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籍是怎样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是怎样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是怎样演变

书籍的构成,包含三个不可缺少的要素——知识、文字、载体。知识源于先民的“胼手趼足”的生产活动与社会实践,一直延续至今。据考古资料证明,早在3,500年前,中国人已创造了沿用至今的文字。在造纸发明以前,中国人曾选择龟甲、兽骨、玉石、金属、竹木、缣帛等作为书写材料,并形成严格的书籍制度,很多实物都流传至今。造纸术流行后,手工制作的植物纤维纸,便长期作为书籍印制的材料。

中国古代书籍的外在形态,随着书写材料及装帧的变化,经历了漫长演变。自先秦至汉魏时期,是简册与帛书流行的时代,以竹木与缣帛制作的书籍,主要采用卷轴装的形式;魏晋以后直至今天,是纸书通行的时代。纸书出现以后,书籍装帧由卷轴形式向册页(又称册叶)形式逐步过渡,期间经历了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阶段。各个时期的书籍形态,今天均有实物留存,林林总总,美不胜收。

为了使文字记载永久保存,不遭磨灭,古人从大自然中选取各种适宜书写并保存的材料。从上古时代起,人们不避艰难,曾选择坚固耐磨的龟甲、兽骨、金属、石板作为文字记载的材料,以期文献得以长久流传。即使到了现代,人们仍在不断寻求能永久保留人类文明记录的方式。

随着文字记载由简单变为复杂,文献流传的需求日益增加,书写材料也要求既轻便又易得。继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之后,竹木与缣帛(丝织品)成为古人的主要书写材料,书写工具为兽毛笔与烟墨。从最初以竹木片(简)、纤维织片(布片)为材料的简单书写,发展成严格的简册与帛书制作制度,中国书籍由此逐步定型。即使在今天,生活中也不乏书写在竹木或丝织品上的文字。

从帛书过渡到纸质书,卷轴装的形式仍维持不变,延续数世纪之久。一直到唐代,人们使用的书籍仍称“卷子”。卷轴装的形式源于用绳编连的简策,虽然书籍的材质已从竹木、缣帛变为纸张,手工传抄也被雕版印刷取代,早期的印刷品仍保持卷轴装形式。宋代以后,卷轴装形式才逐渐发生变化,先是长幅的卷子被一正一反地折叠成经折装,从而形成了“册页”,读书的方式也由“舒卷”变为“翻阅”。这一变化,也影响到雕版单元由长幅变为短幅,单页的印刷品开始出现,书籍的印刷及装帧从此告别了卷轴形式。单页印刷而成的书籍,其装帧形式又经历了蝴蝶装、包背装,最后发展至明清时代的线装。今天,人们仍习惯将古书称为“线装书”。

中国古代最值得读的书籍

中国古代最值得读的书籍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诸子百家丛书:《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文子缵义》、《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中说》、《山海经》、《阴符经》、《关尹子》、《亢仓子》、《鬻子》、《公孙龙子》、《鬼谷子》、《子华子》、《尹文子》、《鶡冠子》、《穆天子传》、《十洲记》、《列仙传》、《抱朴子》、《握奇经》、《尉缭子》、《曾子全书》、《子思子全书》、《盐铁论》、《说苑》、《独断》、《傅子》、《神异经》、《博物志》、《神仙传》、《六韬》、《司马法》、《吴子》、《邓析子》、《慎子》、《孔子家语》、《孔丛子》、《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太玄经》、《新语》、《新序》、《白虎通德论》、《风俗通义》、《论衡》、《潜夫论》、《申鉴》、《中论》、《人物志》、《水经注》、《禹贡》、《黄帝内经》 廿五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宋书》、《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小说:《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儒林外史》、《菜根谭》、《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

中国古代时间+书籍

古代时间 概述: 时辰,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时间来历: 古代劳动人民最初给一天内的气象配了代表词。如早晨因太阳出来而植物启动了生长,所以这时辰别名为“木”。到了中午太阳最旺盛,空气中、土地里灼热,所以时辰别名为“火、金”和“火、土”。下午5-7点最干燥,果实糖份最充足,这时辰别名为“金”。到了深夜12点,环境一切冷静,这时辰别名为“水”。 子时 23:00~00:59 (鼠),五行为“水”。 丑时 1:00~2:59 (牛),五行为“土、金、水”。 寅时 3:00~4:59 (虎),五行为“木、火”。 卯时 5:00~6:59 (兔),五行为“木”。 辰时 7:00~8:59 (龙),五行为“土、水、木”。 巳时 9:00~10:59 (蛇),五行为“火、金”。 午时 11:00~12:59 (马),五行为“火、土”。 未时 13:00~14:59 (羊),五行为“土、火、木”。 申时 15:00~16:59 (猴),五行为“金、水”。 酉时 17:00~18:59 (鸡),五行为“金”。 戌时 19:00~20:59 (狗),五行为“土、金、火”。

亥时 21:00~22:59 (猪),五行为“水、木”。 古代的更: 古代的更是按时间算的。 19:00-21:00为一更, 21:00-23:00为二更, 23:00-01:00为三更, 01:00-03:00为四更, 03:00-05:00为五更. 注:此处“更”在方言中读“jīng”汉语规范化后读“gēng”。 时辰历史: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3时又72分钟,即4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晚上11时又96分钟,即0时36分。 十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

中国古代书籍的“ 第一部”

中国古代书籍的“ 第一部” 《说文解字》———第一部字典。(汉·许慎) 《尔雅》———第一部词典。(汉) 《方言》———第一部方言词典。(汉·杨雄) 《南方草本状》———第一部植物学专著。(晋·嵇含) 《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典书。(秦汉)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汉·司马迁) 《汉书》———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班固) 《史通》———第一部历史评论著作。(唐·刘知几) 《通典》———第一部古代制度史。(唐·杜佑) 《孙子》———第一部兵书。(春秋·孙武)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 《论语》———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搜神记》———第一部神话小说。(唐·干宝) 《世说新语》———第一部笔记小说。(南朝·刘义庆) 《昭明文选》———第一部文选。(南朝·梁·萧衍) 《全唐诗》———第一部最大的断代诗选。(清·彭定求等) 《文心雕龙》———第一部文艺理论书。(南朝·梁·刘勰) 《闲情偶寄》———第一部系统的戏曲理论著作。(清·李渔) 《古画品录》———第一部绘画理论著作。(南朝·齐·谢赫)

《切韵》———第一部韵书。(隋·陆法言) 《七略》———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汉·刘歆) 《黄帝内经》———第一部中医学典籍。 《营造法式》———第一部建筑专著。(宋·李械) 《齐民要术》———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北魏·贾思勰) 《茶经》———第一部茶叶专著。(唐·陆羽) 《天工开物》———第一部工农业生产技术书。(明·宋应星) 《禹贡》———第一部地理书。(战国) 《永乐大典》———第一部汇编古代文化典籍的书。(明·解缙等)

有关中国古代史经典书籍推荐

有关中国古代史经典书籍推荐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下面本人为大家推荐一些中国古代史书籍,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中国古代史书籍 1、朝代史 (1)史前 ①《中国原始社会史略》(张维罴)兰州大学出版社 ②《原始社会史》(林耀华)中华书局 ③《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吕振羽)河北教育出版社 ④《中国新石器研究》(佟柱臣)巴蜀书社 ⑤《新石器时代》(尹达)三联书店 ⑥《中国原始社会史》(宋兆麟)文物出版社 ⑦《炎黄氏族文化考》(王献唐)齐鲁书社 ⑧《中华远古史》(王玉哲)上海人民出版社 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⑩《仰韶文化研究》(严文明)文物出版社 (2)先秦史 A、文明起源 ①《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社科院考古所)文物出版社

②《中国文明的起源》(夏鼐)文物出版社 ③《走出疑古时代》(李学勤)辽宁大学出版社 ④《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 ⑤《中国国家起源》(高光晶)河南大学出版社 ⑥《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大学出版社 ⑦《中华文明起源和民族问题的论辩》(王东平)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⑧《黄河文明的曙光》(许顺湛)河南大学出版社 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朱乃诚)福建人民出版社 ⑩《古史辨》(顾颉刚)上海古籍出版社 B、夏商 ①《殷代社会史料征存》(陈邦怀)天津人民出版社 ②《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 ③《夏源流史》(何光岳)江西教育出版社 ④《商史探微》(彭邦炯)重庆人民出版社 ⑤《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吕振羽)三联书店 ⑥《奴隶制时代》(郭沫若)人民出版社 ⑦《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 ⑧《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 ⑨《中国青铜器时代》(郭宝钧)三联书店 ⑩《夏商史探索》(李民)河南人民出版社 C、西周

中国古代书籍是怎样演变

书籍的构成,包含三个不可缺少的要素——知识、文字、载体。知识源于先民的“胼手趼足”的生产活动与社会实践,一直延续至今。据考古资料证明,早在3,500年前,中国人已创造了沿用至今的文字。在造纸发明以前,中国人曾选择龟甲、兽骨、玉石、金属、竹木、缣帛等作为书写材料,并形成严格的书籍制度,很多实物都流传至今。造纸术流行后,手工制作的植物纤维纸,便长期作为书籍印制的材料。 中国古代书籍的外在形态,随着书写材料及装帧的变化,经历了漫长演变。自先秦至汉魏时期,是简册与帛书流行的时代,以竹木与缣帛制作的书籍,主要采用卷轴装的形式;魏晋以后直至今天,是纸书通行的时代。纸书出现以后,书籍装帧由卷轴形式向册页(又称册叶)形式逐步过渡,期间经历了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阶段。各个时期的书籍形态,今天均有实物留存,林林总总,美不胜收。 为了使文字记载永久保存,不遭磨灭,古人从大自然中选取各种适宜书写并保存的材料。从上古时代起,人们不避艰难,曾选择坚固耐磨的龟甲、兽骨、金属、石板作为文字记载的材料,以期文献得以长久流传。即使到了现代,人们仍在不断寻求能永久保留人类文明记录的方式。 随着文字记载由简单变为复杂,文献流传的需求日益增加,书写材料也要求既轻便又易得。继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之后,竹木与缣帛(丝织品)成为古人的主要书写材料,书写工具为兽毛笔与烟墨。从最初以竹木片(简)、纤维织片(布片)为材料的简单书写,发展成严格的简册与帛书制作制度,中国书籍由此逐步定型。即使在今天,生活中也不乏书写在竹木或丝织品上的文字。 从帛书过渡到纸质书,卷轴装的形式仍维持不变,延续数世纪之久。一直到唐代,人们使用的书籍仍称“卷子”。卷轴装的形式源于用绳编连的简策,虽然书籍的材质已从竹木、缣帛变为纸张,手工传抄也被雕版印刷取代,早期的印刷品仍保持卷轴装形式。宋代以后,卷轴装形式才逐渐发生变化,先是长幅的卷子被一正一反地折叠成经折装,从而形成了“册页”,读书的方式也由“舒卷”变为“翻阅”。这一变化,也影响到雕版单元由长幅变为短幅,单页的印刷品开始出现,书籍的印刷及装帧从此告别了卷轴形式。单页印刷而成的书籍,其装帧形式又经历了蝴蝶装、包背装,最后发展至明清时代的线装。今天,人们仍习惯将古书称为“线装书”。

中国古代工具书目录及简介

中国古代工具书目录及简介 先说两个概念:文献和工具书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文献: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也指与某一学科相关的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 一次文献:原始文献,是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和图书资料。 二次文献:检索性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并按一定方法加以编排的文献,有书目、索引、文摘。 三次文献:参考性文献,在一、二次文献基础上,经过筛选、综合、分析、浓缩后编制的文献。 工具书:作为工具,专供人们读书治学,翻检、查考用的图书。通常是广泛汇集一方面知识资料,按某一特定方法加以编排,为读者提供检索查阅的书。 分类:检索工具书,书目、索引、文摘,查找文献线索。 参考工具书,百科全书,辞典,手册等等,解释疑难问题。 检索工具书: 书目:图书的目录,介绍图书的名称、作者、编者、卷策、版本、出版时间、出版单位。 中国古代书目: 《别录》:西汉刘向撰写,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原书已经散佚,从清人洪颐煊和颜可均著作中的佚文推测,作用大概如下:一、命定书名,条别篇章,订著目次。二、雠校訛文,比较其异同。三、广罗异本,互相补充,除去重复。 《七略》: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纂。著录图书一万三千余册,分为六略,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是为《七略》,这是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 《汉书·艺文志》:东汉班固著,我国第一部官修史志书目。沿用《七略》的六分法,把图书分为六略。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诸子略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诗赋略著录辞、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兵书略著录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数术略著录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刑法六类图书;方技略著录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杂拌。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 《隋书·经籍志》:实际成书于唐朝,奠定了“经、史、子、集”四分法。辑录四部图书四十类,另附见佛、道两类图书,共著录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零八卷。为记录散佚图书,《隋书》采取了用小注著录残缺、亡佚之书的方法,把梁代所藏而隋代已经散佚或已经残缺的图书情况附注在本书条目之下,使人们得以考见梁代的藏书及梁代以来书籍的离散存亡,起到了“存今书,考佚亡”的双重作用,其注文中附注的残亡书籍达一千零六十四部一万二千七百五十九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乾隆年间编写,是四分法的顶峰。(这书太著名了,我们老师懒得具体介绍……)四分法:西晋荀勗撰写《中经新簿》时,把图书分成“甲、乙、丙、丁”四个部类。甲部六艺、小学;乙部诸子、兵书、兵家、数术;丙部史书、杂事;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这就基本构成了后世的“四分法”;东晋李充又对乙、丙两部位置进行了对调,这样,就大体确定了后世经、史、子、集四部顺序。 索引:中国古代比较著名的也就是《十三经索引》。 文摘:中国古代基本上没有。 参考工具书: 辞书: 字典、词典:汇集字、词、俗语并按特定方法编排的工具书 《史籀篇》(中间那个字打不出来,竹字头底下一个提手旁加留):太史籀著,最早的字书。

中国古代主要类书

中国古代主要类书二十八种 一、类书简介 类书是辑录各种书籍中的有关资料,分门别类编排而成的工具书,具有百科全书性质。古代的类书编排方法不很科学,有用分韵、分字编排的。但是此类书很有用处,如可以根据所辑数据查找古代社会事务的原委、典章制度的沿革、文字掌故的兴废,或可用于校补古籍。 我国最早的类书,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命刘劭等人编的《皇览》,但早已散逸。以后历代编纂的类书,计有六百多种,大多也已散逸。目前存世者约有二百种左右。按照取材范围,大致可以分为综合性类书和专门性类书两种。今择其最主要者分别作一简单介绍。 二、类书举例及其简介 1.综合性类书 ①《北堂书钞》 唐·虞世南编,清·孔广陶再校。这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类书,成书于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全书共160卷,分帝王、后妃、政术、刑法、封爵、设官、艺文、乐、武功、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酒食、天、岁时、地等十九部,部下再分类,共852类。类下先摘引词句作标题,标题下引录古籍。本书记载了隋以前的可贵资料,对于研究历史、辑佚和校勘古籍有相当价值。缺点是有的

引文未注明出处,文句也不太完整。有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南海孔氏刊印本。 ②《艺文类聚》 唐·欧阳询等编。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成书于唐朝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全书一百卷,分天、岁时、地、州、郡、山水、帝王、人、礼、乐、职官、政治、刑法、杂文、战伐、产业、衣冠、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百谷、鸟、兽、鳞介、祥瑞、灾异等45部,部下分目。如“天”部分天、日、月、星、云、风、雪、雨、霁、雷、电、雾、虹等。全书共有七百三十余目。每目之下,先录记事,即摘录经、史、子等书籍中的有关资料;后录有有关诗赋赞表。征引古籍一千四百余种。这些古籍今多散佚,此书可用于辑佚校勘。有汪绍楹校本,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版。 ③《初学记》 唐·徐坚等编。30卷,分天、岁时、地、州郡、帝王等23部。部下分子目,共313个子目。子目下,先为“叙事”,编引有关记述;次为“事对”,选编有关对句。后为诗文。本书虽然卷帙不大,但选材谨严,且皆为隋以前古籍,亦很有参考价值。有中华书局1962年版本。许逸民编《初学记索引》,可备查。 ④《白孔六帖》 由唐·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与宋·孔传《六帖新书》两书合编而成。两书原各三十卷,合编后析为100卷,并用今名。体例同

中国古代图书的收藏与管理

摘要:一直以来我国都有收藏图书的习惯,尤其是在古代的时候就出现了图书收藏,而且古代的人很擅长管理图书。甚至是在两汉的时候,就出现了图书管理机构,而且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管理图书。本篇文章主要是讲述了在我国古代的时候,人们是如何收藏图书,并且对图书采用怎样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古代;图书;收藏;管理 图书是文化财富,在现代各个城市甚至是各个县城以及学校等都设有图书馆类的专门收藏机构。在这些机构中,你可以看到大量的书籍,而且书籍的类型很多,采用图书馆等专门的机构去管理图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我国的保存的图书资料很多,在古代的时候,就非常注重图书收藏,无论是王朝将相还是普通的百姓都喜欢收藏书籍。甚至在清朝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多家的私人收藏馆。下面对各个朝代的图书的收藏以及管理进行分析。 1 图书收藏的历史 在远古时代就有了书籍,“三文”、“五典”出现在三皇五帝时期,“八索”主要是解说与伏羲有关的事情,而“九丘”是有关于大禹分天下的记载。因为这些书籍基本都是后人编著的,因此没有可以考量的价值,但是这些书籍能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书籍的收集。 据有关记载,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现在商代,而商代的时候就有了记载历史的文献。在西周的时候,出现了档案工作的人员。《汉书.艺文志》曾记载,周王朝有史官,负责记言、记事。这应该也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工作者。受分封制的影响,各个诸侯国也设有史官,记载着本国的发生的一些事情。经过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当时的社会并没有私人著述,而现在所流传的《尚书》、《诗经》等都是后人以史官记载的事情为原型,重新编写而成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是我国创办私学的先人,而孔子以后出现了更多的私人学校。儒家的《六经》也是通过史官记录的文献,重新整理出的书籍。 2 各个朝代的书籍收藏与管理 2.1 秦朝将分散的各国统一,而且也统一了文字,将六国的书籍都集中在秦朝的首都,然后采用焚书的政策,只留下《秦记》,将以外的所有书籍全部烧毁,民间不可以有私人藏书。分数的政策使当时的文献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到了西汉时期,汉惠帝才恢复政策,民间以及国内的书籍才增多。汉武帝时期,各地要向国家报告所拥有书籍的数量化,而且拓宽献书的道路,这样使国内的书籍数量增多。汉成帝的时候,再次向天下征集书籍,这次征集的规模较大,而且是第一次整理图书。汉哀帝时期,出现了图书目录,而且这种目录是我国最早的,该目录出现在《七略》其作者是刘歆著,《七略》的目录有明确的分类。 2.2 西汉末年的时候战乱多,战乱影响到了图书的收集,而且使国家的损失严重。东汉的时候将政权建立在洛阳,光武帝为了增多图书的数量以及种类,也采用了向天下征集书籍的措施,并且派学者去整理书籍,校对图书。 2.3 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图书再次遭到破坏,大量的书籍被军人做成帷囊,魏朝以及晋朝分布将都城建立在洛阳,而且多次的聚积图书。晋惠帝时期,设立一个机构专门掌管图书,而且这个图书可以独立的运行,直接对皇帝负责。并且这个机构维持的时间比较长,从晋朝一直到明朝都在使用,最后被翰林院代替。 2.4 魏晋时期,对于图书的管理也有发展,魏朝编著《中经》,将所有收集的图书汇集在一起。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中国图书的四分法。西晋在《中经》的基础上,编著《中经新簿》而且将其分为甲、乙、丙、丁四部,甲薄记载的是六艺、小学;乙簿记载的是诸子、兵法、以及算数等;丙簿记载的是史记、旧事等书;丁簿记载的是诗词歌赋、图片等。 2.5 西晋这个朝代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在统一之后没过久就发生了叛乱,出现的叛乱使

中国古代部分书籍名著的英文译名

中国古代部分书籍名著的英文译名 经典:中国古代部分书籍名著的英文译名 《本草纲目》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红楼梦》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聊斋志异》 Strange Tales of a Lonely Studio 《论语》 Analects of Confucius 《三国演义》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山海经》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 Mountain and Sea Classics 《西厢记》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西游记》 Pilgrimage to the West; Journey to the West 《资治通鉴》 History as a Mirror 《水浒传》 Heroes of the Marshes; Water Margins 《大学》The Great Learning 《中庸》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论语》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孟子》The Words of Mencius 《诗经》The Book of Songs 《书经》The Book of History 《易经》The Book of Changes 《礼记》The Book of Rites 《春秋》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战国策》Stratagems of the Warring States 《史记》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世纪新说》New sayings of the World

中国古代书籍是如何演变的

中国古代书籍是如何演变的 中国古代书籍是如何演变的 石头的书 甲骨的书 简牍的书 缣帛的书 甲骨的书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就出现了有关占卜吉凶的书。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记录材料,把占卜的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最早的图书——甲骨的书。 石头的书 在古代,石头也用来作书写材料,甚至将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于石上。 由于刻石的兴起,出现了拓印技术。石面上所刻的字,都是笔画凹入,可先将一张薄纸用矾及白芨水浸泡,贴在刻石的表面;以软刷将纸刷匀,再轻轻捶打,将纸嵌入铭文的笔画之内,待纸干后,以细布包裹棉花做成的拓包,蘸以墨汁,将它在纸上均匀捶拓,将纸剥下来,便得到相同的复本。这一操作过程叫“拓”,用墨汁者称墨拓,用红颜料者谓朱拓,单张叫拓片,装连起来叫拓本。 拓本成为一种图书类型,后期的主要作用已不再是传播知识,而是书法艺术借以流传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图书。 简牍的书 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我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超过100字的长文,就写在简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官方文书。由于文字内容有异,其称谓有别,如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为“榜”;将信写于木版上,然后再加一版叫做“检”。在检上写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做“署”——这是信封的起源。然后将两版合好捆扎,在打结的地方涂上黏土,盖上阴文印章,在黏土上出现凸起的字,这就是“封”,使用的黏土叫“封泥”。 由于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长,故信函又叫“尺牍”。笺是古代一种短小的简牍,是供读书者随时注释的,它系在相应的简牍上以备参考之用。现在人们所说的笺注就是起源于此。 缣帛的书 竹简携带不便,而且每简容字有限,编简成册的长篇著作一旦散乱,则发生“错简”,再说简牍的编连所用的丝带、麻绳、皮带易被磨断,给阅读带来困难。 缣帛是丝织物,轻软平滑,面幅宽阔,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寡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收藏容易,携带方便,可以弥补简牍的不足。因此,帛书与简书并存,共同构成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简帛文化。 由于缣帛作书写材料价格昂贵,所以使用并不普遍。 古代写本书 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图书,而是三者并用。随着造纸术的不断改进与提高,造纸规模不断扩大,到两晋南北朝时,纸张已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写本书取代了帛书。 古代写本书用纸,多经过了染色处理,这主要是为了防止虫蛀和腐朽。古代染纸用一种

中国古代史经典书籍推荐1

中国古代史推荐书目 按:所推荐书目名单是根据多位史学家的推荐书目和自己阅读的印象整理而来,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每时段大体控制在10-15种之间。所推荐书目也将作为同学们课后的主要阅读资料,并在固定的时间内进行讨论。 1.先秦时期 《生殖崇拜文化论》,赵国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杨向奎,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朱凤瀚,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年。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春秋史》(顾德融、朱顺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士与中国社会》,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版 《古史辨》,顾颉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秦汉篇参考书】 《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1986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秦汉史论集》,高敏,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

关于中国古代书院的文献书籍汇编

10部书院史古籍文献: 1、[宋]张栻:《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南轩集》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南宋汉州绵竹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的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有《南轩集》留世。 提要:该篇主要讲述了岳麓书院先后经朱洞之、李允则建立后,闻名于天下,后因兵事战乱而尽毁。乾道元年,刘候珙为安抚湖南,遂召集儒雅而重建岳麓书院。岳麓书院的宗旨在于传道济民,进一步说就是“仁”。仁,即人心,是天下万物的主宰。求仁之难,必须通过学才能明白。所以,重建岳麓书院的目的便在于教化庶民,以达到求仁的目标。 2、[宋]马端临:《天下四大书院》,《文献通考》卷四十六,中华书局,2011年版。 马端临(1254—1323),字子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人,宋元之际著名的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等,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 提要:该文指出宋朝的四大书院为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及岳麓书院。作者主要概述了四大书院的建制始末,并阐述了书院之所以兴盛,一是由于当时乡党之学为贤士大夫所建,多胜于州县之学,二是宋统治者多对书院赐额赐田,以鼓励其发展。从作者的论述中可窥见当时书院多以朝廷赐额赐书为荣,为官方所认可的主要教学机构。 3、[宋]马端临:《宋初四书院》,《文献通考》卷六十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 马端临(1254—1323),字子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人,宋元之际著名的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等,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 提要:该文指出宋初四书院为庐山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及应府书院,此外还有茅山书院。作者主要讲述了书院的监管者、朝廷的封赐及书院授徒的规模等。需要指出的是,四书院的学徒数目多为十百人,可见宋初书院并不是特别兴盛。 4、[宋]魏了翁《靖州鹤山书院记》,《鹤山集》卷四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人,南宋学者。庆元五年进士,多次被贬官后又诏回。推崇朱熹理学并创立鹤山书院,授徒讲学,有《鹤山集》等留世。 提要:这篇文章讲述了鹤山书院的建立者因仕途不顺而在山间建立了鹤山书院,及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并描绘了书院环境的宁静优美。作者还指出书院所培养的“士”,其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在于“德”与“孝”,具体的说就是“明善诚身”、“顺亲信友”,唯有这样,才能做到臣子显谏而君王不疑及报答父母亲恩。 5、[宋]吕祖谦《丽泽书院学规》,见邓洪波编《中国书院学规》,湖南大学出版社,湖南,2000年10月,第31—32页。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寿州人,人称东莱先生。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创立“婺学”,成为当时颇具影响的学派之一。 提要:该学规主要对学子的德行、日常生活、课堂端容、从师礼仪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定。书院要求学子必须以“孝弟忠信”为德行之本,会讲时妆容必须端而肃,对老师也要永远以礼相待。在日常生活中,学子须得做到毋亵、毋谀、毋妄、毋杂、毋狎非类、毋亲鄙事等。若违反学规,则依据其严重性给予“规”、“责”、“吿于众”、“除籍”等处罚。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古建学习之用 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

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中国古代的类书

中国古代的类书 ——兼及《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述介 学校:湖州中学作者姓名:杨勤芳 新编高中《中国历史》教材中一个显著的变化便是增加了中国文化史、科技史的相关内容,这一变化有利于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感知于王朝兴替、中外交流之外,获取更为全面、立体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教材增加的内容包括了对《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这两部明、清巨典的介绍。那么,这两部典籍究竟是什么样的书,在今天又有何种意义呢? 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要对中国古代文献中一种重要的类型——“类书”有基本的了解。类书,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工具书性质的图书,普遍认为其肇始于三国时代魏王象等编纂的《皇览》,此后,历朝历代越编越盛,其体例也愈趋精善,功能与影响越来越大。如唐代的《初学记》、《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都是当时标志性的文化大工程,也是流传不衰的经典之编。类书的编制,最初主要是供皇帝、贵戚便于检阅文献而为,以后才逐步扩散至民间,普通的布衣百姓也有机会利用;清代一些士人挟带袖珍型类书进考场作弊,从反面证实了类书便于检索的作用。唐宋时期,日本、朝鲜等国当权者千方百计设法引进中国的类书,也说明了类书是中国的文献国宝。 类书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其编制方法系按类汇编群书,即将当时能搜集到的所有书中的内容拆散,重新按类或主题进行编排,以便需要时能快速地查到。因为其主要是按类编排的,所以被称之“类书”。明清时代,也有少数类书是按韵目进行排检的,如明代的《永乐大典》和清代的《佩文韵府》等,但历代类书的主流还是以分类为主。 古代的类书与现代的百科全书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别。相似之处在于都是涵盖百科,包罗万象,是当时文献知识的总汇;又都是从便利于人们查检、利用文献的角度进行编排。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类书重在集结以往的文献成果,编而不著,直接再现文献的原始内容;百科全书则在总结人类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高度提炼、概括,力图全面而快速地反映人类最新的知识成果和思想形态。一句话,类书看重旧有的,百科全书推崇鲜活的。类书的分类历代各有变化,但基本的框架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按照古人对世界事物的认识,以“天、地、人、事、物”五大类为基础进行细分,一般来说,时代越后类书的规模越大,分类也越细密(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中,类目已被细分为6117部),可检的内容及便利程度也越大。而按韵目排检的类书,则相当于现代的拼音字母检索,以主题词读音相同或相近为编排标准。 近代以来,随着封建体制的没落及现代文明的日渐昌盛,类书这一古老而传统的文献类型终因不能适应时代潮流而遭淘汰,逐渐被新颖的百科全书及其它各种新式辞典所取代。但类书的功用并非消亡殆尽,其保存传统文献,弘扬古老文明的显著特点与魅力,于今弥浓,难以取代。

中国古代的书籍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的书籍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的书籍 ①当你手捧装帧精美的现代图书时,你是否知道它们是如何从古代的书籍一步步演化而来的? ②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就出现了有关占卜吉凶的书。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记录材料,把占卜的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最早的图书——甲骨书。 ③在古代,石头也用来作书写材料,人们将整篇作品甚至整部著作刻于石上。由于刻石的兴起,后代出现了拓(音tà)印技术。千余年来它一直是一种文献复制技术,拓本成为一种图书类型。后期的主要作用已不再是传播知识,而是书法艺术借以流传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图书。 ④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我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 ⑤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超过100字的长文,就写在简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由于文字内容有异,其称谓亦有别,如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将信写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检”。由于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长,故信函又叫“尺牍”。 ⑥简牍虽然廉价、制作方便,但笨重不便携带,而且每简容字有限,编简成册的长篇著作一旦散乱,则发生“错简”,再说编连简牍所用的丝带、麻绳、皮带易被磨断,给阅读带来困难,缣帛就应运而生了。缣(jiān 细绢)帛(bó丝织品的总称)是丝织物,轻软平滑,面幅宽阔,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寡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容易收藏,方便携带,可以弥补简牍的不足。因此,帛书与简书并存,共同构成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简帛文化。 ⑦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图书,而是三者并用,究其原因,或是产量不够,或是人们思想观念尚未转变。《北堂书钞》记载了东汉人崔瑗用不起缣帛,以纸抄书送给朋友,特附言致歉:“今送《许子》十卷,贫不及素,但以纸耳。”这一段话反映了当时人们轻纸重帛的观念。 ⑧随着造纸术的不断改进与提高,造纸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纸书的数量与纸张的优越性被人们充分认识。到两晋南北朝时,纸张已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写本书取代了帛书。古代写本书用纸,多经过了染色处理,这主要是为防止虫蛀和腐朽。敦煌石窟的唐代经卷,保存1000多年以后,尽管有破损,但纸张完好,无虫蛀现象。 ⑨我国古代的图书,从简策、卷轴到册页制度形成了固定的版式,它起源于雕版印刷术,活字印本书与写本书,也大多与此相同。 ⑩刻书用的木板,一般宽约一尺半,高约7至8寸,上边的空白叫天头,下边的空白叫地脚,一块版所占的面积叫“版面”,版面四周的黑线叫“版框”,也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e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pdf 精装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类型有:简策装、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 简策是中国最早的书籍装订形式。“简策”是由写或刻有文字的一根根长条形竹片或木片,用绳连结起来,形成一篇著作的竹木书籍。其中单根竹片称之为“简”;用绳编连起来的简称为“策”;编简成策的绳子称为“编”。 卷轴装始于帛书,是由卷、轴、飘、带四部分组成的,类似于简策卷成一束的装订形式。在其一长卷文章的末端设一较幅面宽度长出少许的轴,以轴为轴心,将书卷卷在轴上。缣帛的书,文章直接写在缣帛之上;纸写本书则是将一张张写有文字的纸依次粘在长卷之上。飘是指粘在卷首的质地坚韧不易写字的纸或丝织品,用以保护书籍。带是指飘头的丝带,方便阅完后捆缚书籍。 旋风装由卷轴装演化而来,形同卷轴,内装书页,鳞次相积,逐页翻飞。放在插架上的旋风装书籍,外观上与卷轴装是完全一样的。一般卷轴装的书卷,是用一张张粘连起来、外观上是一整张的长条纸书写文章的;而旋风装则是把一张张写好的书页,按照先后顺序逐次粘在同一张带有卷轴的整纸上面。翻阅时,犹如旋风旋转一般。旋风装是中国书籍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早期过渡形式。 经折装是将一幅长卷,沿书文版面间隙,一反一正地折叠起来,形成长方形的一叠,首末二页各加以硬纸的装订形式。据说这种形式始于唐朝末年。可能是受印度“贝叶经”的影响而产生。 蝴蝶装是把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再以中缝为准,将全书各页对齐,用糨糊粘附在另一包装纸上,最后裁齐成册的装订形式。 包背装是在蝴蝶装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装订形式。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对折书页时字面朝外,背面相对,书页呈双页状。 线装是用线将书页连同前后书皮装订在一起的装订形式。这种形式产生于明朝中期,是由包背装演化而来的。与包背装的主要区别是:改纸捻穿孔订为线订;改整张包背纸为前后两个单张封皮;改包背为露背。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对现代书籍装帧有何借鉴作用? 我认为,中国传统书籍装帧与时俱进,永不固步自封,值得现代书籍装帧设计者学习。要永不满足,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勇于开拓进取。 要注重装帧细节。古代的书籍很注重细节。简策前面两根简为空白竹片,叫“赘简”。赘简背面写书名或片名,同时还起着保护内简的作用。古人还给简策配了“帙”或“囊”作为保护套。卷轴装各部件所用的材料与颜色的不同,是图书分类的重要方法。 勇于向外国学习并发展出有自己特色的东西。经折装的出现就跟外国文化有关联。 勇于改进不足。经折装的折缝处常常断裂,古人就改进为蝴蝶装,解决了断裂问题。但蝴蝶装翻阅不便,看完一页要翻两页。人们又对其进行了改进。 (本文介绍古代中国书籍装帧具体类别时,参阅了《简明中华印刷通史》中的有关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