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体内钙元素的存在形态及生理功能

水产动物体内钙元素的存在形态及生理功能
水产动物体内钙元素的存在形态及生理功能

水产动物体内钙元素的存在形态及生理功能

摘要:钙元素是所有生物所必需的,也是水产动物最重要的常量元素之一。生物体中99%的钙元素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然而还有1%存在于血液和软组织中。在水产动物中钙的存在形态可分为蛋白结合钙、离子钙和难离解钙,其不同的存在形式在水产动物机体中参与凝血、信号传递、肌肉收缩、神经传递以及骨骼形成等生理功能,该领域的研究对水产动物营养需求和生理功能调节提供了理论依据。钙是近二十年来在生理研究中最受重视的元素之一,首先在细胞与分子水平上受到研究。本文就水产动物体内钙元素的存在形态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作了综述。

关键词:钙;生理功能;存在形态;水产动物;

Existing forms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calcium in Aquatic animals Abstrac t

Calcium is essential for all living organisms,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ajor elements in aquatic animals.99% of calcium is found in bones and teeth with the remaining 1% found in the blood and soft tissue. The existing forms of calcium are divided into protein-bound calcium,ionized calcium,slightly dissociated calcium,calcium plays a role in Physiological function such as blood coagulation, signal transmission,muscular contraction, neurotransmission. Research in this fiel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of nutrition requirement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 in aquatic animals.As a hot element in the physiological research in the nearly 20 years,calcium was first researched by the molecular level.The article is focused on the Existing forms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calcium on aquatic animals.

Key words

Calcium ;Physiological function;Existing forms;Aquatic animals;

水产养殖业弥补全球水产品供给不足,成为世界粮食生产发展最快的部门之一,世界水产养殖业由20世纪60~70年代从提供资源日渐衰退的水产品供给和低档鱼类转向高档鱼类。学者对水产动物营养组成的做了各方面研究,目前人们对钙的生理功能的研究深度,已由原来的生理学观察进入到分子机制的程度[1],针对钙元素动物体内存在形态分类,钙调蛋白(CaM),钙通道以及钙离子和钙相关酶等方面对动物生理功能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该领域的热点,对水产动物营养需求和生理功能调节提供了理论依据。

1 水产动物体内钙元素的存在形态

水产动物体内矿物质元素存在很多种类,钙是动物体内含量最多的矿物元素,为动物的骨骼生长、蛤壳、蛋壳形成所必需,生产潜力的发挥,动物体内的钙存在形态以:蛋白结合钙、离子钙、难解离钙存在[2]。与陆生脊椎动物一样,钙对于水生动物的正常生长和生理功能也是必需的,水产动物又分为淡水类和海水鱼类种,钙在养殖水体中含量丰富,因此通常认为鱼类通过吸收水体中的钙来提供其新陈代谢的部分或全部钙需求(Ichikawa和Oguri,1961)[3]。淡水鱼生活的水环境中钙浓度一般很低,而海水中的钙含量却十分的可观,钙对海水鱼类生长和生理功能的影响更加复杂和多变[4-5]。

之前鱼类钙需求已经在在几种鱼中作过研究,但结果却不相同。斑点叉尾鮰( Robinson 等,1986)[6]和罗非鱼( Robinson 等,1987)[7]等淡水鱼在无钙的水环境中养殖时,其每日对钙的吸收需求量分别是4.5g/kg 和7g/kg。然而对海水鱼来说,黄姑鱼(Hossain 和Furuichi,1999a)[8]、梭鱼(Hossain 和Furuichi,2000a)[9]和蝎鱼(Hossain 和Furuichi,2000b)[10]从海水中吸收的钙不能满足其需求量。而真鲷(Sakamoto 和Yone,

1976)[11]和黑鲷(Hossain 和Furuichi,1999b)[12]从海水中吸收的钙已足以满足自身钙离子的吸收量[13]。

1.1 蛋白结合钙

钙结合蛋白是一类功能特异并且与钙可逆性结合的蛋白质,通过与钙结合的亲和度感知血液中钙浓度从而调控钙代谢[14]。发挥生理作用的主要是离子钙。在体内除以形成骨骼的形式发挥支架作用、运动功能和保护功能外,钙还具有参与多种代谢、骨骼肌等的收缩、神经反应、激素合成与作用、内分泌、血液凝固、血管通透性、免疫吞噬等十分广泛和特殊的生理功能。钙的这些生理功能的发挥大多是与生物膜等处的特定蛋白质、酶结合形成钙、蛋白和钙、酶复合物后实现的[15]。由于钙在参与代谢的整个过程中,时刻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研究钙结合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及影响因素,特别是与钙缺乏发生的关系,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面。

1.2 离子钙(钙信使)

美籍华人张槐耀1967~1970年间在提纯研究环腺苷酸二脂酶时, 一个内源的活性蛋白在动物里首先被分离出来, 并发现它是一种Ca2+ 依赖的蛋白质, 命名为钙调蛋白( Calmodulin,简CaM )[16]。在动物细胞中钙作为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 调节细胞功能作用早已被确认。离子钙广泛存在于动物各部分机体中,钙离子作为多肽类激素和细胞因子与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以后产生的第二信使,在细胞内激活许多具有生理活性的酶或蛋白质,例如依赖于钙的蛋白激酶和钙调节蛋白等,从而发挥许多生理功能。钙离子对细胞的调节作用和产生的效应依效应细胞种类而不同。如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产生肌肉收缩;神经细胞的刺激分泌反应耦联产生传导,这类反应主要是钙调节蛋白(在骨骼肌为肌钙蛋白,在神经和心肌为钙通道)与钙结合使钙内流增加,造成细胞膜的复极化,或激活酶系统,改变代谢水平或代谢方向,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然后通过钙泵分解ATP获得能量,将钙由细胞内泵出,使细胞膜内外钙离子达到正常水平,因此产生反应迅速而维持短暂的效果。对内分泌细胞、平滑肌细胞和细胞的代谢,钙离子的调节作用显得反应时间持久。这类反应过程较为复杂,常涉及钙泵和“慢通道”的持续钙内流,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激活依赖钙的“钙离子’调钙蛋白”的蛋白激酶类,引起不同细胞产生特异的生物学效应[16]。信号传导是目前研究基因表达的重要突破点。研究钙在信号传导中的作用,可以从分子水平上揭示钙离子生理作用的机理[17]。

1.3 难离解钙

难离解钙主要以碳酸钙形式存在于软体动物的壳中,根据不同的晶型,分为文石层和珍珠质层。多数无脊椎动物的骨骼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几丁质外骨骼见于节肢动物等较高等的无脊椎动物[18-19]。几丁质是一种多糖(氨基多糖)类有机物,节肢动物(甲壳类,昆虫等)的外骨骼主要是由几丁质和矿化(磷酸钙化)的胶原纤维组成。

2 钙的生理功能

2.1 凝血因子,参与凝血过程的途径

钙离子参与凝血酶原酶複合物的形成,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种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即当血管壁发生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带負電荷的内皮下胶原纤维与凝血因子接触,因子Ⅻ即与之结合,在HK和PK的参与下被活化为Ⅻa。在不依赖钙离子条件下,因子Ⅻa将因子Ⅺ激活。在钙离子的存在下,活化的Ⅺa又激活了因子Ⅸ。单独的Ⅸa激活因子X的效力相当低,它要与Ⅷa结合形成1:1的复合物,又称为因子X酶复合物。这一反应还必须有Ca2+和PL共同参与。外源性凝血途径即当组织损伤后,释放该因子,在钙离子的参与下,它与因子Ⅶ一起形成1:1复合物[20]。

Fig1、钙参与内、外源性凝血途径

一般认为,单独的因子Ⅶ或组织因子均无促凝活性。但因子Ⅶ与组织因子结合会很快被活化的因子Ⅹ激活为Ⅶa,从而形成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后者比Ⅶa单独激活因子Ⅹ增强16000倍见。凝血酶的生成即因子Xa、因子Va在钙离子和磷脂膜的存在下组成凝血酶原复合物,即凝血活酶,将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纤维蛋白形成,由凝血酶在钙离子的参与下催化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而形成,细丝纵横交织构成网状,并将血细胞网络其中使液状的血液转变成胶冻状的血凝块。

2.2 参与肌肉收缩过程

肌肉收缩的结构基础是粗细肌丝各蛋白质的结构和特性;横桥A TP酶分解A TP为之供能;而整个过程触发和终止的关键是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的结合和分离,即钙离子的浓度是高还是低。

2.2.1 参与骨骼肌收缩

参与骨骼肌收缩的蛋白质主要有肌球蛋白、肌纤蛋白、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四种。收缩机制是肌丝滑行学说。收缩的始动是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上升, 而舒张则是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降低。胞内游离Ca2+浓度是由肌膜(SL)电位和肌浆网(SR)等来调控的。SR是调节骨骼肌胞内游离Ca2 +浓度的主要结构,其功能是通过对Ca2+的贮存、释放和再聚集, 维持生理情况下胞浆内的Ca2十平衡。当肌细胞兴奋时,膜电位去极化沿横管传到肌细胞内部, 诱发胞浆中三磷酸肌醇(IP 3 )生成增多,引起终末池膜上的Ca2+通道开放,于是Ca2+顺浓度差向胞浆中扩散达到10一5m浓度时,Ca2+与肌钙蛋白结合触发肌丝滑行。一般认为膜电位去极化到一50 mV 时,SR释放Ca2+开始;去极化达一20 mV时,SR释放Ca2+量最多。当肌肉收缩结束时,SR上的Ca2+一M g2+依赖式A TP酶活动,逆浓度差将胞浆内的C a2 +再聚集到SR内,使胞浆C a2+恢复到1 0一7 m和肌钙蛋白结合的Ca2+也解离,引起肌肉舒张。SR内含

有收钙素(calsequestrin ),每分子收钙素能结合43个Ca2+,这样可降低Ca2+一Mg2+依赖式ATP 酶所必须对抗的浓度梯度。可见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是由S R 释放和聚集Ca2+来调控的,而SR的活动则由SL的电位变化调控的。SR释放Ca2十量的多少与肌肉收缩力呈正变关系,而SR再聚集Ca2+的速度决定肌肉收缩速度的快慢[21,22]。

2.2.2 参与心肌收缩

心肌其结构与收缩机制与骨骼肌相似,但分为下特点:1、心肌收缩具有全或无现象;2、横管发达有利于细胞外液Ca2+快速内流;3、SR贮C a2+量较少,心肌收缩对细胞外液C a2+有明显的依赖性;4、心肌横管A T P 酶活性较低, 收缩缓慢;5、心肌的有效不应期长,不能产生强直性收缩[23]。

1985年Nihus等首次发现心肌细胞膜上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电压依赖式钙通道,即L 型和T 型。通过L型钙通道的慢内向Ca2+流构成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的基础;Ca2十通过L 型钙通道内流,激活Ca2+从肌浆网中释放,发动肌丝滑行机制。应用膜片钳技术发现,心肌L 型钙通道活动有三种不同的形式1、开放大约l ms,在无药物影响时最常见的开放形式;2、开放大约20ms,关闭短暂,开放频率高,在Bayk8644 激动剂作用下最显著;3、备用状态, 钙通道拮抗剂如异搏定,与其有很高的亲合力,可以稳定这一状态,阻滞Ca2+内流。L型Ca2+通道具有电压依赖性和频率依赖性。此外,L型C a 2+通道还依赖。c AMP和c GMP介导的蛋白磷酸化[19,24]。

2.2.3 钙离子与平滑肌收缩

平滑肌其结构和收缩机制特点如下:平滑肌细胞收缩装置不均一性, 依其功能分为收缩蛋白质( 肌凝蛋白和肌纤蛋白)与调节蛋白质( 钙调素、肌球蛋白轻链激酶、肌球蛋白轻链磷酸酶和原肌凝蛋白等)[34]。平滑肌收缩调控机制具有多样性, 包括粗细肌丝的调节。平滑肌细胞内游离Ca2+调控有四个环节,即动作电位去极化时Ca2+经钙通道内流,同时触发SR释放Ca2+ , 引起肌肉收缩;S L=上Ca2+泵活动将Ca2+外排和SR再聚集Ca2+,引起肌肉舒张。不同平滑肌对细胞外Ca2+内流的依赖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收缩时对外Ca2+内流的依赖性越大,对Ca2+通道阻断剂敏感性越高[l2]。收缩对外Ca2+的依赖性与胞内钙池的大小呈负相关。而胞内钙池的大小与收缩的最大能力呈正相关。平滑肌收缩调节磷酸化学说:当胞浆内Ca2+升高时,Ca2+与钙调素结合,激活肌凝蛋白轻链激酶,使肌凝蛋白磷酸化,从而引起横桥运动[19,25]。

我的实验是研究钙对中华绒螯蟹肠道组织的影响,胃和肠的内表面由结缔组织构成,构成胃壁和肠道内壁的的肌肉主要是平滑肌,肠壁肌肉是由粘膜肌层、粘膜下层、环形肌、纵肌构成,上文已经对钙参与平滑肌的收缩机制做了详细的阐述[32]。

综上所述,三类肌肉收缩机制相同之处是均需要Ca2+,但是胞浆内Ca2+的来源和去路,触发收缩机制和影响因素均不完全相同。目前对骨骼肌和心肌收缩机制比较清楚和肯定,关于平滑肌收缩机制报道很多,各家说法不一,还有待以后进行讨论[26]。

2.3 钙离子参与神经递质的释放

Ca2+内流是诱发乙酰胆碱释放的必要环节。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时,接头前膜的去极化使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大量Ca2+由胞外进入到突触前末梢内,这些Ca2+不仅是一种电荷携带者,可抵消神经末梢内的负电位,而且本身就是一种信使物质,可以触发囊泡中的乙酰胆碱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接头间隙中。Ca2+在前膜的兴奋和乙酰胆碱递质释放过程中起偶联和触发作用[27]。钙的神经调节,当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的突触时,突触膜由于离子转移产生动作电位(钾-钠ATP 酶作用下的钾,钠泵运转),细胞膜去极化。钙离子以平衡电位差的方式内流进入细胞,促进神经小泡与突触膜接触向突触间隙释放神经递质。在这一过程中钙离子细胞膜内外转移是必须的,同时还依靠钙转移的浓度对反应强度进行调节,钙浓度高时反应强,反之则弱。[28]由于钙的神经调节作用对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去甲肾上

腺素)和抑制性递质(多巴胺、5-羟色胺、羟基丁酸)具有相同的作用,因此当机体缺钙时,神经递质释放受到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功能均下降。

2.4 钙离子参与骨骼的形成

钙离子参与硬骨和软骨鱼类以及甲克动物等的骨骼形成,血中钙水平与骨代谢密切相关。正常时成骨与溶骨过程处于动态平衡,成骨过程中,钙沉积于骨,血中水平降低,而溶骨过程中,骨质分解,提高血中钙水平。在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下,骨不断更新与重建,并为血中钙水平稳态提供基本保证[19]。

参考文献

[1] 刘永坚,林鼎,毛永庆. 不同水钙磷浓度条件下草鱼对水和饲料中钙磷的吸收利用 [J].

中国动物营养学报, 1993, 5(1):29-35

[2] 杨频等.生物无机化学导论[M].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2 8.

[3] Ichikawa R,Oguri M. Metabolism of radionuclides in fish [J]. Nippon Siusan Gakkaishi, 1961, 27:351-356

[4] MehneJakobs.B, Gulpen.B.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nitrate to ammonium ratios

on chlorosis, cation concentrations and the binding forms of Mg and Ca in needles of Mg-deficient Norway spruce [J]. Plant and soul, 1997, 188(2): 267-277 [5] Wim S JJM,Bruce G,Renier J JAM. Spatial and temporal aspects of Ca 2+ oscillations

in Xenopus laevis melanotrope cells [J]. Cell, 1996, 19(3): 219-27

[6] Edwin H. Robinson, Steven D. Rawles, Paul B. Brown, Harold E. Yette. Dietary

calcium requirement of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Reared in calcium-free water [J]. Aquaculture, 1986, 53(3-4):263–270

[7] Edwin H. Robinson, William H. Neill. Effect of feeding high levels of androgens

on the sex ratio ofOreochromis aureus [J]. Aquaculture, 1987, 61(3-4):317–321 [8] Hossain MA, Furuichi M. Dietary Calcium Requirement of Giant Croaker Nibea

japonica [J]. 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Agriculture, Kyushu University. 1999,44(1/2):99-104

[9] Hossain MA, Furuichi M. Essentiality of dietary calcium supplement in redlip

mullet Liza haematocheila [J]. Aquaculture Nutrition, 2000, 6(1):33-38 [10] Hossain MA, Furuichi M. Essentiality of dietary calcium supplement in

fingerling scorpion fish (Sebastiscus marmoratus) [J]. Aquaculture, 2000, 189(1-2):155-163

[11] Sakamoto,Yone. The renal and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calcium, magnesium and

phosphorus in captive and wild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s) [J]. Marine Biology, 1976, 38(2):111-115

[12] Hossain MA, Furuichi M. Necessity of Dietary Calcium Supplement in Black Sea

Bream [J]. Fish Sci, 1999, 65(6):893-897

[13] Edwin H. Robinson,Steven D. Rawles,Harold E. Yett. An estimate of the dietary

calcium requirement of fingerling Tilapia aurea reared in calcium-free water [J].

Aquaculture, 1984, 41(4): 389-393

[14] Zmuda JM,Cauley JA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vitamin D receptor gene variants

[J].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Hygiene and Public Health, 2000, 02

[15] Fuller KE, Casparian JM. Vitamin D:balance cutaneous and systemic

considerations [J]. South Med J, 2001, 94(1):58-64

[16]Adams P. Invan Beuschem ML(ed)Plant Nutrition Physiology and

application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0,469- 476

[17] 成永旭,王武. 盐度及钙镁离子对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育成Ⅲ仔蟹的成活率和生长的

影响 [J]. 水产学报, 1997,21(1):85-89

[18] Hesp R, Hulme, Williams 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s in femoral bone

density and calcium balance in patients with involutional osteoporosis treated with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fragment (hPTH 1–34) [J]. Metabolic Bone Disease and Related Research, 1998, 2(5):331-334

[19] Hajime O, Motoaki O. Bone formation processin porous calcium carbonate and

hydroxyapatite [J].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1992, 26(7):885-895

[20] 刘清亮,徐晓龙,余华明. 尖吻蝮蛇毒抗凝血因子(A C F) 含量和钙离子含量的定量测

定及钙离子结合位点的初步研究 [J]. 无机化学报, 1993, 91(1):72-77

[21] 徐丰彦. 人体生理学 [M]. 第二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119一121

[22] Carafrl E. The homeostasis of calcium in heart cells [J] .

J mol cell cardiol. 1985,17:203-206

[23] 林翠鸿. 钙拮抗剂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 海峡药学,2000,12

(2):116-118

[24] 陈明.肌肉肌球蛋白.粗肌丝和Ca2+调节机制多样性 [J]. 生理科学进展, 1993,

24:6-9

[25] Bevan JA. Calcium regulation in vascular muscle [J]. J Cardio Vasc Pharmacol ,

1986, 8:571-575

[26] 王加, 真张军. 钙与肌肉收缩 [J].临沂医专学报, 1996, 18(4):319-321

[27] David G. Nicholls . Mitochondrial calcium function and dysfunction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J].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2009, 1787:1415-1424 [28] Leidig-Bruckner G,Hosch S. Frequency and predictor of osteoporotic factures

after cardiac 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a follow-up study [J]. Lancet, 2001, 357(9253):342-247

[29] 牟咏花. 钙的生理功能及在果蔬生理中的重要性 [J]. 浙江农业学报, 1996, 7(6):

499-501

[30] 李家旭,孙大业. 植物及动物钙调素抗体免疫反应特性的比较研究 [J]. 植物学报,

1992, 34(4):257-263

[31] 叶盛,汪东风. 植物体内钙的存在形式研究进展 [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0,

27(4):417-421

[32] 李澈. 横纹肌肌分子的装里和肌丝滑动的机制 [J]. 生理科学进展, 1979; 10

(1):47-5 3

[33] 吴本玠. 钙通道研究的新进展 [J].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1987,03

[34] 岳文浩. 平滑肌收缩原理 [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1980, 03

[35] 冯祖强,王祖熊. 鱼类对环境温度适应问题 [J]. 水产学报, 1984, 8(1):79-83

[36] FLIK G, VERBOST PM. CALCIUM TRANSPORT IN FISH GILLS AND INTESTINE [J]. Great

Britain, 1993,184(3):17-29

水产动物疾病学试题库完整

水产养殖生物病害学疾病学 试卷一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30分) 1.病原是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致病微生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寄生虫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疾病的发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疾病的经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时期;疾病的结局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方式。 3.决定病原体能否致病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病原对宿主的危害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NH3-N中毒往往发生在水体的pH值偏_______时,H2S中毒容易发生在水体的pH值偏________时;浮头发生在水体的DO值偏________时,气泡病发生在水中的DO值偏_______时;如果浮头在夜晚12时就开始出现,说明______________,如果浮头仅发生在凌晨6时以后,则说明_______________。 5.细菌疫苗的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细菌疫苗的接种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抗原是能刺激机体产生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并能与之结合而引起特异性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本科)》17年9月在线作业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本科)》17年9月在线作业 1. 具有抗出血功能的维生素是哪种? A. 维生素A B. 维生素D C. 维生素E D. 维生素K 满分:4 分得分:4 2. 水产饲料中常用的着色剂主要是哪种? A. 虾青素 B. 甜菜红 C. 叶绿素 D. 柠檬黄 满分:4 分得分:4 3. 下列能量饲料中,哪种饲料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A. 玉米 B. 大米 C. 小麦 D. 红薯 满分:4 分得分:4 4. 下面哪种物质不是非淀粉多糖 A. 纤维素 B. 果胶 C. 甘露聚糖 D. 果糖 满分:4 分得分:4 5. 在下列磷酸盐产品,哪种是水产饲料中常用的磷源补充饲料? A. 磷酸二氢钙

B. 磷酸氢钙 C. 磷酸钙 D. 磷酸镁 满分:4 分得分:4 6. 下面那一种形式是肽的吸收方式 A. 易化扩散 B. 简单扩散 C. 主动运输 D. 被动运输 满分:4 分得分:4 7. 米糠中的哪种维生素含量较高? A. 维生素A B. 维生素D C. 肌醇 D. 抗坏血酸 满分:4 分得分:4 8. 下面哪种蛋白质属于纤维蛋白 A. 角蛋白 B. 清蛋白 C. 谷蛋白 D. 组蛋白 满分:4 分得分:4 9. 国际饲料分类法中将饲料原料分为哪几大类? A. 6 B. 8 C. 10

D. 12 满分:4 分得分:4 10. 下列不是胃液成份的是 A. 蛋白酶 B. 盐酸 C. 内因子 D. 淀粉酶 满分:4 分得分:4 11. 微量矿物元素是指占动物机体的比例在多少以下的矿物元素? A. 0.005% B. 0.01% C. 0.015% D. 0.02% 满分:4 分得分:4 12. 下面那个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A. 供能 B. 提供必需脂肪酸 C. 合成激素 D. 合成维生素A 满分:4 分得分:4 13. 下列维生素C产品中,哪种的稳定性最高? A. VC钠盐 B. VC钙盐 C. VC-2-多聚磷酸酯 D. 包膜VC 满分:4 分得分:4

水产动物营养研究

未来15年我国水产动物营养研究 与渔用饲料开发技术的发展战略研究 一、目的及意义 (一)发展水产养殖是解决国人食物和改善食物结构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谁来养中国》(Brown,1995)?这个问题虽然是一位美国人提出来的,但是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我们决不应该存在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必须自己养活自己。2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证明,我们不仅有能力解决吃饭问题,而且改善了我们的食物结构,吃得更好、更健康了。从表1中我国肉、奶、蛋、水产品的人均年消费量的变化,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表1. 1978-1996中国人均肉蛋奶水产品消费量(kg/人)的变化 1978 1996 增加(倍) 肉8.9 49.5 5.56 蛋 2.4 16.3 6.79 奶 1.0 6.2 6.2 水产品 1.3 23.5 18.08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饲料工业产量从1978年的60万吨增加到1996年的5500万吨,饲料总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位。饲料工业是养殖业基础,没有饲料工业的飞速发展,就不可能有养殖业的今天,也就没有我们今天食物结构的改善。 从表l还可以看出,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在18年间增加了18倍,增长速度最快。1997年水产品总量已增加到3601万吨,年人均消费达28.8公斤;并且水产品的快速增长主要来自水产养殖业的巨大贡献。1950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仅占水产品总量的8.3%,到1988年首次超过50%,1997年达56.3%(表2),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表2. 1951-1997中国水产总产量以及水产养殖的比重变化 1950 1960 1988 1997 总产量(万吨)91.2 301.8 1060.9 3601 水产养殖(万吨)7.6 62.1 532 2028 养殖占总产量比例(%)8.3 20.6 50.1 56.3 随着过渡的捕捞、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逐步枯竭,无疑,以后水产品产量的增加将主--要依靠水产养殖。如果维持目前的水产品消费量28.8kg/人/年不变,到我国人口达到16亿时,水产总量即要达到4609万吨。在海洋捕捞量维持目前水平的情况下,我国水产养殖产量要净增1008万吨。也就是说到2030年水产养殖产量2914万吨,要占水产总产的63%。 假若其中l/2的水产品是依靠人工配合饲料养殖生产的,约需要水产饲料2500-3000万吨。然而,我国目前的商品化水产配合饲料才300万吨左右。水产动物营养研究与饲料技术的开发是水产饲料工业的基础,因此,在未来15年和“十五”期间,我国对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的研究与开发有十分迫切的需要。 从另一方面来看,随着我国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耕地面积会随之减少。据专家估计,到2030年耕地面积只有目前的80%;而人口达到16亿时,按人均400公斤计,需要生产粮食6.4亿吨。考虑耕地的减少因素,届时的粮食生产能力要超过目前的40%左右。估计到2010年,我国的饲料产量会达1.17亿吨(赵永合,1998),相当于目前居世界第一的美国饲料产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从口粮为主到饲料量为主的趋势将越来越显著,给粮食生产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如何把有限的粮食更有效地转化为人民菜篮子中的肉、蛋、奶与水产品,改善人民生活,是摆在我们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养什么更合算呢?从不同动物的平均饲料转化率来看,鱼虾62.5%和肉鸡50%的饲料转化率无疑是最高的(表3)。研究已证明,优质水产饲料的转化率可达到更高的水平,且鱼虾为更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所以,我国在未来15年应优先发展水产动物和肉禽养殖。但是,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水产动物的营养与饲料的研究水平与开发技术还远落后于畜禽的水平,因此,作为水产养殖大国,我国在未来15年和“十五”期间应把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开发技术的研究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表3. 不同养殖动物的平均饲料转化率(增重/饲料,%)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2015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安排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上午现场调查 给药方法操作: 泼洒法 挂袋挂篓 口服法鱼苗鱼种检查 成鱼检查 收集 锥体虫并染 色 染色: 锚头鳋、 中华鳋、 鲺 考试 下午鱼类甲壳动物病及 其病原体的观察 收集锚头鳋、中华鳋等 成鱼检查 收集车轮虫、锚 头鳋、中华鳋、 鱼虱等 收集车轮虫 并染色 染色交寄生虫染 色切片标本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指导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是为了满足现代水产养殖行业对生产、培养科研技术操作人员的需要,使学生掌握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及社会服务能力,成为水产养殖行业防病治病的技术人才。 2. 通过实验了解水产动物疾病种类及其特点;能较准确地诊断水产动物疾病。 3. 能正确地使用渔药,能有效地防治水产动物疾病。 二、实验内容: 1. 现场调查; 2. 渔药使用:泼洒法;挂袋挂篓法;口服法; 3. 显微镜诊断疾病; 4. 寄生虫标本的收集与染色; 三、实验操作及其步骤: 1.现场调查: 池塘是水生动物生存的基础,疾病的发生除了由病原生物直接感染和侵袭外,首先应了解池塘周围的环境和水体物理、化学因素的变化对养殖生物发病的影响。发病现场的调查可为全面查明发病原因,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病鱼提供依据。 ①调查发病养殖水体环境和发病史 发病养殖水体环境是指养殖水体周围有哪些工厂,工厂是否排放污(废)水,这些污(废)水是否含有对鱼类有毒的物质,是否经过处理后排放等。同时,还要着重强调调查养殖水体情况,了解放养前清塘的方法、清塘药物的剂量、清塘

后放养鱼种的时间、鱼种消毒的药量等。这些与养殖生物疾病的发生关系较大,同时还应了解养殖水体近几年发生疾病的危害程度,以及所采用的防治方法和效果等。 ②了解池塘水质状况 水温水温是养殖生物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水温高低与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病毒性鱼病和细菌性鱼病,在水温为25~30℃时传染性最强,32℃以上和18℃以下时感染减弱。因此江苏、浙江和湖南、湖北一带,每年5~6月和8~9月份是细菌病、病毒病流行高峰。暴发性鱼病需要需要的水温范围较大,流行的时间也更长些。有些寄生虫病,如车轮虫病和指环虫病是夏季危害鱼苗、鱼种的流行病,而有些疾病如水霉病、小瓜虫病、斜管虫病和鱼波豆虫病,通常在20℃以下发病,属于低温季节的流行病。 A.谁的酸碱度(pH)由于高密度养殖,池塘有机质多氢离子浓度微偏高 (pH偏低),易发生水霉病。酸性水也常常引起嗜酸性卵甲藻病的暴发。在氢离子浓度较低(pH较高)的盐碱养殖水体,水温较低时易大量繁殖三毛金藻,分泌毒素,致使池鱼中毒死亡。 B.溶解氧水中含氧量的多少关系到养殖生物的生长和生存,同疾病的发生 有明显的相关性。正常池塘的溶解氧含量要求4毫克/升,最低不能低于1毫克/升,对于各种不同的鱼类和不同的生长阶段,因其生理需求不一样而对溶氧的需求不同。溶解氧长时间过低会影响鱼类生长,降低鱼体的抗病能力,同时为病原菌的繁殖,生长创造了条件。 C.检测水质对发病水体进行水的pH、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 硬度、化学耗氧量的分析,了解水质的基本营养盐变化情况,对可能因环境因子致病的因素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分析。 ③调查饲养管理情况 A.了解鱼种放养情况: 放养数量过多就会出现相互拥挤、摄食不足、生长不良 的现象,导致养殖生物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原菌的感染和传播。夏花培育至冬片鱼种一般亩放养量为7000~10000尾。 B.了解投饲和施肥状况: 投喂的饲料不新鲜或不按照“四定”投喂,鱼类很容 易患细菌性肠炎病。夏天在池塘内施用不经发酵的有机肥,易使池塘水质恶化、缺氧、并促使致病菌核寄生虫大量繁殖。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复习资料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复习资料 1.水产动物营养:动物将外界物质经摄食﹑消化﹑吸收利用,转化为自身机体组织的过程,称为营养。 2.水产动物的营养需要特点:⑴对能量的需求量低;⑵对人工饲料的需求相对较少;⑶对饲料的消化能 力低;⑷对蛋白质的需求量高,需要的氨基酸种类多;⑸对脂肪的消化率高;⑹对糖类的消化率低; ⑺对饲料中矿物质的需求量较少;⑻对饲料中维生素的需求量较多;⑼对营养素的需求受环境的影响 大;⑽摄食情况不易观察。 3.水:水是水产动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饲料中的水分常以两种状态存在。一种是含于机体细胞间、与 细胞内物质结合不紧密、易挥发的水,称为游离水或自由水 ;另一种是与细胞内胶体物质紧密结合在 ....... 。 一起﹑形成胶体水膜﹑难以挥发的水,称为结合水 ... 4.蛋白质的定义: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所有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5.蛋白质的分类:①按形状溶解度分类可分为纤维状蛋白质,球状蛋白和结合蛋白;②按结构可分为简 单蛋白质,结合蛋白质和衍生蛋白质;③按来源可分为动物蛋白质和植物蛋白质。 6.蛋白质的营养功能:⑴供给机体组织细胞和器官生长⑵供给机体组织蛋白质更新、修补以及维持体蛋 白现状⑶可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及转化为糖类、脂肪⑷机体内一些具有特殊生物学功能的物质的组成成分。 7.氨基酸: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根据来源可分为: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半必需氨基酸。 ⑴必需氨基酸:只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和数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由饲料供给的氨基 酸。鱼类的必需氨基酸有十种: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精氨酸、苏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⑵非必需氨基酸:指动物体自身能够合成,而不需要从饲料中获得的氨基酸。鱼类自身能够合成八种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脯氨酸、胱氨酸、酪氨酸。 8.提高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方法:①利用蛋白质的互补作用;②添加相应的必需氨基酸;③供给充足的非 氮能量物质;④加热处理;⑤抗氧化剂处理。 9.确定水产动物对饲料蛋白质最适需要量的方法:①蛋白质浓度梯度法;②使用营养价值高的蛋白质饲 料,使氮的平衡达到最高的正平衡由摄取的氮量计算出蛋白质的最大需要量;③使用营养价值高的蛋白质饲料饲养鱼、虾类,经过一定时间达到鱼体氮的最大增加量,计算出蛋白质的最大需要量。10.糖:又称碳水化合物,糖类按结构分类可分为①单糖:核糖、脱氧核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② 低聚糖: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③多糖: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树胶等。11.糖类的营养功能:①构成体组织成分;②动物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③合成体脂的重要原料;④为非 必需氨基酸的合成提供碳架;⑤节约饲料蛋白质;⑥其他作用。 12.水产动物对糖类的利用特点:①水产动物对不同糖类的利用不同;②水产动物对糖的利用能力有限, 且不同水产动物对糖类的利用不同;③水产动物对粗纤维的消化。 13.脂肪可分为真脂肪和类脂肪两大类;①真脂肪:即中性脂肪,又称甘油三酯或三酸甘油酯。②类脂肪: 类脂肪是指含磷或含糖或其他含氮物的脂肪。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固醇及蜡等。 14.脂类的性质:①脂类一般不溶于水;②脂肪的熔点与其结构密切相关;③皂化作用;④加氢作用;⑤ 加碘作用;⑥氧化酸败作用。 15.预防脂类氧化酸败的措施①饲料中应用过氧化值低的新鲜油类;②提油后存储;③添加抗氧化剂;④ 合理储存饲料;⑤应用抗氧化油脂;⑥充N2储存。 16.脂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常用的有四种,即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 17.维生素D:维生素D又称钙化醇,是类固醇的衍生物,是一类关系钙、磷代谢的活性物质。维生素D 的生理功能: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促成骨作用,是保持钙、磷和鱼体内平衡必不可少的物质。 18.维生素E:维生素E又称生育酚,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结构相类似的酚类化合物的总称。维生 素E的生理作用:①抑制脂类过氧化物的生成;②可以防止红细胞破裂溶血,延长红细胞寿命;③保护巯基不被氧化以保持某些酶的活性;④调节性腺的发育和功能。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复习题 1、水产动物细胞和组织变性的类型有哪些? (1)颗粒变性:一种最早和最轻微的细胞变性,很容易恢复,其特点是变性细胞体积肿大,胞浆内水分增多,出现许多微细红染的蛋白性颗粒,故称颗粒变性。 (2).水泡变性水泡变性是指在细胞的胞浆内或胞核内出现多量水分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的现象. (3).脂肪变性是指在实质细胞的胞浆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的现象,简称脂变。 2、阐明寄生虫、宿主与外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阐明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因素? 1. 环境因素 A. 自然条件 1).养殖水体的空间因素: 养殖密度。2).养殖水体的水质因素:水质的好坏(溶氧、PH 值等)。3).养殖水体的底质因素: 淤泥的影响。 B. 人为因素 1)放养密度过大或搭配比例不当(青鱼与鲤鱼的搭配)。2)饲养管理不当(用药方法、用药量不当,饲料投喂不当等)3)机械损伤(操作不当造成鱼体受伤,而继法感染,引起发病,水霉病)。 c 生物因素 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蛭类、甲壳动物、钩介幼虫、螨类等生物性因素。 D 机体自身因素主要是指鱼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这与鱼的种类、年龄、生活习性和健康状况等方面有关。 疾病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外界条件和内在的机体自身的抵抗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综合加以分析,才能正确找到疾病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药物治疗过程中有哪些不良反应? (1)副作用:是指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2)毒性反应:是药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一般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个体敏感性较高时引起。(3)过敏反应: (4)继发反应:是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5)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时的残存药理效应。 5、阐明水产动物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抑制细胞壁的合成:细菌胞体外有一层坚韧的细胞壁,具有维持细菌形态和保护功能。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可药物通过各种环节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最终使细胞壁缺损,导致菌体破裂溶解死亡。(2)增高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位于细胞壁内侧的胞膜是脂质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渗透屏障,具有物质交换,合成粘肽,保护菌体等功能。一些抗菌药物(多粘菌素、制霉菌素等)可与细胞膜结合导致胞浆膜通透性增加,使细菌体内氨基酸、嘌呤、蛋白质、盐类外逸,导致细菌死亡。 (3)抑制蛋白质合成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 (4)抑制叶酸代谢:磺胺类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四氢叶酸合成,阻碍核酸前体物质嘌呤、嘧啶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5)抑制核酸合成:喹诺酮类可抑制DNA螺旋酶,进而抑制DNA的合成。 6、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有哪些措施? 预防水产动物疾病的措施 1.改善生存环境 (1)建设符合防病要求的养殖场 A 选择良好的水源条件水源充沛,无污染 B科学地建设进排水系统 (2)清整养殖场 A 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 B 药物清塘 a. 生石灰清塘(图1) 干池清塘仅留5~10厘米深的水,每667平方米(相当于1亩)用生石灰50~70公斤。 带水清塘每亩水深1米用125~150公斤 b. 漂白粉清塘 按照鱼池中水的容量进行计算,每立方米用药量为20克。 (3)保持良好的水质 A 定期泼洒生石灰调节水的PH值 B 定期加注新水,保持适宜水质 C 适时开动增氧机,改善水体的溶氧状况 D 采用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改善水质 2. 增强养殖动物机体抗病能力 (1)加强饲养管理 A 合理放养合理的放养密度与放养比例 B 科学投饵与施肥 a.投饵:品质良好,营养全面,做好“四定” b.施肥:应根据池底质的肥瘦以及肥料种类等灵活掌握,有机肥应进行发酵处理。

水产动物营养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是试验蛋白质或饲料蛋白质中各个必需氨基酸量与标准蛋白质中相应的各种氨基酸含量之比的几次根。 EAAI=[(a/A100) (b/B 100) …… (j/J 100)]1/n n-代表氨基酸数目;a,b,c……j—试验蛋白质中各个必需氨基酸量;A,B,C……J—标准蛋白质必需氨基酸量。标准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可以鱼、虾体蛋白质或鱼卵蛋白质必需氨基酸作为标准量。 2、蛋白质互补作用:各种饲料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配比虽然不同,但可将多种饲料合理搭配在一起,使饲料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互相取长补短,相互补偿,使其比值接近鱼、虾需要模式,以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互补作用,亦可称为氨基酸互补作用。 3、氮平衡:所谓氮的平衡是动物所摄取的蛋白质的氮量与在粪和尿中排出的氮量之差。可用下式表示B=I-(F+U) 式中B—氮的平衡;I--摄入的氮量;F—粪中排出的氮量;U—尿中排出的氮量; 4、饲料系数=饲料消耗量 / 增重量×100% 饲料系数越低,说明该饲料转化率提高,该饲料使用效果越好。 5、必需脂肪酸(EAA):是指那些为鱼虾类生长所必需,但鱼体本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能满足其正常生理需要,必须由饲料直接提供的脂肪酸。 6、摄食率:单位时间(常指一昼夜)单位体重的鱼体的摄食量 7、特定生长率(SGR):反应单位时间鱼体生长速率的指标。SGR=(ln wt-ln w0)/t 9、抗营养因子:指的是食品或饲料中对人和动物的生长及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植物蛋白源中的抗营养因子主要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单宁酸、植酸、非淀粉性多糖、棉酚、皂甙、环丙烯脂肪酸、抗维生素、脂肪氧化酶等. 10、脂肪肝: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脂肪异常大量地在肝脏内蓄积,使肝脏不能发挥正常功能的病症。 11、标准代谢:一尾不受惊动的鱼虾于静水中在肠胃内食物刚被吸收完时所产生的最低强度的热能,是鱼虾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的消耗。 12、净能(NE):代谢能(ME)减去摄食后的体增热(HI)量,即NE=ME-HI。是完全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能量。 13、体增量:动物摄食后体产热的增加量。 17、高密度脂蛋白(HDL):存在于血浆中的与脂肪转移运输有关的脂蛋白,功能是将肝外胆固醇转运至肝脏,由于其密度很高,所以称为高密度脂蛋白。 18、低密度脂蛋白(LDL):存在于血浆中的与脂肪转移运输有关的脂蛋白,功能是将肝内胆固醇转运出去,其密度很低,故称为低密度脂蛋白。 19、氮能比:指1kg饲料的总热能值与其粗蛋白质含量(%)的比值。C/P=1磅饲料中所含的总能(kJ)/饲料中粗蛋白质的含量(%),后来也写作C/P=1kg饲料中所含的总能(kJ)/1kg 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g) 20、载体:指用于承载微量添加剂活性组分,并改变其物理性状,保证添加剂成分能够均匀的分布到饲料中去的可饲物料,常用作载体的有玉米,麸皮,小麦粉,大豆粉,机榨油粕,脱脂米糠和稻壳等。 21、稀释剂:指掺入到一种或多种微量添加剂中起稀释作用的物质,可做稀释剂的原料有,脱脂玉米粉,葡萄糖,磷酸二钙,石灰石粉,高岭土,沸石,蛎壳粉,食盐,硫酸钠,次麦粉等。 二、问答 1、水产饲料未来研究的热点问题 (1)规范水产动物营养研究的方法与操作规程,统一研究方法,规范实验设计。 (2)完善主要养殖对象的营养需求量。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共8分,每小题2分) ?继发性感染:已遭受病原感染的个体再次遭到不同病原的侵袭。 ?原发性感染:指病原体直接浸入健康鱼体而引起的鱼病。 ?再感染:第一次患某种疾病痊愈后,第二次又患同样的疾病。 ?重复感染:第一次患某种疾病后,一般症状已消失,但仍遗留有病原体,机体和病原体间保持着暂时的平衡,当新的同种病原体入侵后,平衡被破坏,就会重新发病。 ?拮抗作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共同使用时,其作用因相互抵消或减弱,称拮抗作用。 ?充血:机体的某一区域(组织或器官)的含血量超过正常的现象。 ?栓塞:在正常状况下并不存在于血液中的某些物质或小块,随血流而被带到较小的血管中,引起管腔阻塞的过程。 ?炎症:机体遭受有害刺激(如微生物、寄生虫、理化因子等)后所产生的防卫性反应,其作用为清除入侵体内的有害刺激物。 ?水肿:组织间隙大量液体的积储。 ?萎缩:物质代谢发生改变,使组织或器官的体积较正常缩小的过程。 ?湖靛:池中微囊藻(主要是铜绿微囊藻及水花微囊藻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一层翠绿色的水花。 ?泛池是因为池塘水体中溶解氧降低到不能满足鱼类生理上最低需要时,造成鱼类呼吸困难,窒息死亡。?二、填空题(共17分,每空0.5分) ?1、根据症状区分,草鱼出血病有(肠炎型、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三种类型。 ?2、贝类的血液一般无色,如扇贝、牡蛎、文蛤等,是因为其血液含(血蓝蛋白)。 ?3、有些种类血液是红色的,如泥蚶,魁蚶等,是因为其血液中含(血红蛋白)。 ?4、锥体虫寄生在鱼的(血液)里,通过(水蛭)传播。 ?5、病原对宿主的危害主要有(夺取营养、机械损伤、分泌有害物质)三个方面。 ?6、药物的剂量必须达到(最小有效剂量)才能产生效应,但是超过(最大剂量)又会引起中毒。 ?7、敌百虫在碱性条件下迅速降解为(敌敌畏),其毒性增强近10倍,它是一种胆碱脂酶抑制剂。 ?8、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的典型症状是(烂鳃和开天窗)。 ?9、白头白嘴病主要危害鱼的(苗种)阶段。 ?10、漂白粉是一种混合物,它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 ?11、病毒进入机体的途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水平感染)与(垂直感染)。 ?12、发现鱼浮头的急救办法有(加注新水、开机增氧机、泼洒增氧药物)等。 ?13、鱼苗转塘时,两水体的温差不超过±(2)℃,鱼种转塘时,两水体的温差不超过±(5)℃。 ?14、在复口吸虫的生活史中,(螺类)为第一中间宿主,(鱼类)为第二中间宿主,鸥鸟为终末宿主。?15、病鱼“跑马”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适口饵料)(池塘漏水)(车轮虫寄生)。 ?16、竖鳞病的主要症状为(全身鳞片竖立),主要危害(鲤鱼、金鱼)。 ?17、疾病发生与(环境)、病原体与鱼类的体质有关。 ?18、大黄使用前用(氨水)浸泡12小时,目的是使蒽琨衍生物游离出来。 ?19、鲢碘泡虫主要寄生在白鲢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20、烂鳃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病鱼鳃丝(溃烂),常粘有污泥。患严重烂鳃病的病鱼,鳃盖内表皮中间部分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的病灶区,这个病灶区俗称(开天窗)。 ?21、水产动物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可大致分为(病毒)、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类)。 ?22、九江头槽绦虫生活史需经(卵)、(钩球蚴)、(原尾蚴)、(裂头蚴)才能发育为成虫。 ?23、九江头槽绦虫的中间寄主是(剑水蚤)。九江头槽绦虫寄生在鱼体的(肠道)部位。 ?24、清塘时经常使用的两种药物有(生石灰)和(漂白粉),其中(生石灰)还具有增加肥效和调节pH的作用。?25、疾病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发展期)三个时期。

水产动物对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营养需求

New Page 1魏万权姚冰JacqllesGabaudan(罗氏(中国)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综述了水产动物中维生素C和维生素五的生理功能、缺乏症、营养需求、剂型选择等,并对最佳维生素营养(OVN)作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水产动物;维生素C;维生素E;最佳维生素营养 维生素是维持动物健康、促进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在体内不能由其它物质合成或合成量很少而不能满足正常的生理需求,因而必须不断由食物提供。如果长期摄入不够或利用不足,就会导致动物的物质和能量代谢障碍,从而出现生长不良、发育迟缓、抗病抗应激能力下降甚至死亡等缺乏症。 集约化养殖条件下,营养充足而均衡的饲料是获得养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维生素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具有比较特殊的化学性质和生理功能,维生素C(简称VC)和维生素E(简称VE)成为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中被关注最多的两种维生素。VC是所有抗坏血酸活性物质的总称,一般泛指L一抗坏血酸;VE又称为生育维生素或抗不育因子,按结构可分为生育酚和生育醇两类,每一类又可分为αβγ和δ四种,其中以生α-育酚活性最高,饲料中常用dl-α-生育酚醋酸酯。 一、VC和VE的生理功能 VC在体内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如生长、发育、繁殖、创伤修复、应激反应等。它不仅是动物所必需的维生素,也是一种抗氧化剂,可保护膜系统的重要功能免受氧化损伤,这对维持鱼类的正常生长和增强其对应激和病原体的抵抗力十分重要。 VC对鱼类繁殖性能有重要影响。Ciereszko和Dabrowski(1995)发现虹鳟精子浓度和活力与精液中VC的浓度有关,饲料中VC为130~270mg/kg时表现出正向作用;精液中VC 浓度<7.3μg/mL时胚胎的存活率下降(Ciereszko和Dabrowski,1996)。雌性虹鳟的卵重、产卵量随着VC摄入量和卵巢VC浓度的增加而增加(Blom和Dabrowski,1995)。 VC在提高鱼类对环境应激和病原体抵抗力方面的有效性已广为认知,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许多情况如拥挤、抓捕、运输、水质恶化等都会引起鱼类的应激反应,所有的生理应激因素都将影响鱼类的健康状况,并降低体内微量营养素的储备。Ishibashi等(1992)的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受到间歇性低氧应激的鱼类在添加高水平VC后继续维持正常生长,而应激所造成的死亡率随VC剂量的增加而降低。高剂量的VC有助于维持较高的免疫活性并使鱼类健康生长。 在体内,VC还与VE的活性再生、铁的吸收。甾类激素的合成等过程密切相关。VC和VE 是体内的抗氧化剂,相应地存在于细胞质的水相及细胞膜层中,对抑制氧化过程有协同作用。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资料

营养与饲料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饲料:正常情况下,凡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无毒无害、且能提供营养物质的所有物质均可称为饲料. 2、养分:食物中的能够被有机体用以维持生命或生产产品的一切化学物质,即通常所称的营养物质或营养素、养分。凡能提供养分的物质叫食物或饲料。 3、粗蛋白质是指饲料中含氮化合物的总称。 4、粗纤维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 5、中性洗涤纤维:指饲料通过中性洗涤剂浸泡后所提出的纤维。 6、必需氨基酸(EAA):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与速度不能满足需要,必须由饲料供给的氨基酸。 7、非必需氨基酸: 8、限制性氨基酸:不同生理状态的动物对饲料中的EAA有其特定的要求,各种EAA之间要求有一定的比例关系,饲料中某一中氨基酸的缺乏会影响其它氨基酸的利用,称这一缺乏的氨基酸为限制性氨基酸。通常将饲料中最缺少的氨基酸称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其次缺少的第二限制性氨基酸。 9、蛋白质的互补效应:由于各种饲料所含EAA种类、含量、限制的程度不同, 多种饲料混合可起到AA取长补短的作用。互补作用也可能发生在不同时间饲喂的多种饲料中,但随间隔时间增长,互补作用减弱。 10、氨基酸拮抗作用:由于某种氨基酸含量过高而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氨基酸需要量提高,这就称为氨基酸拮抗作用。 11、氨基酸中毒:由于饲粮中某种氨基酸含量过高而引起动物生产性能下降,添加其他氨基酸可部分缓解中毒症,但不能完全消除。在必需氨基酸中,蛋氨酸最容易发生。 12、氨基酸平衡:若某种饲粮的EAA的相互比例与动物的需要相比最接近。 13、理想蛋白:氨基酸间平衡最佳、利用效率最高的蛋白质。 14、瘤胃降解蛋白:进入瘤胃的且能被降解的蛋白质。 15、瘤胃未降解蛋白: 16、非淀粉多糖(NSP):指饲料中除淀粉以外的碳水化合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抗性淀粉等。 17、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饲粮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粮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降低,使饲粮的净能增加的效应称为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或脂肪的增效作用。 18、必需脂肪酸: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供给,或在体内通过特定的前体物形成,对机体健康和正常生理机能有重要保护作用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19、消化能:饲料可消化养分所含的能量,即动物摄入饲料的总能与粪能之差。 20、代谢能:即食入的饲料消化能减去尿能(UE)及消化道气体的能量(Eg)后,剩余的能量,也就是饲料中能为动物体所吸收和利用的营养物质所含的能量。 ME = DE - (UE+ Eg) = GE - FE - UE – Eg 21、真代谢能:真代谢能(TME)= 总能-(粪能-代谢粪能)-(尿能-内源尿能)-气能,即TME = GE-(FE-FmE)-(UE-UeE)-Eg TME=AME+FmE+UeE 22、净能:能够真正用于动物维持生命和生产产品的能量,即饲料代谢能扣除饲料在体内的热增耗(HI)后剩余的那部分能量。包括维持净能和生产净能。 23、热增耗:指绝食动物在采食饲料后的短时间内,机体产热高于绝食代谢产热的那部

水产动物营养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 ):是试验蛋白质或饲料蛋白质中各个必需氨基酸量与标准蛋白质中相应的各种氨基酸含量之比的几次根。 EAAI=[(a/A 100)(b/B 100)……(j/J 100)]1/n n-代表氨基酸数目;a,b,c……j —验蛋白质中各个必需氨基酸量;A,B,C……J —标准蛋白质 必需氨基酸量。标准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可以鱼、虾体蛋白质或鱼卵蛋白质必需氨基酸作为标准量。 2、蛋白质互补作用:各种饲料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配比虽然不同,但可将多种饲料合理搭配在一起,使饲料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互相取长补短,相互补偿,使其比值接近鱼、虾需要模式,以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互补作用,亦可称为氨基酸互补作用。 3、氮平衡:所谓氮的平衡是动物所摄取的蛋白质的氮量与在粪和尿中排出的氮量之差。可用下式表示B=I-(F+U)式中B—氮的平衡;I--摄入的氮量;F—粪中排出的氮量;U—尿中排出的氮量; 4、饲料系数二饲料消耗量/增重量X100%饲料系数越低,说明该饲料转化率提高,该饲料使用效果越好。 5、必需脂肪酸(EAA ):是指那些为鱼虾类生长所必需,但鱼体本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能满足其正常生理需要,必须由饲料直接提供的脂肪酸。 6、摄食率:单位时间(常指一昼夜)单位体重的鱼体的摄食量 7、特定生长率(SGR):反应单位时间鱼体生长速率的指标。SGR= (In wt-ln w0)/t 9、抗营养因子:指的是食品或饲料中对人和动物的生长及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植物蛋白源中的抗营养因子主要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单宁酸、植酸、非淀粉性多糖、棉酚、皂甙、环丙烯脂肪酸、抗维生素、脂肪氧化酶等? 10、脂肪肝: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脂肪异常大量地在肝脏内蓄积,使肝脏不能发挥正常功能的病症。 11、标准代谢:一尾不受惊动的鱼虾于静水中在肠胃内食物刚被吸收完时所产生的最低强度的热能,是鱼虾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的消耗。 12、净能(NE):代谢能(ME)减去摄食后的体增热(HI)量,即NE=ME-HI。是完全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能量。 13、体增量:动物摄食后体产热的增加量。 17、高密度脂蛋白(HDL ):存在于血浆中的与脂肪转移运输有关的脂蛋白,功能是将肝外胆固醇转运至肝脏,由于其密度很高,所以称为高密度脂蛋白。 18、低密度脂蛋白(LDL ):存在于血浆中的与脂肪转移运输有关的脂蛋白,功能是将肝内胆固醇转运出去,其密度很低,故称为低密度脂蛋白。 19、氮能比:指1kg饲料的总热能值与其粗蛋白质含量(%)的比值。C/P=1磅饲料中所含的总能(kJ)/饲料中粗蛋白质的含量(% ),后来也写作C/P=1kg饲料中所含的总能(kJ)/1kg 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g) 20、载体:指用于承载微量添加剂活性组分,并改变其物理性状,保证添加剂成分能够均匀的分布到饲料中去的可饲物料,常用作载体的有玉米,麸皮,小麦粉,大豆粉,机榨油粕,脱脂米糠和稻壳等。 21、稀释剂:指掺入到一种或多种微量添加剂中起稀释作用的物质,可做稀释剂的原料有,脱脂玉米粉,葡萄糖,磷酸二钙,石灰石粉,高岭土,沸石,蛎壳粉,食盐,硫酸钠,次麦粉等。 二、问答 1、水产饲料未来研究的热点问题? (1)规范水产动物营养研究的方法与操作规程,统一研究方法,规范实验设计。 (2)完善主要养殖对象的营养需求量。 (3)营养代谢和调控的深入研究,蛋白质,脂肪酸和糖类在水产动物体内的分解和合成代谢 途径,以及与营养水平的关系等。

六种维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妙用

六种维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妙用 维生素是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类。前者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后者有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人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对水产动物而言,维生素也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维生素A 维生素A具有促进水产动物生产的作用,科学研究发现深水虾的眼部含有比浅水虾更多的维生素A,说明维生素A在虾类也参与视觉功能;维生素A 对维持水产动物免疫系统正常功能是必需的。 功能: (1)促进粘多糖的合成,维持细胞膜及上皮组织的完整性和正常通透性。(2)参与构成视觉细胞内感光物质(视紫红质)对维持视网膜的感光性有着重要作用。 缺乏症: (1)生长缓慢,死亡率增加,并伴随腹内水肿,表皮色素减退,眼球呈现肥大、膨胀、畸形、浮肿,眼球晶体移位,视网膜退化; (2)鱼类在缺乏维生素A20天后即出现鳃盖生长抑制,黑色素沉着,贫血,眼及肝脏出血,死亡率高等症状。 2、B族维生素

B族维生素在水产动物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影响水产动物糖代谢,提高食欲,提高饲料营养物质的转化利用率,促进生长。(2)调节糖类能量的供给,调节神经系统,避免水产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紊乱,提高存活率。(3)调节能量代谢,促进水产动物自身营养物质的积累。(4)影响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提高饲料营养成分利用率,促进生长。(5)影响水产动物的体成分,促进维生素自身在体内的积累以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增加,改善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和风味。 维生素B1: 功能:开胃助消化。 缺乏症:生长发育不良,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维生素B1在饲料生产过程遇热易被破坏 维生素B2: 功能:对体内氧化还原、调节细胞呼吸起重要作用,能提高饲料的利用率。缺乏症:生长缓慢 维生素B2是B族维生素中对水产动物较为重要,而又不易满足的一种维生素,水产动物容易出现缺乏症,应注意补给。 维生素B6: 功能:参与糖、脂肪、蛋白质代谢 缺乏症:虾:增重缓慢、存活率降低、摄食减少 泛酸钙(B5): 功能:泛酸(钙)是辅酶A的组成部分,参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维生素与饲料安全性的关系

维生素与饲料安全性的关系 摘要:维生素是动物机体生化反应和新陈代谢的催化剂,是维持动物正常生理机能和保持动物正常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一种微量营养物质。维生素是饲料添加剂中最早使用和目前最常用的品种。维生素饲料添加剂是现代饲料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本文将以饲料中维生素的特性,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予以综述。 关键词:维生素,饲料添加剂,饲料安全 引言:维生素(vitamin)又名维他命,通俗讲即维持生命的元素,是20世纪的伟大发现之一[1]它是维持动物体生命活动必须的一类有机物质,也是保持动物体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质。维生素在体内的含量很少,但不可或缺。作为一类重要的饲料添加剂,在人体和动物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生素也有其自身特性,存在的安全隐患,我们需要正确审视。 维生素概述 维生素是人体代谢中必不可少的有机化合物,是动物营养、生长所必需的某些少量有机化合物,对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健康有极重要作用。 人体犹如一座极为复杂的化工厂,不断地进行着各种生化反应。其反应与酶的催化作用有密切关系。酶要产生活性,必须有辅酶参加。已知许多维生素是酶的辅酶或者是辅酶的组成分子。因此,维生素是维持和调节机体正常代谢的重要物质。 对家畜家禽的饲养需要维生素才能维持它们的正常生长发育。在各种饲料中,含有而各种不同的维生素,它是维持一切生命活动的要素。假如在饲料中缺乏其中任何一种维生素,都能引起家畜的新陈代谢发生紊乱。在日常的配合饲料当中,应该格外注意因缺乏维生素而引起的疾病。[2] 维生素的理化特性 维生素依据其溶解性能可分为脂溶性及水溶性维生素两类。脂溶性维生素易溶于脂肪和大多数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常用的脂溶性维生素有V A、VD、VE和VK等。水溶性维生素易溶于水。常用的水溶性维生素有VB 、VB 、烟酸,烟酰胺、VB、VC、叶酸、泛酸和VB等。[1]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大纲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一、考试说明 1、参考教材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李爱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 2、题型及分数比例 选择题20%;填空题20%;是非题10%;简答题25%;论述、计算题25% 二、考试内容 要求掌握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配合饲料的设计与加工,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特点,主要内容: 1 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 蛋白质(氨基酸)的生理功能;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蛋白质、氨基酸的代谢与氮平衡;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定方法;必需氨基酸、氨基酸平衡、限制性氨基酸、蛋白质互补作用;必需氨基酸的确定方法 2 脂肪营养 脂肪生理功能;脂肪的消化吸收代谢;必需脂肪酸的概念、种类与生物学功能;脂肪的氧化及其危害 3 碳水化合物营养 碳水化合物生理功能;鱼虾的糖类代谢及对糖类的利用;糖类的消化吸收代谢4 能量营养 能量评定体系;能量代谢与测定 5 维生素 维生素的种类及主要生理功能 6 矿物质 矿物质的种类及主要生理功能;影响矿物质吸收利用的因素 7 营养物质间的相互关系 8 鱼虾营养试验的研究方法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试验饲料;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维生素需要的

研究;试验结果的处理与计算 9 鱼虾类的摄食与消化吸收 鱼虾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酶;消化吸收的途径与机制;影响消化率的因素10 饲料原料 饲料原料的分类;主要植物蛋白质饲料的营养特点及抗营养因子;鱼粉的加工与营养特点;能量饲料的营养特点 11 添加剂 添加剂、载体、稀释剂的概念与种类;添加剂的主要种类及作用;水产动物对晶体氨基酸的利用;加工使用维生素添加剂的注意事项;矿物质、维生素添加剂的设计 12 饲料配方设计与加工 配合饲料的定义与种类;饲料配方设计的原则;试差法和方块法进行配方设计的基本步骤;饲料加工的工艺流程与主要工序 13 配合饲料的质量管理与评价定 饲料质量包含的内容;影响饲料质量的因素;化学分析评定法的主要内容;生产性评定法的主要内容 14 投饲技术 影响投饲率的因素;投饲方法;“四定”;“三看” 14 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特点 15 消化试验、代谢试验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

疾病学复习资料 病原对宿主的危害 1夺取营养 2机械损伤 3分泌有害物质 有些病原有严格的专一性,如鰤本尼登虫,就专门寄生在鱼的皮肤;也有对宿主非专一性,如刺激隐核虫可以寄生在数十种海水鱼,小瓜虫可寄生多种淡水鱼。 疾病的控制包括三部分;诊断、预防、治疗 疾病诊断基本原则: 1诊断方法:先外后内、先腔后实、先肉眼后镜检。 2诊断材料:具典型症状的活的或刚死不久的材料。 诊断流程 宏观观察诊断 1观察症状和寻找病原:体液、体表、肌肉、内脏等部位有无颜色变化、有无炎症、充血、出血溃疡等症状,肉眼检查有无异 物。 2调查饲养管理情况:养殖品种和放养密度,放养量,摄食情况和活动情况。 疾病的综合预防 水产疾病的防治原则: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 为什么水产病害学要实施综合预防? 发现难生活于水中,不易发现 诊断难原因复杂,常为综合或并发感染 治疗难 a 水体施药用量大,治疗难以彻底 b 患病后食欲减退,口服用药难以理想 c 许多药物具有抗药性,反复使用无效 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1彻底清池清淤、药物消毒 2 保持适宜的水深和水色 A水深的调节:以淡黄色、淡褐色、黄绿色为好 黄褐色、绿色、蓝绿色、红色 b水色的调节方法:换水、适当改变水体的营养成分等 c科学用水和管水:PH、溶氧度、盐度、亚硝酸盐等指标。 3放养健壮的种苗和适宜的密度 4饵料应质优量适

5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条件 6操作要细心 7经常进行检查—寻唐 8在日常管理中要防治病原传播 9定期药物预防 10完善并严格执行检验检疫制度,建立预警预报。 11人工免疫 12选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SRP品种选育、杂交育种。 疾病的治疗 目的:通过药物控制或消灭病原或改善环境及营养条件 治疗的时机:早发现早治疗 一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 a合理放养放养密度要合理;混养的种类搭配要适合。 b保证充足的溶解氧 c不滥用药物 d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石灰类、光合细菌等 二增强养殖群体抗病力 1、培养和放养健壮苗种 1)SPF亲本 2)PVP-1洗卵 3) 使用清洁水 4)忌高温育苗、忌滥用抗生素 5)饵料优 2、免疫接种 3、选用抗病力强的养殖种类 4、降低应激反应 应激源:凡是偏离养殖动物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素,如高 温等 应激反应:养殖动物对偏离养殖动物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 素的躲避现象 三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1使用无病原污染的水源 2池塘彻底清淤消毒 3强化疾病检疫 4建立隔离制度 5实施消毒措施 四加强饲养管理 思考题:1、水产动物疾病学 2、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 3、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流程(诊断原则) 4、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