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名词解释

中国政治制度史名词解释
中国政治制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三公九卿: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要官员。(1分)三公是秦汉最高的行政长官,秦及西汉前期是丞相(百官之长)、太尉(掌军政)和御史大夫(掌监查),西汉晚期为丞相、大司马(掌军事)、大司空(掌监查),东汉为司马、司徒、司空(但此时三公名义上分部九卿,但均丧失原有职权)。秦汉九卿承担国家主要行政职能,职名前后变化较大,但组织职能相对稳定。到隋唐三公九卿职能被三省六部取代。(4分)

2、都察院:明朝中央的监查机构。(1分)明代监查制改革废传统的御史台,将唐宋御史台下属的台院与察院职能合并而建都察院,行使中央监查机构职能。其长官为左、右都御史,统领都察院负责对六部及地方的监查,并将全国分为十三道监查区随时派员巡查。监察御史是都察院人数最多、职责最广的官员,主察中央及地方官员。(4分)

3、枢密院:两宋时期国家中枢组织中主掌兵籍、军令、管理军队的重要机构。(1分)它在五代时成为常设的国家重要军事乃至政务机构,其长官枢密使由晚唐的官官充任至五代由重要大臣担任。枢密院获得了与中书门下并为“二府”的称号。宋代沿袭五代旧制设枢密院主军事,而中书门下政事堂主政,并称“二府”,另有三司主财政,均直接对皇帝负责。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4分)

4、国民参政会: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新成立的咨询机关。(1分)它由议长、副议长和参政员(150至290名)组成。参政员由国民党规定的机关团体推荐,资格为在机关团体工作三年以上并卓有声望者。被推候选人交付国民党中执会指定的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资格审议会,最后由国民党中执会决定参政员、正副议长。国民参政会每半年开会一次,会期十天,有听取政府施政报告、向政府提出询问和建议、初步审议国家总预算等权力,但其决议须经国防最高委员会通过方能颁布执行,多少显示出国民政府的开放性。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设国民参政会驻会委员会。(4分)

5、资政院:清末“预备立宪”中成立的为正式议院的预设机构。(1分)资政院设总裁2人,副总裁2至4人负责全院工作,由皇帝从卓有勋功的王公大臣及三品以上大员中指派。议员分“钦选议员”(皇帝指派)和“民选议员”(各省谘议局中互选产生,然后由总督、巡抚圈定)。资政院有权议决国家财税收支、法典朝章、公债税率等,但军机大臣、各部可提反对意见,皇帝有最终裁决权。实际上它是清朝统治者手中的民主装饰。(4分)

6、内阁制:明朝形成绝对君主专制条件下而出现的国家中枢组织,清朝早期沿袭,清中后期其职权被军机处所取代。(1分)朱元璋废宰相制后,为解决皇帝专权但又不能专政的矛盾,便仿宋制建三殿二阁,殿、阁设学士、大学士作为皇帝秘书班子,因位于宫中,故称内阁。其最初职能是“传旨当笔”,明成祖时阁臣始“参与机务”,明仁宗时部分六部长官兼阁臣,明宣宗时内阁和阁臣有了行使公文的职权,明代宗时阁臣开始指挥六部,明世宗时内阁已位列六部之上,成为国家权力中枢机构,明朝内阁制度形成。内阁形成首辅制是在明英宗时,从明世宗到明神宗内阁及首辅权力最盛。(4分)

7、五院:南京国民政府根据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分立”和“权能分治”理论,在19 28年10月成立的国民政府的主体和核心机构。(1分)五院包括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五院。行政院位列五院之首,是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立法院是最高立法机关,司法院是最高司法机关,考试院是最高考试机关,

监察院是最高监察机关。五院长官为正、副院长。五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共同构成了国民政府组织体系的主干。(4分)

8、郡县制:确立于战国时期而被后世广泛采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制。(1分)春秋时代中期随分封制被兼并战争破坏,大国开始将兼并小国改为县作为地方行政区划,郡的设置比县稍晚,且规格比县要低,战国时出现郡管县。郡的长官为“守”或“太守”,负责一郡行政、军事和财政。县的长官称“令”或长,主管全县军政事务。汉代以后州、路、行省先后取代郡成为一级行政区,而县制则沿用至今。(4分)

9、征辟制:征召、辟除制的简称,是秦汉时代皇帝和地方长官选拔官员和属吏的制度。征召制是由皇帝直接下诏征求士人并拜任其为官的制度,它由先秦的简任制演变而来,征召的特征是“德举”,对象多为德高望重的宿儒、名士,征召意义在于礼敬人才的示范作用。辟除制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长官自行选拔与任用属吏的制度,其中被辟为公府属吏者任职条件、地位最高,其升迁、转徙都较一般官府属吏更便捷、轻快,而地郡县长官属吏的辟除可直接从普通百姓中选用。(4分)

10、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1分)它是统治阶级用以组织国家政权的方式,常受社会结构、阶级关系、历史传统、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制约。其主要内容包括国家机关与地方政府的组织及设置、官员的管理、行政监察、财政、军事、法律、礼制及外交制度。从世界历史看,政体是丰富多彩,古代有君主、民主制、贵族共和制等,近代以来,民主制、共和制成为主流。(4分)

11、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核心制度。(1分)隋朝改革国家组织,开始建立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国家制度,到唐代完善这种制度。隋代三省为内史(掌拟诏制令权)、门下(掌封驳权)、尚书省(掌行政权),唐代为中书(内史省改名)、门下、尚书省。三省长官在隋唐均为丞相。六部是尚书省下辖的六个具体职能机构,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部,长官为尚书。六部成为当时及后世中国主流的国家行政职能机构。(4分)

12、君主丞相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1分)秦统一六国后,全面建立起专制君主制,在至上的皇帝之下存在一个“百官之长”、总执朝政的丞相或相国,故相权对皇权存在有限制约作用,西汉中后期以后这种制度开始发生变化,相权逐渐被削弱直至撤销丞相,君主专权大为提高,西汉末期改革三公制度,形成尚书制度。至东汉尚书已重于三公,到魏晋南北朝尚书由政务中枢变为国务总署,录尚书事成为无丞相之名的丞相。(4分)

13、御史台:唐宋元时期国家的主要监察机构。(1分)魏晋南北朝时御史台从少府中独立为直属皇帝的专门监查机构,隋代时御史台成为行政外部监查的三台(谒者台、司隶台、御史台)之一。至唐朝开始行政组织外部的监查主要

由御史台负责,其下辖台院、殿院、察院等三院,成为国家三大中心组织之一(中书门下省主决策、尚书省主行政、御史台主监察),宋代监察组织沿袭唐制,元朝则承唐宋制度,只是监察组织主要由内台(御史台)、外台(新创的行御史台及肃政廉访司)构成。(4分)

14、二十四司:隋朝确立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政务系统中分掌国家行政的六部职能机构。(1分)它被唐、宋所沿袭,影响到明清。隋唐宋时代,中央六部各辖四个职能司,其中都有一个与本部同名的司,其余三个职能司因六部职能不同而名称有别,共计二十四个职能司,每司各设郎中、员外郎分掌各种职权。六部二十四司是国家行政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国家主要行政职能。直到明代才打破每部各辖四司的体制。(4分)

15、分封制: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1分)西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战国时,各国仍多分封侯君,但侯君已多不掌握封地的政权和军权,而且封地褊小,多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汉初又兼采之。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4分)

16、地主封建制:一般认为是秦统一六国后全面总结战国时代社会变革成果而确立的中国古代国体。(1分)中国封建社会有二大社会基础:一是地主阶级,是阶级和政治基石;二是农民阶级,是经济和军事基石。依据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学术界通常将秦汉至明清的中国古代社会定为地主封建制,并划分为三个时期:(1)初级阶段,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2)成熟阶段,即隋唐宋元时期;(3)衰亡阶段,即明清时期。(4分)

17、三司使: 宋代掌国家税赋、岁支的中央机构三司的长官。(1分)三司即盐铁、度支、户部三司,它沿自唐代,宋代号称“计省”,直接对皇帝负责总理财政权,与掌行政权的中书门下和掌军权的枢密院形成三权并立。宋太宗早期分置三使,即盐铁使、度支使、户部使,后期设三司使,总领三部。三司使号称“计相”,其地位与参知政事、枢密使相等。其副手有三司副使或三部副使。(4分)

18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 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19 三司推事

这是唐朝审理大案时的一种审判制度。唐以大理寺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审理中央百官犯罪与京师徒刑以上案件,和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刑部为中央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审核大理寺及州县审判的案件,发现可疑,徒流以下案件驳令原机关重审,或迳行复审;死刑案件,则移交大理寺重审。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动,也参与某些案件的审判。每逢大案,常常由大理寺卿会同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共同审理,叫做“三司推事”。

20.千户制:是蒙古汗国军政合一的制度,创建于1204年。成吉思汗即位后,将全蒙古部众划分为九十五个千户。册封给有功之臣,即千户那颜。是世袭之职,对大汗有交纳贡赋,带兵出征作战的义务。也可参加讨论军国大事。大汗承认千户那颜世袭权力。在其本管范围内拥有分配牧场、征收赋税、差派摇役、统领军队等权力。千户制的特点是,将全部牧民用军事方式编制起来,使之隶属于各个千户那颜。每个千户。既是军事单位,又是基层社会组织。

21、三司会审:是明代在唐代三司推事基础上形成的。在审判重大、疑难案件时,由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个中央司法机关会同审理,简称三司会审。刑部为六部之一,掌法律刑狱;大理寺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庭,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掌刑狱案件审理;都察院为明清两代最高的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明洪武十五年(1 382)改前代所设御史台为都察院。三司会审一般由皇帝下令,三大司法机关承命,审理结果报请皇帝批准执行。

22九卿圆审,又称九卿会审或圆审,是明朝重要的复审制度,凡是地方上报的重大疑难案件,罪犯经过二审后仍不服判决者,由三法司长官(刑部尚书、大理寺卿、都御史)会同吏、户、礼、兵、工各部尚书和通政使组成会审机构共同审理,判决结果奏请皇帝审核批准。

中国政治制度史

填空: 1.郡县制推行始于(秦朝) 2.猛安谋克制度使用创立的是(女真人) 3.科举制建立于(隋朝)、(隋炀帝) 4.军机处设立于(雍正) 5.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6.明代(宗藩制度)是宗法制的复轨 7.明厂卫制有东厂、西厂、(锦衣卫) 8.明省级的长官叫(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9.明清的(改土归流)违背了因俗而治 10.秦朝的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11.春秋前宗教事务官吏称之为太史寮 12.秦政治文化的核心是(以吏为师)、(法家文化) 13.西汉(汉武帝)设立了(尚书台)为核心的中朝官架空了三公制 14.汉选举制有(察举、征辟) 15.科举制(进士科)士人最重视 16.元朝统治中原的制度是(投下分封制) 17.内阁制度设立于(明朝)(明仁宗朱高炽时) 18.元朝的四个等级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名词解释 宗法制西周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宗法制只适应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性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郡县制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郡。郡设郡守掌管行政和军事,设郡尉并掌军事,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郡下设县,大县长官为县令,小县县令为县长,县下有基层组织乡、亭、里。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职权总揽了外交及与玩过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大权。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各省督抚也不对总理衙门直接负责。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1901年,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规定,将其改为外务部,但扔位列六部之首。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的中央官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早想,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任务、户部主户口赋税、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和刑狱、工部主水路工程。各部长官均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三省六部制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状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1、三公九卿 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要官员。三公是秦汉最高的行政长官,秦及西汉前期是丞相(百官之首)、太尉(掌军政)和御史大夫(掌监察),西汉晚期为丞相、大司马(掌军事)、大司空(掌监察),东汉为司法、司徒、司空,但此时三公名义上分部九卿,实则丧失原有职权。秦汉九卿承担国家主要行政职能,职名前后变化较大,但组织职能相对稳定。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到隋唐三公九卿职能被三省六部取代。 2、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核心制度。隋唐改革国家组织,开始建立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国家制度,到唐代完善这种制度。隋代三省为内史(掌拟诏制令权)、门下(掌封驳权)、尚书省(掌行政权),唐代为中书(内史省改名)、门下、尚书省。三省长官在隋唐均为丞相。六部是尚书省下辖的六个具体职能机构,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部,长官为尚书。六部成为当时及后世中国主流的国家行政职能机构。 3、南书房 清朝的内廷机构。原为康熙帝书房。康熙十六年(1677)始选翰林等官员入值,称南书房行走,为皇帝的文学侍从,有时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故南书房一度被视为机要机构。雍正设立军机处后,不再参与国家政务。 4、军机处 清代中后期处理机要政务的中枢机构。雍正八年(1730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参与政务的权力。军机处的人员主要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军机处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军机大臣下另有军机章京,从六部员司和内阁中书中选取,俗称“小军机”。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恭撰上谕,参赞军国机务,参议重要政务及刑狱;用兵时则核查山川道里、兵马钱粮的树木,以备顾问;文武官员的简放、换防、引见、记名、赐与,以及拟定对外藩朝觐者的颁赐等。军机处虽能参与军国大政,决定权仍在皇帝的手中,军机大臣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职权力,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5、酎金令 汉削弱诸侯国措施之一。酌金即汉时诸侯与宗庙祭祀时随同酌(指重酿之酒)所献的黄金。文帝时规定,每年八月在长安祭高祖庙献酌饮酒时,诸侯王和列侯要按封国人口数目献黄金助祭,每千口俸金四两,余数超过五百口也是四两,由少府验收。武帝时,曾借酌金不足为名,削弱、打击诸侯王和列侯的势力。 6、乡遂制度 西周时期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国的范围指国都及共近郊,划分为若干乡采用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比、闾、族、党、州、乡)。边远农村地区衽遂制,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赞,五赞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邻、里、赞、鄙、县、遂)分别设“邻长、里胥、赞师、鄙正、县长和遂大夫”。乡遂制度是基层行政组织的蓝本。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次形成性作业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次形成性作业 试卷总分:100 测试总分:0 一、单项选择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与古希腊和古罗马不同,直接实行( )。 A. 共和制度 B. 君主专制 C. 城邦制度 2.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王朝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与之签订了丧权辱 国的()。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3. 中国彻底废除科举制是在()。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清末的1905年 C. 戊戌变法时期 D. 辛亥革命后 4. 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的专称一直是( )。

A. 皇帝 B. 君主 C. 王 5. 在尚书的发展演变中,最早拥有出令权是在()。 A. 战国 B. 秦朝 C. 西汉 D. 东汉 6.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月,由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同盟等政治组织共同举行了第一届政 治协商会议,其举行地是()。 A. 南京 B. 北京 C. 上海 D. 重庆 7. 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下,统治集团的核心是()。 A. 君主 B. 丞相 C. 三公

D. 士族 8. 秦及西汉初期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 A. 太仆 B. 廷尉 C. 典客(大鸿胪) D. 奉常 E. 9. 明朝行政管理体制的主体是()。 A. 三省六部 B. 三省 C. 六部 D. 一省 10. 清代各省主管本省财政和民政的官员称()。 A. 布政使 B. 学政 C. 提督 D. 按察使 11. 在现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市制兴起的时期是()。 A. 南京临时政府

中国政治制度史

1制度,政治制度,隐性规则概念分析 制度:是为了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政治制度:指人类组织发展到国家阶段后,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框架,以及政治游戏的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 隐性规则:指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不以成文形式表现各种规则约束的总称,又叫非正式约束或者潜规则 2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官僚体系(选拔平衡);文官政治文化或文治

精神,重文轻武; 3制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政治组织框架,政治文化变迁;政治运作规则机制变迁;社会权利结构变迁; 包括首脑与中央决策系统及其运行机制、行政管理制度、军事、法律、监察、人事管理、财政、户籍管理、民族和宗教、外国事务管理制度。 4论述中国国家起源 经济上: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员内部发生了分化,某些强武和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领逐渐占据了聚落权利中心,而生产的发展,使得这些人拥有更多财产,形成贫富分

化。 政治上:随着社会制度的进化,氏族制逐渐瓦解,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和握有权力的家族开始将权力世袭化,依权势的大小形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 军事上:频发的自卫和扩张战争需要拉动了动员和从事战争的机制建立。5国家起源学说有哪些,试就其中一种谈谈自己看法 契约说冲突说贸易说水利灌溉说战争说圣人造福说; 六说各有道理,历史是复杂的,国家产生原因也是复杂的导致国家起源的因素也就不同,就契约说而言,这

种说法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为了避免自然状态的混乱和生活的不便,人们自动在某种契约下结合起来,形成组织,组成国家和政府,将自身的权力让渡给国家。霍布斯是契约理论的最早阐述者,洛饿休谟克完善和丰富了这种假说,认为国家的出现是为了维护人们的私有财产权,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让渡的,也可以由人民收回。契约说的核心是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是可以沟通和合作的,由沟通和合作,通过达成契约,产生了国家。 6夏朝的行政体系具体构建如何 A服内(夏后直接控制区):分为内廷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篇一:中国政治制度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标志着统一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 ) 2. 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治上是神权从属于皇权;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与儒学同处于官 3.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具有强大内聚力、扩散性和凝固力的外放型社会。 6.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 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 ) 7.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 ) 8. 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 10. 明朝州有二种类型,一种称直隶州,另一种称府属州。( √ ) 11. 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篡的《唐六典》是我国最早的行政法典。( √ ) 12. 《大清律案集解附例》是一部以《大明律》为基础编订的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部完备 14. 《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的成文法。( √ )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 c )是实际的最高立 法人。 a.宰相 b.御史 c.天子 d.内阁 2. 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典客)。 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c )。 a.君主立宪制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d.民主共和制 4.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 c )。 ? a.《中国古代社会研究》b.《中国考试制度史》 ? c.《中国政治制度通史》d.《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三)

一、选择题 1、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宰相)为核心。 2、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僚体制取代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是在(战国)。 3、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 4、(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 5、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6、唐代自开元以后,成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并有专印的是(中书省)。 7、宋代(参知政事)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 8、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是(御史台)。 9、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0、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尚书省)。 11、清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士)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二、判断题 1、中国古代君主独裁下的封建官僚行政体制萌芽于秦朝时期,初步形成于西汉时期,至东汉开始在全国统一确立。 (错) 2、春秋时期,将、相分治始成定制。 (错) 3、汉武帝末年,自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后,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者往往为掌军国大政的实际丞相。 (对)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对) 5、隋炀帝杨坚统一全国后,正式确定了决策、审议和执行三大系统的三省制。 (错) 6、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管理和任免,边防、兵备布置,出纳军事密令等。 (错) 7、始设于雍正年间的南书房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 (错) 8、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执掌最高军政事务。 (错) 9、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对) 10、三省制使丞相之权一分为三,由独相制到群相制演变,有利于皇权的集中。(对) 11、金代海陵王完颜亮时废三省制,正式确立尚书一省为中央最高行政中枢机构。 (对) 三、名词解释 1、中枢核心系统:指官僚机构中奉行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即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 2、中朝官:又称"内朝官",与以丞相为首的正式职官系统的"外朝"相对应,由宫廷内供皇帝差遣的侍从性质的文武官组成。总的特点是无定职、无定员、无官署,主要任务是在皇帝左右任护卫、陪从、处理文书、备顾问和随时差遣等。 3、尚书台:官署名,东汉时设置,又称"中台",为实际总领政务的机构,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台下设三公、吏部、民、客、二千石和南北两主客六曹分领事务,南朝梁时改称尚书省。 4、内史省:即中书省。中国古代对帝王、尊者实行避讳制度,隋代,为避文帝的父亲杨忠的讳名,改中书省为内史省。 5、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舍学士院,挑选用文才的朝臣任翰林学士,德宗时,翰林学士得以随侍皇帝左右,充任顾问,起草机密诏书,权力日重,有"内相"之称。 6、枢密使:官名。唐代宗时设置,以宦官充任,掌中枢机密要务,时称"内枢密使",权力日重,侵夺相权。五代史设枢密院,枢密使多由武将充任,宋代枢密使掌军政,与宰相并称"执政"或"执宰"。 7、政事堂:唐代宰相集体议政、决策之处。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又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 8、内三院:清太宗时设立的官署名。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分别掌管修史、起草诏命和皇族教育等事宜。三院各设大学士1人,顺治时改称内阁。 9、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入关前后的最高权力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源于八旗的旗主会议,议政王大臣全由满族贵族担任,权力极大,凡军国大政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决定,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随着军机处的设立,权力被不断削弱,至乾隆后期始最后取消。 10、"南书房":南书房本为康熙皇帝读书处。康熙十六年为加强皇权,康熙帝挑选了一批翰林官入南书房当值,称"南书房行走",除陪侍皇帝充任文学侍从外,还秉承帝旨,起草诏令,一度成为中央发布政令的机构,其后,南书房参与机务的权力为军机处所取代。 11、三公制:秦朝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12、"使相制":唐代后期,有一种特殊的宰相称为"使相",多指节度使兼宰相(即节度使兼"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种使相实为优崇性职务,并不过问宰相政事,因此并非实际上的宰相。 13、"二府制":宋代,中枢机构又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三省制向"二府制"过渡。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14、军机处:军机处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始设于雍正年间,当时正值对西北准噶尔部用兵,因内阁距皇宫较远,加上为保密考虑,为处理军机要务,始于雍正七年(1729)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清代实际最高权力机构。 15、内阁:官署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仿照宋制,从翰林院等文翰机构挑选了几名文臣充任文渊阁、东阁、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的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披阅奏章,随侍左右,以备顾问。实际上是皇帝的秘书。 四、简答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综合作业. 一、名词解释 1.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2.尚书台: 东汉光武帝始设尚书台,综理政务。魏始以尚书台为独立机构,国家正式政务中枢。 3.三司会审制:三司会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审判制度。“三司”是中国古代三个主要的中央司法机关,源于战国时期的太尉、司空、司徒三法官,后世也称三法司。汉代的三法司是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唐代以刑部尚书、御史大夫、大理寺卿为三司使;明清两代以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为三法司。 4.嫡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5.三省六部: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6.分封制: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西周灭商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 7.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始于明朝中后期,是指将原来西南地区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 8.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清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无单称翰林学士官。 9.郡县制: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行政区划)的总称。 二、简答题 1.皇帝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答:皇帝制度的特点:(1)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借助神的威灵,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2)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拥有

中国政治制度史(张鸣)

中国政治制度史开篇语 绪论 一、何为制度 二、何为政治制度 三、何为政治制度史 四、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 第一节前封建时代 一、国家起源的假说 1.契约说 2.冲突说 3.贸易说 4.水利灌溉说 5.战争说 6.圣人造福说 二、中国的国家起源 1.从“国”字谈起 2.中国国家起源的脉络 第二节封建时代的过渡——夏

一、国家形态 二、王权 三、服内与服外 四、阶级与阶层 五、宗教与意识形态 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 一、王族宗法制的确立 二、分封 三、官制 四、兵制 五、礼仪与宗教 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 一、严整的宗法制度 1.合乎礼法的贵族配偶制度的确立 2.继承制度:以贵以长原则 3.宗法体系 4.宗庙祭祀 二、分封 三、朝觐盟会制度 四、官制 五、意识形态、礼仪与教育 第二章“官僚”帝国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

第一节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 一、礼崩乐坏——宗法政治秩序的崩溃 二、在宗法政治框架内秩序重整的努力 三、士阶层的崛起与新型官制的出现 四、战国时代的政治改革 五、战争形势的改变与军制的变化 六、政治文化:从百家争鸣到一家独尊 第二节法家帝国——秦 一、皇帝制度的确立 二、铲平贵族政治,实行社会等级流动化 三、郡县制与官僚金字塔 四、“以吏为师”的政治文化 第三节王霸之道——两汉 一、郡县制的最终确立 二、皇帝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1.名号 2.后宫制度 3.东宫制度 4.宦官制度 三、官僚体系 1.外朝官 ①丞相、三公体系

②九卿和列卿体系 2.中朝官 ①皇帝的亲卫武将 ②尚书台 ③皇帝的侍从 3.地方官 4.王国官 四、礼仪制度 五、司法制度 1.司法过程 2.法律的演变 六、汉代的乡里结构 1.类政权的管理机构 2.社会管理 七、汉代的选举制度 八、汉代的意识形态与学校制度 九、汉代的监察制度 十、官员的任用规则与考核制度 1.官员任用的习惯规则 2.官员的考核 十一、汉朝的兵制 1.符节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

由于父亲是历史学者,本人对于中国历史从小就有很浓厚的兴趣。培根说过读史是人明智,虽说我是名理科生,了解中国历史也是非常重要的。读史不仅能增加自身的修养,提升自身的内涵,还能教我拥有一个冷静客观的头脑去对待学术研究,更是能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让我信心满满、劲头足足地投入到学习中,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一份力。 记的上学期末,同学们都为不知道选什么课而苦恼时,而我毫不犹豫地选了中国政治制度史这门课。我知道,老祖先们的聪明才智并不是体现在行军打仗时的排兵布阵,也不是体现在合纵连横的勾心斗角上,而是体现在他们治理国家的政策上,这就是我对这门课感兴趣而选这门课的原因。经过一学期对政治制度史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老师讲课认真而有激情;同学们听课积极。通过学习,我感觉虽然对政治制度史有了系统的了解,但是还远远不够。这门学问就像大海,你越是探索,它就越广阔,你想知道的东西就越多。这不会使我望而却步止步不前,相反这恰恰就是我不断去探索的动力所在。 在此我对课上老师所讲内容加以整理,以及课下我查找和阅读的资料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作一个简要的概括,希望有兴趣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希望老师给予指教。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后者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2.原因: ①经济根源: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②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完成和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需要。 ③理论来源:法家“集权”理论。 3.过程: 形成:战国。①韩非子“集权”思想;②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确立:秦朝。①政治上: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②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修驰道。③思想上:推行“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④文化上:书同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巩固:西汉。政治上: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②汉武帝推行封建大一统的措施:在政治上主要有改革官制,设内外朝,加强皇权;推行察举制,以扩大统治基础;建立刺史制度,以监督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实行“推恩令”、“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权力;强化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在军事上主要有北击匈奴,南攻越族。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崇尚法制。 完善:隋唐。①实行三省六部制;②科举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综合作业

《中国政治制度史》综合作业 一、名词解释 1. 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 所谓三公即:丞相,“掌呈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所谓九卿,是泛指政府各部门的主要官员,也称之为诸卿或列卿。九卿的设置主要有太常、宗正、卫尉等。 2. 尚书台 官署名,东汉时设置,又称"中台",为实际总领政务的机构,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台下设三公、吏部、民、客、二千石和南北两主客六曹分领事务,南朝梁时改称尚书省。 3. 三司会审制 三司最早定名于五代后唐时期,宋沿袭下来,作为全国最高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分盐铁、度支、户部三司,设三司使总领事务,地位仅次于宰相和枢密使。 4. 嫡子继承制 古代王位继承制度。根据嫡子继承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即以嫡后所生的长子为王位首位继承人;如果没有生子,则在庶子选择,其优先考虑则是妃嫔的家世和本人素质,不考虑是否年长。 5. 三省六部 隋代在前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央管制,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政务体系,这套制度基本上为唐、宋说承袭,一直影响到明清。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省。中书省掌管草拟诏令文书,门下省?“掌出纳帝命”,尚书综理全国政务。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官。吏部掌管理的铨选、考课、勋封。户部管户口、田地、财政和赋税事物。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学校、贡举等事物。 6. 分封制 分封制是奴隶社会在宗法制基础上建立的主要政治制度,它通过层层分封的组织形式,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贵族政治网络。 7. 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明清两代对云贵川桂等地区少数民族的管理和改革制度,即是废除土司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1政治制度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包括四个方面: 1国家主权、国家权力的归属。即由哪个阶级或由某一个阶级的哪一个集团按照什么原则,总揽和掌握,运用统治权。 2政权结构,即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采取什么方式,按照什么原则来处理,也是政权体系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实行一个阶级的专制,以及如何使一个国家保持在秩序范围内。 3政府机构和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通过哪些政治的物质实体来管理国家,行使权力和权力的合理分工,以保证政府行政对社会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反作用”的发挥,并协调,处理政府与居民的关系。 4政权主体者和客体者的关系。即各自享有和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权利义务是政治权利的延伸和体现,又是政治权利的保证和制约条件,因此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衡量一种政治制度的尺度之一。 2政治制度的本质: 1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看,社会政治制度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的上层建筑 2它集中表现和体现经济发展和经济基础变动的要求,并对其或者积极辅助起保障作用,或者消极地起阻碍作用 3它是人类社会关系的极其重要方面,当阶级产生之后,当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时,它受阶级斗争的制约和影响,并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动和阶级斗争的发展变化而调整其发生作用的范围,改善或改变他自己存在的形式与面貌 4在国家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发展阶段上,它的实质和核心是指人们如何参与国事,行使权利以及怎样组成上层建筑,并实现其不违背统治阶级意志的运营运转。 最后,他在国家的基本要素的意义上,在一定国土范围内和在涉及一定领土上的全社会所有居民规模上,其“公共权力”必然地与维系全社会的秩序、公共的事务相关联。 3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1君主专制长期性,其权力的无所不包和高度集中性 2封建主义的政治制度同法律制度、伦理道德融会在一起,其基础是宗法等级制度 3神权、政权、族权紧密结合,形成束缚被压迫阶级的极大绳索 4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地主阶级专政,政治关系的基本格局是官民关系的尖锐对立 5体现封建专制集权的要求,封建政治机构膨胀臃肿,效率低下,并形成一支庞大的社会寄生虫群 4部落首领产生的四个要素: 1处理日常生产生活中带有全局性重大问题的需要 2部落之间的矛盾和争执需要由本部落的首领人物出面干预和处理 3部落之间的矛盾不可能调和时,便诉诸武力,而战争史需要统帅任务来指挥的 4部落议事会的议事也需要一个组织者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 教学大纲 【说明】 课程名称:中国政治制度史 学时数及学分:周3 × 18 周= 54 学时 3学分 教材:《中国政治制度史》(二版)韦庆远柏桦编著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般线索以及相关典 章制度的必要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初步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学术论著、研究者和最新研究动态;培养专业意识、学习历史分析和掌握研究型思维方式。 有关教法的原则性建议: 对该课的学习,不应仅满足于结构形式上的图解和演变过程的缕述,而应将历代制度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政治局势中进行辨析和探索。通过该课的学习,应达到分析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目的。 【本文】 绪论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特点、研究现状、重要文献、意义及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比较法图示法 授课时数:4课时 内容要点: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政治状况、政治思想学说 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君主专制、宗法血缘、政权神权的结合、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 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行政权力包揽一切、等级差别、因俗而治 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 1、研究概况 早期研究、近现代研究、新中国的研究 2、参考资料 经书诸子类、正史会要类、政书典章诏令类、工具书类、研究考论类、档案方志类、野史笔记类 四、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

继承发扬优秀的政治文化、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实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2、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 学以致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作业与思考: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学习和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知识有什么理论和实践意义? 3、名词解释:官僚政治《三通》政书会要 【参考书目】 1、韦庆远王德宝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高教出版社,1992年。 2、[美]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新华出版社,2001年。 3、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4、刘泽华:《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 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文明的起源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比较法讨论法图示法 授课时数:6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原始社会出现的政治制度萌芽 一、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游团、酋邦制、尧舜禹 二、原始社会氏族组织 原始人群、氏族、胞族、部落 三、部落联盟和酋邦组织 军事民主制、部落联盟、大同社会、小康社会 四、从习惯到制度的转变过程 神权、强权、政权 第二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4

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4 一、单项选择题 1、清代“秘密建储”是一种新的储君方式,始于( B)。 A .康熙 B. 雍正 C. 乾隆 D.嘉庆 2、清朝哪位皇帝在位时,南书房成为发布政令之所( A)。 A. 康熙 B. 雍正 C. 乾隆 D. 顺治 3、清朝实施的金瓶挚签制在哪个地区实施(A )。 A .西藏 B.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C .新疆 D. 满洲 4、于1615年正式创立八旗制度的是( A)。 A.努尔哈赤 B. 皇太极 C. 多尔衮 D. 豪格 5、清朝掌管内外蒙古及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区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是(C )。 A.大理寺 B.都察院 C.理藩院 D.军机处 6、清政府统一天山南北之后,在新疆建立了( A)。 A.军府制 B.伯克制度 C.州县制度 D.盟旗制度 7、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布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民主共和宪法是( C)。 A.《钦定宪法大纲》 B.《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C.《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8、1924年11月24日至1926年4月20日,北洋临时政府的国家元首名称为临时执政。担任这个职位的是(B )。 A.曹锟 B.段祺瑞 C.黎元洪 D.徐世昌 9、中华民国历史上担任虚位国家元首时间最长的是( D)。 A.孙中山 B.袁世凯 C.蒋介石 D.林森 10、“府院之争”是国务总理和大总统之间发生的斗争,是指(D )。 A. 段祺瑞孙中山 B.段祺瑞黄兴 C. 段祺瑞蒋介石 D.段祺瑞黎元洪 二、多项选择题 1、清朝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受到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影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BCDE )。 A.行政名实不符 B.目标定位不明 C.机构分工不清 D.部门职责混乱 E.权力运行分散 2、清朝三大宪,有“三台”之称,是指( CDE)。 A.尚书 B.御史 C.督抚 D.布政使 E.按察使 3、清朝的司法机构,堪称达到传统社会最为完整系统的程度。中央司法机构有(CDE )。 A.布政司 B.提法司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次--平时作业2020春华南理工大学-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综合作业1 2. 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西周灭商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春秋战国时,适应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秦始皇统一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了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此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的事例,但性质不完全相同。 5. 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几乎盛行整个封建时代。是中央垂直管理下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皇帝专制制度的象征。 二、简答题 1. 简述汉代“对策”与“射策”的考试方法。 答:对策始于汉文帝,主要应用于贤良方正等科。又称策问或策试(类似科举制中的时务策)。 即由皇帝提出问题,由应试者作口头或书面的回答。策问内容主?要是时政、经义等方面。射策类似于抽签考试。即由主考官先拟出许多道题。将试题分别写在竹(木)简上,封存后致于案桌之上,考试时由被试者随意抽取。进行?当场解答。依据回答的优劣分为甲乙二等。射策的考试对象主要是明经及博士。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义。 2.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答:第一,君主专政,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也是北洋政府,国民党南京政府制度的一个特点。?? 第二,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权合理性的依据,悬切剥削阶级政权的共同手段。?? 第三,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也影响到半殖民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网上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窗体顶端 1、一般把政体分为()和共和制两类。(B) A、君主专制制 B、君主制 C、等级君主制 D、君主立宪制 2、中国传统社会是以()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B) A、法家 B、儒家 C、阴阳家 D、道家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范围。()(D)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4、中国的君主制出现于公元前21世纪的()。(A)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春秋时期 5、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结构形式是()。(B) A、领主制 B、中央集权制 C、贵族民主制 D、等级君主制 6、中国奴隶制国家结构是一种()。(B) A、中央集权制 B、等级君主制 C、联邦制 D、邦联制 7、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是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封建专制君主制。(A) A、家庭 B、分封 C、法律 D、内阁 8、司马迁写()是为了“鉴往事,知来者”。(C) A、《春秋》 B、《资治通鉴》 C、《史记》 D、《左传》 窗体顶端 9、中国的奴隶制时代,通常指迄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立国,而止于()时代的公元前476年的这一长时段的历史。(C) A、商朝 B、周朝 C、春秋 D、战国

10、()破坏了禅让制,取被推举出的伯益之位而代之,自此,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C) A、舜 B、尧 C、启 D、禹 11、分封制则是依据()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B) A、禅让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等级制 12、()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D)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宗法制 13、"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哪一种王位继承制的基本原则。()(C) A、兄终弟及制 B、父死子继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王子继承制 14、西周中央政府三公以下最主要的政务官是三司,即司徒、司马和()。(D) A、司农 B、司士 C、司公 D、司空 15、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是()。(C)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 16、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为核心。(C) A、皇帝 B、司马 C、宰相 D、太史 17、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僚体制取代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是在()。(B)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汉 18、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为主干。(D) A、三公 B、三司 C、九卿 D、三公九卿 19、东汉时期,以()、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B) A、司马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丞相

中国政治制度史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是(酋邦)。酋邦) 酋邦 2、早期国家起源的模式有(氏族模式) 和(酋邦模式)两种。氏族模式) 酋邦模式) 氏族模式酋邦模式 3、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后),商代称(王)。后王 4、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巫术)和(政权)的结合。巫术) 政权) 巫术 5、夏代在王之下有少量的高级贵族组成的执行机构,有(三正)和三正) 三正(左右六人)。左右六人) 左右六人 6、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以母为贵)和(长子原则”)。“以母为贵) 长子原则” 7、西周中央政府文职系统因职事不同可以分为(政务性)和(宗教性) 政务性) 政务性(宗教性) 两类。 8、西周时期诸侯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基本上是(政治性)和(军事性) 政治性) 军事性军事性) 政治性的,而在(经济方面)的义务是象征性的。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 9、(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意味着(选官郡县制) 郡县制( 。制)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 10、职官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形成较为完备的(职务设计),在职务设计) 职务设计制度层面则发展出(上计制度)。(上计制度) 11、在唐朝,皇帝的名号制度更加完备,除了名号之外,生前要加(尊号尊号),死后要加( 谥号) 。谥号) 尊号 12、宦官在唐以后称(太监),宦官制度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太监) 后宫制度) 太监后宫制度 13、明代宦官的组织系统是(二十四衙门),而( 掌印太监)和秉笔二十四衙门) 掌印太监) 二十四衙门太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脑。 14、西周时期存在两个职官系统,一是负责处理国家事务的(外朝外朝官系统) 宫廷系统) 官系统),二是负责王室事务的( 宫廷系统)。 15、作为正式机构,宰相制度出现于(春秋),当时被人们称为“(执春秋) 春秋( 。政)”或“相”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 第一章至第三章作业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制度史著作是。B、《周礼》2、中国专门的制度史研究在唐代出现了扛鼎巨著,这就是杜佑所著的。A、《通典》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代表了我国学界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C、白钢4、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结论都带有性质。B、假说5、长期以来,在国家起源这一问题的研究上.我国学者所接受的主要是所建构的分析模型。C、摩尔根6、部落是氏族组成的,这种联合通常是依据力量。 A、血缘D、领导人的威信7、前国家时期的最后一种政治组织是。C、酋邦8、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创造了所谓“挑战——应战”的文明生成模式,他强调的自然环境对国家的出现和人类

社会组织进化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B、相对恶劣二、多选题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是(ABC)。 A、国家体制 B、对国家行为发生持续或重大影响的国家体制之外的制度现象 C、前国家时期的制度形态2、怎样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现实意义?A、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政治史本身就富有极大地吸引力。B、当代中国政治的许多问题都带有传统色彩,不对传统有较深的研究和理解,很难建立起对当代政治问题研究有说服力的模型。C、中国政治制度特有的政治智慧,对今天的政治发展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D、从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建设角度看,也必须更多地从中国政治传统中开发有用的学科建设资源,才能建立起属于中国自己的政治学学科体系。3、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著作中,有三部著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被称为“三通”,请问下列哪三部著作被称为“三通”?

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次平时作业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18分;每小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多选不得分;请将正确答案写在题干括号里)。 1.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与古希腊和古罗马不同,直接实行( B )。 A.共和制度 B.君主专制 C.城邦制度 D.联邦制度 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体属于( B )。 A.贵族君主制 B.贵族君主制向专制君主专制的过渡 C.君主丞相制 D.君主宰辅制 3.我国文武分职,即文官有相,武官有将制度确立的时期是在( C )。 A.商朝 B.西周 C.战国 D.春秋 4.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奠定了一定基础的是历经30余年的( B )。 A.太平天国革命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5.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王朝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与之 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D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中国彻底废除科举制是在( B )。 A.洋务运动时期 B.清末的1905年 C.戊戌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后 7.晚清时期中国的国体是( C )。 A.领主封建制 B. 地主封建制

C.半殖民地半封建制 D.封建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性质 8.标志着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是( D )。 A.戊戌变法 B.清末君主立宪 C.晚清政治制度的变革 D.中华民国的建立 9.夏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启之后经过“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确立了( C )。 A.君主立宪制 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 D.民主共和制 10.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的专称一直是( C )。 A.皇帝 B.君主 C.王 D.总统 11.我国开始推行“封建”是下列那个朝代( C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12.中国历史上王位传子制度的“家天下”开始于( A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朝 D.秦朝 13.秦以后各朝代政治结构的共同点是( D ) 。 A.君主立宪制 B.世袭制 C.共和制 D.皇权专制 14.结束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是由于( B )。 A.1898年的戊戌变法 B.1911年的辛亥革命 C.20世纪初的义和团运动 D.1919年的五四运动 15.清末仿行立宪政体,首先试图的改革的是( B )。 A.军事制度 B.政治制度 C.教育制度 D.法律制度 16.抗日战争时期集党、政、军最高权力于一体的是( A )。 A.国防最高委员会 B.国民参政会 C.国民政府委员会 D.总统 17.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D )。 A.联俄 B.联共 C.扶助农工 D.民生 18.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议会的政府是( 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