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虚实篇 第六原文

孙子兵法·虚实篇 第六原文
孙子兵法·虚实篇 第六原文

孙子兵法·虚实篇第六原文

【虚实篇】第六全文_原文

原文:虚实第六

孙子曰: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

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虚实第六

孙子说,大凡先期到达战地等待敌军的就精力充沛、主动安逸,而后到达战地匆忙投入战斗的就被动劳累。所以,善战者调动敌人而决不为敌人所调动。能够调动敌人使之自动前来我预想的战地,是用利益来引诱;能使敌人不能先我来到战场,是设置障碍、多方阻挠的结果。所以,敌人若处军安逸,能使之疲劳;若敌人粮食充足就能使之匮乏;若敌人安然不动,就能使他不得不行动起来。通过敌人不设防的地区进军,在敌人预料不到的时间,向敌人预料不到的地点攻击。进军千里而不疲惫,是因为走在敌军无人抵抗或无力抵抗的地区,如入无人之境。我进攻就一定会获胜,是因为攻击的是敌人疏于防守的地方。我防守一定稳固,是因为守住了敌人一定会进攻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能做到使敌方不知道在哪防守,不知道怎样防守。而善

于防守的,使敌人不知道从哪进攻,不知怎样进攻。深奥啊,精妙啊,竟然见不到一点形迹;神奇啊,玄妙啊,居然不漏出一点消息。所以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

孙子兵法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 始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谋攻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

兵势篇第五-孙子兵法全文带翻译

兵势篇第五-孙子兵法全文带翻译 原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石段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译文 孙子说:管理兵员多的部队和管理兵员少的部队道理一样,抓住编制员额不同这一特点即可;指挥大部队作战与指挥小分队作战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掌握部队的建制规模及其相应的指挥号令就行了。统帅三军将士,能让他们立于临敌而不败的地位,就在于巧用奇兵,变化战术。进攻敌人如同以石击卵,这是以实击虚的效果。 一般作战都是用正兵交合,以奇兵取胜。因此,善于出奇兵的人,其战法变化如同天地那样无穷无尽,像江河一样不会枯竭。终而复始,如同日月的运行;去而又回,像四季的更迭。乐声不过五个音阶,但其演奏的乐章却变化无穷,喜不胜听;颜色不过五种色素,可是五色的变化,就看不胜看;滋味不过五种,可五味的变化,更令人尝不胜尝;战术不过奇正,但奇正的变化,却是无穷无尽的。奇与正互相转化,就像顺着圆环旋绕,无始无终,没有尽头,又有谁能穷尽它呢? 湍急的流水飞快地奔泻,以至于能冲走石头,这便是势;鸷鸟疾飞,搏击食物,这就是短促急迫的节。因而,善于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发动攻势的节奏是短促的。势就像张满待发的弓弩,节就是触发的弩机。 旗帜交错,人马纷坛,要在混乱中作战而使军队行阵不乱;浑浑沌沌,迷迷蒙蒙,行阵周密就不会打败。在作战中,混乱产生于整治,怯懦产生于勇敢,软弱产生于刚强。严整与混乱,是由组织编制好坏决定的;勇敢与怯懦,是由势态优劣造成的;强大与弱小,是由实力大小对比显现的。因此,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容易给敌人造成一种假象,敌人就会上当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 (上) 【始计第一】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始计第一】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 将领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胜,我就留下他;将领不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败,我就辞退他。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还要创造一种势态,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

孙子兵法_翻译、解释(完整版)

孫子兵法—翻譯 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譯: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係人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可不細心研究和慎重考慮的。 二、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 五曰法。 譯:所以要從五方面來比較、核算,探求其事實。第一是主義,第二是時間,第三是空間,第四是精神,第五是紀律。 三、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 譯:道的含義,就是使全國人民,意志統一,精神集中,人民和政府,才能同心協力,同生死,共患難而不怕犧牲。 四、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譯:為將者,必須具有才智、威信、仁愛、英勇、嚴肅等精神與性格。 五、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熟練? 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譯:自問:誰的主帥,能使全體軍民意志統一與精神集中?誰的將領具有才能? 誰得天時地利?誰的法令能貫徹執行?誰的軍隊強大?誰的士兵有訓練? 誰得賞罰,公正嚴明?根據這些事實判斷,便能預先知道誰勝誰敗。 六、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譯:分析情況,計算利害,然後部署打擊敵人之形勢;並利用其他有利的手段與權宜之處置,掌握變化,進行機動。 七、兵者,詭道也。 譯:兵法,是詭詐多端,千變萬化的行為。 八、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譯:有能力,故意顯示沒有能力,要用兵,故意顯示不用兵。 九、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譯:欲攻近處,故示欲攻遠處;欲攻遠處,故示欲攻近處。 十、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譯:這就是軍事家戰勝的道理,但戰爭乃千變萬化,必須靈活運用,決不可能事先傳之其秘訣的。 十一、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譯:戰爭未發生以前,要有精密周詳的國防計劃,得到勝利的,是因為計劃精詳。 十二、其用戰也貴勝。 譯:大軍出爭作戰,以爭取勝利為第一要務。 十三、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後矣! 譯:如果軍隊疲憊,挫失銳氣,經濟枯竭,則鄰近敵國,便會乘機入侵;雖有智謀的主帥,也將無法結束戰爭,確保勝利了。

孙子兵法原文1-6篇

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熟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筭胜者,得筭多也;未战而庙筭不胜者,得筭少也。多筭胜少筭,而况于无筭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双方五个方面、七种情况的分析和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因此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淡热。四时节候的变化。地利,就是指高陵洼地、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将领,就是指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掌管。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七种情况)是: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依据这些,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 作者:孙武 始计第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

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始计篇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分析,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因此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四时节候的变化。地利,就是指高陵洼地、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将领,就是指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掌管。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七种情况)是:哪一方君主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更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

《子兵法》全文译文 ——黄觉收集于2011-12-20 一、始计篇 2 二、作战篇 5 三、谋攻篇8 四、军形篇11 五、兵势篇14 六、虚实篇17 七、军争篇21 八、九变篇25 九、行军篇27 十、地形篇32 十一、九地篇36 十二、火攻篇44 十三、用间篇47 一、始计篇 【原文】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

《孙子兵法·虚实篇》

《孙子兵法·虚实篇》 原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注释: 趋战:趋,快步而行。趋战,仓促应战。 致人而不致于人:致,招致。人,这里指“敌人”。致人,招致敌人,可引申为调动敌人。致于人,被敌人所调动。致人而不致于人,能调动敌人而自己却不被敌人所调动。 出其所不趋:出,指出兵。出其所不趋,我军出击的地方是敌人无法救援的地方。 趋其所不意:我军奔袭之处,出乎敌方意料之处。 微乎:微,微妙。乎,语气词。 为敌之司命:司命,命运的主宰。为敌之司命,能主宰敌军,指挥敌军。 冲其虚:冲,冲击。虚,空虚,这里指防守薄弱。冲其虚,冲击敌军防守空虚的地方。 画地而守:画,界线。画地,画出界线,画地而守,据地而守。 吾所与之地不可知:所与战,指我军将要与敌军作战。不可知,之敌军不可知。敌所备者多,备,准备,指兵力防备。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 一、计篇 【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原文】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译文】如果您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任用我领兵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您不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用我领兵作战必定失败,我就离开。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好并且能够接受,我将为您造成军事上的势,从外辅佐您。所谓造成军事上的势,就是在战争瞬息万变的情况中抓住有利的时机采取恰当的应变行动。 【原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文】用兵,是以诡诈为原则的。因而,“能”要使敌人看成“不能”,“用”要让敌人看作“不用”。“近”要让敌人看作“远”,“远”要让敌人看作“近”。敌人贪利,就诱之以利而消灭它;敌人混乱,就抓紧时机立刻消灭它;敌人实力雄厚,则须时刻戒备它;敌人精锐强大,就要注意避开它的锋芒;敌人褊急易怒,就挑逗它,使它失去理智;敌人小心谨慎,稳扎稳打,就设法使它骄傲起来;敌人内部和睦,就离间其关系。在敌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条件下出击。这些,是军事家用兵之佳妙奥秘,是不可事先规定或说明的。 【原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未开战而在庙算中就认为会胜利的,是因为具备的致胜条件多;未开战而在庙算中就认为不能胜利的,是具备的致胜条件少。具备致胜条件多就胜,少就不胜,何况一个致胜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军争篇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军争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

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 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领接受君命,从召集军队,安营扎寨,到开赴战场与敌对峙,没有比率先争得制胜的条件更难的事了。“军争”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

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所以,由于我迂回前进,又对敌诱之以利,使敌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发虽后,却能先于敌人到达战地。能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计的人。“军争”为了有利,但“军争”也有危险。带着全部辎重去争利,就会影响行军速度,不能先敌到达战地;丢下辎重轻装去争利,装备辎重就会损失。卷甲急进,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军,奔跑百里去争利,则三军的将领有可能会被俘获。健壮的士兵能够先到战场,疲惫的士兵必然落后,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马如期到达;强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主将必然受挫,而军士一般仅有一半如期到达;强行军三十里去争利,一般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马如期到达。这样,部队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供应就不能生存,没有战备物资储备就无以生存。 所以不了解诸侯各国的图谋,就不要和他们结成联盟;不知道山林、险阻和沼泽的地形分布,不能行军;不使用向

名家兵法讲座系列_避实击虚_先发制人_孙子兵法_虚实篇_导读

42 月刊●2006年第11期●总第152期 军事历史“虚实”指军事力量的强弱优劣。本篇主要论述争取战争主动权问题,提出了“致人而不致于人”、“形人而我无形”、“我专而敌分”、“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等作战思想和原则。本篇集中体现了孙子作战理论的要旨和精义,在全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思想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形人而我无形”,控制战场信息的指导原则 孙子所谓“形人而我无形”,其实质就是运用侦察、佯动、伪装等手段,暴露敌情,隐蔽我情,实现对战场信息的完全控制。“形人”的方法包括“策之”(战前分析)以判明敌军计谋的得失;“作之”(故意挑逗)以判明敌军的活动规律;“形之”(佯动惑敌)以判明敌军所处地形的有利不利之处;“角之”(小战试探)以判明敌军兵力部署的强点和弱点。要达到“我无形”的目的,最能动有效的手段则莫过于“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即运用“诡道”,“示形”惑敌,制造虚假信息,以假乱真。把假戏唱得越逼真,就越能造成敌人的误判,以致“形之,敌必从之(《势篇》)”;敌人对我之假象越是深信不疑,我之真情也就隐蔽得越好,以致“深涧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做到了“形人而我无形”,就能使战场信息完全掌握在我的手中。 “形人而我无形”的目的在于“致人而不致于人”,即通过对战场信息的控制,夺取战场的主动权,确保我方的行动自由,同时实现对敌方的误导和操纵,玩敌于股掌之上。 “致人而不致于人”,夺取和掌握战场主动权 孙子认为,在两军相争之中,谁能调动敌人、左右敌人、支配敌人,谁就处于主动地位;反之,则必然被动。因此,他力主作战指导要“致人而不致于人”,其核心与实质就是夺取和掌握战场主动权。 避实击虚, 先 发制人 ——《孙子兵法?虚实篇》导读 ■ 任 力 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四室主任 怎样才能“致人而不致于人”呢?孙子认识到,能否获得主动权,一方面决定于敌对双方的客观实力和状态,受到军争先后、兵力众寡、装备优劣、军心聚散、士气高低以及部队劳逸、饥饱、治乱、备懈等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正确的主观指导又对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争取战场 ● 中央红军长征中的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灵活用兵,从被动中夺取和控制战场主动权的光辉战例

孙子兵法(全文精简)

孙子兵法(孙武) 1始计 兵,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经之以五事:道,天,地,将,法。道,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天,阴阳、寒暑、时制;地,远近、广狭、险易、死生;将,智、信、仁、勇、严;法,曲制、官道、主用。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天地孰得?将孰有能?法令孰行?赏罚孰明?兵众孰强?士卒孰练?吾以此知胜负。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已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因利制权。 修道保法,能为胜败之政。兵法:度,量,数,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可必战;战道不胜,主曰必战,可无战。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于主,国之宝。未战而庙算胜,得算多;未战而庙算不胜,得算少。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吾以此观之,胜负现。 兵,诡道。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 视卒如婴儿,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知吾之可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之不可击,胜之半;知敌之可击,知吾之可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战,胜之半。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2用兵作战 用兵之事,在于顺详敌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 作战速胜,久暴师则钝兵挫锐,攻城力屈,国用不足。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兵贵胜,不贵久。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兵闻拙速,未睹巧久;兵久国利,未之有。不尽知用兵之害,则不尽知用兵之利。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 昔之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军食可足。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食敌一石,当吾二十石。杀敌,怒;取敌之利,货。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益强。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兵合不齐,卒离不集。敢问:“敌众将整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 3布防谋攻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上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具械,三月而后成;堆土越墙,又三月而后。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此攻之灾。 毁人之国而非久,屈人之兵而非战,拔人之城而非攻,必以全争于天下,兵不顿而利可全。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走之,不若则能避之。小敌之坚,大敌之擒。 将,国之辅。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主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是谓乱军去胜。 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用兵之灾。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 知胜有五:知可战与不可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主

孙子兵法读后感2000字:虚实篇之角之(试探)

孙子兵法读后感2000字:虚实篇之角之(试 探) 导读:读书笔记孙子兵法读后感2000字:虚实篇之角之(试探),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孙子兵法读后感2000字:虚实篇之角之(试探): 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六篇“虚实篇”的第三部分,角之(试探)。 一、兵法解析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意思就是:通过试探性进攻,就可了解敌人兵力部署的虚实情况。 孙子在《虚实篇》中提出了“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的观点,意思是说,胜利是可以创造的,敌人虽然兵员众多,却可以使它无法与我作战。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看指挥员能否巧妙地运用示形诱敌之术。即“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其意思为:通过认真分析判断,以求明了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长短;挑战敌人,以求了解其活动规律;示形诱敌,以求摸清其所处地形的有利与不利;进行战斗侦察,以求探明敌人兵力部署的虚实强弱。 应该说,孙子的“策、作、形、角”四法既相互对立、又互为联

系,“策”而不能探知敌方虚实,就“作”;“作”而不能达到目的,就“形”;“形”不能奏效,就“角”。这样有谋划,有挑逗,有示形,有试探,尔后就能详知敌情,把握敌军的虚实动静,一旦开战,主动在我,所以,孙子说:“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本文着重“角”的方法探讨与应用。 “角”,触动,角量、较量,这是指试探性的进攻,犹如今天说的火力侦察。 用“角之”之策,探知对方虚实,而后针对敌人虚弱之处,发起猛攻,常能收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之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某师在一次山地进攻时受阻,德军居高临下,各种武器组成的火力网压得苏军抬不起头来。 为了摸清德军的火力配置,苏军指挥官急中生智,他命令防化兵释放烟幕。立刻,苏军阵地前一道滚地烟幕,慢慢地向德军高地漫卷而来。 德军慌了手脚,所有的火力点都疯狂地喷出“火龙”。这时,苏军的侦察兵正躲在隐蔽处,用望远镜观察着德军各火力点。烟幕散尽后,读后感.苏军指挥官已胸有成竹,他重新部署了部队,战斗再次打响,德军的很多火力点立刻被拔除了,苏军攻占了这一高地。“角之”之策不仅用于军事作战,也常被古代的一些阴谋家当做对付君主的计谋。“指鹿为马”的故事是大家熟悉的。 “指鹿为马”事件的制造者赵高就是用“角之”之策制服了秦二世胡亥,独揽朝政的。

孙子兵法十三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目录:始计第一作战第二谋攻第三军形第四兵势第五 虚实第六军争第七九变第八行军第九地形第十 九地第十一火攻第十二用间第十三 正文: 始计第一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第二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①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①:“忌”加“艹”头。 █谋攻第三 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九地篇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九地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孙子兵法虚实篇

孙子兵法虚实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孙子说:凡先到战地而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战地而仓碎应战的就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 【始计第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

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考察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将领听从我的意见,用兵作战就会取胜,就留下来(任用);若是不从,打仗就会失败,我将会(让他)离开这里。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再从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势作为辅助条件,就掌握了主动权。所谓态势,即是凭借有

孙子兵法(原文)

始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谋攻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