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效研究方法和中国各地区能源效率的比较

能效研究方法和中国各地区能源效率的比较
能效研究方法和中国各地区能源效率的比较

 

[收稿日期] 2007-12-2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50556002)

[作者简介] 杨红亮(1974—

),男,河南周口人,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能源处职员,经济学博士;史 丹(1961—

),女,天津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的意见,笔者已作了相应的修改,本文文责自负。

能效研究方法和中国各地区

能源效率的比较

杨红亮1,史 丹2

(11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能源处,菲律宾马尼拉;

2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836)

[摘 要] 如何科学地评价各地区能源效率(E E )的现状是中国实现“十一五”节能降耗

战略目标的重要的科学前提和保证。使用一种单要素方法和三种全要素方法对以2005年数据为

基础的中国各地区的能源效率的比较研究表明:(1)全要素方法在揭示一个地区要素禀赋结构对其能效的影响方面有着传统的单要素方法替代不了的优势。(2)即使以国内的先进能效水平做参照,中国的总体能效水平也还很低。如果各地区可以达到上海等先进地区的能效水平,中国大约可以节约30%左右的能源消耗。(3)东西部之间巨大的能效差距表明了在现阶段实现地区间节能合作、推动先进生产技术在东西部之间扩散的现实必要性。

[关键词] 能效分析方法;单要素能源效率;全要素能源效率;地区差异[中图分类号]F40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6X (2008)03—0012—09 能源效率(以下简称能效)问题在很多国家的

公共政策的制定中都占据着重要位置。中国提出“十一五”期间GDP 能耗降低20%的目标,科学地评价能效变得格外重要。本文评价分析了相关的研究和各种能效的分析方法。然后运用多种方法对我国各地能效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对结果进行讨

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1]

一、有关的能效研究

目前国内国外关于能效的研究有很多。根据不同的产出和投入的度量方法,能效有不同的变种形

式。[2]为了避免混淆,本文中根据能效指标考察的生产要素的多寡把它粗分为单要素能源效率和全要素能源效率(或称多要素能源效率)。

2

1

(一)单要素能源效率

单要素能源效率常被定义为一个经济体的有效产出(usef ul outp ut)和能源投入(energy inp ut)的比值。在生活中最为常用的单要素能效指标是GDP能耗指标。

使用单要素能效指标对中国的能效状况进行分析的文献又可以粗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将中国和发达国家的能效进行对比,以发达国家作为基准来发现中国的能效水平。大多数的比较发现,如果按照汇率法去计算G DP能耗,中国的能耗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3倍,是印度的112倍,美国的315倍,德国的516倍,日本的712倍;[3]如果按照购买力评价的方法计算,则中国的能耗是美国的0182倍,德国的1105倍,日本的112倍;[4][5]如果直接用物理量能耗指标进行比较,则中国的GDP能耗和欧洲1990年的能耗水平基本相当,大致相当于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4]

第二类研究是对可能影响能效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找出可以提高中国能效的方法和途径。此类研究的代表有:史丹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能源效率的提高,但这种影响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小。[6]周勇、李廉水认为技术进步使能效的提高在实践上成为可能。[7]

单要素能效指标简单易懂、便于使用,但其也有不少问题。以GDP能耗指标为例,其一,它不能够反映能源利用的基础技术效率。[8]其二,因为GDP能耗指标反映的是社会生产的总体状况,所以使用GDP能耗指标也就抹杀了产业间的技术差别和能效差别,不能够表征国民经济体中各个不同产业在能源利用效率上不同的发展变化情况。[9]其三,GDP是一个经济体中各种不同生产要素的综合产出,只有能源要素投入无法完成社会生产活动。GDP能耗指标无法反映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对能源投入的替代效应。[10][11]其四,因为一个经济体中使用的能源种类很难唯一,很多研究都表明种类不同的能源形式在根据现有技术使用时会有不同的利用效率差异,[2]而GDP能耗指标只是经济体的总产出的货币表现与总的能源投入之间的比值,因此无法对能源结构不同的经济体之间的能源效率差异做出有效反映。

因为以上缺点,有学者建议把单要素能效指标和其他生产率指标,比如说劳动生产率指标、资本生产率指标等结合起来使用。[12]这种把单要素能效指标和其他要素相结合的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要素能效指标的不足,但还是无法全面解决上面列举的单要素能效指标的问题。这就是进行全要素能效分析的必要性所在。

(二)全要素能源效率

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方法来源于微观经济学上的全要素生产理论。社会生产的各投入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而决定最终产出的并非是能源或人力等某一个生产要素,而是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全要素能效可以使用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来确定效率前沿。近年来见于文献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分析文章使用的方法都是D EA,[10][13]其中以胡和王(Hu and Wang)更有代表性。[10]

胡和王使用D EA的方法对中国各地区在1995—2002年间的全要素能源使用效率做了比较研究。[10]在图1中,A,B,C,D分别代表四个具有不同资源禀赋条件的地区。地区C和D虽然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条件,但它们分别代表了在它们各自的资源禀赋结构下的最佳能源利用水平,它们共同确定了现实条件下的效率前沿I-I′的位置。A和B运行于效率前沿之外,和运行于效率前沿上的地区C和D相比,它们的能效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地区A在效率前沿上的投影是A′,A′代表了A在不改变其生产要素结构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佳能源利用水平,换句话说,A′是A改进能效的目标值。线段A A′表明了A相对于效率前沿的距离,同时也说明了如果A提高能效后可以节约的资源量。

胡和王考虑到了社会生产中可能出现的能源投入的冗余现象。[10]如图1所示,地区B在效率前沿上的投影是B′,但同C相比,B′生产同样的产出但却消耗了更多的能源。线段B′C代表相对于C 的B′的能源消耗冗余。因为发生了能源消耗冗余,所以B最终的改进能效的目标值是C而不是B′。因此,胡和王将一个地区的能源效率定义成了该地区能源使用的目标值和实际值之间的比值。

31

胡和王在研究中考虑了GDP生产的四种投入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储量、能源以及各地区的生物质能使用量。[10]因为生物质能的使用在现实中难以测度,胡和王用一个地区的耕地面积作为该地区的生物质能使用量的替代。他们的结论认为: (1)人均GDP最高的东部地区的能源效率最高,其次是人均GDP最低的西部地区,人均GDP在全国处在中间位置的中部地区的能源效率最低;(2) 1995—2002年,除西部地区,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能源效率都有不同的提高;(3)1995—2002年,有四个省市的能效一直保持在最高的状态,其中上海、福建和广东是在东部地区,只有一个省四川(包括重庆)是在西部地区。

胡和王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点贡献:首先,这篇文章是目前文献中使用全要素方法分析中国能效问题的探索之作。其次,作者在文章中定义了一个新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标,减少了在DEA环境下出现的能源使用冗余现象对能效指标的不利影响。再次,以往的文献多使用国际数据做标杆,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比较国内各地区之间能效利用差别的角度描述了中国能效问题的现状。

胡和王的研究的缺点是:首先,从本质上说DEA模型测定的是基于样本数据的相对效率指标,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胡和王测定的各地区不同年度的效率指标值不具有可比性。

其次,胡和王在研究中考虑到了各地区对生物质能的不同利用状况对商品能源消耗的影响,但对变量选择却不完全合理。这是因为:第一,直至今天中国各地仍缺乏对稻草、秸秆等生物质能的规模化工业利用,在各地作为生物质能使用的稻草、秸秆等很多都只是作为农村的生活用燃料而加以利用,耕地面积比较多的地区如果经济比较发达未必就一定比耕地面积比较少的地区使用更多的生物质能。第二,按照作者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划分方法,中部省份平均拥有的耕地面积要比东部和西部各省市区的平均值大得多。也就是说,胡和王对变量的选择从一开始就让中部省份输到了起跑线上。[10]

魏楚和沈满洪基本上延续了胡和王的研究方法。[13]他们使用1995—2004年的分省数据对各地区的能源效率做了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对作者认为的可能对能源效率有影响的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他们的研究结论表明:根据各地区能源效率的计算结果,全国能效最高的4个地区为黑龙江、上海、云南以及海南,能效最低的4个地区是山西、贵州、宁夏以及甘肃。在对能源效率可能有影响的因素方面,他们认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对能源效率有负面影响,对外开放程度对能源效率具有正面影响,制度变量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魏楚和沈满洪的研究有以下贡献:首先,作者在胡和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和区分了能源生产率和能源效率,指出了传统的能源生产率指标在解释能源效率时的内在缺陷。其次,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角度,作者认为从变化趋势上看,1995—2004年大多数省份的能源效率都符合“先上升,再下降”的特点。这和史丹基于单因素方法的结论相似。[1]其三,在文中作者对可能影响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因素做了积极探索。

魏楚和沈满洪的研究也有其缺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对基于DEA模型的能源效率指标设计计量模型时,没有顾及各变量本身的数学统计特性。这是因为,基于DEA模型的效率指标的统计分布一般是未知的。如果模型使用的各变量之间存在比较强的相关性的话,比如各省市区的GDP和其市场化程度之间、各省市区的GDP和其进出口额之间等,计量模型的结果就会出现比较大的偏差。[14]

(三)现有能效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以上分析表明:现有的研究方法,无论是传统的单要素方法和基于DEA的全要素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总的说来,单要素方法使用起来简单、容易理

41

解,但它忽略了资本与劳动对GDP的贡献及能源使用和劳动力、资本之间的替代效应。同单要素方法相比,全要素方法在这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它不但可以比较准确地衡量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效应,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在一定生产要素结构下的能源使用的综合水平。然而全要素方法也有其缺点。首先,全要素效率指标具有相对性。这个相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效率前沿的相对性;二是数据样本大小的相对性。

其次,DEA方法具有自身缺陷。从本质上讲, DEA方法是一种极值方法。它在对效率前沿进行估计时容易受到样本数据的质量的影响。一般来说,研究中国能效问题所使用的很多数据误差相对来说都比较大,因此基于D EA方法得到的数据结果需要更为严格的检验。

因此,在进行能源效率的研究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适当的能效研究方法应该是以全要素研究方法为主,通过一定的方法设计减少因数据质量问题而对DEA模型的结果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尽量使用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最终结果的客观性进行对比校验。

二、研究方法

为了更加客观地反映中国各地区的能源效率现状,本文使用了四种不同的方法来对中国各地区的能源效率现状做了测定,其中包括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单要素GDP能效指标和三种全要素能效指标。在变量使用上,本文在计算能源效率时将着重考虑各地区的GDP、资本储量、人力资源以及能源使用四种要素,没有在模型中包括生物质能的使用量。

(一)单要素G DP能效指标(E E)

假定GD P j是第j地区用可比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EC j是能源消费量,则该地区的单位GDP能耗是EC j/GD P j。如果用Min(EC j/GD P j)来表示能效最高地区的单位GDP能耗,由于各地区间存在着能效的差距,则可以把第j地区的GDP能效指标定义成:

能效指标E E j=Min(EC j/GD P j)/(EC j/

GD P j)

显然,上面定义的能效指标E E j是一个大于零小于1的数。

(二)全要素能效指标

在全要素效率的分析中,效率前沿的确定非常关键。法瑞尔(Farrell)1957年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决方案:[15]一种是使用非参数估计的分段线性逼近的方法,另一种是使用参数估计的方法。前一种方案被查勒斯等人(Charnes,et al)采纳并最终演进成数据包裹分析法(D EA);[16]后一种方案被艾格勒等人(Aigner,et al)[17]以及米尤森和范登布罗克(Meeusen and Van den Broeck)[18]采用,被最终发展成随机变量前沿分析法(SFA)。DEA和SFA是两种理念完全不同的建模思想。根据这两种不同的理念,本文构建了三种不同的全要素能效指标并用它们来相互检验。

11D EA模型及综合效率指标(E E_D EA)。如果用x i和y i分别代表第i个地区的投入和产出的向量,用X来代表所有地区的投入要素矩阵,用Y代表各地区的GDP产出矩阵,那么第i个地区的综合效率E E_D EA可以用下面的线性方程组来进行估计:

Minθ

s1t1-y i+Yλ≥0

θx i-Xλ≥0

λ≥0

式中,θ是表示效率指标值的标量,它大于零、小于或等于1;λ是一个N×1维的常向量。当某地区的θ值为1时,表明该地区在能效利用方面已经在中国内地各地区中取得了领先位置。当某地区的θ值小于1时,表明该地区在能效利用方面相对于先进地区而言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当前条件下还有一定的进步空间。一个地区的θ值表明的是该地区在现实条件下(特定的人力、资本、能源条件下)相对于国内先进地区所能达到的最佳生产状况,它实际上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管理水平、教育科技等实力在能源利用方面的综合体现。

上式的约束条件表明:在产出一定的前提下,各个地区的能源消耗量都不小于能效前沿地区的能源消耗。以上的线性方程组可以根据使用需要写成

51

相应的比例形式。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以上方程组需要为每个样本地区计算一次。因为此模型相对比较简单,只包含一种产出(各地区GDP)和三种投入(各地资本存量、劳动力和能源投入)要素,现阶段比较流行的各种DEA计算软件包(如DEA P)一般都可以满足计算需要。

21考虑能源使用冗余的能效指标(E E_ H&W)。胡和王把能效指标定义成了一个地区能源使用的目标量和本地区能源使用的实际量之间的比值。[10]从理论上来说,投入冗余的出现一般都是由于有限的样本数量造成的,在现实中一般很难出现。[13]在没有投入冗余的情况下,胡和王定义的能源效率指标值E E_H&W和上面定义的E E_ D EA指标值相等。为了同前面所述的指标加以区别,胡和王定义的能效指标可以用ρ来表示。因为一个地区的能源使用的目标值总是小于或等于其实际使用值,所以按照胡和王的方法定义的能效指标ρ也是位于0到1之间。

E E_H&W的模型及其求解过程与E E_ D EA非常类似,只是在E E_D EA的基础上考虑了能源使用的冗余情况。因此,可以求解E E_

D EA的软件包经过技术修正应该都可以用于计算

E E_H&W指标。

31随机效率前沿SFA及其能效指标(EE_ S FA)。以上两种能效指标的计算都是基于DEA模型,从本质上讲DEA是非参数估计的线性规划方法。与DEA不同,SFA在本质上是一种使用极大似然估计的参数估计方法。和DEA相比,使用SFA 确定效率前沿的缺点是必须要为效率前沿假定一种方程形式,这增加了使用SFA的风险。但SFA的优点也很明显,在确定效率前沿的时候它可以把随机因素的影响分离出来,这样它的最终结果相对来说就不易受到个别不准确的数据点的影响。[14]本文中用SFA创建的效率前沿可用下面的方程表达:

ln(GD P i)=β0+β1ln(K i)+β2ln(L i)

+β3ln(EC i)+(v i-u i)

式中,GD P i代表第i个地区的GDP产出;K i是第i个地区的资本存量;L i是第i个地区的劳动力投入;EC i是第i个地区为完成社会生产所消耗的能源;β是需要估计的变量系数;v i代表随机变量,用它来代表一个地区社会生产中的随机因素,比如说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因素对地区能源消耗的影响,假定它服从标准正态分布N(0,σ2v);u i是一个非负的随机变量,用它来代表一个地区的能源消耗偏离能效前沿的情况。因为u i>0,本文中假定服从偏正态分布N+(μ,σ2u)。虽然u i和v i都是随机变量,但它们相互独立。

则SFA效率前沿下的能效可以被定义为:

E E_S FA i=E

(GD P3i|u i,K i,L i,EC i)

E(GD P3i|u i=0,K i,L i,EC i)能效指标值E E_S FA也位于0到1之间。

E E_S FA的计算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市面上可以使用的软件包也比较少。因为S FA的本质是参数估计方法,所以可以通过SPSS或STA TA等统计软件编程实现,也可以参考科勒等人(Coelli, et al)的方法。[14]

三、研究数据

本文的研究数据覆盖我国除西藏自治区、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因为原始数据的特点,本文把四川省和重庆直辖市作为一个地区计算。文中使用的研究数据(包括各地区GDP产出、人力、资本存量以及能源投入)的原始资料都来自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6)》。

(一)地区G DP

地区GDP采用的是2005年价格,GDP产出的原始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并根据需要而做了调整。

(二)劳动力

人力数据采用《中国统计年鉴》宏观分省市区就业人员统计2005年数据。在实际生活中,因教育、培训、工作经验等的不同,劳动力的质量可能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应该对能源消耗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因为这种影响难以准确计量,同时也因为作为分析单元的每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基数都非常大,按照统计规律其总体影响应该是趋向平均值。因此,在本文中对劳动力的质量就没有加以区分。

61

(三)能源投入

因为每个地区的能源消费种类都不唯一,所以为了方便比较,有必要把所有的能源消耗(煤、油、天然气等)都转换成统一单位。地区能源投入数据采用《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6)》分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数据,计量单位是“吨标准煤”。

(四)资本存量

地区资本存量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以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的原始数据计算得到。地区资本存量的计算公式为:

t+1期资本存量

=t期资本存量×(1-折旧率)

+t期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其中,年度资本存量和年度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已经调整为2005年价格,计算的初始年度为1952年。

四、计算结果和讨论

本文对上面定义的四种不同的能效指标都做了计算,能效指标的结果请见表1。表2是根据各种不同的能效指标对各地区的能效表现做的排序。表3和表4分别汇报了不同模型下的能效指标的一般相关系数和Spearman排序相关系数。

从表1可以看出,按照单要素方法计算的各地区能效和三种按照全要素方法计算的能效指标相差很大,按照单要素方法各地区能效平均值仅为01580,三种全要素方法计算的能效平均值分别为01757,01680,01685。为了检验单要素能效指标和全要素能效指标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本文执行了Wilcoxon2Mann2Whit ney统计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单要素能效指标和全要素能效指标属于同一概率分布的假设可以在5%的显著水平上拒绝。换句话说,这表明单要素能效指标和全要素能效指标在描述各地区能效的效果上是显著不同的。

从表3和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E E_D EA和E E_H&W之间的两种相关系数都很高。这说明这两个模型基本上可以相互解释。原因可能有两个:(1)E E_D EA和E E_H&W都是基于DEA 方法;(2)E E_H&W模型只是在E E_D EA的基础上考虑了地区能源投入的冗余现象,这说明能源投入冗余的现象在各地区并不普遍。

表12005年各地区单要素和全要素能效指标对比

序号

省(市、

自治区)

E E j E E_D EA E E_H&W E E_S FA

全要素

平均1北京0199111000110000189901966 2天津0171401855017890171601786 3河北0140601778016340181901743 4山西0127101725013900169301603 5内蒙古0132101543013410154601477 6辽宁0143301751014430180101665 7吉林0148301689014830168501619 8黑龙江0154611000110001100011000 9上海0190111000110001100011000 10江苏0186101843018430148601724 11浙江0188701845018450172501805 12安徽0165501796017960189701830 13福建0184801835018350198101884 14江西0175201729017290175401737 15山东0162301715016310143801595 16河南0157501772017720187201805 17湖北0152601762017620188801804 18湖南0156801830018300195601872 19广东1100011000110000182801943 20广西0165001790017900179501792 21海南0186801845018450126101650 22

四川(包

括重庆)

0153001682016820174001701 23贵州0124501645014480145201515 24云南0145801649016490165701652 25陕西0153801597015970165201615 26甘肃0135201718016450146901611 27青海0125801491013380115601328 28宁夏0119201450012150116801278 29新疆0137601615013860153001510平均值0158001757016800168501707

(一)单要素能效指标和全要素能效指标的比较

单要素能效指标和全要素能效指标的不同还体现在它们对各地区的能效指标排序上。从表2中可以看出,按照单要素指标,2005年在各地区中能效排名比较领先的地区是: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和海南。按照三种全要素能效指标给各地区做的排名和按单要素指标做的排名却有很大的不同。以

71

E E_D EA和E E_H&W综合能效指标,在2005年,北京、上海、黑龙江以及广东四个地区共同构成了当年中国的效率前沿;按照E E_S FA能效指标,能效前沿地区只有上海和黑龙江,其他的能效比较领先的地区有福建和湖南。

表22005年各地区单要素和多要素能效指标排序

序号省(市、

自治区)

E E j E E_D EA E E_H&W E E_S FA

全要素

平均

1北京21153 2黑龙江151111 3山西31111 4广东11194 5天津95121612 6浙江465159 7海南5662719 8江苏6872315 9福建79835 10湖南1410946 11安徽10111067 12广西1112111211 13河北2213191013 14河南13141388 15湖北181514710 16辽宁2116241117 17江西817151314 18山西2618251723 19甘肃2419182422 20山东1220202624 21吉林1921221820

22四川(包

括重庆)

1722161416

23云南2023171918 24贵州2824232525 25新疆2325262226 26陕西1626212021 27内蒙古2527272127 28青海2728282928 29宁夏2929292829

表3不同方法下的能效指标的一般相关系数项目E E j E E_D EA E E_H&W E E_S FA

E Ej1———

E E_D EA0179571——

E E_H&W0186320191181—

E E_S FA0144320168120163881表4不同方法下的能效指标的

Spearm anπs排序相关系数

项目E E j E E_D EA E E_H&W E E_S FA

E Ej1———

E E_D EA0182181——

E E_H&W0188540192291—

E E_S FA0148680166180163271

和单要素能效指标相比,三种全要素能效指标之间的一致性更强。考虑到这三种全要素能效指标都综合考虑了人力、资本和能源投入对能效的综合影响,因此,这个结果并不意外。这种一致性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全要素能效指标的合理性。

和单要素能效指标相比,全要素能效指标可以更好地揭示各地区的要素投入情况。以黑龙江为例,在单要素能效的排名中,黑龙江能效居于全国第15位,而在三种全要素能效排名中,黑龙江的能效都处于领先的位置。仔细的分析表明,黑龙江在全要素能效指标中表现良好有其内在的原因。在2005年同其他地区相比,每创造1亿元的GDP黑龙江需要的能源和人力要素虽然表现一般,但它用了最少的资本存量。反观在全要素能效指标中另外两个领先的地区:上海和广东,每生产1亿元的GDP上海使用了最少的人力,广东使用了最少的能源。因此,同其他地区相比,这三个地区分别代表了在它们各自的生产要素结构下的国内最佳的能效水平。显然,同单要素能效指标相比,全要素能效指标在揭示一个地区资源禀赋结构对其能效的影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二)东部、中部和西部的能效比较

为了更好地比较研究结果,本文延续了胡和王[10]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划分,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这个划分和其他文献中对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划分略有不同。三大地区的比较见表5。

81

表52005年东、中、西部平均能效指标对比

序号地区E E j E E_D EA E E_H&W E E_S FA 全要素平均

1东部

平均

0175701855018050172901796

2中部

平均

0174201761016780181001750

3西部

平均

0159601606014950147801526从表5可以看出,在2005年,无论是按照单

要素指标还是按照全要素指标,东部地区的平均能效都是最高的,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平均能效最低。这个结果显然与胡和王所报告的“东部能效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的结果[10]不同,和史丹的“东、中、西部能源效率水平依次递减”的计算结果[1]类似。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在总结现有的能效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使用了单要素方法和三种全要素方法对以2005年数据为基础对中国各地区的能效现状做了比较测算,研究结果也表现出了比较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全要素能效指标可以更好地对各地区的能效利用状况做出科学解释,全要素能效的结果肯定了能效差别有着地区生产要素结构上的原因。三种全要素方法的研究结果表现出了相当的一致性。从结果上看,全要素能效指标在揭示一个地区资源禀赋对能效的影响方面有着单要素方法替代不了的优势。这肯定了全要素能效指标的使用价值。研究结果同时也表明:因为各地的能效差异有其地区特点,所以在制定各地区减少能耗和提高能效的发展战略时,要因地制宜,不可一概而论。

第二,研究结果表明:即使以国内的先进能效水平做参照,中国的能效总体水平还很低,能源浪费现象严重。按照全要素模型的计算结果,在维持2005年各地生产要素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各地区都能达到上海等先进地区目前的能效水平,中国大约可以节约30%左右的能源消耗。这反映了目前在中国提高能效效率的巨大潜力。

第三,虽然在考虑了各地区的资本和人力投入以后各地区能效的实际差别要比按照传统的单要素方法所得到的差别要小,但全要素能效指标还是和单要素能效指标表现出了一定的一致性。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能效差异巨大,表明了现阶段实现地区间合作、推动先进生产技术在东西部之间的扩散的现实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史丹1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1中国工业经济,2006,(10)1

[2]M1Patterson1What Is Energy Efficiency:Concepts,Indicators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1Energy Policy,

1996,24(5)1

[3]朱训1关于中国能源战略的辩证思考[J]1中国能源,2003,(9)1

[4]王庆一1中国能源效率与国际比较[J]1节能与环保,2003,(8)1

[5]何祚庥,王亦楠1我国与美国、日本能源利用效率的差别到底有多大[J]1中国科学院院士建议,2004,(4)1

[6]史丹1产业结构调整变动对能源消费需求的影响[J]1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8)1

[7]周勇,李廉水1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结构与效率因素贡献———基于AWD的实证分析[J]1产业经济研究,2006,

(4)1

[8]B1Wilson,L1Trieu,B1Bowen1Energy Efficiency Trends in Australia[J]1Energy Policy,1994,22(4)1

[9]C1J enne,R1Cattell1Structural Change and Energy Efficiency in Industry[J]1Energy Economics,1983,5(2)1

[10]J1Hu,S1Wang1Total2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Regions in China[J]1Energy Policy,2006,(34)1

[11]E1Renshaw1Energy Efficiency and the Slump in Labour Productivity in the USA[J]1Energy Economics,1981,

3(1)1

[12]M1Patterson1Energy,Productivity and Economic Growth:An Analysis of New Zealand and Overseas Trends Minis2

try of Energy[Z]1Wellington,19891

91

[13]魏楚,沈满洪1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1管理世界,2007,(8)1

[14]T1Coelli,D1Rao,C1OπDonnell,G1Battese1An Introduction To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Analysis(2nd edition)

[M]1US:Springer,20051

[15]M1Farell1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J]1Journal of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Series A,

1957,(120)1

[16]A1Charnes,W1Cooper,E1Rhodes1Measuring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1European Journal of Op2

erational Research,1978,(2)1

[17]D1Aigner,C1Lovell,P1Schmidt1Formul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s

[J]1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77,(6)1

[18]W1Meeusen,J1Van den Broeck1Efficiency Estimation f rom Cobb2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s with Composed Er2

ror[J]1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77,(18)1

(责任编辑:杨万东)

ENERG Y2EFFICIENCY METH ODS AN D COMPARING THE ENERG Y EFFICIENCIES OF DIFFERENT AREAS IN CHINA

YAN G Hong2liang1,S H I Dan2

(1.Depart ment of Energy,Bureau of East Asia,Asian Develop ment Bank,Manila Philippine; 2. Energy Eco nomy Center,Instit ute of Indust rial Econom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836,China)

Abstract:How to evaluate t he energy efficiencies of different Chinese areas is t he premise to realize t he strategic goal of saving energy and reducing energy co nsumption.Based o n one single2factor met hod and t hree total2factor met hod and data in2005,t he energy2efficiency analysis shows t hat:(1)Compared to single2factor met hod,total2factor met hod can reveal t he effect s of endowment s on energy efficiency.(2) Chinese total energy efficiency is very low.China can save about30%energy if all areas could be t he same energy efficiency as Shanghai.(3)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areas indicate t hat it is very im2 portant to imp rove inter2regional energy co2operations and diff using of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K ey Words:energy2efficiency met hod;single2factor energy efficiency;total2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regional difference

02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分析论文、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 学生:张赢学号:201437140220 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中国能源的特点是总量比较丰富,人均拥有量较低,分布不均衡,开发难度大。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已经日益突出。我国的能源供求缺口较大,对能源的进口依赖程度很高,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从1991年的小量出口到2007年进口需求量的11.35%。其中能源的进口以石油为主。中国的能源消费基本形成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消费结构。由于资源禀赋条件,煤炭依然在中国能源消费存量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各种能源消费量的相对变化上,煤炭资源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小幅上升。 第二方面则是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Wei(2007)利用柯布一道格拉斯形式的生产函数分析了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杨宏林(2004)又通过应用了“干中学”理论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条件。于渤等价以拓)在R&D内生增长模型中包括了能源资源耗蝎和环境治理成本因素,讨论了模型的平衡增长路径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必要条件。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应更加关注中国的能源效率。 与中国相比,欧盟能源利用效率远远高于中国,1993-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均值为2.41万吨当量煤/亿元,同期欧盟的能源消费强度均值为0.31万吨当量煤/亿元,二者相比中国是欧盟的7.77倍,这就是说获得同样单位的GDP,中国的能耗是欧盟的7.77倍。就能源消费弹性而言,1996-2004年欧盟的均值为0.36,而中国的为0.57,中国为欧盟的1.58倍,这就是说,中国的GDP

能源效率和节能(一)

能源效率和节能(一) 【摘要】能源是中国崛起的动力。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2001年,全国终端用户支出的能源费用达1.25万亿元,占GDP的13%,而美国仅占7%。一、结论(一)厉行节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能源是中国崛起的动力。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2001年,全国终端用户支出的能源费用达1.25万亿元,占GDP的13%,而美国仅占7%。 首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重化工业阶段,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50.6%上升到2003年的64.3%.重工业单位产值能耗约为轻工业的4倍。本项目对未来能源需求的情景分析表明,到2020年,高耗能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将大致保持在2000年的水平上。其次,城市化步伐加快会使人均能源需求大幅增加,因为城镇人均能耗为农村的3.5倍(包括薪柴和秸秆)。再次,消费结构升级拉动能源需求增加,特别是私人汽车迅猛增加使未来石油需求大大超过先前的预计。因此,未来能源需求的大幅增长是不可避免的。预测表明,如果按目前趋势发展,到2020年,_次能源需求将达35亿吨标准煤(其中水电、核电和新能源发电按火力发电煤耗计算,按热功当量计算的一次能源为33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需求高达29亿吨,石油6.1亿吨。如此巨大的需求,在煤炭供应、石油安全和环境等方面都会带来极其严重的问题。(1)煤炭需求将超过国内供应能力的极限(27亿吨);(2)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70%,使能源安全面临巨大的风险;(3)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可能在21世纪20年代初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如果强化节能,2020年一次能源需求可减到26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减至21亿吨,石油减至4.8亿吨。这样,上述问题都将大大缓解,从而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2000-2020年,强化节能可减少能源需求9亿吨标准煤,其中产业部门占65%,民用和商业占20%,交通运输占15%。这对保障经济增长,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改善环境质量、增强高耗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起重要作用。节约和少用9亿吨标准煤的能源,价值8510亿元,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硫1630万吨,二氧化碳5.4亿吨碳;节能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单位节能投资创造的就业岗位至少比油气开采和发电多1倍;节能有助于形成高品质小康生活的人居环境和节俭的社会公德。 (二)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人均能耗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002年,我国一次能源产量为13.8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产量13.8亿吨,原油1.67亿吨,分别居世界第1位和第5位;发电量达16540亿千瓦时,居世界第2位。 2002年,全国一次商品能源消费量为14.8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2位。其中煤炭占66.1%,石油占23.4%,天然气占2.7%,水电占7.1%,核电占0.7%。另外,全国农村消耗的秸秆和薪柴达2.8亿吨标准煤。 2000年,我国一次商品能源人均消费量为1050公斤标准煤,相当于美国的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值的16%,世界平均值的50%,全国城乡居民生活人均年用电量为132千瓦时,仅为美国的3.1%。 (三)节能成效显著。 1.保障经济快速增长。1980-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而一次能源平均增长仅4.6%。 2.单位产值能耗大幅下降。1980-2000年,单位产值能耗下降64%,年均节能率达4.6%,同期内经合组织国家单位产值能耗平均下降20%,全世界平均下降19%。 3.节能取得巨大经济效益。1981-2000年,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11.45亿吨标准煤,价值10825亿元(1997年能源价格)。按平均年节能量和新增能源供应的综合投资计算,节省能源供应系统投资3270亿元。

中国一年能消耗多少能源

中国一年能消耗多少能源 中国能源消耗统计中国官方日前发布能源消耗公报表示,能耗最高的省份为宁夏省,广东、浙江与江苏等省份能耗则较低。能耗高低与产业结构有关。上海「第一财经日报」报导,官方日前发布中国第一份能耗指标公报,今后更将以省为单位公布相关能耗的四项指标,分别是:单位GDP 能耗、单位GDP 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单位G DP 能耗降低率。 统计结果显示,二零零五年中国全国单位GDP 能耗1.22(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电耗1358.5(千瓦时/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2.59(吨标准煤/万元)。 报导说,由於是首次公报,没有可比数据。此外,也没有GDP 能耗降低率的统计。中国国家统计局表示,这次发布的数据将作为计算「十一五」经 济与社会建设计画时期各地区单位GDP 能耗等指标降低率的基 据报导,中国万元GDP能耗从二零零一年开始不断走高;二零 零二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改多年低於1的局面,达1.19 ;二 零零三年达1.66,能源消费增速开始超过GDP增速。 公报数据显示,中国大陆能耗最高的为宁夏、贵州和青海,单位 GDP能耗分别是4.14(吨标准煤/万元,下同)、3.25和3.07 ;

较低的省份为广东、浙江、江苏,能耗分别是0.79、0.90和0. 92。 报导说,能耗的高低主要与产业结构有关。 回答:2007-06-1015:57 相关资料:「我国能源现状与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思考.pdf 更多资料>> 从根本上说,现在我国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的人均可开采储量 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55%和5%。相比而言,确实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这其中,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很重要的原因。 去年我国的人均GDP是1087美元,从国际经验和产业发展的 一般规律来看,1000-3000美元这个阶段应该是资源消耗增长最快的时期,我们称之为工业化的加速时期,或者重工业时期。 而重工业能源的消耗量大概是轻工业的4倍。2002年以来,我 国的钢铁、金属,包括化工等重工业产业发展速度都很快。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带动能源消耗的大幅增长。 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消耗能源的状况也呈现一种持续增长的态势。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 在800 美元这个阶段,国家对煤炭的依赖程度较高,到3000 美元之后,逐渐开始依赖石油。我

论中国能源的开发利用

论中国能源的利用与发展 摘要:中国目前的能源资源利用率低,损失浪费严重。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能源的消耗持续增长,能源支柱已不堪重负,日益疲软了。在不久的将来将会面临能源短缺的危机。因此,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关键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 一、中国能源的现状 能源资源是能源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能源资源有以下特点: 1、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2、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3、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4、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二、中国新能源的开发现状

《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实施方案》

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关于重点用能单位应当每年向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报送上年度“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的规定,了解掌握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是重点用能单位依法定期向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报送能源消费情况、能源利用效率、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节能效益分析、节能措施等内容的制度。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对加强和改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是国家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进行跟踪、监督、管理、考核的重要方式,也是编制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公报、安排重点节能项目和节能示范项目、进行节能表彰的重要依据。定期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是重点用能单位的法定义务,各级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各重点用能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领导,确保报告制度落到实处。 二、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的主要内容和填报要求 (一)填报单位 1、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一万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 2、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指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5000吨以上不满一万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 (二)填报内容

内容包括: 表1:基本情况表。填报单位基本信息、能源管理人员资料、经济及能源消费指标、以及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情况等。 表2:能源消费结构表。填报统计年度内重点用能单位各类能源购进量、能源消费量和能源库存量等。 表2-1:能源消费结构附表。主要填报统计年度内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加工转换环节的能源投入量、加工转换产出量以及回收利用能源量等。 表3:能源实物平衡表。填报能源在重点用能单位内部各个生产环节的能源统计数据,并计算能源损耗情况。是对重点用能单位内部能源利用分配情况的综合反映,同时对用能单位能耗数据真实性进行校对。 表4: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指标情况表。填报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以及与上年期比较的变化情况。 表5:影响单位产品(产值)能耗变化因素的说明。是对表4能耗指标变化原因进行分析和简短说明。 表6: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用能单位“十一五”期间节能目标逐年完成情况。 表7: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表。根据《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要求,重点用能单位对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评。 表 8:主要耗能设备状况表。对主要耗能设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概况、运行情况、淘汰更新情况等进行说明。 表 9:合理用能国家标准执行情况表。根据合理用热、合理用电国家标准对用能情况进行自评。 表10:规划期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列表。包括项目类别、名称、改造措施、投资金额、时间安排以及预期节能效果等。 表 11:与上年相比节能项目变更情况表。与上一年相比,节能项目的变更

关于加强节能减排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建议

关于加强节能减排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建议随着全球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也越来越重视,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这两大难题必须在近年内加以解决。否则,中国经济和生活环境必将受到很大的影响。2008年我国已经确定了“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的目标。国家发改委《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也提出,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拓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和地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XX市应及早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我市的经济和谐发展。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快太阳能产品的开发利用。太阳能既环保又有再生性,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在开发利用太阳能方面,XX市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如2008年拨款600万元用于太阳能项目补贴,推动了农村及城区的太阳能利用热潮;在住宅楼开发建设方面,强制推行阳台式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方案,加快了太阳能的开发利用速度;园博园景区全部采用太阳能路灯,成为同类项目的节能典范。但是,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我市政府应加快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开发研究,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开发,太阳能吸收式空调、冰箱、冷柜的开发研究,加快我市现有住宅楼阳台式太阳能热水器推广使用,分批进行太阳能路灯改造。 二、加快地能产品的开发利用。地能开发主要是利用地表浅层的热(冷)源,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节约电力、燃料的消耗。冬季取暖、夏季降温成为大部分人对居住和工作条件的基本要求。但是,这些条件的满足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地能资源既环保又有再生性,是很好的能量来源。有关专家测算,如果全国有20%的采暖改由地能资源提供,每年即可节约煤炭2100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1、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能源就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得动力,人们对更高生活水平得追求导致能源消费需求得增加。2005~2009年,中国得GDP年增长率都在10%上下,与此想对应得就是,能源需求平均增速为7、45%,远高于同期世界能源消费得平均增速为1、65%(见图1)。 图1 世界与中国能源消费增加速度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在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得同时,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相对不合理,主要体现为:新能源比例低,常规能源“多煤、缺油、少气”。 2005~2009年,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中,新能源比例低于3、1%,而世界得平均水平为12%;常规能源中,煤炭得比例占74%以上,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为主,煤炭比重略高于天然气(见图2、3)。 图2 2005~2009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图3 2005~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3、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 能源消费需求得快速增加,使常规能源面临枯竭得危机。如果以2009年得能源探明储量、生产量、消费量为基础,中国已探明储量得常规能源仅能开采、消费不足35年,而这一数字得全世界平均值也仅不足80年。在无重大能源发现或能源消费结构无重大变化得情况下,全世界常规能源在未来100年内消耗殆尽,而石油可能就是最先枯竭得能源(见图4、5)。

图4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产比 图5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消比储产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生产量;

储消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消费量。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2010年6月 常规能源得消费带来一系列得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酸雨。 常规能源得消费产生正在使全世界得温室气体浓度快速上升。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得《温室气体公报》,全球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得平均浓度比工业革命前(1750年前)分别增加了38%、158%与19%。温室气体增加带来得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贫乏等诸多环境灾难。 2010年中国监测得443个城市中,189个城市出现酸雨,8个城市(区)酸雨频率为100%,也就就是说逢雨必酸。 4、新能源繁荣与困境 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已经引起世界各国得高度重视,发展新能源无疑就是不二选择,而目前技术最成熟得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与热利用成为各国最佳选择。 1)新能源得繁荣 今年年初得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十二五能源发展得主要目标就是: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29、2亿吨标煤,即2010~2015年得年均增速低于7、4%(前文提到,2005~2009这一数字为7、45%)。就目前瞧来,这一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达十二五末达11、4%,十三五末达15%。即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折合标煤约4、6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0、9

中国能源发展分析

中国能源发展分析 我国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能源资源是能源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不断加大能源资源勘查力度,组织开展了多次资源评价。目前我国能源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能源资源品种丰富,人均占有量较少。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但是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能源建设不断加强,能源效率仍然较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能源生产和使用仍然粗放。 能源消费以煤为主,能源结构需要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中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处于基础性地位。近五年来煤炭年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这一比重上升至76.7%;石油的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与煤炭资源相反,石油在能源总产量的比重逐年递减,而其消费量的比重五年来均超过20%;水能资源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目前对新能源的利用率不足10%,而我国地域辽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能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能源生产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压力明显。在需求快速增长的驱动下,中国能源生产增长很快,煤炭增长尤为迅速。此外,SO2、烟尘、粉尘、nox以及CO2排放量也有所攀升,给生态环境治理带来了难度。 资源赋存分布不均,地域性分布明显。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着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资源开发难度较大,经济成本消费过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能源需求继续增加,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尤其是油气供求矛盾将进一步显现。 大力发展新能源,解决能源危机问题 为解决上述能源问题,必须改变现有能源格局,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是指与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相比而言,以新技术为基础,尚未大规模系统开发利用的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海洋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氢能、核聚变能等。新能源是传统能源的有效替代,可以大大缓解目前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并改善环境。新能源具有储量大、可再生性强、清洁环保等特点。新能源产业是指与开发利用新能源相关的各类产品和生产服务部门,是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

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 ——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 摘要: 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这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需要我们从根本出发,不断的考虑新的方法,开发出新的科技,并使之运用于实际。国家制定国策,重点开发新能源。本文先分析了我国能源利用情况,介绍新能源,并且主要对于新能源中最根本的提高煤的利用率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字: 能源利用新能源煤炭高效利用 一、我国能源利用现状: 中国的能源蕴藏量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中国能源开发利用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能源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中国探明的煤炭资源占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等一次能源总量的90%以上,煤炭在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占支配地位。 2、是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 3、能源消费以国内供应为主,环境污染状况加剧,优质能源供应不足。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国产能源生产与供应基础之上,能源技术装备也主要依靠国内供应。 工业革命建立了以矿物质能源为主的能源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但目前依靠系统能源拉动世界经济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科学家们全力开拓新能源产业,提高能源利用率,尽快解决中国能源问题。 二、新能源产业 能源的生产利用主要包括四大主要环节:能源,转化,输送,终端利用。四大环节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有大变化,且相对于在役主力能源而言,能大幅度地节约资源、大幅度减排的能源或能源技术即可称为“新能源” 新能源产业包括:1、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2、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能源。如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电网等内容。下面将主要介绍关于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 (一) 煤的利用现状 在我国的自然资源中,基本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这就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匀。储量主要集中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云南、贵州、河南和安徽,七省储量占全国储量的81.8%,分布呈现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特点。我

中国能源问题现状与展望—能源利用效率分析

80年代以来建立了较完善的节 ,将节能工作 60多种工 1981~2000年,我国以较低 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7%, 4.6%,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47,经 20年累 10亿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达5.1%。

中国政府在指导全国节能工作的要紧做法是: 1.编制规划将节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打算中,对地区和部门的节能工作进行宏观指导。 2.制定节能政策和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下简称《节能法》)从1998年1月1日起施行,节能工作已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据《节能法》颁布了《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治理方法》、《节能产品认证治理方法》、《节约用电治理方法》等一系列配套法规;在我国实施了中国节能产品认证制度,逐步引导和规范节能产品市场。 3.推广节能新技术和节能产品 循环流化床锅炉、水煤浆等洁净煤技术以及交流电机调速技术、高效电光源、干法熄焦、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取得明显经济成效。重点研究推广了风机、水泵、变压器、电炉钢、铁合金、合成氨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煤代油、生活用能和建筑物用能的节能新技术。到1998年底,已公布了18批1068项节能机电产品名目和17批610项剔除机电产品名目,有力地促进了节能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4.加大节能宣传教育和信息服务 要紧是加大了信息交流和节能培训工作,每年举办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通过节能宣传,进一步提升企业和公众的节能意识。1998年1月,国家经贸委成立了节能信息传播中心,该中心作为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节能信息传播体系,选择那些因信息渠道不畅或信息的不完整而导致没有得到充分广泛推广的领域,致力于向工业企业、投资机构等各界提供经济信息。 5.实施节能技术项目 据统计,1981~1998年国家用于节能基建和节能技改项目共投资371亿元,引导地点政府和企业投资438亿元,形成年节能量9042万吨标准煤。节能基建项目建成热电机组950万千瓦,采暖集中供热2亿平方米,改造小水泥628万吨,改造小化肥130万吨,进展都市燃气和回收放散可燃气1 393万立方米/日,增加民用型煤1780万吨,增加煤炭洗选、配煤能力596 9万吨,风机、水泵改造年节电4亿kWh;节能技改项目建成余热、余压

中国能源现状

中国能源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学号;作者: [ 摘要]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本文从中国能源现状的分析入手,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四大主要能源现状作了初步考察,充分认识到我国能源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征途中对能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和对策分析。 [ 关键词] 能源;现状;挑战;发展前景;中国 一直以来, 能源问题都被世界各个国家所重视, 因为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在过去的20 世纪中, 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四种, 就是原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而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 假使按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 不加节制, 那么,地球上原油、天然气、煤炭三种能源供人类开采的年限, 分别只有40 年、60 年和220 年了。进入21 世纪, 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更是越来越突出, 确切地说, 能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 整个人类社会所要面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能源的现状 我国既是能源的消费大国, 也是能源的生产大国。虽然1990年以来能源生产总量已名列前茅, 但人均占有能源消费量只有发达国家的5%-10%; 但在另一方面, 每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方面则为世界各国之首, 为印度的2.2 倍, 为发达国家的4-6 倍; 使用能源的设备效率偏低, 又造成能源的浪费, 能源利用效率不高。[1]再者, 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及石油为主,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煤炭资源 中国是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然而, 煤炭利用严重污染环境, 据统计, 每燃烧1 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约26 公斤, 排放二氧化硫约24 公斤、排放氮氧化物约7 公斤。[2] 这不仅影响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还直接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二)石油资源 我国石油资源相对短缺。中国目前有待发现和探明的石油资源比较丰富, 但勘查难度比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预测, 到2020 年, 我国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 亿t, 届时石油的对外依赖度将有可能接近60%。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甚至称, 到2030 年中国进口石油占石油总需求的百分比将激增至80%以上。[3] (三)天然气资源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和使用方便的能源, 我国是开发利用天然气最早的国家, 天然气资源储藏量达380000 亿立方米, 目前已探明储量仅占5%, 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仅占2.1%,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目前, 国家已开始全国天然气管网的大规模建设,特别是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序幕性工程的"西气东输"工程, 为天然气的合理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电力资源 过去十多年, 中国电力工业高速发展, 2003 年发电量为1990年的3 倍。2003 年, 发电装机容量391 40GW。到2004 年5 月, 发电装机容量达400GW。2004 年9 月, 水电装机容量达100GW, 居世界首位。全国1GW以上电站共有107 个, 最大水电站是三峡水电站, 已装机5 9GW; 最大火电站是山东德州电站, 2 4GW; 最大核电站是广东岭澳核电站, 1 98GW。[4] 但是, 中国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出现大范围缺电。造成严重缺电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体制问题, 包括: 高耗电产业过度发展, 电力预测和规划失误, 以及电力改革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垄断经营格局等。

我国能源利用率

我国能源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约10% 2009-03-06 10:50:02 (已经被浏览739次)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巡视员陈世海26日介绍说,目前我国的总体能源利用效率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 陈世海在参加“2009能效机制建设国际论坛”时说,当前我国节能工作面临较大压力。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重化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汽车和家用电器大量进入家庭,能源需求将继续保持稳步上升的势头。另一方面,在当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背景下,进一步降低单位GDP能耗更加困难。同时,在拉动内需过程中,对钢铁、水泥等基础原材料需求的增长,使得高耗能产业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刚性。 陈世海表示,在看到进一步提高能效面临诸多严峻形势的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我国总体节能降耗仍然具有较大潜力。目前,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倍-3倍。我国可以做到不牺牲经济增长速度而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深化改革等措施实现大幅度能效提升。 据陈世海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从能源消费来看,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每万元GDP能耗从1990年的2.68吨标准煤下降到2007年的1.06吨标准煤,降幅超过60%。从

能源生产来看,2007年我国平均每千瓦时发电煤耗为357克,较之“十五”期间下降了20克左右。 “2009能效机制建设国际论坛”由国家能源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培训中心和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以及中美能效联盟共同主办,论坛为期两天。中美两国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代表、能源领域的专家学者、环保组织以及200多名企业界人士参加论坛。

提高能源利用率

提高能源利用率 ? 34?有色冶金节能2001.3 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用能 王志成郭庆玲 (株洲冶炼厂) 摘要在有色冶炼过程中,能源消耗指标是重要的经济技术指标.为提高企业用能的经济鼓益,着重从冶炼工艺 技术开始,严控工艺用能源消耗量,努力实施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运用经济杠杆,强化能源考核管理,实现经 济用能. 关键词节能降耗能源利用率节能技措经济效益INCREASINGENERGYRES0URCESUSAGEAND REALIZDGEC0N0MICUSDGENERGY WangZhichenGuoQingLing (ZhuZhouSrnettery) AⅨCTDuringn0n—ferrousraetallugy,energyreso~conindexw日s∞impmtantt~mical andeconomicatindex.InoMertoinc∞iI1gtheeconomicb口boftheenterpriseappliedenergy,frommetal—

lurgyprocessstar £,conattenergy.∞eonsuraption,apgli edenerKvsavingtechnology.increasin genergy一 ceBusage,appliedeconomiclever蛐rlgtllerIenetKvmanagement,izeconomicusingenergy. KEYWORDSenergy蛐血andlowerc~onsuraption;energyres0urcesusage;energysavi】1gtechnical蚴一 鄂lIs:economicbenefits 进入”九五”期间以来,我厂总产量,总产值等主 要总量指标都连年实现三超(超计划,超上年和超历 史最好水平),几年来完成铜,铅,锌总产量124万t, 实现总产值75亿元,在此期间,亦取得显着成绩. 1999年铜,铅,锌三大主要产品的能源消耗完成较 好,电锌工艺能耗完成2.57t标准煤/t,电铅工艺能 耗完成0.62t标准煤/t,电铜工艺能耗完成1.98t标 准煤/t.计划指标完成率100%,能源消耗弹性系数 为0.57,每吨标准煤创利税574.73元.这些成绩充 分体现了我厂强化能源管理的结果. 1提高能源利用率是能源管理的根本 目的 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是能源管理的

我国能源消费现状

我国能源消费现状 石油占美国能源供应的2/5,是最大的能源。国家运输燃料几乎全靠石油。对国家安全来说,石油至关重要。美能源部长在2001年全国高级别能源会上说:今后20年美国将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如果我们不对付这一挑战。美国经济将受到威胁,特别是汽车、航空、建筑、货运和农业、石油是国家关键部门。目前美国能源部有1。3万人,而我们生管能源小组只有24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核心的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大,效率低,污染严重。可以说,经济高速增长是资源巨大消耗换取的。我国单位生产总值的能源原材料消耗都大大高于世界先进水平。如电力、钢铁、建材等8个主要耗能工业,单位产品能耗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以上。如中国汽车每百公里平均油耗比发达国家高出20%以上。汽车用油接近全国石油消耗总量年四成。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以上。 ●五金行业是典型资源消耗产业,2004年工具五金建筑五金、日用五金三大类出口总额达173亿美元,超过德国。美国传统五金出口强国占世界第一位。但这一“桂冠”是建立在消耗我国大量生产资源,大量能耗以及污染前提下实现的。由于我国能源价格便宜,所以五金出口单价只及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几分之一,乃至十分之一。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要创造出欧美相同价值的产品,要花费比别人多几倍,甚至十几倍原材料和能耗。靠这样低价竞争来的。因为中国成品油价格扭曲的,是价格倒挂。很明显,如果我国放开成品油价格,很多企业的利润空间变小了,竞争优势没有了,行业过剩又会引起危机。这种倒挂何时休。 ●企业之所以对正确节约用油不重视,随意,节约何时落到实处。再如钢铁,2004年我国钢产量超过2。7亿吨,今年预计3。4亿吨,比欧盟、日本家加起来还多。钢铁过快增长,尤其抵挡普通钢大量增加,原料煤电油不断上涨,使钢铁成本持续上升。55户大中型钢铁企业只有4户吨材实现利润1000.元/吨以上,17户实现利润100元/吨以上。原来依仗燃料便宜的低成本时代已经过去。7月召开的中钢协二届五次(扩大)会上,谢企华会长要求从扩张规模转到调整结构,节能降耗,降低成本上,由质量常量竞争转到能源和成本上。过量的消耗造成资源供求矛盾,去年以来我国先后有22省拉闸限电。西南、东南沿海成品油告急,出现了“油荒”、“电荒”、“煤荒”。而这样的粗放,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已到了我国难已忍受的地步。 ●解决短缺的出路,无疑开源节流,据国国际能源机构预测,我国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原油缺口将分别为1。5亿吨、1。8亿吨和2亿吨。2010年哦石油将有一半依靠进口。而2020年该比例达到60%。而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如果要保持石油供应安全局面,石油年进口率绝对不应超过50%。理论上应控制30%以内。 ●世界油价正深刻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世界油价每桶变动一美元,将影响我国进口用汇46亿美元。直接导致GDP波动0。043百分点。今年我国仅进口原由一项就多支出100亿美元。源是要开的,但也需有度,那么节流呢?应当是出路。节油总比多找油,多采油,多买油简便,划算。 ●2003年我国消耗世界石油的4。4%、煤30%、钢铁27%、水泥40%。2004年中国消耗了全球8%的石油、10%电力、19%铝和20%铜、31%煤炭。然而中国对世界GDP的供献仅为4%。 ●中国正走一条高能耗经济之路。而重点钢铁企业每吨钢铁能耗高出40%。电煤耗高出国际30%,我国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盲目扩张,其生产能力超出国内要求1倍以上。而这些正是发达国家出于环保、能源的考虑限制发展向境外转移的企业。高能耗我们赚了钱,

能效研究方法和中国各地区能源效率的比较

[收稿日期] 2007-12-2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50556002) [作者简介] 杨红亮(1974— ),男,河南周口人,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能源处职员,经济学博士;史 丹(1961— ),女,天津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的意见,笔者已作了相应的修改,本文文责自负。 能效研究方法和中国各地区 能源效率的比较 杨红亮1,史 丹2 (11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能源处,菲律宾马尼拉; 2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836) [摘 要] 如何科学地评价各地区能源效率(E E )的现状是中国实现“十一五”节能降耗 战略目标的重要的科学前提和保证。使用一种单要素方法和三种全要素方法对以2005年数据为 基础的中国各地区的能源效率的比较研究表明:(1)全要素方法在揭示一个地区要素禀赋结构对其能效的影响方面有着传统的单要素方法替代不了的优势。(2)即使以国内的先进能效水平做参照,中国的总体能效水平也还很低。如果各地区可以达到上海等先进地区的能效水平,中国大约可以节约30%左右的能源消耗。(3)东西部之间巨大的能效差距表明了在现阶段实现地区间节能合作、推动先进生产技术在东西部之间扩散的现实必要性。 [关键词] 能效分析方法;单要素能源效率;全要素能源效率;地区差异[中图分类号]F40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6X (2008)03—0012—09 能源效率(以下简称能效)问题在很多国家的 公共政策的制定中都占据着重要位置。中国提出“十一五”期间GDP 能耗降低20%的目标,科学地评价能效变得格外重要。本文评价分析了相关的研究和各种能效的分析方法。然后运用多种方法对我国各地能效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对结果进行讨 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1] 一、有关的能效研究 目前国内国外关于能效的研究有很多。根据不同的产出和投入的度量方法,能效有不同的变种形 式。[2]为了避免混淆,本文中根据能效指标考察的生产要素的多寡把它粗分为单要素能源效率和全要素能源效率(或称多要素能源效率)。 2 1

中国铁路总公司节约能源管理办法(铁总计统〔2015〕186号)

中国铁路总公司节约能源管理办法 铁总计统〔2015〕186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中国铁路总公司(以下简称总公司)节约能源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中国铁路总公司章程》和《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明确两级企业管理关系的规定》(铁总发展与法律〔2014〕96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总公司及所属单位。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能源,是指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和热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节约能源(以下简称节能),是指通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耗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总公司及所属单位和个人都应依法履行节能义务,有权制止和检举浪费能源的行为。 第五条总公司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对节能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第二章机构与职责 第六条总公司节能主管部门为计划统计部门,按照国家节能工作的方针政策,部署总公司节能工作,研究、协调、解决节能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七条总公司节能管理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节能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制度、办法和标准; (二)制定总公司节能政策、标准、管理办法、节能指标,对所属单位的节能工作提出要求和管理措施,并进行监督检查; (三)编制总公司节能专项规划和年度节能计划; (四)负责总公司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的评审; (五)组织开展节能新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节能宣传培训,推动节能技术研究开发等。 (六)负责总公司节能专业统计。 第八条总公司所属各单位根据节能工作需要,按照国家和总公司节能工作的有关规定,统筹布置本企业节能工作,研究、协调、解决节能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所属单位节能主管部门负责本单位范围内的节能管理工作。所属单位节能管理的主要职责:(一)贯彻执行国家和总公司的节能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 (二)制定本单位的节能管理制度、办法和标准;

中国一年能消耗多少能源共10页文档

中国一年能消耗多少能源 中国能源消耗统计 中国官方日前发布能源消耗公报表示,能耗最高的省份为宁夏省,广东、浙江与江苏等省份能耗则较低。 能耗高低与产业结构有关。 上海「第一财经日报」报导,官方日前发布中国第一份能耗指标公报,今后更将以省为单位公布相关能耗的四项指标,分别是: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单位GDP能耗降低率。 统计结果显示,二零零五年中国全国单位GDP能耗1.22(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电耗1358.5(千瓦时/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59(吨标准煤/万元)。 报导说,由於是首次公报,没有可比数据。 此外,也没有GDP能耗降低率的统计。 中国国家统计局表示,这次发布的数据将作为计算「十一五」经济与社会建设计画时期各地区单位GDP能耗等指标降低率的基数。 据报导,中国万元GDP能耗从二零零一年开始不断走高;二零零二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改多年低於1的局面,达1.19;二零零三年达1.66,能源消费增速开始超过GDP增速。 公报数据显示,中国大陆能耗最高的为宁夏、贵州和青海,单位GDP能耗分别是4.14(吨标准煤/万元,下同)、3.25和3.07;较低的省份为广东、浙江、江苏,能耗分别是0.79、0.90和0.92。

报导说,能耗的高低主要与产业结构有关。 回答:2007-06-10 15:57 相关资料:我国能源现状与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思考.pdf 更多资料>> 从根本上说,现在我国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的人均可开采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55%和5%。相比而言,确实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这其中,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很重要的原因。去年我国的人均GDP是108 7美元,从国际经验和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1000-3000美元这个阶段应该是资源消耗增长最快的时期,我们称之为工业化的加速时期,或者重工业时期。而重工业能源的消耗量大概是轻工业的4倍。2002年以来,我国的钢铁、金属,包括化工等重工业产业发展速度都很快。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带动能源消耗的大幅增长。 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消耗能源的状况也呈现一种持续增长的态势。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800美元这个阶段,国家对煤炭的依赖程度较高,到3000美元之后,逐渐开始依赖石油。我国现阶段对煤炭资源的依赖程度最高也正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常说,国内能源结构是富煤、贫油、少气。在这个特殊的发展阶段,我们更多地并且只能依靠煤炭资源。 中国危机能源战略研究分析报告 经济学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让社会主义更加社会主义,让市场更加市场。”中国能源未来的战略选择,其核心原则恐怕也是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