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

在看地质资料时,经常会看到122b、333这些数字,到底这些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看看下面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就明白了。其实最简单的就看最后面的那个数字就要以了,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其编码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编码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分类 分类依据:矿产资源经过矿产勘查所获得的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和经相应的可行性评价所获不同的经济意义,是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主要依据。据此,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可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十六种类型,分别用二维形式 ( 图 l) 和矩阵形式 ( 表 1) 表示。 储量:是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当时,经过了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基础储量:是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 ( 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 ) ,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末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资源量:是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和潜在矿产资源。包括经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证实为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勘查而末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预查后预测的矿产资源。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编码 编码:采用 ( EFG) 三维编码, E、F 、G 分别代表经济轴、可行性轴、地质轴 ( 见图 l) 。 编码的第 1 位数表示经济意义: 1 代表经济的, 2M 代表边际经济的, 2S 代表次边际经济的, 3 代表内蕴经济的;第 2 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 1 代表可行性研究, 2 代表预可行性研究, 3 代表概略研究;第3 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 1 代表探明的, 2 代表控制的 3 代表推断的, 4 代表预测的。变成可采储量的那部分基础储量,在其编码后加英文字母“ b ”以示区别于可采储量。 类型及编码: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经济意义可进一步将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分为 16 种类型 ( 见表 l) 。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研究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研究 摘要:通过对矿床工业指标的确定、矿体圈定方法、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估 算参数的确定、储量类型和块段划分原则,阐述了如何准确地对固体矿产资源进 行相应估算。 关键词:固体矿产;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矿山建设 地质勘查的准确与否,直接体现在最后所探获到的固体矿产资源的储量上, 而这个探获到的储量就是衡量此矿山是否具有经济价值和开发价值的可靠依据, 所以在对固体矿产资源的储量估算中,整个过程必须要严格把关,这样才能得出 对资源开发最可靠的信息。 1 矿体圈定分析 在资源储量估算工作过程中,矿体圈占据重要地位。矿体圈定的有效合理主 要受到地质规律、研究程度的影响、经验以及水平的直接影响。就现阶段而言, 所实行的矿种规范规定,相应的要求如下: 1.1金属矿床单工程矿体边界的圈定 矿体边界圈定工作中,工作人员要依据边界品位和夹石剔除厚度的相关数据 对矿体边界和矿体中夹石的厚度进行确定;然后再依据最低工业品位和最低可开 采的厚度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矿体边界进行圈定。如果矿体中某些品位品 质较高,边界圈定工作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分别将上、下部分边界品位和最低工业 品位的样品数值采用代入的方式进行计算。代入样品的厚度和夹层厚度相同,也 就是我们所说的“穿鞋戴帽”。工作过程中,如果出现多个样品,并且相应的厚度 也超出相应的范围,工作人员应该对其进行单独圈出。在多个邋矿体圈定工作中,工作人员可以采用混圈法。主要指的是:如果有一种矿满足相应的工作需求,可 以将其圈入。如果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满足相应的需求,并且相应的规模较大, 则为共生矿;如果不能达到相应的需求却可以回收,进行二次利用,则为伴生矿。 1.2矿体连接分析 1.2.1临近矿体的连接 对于此种现象通常都采用直线连接,如果相应的数据满足相应的需求,还可 以使用曲线连接的方式。在曲线连接时,矿体中任意位置的厚度应该小于实际矿 体中的最大厚度。如果临近矿工程之间存在断层或者岩脉时,应该依据相应的地 理特征进行连接。 1.2.2矿体有限外推分析 如果工作中,一个能够明确看见矿,一个发现矿,此种矿体圈连为有限外推。如果体长度和厚度之间属于正相关,并且具有详细的资料证明,工作人员可以根 据矿工程控制的程度确定矿体的真实厚度,然后按照合适的比例进行外推;如果 没有准确的规律,要依据工程之间距离的1/2实行尖推,也可以采用1/4平推; 如果矿体工程品位在边界品位的1/2以上,要依据工程之间距离的2/3进行尖推,也可以采用1/3平推。 1.2.3矿体的无限外推分析 矿产工程如果没有完善的工程控制方式或者见矿工程较远(距离大于相应地 质可靠程度对应网度)时,工作人员可以对矿体进行无限外推。无限外推过程中,矿体自身的长度如果没有规律,通常都可以根据地质的可靠程度进行1/2尖推或 采用1/4平推。 1.2.4块段的划分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1.储量 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在预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当时,经过了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111)和预可采储量(121和122)三种类型。 1)可采储量(111) ——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按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及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2)预可采储量(121)——指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但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表明当时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3)预可采储量(122)——指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达到详查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上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能够较有把握地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提供了矿石加工选冶性能条件试验的成果(对于工艺流程成熟的易选矿石,也可以类比利用同类型矿山的试验成果);其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较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2.基础储量 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基础储量可分为以下6种类型。 1)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它所达到的勘探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及经济意义的分类同“可采储量(111)”所述,与其唯一的差别仅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来表述的。

年度固体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

表号: 0 2 制表机关:国土资源部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批准文号:国统字[2004] 号 有效期至:年月 □□□□年度固体矿产 资源统计基础表 采矿权人名称: 矿山名称: 通讯地址:安徽省市 县(市、区)乡(镇、街、路) 邮政编码:□□□□□□ 电话号码:□□□□-□□□□□□□□ E-mail: 填表人:审查人: 填报单位负责人:审查单位负责人: (加盖单位章)(加盖单位章) 填报日期:年月日一、法律法规有关条款摘录 一、《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统计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23号令)第二十一条:“采矿权人不依照有关规定填报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虚报、瞒报、拒报、迟报矿产资源统计资料,拒绝接受检查,现场抽查或者弄虚作假”的,可依照《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进行处罚; 二、《统计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企业或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五万元罚款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并处5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个体工商户可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一)拒绝提供统计资料或经催报仍未按时提供统计资料的;(二)提供不真实或不完整统计资料的;……” 三、《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第六条“……,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统计调查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一)故意拖延或者拒报统计资料的;(二)明知统计数据不实,不履行职责调查核实,造成不良后果的。……” 二、填报基本要求 一、本表以采矿许可证划定的矿区范围为基本统计单元,由采矿权人填报。无论其生产规模大小都必须单独填报;一采矿权人(矿山企业)开办1个以上矿山的(一人多权的),必须一(权)证(采矿许可证)一表分别进行填报。 二、一个填报单元跨两个或两个以上矿区的(矿区是指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探矿权人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的矿区范围),本表7—18栏应按如下规定填报:矿区各自形成独立开采系统的,应分别按矿区填报;没有分别形成独立开采系统的,合并填报,并在备注栏(2)中注明。 三、采矿权人为多行业经营法人时,表中第二栏主要经济指标仅填报采、选、冶及加工发生值。 四、矿产资源储量应按下列顺序填报: (1)同一填报单元内有多种矿产并计算有资源储量的,按主要矿产→共生矿产→伴生矿产的顺序,分别填写资源储量(7~18栏)的内容。 (2)同一矿产在同一个填报单元内,有多个矿石工业类型、品级(牌号)的资源储量时,应先合计填写该矿产的资源储量(7~18栏)的内容,然后按矿石工业类型、品级(牌号)分别依次填写其资源储量(9~17栏)的内容。 五、填报时,数字指标项应严格按照本表及填报说明中列出的指标填报单位填写。如果数字指标项的填报单位与本表中列出的填报单位无法换算,不能保持一致,应将列出的填报单位用笔涂掉,并在填报资料后注明其填报单位。表中有关指标的代码值应填入对应位置的方框内。 六、本报表各栏的填报内容与上一年度相比有重大变化的(包括变更主要开采矿种、开采方式、矿山企业名称、采矿权属、矿山所在地行政区划名称和代码以及重新评审矿产资源储量等),应在备注栏内详细说明。涉及第1-6栏的填入备注(1),涉及第7-19栏的填入备注(2)。 七、矿山报送时间:每年1月底前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1.储量 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在预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当时,经过了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111)和预可采储量(121和122)三种类型。 1)可采储量 (111) ——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按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及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2)预可采储量(121)——指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但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表明当时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3)预可采储量(122)——指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达到详查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上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能够较有把握地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提供了矿石加工选冶性能条件试验的成果(对于工艺流程成熟的易选矿石,也可以类比利用同类型矿山的试验成果);其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较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2.基础储量 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基础储量可分为以下6种类型。 1)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它所达到的勘探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及经济意义的分类同“可采储量(111)”所述,与其唯一的差别仅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来表述的。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1.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根据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意义、可行性评价和地质可靠程度,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三大类16种类型(表2-1)。 表2-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 地质可靠程度 分类 类型 经济意义查明矿产资源潜在矿产资源 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 经济的可采储量(111) 基础储量(111b) 预可采储量(121) 预可采储量(122) 基础储量(121b)基础储量(122b) 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2M11) 基础储量(2M21)基础储量(2M22) 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2S11) 资源量(2S21)资源量(2S22) 内蕴经济的资源量(331)资源量(332)资源量(333)资源量(334)?注:表中所用编码(111-334): 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1=经济的,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 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1=可行性研究,2=预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 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基础储量。 1)储量 经过详查或勘探,达到了控制的或探明的程度,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的平均内部收益率高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又可分为可采储量(111)、探明的预可采储量(121)及控制的预可采储量(122)3个类型。 2)基础储量 经过详查或勘探,达到控制的和探明的程度,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经济意义属于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那部分矿产资源。基础储量又可分为两部分:即经济基础储量和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经济基础储量是每年的内部收益率大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并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之前的那部分。可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边际经济基础储量;其平均内部收益率介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与零之间的那部分,也有3个类型,即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 3)资源量 可分为三部分,即内蕴经济资源量、次边际经济资源量和预测资源量。 内蕴经济资源量。即自普查至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推断的至探明的,但可行性评价工作只进行了概略研究,尚分不清其真实的经济意义,统归为内蕴经济资源量。可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技术要求

固体矿产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 2005-11-25 | 作者: | 来源:中国驻俄罗斯经商参处 | 【大中小】【打印】【关闭】 1 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国土资源大调查战略性矿产勘查项目估算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简称333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简称3341资源量)。 2 引用标准 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DD2000-0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 DD2000-02固体矿产普查暂行规定 中地调函[2000]39号固体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成果指标释义 3 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3.1 333资源量:地质可靠程度为依据地表和深部工程见矿情况推断的、可行性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为内蕴经济的(即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次边际经济范围内的)资源量。 3.2 3341资源量:为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预测的资源量(334)中的一部分。其地质可靠程度为依据工程见矿情况和其它地质依据推测的、可行性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为内蕴经济的资源量。 4 地质研究程度 4.1 矿床地质研究程度 4.1.1 大致查明地层层序、岩性等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 4.1.2 大致查明主要构造的空间分布、发育程度及与成矿的关系。 4.1.3 大致查明岩浆岩的岩类、岩相、岩性特点及与成矿的关系。 4.1.4 大致查明变质作用的性质、强度、相带分布及其对矿床形成或改造的影响。 4.1.5 大致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围岩蚀变的种类、规模、强度、矿物组成、分带性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4.1.6 通过地质调查或与同类型矿山类比,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4.1.7 初步判断矿床的成因类型。 4.2 矿体地质研究程度 4.2.1 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物探、化探及探矿工程等勘查方法,大致掌握矿体的数量、形态、产状、规模,大致查明主要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特征。 4.2.2 大致查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初步划分矿石类型并大致了解其分布特征。大致查明有用组分、主要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含量、赋存状态及变化等矿石质量特征。 4.2.3 大致查明矿体围岩的地质特征。大致查明主要夹石的岩性、产状和形态变化。 4.2.4 根据矿石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粒度等特征,与邻区同类型矿山进行全面类比,或根据可选性试验结果,初步确定矿石具有工业利用价值。 4.2.5 初步确定矿石主要工业类型。 5 工程控制程度 5.1 333资源量:沿矿体走向有工程稀疏控制,沿倾向有深部工程了解,工程之间距离基本相当于目标矿种地质勘查规范中相应勘探类型、地质可靠程度为“控制的”时所推荐的工程间距放稀一倍(或基本相当于旧规范中C级储量工程间距放稀一倍),则工程所圈闭三维空间的矿体部分,估算为333资源量。 5.2 3341资源量:沿矿体二维方向有工程稀疏控制(大致相当于上述333资源量工程间距放稀一倍。矿体规模较小时可为单工程控制),并结合地质规律、矿床特征合理推测的或依据可靠的物探异常所圈定的范围内,估算为3341资源量。 333资源量的合理外推部分为3341资源量。 6 勘查工作质量 6.1 地质填图质量 地质填图应达到相应比例尺地质测量简测的精度要求。工程和重要地质点用仪器法或符合相应精度要求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进行测定。地理底图可采用相近的小比例尺地形图放大,并在地质填图工作中配合GPS测量进行校正。 6.2 地球物理测量、地球化学测量质量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量应符合相应规范要求。对圈定的异常按规范、规定要求进行了检查,结合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定义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定义 关注率:5012【大中小】 固体矿产资源:在地壳内或地表由地质作用形成具有经济意义的固体自然富集物,根据产出形式、数量和质量可以预期最终开采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其位置、数量、品位/质量、地质特征是根据特定的地质依据和地质知识计算和估算的。按照地质可靠程度,可分力查明矿产资源和潜在矿产资源。 查明矿产资源:是指经勘查工作已发现的固体矿产资源的总和。依据其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所获得的不同结果可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二类。 潜在矿产资源:是指根据地质依据和物化探异常预测而未经查证的那部分固体矿产资源。 矿产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1、预查:依据区域地质和 ( 或 ) 物化探异常研究结果、初步野外观测、极少量工程验证结果、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己知矿床类比、预测,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有足够依据时可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矿产资源。 2、普查:是对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物化探异常区,采用露头检查、地质填图、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及物化探方法,大致查明普查区内地质、构造概况;大致掌握矿体 ( 层 ) 的形态、产状、质量特征: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矿产的加工选冶性能已进行了类比研究。最终应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或圈定出详查区范围。 3、详查:是对普查圈出的详查区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及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比普查阶段密的系统取样,基本查明地质、构造、主要矿体形态、产状、大小和矿石质量,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矿石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类比或实验室流程试验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必要时,圈出勘探范围,并可供预可行性研究、矿山总体规划和作矿山项目建议书使用。对直接提供开发利用的矿区,其加工选冶性能试验程度,应达到可供矿山建设设计的要求。 4、勘探:是对已知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或经详查圈出的勘探区,通过加密各种采样工程,其间距足以肯定矿体 ( 层 ) 的连续性,详细查明矿床地质特征,确定矿体的形态、产状、大小、空间位置和矿石质量特征,详细查明矿体开采技术条件,对矿产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或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必要时应进行半工业试验,为可行性研究或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 地质可靠程度反映了矿产勘查阶段工作成果的不同精度。分为探明的、控制的、推断 的和预测的四种。 1、预测的: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在有足够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2、推断的 : 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 ( 矿点 ) 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那些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8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8.1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依据 8.1.1 地质可靠程度 8.1.1.1 预测的: 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在具有初步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8.1.1.2 推断的: 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等,也包括那些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矿体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度较低。 8.1.1.3 控制的: 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8.1.1.4 探明的: 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8.1.2 经济意义 8.1.2.1 经济的: 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确定的生产指标估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他条件也允许,即每年开采矿产品的平均价值能足以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或在政府补贴和(或)其他扶持措施条件下,开发是可能的。 8.1.2.2 边际经济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只有在将来由于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或政府给予其他扶持的条件下才可变成经济的。 8.1.2.3 次边际经济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技术进步,使成本降低后方能变为经济的。 8.1.2.4 内蕴经济的: 仅通过概略研究做了相应的投资机会评价,未做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由于不确定因素多,无法区分其是经济的、边际经济的,还是次边际经济的。 8.2 矿产资源/储量类型(附录A) 8.2.1 储量 8.2.1.1 可采储量(111): 是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按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开采、选冶、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估算的可采储量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适用范围、定义、分类、类型、编码等。 本标准适用于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各阶段编制设计、部署工作、计算储量(资源量)、编写报告;也适用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评估、登记、统计,制定规划、计划,制订固体矿产资源政策,编制矿产勘查规范、规定、指南;也可作为矿业权转让、矿产勘查开发筹资融资等活动中评价、计算矿产资源/储量的依据。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固体矿产资源:在地壳内或地表由地质作用形成具有经济意义的固体自然富集物,根据产出形式、数量和质量可以预期最终开采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其位置、数量、品位/质量、地质特征是根据特定的地质依据和地质知识计算和估算的。按照地质可靠程度,可分力查明矿产资源和潜在矿产资源。 2.1.1 查明矿产资源:是指经勘查工作已发现的固体矿产资源的总和。依据其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所获得的不同结果可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二类。 2.1.2潜在矿产资源:是指根据地质依据和物化探异常预测而未经查证的那部分固体矿产资源。 2.2矿产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2.2.1预查:依据区域地质和(或)物化探异常研究结果、初步野外观测、极少量工程验证结果、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己知矿床类比、预测,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有足够依据时可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矿产资源。 2.2.2普查:是对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物化探异常区,采用露头检查、地质填图、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及物化探方法,大致查明普查区内地质、构造概况;大致掌握矿体(层)的形态、产状、质量特征: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矿产的加工选冶性能已进行了类比研究。最终应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或圈定出详查区范围。 2.2.3详查:是对普查圈出的详查区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及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比普查阶段密的系统取样,基本查明地质、构造、主要矿体形态、产状、大小和矿石质量,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矿石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类比或实验室流程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07.03.08 为规范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写,依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17766-1999)、《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国家标准及《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等行业标准的要求,现就核实报告编写作如下规定: 一、矿产资源储量核实适用范围 凡因矿业权设置、变更、(出)转让或矿山企业分立、合并、改制等需对资源储量进行分割、合并或因改变矿产工业用途或矿床工业指标以及工程建设项目压覆等,致使矿区资源储量发生变化,需重新估算查明的资源储量或结算保有的(剩余、残留、压覆的)资源储量,应进行矿产资源储量核实,编制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煤炭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写适用本技术要求的基本原则。 二、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技术要求 (一)基本要求 1.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制委托人应提供全面、真实的核实所需的资料,并对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2.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制应由具有相应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承担,并对委托人提供的资料进行必要的现场检查和核实,对核实报告的真实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负责。 3. 核实报告应系统收集、整理矿区范围内相关的以往地质勘查、矿山开采、选矿、开采技术条件和矿山经营等各项资料,尤其是开采过程中取得的新资料、新认识,能够反映最新勘查、开发

和技术经济的研究成果。 4.核实工作一般以现有资料和已有的勘查、采矿工程为基础,开展必要的地质测量、取样、测试、化验等工作。如果核实区的勘查程度达不到核实目的要求的勘查程度,应补充地质勘查工程,并提交符合核实目的要求的勘查或补充勘查报告。 (二)具体要求 除收集整理矿区原有资料外,主要利用矿山现有探、采工程,调查矿区地质构造、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的变化,重点补充矿层厚度、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等方面资料,圈定采空区范围,核实矿区资源储量。视核实工作实际,开展以下主要地质工作: 1.地形地质图修测和测量工作 应利用原控制网点坐标成果,对发生变化的地形和地质现象进行修测,用全仪器法对采探工程实测。 2.开采(或采空)范围测量工作 应用仪器或半仪器法实测,以正确圈定范围。 3.编录与采样 对新增探、采矿的坑道、钻孔等工程,均应进行编录,研究矿层厚度等特征及其变化。按样品采集要求,用较原勘查工程控制网度加密的间距,对坑、钻、开采范围内矿层进行采样,控制矿层厚度及矿石质量。 4.采空区、压覆区的核实 采空区必须现场核实和边界勘定。压覆资源储量估算必须有批准文件为依据,对未经批准的事实压覆,应现场核实和边界勘定,按有关规范估算资源量。 5.样品化验与质量检查

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基础表(固体矿产)

XXXX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基础表 (固体矿产) 采矿权人名称: 矿山名称: 通讯地址: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 县(市、旗、区)乡(镇、街、路) 邮政编码:□□□□□□ 电话号码:□□□□-□□□□□□□□ E-mail: 填表人:填报单位负责人:(加盖单位章) 报出日期:年月日

□□□□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基础表(固体矿产)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或原组织机构代码:□□□□□□□□□□□□□□□□□□/□□□□□□□□-□ 采矿许可证号:许可证有效期:年月日止 矿山标示坐标:矿山所处行政区:行政区代码: 所属矿区(井田)名称:所属矿区(井田)编号:□□□□□□□□□-□□□ 2

XXXX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基础表(固体矿产) 填报说明 一、填报基本要求 1.本表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海域内从事石油、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地热及水气矿产以外的所有矿产采(选)矿生产活动的采矿权人(以下均对应“矿山企业”,指具有法人地位或具独立经济核算的单位),按《矿产资源统计管理办法》及本填报说明的规定填报。 2. 本表采用年度报送周期。采矿权人(矿山企业)必须在每年1月底前,将经专门人员填写、并经单位负责人审查同意签字盖章的本表格,通过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管理系统,报矿区所在地的县级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放射性矿产的,报送自然资源部。 3. 本表以采矿许可证范围为基本填报单元,由采矿权人填报。无论其生产规模大小都必须单独填报;一采矿权人(矿山企业)开办1个以上矿山的(一人多权的),必须一(权)证(采矿许可证)一表分别进行填报。 4.矿产资源储量应按下列顺序填报: (1)同一填报单元内有多种矿产并计算有矿产资源储量的,按主要矿产→共生矿产→伴生矿产的顺序,分别填写矿产资源储量(1~12栏)的内容。 (2)同一矿产在同一个填报单元内,有多个矿石工业类型、品级(牌号)的矿产资源储量时,应先合计填写该矿产的矿产资源储量(1~12栏)的内容,然后按矿石工业类型、品级(牌号)分别依次填写其矿产资源储量(3~13栏)的内容。 5.本报表各栏的填报内容与上一年度相比有重大变化的(包括变更主要开采矿种、开采方式、矿山企业名称、采矿权属、矿山所在地行政区划名称和代码以及重新评审备案矿产资源储量等),应在备注栏内详细说明。 二、指标解释及填写要求: (一)封面 采矿权人名称:指《采矿许可证》上所列的采矿权人名称全称。 矿山名称:指《采矿许可证》上所列的矿山名称全称。 通讯地址诸项:指采矿权人管理机关所在地的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及采矿权人管理机关电话号码、电子信箱。 填表人、填报单位负责人:是指采矿权人指定的填表人及填报单位的负责人,须签名或盖章、并加盖填报单位公章。填表人、填报单位负责人应熟悉掌握本矿山企业矿产资源储量及开发利用的动态情况,熟悉有关规定要求,全面、准确、及时地填报各项内容。 报出日期:填写填报单位负责人签章的日期。 (二)表格正文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或原组织机构代码:已经领取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单位必须填写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在填写时,要按照《营业执照》(证书)上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填写,未领取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照的,填写原组织机构代码。尚未领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单位,如有原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可填写组织机构代码证书上的代码;没有证书的,由统计部门赋予统计用临时代码,其中本部产业活动单位,可使用法人单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第9-16位,加“B”组成,或使用法人单位原组织机构代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计算基本公式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计算基本公式 一、矿体厚度计算 1、单工程矿体厚度 a 、真厚度m : m =L(sinα·sinβ·cosγ±cosα·cos β) 或 m =L(cosθsinβcos γ±sinθcosβ) 式中: m ——矿体真厚度; L ——在工程中测量的矿体假厚度; β——矿体倾角; α——切穿矿体时工程的天顶角(工程与铅垂线的夹角); θ——工程切穿矿体时的倾角或坡度(工程与水平线的夹角)。 γ——工程方位角与矿体倾斜方向的夹角。 注:上列两式中,凡工程倾斜方向与矿体倾斜方向相反时,此处用“+”号,反之用“-”号。 b 、水平厚度m s : m s =m/sinβ c 、铅垂厚度m v : m v = m/cosβ 2、平均厚度 a 、算术平均法 如果揭露矿体的勘探工程分布均匀、或者勘探工程分布不均匀,但其厚度变化无一定规律时,块段或矿体的平均厚度可用算术平均法计算: n m n m m m n ∑= ++= 21cp M 式中:M cp ——平均厚度; m 1、m 2……m n ——各工程控制的矿体厚度。 n ——控制工程数目。 b 、加权平均法 当厚度变化稳定并有规律的情况下,如果勘探工程不均匀时,平均厚度应用各工程控制的长度对厚度进行加权平均:

n m l l l l m l m l m n n n ∑= ++++= 212211cp M 式中L 1、L 2……L n ——各工程控制长度(相邻工程间距离各一半之和)。 二、平均品位的确定 1、单项工程平均品位计算 a 、算术平均法 在坑道、探槽或钻孔中连续取样的情况下,若样品长度相等,或不相等,但参予计算的样品较多,且样品分割长度与品位间无一定的依存关系时,应尽可能的使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平均品位: n n ∑= +++= C C C C C n 21cp 式中:C cp ——平均品位; C 1、C 2……C n ——各样品的品位; n ——样品数目。 b 、长度对品位进行加权平均 在坑道、探槽或钻孔中连续采样的情况下,若样品分割长度不等,且样品数量不多或分割长度与品位之间呈一定的依存关系时,应以取样长度对品位进行加权平均: ∑∑= ++++++= L CL L L L L C L C L C C 212211cp n n n 式中:C 1、C 2、……C n ——各个样品的品位; L 1、L 2、……L n ——各个样品的分割长度。 c 、取样点矿体厚度对品位进行加权平均 在沿脉工程中,当样品的平均品位与矿体厚度有一定的依存关系,但取样间距相等时,应用取样点矿体厚度对品位进行加权平均: ∑∑= ++++++= m m m m m m m m n n n C C C C C 212211cp 式中:C 1、C 2、……C n ——各取样点的平均品位; m 1、m 2、……m n ——各取样点的矿体厚度。 d 、取样点的控制长度对品位进行加权平均 在沿脉工程中,当矿体厚度变化很小,如果取样间距不等且品位变化较大时, 应用取样点的控制长度对品位进行加权(参照公式9-12): 式中:C 1、C 2、……C n ——各取样点的平均品位; L 1、L 2、……L n ——各取样点的矿体控制长度(相邻工程取样点间距各一半之和)。

矿产资源储量套改表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编码类类型编码含义 储量可采储量111 探明的经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预可采储量121 探明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预可采储量122 控制的经与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 基础储量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 探明的经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 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 探明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 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 控制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 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 探明的经可行性研究的次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 探明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次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控制的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 控制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次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 资源量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 探明的经可行性研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 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 探明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 控制的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 控制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 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 探明的经概率(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 控制的经概率(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推断的经概率(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预测的资源量334? 潜在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储量套改表 储量种类地质工程程度套改编码归类编码 储量级别勘查阶段 正在开采、基建矿区的单一、主要矿产储量及其已(能)综合回收利用的共、伴生矿产储量以及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而停采 的矿产储量A+B 勘探111 111 111b 111b C 勘探(112) 111 (112b) 111b 详查(112) 122 (112b) 122b D 勘探、详查、 普查 (113) 122 (113b) 122b 计划近期利用、推荐近期利用、可供边探边采矿区单一、主要矿产储量及其可综合回收利用的共、伴生矿产储量及1993年10月1日以后提交的勘探报告中属能利用(表内) a亚类矿产储量A+B 勘探 详查 121 121 121b 121b C 122 122 122b 122b D (123)122 普查(123b)122b (123) 333 因经济效益差、矿产品无销路、污染环境等而停建、停采,将来技术、经济及污染等条A+B 勘探 详查 2M11 2M11 C (2M12) 2M22

广西新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对应关系表

附件3 新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对应关系表 关于新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对应关系表的说明 一、查明矿产资源 1、储量 (1)“证实储量”对应GB/T17766-1999规范中的(111)、(121)。 “证实储量”是指经过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与之相当的技术经济评价,基于探明资源量而估算的储量。与可采储量(111)、预

可采储量(121)对应。 (2)“可信储量”对应GB/T17766-1999规范中的(121)(某些转换因素尚存在不确定性时)、(122)。 “可信储量”是指经过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与之相当的技术经济评价,基于控制资源量估算的储量;或某些转换因素尚存在不确定性时(转换因素主要包括采矿、加工选冶、基础设施、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区和政策等),基于探明资源量而估算的储量。与预可采储量(121)(某些转换因素尚存在不确定性时)、预可采储量(122)对应。 2、资源量 (1)“探明资源量”对应GB/T17766-1999规范中的(331)、(111b)、(121b)。 新分类的“探明资源量”是指在系统取样工程基础上经加密工程圈定并估算的资源量。与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对应。(111b)、(121b)虽经过可研、预可研,但因其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不能套改为新分类的“证实储量”或“可信储量”。 (2)“控制资源量”对应GB/T17766-1999规范中的(332)、(122b)。 新分类的“控制资源量”是指经系统取样工程圈定并估算的资源量。与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对应。(122b)虽经过预可研,但因其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不能套改为新分类的“可信储量”。 (3)“推断资源量”对应GB/T17766-1999规范中的(333)。 新分类的“推断资源量”是指经稀疏取样工程圈定并估算的资源量,以及控制资源量或探明资源量外推部分。与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对应。 二、潜在矿产资源 “潜在矿产资源”对应GB/T17766-1999规范中的(334)?。 “潜在矿产资源”是指未查明的矿产资源,是根据区域地质研究成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

国体矿产资源储量各估算方法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 1储量估算方法的定义: 估算方法:是指矿产资源埋藏量估算过程中,各种参数及其资源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软件的统称。由于矿产资源赋存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要研究适合的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矿产资源划分为三大大类:第一类是固体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煤:第二类是石油天然气、天然气、煤层气资源;第三类是地下水资源。 2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放法的主要种类: (1)传统方法,据计算单元划分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断面法和块段法两种。 断面法进一步分为:平行断面法、不平行断面法。垂直断面法,有分为勘探线剖面法和先储量计算法。 块段法:依据块段划分依据的不同,分为:地质块段法。开采块段法法、最近地区法、三角形法。等值线法、等高线法等。 地质断块法,是勘探阶段计算资源储量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将矿体投影到某个方向的平面上,按照矿石类型,品级,地质可靠程度的不同,并根据勘查工程分布特点,将其划分为若干各块段,分别计算资源储量并累加。这类方法,通常用于勘查工程分布比较均匀、勘查技术手段比较单一(以钻探为主)、勘查工程没有严格按照勘探线布置的矿区

的资源储量计算。 地质块段发按其投影方向的不同,还可分为垂直纵投影法、水平投影法和倾斜投影法。垂直纵投影法适用于陡倾斜的矿体:水平投影法适用于产状平缓的矿体;倾斜投影法通常选择矿体倾斜面为其投影方向,理论上讲,适用中等倾斜矿体,但因其计算过程较为繁琐,一般不常应用。 (2)克立格法 克立格法,是由南非地质学家克里格创立的,它以地质统计学理论为基础。目前西方国家在矿业筹资、股票上市、矿业权交易过程中,基本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评价矿产资源,估计矿产资源储量。地质统计学方法,是一套方法传统。目前在我国应用的主要有:二维及三维普通克里格法,二维对数正态泛克立格法、二维指示克立格法、二维及三维协同克立格法以及三维泛克立格法。 (3)SD法(最佳结构曲线断面积分储量计算法) SD法是在原国家科委和地矿部支持下,我国自行研制的一种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该方法以断面结构为核心,以最佳结构地质变量为基础,利用Spline函数和动态分维几何为工具,进行矿产资源储量的计算。其最具特色的内容是根据SD精度法所确定的SD审定法基础,从定量角度定义矿产资源勘查工程控制程度和资源储量精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