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二级学科

2019年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二级学科
2019年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二级学科

2019年《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二级学科

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入学考试科目

一级学科硕士点召集人签名:(学院盖章)学院院长签名:

2019年《比较文学与跨文化》二级学科

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入学考试科目

一级学科硕士点召集人签名:(学院盖章)学院分管院长签名: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专业: 姓名: 学号:

人类学是所有科学中最具解放性的。它不仅纠正种族和文化优越性的谬论,而且致力于研究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所有民族。它对人的本质的阐明超过哲人的所有反思或实验科学家的所有研究。 ——美国哲学家格拉斯·德·拉古纳文化人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种种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的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即指民族学。民族学是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的学科。文化人类学家所做的最具成就的工作是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原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在英国学术界倾向于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人类学,有时又统称为社会文化人类学。人类学主要分为: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 文化人类学主要研究内容是文化和人,其主要的代表理论为: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功能主义、历史主义、文化与人格、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新进化论等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怀着对种族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厌恶和对落后国家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建立了“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其中以美国人类学之父弗朗兹·博厄斯为个中翘楚。文化相对主义理论的核心人物是梅尔赫尔斯科维茨,他认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批判甚至摧毁那些与自己原有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简单点说就是承认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博厄斯认为,19世纪要发现文化进化规律的企图和把文化发展的阶段模式化的企图,都是建立在不充分的经验、证据之上的;而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独特历史,其形态并无高低之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这些术语只是反映出某些人的“种族中心论”观点,这些人以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比其他人更正确。他还认为,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都有自己的逻辑、社会思想、世界观和道德观,人们不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继博厄斯之后,许多文化人类学家都从文化和个性发展的角度阐发了文化相对主义观点。例如,露丝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指出,各种文化同样都是有效的,现代文化和原始文化都是同样的实现人类潜力的方法,不能认为现代文化比原始文化更为先进高级,不同的文化并无优劣高低之分。而行为的是非标准也是相对的,被一种文化当作异常或病态的行为在另一特定文化体系内却具有特定价值。 对于文化相对主义的“本性”,赫斯科维奇曾有一段精辟的描述:“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评判甚至摧毁那些不与自己原有文化相吻合的东西。” 尽管文化相对主义突破了西方中心论的模式,肯定了异质文化的多元存在,有利于比较文学在向比较文化学拓展时,正确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但其观点中也潜藏着一个悖论:如果所有的文化系统都满足于自身的价值标准,必然推导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最优秀的文化,于是会固守自己的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压制其它文化,结果导致文化孤立主义。而且,文化相对主义无视基本的事实,看不到历史上所有文化的发展都是同纵横交错的各方面因素的作用,包括异已文化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3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4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其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影响研究”。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 5平行研究对文类的各种问题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是美国学派提倡的重要方法。) 6 渊源学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对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外来影响即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艺术技巧等的来源进行研究。按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三种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书面的渊源。 25、笔述渊源:见之于文字的渊源。 26、印象渊源:指风景、艺术品、音乐等在视觉和听觉中的印象,勾起了作家创作的情感和思想 28、集体渊源:指一个作家不是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影响

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17年真题

2017年四川大学914中国文学考研真题 ~~~~~~~~~~~~~~~~~~~~~~~~~~~~~~~ 一、填空(1×10=10分) _______年9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从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_______说,“要是有人问道,第一个‘十年’中反映着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的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呢?我的回答是叶绍钧!” _______称赞《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肖子。” 七月选说_______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老舍”这一篇名是1926年8月起在________上发表长篇讽刺小说《老张的哲学》开始使用的。 《二月》的作者是________。 《九十九度中》的作者是________。 周克芹的代表作是________。 田汉建国后创作的戏剧________,塑造了一位敢于为人民鼓舞欢呼的艺术典型。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选自小说________。 二、现代文学名词解释(4×5=20分) 曹七巧 人的文学 曾树生 高晓声 好一计鞭子 三、问答题(15×2=30分) 鲁迅去世于今已八十年了,你如何看待他在新闻学方面的创作实践及影响,请列举其三种文学体裁,分别以具体作品为例 海外有学者说“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晚清文学与五四新文学究竟有无必然联系?请练习史实略加分析。 四、古代文学名词解释(4×5=20分) 春秋笔法 沧浪诗话 说话 笔记 夷坚志 五、简答(10×3=30分) 试述公安派的文学理论。 试评宋人以才学为诗 试析六朝文笔之辩。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语言性别差异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人是语言的载体,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的主体——人,可以按性别分成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性别在语言上也有很大的差别。例如男女在话语风格、谈话策略、话题内容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女性普遍对发音的正确与否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女性口头言语一般比较流畅、吐字清楚、口齿伶俐,她们比男子更倾向于使用标准、权威的发音方式,对自己在这方面的要求也明显高于男子。女性在说话时喜欢用情感词、强化词、夸张语词、幽默含蓄的词以及带文采的形容词等,而男性说话则直率肯定,男性用粗俗语和诅咒语也比女性多。出现如此多的语言性别差异是有深刻的原因的。归纳起来有如下原因:一.社会文化因素。由于职业、年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身份、地位、场合的不同,导致了语言的性别差异。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因此男女语言差别这一语言现象首先应归咎于地位、作用、支配等社会因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占有一定的社会位置,与他人构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在言语交际中,一般来说,男性处于强势、支配地位,而女性则处于弱势、受支配地位。例如在社会生活中,女性多用附加疑问句回答问题,喜欢用征询不确切的语调,而男性的语言往往是更加有力度,在谈话中起主导作用。这些语言上的特点都是男女在社会上不同地位的反映。 在公共场合或职场上,女性在谈话中喜欢注意给别人以说话机会,如果说得太多时,会感到不好意思,而且不喜欢任何人始终控制整个谈话。而男性在谈话中则力争占主导地位,有时总比别人说得多,而且体察不到应把自己的谈话与他人的联系在一起的必要,常常忽略别人所说,一味强调自己的观点。女性重视谈话的细节,认为这是参与谈话的标志;而男性则不这样谈话,他们不注意照顾别人的谈话。 由于性别、年龄的不同,因此社会劳动分工也不同,这就使不同性别的人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作为人与人之间交际工具的语言也会因人的社会角色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话题、语体、词汇,因此性别语言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另外,性别差异也是一种文化差异,异性交流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不同文化的成员都有自己的交流规则和假设,在跨文化交流中,就会用这些规则和假设,于是,就发生了性别语言差异。 场合的不同,语言的性别差异也不同。一对恋爱中的男女,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他们的语言会是很亲密的。而一旦他们在职场上时,语言就会变得严肃一些。 二.家庭文化及抚养方式对男女语言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孩子的早期经验主要是从家庭中获得的,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充当着导航的角色,而母亲则比较善于表达。男女孩子很小的时候受母亲的影响比较大,而长大一些后,父亲开始引导孩子认识家庭以外的世界,将更大的社会准则(如成就取向)传授给孩子。这个时候,男孩子就会放弃了与母亲的表达性关系,而接受父亲教的模式。然而女孩则继续表现出对母亲表达性关系的依附,接受母亲的角色。所以,无论在任何社会,男孩在玩耍时常模仿他们父亲的活动和游戏,而女孩则承担和接受她们母亲的任务。因此,家庭的影响会使孩子认识到自己性别阳刚或阴柔角色。要是孩子长期和母亲相处,则语言就会更加女性化,否则则更会

比较文学学术系谱中的三个阶段与三种形态

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比较文学学术系谱中 的三个阶段与三种形态 王向远 [提要]比较文学系谱学建构的基本宗旨,就是对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起源、发展、演变加 以系统的评述与研究,寻索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并对中国比较文学加以定性和定 位。在本文的比较文学系谱学体系建构中,比较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的“文学比较”、近代的 “比较文学批评”,现代由“文学批评”转换为“文学研究”并走向学科化;学科化之后又形成了三 种学术形态:法国学派的“文学史研究”形态,美国与苏联学派以理论研究与体系建构为宗旨的 “文艺学”形态,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则超越学派畛域,形成“跨文化诗学”这一新的学术文化形态。 [关键词]比较文学学术谱系文学批评文学史文艺学跨文化诗学 [中图分类号]I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10)05-0130-07 一 比较文学系谱学的建立,首先有赖于对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进行纵向梳理。在历史方法与逻辑演绎的双向运动中,可以将比较文学的学术理论系谱大致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期,古代的朴素的“文学比较”,是比较文学的历史积淀期;第二期,近代的“比较文学批评”,比较文学以文学批评的形态存在,是比较文学的学术先声期,第三期,现代的“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实现了“学科化”。 在19世纪末学科成立之前,比较文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期,也是比较文学学术系谱中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没有形成比较文学的自觉意识与方法论,而仅仅是一种以自国为中心、在有限的国际区域视野中的朴素的“文学比较”,呈现出地域性(非世界性)、偶发性的、简单的异同对比的特征。这种朴素的“文学比较”在古代各文明民族国家,或多或少大都存在,但情况有所差别。在中国,长期以来,汉文学以外的文学很少能够引起中国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与研究者的注意,属于中外文学比较的文字材料极为罕见。有的学者在谈到中国比较文学 031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饮食文化传播研究---以留学生为例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学士学位论文 THESIS OF BACHELOR 论文题目: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饮食文化 传播研究---以留学生为例 学生姓名: 朴率智 学生学号: 5091419072 专业: 传播系 指导教师: 禹卫华 学院(系): 媒体与设计学院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饮食传播研究--以留学生为例 摘要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饮食文化不仅仅指的是对食物的材料的选择和加工,也包括了在消费的过程中,怎样去吃,吃的礼仪,等等。中国人会用不同的食材加工出各种各样的美食,也可以用相同的食材加工出不一样的美食,美食不仅仅是食物,也是一种艺术。饮食文化不仅仅包含了味觉,视觉和嗅觉的满足,也包含了文化的精神。本研究侧重于从跨文化传播学角度来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效果,本课题的文献述评部分侧重于这些方面。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从留学生的视角,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现状,原因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留学生,跨文化传播

STUDY ON THE CHINESE FOOD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 CULTURE -- TAKING THE STUDENTS AS AN EXAMPLELE ABSTRACT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is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Dietary culture not only means food material selection and processing, but includes eating method and etiquette, etc. in consumption process. Chinese can make different food materials into various fine foods and make the same materials into different good foods. Cate is not only food, but also an art. Dietary culture contains not only gustatory, visual and olfactory satisfaction, but also cultural spirit.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analyzing the propagation effect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the part of literature review in this paper places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is aspect. The research result can help us make a deeper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trans-culture communication status and cause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 overseas student. Key words:Chinese dietary culture; overseas student; trans-culture communication

新版海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经验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

备考的时候唯一心愿就是上岸之后也可以写一篇经验贴,来和学弟学妹们分享这一年多的复习经验和教训。 我在去年这个时候也跟大家要一样在网上找着各种各样的复习经验贴,给我的帮助也很多,所以希望我的经验也可以给你们带来一定帮助,但是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不相同,所以大家还是要多借鉴别人的经验,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坚持到底! 时间确实很快,痛也快乐着吧。 我准备考研的时间也许不是很长,希望大家不要学我,毕竟考研的竞争压力是越来越大,提前准备还是有优势的,另外就是时间线只针对本人,大家可以结合实际制定自己的考研规划。 在开始的时候我还是要说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你要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考研,想明白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是靠自我驱动,是有坚定的信心发自内心的想要考上研究生,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内心煎熬,在复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不断的靠近自己的梦想。 好了说了一些鸡汤,下面咱们说一下正经东西吧,本文三大部分:英语+政治+专业课,字数比较多,文末分享了真题和资料,大家可自行下载。 海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4)文艺理论基础(含西方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 (880)比较文学基础 参考书目为:

《文艺理论基础》 1.《比较文学》陈惇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乐黛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十三讲》吴晓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本)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先说一下我的英语单词复习策略 1、单词 背单词很重要,一定要背单词,而且要反复背!!!你只要每天背1-2个小时,不要去纠结记住记不住的问题,你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背,时间久了自然就记住了。 考察英语单词的题目表面上看难度不大,但5500个考研单词,量算是非常多了。我们可以将其区分为三类:高频核心词、基础词和生僻词,分别从各自的特点掌握。 (1)高频核心词 单词书可以用《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真题用书是《木糖英语真题手译》里面的单词都是从历年考研英语中根据考试频率来编写的。 核心,顾名思义重中之重。对于这类词汇,一方面我们可以用分类记忆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用比较记忆法。 分类记忆法,这种方法指的是把同类词汇收集在一起同时记忆。将同类词汇放在一起记忆,当遇到其中一个词时,头脑中出现的就是一组词,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写作用词的准确度和自由度。例如:damp,wet,dank,

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学中家庭社会学浅谈

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学中家庭社会学的浅谈 张成博 (上海交通大学电院5090309407) 家庭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借鉴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家庭个体关系和家庭与社会关系的变化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从本人一学期的社会学通识课的理解上来看,就是从微观角度研究宏观现象的学科,社会是家庭的宏观体现,而家庭则是社会的微观本质,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也促成了社会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可以说,这是一门在我看来意义重大的社会学分支。 下面就从家庭社会学的概况、热点研究课题和解决方向两个角度阐释我对该问题的初步理解。 家庭社会学的概况 (一)家庭的本质 关于家庭的本质理解,是在邓伟志所著的《家庭问题种种》一书中首先引起的,该书对家庭定义的表述是:按血缘和姻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简而言之就是:血缘+经济=家庭。他认为,在血缘和经济两大因素中,经济的关系更为重要。在阶级社会中,不仅姻缘要服从经济,就是血缘关系的亲疏,也要受到经济关系的制约。因此,他认为,家庭的本质,归根结底是一种经济关系。我对这种观点持部分肯定的态度。首先,经济基础确实可以决定家庭中每个个体的社会地位、生活质量乃至幸福指数,但血缘和亲情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我们可以在网上屡屡见到某位明星富翁因家庭问题产生心理疾病乃至自杀、犯罪等,而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虽然贫穷却生活的很快乐很满足。所以,对于家庭本质的理解我认为是结合了人口生产关系、情感关系和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在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的要素下构成的一个社会的基本单元。

(二)家庭职能的概念 在《社会科学争鸣大系——社会学卷》中阐述道:家庭职能是指家庭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所能发挥的作用。一般来讲,这样的职能有三大类:第一类是生育职能,这个是自从存在家庭以来,在任何社会形态都具有的职能;第二类是消费,这保证了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第三类就是派生职能,如宗教,这不是每个家庭必须具备的。首先就生育职能来讲,这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传承的保证,同时也应该是家庭生活得以和睦美满的一个必要的条件。从这个职能中引申出的诸如“丁克”家庭、婚外生育等一些社会敏感问题,同样是印证了微观家庭可以对宏观社会产生影响的观点,这也将在后面的热点问题中加以细究。而消费则更是如此,从个人家庭的消费可以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和利益的分配问题,当然,这也是间接反映一个家庭经济基础的一个体现。如果一个家庭的消费仅仅停留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层面上,那这个家庭的经济基础必然是不高的。在看最后一个职能,这个从我个人的角度觉得中国的情况没有外国那么复杂,可能基于我国对宗教信教的管理的问题,以及一些历史考究的缘故,当然这个仅仅是个人的主观臆断。 针对家庭职能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学者研究的方向。同样从本书中参考相关信息,有些学者认为家庭经营终究是一种小生产方式,只适用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家庭的这种生产职能也将随之消失。关于生育职能,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提出的关于人类两种生产的论断:“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生产本身又又两种,一方面为生活资料,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所以,家庭生育职能作为最基本的一项职能将一直保留。我个人感觉,未来人类科技和文明的高速发展必将影响到家庭职能的转变。一部分职能被弱化,如生产职能;一部分职能将得到加强,如教育职能;而一部分职能将维持,如生育职能。总之,这样一种职能的转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多种文化相互冲击融合的结果。当然,不同的职能我觉得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所以其加强和削弱也不能直接或间接反映家庭在社会中地位的加强或者削弱,正如生物进化的道理,所谓优胜劣汰的原理在这里同样适用。 (三)家庭结构概述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专题研究》试题B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08级专业选修课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专题研究》 开卷考试试卷 B 班级___学号____姓名____成绩____ 一、填空:(30×0.5=15分) 1.比较文学涵盖文学研究领域的三个重要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放送者”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或一种民族文学在外国的______,这种研究被梵·第根称为(__________)。 3.从“传送者”出发,研究影响是通过什么______和______发生的,被称为(__________)。 4. 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的定义为: “比较文学旨在研究各______文学相互______和______研究并无______关系的不同______文学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______和______;它还研究文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相互______和______。是一门______学科”。

5.西方译介学的三种范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类型学研究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二、名词解释:(4×3=12分) 1.民族文学 2.题材学 3.译介学

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分析

跨文化传播指地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地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地交流活动.影视作为大众文化地一种载体,在向人们提供感官娱乐、精神审美地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传递着自己民族地文化,潜移默化中影响甚至支配着人们地价值观、精神状态、人生态度等,是一种非常重要地跨文化传播手段. 以《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为例分析美国电影中地中国文化 《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两部电影中都包含许多中国元素,但是由这些中国元素构成地动画电影却蕴含着美国风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花木兰》中,花木兰虽然有着细眉、丹凤眼、樱桃小嘴和瓜子脸,但是从整体上看却不像“中国人”.木兰一出场就穿着吊带背心和齐膝短裤,与保守地中国形象相去甚远.另外,影片虽然注意到龙对于中国地特殊意义,但却把中国龙设计成无厘头地木须,一只除了说大话以外什么都不会地干瘪动物.花家地祠堂里不但供奉着女性祖先,而且设在一个开放地亭子内,不但谁都可以进,甚至连一只狗都能在里面捣乱.祖先在祠堂议事地格局俨然就是西方地圆桌会议.每个人都在喋喋不休,现场显得混乱不堪,一个家族会议失去了它应有地凝重、严肃.虽然对中国观众而言,这个木兰“太美国化”了,但是观众在觉得诧异地同时也在渐渐接受这部影片.中美两国地文化就在这样地过程中相互影响渗透,达到互相影响与促进地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在《功夫熊猫》中,熊猫阿宝是鸭子地儿子,吃面条长大,成天做着英雄地梦,却又好吃、懒惰.中国功夫讲究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地外形,更有典雅深邃地内涵.但是在《功夫熊猫》中,所谓地功夫更多是倾向于实战地“美国功夫”.每逢格斗地时候,我们除了看到几只动物以高速移动来博取胜利之外,几乎看不到任何招式.乌龟大师口中经常出现许多哲理,听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但是《功夫熊猫》真正理解中国地道家思想吗?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当熊猫打开天书时,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这一桥段地设置,貌似符合了道家地“无为”思想.但是熊猫阿宝从龙之典上得到地启示是“相信自己”.当太郎发现龙之典里什么都没有地时候非常愤怒,阿宝反而安慰他说没关系,他第一次打开地时候也没有领悟,而且他还告诉太郎,没有什么绝密地奥义,而只是你自己.《功夫熊猫》中有熊猫、功夫、道家语言、金元宝、山庄布置、碗筷、福字等等一系列中国元素,然而在这华丽地元素外表下,蕴含地是美国“相信自己”地精神.相对于《花木兰》而言,《功夫熊猫》将中国元素与美国文化结合地更为精致.这也是《花木兰》一直没有在中国获得市场而《功夫熊猫》却在中国获得高票房地一个原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以《卧虎藏龙》为例分析电影地跨文化传播 《卧虎藏龙》中充溢着中国文化地典型符号:京鼓、琵琶、二胡、笛汇成地东方天籁,江湖侠士,神奇玄妙地中国武术等等.然而影片着意表现地并非是表象上地东方文化奇观,而是更为内在地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地反思.《卧虎藏龙》地片民隐喻着人性中奔放和隐忍地两面性,影片分别提供了典型地东方气质人物李慕白和西方气质地人物玉蛟龙.李慕白这个角色承载了中国古典文化地侠义精神,他修为高深,沉稳大气,重情重义,深受传统礼节地束缚,对个人感情一味隐忍克制,而玉蛟龙则敢爱敢恨,蔑视江湖权威与世俗成规,追求自由生活.这一人物地创造,很大程度上尊重了西方文化崇尚地主体精神和个人本位.影片通过人物展现了感情与道德伦理、个人欲望与江湖道义、生命冲动与心灵自制地剧烈冲突,以及对自由地追求,和自由被禁锢带来地痛苦与矛盾.遵循传统礼教地李慕白悲剧地死去,而跳出传统礼教追求绝对自由地玉蛟龙最终也走向毁灭.在快意恩仇之间,影片向人们抛出了究竟用什么样地信仰才可以走出迷雾地人生拷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观众可以从电影设立地东西两种文化形象中看到自己和他者,既在对照之中凸显了本国文化地文化特性,又通过共性地挖掘打通了不同文化间地审美隔阂,获得多元文化地接受认同.影片既没有以民族文化为本位固步自封,也没有对异国文化无原则地曲意逢迎,而是通过对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复试试题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复试试题 09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复试过程 1.关于英语 英语不难,有的同学只是做了一下自我介绍就ok了。也有的同学被问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喜欢哪个方向?为什么喜欢这个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西方文学方向的同学被老师问到一些名作的英文书名,比如,《野性的呼唤》等。 2.抽题目回答问题。 一般有十分钟的准备时间,题目涉及比较文学,西方文学,东方文学。我所知道的题目有: 比较文学的实证研究是否还有必要?为什么? 简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理论。 (1)关于维吉尔的《埃涅阿斯记》,并与《荷马史诗》比较。 (2)关于王国维的。 (3)关于《红字》中的加尔文教,以及比较文学中是否可以研究文学与宗教的关系,为什么? (4)关于《雪国》的。 (5)有人认为《源氏物语》是一部贵族没落史,有人认为它是男女情爱史,你更赞成哪种看法?为什么? (6)对汉文学、域外文学等一些名词的区分。 (7)简爱与伯莎是不是简爱一个人的两个方面?为什么?

总共十四道题,每人有一次重选的机会,但不会重复,我就想起了这九道。 3.老师提问 一般都是问你喜欢的作家作品,你自己先说,再根据你说的内容提问相关知识 4.今年的形势 今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在文学类专业中复试分最高,353分。复试的时候,从一个北师本校的学生那里了解到以下信息:今年总共保送了8个,要从参加复试的14人中选取9个,其中这复试的14人中有两个是来自北师文学院。 2008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复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希腊化”时期 2、大学才子派 3、《茨冈》 4、威塞克斯小说 5、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6、《第二十二条军规》 7、《万叶集》 8、《戈丹》 二、简答题: 1、托尔斯泰小说的艺术特点。 2、加缪《局外人》的思想艺术特征。 3、卡夫卡《变形记》的艺术特点。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名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代码:050108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要求学生通过两年的系统学习,掌握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全球化视野中了解中外文学的历史和现状,熟悉有关作家和作品,熟练运用一门外语阅读和翻译文献资料,撰写有关研究论文。本专业旨在培养能胜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文化管理、文化产业部门、新闻出版单位、国际文化交流机构工作,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 2,中外文学-诗学比较 3,国际文化交流 三、培养模式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2年。 四、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必须修满28个学分,其中公共课程7学分,学位必修课程8学分,学位选修课10学分;教学和科研训练2学分,前沿讲座1学分。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课程说明 第一部分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07002201 课程名称:西方文论 学分:2 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旨在加深研究生对西方文学观念的理解,探究西方文学生发的原理,熟悉西方文学创作的特点,掌握西方文学批评的特点,为他们撰写学位论文奠定西方文学理论的知识结构,也为他们今后准确而熟练的翻译实践和提升经验的理论深造做出思想方法的理论铺垫。这是了解西方文学何以如此的理论通道,也是翻译、借鉴西方文学思想的一条必由之路。 使用教材:张秉真、章安祺、杨慧林著:《西方文艺理论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古希腊文艺理论; 2,古罗马文艺理论; 3,基督教文艺理论; 4,文艺复兴时代及其理论; 5,17世纪古典主义文艺理论; 6,启蒙主义文艺理论; 7,德国古典主义美学; 8,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理论;

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

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 【原刊地名】长春 【原刊期号】199701 【原刊页号】151-154 【分类号】J4 【分类名】外国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199705 【标题】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 【作者】曹顺庆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四川大学中文系 【正文】 世纪末,比较文学研究似乎又面临着一场新的“危机”,与此同时,也酝酿着一次新的转机与新的突破。 我们已站在十字路口,正面临着一次新的抉择,一次重大的、全球性的战略性转变!历史正向我们挑战,机遇正向我们招手。如何迎接挑战?怎样抓住机遇?这是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界、甚至是全世界比较文学界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早在50年代,比较文学研究就曾出现过严峻的“危机”,而恰恰是那次“危机”,导致了当时比较文学研究的重大转机与重大突破,产生了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及其所倡导的“平行研究”方法,将全球比较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威勒克(René Wellek)1958年在国际比协第二届大会(教堂山)上指出:“我们学科的处境岌岌可危!其严重的标志是,未能确定明确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方法论。……直截了当地说,在方法论和方法论见解方面,比较文学已成为一潭死水。”[1]反观今日中国比较文学界,在学科研究内容和方法论方面,也已经呈现茫然和困惑之现象。再看当今世界比较文学界,由于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原有的学科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日愈趋向不确定性,甚至有人认为根本不用确定,或不屑确定。这种失去学科理论的茫然、困惑,这种不能确定或不屑确定学科理论的消解态度,必然将比较文学导向严峻的学科危机。国际上已有学者公然声称:“比较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死亡”(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one senseis dead)“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过时”(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 a discipline has hadits day)[2]。如果说威勒克称1958年的“危机”为“一潭死水”的话,那么,我们目前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论方面则堪称“一头雾水”。辨不清方向,不知何去何从的现状,导致了当前全球性的比较文学的新危机。 比较文学真的死亡了吗?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真的已经过时了吗?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国际上4年一度的比较文学大会,一次比一次兴盛;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也越来越红火,并日愈走向专门化、正规化和学科化。事实胜于雄辩,学界客观事实告诉我们,比较文学不但没有死亡,而且日愈显示出极为旺盛的生命力。 既然比较文学在实践中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但为什么会走向理论上的“危机”呢?这正是我们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 一、“泛文化”——比较文学研究的歧途 近年来,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倾向,就是走向“泛文化”,其突出的表现,是1994年于加拿大埃德蒙顿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14届大会上,学者们已明显地意识到,文学研究有被文化淹没的危险。有学者明确指出:“第14届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年会(1994,加拿大)给人最深的总体印象就是文学研究被文化研究所…淹没?。似乎前不久因概念的定义界说而引发的…比较文学的危机?,现在又以新的形式第二次悄然降临了。”[3]正是在国际比

韩国真人秀跨文化传播的经验与启示

韩国真人秀跨文化传播的经验与启示 近两年,电视真人秀节目成为各大电视媒体的宠儿,在电视新闻改革乏力和电视剧创作乏善可陈的情况下,真人秀成为主导中国人视觉消费习惯的“中流砥柱”。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起步不晚,但是直到2012年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繁荣”,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文化现象。 2012年7月,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的播出引发第一波收视热潮,紧接着2013年10月湖南卫视推出的《爸爸去哪儿》和2014年10月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都一次又一次引发了全民收视狂潮和热议。 高收视、强传播的现象背后,暴露的问题也越发明显。这些综艺节目都是从国外购买版权,加以本土化改编进入人们视线的。值得关注的是,近些年几部从韩国购买版权的综艺节目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韩国的综艺节目形式传播到中国能够取得成功,韩国综艺在跨文化传播领域使用了怎样的策略,在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本文将对此进行一系列研究。 关键词:电视真人秀,跨文化传播,收视率 1 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化”已不再只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全球化,更多地涉及到文化领域。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文化的全球化得到促进,国与国之前的跨文化沟通联系随之增加。 近两年,电视真人秀节目成为各大电视媒体的宠儿,在电视新闻改革乏力和电视剧创作乏善可陈的情况下,真人秀成为主导中国人视觉消费习惯的“中流砥

柱”。电视真人秀这种节目形式在国外发展时间已经有六十多年,本世纪初传入我国,但是直到2012年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繁荣”,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文化现象。2012年7月,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的播出引发第一波收视热潮,紧接着2013年10月湖南卫视推出的《爸爸去哪儿》和2014年10月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都一次又一次引发了全民收视狂潮和热议。这些真人秀节目都是从国外购买版权,加以本土化改编进入人们视线的。这些国外版权的成功引入让我们看到了跨文化传播的力量和以及本土化的必要性。我们所生产和需要的综艺节目已经不仅仅是面对一个单一的国家、民族、价值体系和社会群体,而是世界范围的传播。 值得关注的是,近些年几部从韩国购买版权的真人秀节目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韩国的综艺节目形式传播到中国能够取得成功,韩国综艺在跨文化传播领域使用了怎样的策略,在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本文将对此进行一系列研究。 1.2 研究方法 本文将主要使用文献研究法、数量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进行研究。 文献研究法。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进行一系列的研究,科学认识事实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本文将通过分析和总结大量跨文化传播的相关文献和数据作为本文的写作依据。 数量研究法。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本文将统计分析数个相关综艺节目的收视率,人群构成等情况,总结出不同综艺节目的传播效果。 比较研究法。指对物与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本文将对比从韩国引进的不同综艺节目的内容差异与传播效果,以及它们跟非韩国引进节目传播效果和中国本土自制节目的差异,得出韩国综艺跨文化传播的优势所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韩国综艺节目跨文化传播现象进行分析,总结韩国国际文化传播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和跨文化传播提出建议。

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与问题

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与问题 一、关于比较文学研究转向的合理性问题 (一)国际文学研究“向外转”趋势必然指向文化研究 文学研究的“向外转”自然都指向了文化。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几乎是当代文学研究各派别的共同趋势。比较文学的开放性决定它向来都能对学术研究的变化做出敏感的反应,更何况它本身就有着文化研究的性质。20世纪80年代初期比较文学的“理论化”倾向就是这种“文化热”的开始,而90年代以后文化研究的趋势变得更加明确更加自觉。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决定了文化研究的合理性 随着全球趋势的日益迅猛,从比较文学的本体论—比较视域来看,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必然成为比较视域的基本内涵,而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比较视域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比较视域具有联系及流动的特点,使比较文学不断打破自身的局限,拓展自身的领域,并使这一学科超出文学研究的范畴,进而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文学研究。与比较视域的联系性特征相联系,比较视域始终持一种多元的,开放的研究态度,随时间变化和时代变迁调整自身,这是比较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比较视域走出了欧洲中心,进入了一种在多元文化语境中进行文学研究,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相互参照、相互阐释的时代。大家熟知的美国学者厄尔?迈纳、加拿大学者米列娜?多列热诺娃等,都积极地对中西文化、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再从比较文学安身立命的基点———比较视域来看,

在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也是符合这一学科自身的学理特征的。 二、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及问题 “二战”后,文化研究在英国逐步兴起,80年代传到美国并形成多元发展的趋势。它主要关注当代的非精神文化及大众文化,提倡一种跨学科、超学科的态度,把文本分析与其他研究方式,诸如结构学、人类学、心理学相结合。它所运用的多学科、多维度的方法给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比较文学研究要求彻底打破“欧洲———西方”占据世界文化中心地位的观念。于是结构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等学说,有了施展理论价值的天地。比较学者用这些理论来说明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平等关系,说明文化交流中的对等原则和互补、互惠关系等等。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引入包括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在内的后现代理论,有效地调整了比较文学近十几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偏颇,大大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疆域,为比较文学输入了新观念、新术语,形成了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女性主义与比较文学等颇具特色的研究领域。通过上述文化理论的研究,有利地推动了东西文化的对话与沟通。中外许多著名学者都把目光投向本民族以外的其它文化体系,并对之进行研究,如艾田伯的巨著《中国的欧洲》、美国学者厄尔?迈纳出版了《比较诗学———东方与西方》等。 另一方面,比较文学的具体研究中引进文化比较,这也是比较文

跨文化传播效果研究

跨文化传播效果研究 ---------华尔街英语西直门校区 华尔街英语(Wall Street Institute )是由文昊博士(外语语言学博士)在1972年创立于意大利,是成人英语培训的全球领先者,总部设在美国马里巴尔的摩。作为国际知名品牌,华尔街英语已在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420多家中心,帮助全球200多万名学员成功提升英语实用能力。2000年5月,华尔街终于在中国开设了他第一所学习中心,截至2011年1月,已在中国7个城市建立了逾46家学习中心。① 华尔街的英语教学模式是:学生在中心的Lab进行上机学习,包括听对话,根据对话容完成选择题,跟读对话并录音,对比自己发音与原发音区别,最后完成词汇以及语法的相关练习题。每个单元有三节课需要在电脑上完成,并有相关作业在课下完成。完成以上所有预习工作,将由以英语为母语的外教老师以全英文授课方式来检测一个单元的学习效果。除此之外还有Social Club、Complementary Class 和English Corner 也是由外教主持,所进行的不同topic的讨论学习。 我在华尔街英语西直门学习中心已经学习了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中,我接触了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南非等等不同地区的外教老师。当然中国学生也不全是人,所以可以说,华尔街英语学习中心是一个多元文化汇集的Supermarket,每天在这里都在进行着不同文化的碰撞,多个不同文化群体的人每天在一起沟通交流学习,就是在进行跨文化传播(中西跨文化传播)。那么究竟在这种多元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传播效果是怎样的呢?我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华尔街英语学习机构西直门中心传播效果研究,包括跨文化传播是否成功、什么样的人群最容易了解并认可外来文化。实验研究地点就设在了西直门嘉茂购物中心三层的华尔街英语学习中心。 1、设计问卷 1.1明确基本概念并确定研究容: 第一,什么是文化Culture?文化是在某一特定群体逐渐形成的、被大多数践行者共同认可的人为存在形式及其意义设定。简单来说,文化包括两个要素:形式要素和容要素,分别是人为存在形式和意义设定。举例来说,古代女人嫁人后就随夫姓,这是现如今我们也可以在电视剧中看到的。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由于男权社会所导致的。古代女人以夫为天,嫁到男方就是男方家的人了,所以理所应当随夫姓,这就是一种文化。当然这也揭示出了文化的一个特点,那就是认为存在形式和意义设定所构成的互释系统。 第二,跨文化传播Intercommunication 特定的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之间进行的能够超越特定文化差异,实现意义共享的传播活动。它分为个体间的跨文化传播和群体间的跨文化传播。 第三,有效的传播(实现意义共享的传播)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共享是从了解到理解,再从理解到认可的一个动态构建过程。所以本研究中,对于跨文化传播是否有效是否成功,我们将从分析它是否实现了有效传播,即意义共享。 第四,了解跨文化传播的容包括:了解异文化的名称、历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在意义,并了解它的互释系统;认可跨文化传播的容包括:在充分了解新文化的基础上,不再排斥,并认可从而逐步接受新文化。 通过确定以上几个概念,我们就可以对跨文化传播效果进行研究了。研究容包括西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