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勘探方法

油气勘探方法
油气勘探方法

油气勘探方法:地质方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重,磁,电,地震,地球物理测井),地球化学勘探方法,钻探方法。

地震勘探概念:用人工方法引发地震,用仪器在地面以一定的方式记录爆炸发生后地面各接收点的振动信息,利用原始记录经处理后的成果来推断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

地震勘探的环节:野外资料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波动需的研究内容:研究波前面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

地震波的本质: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波前:某一时刻介质中的各点刚好开始振动,这些点连成的曲面就叫做波前,也叫波阵面。

波后:某一时刻介质中的各点的振动刚好停止,这些点连成的曲面叫做波后,也叫波尾。

振动图:在地震勘探中,某个检波器记录的是它自己所在位置的地面振动,它的振动曲线就叫做该点的振动图。 波剖面:沿着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以某一直线为X 轴,选定一个时刻t ,纵坐标代表各点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这样可作出一条曲线,叫做波形曲线)叫做波剖面

反射定律:反射线位于入射平面(入射线和法线所确定的垂直于分界面的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纵测线:在二维地震勘探中,激发点和接收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

非纵测线:当激发点不在测线上时,这样的测线称为非纵测线

正常时差:界面水平时,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 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与以零炮检距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

水平时差校正:界面水平时,从观测到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得到的相当于x /2处的t 0时间。这一过程叫做水平时差校正或动校正

倾角时差:由及发电量测对称位置观测懂啊的来自同一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差

射线平面:入射线,过入射点的界面法线,反射线三者所决定的平面

透射定律:透射线位于入射平面内,入射角的正弦与透射角的正弦比等于第1,第2两种介质中的波速之比 斯奈尔定律:

费马原理: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 惠更斯原理:波在传播过程中,任一时刻的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点震源,由它产生二次扰动,形成子波前,这些子波前的包络面(e n v e l o p e ) ,就是新的波前面。反映了波传播的空间位置、形态。根据这个原理可以通过作图的方法,由已知t 时刻波前的位置去求出t +Δt 时刻的波前。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波传播时,任一点处质点的新扰动,相当于上一时刻波前面上全部新震源所产生的子波在该点处相互干涉叠加形成的合成波。

互换原理:震源和检波器的位置可以互换,同一波的射线路径保持不变

叠加原理:几个波相加的结果等于各个波作用的和

时距曲线: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各观测点的旅行时t 与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水平距离(即炮检距)x 之间的关系曲线

引入平均速度的意义:是对介质结构的简化,将时间最短路径转化为路程最短路径

直达波:由震源出发向外传播,未遇到分界面而直接到达接收点的波

回折波:由震源出发,沿着一条圆弧形射线,先到达某一深度后又向上拐回地面到达观测点。这种波就叫回折波

P v v v v v pi pi si si pi pi si si p p =====

ββθθθsin sin sin sin sin 11

标定: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

层位标定:把对比解释的反射波同相轴赋予具体而明确的地质意义,如沉积相、岩性、流体性质等,并把这些已知的地质含义向地震剖面或地震数据体延伸的过程。

地震波的类型:(1)质点振动方向分:纵波和横波(2)按波动传播的空间范围分:体波和面波(3)传播路径的特点分:直达波,反射波,折射波,透射波(4)照入射波,反射波和透射波的类型是否相同来分:同类波和转换波(5)照波在地震勘探中的地位分:有效波,干扰波和特殊波

速度垂向变化的地质模型:(1)匀介质反射界面R上的介质均匀,波速为常数,界面为水平或者倾斜平面(2)层状介质:地层剖面是层状,每层内速度都均匀,但各层速度不同,界面为水平或者倾斜平面(3)续介质:在界面上,介质1与介质2中波速不同,且介质1内部的波速不是常数,是连续变化的

陆地施工,试验的项目有:(1)扰波调查,包括干扰波的类型和特征(2)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如低速带特点,速度剖面特点,地震界面是否存在等(3)择最佳激发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4)择接收和记录的最佳条件:包括最佳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仪器因素等

观测干扰波的几种方法:(1)小排列-土坑炸药,短道距(3-5米),单个检波器;使各种规则的干扰波被追踪出来。(2).直角排列-查明干扰方向,确定沿地表面传播的波。(3方位观测-确定三维方向和振动方向,如识别面波中乐夫波和瑞利波。(4)分量观测-在井中用VS P(垂直地震剖面)。

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1)则干扰:面波:1。速度小:20~30h z;100~1000m/s。2。量较强,衰减较慢,具有波散性,常呈扫菷状展开。3。中比土坑激发面波能量弱;含水层中比非含水层中激发面波能量弱;致密中速层比致密低速层弱。4。距曲线是直线:视速度=真速度。声波:1。土坑,浅水池,干井激发产生声波;2。度低而稳定,约为340m/s;3。率高,延续时间短,呈窄带状分布。4。距曲线是直线:视速度=真速度。浅层折射波:1。层有高速层或第四系下面的老地层埋藏较浅时,可观测到;2。度=1800~3000m/s;3。干扰0.2~0.4秒后的浅层反射波。4。相轴为直线。侧面波:来自于射线平面以外,地表条件复杂时出现多次波:地下较浅处存在波阻抗差较大的界面时会出现多次波,时距曲线比一次波大。识别方法有:速度谱,速度资料,合成地震记录,自相关分析,VS P剖面以及钻井资料。(2)不规则干扰:微震:与激发震源无关的地面扰动叫微震。主要由风吹草动,海浪,水流,人畜走动机器开动等外因造成低频和高频背景干扰:松散介质易形成低频干扰,坚硬介质易形成高频干扰。二者出现在整张记录上,显得杂乱无章。重复冲击:激发后形成的气泡在浮出水面前反复膨胀和收缩形成冲击波。在初至后一定时间内出现与初至波视速度和方向相同的振动。采用组合激发或者蒸汽枪来消除。交混回响:海底起伏变化频繁时,由于海底上地震波的散射及水层中不同次数多次波相互干涉形成一种高频干扰,叫交混回响。鸣震:海底平坦且反射系数稳定的界面,进入水层内的能量产生多次反射造成水层共振,称为鸣震。具有稳定的似正弦波形,延续时间长。

地震测线的布置原则:(1)线应为直线,确保反映的构造形态比较真实(2)测线应垂直构造走向,目的是更加真实的反映构造形态,为绘制构造图提供方便(3)线足够长,可以控制构造形态和地质目标(4)意和邻区早年测线的连接(5)线经过主要探井

对地震波激发的基本要求:(1)震波能量要足够强(2)有效波与干扰波之间在能量和频谱方面要有显著差异(3)发的地震波要具有“高分辨率,高保真度,高信噪比“(4)一工区内的震源类型,激发参数,记录特征应一致,及记录面貌的一致和稳定性

对地震波接收的基本要求:(1)备强大的信号放大功能(2)记录的原始地震资料要有良好的信躁比(3)备足够大的动态范围(4)录的原始地震信息具有良好的分辨能力(5)仪器的要求:具有高度一致的多道;原始记录长度任意可选;能保存好原始记录信息;计时准确,操作简单且抗干扰能力强

组合的频率效应:在垂直入射时组合后的波形不变化。组合后不同谐波分量的谱的放大倍数的不等,组合检波系统相当于一个频率滤波.对地震波来说,组合相当于低通滤波器。△t越大,通放带越窄,即压制的频率范围越宽。由于△t=△x/v,因此组内距△x越大,频率滤波作用越强烈。缺点:使有效波畸变,地震分辨率降低,且检波器个数越多,组内距越大,这两种效果越严重

组合的平均效应:包括对地面和对地下界面的平均效应。积极一面:把地表地质构造微小变化相互平均了,因而使有效波具有比较规则的波形,有利于波的对比;消极一面:降低了分辨率,反射波不是都来自于同一个反射点,对反射界面平均,使细节模糊了,易漏掉一些小断层和小构造

组合方式的分类:(1)等灵敏度组合:是线性组合的一种,沿侧线布置检波器,但每个点放置的检波器灵敏度不同。对等腰三角形不等灵敏度组合来说,它的压制带极值比简单线性组合低得多,对干扰波压制效果更好。(2)面积组合:组合时检波器不是放在一条线上,而是布置在一个面积上。当存在来自于不同方向的规则干扰波时,采用面积组合较合适。实际中多用矩形面积组合。等效变换方法是基于平面波的假设,即在组合检波器所分布的面积内,地震波可看作平面波,将面积组合内各检波器位置投影到波在地面的传播方向上,这样就将面积组合化为线性组合问题了。(3)源组合:如组合爆炸或用几台可控震源同时工作。一般与检波器组合和多次覆盖结合使用来取得更好的资料采集效果。震检联合组合的方向特性曲线比仅用检波器组合的要窄,压制带的极值要小得多,且震源组合数越大,效果越明显

多次波的类型:(1)程多次波:在某一深层界面产生的反射波,在地面又发生反射,向下在同一界面发生反射,来回多次(2)短程多次波:波从某一深部界面反射回来后,在地面向下反射,之后在一个较浅的界面发生反射(3)屈多次波:在地下几个界面发生多次反射,反射路径不对称,与短程多次波无明显区别(4)反射:井中爆炸激发,地震波的一部分能量向上传播,遇到潜水面再向下反射,这个波称为虚反射

影响叠加效果的因素:(1)速度:若叠加速度大于有效反射波的真速度,动校正量过小,反射波同相轴仍是曲线,地震记录上,同相轴方向与初至波同相轴方向一致;若叠加速度小于有效波真速度,动校正过量,其同相轴与初至波的相反;若叠加速度等于多次波速度,叠加后多次波增强,有效波减弱。(2)地层倾斜的影响:共反射点分散:此时的叠加是共中心点叠加而非共反射点叠加。倾角越大,分散的距离越大,对叠加效果影响越大。剩余时差:倾斜地层的剩余时差总是负的,在用水平界面的动校正量校正时,总是校正过量。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影响因素:(1)石的弹性常数(2)岩性:一般来说,火成岩地震波速度的平均值比其他类型的要高,大多数变质岩的地震波速度变化大,沉积岩的地震波速度密切依赖于孔隙度和孔隙流体(3)度:密度越大,速度越高(4)质年代和构造史:岩石越老速度越大;褶皱地区速度往往变大,隆起的构造顶部速度往往变小,即构造作用力越大,速度越大(5)隙度和孔隙流体:孔隙度越大,速度越小;孔隙有流体时,速度也降低(6)藏深度:埋深增加,速度增大,但速度增加的趋势会减慢(7)率和温度:频率对速度影响微弱;温度上升,波速会略微减小

如何求取叠加速度:就是对一组共反射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选用一系列不同的速度Vi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对各道进行动校正,当取某一个Vi能把同相轴校成水平直线(将得到最好的叠加效果)时,这个Vi就是这条同相轴对应的叠加速度。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的一般流程是:由速度和密度测井曲线计算得到反射系数,将反射系数与提取的地震子波进行褶积得到初始合成地震记录。根据较精确的速度场对初始合成地震记录进行校正,再与井旁地震道匹配调整,得到最终合成地震记录

地震子波在向下传播过程中,遇到波阻抗分界面就会发生反射和透射,这些分界面的反射子波在到达地面被接收时,其振幅有大有小(由反射界面反射系数的绝对值决定),极性有正有负(取决于反射系数的正负),到达时间有先后(取决于反射界面的深度和波速)。

褶积模型在地震勘探中应用最广的三方面:(1)知w(t)和r(t)求s(t),称为正演。合成记录就是典型的一维正演,主要用于地震资料解释过程中的层位标定(2)已知w(t)和s(t)求r(t),称为反演。利用垂直入射和垂直反射的反射系数求波阻抗,是最基本的波阻抗反演。反演结果用于地层,岩性,物性和含油性解释(3)知s(t)和r(t)求w(t),称为子波处理。是提取地震子波的方法之一,主要用于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的某些算法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标志:(1)强振幅:野外采集和室内处理中采取了很多增强信噪比的措施,地震剖面上反射有效波的能量一般大于干扰背景的能量。若沿界面无构造或岩性突变,则反射波的振幅沿测线应当是稳定的或者渐变的。(2)波形相似性:震源激发的子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传播的路程相近,传播过程所经受的地层吸收等影响因素相同,导致同一反射波在相邻地震道上的波形特征相似。(3)同相性:由于同一反射波到达相邻很近的两个检波点的路程是很相近的,因而,同一反射波的相同的同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的到达时间也是相近的。因而,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图是相似的,所以同相轴应是一条圆滑的曲线,有一定的规律,相邻道的波形相似或渐变(相干性)。(4)时差变化规律:动校正和水平叠加后,地震剖面上的每道都可以看作自激自收记录。在地震剖面上,一次反射波的同相轴是直线;绕射波和多次波仍是弯曲的;折射波和直达波等在共激发点记录上是直线型的的同相轴,动校正后,变为曲线。

凸界面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出现的范围比实际的背斜构造的范围宽,易造成与两翼较平的反射波发生干涉。曲率相同时,埋深越深,凸界面的反射波出现范围越大,且凸界面对反射波能量具有发散作用。对此问题一般用偏移处理解决

凹界面的反射波(就是回转波):设凹界面曲率半径为ρ,埋深为H,凹界面可分为三类:聚焦型(ρ=H),回转型(ρH)。回转波的时距曲线具有交结点和回转点,即界面上的反射点坐标和时距曲线上的点的坐标不是一一对应。只有ρ

分辨率极限准则:瑞雷标准:两个子波到达时差大于或等于子波的半个视周期,则这两个子波是可以分辨的。瑞克标准:两个子波的到达时差大于或等于子波主极值左右侧两个拐点间隔时,这两个子波可以分辨。维代斯标准:当地层厚度小于四分之一波长大于八分之一波长时,其振幅随地层厚度变化,根据复波振幅可计算出薄层厚度。

构造解释的基本内容:(1)反射波的对比追踪:识别真正来自于地下各界面的反射波,并且在一条或多条地震剖面上识别属于同一界面的反射波。(2)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根据钻井和测井资料,结合地震资料各反射层的特征,推断反射层对应的地质层位,分析各种地质现象,完整各种构造解释地震地层学解释以各种可能的含油气圈闭解释。(3)绘制构造图:估算含油气储量,提供钻探井位。(4)提交研究成果:完成各项任务后,撰写研究报告,答辩验收后按要求上交研究成果,研究报告的内容应包含:研究区的地质特征,地震层位分析,资料解释流程及其主要工作方法,地质认识和成果图鉴,专门的储量和井位设计报告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法:(1)地震子波和反射系数资料并不是随手可得的,而要使用专门的计算方法和复杂的资料整理工作才能获得。(2)合成记录的计算过程中包含了一些简化,如:1、地层在横向上是均匀的,纵向(深度)上是由大量具有不同弹性特点的薄层构成的。2、地震子波以平面波的形式垂直向下入射到界面,所有各薄层的反射子波都与地震子波形状相同,只是振幅和极性不同。3、所有波的转换(如纵横波之间的转换)以及洗手、能量损失等都未加考虑。(3)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道的温和程度除与所用的算法(褶积模型、波动理论)有关外,还与很多因素有关,如测井曲线的可靠性、地震子波的合理性等。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两大要素是地震子波和反射系数。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的主要任务:(1)确定标准层及其相应的地质层位,弄清地层的厚度变化及其接触关系(2)了解构造形态及其特征(3)确定断层的性质,落差及断面的产状(4)了解沉积厚度(5)划分构造带

地震剖面上的断层标志:(1)反射波同相轴错断:断层两侧反射波组、波系发生错断,而两侧波组波系关系、特征都可对应起来。这是中小断层的表现。其断距一般不大,延伸较短,破碎带较小。但有时波系错断的断层也较大。(2)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局部变化:包括同相轴的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3)反射波同相轴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突然变化。这往往是基底大断层的表现,并常常出现在盆地边缘。这是因基底大断层的上盘大幅度抬升,地层变薄或缺失,因而反射层减少,或缺少某些反射标准层。下降盘一边则相反,由于大幅度下降,沉积层发育,因而反射同相轴明显增多,标准层较齐全。(4)反射波同相轴产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断层错动引起两侧地层产状突变,或断层面的屏蔽作用和对射线的畸变造成的。(5)出现特殊波:在反射层错断处,往往伴随出现断面波和绕射波

不整合:不整合指上下两个地层不连续沉积,其间有较长的沉积间断,沉积间断期间,原有地层被剥蚀。不整合分为

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是平行的,由于明显的沉积间断,沉积间断面是个侵蚀面,与一般的沉积面比较,是一个不光滑、不稳定的反射界面,它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为:(1)反射波一般较强,但强度、波形变化大,不稳定。(2)经常出现绕射波,有时会出现一连串绕射波,平行于反射层排列在整条剖面上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是不同的,成角度接触关系,它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为:(1)反射波强度、波形变化大,不稳定。(2)不整合面上下反射波逐渐靠拢,不整合面下的反射波的相位依次被不整合面上的反射波相位代替。(3)在地层尖灭点附近,由于不整合面上下的反射波十分靠近,形成同相轴的分叉合并,同时有波的干涉。(4)在不整合面上有时也会出现绕射波,但一般不如平行不整合的绕射波明显。

火山岩体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喷发岩;另一类为浅层侵入岩或次火山岩。横向上可将喷发岩分为火山口亚相合火山斜坡亚相,地震上表现为小型丘状,水平切片上呈环状,与围岩呈不连续接触。火山斜坡亚相以明显的角度接触,振幅弱,范围小。火山喷发溢流亚相连续性较好,振幅强,一般与地层界面平行。浅层侵入岩的储集空间分三种:裂缝,孔隙,溶洞。侵入火成岩大多顺层分布,顶底反射品质好,一般呈缓丘型板状。总之,火成岩的地球物理特征是:地震波波速大,密度大,磁化强度大,电阻率高,对地震能量吸收强烈

礁体的地震反射特征:(1)在地震剖面上外形呈丘状或透镜状;(2)礁体内部往往反射紊乱,连续性很差,或呈无反射的“空白”。这是因为生物礁是由生物遗骸堆积而成,其内部没有沉积层理。(3)通常,礁与相邻地层间存在速度差异。当礁体比相邻地层的速度低时,其下伏层的反射略微下凹。当礁体具有较高的速度时,其下伏层反射略微上凸。(4)礁体上覆地层形成披覆构造。礁体表面上凸形状为上覆沉积所继

承,从礁顶面向上,地层起伏逐渐减小。(5)大多数情况下,礁与周围沉积物间有岩性差异,形成较强波阻抗差,因而通常在礁面上能形成较强反射。

构造图层位选择原则:(1)紧密围绕找油气的地质任务,最好选能严格控制含油气地层的地质构造特征层位(2)能够代表某一地质时代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3)具有良好的地震反射特征,可以连续追踪对比的标准层

常速成图法:认为整个工区内速度无横向变化。当工区很小或工区内速度横向变化很小的时候,全工区采用统一的速度进行时深转换,把时间构造图上的t0转换为深度,从而获得深度构造图。当工区比较大或速度横向变化比较大时,常速成图会造成假象,使实际构造变形或者构造数目变化

变速成图法:当工区内速度横向变化比较大时,常速成图得到的深度构造图上构造形态和时间构造图上的一样,无法揭示地下构造真实形态。变速成图法要求先建立工区三维平均速度场,切出沿作图层面的平均速度图,再用于时间构造图将其转换成深度构造图。

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

目前,世界油气生产面临着巨大的经济风险和技术挑战:一方面是大量已探明资源因为没有更加有效的开采方法而滞留在地下;而另一方面还要克服越来越严峻的地质、地理环境去发现更多的油气资源。面对风险和挑战,各个国家和石油公司将采取一系列新的技术措施。 一、常规资源开采技术 据统计,美国尚未开发的技术可采石油资源约为4000×108bbl ,包括未发现的、适合CO 2提高采收率的轻质油、非常规石油资源(深层重油和油砂)以及油藏过渡带的剩余油等。目前已探明的原油储量为220×108bbl (占2%),每年原油产量大约为20×108bbl (图1)。各种资源的开发状况及未来技术可采量如表4所示。 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 图1 美国原始、已开发和未开发石油资源概况目前无法采出 54% 先进EO R 技术增加的可采量 16% 未发现/储量增长14% 累计生产14% 探明储 量 2% 面对这种资源状况,美国为保障能源安全,降低 对国外能源的依存度,并保持能源行业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作为EOR 技术的领先者,必然进一步研究与发展EOR 技术,并经济有效地用于开发美国本土愈加宝贵的剩余石油资源。 从表4可以看出:在已发现的5820×108bbl 地质储量中,已生产或探明2080×108bbl ,剩余3740×108bbl ,其中1100×108bbl 要靠应用适当的EOR 技术来开采;在未发现的3600×108bbl 石油地质储量中,1190×108bbl (陆上石油430×108bbl ,海上石油760×108bbl )可通 过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技术开采出来,在此基础上,通过应用先进的EOR 技术还可再增加600×108bbl 的技术可采储量。在已发现油田中,未来地质储量的增长可达2100×108bbl ,其中,应用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技术采出710×108bbl (陆上石油600×108bbl ,深海石油110×108bbl ),靠先进EOR 技术再采出400×108bbl 。对于地质储量800×108bbl 的油砂,通过EOR 热采技术进步,可增加技术可采储量100×108bbl 。过渡带中1000×108bbl 的剩余油,通过EOR 技术可采出20%。 美国国家石油委员会曾在1976年和1984年分别开展了EOR 技术潜力评估等研究,并对EOR 技术寄予较高期望(分别实现EOR 产量300×104bbl/d 和200×104bbl/d ),但这些预期并未实现。美国EOR 的最高产量出现在1992年,达到了76.1×104bbl/d ,目前是68×104bbl/d 。研究试验了多种技术,但大部分都失败了,成功的两项是CO 2混相驱技术及蒸汽热采技术(蒸汽吞吐、蒸汽驱、蒸汽辅助重力驱油技术)。 在美国能源部的资助下,美国国际先进资源公司(ARI )就现有“最先进的”CO 2-EOR 技术对美国10个 表4 美国各类石油资源原始资源量、已开发资源量 及未来可采资源量 注:不包括油页岩资源。 (单位: 108bbl )

国内外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研究现状

国内外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研究现状 一、国外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发展的现状 1、国外油气勘探理论进展: “合油气系统”概念是石油天然气地质学与系统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由美国石油地质学家M G Dow在1972年在AAPG年会上首次提出后,后来经Perrodon(1984),Demason(1984),Meissner(1984),Ulmishek(1986)及Magoon(1987、1988、1989)等人补充、修改而完善,认为:“含油气系统强调特殊烃源岩与形成石油聚集之间的成因关系,盆地研究强调构造凹陷及所包含的沉积岩,而不考虑与油藏的关系,对含油气区带和远景圈闭的研究强调应用现有的可行的技术或方法探测出现今存在的圈闭”。含油气系统一词代表了所有形态的烃类(固态的、液态的和气态的),而系统则代表了所有相互关联的基本要素(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上覆岩层)以及所有成藏作用(圈闭的形成、石油的生成一运移一聚集)。 “层序地层学”概念早在1948年Sloss,Krumbein及Dapples等就提出了。后经Vail(1977,1988),Payton(1977),Posarnentier(1988),Galloway(1989),Sagree(1988),Wagoner(1988)等人进一步完善,层序地层学理论进入到系统化与综合化阶段,形成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Vail and Posamentier,1988)和成因层序地层学新学派(Galloway,1989)。以最大水进面(海泛面或湖泛面)泥岩作为层序边界,强调在海平面或湖平面从下降到上升所完成的进积—退积—加积作用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成因地层单元,层序内部具有向上变粗再变细的演化序列;1994年,Cross等提出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根据基准面旋回原理和可容空间变化原理,揭示基准面旋回层序与沉积动力学和地层响应过程的关系,研究相对应的沉积相演化序列,预测有利储集砂体的产出位置和发育情况。2002年AAPG年会对层序地层学研究新进展进行总结,主要为:①提出运动学层序和体系域、地球半径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深海盆地千米级规模的海平面变化、深海页岩层序识别和陆架边缘崩塌基准面及崩塌层序等新理论,提出气候变化是高频层序形成的主控因素,验证了米兰柯维奇旋回中40×104a离心率周期造成海平面变化的理论;②在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成岩作用与层序地层学关系研究方面以及层序地层学在含油气系统、团闭预测、储集层和油气藏精细描述、烃源岩预

中国油气资源勘探现状与前景展望

一、中国油气矿产资源的状况 1.油气资源自然状况 (1)油气资源总量比较丰富 在1993年全国二次油气资源评价基础上,2000年以来,三大油公司先后对各自探区部分盆地重新进行了油气资源评价研究,根据阶段成果的汇总,目前我国石油资源量约为10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47万亿立方米。通过对不同类型盆地油气勘查,新增储量规律和各种方法的分析,测算出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为150亿~160亿吨,天然气可采资源为10万~14万立方米。按照国际上(油气富集程度)通常的分类标准,我国在世界103个产油国中,属于油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 (2)油气资源地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大盆地 根据石油可采资源量的分析,陆上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松辽、渤海湾、塔里木、准噶尔和鄂尔多斯五大盆地,共有石油可采资源114.4亿吨,占陆上总资源量的87.3%。海上石油资源分布在渤海为9.2亿吨,占海域的48.7%。而天然气资源量主要分布在陆上中西部和海域的鄂尔多斯、四川、塔里木、东海、莺歌海六大盆地,共有天然气可采资源为8.8万立方米,占中国天然气总资源的62.8%,为今后发现大中型油气指出了勘查的主攻方向。 2.油气资源勘查开采现状 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已在25个省、市、自治区和近海海域,开展了油气资源勘查工作,共放置石油天然气探矿权区块1000余个,勘查面积320多万平方千米。采矿权660多个区块,开采面积近7万平方千米。在23个含油气盆地中累计发现了580多个油田,探明石油可采储量65亿吨,180多个气田,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2.5万亿方,建成了大庆、胜利等25个油气生产基地。2003年全国原油产量为1.7亿吨,已连续10年列世界第五位。天然气年产量341亿立方米,列世界第十八位。 总的看来,我国油气勘查开发程度也不均,石油高于天然气,东部高于西部,陆上高于海上;勘探难度增大,发现大油气田的几率减小;勘查对象的地表地下条件越来越复杂,已开发的主力油气田都已进入了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稳产难度大。 3.后备石油可采储量不足,供给矛盾突出 二、中国油气矿产资源勘查前景展望

《油气田勘探》名词解释 简答题)(主管题资料)

《油气田勘探》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石油地质学与油气田勘探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石油地质学是找油的理论指南,而油气田勘探是找油的方法论。 2.作为一项高科技的产业,油气勘探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风险高、利润高的特征。 3.盆地找油理论的实质,是油气分布的源控理论与圈闭找油理论的有机结合。 4.资源调查时期的地质任务用六个字可以概括为:寻找、发现、探明。 5.油气调查技术主要包括:地面地质调查、油气资源遥感、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 6.非地震物化探是: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的简称。 7.总体上,在三大类岩石中岩浆岩的磁化率较高,而沉积岩的磁化率较低。 8.在岩浆岩中,从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酸性岩,岩石的磁性具有依次降低的特点。 9.录井技术依据其学科原理的差别,可以分为基于地质学原理的录井、基于物理学原理的录井、基于化学原理的录井三大类。 10.随钻测量信息主要用于几何导向和地质导向等方面。 11.根据测试时机的差别,测试工作可以分为:中途测井和完井测试。根据取样方法的差别,测试又可以分为:钻杆测试和电缆测试等。 12.勘探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包括:勘探对象、地质任务、资源-储量目标。 13.油气勘探的对象包括不同级别的含油气地质单元,从大到小可以分为:大区、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系统、含油气区带、油气田、油气藏。 14.资源调查时期的地质任务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择盆、选凹、定带。 15.工业勘探时期的地质任务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发现油气田和探明油气田。 16.大区概查阶段应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重点研究烃源岩的形成条件,包括古纬度、古气候、古地理条件。 17.盆地普查该阶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勘探范围的广阔性;二是勘探任务

石油勘探开发全流程(经典再现珍藏版)

石油勘探开发全流程(经典再现、珍藏版) 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主要流程:地质勘察—物探—钻井—录井—测井—固井—完井—射孔—采油—修井—增采—运输—加工等。这些环节,一环紧扣一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作为专业石油人,我们有必要对石油勘探开发的流程有一个全局的了解! 一.地质勘探地质勘探就是石油勘探人员运用地质知识,携带罗盘、铁锤等简单工具,在野外通过直接观察和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底层、岩石,了解沉积地层和构造特征。收集所有地质资料,以便查明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有利地带和分布规律,以达到找到油气田的目的。但因大部分地表都被近代沉积所覆盖,这使地质勘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地质勘探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它极大地缩小了接下来物探所要开展工作的区域,节约了成本。 地面地质调查法一般分为普查、详查和细测三个步骤。普查工作主要体现在“找”上,其基本图幅叫做地质图,它为详查阶段找出有含油希望的地区和范围。详查主要体现在“选”上,它把普查有希望的地区进一步证实选出更有力的含油构造。而细测主要体现在“定”上,它把选好的构造,通过细测把含油构造具体定下来,编制出精确的构造图以供进一步钻探,其目的是为了尽快找到油气田。

二.地震勘探在地球物理勘探中,反射波法地震方法是一种极重要的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是利用人工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测地下地质情况的方法。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当地层岩石的弹性参数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震波场发生变化,并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现象,通过人工接收变化后的地震波,经数据处理、解释后即可反演出地下地质结构及岩性,达到地质勘查的目的。地震勘探方法可分为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三大类,目前地震勘探主要以反射波法为主。 地震勘探的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野外采集工作。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在地质工作和其他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探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用野外地震仪把地震波传播的情况记录下来。这一阶段的成果是得到一张张记录了地面振动情况的数字式“磁带”,进行野外生产工作的组织形式是地震队。野外生产又分为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主要内容是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第二个环节是室内资料处理。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对野外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工作,得出的成果是“地震剖面图”和地震波速度、频率等资料。第三个环节是地震资料的解释。这个环节的任务是运用地震波传播的理论和石油地质学的原理,综合地质、钻井的资料,对地震剖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说明地层的岩性和地质时代,说明地下地质构造

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2015-04-01 10:06:00 0 深水勘探开发技术吕建中 文|吕建中等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目前,全球深水投资占海上总投资的1/3,深水项目占到全球海上项目的1/4。在全球排名前50的超大项目中,3/4是深水项目。近5年来,全球重大油气发现中70%来自水深超过1000m的水域。当前,深水油气产量大约占海上油气总产量的30%。深水,必然对现今以及未来的油气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前景广阔 近年来全球新增的油气发现量主要来自于海上,尤其是深水和超深水。来自深水的发现数虽然不多,但发现量却十分巨大,同时表现出水深越深、发现量越大的趋势:2012年,全球超1500m水深的总发现量接近16.3亿吨油当量(120亿桶),相当于陆上的6倍,接近浅水的3倍。2011年全球排名前十的油气发现中,6个来自深水,且全部都是亿吨级油气发现。2012年全球排名前十的油气发现全部来自深水,其中的7个为亿吨级重大油气发现(下表)。

深水产量逐年增加,至2013年全球深水油气产量已超过5亿吨油当量,占全球海上油气产量的20%以上,并且这个比例还将逐年上升。 过去几年的高油价,为海洋项目开启了较大的赢利空间。据PFC统计,深水盈亏平衡点为397美元/t(54美元/桶),一般的收益率都在15%以上,高的甚至可以达到28%,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司参与其中。埃克森美孚等5家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勘探开发重点正在由陆上向海上转移,并且加快进军深水,海洋勘探开发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已经达到60%~85%,海洋产量占比均超过50%,其中的深水勘探开发投资已经占到海洋总投资的50%以上。 国际大石油公司在深水领域获得了丰厚的产量,BP公司的深水油气年产量已接近5000万吨油当量;道达尔的深水油气年产量已超过3500万吨油当量;而巴西国油和挪威国油则依靠深水在10~13年的时间里新增产量5000万t。可以说,深水在未来油气产量增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石油公司的必争之地。 我国的深水油气资源也十分丰富。在我国南海海域,整个盆地群石油地质资源量在230亿至300亿t之间,天然气总地质资源量约为16万亿m3,占中国油气总资源量的1/3,其中70%蕴藏于153.7万km2的深水区域。伴随着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战略的部署,未来我国的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前景广阔。 2 深水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的五大技术挑战

油气勘探开发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应用

油气勘探开发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10-01T16:58:26.2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作者:王建伟 [导读] 摘要: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油气的勘探与开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新的油气数量的发现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能够在现有储量的基础上进行更好地开发。 江苏华东八一四地球物理勘查有限公司 212002 摘要: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油气的勘探与开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新的油气数量的发现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能够在现有储量的基础上进行更好地开发。目前,我国与国际上在油气勘探开发方面采用了不同的技术,这些技术在油气勘探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油气的勘探与开发过程里坚实的技术基础。 关键词:油气的勘探开发;技术需求与应用:勘探案例 自进入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对能源的依赖逐渐加大,作为目前人们十分重要的生产生活的供能物,石油已经成为我们赖以生活的能源之一。我国目前处在经历的高速发展期,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种高速发展是建立在对能源的巨大消耗上的。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石油进口国家,我国受到原油价格的影响十分明显,无论从经济的发展还是从国家安全的层面来看这种影响都是糟糕的。为了能够摆脱这种糟糕的影响,实现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提升乃至突破,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安全都是有着一定积极意义的。要想实现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突破,就要重点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进行深入研究。这是提升石油生产过程中效益成本比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中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以及解决方向 现阶段,我们国家的油气田勘探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由于剩余油其本身的分布十分分散,而现有的监测油藏技术较为落后,使得老油气田的采收率较低;其次,因为我国各种地形地貌兼备,对于多种不同地表条件的勘测,所需要用于应对的技术手段也相应不同,对于一些特殊的地形条件,现有的技术还存在一些困难;最后,老油气田周围存在的新油气田由于勘探技术不够全面而难以被检测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升现有的监测技术,对于全地貌、复杂地形条件下进行补充性的技术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地震勘探技术在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利用这一特点,我们进行大地对人工地震波的响应的观测与分析,从而可以判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及形态,这就是地震勘探技术。其中代表性的技术如高密度空间采样、多波多分量勘探、时移地震勘探及井中地震勘探等,将这些技术分别对应不同地形地貌,不同施工条件,结合其自身的技术特点,有效提升了复杂情况下我国的油气勘探能力。 2.1高密度空间采样技术的应用 所谓高密度空间采样,是指通过野外采集来进行地震波场的空间采样。这一技术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另一方面,由于其不组合其他信号的激发与接受,保证了在记录过程中信号的真实性,不对信号进行改写,避免了有效波受到影响。通过这一技术,我们可以从横向、纵向两种方向提升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在通过不同方式进行野外采集时,小面元的采集结果要好于大面元,这是因为小面元采集可以极大的减缓反射波的干扰,与此同时也起到促进成像和压制干扰的作用。现阶段,高密度空间采样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项足够可靠的技术,在勘探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2多波多分量勘探技术 所谓多波多分量勘探技术,就是采用多分量激发和接收,综合利用纵波、横波以及转换波等多重好地震波反馈的信息,对构造成像进行改善,检测储层裂缝以及预测油气等的地震技术。其中转换波的使用极大地提升了这项技术的价值。事实上,在仅仅使用纵波进行勘探的情况下,勘探的操作十分简单,成本也低,但随之也带来了无法辨别亮点存在以及进行油气田的预估等问题,引入转换波之后,操作以及成本的提升都不大,但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相比之下显示出更为广阔的应用价值。 2.3时移地震技术 时移地震技术是指对不同的时间内的地震资料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的学科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从而推断油气田内的油气分布状况等关键信息,如储层流体变化、油气流向、剩余油分布等。但是由于这项技术本身的特点,它要求储层孔隙吼道中的流体成分以及饱和度的物性参数有明显变化,于是,它的应用范围比较有限,需要使用对象需要具备一些特定的条件。 2.4井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这项技术主要包括了两种方法。其中,垂直地震技术由于表现优异的勘探效果而常常得到使用,而另一种方法及水平地震技术使用则较少。井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主要由新一代裸眼井测井、套管并测井、随钻测井以及井中地震等多方面的技术组成,对于评价油气层、发现油气藏并对其特性进行描述等能力有较大的提升作用,同时也从整体上提高了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水平。常用于追踪裂隙、研究油藏研究储集层物性等方面。 2.5综合解释方面的技术 所谓综合解释,是指在我们通过各项技术取得地震资料之后,如何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如何运用与之关联的理论知识,结合计算机软件技术建模来进行相关的解释,从而为油气的勘探提供理论支持。习惯上,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技术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利用地震勘探所得各项资料,对研究区域的沉积相的种类进行判断,以期为接下来的研究工作的展开提供依据;其次是沉积体系以及储层地震相应特征的研究,依次进行相分析、等时地层格架构建,并对构建得到的构架进行分析,从而获取响应特征;最后是融合多种单一的地震解释技术(如多属性分析技术、神经网络技术等),综合地质模型以及上述两个部分的研究结果,以完整呈现出研究区域的地质结构全貌。 三、勘探案例 为了探究其实际的应用价值,我们选取扶余油田的改造性勘探开发,来进行研究。 之所以选择扶余油田,也是因为它有着足够的代表性。复杂的地表结构、较大的采集难度等。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我们综合采集、处理以及解释等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保证了地震资料的质量,为未来高难度油田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按照地震资料分析,可以知道油田有着清晰的构造,确定了油田剖面的断层以及断电,为之后油气田的快速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 总的来说,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日趋成熟,带来的是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人们对从以前的一些不确定因素的掌握。各项综合技术与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进行更加深入的完善,是当下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举措。

海洋油气技术及装备现状

海洋油气技术及装备现状 文/江怀友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 一、概述。 发达国家海洋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日渐成熟,海上油气产量继续增长,开采作业的范围和水深不断扩大,墨西哥湾、西非、巴西等海域将继续引领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潮流。 二、世界海洋油气资源的现状。 海洋油气的储量占全球总资源量的34%,目前探明率为30%,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 油气资源分布,主要分布在大陆架,占60%,深水和超深水占30%。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浅海和深海的划分标准,水深小于500米为浅海,大于500米为深海,1500米以上为超深海。目前从全球来看,形成的是“三湾两海两湖”的格局。海洋油气产量,海洋油气产量在迅速增长,以上是第二部分。

三、世界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历程。 海洋油气的勘探开发是陆上石油的延续,经历了从浅水深海、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1887年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海岸钻探了世界上第一口海上探井,拉开了世界海洋石油工业的序幕。 四、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特点。 1.工作环境的特点。与陆上相比,海洋有狂风巨浪,另外平台空间也比较狭窄,这是美国墨西哥湾在05年因为飓风的平台遭到了损坏。 2.勘探方法的特点。陆上的油气勘探方法和技术,原理上来讲,陆上和海洋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我们把陆上的地质调查到海上就很难大规模开展,主要是要受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3.就是钻井工程的特点。无论是勘探还是采油都要钻井,但是在海上,要比陆上复杂得多,因为海上我们要到平台上进行钻井,根据不同的水深,有不同的钻井平台。 4.投资风险特点。因为海上特殊的环境,因此它的勘探投资是陆上的3-5倍,这张图,随着深度的增加,成本在增加。但是海洋勘探开发也有优势,比如说在海洋的地震,地震船是边前进边测量,效率比陆上要高。以上是第四部分。 五、世界海洋工程装备的概况。 我们讲一下世界海洋的格局,找到我们自己的发展方向,海洋工程装备指海洋工程的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及后勤服务等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性的装备,但是目前把开发装备认为是主体,世界海洋油气工程装备设计与制造的格局,目前

海洋油气勘探新技术

海洋油气勘探新技术 摘要:近些年来,陆地油气资源逐渐面临枯竭,大家都将目光转向海洋。而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的第一步就是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本文通过对几种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技术的描述,介绍一下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的技术水平。 关键词:海洋油气勘探技术新发展 1.引言 我国是海洋大国,传统海域辖区总面积近3×106km2[3,4]。以300 m水深为界,浅水区面积约1.46×106km2、深水区面积约1.54×106km2{2]。南海我国传统疆界内石油地质储量为1.6439×1010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1.4029×1013 m3,油当量资源量约占我国总资源量的23 %,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其中300 m以下深水区盆地面积为5.818×105km2,石油地质储量为8.304×109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7.493×1012m3。目前我国在南海的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北部4个盆地,面积约3.64×105km2[3,4]。 陆地油田经过长期的勘探开发,大部分已进入勘探开发的后期,受勘探资源枯竭以及油田开发规律的影响,陆地油田产量增长难度较大,不仅如此,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陆地典型老油田的产量已进入递减阶段。图1给出了1971年到2013年全国石油产量构成柱状图,全国石油产量整体上呈稳步增长的趋势,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以陆地油田为主的公司年产油增长缓慢,自1990年以来,全国石油增长总量的60 %来自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我国近海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的程度远低于陆地,尚处于蓬勃发展期,近海油气田将是我国油气产量主要的增长点。当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年产油气当量规模在5×107t,根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发展规划,到2030年国内海上将建成1×108t油气当量年产规模,未来17年将增加一倍的产能,届时近海油气产量在我国石油产量构成中的比重将更加突出,近海油气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将更加凸显[1]。

21世纪中国油气资源勘探前景

21世纪中国油气资源勘探前景 田在艺.张庆春史卜庆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一、我国油气资源现状 伴随着新中国50多年的辉煌历程,我们正以欣喜的心情迈向21世纪美好的未来。50多年来,我国油气工业发展迅速,油田发现,振奋人心,油气产量突飞猛进。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原油产量12万t(其中天然油7万t,人造油5万t),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在53个盆地中发现了油气显示,其中在36个盆地中找到工业油气流,包括531个油田和185个气田①。1964年原油产量就达到848万t,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实现了石油基本自给;1978年上升到1.04亿t,年产量世界排名由1949年的第29位上升到第8位;1997年产原油1.6亿t,产量名次稳定在世界第5位,成为重要的产油大国之一。 我国沉积盆地广阔,适宜于进符油气勘探的盆地500多个,沉积岩面积约670万km2(图1),其中陆上面520万km',近海大陆架面积150万km,。在这些盆地中,既有发育在古生代稳定地台上的海相沉积盆地(面积约250万km0,又有中新生代陆相断-坳陷沉积盆地,二者常形成叠合-复合沉积盆地。从已发现的油气储量来看,靳生界的石油占石油总储量的44.3%,中生界占44.7%,古生界占8%,前古生界占3%。新生界的天然气占天然气总储量的33.7%,中生界占20.3%,古生异占41.6%,前古生界占4.4%。由此可知,中新生界共占油、气储量的89%和54%,其产层以白墨系和第三系为主,三叠系、侏罗系次之。因此,中新生代陆相地层的生油和储油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我国油气地质的一大特色。

根据1994年第二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我国石油总资源量940亿t,天然气总资源量38万亿m3。到2000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12.89亿t;累计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25557亿m3(不包括煤层甲烷气)①。在此基础上,按照资源序列评价出石油的有效可采资源量为130~160亿t,天然气有效可采资源量为10万亿m'(国外评价我国可采石油资源量中值为109亿t,可采天然气资源量为6.4万亿m')。根据以上可采资源量的评价结果,进一步评价出我国国内在2000年、2010年、2020年和2050年石油年产量分别为1.6亿t、1.7亿t、1.8亿t和1.0亿t;天然气年产量分别为300亿m3、700亿m3、900亿m3和1000亿m3。根据评价分析,除己采出38亿t,尚余3/4-2/3待开采,油气潜力十分巨大,说明中国是石油天然气资源大国,预计21世纪油气工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仍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油气资源勘探研究进展 我国油气工业的发展是与石油地质理沦的发展分不开的。我国石油地质工作者在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和理论的同时,不断总结和发展符合中国特点的石油地质理论,并有效地指导了油气勘探实践。20世纪50-60年代,"陆相盆地生油理论"和"陆相盆地成油理论"指导了克拉玛依油田和大庆油田的发现。60-70

全球油气勘探进展与趋势

全球油气勘探进展与趋势 文/胡文瑞鲍敬伟胡滨 近10 年来,国内外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2001—2011 年,全球新增石油剩余可采储量614.0×108 t,新增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39.9×1012 m3,其中,中国累计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12.2×108t,累计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8×1012 m3,相继探明了姬塬、塔河、蓬莱19-3 等15 个地质储量大于1×108 t 的油田和苏里格、普光、徐深等14 个地质储量大于1 000×108 m3的气田。在油气资源勘探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油气勘探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对传统油气勘探理念形成了挑战和冲击。 1 油气勘探新成果 21 世纪以来,全球油气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勘探对象日益复杂,然而由于认识的深入、理论的突破和技术的进步等,发现的油气田储量和数量不断增长,勘探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11 年,全球石油剩余可采储量达2 343×108 t,比2001 年增长了35.5%;全球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达208.4×1012 m3,比2001 年增长了23.7%。一些大型油气田不断被发现,2000—2008 年,全球共发现大油气田(可采储量油大于6 850×104 t、气大于850×108 m3)90 个,主要位于被动陆缘深水、碳酸盐岩、岩性-地层、前陆冲断带、老油气田、新区新盆地等领。2010 年全球新发现的7个大油气田合计探明可采储量达31.4×108 t 油当量(见表1),占当年全球新增探明可采储量的40.5%,而数量仅占2010 年全球新发现油气田数量的1.4%。 2 全球油气勘探进展与趋势 2.1 从储油气层到生油气层 以前认为,油气勘探的基本要素是寻找“生、储、盖、圈、运、保”组合,具备此条件就有可能找到油气田,且油气生成后从原生地层(烃源岩)“二次运移”到储油(气)层,原生地层是生油(气)层,但不是储油(气)层。现在勘探开发的视野已扩展到原生地层,即从原生地层中寻找油气资源。某种意义上,“回归原生地层找油(气)”是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对传统油气勘探理念和理论的挑战,已成为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美国页岩气和致密油资源的成功勘探开发证明,传统意义上的生油(气)层已成为了勘探开发对象。美国产页岩气盆地超过30 个,产层包含了北美地台区所有的海相页岩烃源岩地层;致密油产于原生地层或与其互层、紧密相邻的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等,是继页岩气之后美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又一新热点,2012 年美国致密油产量突破7 000×104 t,预计2020 年全美致密油产量将达1.5×108 t。

石油勘探开发全流程

石油勘探开发全流程(经典再现、珍藏版)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主要流程:地质勘察—物探—钻井—录井—测井—固井—完井—射孔—采油—修井—增采—运输—加工等。这些环节,一环紧扣一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作为专业石油人,我们有必要对石油勘探开发的流程有一个全局的了解! 一.地质勘探 地质勘探就是石油勘探人员运用地质知识,携带罗盘、铁锤等简单工具,在野外通过直接观察和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底层、岩石,了解沉积地层和构造特征。收集所有地质资料,以便查明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有利地带和分布规律,以达到找到油气田的目的。但因大部分地表都被近代沉积所覆盖,这使地质勘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地质勘探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它极大地缩小了接下来物探所要开展工作的区域,节约了成本。 地面地质调查法一般分为普查、详查和细测三个步骤。普查工作主要体现在“找”上,其基本图幅叫做地质图,它为详查阶段找出有含油希望的地区和范围。详查主要体现在“选”上,它把普查有希望的地区进一步证实选出更有力的含油构造。而细测主要体现在“定”上,它把选好的构造,通过细测把含油构造具体定下来,编制出精确的构造图以供进一步钻探,其目的是为了尽快找到油气田。 二.地震勘探 在地球物理勘探中,反射波法地震方法是一种极重要的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是利用人工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测地下地质情况的方法。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当地层岩石的弹性参数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震波场发生变化,并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现象,通过人工接收变化后的地震波,经数据处理、解释后即可反演出地下地质结构及岩性,达到地质勘查的目的。地震勘探方法可分为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三大类,目前地震勘探主要以反射波法为主。 ?地震勘探的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野外采集工作。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在地质工作和其他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探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用野外地震仪把地震波传播的情况记录下来。这一阶段的成果是得到一张张记录了地面振动情况的数字式“磁带”,进行野外生产工作的组织形式是地震队。野外生产又分为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主要内容是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 第二个环节是室内资料处理。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对野外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工作,得出的成果是“地震剖面图”和地震波速度、频率等资料。 第三个环节是地震资料的解释。这个环节的任务是运用地震波传播的理论和石油地质学的原理,综合地质、钻井的资料,对地震剖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说明地层的岩性和地质时代,说明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绘制反映某些主要层位的构造图和其他的综合分析图件;查明有含油、气希望的圈闭,提出钻探井位。

具有油气勘探前景的吐拉盆地

第 !"卷第#期王昌桂,等:具有油气勘探前景的吐拉盆地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王昌桂(#)"*%),女,山东潍坊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石油地质。联系电话:$#$%(+)(!&*" 具有油气勘探前景的吐拉盆地 王昌桂#,杨飚! (#,中国石油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地球化学实验室,北京#$$#$#;!,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 新疆鄯善&"&!$#)摘 要:吐拉盆地是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塔里木盆地东南、可可西里山脉以北的一个盆地,该盆地海拔"$$$-以上, 人烟稀少,勘探程度很低。经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初步的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工作,初步确认了盆地的形成机制,划分了构造单元,认为盆地内中、下侏罗统的泥岩是重要的烃源岩,油气勘探的有利领域在盆地的北部和中部,特别是在吐拉牧场凹陷中,有可能发现侏罗系自生自储式的油气田。关键词:吐拉盆地;青藏高原;侏罗系;烃源岩;勘探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0 123,#7@A,!$$! 吐拉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处,大部分地区归新疆管辖。 盆地西北依附阿尔金断层,东北端与柴达木盆地接壤,南部与昆仑山相连,形状为不规则的长条状山 间谷地,面积达*!*$B-! (图#) 。吐拉盆地处在青藏高原以北,地势较高,东部最低海拔"")+-,西部最低海拔"$)(-,人烟稀少。盆地勘探程度很低。#)’+年有少数中外学者对该区进行地理调查,!$世纪’$—&$年代在该区开展了#C!$万局部范围的地质填图,#))+—#))(年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新区事业部西北侏罗系经理部的整体规划下,对盆地进行了#C!$万重力、电法勘探,并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和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工作,最值得一提的是在野外工作期间,于上侏罗统中发现了巨厚油砂,奠定了盆地油气勘探的良好前景。 #盆地形成机制和构造单元划分 吐拉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与青藏高原的隆升、阿尔 金断层的走滑有密切的关系。据研究[#D"] ,阿尔金地区 在古生代是活动大陆边缘,早古生代末(奥陶纪),北部的塔里木地块和南部的柴达木地块缝合在一起,成为统一的陆块。第三纪以来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使阿尔金古老的缝合线复活,并产生大规模的走滑,由于走滑力的不均衡使柴达木盆地靠近阿尔金地区的边界产生地块的拖曳,原属柴达木盆地的一部分被撕裂,滞后主体的位移量,形成了现今的吐拉盆地(图#)。 根据重力、电法解释成果结合地质资料对吐拉盆地划分出“三凹两凸一斜坡”的构造格架(表#) 。!吐拉盆地烃源岩 #))+年郭召杰等人在吐拉牧场凹陷的南边部上 侏罗统砂岩露头处发现了)$-厚的油砂和沥青脉, 使盆地的生烃研究直接进入源岩对比分析。 对油砂和沥青抽提物进行的色谱、质谱和同位素分析结果指出,上侏罗统油砂中残余油质量分数为+&E#$%(, 露头沥青有$,!#!#!可溶于氯仿中。图#吐拉盆地构造特征 表# 吐拉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名称 吐拉牧场凹陷 旗那东凸起古尔岔斜坡冰草泉凹陷红柳泉凸起红柳湖凹陷 #+*$+*$)$$#$$$+*$#$$$ *!$$!$$#$$$+$$$*$$+$$$ 7、F 、G 4、G 4、G 7、4、G /、4、G 7、/、4、G 面积 (B-!) 基底最大埋深 (-) 推测发育地层 第!"卷第#期新疆石油地质!",42,# !$$!年!月 564760489/.:;8/;<;8? HIJ,万方数据

油气地质勘探技术专业简介

油气地质勘探技术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520404 专业名称油气地质勘探技术 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油气勘探和开发基本知识,具备对油气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及应用能力,从事勘探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面向 主要面向油气田的地质勘探、开发部门,在油田地质录井、油藏地质岗位群,从事岩矿识别、构造分析、沉积研究、油气成藏研究,油藏静态、动态分析,地震、测井资料解释等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地层和构造的初步研究能力,读懂、编制基本的地质图件,具备野外地质工作能力; 3.具备鉴定常见矿物及岩石的能力; 4.具备对油气成藏条件及分布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5.具备储层特征和油气藏特征分析能力; 6.具备常规测井资料的解释和应用能力; 7.具备应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油气地质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8.具备外语和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 9.掌握地震资料的基本应用。

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 1.核心课程 岩矿识别与鉴定、沉积岩和沉积相分析、构造地质分析、油藏地质分析与应用、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地震勘探技术、油气地质录井技术、油气田开发地质技术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岩矿标本的观察与描述、沉积相分析、野外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解释、物探资料解释、石油地质、计算机地质绘图等实训。 在石油钻井、开采企业进行实习。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钻井地质工采油地质工 衔接中职专业举例 石油地质录井与测井 接续本科专业举例 地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

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地质成果报告编制要求

ICS 75.010 E90 Q/SH 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地质成果 报告编制要求 Compiling & printing requirements of geological study reports o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发布

目 次 前言 (Ⅱ)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地质成果报告的组成 (1) 5 文字报告的编写格式 (1) 6 附件的编写格式及要求 (5) 7 审批文件的编写格式及要求 (6) 8 地质成果报告的印制要求 (6) 9 电子文件制作要求 (6) 附录A(资料性附录)地质成果报告的编排式样 (7)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红雯、赵传玉、郭齐军、石恒、范凌霄、唐泉、朱金良、唐来洲、张玉萍、沈长山。

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地质成果报告编制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地质成果报告的形式构成、层次描述、编写格式及印制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地质、物探、化探、钻井、油气田开发、科学技术研究等地质成果报告的编制。也适用于总结性文字报告、规划、年报、小结等的编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7714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SZ1999002 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质成果报告 geological result reports o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开发和科研工作中形成的,按相应技术规范和项目设计要求,以文字、图表等形式编制的一套地质科技文件材料。 4 地质成果报告的组成 地质成果报告由三部分组成: a)文字报告——地质成果报告主要文字部分(含插图、插表、插照和附录); b)附件——非必备,文字报告所附的除正文插图、插表以外的附图(册)、附表(册)、技术性或说明性文字材料; c)审批文件——非必备,对地质成果报告进行评审验收或认定时所形成的文件。 5 文字报告的编写格式 5.1 构成 文字报告结构见图1,文字报告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a)前置部分; b)主体部分; c)附录部分。

详解世界海洋油气勘探技术与装备

经典技术与装备展示,设计师的世界你可懂? 全球海洋油气资源丰富,近十年发现的大型油气田,海洋领域约占60%,世界新增储量的70%来自海洋,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还处于初期阶段。海洋油气勘探技术按勘探阶段可分两类,第一类主要有海洋地球化学勘探、海洋拖缆地震勘探、四维勘探、可控源电磁勘探以及微生物勘探技术,第二类以勘察船为主的探井技术以及光学传感器技术;海洋油气开发技术以各种海上平台为主,包括浅海钻采的固定平台、自升式平台,深海钻采的半潜式平台、钻井船和FPSO,以及起重铺管船、定位系统、外输系统、水下设备和工程船舶技术等。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向深海技术发展是必然趋势,发达国家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日渐成熟。 图1 深海概念 1.浅海勘探技术及装备

油气目标地球化学探测。海洋油气目标地球化学探测技术主要应用于勘探目标区,其目的是识别目标区可能存在的海底油气渗漏,查明目标区的油气潜力,进而为钻探井位优选提供依据。 在对目标地球化学探测发现的海底油气渗漏异常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开展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结果综合评价,把海底表面渗漏与深部含油气系统结合起来,从烃类生成、成熟、运移和演化入手,揭示含油气系统信息,在此基础上,对主要目标区和局部构造进行排序,选取最有利的位置,提出井位建议。 海洋拖缆地震技术。海洋地震勘探在水深大于3~5m时,采用地震工作船施工,激发系统采用多枪气枪激发,接收系统采用压电检波器,按不同需要固定在海上拖缆上,工作船引导拖缆按测线方向前进,形成边行驶,边激发,边接收的工作方法。海洋地震勘探需要精确的实时卫星定位系统,随时记录激发点和接收点的准确位置,包括海水流向造成的拖缆不同偏移方位。因此海洋地震勘探与陆地相比,其方法和装备都要复杂得多(见下图)。 图2 海上拖缆地震勘探工作 海上地震拖缆模式主要应用在采集二维、三维以及四维地震数据上,由于其数据采集的高效性,海上拖缆地震采集模式被广泛使用,海上拖缆地震勘探模式不受水深的限制,在浅水水域和深水水域都可以进行地震数据采集。 海洋四维地震。因为海底电缆(OBC)技术的进步以及OBC采集得到广泛的支持,海上4D地震技术发展迅速。目前世界上油田的平均采收率只有35%左右,大部分为死油区。4D地震信息经测井和开发信息标定后,可识别出泄油模式和死油区的位置。据美国西方地球物理公司估计,在可以利用4D的地区,4D地震技术通常可使油田剩余可采储量的10%变为可采储量,而由此增加的费用不到1%。4D地震技术可使发现石油的几率提高到65%~75%。在世界上包括北海、东南亚和墨西哥湾等地区开展了四维地震工作。 海洋可控源电磁勘探。海洋可控源电磁勘探的工作方法与海洋地震的OBC工作方法类似,场源由位于船上的多频率信号发射机及位于海底的供电偶极拖曳系统构成,在海底测点上部署电磁信号采集站。一般工作流程为:首先按设计投放电磁采集站并测定实际坐标,开始自动记录;接着激发场源即海底的供电偶极拖曳系统按设计路线,以一定周期脉冲电流连续激发,沿采集站分布测线位置在海底上方 30~50m/min匀速移动;最后释放采集站上的水泥重块,回收电磁采集站,搬迁至下一排列或测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