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力设计技术规定

目录

1.0 总则 (2)

2.0 压力管道应力分析的范围和方法 (2)

3.0 压力管道应力分析工作程序 (7)

4.0 压力管道详细应力分析的要求 (8)

5.0 压力管道详细应力分析文件签署规定 (9)

6.0 压力管道详细应力分析人员的职责 (9)

7.0 压力管道详细应力分析人员的资格要求 (11)

8 附加说明 (12)

1.0 总则

1.0.1 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承担的各工程项目中非埋地的碳素钢、合金钢、不

锈钢管道应力分析(静力分析)和抗震设计。

1.0.2 本规定不适用于硬质材料衬里管道及螺纹连接管道。

1.0.3 执行本规定时,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规定的要求。

1.0.4 管系静力分析的任务是:验算管系在内压、自重和其它持续外载作用下的

一次应力;验算管系由于热胀(或冷缩)、预冷紧和其它位移受约束产生的二次应力;验算管系在工作状态下各薄弱环节的局部应力;选取弹簧型号;计算管系作用于端点和支架的力和力矩并校核设备管嘴的允许受力和力矩;判断管系的安全性。

1.0.5 相关标准:

《钢制压力容器》(GB150-1998);

《石油化工管道设计器材选用通则》(SH3059-2001);

《石油化工管道柔性设计规范》(SH/T3041-2002);

《化工厂和石油炼制厂管路》 ANSI/ASME B31.3。

2.0 压力管道应力分析的范围和方法

2.0.1 管道管径、壁厚、保温选定后,首先应依据管道允许跨距对管系自重工

况的校核,即为一次应力的初步验算,不符合要求的应增加支吊架。

2.0.2 管道柔性设计

2.0.2.1 管道柔性设计按《石油化工管道柔性设计规范》(SH/T3041-2002)及

《化工厂和炼油厂管道》(ASME/ANSI B31.3)的要求进行。

2.0.2.2 管道应力解析方法

⑴设计人凭经验进行判断

⑵采用图表进行判断

⑶利用计算机进行详细解析

2.0.2.3 应力分析方法的确定

⑴一般压力容器和加热炉 (如:塔、立罐、换热器、锅炉、球形罐、卧罐) 等设备的连接管道的应力分析方法按下图-1选定。

⑵回转机械(泵(非离心)、压缩机、蒸汽透平等)以及空冷器周围的管道的应力分析方法按下图-2选定。

⑶离心泵的应力分析方法根据《石油化工管道柔性设计规范》(SH/T3041-2002)图1确定。

⑷外管廊中的管道可参照执行。

⑸下列管道一般宜在计算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应力分析:与设备相连的管道,如果管端的推力和力矩或位移对设备会带来影响者;利用图表或其他简化法初步分析后,表明需要进一步详细分析的管道;计算温度在-20℃以下的管道。

2.0.2.4 下列管道可不再进行柔性设计:

⑴与运行良好的管道柔性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管道;

⑵和已分析的管道比较,确认为有足够柔性的管道。

⑶满足《石油化工管道柔性设计规范》(SH/T3041-2002)第三章3.3 C条规定的管道。

(DN)

图-1 Array图-2

2.0.2.5 应力分析计算基准和应用程序

计算基准 ASME/ANSI B31.3 SHT/3041-2002

应用程序 CAESAR II

2.0.2.6 计算参数的确定

⑴计算温度

管道柔性分析和应力解析时应按不同操作工况下的计算温度与安装状态温度(环境温度)之间的差值(应力解析温度差)进行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安装状态温度(环境温度):取20℃.

B 对一般的工艺与公用工程管道取管道表中的该管道的操作温度。

C 对蒸汽外伴热管道取伴热蒸汽饱和温度减10℃与被伴热管道操作温度二者中的较高值(压缩机管道、常温大口径管道除外)。

D 对蒸汽夹套管道取蒸汽温度和被加热管道操作温度二者中的较高值。

E 对需要蒸汽吹扫的管道当操作温度低于蒸汽温度时,取吹扫蒸汽温度;当操作温度高于蒸汽温度时,取管道的操作温度。

F对于无隔热的管道,当介质温度低于38℃时,取介质温度;当介质温度高于38℃时,取最高介质温度的95%。

G对于无介质流动的管道(如与备用泵连接的管道)

a 有隔热的管道取50%操作温度;

b 无隔热管道取安装状态温度;

c 蒸汽伴热管道取70%操作温度;

d 对于有暖泵线的备用泵侧的管道,取70%操作温度。

H带衬里或内隔热层的管道,其计算温度应经计算或实测确定。

J安全泄压管道应取排放时可能出现的最高或最低温度。

K常温配管(-10℃ 50℃)以60℃温度差来进行应力解析

⑵计算压力取管道表中的管道的设计压力。

⑶许用应力

A基本许用应力

引进材料的基本许用应力按ASME/ANSI B31.3标准,国内材料牌号的基本许用应力按《石油化工管道柔性设计规范》(SHT/3041-2002)附录C。

B许用应力范围评定按《石油化工管道柔性设计规范》(SHT/3041-2002)第五章的要求进行。

⑷当管道在不同操作工况下运行时,应分别分析不同的工况组合,如开工与停工工况、蒸汽吹扫工况、再生工况。

2.0.3 管系应力分析的安全性判断

⑴经常性荷载,即内压、管道自重和经常作用于管道上的其他荷载(不保括热胀和端点位移),在管道上产生的纵向应力(一次应力)不得大于其在最高设计参数下的许用应力。

⑵热胀和端点位移所产生的的二次应力不大于在最高设计参数下的许用应力范围。当经常性荷载所产生的纵向应力小于许用应力时,其多余部分可加在许用应力范围内使用。

⑶偶然性荷载,如风力、地震等荷载,与经常性荷载相组合,其纵向应力不得大于在最高设计参数下许用应力的 1.33倍。风力和地震作用可不考虑同时发生。

⑷管道对设备管嘴的作用力和力矩不得大于该设备允许的力和力矩。

⑸管道上法兰所承受的由管道自重和热胀等所产生的力和力矩,折合成当量压力后,校核法兰的承载能力,使之不致泄漏。

2.0.4 管嘴受力和力矩的校核

⑴空冷器按制造图要求进行,若制造图无数据,则按API661的要求进行。

⑵离心泵按制造图要求进行,若制造图无数据,则按API610的要求进行。

⑶汽轮机(透平)按制造图要求进行,若制造图无数据,则按NEMA SM23的要求进行。

⑷离心压缩机按制造图要求进行,若制造图无数据,则按NEMA SM23规定值的

1.85倍或按API617的要求进行。

⑸加热炉接管的允许推力和力矩由加热炉设计专业规定,若未作出规定时,可

参考API560中的规定。

⑹压力容器接管的允许推力和力矩由压力容器设计专业规定。

2.0.5 非埋地管道的抗震设计

2.0.5.1 所在地抗震设计烈度或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镇海炼化公司地处宁波市

镇海区,抗震设计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

2.0.5.2 非埋地管道应根据《石油化工非埋地管道抗震设计通则》

(SH/T3039-2003)的要求,进行配制,并按通则第三章的要求,对相关管道进行地震验算。

3.0压力管道应力分析工作程序

3.0.1 配管设计人员应根据管道设计条件对管道进行初步应力分析,列出需进

行详细应力分析的管道。

3.0.2 配管设计人员应按本规定条件单的格式要求,提出详细应力分析条件交

应力分析人员进行详细应力分析。

3.0.3 应力分析人员根据条件单,对压力管道进行详细应力分析计算,并根据

计算结果与配管设计人员协商最终确定管道走向及支(吊)架调整位置、形式和要求。

3.0.4 应力分析人员将最终应力分析通过的结果,按本规定要求的格式,整理

成管道应力分析结果及报告返回给配管设计人员。

3.0.5 配管设计人员按应力分析结果进行管道布置图设计。

3.0.6 配管设计人员应将应力分析报告同配管设计计算书一起归档。

4.0压力管道详细应力分析的要求

压力管道详细应力分析技术要求包括:应力分析软件的规定、条件表的规定、设计参数的确定、计算结果的评定标准、应力分析计算结果、压力管道应力分析报告。

4.0.1 压力管道详细应力分析采用的软件,必须是可靠,其计算结果已被实践

证明是正确、安全可靠的。现规定压力管道应力分析软件采用CAESAR-Ⅱ。

4.0.2 管道应力分析计算条件表

4.0.2.1管道设计条件:包括管道的输送介质、介质物态、介质密度、管道等

级、管子外径、壁厚、材质、管道腐蚀裕量、设计压力、设计温度、保温材料厚度及容重;

4.0.2.2 管道走向图:图中标明主管道及支管道走向、安装尺寸、管件(阀门、

弯头、三通和法兰等)位置、尺寸形式、重量;提供端点附加位移量;

4.0.2.3 有特殊要求应在条件表上加以说明;

4.0.2.4 管道应力分析计算条件表见附件2管道应力分析计算条件表.doc.。

4.0.3 设计参数的确定

按照本规定2.0.2.6条确定。

4.0.4 计算结果的评定标准

按照本规定2.0.3、2.0.4、2.0.5条执行。

4.0.5 压力管道应力分析计算结果

4.0.

5.1 列出各节点的类型(端点、固定点、导向点、支吊架)及其受力情况

(力的方向、冷、热态力和力矩)。

4.0.

5.2 列出各节点冷、热态位移值、如用弹簧,须列出弹簧的工作荷载、安

装荷载以及位移方向、位移量和弹簧的串并联数量等数据。

4.0.

5.3 根据管道应力分析情况,对于安装等有特殊要求(三通加厚、焊缝强

度、限位支架安装间隙等)在备注栏内注明。

4.0.

5.4 对条件单上提出的特殊要求,进行特殊处理。

4.0.

5.5 最终管道走向图上,应标明各节点,标明管道的走向、尺寸、管件及

端点、固定点、导向点、弹簧支吊架。

4.0.

5.6 管道应力分析计算结果格式见附件3压力管道应力分析计算结果.xls。

4.0.6 压力管道应力分析报告

压力管道应力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

4.0.6.1 说明(包括采用的计算软件、管道应力分析计算数据处理);

4.0.6.2 管道应力条件表;

4.0.6.3 管道应力分析计算结果;

4.0.6.4 计算机输出文件作为附件。

5.0 压力管道详细应力分析文件签署规定

5.0.1 配管设计人员提出的管道应力分析计算条件表必须有条件提出人、校核

人、审核人三级签字。

5.0.2 应力分析人员返回给配管设计人员的管道应力分析结果必须有设计人、

校核人、审核人三级签字。

5.0.3 压力管道应力分析报告归档文件必须有编制人(设计人)、校核人、审核

人、审定人四级签字。

5.0.4 未具备独立进行压力管道应力分析人员,在有压力管道应力分析资格者

指导下,可进行压力管道分析,并与指导人在编制(设计)栏内共同签署,不得单独签署。

6.0 压力管道详细应力分析人员的职责

6.0.1 设计人

6.0.1.1

认真贯彻劳动部颁发的《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定》,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和规定,遵守本专业关于压力管道设计的各项工程规定和质量管理制度和本规定。

6.0.1.2 正确应用压力管道详细应力分析计算有关的设计基础资料和数据,计算公式和计算机软件,进行压力管道应力分析计算设计。设计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与校核人、审核人研究讨论。

6.0.1.3 承担分配的压力管道应力分析计算设计任务,对设计质量及设计进度负责。

6.0.1.4 按规定进行应力分析设计文件编制,整理。

6.0.1.5 负责校审后设计文件的修改工作。

6.0.1.6 按规定签署应力分析设计文件。

6.0.1.7 负责归档后应力分析设计文件的修改工作。

6.0.2 校核人

6.0.2.1 校核压力管道设计是否贯彻劳动部颁发的有关安全技术监察规定和规程,是否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规定,是否遵守本专业有关规定和质量管理制度。

6.0.2.2 会同设计人商讨压力管道应力分析设计方案,协助解决设计中的技术问题。

6.0.2.3 全面校核压力管道应力分析设计文件,校核采用的标准规范、设计条件、基础数据是否正确;采用的软件是否经过批准,输入数据和选择参数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符合本规定要求,对所校核的应力分析设计文件质量和完整无误负责。

6.0.2.4 校核应力分析设计文件的完整性。校核图面表达是否正确,文字说明是否准确通顺、简练明了。

6.0.2.5 填写“设计文件校审记录”,按规定签署设计文件。

6.0.2.6 负责对归档后设计文件修改的校核。

6.0.3 审核人

6.0.3.1 审核压力管道设计是否贯彻劳动部发布的有关安全技术监察规定和规

程,是否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和规定。

6.0.3.2 负责审核压力管道应力分析设计原则、设计方案是否符合设计条件,

是否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对主要技术问题和设计方案的正确合理负责。

6.0.3.3 参加压力管道应力分析设计原则和主要技术问题的研究讨论并作出决

定,协助设计人,校核人解决疑难技术问题。审核计算结果是否符合设计规定。

6.0.3.4 填写“设计文件校审记录”,作好设计质量评定,按规定签署设计文件。

6.0.3.5 对审核的压力管道设计质量负责。

6.0.3.6 负责对归档后设计文件修改的审核。

6.0.4 审定人

6.0.4.1 负责审定设计原则,对审定项目设计方案的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

济合理等重大原则问题负主要责任。

6.0.4.2 参加压力管道设计中重大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案的讨论及审查。

6.0.4.3 审定管道应力分析计算书和关键性技术问题。

6.0.4.4 对设计、校核、审核人之间技术分歧作出最后的决定。

6.0.4.5 必要时主持压力管道设计的中间审查。

6.0.4.6 按规定签署设计文件和校审记录。

6.0.4.7 对所审定的压力管道设计质量负责。

7.0 压力管道详细应力分析人员的资格要求

7.0.1 压力管道应力分析人员应具备的条件:

7.0.1.1 具有一定压力管道设计专业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或技

术员。

7.0.1.2 熟悉有关标准、规范、规程、规定,能正确应用压力管道应力分析计

算软件。

7.0.1.3 有一年以上压力管道独立设计经验。

7.0.1.4 能独立从事压力管道应力分析工作,分析质量符合要求。

7.0.1.5 经公司考核合格并任命。

7.0.2 压力管道应力分析校核人员应具备的条件:

7.0.2.1 具有较全面压力管道设计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或助理工程

师。

7.0.2.2 熟悉并能较好地运用有关标准、规范、规程、能独立解决设计中的一

般技术问题,能正确指导应力分析设计人员进行应力分析设计工作。

7.0.2.3 具有三年以上的压力管道设计经验,有一年以上的应力分析经验,其

设计成品在制造、施工和生产中经过考验。

7.0.2.4 经公司考核合格并任命。

7.0.3 压力管道应力分析审核(审定)人员应具备的条件:

7.0.3.1 具有全面压力管道设计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师或工程师,审定人应为

高级工程师。

7.0.3.2 具有八年以上压力管道设计经验,且其中有不少于三年的校核经历,

和不少二年的应力分析校核经验。其设计、校核的压力管道在制造、施工和生产中经过考验。

7.0.3.3 有丰富的应力分析经验。

7.0.3.4 经主管部门考核评审合格。

8附加说明

本办法由综合管理部归口;

本办法起草部门:设计部;

起草人: 陈奎;审核人: 冯鲁苗;批准人: 吴国勤

附件1

镇海石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压力管道应力分析报告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管道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_

校对人: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_

审定人:_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日期:_________________

应力设计技术规定

目录 1.0 总则 (2) 2.0 压力管道应力分析的范围和方法 (2) 3.0 压力管道应力分析工作程序 (7) 4.0 压力管道详细应力分析的要求 (8) 5.0 压力管道详细应力分析文件签署规定 (9) 6.0 压力管道详细应力分析人员的职责 (9) 7.0 压力管道详细应力分析人员的资格要求 (11) 8 附加说明 (12)

1.0 总则 1.0.1 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承担的各工程项目中非埋地的碳素钢、合金钢、不 锈钢管道应力分析(静力分析)和抗震设计。 1.0.2 本规定不适用于硬质材料衬里管道及螺纹连接管道。 1.0.3 执行本规定时,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规定的要求。 1.0.4 管系静力分析的任务是:验算管系在内压、自重和其它持续外载作用下的 一次应力;验算管系由于热胀(或冷缩)、预冷紧和其它位移受约束产生的二次应力;验算管系在工作状态下各薄弱环节的局部应力;选取弹簧型号;计算管系作用于端点和支架的力和力矩并校核设备管嘴的允许受力和力矩;判断管系的安全性。 1.0.5 相关标准: 《钢制压力容器》(GB150-1998); 《石油化工管道设计器材选用通则》(SH3059-2001); 《石油化工管道柔性设计规范》(SH/T3041-2002); 《化工厂和石油炼制厂管路》 ANSI/ASME B31.3。 2.0 压力管道应力分析的范围和方法 2.0.1 管道管径、壁厚、保温选定后,首先应依据管道允许跨距对管系自重工 况的校核,即为一次应力的初步验算,不符合要求的应增加支吊架。 2.0.2 管道柔性设计 2.0.2.1 管道柔性设计按《石油化工管道柔性设计规范》(SH/T3041-2002)及 《化工厂和炼油厂管道》(ASME/ANSI B31.3)的要求进行。 2.0.2.2 管道应力解析方法 ⑴设计人凭经验进行判断 ⑵采用图表进行判断

容许应力法和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

容许应力法和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 在钢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中铁五局集团公司经营开发部肖炳忠 内容提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容许应力法、破坏阶段法、极限状态法、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四个结构设计理论,并且列出了我们经常用的容许应力法和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的实用表达式和参数选用,通过对上述两种方法参数的比较,总结出我们在工程施工中临时结构设计的实用办法和注意事项,以期望提高广大现场施工技术人员的设计水平的目的。 1、前言 我们在钢结构设计中经常用到容许应力法和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有些没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在设计计算中经常将二者混淆,因此有必要将两种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介绍和比较,供广大技术人员参考。 2、四种结构设计理论简述 2.1、容许应力法 容许应力法将材料视为理想弹性体,用线弹性理论方法,算出结构在标准荷载下的应力,要求任一点的应力,不超过材料的容许应力。材料的容许应力,是由材料的屈服强度,或极限强度除以安全系数而得。 容许应力法的特点是: 简洁实用,K值逐步减小; 对具有塑性性质的材料,无法考虑其塑性阶段继续承载的能力,设计偏于保守; 用K使构件强度有一定的安全储备,但K的取值是经验性的,且对不同材料,K值大并不一定说明安全度就高; 单一K可能还包含了对其它因素(如荷载)的考虑,但其形式不便于对不同的情况分别处理(如恒载、活载)。 2.2、破坏阶段法 设计原则是:结构构件达到破坏阶段时的设计承载力不低于标准荷载产生的构件内力乘以安全系数K。

破坏阶段法的特点是: 以截面内力(而不是应力)为考察对象,考虑了材料的塑性性质及其极限强度; 内力计算多数仍采用线弹性方法,少数采用弹性方法; 仍采用单一的、经验的安全系数。 2.3、极限状态法 极限状态法中将单一的安全系数转化成多个(一般为3个)系数,分别用于考虑荷载、荷载组合和材料等的不定性影响,还在设计参数的取值上引入概率和统计数学的方法(半概率方法)。 极限状态法的特点是: 在可靠度问题的处理上有质的变化。这表现在用多系数取代单一系数,从而避免了单一系数笼统含混的缺点。 继承了容许应力法和破坏阶段法的优点; 在结构分析方面,承载能力状态以塑性理论为基础;正常使用状态以弹性理论为基础; 对于结构可靠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还没法给予明确回答。 2.4、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 该方法的设计准则是:对于规定的极限状态,荷载引起的荷载效应(结构内力)大于抗力(结构承载力)的概率(失效概率)不应超过规定的限值。 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的特点是: 继承了极限状态设计的概念和方法,但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结构的功能函数和极限状态方程式,及一套计算可靠指标和推导分项系数的理论和方法; 设计表达式仍可继续采用分项安全系数的形式,以便与以往的设计方法衔接,但其中的系数是以一类结构为对象,根据规定的可靠指标,经概率分析和优化确定的。 3、容许应力法和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的实用表达式 3.1、容许应力法的实用表达式及容许应力计算规定 1)容许应力法的实用表达式为: σ≤[σ] 式中: σ——结构在标准荷载下的应力;

应力分析设计规定

目次 1 总则 (1) 1.1 范围 (1) 1.2 管道应力分析的任务 (1) 2 引用文件 (2) 3 设计 (2) 3.1 一般规定 (2) 3.2 管道冷紧 (3) 3.3 摩擦力 (3) 3.4 弹簧支吊架 (3) 3.5 设计条件 (4) 3.6 应力计算 (5) 3.7 力与力矩计算 (5) 3.8 管道应力分析评定标准 (5) 3.9 应力分析的方法 (8) 3.10 应力分析管道分类 (9) 4 应力分析报告 (12)

1 总则 1.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石油化工装置内管道应力分析的原则和相关要求。 本规定适用于石油化工装置设计压力不大于 42MPa,设计温度不超过材料允许使用温度的碳钢、合金钢及不锈钢管道的应力设计。 专利设备或成套设施,其设备的操作、维修、管道布置还应满足设备制造厂的特殊要求及标准。 执行本规定的同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1.2 管道应力分析的任务 管道应力分析的任务是保证管道系统布置的安全和经济性,避免发生以下情况: a) 因管道应力过大或金属疲劳而引起管道或支架损坏; b) 管道连接处发生泄漏; c) 因管道的推力和力矩过大而使管道或与管道连接的设备产生不允许的应力或变形; d) 管道从所在支架上脱落; e) 由于外部振动或管内流体引起的管道共振; f) 管道挠度过大,尤其是对于带有一定坡度自流排液的管道。 2 引用文件 GB5000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T20801 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 SH/T3039 石油化工非埋地管道抗震设计通则 ASME B31.3 Process Piping API610 Centrifugal Pumps for Petroleum, Petrochemical and Natural Gas Industries API617 Centrifugal Compressors for Petroleum, Chemical, and Gas Service Industries API661 Air-Cooled Heat Exhangers for General Refinery Service NEMA SM23 Steam Turbines for Mechanical Drive Service 3 设计

压力管道设计技术规定

目录 1 总则 2 一般规定 2.1 工艺计算 2.2 站、场、库及石油化工装置设备和管道布置 2.3 输油、输气管道线路工程 2.4 材料选用 2.5 管道应力设计 2.6 管道和设备隔热 2.7 管道和设备涂漆 2.8 压力管道支吊架设计规定 2.9 压力管道强度计算规定 2.10 聚乙烯管道设计规定 3 压力管道设计遵循的标准和规范

1 总则 1.1 目的: 为了统一压力管道设计技术要求,提高压力管道设计水平,确保压力管道设计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1.2 遵守的原则:优化设计方案,确定经济合理的工艺及最佳工艺参数;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1.3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输油、输气管道工程、给排水及消防工程、热力工程、城市燃气工程及石油化工工程。 2 一般规定 2.1 工艺计算 2.1.1 输油、输气管道需要进行管道的水力计算、温降计算。其计算公式按《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3-2014)、《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2015)《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执行。 2.1.2 对于特殊的管道穿跨越工程按《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GB 50423-2007)和《油气输送管道跨越工程设计规范》(GB 50459-2009)执行。 2.2 站、场、库及石油化工装置设备及管道的布置 2.2.1 设备布置 2.2.1.1 装置的总体布置应根据装置在工厂总平面上的位置以及与有关装置、罐区、主管廊、道路等相对位置确定,并与相邻装置的布置相协调。 2.2.1.2 装置的竖向布置应根据装置生产特点,充分考虑操作、检修要求,满足交通运输要求;考虑装置内外地坪标高的协调及其内外道路、排水的合理衔接,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量;装置场地应采用平坡式布置,并采用有组织排水,所有的雨水经过暗管排入地下排水管网。 2.2.1.3 设备布置应满足工艺流程、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要求,并应便于操作、维护、检修、防爆及消防,并注意节约用。 2.2.1.4 设备布置应按工艺流程顺序和同类设备适当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并结合风向条件确定设备、建筑物与其它设施的相对位置。 2.2.1.5 设备布置应根据气温、降水量等气候条件和工艺与设备特殊要求,决定是否采用室内布置。 2.2.1.6 装置的控制室、变配电室、化验室布置在装置的一侧,位于爆炸危险区范围以外,并位于甲类设备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2.2.1.7 设备、建筑物和构筑物应根据生产过程的特点和火灾危险性类别分区布置,其间距符合现行的有关防火规范的要求。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设计技术规程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设计技术规程 一、引言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道路、铁路、桥梁等工程中的结 构形式,其具有高强度、高刚度、轻量化等优点。本文旨在提供一份 全面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设计技术规程,以确保设计的安全性、经济 性和可行性。 二、设计基础 1.设计荷载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设计荷载应按照国家现行规范计算,包括静载荷、 动载荷、温度荷载等,其中静载荷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选取,动载荷 应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确定,温度荷载应根据气象条件和混凝土材 料性能进行计算。 2.设计参数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设计参数包括:混凝土强度等级、预应力钢筋型号、预应力钢筋应力水平、初始预应力、锚固长度、钢筋保护层厚度等,

这些参数应根据结构要求和工程实际情况进行选取。 3.设计要求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安全性:结构设计应保证在正常使用和受到外部荷载作用时不发生破坏或失稳。 (2)经济性:结构设计应在满足安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材料的使用量和工程的造价。 (3)可行性:结构设计应符合工程实际情况,考虑施工、维修等因素,确保结构的可行性和可维护性。 三、设计方法 1.梁型选择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梁型应根据结构要求和工程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常用的梁型包括矩形箱梁、T型箱梁、I型箱梁等。 2.截面设计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截面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强度要求:截面应能承受设计荷载产生的弯矩和剪力。 (2)变形要求:截面应能满足变形要求,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3)预应力设计:截面应根据预应力设计要求进行设计,保证预应力钢筋的受力状态和工作性能。 3.配筋设计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配筋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强度要求:配筋应满足受力状态的要求,确保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2)变形要求:配筋应满足变形要求,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3)预应力设计:配筋应根据预应力设计要求进行设计,保证预应力钢筋的受力状态和工作性能。

压力管道管理—压力管道应力设计技术规定

压力管道管理—压力管道应力设计技术规定 压力管道应力设计技术规定 1 / 20

压力管道管理—压力管道应力设计技术规定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定》、《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计单位资格许可与管理规则》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计单位资格许可与管理规则实施细则(试行)》的规定编写。 本次修订主要增加了防振设计部分,本标准对压力管道的强度计算、柔性设计、防振设计及抗震设计等方面作了规定。 本标准由胜利油田胜利工程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胜利油田胜利工程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机械设备室起草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人:高晋徐松林。 本标准首次发布时间 1999-04-23,本标准修订时间2003-07-10。

压力管道管理—压力管道应力设计技术规定 压力管道应力设计技术规定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压力管道的强度计算、柔性设计、防振设计及抗震设计。 2 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0316-2000 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 SH 3041-2002 石油化工管道柔性设计规范 SH 3039-2003 石油化工非埋地管道抗震设计通则 SH 3059-2001 石油化工管道设计器材选用通则 SH 3073-1995 石油化工企业管道支吊架设计规范 JB/T 8130.2-1999 可变弹簧支吊架 JB/T 8130.1-1999 恒力弹簧支吊架 GB/T 12777-1999 金属波纹管膨胀节通用技术条件 SH 3501-2002 石油化工有毒、可燃介质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SH/T 3014-2002 石油化工企业储运系统泵房设计规范 GB150-1998 钢制压力容器 3 一般规定 3.1应保证管道在设计条件下,所用管道材料的壁厚能满足强度的需要。 3.2管道的柔性设计应符合 SH 3041的有关规定,应保证管道在设计条件下具有足够的柔性,防止管道因热胀冷缩、管道支承或端点的附加位移造成下列问题: a)管道应力过大或金属疲劳引起管道或支架破坏; b)管道连接处泄漏; c)管道的推力及力矩过大,使与其连接的设备产生过大的应力或变形,影响设备正常运行。3.3管道的防振设计应保证管道在设计条件下有足够的刚性,避免在压力脉动、两相流振动、水锤、安全阀排气、风载荷、地震载荷等情况下产生干扰力作用,而发生强烈振动。 3.4 管道的抗震设计 3.4.1地震设防烈度6度至9度地区的石油化工企业非埋地钢制管道的抗震设计,设防烈度应按国家颁布的地震基本烈度或经国家抗震主管部门批准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设防区执行。 3.4.2进行抗震设计的管道,其连接或依附的以及其附近的设备、建筑物、构筑物等,必须按有关规范进行相应的抗震设防。 3.4.3按本规定进行管道抗震设计时,尚应符合 SH 3039的有关规定。 4 管道强度计算

管道应力分析设计技术规定

管道应力分析设计技术规定 1. 总则 1.1 概述 1.1.1 管道应力计算主要验算管道在内压、持续外载作用下的一次应力和由于热胀、冷缩及其它位移受约束产生的二次应力,以判明所计算的管道是否安全、经济、合理;计算管道由于热胀、冷缩及其它位移受约束和持续外载作用产生的对设备的推力和力矩,以判明是否在设备所能安全承受的范围之内。 1.2 范围 1.2.1 下列范围的管道必须通过计算机计算: (1)管径大于等于DN150,且设计温度大于等于230℃或低于-20℃的所有管线。 (2)设计温度大于等于340℃的所有管线。 (3)管径大于等于DN100,且操作温度大于等于230℃或低于-20℃的所有泵的进出口管线。 (4)汽轮机进、进口连接的管道。

(5)离心压缩机进、出口连接的管道。 (6)往复压缩机进、出口连接的管道。 (7)有关规范中规定要进行应力计算的管道。 1.2.2 下列范围内(除1.2.1条规定之外)的管道一般应通过目测、手工简易计算进行应力分析,在判断困难时,仍应通过计算机计算:(1)管径大于、等于DN400的管道。 (2)连接到压力容器的重要管道。 (3)所有由工艺专业提出的重要管道和内部绝热管道。 (4)所有铝及铝合金的管道。 (5)管道支撑点或与管道相连的设备、建构筑物基础可能过度下沉的管道。 (6)夹套管。 (7)管道应力分析人员选定的管线。 (8)安全阀放散管。 1.2.3 下列管道可不再进行应力计算 (1)与运行良好的管道柔性相同或基本相当的管道。 (2)和已分析的管道比较,确认有足够柔性的管道。

2. 设计条件和设计标准 2.1 设计条件 2.1.1 管道应力计算空视草图 由配管人员绘制后提交给管道应力计算人员。格式见附件5.1。2.1.2 管道应力计算必须具备的基础数据 (1)管道计算压力 (a)一条管道的计算压力不应小于在操作中可能遇到内压或外压与温度相偶合时的最严格情况下的压力(即确定的设计压力)。 (b)如果管系与其压力泄放装置之间的通路可能被堵塞或隔离,则此管系应按不低于在上述情况下可能产生的最大压力计算。 (c)管道计算压力不应小于选定的事故压力或最大操作压力。 所谓事故压力是指在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压力与温度相偶合时的最严格情况下的压力。而操作压力则为系统处在正常操作情况下的压力。(2)管道计算温度 设计温度应不低于操作过程中压力和温度相偶合时的最严格情况下的材料温度。 不同金属管道计算温度取法如下:

混凝土结构预应力设计规程

混凝土结构预应力设计规程 一、前言 混凝土结构预应力设计规程是指在混凝土结构工程中,采用预应力技术进行设计的规程。本规程旨在规范混凝土结构预应力设计的各项技术要求和设计计算方法,以确保混凝土结构预应力设计的安全可靠。 二、材料 1. 混凝土 混凝土的配合比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按照混凝土强度等级进行配制。 2. 预应力钢材 预应力钢材应符合国家标准,且应经过质量检测合格。 3. 粘结材料 粘结材料应符合国家标准,且应经过质量检测合格。

三、设计要求 1. 荷载要求 混凝土结构预应力设计应考虑荷载的作用,包括常规荷载和非常规荷载。 2. 预应力损失要求 预应力损失应进行合理估计和控制,以确保设计要求的满足。 3. 预应力锚固要求 预应力锚固应满足国家标准和设计要求。 4. 施工序列要求 预应力构件的施工序列应满足设计要求,以确保预应力设计的安全可靠。 四、设计计算 1. 基本假定

混凝土结构预应力设计应满足以下基本假定: (1)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应符合设计要求。 (2)预应力钢材的应力应满足预应力损失的要求。 (3)预应力钢材的伸长量应满足预应力锚固的要求。 2. 计算方法 混凝土结构预应力设计的计算方法应满足以下要求: (1)应采用双向受力的模型,考虑混凝土和预应力钢材的双向受力。(2)应采用极限平衡法进行计算。 (3)应考虑预应力钢材的应力、变形和损失等因素。 五、施工要求 1. 预应力工艺要求

混凝土结构预应力设计的施工应满足以下要求: (1)应采用专业的预应力工艺,确保预应力钢材的质量和安全。(2)应采用合理的施工序列,确保预应力设计的安全可靠。 2. 浇筑要求 混凝土结构预应力设计的浇筑要求应满足以下要求: (1)应采用合理的浇筑方法,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强度。 (2)应采用合理的浇筑顺序,确保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3. 其他要求 混凝土结构预应力设计的施工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应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和设备。 (2)应采用合理的安全措施,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 (3)应采用合理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施工质量的合格。

预应力规范

预应力规范 预应力规范(Pre-stressed Concrete Code) 预应力是一种施加在混凝土元件上的预期压力,通过预先施加应力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为了确保预应力结构的安全和可靠性,预应力的设计、施工和质量控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下面是一份关于预应力规范的大致内容,仅供参考。 一、预应力设计的一般原则 1. 预应力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2. 预应力设计应根据工程结构的要求和使用条件,确定预应力度和预应力方案。 3. 预应力设计应考虑材料的特性和性能,合理选取预应力钢材和混凝土材料。 4. 预应力设计应充分考虑结构的可施工性和施工工艺。 二、预应力设计的基本要求 1. 预应力设计应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等方面的要求。 2. 预应力设计应确保结构在荷载作用下不发生失稳和破坏。 3. 预应力设计应满足结构的挠度、裂缝控制和变形的要求。 4. 预应力设计应满足结构的施工和使用要求,考虑施工过程中的各项限制条件。 三、预应力的材料和质量控制 1. 预应力钢材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具有良好的

强度和耐腐蚀性能。 2. 预应力钢材的质量应经过合理检测和验收,确保其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 3. 预应力混凝土应采用优质的水泥、细骨料和粗骨料,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4. 预应力混凝土的配合比应合理,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5. 预应力混凝土的浇筑、养护和质量控制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四、预应力结构的施工和施工控制 1. 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正确的施工方法和工艺,确保预应力结构的质量和安全。 2.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预应力的施加和释放,确保预应力的控制精度和质量。 3. 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合理的监测和调整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和隐患。 4. 施工过程中应配备合格的施工人员和专业设备,确保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五、预应力结构的检验和验收 1. 预应力结构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各项检验和试验,确保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2. 预应力结构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进行验收,确保结构的质量和安全。 3. 预应力结构的验收文件和资料应齐全,包括设计文件、施工记录和质量检验报告等。

容许应力方法和可靠度设计法区分

容许应力方法和可靠度设计法区分 容许应力设计法,也称为ASD法,设计准则是:结构构件的计算应力应不超过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的容许应力。 容许应力设计法形式简单,应用方便。但这种方法采用凭经验确定的定值的单一安全系数,没有考虑各种结构具体情况的差异,因而不能保证所设计结构具有比较一致的安全水平。例如不同结构承受各种不同类型荷载的组合,各种荷载超过标准值的概率和幅度各不相同,尤其对某些活荷载有较大的超载可能,有些情况某些荷载小于标准值反而对结构或构件更不利;因而在相同的安全系数下将反映不同的安全度。各种材料的强度性能等的离散情况(标准差)不同,需要采用相应不同的安全系数(钢材强度的标准差较小,故钢结构的安全系数小于钢筋混凝土和砌体等结构),安全系数较大的结构也不反映有更大的安全度;等等。 此外,容许应力设计法按弹性方法计算构件应力;因而对发展塑性变形能继续提高承载力的构件或结构(如受弯构件等)将比发展塑性变形不能或较少提高承载力的构件或结构(如轴心受力构件)具有更大的实际安全储备和安全度。 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也称为LRFD法,这种方法除考虑两类极限状态、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以一定概率确定荷载和材料强度标准值以外,还给出极限状态方程和功能函数,用结构失效概率或可靠指标度量结构可靠性,对荷载效应S和结构抗力R的联合分布进行考察,在结构极限状态方程和结构可靠度之间以概率建立关系。 这种方法只需考虑随机变量的平均值(又称一阶原点矩)和方差(即标准差的平方,又称二阶中心矩),而且在计算中对非线性的结构功能函数用泰勒级数展开,取一次幂项近似变为线性的。所以这种方法称为一次二阶矩极限状态设计法,简称一次概率法或二阶矩概率法。因为用这种方法分析结构可靠度还存在一定的近似性,所以有时也称近似概率法。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中明确指出:除疲劳计算外,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并用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进行计算。 疲劳计算采用容许应力幅法,应力按弹性状态计算,容许应力幅按构件和连接类别以及应力循环次数确定。在应力循环中部出现拉应力的部位可不计算疲劳。

最新容许应力法、破坏阶段法、极限状态法、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

容许应力法、破坏阶段法、极限状态法、概率(极限状态)设计 法

容许应力法和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 应用类 2010-05-24 17:59:07 阅读9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在钢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中铁五局集团公司经营开发部肖炳忠 内容提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容许应力法、破坏阶段法、极限状态法、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四个结构设计理论,并且列出了我们经常用的容许应力法和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的实用表达式和参数选用,通过对上述两种方法参数的比较,总结出我们在工程施工中临时结构设计的实用办法和注意事项,以期望提高广大现场施工技术人员的设计水平的目的。 1、前言 我们在钢结构设计中经常用到容许应力法和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有些没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在设计计算中经常将二者混淆,因此有必要将两种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介绍和比较,供广大技术人员参考。 2、四种结构设计理论简述 2.1、容许应力法 容许应力法将材料视为理想弹性体,用线弹性理论方法,算出结构在标准荷载下的应力,要求任一点的应力,不超过材料的容许应力。材料的容许应力,是由材料的屈服强度,或极限强度除以安全系数而得。容许应力法的特点是: 简洁实用,K值逐步减小; 对具有塑性性质的材料,无法考虑其塑性阶段继续承载的能力,设计偏于保守; 用K使构件强度有一定的安全储备,但K的取值是经验性的,且对不同材料,K值大并不一定说明安全度就高; 单一K可能还包含了对其它因素(如荷载)的考虑,但其形式不便于对不同的情况分别处理(如恒载、活载)。 2.2、破坏阶段法 设计原则是:结构构件达到破坏阶段时的设计承载力不低于标准荷载产生的构件内力乘以安全系数K。 破坏阶段法的特点是: 以截面内力(而不是应力)为考察对象,考虑了材料的塑性性质及其极限强度; 内力计算多数仍采用线弹性方法,少数采用弹性方法; 仍采用单一的、经验的安全系数。 2.3、极限状态法 极限状态法中将单一的安全系数转化成多个(一般为3个)系数,分别用于考虑荷载、荷载组合和材料等的不定性影响,还在设计参数的取值上引入概率和统计数学的方法(半概率方法)。 极限状态法的特点是: 在可靠度问题的处理上有质的变化。这表现在用多系数取代单一系数,从而避免了单一系数笼统含混的缺点。 继承了容许应力法和破坏阶段法的优点; 在结构分析方面,承载能力状态以塑性理论为基础;正常使用状态以弹性理论为基础; 对于结构可靠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还没法给予明确回答。 2.4、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 该方法的设计准则是:对于规定的极限状态,荷载引起的荷载效应(结构内力)大于抗力(结构承载力)的概率(失效概率)不应超过规定的限值。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简支小箱梁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 一、设计标准、技术规范及技术指标 (一)设计标准 1.设计荷载:公路—Ⅰ级。 2.路基宽度:整体式路基宽度34.50m,分离式路基宽度17.00m。 3.桥面宽度: 整体式路基:0.60m(防撞护栏)+15.8m(桥面净宽)+ 0.60m(防撞护栏)+0.5m( 中央分隔带) +0.60m(防撞护栏)+15.8m(桥面净宽)+ 0.60m(防撞护栏)=34.50m; 分离式路基:0.60m(防撞护栏)+15.8m(桥面净宽)+0.60m(防撞护栏)=17.00m。 4.设计安全等级:一级。 5.环境类别:II类 6.环境的年平均相对湿度分别:80%。 (二)技术规范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 3.《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4.《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 B02-01-2008 5.《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 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技术规范》JTG D81-2006 7.《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8.《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扎光圆钢筋》GB1499.1—2008 9.《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扎带肋钢筋》GB1499.2—2007 10.《钢筋混凝土用钢第3部分:钢筋焊接网》GB1499.3—2010 11.《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2014 12.《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 14370-2010 13.《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JG 225-2007 (三)技术指标 详细见表-1 主要技术指标表表-1 注:1、本通用图按本表所列跨径、湿接缝宽度和边梁翼板悬臂长度的标准值进行制图,适用范围内的其它尺寸详图应在本图基础上绘制。 2、X为一般悬臂长度标准值,f为曲线段横向弓高值,边梁翼板按曲线预制以适应曲线段桥梁横向弓高影响。 二、适用范围 本图适用于正交及斜交桥梁上的简支体系桥面连续的预应力砼带翼小箱梁。 三、主要材料 (一)混凝土 预制主梁(梁肋、翼缘板和横隔板)及梁间湿接缝、桥面连续采用C40混凝土; 堵头砼宜采用C40自密实补偿收缩混凝土,性能指标详见《公路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规范》(JTG/T D65-06-2015)中3.3.2条要求。 桥面铺装采用沥青砼桥面铺装,由最大组合厚度10cm的沥青砼上、中面层+防水粘结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 计规范 篇一:《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本规范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交公路发[1996]1085号文《关于下达1996年度公路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定额等编制、修订工作计划的通知》的要求,对《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023--85)进行修订而成。 在修订过程中,规范修订组会同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和湖南大学等高等院校进行了科研工作,并吸取了国内其他单位的研究成果和实际工程设计经验,借鉴了国际先进的标准规范.与国内相关规范作了比较和协调。在规范条文初稿编写完成以后,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地征求了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意见.对规范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试设计,经反复修改。最后由交通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9章和7个附录。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按

《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t50283—1999)的规定,采用了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按《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和通用符号》(gbj132---90)的规定,修改了符号并列出了基本名词术语;在材料方面,改变了强度的取值原则,将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提高到c80,钢筋 品种也随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作了调整;全面改进和补充了棍种受力构件的正截面和受弯构件斜截面的承载力计算内容;改善r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抗裂限值、裂缝宽度和构件刚度的计算方法,以及预应力钢筋的几项预应力损失如钢丝和钢绞线的松弛损失、混凝土收缩和徐变损失等。此外,本规范还增加了有关构件耐久性的规定,组合式受弯构件、墩台盖梁、桩基承台和箱梁翼缘有效宽度等方面的计算和构造的规定。对桥梁上、下部构造,如钢筋的最小保护层厚度、最小锚旧k度、钢筋接头及钢筋最小配筋率等方面也作了较全面的补充和完善。 为了提高规范质量,请有关单位在执行本规范的过程中,随时将问题和建议函告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北京市东四前 炒面胡同33号,邮编100010),以便再次修订时参考。本规范主编单位: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郑绍硅、袁伦一、鲍卫刚 1.0.3本规范按照国家标准《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 统一标准》(gb/t50283—1999)规定的设计原则编制。基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工预应力锚固设计规范(DOC 71页)Word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工预应力锚固设计规范 条文说明 目次 1总则(3)………………………………………………………………………………………… 3一般规定(4)…………………………………………………………………………………… 3.1基本资料(4)……………………………………………………………………………3.2锚杆材料(5)……………………………………………………………………………3.3锚固设计的基本内容(6)……………………………………………………………… 4锚杆体的选型与设计(10)……………………………………………………………………… 4.1锚杆体的选型(10)………………………………………………………………………4.2锚杆体的结构设计(12)…………………………………………………………………4.3锚杆体的防护设计(15)…………………………………………………………………4.4张拉力的控制和张拉程序设计(16)…………………………………………………… 5岩体预应力锚固设计(16)……………………………………………………………………… 5.1岩质边坡(16)……………………………………………………………………………5.2坝基(18)…………………………………………………………………………………5.3地下洞室(19)…………………………………………………………………………… 6水工建筑物的预应力锚固设计(21)…………………………………………………………… 6.1预应力闸墩(21)…………………………………………………………………………6.2闸室、挡墙(23)…………………………………………………………………………

SDGJ6—90《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应力计算技术规定

火力发电厂 汽水管道应力计算技术规定 SDGJ6—90 主编部门:能源部华东电力设计院 批准部门:能源部电力规划设管理局 施行日期:1991年3月1日 能源部电力规划设计管理局 关于颁发SDGJ6—90《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 应力计算技术规定》的通知 (90)电规技字第44号 为适应电力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局委托华东电力设计院对原SDGJ6—78《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应力计算技术规定》进行了修订。经组织审查,现批准颁发SDGJ6—90《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应力计算技术规定》为行业标准,自1991年3月1日起执行,原颁发的SDGJ6—78《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应力计算技术规定》同时停止执行。 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不妥或需要补充之处,请随时函告我局及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的华东电力设计院。 1990年5月5日r′

第一章总则 第管道应力计算的任务是:验算管道在内压、自重和其他外载作用下所产生的一次应力和在热胀、冷缩及位移受约束时所产生的二次应力,以判明所计算的管道是否安全、经济、合理以及管道对设备的推力和力矩是否在设备所能安全承受的范围内。 第本规定适用于以低碳钢、低合金钢和高铬钢为管材的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的强度计算。 第管道的热胀应力按冷热态的应力范围验算。管道对设备的推力和力矩按在冷状态下

和在工作状态下可能出现的最大值分别进行验算。 第恰当的冷紧可以减少管道运行初期的热态应力和管道对端点的热态推力,并可减少管系的局部过应变。冷紧与验算的应力范围无关。 第进行管系的挠性分析时,可假定整个管系为弹性体。 第使用本规定进行计算的管道,其设计还应遵守《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设计技术规定》。管道零件和部件的结构、尺寸、加工等,应符合《汽水管道零件及部件典型设计》的要求。 第二章钢材的许用应力 第钢材的许用应力,应根据钢材的有关强度特性取下列三项中的最小值: σ20b/3,σt s/1.5或σt/1.5,σt D/1.5 其中σ20b——钢材在20℃时的抗拉强度最小值(MPa); σt s——钢材在设计温度下的屈服极限最小值(MPa); σt s(0.2%)——钢材在设计温度下残余变形为0.2%时的屈服极限最小值(MP a); σt D——钢材在设计温度下的105h持久强度平均值(MPa)。 常用钢材的许用应力数据列于附录一。 对于未列入附录一的钢材,如符合有关技术条件可作为汽水管道的管材时,它的许用应力仍按本条规定计算。 第三章管道的设计参数 第管道的设计压力应按下列规定取用: 一、主蒸汽管道的设计压力,取用锅炉过热器出口的额定工作压力。 当锅炉和汽轮机允许超压5%(简称5%OP)运行时,应加上5%的超压值。 二、再热蒸汽管道的设计压力,取用汽轮机最大计算出力工况(调节汽门全开,简称VWO 或VWO+5%OP)下热平衡中高压缸排汽压力的1.15倍。对于再热器出口联箱到汽轮机的部分,可减至再热器出口安全阀动作的最低整定压力。 三、汽轮机非调整抽汽管道的设计压力,取用汽轮机最大计算出力工况(VWO或VWO+5%OP)下热平衡中该抽汽压力的1.1倍。 四、汽轮机调整抽汽管道、背压式汽轮机排汽管道和减压装置后蒸汽管道的设计压力,分别取其最高工作压力。 五、与直流锅炉启动分离器连接的汽水管道的设计压力,取用各种运行工况中可能出现的最高工作压力。 六、主给水管道设计压力的取用分两种情况: 1.对于设有不可调速电动给水泵的管道 从前置泵至主给水泵和从主给水泵出口至锅炉省煤器进口的管道,其设计压力取用泵的特性曲线最高点对应的压力与进水侧压力之和。 2.对于设有可调速给水泵的管道 (1)从给水泵出口至泵出口关闭阀的管道设计压力,取用泵在额定转速下特性曲线最高点对应的压力与进水侧压力之和; (2)从泵出口关闭阀至锅炉省煤器进口的管道设计压力,取用泵在额定转速及设计流量下泵出口压力的1.1倍与进水侧压力之和。 第管道的设计温度应按下列规定取用: 一、主蒸汽、高温再热蒸汽管道的设计温度,应分别取用锅炉额定蒸发量时过热器、再热器出口的额定工作温度加上锅炉正常运行时允许的温度偏差值。温度偏差值可取用5℃。 二、低温再热蒸汽管道的设计温度,可取用汽轮机最大计算出力工况(VWO或VWO+5%OP)下热平衡中高压缸的排汽参数,等熵求取管道在设计压力下的相应温度。如制造厂有特殊要求时,该设计温度应取用可能出现的最高工作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