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扎染文化简述

大理扎染文化简述
大理扎染文化简述

扎染古称扎缬,俗称扎花布,是一种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扎染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制作者的艺术匠心,因此好的扎染制品便是一件极好的美术作品。

云南大理扎染是由中原传入的,目前主要在大理周城、巍山大仓和庙街等地制作。其原料为纯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为植物蓝靛。

工艺过程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折线、漂洗、整检等工序。内地扎染的图案多以圆点、不规则圆型以及其他简单几何图形组成,而大理扎染则取材常见的动植物形象,如蜜蜂、蝴蝶。

云南大理白族姑娘染制的扎染制品,图案古朴典雅、线条飘逸洒脱,颜色朴实素雅,质薄如烟雾、轻若蝉翅,似梦似幻、若隐若现、韵味别致。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拙趣。

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扎染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它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扎染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

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近年来,大理喜洲白族妇女在图案艺术、古代结扎技法和现代印染工艺相结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了彩色扎染这种新的手工印染技术。彩色扎染突破了传统单色扎染色调的局限,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利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造成染色的深浅不一,形成不同纹样的艺术效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白族地区,一种称为"反朴法仿扎染"的工艺制品正应运而生。反朴法仿扎染是在古代扎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像扎染而非扎染,像泼画而非泼画,图案花纹兼有扎染与泼画之风格的新工艺。其特点是在扎染工艺上省去了扎结这一工序,图案花纹色晕层次更为丰富,呈现出错杂融浑、斑斓厚重的色彩效果。彩色扎染和反朴法仿扎染具有同曲异工之妙,能产生朦胧流动的风格和回归自然的美,更好地表现物像,增添艺术魅力。

文章归云南好礼彩云山川栏目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理白族服饰文化调查报告

鹤庆白族服饰文化调查报告调查流程图: 调查的总流程: 第一、书写调查计划。 第二、作好调查前期的准备。 第三、调查的实际情况。 第四、调查材料。 第五、材料的整理。 第六、鹤庆白族服饰文化的现状。 第七、鹤庆白族服饰的发展历程。 第八、鹤庆白族服饰的发展趋势。 第九、鹤庆服饰的现实意义与人类美学。

调查计划: 7月7号从玉溪出发,晚上到大理,并在我亲戚家借助一晚。8号早上从下关从发,中午到达鹤庆。然后,把组员带到我家,在我家住一个星期左右,在此期间,我们会准备好数码相机、笔、纸等所需用品及资金,在工作实施之前充分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 在田野调查实施之前,我们会认真的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预先对所调查区域或对象有一定的了解。对所选区域相关文献档案资料去掌握和了解相 关知识。在对各选定点做调查之前,与各级政府的文物管理职能部门、乡镇政府、村委会、办事处做好联系协调工作,以取得当地政府及群众的支持配合,并能了解到一些线索。 在调查前先撰写好详细的调查提纲和设计调查表格,以便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节约时间。 当通过文献、资料对调查对象的了解基本完成后,根据调查的目标和掌握的情况,拟订调查工作的方案或者计划。 准备工作做好后. 首先带领组员在我们长头东登村,和附近的西登村对不同年龄的人做相应的调查,为期两三天,在我家住宿。差不多后整理好调查资料。 然后,带领他们到松桂镇做相应的调查,积极与当地制作鹤庆白族服饰的店老板交谈并对其进行采访,详细调查他们对现今服饰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及当地白族对服饰现状的看法和建议以获得有用的资料。并找出如何将白族服饰文化继承和发扬,使之不灭绝。维护白族的服饰特色,弘扬白族文化,丰富我国及世界文化内涵。展现个少数民族风采,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为期两天,并借助于农民家中。 最后,将组员带到鹤庆县新华村、甸南村、金墩村等调查点,对当地各阶层白族进行访问、探索白族服饰的发展史,各时期所存在的问题,及各时期白族服饰的改进和各颜色、各现状所代表的意义和详细说明资料。为期五天。 调查结束后,认真整理好所有的资料,并把组员带回玉溪。 调查前期的准备工作: 一、对调查地点的详细了解:我们对大理地理位置、白族分布、人口、经济发展情况及气候、温度、植被覆盖等作了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二、认识目的地文化信息:重点了解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政治结构、历史发展史、明间文化类型、明间工艺等。同时,对各目的地的宗教历史、发展史、迁徙方式和途径、日常生活等均作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 三、查阅国内外有关白族服饰的研究现状,以便了解其他地域或是相似文化的内涵、特色、存在形式及其现实影响。 四、对调查所需的相关工具、所需设备作好充分的准备。 五、学习各种调查方法、如:问卷调查、个体采访、对比调查等、 调查的实际情况: 2011 年7 月25 日,这个特别的日子是我们白族的火把节,在这一天,人们早早的吃了晚饭,随后,村村寨寨在村寨中心扎竖一个巨大的火把,人们以火相燎,表示驱邪求吉,或举火把照田、卜岁,祈求丰收。这一天晚饭后,我和我们组的成员一同来到了我们长头东登村寨中心,我们与村民一同庆祝节日,同时和不同年龄的人进行了交谈和采访,26 日我要带领组员到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李爷爷家,并对李爷爷进行了问卷采访。最后,我们对当地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历史发展史、日常生活等均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同时,对她们所穿的服饰的文化蕴含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2011年7月27日和28日,我和组员在附近的西登村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人进行了一些问卷调

大理白族宗教信仰

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调查研究摘要: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间信仰。研究白族本主文化,探讨本主的起源、传说、功能,了解本主文化的祭祀仪式,对正确理解本主崇拜的意义,全面了解白族的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字:白族;本主;本主传说;功能;祭祀 内容: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稳定的白族群体。本主崇拜与白族社会的政治、历史、哲学、生产生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交织在一起,深深扎根于白族人民的思想意识中,形成了独具一格、丰富多彩的本主文化。 由于白族祖先的来源较为复杂,白族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会。在社会历史变迁中,宗教信仰也游离不定,人们曾信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和本主信仰。但随着社会相对稳定,民族共同心理的确立,才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崇拜对象——“本主”。一般认为,本主崇拜源于农耕祭祀。本主信仰在南诏时期即已形成,以后又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本主数量不断增加,文化内容越发丰富,才形成如今的本主崇拜格局。在19世纪以后,基督教和天主教虽传入白族地区,但只有极少数人信仰。

本主宗教是白族信奉的宗教,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本主一词的含义“本境最高贵的保护神”。本主,白族话称为“武增(音译)”。武,意为地方;增,意为主。因此,按字面翻译应为“地方之主”,或称为本境之主,简称为“本主”。这些称呼有祖先和主人的含义。本主宗教是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为完整体系的宗教,且祖先崇拜、英雄崇拜是本主宗教的崇拜核心。 本主有“景帝”、“皇帝”、“灵帝”、“圣母”等多种封号。白族本主崇拜的特点是开放性。白族的本主崇拜除了保留着本民族原生的原始崇拜外,还吸纳了佛教和道教的神祗、教义。 为数众多的本主大体可分如下几种类型: 一、自然本主,如石头、水牛、猴子、白骆驼等; 二、神灵本主,如山神、谷神、猎神、龙王、太阳神等; 三、英雄本主,杜朝选、段赤诚、柏洁夫人等; 四、帝王将相及祖先本主,南诏、大理国王及高级将领细奴逻、阁 罗凤等; 五、外族人本主,如郑回、杜光庭; 六、佛教与道教神灵本主,如观音老、关羽、李靖等。 每个本主神,都有典雅的封号,都有口传或成文的传说故事。 周城本主——杜朝选 传说不知什么时候,周城村中的两个女子,上云弄峰砍柴,经过蝴蝶泉,被一个少年邀去喝茶,她们被缠不过,回头向村中逃跑。不料走错了路,向霞移溪山峡中跑去,却被巨蟒所变的少年掳入洞中,

大理白族地区文化调查实践报告

大理白族地区文化调查实践报告 ------ 服饰文化 实践单位: 大理学院古城校区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2011级通信工程本科班 实践时间: 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一、实践目的: 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也不能忽视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扎根在边疆的风俗文化。它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有时为了庆祝丰收或是庆祝节日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表现自己喜悦的心情,有时以唱歌、唱戏或是扭秧歌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活动不仅让人们在劳作的同时使自己更加开心也可以增加节日的浓厚气氛。从大的方面说它能够展现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文化,也可以展现出我们丰富的民族特色。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有各民族的风俗,这种多样的风俗文化既展现了各民族的特色,又使文化源远流长,既让人们得到了欢乐,又让人们活动了身体,具有很深的意义。现在面临着各国文化日益融合的今天,开发风俗文化,汲取其中的内涵,具有举足轻重意义。所以在现代社会,关注传统文化,关注风俗文化绝不是搞思潮,而是深入群众,挖掘其中的内涵,结合现实,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此次实践活动为大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同学通过张雅老师的号召展开,本小组的人员有王渊,方瑞,刘柳,丁魏魏,焦媛,谷贤贤,刘蓉,杨玺成。在本次实践中,要求首先了解白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起源,了解白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过程,发展经历的变迁,及白族人民对本名族服饰的美好期望,服饰的寓意,以及在未来少数名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前景,大众对白族服饰文化的了解深度等。 二、实践内容:

本次实践主要进行了问卷调查,图片展示,对扎根大理的居民进行采访等活动。中国的风俗多种多样,我们参加的社会实践调查主要着手于大理白族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大理的几个城乡中,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意义几个地县进行深入的调查。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名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主色。女子头饰代表大理的“风花雪月”,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着扎染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白族现有130万人口,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其余分布在的贵州毕节、安顺和湖南的桑植县。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联系。大理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的。 三、实践结果: 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生产工具,生息和劳动在洱海地区。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山光水色,亮丽风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饰,以风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华民族的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语言,向世人诉说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来。 白族服饰也许与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关,不论男女服饰,在坝区或山区,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并且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

我国民间传统技艺-扎染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 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 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 通通了。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业最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 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为扎染而成。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到达很高水平,出现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近代以来,大理染织业继续发展,周城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织染村。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蓝靛(云南民间俗称板兰根)。扎染的主要步骤有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碾布等,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白族扎染品种多样,图案多为自然形的小纹样,分布均匀,题材寓意吉祥,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实用功能,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好评。 大理白族扎染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一千多种纹样是千百年来白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富有魅力的大理白族织染文化。 但是,当前产业化的趋势使部分传统扎染技艺走向消亡,原有的民间特色开始退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市场经营滋生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植物染料板兰根供不应求。在此情势下,白族扎染技艺的传承受到困扰。只有认真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促进大理传统白族织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一、简介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因主产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尔人们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业最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该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浸染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 二、溯源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白族节日的文化特征

白族节日的文化特征 ——以“绕三灵”为例 [摘要]“绕三灵”是白族文化中最有特色的民族节日,在绕三灵的盛会中包涵着许多白族历史。本文通过介绍“绕三灵”的一些概貌,挖掘这一民族节日中所蕴含的白族文化特征。 [关键词]“绕三灵” 白族文化特征

“绕三灵”是白族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文化内涵最丰富,也是文化最为突出的一种民族节日。 一、从“绕三灵”中了解白族古代婚俗文化的特征 婚姻形态及其发展是人类历史的重要内容。不同的民族在其婚姻发展史上有其与其他民族具有的共性,但也有因时间、环境、文化等因素造成的个性。从现在的情况来考察。白族社会早就进人了严格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古代白族的婚姻状况如果从神话传说是有过“兄妹婚”的血缘婚的历史。 关于大理白族唐以来的婚姻资料,《蛮书》中有记“俗法处子婿妇出人不禁,少年弟子暮夜游行于间巷,吹壶芦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招呼”。在《白古通记》中,有“哀牢山有酋波息者,生十女,九龙兄弟娶之,厥后种粪蔓延,分据溪谷,是为六诏始”。“在《马可波罗游记》第四十八章中,有“土人对自己的妻子和别人发生肉体关系,而是出自妻子的一方心甘意愿的话,便不看成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些资料,当为白族古代婚姻的宝贵资料,说明白族历史上曾存在过的血缘婚、婚外情人等形态。 但是,从目前还能看到的古代婚俗的遗风,在白族地区目前仅有少数的几处,如剑川石宝山歌会中的一些男女对歌寄情的场面,鹤庆辛屯一带始前男女的“聘鹤兰”(找情人),以及一些山区半山区较原始开放的婚姻形式。但是,比起绕三灵长时间、大规模、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来,有如历史上

中原地区”仲春三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的男女交会的场面,绕三灵及当今中国大陆上能够让人看到有古代的浓厚婚俗的活动。在白族社会中,绕三灵中的男女情人,都互相称呼对方为“活恩尼”、“架尼”;其他人也用这样的词来称呼他们。“活恩尼”、“架尼”有的是因互相相爱而结成,可在绕三灵时或其他场合相识后而形成较稳定的关系;也有的是因女方求生育的过程是形成。“活恩尼”大多限于本民族内部的男女,许多发生在本村、本方的男女之间。过去也一般不在社会公众面前暴露,比较隐蔽,仅在极少的男女同伴中知晓,节日里在暗中交换信物,以示相互承认。有的“活恩尼”从青年一直保持到年老,在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下,“活恩尼”在特殊的时间和场合可被白族社会道德所默许。白族人绕三灵中的男女交往,自古以来只限于风俗性的,他们之间不对对方的子女、经济等负责。节日以外,都以自己的家庭为核心,未闻因参加绕三灵活动而致婚姻解体的。当然,从白族社会的婚姻制度的一夫一妻制来看,绕三灵中的一些古婚俗毕竟只是人类婚姻的余音。 二、从“绕三灵”中看到白族农耕文化的特征 从考古和古代文献记载来看,早在三千多年前,剑川海门口遗址的居民就已掌握种植粳稻的技术。到唐南诏时期,国内的农业生产已较发达。据《南诏德化碑》载:“遏塞流潦,高原为稻黍之田,疏决破池,下阴树园林立业”。说明

大理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互动发展

第13卷第1期李燕萍:大理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互动发展·17·大理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互动发展 李燕萍 (西南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昆明650224)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的重要任务。尤其对于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云南来说,和谐社会建设对 保障边防安全、国家稳定至关重要。大理是云南省西部白族集聚地区。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白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和民俗文化旅游, 堪称典范。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对白族地区脱贫致富、社会稳定、民族和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因此,政府应对大理白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导向,充分挖掘具有利用价值的民族文化产品,并与旅游业挂钩,形成具有明显特色的旅游产品,让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在互动中得到和谐发展。关键词:白族;传统文化;文化旅游;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4339(2011)01-0017-05收稿日期:2009-11-23.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哲学720).作者简介:李燕萍(1965— ),女,副教授. 通讯作者:李燕萍, ypl2008xnl@163.com.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 强, 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但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一些老的矛盾尚未解决,新的矛盾又不断涌现,并相互交织在一起。这就要求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积极化解各种不利 于社会稳定的因素, 保持社会的祥和、有序发展。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在其中发挥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白族传统文化在大理旅游业发展中的 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消费的重心也由物质生活消费向精神文化消费倾 斜。这不仅要求有更多更好的文化精神产品,而且还要求提高物质产品中的文化含量。因此,在经济运行 和经济增长过程中, 文化推动力日益增大;经济效益中源于文化的附加值日渐增多;文化市场的形成和文化 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世纪末,党中央制定的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要求西部民族地区依托民族传统文化和绿色资源发展经济。在这一背景下,云南省确定了把云南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大省和绿色经济强省的发展目标。历史悠 久、民族众多、自然景观独特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制定了将大理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大州的发展思路。20多年来旅游业为大理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 旅游总是或隐或显地体现着对某种文化的追求。大理旅游资源的优势是丰富多彩的白族风情和底蕴深厚的白族文化。根据对近年来到大理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进行调查, 游客对大理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的兴趣高于对自然风光的兴趣。许多国外游客来云南,尤其是到大理旅游,主要目的不是看自然风景,而是想要了解白族的历史文化艺术,经历和体验白族特殊的生活方式。随着国外游客不断增多,大理古城出现了“洋 人街”,这表明,大理民俗旅游已成为国外游客关注的热点。白族文化与民俗旅游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使大理旅游业的发展焕发出光彩夺目的魅力。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文物古迹荟萃。自公元7世纪大理就是雄踞云南500多年的南诏、大理两个地方王朝的王都, 也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交汇地。当地人民以宽广的胸怀吸纳各方文化的精髓,建立了洱海地区兴旺发达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大理的各族群众都保留着奇异神秘的民俗风情和众多的节祭。因此,大理是我国颇富盛名的旅游资源富集地区,旅游资源种类齐全,数量众多,品位极高。全州共有 2011年1月Jan.2011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第13卷第1期 Vol.13No.1

白族传统扎染艺术在现代日用品中的设计探讨

白族传统扎染艺术在现代日用品中的设计探讨 最初我想了解扎染这门古老的技艺是因为完全被它的自然缤纷的艺术特色和其具有多样的民族性所吸引,随着逐渐对它加深了解,扎染那具有饱含情感的艺术特征,技术和艺术表现性自由度的高超,以及那无穷的艺术魅力诱发了我去探索它的兴趣,初次尝试就有不小的收获,于是便深爱上了这一奇特的民族民间工艺。在我看来,它的艺术特征不仅表现在独特的制作技法、肌理表现和古朴的色彩中,同时,扎染艺术就是一种生活智慧和艺术审美的结合物。 在世界不同国家、地区,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扎染技法,使用的材料各不相同,图案也因自然环境、社会情形、经济状况以及宗教信仰、文化类型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使扎染艺术异彩纷呈、丰富多样。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门古老的防染技艺正在逐渐流逝,在不断探索扎染技艺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本民族传统,自觉以民族文化艺术为基础,继承中国工艺美术的优秀传统,将民族工艺文化融入现代工艺设计,让它以多种形式、多种姿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使用,为人们欣赏。 一、白族扎染艺术的历史溯源 白族是聚居在我国云南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扎染是白族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古称“绞缬”,又名“撮缬”,“撮晕缬”。缬,是指色彩斑斓的意思,后来在民间也指染色显花的织物和染色显花的方法。扎染是用线、绳对布料进行紧固的结、系捆、绑、缝扎,然后放在染液中煮染,由于扎结的外力作用,使得面料染色不均匀,拆除扎线洗去浮色后,面料上就会出现奇特的色彩纹路。由于线、绳扎结面料,从而起到对染料的防染作用。并且,由于扎结中绳线捆绑的松或紧,会在面料上产生局部染色深浅、明暗渐变的色晕效果,这正是扎染工艺的奇特之处。 扎染工艺有着悠久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便掌握了“染采纹秀”的工艺。宋代《大理国画卷》所绘跟随国王礼佛的文臣武将中有两位武士头上戴的布冠套,同传统蓝地小团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在经过不断发展后,扎染已经成为白族的特色工艺了,尤其是到了唐朝最鼎盛的时期,扎染在白族地区已成为民间时尚,扎染制品也成了向皇宫进献的贡品。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穿着的舞衣裙

白族民风民俗

文化 宗教信仰 本主崇拜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本主白语叫“武增”,是“本境福主”的简称,意即“我的主人”。他们是白族村社的保护神,有的一村供奉一个本主,也有几村供奉同一本主的情况。只要和白族村社有密切联系的人和事物都可以成为本主,所以在本主神祇中既有原始宗教色彩浓厚的山川树木、虫鱼鸟兽之神,也有佛道之神、儒家典范人物及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既有王室、贵族,也有英雄、平民;既有白族人物,也有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物。这充分体现了本主崇拜兼容并蓄的特点。每位本主都有自己的节日,就是本主庙会。在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不仅节庆、重大事件都要到本主庙去献祭,举凡婚丧喜庆、疾病灾害、出门远行等,也要到本主庙祭祀,以祈求本主神的保佑。 此外,道教、基督教在白族群众中也有一定影响。 服饰 白族的服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人 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白族先民以滇池为中心的滇僰人“头饰羽翎”。在晋宁石寨山出土 的青铜器舞蹈图像中,舞者全戴羽冠,顶插长翎,上身裸露,下着兽皮羽毛带状裙。洱 海地区,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蛮,男女以毡皮为披,女子絁布为裙,男女赤脚。《云 南志》卷五云:“东有白蛮,丈夫妇人以白缯为衣,下不过膝。”“妇人,一切不施粉 黛,以酥泽发。贵者以绫锦为裙襦”。“若子弟及四军罗苴以下,则当额络为髻,不得 戴角;当顶撮髽髻,并披毡皮。俗皆跣足,唯头囊特异耳。南诏以红绫,其余向下皆以 皂绫绢。”“曹长以下得系金佉苴(即腰带)”。“有超等殊功者,则得全披波罗皮(即虎 皮)”。南诏王室及清平官、大将军,已效汉服,上衣圆领宽袍大袖,下着宽裤紧腿,有 靴。诏王头囊为钟鼎式,文官头囊为黑色莲花式,武官为虎头式。 习俗 传统节日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 绕三灵,农历四月下旬,为期三四天。 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山石钟寺举行三天; 朝鸡节,农历一月初一至十五在宾川鸡足山举行; 耍海会,农历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举行; 葛根会,农历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内举行。 民族民居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 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 正两耳”、“三方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 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 “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 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大理喜州、海东一带有的民居建筑还 有泥塑,造塑多为龙凤、古瓶、花卉。照 壁即瓦顶飞檐的粉墙,是建筑中艺术装点 最集中的地方,多用凸花青砖组合成丰富 多彩的立体图案,各组中心再作粉画,或 镶嵌自然山水图案的大理石。有的在两边 塑鱼,以示稳固。照壁脚下常砌花坛,花 香四溢,怡静幽雅。照壁与正房和两侧楼 房构成三坊一照壁的格局。此外,更高级的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套院建筑,其木雕、石刻、粉画就更为集中突出。白族民居,是白族建筑艺术的一大景观。

大理白族扎染

云南民间工艺品收集 1.大理白族扎染的历史回顾 在“风花雪月”的大理白族地区盛行着一种将文化、艺术与市场融为一体的民族手工艺品——扎染。大理扎染已经由民间传统工艺发展成当地的民族文化产业。扎染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与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无论从白族的民族服饰,还是从他们的传统民俗、宗教礼仪等,个中都能发现扎染的影子。白族扎染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艺术装饰品,是白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可以说扎染是白族人的土布艺术;扎染制品又是旅行者非常实用的旅游纪念品。 在云南,扎染主要盛行于大理白族地区。白族姑娘染制的扎染制品、图案古朴典雅,线条飘逸洒脱,颜色朴实,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 扎染是白族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古称“绞缬染”、“扎缬”;俗称"扎花布"或“印花布”,是由古代中原地区传入大理的,最早始于公元前二世纪。据《实仪录》记载,“汉年间有染缬色法,不知何人所造。”从《南诏国传》和《张胜温画卷》中人物的衣着服饰来看,早在1000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染采纹秀”的工艺。尤其在盛唐时期,扎染已成为白族地区的民间时尚,扎染制品还曾是向皇帝进献的贡品。 2.扎染的特点 其一物美价廉。从扎染的整个过程了来看,工序繁多,而且每一道工序都是费工耗时的操作,特别是扎花,全凭手工一针一线缝扎而成,生产成本高。但是买价很低,真所谓是物美价廉。 其二实用。扎染制品既是精美的民主工艺品,又是实用的生活用品。姑且不论各种扎染制品可应 用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很普通的一方形扎染布,便可用于许多场合,既可做头巾,又可做披肩,还可以盖电冰箱,电视机,还可做小方桌的桌布,或者的挂在墙上的小壁画,集多种用途为一身。 其三携带方便。扎

浅析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文化意蕴

浅析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文化意蕴 大理地区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 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在多种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渗透下, 渐渐地形成了一种属于大理白族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从遗留到今天的丰富的建筑遗产中, 我们可以领悟到大理人善于利用自然, 对自然环境的遵从和认同; 同时也领悟到白族人对时代的顺应, 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白族民居”的大理传统民居建筑大多只限于对闻名遐迩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表象认识,少有从民居建筑的发展演化, 内在的自然因素及文化內涵以及与各时期相对应的审美意识的探讨。 据《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记载:“苍山坡上, 凡经古人居住之地, 必有阶梯式平台, 台之边周, 自数里以外或高山顶遥望之, 极为清楚, 至近处反不易识别?.。”①这种以天然坑壁为墙, 以坑为居室, 上搭一简陋草棚以避风雨的半穴居, 是大理古代先民为满足自身生活需求所萌发的建筑营造活动。 商代, 大理地区已进入铜石并用时期, 但仍属于原始社会建筑文化时期。这个时期的剑川海门口遗址( 距今约三千二百多年) 发现有大量竖立的木桩,“很明显是干栏式建筑的底架”。②文字记载也证实了干栏式建筑的存在“山有毒草及蝮蛇, 人并楼居, 登梯而上, 号为干阑。”③从考古发掘中还证明了一点, 这种“干栏”式房屋已采用榫铆联接组合, 这无疑是建筑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的一大进步。 经过历史的变革后形成的“汉式”模式建筑, 最典型的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它是中原文化的扩散与本地的吸收和再创造而形成的产物。“三坊一照壁”是大理建筑文化特有的典型代表, 将合院式建筑去其一坊改为一壁这一创新,既减弱了建筑的压抑感、拥挤感,又为展现白族建筑的丰富文化提供了载体, 更是建筑与自然和谐的体现。其布局为一正两厢一照壁围合成院落, 在围合的庭院中都种植花木, 增加居住环境的优美。平面形状方正规矩, 主次分明, 因此既不失中原文化“中正无邪、尊者居中”的“礼”制思想, 又较汉式住宅布局灵活, 适应性强,较合院式建筑在采光、舒适、灵巧等方面更胜一筹。这种带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和北京典型的四合院相比又有所不同。在平面布局上, 北京典型四合院按南北轴线对称地布局房屋和院落, 正房坐北朝南, 东西为厢房, 大门多布置在东南角上, 用一个很大的过厅横跨大门和正房之间,把院子分为两部分, 前为庭, 后为院, 功能区分十分明确。给人以幽深、典雅的感觉。而白族民居则大多按东西轴线布置房屋,重院则按横向的南北轴深入, 大门布置在东北角上。这种布局明快紧凑, 和周围的地理环境( 苍山, 洱海) 极为协调, 再加上正房、厢房的开间数量以及层高, 开间、进深的尺寸均无很大差别, 无明显的主次之分, 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大方、开朗的性格。 由上所述, 在南诏、大理国时期, 白族的本土文化和汉文化已相互通融、渗透。白族对中原文化有总体的认同感, 又由于文化具有传承性,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氛围中, 总是在既定的, 从先辈那里承传下来的条件下, 进行自己的文化创造活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感情上的联系。这样, 白族在吸收汉文化时并不是盲从, 而是吸收对自己有利有益的部分。反映在建筑上, 则表现为当时人们在追求实用的基础上也追求建筑的美。这正符合王安石的辩证观点: 只要主客观条件许可, 人们决不会“谨此于止”地满足于实用价值, 而总是企求实用———审美二者兼求并取。此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已明显地表现出来。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白族正是如此, 在吸收汉文化过程中, 又超越了汉

鹤庆白族文化

鹤庆白族文化 摘要: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正文:鹤庆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个县,鹤庆县的少数民族有白族、彝族、傈僳族三个,其中以白族为主。而我就是鹤庆县的白族姑娘。下面,我给大家介绍我们鹤庆县的白族文化。 我的家乡鹤庆县,一个国土面积两千平方千米,其中大部分地区均为山区,地势起伏较大。县城海拔两千米,气温比较适宜。降雨量充沛。县城云鹤镇居鹤庆坝子中偏西,距省会昆明市476千米,距州府大理市136千米,距丽江市39千米、丽江机场12千米(丽江机场就在鹤庆县境内)。鹤庆山川秀美,龙潭众多,资源丰富,被人们誉为“泉潭之乡”、“鱼米之乡”、“中国名兰之乡”。由于鹤庆文化传播较早,所以通过“茶马古道”使得文化得以向外传播。而历史悠久的鹤庆乾酒、火腿、猪肝胙等腊味品更是独具风味,让人垂涎三尺;“小锤敲过一千年”,人人有手艺,户户是工厂的新华村,具有加工金、银、铜首饰与器皿的传统手工工艺,产品玲珑精美,深受欢迎。是集田园风光、民风民俗、旅游购物为一体的省级民族旅游村,曾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并成为著名的金、银、铜民族手工艺品集散地,在2010年九月,更是被授予国家4A级景区的称号。鹤庆是属于白族和

纳西族的交界地带,虽然会受到两个民族的不同影响,但在其中也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习俗。 在语言上,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而鹤庆方言又是其中富有特色的一种。绝大部分使用白族语,通用汉语文。使用汉字书写,有自己的语言(未形成白族的书写文字),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在白族的服饰上,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而大理一带的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下着蓝色宽,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都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解释: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在古代还有一首打油诗这样描述到:虫入凤窝不见鸟,七人头上长青草,细雨下在横山上,半个朋友不见了,这更是把它推向了一个更美的意向。其中,在我们鹤庆,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的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的服饰比较艳丽。就以年轻姑娘的服饰为例,上衣多为红色或浅色的襟衣或衬衣,紧釉管上绣有各色的花边。外罩多为红色,浅蓝色为主的领褂,下穿白色或浅色的长裤,腰腰系短围裙,镶有花边,缀有绣花图案。宽花腰

旅游对大理白族民俗风情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目录 摘要 (1) 1旅游影响分析. (2) 1.1旅游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2) 1.2旅游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 (3) 2大理民俗风情资源概要 (3) 2.1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点 (3) 2.2大理白族民俗风情资源概况 (3) 3旅游业发展对大理白族民俗风情的影响 (6) 3.1积极影响 (6) 3.2消极影响 (7) 4发挥积极影响,消除消极影响 (8) 4.1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8) 4.2遵循民俗风情资源开发原则 (9) 4.3提高人们保护民俗风情资源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9) 4.4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9) 4.5专家参与规划和合理开发民俗风情资源 (9) 4.6实施民俗风情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10) 参考文献 (11) 结语 (12)

旅游对大理白族民俗风情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大理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大理白族的民俗风情在旅游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随着大理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的同时,旅游对大理白族的民俗风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针对这些影响,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实施开发与保护并重策略,提出发挥积极影响,消除消极影响的对策。 [关键词]大理白族民俗风情;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对策研究 The Study On Tourism Development Impact On Dali Bai Folk Culture [Abstract]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ali tourism industry, Dali Bai people’s folk culture plays o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oursim. However, accompanying with the rapid Dali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has a certain influence on Dali Bai people’s folk culture.Based on these effects, and guided b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this paper attend to implemente a strategy which care about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both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making use of positive impact while eliminat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measures. [Key words] Dali Bai People’s Folk Culture; Positive impacts; Negative impacts; Study On Countermeasures. 1 旅游影响分析

大理扎染文化简述

扎染古称扎缬,俗称扎花布,是一种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扎染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制作者的艺术匠心,因此好的扎染制品便是一件极好的美术作品。 云南大理扎染是由中原传入的,目前主要在大理周城、巍山大仓和庙街等地制作。其原料为纯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为植物蓝靛。 工艺过程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折线、漂洗、整检等工序。内地扎染的图案多以圆点、不规则圆型以及其他简单几何图形组成,而大理扎染则取材常见的动植物形象,如蜜蜂、蝴蝶。 云南大理白族姑娘染制的扎染制品,图案古朴典雅、线条飘逸洒脱,颜色朴实素雅,质薄如烟雾、轻若蝉翅,似梦似幻、若隐若现、韵味别致。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拙趣。 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扎染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它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扎染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 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近年来,大理喜洲白族妇女在图案艺术、古代结扎技法和现代印染工艺相结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了彩色扎染这种新的手工印染技术。彩色扎染突破了传统单色扎染色调的局限,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利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造成染色的深浅不一,形成不同纹样的艺术效果。

浅谈大理旅游业的发展与白族文化相互关系

白族文化与大理旅游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摘要:白族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环境的保护是大理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旅游并非无烟工业已形成共识,传统的文化旅游方式已对旅游地的文化、人文生态环境造成损害,众多传统文化在旅游的影响下面临消失的危险;在民族文化地区,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意义在于使当地的民族风俗、传统文化得以完整保存,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理白族文化旅游业 1.大理概况 自1982年以来,在大理发展旅游业的二十多年间,大理的经济发展是巨大而明显的。这是一个契机,大理找到了支柱产业,加快了大理发展的步伐,也为后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稳步提高。可与此同时,外来文化也冲击着本土文化,白族语言的使用越来越少,古老习俗无人问津,建筑越来越城市化现代化。这种冲击对一个名族而言是非常可怕的。对于大理土生土长的白族人,白族文化就是名族的灵魂,对大理地方而言,大理白族文化是区域发展的资本命脉,所以,必须要很好的发掘、保护、传承以及使用白族文化,认真思考白族传统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传承和发展。我们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更应该清楚认识,在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的今天,白族文化在大理旅游发展中的地位以及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才是大理地区的灵魂和支柱,它才真正决定着发展的方向和兴衰成败。 2.白族文化与大理地方旅游业的相互关系 文化不只是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不只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存在于生活中,也不只是某些特有的器物与精神产品,它还是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让人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的价值观世界观。据此,文化,对于旅游而言,就是灵魂,它与旅游密不可分。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也就是一种文化。综观旅游发展史,各个地区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观赏,甚至于是较浅层面的探索,都表现出文化自身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就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都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相互联系是与生俱来的,无可改变,大理地区孕育的地方白族文化与大理现阶段发展的旅游业也是这样。正是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使得在发展的过程中绝不能容许破坏性开发的出现,把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陷入到一个恶性循环的尴尬境地,衍生出畸形的发展模式。 发展旅游业的首要是发掘名族文化,民族文化又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也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吸引力。对于大理部分业内人士都提出的,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化的反映,就是对文化应用的体现、旅游产品的品位体现,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以及原著民对该文化的理解。应该这样来说,无论是三塔崇圣寺,无论是蝴蝶泉金花阿鹏,无论是南诏古城洱海小岛,所有的一切,所有的风花雪月,其实都是文化的载体,是白族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白族的文化就是该地区所进行的衣、食、住、行等等,把这些种种旅游活动拿到旅游产业角度来分析,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旅游活动就是一种流动的文化现象,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流过

云南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是个少数民族颇多的省份,大约有25个,大理全称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个以白族文化为主的地方,其中彝族,回族等的文化在大理也是丝毫不逊于白族文化。大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能容纳各种不同的文化,然后繁荣昌盛的发展着。 大理三月街 三月街是一年中我最期待的节日,因为这象征着大理人的特权,在这个日子,我们可以获得5天的假期,可以脱离学校的管辖,去到古城里,看年轻的小伙子赛马,到街上乱逛,买一些心仪的小物品。可是其他地方的孩子却只能在学校学习。大人们也丝毫不松懈,赶紧把家里的好东西都拿到三月街上卖,一时间大理古城人山人海,每个人忙着自己的事,乐不思蜀,天黑了都不愿回家。 记忆中每到三月街,电视里就会不断的播出《五朵金花》,眼下正是三月街,想起以前在家中的光景,不禁黯然。 大理三月街的会期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传说中洱海边上住着一位年轻的白族渔夫阿善。夜晚,他在月上打鱼,弹着三弦,唱起渔歌,歌声传到龙宫。龙王小女阿香听见了,来到船上,与阿善结为夫妻。三月十五,是月亮里赶集的日子,各路神仙都到月宫去买东西。阿香变成小黄龙驮着阿善去赶集。他们来到月宫,与嫦娥、吴刚一起游了大青树下的月亮街,街上热闹极了,万物透明闪亮,人见

人爱。他们回到村里,把月亮里赶集的情况告诉乡亲,大家决定模仿月亮街,在苍山脚下种起三株大青树,定三月十五日在大树周围摆摊设点,让四乡八寨的人前来赶集。大理的“三月街”就这样延续到今天。 若要追溯三月街的历史,可以放眼到唐朝的南诏王朝,那时,佛教已传入南诏国。南诏白族先民,对佛教传说中的观音菩萨十分崇拜。相传,这位貌慈心善、救苦救难的观音娘娘,还制服了盘踞大理的恶魔罗刹。于是,为报答观音菩萨的功德,“年年三月十五日,众皆聚焦,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祭观音街。”(《白国因由》)明代嘉靖进士、白族史学家李元阳编撰的《云南通志》中,也有这样的文字记载,“观音节,三月十五日在苍山下贸易各省之货。自唐永徽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知是观音入大理,后人至日烧香,四方闻风,各以货来也。” 这些文字记载,都从一个侧面说明,大理三月街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佛教传入大理有关,并在民间佛教讲经会的基础上产生的。 时至现代,大理每年都会庆祝这个节日,全州放假五天,此时各方宾客接踵而至,人山人海,更有各国物品在此交易,也有藏药一条街,跑马会等特色。 白族民居彩绘(建筑彩绘) 《还珠格格》中箫剑描述大理是一个家家有花的地方,此言不虚,大理的庭院和设计很有风格,特别是他们的建筑彩绘,每每看到都会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