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一 高一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 品质》公开课教案

《品质》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这位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格的光辉。 3、学习从人物活动中选取有价值的材料,以恰当的形式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人格光辉。 2、学习从人物活动中选取有价值的材料,以恰当的形式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1、分析格斯拉的人物形象。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阅读对话:反复阅读,品味文中语句,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 2、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6年度三农人物乡村教师陆永康导入:这是一个跪着工作的人,却是一个让我们站立着叹服的人。为我们所叹服的,是他的精神,他的品质——人之立世,贵在立“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出下列各项中字音正确的一项() A 铺(pū)面稀薄(bó)褶(zhě)皱趿(tā)拉 B 气馁(něi)绥(tuó)靖诧(chà)异窥(kuī)视 C 橱(chú)窗赊(shē)帐怜悯(mǐn)撇(piē)开 D 羞怯(qiè)鬈(juán)曲结(jiē)实结(jiē)巴 2、选出下列各项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 A 想像心安礼得座落浸人心脾倒楣 B 开消劳神废心定货莫名其妙顶顶好 C 时髦慢不经心帐单不可思异钉书机 D 窥视心平气和趿拉凭心而论录像机 3、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并简单介绍一下格斯拉。 三、思考讨论: 作者是怎样来写出格斯拉兄弟手艺的高超的和人品的高尚的? 1、小说开始,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领略了格斯拉的手艺。 理解以下关键词和重点句子的含义: (1)“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 (2)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3)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 作者不吝笔墨,用最美好的话语来赞美格斯拉的手艺。 2、介绍制靴人(肖像描写):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准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准确理解使用反证、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句。 3.通过诵读、讨论,准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学习本文综合使用类比、对比、举例、比喻等实行论证的方法, 4.树立准确对待外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掌握准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准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考考你:教师描述节日的来历或节日的习俗,学生说出节日的名称。 有人记得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却记不清楚端午节、重阳节;有人喜欢坐在肯德基、麦当劳里享受美国快餐,却很少去品味粽子、元宵的味道;有人喜欢看韩剧,成为哈韩一族,却难得去看看京剧,欣赏一下唐装。面对众多的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做?早在70多年前,就有这样一位思想的伟人为我们解出了答案。今天,就让我们就一起来拜读一下鲁迅先生所作的《拿来主义》,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保护好传统文化。 二、字词预习检查 礼尚往来自诩(xǔ)残羹冷炙(zhì)冠冕(miǎn) 孱(càn)头玄虚国粹 三、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四、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

沪教版高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种树郭橐驼传 (一)重点实词: 瘘(脊背弯曲) 伏(弯腰) 固(确实) 故(旧) 虑(担忧) (二)通假字: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而,通“尔”,你们)(三)古今异义: 故乡人号之“驼”(故,所以;乡,乡里) 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它们;实,结果实(名作动)) 其实害之(其,那;实,实际上) 得养人术(养,治理;人,百姓) (四)一词多义: 虽 虽窥伺效慕(即使) 虽曰爱之(虽然) 故 其土欲故(旧) 故不我若也(所以) 实 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 不抑耗其实而已(结果实,名作动) 其实害之(实际) 若 其置也若弃(像)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 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 而 鸣鼓而聚之(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字而幼孩(通“尔”,你们) 旦视而暮抚(表并列,又)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顺接,可译“于是”) 业 驼业种树(以……为职业) 理,非吾业也(职业) 然 隆然伏行(……的样子) 既然已(这样) 然吾居乡(然而) 病 病瘘。(患,生……病,名作动)

故病且怠(困苦) 者 有类橐驼者(……的样子) 他植者则不然(……的人)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的人。“吾业者”,我们种树行业的人)以 以致其性焉尔(来)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把) 早实以蕃(表并列的连词) 而卒以祸(因,因为)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来,表目的的连词)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修饰的连词) 且 无不活,且硕茂(而且) 吾小人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尚且) 故病且怠(又) 传 种树郭橐驼传(一种文体) 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传) (五)词类活用: 1、名作动: ①不知始何名(叫) ②病瘘,隆然伏行(患病) ③名我固当(称呼) ④早实以蕃(结果实) ⑤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活得长久) ⑥其莳也若子(抚育子女,对待子女) ⑦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爪抓,掐) ⑧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传) ⑨而卒以祸(祸,受到祸害) ⑩移之官理可乎(做官) 2、动作名: 或移徙(移栽的树) 3、名作状: ①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 4、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见长人者好烦其令(使……繁多,不断地发布) ②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保全) ③遂而鸡豚(遂,成,喂大) 5、使动用法: ①以致其性焉尔(使……达到) ②非有能硕茂之也(使……硕大茂盛) ③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使……(结果实)早;使……(结果实)多)

【免费下载】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古文单元的第1节课,《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过程。《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尤为出色,它注意从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写出战争的性质和起因,并由此在开始便预示出战事的胜负。在叙述交战过程时则详略有致,曲折生动,形象逼真。《左传》还善于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这些对后代的文学,特别是对叙事、议论的文字影响甚大。《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也集中体现了外交辞令在战争中的作用,学习这一课要好好体会劝说的艺术。 二、学生第一课时利用手中的参考资料及课本中的注释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本节课在检查自学效果后重点强调文言实词和虚词后,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劝说的艺术,难度应该不会很大。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 2、能口头翻译课文内容。 3、能理清层次结构,把握人物形象。 4.品味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五、教学过程 1.检查第一课时学生的自学成果 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提出翻译要求:一一对应,尽量直译;直译不能的意译。 2.理清故事情节。 板书以下问题,要求学生用原文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并在句子中标出应该掌握的文言词语。 (1)晋侯、秦伯围郑的理由是什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晋、秦军驻扎地的什么特点?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谁推荐的烛之武?如何推荐的?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4)烛之武如何推辞的?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郑伯如何道歉的?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6)烛之武的劝说分哪几个层次?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11 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及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及各比喻的含义。 德育渗透:我们青少年怎样去面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随着“日流”“韩潮”的不断浸入,我们青少年应怎样面对。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归纳比较疑问探讨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调查;爱看韩剧的人有多少 爱看日本动画片的人有多少 你们家使用的电器都是什么牌子 二、面对这种“日流”“韩潮”的袭来,作为祖国未来希望之星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鲁迅先生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拿来。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我们来看《拿来主义》余下的部分,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部分。三、掌握文章的思路 〈一〉①—④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 〈二〉⑤—⑨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三〉⑩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研读课文、 1、第5段中那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摩登”:时髦,将一味“送去”说成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其讽刺意味很浓烈。 “吝啬”是针对第三段的“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对照鲜明,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5段结尾说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请问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理解?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运用脑髓: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 放出眼光:要看得清,有辨别力; 自己来拿:要有选择,自己拿。 3、前四段内容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它们与“拿来主义”有什么区别(从特点、实质、利弊方面比较)?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 特点不送不拿主动送去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实质惧外排外媚外求荣自欺欺人爱国和平交往 利弊丧权辱国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文化堕落主权丧失 贻害子孙人自成为新人 文艺自称为新文艺 4、文章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 种类表现实质 孱头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盲目排外,虚伪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高中语文 5.15《蒹葭》教案 沪教版必修1

蒹葭 教学目标 1、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 《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说明: “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主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资料准备:歌曲《在水一方》 和蒹葭的画面 提问:你所知道的描绘秋景的 诗句。交流自己所积累的描 绘秋景的诗句。 从歌曲、画面和古诗句 中感受秋的氛围,为课 文的研习做好情感的 铺垫。 课文研习之 思想内容朗读课文:1、把握文中描写蒹 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2、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 3、概括诗歌主题。 朗读后学生找出描写 蒹葭、白露、伊人的关 键词。如蒹葭:苍苍— 萋萋—采采 (色彩) 白露:为霜—未晞—未 已 (形态)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 绘诗中情景,初步感知 诗歌主题。 朗读为学生把握诗歌 思想内容打下基础,并 在找关键词和描绘诗 中情景的过程中把握 本诗思想内容——。一 说,爱情诗;一说,明 志诗;一说,人生哲理 诗。各有其理,古人有 言“诗无达诂”,我们 可以见仁见智。但有一 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 是“企慕思见”之情, “执著追求”之意,

高一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公开课教案(新课标) 精品

《谏太宗十思疏》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特征: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巧。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意见。 教学要点: 1、学习本文作者真诚而委婉的劝谏艺术。 2、品味本文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1、问答法。 2、探究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巩固背诵。(学生先根据内容层次试背,再齐背。) 二、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略) 三、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忠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四、研习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出示投影: (一)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下愚”,称唐太宗为“明哲”? (二)能否将“臣闻”改为“臣以为”? (三)能否删去文中“承天景命”一句? (四)能否将“诚能见可欲”改为“是故见可欲”?

小结: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 五、品味语言特色: 1、委婉谦虚。 2、多用比喻,生动形象。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谈谈其表达效果。 对偶句: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排比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小结: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画线句的出处,说说引用的作用。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出自《诗经大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君则舟也,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诚能见可欲(出自《老子》上篇:“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 垂拱而治(出自《尚书成武》“垂拱而天下治。”) 小结:“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金”“字字有出处”“事事有依据” (强调积累下列成语:局安思危、戒奢以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垂拱而治、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 六、延伸拓展。

高一语文 拿来主义

高一语文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意。揣摩语言内涵,分析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旨。 2. 培养学生“杂文语感”。 3. 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1. 重点:“拿来主义”的内涵分析。 2. 难点:(1)“送去主义”的内涵分析。 (2)作品语言的内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冯先生发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多方启发,让学生进入角色)冯先生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是的,冯先生的意思是说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继承文化遗产和我们的改革开放一样,只要我们坚持“拿来主义”的原则,就一定成功。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这正是我们今天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拿来主义)。 二、复习旧知,补充新知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笔名。 他的作品集主要有: 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一部:《故事新编》 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 诗文集一部:《野草》 杂文集十六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沪教版高一语文积累运用——理解性默写

沪教版高一语文积累运用——理解性默写 【高一上】 沁园春·长沙 作者: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沁园春·长沙》点明时间地点环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沁园春·长沙》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___________。 3. 《沁园春·长沙》描写远望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沁园春·长沙》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沁园春·长沙》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沁园春·长沙》蔑视权贵的句子:___________。 8. 《沁园春·长沙》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沁园春·长沙》表现革命者青春风采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沁园春·长沙》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万类霜天竞自由。 3.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4.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5.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6.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7.粪土当年万户侯。 8.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9.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10.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高中语文教案:《拿来主义》教学片段实录

排除法巧理思路一一《拿来主义》教学片段实录重庆市渝北中学校刘祖平段成素 【导言】 《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应该有两个教学重点:一是论证思路,二是形象化说理。就前者而言,实际上又包含着“为什么要’拿来’”和“怎样’拿来’”两个部分。片段所展示的课文1――7段的思路分析,就笔者所知的范围,应该算是一种创新。 【实录】 多媒体展示排除法解题思路: 或A或B或C或D 非A 非B 非C 所以D 师: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那么只要找出依据,否定其它所有 的选项就行了一一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请大家快速阅读《拿来主义》1――7段, 把作者提供的所有“选项” 一一找出来。 生:闭关主义。 生:送去主义。 生:听凭送来。 生:自己来拿。 师:不错,一共是四个“选项”。那么,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 生:“自己不去,另叽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 师:“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生: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师:这是例证法。那么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生: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一一“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师:看看“送来”的是些什么东西? 生: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 '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师: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生: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师:模仿多媒体展示的排除法,归纳1――7段的论证思路。 生: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所以,要“自己来拿” 师:1―― 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 生:论证为什么要"拿来”。 【后记】 善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排除法,实际上是形式逻辑中否定 肯定式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运用,但限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我在教学中换了个学生熟悉的说法,从而使问题变得比较简单、容易。顺便说一句,在组织“怎样’拿来’”(8――9段)这一

沪教版高一第一册文言文整理

高一第一册文言文 第五单元:品味“树木花卉”中的人格、情趣、哲理 《诗经·蒹葭》 一、文学常识: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305篇,又《诗三百》,儒家经典。因所配曲调不同,分风、雅、颂,艺术手法上创造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称“诗经六义”。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开创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 二、重要词语: 1、所谓伊人 ..:那个人。 2、溯洄 ..从之:逆流而上。 3、溯游 ..从之:顺流而上。 4、在水之涘.:水边。 三、情感: 1、思念向往。 2、执著、坚贞不渝。 3、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失望。 四、写作特色: 1、朦胧凄清的意境。 2、重章叠句的结构方式。 3、赋、兴手法的运用。 《种树郭橐驼传》 一、文学常识: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有《柳河东集》。 二、思想内容: 记叙郭橐驼所说的种树之道,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根本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即“治民”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扰民、伤民的弊端,反映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政治的愿望,体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哲学思想。 三、写作特色: 1、对比与映衬: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方法的对比,养树与养人的映衬。 2、寓言形式,婉约而多讽。 3、简洁而生动的语言 《病梅馆记》 一、文学常识:

龚自珍,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近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 二、思想内容: 作者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的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三、写作特色: 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病梅”指遭摧残、压抑的人才,“文人画士”指封建统治者。借梅议政,通过写梅来曲折地抨击社会的黑暗,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诗二首》 一、文学常识: 1、左思,字太冲,西晋诗人,出身寒微。《三都赋》和《咏史》诗是其代表作。 2、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后世称靖节先生,田园诗人。 二、重要词语: 1、荫.此百尺条:遮蔽。 2、世胄.蹑高位:后裔。 3、金张藉.旧业:凭借。 4、白首不见.招:被。 5、问君何能尔.:如此。 三、思想内容: 《咏史》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之情;《饮酒》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四、写作特色: 1、对比:《咏史》中涧底松与山上苗、英俊与世胄、金张与冯公对比,突出阴阳易位,贤愚颠倒的极不合理的事实,鞭挞当时极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2、比喻:《咏史》中用“涧底松”比喻怀才不遇的寒士,以“山上苗”比喻凭借门阀世代卿相的士族,揭示自然界之不合理现象,以暗示人类社会之不平等现象。 3、用典:借用《汉书》中的几个故事(金日磾、张汤、冯唐),鞭挞当时极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4、《饮酒》中将叙事、写景、说理、抒情融为一体。 5、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平淡自然。 第六单元:了解中国古代小说情节、人物、环境 《促织》 一、文学常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雷雨》(节选)公开课教案

《雷雨》公开课教案 张仁杰 ◆案例构想 《雷雨》学习的重点是分析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品味人物的语言。如何实现长文短教,让现代中学生喜爱戏剧,学会鉴赏戏剧呢?教学实践中,我作了这样几方面的构想:一是确立了知识、能力、情意三重目标;二是将课型确定为品读·鉴赏课;三是构设了“情境导入—审美感知—品读评析—延伸探究”的教学流程。鉴赏不搞“满汉全席”,选取一个视角,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教给学生揣摩人物语言,鉴赏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 ◆创新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阅读剧本,了解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人物的性格。 2.初步了解戏剧人物的鉴赏方法。 能力目标 1.学会鉴赏戏剧,提高学生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2.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情意目标 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传达的悲剧意识(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生存的悲剧) 【教学设想】 1.通过反复阅读和分角色朗读,品味戏剧作品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比较鉴赏相结合,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扩大课堂容量。 4.课型:品读·鉴赏课

5.教时:一教时 【重难点简析】 1.文学作品的魅力来自语言。戏剧语言在展开冲突,显示人物性格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言为心声,品读语言应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因此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引领学生在把握矛盾冲突的基础上,通过对周朴园语言的品读,探究周朴园的性格、心理。 2. 作者说:“《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雷雨》“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鉴赏时为了避免用“社会问题剧”的主题模式“削足适履”地硬套剧作,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引领学生感受作品的悲剧意识,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1933年,一位年仅23岁的清华学子带着梦幻,带着爱恨无奈,带着对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无比愤懑,奋笔完成了一部他曾痛苦酝酿了五年之久的剧本。一年后,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并感动得为它掉下了激动的眼泪。它的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从1935年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相继拍成电影、电视连续剧,这部经久不衰的剧本就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雷雨》。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它了。 【板书】雷雨 【投影】名家评说《雷雨》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巴金 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李健吾 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他,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黎烈文 ……真正吸引他的,不仅是情节本身的曲折性,而是在这曲折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生命形态,或者说,他是自觉地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与认识注入多少有些现成的“情节”中的。——钱理群

2018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第3单元拿来主义含答案

拿来主义 本课话题——善于借鉴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情况,对于中外文化遗产,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说“我们要拿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百老汇街一座有77年历史的罗马风格建筑被命名为海尔大厦。这标志着海尔海外扩张战略的成功。可谁曾知道,当年的海尔学习借鉴了德国海尔的技术,将其全部消化吸收,于是才有了海尔今天的辉煌。借鉴他人,海尔集团在世界家电制造业中脱颖而出。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事就大了。 ——毛泽东2.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5.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6.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自诩.( ) 冠冕.( ) 吝.啬( ) 脑髓.( ) 蹩.进( ) 徘徊..( )( ) 【答案】 xǔ miǎn lìn suǐ bié pái huái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冠?????冠.冕( )夺冠.( ) (2)倘?????倘.使( )倘.佯( ) (3)给?????给与( )给.力( ) (4)孱?????孱.头( )孱. 弱( ) 【答案】 (1)ɡuān ɡuàn (2)tǎnɡ chánɡ (3)jǐ ɡěi (4)càn chán 2.语境辨析法 (5)很多情况下,我们是中了商家恐吓.( )营销的圈套,但这种吓.( )唬可能会带来产品销量的飙升,但也可能败坏品牌声誉。 (6)与器量小的人交往,是有风险的,因为这样的心最难忖度.( ),而豁达、包容、大度. ( )是这个世间最让人欣赏和仰望的气质。 【答案】 (5)hè xià (6)duó dù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 ?kē( )头唠kē( )kē( )睡 (2)???? ?国cuì( )荟cuì( )憔cuì( ) (3)???? ?jiǎnɡ( )赏jiānɡ( )液船jiǎnɡ( ) (4)? ????冷zhì( )针jiǔ( ) 【答案】 (1)磕 嗑 瞌 (2)粹 萃 悴 (3)奖 浆 桨 (4)炙 灸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吝啬·吝惜 “吝啬”主要指当用的不用,含贬义;“吝惜”表示珍惜,指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或力量),多为中性。

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沪教版)

《种树郭橐驼传》 一、重点实词 1、瘘(脊背弯曲) 2、伏(弯腰) 3、固(确实) 4、故(旧) 5、虑(担忧) 二、通假字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而,通“尔”,你们) 三、古今异义 1、故乡人号之“驼”(故,所以;乡,乡里) 2、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它们;实,结果实(名作动)) 3、其实害之(其,那;实,实际上) 4、得养人术(养,治理;人,百姓) 四、一词多义 1、虽 (1)虽窥伺效慕(即使) (2)虽曰爱之(虽然) 2、故 (1)其土欲故(旧) (2)故不我若也(所以) 3、实 (1)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 (2)不抑耗其实而已(结果实,名作动) (3)其实害之(实际) 4、若 (1)其置也若弃(像) (2)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 (3)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 5、而 (1)鸣鼓而聚之(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2)字而幼孩(通“尔”,你们) (3)旦视而暮抚(表并列,又) (4)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顺接,可译“于是”) 6、业 (1)驼业种树(以……为职业) (2)理,非吾业也(职业) 7、然 (1)隆然伏行(……的样子) (2)既然已(这样) (3)然吾居乡(然而) 8、病 (1)病瘘。(患,生……病,名作动)

(2)故病且怠(困苦) 9、者 (1)有类橐驼者(……的样子) (2)他植者则不然(……的人) (3)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的人。“吾业者”,我们种树行业的人)10、以 (1)以致其性焉尔(来) (2)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把) (3)早实以蕃(表并列的连词) (4)而卒以祸(因,因为) (5)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来,表目的的连词) (6)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修饰的连词) 11、且 (1)无不活,且硕茂(而且) (2)吾小人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尚且) (3)故病且怠(又) 12、传 (1)种树郭橐驼传(一种文体) (2)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传) 五、词类活用 1、名作动: ①不知始何名(叫) ②病瘘,隆然伏行(患病) ③名我固当(称呼) ④早实以蕃(结果实) ⑤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活得长久) ⑥其莳也若子(抚育子女,对待子女) ⑦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爪抓,掐) ⑧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传) ⑨而卒以祸(祸,受到祸害) ⑩移之官理可乎(做官) 2、动作名: 或移徙(移栽的树) 3、名作状: ①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 4、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见长人者好烦其令(使……繁多,不断地发布) ②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保全) ③遂而鸡豚(遂,成,喂大) 5、使动用法: ①以致其性焉尔(使……达到) ②非有能硕茂之也(使……硕大茂盛) ③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使……(结果实)早;使……(结果实)多)

高中语文:高一必修《林黛玉进贾府》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 / 高一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高一必修《林黛玉进贾府》公开课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一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理念: 小说阅读欣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体验应该是浪漫独特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因此文学教育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设想: 《红楼梦》在我国古典小说中享有极高的名声,它以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思想意义及高超的艺术成就而被推为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顶峰。课文节选的《林黛玉进贾府》描写人物出场,历来受到高度赞誉,同时,人物性格的刻画更是小说精彩的乐章。本课研讨人物性格的刻画。 教学目标: 了解贾宝玉、王熙凤的性格特征,体会小说中用描写人物出场、传神的语言等来刻画性

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导入新课。 二、学生分小组研讨:作者是如何利用人物出场、传神的语言来刻画王熙凤、贾宝玉的性格的? 三、师生研讨王熙凤的出场、语言,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学生归纳: . 王熙凤:1、写出场:不见其人,先闻其声 (放诞无礼、性格泼辣、地位特殊) 2、语言:a、夸黛玉:(巧言令色、八面玲珑、圆滑乖巧) b、回王夫人:(机变逢迎、果断能干) 四、欣赏电视剧《红楼梦》片段:王熙凤见黛玉,学生评点。 五、师生研讨贾宝玉的出场、语言,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学生归纳: 贾宝玉:1、出场前:侧面介绍 a王夫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 “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 春天,遂想起

春天,遂想起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浓浓的乡愁和审慎爱国情怀。 2、学习本诗以形象思维和富有变化的重叠句式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人以忆江南的方式表达的对故土、对祖国的游子深情。 2、体会是中大量运用的重叠句式及括号中补充文字的作用。 教学课是:2课时 教学步骤: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称自己为“江南人”。余光中“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一、品味语言特点,感受诗歌意境 1、重叠句式的运用 本是中重叠的关键字是什么呢?作用如何? (江南同一个中心词反复出现,形成回环往复的旋律) 2、在“江南”这一中心语的前面,则变换着各种各样的修饰语。同学们看一下修饰语分为几种? (有关景物的: “酒旗招展的”、“遍地垂柳的”、“杏花春雨的”、“多湖的”、“多寺的”、“多亭的”、“多风筝的”、“多燕子的”、“钟声里的”等 ——富庶秀丽、温婉可人 有关人物的: “小杜的”、“苏小小的”、“乾隆皇帝的”等等 ——江南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补充杜牧和苏小小的相关内容及图片。 * 杜牧是诗歌: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秋夕》) *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 *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杜牧的很多诗歌都是他在描写江南的景物和特色。 * 描绘苏小小的文字:苏小小是南北朝齐的钱塘名妓,一位品貌出众而又多情多义的才女。* 燕引莺招柳夹道,章台直接到西湖;春花秋月如相访,家住西泠妾姓苏。 * 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 * 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白居易) *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李贺)

高一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单元]第二单元 [年级]高一年级上册 [单元课时数]6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本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知识要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德育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和迷恋之情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和措施: 1、朗读教学法。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讨论法、点拨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师生互动,沟通认识和看法,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3、比较鉴赏法。将几篇散文的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从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本文的美点。 所需材料及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课文赏析 3、朗读示范磁带 4、美文荐读《航船中的文明》(朱自清)、《故乡的月色》(庄园)、《江南古镇》(杨国民)、《冬天的山》(代青)、《轮椅间的心灵对话》(张海迪)、《彻悟生死之后才可能拥有的宁静》(蒋子丹)、《故乡的胡同》(史铁生)、《爱从未离开你》(史丹利.D.慕尔森)、《落叶》(日本)(岛崎藤村) [教学过程] 《荷塘月色》第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美点寻踪,赏析课文的美,背诵课文4、5、6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积淀在我们的心头。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荷塘月色”优美画面,学生感受画面的美。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3、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朗读中的错误。(投影显示,给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三、美点寻踪,体味课文的美。 1、欣赏文章的“画面美”。无论是荷塘的月色,还是月下荷塘,景物美妙怡人,画面立体感强,并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疏密有致。不仅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有着浓浓的诗意。 2、品味文章“语言美”。

高一语文拿来主义 人教版

高一语文拿来主义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教学设想: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1.由课外阅读引入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半学期以来,据初步统计,全班看的杂志多达六十七种。书也读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说,中外文学作品,也有二百七十多本,平均每个同学课外书籍看五本左右。有个同学连杂志带书籍看了四十多本。书的种类也较多,有唐宋诗词、《三国演义》、《水浒传》、明清笔记小说选译,还有同学看《西厢记》。外国作品也看了不少,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总之,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 古代和外国的这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从中可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2.解题: 请同学看课文注释①,回答《拿来主义》一文选自何书。 针对学生回答,指出: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就是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3.讲读课文前半部分。 文章前半部分是第一节到第四节。请同学们阅读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同学阅读、思考、回答,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懂得文章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 (1)同学细读第一节,思考回答:什么是“送去主义”?鲁迅摆了哪三件事实来揭露的?三件事都着眼在一个什么字上面?“别的且不说罢”,“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语句在揭露中起什么作用? 要求学生条理清楚地口述三件事,明确:举的三件事都着眼于一个“送”字,“先送”,“捧”中寓“送”,“还要送”,虔诚恭敬之态可掬。批判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利用这几件事大叫什么“发扬国光”、“催进‘象征主义’”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 “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用反语进行强烈的讽刺和鞭鞑。“后事”是盗卖文物,盗卖古代珍宝。以展览古董为名,行盗卖古董之事。鲁迅明知,却说“不知”,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反用“进步”,起同样作用,实质是堕落、无耻,字里行间充满了憎恶与鄙视。 学生齐读第一节,思考、议论、回答“别的且不说罢”的作用,明确:这一句非常严密地把所要揭露的、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单讲文学艺术上的东西。其实,国民党反动派搞“送去主义”,何止只是“学艺”上的问题?何止只是文化领域的事情?当时是一九三四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反动政府推行卖国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