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检测:热力环流【有答案】

高考地理复习检测:热力环流【有答案】
高考地理复习检测:热力环流【有答案】

高考地理复习检测:热力环流【有答案】

一、选择题

下图为晴天我国某绿洲与周围沙漠气温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图所示的月份可能是

A.1月B.3月C.7月D.11月

2.该绿洲可能位于

A.吐鲁番盆地B.河西走廊C.黄土高原D.内蒙古高原3.关于图中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A.第一天9:00-15:00之间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B.第一天0:00-6:00之间地面风从绿洲吹向沙漠

C.第二天0:00-6:00之间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D.第二天9:00-15:00之间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读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某学校附近一处山谷的等高线、夏季某日不同时刻25℃等温线图,图中a、b等温线表示当地时间10时、16时气温分布状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有关25℃等温线分布的时刻及主要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a等温线表示10时,西坡是阴坡

B.a等温线表示16时,东坡是阳坡

C.b等温线表示10时,西坡是阴坡

D.b等温线表示16时,东坡是阳坡

5.山风是沿山坡吹向谷底的风,谷风正好相反。当日,在相同的天气和地面状况下,图中甲、乙两地比较,正确的说法是

A.上午,甲地谷风比乙地弱B.甲、乙两地最高温时刻相同

C.下午,乙地谷风比甲地弱D.甲地气温日较差可能比乙地小

下图为某区域等值线分布图,其中a<b<c<d<e。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6.若为等高线分布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位于集水区,有利于河流发育B.甲地坡度比乙地小

C.甲地气温低于乙地D.乙地北部有一小盆地

7.若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风力比乙地大B.甲地为晴朗天气

C.乙地受低压槽控制D.甲乙两地都为阴雨天气

8.若为等温线分布图,甲为海洋,乙为陆地,PQ为海岸线,下列诗句与图示季节最吻合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C.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D.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图甲为北半球某地区的热力环流剖面示意图,图乙为该地区近地面与600 m高空气压差垂直分布剖面示意图。回答9~10题。

9.有关气压和气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压:②地高于①地 B.气压差:②③小于①④

C.近地面气温:M高于N D.气温:③小于④

10.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处风向为西北风 B.b处盛行下沉气流

C.c处风向为西南风 D.d处盛行上升气流

大湖湖泊与湖岸之间存在着局部环流,如图为我国某大湖东湖岸某时刻实测风速(m/s)垂直剖面图,完成11~12题。

11.形成大湖湖泊与湖岸之间局部环流的根本原因是( )

A.湖、岸地形高低差异B.湖、岸热力性质差异

C.湖、岸太阳辐射差异 D.湖、岸植被类型差异

12.图示环流最明显的时间可能是( )

A.夏季白天 B.夏季晚上

C.冬季晴天 D.冬季阴天

读图文材料,回答13~14题。

13.下列描述中,不符合图中所示浮尘天气形成过程的是( )

A.乙地气流下沉且低空风速小

B.高层气流带来的沙尘飘落乙地

C.上升气流将乙地的沙尘扬起

D.甲地沙源地的沙尘被大风扬起

14.下列四幅天气图中的乙地,最可能出现图中所示浮尘天气的是( )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疆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水总量的94.8%,蒸发占出湖水总量的60.45%,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年有减小的趋势。湖区内湖陆风(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

材料二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

(1)结合材料,分析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的原因。

(2)根据材料,找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3)分析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原因。

(4)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16.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珀斯是一个多风的城市。夏季以微风为主,一天中风向多变,冬季风力强劲,素有澳大利亚“风城”之称。

热力环流中气压值的判断

热力环流中气压值的判断 有关大气压强的规律: 1、气压高低取决于单位体积空气柱的重量,一般而言,空气密度越大,单位空气柱重量越重,因此产生的大气压强越大。 2、一般来说,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因此气压越低。 3、热力环流示意图中的高低气压是以同一水平面(或说同一海拔高度)来比较的,例如近地面受热的地方形成低压,遇冷的形成高压,这一低一高都是指近地面的气压高低,从近地面往高空,空气越来越稀薄,因此,气压越来越低,到了高空分别形成高压和低压,这里一高一低,都是指同海拔的高空气压值。 一、理解与应用 例1. 图一中箭头表示空气的运动方向,试比较a、b、c、d四处气压值的高低。 步骤: (1)根据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小可判断:a、d>b、c (2)根据气流运动方向,标出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的变化情况,如图二所示。可知d >a,b>c,由步骤(1)、(2)可得。 例2. 如图三,试比较①、②、③三处气压值的大小。 步骤: (1)分别过①、③做近似于图中虚线的等压面,如图中虚线所示。 (2)根据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可知在垂直方向上,等压面的气压值也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从而可知①>②>③。 二、延伸与拓展 例3. 如图四所示,根据垂直剖面气压的变化,判定热力环流方向。

A. a→b→c→d B. a→d→c→b C. b→c→d→a D. c→d→a→b 要做此题必须理解热力环流中等压线的弯曲(倾斜)方向与气流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 图五是对称的暖低压和冷高压,即温度场的暖中心和气压场的低压中心重合,冷中心和高压中心重合。在暖低压的配置中,地面的低压中心由于其温度高,所以气压随高度的降低较四周慢,到一定高度后,低压中心附近的气压反而较四周高,成为一个高压系统;而冷高压则相反(等压线变化如图六) 因此,在热力环流中近地面等压线的弯曲(倾斜)方向与气流的运动方向相反,高空则相同;近地面热源气流上升,冷源气流下沉。因此,根据上述原则答案选B项。 三、同类变式 例4. 下图是等压面分布示意图,正确的是 答案:BC 例5. 下图为某地由热力原因而形成的高空等压面分布图,读图回答第(1)—(3)题。 (1)比较甲、乙两地的天气状况:甲地___________;乙地___________.

最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力环流-和风考点11讲解

考点十一:热力环流与气温 【考点命题规律分析】 [考点趋势剖析] [考点分层透析] 【典型例题1】(2015·四川文综,7—8,8分)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 布图。读图回答⑴~⑵题。 (1)该城市可能位于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B.40°N 附近大陆西岸 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 D. 40°N 附近大陆东岸 (2)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图形解读】

【解析】第⑴题,读图知,城市冬季等温线在0℃以下,说明位于温带地区。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是热带或亚热带气候类型,最冷月气温大于0℃。40°N附近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大于0℃。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受暖流影响,气温大于0℃。40°N附近大陆东岸是温带季风气候区,最冷月小于0℃。第⑵题,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热岛效应强,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结合前面分析,城市纬度较低,降雪的可能性小。通过城市环流,大气污染物容易扩散至郊区。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中心区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答案】⑴D ⑵A 【考点透析】一、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及成因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其形成原理如下图所示: 热力环流的形成可归纳为:近地面冷热不均(根本原因)→大气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直接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2.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影响 ⑴海陆风环流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2.3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1.用关于三国“诸葛亮火烧葫芦峪”故事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达到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标准。 5.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再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思考、归纳、表达、交流的能力. 6.让学生小组活动探讨地理知识和原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理念】 1. 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实例让学生探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人类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明确人地应该协调发展的道理。 2.教学中要淡化知识讲解,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就由学生自己去看;凡学生能说得清楚的都由学生自己去说。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高考地理必考地质灾害知识点汇编

高考地理必考地质灾害知识点汇编 1.什么是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地质灾害会造成怎样的危害 地质灾害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例如,云南小江流域近40 年来发生严重泥石流25 次,造成163人死亡,55 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6906 万元。1991 年9 月23 日发生于云南省昭通市头寨沟的滑坡,总方量1800 万m 3 , 造成216 人死亡。1989 年四川华莹山溪口镇的滑坡型泥石流造成221 人死亡。 3、地质灾害分哪些级别 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4.什么是崩塌 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一般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的高陡坡上。 5.什么是滑坡 滑坡(也称走山)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滑坡多发生在坡度小于50度的斜坡上。 6.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也称蛟龙)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水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划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三类,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和稀性泥石流;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中国的自然灾害》

第45讲中国的自然灾害 考纲展示考点扫描切脉高考 1.我国地震、泥石 流、滑坡等地质灾 害的产生机制与发 生过程。 2.我国台风、寒潮、 干旱、洪涝等气象 灾害的形成原因。 3.我国自然灾害多 发区的自然环境特 点。 本讲最近几年考查的考点和考题如 下: 1.中国的地质灾害,如2013年山东 卷第33题,2013年浙江卷自选第12 题,2012年福建卷第40B题等。 2.中国的气象灾害,如2013年全国 新课标卷Ⅱ第43题,2013年安徽卷 第34(2)题,2011年山东卷第31题等。 3.中国的水文灾害,如2013年全国 新课标卷Ⅰ第43题,2012年安徽卷 第34(2)题等。 本讲常考查的形式如下: 1.常结合我国地貌示意图和文 字介绍材料,考查对地质灾害类 型的分析、成因的探究及危害的 阐释能力。 2.常以区域图为载体,结合图 中等高线、河流水系等特征,考 查洪涝灾害发生的月份及原因 分析。 3.常结合等值线示意图,考查 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成因 分析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P3~P8]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率高、强度大,这与我国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框图表示如下: 2.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 (1)成灾人口集中省区: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 (2)农业灾情区域分异:东部受洪涝、干旱、冷冻、冰雹等影响,种植业灾情严重;西部受雪灾、旱灾、虫灾等影响,牧业灾情严重。 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灾害带范围主要灾害种类危害 海洋灾 害带 东部和南部海域台风、风暴潮、赤潮等 影响海洋渔业、石油平台、 船舶、港口东南沿 海灾害 带 连云港以南的东 南沿海地区 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 海水入侵等 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 场等造成严重灾情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 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 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 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 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 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 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冰块盆和热水盆,在玻璃箱

高中地理2.2地质灾害教案

地质灾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 2.理解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正确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树立预防为主、监测预报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 1.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方法 对第一个问题主要采用谈话法和讨论法,第二个问题采用综合分析法,第三个问题以学生自学、教学归纳、引导为主。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景观图片或录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地质作用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引导)地质作用有些进行得十分缓慢,不容易被人们觉察,如海陆变迁。但有些就进行得非常迅速、激烈,如山崩、地震、火山喷发等,往往造成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4.6 地质灾害(板书) 一、主要地质灾害(板书) 1.地震(板书) (教师首先播放一段有关地震的录像资料,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请大家看完录像后思考下列问题: (1)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2)哪些地方易发生地震? (3)震源与震中是怎样区别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略) (教师补充)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即板块运动有关,还记得老师在讲课时曾这样说过:板块内部较稳定,交界地带不太平,火山、地震常发生。 从图4.24中可看出:震中和震源在一条垂线上,震中位于地面,而震源处于地球内部,即发生地震的源地。 地震的大小就是震极。一般情况下: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分析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分析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分析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材分析】本节课包括两部分知识,即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基础,掌握这部分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天气系统,气候的成因做好铺垫。从本节内容来看,总体安排从因到果,从整体到局部:大气热力作用影响地面受热状况,而地表受热的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大气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课时安排两节,第一节学习热力环流,第二节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学情分析】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所以学生对于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很难把握,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掌握等压面的判读。过程与方法:问题导入→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列举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热力环流,培养大家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等的形成。【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等压面的判读。【教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专题22自然灾害与防治AB卷含答案

第二十二单元自然灾害与防治 A卷全国卷 地质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及防御 1.(2016·新课标全国Ⅰ,43,10分)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深入森林带。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暴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10分) 解析古乡沟上游地区沟谷堆积物数量大,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该地冰川量大,夏季消融,同时夏季降水量大,为泥石流的发生提高了动力条件。中游地区狭窄的河谷,坡度大,更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 答案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2.(2014·课标全国Ⅱ,43,10分)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下图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10分) 解析由图可知该地每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且6月份最多。暴雨是诱发泥石流的重要原因,福建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所以6月份最多,7月份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天气,降水少,地质灾害较少,而8月份东南沿海开始出现台风,所以8月较7月多。 答案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8月相对集中,其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3.(2014·课标Ⅰ,43,10分)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10分) 解析地处断裂地带,岩石破碎,这里山高谷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域,此次地震造成岩体松动,降雨又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水文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及防御 4.(2016·新课标全国Ⅱ,43,10分)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3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米,其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下河地区高1~2米,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5米,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因此里下河地区易发洪涝灾害,下图示意里下河地区位置和河网分布。 提出里下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10分) 解析主要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分析。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四周高,缺少入海河道,因此通过河道整治、分蓄洪工程与水库的建设等扩大河道的泄洪量、分流、疏导和拦蓄洪水,以减轻洪水灾害。非工程措施主要是预报、管理、保险、宣传教育等。 答案开挖入海新河,改造河网,分散水流;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洪涝期间排水;修筑蓄洪(水库),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退耕还湖;加强预报监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高考地理 热力环流

2012高考地理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热上升或冷下沉)→水平气压差异→水平运动(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即形成风) 说明:①冷热不均是导致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即知道冷热差异可以画出热力环流,反之知道热力环流可 ③高气压和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的气压状况;同一地点在垂直方向上永

④等压面弯曲方向与气压高低的关系遵循“高凸低凹”原则:等压面凸起是高压区(如上图A、D处),下凹是低压区(如上图B、C处)。 2.常见的形式 (1) ①成因:城市生产、生活释放出大量人为热,而城市的热容量又较小,热量不易扩散,导致城市在空间上形成了一个温暖的“热岛”。城市热岛的存在使城市空气上升,与郊区下沉气流形成城市热力环流;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向城市 ②应用:为了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在城市规划时,一定要注意研究城区上升气流到郊区下沉的距离。一方面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2) 在沿海地区,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升高,空气在高空由大陆流向海洋;近地面,陆地上形成低气压,海洋上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海风(如下图a)。夜间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上低,空气冷却下沉,地面气压比海面高,使下层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如下图b) 海风和陆风的转换时间,随地区和天气而定,一般,海风开始于11时,到13—15时最强,此后逐渐减弱,到17—20 (3) 在山坡和山谷地区,白天由于山坡上空气增温快,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如下图a);谷地中心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称之为反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空气冷重而沿坡面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如下图b);谷地中心垂直方向上,气流辐合上升,称之为反山风。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14:2.1.1 思维导图 大气环境之热力环流过程、意义

大气环境之热力环流(一)过程、意义 1.大气的热源 (1)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2)直接来源(近地面大气):地面辐射。 2.受热过程 (1)地面增温:大部分A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近地面大气增温:地面以B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近地面大气增温。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同时大气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大部分热量以C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典题在线 1.(2011·全国文综,9~10)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1)~(2)题。 (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 (2)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影响山体效应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山体基面高度和降水。图a示意山体效应概念模型,图b、c 示意某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最热月 10℃等温线分布高度。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 (2)简述 10℃等温线在该山体的分布高度差异。 (3)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概述沿 40°N 纬线该山体林线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解题必备 1.突破热力环流的形成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 (1)一个过程 (2)两个方向 (3)三个关系 (1)温差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两地所示)。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M、N处风向所示)。 (3)等压面的凹凸关系: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超强复习提纲

自然灾害复习纲要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以自然异变为诱因;②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 1.旱灾 成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少 特点:具有渐发性,持续时间长,影响的地域广 常发地区:非洲(最严重)、亚洲、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中国四个旱灾中心: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西南(四季旱)、 江淮地区(伏旱) 应对措施:修建水利工程(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善耕作制度,推广耐旱作物;节约用水;加强监测预报;人工降雨;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等 思考:华北地区春旱特别严重,为什么? ①春季雨带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华北地区降水少;②此时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又多大风 天气,水分蒸发快。③春季正值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季节,需水量大;④华北地区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 思考:华北地区冬季比春季降水少,为什么不说“冬旱”更严重? 春季正值冬小麦生长季节,降水少将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冬季,小麦越冬,处在休眠状态,降水少一般不影响小麦的收成,所以没有“冬旱”之说 2.洪水灾害 类型:暴雨洪水(危害最大)、融雪洪水、冰凌洪水 暴雨洪水的成因: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降雨持续时间长或暴雨集中 分布地区:河流中下游地区 我国洪水灾害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南坡多,西坡北坡少 防治洪水灾害的措施:兴修水库;修建堤坝,裁弯取直、疏浚河道等;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湖、还林、还草;加大对洪涝灾害的预报、监测;增强人们对洪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 思考:为什么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①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季降雨多,暴雨集中;②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③东部季风区工 农业发达,城市密集,单位资产密度大;④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如围湖造田,滥砍滥伐,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⑤在河流下游的低洼地从事过多的经济活动,增加了洪灾的风险性

热力环流教案(优质课比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指导: 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伴随最近几次降温过程,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冬天的到来,不禁开始怀念阳光肆无忌惮照射的夏天,夏天人们喜欢去海边避暑,就像大家在视频里看到的,吹着海风,走在海边,水清凉、风清爽,炎热的夏天置身这样的地方真的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么,清爽的风和清凉的海水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热力环流就去尝试解释这个问题。 其实,不止是风,阴晴雨雪,所有的天气活动都是由大气运动导致的,而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在开始我们的探究学习之前,先来了解一个相关概念:气压。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强;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海拔相同,气压相等。 探究活动一:热空气的运动(孔明灯的视频)(时间一分钟) 1、观察孔明灯是如何运动的? 2、思考孔明灯为何这样运动?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地受热,空气膨胀,密度变小,浮力大于重力,空气上升。 探究活动二:冷空气的运动 【模拟实验】 材料: 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cm左右,宽30cm左右,高40cm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 (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用平整的胶合板将玻璃缸上部的开口盖严; (3)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1、观察冰块上方烟雾是如何运动的? 2、认真阅读课本并思考冰块上方为何这样运动?(时间2分钟)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B地冷却,空气收缩,密度变大,重力大于浮力,下沉。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上升、下沉,垂直方向的运动,那么空气的垂直运动会不会引起其他一系列的运动呢?继续实验: 探究活动三: (实验) 1、观察玻璃缸上部和底部的空气是如何运动的? 2、试着用示意图的形式分析空气为何这样运动? (小组讨论,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为热水,B为冰块,A地热,空气膨胀上升, B地冷,空气收缩下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A地空气膨胀上升之后,A地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和同一水平面相比,形成高压;B地空气收缩下沉之后,

练习题13 热力环流和等压线图

练习题13 热力环流和等压线图 1.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 (1)在图中四条“=”上画上箭头,完成热力环流。 (2)甲、乙、丙、丁四地的气压高低状况是。 (3)在垂直方向上,随海拔升高,气压,气温。 (4)在同一高度上,气压高,等压面向凸,气压低,等压面向凸。 (5)若图示区域甲为陆地,乙为海洋,此图显示为。(白天、黑夜)或(冬季、夏 季)的盛行风向。 (6)若该图为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其中表示城区的是地。 2.等压面的判读 (1)判读气压高低 ①同一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比较ABCD四地气压。 ②作一辅助线即可判定同一水平面(同一高度)上的气压高低,如上图气压高;同理,A处气压B 处。即。 (2)判读气流流向 ①同一水平面,气流总是从。近地面B处空气。高空气流方向与近地面。 ②A处,说明该地,空气膨胀,气流上升;而B处,说明该地,空气收缩,气流。 ③该热力环流呈方向。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①判断陆地与(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上凸者为(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湖泊)、上凸者为。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地区,多天气,日较差,如上图中A地;等压面上凸地区,多天气,日较差大,如上图中B地。 3.描述并绘画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在篇子背面

第一组题 1.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A.太阳辐射 B. 大气辐射 C. 地面辐射 D. 大气逆辐射 2.古人有“放火作煴(yūn 燃烧不旺的火堆冒出的浓烟),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防御霜冻做法,该做法使 A. 太阳辐射增强 B.地面辐射增强 C.短波辐射增强 D. 大气逆辐射增强 读图1“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3~4 题。 3.图中表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 A .①减弱 B .②增强 C .③减弱 D .④增强 5.图 2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 ① B.② C.③ D.④ 读图3“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中序号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 A .①——云层反射的大气辐射 B .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C .③——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 D .④——大气反射的地面辐射 7.出现雾霾天气,会使 A .①减弱 B .②增强 C .④增强 D .⑤增强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据此完成8~9题。 8.图4中热力环流的正确画法是 图1 图2 ② ① ③ ④ 图3

高考地理 热点考点集锦 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师版)

高考地理热点考点集锦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师版) 【高考命题剖析】 综合分析近几年新课标地区的高考命题,本部分知识多考查以区域图为背景材料,结合近期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来考查某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地区分布、造成的损失及防御措施,特别是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人类活动的不合理与自然因素相结合所引起的灾害,也是在高考应试准备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高考冲刺策略】 2011年以来,极端天气频繁出现,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高考中,往往以近期发生的自然灾害的地理事实为背景材料,结合区域图、统计资料、气候资料等考查相关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影响及预防措施。要注意具有典型性的灾害,如雪灾、冻雨、台风、地震、干旱、洪灾等。在防灾、救灾方面,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现代技术,对灾害采取适当的应对方法。因此,在最后冲刺阶段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特点和分布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2.结合最新典型案件,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 3.以典型灾害事件,考查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监测与评估中的作用以及地震、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措施。 【核心考点整合拓展】 核心考点一、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和分布 掌握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水文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在我国的分布。 1.自然灾害的类型 四大圈层中的物质运动和异常变化分别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灾害。 (1)大气圈中有热带气旋、干旱、寒潮、暴雨、雪灾、霜冻等气象灾害。 (2)水圈中有洪涝、风暴潮、内涝等水文灾害。 (3)岩石圈中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4)生物圈中有病害、虫害、鼠害等生物灾害。 2.自然灾害的分布 全球自然灾害在空间上呈带状分布,称为自然灾害带,主要有两大自然灾害带。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定稿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热力环流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 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 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 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 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 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 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 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完整版)历年自然灾害高考试题与答案..

2007-2014年自然灾害历年各地高考试题及答案(2014新课标I卷)43,(10分) 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 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 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 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 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 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 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 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2014新课标II卷)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福建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图9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

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况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2014福建卷)B.[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图15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读图回答 问题。 (1)说出滨湖地区涝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涝灾的自然原因。(9分)

(2)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2014山东卷)44、(10分) [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 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 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 比重增加。该地区是我国冰雹天气多发地区,但近60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灾次数却呈明显上升趋势。图11为三江源地区1950-2011年各月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 ⑴简述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 ⑵分析近60年来三江源地区冰雹成灾次数呈上升趋势的原因。 (2014海南卷)25.(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初春气温逐渐升高,山坡上的冻土层和积雪融化,并因重力作用向下移动,形成泥流。 规模较大的泥流能摧毁或掩 埋植被、建筑物、道路灯。 图13所示区域年降水量约 1500—1700毫米,年雨日约 180天,甲地海拔约1000米, 平原平均气温约4℃,公路西 端海拔约3000米。山地1500米以上分布着云杉、冷杉林,林下土层深厚。 分析图示区域公路西半段初春多发泥流灾害的原因。 (2014上海卷)(十八)泥石流是我国一种多发的地质灾害,常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0分)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前系统】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 1 第二章第一节。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季风环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成因” “洋流的成因”等做好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是第二章教材的教学重点。 (二)课程标准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在理解大气热力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特别强调运用图表得出结论,要引导学生多想象,关键是理解。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2.过程与 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T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T分析推理运动过程T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T给出实际生活案例T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 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②通过小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 (五)教学难点冷热不均引起气压高低变化和等压面弯曲的特点。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七)、课时安排 1 课时 二、学生分析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很难把握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课前学生必备的相关知识如大气压强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热力环流专题训练

高考一轮复习热力环流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湖陆风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进湖风),是较大湖泊与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风。下图示意位于洞庭湖东北部的岳阳市某日6~14时的气温与湿度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日,湖陆风的转变及对应的时刻是() A.陆风转湖风8:30~9:30 B.陆风转湖风10:00~11:00 C.湖风转陆风12:00~13:00 D.湖风转陆风13:00~14:00 2.湖陆风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湖陆的热力差异 B.湖陆的湿度差异 C.湖陆的海拔差异 D.湖陆的面积差异 读“我国各气候区城市热岛效应强度(以城乡最低气温差表示)表”,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热力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①城市建筑规模膨胀,降低风速,降低与郊区热量交换难度②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 ③城市大气污染物如CO、SO2、NO x以及悬浮颗粒物增加④工业、交通和生活排放大量废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有关各气候区城市热岛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热岛效应季节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温带 B.太阳辐射强度是造成7月热岛效应差异的主要原因 C.发生城市热岛效应最多的是高原区 D.1月份温带和高原区热岛效应较强与生活采暖有关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图中甲地经常出现浓雾迷漫的现象。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四幅图中,与山谷出现浓雾时段的环流特征相符的是() A. B. C. D. 6.图中甲地山谷浓雾弥漫数日不散,主要是因为() A.太阳辐射较弱 B.气温较低 C.暖湿水汽充足 D.风力较弱 下图是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7.该月份,①、②两地的平均风力相比较() A.①地的较大 B.②地的较大 C.两地相当 D.上半月①地的较大 8.③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此时的盛行风向为()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读“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题。 9.甲地的风向为() A.西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左图为我国西南地区7月等温线分布图,右图为我国西南某河谷地带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