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经络总论)模拟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经络总论)模拟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经络总论)模拟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经络总论)模拟试卷2

(总分:7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1.经外奇穴是指

A.经脉以外的穴位

B.经穴以外的穴位

C.经穴以外有定名、有定位的穴位√

D.十二经脉以外有定名、有定位的穴位

奇穴,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这些腧穴主治范围单纯局限,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奇穴与经络系统有一定联系,有一部分也列入了经穴。故选C。

2.任督二脉腧穴都可以治疗

A.热病

B.头面病

C.前阴病

D.妇科病√

任脉能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督脉主治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同时任督二脉都能治疗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3.腋前纹头至肘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9寸√

B.12寸

C.8寸

D.16寸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9寸,用于确定上臂部的纵向距离。

4.骨度分寸为6寸的是

A.两乳之间

B.两肩胛内缘之间√

C.两肩胛冈之间

D.两肩胛下角之间

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3寸,用于确定腰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所以两侧肩胛骨内缘的距离就是6寸。

5.臀横纹至胭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19寸

B.12寸

C.14寸√

D.16寸

臀沟至胭横纹14寸。

6.全身经穴数目是

A.359

B.365

C.349

D.362 √

十四经穴是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腧穴。该类腧穴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而归纳于十四经系统中,简称“经穴”。它们是腧穴的主要部分,现共有361个。

7.手三阴经腧穴主治病症相同的是

A.腹部病

B.胸部病√

C.神志病

D.肺病

手太阴肺经主治肺、喉疾病,手厥阴心包经主治心、胃病,手少阴心经主治心病。同时心包经、心经都能治疗神志病;手三阴经都能治胸部疾病。

8.十二经脉是结合哪些内容来命名的

A.脏腑、阴阳、五行

B.脏腑、手足、阴阳√

C.脏腑、手足、五行

D.手足、五行、阴阳

十二经脉的名称中包含了脏腑、手足、阴阳三个信息。

9.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

A.心中

B.胸中√

C.肺中

D.腹中

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阳心包经在胸中交接。

10.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阴心经可以共同主治

A.神志病√

B.热病

C.目病

D.耳病

手厥阴心包经主治心、胃病,手少阴心经主治心病,同时心包经、心经都能治疗神志病,手三阴经都能治胸部疾病。

11.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可以共同主治

A.神志病

B.热病

C.目病√

D.脾胃病

手少阳三焦经主治侧头、胁肋病,手太阳小肠经主治后头、肩胛、神志病,同时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都能治疗目病、耳病。

12.髌底至髌尖的骨度分寸为

A.1寸

B.1.5寸

C.2寸√

D.3寸

髌底至髌尖为直寸,其距离为2寸。

13.手阳明大肠经一般不治疗

A.前头病

B.口鼻病

C.齿病

D.胸部病√

手阳明大肠经主治前头、鼻、口、齿病,手三阳经都能治疗咽喉病、热病。其中没有胸部病。

14.胫骨内侧髁至内髁尖为

A.12寸

B.13寸√

C.14寸

D.15寸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髁尖13寸,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

二、 B1型题(总题数:6,分数:24.00)

A.18寸 B.12寸 C.14寸 D.16寸(分数:4.00)

(1).腘横纹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A.

B.

C.

D. √

(2).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是

A. √

B.

C.

D.

胭横纹至外髁尖16寸,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曲骨穴(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寸,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

A.前头痛 B.后头痛 C.侧头痛 D.巅顶痛(分数:4.00)

(1).足阳明胃经可以治疗

A. √

B.

C.

D.

(2).足少阳胆经可以治疗

A.

B.

C. √

D.

足阳明胃经主治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足少阳胆经主治侧头、耳病、胁肋病,同时足三阳经都能治疗眼病、神志病、热病。

A.前头痛 B.后头痛 C.侧头痛 D.巅顶痛(分数:4.00)

(1).足太阳膀胱经可以治疗

A.

B. √

C.

D.

(2).足厥阴肝经可以治疗

A.

B.

C.

D. √

足太阳膀胱经主治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足厥阴肝经主治肝病及巅顶痛。

A.8寸 B.9寸 C.12寸 D.16寸(分数:4.00)

(1).胸剑结合中点(歧骨)至脐中为

A. √

B.

C.

D.

(2).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为

A.

B.

C. √

D.

歧骨(胸剑联合中点)至神阙穴(脐中)8寸,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寸,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A.下齿 B.上齿 C.舌本 D.目(分数:4.00)

(1).足阳明胄经入于

A.

B. √

C.

D.

(2).手阳明大肠经入于

A. √

B.

C.

D.

足阳明胃经络上齿,手阳明大肠经络下齿。

A.8寸 B.9寸 C.10寸 D.12寸(分数:4.00)

(1).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结合中点(歧骨)的骨度分寸为

A.

B. √

C.

D.

(2).肩峰缘至后正中线的骨度分寸为

A. √

B.

C.

D.

天突穴(胸骨上窝)至歧骨(胸剑联合中点)9寸,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经穴纵向距离;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寸,用于确定肩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三、 X型题(总题数:13,分数:26.00)

15.足少阴肾经主治病症是

A.肾病√

B.肺病√

C.咽喉病√

D.前阴病√

足少阴肾经主治肾病、肺病、咽喉病,足三阴经都能治疗前阴病、妇科病。

16.临床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是

A.骨度分寸法√

B.解剖标志法√

C.简便取穴法√

D.经验取穴法√

临床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解剖标志法、简便取穴法、经验取穴法。

17.下列皆为3寸的是

A.眉问(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B.肩胛骨内侧缘至后正中线√

C.内踝尖至足底√

D.髌底至髌尖

印堂穴(眉间)至前发际正中3寸,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3寸,用于确定腰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内踝尖至足底三寸,用于确定足内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18.下列皆为8寸的是

A.胸剑结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B.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C.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D.两乳头之间√

歧骨(胸剑联合中点)至神阙穴(脐中)8寸,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寸,用于确定肩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两乳中穴(乳头)之间8寸,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9寸,用手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19.下列皆为9寸的是

A.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B.两额角发际(头维)之间√

C.骨上窝(天突)至胸剑结合中点(歧骨) √

D.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

完骨穴(耳后两乳突)之间9寸,用于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头维穴(前额两发角)之间9寸,用于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天突穴(胸骨上窝)至歧骨(胸剑联合中点)9寸,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经穴纵向距离;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9寸,用于确定上臂部的纵向距离。

20.督脉可以治疗

A.中风√

B.昏迷√

C.热病√

D.头面病√

督脉主治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21.足少阳胆经可以治疗

A.侧头痛√

B.耳病√

C.热病√

D.胁肋病√

足少阳胆经主治侧头、耳病、胁肋病,同时足三阳经都能治疗神志病、热病。

22.足阳明胃经可以治疗

A.前头痛√

B.口齿√

C.咽喉病√

D.胃肠病√

足阳明胃经主治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23.足三阳经可以共同主治

A.神志病√

B.热病√

C.眼病√

D.脾胃病

足三阳经可以共同主治神志病、热病和眼病。

24.手三阳经可以共同主治

A.神志病

B.热病√

C.眼病

D.咽喉病√

手三阳经可以共同主治咽喉病、热病。

25.手少阳三焦经可以主治

A.神志病

B.热病√

C.侧头病√

D.胁肋病√

手少阳三焦经主治侧头、胁肋病,热病。

26.任脉和督脉都可以治疗

A.神志病√

B.脏腑病√

C.妇科病√

D.咽喉病

任督二脉都能治疗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27.下列各项中,属于对症选穴的是

A.汗证选合谷、复溜√

B.落枕选外劳宫√

C.哮喘选定喘穴√

D.耳疾选中渚

对症选穴是根据疾病的特殊或主要症状而选取穴位,是腧穴特殊治疗作用及临床经验在针灸处方中的具体运用。汗证选合谷、复溜是腧穴特殊治疗作用的体现。对症选穴时经常选用奇穴,落枕选外劳宫、哮喘选定喘属对症选穴,故选ABC。而耳疾选中渚属远部选穴,故不选D。

2017年基层大专《针灸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汇总

河北中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针灸学》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经络 答案: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路径,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2.运针 答案:运针:毫针进针后,为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亦称“行针”。 3.一夫法 答案:一夫法: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横指同身寸”。 4.腧穴 答案:腧穴:人体脏腑经脉之气在运行过程中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 5.八会穴 答案:八会穴:人体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汇聚之处。 6.骨度分寸法 答案:骨度分寸法: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来测量身体各部的长短,并以该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7.一源三歧 答案:一源三歧:八脉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8.得气 答案:得气:亦称“针感”。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9.横指同身寸: 答案:横指同身寸: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一夫法”。 10.间接灸: 答案: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柱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题 1.擅长矫正胎位的是_______、治痰要穴是_______。 答案:至阴、丰隆 2.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分布,纵观全身,其中六条阴经分布于、。答案:四肢的内侧、胸腹 3.行针的基本手法包括、。 答案:提插法、捻转法 4.针灸治疗的作用包括疏通经络、、。 答案: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5.悬灸按其操作可分为温和灸、、。 答案:回旋灸、雀啄灸 6. 退热要穴为_________穴;去湿要穴为_________穴。 答案:大椎;阴陵泉 7. 肝经与肺经的终止穴分别为_________穴、_________ 穴。 答案:期门;少商 8. 针灸治疗原则中清热温寒具体操作原则为_________ 和_________。

针灸学基础题库精选文档

针灸学基础题库精选文 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针灸学基础》题库 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 一、判断题 1、2、3、4、5、6、7、8、9、10、 二、单项选择 1、C2、B3、D4、E5、C6、A7、C 三、双选题 1、AE2、BC 四、多选题 1、ABCE2、ABCDE3、ACD4、ABE5、ABCE6、ABDE 一、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着。()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 二、单项选择1、C2、B3、D4、E5、C6、A7、C 1、 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着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中医针灸主治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一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外,贯穿上下的径路。经,路径,为直行的主干。络,网络,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灵枢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 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1头面部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3 上肢部手三阴上肢侧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 4 下肢部足三阳下肢侧前胃中胆后膀;足三阴下肢侧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正经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正经走向: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 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脉行于前正中线,督脉起于后正中线,冲脉并行于肾经。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

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 任督二脉主治的异同: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脏疾病;任脉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和相应的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 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 《十五络穴歌》 手三阴经列通,手三阳经偏外支;足三阴经公蠡大,足三阳经丰光飞。任督二脉鸠尾长,脾之大络在大包。 十二经别作用:加强十二经脉外联系。 六合: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别会合成六组,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阳经经脉。 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 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脑、冲脉、膻中、胃)。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 经络生理功能:联络脏腑沟通肢窍,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抵抗外邪保卫机体。

针灸学复习题及问题详解

实用文档 《针灸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经络 答案: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路径,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2.运针 答案:运针:毫针进针后,为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亦称“行针”。 3.一夫法 答案:一夫法: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横指同身寸”。 4.腧穴 答案:腧穴:人体脏腑经脉之气在运行过程中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 5.八会穴 答案:八会穴:人体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汇聚之处。 6.骨度分寸法 答案:骨度分寸法: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来测量身体各部的长短,并以该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7.一源三歧 答案:一源三歧:八脉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8.得气 答案:得气:亦称“针感”。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9.横指同身寸: 答案:横指同身寸: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一夫法”。 10.间接灸: 答案: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柱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题 1.擅长矫正胎位的是_______、治痰要穴是_______。 大全. 实用文档 至阴、丰隆答案:2.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分布,纵观全身,其中六条阴经分布于、。 答案:四肢的内侧、胸腹 3.行针的基本手法包括、。 答案:提插法、捻转法 4.针灸治疗的作用包括疏通经络、、。 答案: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5.悬灸按其操作可分为温和灸、、。

针灸 经络总论

《针灸学》教案次页? 讲次:第2周/ 第2次 内容: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 学时:3学时 章节:第一章经络总论 教具:Powerpoint、照片、挂图、动画等 掌握内容: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熟悉内容: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了解内容: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义。 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 重点: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理论教学,展现经络理论及其临床应用。使学生掌握十二经脉的基本概念、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 难点:十二经脉的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 拓展:经络理论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激趣:经络研究现状即进展。 课堂讲授,穿插课堂提问。教学采用多媒体及照片、挂图、幻灯等教学方法,展示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理论教学,展现经络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历代医家临床运用针灸的典型案例,进一步激发学生针灸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对针灸临床运用的认识。 一、经络的概念:5min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5min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20min ?注:教案次页按每一讲次准备

二、奇经八脉10min 三、十五络脉5min 四、十二经别5min 五、十二经筋5min 六、十二皮部5min 第二节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一、标本10min 二、根结10min 三、气街10min 四、四海10min 第三节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5min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0min 总结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布置作业:5 min 1.经络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2.什么是经络学说?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4.经络学说如何在临床上应用? 5. 预习下次课内容:上篇针灸理论第二章腧穴总论。 :

中医针灸主治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1头面部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3上肢部手三阴上肢内侧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 4下肢部足三阳下肢内侧前胃中胆后膀;足三阴下肢内侧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正经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正经走向: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脉行于前正中线,督脉起于后正中线,冲脉并行于肾经。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任督二脉主治的异同: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任脉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

针灸学复习

重点腧穴(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内容) ?下关颊车合谷曲池大椎 ?定喘肺俞听宫风池肩髃 ?列缺水沟后溪手三里迎香 ?攒竹太阳翳风百会四神聪 ?神门外关内关中脘足三里 ?天枢气海关元肾俞腰阳关 ?环跳血海委中阴陵泉阳陵泉 ?丰隆三阴交悬钟太溪太冲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交,酸痛阿是穴,急救刺水沟。 针灸常见病取穴 牙痛:下关、颊车、合谷高热:合谷、曲池、大椎 哮喘:大椎、定喘、肺俞耳病:听宫、外关祛风:风池 上肢病:肩髃、后溪、手三里、合谷、列缺、外关 急性腰扭伤:水沟、后溪面瘫:迎香、攒竹、太阳、翳风、 失眠:百会(四神聪)、神门、内关、三阴交 急救:百会、水沟、内关胃肠病:内关、中脘、足三里、天枢 强壮保健:足三里、气海、关元抽搐:合谷太冲(四关穴) 腰腿病:肾俞、腰阳关、环跳、血海、委中、阴陵泉、阳陵泉 ?丰隆、三阴交、悬钟、太溪、太冲 腧穴定位 下关【定位】: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颊车【定位】: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最高处。 合谷【定位】:手背第1、2掌骨之间,约平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曲池【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大椎【定位】:当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定喘【定位】:在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肺俞【定位】: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听宫【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风池【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当枕骨之下,平风府穴(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肩髃【定位】:在肩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列缺【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经络总论)模拟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经络总论)模拟试卷2 (总分:7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1.经外奇穴是指 A.经脉以外的穴位 B.经穴以外的穴位 C.经穴以外有定名、有定位的穴位√ D.十二经脉以外有定名、有定位的穴位 奇穴,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这些腧穴主治范围单纯局限,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奇穴与经络系统有一定联系,有一部分也列入了经穴。故选C。 2.任督二脉腧穴都可以治疗 A.热病 B.头面病 C.前阴病 D.妇科病√ 任脉能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督脉主治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同时任督二脉都能治疗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3.腋前纹头至肘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9寸√ B.12寸 C.8寸 D.16寸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9寸,用于确定上臂部的纵向距离。 4.骨度分寸为6寸的是 A.两乳之间 B.两肩胛内缘之间√ C.两肩胛冈之间 D.两肩胛下角之间 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3寸,用于确定腰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所以两侧肩胛骨内缘的距离就是6寸。 5.臀横纹至胭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19寸 B.12寸 C.14寸√ D.16寸 臀沟至胭横纹14寸。 6.全身经穴数目是 A.359 B.365 C.349 D.362 √ 十四经穴是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腧穴。该类腧穴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而归纳于十四经系统中,简称“经穴”。它们是腧穴的主要部分,现共有361个。 7.手三阴经腧穴主治病症相同的是 A.腹部病 B.胸部病√

针灸学重点总结复习资料

v .. . .. 一.课程学习梳理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蹻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十五络脉 十二经筋 主要腧穴 1、手太阴肺经 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尺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鱼际(荥穴) 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折肉际处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 少商(井穴) 拇指桡侧指甲根解旁0.1寸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 2、手阳明大肠经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商阳(井穴) 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合谷(原穴) 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 手三里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曲池(合穴)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臂臑 曲池与肩髃连线,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主治:肩臂颈病;瘰疬;目疾 迎香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3、足阳明胃经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 地仓

针灸学考试题库word精品

针灸学基础》题库 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 一、判断题(对者打“ ”,错者打“ ”)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 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 世纪末17 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二、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 《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 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 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 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 卄茁B / \ 专著是()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E.《甲乙经》 三、双项选择 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足臂^一脉灸经》 B.《灵枢》 C.《素问》 D.《难经》 E.《阴阳^一脉灸经》 2、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A. 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 B. 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 C. 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 著《十四经发挥》 E. 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四、多项选择 1、针灸疗法的优点主要是() A.疗效明显B?操作方便C.经济安全D.易于接受E?适应证广

《针灸学》复习题

《针灸学》复习题 一、填空 1、我国最早铸造针灸铜人的是宋朝的王惟一。 2、经穴数目最多的经脉是膀胱经,一侧含穴67个。 3、在十二经穴中,既是原穴以是输穴的穴位有6个。 4、在十二经脉中环绕或挟口唇的经脉胃经、大肠经、肝经。 5、《四总穴歌》说:“肚腹三里,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6、在常用骨度分寸中,两者之间距离为12寸的有肘横纹至腕横纹、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腋窝顶点至11肋游离端。 7、急性胃痛,取郄穴可用梁丘,八会穴可用中脘;八脉交会穴可用内关、公孙。 8、艾炷灸是常用的针灸法,根据其施术方式可以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穴,属于胆经的是(C) A、期门 B、章门 C、京门 D、梁门 2、下列井穴中,治疗疝气应首选(C) A、涌泉 B、隐白 C、大敦 D、至阴 3、下列针灸配方中,称为”开四关”的是(C) A、内关外关 B、上关下关 C、合谷太冲 D、腰阳关膝阳关 4、下列穴位除(D)穴外都是郄穴 A、孔最 B、郄门 C、阴郄 D、偏历 5、在十五络脉名称中不包括哪个名称:(B) A、大包 B、会阴 C、长强 D、鸠尾

6、募穴的刺激点共有(C) A、12个 B、15个 C、18个 D、21个 7、下列特定穴中,治疗急性病症应首先选用(C) A、原穴 B、俞穴 C、郄穴 D、八脉交会穴 8、除(C)之外,两穴之间的距离均为3寸。 A、跗阳昆仑 B、犊鼻足三里 C、蠡沟中都 D、伏兔阴市 9、下列经脉中,除(D)外循行均经过脊。 A、足少阴经 B、冲脉 C、督脉 D、足少阳经 10、根据五输穴的主治特性,治疗”体重节痛”应采用(C) A、合穴 B、井穴 C、输穴 D、经穴 11、拔罐法,早期称为(D) A、排脓疗法 B、排气疗法 C、吮血疗法 D、角法 12、斜刺角度为(D) A、10°左右 B、15°左右 C、30°左右 D、45°左右 13、呼吸补泻法是(C) A、呼气时捻转,吸气时提捶 B、呼气时提捶,吸气时捻转 C、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D、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 14、下列各穴中,治疗痔疾最有效的是(C) A、侠白 B、隐白 C、二白 D、四白 15、治疗小儿遗尿除主方外,肾气不足者应配(B) A、肝俞 B、命门 C、脾俞 D、膀胱俞 16、下列各穴中,治疗上齿痛最好选用(C)

针灸学基础题库完整

《针灸学基础》题库 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 一、判断题 1、2、3、4、5、6、7、8、9、10、二、单项选择 1、C 2、B 3、D 4、E 5、C 6、A 7、C 三、双选题 1、AE 2、BC 四、多选题 1、ABCE 2、ABCDE 3、ACD 4、ABE 5、ABCE 6、ABDE 一、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二、单项选择1、C 2、B 3、D 4、E 5、C 6、A 7、C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思邈 B.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C )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A )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C )

《针灸学》复习题及答案解析

《针灸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经络 答案: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路径,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2.运针 答案:运针:毫针进针后,为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亦称“行针”。 3.一夫法 答案:一夫法: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横指同身寸”。 4.腧穴 答案:腧穴:人体脏腑经脉之气在运行过程中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 5.八会穴 答案:八会穴:人体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汇聚之处。 6.骨度分寸法 答案:骨度分寸法: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来测量身体各部的长短,并以该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7.一源三歧 答案:一源三歧:八脉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8.得气 答案:得气:亦称“针感”。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9.横指同身寸: 答案:横指同身寸: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一夫法”。 10.间接灸: 答案: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柱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题 1.擅长矫正胎位的是_______、治痰要穴是_______。 答案:至阴、丰隆 2.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分布,纵观全身,其中六条阴经分布于、。答案:四肢的内侧、胸腹 3.行针的基本手法包括、。 答案:提插法、捻转法 4.针灸治疗的作用包括疏通经络、、。 答案: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5.悬灸按其操作可分为温和灸、、。 答案:回旋灸、雀啄灸 6. 退热要穴为_________穴;去湿要穴为_________穴。 答案:大椎;阴陵泉 7. 肝经与肺经的终止穴分别为_________穴、_________ 穴。 答案:期门;少商 8. 针灸治疗原则中清热温寒具体操作原则为_________ 和_________。

中医医师_针灸学_考试题_复习资料 (10)

中医医师第 451题:A1型题(本题1分) 治疗崩漏,以下哪项叙述不当: A.隐白是治疗崩漏的常用穴 B.大敦有藏血止崩漏的作用 C.交信是治疗崩漏的效穴 D.治疗崩漏无须选用关元、气海等任脉穴 E.血热者,加用血海、水泉 【正确答案】:D 第 452题:A1型题(本题1分) 下列治疗热厥实证的组穴是: A.水沟、内关、十二井 B.水沟、内关、巨阙、丰隆 C.水沟、内关、太冲 D.水沟、内关、行间、涌泉 E.水沟、内关、神阙 【正确答案】:A 第 453题:A1型题(本题1分) 下列腧穴不属于胃经的是: A.水突 B.扶突 C.天枢 D.粱丘 E.足三里 【正确答案】:B 第 454题:A1型题(本题1分) 入下齿中,夹口、鼻的经脉是: A.手太阴肺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厥阴肝经 【正确答案】:B

第 455题:A1型题(本题1分) 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A.点刺法是用梅花针进行操作 B.散刺又叫豹纹刺 C.刺络法是用三棱针进行操作 D.皮肤针可分为弱、中、强三种刺激 E.刺络应刺出血 【正确答案】:A 第 456题:A1型题(本题1分) "鼻衄,喉痹,缺盆中痛"属何经证治: A.手阳明大肠经 B.手太阴肺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太阳膀胱经 【正确答案】:B 第 457题:A1型题(本题1分) "客主人"是指: A.上关 B.下关 C.太阳 D.头维 E.颊车 【正确答案】:A 第 458题:A1型题(本题1分) 关于月经不调的治疗,以下哪项叙述不当: A.治疗主取足三阴经 B.脾经穴位治疗月经不调有良效 C.三阴交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 D.毫针刺用补法或泻法 E.可以酌情用灸法 【正确答案】:A 第 459题:A1型题(本题1分) 足少阳胆经的原穴是: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对者打“T”,错者打“F”)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二、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复习重点总结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复习重点总结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经络《灵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为直行的主干。络,网络,经,路径,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枢 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头部: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躯干: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寸。4寸,脾经;6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寸,胃经,2寸。腹部:肾经0、5 寸。寸,3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 1头面部 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依次为:足少阴肾、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3 上肢部手三阴上肢内侧;足三阴下肢内侧足三阳下肢内侧前胃中胆后膀4 下肢部。(胸),足三阴经从足走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正经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正经走向:督脉起于后正中线,同出于会阴,任脉行于前正中线,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一源三歧:督脉,阴脉之海。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冲脉并行于肾经。任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背、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任督二脉主治的异同: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头面的局部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任脉主治腹、胸、颈、志病;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冲脉,经之海,血海。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加强表里两经的--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联系)《十五络穴歌》手三阴经列内通,手三阳经偏外支;足三阴经公蠡大,足三阳经丰光飞。任督二脉鸠尾长,脾之大络在大包。加强十二经脉内外联系。十二经别作用: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别会合成六组,六合:阳经经脉。. . 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标本: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根结: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气街: :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脑、冲脉、膻中、胃)。髓海、脑;气海、四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经络生理功能:联络脏腑沟通肢窍,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抵抗外邪保卫机体。经络的病理变化:传注病邪,反映病候。按经选穴,分经辨证。经穴学

《针灸学》练习题

针灸学习题集 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 一、判断题(对者打“P”,错者打“?”)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二、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E.《甲乙经》 三、双项选择 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足臂十一脉灸经》 B.《灵枢》 C.《素问》 D.《难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2、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 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 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著《十四经发挥》 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四、多项选择 1、针灸疗法的优点主要是()

针灸学复习资料

针灸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是静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其中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副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有十五络、浮络、孙络等。 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与体表的部位。腧与输通,有传输的含义,“穴”即孔穴的意思。腧穴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腧穴的治疗作用:1、近治作用: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2、远治作用: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3、特殊作用: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性对的特异性(双向调节: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起着双向两性调整作用。)。归纳:本经腧穴能治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相互治疗表里两经病,临近经穴能配合治疗局部病。各经腧穴的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其共同性。 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一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 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亦称针感,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关系针刺的疗效,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 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 八会穴的应用:八会穴每个穴均可治疗有关的组织脏腑的病症。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隔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膻膈阳大绝预渊章中) 下合穴: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经络的生理功能:1、具有联系脏腑和肢体的作用;2、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十二经脉 手太阴肺经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阴脾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太阳 下巨虚 少阳 委阳 阳明 上巨虚 太阳 委中 少阳 阳陵泉 阳明 足三里 下合穴

中医针灸主治医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一

中医针灸主治医师职称 考试复习资料整理一 https://www.360docs.net/doc/473625180.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经,路径,为直行的主干。络,网络,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灵枢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 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1头面部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3 上肢部手三阴上肢内侧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 4 下肢部足三阳下肢内侧前胃中胆后膀;足三阴下肢内侧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正经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正经走向: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复习重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复习重点总结 https://www.360docs.net/doc/473625180.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复习重点总结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经,路径,为直行的主干。络,网络,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灵枢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 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 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1头面部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3 上肢部手三阴上肢内侧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 4 下肢部足三阳下肢内侧前胃中胆后膀;足三阴下肢内侧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正经 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正经走向: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 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脉行于前正中线,督脉起于后正中线,冲脉并行于肾经。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 任督二脉主治的异同: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任脉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 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 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 《十五络穴歌》 手三阴经列内通,手三阳经偏外支;足三阴经公蠡大,足三阳经丰光飞。任督二脉鸠尾长,脾之大络在大包。 十二经别作用:加强十二经脉内外联系。 六合: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别会合成六组,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阳经经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