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一课时)

第六章     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一课时)
第六章     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一课时)

第六章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

进(第一课时)

第六章

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教学重点:中共八大、《论十大关系》、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

教学难点:中共八大的启示、1942年整风运动和1958年整风运动的区别、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

2、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回顾历史中体会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从整风运动中理解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和形势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政策,与时俱进。

3、能力目标

(1)学习利用史料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

(2)在正确观察史料中掌握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教具使用:多媒体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1949——1956

﹑过渡时期的含义是什么?需要多长时间?实际情况呢?

A、过渡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原计划需要三个五年计划,或更长一些时期。

c、实际上,只用了三年(1953——1956)。

2﹑为了实现过渡,需要完成哪些任务?为此中共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

A、巩固:建国初期三大运动。它巩固了新政权,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B、恢复:四项经济措施。它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c、建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导入新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分析题目,本阶段的特征是什么?请大家各抒己见。

A、探索:中共制定或采取一系列的正确决策,为以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B、曲折:由于缺乏经验和认识上的不足,在探索中出现了一些曲折和错误,为“文革”的错误发动埋下伏笔。

c、前进:由于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因而社会主义建设仍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

十年探索的主要方面。

2﹑阅读前言,简要说明这一时期的国际背景和对中国的影响。

A、国际背景:1956年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国际局势趋向缓和。

B、影响: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更加注重总结本国建设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请大家快速阅读教材,将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出来:

956年:《论十大关系》报告;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及扩大化。

9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反右倾斗争;

960年: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1962年:七千人会议。

[教授新课]

一、经济建设方针的制定。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1)《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的依据是什么?请用史实简要说明。

主要依据有两个:一是苏联的经验和教训;二是总结建国以来的建设经验。

(2)《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主要讨论的是什么问题?请举例说明。主要讨论的是经济问题。

(3)报告的提出具有什么意义?它标志着中共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也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和正确决策的制定作准备。

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过渡时期(1949——1956)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主要矛盾是元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2)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何变化?

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但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3)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我们工作主要任务发生变化;请简要分析、说明。

主要作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因此,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中共八大前后,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中共采取了哪些措施,加以解决?对我们有何启示。

A、出现的问题:急躁,冒进势头。脱离国情,单纯追

求速度和规模。

B、中央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定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c、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按经济规律办事。

(5)为什么说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它是依据“一五”计划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的。实践证明,坚持它我国的经济建设就会顺利并取得成效;反之,就会遇到挫折和遭受损失。

二、整风运动。考纲172页。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1)社会主义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指什么?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采用这种方式?请思考、分析。

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即团结——批评——团结。

B、原因:由于一些人习惯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方法对待人民内部矛盾,缺乏民主和法制观念,影响经济建设。因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具有重大意义。

2、整风运动

(1)简要介绍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整风运动的基本情况。

(2)为什么把反对官僚主义放在首位?因为中共执政后威望空前,部分干部被“糖衣炮弹”击中,滋生特权思想,腐化堕落。

(3)整风运动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A、直接目的:使全党同志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B、根本目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反右派斗争及其扩大化

(1)整风运动发展成反右派斗争的原因是什么?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进攻。

(2)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影响?

A、原因:党中央对当时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的过于严重,使反右派斗争将严重扩大化。

B、重要影响: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而认为在社会主义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争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这就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

课堂练习

、标志着中共在实践中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的文献是:

A、毛泽东《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

B、《论十大关系》

c、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2、中共在实距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因素是:

A、国际局势趋向缓和

B、帝国主义继续封锁中国

c、苏共20大全面否定斯大林D、世界性反共浪潮出现

3、面对特殊的国内外形势,《论十大关系》集中表述了:

A、政治文化建设问题

B、中苏关系问题c、发表国民经济问题D、中美关系问题

三、课后反思:

高三政治选修1《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知识点汇总

高三政治选修1《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知识点汇总 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社会发展有决定性。人类社会这方面也像自然界一样,实质上服从同一运动规律。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就体现了社会规律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人的自觉活动可以认识社会规律、利用社会规律,在社会主义遭受挫折时经受锻炼,坚定信心,促使社会主义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事物发展是否定之否定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同样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虽然人类社会总趋势是上升的,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过程中出现过多次王朝复辟,社会主义出现的严重曲折,都充分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在事物发展中都起作用。任何偶然性背后都有必然性在起作用,社会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实现和开辟道路,某些偶然事件会造成社会发展的曲折性。所以,人类世界的历史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还会出现大幅度的倒退。第三,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因为这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新事物辩证否定旧事物,继承其优点,克服其缺点,并增加一些新的内容,所以更有远大的前途和生命力。

社会主义是新事物,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经历一个长时间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新陈代谢原理的具体表现,但社会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同旧事物的斗争有一个由弱到强、反复较量、逐步取代或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总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就是对社会发展的前进和曲折性相统一这一历史辩证法的通俗表达,恩格斯、列宁、邓小平的思想都深刻地揭示了这个道理。

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小结

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小结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小结 自课题申报立项以来,学校课题组确立三至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研究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我们都坚持科学性的原则,以改变观念为先,在学习中改进,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再学习。下面就课题展开情况作一下小结: 一、课题研究的展开: 1.课题组内信息技术教师理论、技术学习进展 课题展开以来,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活动,研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理论,提高课题实验教师对这一教育理念的认识,积极投身课题实验中。把自己的一些教学评价心得公布出来,放在课题组成员讨论的时候进行探讨。对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课学生评价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认真研讨、分析,作了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科学合理的调整和创新,并且积极的把探讨的成果尝试运用到日常教育教学中,规定课题组教师开出以信息技术评价为主题的实践课、展示课,并积极创造条件,在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展示。 2.教学评价模式探讨展开情况: 经过组内信息技术教师,结合教育教学的事情情况,暂时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对学生作品进行多方面评价,如有不妥之处再进行改进。 ①、自我评价 学生在完成作品制作后,在网络评价平台上,按照教师给定的评价标准进行了自我评价,提出自己的优缺点,并指出改进的方向。 ②、同学评价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登陆平台,肯定同学作品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能够形成学生个人对同学作品的看法,并适时与评价对象交换意见,提高评价水平的同时也促进评价对象自身的发展。研究一开始,我们在小组里认真讨论,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比如电脑绘画作品的话,要对绘画作品的的主题内涵、绘画笔触、运用到的技巧等给于评价。 ③、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教学设计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教学设计 一 以下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教学设计一,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转入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有利条件;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及其扩大化;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严重失误;“庐山会议”及彭德怀上书;“反右倾”斗争;1959年至1961年的严重困难;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2.能力方面:通过对十年探索史的讲解与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总结这一历史时期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十年探索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 ·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在前进中有曲折,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2)通过十年探索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按经济规律办事。 (3)通过十年探索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实践证明,她也有能力解决探索中的问题,纠正自己的错误,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巨大成就。 4.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十年探索中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结构的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本章教材中的文献资料,使学生初步掌握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是重点。“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精力解决这个矛盾,发展社会生产力。“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很多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性的,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八大”正确决策的理解和掌握 ·

在曲折中前进

在曲折中前进 时间:2017-04-24 22:53:56 | 作者:肖亚玲 常常有青年人这样说:“前方的道路还真漫长,可这一路要顺利安全的走过是多么困难呀!”这样的人是可悲的,至少他不会乐观的面对生活,所以他注定是失败的。不是还有积极乐观的人这样说嘛:“我们都是热血青年,整个社会的未来就掌握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了!”这样的人爱拼,敢拼,成功的机率是很高的。但又不能武断地说他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好马也有失蹄的时候,所以能否成功仍需继续奋斗。 哲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但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也就是说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失败、挫折、走弯路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再谨慎的人,也会“误入歧途”。但我们不能就此一票否决了我们的人生。要相信光明总在前方,一时的失足,只是因为我们经验不足,而做出的一次错误的尝试,只要有了前车之鉴,我们就立即调整姿态,重新审视前方的道路,然后继续前进。或许一路跌跌撞撞好多次,但我们的羽翼会因此磨炼的更加丰满,最终我们能飞过重重阻碍,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人生中不知有多少弯路会让人迷失自我,所以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和毅力去挑战。前方有沼泽,不小心踏了进去,身体不停的下陷,但我们不能绝望,因为一旦绝望,我们就注定失败,就再也爬不出泥潭。前方还有悬崖,当我们向前飞奔时,就要记着“悬崖勒马”这句话,避免我们在罪恶的深渊沉沦。就这样,一次次的摆脱的泥潭和悬崖,我们就会有更大的信心去走完剩下的人生之路。 说到“文化大革命”或许每个人都知道,它是一次由领导者错误的发动的一次革命运动。它使当时的中国社会一片混乱,经济水平每况日下。它是统治者在领导道路上走的一次弯路,但我们不能片面的否定它的影响。正是因为有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才使得后来的领导者,立足于中国国情,寻求真正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可以说每走一次弯路,就为我们的人生积累一个经验,最终促进人生的飞跃。 既然“失足”走弯路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就不应绕过它。因为少走这次弯路,只会让我们年轻的翅膀在以后的道路上折伤更多次。少了前面经验的积累,我们只会在以后的泥潭中深陷、沉沦,不能自拔,最终看不到胜利的曙光,倒在了人生的路途中。 所以,大胆的前进尝试吧,勇敢的面对曲折困难吧!相信自己走过这条弯路就能踏上新的旅途。

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研究进展初探

文章编号:1000-7695(2005)02-0062-03 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研究进展初探 董炳艳,靳乐山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094) 摘要:文章对目前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分析,主要包括绿色技术及其创新的内涵,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技术创新过程的绿色化,绿色技术创新管理及其它问题,构建国家绿色技术创新系统、发展绿色经济,现有研究的不足等。 关键词:绿色技术;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6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环境污染与资源不足问题的加剧,人们逐渐认识到实施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环境与资源问题的必然选择。绿色技术创新逐渐成为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理论界对此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1绿色技术及绿色技术创新的内涵 将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与环境保护作为技术创新过程的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后,技术创新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对此,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的阐述。 1.1绿色技术。对绿色技术进行细致区分的是杨发明等人,他们根据绿色技术进化程度以及与现有环境匹配的难易度,将绿色技术分为三个层次:(1)末端治理技术(end Of pipe);(2)清洁工艺(cleaner prOcess);(3)绿色产品(green prOduct)[1]。末端治理技术是在生产的最后环节消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清洁工艺开始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绿色产品是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的全过程来节约能源,预防污染。不同层次的绿色技术体现了“绿色理念”在技术中的不同深入程度,也代表了不同技术经济范式。 从绿色技术的特点来看,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环境污染、节能降耗的技术、工艺或产品的总称[2],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总和的最少化,具有外部正效应。这代表了一般研究者对绿色技术的理解,也是绿色技术与一般技术最大的不同点,体现了不同范式下的技术发展思路。 1.2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界定,主要有两种方式:从绿色技术创新特征入手,概括主要特征得出定义;从生产过程考虑,对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作系统描述。绿色技术创新也称为生态技术创新,属于技术创新的一种。一般把以保护环境为目标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统称为绿色技术创新[2]。 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出发,绿色技术创新是指绿色技术从思想的形成到推向市场的全过程,是降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创新[3]。它有别于传统技术创新,因为需要全程考虑“绿色理念”,创新的某些环节将被省略,产品生命周期链明显缩短。 也有研究者将绿色管理创新从绿色生产技术创新中剥离,作为独立的部分看待,绿色生产技术创新的概念缩小了。此时,绿色生产技术创新主要包括绿色产品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工艺、绿色设备、绿色回收处理、绿色包装等技术的创新;绿色生产管理创新包括制定绿色企业管理机制、绿色成本管理创新、采用先进生产方式、建立绿色营销机制、建立绿色网络化供应链、建立环境评价与管理系统[4]。该定义将绿色技术创新过程的各个阶段及绿色技术创新要素相提并沦,也属于第二种定义方式。 2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受国际环境、政策法规、市场需求、竞争压力和企业文化、资源、管理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这种作用既可能激励企业积极进行研发、发展绿色经济,又可能约束企业的技术创新。 2.1外部影响因素。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完善制度环境,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将促使企业适应环保要求,转变生产经营理念与方式。发达国家对进口商品采取的较高环保要求成为阻碍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送产品的绿色贸易壁垒。为此,我们需要积极推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推行绿色管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充分利用《WT0/TBT协定》的有关条款保护我国企业产品的出口;积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性防范措施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 因为存在市场失灵,政府在环境问题上作用凸显。为解决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与政府管制之间的矛盾,政府需要运用政策、法律、经济等手段,具体包括:资金投入的倾斜,统一规划和协调,制定绿色技术创新的专利保护制度,提高排污收费,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定税收、贷款扶持政策,调整资源价格体系等。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主要 2005年第2期科技管理研究 Science and Tecl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l2005NO.2 收稿日期:2004-08-23

对建国以来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认识

对建国以来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认识 学号:1120131948 1120131938 班级:07011307 07011307 姓名:李科蓝天鸣新中国的成立,是100多年来中国历史的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里程碑,也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中一个伟大的里程碑。由此,我国开始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至今,我国一共经历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并且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成功开辟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摘自《百度百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一条伟大的道路。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到成功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到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非常成功的。 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探索,开拓进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最初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时间不够长,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认识不足,对国情的认识有所偏差,还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和理论不够成熟,再加之在取得初步胜利面前骄傲自满的情绪日益增长和急于求成的“左”倾思想的日益滋长,导致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失误,遭受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两次重大灾难,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事业造成了严重危害,同时也给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深刻的教训和宝贵的经验。 正如党的十七大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时代的考验和种种磨难,已然成为了一个优秀的、较为成熟的党组织。未来,中国共产党必能够在总结历史、紧密结合国情、密切联系群众的基础上,运筹帷幄,与时俱进,乘风破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 “学案教学”的实施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和多边活动的过程。我校的学案教学改革是2008年 春从七、八年级开始的。本文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谈谈“学案教学”中的一些实践与探索。 一、历史学案教学取得的成绩 1.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实施学案教学以后,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发生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更多自由 的空间。课堂上要求教师少讲,多让学生去表现:学生结合问题去读教材、找要点,学生针 对问题讲答案、说思路。以“讲”闻名的历史教师,刚开始还真的不适应,不放心。但经过一 段时间后,我发现这样做的效果并不比“讲”的差,很多知识,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完全能独立 完成,个别知识也许有不同的理解,但通过学生间的辨论,知识分析透了,理解更清了。课 改后的历史课堂,由“学生围着教师转”变成了“教师围着学生转”,教师成了组织者、协调者、引导者。一节课下来,感觉比原来轻松多了。教学理念的变化,不仅解放了自己,而且解放 了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落实。 2.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随着教学理念的变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新理念下,学生知识的取 得是自己主动获取,学生在老师设计的学案引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回答问题、讨论问题, 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得到了锻炼。 3.课堂效率提高 历史学科因其独有的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而深深的吸引学生。课改后,教师的上课与学 生的学习都有了依据———“学案”,师生围绕设定的学案而实施教学活动,课堂的随意性没 有了,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课堂活动紧张了,课堂的效率也就提高了。 4.教研的能力提高,合作意识增强 学案教学实施后,教案变为学案,师生共用。为提高学案的质量,与同事之间的合作加强了,原来多是在统一命题时在一起商量,现在几乎每一课时都要商量。原来的教案与上课基本分离,现在的学案与上课合为一体。多年的教材又认真看了,课标也深入钻研了,资料也充分 利用了。在这样的过程中,自己教研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合作的意识也增强了。 二、历史学案教学存在的问题 集体备课做的不够好,说是集体备课,实际上是“学案承包责任制”,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 的次数少,没有集中时间针对各年级教材的内容进行学习交流。 学案的设计不够合理,试题化现象比较严重,没有自己学科的设计流程,学案编写的随意性 较大,学案的落实不够好,没有及时检查学生的学案的填写情况,没有及时督促学生巩固学 案的读背,尤其是对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的记忆,要求不严。 批改、讲评不够,对学生填写的学案,教师自己批改的太少,多数是由学生自己更正或同桌 互改,对学情了解不够,因此讲评的针对性不强。 三、对历史学科学案教学的几点建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 学院: 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专业:凝聚态物理 学号:104753141100 姓名:纪永强 指导老师:赵连文

摘要:本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主线,系统的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即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作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阐述。最后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崛起的重要性。 关键字:改革开放;特色社会;理论体系 回顾过去走过的年头,祖国历经了艰辛困苦,有欢笑也有血水,留下了光辉的印记。展望未来,祖国正迎接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浮现出灿烂的前程。这些正是在前途广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带领下,在中国人民辛勤的劳动和智慧下诞生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正确地评价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科学认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对于我们今天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就历史功绩来说,毛泽东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一是成功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2],完成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改造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制度前提和政治基础。二是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实践努力,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必要

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小结

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小结自课题申报立项以来,学校课题组确立三至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研究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我们都坚持科学性的原则,以改变观念为先,在学习中改进,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再学习。下面就课题展开情况作一下小结: 一、课题研究的展开: 1.课题组内信息技术教师理论、技术学习进展 课题展开以来,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活动,研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理论,提高课题实验教师对这一教育理念的认识,积极投身课题实验中。把自己的一些教学评价心得公布出来,放在课题组成员讨论的时候进行探讨。对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课学生评价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认真研讨、分析,作了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科学合理的调整和创新,并且积极的把探讨的成果尝试运用到日常教育教学中,规定课题组教师开出以信息技术评价为主题的实践课、展示课,并积极创造条件,在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展示。 2.教学评价模式探讨展开情况: 经过组内信息技术教师,结合教育教学的事情情况,暂时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对学生作品进行多方面评价,如有不妥之处再进行改进。 ①、自我评价 学生在完成作品制作后,在网络评价平台上,按照教师给定的评价标准进行了自我评价,提出自己的优缺点,并指出改进的方向。 ②、同学评价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登陆平台,肯定同学作品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能够形成学生个人对同学作品的看法,并适时与评价对象交换意见,提高评价水平的同时也促进评价对象自身的发展。研究一开始,我们在小组里认真讨论,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比如电脑绘画作品的话,要对绘画作品的的主题内涵、绘画笔触、运用到的技巧等给于评价。 ③、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专题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3、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2、选取一组反映“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经济社会状况的图文声像资料,以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 2、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3、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 重点 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难点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文革有关的图片音像资料,并在一定范围交流,增强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新中国成立的有关史实,总结指出:随着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党和政府的最主要任务是什么?为实现这一任务又进行了哪些重要的工作? 新课教学 首先引导学生浏览“课前提示”及课文子目,要求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首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 教师指出人民政权建立后,必须重视经济建设,安定民心。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经济领域开展了哪些重要工作?这些工作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研究进度安排[1]

六、研究的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一)准备阶段(2013年4月至2013年6月) 1.确定课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结合我校学科教学实际,初步拟定《减负提质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总课题,作为学校主攻课题。 2.分解课题:课题涉及多层面的问题,根据课题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教师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选取部分子课题加以研究,改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3.理论学习了解素质教育的要义以及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明确进行小学课堂减负提质教学策略改革的重要意义。4.制定方案征求课题组成员意见,制定整体方案讨论稿,对方案进行研讨、修改、定稿。 (二)实施阶段(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 1.教学实践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六个方面的内容,每学期组织若干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 2.案例分析结合每学期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若干次说课、听课和评课,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3.交流小结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 4.撰写论文每学期都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依次补充,初步完成专题论文。 (三)总结阶段

1.论文交流对已撰写的论文进行充实、完善和交流。 2.总结经验探讨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总结经验,准备结题工作,并为后继研究做准备。 3.研究结题召开课题结题报告会,邀请校有关负责课题的行政领导和上级领导部门,对研究课题进行现场评审,鉴定和验收。 4.成果展示①书面材料:《减负提质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集等。②随堂听课,评价教学研究的教学效果。③召开学生座谈会,评价教学研究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七、成果呈现形式 1、建立“实验档案”; 2、汇编教师《减负提质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案例集》; 3、汇编教师《减负提质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论文集》

高一历史下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课时练习题(有答案)

高一历史下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课时练习题(有答案)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每课一练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提起常熟土布,那兰布、青布、兰白花布……曾经是风靡城乡的时尚服装流行色。1953年常熟各乡镇的土布庄先后关闭,苏州城里的常熟土布庄仅剩三户,后又于1956年归于苏州花纱布公司。这是由于实行() A.公私合营B.土地改革 C.农业合作化运动D.“一五”计划 解析:材料显示的时间是1953~1956年,因此与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关。 答案:A 2.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到“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表明我国() A.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并举 B.社会主义改造自始至终稳步推进 C.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土地所有制 D.经济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相统一 解析:“三大改造”旨在变革生产关系,“一五”计划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

方针,故A项符合题意;B、D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仅与“三大改造”相关。 答案:A 3.1953年毛泽东批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对“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采取的改造方式是() A.强行没收,建立国营企业 B.建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C.公私合营 D.发展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指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完成。强行没收是对官僚资本的措施,故A不符合题意。合作化道路是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故B不符合题意。D本身明显有误。 答案:C 4.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因为()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④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A.①③B.②④

虽然历史常常在曲折中前进

虽然历史常常在曲折中前进,但是历史前进的大趋势是确定的,即自由、民主、理性、公平等的实现。此过程大都是以黑格尔所谓的“理性的狡诈”的方式实现的。个人、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的要求和作出的行动,最终客观上推动了整体的进步。其终极原因应该从人类在自然界漫长的进化中找寻,或许就是经自然选择筛选出的从各个角度利于人类社会生存的利我与利他基因。这些基因决定了群体的行为规则,然后依照这些规则又在不同的自然与社会条件下选择出特定的社会基因,最终形成各个彼此间差异与共性共存的社会。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民主、自由等意味着的是多样化,即熵的增加。个人生活的不确定度增加,即身份、地位、所属阶层的改变更容易。社会系统的复杂度增加而趋向稳定。很像是人类社会系统同样在遵守着热力学的熵增定律。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从此,中国拉开了近现代史的序幕。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经历了最为黑暗的一段岁月。在这个时期,中国像是一叶浮萍飘摇在历史的长河里。 一直以来,我把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腐朽的源头归结于清王朝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我认为没有那时的固步自封,中国就不会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很大的差距,就不会让英国有机可乘发动鸦片战争,就不会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屈辱历史! 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无耻地勒索赔款抢掠财富,犯下种种罪行。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它们的过程。救亡图存,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面临的神圣使命。为了捍卫民族生存的权利,他们在长时间里进行了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著名的义和团、太平天国运动皆出于此,加上后来的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运动,它们都是中国反帝国主义侵略的尝试。但是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1901年屈辱的《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之前的几百多个不平等条约一样让我们痛心疾首。我实在想不到怎么会有如此懦弱无能的统治政府:一面对外国侵略者点头哈腰,转身就压榨剥削中国劳苦大众。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上一截腐烂的阑尾,多留无益。 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于是产生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随后“同盟会”

第九章 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九章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萦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 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4、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5、“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 6、1970—1971年发生了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的事件。 7、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是在1964年,第一颗 氢弹爆炸在196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 8、在1956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 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9、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上海联 合公报,开辟了两国关系的新前景。 1972年,中日两国发表关于建交的联合声明。 1、文化大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如何正确分析 P189-190 主要原因: 首先,我们党在迅速进入社会主义新的阶段之后对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进行全面的建设,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于什么是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其次,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积累了丰富的阶级斗争经验,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新事物,新问题时,容易找搬过去的经验,把本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看作是阶级斗争。 第三,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党无法以靠制度的和集体的力量及时地发现并纠正错误。 正确分析: 首先,中国共产党在犯错误的时候,其性质和宗旨没有改变。 其次,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抗争,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 第三,毛泽东在全局上坚持“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成为党要面临的首要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事实上,再完美的理论也不是万能的,也需要与实际情况结合,推陈出新, 积极探索。下面我们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具的良好开端。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渐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近代以来,民族工业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难以获得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当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社会主义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练习及答案)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本章练习与思考 (一)选择题: 1.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作《十大关系》的报告的基本方针是: A.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和敌我矛盾 C.增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团结 D.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搞资产阶级自由化之间的矛盾 3.毛泽东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在()文件上。 A.《论十大关系》报告 B.在中共八大开幕词中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1957年5月,中国共产党开始的整风运动的主题是: A.反对官僚主义 B.反对宗派主义 C.反对主观主义 D.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5.1958年根据毛泽东的倡议,制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是在: A.中共八大-次会议 B.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C. 中共中央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 D.中共八届六中全会 6.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了: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C."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7.周恩来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会议是: A.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 B.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 C.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二)多项选择题: 1.1956年9月中共八大对当时形势的分析是: A.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 1.空心村的界定与成因分析 空心村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变迁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也是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1]。对“空心村”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有人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将它定义为:“空心村就是村庄面积盲目扩大,新住宅多向村外发展,村庄内部出现了大面积的空闲宅基地的一种特殊结构布局的村庄,是土地利用规划中国家宏观调控与地方经济发展出现的剪刀差引发的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状况[2]。”有人从村庄空间形态的角度出发,将它定义为:“空心村是在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农业经济和就业结构的转变造成村庄内部建设用地闲置的一种聚落空间形态的异化现象”[3]。也有认为“空心村是新住宅向村庄外围和道路两旁发展,村庄内部出现大面积的空闲宅基地的一种‘外实内虚,新边旧心’的空间形态异化现象”[4]。 不论怎样的定义,我们都可以把空心村归为是:(1)村庄的空心化。农民盲目攀比,大兴土木,划新宅,建新房,在老村之外又聚集成新村,致使旧村、废旧宅基地成为空白带,而新的民宅布局散乱,占地面积过大,宅基规模一年超过一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空心村[5];(2)人口的空心化。由于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选择到城市就业,村内剩余的人口多为孤寡老人和留守的妇孺,造成村内人口在年龄结构上呈现出空心化的状态[6]。空心村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农村居民意识问题。我国的村庄建设缺乏合理的布局规划,管理意识薄弱,村庄规划的制订跟不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村民建房呈现出随意性和盲目性[6]。陈旧的思想观念意识影响,土地保护意识淡薄,封建迷信思想严重作用,风水等意识作用[7]。农户之间的攀比关系,导致一些刚过温饱线的农民盲目建房[5]。(2)村内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居民生活。旧有聚落固有的缺陷和农民对住房需求的新要求使旧房闲置,向外围建房成为可能。落后的聚落形态和落后的经济联系在一起。旧有的聚落形态特征是住宅建设布局无序[8],供水排水系统落后,道路狭窄,离城镇较远,老房子的宅基地间隔大多比较小,空间不足,对老房子进行拆除重建,无论在平面纵向深度还是空间高度上都会受到制约[6]。(3)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化导致人口迁移,加剧了农村“空心”的程度[9]。富有的农村居民大量迁出村集体,即使不太富有,但凡有能力的便会重新选址建房,造成原有宅基地闲置[4]。即使在城里有购房,同时生活工作富足的农民工,依然会把家乡农宅留作退路,不愿意上交村集体[10]。(4)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宅基地管理不到位。我国目前比较成体系的土地使用制度只适用国有土地,对农村土地使用制度至今无切合实际可行的法律法规,对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保障和行使,基本上是政策调整而未纳入土地使用权法律制度体系当中[9]。村集体的管理力度和规划意识不强,对乱搭乱建的现象没能给予及时制止,使得私自建房的现象愈演愈烈[6]。土地执法部门对违法乱建行为查处力度不够,对“一户多宅”、“建新不拆旧”等现象往往只是以罚代法,从而致使乱建房、多建房、抢地建房的现象屡禁不止[4]。 2.空心村的表现形态与分类研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优质教案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专题内容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前一时期的内容,包括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其中前7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后20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领导下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20年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后一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订及实施背景、内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意义及问题;列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十年的正确和失误的决策,分析其经验教训;了解“十年文革”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状况,总结其历史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采访调查和课堂上运用教材中及教师所引用的图文资料中的有效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