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杠杆化

去杠杆化
去杠杆化

一、中国各行业杠杆率

1.总杠杆率

(总杠杆率=总负债/GDP)

2.银行业杠杆率

(银行业杠杆率=总资产/净资产)

二、中国在加杠杆化方面有着巨大的空间

中国金融市场的金融杠杆利用不足,无论从当前中国政府的负债水平来看,还是金融机构的杠杆化程度以及中国居民的负债率,我们在加杠杆化方面都有着巨大的空间,唯一需要的是用合适的手段把这一系

列的杠杆效应撬动起来,并将其转化为有效的需求,来消化外部经济去杠杆化造成的过剩产能。同时,加杠杆化的过程也能推进中国社会和经济领域的结构调整,从而为中国在下一轮经济周期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我们的加杠杆化究竟有多大空间呢?

首先是可以提高政府的杠杆率,目前中国政府的国债余额占GDP 的比例只有16.8%,几乎是世界最低水平。日本政府的负债率高达167.6%,与中国同为金砖四国的印度和巴西这一比率则分别达到48.8%和37.8%。如果将中国的国债余额占GDP的比率提高到40%,则政府可以融到7.2万亿元的资金,因此从赤字财政政策的角度来看,中国政府仍有相当的作为空间,但政府增加的投入应该主要用在解决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意在刺激消费,最终形成消费与税收增加的良性循环。因此是税收导向型的杠杆化,而非目前的GDP导向型。

其次,提高金融机构的杠杆率。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1969)曾指出,“英国工业革命中所使用的技术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存在,真正引发工业革命的是银行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技术创新,通过向需要资本的大型项目融资,金融发展使这些技术得以实现并贡献于经济增长”。而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资产价格的严重缩水严重削弱了企业通过担保进行融资的能力,从而对大量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使得很多具有良好成长性的企业甚至濒于破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金融危机深重的2008年,中国商业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率不升反降,到2008年12月末,中国商业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率已经降到2.45%的历史最低水平,说明中国的银行

系统相当健康。而在亚洲金融危机蔓延的1997年,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高达40-50%,因此,目前政府可以加大对各地担保公司的财税扶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吸纳了90%的就业)的信贷支持;同时,政府也应放松金融管制、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为民间金融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使之更好的服务于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

第三,提高投资者(尤其是高收入阶层)的杠杆率。如上所述,在金融危机时期,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使得投资者的资产负债率迅速提高,进而导致外部融资成本的提高。在金融加速器机制的作用下,经济将会加速收缩。为了抑制经济活动加速收缩,可以考虑在现有的35万亿国有资产中拿出一部分向具有良好信誉的投资人杠杆化转让,以增加国家财力;可以通过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杠杆化和金融创新手段,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成熟的金融衍生产品,为中高收入者的储蓄向投资转化拓展更多的渠道。

第四,提高消费者的杠杆化率。观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GDP增长的轨迹,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经济的加速增长发生在2003年之后,而这一时期也正是美国经济经历科技股泡沫破灭后,消费信贷企稳的过程。实际上,正是这一时期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消费信贷政策推动了美国居民的过度举债消费,但是这种旺盛的外部需求也推动了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快速扩张。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这样一种经济增长模式在2007年底终结了。随着美国家庭资产负债比率的剧烈上升,美国的家庭不得不进行消费的去杠杆化,面对

这种外部需求萎缩导致的产能过剩,最佳的方法就是撬动中国居民的消费,来缓和对“中国制造”终端需求的剧烈紧缩。

三.中国在加杠杆化中需注意的方面及建议

1.控制金融虚拟经济所占的比重,保持实体经济的活力及盈利能力

所谓“金融”就是“资金融通”,其本质是为实体经济的资金融通提供方便的。可是近年来的一些金融创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需要,一些金融衍生品由最初的规避风险、管理风险的工具,变成了追逐高回报的投机工具,而有的金融产品就在金融体系里“空转”,根本进入不了实体经济。按金融业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原则,金融机构不应该出售也不应该购买无法了解基础产品的衍生产品。这次金融危机中的一些金融产品之所以出现问题,原因之一是产品过于复杂,比如CDO产品,它本身已是信贷资产二次衍生的产物,然而投资银行将CDO又一次包装进入资产池,进而又制作成CDO的平方,继而是CDO的立方等等,反复衍生。最终带来的结果是,投资者无法看到其基础产品,仅凭评级公司的评级和对承销商的信任来购买。这如同一个消费者买一个他完全不了解的商品,很容易被商家所欺骗。因此应该限制金融衍生品多次衍生,把其功能限定在对冲风险的基础范围内,防范过度投机。

2.金融创新应与加强监管同步推进

有人认为美国这次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创新走得太快,以金融为代表的虚拟经济繁荣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因而美国经济摔了个大跟头,并由此反对进行金融创新。显然,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思维。尽管美国这次金融危机与大量衍生工具的推出不无关系,但这绝非是禁锢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和推动金融创新的理由。事实上,中国最缺的就是金融创新,目前我们几乎没有纯粹的证券化业务,更不用说复杂一

点的担保债权凭证(CDO)等工具,股指期货也还没有推出。因此,在我国利率、汇率正逐步放开的环境下,加快开发发展各种风险分散工具,以及对冲避险工具已显得十分迫切。

当然,美国金融机构推出的很多衍生金融工具,其概念是模糊的,到底是由美联储(FED)、货币监理署(OC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来管,还是由美国存款保险公司(FDIC)来管?他们把资产打包证券化,用很多工具倒来倒去,最后发现当一些概念被数学化以后,概念本身就没有思想了,监管也就跟不上了。

因此,中国应从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这就是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注重风险管控机制的配套建设,“管得住,才能放得开”,只有结合我国金融业的现实发展水平和承受力,审慎推进各项金融改革,中国经济才能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

3.建立合理的评级公司运作模式

这次危机评级机构不但未能及时向市场发出示警信号,还在关键时刻进一步恶化危机,使得建立新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的呼声日渐加强。评级公司(rating agency)的运作模式也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它们给公司评级,又从公司拿钱,这样的利益关系之下,如何客观公正地评级?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去年一篇《关于信用评级的若干问题及展望》的文章中指出,目前三大评级机构的现有体系加剧了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评级方法论和内部程序不够透明、行业垄断程度高、部分监管者和投资者过度依赖外部评级。周小川建议金融机构应减少对信用评级的依赖。

今年的10月24日,由中国大公国际、美国伊根·琼斯和俄罗斯信用评级公司3家独立评级机构联合共同发起成立的新型非主权评

级集团――世界信用评级集团,以推动现有评级体系改革。而欧盟已

于去年考虑建立自己的评级机构,并于近期开始对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的“投资者服务”进行调查。这些或许都是意在打破标准普尔、穆迪、惠誉三大评级机构在评级领域的垄断。

4.加强对金融体系、企业等杠杆程度的监测及引导

应重点针对以下五方面进行统计监测:

一是要加强对企业和居民部门负债水平和杠杆程度的统计监测。政府、企业、居民、金融体系保持健康的负债水平和杠杆程度对整体经济健康运转意义重大。

二是对主要金融行业设置内嵌式杠杆监管机制,推进对金融机构杠杆累积因素敏感性分析,科学测算确定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合理的整体杠杆区间,适时遏制经济扩张时期主要金融行业过度负债,制定合理适当的杠杆水平行业监管标准,有效防止金融行业资产规模过度扩张和过度承担风险,控制系统性风险。

三是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的协调配合,建立整个社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平衡,健康、合理、适度的杠杆基础。

四是加强宏观部门杠杆操作规模及方向有效性监管。宏观经济部门调整资产负债情况,具有再杠杆或再去杠杆意义,影响银行及企业杠杆情况。

五是加强对其他国家杠杆操作影响跟踪研究。需深入研究美国中央银行、财政部在应对金融危机时,采取的一系列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创新工具以及美联储资产负债过度膨胀的情况。

5.完善中小企业筹融资渠道,在信贷领域试行违约担保,投资担保等创新型业务

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得利于政府的投入,因此银行的贷款

流向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仍然难以获得信贷支持。另外,中小企业也难以得到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相关项目的直接好处。因此应该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强消费信用产品的创新,加大理财产品的研发投入,鼓励消费信贷的发放。

5.建立相对稳定的宏观环境,提高信托责任

对于投资者而言最重要的是投资前景的可预测性,投资者希望有相对稳定的宏观环境,因此大的政策方针不能随意更改,否则理性的投资者不敢进入市场,而大量的投机者可能会盲目进入市场,从而可能搅乱市场,使市场信心错位失真,加大企业投资风险。

另外,金融资本的灵魂是信托责任,为了保证这一责任,资本主义国家制定大量的法律来确保这一信托责任,但仍然没有能够避免金融危机。而这次危机中最严重的就是信用危机,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鉴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刚刚起步,市场管理水平及法律法规很不健全,所以我们必须首先重视市场法制的建设,合理监管金融机构并及时提示金融产品杠杆率提高所带来的风险,在维持现代金融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防范过度杠杆化带来的风险。

去杠杆论文.docx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去杠杆 【摘要】从2013年开始中国经济从波动变成下行,告别了过去的高速增长,进入经济“新常态”,我国当前也面临着“四降一升”的局面,在2015年国家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把改革的重点集中在“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去杠杆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本文通过介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杠杆的利弊,以及对当前各经济主体的杠杆现状以及形成高杠杆原因的分析,得出了一些应对去杠杆这一任务的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杠杆杠杆现状原因建议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述 供给侧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新中国成立到1997年,我们也属于供给侧,只不过当时强调的是供给侧的总量,因为当时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产品只要能生产出来就不用担心销路,属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那时候强调的是重视供给的总量性;到了1998年,第一次出现了需求不足的状况,理论又开始关注需求方,直到2015年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是,2013年8,9月份经济下行,GDP增速降到7%以下,中国经济从波动进入下行,告别了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进入了经济新常态。当前面临的“四降一升”的局面,包括经济增速下降、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属于结构性问题,而且问题出在供给端,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提出把改革主要集中在“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也要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向高新技术产业等新经济聚集,解决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动力机制。 二、杠杆概述 经济意义上的“杠杆”,通俗理解为“四两拨千斤”,即通过借债,以较小规模的自有资金撬动大量资金,扩大经营规模。个人融资、企业向银行借贷,政府发行地方债等,都是加杠杆的行为。 杠杆的优点是可以通过较少的自有资金进行快速扩张,如果外来资金带来的收入超过这些资金本身的成本,可以增加所有者的报酬率;弊端就是还债的压力,如果自身收益能力不高,到期不能还本付息就可能会使企业倒闭,如果社会上大量企业进行违约就会形成一个国家的金融风险,即使国有企业有政府财政资金做后盾,但是用财政的资金、人民的血汗钱来救助这些低效的企业,造成了要素配置扭曲,降低资金使用效率。有数据显示,2009年到2014年投资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已经从8%下降到3.4%。所以,如果杠杆过高,是有必

什么是经济杠杆以及经济杠杆原理作用(图解)

什么是经济杠杆以及经济杠杆原理作用(图解) 什么是经济杠杆以及经济杠杆原理作用(图解)资讯快递2015年07月23日 【导语】:总理在7月10日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追问专家如何去杠杆。你知道什么是经济杠杆吗?经济杠杆在经济发展中有什么重要作用?使用杠杆的风险又在哪里,现在为什么要去杠杆?未来我们如何去杠杆? 总理在7月10日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追问专家如何去杠杆。你知道什么是经济杠杆吗?经济杠杆在经济发展中有什么重要作用?使用杠杆的风险又在哪里,现在为什么要去杠杆?未来我们如何去杠杆? 一、经济杠杆是什么? 经济中的杠杆主要通过负债,用较少的本金支配更多的资产,撬动更大利润。具体的经济杠杆有: 1、政府杠杆:地方政府债务; 2、宏观杠杆:银行资产对GDP占比;

3、企业财务杠杆:企业负债。 二、杠杆的作用: 杠杆的本质是通过负债把社会闲散资源集中起来,投入到生产领域,获取更大的回报,拉动经济增长。 三、使用经济杠杆的风险 杠杆在放大收益的同时也会放大风险。 如果地方政府过度举债,地方政府无能力按期偿还摘取的本付息,导致政府财政不能正常运转,拖欠工资和职工养老金,以及物理进行公用事业投入。 如果银行资产对GDP的占比增速过快,会带来金融危机的风险。 四、我国杠杆现状

根据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20.70万亿元,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达10.89万亿元。审计署新闻发言人称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五、未来怎么去杠杆? 去杠杆去泡沫有两种办法,第一种是“挤”,第二种“反向”的,提高生产率,做实质量,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消化泡沫和杠杆问题。 1、降低政府负债。 PPP模式。2014年9月4日财政部发布《官运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即PPP模式。 今年行至过半,中央政府从多角度给出了去杠杆的解决方法: 3月财政部发文确认置换1万亿地方债,置换债券由地方政府自发自还,并且必须用于今年到期的债务。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1万亿元的总债务额度占2015年到期政府债务的53.8%。 6月,财政部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证实,经国务院批准,第二批1万亿置换债券已于近日下发地方。2、释放市场活力。 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

美国金融业的杠杆化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金融业的杠杆化及对我国的启示 钟伟张薇巍 摘要:杠杆化使得美国整个金融体系对于系统性风险的抵抗能力变得非常脆弱,金融业相对于实体经济增长明显发育过度。从2008年开始国际金融业陷入了去杠杆化调整,去杠杆化意味着金融机构几乎只能依靠外部融资,这决定了全球经济面临流动性不足和增长乏力的持续威胁。去杠杆化的渠道决定了政府注资的重要性。即便中国未曾出现金融机构普遍杠杆化,合并监管对中国而言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杠杆化带来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和过度发育 从2008年开始,金融业开始了艰难并痛苦的“去杠杆化”过程。全球宏观经济状况也将因去杠杆化遭遇多方面影响。杠杆化使美国金融机构内在脆弱性更高,经济运行的过度金融化特点更明显。 第一、杠杆化使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相对脆弱。在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会持续盈利。但是一旦资产价格逆转,就要对资产进行减值,这样会负面影响权益总额。资产减值在一定程度内不会对银行的财务状况造成重大影响,但是一旦超过安全边界,金融机构就会面临破产的风险,尤其是在高杠杆率的情况下。 第二、杠杆化使金融资产数额急剧膨胀,经济运行过度金融化。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杠杆化的影响由三方面因素共同影响。1、结构性金融产品SIV的不断衍生。一定数量的基础资产通过金融产品种类的增加撬动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数额的衍生品市场,这充分体现了“杠杆”的力量。2、金融机构之间交错的证券投资和质押放款。金融机构以MBS等资产证券化产品为重复质押进行重复贷款,杠杆效果乘数化地放大了收益和风险。杠杆化使得几乎全部的金融机构都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扮演了某种角色,相互之间的交易对手风险非常严重,已经到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程度。杠杆化使得美国整个金融体系对于系统性风险的抵抗能力变得非常脆弱,金融业相对于实体经济增长明显发育过度。 二、去杠杆化导致全球金融资产持续收缩和流动性紧缩 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之后,美国金融机构陷入了去杠杆化的痛苦,去杠杆化的方式分为两方面:一是宏观上看通过金融资产存量的收缩解决金融业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发育问题;二是微观上看是通过调整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恢复市场流动性问题。从实证来看,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进程各异。其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杠杆率呈逐季下降趋势。高盛的杠杆率从2007年末的26.2,逐渐下降到8月末的23.7,摩根士丹利由33.4下降到27.6。它们主要是通过减少资产、增加权益的方式进行去杠杆化。而AIG似乎根本不能实现去杠杆化,两房的情况也和AIG类型,最终只能由政府接管。 从去杠杆化的手段而来,可以有处置资产、发行债券、增加权益资本这三种方式。就美国的情况,发行股票占27%、发行债务和权益混合型工具占59%、次等债券占10%、资产出售只占6%。债务权益混合型工具包括优先股、可转债以及永久债券1。 第一、通过发行证券实现去杠杆化。在负债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直接增加权益资本会1由于永久债券永远不需要偿付本金,所以本文将其视为具有权益性质的债券。

A《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框架》Ray_Dalio

如何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框架—世界最大宏观对冲基金创始人如何描述经济运行 英文原版在这里: https://www.360docs.net/doc/4718556233.html,/zlWDiol 。这是一篇近15000字的长篇文章,需要时间和耐心才能读完。但作为一篇符合实际的,而又比较通俗易懂的《宏观经济学》教程,1万5千字不算多。文中表达的很多观点,在我的两本免费电子书里都有以不同视角,不同的行文阐述过。 有趣的轶事:Ray Dalio 是从高尔夫球童开始对投资产生兴趣的,富达基金历史上最牛的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也做过高尔夫球童。 作者背景:Ray Dalio,全球最大的宏观对冲基金Bridgewater(规模1200亿美元)创始人兼CEO,,2010年管理的基金收益同行业第一,收益率高达44.8%;在2011年经济以及股市动荡中,该基金依然获得了23%的投资回报。Bridgewater过去20年年均回报14.7%,成立以来给客户赚了500亿美元以上,是累计给投资者赚钱最多的对冲基金(排名第二是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第三是做空美国房地产的约翰鲍尔森基金)。 翻译人:徐治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学士,上海财经大学财务管理硕士,国泰基金医药行业分析师 宏观经济运行的框架 戴利奥.雷(徐治彪译) 作者完成于2008-20-31 更新于2012年 经济的运行如同机器的运行,而且本质上来说是经济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机器,然而并不总是非常好理解。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描述经济这台机器是怎么运作的,跟传统的经济学家们描述的不一样,你需要自己加以判断并吸收利用。下面跟随我描述这座简单的经济机器。我相信如果你耐心的读完,你会更好的理解经济的运行。 经济如何运行:“基于交易的理解方法” 经济是大量交易的总和,而每个交易都很简单。交易包括买方和卖方,买方支付货币(或者信贷)给卖方以换取商品、服务或者金融资产。大量的买方和卖方交换同一种商品,这就构成了市场,例如:小麦的市场包含了各种持有不同目的的买方和卖方,他们进行不同的交易方式。各种交易的市场便组成了经济。因此,现实中难以理解看似复杂的经济,其实仅仅是大量的简单的交易组合在一起而已。 对于一个市场(或者对于经济),如果你知道了支出货币以及信贷的总额、所卖商品的数量,你就是知道了理解经济的所有的事情。比方说,既然任何商品、服务以及金融资产的价格等于所有买方花费的支出(total $)除以卖出的总产量(Q),因此如果要了解或者预测商品的价格,你只需要预测出总支出($)以及总产量(Q)。然而,每一个市场有都大量的买方和卖方,并且这些买方和卖方交易的动机不一致,但是最主要的买卖动机总是很好理解,这样考虑理解经济就变得不那么困难。可以用下面的一个简单图表来说明。这种解释经济的视角比传统的解释方式要更容易理解,传统的解释视角是基于商品的供给、需求以及价格弹性。

今年经济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六、今年经济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15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部署2016年经济工作,重点是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李克强在讲话中阐述了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具体部署了明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并作总结讲话。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改革开放向纵深迈进,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大局总体稳定。今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可以胜利收官,使我国站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同时,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国内外条件变化,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化解。 会议强调,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 第一,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实行减税政策,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在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的同时,主要用于弥补降税带来的财政减收,保障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降低融资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优化信贷结构,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第二,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等,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要坚持创新驱动,注重激活存量,着力补齐短板,加快绿色发展,发展实体经济。 第三,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要提高有效供给能力,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 第四,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要完善落实机制,把握好改革试点,加强统筹协调,调动地方积极性,允许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发挥基层首创精神。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抓好改革举措落地工作,使改革不断见到实效,使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第五,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要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把重点放在兜底上,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会议认为,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第一,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 第二,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第三,化解房地产库存。要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要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要明确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向,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

胡伟俊 理解去杠杆:中国杠杆的历史、现状、成因与化解之道

胡伟俊理解去杠杆:中国杠杆的历史、现状、成因与化解 之道 原文发表于财新网,以获胡伟俊首席授权转载。原题为《理解去杠杆》。如何理解中国的债务问题,是全球投资者关于中国最大的困惑之一。本文将分别讨论实体杠杆与金融杠杆的现状及成因,并探讨可能存在的风险。一、实体杠杆的现状现实中,存在两种杠杆。一种是实体杠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政府债务、企业债务和居民债务。另一种是金融杠杆,也就是金融机构互相之间所产生的债务。本章首先讨论实体杠杆。1. 实体杠杆的整体情况水平:目前,中国的债务占GDP的比重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最新数据,到了2017年年中,债务已经达到了GDP的256%,这不仅超过了新兴市场国家190%的整体水平,也超过了美国的250%。增速: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债务占GDP的比重上升非常快。但在去年有所好转,债务/GDP 在2017年预计上升5个百分点不到,远低于过去5年中每年两位数的增长。走势:信贷缺口(credit gap),也就是信贷增速和GDP增速的差异,在金融危机之后大幅扩大,但在2017年明显收窄。同时,信贷密度(credit intensity),也就是每增加一单位GDP所需要的信贷量,也在去年大幅收窄。为什么债务/GDP的增速在2017年大幅下降?经济的

周期性上行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一方面,企业盈利的改善,使得企业融资可以更多依赖自有资金而非举债,有助于降低分子的增速。另一方面,去年中国的名义GDP增速为2011年以来最快,也有助于增加分母的增速。然而,一旦经济增速出现回落,债务/GDP的增速可能将再度加快,对于债务 的担忧也会卷土重来。2. 居民杠杆水平:根据BIS的数据,居民债务在2017年年中达到GDP的47%。这个水平在国 际上并不高,低于美国日本,但高于新兴市场的整体水平。从偿债比率(debt service ratio),也就是家庭收入用于偿还债务的比例来看,处于可控范围。而且,70%的家庭债务来自房贷。由于较高的购房首付比率,以及过去三年房价大涨产生的安全边际,房贷风险并不大。增速:中国居民加杠杆的速度非常快。从国际上看,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 居民部门在不断去杠杆,而中国居民部门在不断加杠杆。从国内看,居民杠杆增速也要快于企业和政府杠杆。过去两年,家庭债务/GDP上升了了8个百分点,而政府和企业则分别 上升了4个和1个百分点。房地产去库存,使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财务状况的大幅改善,但另一面则是居民杠杆迅速上升。现状:居民部门继续加杠杆的空间已经大幅下降。居民贷款占居民存款的比率,从2012年的26%上升到2017年的49%。而房贷价值比(Loan-to-Value ratio,LTV),也就是房贷同房屋销售额的比率不断上升,也表明家庭部门在购房中的杠

去杠杆化解释。一

什么是去“去杠杆化”?--金融危机下的现象 简单来说,“杠杆化”指的就是借债进行投资运营,以较少的本金获取高收益。这种模式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为不少企业和机构所采用,特别是投资银行,杠杆化的程度一般都很高。 目录 1概述 2阶段 3影响 4对策 1 概述 当资本市场向好时,这种模式带来的高收益使人们忽视了高风险的存在,等到资本市场开始走下坡路时,杠杆效应的负面作用开始凸显,风险被迅速放大。对于杠杆使用过度的企业和机构来说,资产价格的上涨可以使它们轻松获得高额收益,而资本价格一旦下跌,亏损则会非常巨大,超过资本,从而迅速导致破产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高“杠杆化”的风险开始为更多人所认识,企业和机构纷纷开始考虑“去杠杆化”,通过抛售资产等方式降低负债,逐渐把借债还上。这个过程造成了大多数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的下跌。 综合各方的说法,“去杠杆化”就是一个公司或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过程。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退还出去的潮流。 单个公司或机构“去杠杆化”并不会对市场和经济产生多大影响。但是如果整个市场都进入这个进程,大部分机构和投资者都被迫或主动的把过去采用杠杆方法“借”的钱吐出来,那这个影响显然不一般。 在经济繁荣时期,金融市场充满了大量复杂的、杠杆倍数高的投资工具。如果大部分机构和投资者都加入“去杠杆化”的行列,这些投资工具就会被解散,而衍生品市场也面临着萎缩,相关行业受创,随着市场流动性的大幅缩减,将会导致经济衰退。 2阶段 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风险名词就是“债务”,就本质而言,债务其实就是对信用的一种过度透支,滥用信用就会造成债务风险,并最终导致债务危机。从资产负债表角度看,经济周期波动往往体现为经济体系杠杆率的调整过程。往往

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以及杠杆率是什么意思

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以及杠杆率是什么意思? 先来讲三个故事。 故事1:散户张三张三喜欢炒股,很自信,只是感叹自己资金不足,否则咸鱼翻身,指日可待。听朋友介绍,有一种配资业务,可以用10万,借20万,于是,他开通了这项服务。张三眼光很好,今年这一年,买的股票赚了30%,30万收获了9万的利润,还去20000的利息和20万的借款,自己还能净赚70000,自己手头的10万现金在杠杆的帮助下,一下净赚70%。 于是张三想了个好办法。 还是10万,张三在A处获得20万的授信,拿到20万,买了30万的股票。 张三拿着这30万的股票,又去B处,B一看有你账户上有30万的股票,于是又给你60万的额度,买完这60万的股票,你手头已经有90万的市值了。 张三还不满足,于是拿着这90万的市值找到C,C同样给了他2倍杠杆的额度,180万,终于,张三这下成大户了。 他还记得自己当时投入股票市场的本金是多少吗? 10万,可是他的市值已经是270万了。杠杆倍数是多少,27倍。 如果股票市场像去年一样上涨,别说涨30%,就是涨个10%,

就是27万。 投入10万净赚20万,200%的收益,多么诱人。 在杠杆的帮助下,小额投入获得巨大回报,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和美好的希望。 可惜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今年股票市场不是很好,微微跌了3%,别看这3%的浮动,在27倍的杠杆下产生了巨大的威力,270万的3%就是81000,张三投入的本金是瞬间只剩不到2万元,亏损幅度80%。 还有另外一种假设,那就是股票市场不涨不跌会发生什么?还记的张三借钱时的年化利率吗? 他总共借了多少?260万,10%,他的资金借用成本,一年就是26万。 也就是说,短短30天即使股票市场没有波动,张三也要亏损26%。 只剩下8万本金的张三,在A处的授信只能从20万变成16万,在B处变成48万,在C处变成144万。 为了把这些钱还回去,张三不得不忍痛割爱,卖掉手头一些股票,大概100万的样子,行情不好,成交量也发生明显萎缩,他这一把梭哈,还差点让这只股票奔跌停去了。 市场上和张三一样不知不觉上了巨大倍数杠杆的人不再少数,盘桓了一段时间的股票市场没有变化,看似没有亏损。没曾想,资金借入时被忽略的高额成本,露出狰狞面目了。

去杠杆化

一、中国各行业杠杆率 1.总杠杆率 (总杠杆率=总负债/GDP) 2.银行业杠杆率 (银行业杠杆率=总资产/净资产) 二、中国在加杠杆化方面有着巨大的空间 中国金融市场的金融杠杆利用不足,无论从当前中国政府的负债水平来看,还是金融机构的杠杆化程度以及中国居民的负债率,我们在加杠杆化方面都有着巨大的空间,唯一需要的是用合适的手段把这一系

列的杠杆效应撬动起来,并将其转化为有效的需求,来消化外部经济去杠杆化造成的过剩产能。同时,加杠杆化的过程也能推进中国社会和经济领域的结构调整,从而为中国在下一轮经济周期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我们的加杠杆化究竟有多大空间呢? 首先是可以提高政府的杠杆率,目前中国政府的国债余额占GDP 的比例只有16.8%,几乎是世界最低水平。日本政府的负债率高达167.6%,与中国同为金砖四国的印度和巴西这一比率则分别达到48.8%和37.8%。如果将中国的国债余额占GDP的比率提高到40%,则政府可以融到7.2万亿元的资金,因此从赤字财政政策的角度来看,中国政府仍有相当的作为空间,但政府增加的投入应该主要用在解决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意在刺激消费,最终形成消费与税收增加的良性循环。因此是税收导向型的杠杆化,而非目前的GDP导向型。 其次,提高金融机构的杠杆率。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1969)曾指出,“英国工业革命中所使用的技术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存在,真正引发工业革命的是银行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技术创新,通过向需要资本的大型项目融资,金融发展使这些技术得以实现并贡献于经济增长”。而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资产价格的严重缩水严重削弱了企业通过担保进行融资的能力,从而对大量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使得很多具有良好成长性的企业甚至濒于破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金融危机深重的2008年,中国商业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率不升反降,到2008年12月末,中国商业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率已经降到2.45%的历史最低水平,说明中国的银行

宏观经济的基本运行框架

经济机器是如何运行的 如何来理解当下经济运行的模型 一个经济体就像一个机器。在最基础的层面它是一个个相对简单的零件,尽管它还没有被很好的理解。我写下这篇论文,用以阐述我对经济运行的理解。我的描述跟传统经济学家们的描述不太一样,所以你应该由自己来判断我说的是否有道理。我将从最简单的说起并由此延展开来,所以请你忍受一下我的唠叨。如果你耐心的研读本论文,你将能够理解我的观点并且独立评估我的论文。 经济机器如何运行:基于交易的基础零件 一个经济体是一个各种交易的简单叠加。一项交易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因为交易无处不在,而经济体则显得复杂的多,尽管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不从上而下来观察经济运行,而是从一项简单的交易出发,由下而上的观察它,则会显得一目了然。 一项交易包含买家和卖家,买家付现钞或者刷信用卡给卖家,卖家则把货物,服务或财务资产给买家作为交换。一个市场囊括了同一个货物的所有买家和卖家,例如小麦市场包含了所有的基于各种原因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人的关于小麦的交易。而一个经济体则囊括了所有市场中的所有交易。所以,经济体看起来很复杂,实际上却是由这些千千万万简单的交易组合起来的,而这些数量庞大的形形色色交易让经济看起来复杂无比。 对于任何一个市场,或者任何一个经济体,如果你知道了所有花出去的钱(信贷)的总数和所有卖出货物的总量,那么你就知道了一切用以理解这个经济体或市场的东西。举个例子,由于任何一种货物,服务或者财务资产的价格都等于其所有买家出的钱(total $)除以其卖家卖出的总量(total Q),为了弄清楚或者预测该类货物、服务或者财务类资产的价格,你只需要弄清楚或预测total $和total Q这两个量就可以了。然而在任何一个市场里,都有大量的买家和卖家,而且这些交易者们都有着不同的动机,那些最为重要的交易者们的动机则是很好理解

锐观点:“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矛盾叠出

锐观点:“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 任务矛盾叠出 讲清楚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为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如果寄希望于能够找到一种经济体制同时实现这四大目标是幼稚的。要充分就业,就很难不发生通货膨胀,从短期看,菲利普斯曲线已经揭示了失业率与通胀之间的此消彼涨关系;要经济增长,就很难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全球经济一体化,外需一萎缩,增长就乏力;另外,在价格水平基本稳定条件下要实现经济增长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经济政策制定者必须自问,是否有能力、有本事同时达成这四个目标,否则,就必须在这些目标中做取舍。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经济2016年的五个主要任务,它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同样道理,我认为,这些任务是不可能同时完成的。 一、去产能就降不了杠杆,因为要是没有钱进来,如何去转型、去调整经济结构以达到去产能的目的。周小川在两会时说,去产能和降杠杆是可以同时实现的,他的理由是可以通过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来降杠杆,通过提高社会福利和全球协调来压缩产能。前半句我听了个半懂,后半句我完全没听懂。

通过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来降杠杆,周行长的意思应该是提高直接融资中的股权融资比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降杠杆。但事实上,这些企业产能过剩,基本上属于红海竞争领域,股权融资谈何容易,事实是,压减产能不是动动嘴皮子那么简单,整个过程非常艰难,涉及企业债务、职工安置、转型升级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年来,估计被周行长忘记了的企业直接融资中所包含的债权融资比重更大了,这岂不是在加杠杆? 二、去库存就不可能去杠杆,现在各地正在发生的却是“加杠杆、去库存”,导致房价进一步飙升。房地产要真正去库存,按道理来讲,东西多了就要降价,这虽然符合经济学逻辑但却不符合中国经济的逻辑,去库存的责任主体应当是地方政府,由于地方政府已经习惯了用“土地财政”获取政府利益、 创造政绩,通过降价去库存根本就不能成为选项,因此,通过降首付甚至出现0首付的方式,不断出现在地方政府的政策选项中,这必须造成“加杠杆”的客观现实。因此,去产能、去库存是与去杠杆相斥的。再进一步分析,去产能、去库存往往容易引发经济衰退,而这又与我国政府惯于在经济下行时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就是加杠杆政策相悖。反过来讲,去杠杆表现为企业和个人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他们 将不再追求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而是追求债务最小化,去产能、去库存更不可能完成。

中国经济去杠杆压力甚于去库存

中国经济去杠杆压力甚于去库存 李迅雷 年初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将在二季度或三季度见底回升的大有人在,其基本逻辑就是库存周期,即整个去库存和补库存的周期大约为36个月,到今年二季度或最晚到三季度,去库存过程就完成了,接下来就是补库存的上升周期。但事实上去库存过程很缓慢,至今大部分行业的库存仍在高位,中国经济似乎有点食而不化,这就需要对“库存周期”的思维逻辑进行反思。 企业应收账款与银行逾期贷款双双攀升 截至8月23日,1437家已公布中报的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整体规模达8039亿元,较去年同期5550亿元的规模激增约45%。企业应收账款的上升,既表明企业整体债务水平的提高,又反映出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与此相对应的是,今年银行的坏账率水平也有明显上升,由于坏账率是一个非常滞后的指标,不如从银行贷款逾期规模的迅速增长去观察企业的经营状况更加直观。如招商银行中报显示,6月末的逾期贷款为18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2亿元,其中,三个月以内、三个月至一年逾期贷款分别为105亿元和27亿元,比年初增长62%和174%。 在经济增速较快阶段,增加杠杆率可以赢得更高的投资回报,一旦经济回落,则大部分行业或投资活动的盈利均值都会下移,如果资金成本率又高于投资报酬率,则投资就得不偿失,尤其是对于运用高杠杆的企业更是如此。从行业分类看,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概是70%,五大电力集团的负债率超过80%,铁道部的负债率超过60%,光伏制造企业负债率超过90%。从区域分类看,长三角地区企业的杠杆率水平应该是中国最高的,尤以浙江为甚,而整个东部地区企业的杠杆率水平也比中西部地区要高。根据经合组织的标准,企业负债占GDP比重超过90%就很危险,但2011年中国企业负债占GDP比重达107%,几乎是世界上是最高的。

金融去杠杆是什么意思

金融去杠杆是什么意思 “去杠杆化”是金融危机下的现象。金融去杠杆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怎么理解呢?请阅读以下文章,跟着一起来了解。 金融去杠杆是什么意思 金融去杠杆的意思 金融市场杠杆具体包括产品、流动性、久期杠杆三类,我们认为金融去杠杆具体指: (1)减少商业银行的以短久期配长久期、以低风险负债配高风险资产的错配问题,即降低久期和流动性杠杆; (2)压缩银行或非银表外资管产品规模,相关产品是影子银行的核心组成,即降低产品杠杆。 去杠杆怎么走?我们认为这包括: (1)第一步,央行通过引导金融市场利率上行;同业负债和同业存单利率水平随行就市,负债成本高企且逐步抬升,进行错配的银行利差缩小甚至出现倒挂; (2)第二步,之前错配的资产到期后不续作,期限错配解除: (3)第三步,随着期限错配的逐步解除,同业负债规模下降,金融外产品随之压缩,金融去杠杆取得阶段性成果。 去杠杆去到哪里了?2017年以来NCD(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和价格水平量价齐涨,市场担心杠杆水平有所提升。中小银行正通过发行NCD 1

以短续长,但利差已经缩小甚至倒挂。我们认为这正走在去杠杆的第一步,能否持续,我们要观察NCD量和价的持续情况。 去杠杆将持续多久?这一是取决于资产的错配程度,二是取决于金融市场利率抬升的速率。 (1)资产错配程度越高,去杠杆持续时间越长;多数的同业理财产品和同业存单的发行期限在1年左右,预计去杠杆持续时间在一年以内,但不会在半年内就草草结束; (2)金融市场利率抬升越慢,去杠杆持续时间越长;但当金融市场去杠杆迅速抬升时,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处于流动性考虑进而抛售资产,这有可能对金融市场价格形成负反馈。这时要密切关注金融机构交易对手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我们判断监管机构出于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会维持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但不排除发生区域性小规模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3)如果经济基本面恶化,“去杠杆”的地位会让位给“稳增长”,这种情况下不排除金融去杠杆有提前结束的可能性。 稳定资产负债利差和风险可控的杠杆水平是商业银行利润的源泉,对金融机构而言,无利差,不杠杆。本轮金融市场去杠杆完成后,对各类风险资产的定价能力将成寻找下一轮利差/加杠杆来源的重要抓手。这有可能深刻影响未来五年银行业的发展和资产配置逻辑。 去杠杆化的影响 “去杠杆化”会导致什么?那么去杠杆化将如何影响当前的资本品和资本市场呢?

(完整版)2019年经济形势分析

01当前的经济形势 对当前的经济到底怎么看?问题不太大,总体上是两头可以中间难,最前面的行业没问题,钢铁水泥也没问题,现在最困难的大概是在中间层次上,往中间传导的投资比如传统的消费品、家用电器、汽车,类似这些行业都比较难过。 我讲一个过程,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的两会,中国的经济实际上一直是不错的。我们的战略很清楚,就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到2018年3月,防范金融风险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去杠杆。中国的杠杆率太高,企业的负债太高,要想办法把杠杆降下来,重点放在: (1)把国有企业中的僵尸企业退出来,因为占用了大量的资金。 (2)把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问题进行处置,因为地方政府借了很多钱来搞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的债务积累太快。 这么一个战略,我们认为是非常正确的。 1. 经济战略的背景 基于这个战略,大的背景是: (1)2016年开始,中国搞供给侧结构改革,很重要的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把钢铁、煤炭等一些产能去掉,去掉以后,行业的利润上升了。这时,下游的利润还没有完全传导过来,影响还没那么大,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现象。 (2)把房地产的库存去掉,在三线城市通过增加居民的信贷,通过棚户区改造货币化,我把钱给你,你来买房子,把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去库存,维持了房地产投资增长。房地产只要不出太大的事情,中国的经济就稳住了。 (3)从2016年开始,世界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且这一轮复苏的势头并不弱。从1980年到2017年这近40年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只有3.5%,实际上是不高的,但是从2016年开始,全球GDP已经超过3.5%,2017年是3.7%,今年估计3.9%,可见世界经济已经恢复了。

发达国家金融去杠杆化解读(专业版)

发达国家的金融“去杠杆化” 现在,最棘手的问题是发达国家正面临资产负债表式衰退。金融危机与主权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的最深刻影响是金融、居民/企业乃至政府部门开始“去杠杆化”,消费紧缩、信用紧缩以及财政紧缩这三个层面的叠加效应可能使“去杠杆化”过程更加痛苦和漫长。 政府“去杠杆化”。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凯恩斯主义”再次回归。据估算,西方发达国家反周期的财政支出几乎占赤字增加量的1/3,发行4.5万亿美元债务几乎等于此前5年年均债务发行量的3倍。然而现在面临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的形势,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开启了债务削减计划。在经济增长难以赶上债务增长的今天,削减债务已成为西方国家挽救经济的选择。涉及整个发达国家的调整是史无前例的,它所带来的“去杠杆化”影响难以估计。 金融“去杠杆化”。次贷危机开启了以美国为代表的第一波金融去杠杆化进程。截至目前,美国金融部门杠杆率已从2008年初的峰值下降了26%,回到1979年三季度的水平,大大低于30年来平均杠杆率。而主权债务危机又开启了以欧洲为代表的第二波金融去杠杆化进程。目前,主权债务与金融部门之间形成负面反馈循环的风险增加。2011年全球银行业面临3.6万亿美元的到期债务,将不得不与负债国家政府竞争,以确保资金安全。G20和欧盟峰会都提出欧洲银行业需要更大的资本垫底,才能重新获得市场信任,确保筹到资金,这无异于加重金融体系的负担。与此同时,由于欧洲银行交叉持有各国债务,跨境银行风险暴露是主权风险蔓延到银行并进一步扩散到本地区其他银行体系的渠道,这可能使全球银行业由于欧洲债务头寸过大而承受较大的资产损失,从而遏制金融信贷,进一步恶化经济衰退的趋势。 家庭部门“去杠杆化”。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的消费总需求急速下跌,家庭资产负债表遭到严重损害,家庭资产的去杠杆化严重影响到欧美等国的负债型消费模式。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统计,目前进行储蓄的美国民众比例为经济衰退以前的两倍之多。就欧洲而言,尽管居民负债率低于美国,储蓄率高于美国,但欧元区通过紧缩财政预算、降低社会福利、增加税负,已经启动“财政紧缩周期”,这将降低居民可支配收入,进一步制约居民消费能力。 目前发达国家的资本回报率普遍出现大幅下降,短期内缺乏新兴技术和产业变革来提振资本回报率。危机使得多数发达国家的利率水平降至极限,资本回报率的下降和庞大的政府、民间债务负担,使得企业和居民扩张信用的需求显著下降。欧美发达国家面临市场化货币工

银行业高杠杆原因及去杠杆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718556233.html, 银行业高杠杆原因及去杠杆研究 作者:陈祖仝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8年第03期 摘要:高杠杆化经营是造成银行系统甚至整个经济体系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不过高杠杆经营也是银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区别,高杠杆给银行带来了高的回报率,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大的风险。文章先整理出近些年的银行业杠杆情况,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存在的风险,并借鉴国外去杠杆经验,提出几点相关去杠杆化建议。 关键词:高杠杆:风险:去杠杆 杠杆率在国际银行监管框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杠杆率一般是指资产负债表中总资产与权益资本的比率。金融离不开杠杆,当然也缺不了风险的存在,银行天然是以杠杆为经营的行业,因此杠杆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银行的盈利能力,杠杆倍数越大,银行盈利空间越大,风险也随之增高,高杠杆,表示少量的资产收益可以获得成倍资本回报,但同时也意味着少量的资产损失就可能吞噬银行的全部资本。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合理地降低杠杆倍数有助于防止经济下行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合理推动经济发展。 一、我国银行业近年杠杆情形 银监会公布的2016年银行业监管统计指标月度情况表显示,截至2016年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达226.2557万亿元,比2015年增加了32.0809万亿元,增幅达15.8%:总 负债达208.9230万亿元,比去年增加了29.8748万亿元,增幅达16.0%:所有者权益达 17.3327万亿元,增幅达14.6%。其中,商业银行总资产占比达到77.8%,总负债占比达到78%,占据了金融机构的主要部分。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16年总资产增长率较上年增加了0.3%,总负债增长率增加了1.2%,这体现了资产负债率在上升。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规模的不断扩大表明商业银行融资能力加强,行业发展好,这也是银行实力增加的表现。其中存款额度占负债的比例较大,如果经济下行现象,银行面临的财务风险会迅速放大。 目前我国总共有25家上市银行,其中9家上市银行是在2016年年末及2017年年初上市,另外16家上市银行的杠杆情况如表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的杠杆率高于其他商业银行,即其他商业银行的杠杆倍数较高,而且近几年杠杆倍数略有增加。 二、银行高杠杆的原因 金融监管的不完善以及银行追求高利润率共同推高了杠杆。

中国经济新常态在2022年结束

中国经济新常态在2022年结束 中国经济新常态在2022年结束? 金融经济学家吴裕彬2016-12-12 星期一 新常态就是超级去杠杆化,这个过程得持续十年左右,到2022年左右结束。对于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境,很少人知道其问题真正的严重性,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境属于金融危机中的金融危机,叫做超级去杠杆化。从金融经济学的角度而言,新常态就是超级去杠杆化,这个过程得持续十年左右,到2022年左右结束。我是最早利用超级去杠杆化理论分析预测中国债务危机的经济学者,第一篇此类的报告《China's Catastrophic Deleveraging Has Begun》于2012年7月发表在美国的Business Insider,警告中国的房地产行将泡沫破灭,并促使中国进入超级去杠杆化进程。只可惜到目前为止超级去杠杆化这个概念依然不为中国所熟知。超级去杠杆化这个理论很新,在2008年因为美国次贷危机才在欧美引起全方面关注,这包括美联储主席,下到对冲基金操盘经理,还有普通的投资者。去杠杆化还有一个相关的概念叫做“去杠杆化悖论”。大家常常在财经媒体和专家会议里听到看到去杠杆这个词,但很少有人能明白个中奥妙。其实去杠杆化的含义很多,有很多不同的类别,但是作为宏观经济研究者,我一般都是关注两个去杠杆化的问题。要讲明

去杠杆化首先要讲杠杆是什么东西?讲杠杆,有一个很古老的阿基米德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阿基米德讲过“给我一个杠杆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这就是杠杆的含义,它可以放大创造力,也可以放大破坏力。人类经济社会的杠杆是什么呢?它其实就是债务扩张,你挣钱的时候可以挣很多,回报率可以有很大,但当经济下行的时候,资产泡沫破灭的时候,亏损也会相当严重,债务杠杆就是放大创造力和破坏力的一种双面刃似的东西。我关注的杠杆有两类,一类就是财务杠杆,也就是对于企业来说,它的资产负债表,负债和资产的占比,这是资产负债表端的这样一个杠杆。还有一个杠杆就是宏观杠杆。宏观杠杆有很多数据可以观察,我比较关注一个数据,就是银行资产对GDP 的占比,通过这个数据来看整个国家的宏观杠杆。去杠杆化的意思其实也很简单,无非就是把这个比率降低,这个比率不能太高,就像血压一样,血压不能太低,但如果太高就会带来生命的危险。什么叫经济泡沫?经济泡沫就是资产价格太高,导致经济的宏观杠杆过高。还有一个比较流行的定义就是所谓经济泡沫指的是由于局部的投机需求(虚假需求)使资产的市场价格脱离资产内在价值的部分。它实质是与经济基础条件相背离的资产价格膨胀。这个定义不太好把握,“资产内在价值”,“与经济基础条件相背离”,这些描述太定性了,不好量化。不像银行资产对GDP的占比,这个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