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第一版)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第一版)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第一版)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第一版)

《中药学》

主编高学敏

(以下按姓氏笔画为序)

副主编张廷模张俊荣郭建生

编委于虹任汉阳刘树民曲京峰

宋捷民张冰杨柏灿邱颂平

周祯祥胡锡琴钟赣生唐德才

部守琴崔撼难

主审王永炎颜正华

全国各地常用中药538味,掌握药133味,熟悉药94味,了解药106味,参考药149味,附药56味。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第一版)”

《中药学》目录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第一节产地

第二节采集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第一节炮制目的

第二节炮制方法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第一节四气

第二节五味

第三节升降浮沉

第四节归经

第五节毒性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

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剂量

第二节用法附篇:

1.中药的命名与分类

2.中药的化学成分与疗效的关系

3.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各论

第八章解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麻黄

桂枝

紫苏(附药:紫苏梗)

生姜(附药:生姜汁、生姜皮)

香薷

荆芥

防风

羌活

白芷

细辛

藁本

苍耳子(附药:苍耳草)

辛夷

葱白

鹅不食草

胡荽

柽柳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菊花

蔓荆子

柴胡

升麻

葛根(附药:葛花)

淡豆豉(附药:大豆黄卷)

浮萍

木贼

第九章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石膏

寒水石

知母

芦根

天花粉

竹叶

淡竹叶

鸭跖草

栀子

夏枯草

决明子

谷精草

密蒙花

青葙子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黄芩

黄连

黄柏

龙胆

秦皮

苦参

白鲜皮

苦豆子

三棵针

马尾连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附:忍冬藤)

连翘

穿心莲

大青叶

板蓝根

青黛

贯众

蒲公英

紫花地丁

野菊花

重楼

拳参

漏芦

土茯苓

鱼腥草

金荞麦

红藤

败酱草(附:墓头回)

射干

山豆根(附:北豆根)

马勃

青果

锦灯笼

金果榄

木蝴蝶

白头翁

马齿苋

鸦胆子

地锦草

委陵菜

翻白草

半边莲

白花蛇舌草

山慈菇

熊胆

千里光

白蔹

四季青

绿豆(附药:绿豆衣)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玄参

牡丹皮

赤芍

紫草(附药:紫草茸)

水牛角

第五节清虚热药

青蒿

白薇

地骨皮

银柴胡

胡黄连

第十章泻下药

第一节攻下药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第二节润下药

火麻仁

郁李仁

松子仁

第三节峻下逐水药

甘遂

京大戟(附药:红芽大戟)

芫花

商陆

牵牛子

巴豆

千金子

第十一章祛风湿药

第一节祛风寒湿药

独活

威灵仙

川乌(附药:草乌)

蕲蛇(附药:金钱白花蛇)

乌梢蛇(附药:蛇蜕)

木瓜

蚕沙

伸筋草

寻骨风

松节

海风藤

青风藤

丁公藤

昆明山海棠

雪上一枝蒿

路路通

第二节祛风湿热药

秦艽

防己

桑枝

豨莶草

臭梧桐

海桐皮

络石藤

雷公藤

老鹳草

穿山龙

丝瓜络

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

桑寄生

狗脊

千年健

雪莲花(附药:天山雪莲花)

鹿衔草

石楠叶

第十二章化湿药

藿香

佩兰

苍术

厚朴(附药:厚朴花)

砂仁(附药:砂仁壳)

豆蔻(附药:豆蔻壳)

草豆蔻

草果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

茯苓(附药:茯苓皮、茯神)

薏苡仁

猪苓

泽泻

冬瓜皮(附药:冬瓜子)

玉米须

葫芦

香加皮

枳椇子

泽漆

蝼蛄

荠菜

第二节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附药:车前草)

滑石

关木通(附药:川木通)

通草

瞿麦

萹蓄

地肤子

海金沙(附药:海金沙藤)

石韦

冬葵子

灯心草

萆薢

第三节利湿退黄药

茵陈

金钱草

虎杖

地耳草

垂盆草

鸡骨草

珍珠草

第十四章温里药

附子

干姜

肉桂

吴茱萸

小茴香(附药:八角茴香)

丁香(附药:母丁香)

高良姜(附药:红豆蔻)

胡椒

花椒

荜茇

荜澄茄

第十五章理气药

陈皮(附药: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

青皮

枳实(附药:枳壳)

木香

沉香

檀香

川楝子

乌药

青木香

荔枝核

香附

佛手

香橼

玫瑰花

绿萼梅

娑罗子

薤白

天仙藤

大腹皮

甘松

九香虫

刀豆

柿蒂

第十六章消食药

山楂

神曲

麦芽

稻芽(附药:谷芽)

莱菔子

鸡内金

鸡矢藤

隔山消

阿魏

第十七章驱虫药

使君子

苦楝皮

槟榔

南瓜子

鹤草芽

雷丸

鹤虱

榧子

芜荑

第十八章止血药

第一节凉血止血药

小蓟

大蓟

地榆

槐花(附药:槐角)

侧柏叶

白茅根

苎麻根

羊蹄

第二节化瘀止血药

三七

茜草

蒲黄

花蕊石

降香

第三节收敛止血药

白及

仙鹤草

紫珠

棕榈炭

血余炭

藕节

檵木

第四节温经止血药

艾叶

炮姜

灶心土

第十九章活血化瘀药

第一节活血止痛药

川芎

延胡索

郁金

姜黄

乳香

没药

五灵脂

夏天无

枫香脂

第二节活血调经药

丹参

红花(附药:番红花)

桃仁

益母草

泽兰

牛膝

鸡血藤

王不留行

月季花

凌霄花

第三节活血疗伤药

土鳖虫

马钱子

自然铜

苏木

骨碎补

血竭

儿茶

刘寄奴

第四节破血消癥药

莪术

三棱

水蛭

虻虫

斑蝥

穿山甲

第二十章化痰止咳平喘药第一节温化寒痰药

半夏(附药:水半夏)

天南星(附药:胆南星)

白附子(附药:关白附)

白芥子

皂荚(附药:皂角刺)

旋覆花(附药:金沸草)

白前

猫爪草

第二节清化热痰药

川贝母

浙贝母

瓜蒌

竹茹

竹沥

天竺黄

前胡

桔梗

胖大海

海藻

昆布

黄药子

海蛤壳

海浮石

瓦楞子

礞石

第三节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附药:甜杏仁)

紫苏子

百部

紫菀

款冬花

马兜铃

枇杷叶

桑白皮

葶苈子

白果(附药:银杏叶)

矮地茶

洋金花

华山参

罗汉果

满山红

胡颓子叶

第二十一章安神药

第一节重镇安神药

朱砂

磁石

龙骨(附药:龙齿)

琥珀

第二节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

柏子仁

灵芝

缬草

首乌藤

合欢皮(附药:合欢花)

远志

第二十二章平肝息风药

第一节平抑肝阳药

石决明

珍珠母

牡蛎

紫贝齿

代赭石

刺蒺藜

罗布麻

生铁落

第二节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附药:山羊角)

牛黄

珍珠

钩藤

天麻(附药:密环菌)

地龙

全蝎

蜈蚣

僵蚕(附药:僵蛹、雄蚕蛾)

第二十三章开窍药

麝香

冰片

苏合香

石菖蒲

第二十四章补虚药

第一节补气药

人参

西洋参

党参

太子参

黄芪

白术

山药

白扁豆(附药:扁豆衣、扁豆花)

甘草

大枣

刺五加

绞股蓝

红景天

沙棘

饴糖

蜂蜜

第二节补阳药

鹿茸(附药:鹿角、鹿角胶、鹿角霜)紫河车(附药:脐带)

淫羊藿

巴戟天

仙茅

杜仲

续断

肉苁蓉

锁阳

补骨脂

益智仁

菟丝子

沙苑子

蛤蚧

核桃仁

冬虫夏草

胡芦巴

韭菜子

阳起石

紫石英

海狗肾(附药:黄狗肾)

海马

哈蟆油

羊红膻

第三节补血药

当归

熟地黄

白芍

阿胶

何首乌

龙眼肉

楮实子

第四节补阴药

南沙参

北沙参

百合

麦冬

天冬

石斛

玉竹

黄精

明党参

枸杞子

墨旱莲

女贞子

桑椹

黑芝麻

龟甲

鳖甲

第二十五章收涩药

第一节固表止汗药

麻黄根

浮小麦(附药:小麦)

糯稻根须

第二节敛肺涩肠药

五味子

乌梅

五倍子

罂粟壳

诃子

石榴皮

肉豆蔻

赤石脂

禹余粮

第三节固精缩尿止带药

山茱萸

覆盆子

桑螵蛸

金樱子

海螵蛸

莲子(附药:莲须、莲房、莲子心、荷叶、荷梗)

芡实

刺猬皮

椿皮

鸡冠花

第二十六章涌吐药

常山

瓜蒂

胆矾

第二十七章攻毒杀虫止痒药

雄黄

硫黄

白矾

蛇床子

蟾酥(附药:蟾皮)

樟脑

木鳖子

土荆皮

蜂房

大蒜

第二十八章拔毒化腐生肌药

升药

轻粉

砒石

铅丹

炉甘石

硼砂

附篇:临床常见百种病证用药简介

附录一:药名笔画索引附录二:药名拼音索引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药学》

总论

中药的发明和应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

维护我国人民健康、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五代韩保昇也说:“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言本草者,草类药为最多也。”因此,自古相沿把中药称本草。此外,还有草药一词,系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院应用不太普遍,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还有中草药一词,实则是指中药和草药的混称。由此可见,草药、中草药与中药、本草没有质的区别,为避免混淆,应统一于中药一词的概念中。所谓民族药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其药源与中药基本相同,它是在吸收中医药学及国外医药学相关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又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具有本民族医药学特色和较强地域性的药物,如藏药、蒙药、维药、傣药、苗药、彝药等,广而言之,民族药与中药同样都是中国传统医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成药则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中成药也就是中药复方或单方使用的成品药剂,自然也是中国传统医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把中药称为本草,自然也就把记载中药的典籍中药学称为本草学,传统本草学近代始称中药学,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中药学又形成了中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栽培学、中药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中药鉴定学、中成药学等多个学科。所谓中药学就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中药学是中医院校的骨干学科,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同时也创造了医药。中药的发现和应用以及中药学的产生、发展,和祖国医学一样,都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实践过程。

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由于饥不择食,不可避免地会误食一些有毒甚至剧毒的植物,以致发生呕吐、腹泻、昏迷甚至死亡等中毒现象;同时也可因偶然吃了某些植物,使原有的呕吐、昏迷、腹泻等症状得以缓解甚至消除。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口尝身受,逐步积累了辨别食物和药物的经验,也逐步积累了一些关于植物药的知识,这就是早期植物药的发现。当进入氏族社会后,由于弓箭的发明和使用,使人们进入了狩猎和捕鱼为重要生活来源的渔猎时代,人们在吃到较多的动物的同时,也相应地发现了一些动物具

有治疗作用,这就是早期动物药的发现。至氏族社会后期,进入农业、畜牧业时代,由于种植、饲养业的发展,发现了更多的药物,这样用药的知识也不断丰富,从而形成了早期的药物疗法。因此可以说,中药的起源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故《淮南子·修务训》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神农尝百草”虽属传说,但客观上却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由渔猎时代过渡到农业、畜牧业时代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实践过程,也是药物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随着历史的递嬗,社会和文化的演进,生产力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们对于药物的认识和需求也与日俱增。药物的来源也由野生药材、自然生长逐步发展到部分人工栽培和驯养,并由动、植物扩展到天然矿物及若干人工制品。用药知识与经验也愈见丰富,记录和传播这些知识的方式、方法也就由最初的“识识相因”、“师学相承”、“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

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人工酿酒和汤液的发明与应用,对医药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酒是最早的兴奋剂(少量用之)和麻醉剂(多量用之),更能通血脉、行药势,并可用作溶剂,后世用酒加工炮制药物也是常用辅料之一。随着人们医药知识的日益丰富,用药经验和药物品种的逐渐增多,为从单纯的用酒治病发展到制造药酒准备了条件。甲骨文中即有“鬯其酒”的记载。据汉·班固《白虎通义·考黜篇》注释:“鬯者,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酿之成为鬯。”可见,“鬯其酒”就是制造芳香的药酒。酒剂的使用,有利于提高药物的疗效,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仅《内经》所存十三首方中即有四个酒剂,《金匮》、《千金方》、《外台秘要》、《圣惠方》、《本草纲目》等书中有更多内、外用酒剂,故后世有“酒为百药之长”之说。酒剂的发明与应用对推动医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进入奴隶社会,手工业逐步发达。夏代已有精致的陶釜、陶盆、陶碗、陶罐等陶制器皿,殷商时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陶器更是得到了广泛使用,同时对食品加工的知识也不断丰富和提高。这些都为汤液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相传商代伊尹创制汤液。伊尹,商初人,善于烹任,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中谓:“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资治通鉴》谓伊尹“闵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浊重,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伊尹既精烹任,又兼通医学,说明汤液的发明与食物加工技术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汤液的出现,不但服用方便,提高了疗效,且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复方药剂的发展。因此汤剂也就作为中药最常用的剂型之一得以流传,并得到不断的发展。

我国药学发达很早,正式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的西周时代(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年)。如《尚书·说命篇》云:“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周礼·天官冢宰下》谓:“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以及“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据汉代郑玄注:“五药,草、木、虫、石、谷也。”所谓“五药”,并非指五种具体药物,可能是当时对药物的初步归纳。《诗经》是西周时代的文学作品,也可以说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具体药物的书籍。书中收录100多种药用动、植物名称,如苍耳,芍药、枸杞、鲤鱼、蟾蜍等,并记载了某些品种的采集、性状、产地及服用季节等。当然书中所载百余种动植物当时是否入药尚有待考证,但后世许多本草书籍中都将之作为药用。《山海经》是记载先秦时期我国各地名山大川及物产的一部史地书。它和《诗经》一样,并非药物专著,但却记载了更多的药物,并明确指出了药物的产地、效用和性能,说明人们对药物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山海经》记载药物的统计,各家有所差异,一般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动物药67种,植物药52种,矿物药3种,水类1种,另有3种不详何类,共计126种。服法方面有内服(包括汤服、食用)和外用(包括佩带、沐浴、涂抹等)的不同。所治病种达31种之多,包括内、

外、妇、眼、皮肤等科疾患。而其中有关补药和预防的记载,反映了当时我国古代预防医学思想萌芽。可见当时药物的知识已相当丰富。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文化的提高,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的医家,以朴素的、唯物的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人和自然的统一观,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黄帝内经》的问世,奠定了我国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对中药学的发展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藏气法时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等,奠定了四气五味学说的理论基础;《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人牌,是为五入”是中药归经学说之先导;《素问·六微旨大论》“升降出人,无器不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厚者为阴,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厚者为阳,薄者为阳中之阴”等,是后世中药升降浮沉学说的理论依据。同时《内经》中所提出的五脏苦欲补泻及五运六气与用药的关系,对中药的临床应用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其成书年代与《内经》同时或更早的1975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虽然并非药物专著,但用药却达240余种之多,医方280多个,所治疾病涉及内、外、妇、五官等科。其载药数目之多,复方用药之早,所治疾病之广,足见先秦时期用药已具相当规模了。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内外交通的日益发达,特别是张骞、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西域的番红花、葡萄、胡桃等药材不断输入内地;少数民族及边远地区的犀角、琥珀、麝香及南海的荔枝、龙眼等已逐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从而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西汉初年已有药物专书流传民间,如《史记·仓公列传》称吕后8年(公元前180年)公乘阳庆传其弟子淳于意《药论》一书;《汉书·楼护传》谓:“护少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汉书·平帝纪》云:“元始五年(公元5年)徵天下通知……本草以及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遣至京师。”可见秦汉时期已有本草专著问世,并有众多的本草教授,本草学的发展已初具规模,遗憾的是专门的本草文献未能遗留下来。

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当推《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一般认为该书约成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公元前一世纪~公元一世纪),一说是该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二世纪)。全书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按药物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功能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中品120种,功能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当斟酌使用;下品125种,功专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神农本草经》序论中还简要赅备地论述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辨证用药原则、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多种剂型,并简要介绍了中药的产地、采集、加工、贮存、真伪鉴别……,为中药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书中新载药物大多朴实有验,至今仍然习用,如常山抗疟、苦楝子驱虫、阿胶止血、乌头止痛、当归调经、黄连治痢、麻黄定喘、海藻治瘿等等。可以说,《本经》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第一次大总结,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的编写基础,是我国最早的珍贵药学文献,被奉为四大经典之一,它对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经》成书之后,沿用500余年,原著在唐初已失传,但它的内容仍然保留在历代本草之中。现存的各种版本都是经明清以来学者考订、辑佚、整理而成的,其中著名的有孙星衍、孙冯翼同辑本、顾观光辑本和日本森立之辑本。

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年~581年):自《神农本草经》成书以后,历经后汉、三国、两晋至南齐,由于临床用药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外通商和文化交流,使西域南海诸国的药物如乳香、苏合香、沉香等香料药输入我国,新的药物品种逐渐增多,并陆续有了零星记载,对原有的药物功效也有了新的认识、增加了药物的治疗面。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部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与原来的记述不尽相尽,因此,梁·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在整理

注释经传抄错简的《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又增加汉魏以来名医的用药经验(主要取材于《名医别录》),撰成《本草经集注》一书,“以朱书神农,墨书别录”,小字加注的形式,对魏晋以来三百余年间中药学的发展做了全面总结。全书七卷,载药730种,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改变了“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木不分,虫兽无辨”的现象。对药物的形态、性味、产地、采制、剂量、真伪辨别等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强调药物的产地与采制方法和其疗效具有密切的关系。该书还首创“诸病通用药”,分别列举80多种疾病的通用药物,如治风通用药有防风、防己、秦艽、川芎等,治黄疸通用药有茵陈、栀子、紫草等,以便于医生临证处方用药。此外本书还考定了古今用药的度量衡,并规定了汤、酒、膏、丸等剂型的制作规范。本书是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第二部本草名著,它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的雏形,惜流传至北宋初即逐渐亡佚,现仅存敦煌石窟藏本的序录残卷,但其主要内容仍可在《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中窥测。近代有尚志钧重辑本。

南朝刘宋时代(公元420~479年)雷敩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该书系统地介绍了300种中药的炮制方法,提出药物经过炮制可以提高药效,降低毒性,便于贮存、调剂、制剂等。此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书中记载的某些炮制方法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此时我国南北统一,经济文化繁荣,交通发达,外贸增加,印度、西域药品输入日益增多,从而推动了医药学术的迅速发展,加之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成书之际,正处于南北分裂时期,对北方药物情况了解不够,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有必要对本草做一次全面的整理、总结。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布了经政府批准,由长孙无忌、李勣领衔编修,由苏敬实际负责,23人参加撰写的《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全书卷帙浩繁,共54卷,收药844种(一说850种),新增药物114种(一说120种),由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组成,分为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米谷、有名未用等九类。在编写过程中唐政府通令全国各地选送当地道地药材,作为实物标本进行描绘。从而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并茂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本书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尊重经典又不拘泥,在保持《神农本草经》原文的基础上,对古书未载者加以补充、内容错讹者重新修定。书中既收集了为民间所习用的安息香、龙脑香、血竭、诃黎勒、胡椒等外来药,同时又增加了水蓼、葎草、山植、人中白等民间经验用药,且药物分类也较《本草经集注》多两类。可见本书内容丰富,取材精要,具有高度的科学价值,反映了唐代本草学的辉煌成就,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的格局。它不仅对我国而且对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快流传到国外。如公元731年即传入日本,并广为流传,日本律令《延喜式》即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的记载。由于《新修本草》是由国家组织修定和推行的,因此是它也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比公元15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800余年。本书现仅存残卷的影刻、影印本,但其内容保存于后世本草及方书中,近年有尚志钧重辑本问世。

此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陈藏器深入实际,搜集了《新修本草》所遗漏的许多民间药物,对《新修本草》进行了增补和辨误,编写成《本草拾遗》。此书扩展了用药范围,仅矿物药就增加了110多种,且其辨识品类也极为审慎,全书增加药物总数尚无定论,然仅《证类本草》引用就达488种之多,为丰富本草学的内容作出了贡献。他还根据药物功效,提出宣、通、补、泻、轻、重、燥、湿、滑、涩十种分类方法,对后世方药分类产生了很大影响。

至五代(公元935~960年),翰林学士韩保昇等受蜀主孟昶之命编成《蜀本草》。它也以《新修本草》为蓝本,参阅有关文献,进行增补注释,增加了新药,撰写了图经。该书对药品的性味、形态和产地做了许多补充,绘图也十分精致,颇具特点,李时珍谓“其图说药

物形状,颇详于陶(弘景)、苏(敬)也。”故本书常为后人编纂本草时所引用,是一部对本草学发展有影响的书籍。

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宋代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给中国和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由于临床医学的进步,促进了药物学的发展。药品数量的增加,功效认识的深化,炮制技术的改进,成药应用的推广,使宋代药学发展呈现了蓬勃的局面。

开宝元年(公元973年)刘翰、马志等奉命在《新修本草》、《蜀本草》的基础上修改增定宋代第一部官修本草《开宝新详定本草》,次年发现其仍有遗漏和不妥之处,经李昉、制知浩等重加校定,较《新修本草》增加药物133种,合计983种,名《开宝重定本草》,苏颂称本书“其言药性之良毒。性之寒温,味之甘苦,可谓备且详矣。”

经过八十多年的时间,嘉祐二至五年(公元1057~1060年),又出现了第三部官修本草,即《嘉祐补注神农本草》。此书由掌禹锡、林亿、苏颂等人编写,以《开宝重定本草》为蓝本,附以《蜀本草》、《本草拾遗》等各家之说,书成21卷,较《开宝本草》增加新药99种,合计载药1082种,采摭广泛,校修恰当,对药物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由苏颂将经国家向各郡县收集所产药材实图及开花、结果、采收时间、药物功效的说明资料,以及外来进口药的样品,汇总京都,编辑成册,名曰《本草图经》。全书共21卷,考证详明,颇具发挥。本书与《嘉祐本草》互为姊妹篇。元祐七年(公元1062年)陈承将两书合编起来,附以古今论说及个人见解(名《别说》),故名《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图经》。上述诸本草均已亡佚,然其内容仍可散见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后世本草中。

宋代本草学的代表作当推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唐氏为四川名医,家乡盛产药材。他医技高超,深入群众,为人治病,往往不计报酬,只求良方,从而搜集了大量古今单方、验方。他治学广泛,学识渊博,整理了经史百家246种典籍中有关药学的资料,在《嘉祐本草》、《本草图经》的基础上,于公元1082年撰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全书33卷,载药1558种,较前增加476种,附方3000余首。方例是药物功能的直接例证,每味药物附有图谱,这种方药兼收,图文并重的编写体例,较前代本草又有所进步,且保存了民间用药的丰富经验。每药还附以制法,为后世提供了药物炮炙资料。他广泛引证历代文献,保存了《开宝本草》、《日华子本草》、《嘉祐本草》等佚书内容。本书不仅切合实际,而且在集前人著作大成方面作了极大贡献,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古代方药的宝贵文献,本书使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格局臻与完备,起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证类本草》沿用500多年,从大观2年(公元1108年)出版的《经史证类大观本草》(简称《大观本草》、政和6年(公元1116年)出版的《政和新修证类备用本草》(简称《政和本草》,以及南宋绍兴29年(公元1159年)出版的《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绍兴本草》),直到金元时期(公元后1302年)出版的《经史证类大全本草》等,都是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稍加修订补充而成的官修本草著作。这些著作,历代不断地复刻重刊,直到明代《本草纲目》问世后,才逐渐地代替了它。作为本草学范本的《证类本草》,不仅完成了当时的历史使命,并为《本草纲目》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直到现代,它仍然是我们研究中药必备的重要参考书目之一。

元代忽思慧于1330年编著的《饮膳正要》是饮食疗法的专门著作。书中对养生避忌、妊娠食忌、高营养物的烹调法、营养疗法、食物卫生、食物中毒都有论述,介绍了不少回、蒙民族的食疗方法,至今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另外,这一时期药性理论发展较大,研究药性理性著名的医籍有寇宗奭的《本草衍义》、王好古的《汤液本草》、张元素的《医学启源》及《珍珠囊》等。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由于中外交流日益频繁,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医药知识不

断丰富,沿用已久的《证类本草》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需进一步的总结和提高。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肩负时代的使命,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参考了800多部医药著作,对古本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整理总结。他边采访调查,边搜集标本,边临床实践,经过长期的考查、研究、历时27年,三易其稿,终于在公元1578年完成了200多万字的中医药科学巨著《本草纲目》(简称《本草纲目》)。该书共52卷,载药1892种,改绘药图1160幅,附方11096首,新增药物374种,其中既收载了醉鱼草、半边莲、紫花地丁等一些民间药物,又吸收了番木鳖、番红花、曼陀罗等外来药物,大大地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本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在文前编辑了序例,介绍历代诸家本草,证经史百家书目、七方、十剂、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引经报使、配伍、禁忌、治法、治则等内容,全面总结了明以前药性理论内容,保存了大量医药文献。其百病主治药,既是临床用药经验介绍,又是药物按功效主治病证分类的楷模。本书按自然属性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6 2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这种按“从贱至贵”的原则,即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基本上符合进化论的观点,因而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它比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一书要早170多年。《本草纲目》中的每一味药都按释名、集解、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分别叙述。详细地介绍了药物名称的由来和含义、产地、形态、真伪鉴别、采集、栽培、炮制方法、性味功能、主治特点。尤其是发明项下,主要是介绍李时珍对药物观察、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新发现、新经验,这就更加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对药物的记载分析,尽量用实物说明和临床验证作出审慎的结论,内容精详,实事求是,突出了辨证用药的中医理法特色。本书在收集历代本草精华的同时,对其错误之处也做了科学的纠正,如对“葳蕤、女葳二物而并入一条”、“南星、虎掌一物而分二种”、“以兰花为兰草”、“以卷丹为百合”等等都做了准确的更正。并通过他的临床实践和药物研究,对某些药物的功效作了新的概括,如土茯苓治梅毒、延胡索止痛、曼陀罗麻醉、常山截疟、银花疗痈等,都做了证实和肯定。由于本书不仅总结了我国十六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知识,而且还广泛介绍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冶金学等多学科知识,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本草学范围,自1596年在南京印行后,很快风行全国,十七世纪即流传到国外,先后被译成朝、日、拉丁、英、法、德、俄等多种文字,成为不朽的科学巨著,是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的范本,是我国科技史上极其辉煌的硕果,在世界科技史永放光辉。

明代的专题本草取得了瞩目成就。炮制方面,缪希雍的《炮炙大法》是明代影响最大的炮制专著,书中所述的“雷公炮制十七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炮制方法不断完善的同时,炮制技术也不断提高。明末的《白猿经》记载了用新鲜乌头榨汁、日晒、烟熏,使药面上结成冰,冰即是乌头碱的结晶,比起十九世纪欧洲人从鸦片中提出吗啡——号称世界第一种生物碱还要早100多年。食疗方面,朱橚的《救荒本草》(1406年)为饥馑年代救荒所著,书中将民间可供食用的救荒草木,按实物绘图,标明出产环境、形态特征、性味及食用方法。本书既扩大了食物资源,又丰富了植物学、本草学内容,有一定科学价值。药用植物方面,李中立于公元1612年编著的《本草原始》,对本草名实、性味、形态加以考证,绘图逼真,注重生药学的研究。地方本草方面,兰茂(公元1397~1476年)编著的《滇南本草》,是一部专门记载云南地区药物知识的地方本草。

清代(公元1644~1911年):在《本草纲目》的影响下,研究本草之风盛行。一是由于医药学的发展,进一步补充修订《本草纲目》的不足,如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二是配合临床需要,以符合实用为原则,由博返约,对《本草纲目》进行摘要、精减、整理工作,如汪昂的《本草备要》、吴仪洛的《本草从新》等;三是受考据之风影响,从明末至清代,不少学者从古本草文献中重辑《神农本草经》,如孙星衍、顾观光等人的辑本,不少医家还对《神农本草经》作了考证注释工作,如《本经逢原》。

《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为赵学敏所著,全书共十卷,载药921种,在《本草纲目》之外新增药物716种。按《本草纲目》16部分类,除人部外,把金石分为两部,又增藤、花两部,共18部。补充了太子参、于术、西洋参、冬虫夏草、银柴胡等临床常用药;及马尾连、金钱草、独角莲、万年青、鸦胆子等疗效确切的民间草药;同时还收集了金鸡勒、香草、臭草等外来药,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它不仅拾《本草纲目》之遗,而且对《本草纲目》已载药物治疗未备、根实未祥者,也详加补充。卷首列正误34条,对《本草纲目》中的错误加以订正。他在《本草纲目》的基础上创造性发展了本草学,出色的完成了我国本草学第六次大总结,他是继李时珍之后我国又一位伟大的药物学家。

以《本草纲目》为基础,删繁就简,切合实用的本草著作有刘若金的《本草述》(1666年)。全书32卷,依《本草纲目》分类法,集691种常用药,重点介绍药性特点及临床应用,引证各家论述,参以已见,是一部很有影响的著作。杨时泰将本书再次精减整理,编辑成《本草述钩元》。汪昂的《本草备要》(1694年),全书8卷,从《本草纲目》选录478种临床常用药,概述性味、主治功用,附图400余幅,在凡例和药性总义中阐述汪氏见解,卷帙不繁,内容精炼,广为流传。吴仪洛的《本草从新》(1757年)为补订《本草备要》而作,载药721种,除介绍性味、主治外,对辨伪、修治也有论述,内容更加完善,深受医家喜爱。《得配本草》(1761年)为严西亭所著,全书十卷,附药考一篇,选自《本草纲目》647种药,除论述药性主治外,重点详述各药之间的相互配伍应用,是一部探讨中药配伍规律的本草。黄宫绣的《本草求真》(1769年),十卷,载药520种,上篇详述药物形态、性味、功用等,下编阐述脏腑病证主药、六淫病证主药、药物总义等内容,也是切合临床实际的本草。此外,王子接的《得宜本草》、黄元御的《玉楸药解》都是属于这类由繁返约的本草。

从历代医药文献中重辑《神农本草经》,现行版本有孙星衍、孙冯翼合辑本(1799年),三卷,载药365种,取材于《证类本草》,并校以《太平御览》等,每药正文之后,增加了《吴普本草》、《名医别录》及其它文献资料,是一部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重辑本。顾观光辑本(1844年),四卷,也取材于《证类本草》,按《本草纲目》所载“本草经药物目录”编排,除考证书中条文外,对药物也作了一些校勘,虽不如孙本完善,但突出了用药原则,是本书特点。再有日本森立之辑本(1854年),三卷,考异一卷。书中药品次序、文字均系采自《新修本草》,并参考了《千金方》、《医心方》及日本《本草和名》等书而辑成,载药357种。因《新修本草》所收《神农本草经》的资料最接近原书内容,故森立之所辑原文也最可靠,同时所附考异一卷,引证广博而严谨,很有学术价值,这是迄今较为完善的辑本。此外,还有明·卢复、清·黄奭等辑本,对学习研究《神农本草经》都有参考价值。

注释发挥《神农本草经》的著作,明末(1625年)缪希雍即写成《神农本草经疏》。全书30卷,载药490味,据经以疏义,缘义以致用,互参以尽其长,简误以防其失,以《神农本草经》、《别录》等主要文献为依据,结合临床实际、注释、订正、阐明药性,多有发挥,并附各家主治、配方、禁忌等内容,是部很有影响的本草学著作,故前人有“经疏出而本草亡”的赞誉。继《神农本草经疏》之后,清代有邹澍的《本经疏证》(1837年)、《本经续要》(1840年),作者以《神农本草经》为主,以《别录》、《唐本草》和《本草图经》为辅,取《伤寒》、《金匮》、《千金》、《外台》各书古方,交互参考,逐一疏解。他以经方解释《本经》,用《本经》分析古方,注疏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对研究《本经》和汉、唐经方、古方颇有影响。张璐的《本经逢原》(1695年),四卷,以《神农本草经》为基础,载药700余种,阐述药物的性味、效用、真伪优劣等,论述中选用诸家治法及本人治验心得,是部侧重实用、宜于临床参考的著作。张志聪的《本草崇原》(1767年),三卷、收《神农本草经》药物290种,每药先列《神农本草经》原文,然后注释包括别名、产地、历代医家见解、临床应用等内容,阐述纲要详尽,且多有发挥。此外,《本草经解》、《神农本草经合注》等,都是很有影响的《神农本草经》注疏专著。

清代专题类本草门类齐全,其中也不乏佳作。如张仲岩的《修事指南》,它是张仲岩将历代各家有关炮制记载综合归纳而成,该书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各种炮制方法。又如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书中每种植物均详记形态、产地、栽培、用途、药用部位、效用治验等内容,并附有插图,为我们研究药用植物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民国时期(公元1911~1949年):“改良中医药”、“中医药科学化”、“创立新中医”等口号风行一时,形成民国时期中医药学发展的一大特色。这一时期我国医学发展的总特点是中西医药并存。虽然国民政府对中医药采取了不支持和歧视的政策,但在志士仁人的努力下,中医药学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依然继续向前发展,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中药辞书的产生和发展是民国时期中药学发展的一项重要成就,其中成就和影响最大的当推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全书约200万字,收录词目4300条,既广罗古籍,又博采新说,且附有标本图册,受到药界之推崇。虽有不少错讹,仍不失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丛书。

这一时期,随着中医或中医药院校的出现,涌现了一批适应教学和临床适用需要的中药学讲义。如浙江兰溪中医学校张山雷编撰的《本草正义》。该书分类承唐宋旧例,对药物功效则根据作者实际观察到的情况及临症用药的具体疗效加以阐述,且对有关中药鉴别、炮制、煎煮方法等亦加以论述,目的在于让学生既会用药,又会识药、制药,掌握更多的中药学知识。属于这类教材的还有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秦伯未的《药物学》、浙江中医专门学校何廉臣的《实验药物学》、天津国医函授学校张锡纯的《药物讲义》等,对各药功用主治的论述大为充实。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药学知识和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近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迅速传播和发展,初步建立了以中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药用动物学、药用植物学、生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理学等新的学科。在当时条件下,其成果集中在中药的生药、药理、化学分析、有效成分提取及临床验证等方面,对本草学发展所做的贡献应当充分肯定。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以后):建国5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重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许多先进技术被引进到医药学中,大大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扬,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使中医药事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本草学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从1954年起,各地出版部门根据卫生部的安排和建议,积极进行历代中医药书籍的整理刊行。在本草方面,陆续影印、重刊或校点评注了《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残卷)、《证类本草》、《滇南本草》、《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等数十种重要的古代本草专著。60年代以来,对亡佚本草的辑复也取得突出成绩,其中有些已正式出版发行,对本草学的研究、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当前涌现的中药新著,数量繁多且种类齐全,从各个角度将本草学提高到崭新的水平。其中最能反映当代本草学术成就的,有各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原色中国本草图鉴》、《中华本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作为中药生产、供应、检验和使用的依据,以法典的形式确定了中药在当代医药卫生事业中的地位,也为中药材及中药制剂质量的提高,标准的确定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代药学水平。《中药大辞典》(1977年)由江苏新医学院编写,分上、下册及附编三部分,共收载中药5767种,包括植物药4773种,动物药740种,矿物药82种,传统作单味使用的加工制成品172种,如升药、神曲等。主要原植(动)物药材均附以墨线图。全书内容丰富,资料齐全、系统,引文直接标注最早出处,或始载文献,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是建国以来中药最全面的巨型工具书之一。《中药志》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编写,1959年出版。其特点是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对中草药质量的真伪优劣进行鉴别和比较,以保证用药的准确性。另一特点是增加了本草考证等方面

的内容。《全国中草药汇编》由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北京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会同全国九省二市及北京的有关单位的代表组成编写组,负责编写整理及绘图工作,于1975年9月和1986年7月两次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书分文字与图谱两部分。文字部份分上、下两册;正文收载中草药2202种,附录1723种,连同附注中记载的中草药,总数在4000种以上,并附墨线图近3000幅。为配合正文而编绘的《全国中草药汇编彩色图谱》选收中草药彩图1156幅。本书是在大量征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全面地整理了全国中草药关于认、采、种、养、制、用等方面的经验与有关国内外科研技术资料,内容正确可靠、重点突出、便于应用,其实质相当于一部70年代的“现代实用本草”,是对建国20多年来中药研究和应用的一次大总结。《中华本草》(1999年)涵盖了当今中药学的几乎全部内容,它总结了我国两千多年来中药学成就,学科涉猎众多,资料收罗宏丰,分类先进,项目齐全,载药8980种,在全面继承传统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增加了化学成分、药理制剂、药材鉴定和临床报道等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过了以往的本草文献,可以说该书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本草巨著。

建国以来,政府先后三次组织各方面人员进行了全国性的药源普查。通过普查,基本上摸清了天然药物的种类、产区分布、生态环境、野生资源、蕴藏量、收购量和社会需要量等。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编著出版了全国性的中药志及一大批药用植物志、药用动物志及地区性的中药志,蒙、藏、维、傣、苗、彝等少数民族药也得到科学整理。1999年通过全国普查,使目前的中药总数达到12800余种。普查中发现的国产沉香、马钱子、安息香、阿魏、萝芙木等,已经开发利用,并能在相当程度上满足国内需求,而不再完全依赖进口。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及中药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中药的现代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瞩目成就,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等分支学科都取得了很大发展。建国后中药鉴定工作广泛地开展,特别是在本草考证、基原鉴定、性状及经验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药做了大量化学研究工作,发现了不少抗癌药物、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抗寄生虫病药物、抗菌抗病毒药物、防治肝炎的药物,还对常用传统中药进行较系统的化学研究、有的还以酶或受体等生物学指标筛选化学成分,获得较好的成绩;中药药理学研究成绩也很显著,在系统药理学(如心血管药药理、抗癌药药理、免疫药药理等)、证候药理学(如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补益药等)、中药有效成分的代谢及药代动力学等方面均取得较好的进展;中药炮制方面的研究主要表现在结合中医临床用药理论和经验,对古今炮制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应用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及药理学、免疫学等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探索炮制原理,寻找制定合理的炮制方法,改进炮制工艺,制订饮片质量标准等方面;中药制剂的研究在工艺、剂型、药理、药效、毒理、质量控制、临床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

当代中药教育事业的振兴,结束了中医药没有正规大学的历史,使中医中药由家传师授的培养方式转入了国家高等教育的轨道,造就了一大批高质量的专业人材。1956年起,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南京等地相继建立了中医学院,使中医教育纳入了现代正规高等教育行列。1958年河南中医学院首先创办了中药专业之后,成都、北京、南京、湖南、云南等中医学院也相继增设了中药专业。自1978年恢复培养研究生制度后,全国不少高等院校及药学科研机构开始招收中药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研究生。我国的中药教育形成了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多层次培养的完整体系。为了适应中药教育的需要,各种中药教材也多次编写修订,质量不断提高。

我国医药学源远流长,内容浩博。我们在已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还要动员多学科的力量,使丰富多彩的中药学取得更大的成就,使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优秀中药早日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的医疗保健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天然的动、植、矿物。中药的产地、采收、与贮藏是否合宜,直接影响到药物的质量和疗效。《神农本草经》中即说:“阴乾曝乾、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用药法象》也谓:“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味则性味不全。”可见,研究药物的产地、采集规律和贮藏方法,对于保证和提高药材的质量和保护药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产地

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我国疆域辽阔,地处亚洲东部,大部分地处北温带,并有大兴安岭北部的寒温带、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及华南低纬度的热带,加之地貌复杂,江河湖泽、山陵丘壑、平原沃野及辽阔的海域,形成了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水土、日照、气候、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地不尽相同,甚至南北迥异差别很大,因而为多种药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就使各种药材的生产,无论品种、产量和质量都有一定的地域性。自古以来医家非常重视“道地药材”就是这个缘故。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本草衍义》云:“凡用药必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强调了气候水土自然对药材的生产、气味的形成、疗效的高低都有密切的关系。历代医药学家都十分重视道地药材的生产。从《神农本草经》、《别录》起,众多的本草文献都记载了名贵药材的品种产地资料,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的三七、茯苓,四川的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山东的阿胶,浙江的贝母、江苏的薄荷,广东的陈皮、砂仁等等。自古以来都被称为道地药材,沿用至今。然而,各种道地药材的生产毕竟是有限的,难以完全满足需要,实际上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不可过于拘泥道地药材的地域限制。但是研究道地药材的生态环境、栽培技术,创造特定的生产条件,对发展优质药材生产,开拓新的药源都是必要的。当前,对道地药材的栽培研究,从道地药材栽培品种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的调查、地道药材生态型与生长环境关系的研究(包括光照、温度、湿度、土壤)到地道药材植化的研究、地道药材的药理生态研究及野生变家种的生态研究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动物驯养工作也在进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短缺药材的需求。为了进一步发展优质高效的地道药材生产,国家正在实施按国际科学规范管理标准(GAP)建立新的药材生产基地,深信必为推动我国道地药材生产发展,为中药早日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新课标 新教材 新课堂

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三种不同版本的初中语文新教材同时进入全国各个实验区。这三套教材所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内容和形式有了很大的突破。下面我结合洪宗礼主编的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苏教版”,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材的优势特点 (一)教材选文的优化 选文和编排重视中华优秀文化、人类进步文化及多元文化的融合,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注意题材、文体、风格的多样化。文质兼美,保护了经典,开发了精品。内容上摒弃了传统教材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模式,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二)教材单元合成的巧妙 “合成单元”的设计思路旨在围绕主题词把读写口语交际及综合实践活动加以优化整合,使之彼此渗透,互相联系。从结构整合入手,巧妙地把35个主题单元多维多角度地整合成一个语文综合实践系统,力求达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 (三)亮点鲜明的“专题”设计 全套教材共安排了10个专题,分别是“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

“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我心中的语文”,令人耳目一新。这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中是一个十分大胆的尝试。这样的设计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从多角度看都是非常精彩的。 (四)学生受用终生的“名著推荐与阅读” 这一设计的意义在于把读整本书引入课堂,打破了历来课堂上只能读单篇文章的惯例,让学生课内外结合,独立阅读整本书。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增加语文积累,而且可以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逐步掌握读整本书的钥匙,可以说是终生受用的。 (五)令人耳目一新的“练习设计” “探究?练习”设计四种题型(或选编两三题):整体感知题,揣摩品味、语言运用题,多解创意题,记忆积累题。四题设计多维、多角度、有层次地引导言语实践,引导自主解读文本。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仅有85条“探究?练习”,其中属于感知的23条,揣摩品味、语言运用的21条,多解创意的20条,比较阅读的4条,记忆积累的(主要是片段和全文背诵、熟读)17条。而85条中联系生活、沟通学科的占72%。 (六)生动活泼的“综合实践活动” 这一设计在相关单元课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某一主题活动把读写听说综合在一起,生动活泼,饶有趣味,集实

2010年全国中医药大学综合实力排名

2010年全国中医药大学综合实力排名(仅供参考) (2010-12-23 16:53:35) 转载 标签: 分类:杂谈杂记 广州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健康 资料来源难于找到可信服的出处,但内容有些道理,所以拿来与博友参考 1、北京中医药大学 2、广州中医药大学 3、上海中医药大学 4、南京中医药大学 5、成都中医药大学 6、山东中医药大学 7、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8、天津中医药大学 9、湖南中医药大学 10、辽宁中医药大学 11、湖北中医药大学 12、浙江中医药大学 13、长春中医药大学 14、福建中医药大学 15、江西中医学院 16、河南中医学院 17、陕西中医学院 18、云南中医学院

19、广西中医学院 20、安徽中医学院 21、甘肃中医学院 22、贵阳中医学院 23、山西中医学院 分类排名 一、从建校时间排名:1956年,政府决定在东、南、西、北各建一所中医类本科院校,即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这四所是最早建校的中医类本科大学。 二、从更名时间排名:各中医院校建校之初,均名中医学院,从90年代以来,一批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 1993年,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 1995年,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 1996年,山东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6年,天津中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 湖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 辽宁中医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 浙江中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 长春中医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0年,湖北中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 福建中医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 除外,江西中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9所尚未更名。 三、从国家级重点学科排名 1、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个(覆盖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5个)

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一般课,西医课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编教材(即中医五版教材)

一般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编教材(即中医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

8477-2 中医伤科学(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 赵文海 中医、推拿、针灸、中西 医结合、成人教育 27.00 9787532384778 8458-6 诊断学基础孙颖立 戴万亨 中医、推拿、针灸、中西 医结合、成人教育 40.00 9787532384587 8422-8 正常人体解剖学严振国中医、推拿、针灸、中西 医结合、成人教育 30.00 9787532384228 8443-8 正常人体解剖学实验 指导 严振国 中医、推拿、针灸、中西 医结合、成人教育 8.00 9787532384433 8416-7 药理学王乃平中医、推拿、针灸、中西 医结合、中药、成人教育 32.00 9787532384167 8473-0 生物化学金国琴中医、推拿、针灸、中西 医结合、成人教育 25.00 9787532384730 8475-6 内科学熊旭东中医、推拿、针灸、中西 医结合、成人教育 32.00 9787532384754 8419-5 临床中药学张廷模中医、推拿、针灸、中西 医结合、成人教育 32.00 9787532384198 8474-8 组织学与胚胎学(全 彩色) 祝彼得 中医、推拿、针灸、中西 医结合、成人教育 28.00 9787532384747 8479-9 中医儿科学(附光盘)汪受传中医、推拿、针灸、中西 医结合、成人教育 26.00 9787532384792 8453-5 病理学(全彩色)黄玉芳中医、推拿、针灸、中西 医结合、成人教育 33.00 9787532384532 8470-5 中医诊断学吴承玉中医、推拿、针灸、中西 医结合、成人教育 16.00 9787532384709 8480-8 中医外科学陈红风中医、推拿、针灸、中西 医结合、成人教育 32.00 9787532384808 8915-5 医古文蒋力生中医、推拿、针灸、中西 医结合、成人教育 28.00 9787532389155 9139-4 中药药理学(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 沈印君 陈长勋 中药20.00 9262-9 预防医学申杰中医各专业20.00 9260-5 药用植物学谈献和 姚振生 中药、农学(估)35.00

新课程新教材新变化-模板

新课程新教材新变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大连市西岗区参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以下简称“新教材”)实验的教师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推进课程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大意义。我们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高度负责地参与并做好基础教育改革的各项工作。 在各级课程改革小组的领导下,我区音乐课程改革的工作不断深化。我们高兴地看到:音乐课上,教师、学生的精神面貌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更新了;师生关系更加民主、融洽。同时,教学策略、学习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一、新教材带来的教学变革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教师实施新课程,就要了解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钢之间、新教材与传统教材之间的区别,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概括地说,以往的音乐课程和教材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把基础阶段的音乐学习定位于为专业学校输送人才,培养少数音乐尖子学生。课堂上以教师为主,教学枯燥、乏味。学习方式上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接受学习,教学媒体单一。新课程则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学习方式上强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重视信息传递上的多样性,重视多媒体教学,教学生动活泼,具有创新性。通过一年的实验,教师们普遍反映,新教材在以下几个方面很有创意。 (一)新教材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 1.激发兴趣、赏心悦目。传统教材过于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音乐技巧的训练,内容“繁、难、偏、旧”,缺乏时代性。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终身喜爱音乐为基础,”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贴近学生生活,教材充满着童趣和创意,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体验音乐的美,享受音乐与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例如,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就设计得很好。它以兴趣为主线,引导学生聆听,欣赏从大自然的声音到乐音,从“听我创造的声音”到唱一唱歌曲《大雨和小雨》《大鼓和小鼓》,还有音乐实践活动《小白兔盖新房》。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以积极的态度学习,与他人合作,

浅谈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教1

浅谈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 新课标的颁布,似一股东风,吹皱了语文教学的一池春水,似一片阳光,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语文的本色。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已经在全省使用,它让我们呼吸到了新鲜空气。同过去的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单元”被“专题”取代,教材编排重视实践和“对话”,关注体验和探索,并且留有空间,让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随着改革的深入,江苏新高考方案已经初步确定(目前待批),语文分值增加到160分,选文科考生增加到200分。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语文正在迅速“变脸”,给人全新的感觉。高中母语教学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课程、教材、高考改革的大潮面前,一部分教师一时还无法适应变化,产生了诸多困惑甚至消极情绪,“穿新鞋走老路”,不少课堂仍然“涛声依旧”;一部分教师则不能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把握不住课改节奏,课改浮躁过火,出现了“泡沫化”倾向。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新教材的特点进行教学,要在实践中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要和着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节拍前行,让语文走上“回家的路”。 一、构建全新理念,提升教学品位。 语文教学关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人生发展,关乎国民的人文素养和精神根基,关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伟大复兴。余秋雨曾说:“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人类在精神层面上的代代递交。”语文教学承担着丰盈学生情感和构建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任。语文教学改革是阻挡不住的历史潮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教改实践。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需要崭新的理念。理念武装我们的思想,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语文新课程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面向全体与尊重个体差异的统一,立足课堂与走向生活的统一,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语文新教材突出了人文性、开放性、生活化和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第一版)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第一版) 《中药学》 主编高学敏 (以下按姓氏笔画为序) 副主编张廷模张俊荣郭建生 编委于虹任汉阳刘树民曲京峰 宋捷民张冰杨柏灿邱颂平 周祯祥胡锡琴钟赣生唐德才 部守琴崔撼难 主审王永炎颜正华 全国各地常用中药538味,掌握药133味,熟悉药94味,了解药106味,参考药149味,附药56味。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第一版)” 《中药学》目录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第一节产地 第二节采集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第一节炮制目的 第二节炮制方法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第一节四气 第二节五味 第三节升降浮沉 第四节归经 第五节毒性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 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剂量 第二节用法附篇: 1.中药的命名与分类 2.中药的化学成分与疗效的关系 3.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各论 第八章解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麻黄 桂枝 紫苏(附药:紫苏梗) 生姜(附药:生姜汁、生姜皮) 香薷 荆芥 防风 羌活 白芷 细辛 藁本 苍耳子(附药:苍耳草) 辛夷 葱白 鹅不食草 胡荽 柽柳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菊花 蔓荆子 柴胡 升麻 葛根(附药:葛花) 淡豆豉(附药:大豆黄卷) 浮萍 木贼 第九章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石膏 寒水石 知母 芦根 天花粉 竹叶 淡竹叶 鸭跖草 栀子 夏枯草 决明子 谷精草 密蒙花 青葙子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黄芩 黄连 黄柏 龙胆 秦皮 苦参 白鲜皮 苦豆子 三棵针 马尾连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附:忍冬藤) 连翘 穿心莲 大青叶 板蓝根 青黛 贯众 蒲公英 紫花地丁 野菊花 重楼 拳参 漏芦 土茯苓 鱼腥草 金荞麦

中医药大学排名情况汇总

中医药大学排名情况汇总 来源:大众医药网| 编辑:Gamely | 中医药大学排名情况一览 为全面了解高等中医院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本中心从中国大学排行榜、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教育部公布的有关资讯等渠道收集了部分公开的信息,将主要的几所中医药大学的排名情况汇总如下: 表1 中国大学医学院校50强排行榜(武书连版) 表2 中国大学排行榜(网大教育)排行(716所院校)排名 注:1、除声誉排行统计了115所,学术资源排行统计了485所,学术成果排行统计了631所院校外,其余指标都统计了716所。 2、↑表示升,↓表示降,后续数字表示位数;→表示持平。

表3 中国大学排行榜(网大教育)8所中医药院校的排序 表4 中国校友会网高校排名(2009年)

表5 武书连中国大学医学本科A++ 级专业排名 表6 教育部公布的有关信息汇总表

注:1.特色专业另有:长春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山西中医学院、辽宁中医学院、福建中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类);浙江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学院、福建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贵阳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安徽中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湖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学院、贵州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江西中医学院(中药学) 2.人才模式创新实验区另有: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类)、江西中医学院(中药类)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类)甘肃中医学院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3.国家精品课程另有:江西中医学院(中药炮制学)、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学) 其他回答: 第一名上海中医药大学 第二名北京中医药大学 第三名南京中医药大学 第四名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五名天津中医学院 第六名山东中医药大学 第七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第八名成都中医药大学 第九名辽宁中医学院 第十名湖南中医学院 第十一陕西中医学院 第十二河南中医学院 第十三湖北中医学院 第十四浙江中医学院 第十五福建中医学院 第十六江西中医学院 第十七云南中医学院 第十八广西中医学院 第十九贵阳中医学院 第二十安徽中医学院 第二十一长春中医学院 第二十二甘肃中医学院 第二十三山西中医学院

中医药类教材

中医药类教材 高等中医教育自建立以来,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初步的教学体系,在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高等中医院校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还存在系统性、规范性不强,学科之间界限不清以及有些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市场上的中医教材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概念不严谨、体例陈旧等,教材内容重复、雷同甚至矛盾的问题也很突出。 高等学校的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质量的中医教材更是保证中医教育质量的基石。本期,本报特别邀请了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和出版社编辑谈了他们使用教材的一些心得体会 教材格局值得称道 评《针灸医籍选读》 侯中伟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针灸医籍选读》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由山东中医药大学吴富东教授主编,北京、上

海、湖南等多家高等中医院校共同编纂而成。目前,本教材在中医高等教育事业针灸课程的体系中应用较广,是一本结构 清晰、内容翔实、详略得当的教材,其教材格局特色鲜明,值得称道和探讨。 1.宏观框架合理 针灸学源远流长,自上古的砭石到后世的毫针,针灸治法层出不穷。医论医籍蔚为大观,要想窥见历代医家针灸学术精华全貌,必须博览群书。本书将大量针灸学著作融为一炉,并分为上中下三篇,以医经、医论、歌赋的整体形式编纂起来。其中上篇医经部分包括了《内经》和《难经》中有关针灸的精华篇章。中篇医论部分摘取针灸后世诸家医论精要,展示了自晋朝至清代针灸诸家的学术观点。下篇歌赋部分选取琅琅上口的针灸各家歌赋,纂辑而成。可以说,上篇针灸医经是学好针灸的根基,《灵枢》又称为《针经》,其主要学术内容即呈现了针灸治病相关的脏腑经络等根本原理与规律。《素问》重点讲授临床治疗的策略,有了策略,治疗就显得更加生动。《难经》是对《内经》182篇的疑难释解,也是对临床治疗规律的深入阐释。因此,上篇充分起到了对针灸医学理论的奠基作用。 中篇医论部分则充分展示了临床各家的针灸风格、用途、特色。皇甫谧、孙思邈、王执中、杨继洲等大批医家不仅继承了《内》、《难》特点,而且各自有所发展,如阿是穴的

新课程 新理念 新教材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 最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教育已经从过去的应试教育转向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可语文教学并没有因这种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向而发生根本性变化,原因究竟何在呢?笔者以为,主要原因还在于我国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关于语文教学效率的问题,这是一篇大文章,涉及很多问题……我只想说一点意见,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语文师资问题,教师的水平高,才能教出好学生。”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因此,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加速我国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的进程。而加速我国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的进程的根本是师范中文系教材建设的改革。 长期以来,高校师范中文专业一直存在着忽视中学语文教学的现象,其中突出表现为课程的设置未能充分体现鲜明的师范性特点,教材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与中学教学脱节,学生职业意识淡薄,不重视师范类课程的学习和师范生技能的训练,毕业后不能很快地适应中学教学工作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发后,一场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在中学全面展开:体现全新教学理念的新课程标准相继公布;各种实验教材陆续出版;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改革遍地开花……这一切使得师范中文系教材与中学教学之间

原有的脱节现象日益加剧,这主要表现为: 过去高校师范中文专业教材内容无法形成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优势,无法适应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在过去高校师范中文专业设置的课程中,各类文学课程(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是培养师范生的文学素养的;语言学课程是培养他们言语学素养的;写作学课程是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的;“语文教学法”是培养他们的语文教学技能的。从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看,过去高校师范中文专业课程中的语言学、语文教学法、写作学等课程均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语言学课程中对言语静态结构描述的理论知识体系已无法适应新课程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实践表明,这些言语学知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交际能力基本上没有多大用处。语文教学法本来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一门专业课程。但是,过去的语文教学法课程在教育科学理论与语文学科理论及其教学实践的联系上严重脱节,基本上变成了一般课程论、教学论的演绎、例证,让人觉得“有理而无用”。以其中的作文教学法为例,对兴趣作文教学、成功作文教学讲得津津乐道,可是,当学生的写作兴趣真正调动起来后,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写作训练呢?这时,教材和教师均感到无能为力了。这就是说,脱离汉语听、说、读、写自身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只依靠一般性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的空头理论,是不能形成语文教学法课程的科学体系和有效性的教学内容的。这样的语文教学法是没有多大实用价值的。 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语文教学改革,向原有的高校师范中文专业

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20年新教材《《英语2》第2次作业

您本学期选择了“英语2” 说明:本次作业总分为60分,您的得分为60分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Only by diligence and honesty ______. [1分] A.one can be successful in life B.one can be succeeded in life C.can one succeed in life D.one can succeed in life 2. The pen ______ well. [1分] A.is being written B.write C.is written D.writes 3. Joyce wondered if the fortune-teller was ______. [1分] A.leveled B.leveled down C.on the level

D.at some levels 4. The airplane arrived one hour behind______. [1分] A.schedule B.date C.plan D.timetable 5. He acted both tragic and comic parts, but he was ______ in comedy. [1分] A.at his best B.in his best C.for the best D.at best 6. The 12 weeks of summer were ______ to the survival of most of the restaurants and pubs. [1分] A.likely B.critical C.emergent D.urgent 7. ______his wealth, he is not happy. [1分]

新课标教材本详表

新课标教材版本详表

————————————————————————————————作者:————————————————————————————————日期: 2

新课标教材版本详表(各省) [河北、河南、山西、内蒙等地仍使用人教旧版教材] 概况 省份高一起用课标教材年份批次首次实行新课标高考年份广东、山东、海南、宁夏(4个)2004年秋学期第一批2007年夏 江苏(1个)2005秋第二批2008年夏 浙江、安徽、辽宁、福建、天津(5个)2006秋第三批2009年夏 湖南、吉林、陕西、黑龙江、北京(5个)2007秋第四批2010年夏 说明:至2007年秋,全国有15个省市普通高中使用课标教材。下面列出各省各地区使用的版本情况。 部分省市课标教材版本统计 山东高中课标教材版本(04秋高一起用):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政治济南鲁人人教B 冀教鲁科鲁科中图岳麓中图人教 青岛鲁人人教A 外研人教苏教湘教岳麓人教人教 淄博鲁人人教A 外研人教人教鲁教岳麓人教人教 枣庄苏教人教A 外研沪科鲁科人教岳麓人教人教 东营苏教人教B 人教人教鲁科人教岳麓人教人教 烟台人教人教A 外研人教鲁科鲁教岳麓人教人教 潍坊苏教人教B 人教人教鲁科人教岳麓人教人教 济宁鲁人人教A 人教人教人教鲁教人民人教人教 泰安鲁人人教A 人教人教鲁科鲁教岳麓中图人教 威海鲁人人教B 外研人教鲁科鲁教人教人教人教 日照鲁人人教B 外研人教鲁科人教岳麓人教人教

莱芜人教人教A 外研人教鲁科鲁教人教人教人教德州鲁人人教B 外研人教鲁科人教岳麓中图人教临沂人教人教A 重大人教人教鲁教人教人教人教聊城苏教人教A 外研人教人教鲁教人教人教人教滨州鲁人人教A 外研人教鲁科人教岳麓人教人教荷泽苏教人教A 冀教人教鲁科人教岳麓人教人教 辽宁高中课标教材版本(06秋高一起用):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沈阳语文人教B 外研人教人教人教人教岳麓人教大连人教人教B 外研人教人教人教人教岳麓人教鞍山人教人教B 外研人教人教人教人教岳麓人教抚顺人教人教B 外研人教人教人教人教岳麓人教本溪人教人教B 外研人教人教人教人教岳麓人教丹东人教人教B 外研人教人教人教人教岳麓人教锦州语文人教B 人教人教人教人教人教岳麓人教营口人教人教B 外研人教人教人教人教岳麓人教阜新人教人教B 外研人教人教人教人教岳麓人教辽阳人教人教B 外研人教人教人教人教岳麓人教盘锦人教人教B 人教人教人教人教人教岳麓人教铁岭人教人教B 人教人教人教人教人教岳麓人教朝阳人教人教B 人教人教人教人教人教岳麓人教葫芦岛人教人教B 人教人教人教人教人教岳麓人教 安徽高中课标教材版本(06秋高一起用)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合肥人教人教A 北师大人教人教人教人教人教人教

中医药类教材

中医药类教材 高等中医教育自建立以来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初步的教学体系在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高等中医院校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还存在系统性、规范性不强学科之间界限不清以及有些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市场上的中医教材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概念不严谨、体例陈旧等教材内容重复、雷同甚至矛盾的问题也很突出。 高等学校的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质量的中医教材更是保证中医教育质量的基石。本期

------- 学资学习网---- 提供考研资料-----

本报特别邀请了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和出版社编辑谈了他们使用教材的一些心得体会 教材格局值得称道 评《针灸医籍选读》 侯中伟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针灸医籍选读》是普通高 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新世纪全国高等中 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由山东中医药大学吴富东教授主编北 京、上海、湖南等多家高等中医院校共同编纂而成。目前 本教材在中医高等教育事业针灸课程的体系中应用较广是一本结构清晰、内容翔实、详略得当的教材其教材格局特

色鲜明值得称道和探讨。, 宏观框架合理1. 针灸学源远流长自上古的砭石到后世的毫针针灸治法层出不穷。医论医籍蔚为大观要想窥见历代医家针灸学术精华全貌必须博览群书。本书将大量针灸学著作融为一炉并分为上中下三篇以医经、医论、歌赋的整体形式编纂起来。其中上篇医经部分包括了《内经》和《难经》中有关针灸的精华篇章。中篇医论部分摘取针灸后世诸家医论精要展示了自晋朝至清代针灸诸家的学术观点。下篇歌赋部分选取琅琅上口的针灸各家歌赋纂辑而成。可以说上篇针

全国中医药大学排名

全国中医药大学排名 1、北京中医药大学 2、广州中医药大学 3、上海中医药大学 4、南京中医药大学 5、成都中医药大学 6、山东中医药大学 7、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8、天津中医药大学 9、湖南中医药大学 10、辽宁中医药大学 11、湖北中医药大学 12、浙江中医药大学 13、长春中医药大学 14、福建中医药大学 15、江西中医学院 16、河南中医学院 17、陕西中医学院 18、云南中医学院 19、广西中医学院 20、安徽中医学院

21、甘肃中医学院 22、贵阳中医学院 23、山西中医学院 分类排名 一、从建校时间排名:1956年,政府决定在东、南、西、北各建一所中医类本科院校,即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这四所是最早建校的中医类本科大学。 二、从国家级重点学科排名 1、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个(覆盖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5个) 2、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5个。 3、上海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 4、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 5、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 6、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 7、山东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

8、天津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 9、辽宁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 10、湖南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 11、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 除外,长春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12所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或省级重点学科,目前尚无国家级重点学科。 三、从更名时间排名:各中医院校建校之初,均名中医学院,从90年代以来,一批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 1993年,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 1995年,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 1996年,山东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天津中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 湖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 辽宁中医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 浙江中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综合复习经验(详细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综合复习经验(详 细版) 对于考研中医综合的复习,想必大家有一些疑问,比如说应该用哪版的教材,应该怎么复习,我现在想说一下我的经验。 中医综合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六门。我们学的教材版本分别是学苑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其实对于考试用哪一个版本,除了中医内科学,其他科都无所谓。考研中医内科学以七版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为主,可以说90%是七版教材上的,纵观03年—09年真题,几乎所有题的答案都可以在七版教材上找到答案。复习的时候我建议最好买一本中医内科学。据我所知,山东中医药大学好像就是用的七版教材,但是复试的时候如果要考内科,所需的教材则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别的医院我不清楚,但东直门医院是这样的)。 自从在论坛上发了怎样复习中医综合的贴后,有一些人和我联系了,几乎没有我们学校的,还有其他院校非医学专业的。对于其他兄弟院校的师弟师妹们,我建议你们除了中医内科学,其他科你们直接看自己学的教材,不要在教材上浪费时间,其实他们的差别都不大。对于本科阶段没有学过中医专业课的同学,可以参照我们教材的版本。因为复习的经验我更习惯说出来,因为好多是外校的师弟师妹,为了让你们更好的复习,我尽量都写出来,大家参考一下。 中医综合的内容很多,许多是需要背诵的东西,应该有好多早就开始复习了,应该有好多人会有这样的感受:为什么看完就是记不住呢,背了又忘了,那么多东西应该怎么看啊!很少人能够看了不忘,班里同学都说我的记忆力好,因为随便说出一种药,我能马上说出它是属于哪一章哪一节第几个药,他们都说我时背书的机器。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也是背了就忘,但是我会忘了再背,记得大一学中药的时候,我每天都会把当天学的药背一遍,等期中考试的时候,我会把所有学过的药再背一遍,期末考试的时候就会感觉期中考过的药我就很熟悉,后几章的药就不熟悉了,我就会重点背诵后几章的药,但是我没有放弃背诵我熟悉的的那些药。麻黄是中药学的第一味药,我想它已经被我背了至少两百多遍了,我每次都会从麻黄开始背,第一次可能会卡在它后面第30个药,第二次背还是从麻黄开始,这次可能会卡在第40个药,第三次还是从麻黄开始背,这次可能会卡在第50个药……以此类推,会对所有的药越来越熟悉,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是背着中药睡着的,第二天早上起来想想昨晚背到哪个药睡着的,然后接着背完,然后再从麻黄从头背一遍。所以我经常对他们说不是我记忆力超人,而是我下的功夫和时间比你多,我在走路、坐车、无聊的时候都会背中药,也许第一次把200多个药(只背药名还没开始深入功效)需要一个小时,久而久之速度会越来越快,也许有时候我能20分钟就能把这些药从头到尾背一遍。

全国中医药大学排名

中医药大学排名情况一览 为全面了解高等中医院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本中心从中国大学排行榜、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教育部公布的有关资讯等渠道收集了部分公开的信息,将主要的几所中医药大学的排名情况汇总如下: 表1 中国大学医学院校50强排行榜(武书连版) 院校名称04年05年06年07年08年09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22B18B+14A 18B+15B+20B+ 上海中医药大学32C+39C+27B29B30B30B 广州中医药大学34C+34B29B28B29B32B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47C+35B34B39B 南京中医药大学40C+46C+33B41C+43C+45C+ 天津中医药大学50C 48C+45C+49C 山东中医药大学49C 50C 表2 中国大学排行榜(网大教育)排行(716所院校)排名 注:1、除声誉排行统计了115所,学术资源排行统计了485所,学术成果排行统计了631所院校外,其余指标都统计了716所。 2、↑表示升,↓表示降,后续数字表示位数;→表示持平。 院校名称综合指标排行声誉排行学术资源排行学术成果排行学生情况排行教师资源排行物资资源排行 北京中医药大学67 ↑295 ↓1417 ↑30283 ↑15881 ↓563 ↓37639 ↓24 上海中医药大学98 ↓20107 ↓844 ↓25375 ↓8671 ↓19468 ↓120430 ↑12 广州中医药大学82 ↑22113 ↓339 ↑5481 ↓9993 ↓1237 ↑339162 ↑185

南京中医药大学104 →114 ↓1062 ↑14417 ↑70113 ↓19211 ↓78315 ↑208 成都中医药大学153 ↑15 67 ↑31556 ↓99127 ↑2318 ↓1605 ↓135 山东中医药大学142 ↓24112 ↑197 ↑5 143 ↓17269 ↓199709 ↓25 天津中医药大学101 ↓10102 ↑1075 ↓34 109 ↑839 ↑51544 ↓6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25 ↓1 54 ↑12 133 ↓3067 ↑108653 ↓75 表3 中国大学排行榜(网大教育)8所中医药院校的排序 院校名称综合指标排行声誉排行学术资源排行学术成果排行学生情况排行教师资源排行物资资源排行 北京中医药大学1111236 上海中医药大学3332183 广州中医药大学2524311 南京中医药大学5653552 成都中医药大学8 65675

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

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新课改经验总结 土左一中安玉贤 随着时代的进步,基础教育也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新一 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各实验区辅开。新课程的实验对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素质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一方面,这一全新的教学实践给学校带来了新观点、新气象、新变化,给学 校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在教学实施中也产生了新的困难和问 题。 土左一中化学教研组是一个团结、上进、善于打硬仗的集体。现有教师25人,中学高级教师12人,中学一级教师8人,本科率100%。随着高中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新 课程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 师,适应新课改,具备新理念,研究新教法就成了当务之急。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施了一些做法,现就两年来我们的一些做法同大家交流。 一、.未雨绸缪,培训先行 新课改实施一年来,从我校的实施情况来看,制约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关键 因素就是师资水平,而课改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的提高。教师的成长,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新课程的制定是基于许多 新的观念基础上的,因此,能否理解、认同、内化这些新的观念,是关系到新课程能否 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要反复抓、抓反复的贯穿于课改始终的工作。 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 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在开学之前我们就 组织老师进行了培训,让老师们清楚了改革的背景、目标,明确了新课改的任务要求及 实施做法,逐步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观、现代课程观。具体来说做了如下几个方面 的工作: 1.参加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在新生入校之前,我们首先组织老师们参加由上级统 一组织的培训以及学习我们学校自己编印的各种相关培训材料,主要是想让老师们转变教育理念,这项工作大约用了一周的时间。学科培训重点在研究课程标准、课程结构、 知识体系,对新增加得知进行统一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2.召开系列学术沙龙:即关于新课程的研讨会。我们在参加通识培训的基础上,又组织老师们学习研讨课程标准。首先是老师们的自主学习,然后是备课组研讨,通过这 种形式,借助于老师们的争论交流,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我们系统召开了以下专题研 讨:“我谈新课程”“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化学课程标准的解读”等等。对这项工作,学校非常的重视,校长、分管校长参加,老师们也精 心准备,在研讨会上,老师们积极踊跃的发言,大胆的谈自己的认识,在争论中认识都 得到了明确。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交流和学习方式。 3.进行业务考试:为了更好的督促老师们认真的培训和学习,我们除组织老师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的通识考试外,还组织老师参加我们学校自己新课程培训考试,通过这些 措施,促进老师们的学习。

第三届远志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

第三届“远志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作品申报书 作品名称: 学校全称: 申报者姓名 (集体名称): 类别: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科技发明制作 说明 1.申报者应认真阅读此说明各项内容后按要求详细填写。 2.申报者在填写申报作品情况时只需根据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填写A1或A2表,根据作品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分别填写B1、B2或B3表。所有申报者可根据情况填写C表。 3.表内项目填写时一律用钢笔或打印,字迹要端正、清楚,

此申报书可复制。 4.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及所附的有关材料必须是中文(若是外文,请附中文版),请以四号楷体打印在A4纸上,附于申报书后,字数在8000字左右(文章版面尺寸14.5×22cm)。 5.每个高校每类限申报1项(可以缺项),并同时将纸质版作品申报书(一式六份)加盖学校公章统一寄至广西中医药大学团委。 6.其他参赛事宜请向组委会咨询。 7.寄送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广州中医药大学团委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号码: 邮政编码:510006 电子邮箱:ZGZYQNFZLT2015@https://www.360docs.net/doc/481339569.html, A1.申报者情况(个人项目) 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申报者情况栏内必须填写个人作品的第一作者(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工作者)。

A2.申报者情况(集体项目) 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 2.申报者代表必须是作者中学历最高者,其余作者按学历高低排列。

B1.申报作品情况(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填写。 2.本部分中科研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所填内容的确认。 3.作品分类请按作品学术方向或所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填写。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的感受与看法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的感受与看法 新课程改革已经深深进入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步伐,同时我们也一点一点的开始适应。顺德区使用北师大新教材已经第六个年头,我们对教材的使用可以说是从陌生走到熟悉的区域。这六年以来我们感受到新教材带给我们的新鲜、变化、惊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新教材的使用,令到我们教师不断的与现代教育相接轨,这一点无疑是我们这六年最大的收获与进步。本人是一名前线教师,接触新教材已经第四个年头,下面来谈谈对新教材的一些体会与感受。 一、感受新教材的特点。 我也是从使用人教版数学课本过渡到使用北师大课本的一名前线教师,刚刚接触北师大的教材,最大的感受就是,新教材里面采用孩子们都比较容易接受的卡通人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很大篇幅上采用图片来表示各种情景,呈现形式上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在叙述上力求简明,清晰,富有启发性,同时也给学生有思考的空间。相比以往的书本以文字为主,这样比较令到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形象、直观,这一点最小学低年级阶段对学生的审题、理解题意尤为有特出的作用。同时在高年级阶段教材插入的图片与时代接轨,同时也增加联系生活、社会的实际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帮助。 北师大教材相比以往使用的教材有个很大的突破——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以往的教材给学生的感受几乎都是“学了就是应付考试”。北师大教材采用的题材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教材每节的新课都尽量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如教材从生活中的购物、旅游、住房、坐车等等引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共鸣,也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同时由于这些数学知识都是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这些生活的认知必会迁移到课堂中来,新课中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情景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者知识的本质规律。相比以往的教材,北师大新教材显得更适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规律,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性化”教育理念。 教材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采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同时混编的方式,即一册教材中同时安排四个领域的内容,而在整个小学阶段,这四部分是一年紧扣一年,一年比一年深入,呈现知识的阶梯式、跳跃式。适合小学生的年龄、智力发展特点。虽然北师大的教材的

新课程实施中如何使用新教材

新课程实施中如何使用新教材 内容摘要:新的课程改革,使中学数学新教材走进了中学课堂,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都有了巨大的转变,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成了当务之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拓展学生的能力;利用多媒体与新教材整合,提高教学效果;提高老师的素质,驾驭新教材、新课堂。 新的课程改革,使中学数学新教材走进了中学课堂,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病况善于运用。”新教材给广大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的机遇。而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我们的教师不仅要改变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当务之急是教师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用心钻研新教材。 一、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求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在初一数学第一章节中加入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开辟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一改旧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数”避开了教学的难点,使中小学知识的过度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都只是新教材自身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优势所在。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挖掘绚丽多姿而又深邃的数学美,给学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善于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景,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总之,我们应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大家感受到数学中充满了美,数学也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科目,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初一数学“几何体”部分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就开始对几何图象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