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黄州寒食帖》艺术特色

浅析苏轼《黄州寒食帖》艺术特色
浅析苏轼《黄州寒食帖》艺术特色

浅析苏轼《黄州寒食帖》艺术特色

摘要

《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是苏轼的代表作,在整个北宋时期是开先河之作,亦是“尚意”思想的代表。苏轼在他传奇的人生经历中以黄州时期为分水岭,也已黄州为创作最繁盛的阶段,《寒食帖》即是在变革时期的作品,又是苏轼最得意的作品。它的艺术成就在“无意于佳乃佳”这一论点上可谓是淋漓尽致。在整体是充满了“意”,在“形”与“气息”中又是“意”。在诗与书的交相辉映中《寒食帖》完美展现了他的艺术价值与特色,而又充分满足了苏轼对于“意”的抒发表达。

关键词:《寒食帖》;苏轼;“尚意”书风;艺术特色

Abstract

"Cold food observance" known as the third world script, is the masterpiece of Su Shi,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s open for the first of its kind, also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Shangyi" thought. Su Shi in his legendary life experiences in Huangzhou period as a watershed, has been in Huangzhou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most prosperous stage, "" cold food observance is in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works, Su Shi is most proud of the work. Its artistic achievement in "intention to Yoshino good this argument is most incisive. In the whole is full of "meaning", "shape" and "breath" and "meaning"". To show hi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alue of poetry and the book in each other "food tie" perfect, and fully meet the Su Shi for "express expression meaning".

Key words:"Cold food observance"; Su Shi; "Shangyi" style of calligraphy; artistic features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引言 4

一创作背景4

(一)跌宕起伏飘摇一生 4

(二)从哭途穷到死灰吹不起 5

二、《寒食帖》与同时期的作品比较5

(三)“尚意”角度浅析《寒食帖》的艺术特色8

(一)《寒食帖》的“尚意”9

(二)《寒食帖》的字形10

(三)章法与布局11

(四)《寒食帖》的无意之意12

(一)无意于佳乃佳12

(二)藏巧于拙13

结语14

参考文献15

谢辞16

引言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也就是“尚意”是苏轼的主要观点,它产生于黄州时期,在此期间他也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其中又以《寒食帖》最为著名。本文以其在书坛的“尚意”为线来浅析《寒食帖》,并通过切身的学习体会来描述对于《寒食帖》学习时的“巧”与“意”基本要点学习。

一创作背景

(一)跌宕起伏飘摇一生

苏轼,中国历史上最丰厚的一页。苏轼对文学与艺术的成就极高。在书法上,他创造了继唐以后宋朝书法衰微时期的奋起升华,他创立了整个宋代书法的“尚意”思想,不仅仅影响了整个后世并让宋朝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中占有极其重要位置。他的作品以黄州为分界线,呈现了三个阶段,造成了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表现手法。这与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关系。

他的书风随着整个人生变迁的起伏和生存境遇的变迁,显现出了三个时期三种风格。他身上有着北宋逐渐兴起的疑古以及求新。黄州时期之前,苏轼依旧坚持继唐朝以来学习二王,追求晋人风骨,苏轼在题逸少书三首中曾表示对二王书法的喜爱。但是他也有宋代的疑古精神,并不只是坚持对二王学习的旧思想限制。而黄州时期苏轼又由“姿媚”的书风逐渐开始向“豪劲”转折。并提出“无意于佳乃佳”的理论在书法史上影响巨大。苏轼尚意精神以行书表达最出众,他的行书也正是在黄州才走向了一个圆满的姿态。

他曾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1]”十几年的飘摇生活是他生命的辉煌也是人生的低谷。对苏轼而言,黄州时期以及后期的时候是苏轼政治上的失败时期,这也直接导致了苏轼以后生活的苦难,但正是他的苦难与失败让他得以豁达得以让他达到这些年不能达到的辉煌,苏轼正是在这时创作达到了高峰,写下举世流芳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雨声)等,这时的他才开始走出政治阴影,一步步向着洒脱的人生走去。

从出世时在政治上的遭遇,再到黄州惠州儋州,生活的坎坷,都影响了他的艺术风格。在北宋时期的背景造就了苏轼极高的成就。他的创新改革促成了他在三个不同时期的遭遇与表现各不相同。这也给苏轼的理想抱负与生活遭遇带来了深度的悲剧感。而这些苦难与悲剧也恰恰是推动了他到“哭途穷”,正是这些才能让他真正的站起来。独立于整个停滞的书坛中,推动着书坛的发展产生他“无意于佳乃佳”的书法主张。

(二)从哭途穷到死灰吹不起

《寒食诗帖》是苏轼贬谪黄州历经了三寒食也就是三年才写的,自他刚来之时便是凄苦,此期间他从对政治生涯的哭途穷,开始淡化消失,直到最后对于以前的种种终于放下,开始豁达的走完余生。同时苏轼也开始特别欣赏颜真卿的书法。此时的书法中已经可以看出“鲁公门法”。

来到黄州后苏轼也开始抄经静坐斋戒来达到物我两忘。在精神上他又把梅花海棠来做伴侣,在悲凉无奈的人生状态中寻求超越。由于“乌台诗案”的影响苏轼不能买地,因此开始过着亲自务农开荒的日子。而困境也给这位才子打开了一扇窗,在困境中的日子把苏轼其书风的“风流韵胜”逐渐的“转型”到了“心手相畅”。也许是时间让他从哭途穷的思想中站起来,但是他真的在此期间用笔墨描绘了心境的悲切到死灰吹不起的豁达。也正是这个时期才能写出《寒食诗帖》的悲壮与豁达。

黄州的五年间苏轼人生的激情得到爆发,此时的作品特别是《寒食帖》大都没有非常顾及字体和章法上的规矩与法度,激情与感情已经作为主体来表现,让笔法与情感完全融合为一体,化为非常个性的笔意,也正是如此才能最大的呈现出悲凉情调和奔泻的气势。

图1-1 《寒食诗帖》

二、《寒食帖》与同时期的作品比较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书法作品现在有31 件还留存,其中包括墨迹14 件,碑拓17 件,其中包括草书《梅花诗帖》、楷书《前赤壁赋卷》,以及《寒食帖》在内的29 件行书作品:

元丰三年(1080):

《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京酒帖》、《啜茶帖》、《与可画竹赞帖》

元丰四年(1081):

《新岁展庆帖》、《佳事帖》、《吏部陈公诗跋》、《杜甫桤木诗卷》、《往歧亭诗帖》

元丰五年(1082):

《黄州寒食诗帖》、《获见帖》

元丰六年(1083):

《天涯流落帖》、《羁旅帖》、《人来得书帖》、《徐十三帖》、《儿子帖》、《满庭芳词》、《多病帖》、《铁牛老鼠帖》、《扫地帖》、《职事帖》、《调巢生诗帖》、《杜甫暮归诗帖》、《一夜帖》、《覆盆子帖》、《归农帖》、《高文帖》

元丰七年(1084):

《送寿圣听偈帖》、《满庭芳帖》

黄州时期时正是苏轼的书风转型期,此时的作品在于《寒食帖》对比上都存在着大量的共通处。对于发掘《寒食帖》的创新发展与特色上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对比作用,而对比开来可以发现虽然是同一时期大同小异但是在整体的“意”上以《寒食帖》为中心往前是悲哀,往后是逐渐的豁达,很多人都说黄州时期时苏轼风格开始大变形成,对于以前的作品不作对比,单就同一时期的《啜茶帖》、《获见帖》、《一夜帖》来比较(如图2-1,图2-2,图2-3)从整体风格上还可以看出《啜茶帖》的秀气以及二王风格的姿媚,而同年所做的《获见帖》则完全风格大变开始逐渐的沉稳,而后期的《一夜帖》更是古拙,完成了苏轼整个风格的变革。图2-1 《获见帖》

图2-2 《一夜帖》图2-3 《啜茶帖》

(三)“尚意”角度浅析《寒食帖》的艺术特色

图3-1 《寒食帖》前篇

图3-2 《寒食帖》后篇

图3-3 《治平帖》

(一)《寒食帖》的“尚意”

以苏轼为鲜明旗帜的宋代“尚意”书风,影响了宋代的书坛,而且对元明清历代书法发展都影响深远。“尚意”的风气促使了这个时代的书法面貌具有更多的个性色彩。而为什么宋代会崛起“尚意书风”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毕竟书法艺术的发展在整个书法史当中都是以不可控的方式发展,其中一点是艺术发展内部的原因,而社会、文化、经济,以及很多偶发事件甚至包括名人效应都可能成为原因的一部分。但是宋代时代变革运动的时代文化背景是不可忽视的如宋代佛教、道教的兴盛,以及宋代初期的书法并没有改变五代以来的逐渐衰弱的趋势。(宋初书法依旧以学二王为普遍风气),还有,宋代的“趋时贵书”。也限制了人们在书法上的思维方法。直到北宋中期书法艺术的发展才步入正轨,宋四家改变了这种现象,他们在书法艺术打开了新的大门,让宋代书法逐步走上天梯,开辟了宋代“尚意”书风的新道路。

(二)《寒食帖》的字形

苏轼曾与黄庭坚交流时笑称“石压蛤蟆”体。纵观整个《寒食帖》的取势总有重心在左下而整体向右上“飞起”的姿态。这使得呈横势的字形较多,如前半篇(如图3-1)中的“今”“秋”“雪”。这也是后来被保留的一贯风格,横势的字虽多,但是作者也在其中放了四个极其纵势的字,如“年”“中”“纸”等字,这样能够打碎一成不变的感觉又使全篇更好的串在一起,感情的变化破开,更能打开僵局,使得作品中不会出现统一的姿态。

本作品的字形姿态把握的很精巧,全篇的第一首诗部分每每有几个字“飞起”后便开始“着地”与第二篇时开始便全部“飞起”后又开始持续“着地”交相呼应着来表达苏轼的情感变化。而通过早期苏轼的《治平帖》(如图3-3)来看这些“飞起”与“着地”不难发现苏轼在此之前都是相当的平正的字,非常的姿媚,是学二王的典型作品,而到了黄州后心境以及仕途的挫折导致“姿媚”大减。也正是这种改变才使得《寒食帖》有更多的感情变化,也让

全篇风格在整个北宋特别鲜明。

苏轼的《寒食帖》这种“飞起”的取势,属于用横来取势,这与他的用笔书写习惯关系很大,而这样取势也造成了竖相对感觉短小容易有臃肿的感觉。苏轼在处理字形的时候,有时字拉长如“里”,“煮”等,而有的如“哭”“穷”“来”“空”三个字把字放开用空间来控制文字,让它变得“丰腴”而不臃肿。他这样的书写方法让他摆脱了平正,使字的中心不会是一条直线,并通过,减画、省略、借用等方法来增加了书写性,在用笔上中侧锋兼用,笔势奔放不羁、跌宕恣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随字赋形帮助了苏轼改变以前的轻巧有余,变得更加古拙。

从每个字的细节来看典型的如“哭”“屋”“深”等字将中宫收紧含蓄沉着,再笔画上浑凝重厚。并将用笔做的更加猛历,点开始用“险”而不像以前的作品中一般多用“柔”。并且将笔画变短变拙。使得整体变得雄壮古拙。在全篇中用了多次长笔画第一篇中的“年”“中”破开了整体的一成不变让忧郁中突然打起精神。而第二篇中则仿佛开始呐喊让人感到雄健气势。

从字形上来说《寒食帖》的“意”。在结字上苏轼对信手而来的《寒食帖》赋予情感很大,在字形上文字中多有横扁的字,字势向右上方“飞起”,而每个字都在中心处变得特别紧密,表达着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人生境遇有多悲惨,苏轼在《寒食帖》上用笔墨非常丰厚,所以整体看上去很厚重,“黑”处特别多,与苏轼处境困难以及生活对他的压迫相得益彰!而字与字之间忽奇忽正且大小的比例很大,甚至达到强烈的形态,正是这种姿态才能体现苏轼此刻内心的情感矛盾与变化。

(三)章法与布局

若从整幅的章法布局来赏析才能更加理解《寒食帖》的不凡之处。前半部分表达着黄州三年的凄苦生活,一年一年越来越衰微,回忆也满是疮痍,乃至现在病起须白。此处相当悲叹而笔墨行走间也缓缓而来步步悲情。整体布局相对疏朗分明,波动幅度也相对很小,总体看保守内敛如作者的感情般压抑苦闷;且从第四行开始悲哀之感冲破文字开始跃然纸上行间呼应变为激烈字态开始打破原本气息,直至第六第七行情感开始渐渐收敛压抑,然而一切即将平静时第二首突然开始激昂悲怆,自春江欲入户起笔法、章法突然大变,感情快速的打开,整体布局与前半部分相比更加密结,行列距离小而对比波动幅度变大,且字体也被放大作者压抑的情感似乎开始喷涌而出,不可遏制,如同烈马飞奔般释放着浓重的感情,也如同其书法布局那般变得茂密、厚重如暴雨前的狂风般凌冽,而从第十一行“破灶烧湿苇”开始狂风暴雨开始到来,让人甚至有置身于暴雨中一般的感觉,层层叠叠的压力让人急切,直至结尾的骤停才让人如释重负。全篇的章法上苏轼的“无意”做到了对感情的完美抒发,整个章法特别是在中间到最后部分格外彰显动势,洋溢着情绪的起伏。书法是有感而出的如诗文的悲怆一般,心境的变化、情感的变化都能够将他们赋予点画以及线条之中,正锋与侧锋是如何的呼应,转换之间如何的自如与轻松,自如的改变字体的连贯与断开,巧如天工。结字整体一个“奇”字,大小错落,疏密有序,轻重宽窄各有姿态,变化万千。

如果在对比全帖的行间距可以看到很多间距是很远的,特别是在中心地段由于字形过大甚至于开始撞车,这种章法在《祭侄文稿》的手法上有些许类似,再看文章“破灶烧湿苇”起三行处于倾斜状态如同风吹着沉重的柳条般。此件散发着其中的无奈,甚至将那浓郁的悲凉之意款款道来。

苏轼在全篇中很少枯笔也很少有涨墨,而又能极好的将他的精巧之笔藏于拙处,又不是力量的雄浑。而在作品中有很多地方如“病起须已白”以及“在万里”到该行结尾处等等,这些都是很耐人寻味的地方。如第一处,在墨色上感觉比前略淡而且结字整体偏大偏粗,但是放到整体上看,前面的“夜半真有力”结字较细长使得这几个字格外“跳”更有冲击力,如果粗重了更容易融进后面部分而轻与前面,但是如此会让人将这幅作品当两个来欣赏,前后联

系太差,而通过对“病”的细化大化,以及“白”字的缩小,对“起”“须”二字的粗写并淡化墨色与前段的拉长,共同组成了对前文的承接,以及对后文的呼应与过渡。而“在万里”的前面是全帖最富有激情的地方,在此处作者密集的书写并与右侧更“亲密”既不影响对前面的欣赏又能把前面的倾斜的气息带回正,而实际上下一行比较偏右,而此行也与前面一样整体是向左倾斜的这样更能把全帖归为一起。又不会觉得前后突兀不搭。

(四)《寒食帖》的无意之意

学习《寒食帖》,首当其冲的是他“尚意”的书法理念。而后对于技法种种也应当结合“无意于佳乃佳”的“尚意”思维起来才能有如此的相得益彰。毕竟《寒食帖》的成功建立在尚意之上。

(一)无意于佳乃佳

苏轼是“尚意”书风的领导者,他主张“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难求[2]”对于他这种书法方式是主张率性而为有感而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如同他本人所言:“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书者,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3]”要相信古人的笔成冢、砚成臼,书法创作必须要苦练才可能走向超越。而苏轼之所以能够信手而来于此脱不了干系。毕竟“意”存于心,“无意于佳乃佳”强调书法在艺术方面的抒情性,即便是《兰亭序》、《祭侄文稿》也并非在法度的基础上作来的也是以情感的基础。因此在我们平时的创作中不应该为了创作而作,不能拘泥于我们心中的法与度更应该倾向于将我们内心的意境表达出来。苏轼是在个人的人生情境下创作,正是他的独到意趣促成了他的理论与豪放的艺术表现力。

我们在学《寒食帖》的时候注意力要放在他的意上,要学如何将感情迸发在纸上,因此学习时要把握好感情的状态。首先区分开作品的各个阶段,并仔细观察情感变化,然后才是临写,并且再临的时候要注意对作品的意临,力求能取其意的抒发。控制感情收于放,在期间如果困难也可增加对《祭侄文稿》的临写加强对意境的理解吸取。

而需要注意的是苏轼的“无意于佳”并非不想要佳,而是为了出现好的作品才不去想他,实际上苏轼在私底下下的功夫可不少,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达到他的境界,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地步,才足以做到。毕竟无意于佳的作品必须是可圈可点的好作品,而不是孩童般的乱写乱画。(二)藏巧于拙

首先要说的是苏轼执笔的方法为单钩法,这样相当的灵活,也就更容易做到八面出锋,《黄州寒食帖》多处以侧锋为主,甚至点也变化多端,它的整体感觉古拙没有那么多轻巧的笔画,但他技法高超就在这里,它能够空中换锋在毫秒之间,十分的巧妙,而且两个不同的锋面之间不会存在间断感。干净利落,迅捷稳健。而他对速度的控制比较跳跃,快慢切换自然果断使得整副作品都充满了节奏感。而取寒食帖的技法还是要先以单字来练习,并且写的时候速度要以慢为主,当对字形熟悉后在以恰当速度书写期间应当着重于笔锋转换的练习和对力道的掌握,力大不利于转锋而力小则会让字浮起来。需要注意的笔画间的轻重关系很影响整体的气息。然后是行气,其中字形大小、字势倾斜、重心情况要把握恰当。而最重要的是要把“巧”藏于“拙”中,既要仔细观察笔画间的巧,又要使得拙笔画巧笔法。同时也要注意很多笔画是在中心处很灵活,单拿出来看并不是整体上的样子。

当整体临摹时,对于字形和用笔的精细要做到心中有贯穿其间,而不是刻意为之损失了《寒食帖》的意境。要根据自己对《寒食帖》的理解来做,尽量做到对整体章法的把握。要想把此帖写好应该多学习同时期的苏轼作品,这样更能帮助把握苏轼的书法风格及技法特点,最后要注意实临与意临要一起进行二者缺一不可,这样才能正确的掌握苏轼藏巧于拙的技法能力与意境结合。

结语

苏轼以“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思想基础开创了“尚意”这一书风,《黄州寒食帖》也成

为了整个北宋最具代表的杰作。他领导了一个时期的书风打破了唐末至宋初书法发展的低潮走上了又一高峰。“尚韵”“尚法”“尚意”“尚态”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性质,对于每个时期的书家不能一概而论,单就北宋的“尚意”来讲,《寒食帖》的艺术特色存在着质的飞跃,打破了整个北宋书法进步缓慢的僵局,“意”贯穿着整个《寒食帖》的“形”与“气”,学习这种书风对书法的底蕴与文学要求以及心性有着不小的要求,本文进行了浅析《寒食帖》的艺术特色,能够为日后学习苏书特别是《寒食帖》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樱璇.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艺术分析[J]. 美术教育研究,2016,(19):49.

[2]梁少膺. 宋书尚意——苏轼与《黄州寒食帖》[J]. 书法,2016,(05):50-52.

[3]宗晨. 《黄州寒食帖》字形技法考察[J]. 美术教育研究,2016,(07):27-28.

[4]孙稼阜. 名家临名帖——黄宾虹临苏轼《寒食帖》[J]. 书法,2015,(09):66-67.

[5]张傲. 浅谈苏东坡的书法“意”趣[J]. 美与时代(中旬),2014,(06):114.

[6]李剑锋. 命运的交响——《黄州寒食诗帖》赏析[J]. 中国书法,2014,(10):42-55.

[7]李剑锋. 自成一家始逼真——苏轼黄州时期的书法创作及其成就[J]. 中国书法,2014,(10):64-77.

[8]李剑锋. 日藏苏轼书太白仙诗卷考[J]. 中国书法,2012,(04):82-86.

[9]熊泽文. 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解读[J]. 名作欣赏,2012,(02):168-170.

[10]郑文君. 从苏轼《黄州寒食诗》看言、象、意之关系[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11):222-223.

[11]张永锋. 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简论[J]. 书法赏评,2009,(04):50-57.

[12]袁剑侠. 论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的艺术风格[J]. 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12):144-145.

[13]张国宏. 书无意于佳乃佳尔——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鉴赏[J]. 秘书,2006,(08):43-45+47.

[14]王琳祥. 天下第三行书——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沉浮记[J]. 中国书画,2005,(11):169-171.

[15]. 苏轼《黄州寒食帖》[J]. 中国书画,2003,(11):64-67.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赤壁怀古》。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如《水调歌头?怀子由》。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如《江城子?掉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词的内容:

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用词来抒写生活情趣,政治抱负,身世感慨,亲友情谊,农村生活,咏物,谈禅,说理等,无所不宜. 苏轼词的风格 苏轼词以豪放为主,有名的有.在裏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颢示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苏轼词虽以豪放为主,但还有清秀,穠丽,温婉,蕴藉的一面,如(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简淡.苏轼词不喜欢雕琢,善於吸收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漱f语,给人清新朴素的感觉. 特点: 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 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 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 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2.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3.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苏轼散文

苏轼散文:1气势雄健奔放,挥洒自如2、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如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喷涌而出3、超凡入画的情韵和真率深挚的感情4、创新出奇的锐气和错综变化的美感5、表现力极高,形式活泼议论生动,善于翻新出奇。 王安石散文: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语言简洁概括性强2、总体风格简洁峻切,笔力雄健,显示出刚强不屈的性格3、论点鲜明,逻辑严密,直陈己见不枝不蔓,短小精悍4、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重视文学的实际功能,直接为政治服务。 欧阳修散文:1、风格平易自然,用平常流畅的字句,从来不用奇、怪、难、重字语言简洁晓畅2、在平易自然中也有委婉曲折的一面,善用虚字穿插到文章中,延长了文章的气势,使得文章非常舒缓,同时也具有跌宕起伏的旋律,有着一唱三叹,摇曳多姿的特点3、局势整齐而又富于变化,将古文的散句和骈文的整句结合在一起,采古文与骈文之长,常常是似散非散,似骈非骈,错落有致4、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情文并至 曾巩散文:1、说理平实浅切,娓娓而谈,借古来言今,有一定的现实性2、议论委曲周详,文字简练方正,结构严谨舒缓3、布局谋篇藏锋不露,用平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文章节奏从容和缓,条理清晰4、语言严谨峻切,词浅理畅喜用感叹句或设问句结尾 韩愈散文:1、能自树立,不因循守旧,勇于创新a立意新b精于选材c语言精迈注意吸收当时的口语,注意改造旧的语言表达形式;自铸新语2、风格豪迈奔放,汪洋恣肆,喜欢以气御文a善于讲理,大量使用排比对比b善于抒情将浓郁情感注入散文之中 柳宗元散文:1、寓言善于说理,冷峭沉郁,有着深厚的现实内容2、山水游记具有诗情画意,感情色彩非常浓重,语言清新秀美,形象鲜明,把自然景色准确细致的展示出来,景中含情又有新寄寓3、刻画细致而不琐碎,语言精练而极富变化,文势劲峭而不乏参差舒缓,在描写中贯注一股浓烈的寂寥亦绪,借对山水的传神写照来表现一种永恒的悲悯情怀 高适岑参异同:同1、向往边塞立功,有慷慨报国的浩然英气2、都具有悲壮的风格特色3、诗中都呈现出边地异域奇情异彩的艺术魅力4、体裁上都喜用歌行体。异1、高适诗歌侧重于描写现实,具有很深的社会意义,表现为战争的认识与民生疾苦的揭露,思想价值高。岑参善于描写塞外雄奇壮丽风光,在描写景物的同时加入对战争生活的反映,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夸张,寓情于景,艺术价值很高2、高适诗歌风格豪迈奔放,其中又有一种苍凉和悲壮的情感,岑参风格为雄奇瑰

中国古代文学史苏轼

第四章苏轼 一、人生观及创作道路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祖父苏序,父亲苏洵,其弟苏辙。一生被贬至三地:黄州、惠州、儋州。 2.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3.苏门六君子:上述四人外,还有陈师道、李廌 4.人生态度: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儒家的执着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非常奇妙地统一在苏轼一生的生命实践中,但传统儒学主导着苏轼人生的基本方向,在苏轼深层的思想意识的逻辑结构中,儒、道、佛互为一体,相互映照感发,形成了多元自足的实践体系;另一方面,他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苏轼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脱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二、苏轼的文 1.苏轼的文学思想:文、道并重,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 2.苏轼的文道观: 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 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泛指事物的规律而不仅仅是儒家之道,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该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文风。 因此,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这使苏轼的古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3.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辞达”:当行即行,当止则止,少有芜词累句。 (2)“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

浅析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对后世的影响

浅析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以富有反对传统观念束缚的革新精神,突破前期词作对内容、情感、手法、风格的限制,为词的创作开拓出了一片广阔而高远的新道路,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创作,推动了词作的进步。在此以前低于诗甚至低于音乐一等的状况不复存在,词作成为和诗作一同站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顶峰的体裁。而苏词代表的豪放主义,以其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方式受到后来历朝历代胸襟宽广的创作者和读者喜爱,在我国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简要分析苏轼豪放词派形成的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举证其部分代表作品及与以前作家的比较,着重从苏轼在扩大词的题材、开拓词的意境、运用多种写作方式、豪放与其它风格并存等方面,论述其所作的开拓性贡献以及对后来所产生的影响。 标签:苏轼词豪放派创新 一、创作背景 苏轼词作的创作有独到之处,笔者究其原因,认为其独特词风的形成还是来源于苏轼所处年代的风云激荡的社会背景和他个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社会背景上,北宋动荡不安,苏轼生活的年代更是政治和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期。为挽救危机,有志之士曾尝试改革。为适应政治改革,文学界也掀起诗文革新运动。彼时,已经有一些带有豪放之风的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如范仲淹《渔家傲》和欧阳修《采桑子》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豪放词风的萌芽之势,为后来豪放词风的真正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苏轼的开创性贡献提供了素材。 人生经历上,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仕途坎坷,频频往返于庙堂和江湖之间,在贬谪与升迁中历尽轮回。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于人生有常人无法想象的体会,也是他有机会游历祖国的好山好水,体味大自然的美好意境,为其创作提供了情感基础。 此外,苏轼思想上,兼容并蓄,接受各种宗教和学说,并在人生阶段先后不同程度地受影响。他对于宗教的理解,复杂而包容,缥缈又自成一派,是真正将文化与文学集于一身的集大成者。 尽管身处动荡,尽管人生坎坷,尽管仕途不如意,但苏轼丰富的人生经历、对自然深刻的思考、对各种宗教文化的兼收并蓄使得他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抒发自己心中激荡的情感与豁达的胸襟,使他以豪迈的态度对待挫折,以随缘自足的佛家态度生活中,以乐观开朗的襟怀发现美。这些都是苏轼成为文学改革、词作创新举大旗者的直接动因。 二、创作影响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711914699.html,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作者:杨阳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作为文人书法的代表人物,苏轼自小接受传统儒家教育,在思想上融会贯通,博学而不死学,在文章上大有建树,影响了北宋文坛。作为一名丈人,书法是其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却不是其在意的地方,他认为书法是丈人的一部分,无意于书。虽是如此,他却很好地将书法融于综合修养,其修养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书风。 关键词:《黄州寒食帖》;文人书法;书风;情感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005-01 一、逆境的洒脱——《黄州寒食帖》其文 《黄州寒食帖》,苏轼撰并书,墨迹素笺本,行书17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 院。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45岁的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这是苏轼第一次被贬,由大学士被贬黄州,这一落为大落之势。 这样的贬谪,无论是官职的变迁,地方的适应,还是从精神上,对于苏轼都存在太多的反差。纵观其一生来看,初次被贬是难以接受的。政治抱负上郁郁不得志,在生活上也是过得非常潦倒。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也是其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四月寒食节那天,苏轼写 下了两首寒食诗,诗中发人生之叹,属于遣兴的诗作。诗的内容也是被贬的这三年经历,因为种种遭遇,苍凉、惆怅成为了这文中的主调。在这种心境和环境下,有感而发,让这两首诗意味耐人寻味,不过遗憾的是,因为苏轼这件作品的书名所累,两首诗的内容却少有人问津。这当中的内容意义深远,是研究苏轼生平重要线索和论证。 诗中天寒连雨,满景荒凉,或许苏轼并没有所说的这么凄惨,或许他别有用意。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诗文作为一门艺术亦不离其中。而看其在黄州三年的日子倒也自在,职位虽小但空闲,自清荒地,开垦种植,荷月带锄归,又有爱妾朝云相伴,日日诗书畅言,研究吃食,“东坡肉”即从此出。可他又为什么如此形容他的处境呢?因为是人生中的第一次被贬,心境上是想不开的。只是还有一个原因,新党排斥,不想让他太舒坦,所以在诗文方面则一改之前《赤壁赋》的洒脱,多几分伤感忧郁。这或许是故意写给那些不喜的人听的。 二、理性的率意——《黄州寒食帖》其书 《黄州寒食帖》横34.2厘米,纵18.9厘米,129字大小不一,最大者与最小者对比相差甚远,却依然气息流畅,富于变化跌宕。全帖展现了苏轼特有的造字处理方法,无意于笔法,点画信手本烦推求,却又使得技法丰富,使后人多为推求。这种我行我素的书风特点,总让人有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 文 \ 洪万平 (文学院 2012级汉语言文学1班 120101010030)摘要: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词人,在文学史上并称“苏辛”。但因为两人所处的 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和个人性格的不同,使两人在同为豪放的词风下又突显出各自不同的风格。本文就两人在词风的异同进行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苏词辛词豪放派异同 苏轼和辛弃疾以豪放派的代表屹立于词坛。苏轼从根本上改变了词以婉约为正宗的传统,别开生面地开创了豪放派,而辛词继承苏词豪放,所以豪放是两人词风的相同之处。但辛词在继承苏词豪放的同时,又对豪放词进行了创新,以及两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又导致两人词风在细节上又许多的相异之处。下面将对两人词的异同进行较系统的对比。 一、苏词与辛词的相同之处 由于两人性格的豪放大气,是两人在词风上表现出较高的相似之处,因此后人提到“豪放派”就会联想到两人,因此在词风上有很多共通之处。 两人都有大量的怀古、隐逸和饮酒之作。这与两人在仕途上的几起几落都有莫大的关系,两人都有一腔热忱参与国家政事,却又一贬再贬,政治上的失意,满腔的郁闷无法发泄,于是借酒浇愁、借古讽今甚至有时会产生隐逸的想法,这都是两人在其词中的共同之处。例如:两人都有在怀古中抒发壮志未酬的抑郁失落,这是他们最大的相同之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全词借历史以抒怀抱,赞叹历史风流人物而发人生慨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情绪于中可见。【1】而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在词中作者明写登临怀古,暗讽当时朝政。用典自然贴切。全词“魄力雄大,虎视千古”(陈廷焯《云韶集》卷五),充满英雄之气。【2】这样的豪放词作很大程度上都突显出二人的相似之处。 因此,“豪放”——这个主题风格与柳永和李清照的婉约词风是决然不同的,这在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其实两人最大的共同之处也就是区别于婉约的豪放词风。 二、苏词与辛词的相异之处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复习过程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 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

《寒食帖》

苏轼《寒食帖》艺术特色 《寒食帖》,全称《黄州寒食诗帖》,纸本、行草书墨迹,十五行共一百廿九字。作于元丰五年,是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做团练付使时所写,全诗为二首。 在情感上,诗中自叙在黄洲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但觉萧瑟难受抑郁的心绪.始则慢声细诉娓娓道来,继则放任声腔,或孑然饮泣,或凄然长啸.书法与诗相得益彰,满纸身世颠沛之悲,家国不宁之苍,字字含泪,给人以深刻的感受。通观全帖,由缓起渐快的节奏,也有由大及小的字体,复有由细变粗的笔姿,更有“始淡终浓”的墨趣.以行书起笔写洒脱奔放,笔墨与心境相起伏流转,如滔滔江河泻之于纸卷上,是苏轼兴到而书的神来之笔,是诗文与书法结合的千古佳作之一! 在笔法上,丰厚粗壮的点画渊自颜体新法。笔法善用侧锋较多,从东坡墨迹看,他下笔确实不是下去就立直,同时下笔时手腕离纸较近,笔锋略向左侧斜出,使得《寒食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寒食帖》的结字相近于汉、北碑,结体取横势,体势宽博质朴,横平竖直,包围结构较为方整伸展。另外,苏字最显著的特征是结构的参差变化,或左重右轻或右重左轻;有的上密下疏,有的上疏下密。在大智若愚、诙谐的风格中流露出天真。此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在章法上,行笔恣意自然,不拘一格,全凭其情,亦如天成。“情牵笔走,恣意而行”,充分体现了效法、知法、驭法、变法的苏东坡书法作品的书法要领,点、横、撇、捺不仅保留了“苏体楷书”的基本形态,而且富于变化,频生意趣整幅《黄州寒食帖》字距紧密,行间有疏有密,间有倚斜。字的线条运动节奏和行距间变化的节奏,相互融合,相互映衬,或抑或扬、或顿或奔、或张或弛,或流畅、或艰涩、或凝重、或箫疏。正因为《黄州寒食帖》是“情牵笔走,恣意而行”之作,彰现了苏东坡行书所具有的内柔外刚、内敛外张、情牵笔走、恣意而行的艺术风韵。故尔,整幅字帖不仅没有给人丝毫的松散感觉,反而有一种浑厚、灵动的气势。 苏轼的行书曾统领一世、风行百代。论宋代书法基本上是在苏轼笼罩之下形成的。苏东坡的行书无论结字、笔法、章法、气韵都是和宋代尚意书风相吻合的一个整体。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 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与《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之一。 班级:103

书法赏析 《黄州寒食帖》

书法赏析- ------《黄州寒食帖》(苏轼) 13录音XXX 提到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不得不提及苏轼的《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帖》是由位居宋“四大家之首”的苏轼所作。他才华横溢,他的书法作品大都是建立在他渊博的文学基础之上的,类似于《黄州寒食帖》,不仅有“天下第三行书”的美名,而且其艺术水平也是相当高的。 苏轼在写这个作品时,正是被贬职流放,处于人生的低潮时期。所以从作品中能够看出他的感情起伏波动,或冷如死灰,或悲愤激昂。在开篇之时,行文工整,书写平缓,字体端正;到了中间部分,字体变大,笔画变粗,笔势急促,行文紧凑;到了结尾,又逐渐回归开篇的平缓,端正。短短的几行字,显示了苏轼情感变化的特点。特别是在中间高潮部分,感情犹如洪水扑来,一发不可收拾,到后面又逐渐重归平整,也可以看出苏轼的文学造诣之高。 在整体布局方面,前后文行距比较开阔,中间部分与《兰亭序》相比行间距还是比较开阔的。如此布局,使得全文暗含浑厚、洪大的气势。这对于仕途失意的苏轼来说,就是当时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也反映了他沉怨、郁愤的复杂心情。 在字体方面,苏轼的笔法,有楷书的规整,横平竖直,又有行书的流畅自然,潇洒飘逸。在字形上,他的字宽博质朴,字体的包围

结构方正伸展。在构字上,笔画粗细不一,参差不齐。同一个字,便能看出他的轻描淡写和浓妆艳抹,粗细相间。在笔画的安排上,也可以看到他的字,有的是上密下疏,有的是上疏下密。在笔法上,明显能看到苏轼的字侧锋较多,他在下笔时并非下笔立直,而笔锋是略像左侧斜出来的。正是他的笔锋的这种侧重性,才使得《寒食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气势纵横。从字体、字形、笔法方面就能看出苏轼把每一个字每一笔划都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他写的不是字,是情感。 《黄州寒食帖》不只在字体、布局方面出神入化,它的书法艺术也别具一格。前七行,苏轼的性情平和,书写也是中规中矩。随着情感的逐渐升华,用笔也就随之沉着痛快,字形出现了正斜交替变化,用笔随意奔放、挥洒。它的豪放与平和,凝重与流动,有机的融合为一体。在书法中充分表达了苏轼的心境。 《黄州寒食帖》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发展的里程碑之一。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南京财经大学通识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封面) 2013 ——2014 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任课教师:龚世俊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论文题目: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内容摘要: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苏轼的词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词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一苏轼词的艺术成就 在苏词以前,北宋前期的词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这类词在抒写个人胸襟、拓宽表现领域、丰富艺术技巧方面均直启北宋中期的柳永及其后的苏轼。宋词至柳永而进入了繁荣期,其通俗普及非前代可比,但其词境却嫌狭窄,不过于离愁别绪之外增添了描绘都市的一面,仍未出“艳科”的藩篱。 词至东坡,始有意挣脱传统题材的束缚,把词从花前月下和香软丽蜜中解放出来,建立了新的范式。 (1)扩大表现功能与开阔词境。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美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人性;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他不止一次的浩叹“人生如梦”。所谓“人生如梦”既是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是指

论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

论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 内容摘要:豪放可谓是一代词主苏轼的词的主要风格,他词的豪放派不仅让其成为千古风流人物,而且其词还影响到后代。苏轼作为天才的文学具匠,后人争相从其作品中汲取营养。当然,苏轼的豪放派风格在其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着完美无暇的体现。 关键词:宋词,苏轼,豪放,风格 正文:唐诗在国中古代文学史上划上了绚烂的一笔,并作为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长久地遗留下来,为后代人们提升文学素养和精神气质的较优方式。而与唐诗相比,宋词也同样丝毫不逊色,它也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棵奇葩,永久地绽放在历史的广阔空间中,盛开永恒性的魅力。至今,宋代的词人枚不胜数,而宋代盛传的词也是五彩斑斓,让人眼花缭乱。其中在众多的词人当中,苏轼可谓是最负胜名的一个,而其词更为整个宋代词的繁华而锦上添花,为其增添了不朽的一笔。 宋代的词,明确是分为两个派别,即婉约与豪放。婉约,内容不外乎是离愁别绪,闺情绮怨。而豪放派便恰恰与其相反,内容比较宽阔浩荡,气势恢宏,让人读后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苏轼正是豪放派词的最有代表性人物。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受良好的家庭文学氛围所熏陶,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其学识渊博,思维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他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查,而其词在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豪放便是其词的主要风格。苏轼还对词进行改革,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式。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事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纺之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从而形成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比较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欢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律。苏轼是第一个用“豪放”作词的,并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其豪放词风的代表作。 下面,我结合具体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来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 一,其风格的词中形象 一般而言,词的形象有三种: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自我形象。人物形象是指除诗人自己以外的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景物形象是指自然界的客观形象,例如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自我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自己。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元丰五年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的。词的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喻,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词的开篇就让读者可以看到一个豪迈和大气的场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宽阔的气势,其气势开阔,词境壮大,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有了极度的拓展。其中作者所选的形象也是特别的大气:大江,指规模之大之宏伟,暗赤这流去的不仅仅是江水,更是时光,更是历史,还是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首句起笔气势雄浑,意境壮伟,接着借用

苏轼山水诗艺术特色

苏轼山水诗艺术特色 四川省东汽八一中学李静颜[内容提要]大自然的山川流水在诗人的笔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画面,这是因为不同的诗人对其所描绘的山水有不同的理解,也因此表现出独自的艺术特点。思想旷达通脱、襟怀开朗宽广、诙谐幽默、风趣机智的苏轼笔下的山水也因此而变得,流动活泼、奇势迭出、生气蓬勃、富有灵性、趣味无穷。 [关键词]山水诗动态美趣水墨写意 苏轼,出生于山清水秀的四川眉山,从小便受大自然的陶冶,他的一生,足迹达到北宋国土的大半,饱览祖国各地风光,政治上受挫时,他便寄情于祖国的山水之间,因此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歌咏山川之美和其山水之乐的优美诗文,成为一笔宝贵财富。虽然苏轼不是第一个写山水诗的作家,但因受其生性和特殊的经历影响,他笔下的山水诗也独具魅力,值得我们研究的内容很多,这里仅对其山水诗的艺术特点作一简单概述。 一、动感之美 中唐诗论家皎然在探讨诗歌如何表现自然美时,提出了“状飞动之趣,写冥奥之思”(《诗议》),捕捉山水风云“萦回”、“盘礴”、“舒卷”的“千变万态”,使山水诗中的景物形象呈现出“气胜势飞(《诗式》)的美。这是对古典山水诗丰富艺术经验的一点总结,下面我们来看看苏轼是如何表现自然山水的动感之美。 苏轼主张,画水要画出“活水”并“尽水之变”,反对静止地刻画“死水”(《画水记》),其诗作亦如此,在他笔下,涌现出许多富于动态、音响和情趣的活水。看看下面几首诗: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番番从高来,一一投涧坑。 ——《新滩》 这是乱石嵯峨的新滩水,白浪高耸似雪城,其湍急陡落之势,真是惊心动魄。 高岩下赤日,深谷来悲风,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白斗。乱沫散霜雪,古潭摇清空,余流滑无声,快泻双石。我来不忍去,月出飞桥东,荡荡白银阙,沉沉水精宫。愿随琴高生,脚踏赤公,手持白芙蕖,跳下清泠中。 ——《开先漱玉亭》 吾闻太山石,积日穿线溜。况此百雷霆,万世与石斗。深行九地底,险出三峡右,长输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苏轼是北宋词坛巨匠,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主题风格、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为中国词文化的发展,开启了崭新的一页,造就了两宋词坛的辉煌。作为开启一代新词风的先驱者,苏轼在词坛地位不可动摇。《四库全书总目纲要》中有这样的记载:“词至轼而又一变”。一个“变”字,或许是对苏轼对中国词坛贡献的最好概括。 一、打破“艳科”藩篱,革新奢靡词风 北宋以前,词风多华靡。中晚唐以来骄奢华靡的世风,以及知识分子政治理想的幻灭,最终促使词的委婉言情的文体特征形成。五代十国时期世风的华靡浮艳继续为词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这时期的词词风浮艳,以《花间集》为代表,其中描写恋情相思与男欢女爱的作品占有相当比重。温庭筠作为花间词人的典范,其词长于以密集的意象、华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来描摹事物,艺术风格华美秾艳。温庭筠代表作《菩萨蛮》能集中体现其秾艳的词风:“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宋初词风虽不及前朝华靡浮艳,但朝廷提倡享乐,君臣晏安,词风继承花间一派的婉约绮靡而视为正宗。如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多为流连风月、感伤时序的闲情闲愁,缺乏现实意义。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的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其更具有生命力。他主张诗文应“有为而作”,在“文以意为主”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表现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冲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使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以诗为词”,提高词的地位 “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他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词中比较成功的表现是用题序和用典。面对“诗庄词媚”的局面,苏轼致力于改变词的题材与境界,使词能兼而能表现阳刚之美。在柳永开拓疆界、扩大体制的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加以变革。词至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已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而且可以直接用以言情、述志。从整体上看,词的发展进程,是逐渐向诗靠拢的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苏轼外出打猎,满怀豪情地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在词中,作者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至此,“词庄诗媚”的传统被苏轼打破。 三、开拓词境,扩大词的表现功能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 的社会内容。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

苏轼艺术成就

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一、议论文,以政论、史论为突出。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二、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山水游记,如前、后《赤壁赋》,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亭台记,如《喜雨亭记》先叙为亭作序之由,次则记雨,再渲染人之喜乐,文章如水波层层荡开去,文理自然。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 三、小品文,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杂记和随笔、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是: 一、“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二、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如《前赤壁赋》 三、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苏轼诗歌的内容: 按题材内容,苏诗大体可分为: 1、社会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 2、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日哲理高度,或寓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3、和陶诗:寄情山水,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平浅而有深味,在艺术上把握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写,达到了“神似”陶诗的地步。 4、题画诗: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 试叙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1、“以文为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如《石鼓歌》。

浅析苏轼早期书法风格

浅析苏轼早期书法风格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人生坎坷,仕途困顿,他将满腔激情寄托于文艺,以旺盛的创作为我们留下了为数众多的优秀文艺作品。然其诗文书画只不过是“博学余暇、游手余斯”的副产品,他真正的抱负是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正如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所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正是苏轼晚年对自己人生价值所做的总结与解剖,这亦是对其政治生命的自嘲,却也暗含了对自己文学艺术生命的肯定。黄州、惠州、儋州的十多年贬居生活,不仅是他文学艺术的辉煌时期,也是他人生思想范型发展、成熟乃至最后完善的最关键时期。假如没有这一段生存挫折与磨炼之玉成,也就没有如今我们心目中的苏东坡。社会存在实践影响了东坡的思想意识与心理转化,使其性有所适,宣之于文艺,完美其人格。是以我们所熟悉的苏轼,是黄州以后的东坡,所熟悉的他的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是黄州以后的中、后期作品,亦是当下研究苏轼书法的热点,而对于他的早期的书法作品及风格却乏人问津。

据上述资料可以得出,在此期间苏轼的书法总的特点是力追晋唐,故可用“晋风唐法”四字加以概括。他对晋人的书法推崇备至,是“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特别是对于王羲之,兰亭格调已深深相印于他的书法之中。诚如黄庭坚在《跋东坡墨迹》中说:“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柳诚悬。中岁喜学杨疯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苏轼认为晋、唐书法是一脉相承的,虽外形迥异但“气韵良是”,他在《题颜鲁公画赞》中说:“颜鲁公平生写碑,惟《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比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非自得于书未易为言此也。” 苏轼早期书法风格的形成既有时代的成因,亦与他早期的人生历程与思想密不可分。宋初的书坛一片萧瑟,欧阳修认为:“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赵构《翰墨志》云“本朝承五季之后,无复字画可称”,“书学之弊,无如本朝”。从唐末经过五代十国,尚法的书风一直沿袭下来。被唐太宗尊为“书圣”的王羲之的王氏书风,经过唐人的诠释,其所代表的魏晋风度竟成了儒家最高审美法则“中和之美”、“尽善尽美”的范本。唐太宗在《王羲之论传》中说:“详察古今,研精篆索,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张怀瓘亦在《书断》中说:“增损古法,裁成今体。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必动中庸。”此一诠释对后世书法的影响至深至巨。在宋代宋太祖置御书院,侍书学写王字亦书诰,字体轻弱笔体无法,但翰林侍书辈皆学之,被称“院体”,然诏令碑刻皆不足观。米芾在《书史》中评论过,宋太宗好书,公卿以上之所好,悉学钟、王。与晋人一样,宋人书法亦尚“雅”,黄庭坚曾评苏轼书法:“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然宋人之尚雅与晋人之尚雅大不相同,晋人有高风绝尘,略脱世务,远追老庄之姿,宋人则不离世务,而要求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和发掘雅趣,所以,宋人是入世的,宋人的思想核心,还是儒家思想。正如马积高在《赋史》中对苏轼的评论:“其议论因事立说,不顾前后,类战国的策士;其处世态度豁达,不甚热中权

浅析苏轼豪放词风

浅析苏轼豪放词风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而苏轼的词在词的发展中,一洗唐代以来宫体词脂粉香泽之气,首创豪放派之先河,我们可以说,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的词是一座丰碑。下面,我仅就《水调歌头》一词,浅析一下苏轼的豪放词风。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一首在月光下思念弟弟的词,读完上阙,我不禁首先为词人的新奇想象所折服。自古以来,写中秋赏月的诗词不少,但许多作者往往把自己置于月外,仅仅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述月色。而东坡则不然,他竟然把自己置于月宫主人的位置,他在饮酒赏月中,逸兴神飞,神游月宫,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读到这里,就不由让我们同样产生了豪迈的感情,深深地被词的意境所吸引,尤其是那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大有使人飘飘欲仙的感觉。中国文学史上,若谈起浪漫的想象,当首推屈原、李白,他们在诗中常能不为世俗所羁绊,而能扬起长袖、高歌呐喊,畅游寰宇。现在读到苏东坡的词,又使我们看到了同样的形象。不过,当我们读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时,又感到东坡又胜一筹。他虽然政治上也遭受过种种挫折,但还感到“人间”更为可爱,他这种屡遭贬斥仍然热爱生活的精神,这种旷达的胸襟更使我们感动。这正是苏词豪迈的根源。这是他百折不挠精神在词中的体现。这一点在词的下阙中同样可以体会到。 下阙中,作者一开始就寥寥几笔勾勒出了诗人彻夜不眠的情景。“转”、“低”两字充分体现了时间的缓慢流逝,更衬托出作者思念弟弟子由的深情,这也反映出了东坡在用词上的高超技巧。往下,诗人并不是在词中洒泪哀叹,而是笔峰一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

” “ “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39(2016)03-0054-04 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的名称,在中国文学 中,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抑》,其文曰:“取譬不远,昊天 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1]比喻手法的运用,起于何 时,已难考证,但在《诗经》中,我们可找到许多运用比 喻手法的例子,如:“白茅纯束,有女如玉。”[2]“有力如虎, 执辔如组。”[3]这样的例子在《诗经》中不胜枚举。因此“比” 这种文学技巧,被后人公认为《诗经》的主要艺术手法之 一。应该说,在《诗经》的成书阶段,即春秋中期,比喻 手法已被当时的文人熟练地运用和掌握了。《诗经》之后, 东汉的郑玄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给“比兴”作注时引 东汉郑众的话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 [4]所谓“比方于物”,即打比方,就是普通的比喻。南朝刘勰 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谈论“比”时说:“比之为物,取类不 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5]其中 “喻于声”、方于貌”, 都是比较直接的相似,是具体对具体, 很简单。而“拟于心”,譬于事”则是从具体到抽象。刘勰对中 国的“比喻理论”有所推进,能注意到这一方面的相似,很有 意义,只是没有进一步探索本体与喻体如何相似。直至宋

代,陈骙《文则》中的“十喻”,才有了更大的发展。陈氏将

“ 比喻分为十种,其中纯粹的比喻有五种:一是“直喻”,就是 带比喻词的,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明喻。二是“简喻”是省略比 喻词的,现在通称为暗喻。三是“对喻”,现代通称为“引喻”。 四是“类喻”和“详喻”,应该都属于联合比喻,只是一个是并 列的,一个是承接的。五是“博喻”,是一个本体多个喻体[6]。 陈氏对比喻的十种分类虽然有一些不足,但仍然无损他在 “比喻理论”上的贡献,除了其中非比喻成分,其它的分类在 比喻的研究史上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具有发凡起例的重要 作用。当代学者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专辟一 节“譬喻”。陈先生说:“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 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 象的,名叫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7]随后,陈先生将 “比喻”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类,用当代修辞学的方法, 详加论述。陈先生关于“比喻”的阐释,代表了“比喻理论”的 最新发展。综上所述,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在中国有很长 的发展历史,对中国文学影响很大。从《诗经》以来,中 国的文人学者在文学创作中都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手法。如: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江春水向东流”[9];“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0]……发展到宋代,中国古代文学达到了巅峰,名家如林, 名作如海,群星灿烂。而在众星之间,有一颗大星,光芒 万丈,譬如北辰,众星拱之。这颗大星,就是一代文宗苏

《黄州寒食诗帖》教学设计

《黄州寒食诗帖》教学设计 选题设想: 本节课是小专题《基于人文底蕴提升的书法和语文学科整合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的一堂研究课。书法与文学结合的集大成者,我们首先想到了苏轼。他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单从文学或者书法任意一个角度来看,他的佳作俯拾即是。二者结合,后世评价最高的就是《黄州寒食诗帖》,于是选定此文作为教学内容。当然,夹带了私货,个人被他崇高的人格和旷世才华深深吸引,也很想引领学生多走近他。 教学设想: 由我和书法老师莫虎两位共同完成本节课教学,莫老师承担书法角度的鉴赏。我承担作者介绍,诗歌背景介绍,语文角度读懂诗歌大意,感知诗人情感的教学任务。考虑一节课要学习两首五言古体诗,并结合书法鉴赏。所以写作技巧不在本节课教学任务中,并且需要安排前置学习,让同学们对两首作品有大致的了解。 教学目标: 1.从书法的角度欣赏《黄州寒食诗帖鉴赏》的美,认识其书法价值。 2.从文学的角度感知诗人苦难的经历,体会诗人悲凉、沉痛的心境,认识其文学价值。 3.涵咏经典,感受书法与文学巧妙结合的传统文化魅力,提升人文底蕴。 课时安排:1课时 前置学习: 1.大声朗读至准确流畅,尝试有感情诵读,写下你的诵读处理建议。 2.从学过的作品中了解苏轼,写下认识。 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串讲诗歌大意,写在学案上。 教学过程: 一、莫虎老师从书法角度执教。 (一)导入 2019年1月16日(今年初的时候),日本东京博物馆举办“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颜真卿传世名品《祭侄文稿》展出,引发热议。两岸书友担心,《祭侄文稿》作为极其珍贵的文物,展出可能会导致难以弥补的损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