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 rmation,bAVM)为先天性疾病,年发生率约为1.12~1.42/10万人[1-4]。脑出血是bAVM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年出血率约为2.10%~4.12%,初次就诊时出血的患者约占36%~68%。初次脑出血后再出血的风险增高,第1年约为9.65%~15.42%,以后逐年下降,5年后为1.70%~3.67%[5-6]。bAVM出血后的年致残率和致死率分别约为1.7%和1.0%[7]。鉴于破裂bAVM有较高的再出血率,破裂bAVM需要积极治疗已经得到广泛认可,而未破裂bAVM是否需要治疗及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尚有争议。

目前对bAVM的干预性治疗方式主要有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治疗及多种方式联合治疗。作为单独治疗方式或联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介入治疗在多数情况下可作为bAVM的首选治疗方法[8-9],尤其是对于外科手术风险较大的位于颅内深部、功能区及破裂并伴有动脉瘤的畸形团,在bAVM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bAVM的治疗较为复杂,目前对bAVM介入治疗的适应证选择及具体治疗策略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为了给神经介入医生提供参考依据,bAVM介入治疗编写委员会经过多次讨论,在循证医学及编写委员会专家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使bAVM介入治疗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提高治疗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病因、病理及诊断

bAVM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普遍认为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胚胎时期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研究表明,有超过900种基因与bAVM有关,其中约300种基因表达上调,560种基因表达下调[10-11]。bAVM的形成由这些基因控制的复杂血管生成调控网络异常引起,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生长因子受体、转化因子家族、表皮生长因子和蛋白激酶等。脑组织缺血、缺氧可能在引发上述因子异常表达中起关键作用[12]。在各种血管生成调控因子及内皮细胞、细胞外基质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整合蛋白、免疫球蛋白、钙黏素及层黏连蛋白等一系列蛋白的表达异常导致血管发生异常和血管重建异常[13]。另外,血流动力学因素在bAVM形成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各种因素导致的局部毛细血管发育异常,以动静脉直接沟通的形式遗留下来,导致静脉压力过大而扩张,加上侧支循环的形成和扩大,形成缠绕迂曲的畸形血管团。目前尚没有一种机制能够解释bAVM的确切成因及血管生成发育异常的根源。

bAVM由供血动脉、畸形团和引流静脉三部分组成,动静脉之间无毛细血管床。由于血流量相对较大,供血动脉管径一般较正常血管粗。因血流动力学的原因,部分供血动脉伴有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畸形团是由一团动脉化的静脉血管组成,血管壁厚薄不一,可分为弥散型和致密型。畸形团血管壁多由纤维组织构成,多无弹力层,血管之间夹杂有胶质样变的脑组织、炎性细胞和充满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可伴有机化或钙化。引流静脉一般较正常引流静脉粗大,由于动静脉沟通,静脉压力增加,可形成静脉池。另外,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直接沟通,形成动静脉瘘,引起盗血现象;周围脑组织供血不足,可引起脑组织萎缩、胶质增生和水肿等病理反应[14-15]。

bAVM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38%~68%)、癫痫(12%~35%)和头痛(5%~14%)[5,16],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和青年。国内数据显示,发病年龄多为10~40岁,平均27.9岁[16]。bAVM破裂可表现为脑实质出血(intraparenchymal hemo rrhage,IPH)、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 rrhage,SAH)、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 rrhage,IVH)和混合型出血。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偶然发现的bAVM患者比例不断增高。bAVM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明确诊断需要借助于影像学手段,如CT、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bAVM在CT平扫上表现为等密度或局部稍高密度不规则、迂曲的血管结构,为扩张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和畸形团,病灶内可见散在分布的钙化,增强后可见明显迂曲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高密度畸形团。在MRI的T1WI和T2WI像上,畸

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因血管流空效应而表现为混杂信号,MRI 可清晰显示畸形团和邻近脑组织的关系。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CT血管成像(CTA)可清晰显示异常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17]。DSA 是诊断bAVM的金标准,可明确畸形团的位置、大小、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动静脉瘘及畸形相关性动脉瘤等血管构筑特征。bAVM在DSA上表现为异常染色的畸形血管团,可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增粗迂曲或局部扩张形成瘤样结构,引流静脉提前显影。畸形相关性动脉瘤包括血流相关性动脉瘤和巢内动脉瘤,发生率为7%~17%[18]。部分bAVM出血患者急性期行DSA检查可表现为阴性,这是由于血肿的占位效应压迫供血动脉或引流静脉,使畸形团暂时无法显影,待血肿吸收后畸形团可显影[19]。

1986年,Spetzler和Martin[20]根据bAVM的畸形团最大径、是否深静脉引流和是否涉及功能区,提出bAVM分级(I~V级),主要用于评估手术治疗bAVM的并发症及预后。目前针对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和临床预后评估的相关分级有Puerto Rico scale、Buffalo sco re和AVMES scale[21-23],其中Puerto Rico scale主要用于评估介入治疗并发症风险和不良结局;Buffalo sco re仅用于评估介入治疗的并发症风险;AVMES scale主要用于评估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风险和完全栓塞的可能性。但是,这些分级系统尚未被广泛接受。Jin等[24]利用国内多中心临床数据对以上分级系统进行比较和验证,结果显示Puerto Rico scale和Buffalo sco re在预测并发症的效能上优于AVMES scale;Puerto Rico scale可预测不良结局;AVMES scale可很好地预测完全栓塞的可能性。联合使用

这些分级系统,针对不同的bAVM进行综合评估,能更好地对完全栓塞的可能性、并发症和不良结局进行分层。

推荐意见:

(1)对于证实为自发性颅内出血或无明显诱因长期头痛、癫痫或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应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包括CT平扫及CTA和(或)MRI及MRA,必要时以排除bAVM;

(2)对于CT及CTA和(或)MRI及MRA明确或可疑bAVM的患者,应行DSA检查,明确bAVM的血管构筑特征;

(3)脑出血原因不明、急性期行DSA阴性的患者,推荐2~4周后再次行DSA检查,排除血肿占位效应引起的假阴性。

适应证

bAVM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完全消除畸形团。bAVM的治疗需要建立在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的基础上,应进行如下思考:(1)是否需要治疗:

即治疗风险是否高于自然风险,干预性治疗后患者是否受益;(2)如何治疗:即选择何种治疗方式能使患者受益最大化。

目前,未破裂bAVM是否需要治疗仍存争议。2013年未破裂bAVM 随机对照试验(ARUBA)的研究结果显示,保守或内科治疗优于干预性治疗[25]。也有学者提出,该试验存在选择性偏倚和随访时间短等缺点[26]。多项ARUBA类似研究发现,干预性治疗效果要优于保守或内科治疗[27-29]。国内外研究表明,穿支动脉供血、畸形相关性动脉瘤和幕下、深部、小型、高流量动静脉瘘以及单一引流静脉、深静脉引流、引流静脉狭窄、引流静脉迂曲扩张等是bAVM自发性出血的高危因素[30-33]。因此,具有这些血管构筑特征的bAVM应给予积极治疗。另外,Lv等[34]回顾性研究显示,深部、穿支供血、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数量较多等特点与非出血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一定的干预治疗对

防止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部分未破裂bAVM患者,由于心理压力过大,生命质量明显下降,存在较为严重的焦虑或抑郁情绪,对于此类患者应给予一定的干预措施,使其获得心理上的安慰。

鉴于破裂bAVM的再出血风险以及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应给予积极治疗,此观点已被广泛接受[6]。bAVM破裂可引起SAH、IVH和IPH。Lv等[35]研究发现,患者年龄较大、功能区和IPH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破裂bAVM急性期,如果血肿较大有明显的占位效应,引起脑疝或严重

的临床表现,则需要马上清除血肿,对于位置表浅的小型畸形团可一并切除。脑室出血量较多或引起脑室铸型的患者,需要急性期给予脑室外引流术。由于急性期血肿引起的占位效应对畸形团有压迫作用,引起血管构筑变化。因此,对于深部或复杂的bAVM,只需清除血肿,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重新行DSA评估bAVM血管构筑特征后再考虑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治疗。对于无需急性期行血肿清除的破裂bAVM,可急性期给予保守治疗(有明确或可疑出血点的患者除外),待患者进入恢复期(出血后2~6周)后,再次行DSA评估bAVM的血管构筑特征,择期行介入治疗或其他干预性治疗低[6,36-37]。

推荐意见:

(1)破裂bAVM应给予积极治疗;

(2)未破裂bAVM,若具有出血相关危险因素或相关症状,建议积极治疗;

(3)未破裂bAVM,若无上述危险因素,但由于bAVM的存在引发患者高度焦虑、影响工作和生活,症状明显或进行性加重者,可予介入治疗;

(4)开颅手术、介入治疗及SRS治疗均可治愈的bAVM,可以选择介入治疗。

治疗策略

一完全性栓塞

若不考虑bAVM的血管构筑特征,介入治疗对bAVM的完全栓塞率平均为13%[38]。van Rooij 等[39]研究显示,中小型、位置表浅、供血动脉微导管超选性好、畸形团轮廓清晰的致密型bAVM更容易获得完全性栓塞;而穿支供血、大型、丘脑基底节区、脑干以及弥散型bAVM很难达到完全性栓塞。Dmytriw等[40]也主张对中小型、深部非功能区不适宜外科手术的bAVM施行完全性栓塞。回顾性研究显示,对于最大直径<3cm的bAVM、单一动脉供血和单一动静脉瘘是预后良好的重要血管构筑特征,完全栓塞率达70%[41]。因此,单纯介入治疗bAVM的完全性栓塞主要针对中、小型bAVM,一般为Spetzler—Martin Ⅰ一Ⅲ级。位置表浅的、大多数能够完全栓塞的bAVM,也可通过手术完全切除;但是对于位于深部的bAVM,介入治疗具有显著的优势,完全性栓塞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另外,Viñuela等[42]纠研究发现,液体栓塞剂单纯栓塞供血动脉末端后,即刻造影显示畸形团完全闭塞,但是复发率较高。因此,应该避免栓塞剂单纯栓塞供血动脉末端,而应使栓塞剂尽量渗入畸形团,降低复发的可能性。

介入治疗bAVM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约为25.0%(7.6%~55.0%),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约为6.6%(0%~18%)[38]。Lopes等[22]研究发现,畸形团体积、深静脉引流、供血动脉数量和功能区是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影响因素。Dumont等[23]研究表明,供血动脉的数量、功能区以及供血动脉的直径与介入治疗bAVM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关。Jin等[24]研究发现,一次性栓塞供血动脉数量≥3支可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功能区bAVM是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已经被多项研究证实。另外,Hartmann等[43]研究显示,对于小型bAVM,可一次性进行完全性栓塞;对于中型或大型bAVM,一次性栓塞畸形团要控制在1/3~1/2以内,2次栓塞之间间隔4~6周比较安全,这样可使畸形团内的血流有充分的时间重新达到血流动力学的平衡。

推荐意见:

(1)中小型、非功能区、供血动脉微导管超选性好的bAVM,可个体化制定完全性栓塞策略;

(2)小型bAVM可一次性施行完全栓塞;中、大型bAVM推荐分期栓塞,一次性栓塞畸形团体积一般控制在1/3~1/2以内,推荐2次栓塞之间间隔4~6周,避免引起正常灌注压突破(no rmal perfusion pressure breakthrough,NPPB)。

二开颅术前栓塞

对于部分中型和大型bAVM,单纯靠一种治疗方式很难达到完全治愈,比如伴有深部动脉供血和深静脉引流的大型bAVM,介入治疗和SRS治疗受畸形团体积的限制,无法达到治愈。由于颅内深部供血动脉和深静脉引流的存在,外科手术风险极大,因此需要多种治疗方式联合治疗[44]。bAVM的介入治疗可通过多个机制改善外科手术的疗效,首先是可以闭塞深部的、外科手术难以到达的供血动脉,可使既往手术不能治愈的bAVM 达到外科治愈[45]。其次,当bAVM合并畸形相关性动脉瘤,并且临床表现有急性出血时,栓塞治疗可使病情稳定而等待手术的实施。再次,术前栓塞可减小畸形团体积、减少供血动脉的数量、降低bAVM的血流量,尤其对于深部供血支或高流量动静脉瘘,术前栓塞可降低手术难度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37]。术前栓塞最常应用于Spetzler—Martin 分级Ⅲ级的bAVM,尤其是位于深部和有深部供血动脉的表浅畸形团;术前栓塞也常应用于Spetzler—Martin分级Ⅳ~V级、但仍可考虑外科切除的bAVM。对于这种大型bAVM的术前栓塞,也可以分期进行,一次性栓塞畸形团体积不要过大,可避免因局部血流动力学失衡而引起NPPB[46]。栓塞后外科手术时机的选择尚无定论[33],Natarajan等[47]认为,为了避免栓塞术后bAVM破裂(或由栓塞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导致)或复发,外科手术应尽早实施,一般在栓塞后数日内为宜。复合手术是目前bAVM综合治疗的发展方向[48],在栓塞后即刻对畸形团进行切除,可

使栓塞更加彻底,即避免了出血或复发的风险,也降低了多次麻醉的风险,同时还可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推荐意见:

(1)考虑行开颅切除的bAVM,若伴有开颅手术难以达到的深部动脉供血,推荐术前栓塞开颅术中难以达到的供血动脉;若伴有深静脉引流或高流量动静脉瘘,推荐术前部分栓塞,降低畸形团内的血流量;若畸形团体积较大(Spetzler-Martin分级Ⅳ~V级)、供血动脉数目和引流静脉数目较多,推荐术前栓塞部分畸形团;

(2)考虑行开颅切除的bAVM,宜在栓塞后早期(数日内)实施,有条件的医院可实施复合手术。

三SRS治疗前栓塞

SRS治疗前栓塞的目的可以归为2个:一是消除畸形团出血的高危因素,降低SRS治疗后和畸形团闭塞前期间的出血风险。SRS治疗的周期较长,一般需要2—3年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对畸形相关性动脉瘤和高流量动静脉瘘进行靶向栓塞后可使bAVM更加稳定,降低SRS治疗期间

的出血风险。SRS治疗前栓塞的第二个目的是减小畸形团的体积,使其适合行SRS治疗。SRS治疗的治愈率随着bAVM体积的增大而减低,适应证一般为<3cm的畸形团。如果畸形团<3cm,则直接行SRS治疗可达到很好的效果。对于中型bAVM,部分栓塞后使畸形团体积<3cm,再行SRS 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33,49]。有研究表明,对于小型bAVM,SRS治疗后2年治愈率可达80%[50]。Gobin等[51]通过治疗125例bAVM患者发现,术前栓塞超过畸形团体积30%以上的患者,行SRS治疗的治愈率可达65%。对于大型bAVM,应首先行栓塞治疗,减小畸形团体积,再联合其他治疗方式,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提高治愈率。目前,栓塞后行SRS治疗的时机尚无定论,时间间隔从1d至数年不等,中位数为3个月[52-53]。美国bAVM放射治疗指南建议栓塞治疗数周后行SRS治疗,可降低栓塞和SRS叠加作用所导致的术后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54]。

推荐意见:

(1)对于拟行SRS治疗的小型bAVM,推荐介入治疗首先消除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后行SRS治疗;

(2)对于拟行SRS治疗的中型bAVM,推荐行部分栓塞,消除危险因素的同时,使畸形团体积缩小后行SRS治疗。

四靶向性栓塞

靶向性栓塞是指针对bAVM薄弱点进行的介入栓塞治疗。Huo等[55]和Xiaochuan等[56]回顾性研究显示,靶向性栓塞治疗对预防bAVM出血或再出血安全有效,不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并可使出血风险低于自然出血的风险。美国心脏和卒中协会(AHA)推荐[33],对于破裂bAVM,出血急性期、潜在出血点(如动脉瘤)可被识别时,应进行有针对性的靶向性栓塞,可降低再出血的风险,为二期(2~6周)治疗提供保障。如果未发现出血的薄弱点,不推荐部分栓塞,因为部分栓塞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并增加其他部位的血流(潜在的破裂风险)。出血亚急性期或慢性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bAVM血管构筑特征,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各种治疗方式均无法治愈的Spetzler—Martin分级Ⅳ~V级的bAVM,若DSA发现畸形相关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薄弱点或潜在出血点,可针对性的靶向栓塞,以降低出血或再出血的风险[57-58]。

推荐意见:

(1)破裂bAVM急性期:DSA明确出血的危险因素,建议行靶向性栓塞;DSA未发现明确的出血危险因素,可待二期处理畸形团;

(2)未破裂bAVM:可采取靶向性栓塞治疗相关危险因素。

五姑息性栓塞

对于外科手术无法切除、介入治疗和SRS治疗又无法治愈的大型、功能区或深部的bAVM,针对畸形相关性动脉瘤或高流量动静脉瘘进行栓塞治疗,可降低出血和再出血的风险;对于因静脉高压、盗血等引起的顽固性临床表现如癫痫或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部分栓塞可降低出血的风险或缓解症状[59]。部分栓塞需要逐步进行,一次性栓塞供血动脉的数量和畸形团体积要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免因NPPB而引起脑出血。也有研究显示,对于多种方式联合治疗均难以治愈的大型bAVM,部分栓塞会增加出血的风险[60]。因此,对于此类bAVM,是否需要对危险因素以外的畸形团进行部分栓塞,尚存争议。对于多种方式联合治疗均难以治愈的bAVM,若无危险因素和顽固性临床表现或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保守治疗的风险低于干预性治疗[25]。

推荐意见:

目前难以治愈的bAVM,若引起出血、顽固性临床表现(如癫痫或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可进行姑息性栓塞。

手术入路

动脉入路是介入治疗bAVM的传统治疗方法,但是有些bAVM具有穿支动脉供血、供血动脉走行长且迂曲等特点,经动脉入路栓塞无法实现或治疗风险较大。随着栓塞材料和栓塞技术的不断进步,静脉入路栓塞bAVM成为一种新的尝试,通过静脉途径使栓塞剂逆流,在畸形团内弥散,主要适用于破裂的、需要干预性治疗的、供血动脉超选性差或无法超选、深部或功能区外科手术无法切除的、小型和单一静脉引流的bAVM[61]。静脉入路治疗bAVM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使栓塞剂逆流,在畸形团内弥散,尤其对于伴有动静脉瘘的高流量bAVM。非黏附性液体栓塞材料Onyx胶在可控性方面要优于黏附性栓塞材料,更适用于静脉入路。静脉入路栓塞bAVM 时,需要动脉入路进行辅助,一方面可以随时进行造影或微量造影;另一方面,对于高流量动静脉瘘,可利用球囊辅助技术暂时阻断或降低血流量,促进液体栓塞剂在畸形团内弥散。在出现出血性并发症时,动脉置管还可作为保护措施[62]。另外,“高压锅技术”是另外一种静脉入路栓塞bAVM的新技术险[63],通常将注射Onyx胶的微导管置入引流静脉靠近畸形团处,同时另一输送弹簧圈的微导管置入引流静脉。在引流静脉内填入弹簧圈后(弹簧圈位于注射Onyx胶微导管末端的近心端),再注射

Onyx胶栓塞畸形团。当Onyx胶反流至弹簧圈时,弹簧圈和Onyx胶形成牢固的栓子,起到“楔子”的作用,在远心端形成高压,减少Onyx胶的反流,有助于其更好的向畸形团内弥散。在利用“高压锅技术”的同时,可采用球囊辅助技术在动脉端暂时减少或阻断血流,降低畸形团内和静脉内的压力,有利于Onyx胶向畸形团内弥散。在静脉入路栓塞bAVM的过程中,超选及撤管时容易损伤引流静脉,尤其是深静脉系统,一旦受损后果严重[64]。

推荐意见:

动脉入路是介入治疗bAVM的传统方法,对于动脉入路栓塞无法实现、外科手术又无法切除的bAVM,可以选择静脉入路治疗。

栓塞材料

目前,常用于bAVM介入治疗的栓塞材料包括:固体栓塞材料(弹簧圈、球囊、聚乙烯醇粒子PVA和线段等)和液体栓塞剂[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和Onyx胶等]。弹簧圈主要用于栓塞大型动静脉瘘和畸形相关性动脉瘤[65];球囊一般用于暂时减少或阻断血流;最常用的是液体栓塞剂Onyx胶,其次为NBCA胶[8]。

NBCA胶为黏附性液体栓塞剂,液态的NBCA胶单体与血液中的亲核基团发生释放热量的快速催化聚合反应。NBCA胶聚合的速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纯NBCA胶几乎在导管尖端即刻形成聚合反应。加入碘油可使栓塞剂显影,同时减慢了聚合的速率,聚合反应的速率随着加入碘油量的增加而逐渐减慢,NBCA胶的浓度约为20%~50%,NBCA胶的浓度越高,聚合速度越快[8]。碘油和NBCA胶混合的目的是使栓塞剂更好地在畸形团内弥散,微导管头端呈“楔形”嵌入供血动脉末端,则液体向前流动受控于注射的速率,更易于控制。

Onyx胶是非黏附性液体栓塞剂,由乙烯醇共聚物(EVOH)、钽粉(增加其不透x线性)和二甲基亚枫(DMSO)组成。当该聚合物遇到水溶液如盐水或血液时,DMSO从聚合物中快速弥散逸出,使聚合物沉淀为柔软的、海绵状的固体。当前用于bAVM栓塞的EVOH聚合物主要有两种:Onyx -18(含6%EVOH)和Onyx-34(含8%EVOH),EVOH的浓度越高,聚合物沉淀的速度越快。注射过程中,Onyx胶呈圆柱状沿着最小阻力的路径向前移动。Onyx-34一般用于栓塞高流量的动静脉瘘,弹簧圈和球囊辅助有助于降低血流量,提高栓塞的安全性。Onyx胶栓塞通常使用“栓子和推挤”技术,栓子具有防止反流和促进Onyx胶向前流动的作用。EVOH 具有血管毒性,注射速率每分钟不能超过0.3ml,0.16ml/min较为合适[8]。当开始注射后,某一时间点胶体不再向前流动并出现反流,此时注射可暂停1~2min。再次注射时,这一过程将重复发生,反流形成新的栓子,直至微导管头端被Onyx胶包裹并形成坚固的栓子。当再次开始注射时,

固化的栓子将阻止反流,使Onyx胶向畸形团内流动。开始注射时,操作者可以选择性的用Onyx-34注射形成栓子,然后用Onyx-18继续栓塞畸形团。导管头端的反流一般限制在1.0~1.5cm以内,以免引起撤管困难。如果注射时阻力较大,应停止注射,以免引起微导管破裂。

与NBCA胶相比,Onyx胶的非黏附性显示出若干优点。由于Onyx 胶是非黏附性的,固化时间比NBCA胶慢,标准注射时间更长,更易控制,且不容易粘管,微导管更容易撤出。与NBCA胶相比,Onyx胶可以获得更加完全的畸形团固态铸型,提高了bAVM的栓塞率。栓塞剂很好地在畸形团内弥散,而不是仅仅栓塞供血动脉末端,是避免复发的关键[8]。对于大多数bAVM,尤其是丛状的致密畸形团,许多神经介入科医生已经用Onyx胶取代了NBCA胶。Onyx胶的潜在优点包括能栓塞更多的畸形团和栓塞过程更加安全。然而,也有数据并不支持此结论[66]。

推荐意见:

(1)液体栓塞剂栓塞bAVM:一般根据置管血管直径及迂曲程度将反流控制在1.0~1.5cm以内,以免造成拔管困难。对于必须长距离反流,在考虑拔管困难的情况下,可选择头端可解脱微导管或考虑置管于体内;

(2)对于高流量的瘘型bAVM:推荐使用较高浓度的液体栓塞剂,同时可利用球囊或弹簧圈部分或全部阻断供血动脉,使血流流速降低或阻断血流,尽可能降低栓塞剂过多的进入引流静脉的风险。

并发症的处理

颅内出血是bAVM介入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包括术中出血和术后迟发性出血。许多原因可以引起bAVM栓塞术中出血,技术性因素包括导管或导丝刺破供血动脉、夹层破裂、畸形团破裂、动脉瘤破裂、撤出导管时损伤血管等。术中操作轻柔及避免强行撤出微导管是预防术中出血的关键[67]。bAVM介入治疗后迟发性出血的原因主要是静脉流出道梗阻或NPPB。栓塞剂进入引流静脉,使引流静脉狭窄或闭塞,畸形团流出道受阻可引起迟发性出血。低阻力、高流量的大型bAVM或具有高流量动静脉瘘的bAVM容易出现NPPB,因为这种畸形团盗血现象严重,栓塞后血流动力学改变较大。术中或术后一旦出现bAVM破裂出血,可采取适当地降低血压、气管插管、过度换气、渗透性利尿,必要时行外科手术、血肿清除等措施,可能的情况下完全切除畸形团[68]。

介入治疗引起缺血性并发症的技术性因素包括液体栓塞剂从微导管顶端呈分散的微滴向前移动、导管或导丝引起的动脉夹层和血栓、栓塞畸形团远端供应正常脑实质的血管、栓塞剂不慎反流栓塞了邻近导管顶端的正

常分支等;缺血性并发症也可由血栓形成引起。若出现缺血性并发症或脑血管痉挛而引起临床症状,则应尽早进行“3H”(升压、扩容和血液稀释)治疗[69]。常用的药物包括:钙拮抗剂、镁剂、罂粟碱和蛋白激酶抑制剂等。药物使用后,若患者症状进行性加重或突然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则应立即行DSA检查,根据DSA检查情况选择抗脑血管痉挛药物动脉灌注或痉挛血管的球囊扩张,二者可联合使用[70-71]。

bAVM介入治疗的其他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血肿、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微导管留置、对比剂过敏及急性肾功能不全等,应给予相应治疗。粘管不能撤出时,通常将微导管在保持适当张力下从股动脉穿刺点处剪断,然后包埋在股动脉内。新型头端可解脱微导管(Apollo,ev3;Sonic,BALT)的应用,可减少这种并发症的发生。

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 rmation,bAVM)为先天性疾病,年发生率约为1.12~1.42/10万人[1-4]。脑出血是bAVM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年出血率约为2.10%~4.12%,初次就诊时出血的患者约占36%~68%。初次脑出血后再出血的风险增高,第1年约为9.65%~15.42%,以后逐年下降,5年后为1.70%~3.67%[5-6]。bAVM出血后的年致残率和致死率分别约为1.7%和1.0%[7]。鉴于破裂bAVM有较高的再出血率,破裂bAVM需要积极治疗已经得到广泛认可,而未破裂bAVM是否需要治疗及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尚有争议。 目前对bAVM的干预性治疗方式主要有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治疗及多种方式联合治疗。作为单独治疗方式或联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介入治疗在多数情况下可作为bAVM的首选治疗方法[8-9],尤其是对于外科手术风险较大的位于颅内深部、功能区及破裂并伴有动脉瘤的畸形团,在bAVM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bAVM的治疗较为复杂,目前对bAVM介入治疗的适应证选择及具体治疗策略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为了给神经介入医生提供参考依据,bAVM介入治疗编写委员会经过多次讨论,在循证医学及编写委员会专家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使bAVM介入治疗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提高治疗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病因、病理及诊断 bAVM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普遍认为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胚胎时期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研究表明,有超过900种基因与bAVM有关,其中约300种基因表达上调,560种基因表达下调[10-11]。bAVM的形成由这些基因控制的复杂血管生成调控网络异常引起,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生长因子受体、转化因子家族、表皮生长因子和蛋白激酶等。脑组织缺血、缺氧可能在引发上述因子异常表达中起关键作用[12]。在各种血管生成调控因子及内皮细胞、细胞外基质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整合蛋白、免疫球蛋白、钙黏素及层黏连蛋白等一系列蛋白的表达异常导致血管发生异常和血管重建异常[13]。另外,血流动力学因素在bAVM形成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各种因素导致的局部毛细血管发育异常,以动静脉直接沟通的形式遗留下来,导致静脉压力过大而扩张,加上侧支循环的形成和扩大,形成缠绕迂曲的畸形血管团。目前尚没有一种机制能够解释bAVM的确切成因及血管生成发育异常的根源。

脑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经验探讨

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后颈部血肿并发症管理体会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后颈部血肿与术中、术后肝素用量之间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 年4 月至2015 年7 月绍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开展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13 例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颈部血肿并发症情况,分析与术中应用肝素剂量和术后抗凝、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之间的关系。 结果:13 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病人中1 例在术后第二天出现颈部血肿,急 诊行气管切开和切口部分拆线,术后恢复良好。该例术中常规应用肝素3000 单位,因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为防止术后脑缺血事件发生,术后继续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每天100mg 口服和低分子肝素4200 单位皮下注射,一天2 次。低分子肝素在颈部血肿发生当天停止使用。其余12 例术中静脉注射肝素3000~5000 单位,术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未用低分子肝素。所有病例术前常规每天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持续3 天以上,2 例术中颈动脉切口缝合后用鱼精蛋白拮抗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抗凝药低分子肝素可能是导致术后颈部血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字颈动脉,手术,并发症 脑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经验探讨 【摘要】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方法在脑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科从2013 年5 月—2015 年5 月共6 例行Onyx 胶介入栓塞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评价疗效。 结果:2 例单次达到完全栓塞,1 例分次达到完全检塞,3 例大部分栓塞后

进行伽马刀治疗。 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是目前治疗脑A VM 的主要方法,随着现代影像学和血管内栓塞技术的进步,能够提高Spetzler-Martin 高级别脑AVM 的治愈率,降 低手术风险;是大型的和位于重要功能区的脑AVM 的安全、有效治疗方式。良好的手术麻醉,娴熟的血管内栓塞操作,可以减少周围重要神经及血管的副损伤,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既可单独进行治疗也是综合治疗中的首选治疗手段。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血管介入 onyx 胶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传统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手术的高风险和术后神经功能 的废损使患者的生存质量下降。近年来血管内介人栓塞治疗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已经成为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首选方法或综合治疗中的首先治疗方法。我科从2013—2015 年,通过神经放射介人栓塞方法治疗6 例脑动静脉畸形。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 例患者均为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其中,女2 例,平均35 岁;男4 例,平均32 岁。5 例患者表现自发性颅内出血。1 例患者为癫痫发作。自发性出血中,脑实质内出血3 例。脑室内出血2 例,均行非手术住院治疗后好转。 1.2 方法:①常规在DSA 机下经右股动脉穿刺并置动脉鞘,行左、右颈内 和椎动脉全脑造影。根据结果再加作特殊位置照片。②根据造影结果,择期行单侧或双侧股动脉置管,沿脑血管畸形病变主要供血动脉的位置上行至病变位置,经反复左、右或特殊位置造影后,排除正常供血动脉后,注入Onyx 胶,退出后再次全脑造影。评价效果。 1.3 疗效评价:栓塞后再次全脑造影显示AVM 消失>90% 为完全栓塞,AVM 消失60%-90% 为大部分栓塞,AVM 消失<60% 为小部分栓塞。 2 结果 6 例患者经脑造影结果显示,从位置上看,血管畸形病变位于脑实质内5 例,1 例位于硬膜下和脑皮质内。从显示的病变大小看, 3-6cm 3 例,>6cm 3 例。从显示供血情况看,仅1 例是单一动脉供血,余均为多支血管供血,在多支血管供血中,1 例为颈内动脉多支供血,1 例为颅内颅外动脉同时供血。有3 例是同侧颈内动脉+ 椎动脉供血。在栓塞治疗中,单一动脉供血者采用一次性全栓塞治疗,多动脉供血者根据畸形血管团的供血情况,从主要供血血管进入首先栓塞,再根据栓塞情况选择进入其余供血动脉进行栓塞,以安全、不造成新的损害为条件。

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护理配合

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护理配合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 28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与积极的护理配合。结果 28例患者全 部治愈,有效率为100%,治疗并发症少。结论对脑动静脉畸形进行血管内栓塞 治疗患者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护理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对保证栓塞的疗效 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治疗护理配合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5-0242-02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胎儿时期脑血管形成异常导致的先天性疾患。脑动静脉畸形常可导致脑出血、脑缺血等一系列脑功能障碍。一般发生在蛛网膜下腔、脑 内或脑室内,甚至形成脑内血肿。多见于中青年,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微 创介入手段经血管内栓塞术对脑动静脉畸形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其痛苦小, 操作简单,治愈率较高,目前多被应用于AVM介入治疗。同时配合高效正确的 护理,更能够提高AVM的治愈率。现将本院收治的28例AVM患者进行介入治 疗和护理经过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本院共收治28例AVM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其中,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龄9~46岁,平均27.5岁。 1.2临床资料 剧烈头痛、头昏20例,神经功能障碍1例,癫痫发作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 1.3辅助功能检查 全部患者进行CT或MRl、MEA检查后,进行了全脑血管数字减影(DSA)确诊 检查。AVM位于颞顶叶15例,顶枕叶6例,顶叶4例,枕叶和额叶3例。 1.4 S&M分级 Ⅱ级16例,Ⅲ级12例。 1.5手术方法 根据影像学资料,了解畸形血管团的大小、供血动脉来源、位置、走向等制 定治疗方案。常规消毒右侧腹股沟,给予患者进行全身麻醉,采用Seldinger技术。由DSA引导下经右股动脉穿刺留置6F动脉鞘管。然后再从鞘管插入6F引导管至 颈内动脉于椎动脉2椎体以下,进行全脑血管造影,以便了解和判断AVM部位、大小、形态、供血情况和引流静脉情况。再送入微导管、微导丝,漂浮至畸形血 管团内,进行选择造影检查,在DSA机透视下缓慢注射ONYX,将病灶填塞。栓 塞后在透视下多角度造影显示畸形血管团栓塞情况,然后撤出导丝、导管及鞘管。术中密切观察,防止畸形团的引流静脉阻塞。 2 护理配合 2.1术前准备 2.1.1护理人员准备 对于复杂的AVM,护理人员参加术前讨论,了解病变特点及畸形团的供血动 脉和引流静脉情况,了解介入治疗方案及其潜在危险性,对可能发生的颅内出血 等并发症做好应急准备,制定详细而全面的护理计划。

颅内动静脉畸形护理常规

颅内动静脉畸形护理常规 【术前护理】 一、症状观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瞳孔的变化。 若双侧瞳孔不等大,则表明有血管破裂出血的可能。二、心理护理:避免情绪激动,防止畸形血管破裂。给予其 心理上的支持,使其对疾病的痊愈有信心,从而减轻病 人的心理负担。 三、术前准备: 1、体位准备:绝对卧床,避免剧烈活动。 2、常规准备检查:术前完善各项检查及化验,结果 备全。 3、消化道准备:向病人宣教合理饮食,多食富含纤 维素的食物,防止便秘。必要时给予缓泻剂应用。 4、呼吸道护理:禁烟,注意冷暖变化,以防感冒后 用力打喷嚏或咳嗽诱发畸形血管破裂出血。 5、术前一日准备:抽血交配、备血、做药敏试验, 术前晚洗澡,禁食12小时,禁水4-6小时。 6、术晨准备:测量生命体征,留置导尿,协助病人 穿手术衣,戴腕带。根据医嘱术前用药,CT或MRI 片带入手术室。 【术后护理】 一、生命体征观察:严密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尤其注

意血压变化,如有异常应立即通知医师。准确记 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保证出入量平衡。 二、体位与运动护理:清醒者保持头高位,即床头抬 高15-30°。患者血压平稳后给予翻身,动作轻柔,同时观察肢体活动及感觉情况。 三、呼吸道护理: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及时清理分 泌物,防止吸入性肺炎。长期卧床者应注意肺部 情况,及时翻身拍背,促进有效咳嗽,防止发生 肺部感染,可根据听诊和胸片有选择性的进行拍 背。 四、消化道护理:宜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 食物。保持大小便通畅,忌用力屏气排便,三天 无大便需给予缓泻剂。 五、伤口与引流管护理:保持头部敷料清洁干燥,如 有引流管应保持引流管通畅,并观察引流量、色、 及性质的变化,若短时间内引流大量血性液体, 应及时通知医生。 六、特殊药物护理:按时给予脱水及抗癫痫药物,以 防止病人颅内压增高或癫痫发作。如有癫痫发作,应立即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吸痰、吸氧,同时防止 坠床等意外伤害,予床栏保护适当约束四肢,置 口咽通气导管,配合医生给予镇静剂抗癫痫药物。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上传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上传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脉管畸形和脉管瘤的介入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分院心血管二科胡佳心 脉管瘤(vascular tumor)亦称管型瘤,是婴幼儿常见的发生于血管和淋巴管系统的良性肿瘤,分别称和。但近来发现,有的脉管病变并非真性肿瘤,没有内皮细胞增生,只能称脉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所以,更准确说脉管性疾病系来源于血管或淋巴管的肿瘤或畸形。 脉管畸形包括血管畸形和淋巴管畸形,先天性血管畸形(congenital vascular malformation,CVM)是胚胎发育阶段的“原始血管系统发育异常”引起的几乎累及循环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包括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淋巴管)的复杂病变。病变可发生于人体任何部位,但以下肢和头颈多见。这类病变虽然出生时即存在,但进展相当缓慢,有时到青春期或更晚才发现。一些病例病变复杂,或者病灶部位过大、过深,或者累及重要血管神经和器官,或者出现严重并发症,不仅常规治疗难以见效,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一般地说,血管畸形是一团异常的成熟的血管有一定的占位性质,其危害主要是由于破裂出血,或血管栓塞。还有一些病例因血流动力学严重异常,贸然进行手术切除或结扎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出现难以再处理的严重后果。 一、血管畸形和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血管畸形和血管瘤的治疗:超过90%的脉管性疾病可介入治疗。最复杂的脉管性疾 病-动静脉畸形:首先介入治疗。 1. 手术切除:优点是:一次性切除病变。缺点:创伤大、出血多、有疤痕、恢复慢、风险较大。 (1) 对于肿块局限于某一部位、解剖结构清晰且未累及深部组织、切除不影响功能、能缝合或植皮而无皮肤缺损、术前经彩超或CT了解血流动力学情况估计不会大出血者给予手术切除。其中包括婴幼儿体表血管瘤、局限性低流量血管畸形、局限性高流量血管畸形等。 (2) 对于颈部血管淋巴混合瘤累及深部,与咽喉,口底等重要器官或腺体毗邻的患者,术前行三维CT血管成像精确定位。术中仔细分离,最大限度地切除瘤体。

脑动静脉畸形诊疗规范(最新版)

4 脑动静脉畸形 脑动静脉畸形(A VM)是脑血管畸形中的一个主要类型,其产生是由于胚胎期脑原始动脉及静脉并行,紧密相连,中间隔以两层血管内皮细胞。如两者之间发生瘘道,血液就直接从动脉流入静脉,形成血流短路,而引起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显微镜下畸形组织呈一大堆较成熟的大小不等的血管结构,其间夹杂有硬化的脑组织。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头痛:多数病人主要症状为长期头痛,常为偏头痛样,但部位并不固定而且与病变的定位无关。当畸形出血时,头痛加剧,且伴有呕吐。 2.癫痫:约1/3以上的病人以发作起病,多呈限局性抽搐。该症状有一定定位意义。确诊年龄越小,越容易出现癫痫症状。癫痫发生风险统计:10-19岁;20-29岁,30-60岁。偶然发现或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的病人多无癫痫发作。 3.出血:可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脑室内出血和硬脑膜下出血等。常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亦可无任何原因。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出血的高峰期为15-20岁,每次出血的死亡率为10%,病残率为30-50%。小的动静脉畸形常比大的更易表现为出血。 4.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及智力减退:由于脑盗血现象病变远端和邻近脑组织缺血,旧之对侧肢体可出现进行性肌力减弱,并发生萎缩。在儿童期发病,当病变大而累及脑组织广泛者可导致智力减退。 5.颅内杂音:当畸形体积大、部位表浅,特别是伴有硬脑膜动静脉畸形时可听到。6.占位效应:比如小脑桥脑角(CPA)的A VMs引起的三叉神经痛7.儿童动静脉畸形常有大的中线位置的动静脉畸形并引流入增大的大脑大静脉(Gale静脉,即"Galen 静脉动脉瘤")。还可伴有: A.脑积水合并大头畸形:多由于增大的Galen静脉压迫中脑导水管所致。 B.心功能衰竭伴随心脏肥大。 C.前额静脉突起,多因静脉压增加所致 8.临床分级

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

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是目前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尤其是位于重要功能区、位置特别深的脑内或巨大病灶,可采取在数字减影下动脉内栓塞的方法,以减少畸形血管病灶的血液供应,使病变消失、减小或有利于进一步的手术或放射切除。 一、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适应症 (1)单纯畸形血管及供应动脉栓塞术:适用于非功能区,小血管畸形,只有一支供应动脉的单纯病变。 (2)术前畸形血管供应动脉栓塞术;适用于高血流的广泛或多发性病变不能切除者,或用于广泛血管畸形切除术前,作为一种预备性手术,可防止术后高灌流合并症。 (3)愕斗派渲瘟魄暗脑ぶ瘟啤J跚巴ü 窝 芩ㄈ 够 窝 芩跣〉揭欢ù笮『?(小于3厘米)行愕斗派渲瘟啤£ 二、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通过微导管把各种栓塞物质(真丝线段, NBCA,ONYX胶等)导入到动静脉畸形的供血动脉或畸形团内,从而达到消除病灶或缩小畸形血管团的一种。 经动脉栓塞 经动脉栓塞时,如果使患者治愈或得到相对长期的缓解,必须使用液体栓塞材料,并且液体栓塞材料进入瘘口,甚至至引流静脉近端。常用于静脉途径难以到达,或引流静脉不能闭塞的患者。一般而言,除海绵窦区外,均可经动脉注射NBCA进行栓塞。 经静脉途径栓塞

安全、有效,可以通过显影的静脉窦栓塞、不显影的静脉窦栓塞、钻孔直接穿刺填塞。凡是脑血管造影证明引流静脉不再引流正常脑组织的静脉血,即不具有正常引流功能均可闭塞,但闭塞的前提是微导管能进入临近瘘口的引流静脉。钻孔直接穿刺填塞适用于静脉窦闭塞,无法进入引流静脉窦内,或经静脉窦路径过长,难以到位者。 三、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优点 (1)对全身的低侵蚀性。可在局部麻醉下经大腿根部股动脉进行穿刺并导入治疗导管。 (2)对脑组织创伤小,不开颅。 (3)手术时间短。 (4)不损伤血管周围的正常穿通血管,可降低手术并发症。 结语: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对于病程病情不同的患者,发挥的作用并不一样。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病情进展和需求选择合适自己的治疗方式。

脑动静脉畸形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脑动静脉畸形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摘要:总结30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做好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征、脑灌注不足、癫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预防与护理,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并发症;护理 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AVM)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多数患者发生自发性脑出血或突发癫痫后就诊。癫痫一旦发作,患者颅内压骤然升高,使原有的脑畸形血管破裂出血,脑动静脉畸形病灶破裂出血后,有较高的再出血风险,如能急诊手术一次性完整切除脑动静脉畸形病灶,可减少再出血风险,大大提高患者预后[1]。因此对于脑动静脉畸形破裂急性出血合并脑内血肿的患者,急诊静脉畸形病灶清除同时行血肿清除减压为手术最佳方案[2]。对于未破裂出血的畸形脑血管,还可以选择介入栓塞等治疗方法。由于术中或术后会发生血液重新分配,病灶周围脑组织小动脉自动调节功能丧失,可能无法耐受增加的血流量,导致血液过度灌注,引发脑肿胀、广泛渗血等并发症[3],增加致残发生率。我院对30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现对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21~72岁。首发症状:特发性癫痫3例;突然头痛、呕吐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27例。瞳孔变化:双侧瞳孔等大等圆11例、一侧瞳孔散大17例、双侧瞳孔散大2例。术前GCS评分:13~15分5例、12~9分10例、

8~6分13例、5~4分2例。影像学检查:27例患者CT提示急性脑出血,出血量30~90mL。其中左侧额叶4例、右侧额叶5例、左侧颞叶2例、右侧颞叶5例、左侧枕叶4例、右侧基底节区2例、右侧顶叶3例、一侧小脑半球及蚓部2例。3例以癫痫首发症状的患者,经CTA检查提示:左侧额叶AVM1例、右侧颞叶AVM2例。27例合并脑出血的患者予急诊手术,术中清除脑内血肿同时发现血管畸形予切除23例;4例术中未发现血管畸形,术后经CTA检查提示合并血管畸形,3例再次行血管畸形切除,1例予血管内栓塞及伽玛刀治疗。另外3例患者中,2例予行血管畸形切除术;1例予血管内栓塞过程中发生出血,再予开颅手术。手术过程中18例出现2000mL以上的大出血,最高达5000mL左右。6例患者术后30分钟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立即复查头颅CT提示左侧颞叶自发性脑出血,量约50~60mL,诊断为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征(normalperfusionpressurebreakthrough,NPPB),急诊在全麻下行左侧颞叶脑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术后27例合并出血的病例中,完全恢复日常生活13例、部分恢复日常生活(需他人适当帮助)5例、卧床者5例、死亡4例。3例未出血病例中,完全恢复日常生活2例、部分恢复日常生活1例。 2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本组病例大多数是脑血管畸形急性出血的病例,由于是急诊手术,术前影像学资料不全,很难对患者的血管畸形的大小、范围、供血动脉及回流静脉等情况作充分的评估,对手术操作造成一定的困难,因

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治疗选择

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治疗选择论著梁学军 王辉 刘党奇 何睿瑜 崔连旭 徐叶(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广东 佛山 528000) 【摘要】 目的 总结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各种治疗措施及预后,探讨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合理治疗选择。方法 63例 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手术治疗43例,保守治疗20例。患者有放射治疗史4例,后因合并症而手术切除。手术前曾行 介入栓塞治疗者2例。结果 手术治疗的43例中,经过造影检查证实全切除30例,不全切除13例,死亡5例,重残生 存2例,轻度残疾或完全康复36例;保守治疗的20例中(12例为IV级病例),死亡5例,重残生存3例,轻度残疾或完全 康复12例,随访提示再次出血3例,继发脑积水1例。结论 手术全切除是颅内动静脉畸形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 无法手术的病例,建议患者行放射治疗或保守治疗和随访;介入栓塞治疗可作为巨大颅内动静脉畸形手术治疗前的辅 助处理;对于放射治疗后出血或放射性脑病的病例,建议患者积极手术切除病灶。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Study on treatment of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in63patients and their outcome.LIANG Xue-jun,WANG Hui,LIU Dang-qi,et al.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Foshan,Foshan Guangdong528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ational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Methods Forty three cases were treated by resection of AVM,while20cases were treated with conservative treatment.In resection group,4cases of them were done by radiation therapy before their resection,two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embolization before resection,and37cases were only done by resec?tion.Results In resection group,30cases were done with complete resection according to their post-operative MRI or DSA,while13cases with subtotal resection.Out of them,5cases died,2cases suffered with severe disability,and36cases were good after surgery.In conservative treat?ment group,5cases died,3cases were with severe disability,and12cases recovered after treatment,but3patients were re-bleeding,one case complicated with secondary hydrocephalus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Conclusion Total resection is the best option for AVM,while conserva? tive treatment and follow-up would be considered to be an acceptable option for safety of patients with high grade AVM.Preoperative embolization for large AVM is helpful for complete resection.Resection should be done for those with bleeding after radiation therapy or with radiational enceph?alopathy. 【Key words】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urgical treatment;Conservative treatment 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血管性疾病[1,2],手术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法[3-5],但有一定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而介入治疗和放射治疗的发展让神经外科医生有了更多选择。我科2002年8月至2009年8月共收治了AVM患者63例,治疗效果良好,现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3例颅内AVM患者均经CT、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辅助检查确诊,其中男性41例,女性22例,年龄1个月至74岁,平均3 2.5±17.4岁。以出血起病47例,以癫痫起病12例,单纯头痛4例。出血后形成脑疝10例。有放射治疗史4例。手术前曾行介入栓塞治疗者2例。 1.2 辅助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47例可见急性出血,其中脑实质内出血45例,伴脑室内出血8例,而仅脑室内出血2例;16例可见团块状病灶,均有病灶钙化。均行MRA或CTA或DSA检查。根据主要累及的区域:额叶20例,颞叶15例,顶叶4例,枕叶7例,基底节区6例,脑干和小脑10例,多发型1例。病灶最大径0~3cm者20例,3~6cm者37例,>6cm者6例。 1.3 分级 按照Spetzler-Martin分级系统,I级19例,II级18例,III级10例,IV级4例,VI级12例。1.4 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43例,其中急诊手术14例,择期手术29例;保守治疗20例。术前积极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术前有机会获得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根据畸形血管团的大小和部位,采取较之稍大1~2cm的皮瓣和骨窗,常规开颅,从脑沟中找到畸形的血管团,术中控制性降压至80~90/50~60mmHg,必要时使用动脉瘤临时阻断夹,先断离表层的供血动脉,注意避免断离动脉化的静脉,环形分离血管团的边缘,断离了深层的供血动脉后,完整取出畸形血管团。手术中注意保护过路的静脉和避免进入血管团操作手术。在没有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病例中,术前CT显示脑内血肿有占位效应的,说明血管团较小,而且多位于血肿的周围,反之,血管团较大,位于血肿内。采用的皮瓣和骨窗也较大,先清除部分血肿,松弛脑组织后再按照上述步骤切除血管团。而保守治疗主要是应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以及对症等治疗,并不进一步处理推测存在的畸形血管团。 1.5 疗效判定标准[6] 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进行评定,I级:完全恢复;Ⅱ级: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Ⅲ级:需人帮助,扶拐可行;Ⅳ级:卧床,但保持意识;V级:植物生存。随访时间为1年。 2 结果 手术治疗的43例中,经过造影检查证实全切除30 · 63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Vol.12,No.1 Jan.2013万方数据

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

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Onyx胶介入栓塞术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22例脑动静脉畸形Onyx胶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护理。结果:所有病例愈合良好,仅2例在术后出现穿刺点渗血。结论:术前护理充分、术中紧密配合,术后护理到位是确保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nursing care in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with embolization.Methods:To analyze the clinical data of 22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rteriovenous.Results:All patients achieved successful treatments. Only 2 of them occurred the complications of bleeds.Conclusions:Adequate preparation and relevant nursing care are the main elements in a successful embolization.[key words]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Embolization;Nursing care 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 VM)为一种先天性脑血管病,由相互缠结、迂回扩张的血管团构成,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之间存在一个或多个瘘口,其间缺乏毛细血管床,从而使动脉之间的瘘口产生快速高流量的分流。其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血管内栓塞治疗、伽马刀治疗及非手术治疗[1]。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日趋成熟[2]。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非常重要[3-5]。本课题旨在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在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术治疗的重要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脑动静脉畸形患者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9~35岁。所有病例均经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确诊为脑动静脉畸形。其中10例表现为脑出血,12例表现为癫痫。主要临床症状有反复头痛、头晕、视力模糊、呕吐、抽搐、意识障碍、肢体无力等。22例患者中,10例患者知情同意,12例家属知情同意。 1.2 介入相关材料及药品的准备 超滑丝、交换导丝、6F脑造影管、6FMPD导引导管、6F导管鞘、1.2F微导管;仪器准备:数字减影机、高压注射器、心电监护仪、血管穿刺包、另加无菌中单、治疗碗、输血管2条、三通管2个、5ml注射器、10ml注射器。各种急救物品及药品:氧气,吸痰机保持应急状态,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异丙嗪、安定、利多卡因、造影剂、肝素钠、罂粟碱、Onyx胶、5%葡萄糖液等。 1.3 治疗结果 22例A VM患者经医生精心操作及术中护理密切配合,顺利完成介入栓塞治

大脑动静脉畸形影像表现

---------------------------------------------------------------最新资料推荐------------------------------------------------------ 大脑动静脉畸形影像表现 王峰大脑动静脉畸形的影像学表现 1/ 54

脑动静脉畸形? 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是脑血管畸形中最多见的一种(其他三种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症、静脉畸形),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约72%在40岁前起病,男女比例约1.1-1.2:1

---------------------------------------------------------------最新资料推荐------------------------------------------------------ 3/ 54

病因? 胚胎时期,原始动静脉并行排列,紧密邻接,如果此时脑血管正常发育受阻,动静脉之间直接沟通,其间无毛细血管网相隔,即形成动静脉畸形 ? 有人发现动静脉畸形中的动脉业已发育成熟,而静脉内皮细胞在形态上停留于胚胎时期的水平,认为动静脉畸形是静脉发育障碍所致

---------------------------------------------------------------最新资料推荐------------------------------------------------------ (一)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 年龄:72%在40岁前起病 ? 部位:85%幕上,15%幕下 ? 98%单发,多发者见于Wyburn-Mason和Rendu-Osler-Weber综合征 5/ 54

动静脉畸形

?继续医学教育? 动静脉畸形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Randolph S. Marshall 著 孔令学 刘伟 郑鲁 译 1 引言 1.1背景 脑动静脉畸形(AVM)出血占所有卒中的2%。因为AVM是青年人脑出血的原因之一,故有必要对与AVM处理有关的诊断和治疗步骤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与脑AVM有关的病死率为10%,致残率约为50%。 1.2病理生理学 AVM是一种先天性病变,是许多动脉与静脉纠结在一起形成的复杂血管团,其间通过瘘道直接连接。动脉的肌层不完整,引流静脉通常因通过瘘道的高速血流冲击而扩张,二者之间没有毛细血管床。这些异常血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还不清楚。目前正在研究血管活性蛋白的无序生产情况,以找出血管形成与病理生理学之间的联系。 AVM通过3种主要途径导致神经功能缺损。(1)出血最常见于脑实质内,也可见于蛛网膜下腔或脑室;(2)对于未发生出血的患者,AVM通常可导致癫痫发作,大约50%的患者会发生癫痫;(3)很少一部分患者在几个月到几年内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缺损,这种缓慢进展的神经功能缺损与AVM的血流虹吸作用使毗邻脑组织缺血(盗血现象)有关。另一种解释是逐渐增大的A V M的占位效应或引流静脉的静脉高压引起了神经功能缺损。 1.3频度 在美国,脑AVM的发病率还不清楚,总体人群的终生检出率约为1/10万。A V M的全球发病率也不清楚,通常认为与美国的发病率相近。 1.4病死率和致残率 虽然美国大约有30万人患脑A V M,但估计只有12%出现症状。出血后病死率为10%~15%,致残率约为50%。 1.4.1出血 AVM患者发生颅内出血的总体危险性为每年2%~4%。具有某些特殊血管造影特点的A V M首次或再出血的危险性增加,这些特点包括:存在回流至脑深部小的引流静脉,AVM病灶内动静脉压力相对较高。后一特点只能利用超选择导管血管造影才能测定。再出血发生率为15%~20%,通常发生在出血后第1年内。虽然A V M出血的最初症状与其他原因的脑出血难以区别,但其恢复相对较好,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AVM患者较年轻,部分是由于脑功能重组造成的。 1.4.2癫痫 以癫痫作为首发症状的A V M患者占1/4~1/2。癫痫可以是局灶性发作或进一步发展为大发作。通常应用抗惊厥药就能取得满意疗效。 1.4.3偏头痛 10%~50%的AVM患者会出现头痛。如果没有癫痫或出血,顽固性头痛可能是惟一的临床症状。头痛可能表现为典型偏头痛或表现为非特异性无显著特征的头痛。 1.5种族 尚未发现有种族差异性。 1.6性别 无性别差异。 1.7年龄 尽管普遍认为A V M是先天性的,但临床症状最常见于青年人。AVM导致的出血或癫痫发作作为一种突发现象可发生在儿童或40岁以上的成人,不过儿童时期以偏头痛较为常见。66%的成年AVM患者在年轻时曾有过轻微的学习障碍史,提示AVM早期表现主要是亚临床性的,容易漏诊。

大脑动静脉畸形(AVM)的治疗原则

大脑动静脉畸形(AVM)的治疗原则 大脑动静脉畸形(AVM)是大脑中连接动脉和静脉的异常血管的一种混乱。动脉负责将富含氧气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大脑。静脉将缺氧的血液送回肺部和心脏。大脑的AVM干扰了这个重要的过程。动静脉畸形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但最常发生在大脑或脊柱。即便如此,脑部avm仍然很罕见,只影响不到1%的人口。AVMs的原因尚不清楚。大多数人天生就有,但偶尔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形成。它们很少在家族间遗传。脑avm的治疗原则。 一些大脑AVM患者会出现一些症状和体征,比如头痛或癫痫。AVMs通常是在脑部扫描后发现另一个健康问题或血管破裂后导致脑部出血(出血)。一旦确诊,大脑AVM通常可以成功治疗,以防止并发症,如脑损伤或中风。 脑AVM的治疗原则 脑AVM的治疗是为了防止出血、清除血肿、改善盗血和控制癫痫。目前为止,脑AVM治疗策略有四种:显微神经外科、介入血管内技术、放射外科、栓塞后手术的联合治疗。 选择治疗要考虑到利弊。一般来讲,对于Spetzler-MartinⅠ级、Ⅱ级病变,首选外科手术切除。对于小病灶,由于部位和供血血管解剖情况,手术可能危险性增大:可考虑放射外科治疗。对于1级病变,常选择栓塞后手术的联合治疗。对于IV、V级病变,单纯外科手术危险度高,不主张推荐。 对于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高危的病变,可考虑放射外科治疗。放射外科对小病灶效果更好:故此方法主要用于小病灶而非大病灶。然而,病变体积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病灶的部位、患者年龄、症状、血管周围解剖情况也要考虑到。对于可用手术治疗的小病灶( Spetzler-Martin I、II级),手术比放射外科危险度小。对于大病灶( Spetzler-MartinIl~V级),若目标是完全闭塞病灶,可考虑联合放射外科治疗。放射外科和栓塞介入部分治疗大型病灶并不能消除出血的危险。 手术治疗:目前仍然是首选的根治方法 显微外科技术和麻醉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完全切除病灶甚至功能区附近的AVM,只有很低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血管内介入治疗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扩大了手术适应症和安全性。 1、外科手术时机选择 AVM最好是进行择期手术。有时因血肿大、危及生命,需急诊手术清除。此时,只有容易控制的浅表AVMs可随血肿一并切除。著AVM复杂,清除血肿、患者恢复段时间后,复查血管造影,再进行二次手术。 标准的手术是显微镜下切除病变。通常首先阻断供血动脉,接着切除异常血管团,最后切除

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护理配合

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护理配合 发表时间:2013-02-25T15:52:20.2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5期供稿作者:李宗业柯欣伍秀娟[导读] 栓塞结束后中和肝素,根据肝素化时间计算其残余量,按lmg鱼精蛋白中和肝素lmg(125U)计算,静脉注射。 李宗业柯欣伍秀娟(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放射科介入室广东江门 529030)【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 28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与积极的护理配合。结果 28例患者全部治愈,有效率为100%,治疗并发症少。结论对脑动静脉畸形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患者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护理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对保证栓塞的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治疗护理配合【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5-0242-02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胎儿时期脑血管形成异常导致的先天性疾患。脑动静脉畸形常可导致脑出血、脑缺血等一系列脑功能障碍。一般发生在蛛网膜下腔、脑内或脑室内,甚至形成脑内血肿。多见于中青年,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微创介入手段经血管内栓塞术对脑动静脉畸形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其痛苦小,操作简单,治愈率较高,目前多被应用于AVM介入治疗。同时配合高效正确的护理,更能够提高AVM的治愈率。现将本院收治的28例AVM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和护理经过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本院共收治28例AVM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其中,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龄9~46岁,平均27.5岁。 1.2临床资料 剧烈头痛、头昏20例,神经功能障碍1例,癫痫发作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 5例。 1.3辅助功能检查 全部患者进行CT或MRl、MEA检查后,进行了全脑血管数字减影(DSA)确诊检查。AVM位于颞顶叶15例,顶枕叶6例,顶叶4例,枕叶和额叶3例。 1.4 S&M分级 Ⅱ级16例,Ⅲ级12例。 1.5手术方法 根据影像学资料,了解畸形血管团的大小、供血动脉来源、位置、走向等制定治疗方案。常规消毒右侧腹股沟,给予患者进行全身麻醉,采用Seldinger技术。由DSA引导下经右股动脉穿刺留置6F动脉鞘管。然后再从鞘管插入6F引导管至颈内动脉于椎动脉2椎体以下,进行全脑血管造影,以便了解和判断AVM部位、大小、形态、供血情况和引流静脉情况。再送入微导管、微导丝,漂浮至畸形血管团内,进行选择造影检查,在DSA机透视下缓慢注射ONYX,将病灶填塞。栓塞后在透视下多角度造影显示畸形血管团栓塞情况,然后撤出导丝、导管及鞘管。术中密切观察,防止畸形团的引流静脉阻塞。 2 护理配合 2.1术前准备 2.1.1护理人员准备 对于复杂的AVM,护理人员参加术前讨论,了解病变特点及畸形团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情况,了解介入治疗方案及其潜在危险性,对可能发生的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做好应急准备,制定详细而全面的护理计划。 2.1.2材料准备 材料包括:①栓塞材料:美国EV3/MTI公司的微导管;微导丝;0NYXl8/20液态栓塞系统,每一系统包括ONYX1.5Ml ×1瓶,DMS01.5mL×1瓶,ONYX专用注射器2个,DMSO专用注射器1个。②备用栓塞材料:Magic微导管,NBCA,超液化碘油。③普通材料:心电监护仪,压力泵,微量泵,电磁炉,水壶,震荡机。④药物:肝素钠,鱼精蛋白,罂粟碱,尼莫地平。 2.2术中护理 2.2.1一般护理 热情接待病人,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缓解其紧张及恐惧心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简单的手术操作步骤,于左侧足部建立静脉通道,使用套管针及三通,以利于2路液体同时输入,便于术中给药及抢救。留置球囊导尿管,避免术中膀胱涨满不适,也便于观察尿量。 2.2.2微导管塑型 准备电磁炉和水壶,烧开水并保温,以备术中微导管塑型。在全脑血管造影结束并决定AVM栓塞方案后,选用合适的微导管,将电磁炉由保温状态调至加热,使水沸腾,利用壶嘴冒出的水蒸汽进行微导管塑型。 2.2.3防止颅内出血 ①给予心电监护、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监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血压、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尿量,并注意观察显示屏上的影像学变化,协助术者及时发现异常。②将平均动脉压控制在70~80mmHg,高血压病人则控制在基础血压的2/3,以防止部分栓塞后残存畸形团内压过高而破裂,以及防止由于动静脉短路被阻断,原处于低灌注状态的正常脑组织的血流量突然增加,发生NPPB突破,而导致严重的脑肿胀甚至颅内出血。 2.2.4防止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①穿刺成功后即给予全身肝素化,首次静脉注射肝素钠的剂量为mg一病人体重(kg)×0.7,1h后静推首次量的50%,接下来每小时静推10mg。②备压力泵及导管内冲洗用生理盐水2套,压力泵加压至300mmHg,术中连接Y形阀,持续冲洗导引导管和微导管,防止血栓形成、脱落而造成脑梗死。密切观察压力泵的压力变化,及时加压和补充生理盐水。③术中发生脑血管痉挛时,应用罂粟碱、尼莫地平等扩张血管,解除痉挛。静脉输注尼莫地平时要用微量泵,严格控制滴速,以防血压骤降。 2.2.5栓塞结束护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