呈衰老相。

三、牙列分类

1、按照构成牙列的牙的类别分为恒牙列、乳牙列、混合牙列1)、恒牙列

上颌牙列较下颌牙列略宽,略长。

原因:上颌切牙较宽,下颌切牙较窄,下颌前磨牙向舌侧倾斜程度大于上颌前磨牙。

我国人上颌恒牙列宽约55mm,长约50mm.

下颌恒牙列宽约52mm,长约41mm。

2)乳牙列

较恒牙列小,但其牙列宽度和长度的比例大于恒牙列,形态更近似半圆形。

3)、混合牙列

由若干乳牙和若干恒牙组成,在不同发育阶段牙数略有差异。有些成年人有乳牙滞留,为异常现象

2、按照牙列形态特征分

1)尖圆型:上颌牙列自侧切牙起就开始向后弯曲,弓形牙列的前牙段向前突出比较明显。占27%

2)、方圆型:上下牙列张四个切牙的切缘唇侧连线略直,弓形牙列从尖牙的远中才开始弯曲向后,占25%

3)、椭圆形:介于两者之间,弓形牙列自上颌侧切牙的远中开始,向后逐渐弯曲,使得前牙段较圆突。占48%。

3、按照牙列中牙的排列情况,可大致分为正常牙列和异常牙列1)、正常牙列:牙数正常,各牙排列整齐,无间隙

2)、异常牙列:

(1)、牙数异常:如牙数过多(额外牙)或过少。

(2)、牙排列异常:如牙列拥挤、牙列稀疏、弓外牙、高位牙、低位牙、异位牙和转位牙四、牙列大小的测量方法

用数值来描述牙列的形态,对指导义齿修复、制造成品牙列和成品总义齿都具有重要价值。

1、牙列长度和宽度:

1)、牙列长度(length of dentition):通常把左右侧中切牙唇侧最突点的连线与牙列左右侧最后一颗牙远中最突点连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2)、牙列宽度(width of dentition):过左右侧同名牙同名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

如、尖牙牙尖顶间距代表牙弓前段宽度;第一前磨牙中央窝间距代表牙弓中段宽度;第一磨

牙中央窝间距代表牙弓后段宽度等。

2、Terra牙列指数(Terra dentition index):(牙列宽度/牙列长度)x100%

五、牙正常排列时的倾斜规律

倾斜方向与咀嚼运动所产生的力的方向相适应,使咀嚼力沿牙体长轴的方向传导。

有益于:1、在发挥咀嚼功能的同时,保护和维持牙及牙周组织的健康。

2、牙的倾斜使牙列中各牙之间广泛而紧密的接触,增大直接发挥咀嚼食物作用的

上下牙的接触面积,避免咬伤唇、颊、舌,便于舌的运动。

3、衬托唇、颊,对保持面下1/3的形态起重要作用。

一)、近远中向的倾斜

1、概念:从牙弓的唇面或颊侧面方向观察,前后牙具有不同的倾斜表现,这种倾斜称为近远中向倾斜

2、一般以牙冠倾斜方向表示牙长轴倾斜方向,以牙长轴与垂线的交角,表示牙倾斜程度的大小

3、正常情况下,上颌中切牙较正或少向近中倾斜,上颌尖牙略向近中倾斜,上颌侧切牙是上颌前牙中向近中倾斜程度最大的;下颌切牙和尖牙的近、远中倾斜程度均比较小。上下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在近远中方向上倾斜度均较小,牙长轴较正,上下颌第二、三磨牙向近远中倾斜的程度依次增大。

即:上颌前牙:斜向近中,1<3<2, 4>5>6<7<8

4、在临床上,如果上下前牙的牙量和骨量之间存在轻度不协调关系,为使各邻牙之间既能接触紧密,又能满足浅覆合、浅覆盖的正常标准,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倾斜程度来适应调整前段牙弓长度,以满足局部排牙治疗需求。

二)、唇(颊)舌向的倾斜

1、概念:从牙弓的近中或远中方向观察(断面观),前后牙的不同倾斜情况

2、唇(颊)舌向的倾斜度:是指以牙冠方向表示的牙体长轴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

3、一般来讲,上下颌切牙均向唇侧倾斜,与颌骨前端牙槽突的倾斜方向一致,下颌切牙的倾斜度较上颌略小。上下颌的尖牙、上颌前磨牙以及上下颌的第一磨牙相对较正,下颌前磨牙向舌侧倾斜明显,上颌第二、三磨牙向颊侧倾斜,下颌第二、三磨牙向舌侧倾斜。

三)、垂直向关系

1、合平面(occlusal plane):从上颌中切牙的近中切角到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想平面

该平面与鼻翼耳屏面平行,基本上平分颌间距离,并与上唇缘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因此在口腔修复的临床治疗中,常以此平面作为制作全口义齿合堤和排列人工牙的依据

在文献报道中,也有人采用双侧第二磨牙的近中舌尖顶或远中颊尖顶作为定位点定义合平面。

2、在解剖学研究中,为了准确记录与上下颌牙咬合有关的下颌运动以及下颌骨或下颌牙列为基准定义合平面,称为解剖学合平面:从下颌中切牙的近中邻接点到双侧最后一个磨牙远中颊尖顶所构成的遐想平面。

3、以上颌牙列为基准的合平面,各牙与该平面位置

上颌中切牙、尖牙、前磨牙颊尖与该平面接触

依据不同的上颌合平面定义: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近舌尖或上颌第二磨牙颊尖,与该平面接触,侧切牙不接触,磨牙的牙尖与该平面的距离,从前向后依次增大。

六、牙列的合面形态特征

1、在弓形牙列中,尖牙和第一前磨牙位于牙弓的转弯处,

2、上、下颌第一前磨牙,颊面明显宽于舌面,尤其是具有“小尖牙”之称的圆三角形的下颌第一前磨牙。宽大的颊面与窄小的舌面代偿着牙弓内外半径差异。

3、下颌磨牙呈长圆型或方圆型,远中尖的存在使得近远中径明显大于上颌同名牙。

4、上颌磨牙多见为斜方型,“斜”型主要指以下特点:牙冠的近中颊舌径大于牙冠的远中颊舌径,近颊合角明显偏向近中,远中合角则凸向远中。

斜”型外形特点,以及其在牙弓上颊尖偏近中,舌尖偏远中的斜形排列特点,一方面代偿着上下颌磨牙的近远中径的差异,以及上下牙列长度的差异,另一方面,有助于建立上、下磨牙之间良好的尖窝对应接触关系。

5、上下牙列的牙尖高度并不一致,解剖学上常用合曲线来描述这一牙列合面形态特征,矢状方向的曲线称为纵合曲线,冠状方向的曲线称为横合曲线。

一)、纵合曲线(sagittal curve of occlusion)

1、下颌牙列的纵合曲线

1)、为连接下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的颊尖以及磨牙的近远中颊尖的连线。2)该线从前往后是一条凹向上的曲线,又称为司匹曲线(curve of Spee),该曲线的切牙段较平直,从尖牙向后经前磨牙至第一磨牙的远颊尖逐渐降低,然后第二、三磨牙的颊尖又逐渐升高。

2、上颌牙列的纵合曲线

1)、为连接上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的颊尖以及磨牙的近远中颊尖的连线。2)、该曲线从前往后是一条凸向下的曲线。由切牙至第一磨牙近颊尖段较平直,从第一磨牙的近颊尖至最后磨牙的远颊尖段则逐渐向上弯曲,此弯曲段曲线亦称为补偿曲线(compensating curve)

二)、横合曲线(transverse curve of occlusion)

又称Wilson曲线(curve of Wilson)

1、上颌横合曲线:

在上颌,由于其磨牙向颊侧倾斜,使舌尖的位置低于颊尖

因此连接双侧同名磨牙颊舌尖,可形成一条凸向下的曲线。

2、下颌横合曲线

连接下颌双侧同名牙颊、舌尖所形成的曲线。

由于下颌磨牙向舌侧倾斜,颊尖比舌尖略高,因此曲线凹向上,与上颌的相匹配。但当下颌磨牙颊尖被逐渐被磨耗后,常常不再表现为凹向上的特征,甚至可以呈现为凸向上的曲线。

3、上、下颌曲线相互吻合或相似,使得上下颌牙在咀嚼运动过程中,能够保持密切的接触关系,并与下颌运动的方式相协调。合曲线与牙槽突曲线形态基本一致,这对咀嚼力的分散和传导,保护牙周组织健康,十分重要。

第二节、牙尖交错合

1、合或咬合(occlusion):在下颌的各种功能运动中,上下颌牙发生接触的现象

2、习惯上把这种接触关系称为合关系或咬合关系。

3、临床上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咬合接触关系为牙尖交错合。

4、牙尖交错合(intercuspal occlusion,ICO):是指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

最紧密接触时的一种咬合关系。过去称为正中合(centric occlusion,CO)

5、正常牙尖交错合,上、下颌牙最广泛、最紧密地接触,整个牙列及牙周组织受力均匀,

便于承受和分散咬合负荷,最大限度地发挥咀嚼食物的潜能。在描述牙尖交错合的基本特征时通常采用“理想合”(imaginary ideal occlusion)为标准进行描述。

6、牙尖交错合的特征

1)、近远中向关系

1、牙尖交错合时,上、下牙列中线对正,一般正对上颌唇系带,

2、除下颌中切牙和上颌最后一颗磨牙外,其它牙均为一牙对应于对颌两牙,上下颌牙

前后交错排列。

3、除与对颌同名牙接触外,上颌牙(中切牙除外)通常还与下颌同名牙远中邻牙的近

中部分接触,下颌牙还与上颌同名牙近中邻牙的远中部分相接触。

4、临床上常以尖牙接触关系和第一磨牙接触关系为标志,来描述上、下颌牙列的近,

远中接触关系。

5、尖牙接触关系:反映了前牙的近远中接触关系,

正常时上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下颌尖牙的远中唇斜面,

下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上颌尖牙的近中舌斜面。

6、第一磨牙关系:大体反应后牙的近远中向接触特征,

正常时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对着下颌第一磨牙的颊面沟

下颌第一磨牙的远中颊尖对着上颌第一磨牙的中央窝。

上下磨牙接触关系也叫中性关系。

7、第一磨牙关系比尖牙关系应用更普遍,常被称为合关键(occlusal key)。原因:

a.第一磨牙是恒牙中最大,最壮、最早萌出的牙,其合面尖窝较多,其自身萌出

达到稳定的咬合接触,易于整个咬合关系的稳定,在其近中或远中陆续萌出的

牙得以在稳定的咬合环境下逐个建立咬合接触关系。

b.第一磨牙的牙根多、根粗、长而大,上颌第一磨牙位于骨质致密的上颌骨颧弓

根处的颧牙槽嵴内,这也使得该牙萌出后位置比较恒定,有利于其它牙位在正

常位置上萌出

c.第一磨牙的位置靠近咀嚼肌在颌骨上的附丽部位,各肌的合力作用点与该牙很

接近,因此在咀嚼过程中该牙承受的咬合力较大,而且该牙的特征性形态(合

面宽大、尖窝及斜面较多、牙根粗大),也是其成为牙列中承受咀嚼力重要牙

之一。

2)、唇(颊)舌向的关系

1、覆合(overbite):是指牙尖交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垂直距离

对于前牙,指上颌切牙切缘与下颌切牙切缘之间的垂直距离,正常时约为2-4mm.

对于后牙,指上后牙颊尖顶与下后牙颊尖顶之间的垂直距离。

临床上,如无特殊说明时通常指的是前牙的覆合

2、覆盖:(overjet):指牙尖交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水平距离

对于前牙,指上颌切牙切缘与下颌切牙切缘之间前后向的水平距离。正常时约为2-4mm 对于后牙,指上后牙颊尖盖至下后牙颊尖的颊侧,两颊尖顶之间的水平距离。

临床上,如无特殊说明时通常指的是前牙的覆盖

3、正常覆合覆盖利处

a.上下颌接触紧密,提高咀嚼效能。

b.上牙列的切缘与颊尖覆盖在下牙列的切缘和颊尖,唇、颊部软组织被上牙列结构撑起,

咀嚼时这些部分不易被咬伤。

c.下后牙的舌尖覆盖在上后牙的舌尖,保护舌缘不被咬伤。

4、前牙覆合、覆盖关系分类

根据覆合、覆盖关系分类前牙咬合关系可分为

1)、正常覆合、覆盖:由于切牙的大小有一定范围,以绝对数值来描述前牙覆合、覆盖关系,有时不能客观反映情况,通常采用浅覆合、浅覆盖作为前牙覆合、覆盖正常指标2)、对刃合(edge to edge bite):指牙尖交错合时,上下牙切缘接触,覆合、覆盖均为零的前牙咬合关系。该种合型对切割功能及面形均有一定影响。

3)、深覆合(deep overbite):指牙尖交错合时,上切牙盖住下切牙超过2/3。

该合型由于下切牙大部分被上切牙包盖,切割食物时下颌向后下方向滑行的距离较大,张闭口时,上切牙对下切牙的限定作用较长,因此对颞下颌关节的功能可能产生影响。4)、深覆盖(deep overjet): 指牙尖交错合时,下切牙咬在上切牙的切2/3以上,而且上前牙向唇侧倾斜程度较大。

咬至上颌腭黏膜的称为重度深覆盖,该型咬合常造成局部组织损伤,而且患者常伴有口呼吸。

深覆盖者常伴有上颌前突的面型,对美观有一定影响,

深覆盖对唇齿音的发音也常有明显影响。

深覆合可以伴有、也可以不伴有深覆合。

5)、反合(crossbite):牙尖交错合时,下前牙咬在上前牙的唇侧,覆盖为负值。

该合型基本没有切割能力,对面型、唇齿音的发音等口腔功能都有较大的影响。6)、开合(open bite):牙尖交错合时,上、下牙列部分前牙甚至前磨牙均不接触,根据开合的范围不同,上下切牙切缘之间,乃至上下尖牙、前磨牙、磨牙之间在垂直方向上有空隙。

开合与上颌前突(深覆盖)前牙无咬合接触的区别是,开合者无覆合,而上颌前突者,尽管上下切牙在水平方向上距离较大,互相不接触,但在垂直方向上仍有覆合关系存在,因此需根据垂直方向上有无空隙来定义开合。

开合者切割功能完全丧失,对发音和面型的影响也较大。

5、后牙覆合、覆盖关系分类

1)、后牙的正常覆合、覆盖:指牙尖交错合时,上牙列包盖在下牙列颊侧,同时下牙列包盖在上牙列舌侧,上、下颌牙尖交错镶嵌,密切接触。

2)、后牙反合:表现为牙尖交错合时下牙的颊尖咬在上后牙颊尖的颊侧。

3)、锁合(locked bite):表现为牙尖交错合时上后牙的舌尖咬在下后牙颊尖的颊侧。

4)、反锁合(cross locked bite):表现为牙尖交错合时下后牙的舌尖咬在上后牙颊尖的颊侧。

3)、垂直向关系

1、各牙接触特征

2、后牙牙尖功能分类

a、支持尖(supporting cusp):上颌后牙舌尖和下颌后牙颊尖对咬合高度具有决定意义,通常被称为支持尖。

b、引导尖(juiding cusp):上颌后牙颊尖和下颌后牙舌尖的主要作用,为引导下颌运动。

3、后牙咬合接触类型

a.正中止接触(centric stops):对于咬合高度具有决定意义的接触。

稳定的正中止接触为三点式(tripod)接触,有利于有效分散合力,减少因咬合

力集中而对牙体、牙周组织产生创伤作用。

A、B点接触但C不接触,或

B、C点接触A不接触时,两个有接触的接触点上所

承受的咬合力方向有明显的夹角,所以这两种接触较稳定。

A、C点接触B点无接触时,则两个接触点处所承受的咬合力方向趋于相通,所支

持的咬合关系不稳定,下颌可产生沿咬合力作用方向移动的趋势。所以,正中接触时B接触点格外重要。

b.前止接触(antero-stopper,AS):位于上颌后牙牙尖的远中斜面和下颌后牙牙尖

的近中斜面,起限制前伸咬合运动的作用.

c.后止接触( postero -stopper ,PS):位于上颌后牙牙尖的近中斜面和下颌后牙牙

尖的远中斜面,起限制后退咬合运动的作用.

d.颊止接触(buccal-stopper ,BS):位于上颌后牙颊、舌尖的舌斜面和下颌后牙颊、

舌尖的颊斜面,起限制下颌向颊侧运动的作用。

e.舌止接触(lingual-stopper ,LS):位于上颌后牙舌尖的颊斜面和下颌后牙颊尖的

舌斜面,起限制下颌向舌侧运动的作用。

f.多个且分布广泛且均匀的咬合接触,不仅有利于升颌肌的生理性收缩,,有利于下

颌骨相对于颅底位置的相对稳定性,而且还能使双侧颞下颌关节受力均衡、运动无障碍。

g.分别不广泛、不均匀、过于集中在某个区域或明显不对称的咬合接触,则可能导致

咀嚼肌收缩活动不协调以及关节受力不均衡而形态不对称等异常。

4)牙尖交错合正常的标志

1、上下牙列中线对正(当不存在牙列拥挤时),正对着上颌唇系带。

2、除上颌最后一颗磨牙以及下颌中切牙外,每颗牙都与对颌的两个牙相互接触。

3、尖牙关系正常,即:上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下颌尖牙的远中唇斜面,下颌尖牙的

牙尖顶对应着上颌尖牙的近中舌斜面

4、第一磨牙关系为中性关系。

5、前后牙的覆合、覆盖关系正常。

5)、异常牙尖交错合。

1、从形态学的角度,牙尖交错合异常统称为错合(malocclusion)

2、以上、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咬合关系为纲,将咬合分为三类

a.安氏I类错合(Angle’s class I malocclusion):上下颌第一磨牙为中性关

系,而其余牙的合关系有异常,它与正常合不同之处在于,正常合者,上下颌

第一磨牙为中性关系,同时其他牙的咬合也正常。安氏1错合面型多正常。

b.安氏II类错合(Angle’s class II malocclusion):上下颌第一磨牙为远中

关系,即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位于下颌第一磨牙颊面沟近中至少半个牙尖宽

度的位置,下牙列相对于上牙列偏向远中,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其它咬合异常.该

类错合患者面容可表现为下颌后缩.

c.根据前牙覆合覆盖特点,安氏II类错合又可分为

1)、II类1分类:双侧第一磨牙为远中关系,上颌切牙唇向倾斜。

II类2分类:双侧第一磨牙为远中关系,上颌切牙舌向倾斜。

安氏II类错合亚型:指一侧第一磨牙为远中关系,另一侧为中性关系时的情况

d.安氏III类错合(Angle’s class III malocclusion):上下颌第一磨牙为近

中关系,即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位于下颌第一磨牙颊面沟远中至少约半个牙

宽度的位置,下牙列相对于上牙列偏向近中,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其它咬合异常

表现。该类错合患者面型可表现为下颌前突。

安氏III类错合亚型:指一侧第一磨牙为近中关系,另一侧为中性关系时的情

况。

三、合的建立

1、一般第二磨牙萌出并建立了咬合关系后认为恒压合建合成功。

一)、建合动力平衡

动力平衡是建立正常合关系的基础

1)、前后向动力平衡

a、使下颌向前的动力主要有来自颞肌、咬肌、翼内肌、翼外肌以及下颌舌骨肌等舌骨上肌群的收缩,其中升颌肌中除颞肌后束外,其余都有提下颌向前上的作用,从而对牙列产生向前的推动力,其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机制实现:

1:闭口咬合时,下颌从后下向前上运动,闭口咬合力给上颌弓施加一个向前的作用力。

2、上、下颌牙牙冠略向近中倾斜,咬合时牙的远中受力大于近中,这种咬合关系对牙体有推向前(向近中)的作用,因而正常颌的牙长轴(牙冠方向)基本上都是向近中倾斜的。

3、舌肌的作用,上、下颌骨后部生长较前部旺盛的颌骨生长特点,也对牙列产生向前的推动力。

b、使下颌向后、向内的动力主要来自唇和颊肌,其力量加载在上下颌相应部位的牙上,通过邻接点而传至牙弓内各牙,一方面抵抗牙弓所受的向前、向外的推力,使牙弓不至于过度向前、向颊侧发育,形成上颌或(和)下颌前突,同时又促进了牙列中各牙之间的紧密接触、

相互支持

c、牙列的完整,牙列中各牙之间的相互支持,在维持咬合的前后向平衡上具有重要意义,如果牙缺失,位于缺牙远中的邻牙因近中支持缺失,在向前的推动力作用下将向近中移动或倾斜,而位于缺牙近中的邻牙也会因缺少远中支持,在向后方向的动力下向远中移动或倾斜。2)、唇(颊)舌向动力平衡:

上、下牙弓内侧有舌体,外侧有颊肌,内外向的动力相平衡。前后向平衡也促进牙弓向侧方发育。

3)、上、下方向的动力平衡

咬合接触使得牙齿在各种生长发育动力作用下,保持正常的萌出高度,如果缺少对颌牙,牙将过度萌出,直至遇到萌出阻力(如对颌牙槽骨等)为止;如果因间隙过小,牙萌出受阻,萌出阻力大于萌出力,则该牙将低位萌出或阻生。

二)、不同发育阶段合特征

1、出生后第一年,上、下颌间没有稳定的咬合接触关系,下颌以前后向的吮吸运动为主,侧方运动较少。

2、乳牙合特征

完整的乳牙合约存在于2岁半至6岁左右第一颗恒牙萌出之前。

乳牙在口腔存留时期,正是儿童生长发育非常旺盛的时期,一方面,摄取、粉碎食物,满足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另一方面,咀嚼力是颌骨的生长发育重要的生理刺激,充分的咀嚼活动对于颌面部正常发育非常重要。

a、4岁以前乳牙合特点

1)、乳牙在颌骨上的位置较正,没有明显的近远中向或唇(颊)舌向倾斜。

2)、合曲线不明显。

3)、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常彼此相齐,成一垂直平面,称为齐平末端(flush plane)

4)、由于乳切牙的牙轴接近垂直,无明显唇舌向倾斜,使乳牙的覆合较深,覆盖较小。

b、4-6岁期间乳牙合特征

1)、随着颌骨的长大,牙排列逐渐不紧密,切牙区及尖牙区出现间隙,其中上颌尖牙近中和下颌尖牙远中的间隙称为灵长类间隙。

2)、牙的切缘及颌面产生一定的磨耗。

3)、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不在同一个平面,下颌第二乳磨牙移至上颌第二乳磨牙的近中。

4)、随着下颌支的发育,暂时性深覆合程度可有所减小。

在上、下颌乳牙萌出完毕的初期,下牙弓相对于上牙弓仍可能处于远中位置,使得上下颌乳磨牙基本上是同名牙尖相对。随着颌骨不断增大,在乳牙弓内会产生灵长类间隙等生理性间隙。恒牙大小、数量均大于或多于乳牙,乳牙弓内出现自然间隙有利于恒牙的萌出,有利于形成正常恒牙列。

3、混牙合特征

1)、6-12岁为混牙合期。第一恒磨牙的萌出,不仅使牙列的合面面积增加,而且对维持混牙列的合间高度、建立稳定的咬合关系起着支柱作用。在替牙合期,常有暂时性错合表现,许多错合在发育过程中,常可自行调整到正常,因此无需矫正,这些暂时性错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上唇系带位置过低:乳牙初萌时,上唇系带常位于两切牙之间,此为暂时现象,随着

面部和颌骨的发育,牙根的生长,上唇系带可逐渐退缩至正常位置。因此替牙合时期位置低不一定异常。一般需观察一段时间。

[2]上中切牙间隙:上颌的左右切牙牙冠偏向远中,在两者之间形成一明显的间隙。这多是

因为尚未萌出的上颌侧切牙在牙槽骨内挤压了中切牙的牙根,迫使牙冠向远中倾斜所造成的。待侧切牙萌出后,一方面其对中切牙牙根的挤压作用减弱或消失;另一方面侧切牙萌出过程中对中切牙的牙冠产生挤压作用,迫使之向近中移动,这样左右上中切牙间隙便会逐渐消失,中切牙位置转为正常。

[3]、上切牙牙冠偏远中:因颌骨暂时增长不足,上颌切牙、侧切牙的牙根分别受到来自未

萌出的侧切牙、尖牙牙冠向近中的挤压力,使得牙冠向远中偏斜。待侧切牙、尖牙相继萌出,同时牙槽骨又有所增长之后,各切牙的牙体长轴可恢复正常。

[4]暂时性远中合:上下颌第一恒磨牙在建合初期为偏远中的合关系。由于下颌乳切牙、乳

尖牙的近远中径总和小于下颌恒切牙、恒尖牙的近远中径总和,而其差数较上颌乳切牙、乳尖牙与上颌恒切牙、上颌恒尖牙的差数小。

下颌乳磨牙的近远中径总和大于下颌前磨牙的近远中径总和,其差值比上颌乳磨牙和上颌前磨牙差数大,因此在替牙合期间,下颌第一恒磨牙向近中移动的距离较上颌第一恒磨牙多。这有利于建立上、下颌的第一恒磨牙中性关系。

[5]暂时性拥挤:恒切牙初萌时,可能呈一定的拥挤状态。但是由于

1、乳磨牙的近远中径较恒磨牙大,故乳磨牙被相应恒前牙替换后,牙槽骨量相对较多,

可以为远中的磨牙提供一些向近中移动的空间,这样第一磨牙的关系便可以由原来的远中关系变为中性关系;同时尖牙也可以略向远中移动,以供前牙调整位置。

2、替牙期正值颌骨生长旺盛期,颌骨前部的宽度有所增长,这样可改善前牙拥挤状态

3、前磨牙萌出时,其位置较乳磨牙更向颊侧,恒切牙、尖牙萌出的位置也较乳切牙、

乳尖牙更向唇侧。

[6]暂时性深覆合:有时上颌恒切牙较先萌出,以后与下颌恒切牙形成深覆合关系。

4、早期恒牙合特征:

1)、所有替换乳牙的恒牙以及第一磨牙都在替牙期间建立咬合接触关系。

2)、第二恒磨牙约在12岁左右萌出,其所占位置间隙大部分由面前2/3向前方增长、小部分由面后1/3向后方增长而获得。

3)、第三恒磨牙多在成年后萌出,其萌出位置的获得与第二恒磨牙相同。但现代人第三磨牙常常因萌出空间不足而阻生。

4)、牙龄与年龄:牙具有明显的增龄变化,因此牙龄是描述生长发育阶段的一个重要指标,依照牙的发育进度,可将个体划分为若干个发育阶段,借以比较不同个体间面、颌、合的发育情况。

四、面部标志与面部协调关系

1、鼻翼耳屏线(Camper’s line,Ala-tragus line):是指从鼻翼中点到同侧耳屏中点的假象连线,该线与合平面平行,与眶平面的交角约15度。牙列缺失后,常参考该线来确定合平面,以恢复牙列和咬合。

2、面部协调关系

1)、唇齿关系:当下颌位于姿势位时,上颌切牙切缘在上唇下缘下约1mm,下颌前牙与下唇上缘平齐。唇部丰满适度,没有明显的凸起和凹陷,唇能自然闭合,口角对着上颌尖牙的远中部分或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近中部分。这一特点在评价面部美观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牙型、牙弓型与面型的关系: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表现一致。面部发育较宽者,其颌骨多较宽,牙弓亦多较宽,中切牙亦宽。因此,颅、面、牙弓、牙型,相互之间比较协调。3)、Balkwill角:踝突中心至下颌中切牙近中邻接点的连线与合平面所构成的夹角。正常平均约为26度。

4)、Bonwill三角(Bonwill triangle):根据Bonwill的研究,下颌骨双侧踝突中心与下

颌中切牙接触点相连,恰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其边长为10.16cm,后来证明,这一三角形很少时等边三角形,而更接近于等腰三角形,等腰表示面部两侧对称。

5)、Monson球面(Monson’s sphere):在Bonwill三角学说的基础上,Monson 又提出,如以眉间点为中心,以10.16cm为半径作一球面,下颌牙列的合面与此球相吻合,而且上颌牙列的补偿曲线也是这球面的一部分。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知识点——第三章《磁场》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部分知识点 内部资料 第三章《磁场》 一、磁现象和磁场 1)磁体分为天然磁石和人造磁体。磁体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叫做磁性。磁体磁性最强的区域叫做磁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2)电流的磁效应 奥斯特发现,电流能使磁针偏转,因此,电流就等效成磁体。 3)磁场 ①磁场与电场一样,都是看不见摸不着,客观存在的物质。电流和磁体的周围都存在磁场。 ②磁体与磁体之间、磁体与电流之间,以及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③地球的磁场 地球的地理两极与地磁两极并不重合,其间有一个夹角,这就是地磁偏角。地理南极附近是地磁北极;地理北极附近是地磁南极。 二、磁感应强度B 1)物理意义:磁感应强度B 为矢量,它是描述磁场强弱的物理量。 2)方向:小磁针静止时N 极所指的方向或者小磁针N 极的受力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3)大小:IL F B ,单位:特斯拉(T ) 条件:磁场B 的方向与电流I 的方向垂直。 其中:IL 为电流元,F 为电流元受到的磁场力。 三、几种常见的磁场 1)磁感线 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是该点的磁感应强度B 的方向。 2)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 ①第一种描述:对于直线电流,右手握住导线,1、拇指指向电流的方向;2、弯曲的四指指向磁感线的方向。直线电流的磁感线都是以电流为轴的同心圆,越远离电流磁场越弱。 ②第二种描述:对于环形电流,1、弯曲的四指指向环形电流的方向;2、拇指指向环内部的磁感线方向。环形电流内部的磁场恰好与外部的磁场反向。 3)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分子电流使每个物质微粒都成为微小的磁体,它的两侧相当于两个磁极。安培分子电流假说揭示了磁的电本质。一条铁棒未被磁化的时候,内部分子电流的取向是杂乱无章的;当分子电流的取向一致时,铁棒被磁化。磁体受到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失去磁性。 4)磁通量Φ ①定义式:BS =φ,单位:韦伯(Wb ) 其中:S 为在磁场中的有效面积。 ②磁通量是标量,但有正负,正负不表示大小。 四、安培力 (1)大小:θsin BIL F = 其中:θ为磁场B 与电流I 的方向夹角。当B 与I 垂直时,0 90=θ,安培力最大F=BIL ;当B 与I 平行时,00=θ,安培力最小F=0。 (2)方向:左手定则 ①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②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③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安培力的方向。 注意:安培力不但垂直于磁场B 的方向,而且垂直于电流I 的方向。 五、洛伦兹力 (1)大小:θsin qvB f = 其中:θ为磁场B 与运动电荷的速度v 的方向夹角。当B 与v 垂直时,090=θ,安培力最大f=qvB ;当B 与v 平行时,00=θ,安培力最小f=0。 (2)方向:左手定则 ①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②四指指向正电荷运动的方向;③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洛伦兹力的方向。 注意:洛伦兹力不但垂直于磁场B 的方向,而且垂直于运动电荷速度v 的方向。因此,洛伦兹力不做功。 六、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 1、带电粒子的种类 ①带电粒子,如电子、质子、α粒子、粒子等,一般情况下,不考虑重力。 ②带电微粒,如液滴、尘埃、小球等,一般情况下,必须考虑重力。 2、带电粒子在场中的运动 (1)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①当v 平行于磁场B 进入时,粒子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当v 垂直于磁场B 进入时,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 r v m qvB 2 = 所以,粒子的轨道半径qB mv r = ,粒子运动的角速度m qB r v ==ω,粒子运动的周期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2H 2O 通电 2H 2↑+ O 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 1 质量比 1 : 8 E.检验:O 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 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水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0C 时密度最大,为1g/cm 3 化学性质:通电分解 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 2H 2O 通电 2H 2↑+O 2↑ 3、氢气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 于水(排水法)、无色无臭的气体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 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文字表达式:氢气(H 2) + 氧气(O 2)水(H 2O ) 化学方程式:2H 2 + O 2 点燃 2H 2 O 点燃前,要验纯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二、物质的分类 1、概念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氢气、氧气、红磷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水、高锰酸钾等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纯净物 例:二氧化硫、氧化铁等 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即划分单质、化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纯净物的元素种类来划分的。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单质;若含有几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化合物 2、物质分类的步骤 ①根据物质种类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②写出纯净物的化学符号③根据元素种类将纯净物分点燃 通电 通电 电解水口诀:

(完整版)口腔解剖生理学重点整理

口腔解剖生理学重点整理 一、牙的演化 (一)各类牙的特点 各类动物牙的演化特点 鱼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 两栖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 爬行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侧生牙或槽生牙 鸟类:单锥体牙 哺乳类:异形牙、双牙列、槽生牙 1.牙附着的形式 (1)端生牙(acrodont):此类牙无根,借纤维膜附着于颌骨的边缘,容易脱落。大部分硬骨鱼类为端生牙。 (2)侧生牙(pleurodont):不仅牙的基部与颌骨相连,一侧也附着于颌骨内缘,此类牙虽无完善的牙根,但比端生牙牢固,如爬行类动物的牙。 (3)槽生牙(thecodont):有完善的牙根,位于颌骨的牙槽窝内,有血管和神经末梢从根尖孔进入髓腔。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牙都是槽生牙。 2.牙列替换的次数 (1)多牙列(polyphyodont):在端生牙或侧生牙的舌侧有若干后备牙以不断替换脱落的牙,由于一批一批牙的不断替换,故名多牙列。大部分硬骨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为多牙列。 (2)双牙列(diphyodont):一生中共有两副牙列,即乳牙列和恒牙列。双牙列主要是槽生牙。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为双牙列。 3.牙体外形 (1)同形牙(homodont):全口牙的形态相同,三角片或单锥形,大小相似,如鱼类的牙。 (2)异形牙(heterodont):牙体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可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如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牙。 (二)牙演化的特点 1.牙数由多到少(鱼类可多达200个左右)。 2.牙根从无到有。 3.从多牙列到双牙列。 4.从同形牙到异形牙。 5.从分散到集中(牙的生长部位从全口散在分布到集中于上下颌骨)。 6.牙附着颌骨由端生牙至侧生牙,最后向槽生牙演化。 二、牙体解剖的一般概念 (一)牙的组成、分类及功能 1.牙的组成从外部观察,牙体由三部分组成: (1)牙冠(dental crown):有解剖牙冠和临床牙冠之分。解剖牙冠指牙体外层由牙釉质覆盖的部分,也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临床牙冠为牙体暴露于口腔的部分,牙冠与牙根以龈缘为界。(2)牙根(root of tooth):有解剖牙根和临床牙根之分。解剖牙根指牙体外层由牙骨质覆盖的部分,也是牙体的支持部分。临床牙根为牙体在口腔内不能看见的部分,以龈缘为界。 (3)牙颈(dental cervix)(颈线、颈缘、颈曲线):指解剖牙冠与牙根交界处的弧形曲线。 牙的组成从纵剖面观察,牙体的组织包括: (1)牙釉质(enamel):构成牙冠表层的、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组织。 (2)牙骨质(cementum):构成牙根表层的硬组织。 (3)牙本质(dentin):构成牙体的主要物质,位于牙釉质和牙骨质内层,其中央有一空腔,称为髓腔。 (4)牙髓(dental pulp):充满于髓腔中的结缔组织,含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 2.牙的分类 (1)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分类 1)切牙 (incisor teeth):位于口腔前部,上、下、左、右共8个。邻面观牙冠呈楔形,颈部厚而切缘薄,功能是切割食物。牙根为单根。 2)尖牙 (cuspid teeth):位于侧切牙远中,上、下、左、右共4个。牙冠较厚,在切缘上有一长大牙尖,功能是穿刺、撕裂食物。牙根为单根。

高一物理上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力的大小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2. 力的本质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每个力的产生必然同事联系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3.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 力的图示:力可以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5.力的分类 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二.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它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不需要物体相互接触就能产生作用的,称为非接触力。 三.弹力 1.接触力:接触力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弹力和摩擦力,他们在本质上都是由电磁力引起的。 2.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者体积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叫做 形变。有些物体在撤去力之后形变可以恢复,称为弹性形变。3.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 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与物体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 4.胡克定律弹簧发生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与弹簧的伸长量(或缩短 量)成正比,即F=Kx,其中K称作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N/m,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的结构决定。 四.摩擦力

口腔解剖生理学

口腔解剖生理学 釉质(namal):为覆盖在牙冠部表面的一层硬组织。其基本结构是釉柱。 釉柱(enamalrod):釉质的基本结构,是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贯穿釉质全层而到达牙的表面。在窝沟处,釉柱由釉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部。 绞釉(gnarledenamel):釉柱在近釉牙本质界内2/3弯曲,在牙切缘及牙尖处弯曲更为明显,称为绞釉。 釉柱鞘(enamalrodsheath):在一个釉柱尾部与相邻的釉柱头部的两组晶体相交处呈现参差不齐的增宽了的间隙,这类间隙构成了釉柱头部清晰的弧线边界,即所谓的釉柱鞘。 釉质生长线(incremantallineofenamel):幼稚周期性生长速率改变所形成的间歇线。 新生线(neonatalline):在乳牙和恒磨牙的磨片上,常可见的一条加重的生长线。 釉板(enamellamella):是一薄层的板状结构,垂直于牙面,有的停止在釉质内,有的达釉牙本质界,有的甚至伸到牙本质内,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的结构。 釉丛(enameltuft):是一部分矿化较差而相对蛋白含量较高的釉柱,起自釉牙本质界向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 釉梭(enamelspindle):是位于釉牙本质界处的纺锤状结构,在牙尖部位较多见。 釉牙本质界(enamel-dentinaljunction):是由许多紧挨着的圆弧形的小凹所构成的釉质和牙本质的交界线。 釉小皮(enamelcuticle):是指覆盖在新萌出的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一经咀嚼即易被磨去,但在牙颈部仍可见残留。 釉面横纹(perikymata):是指釉质表面呈平行排列并与牙长轴垂直的浅凹线纹,是釉质生长线到达牙表面的部位。 釉帽(enamelcaps):釉质表面的一些不规则的帽状突起。 牙本质(dentin):为构成牙主体的硬组织,色淡黄,其冠部表面覆有牙釉质而根部覆盖牙骨质。 牙髓-牙本质复合体(pulpo-dentinalcomplex):牙本质和牙髓因为在其胚胎和功能上相互关系密切,故两者有此合称。 牙本质小管(dentinaltubule):为贯通于牙本质全层的管状空间,充满了组织液和一定量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成牙本质细胞突起(odontoblasticprocess):是成牙本质细胞的原浆突,该细胞体位于髓腔近牙本质侧,呈整齐的单层排列。 牙本质细胞突周间隙(periodontoblastspace):为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牙本质小管之间有一小的空隙。 限制板(laminalimitans):牙本质小管的内壁衬有的一层有机膜。 管周牙本质(peritubulardentin):围绕成牙本质细胞的呈环形透明带的的间质。 诺伊曼鞘(Neumannsheath):在管周牙本质和管间牙本质之间,磨片观察可见的一较清楚的交界面。 球间牙本质(interglobulardentin):牙本质钙化不良时,钙质小球之间遗留有些未被钙化的间质,此未钙化的区域称为球间牙本质。 欧文线(Owenline):牙本质发育期间受到障碍,形成的加重的生长线。 托姆斯颗粒层(Tomesgranularlaryer):在牙纵剖磨片中可见的根部牙本质透明层内侧的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 前期牙本质(predentin):在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牙本质之间总存在的一层未矿化的牙本质。原发性牙本质(primarydentin):指牙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牙本质,它构成了牙本质的主体。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专题一:力的概念、重力和弹力 1.力的本质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不离开不是一定要接触)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力的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力有大小、方向,对于同一直线上力的矢量运算,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2.力的作用效果 $ 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两种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可同时产生。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完整表述一个力时,三要素缺一不可。当力 F1、F2的大小、方向均相同时,我们说F1=F2。 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也可通过定理、定律计算,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用带有标度的线段长短表示大小,用箭头指向表示方向,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 5.重力 (1).重力的产生: -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收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 ○由G=mg计算,g为重力加速度,通常g取米/秒方。 ○由弹簧秤测量: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重力大小。 (3).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效果上,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假设的点) $ ○重心跟物体的质量分布、物体的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5).重力和万有引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处的向心力大小不同,但由此引起的重力变化不大,一般情况可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mg=GMm/R2。除两极和赤道外,重力的方向并不指向地心。 重力的大小及方向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在加速运动的系统中,例如:发生超重和失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 第三章 磁场知识点总结概括

选修3-1知识点 第三章磁场 3.1磁现象和磁场 一、磁现象,最初发现的磁体是被称为“天然磁石”的矿物,其中含有主要成分为Fe3O4。注意:天然磁石和人造磁铁都是永磁体。 ①磁性:能够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 ②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小磁针静止时指南的磁极叫做南极,又叫S极;指北的磁极叫做北极,又叫N极。 二、电流的磁效应 1、奥斯特通电直导线实验。 ①导线:要南北方向放置 ②磁针要平行的放置于导线的下方或者上方。 2、实验现象,当给导线通时,与导线平行放 置的小磁针发生转动。 3、实验结论,电可以生磁,即电流的磁效应。 三、磁场 1、定义:磁体和电流周围空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客观存在。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或通电导体会产生磁力作用。 四、地球的磁场 1、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类似条形磁体) 2、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的磁场叫地磁场。

3、磁偏角:地磁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但两者并不完全重合,它们之间的夹角称为磁偏角。 3.2磁感应强度 一、磁感应强度,为描述磁场强弱的物理量,用符号“B”表示。 二、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1、物理学中把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 N 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简称为磁场的方向。 2、因为 N 极不能单独存在。小磁针静止时是所受的合力为零,因而不能用测量 N 极受力的大小来确定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1、电流元:很短的一段通电导线中的电流 I 与导线长度 L 的乘积IL。(也可以叫点电流) 2、通电指导线在磁场中受力大小为BIL F (1)式中B 是比例系数,它与导线长度和电流大小都没有关系。 B是反映磁场性质的物理量,是由磁场自身决定的,与是否引入电流元、引入的电流元是否受力及受力大小无关。(客观存在) (2)不同磁场中,B 一般不同。 3、磁感应强度的表达式: (1)定义:在导线与磁场垂直的情况下,所受的磁场力 F 跟电流 I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知识点分类总结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1、定义: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 非电解质 :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 强电解质 : 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 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 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②SO 2、NH 3、CO 2等属于非电解质 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 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 4全部电离,故BaSO 4为强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 3、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当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 离子的速率 和离子结合成 分子的速率相等 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4、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 、温度:电离一般吸热,升温有利于电离。 B 、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 越小 ;溶液稀释时,电离平衡向着电离的方向移动。 C 、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里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电解质,会 减弱 电离。 D 、其他外加试剂: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的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反应的物质时,有利于电离。 5、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用可逆符号 弱酸的电离要分布写(第一步为主) 6、电离常数: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常数。叫做电离平衡常数,(一般用Ka 表示酸,Kb 表示碱。 ) 物质 单质 电解质 非电解质: 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物 。如SO 3、CO 2、C 6H 12O 6、CCl 4、CH 2=CH 2 强电解质: 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如HCl 、NaOH 、NaCl 、BaSO 4 弱电解质: 弱酸,弱碱,极少数盐,水 。如HClO 、NH 3·H 2O 、Cu(OH)2、 混和物 纯净物

牙医个人述职报告范文

牙医个人述职报告范文 篇一:口腔执业助理医师个人述职报告 考评组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本人从事牙科工作二十几年于XX年11月取得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我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因为医生这个名词太高尚、太令人尊敬,他不仅救死扶伤,他更是人类生命的守护神。所以我只能用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来回报我自己选择的这份职业和为之而付出的辛勤努力。下面我把这二十几年来的思想、工作情况从工作成绩、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三方面进行总结汇报。 一、职业道德 我之所以选择先汇报职业道德是因为: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医生,首先要求要有较高的道德素质修养,一名医生在技术上要不断提高,但起码的职业道德必须具备。就像对20xx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之一陈晓兰的评价“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的多”。三个方面的汇报我看重的也是职业道德。所以平时我坚定正确的忠于社会主义医疗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救死扶伤,以一切为了病员为己任;遵守规章制度,对病人热情周到,一视同仁;为病人保守医秘,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的隐私和秘密;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甚至损害病员的利益;刻苦钻研业务,严谨治学,对技

术精益求精;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时刻牢记医生的责任和义务,严格要求自己,以白求恩为榜样,发扬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业务水平 对于我来说在牙科方面还是个小学生,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我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积极和临床相结合,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思考,虚心请教,现在我已能熟悉牙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常规,并能够熟练处理病情,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此外,积极学习三基知识,不断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牙科技术,及时更新充分利用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结合优势,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三、工作成绩 我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1爱牙日为病人免费捡查牙病和治疗,2积极为震灾捐款3为地方修路和希望工程捐款4平时为广大群众宣传牙病防治知识等等。 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活动,完成了继续教育所需学分,为病人方面凡事为患者着想,看病只看病情,不看背景,关心病人疾苦尽力为病人排忧解难,临床用药和材料尽量选择一些既便宜效果又好的药和材料,对疑难杂症和超我诊治范围者急时送大医院诊治,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医患关系,病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1 解剖牙冠(anatomical crown):牙体外层被牙釉质覆盖部分,牙冠与牙根以牙颈为界。 2 临床牙冠(clinical crown):牙体露出口腔部分,牙冠与牙根以龈缘为界。 3 解剖牙根(anatomical root):牙骨质覆盖的部分。 4 临床牙根(clinical root):口腔内见不到的牙体部分。 5 出龈:牙胚破龈而出的现象称出龈。 6 萌出(eruption):牙冠出龈至【达到咬合接触】的全过程。牙萌出时间是指出龈的时间。 7 唇面(labial surface):前牙牙冠接近唇黏膜的一面,称为唇面。 8 颊面(buccal surface):后牙牙冠接近颊黏膜的一面,称为颊面。 9 舌面(lingual surface):牙冠接近舌侧的一面,称为舌面。 10 腭面(palatal surface):上颌牙牙冠舌面因接近腭侧,称为腭面。 11 邻面(proximal surface):同一牙弓内相邻两牙相互接触的面,称为邻面。 12 近中面(mesial surface):牙冠离中线较近的邻面,称为近中面。 13 远中面(distal surface):牙冠离中线较远的邻面,称为远中面。 14 牙合面(occlusal surface):上下颌后牙咬合时发生接触的一面。 15 切嵴(incisal ridge):前牙无牙合面,切端【舌侧】有切咬功能的嵴,称为切嵴。 16 中线(median line):平分颅面部为左右两等分的一条假想线,通过两眼之间、鼻尖、上颌两中切牙、下颌两中切牙之间。中线与正中矢状面一致,将牙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17 牙体长轴(long axis):沿【冠根】方向通过牙体中心的一条假想线。 18 接触区(contact area):牙与牙在邻面相互接触的区域,亦称邻接处。 19 线角(line angle):牙冠上两个相邻牙面相交处所成的角称线角,如近中面与唇面相交称为近唇线角。 20 点角(point angle):牙冠上三个相邻牙面相交所成的角称点角,如磨牙的近颊牙合点角。 21 外形高点(height of contour):【牙冠】各【轴】面上最突出的部分。 22 牙体三等分(division into thirds):为了便于明确牙体各面上某一部位所在,常将牙【轴面】在一个方向分为三个等份来描述。在唇(颊)舌向将牙冠邻面分为唇(颊)1/3、中1/3、舌1/3;在近远中向可将牙冠分为近中1/3、中1/3、远中1/3;在垂直向可将牙冠分为切(牙合)1/3、中1/3、颈1/3;牙根可分为颈1/3、中1/3、根尖1/3。 23 牙尖(dental cusp):牙冠表面近似锥体的显著隆起称牙尖。位于尖牙切端、后牙的牙合面上。 24 舌面隆突(cingulum):前牙舌面近颈1/3的半月形隆突起,前牙的解剖特征之一。 25 结节(tubercle):牙冠上釉质过度钙化而形成的小突起,可在牙合面、切牙切缘见到。 26 切缘结节(mamelon):初萌切牙切缘上圆形的隆突,随着牙的磨耗逐渐消失。 27 嵴(ridge):牙冠表面细长形的釉质隆起。根据其位置、形状、方向,可分为切嵴、边缘嵴、牙尖嵴、三角嵴、横嵴、斜嵴、轴嵴、颈嵴。 28 切嵴(incisor ridge):为切牙切端舌侧长条形的牙釉质隆起,具有切割功能。 29 边缘嵴(marginal ridge):为前牙舌面窝近远中边缘及后牙牙合面边缘细长形的牙釉质隆起。 30 牙尖嵴(cusp ridge):从牙尖顶分别斜向近、远中的嵴。后牙颊尖和舌尖的近、远中牙尖嵴,分别组成颊牙合边缘嵴和舌牙合边缘嵴。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 分子和原子 一、 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 1. 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 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 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5. 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6. 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二、 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 、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 ,加入约5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 、C 两个小烧杯,烧杯B 置于大烧杯外。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 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 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 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 2. 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 种分子构成。 3.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 成化合物分子。 4.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 分子。 第二节 原子的结构 1. 原子的构成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

1解剖牙冠(anatomical crown):牙体外层被牙釉质覆盖部分,牙冠与牙根以牙颈为界。 2临床牙冠(clinical crown):牙体露出口腔部分,牙冠与牙根以龈缘为界。 3解剖牙根(anatomical root):牙骨质覆盖的部分。 4临床牙根(clinical root): 口腔内见不到的牙体部分。 5出龈:牙胚破龈而出的现象称出龈。 6萌出(eruption):牙冠出龈至【达到咬合接触】的全过程。牙萌出时间是指出龈的时间。 7唇面(labial surface):前牙牙冠接近唇黏膜的一面,称为唇面。 8颊面(buccal surface):后牙牙冠接近颊黏膜的一面,称为颊面。 9舌面(lingual surface):牙冠接近舌侧的一面,称为舌面。 10腭面(palatal surface):上颌牙牙冠舌面因接近腭侧,称为腭面。 11邻面(proximal surface):同一牙弓内相邻两牙相互接触的面,称为邻面。 12近中面(mesial surface):牙冠离中线较近的邻面,称为近中面。 13远中面(distal surface):牙冠离中线较远的邻面,称为远中面。 14牙合面(occlusal surface :上下颌后牙咬合时发生接触的一面。 15切嵴(incisal ridge):前牙无牙合面,切端【舌侧】有切咬功能的嵴,称为切嵴。 16中线(median line):平分颅面部为左右两等分的一条假想线,通过两眼之间、鼻尖、上颌两中切牙、下颌两中切牙之间。中线与正中矢状面一致,将牙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17牙体长轴(long axis):沿【冠根】方向通过牙体中心的一条假想线。 18接触区(contact area):牙与牙在邻面相互接触的区域,亦称邻接处。 佃线角(line angle):牙冠上两个相邻牙面相交处所成的角称线角,如近中面与唇面相交称为近唇线角。20点角(point angle):牙冠上三个相邻牙面相交所成的角称点角,如磨牙的近颊牙合点角。 21外形高点(height of contour):【牙冠】各【轴】面上最突出的部分。 22牙体三等分(division into thirds):为了便于明确牙体各面上某一部位所在,常将牙【轴面】在一个方向分为三个等份来描述。在唇(颊)舌向将牙冠邻面分为唇(颊) 1/3、中1/3、舌1/3;在近远中向可将牙冠分为近中1/3、中1/3、远中1/3;在垂直向可将牙冠分为切(牙 合)1/3、中1/3、颈1/3;牙根可分为颈 1/3、中1/3、根尖1/3。 23牙尖(dental cusp):牙冠表面近似锥体的显著隆起称牙尖。位于尖牙切端、后牙的牙合面 上。 24舌面隆突(cingulum):前牙舌面近颈1/3的半月形隆突起,前牙的解剖特征之一。 25结节(tubercle):牙冠上釉质过度钙化而形成的小突起,可在牙合面、切牙切缘见到。 26切缘结节(mamelon):初萌切牙切缘上圆形的隆突,随着牙的磨耗逐渐消失。 27嵴(ridge):牙冠表面细长形的釉质隆起。根据其位置、形状、方向,可分为切嵴、边缘 嵴、牙尖嵴、三角嵴、横嵴、斜嵴、轴嵴、颈嵴。 28切嵴(incisor ridge):为切牙切端舌侧长条形的牙釉质隆起,具有切割功能。 29边缘嵴(marginal ridge):为前牙舌面窝近远中边缘及后牙牙合面边缘细长形的牙釉质隆起。 30牙尖嵴(cusp ridge):从牙尖顶分别斜向近、远中的嵴。后牙颊尖和舌尖的近、远中牙尖嵴,分别组成颊牙合边缘嵴和舌牙合边缘嵴。 31三角嵴(triangular ridge) ( 03名解):为后牙牙合面牙尖顶端伸向牙合面的细长形釉质隆起。三角嵴由构成牙尖的近中和远中两斜面汇合而成。 32斜嵴(oblique ridge):牙合面两牙尖三角嵴斜形相连形成的嵴,是上颌磨牙牙合面重要的解剖标志。33横嵴(transverse ridge):相对牙尖的两条三角嵴,横过牙合面相连形成的嵴,是下颌第 一前磨牙牙合面的重要特征。 34轴嵴(axial ridge):为轴面上从牙尖顶端伸向牙颈的纵形隆起。尖牙唇面的轴嵴称唇轴嵴,后牙颊面的轴嵴称颊轴嵴,【尖牙和后牙舌面】的轴嵴称舌轴嵴。

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三章磁场知识点及经典例题

第三章磁场 第1 节磁现象和磁场 、磁现象磁性:能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叫磁性。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磁极:磁体中磁性最强的区域叫磁极。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与电荷类比) 三、磁场 1.磁体的周围有磁场 2.奥斯特实验的启示:——电流能够产生磁场,运动电荷周围空间有磁场 导线南北放置 3.安培的研究:磁体能产生磁场,磁场对磁体有力的作用;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对电流也 应该有力的作用 性质:①磁场对处于场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②磁场对处于场中的电流有力的作用。 第2 节磁感应强度 F 跟电流I 和导线长度L 的乘积IL 、定义:当通电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时,通电导线所受的安培力 的比值叫做磁感应强度. 对磁感应强度的理解 1.描述磁场的强弱 2.公式B=F/IL 是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是用比值定义的,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只决定于 磁场本身的性质,与F、I、L 均无关. 3.单位:特,符号T 1T=1N/AM 4.定义式B=FIL 成立的条件是:通电导线必须垂直 于磁场方向放置.因为磁场中某点通电导线受力的大小,除 了与磁场强弱有关外,还与导线的方向有关.导线放入磁场 中的方向不同,所受磁场力也不相同.通电导线受力为零的 地方,磁感应强度B 的大小不一定为零,这可能是电流方 向与B 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的原因造成的. 5.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也适用于非匀强磁场,这时L 应很短,IL 称作“电流元”,相当于静电场中的试探电 荷. 6.通电导线受力的方向不是磁场磁感应强度的方 向. 7. 磁感应强度与电场强度的区别磁感应强度B 是描述 磁场的性质的物理量,电场强度E 是描述电场的性质的物 理量,它们都是矢量,现把它们的区别列表如下: 磁感应强度是矢量,其方向为该处的磁场方向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空间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磁场时,某点的磁感应强度B 是各磁感应强度的矢量和.

最新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一、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 当[) 90,0∈α时,0≥k ; 当() 180 ,90∈α时,0

口腔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牙列与咬合

第三章:牙列与咬合 第一节:牙列 一、正常牙列特点 1、外形规则、整齐,每颗牙在牙槽骨内有其特定的位置,牙与牙之间紧密连接,咀 嚼过程中相互支持、分散咀嚼压力、提高咀嚼效能,避免食物嵌塞,有利于牙的稳固。 2、牙排列呈弓形,舌侧便于舌的运动, 3、唇颊侧可以衬托唇颊,使面部丰满 二、牙列异常 1、可能对面部美观、咀嚼、发音等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牙列缺损或丧失,影响咀嚼功能,可使唇颊因失去支撑而内陷,面型呈衰老相。 三、牙列分类 1、按照构成牙列的牙的类别分为恒牙列、乳牙列、混合牙列1)、恒牙列 上颌牙列较下颌牙列略宽,略长。 原因:上颌切牙较宽,下颌切牙较窄,下颌前磨牙向舌侧倾斜程度大于上颌前磨牙。 我国人上颌恒牙列宽约55mm,长约50mm. 下颌恒牙列宽约52mm,长约41mm。 2)乳牙列 较恒牙列小,但其牙列宽度和长度的比例大于恒牙列,形态更近似半圆形。

3)、混合牙列 由若干乳牙和若干恒牙组成,在不同发育阶段牙数略有差异。有些成年人有乳牙滞留,为异常现象 2、按照牙列形态特征分 1)尖圆型:上颌牙列自侧切牙起就开始向后弯曲,弓形牙列的前牙段向前突出比较明显。占27% 2)、方圆型:上下牙列张四个切牙的切缘唇侧连线略直,弓形牙列从尖牙的远中才开始弯曲向后,占25% 3)、椭圆形:介于两者之间,弓形牙列自上颌侧切牙的远中开始,向后逐渐弯曲,使得前牙段较圆突。占48%。 3、按照牙列中牙的排列情况,可大致分为正常牙列和异常牙列1)、正常牙列:牙数正常,各牙排列整齐,无间隙 2)、异常牙列: (1)、牙数异常:如牙数过多(额外牙)或过少。 (2)、牙排列异常:如牙列拥挤、牙列稀疏、弓外牙、高位牙、低位牙、异位牙和转位牙四、牙列大小的测量方法 用数值来描述牙列的形态,对指导义齿修复、制造成品牙列和成品总义齿都具有重要价值。 1、牙列长度和宽度: 1)、牙列长度(length of dentition):通常把左右侧中切牙唇侧最突点的连线与牙列左右侧最后一颗牙远中最突点连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2)、牙列宽度(width of dentition):过左右侧同名牙同名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 如、尖牙牙尖顶间距代表牙弓前段宽度;第一前磨牙中央窝间距代表牙弓中段宽度;第一磨

口腔解剖生理学习题附答案

口腔解剖生理学课堂跟踪练习题 第一章 绪论 一、填空: 1.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以研究( )、( )、( )、( )诸部位的 正常形态、功能活动规律及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2.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是( )、( )和 ( )。 第二章 牙体解剖生理学 一、填空: 1.人类的牙列为( ),包括( )和( )。( )共有 20 个,( )共有 32 个。 2.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不同, 乳牙分为( )、( )和( ) 三类;恒牙分为( )、( )、 ( )和 ( )四类。 3.右侧上颌尖牙的部位记录法是( ),左侧下颌第一磨牙的部位记录法是 ( ),右侧上颌第一乳 磨牙的部位记录法是( ),左侧下颌第二乳 D 远中接触区离切角较远 E 、牙根远中面的长形凹陷较近中者略深 2.关于牙釉质正确的说法是: A 、为牙体组织中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的组织 B 、色泽较黄 C 、覆盖牙体表面 D 覆盖牙根表面 E 、以上说法都不对 3.关于牙本质不正确的说法是: A 、不如牙釉质坚硬 B 、位于牙釉质与牙骨质的内层 C 、白色透明 D 围成牙髓腔 E 、是牙体的主质 4.全口牙中体积最小的牙是: A 、上颌中切牙 B 下颌中切牙 C 、上颌侧切牙 D 下颌侧切牙 E 、以上都不是 5.口内最先萌出,不替换任何乳牙的恒牙是: 磨牙的部位记录法是( )。 4.中线为通过( )、( 的接触区,平分颅面为左右两等分的一条假想线。 5.上颌中切牙唇面与近中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6.上颌中 切牙舌面与远中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7.下颌第一磨牙颊面与牙合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8.下颌第一磨牙颊面与远中面、牙合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9.下颌第一磨牙舌面与近中面、牙合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10.乳牙的发育过程分为( )、( 二、选择题: 1.作为判断下颌中切牙左右的依据的结构 是: A 、近中切角近直角 B 近中接触区离切角较近 )和( )。 )。 )。 )。 )。 )和( )三个阶段。 C 远中切角为钝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