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理论探究

西方经济学理论探究
西方经济学理论探究

西方经济学理论探究

一、外部性理论的提出及演进

外部性理论的提出能够追溯到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那里,亚当斯密认为:“自然的经济制度(即市场经济)不但是好的,而且是出于天意人,

因为在其中,每一人改善自身处境的自然努力能够被一只无形的手引导

着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即“在追求他本身利益时,也常常促动社会的利益”(Smith,1776)。这种对个人利益和社会利

益一致性的乐观态度导致了经济自由主义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干预思想。从亚当斯密的那个时代开始,人们就已经理解到,在需要公共福利而提

供公共福利对于私人企业来说却又是无利可图的时候,需要政府发挥作用,除此之外,政府的作用就是保证市场机制的良好运作。外部性理论

的提出,英国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奠基者西奇威克功不可没,西奇威

克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Sidg-wick,1887)一书中已经看到了私人

产品与社会产品的不一致问题,他从“个人对财富拥有的权利并不是在

所有情况下都是他对社会贡献的等价物”中理解到了外部性的存有,他

认为经济活动中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并

非经常一致,并举了灯塔问题的例子来说明之:假设某个人从个人利益

出发建造灯塔,这同时也起到了为他人服务的作用,得到免费服务的这

些人并没对此付出成本。而且在某种情况下,人们会额外负担那些因为

他人行为而产生的不能得到补偿的货币或精神成本。所以,不同于传统

观点,西奇威克提出需要政府实行干涉,以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外部性问题。

一般认为,外部理论的概念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马歇尔(Marshall,1890)首次提出的。他在分析个别厂商和行业经济运行时首

创了“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这个对概念。他在论述作为生产要

素之一的组织时指出,扩大一种货物的生产规模而发生的经济效率的提

升可分两类,用两个术语表示:一种是有赖于某产业的个别企业本身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所带来的经济,称内部经济;另一种是有赖于该产

业的一般发达所造成的经济,叫外部经济,它往往能因很多性质相似的

小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获得:在那里,生产工具、工艺方法和技能等能得到迅速交流,辅助工业也相对应产生,提供种种服务。在西奇威克和马歇尔的开创性研究之后,作为马歇尔的得意门徒,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庇古(Pigou,1920)提出了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等概念作为理论分析工具,基本形成了静态技术外部性理论的基本理论。庇古认为,因为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的差异,新古典经济学中认为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能够形成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实现帕累托最优是不可能的。在现实世界中,私人边际成本和私人边际收益并非任何时候都等于社会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收益。庇古用灯塔、交通、污染等例子来说明经济活动中经常存有的对第三者的经济影响,即外部性。所以,要依靠政府征税或补贴来解决经济活动中广泛存有的外部性问题。在庇古那里,市场并非万能,政府干预主义已经抬头,“庇古式税收”成为用于消除经济活动中外部性、政府干预经济的有力措施。1928年,阿温杨(A.Young)在著名论文《收益递增与经济进步》中系统地阐述了动态的外部经济思想。

所谓动态的外部性有别于在产业内对厂商和产业的分析,是指产业增长产生的劳动分工的扩大,专门从事新活动的厂商的出现,其中一部分厂商专门为其他厂商开发资本设备或为之服务。该思想同技术的外在经济的非市场相互依赖性几乎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同以货币外在经济相关,后来发展成为欠发达国家的“平衡增长”学说和“联系效应”学说(Rosenstein-Ro-dan,1943;Hirschman,1958;希托夫斯基,1954)。1952年,英国经济学家鲍莫尔出版了《福利经济及国家理论》一书,对他以前的外部性理论实行了综述性研究。他认为外部性的定义是:因为工业的规模扩大,特别是在该工业中其他厂商情况不变之下增加了生产,使得一家厂商生产成本降低(提升)了。如一个地区本来鱼类资源稀少,任何一家鱼商如果在这里扩大作业,就会增加鱼的稀少性,从而提升其他鱼商的成本,这样就出现了负的外部性。鲍莫尔对垄断条件下的外部性问题、帕累托效率与外部性、社会福利与外部性等问题作了较深入考察,并认为外部性理论还有好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外部性理论的研究表现日渐繁荣之势,主要沿着以下三条路径向

前推动:(1)遵循庇古的研究思想,对众多的外部不经济问题实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问题包括交通拥挤(1968,Mishan在他的《经济增长的代价》一书中注重了这个问题)、石油和捕鱼区相互依赖的生产者的共同联营问题以及日益受人注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尤其是环境外部性问题得到了广泛的注重和研究,如英国环境经济学家鲍莫尔在《环境政策的理论分析》中建立了一般分析模型以解释外部性内部化方法之一的“庇古税”的准确性(Bau-mol,1988),戴维皮尔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了英国乃至世界的环境问题(PearceandWarford,1993)。(2)针对外部性(尤其是外在不经济)问题,提出了众多的“内在化”途径。除传统的政府干预方式外,1960年罗纳德科斯提出了明晰产权的思路。直到20世纪60年代之前,经济学界基本上因袭庇古的传统,认为应该引入政府干预来解决因外部性引起的资源配置的非帕累托最优问题。科斯(Coase,1960)的长篇论文《社会成本问题》引起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他提出了产权界定和产权的安排在经济交易中的重要性,认为对于经济活动中的外部性问题,无需政府干预经济交易,市场是最有效的。此外,英国经济学家、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E米德(J.E.Meade)曾于1972年提出了尔后为阿罗(K.Arrow)进一步发展了的另一种方式,即认为外在性的存有内在地等同于竞争性市场的缺乏。阿罗(Arrow,1969)在《经济活动的组织》一文中解释了通过创造附加市场使外部性内在化。(3)沿着马歇尔,尤其是杨格,关于“规模经济”(动态的外部经济)思路实行发展。1970年齐普曼(J.S.Chipman)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规模的外在经济与竞争均衡》一文,再次继承了这个思想。

1986年芝加哥大学保尔罗默(PaulRomer)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收益递增与长期增长》一文,首次系统地建立了一个具有外部性效应的竞争性动态均衡模型;1988年罗伯特卢卡斯(RobertLucas)在《货币经济杂志》上发表了《论经济发展的机制》一文,明确地把人力资本的外部性效应存有当作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总来说之,在上述经济学家及其追随者的努力下,外部性理论研究已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此外,斯塔雷特(Starrett,1972)曾研究了与外部性

相关的经济非凸性的相关问题;沙谱利(Shapley,1972)和舒贝克(Shubik,1969)研究了具有外部性的“核”;布坎南(Buchanan,1969)、黄有光(1991)和桑德目(Sandom,1975)等研究了同外部性相关的各种次优问题。

二、外部性的分类及计量研究

(一)外部性的分类

在研究外部性的分类时,瓦伊纳(Viner,1931)首先区分了技术外部性

和货币外部性。瓦伊纳认为在厂商之间或者在产业和它的厂商之间的

价格效果是金融的外部性,这种定义从而引起了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学家对货币外部性问题的一场辩论。形成的一致意见是,货币外部性是由价格体系引起的,但并不是市场故障的原因,并不影响资源配置达

到帕累托最优均衡的性质,所以和福利经济学不相关。例如,个人增加

威士忌酒的消费,结果会提升该酒的价格,由此会影响你的福利,这个事实并不危及竞争性均衡的帕累托最优性。当帕累托最优的竞争均衡要

求的所有假设都得到满足时,货币外部性与福利经济学不相关,价格只

会使供求相等,资源配置会自动达到帕累托最优均衡。例外的情况是在不完全偶发市场和在有不对称信息的经济中,货币外部性就会影响经济行为者的福利。而技术外部性是我们一般所研究的外部性问题,即某种消费或生产活动对消费者效用函数或生产者的生产函数的间接的非价

格的系统的影响。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黄有光教授认为,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于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是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一个事实,即经济效果传播到市场机制之外,并改变了接受效果的厂商的产生和由其操纵的投入之间的技术关系(黄有光,1986)。外部性首先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外部性都有两

个标志:一是它们伴随生产或消费活动而产生;二是它们或者是积极的影响,或是消极的影响,二者必居其一。

所以外部性可分为四种:(1)正生产外部性,指在生产中给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经济利益。如养蜂;(2)负生产外部性,指在生产中给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造成损害,增加了他们的外部成本。如水污染;(3)正消

费外部性,指在消费中给外界带来利益。如私人花园的鲜花散发出芳香

是私人消费的正外部性;(4)负消费外部性,指在消费中给外界造成损害。如私人住宅里播放收音机时,声音太响太吵给外界带来负面影响。1962

年戴维斯与惠因斯顿发表了《外部因素、福利与对策论》一文,把外部

性分为可分的外部性和不可分的外部性,可分的外部性是指:假定B的

生产活动影响A的总福利,但A的边际收益并非取决于B的影响,而是

取决于A本身的生产活动。也就是说,厂商的成本函数并不受另一厂商

的产量的影响,而是受厂商本身的产量水平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除

外部性之外,产量、消费水平、成本都成为决定补贴和课税的因素。不

可分的外部性是指:A的边际收益不但取决于A本身的生产活动,而且

也取决于B的生产活动。于是,成本函数不能分作两个分开的函数,它

应包含A、B两个生产单位的产品,也就是说,A的边际成本不但是它自

己的产量的函数,而且也是B的产量的函数。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缺乏

充分的信息,所以补贴和课税都是不易决定的。1978年,格林伍德与英

吉纳发表了《不稳定的外部性、责任规则与资源配置》一文,把外部性

分为稳定的外部性和不稳定的外部性两类。稳定的外部性是指能够掌

握的外部性,人们能够通过各种协调方式,使这种外部性内在化。而不

稳定的外部性是:假定A对B的影响是任意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厂

商就会遇到风险,厂商在考虑最大化问题时,就要把外部性的分担和自

己对风险的态度估计在内。于是究竟采取协商方式来解决还是采取合

并方式来解决,这取决于厂商对于风险的预期。他们认为,在稳定的外

部性影响下,均衡的位置可使外部性内在化,但是在不稳定的情况下,外

部性内部化的效果取决于谁控制合并了的工厂以及合并后工厂对风险

的态度。1962年,米德在《竞争状态下的外部经济与不经济》一文中,

把外部性分两种情况,其一是“无偿的生产要素”的作用,即生产中的

正外部性,如苹果园和养蜂场的例子。其二是来自环境对于企业的有利

或不利的影响。他举例说:假设A是小麦生产者,B是林场,土地是免费使用的。则如果B的产量增加,将导致雨水增加,转而促动A的产量增加,这样,林场的生产要素的边际纯产值就大于它的边际私人纯产值,即

产生了正环境外部性。在外部性的分类研究中,鲍莫尔和奥肯(1985)把

外部性分为公共外部性和私人外部性。

(二)外部性的计量研究

外部性计量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技术性问题,尤其是环境问题的外部性计量。从内容来看,外部性的计量研究主要包括外部费用和环境费用、外部效益和环境效益、环境质量的经济价值、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定义和度量等问题。对外部性计量的研究中,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已经建立了初步的体系,按照传统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某一种经济活动的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性,就是该种活动行为的社会影响与个人(或私人)影响之差。就费用来说,这种外部不经济性所表现的外部费用,就是社会费用与私人费用之差值。这里所说的“私人”或“个人”是一个具备独立决策行为的主体,能够是一个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以及家庭等,而私人费用,就是通过市场表现并反映在产品或服务价格之中真正发生或支付的费用。如果某种经济活动存有外部费用,则必然不反映在价格信号上,或者说是超越于私人费用之外。社会费用是一个相加的概念,即私人费用与外部费用之和。换句话说,社会费用是该经济活动带来的社会真正承担的全部费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说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假设某一纺织厂每年生产10万米棉布需要花费200万元,而这家纺织厂的污水排放所造成附近的养鱼场和娱乐场年渔业损失和游乐场收入损失达300万元。在这种情况下,纺织厂生产10万米棉布的私人费用(成本)为200万元,其外部费用和社会费用则分别为300万元和500万元。当外部费用表现形式主要是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或其他环境恶化现象时,这种外部费用就是环境费用。当然,广义的环境显然能够包括“外部”,但这种理解对我们所实行的分析并无多大价值。此外,边际费用概念的使用也对环境外部性的计量分析有所协助。简单地说,在我们这里,边际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数量的含义,如从三级大气质量标准提升到二级标准,以及从消除10吨污染物增加到11吨污染物都含有“边际”的概念。

单位数量是人为的一种确定,如同我们确定座标单位时那样。边际费用(MC)是指增加单位物品或服务产出时所追加的费用。例如,当我们把一个区域的大气质量从当前的三级标准,通过环境质量管理计划实施,提升到二级标准所需的总费用为1000万元时,我们就能够说,大气质量

从三级到二级标准的边际费用为1000万元。注意一点,此处“单位物

品或服务”的含义是广泛的,能够是企业的具体产品,也能够是污染物

削减量、污染物削减率以及国防水平等等,主要依据分析问题的对象而定。有了私人费用、社会费用和边际费用这些概念,自然就可得到边际私人费用和边际社会费用。本文作者综合若干环境经济学家对环境问

题计量化的研究,对上述概念间的联系加以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

外部性的计量分析实行初步的演绎和推算。一般来说,企业的边际费用曲线体现了企业所承担生产某一单位产品的全部费用,即生产要素投入,并反映在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上。这种边际费用实际上就是边际私人

费用。假设该企业处于一个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其生产的产品数量不能影响该产品的市场均衡价格,即如图1中,该企业只能接受市场价

格P0。从整个社会来看,企业的生产成本既有私人的又有外部的,所以,边际社会费用就是边际私人费用与边际外部费用之和。。换句话

说,MPC曲线与MSC曲线之间在各已知产出数量或水平上的垂直距离就是生产该单位产品的外部费用,如纺织厂给位于河流下游的游乐场造成的收入损失,而且纺织厂的边际外部费用的曲线是一条常数水平线,即

外部费用不随产量大小而变化。或许更实际的假设应该是,纺织厂排放废水引起的河流污染水准随着纺织厂产品产量增加(如果不考虑技术和工艺的变化,废水量也随产量等比例增加)而加重,所以,游乐场蒙受的

收入损失也随产量增加而上升。在这种情况下,MPC和MSC曲线会由纵轴上的同一点(纺织产品数量为零)开始,随着产量增加而岔开,其极限

就是纺织厂造成的水污染致使游乐场关闭的产出水平(此时河水已完全不能作为娱乐用水)。一般来说,边际外部费用(MEC)曲线是一条直线或曲线,并翘上右上方。该几何特性体现了边际费用递增规律。

例如,前面提到某区域大气质量从三级到二级标准的边际费用为1000万元,但因为技术和工程的原因,很可能把该地区的大气质量从二级提

升到一级环境标准时所需费用是4000万元,这样,该地区大气质量二级标准的边际费用为1000万元,而一级标准的边际费用为4000万元,后

者是前者的4倍。不过,在此MEC与MPC间这种精确关系建立与否,并

不影响由此得出的一些基本结论的准确性。简便起见,我们仍假设MEC

是一条水平常数线,但不见得总是落于MPC曲线之下。外部效益是与外

部费用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表现的是一个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与私人效

益之差值,即外部经济性的货币衡量。从数学上说,外部效益与外部费

用只差一个负号,所以,前面提到的一些“私人”、“边际”等概念在

此仍然有用,只不过是重新组合出边际社会效益、边际私人效益和边际

外部效益这样一类与前面相对应的概念。不过,在应用MEB概念分析外

部性对资源配置影响时稍有不同的是,MEB仍与MSC和MPC结合起来考虑,即看成一种负的外部费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MEB随产品数量递增表现出的特性是一种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个别情况下表现为一种边际外

部效益递增。所以,当引入外部效益时,边际社会费用一般总是低于边

际私人费用。当外部效益表现为环境质量改善,从而提升人体健康水平、资产增值和美学景观享受等有益效果时,我们称这种外部效益为环境效益。换句话说,环境效益是环境质量的一种货币度量,它是环境经济计

量学或环境会计学的核心研究内容。环境质量经济价值计量的研究在

西方已经有了相当长的时间,较著名的研究机构有美国东西方中心环境

与政策研究所(EAPI)等,研究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间接市场法等。

近年来,相关环境质量经济价值的计量研究向着更高的广度和深度拓展,研究领域已逐渐拓展到从娱乐商品的价值到空气污染的健康损害、改

进水质的价值、生态破坏和改善的价值等相当广泛的方面。

三、外部性的矫正及内部化

因为外部性的存有,使经济活动中的第三者福利受到损失,从而使经济

活动中的资源配置无效率。所以,对外部性的研究,目的是如何消除外

部性,通过要求外部性的制造者将造成的外部性内部化,从而达到恢复

效率。但是对如何内部化外部性问题,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看法。以庇古

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认为通过国家干预,采取税收和津贴等方法解决

外部性问题是比较好的途径。因为征税能够使负外部性的制造者承担

外部成本,津贴则是对正外部性行为的一种鼓励,这就是传统的“庇古

式税”的政府干预模式。不过,奈特于1924年在《社会成本解释中的

一些错误》(奈特,1924)一文中,对“庇古式税”的外部成本计算方法

提出异议。奈特认为庇古不曾把使用土地的费用计算在平均成本之内,

而仅仅把可变生产要素——劳动工资计算在内是错误的,只有在平均成本中计入地租费用,才可能得出生产的最优产量。奈特还把公路的拥挤看成是由自然资源的浪费而不是因为边际私人产值和边际社会产值之间的差额所造成的。对外部性内部化问题的研究,科斯一反新古典经济学传统,在其经典论文《社会成本问题》(Coase,1960)中提出:政府的干预并不是必要的,外部性问题能够通过重新分配产权得到解决。

科斯认为,当人们在面对A损害B这类外部性问题时,往往是考虑应该如何阻止A。其阻止的办法无外乎要么要求A向B赔偿损失,要么向他课税,或者干脆要他停止工作。这些办法都不尽人意,因为其结果是尽可能使B免遭损害,但却有可能使A遭受损失。要使当事人所遭受的损失都尽可能地小,准确的思考逻辑应该是我们应准许A损害B,还是准许B损害A。为了阐述他的命题,科斯举了在两块相邻的地上,因养牛人的牛跑到农场主的地上去吃农作物而引起纠纷的经典案例。依照科斯的意思,后人总结为著名的“科斯定理”,即当交易成本为零时,人们之间的自愿合作或将外部性所产生的社会成本纳入交易当事人的成本函数,从而导致最佳效率的结果出现(科斯第一定理);在交易成本为正的世界中,法律规则中产权的界定对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作用。法律规则的选择应在比较各种解决办法的成本和收益后作出,他认为允许当事人就外部性实行谈判以自愿合作是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有效法律规则。政府的作用即在界定当事人拥有的产权,包括实行谈判的权利,而不必直接干预。这就是说,只要交易费用不为零,就能够利用明确界定它的产权,通过产权之间的自愿交换来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克服外部性,而无需抛弃市场机制。

因为只要产权界定清晰,交易各方就会力求降低交易费用,把资源使用到产出最大或成本最小的地方。所以在科斯看来,外部性完全可由私人合约得到解决,亦即基于自愿交易的私人合约行为对市场运转有着自我修正的效能(科斯第二定理)。针对科斯的方案,斯蒂格利茨在其1997版《经济学》一书中认为,科斯定理的应用范围十分有限。首先,交易费用为零的社会如同没有摩擦力的世界一样是不存有的(针对科斯第一定理)。其次,当事人之间实行谈判的成本有时可能非常高,以至于无法

交易。特别是交易涉及到参与者众多的时候,参与者之间存有的信息交

流障碍、逐个谈判的高昂交易成本以及“搭便车”行为,将使谈判破裂。所以,政府干预是必须的,“庇古式税”可能更有效(针对科斯第二定理)。对外部性问题内部化研究,新经济史学派的观点值得一提,诺斯等

人认为,制度本身能够内部化外部性问题。诺斯在解释“西方的兴起”

时强调:“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具有一种水平,“使个人的收益率

持续接近社会收益率。”他们认为市场进化和生产力提升的历史,也是

一个外部性被内部化的过程。例如不发达国家因间接社会资本不足产

生的公共性产业不足问题就不能靠市场力解决,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

较为均衡,靠市场和生产力的发展则能够解决。这就是说随着交易发展

而变得容易,原来的外部性转变为可由市场“化解”的外部性,即市场

瓦解了这个外部性问题。与此平行,政府效能也在进步,它对外部性的

干预促动了公共政策及部门的发展,限制了原外部性危害。市场和政府

的联合作用,持续地瓦解原有的外部性问题,使外部性中一部分得以由

市场的“固有程序去解决”,另一部分纳入越来越精确的公共领域管理

之下。这种“固有程序”和政府的管理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安排。

四、对西方经济学界外部性理论研究的简要评介

(一)从西方经济学说史的演变进程来看,对外部性理论的研究,经济学

家们关于外部性概念、理论的修正与深化,直至使用这个理论去阐释、

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思路与设计的理论纷争都是与西方

经济学说史本身演变的进程并行不悖的。从亚当斯密时代的古典政治

经济学到1871年开始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史上的“边际革命”及随后新

古典主义体系的诞生,再到20世纪30、4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环

境经济学界对外部性理论的每一次论争与进展都是当时经济学界学术

思潮、成果的折射与反映。“政府干预为主”还是“市场化交易为主”这个直是西方经济学界争论不休的两大问题,外部性概念提出后,在讨

论对外部性问题实行矫正时,新古典主义的“庇古税”方案与新制度经

济学的交易成本、明晰产权进而引进排污费交易理论之间的争论凸现、折射了政府干预和市场化交易这两大学术思潮的交锋。此外,从对环境

经济学的计量研究方法的演变与深化来看,也是与20世纪60年代开始

的西方经济学界重视数理研究范式的经济学学术研究风格一脉相承的,实际上,这种范式的出现与深化是西方经济研究范式上的变化在环境经济学微观领域的具体表象。

(二)纵观外部性理论及环境经济学科100余年的演变历程,作者认为,在研究方法上,其研究方法已经汲取并融合了现代经济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现代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寻租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博弈理论、成本收益分析、边际分析、均衡分析、制度分析、集体行

动理论等理论和方法都在以外部性研究为基础与核心的环境经济学科

的研究与发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一些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也陆续涌现,蔚为大观。再者,进入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以来,对外部性理论及环境经济学交叉性及跨学科研究的特征也愈加明显,它与微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

能源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法律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性

愈来愈强。例如,对生态税的研究就将外部性理论研究和属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范围的税收与税制政策设计结合在一起,探讨税收在资源与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生态税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总结生态税制

建立的理论基础;(2)对生态税收设计的一般理论实行系统分析;(3)对

国际生态税收实践实行比较研究;(4)从环境和资源两个方面研究过国

别经济中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生态税制的若干政策取向等等。不但

如此,外部性理论研究还愈来愈体现出与历史学、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相融合的寻求人文关怀的学术特征。

(三)以产权理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在外部性理论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不但拓宽了外部性理论的研究范围,同

时也对排污费交易等环境政策措施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所以,作者认为,这对外部性理论研究的深化来说是一历史性的飞跃,在此基础上,外部性的研究不再停留在“坐而论道”的纯理论研究状态,

从而在对现实生活中的外部性问题的具体对策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环境资源、环境质量属于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不

可分割性等特征,因而在环境这个特殊商品的使用或消费中容易产生外部性问题和“搭便车”现象,从而导致经济主体的利益冲突。产权理论

在环境经济问题中的应用,就是要通过产权界定、产权安排、产权经营

和交易来提升环境这个特殊商品的生产和使用效率进而对排污费交易

市场等特殊市场交易场所实行制度设计。现在看来,在外部性理论和环

境经济学领域,与产权理论研究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关于市场机制

与环境管理之间的关系;关于环境经济政策与手段的经济评价;关于在

特定的经济体制下各行为主体的环境行为的实证及理论分析;持续发展

的制度结构;环境权益均衡及制度结构等。

(四)从当代外部性及环境经济学理论研究来看,无论是对外部性概念

本身的阐释,还是对外部性矫正和内部化政策的探讨抑或是外部性计量

问题的深化都是同环境与发展这个主题紧密相联的。从近期很多文献

来看,对外部性理论的研究已经与一国经济结构、经济增长与环境经济

评价等可持续发展问题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国家经济体系要向着对

环境无害或有利的方向转变和发展,变粗放型为集约型。但是,这种转

变不是盲目和自发的,必须由环境经济学理论作出指导。环境经济学理

论能够指出非持续的经济体系存有的缺陷并指出改变的途径,其中,首

要的是制定出对经济体系的可持续性作出判断的指标体系并应用于现

实分析。从这个点来看,作为环境经济学理论研究核心的外部性理论确

实有其用武之地。

(五)总的来看,近代及当代外部性理论研究是经济学家基于现实生活

中存有的若干外部性问题的理论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学家

又将外部性理论的研究成果用之于环境、生态领域,相对应地提出了解

决环境、生态问题的种种对应措施,所有这些,都是对人类社会和经济

学研究宝库的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就学术研究来说,外部性理论研究也

经历了从概念的研究、深化到其数理化、精确化的理论升华直至用外

部性理论去解决现实问题的逻辑发展历程。世纪之交及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世界多极政治格局的形成,各国的经济、军事安全问题也逐步

地凸现出来,其中,环境与生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掣肘与瓶颈。在外部性理论研究领域,因为货物、资本和服

务所带来的环境外部性问题国际化及引发的环境、生态安全问题也所

以成为环境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我国,该问题也应该列入环境经

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列。现在看来,外部性理论及环境经济学研究能够从

以下几方面入手:(1)环境外部性问题国际化的表象;(2)资本、货物与

服务的国际化流动所产生环境外部性问题的经济学分析;(3)地区冲突、军事行为与环境问题;(4)作为非正式约束的社会环境安全意识及其制

度建设问题;(5)国家安全体系中的环境安全的地位、作用及作为子系

统的环境安全体系的建设问题等等。

西方经济学理论探究

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中国市场经济研究院-工程咨询-甲级资质)

https://www.360docs.net/doc/4816306703.html,/

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国家发改委甲级资质 1.成功丰富的案例 我们的项目团队已完成多个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编制工作,为客户完满完成了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项目涉及行业达三十余个,为客户解决了企业融资、对外招商合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以前的计委)立项、银行贷款、境外投资项目核准等需求。 2.专业撰写的团队 由行业资深专家、博士、高级工程师、注册会计师、造价师、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组成的项目小组,为您编制专业、高水准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3.行业专家团队 我们拥有高素质的、专业化的行业研究团队,我们的研究人员具有不同背景和资历,拥有多种专业学历背景: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营销,贸易,数学等,其中三分之二以上具有相关行业的多年从业经验,研究员对市场趋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4.国家发改委甲级资质 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相关规定,用于立项审批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需要有具有国家发改委颁发的工程咨询资格的单位编写,本机构可提供国家发改委颁发的甲级工程咨询资质,保证项目顺利的通过发改委审核立项。主要专业资质范围(参考第六章)。

【报告目录】第一章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基本情况 第一节、项目概况 一、项目单位 二、拟建地点 三、建设必要性 四、建设方案 五、建设期 六、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七、环境影响 八、资源利用 九、征地搬迁及移民安置 十、社会环境概况 十一、投资及资金筹措 第二节、评估依据 第三节、评估主体 一、拟建项目的评估主体指定方 二、评估主体的组成及职责分工 第四节、评估过程和方法 第二章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评估内容 第一节、风险调查评估及各方意见采纳情况

南开2020年秋季考试《管理经济学》期末“作业考核(线上)99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20年度春季学期期末)《管理经济学》 企业的定价方法与实践 摘要:实物期权方法是当今投资决策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对于不确定环境中的战略投资决策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小微企业在网络信息化及时便利、网络数据传导准确安全、企业成本低廉的环境下发展迅速,已俨然成为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源泉。通过对小微企业的了解以及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概述,分析基于实物期权的小微企业的价值评估及其案例,对实物期权法与小微企业之间的联系进行相关阐述并论证。 关键词:小微企业;实物期权;定价 引言 小微企业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也是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转型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现阶段,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存在企业数量较多,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帮助和引导。在此情况下,对小微企业的价值和未来发展有明确的认识能更加有针对性地提高小微企业的发展水平。所以,本文中研究的是如何通过实物期权定价评估使小微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对社会的经济活力和国家的整体进步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小微企业特征与发展现状

(一)小微企业的经营特征 对于小微企业的定义一般认为有两种:其一,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的,认为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统称。其二,可以定义为“小型微利企业”。 小微企业的产量较少,由于资金比较节省,管理的周期低,收益效率比较快。企业的模式小,管理决策的权力极度集中,但凡是小型企业,基本上都是独立自主管理经营,所有权和经营治理权合二为一,既可以节约所有人的观察资本,又对公司加快速度决定策略有帮助。 小微企业对市场改变的适应能力强、制度灵敏,能充分发扬“小却专,小而活”的特点。小型企业由于自身结构小,在自身的财力方面有限的情况下,在同一種商品中,无法和批量生产的大型企业竞争。所以,更多的情况是将小微企业有限的财力和资本投入到大型企业所忽略的狭缝市场中,通过对这些狭缝市场的占领,不断强化自身实力和商品质量,进一步获得企业竞争力。 小微企业抵挡管理危险的能力低下,本钱单薄,聚资能力差。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都采用了向银行借贷的方式,可是银行在借贷的时候往往会考虑这个企业的实力,所以会将更多的资金投到大型公司,很多小型企业就很难通过银行贷款让自己得到发展,中小型企业的被拒绝率可以说是高达一半以上。 (二)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

西方经济学界几种流行的消费理论

答:消费理论是经济学中,在研究简单的国民收入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理论,即:在货币市场上利率和产品市场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决定原理。主要认为,在不考虑货币市场条件下,国民收入可以通过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来进行调节,并实现均衡。通常在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时,常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来完成。而社会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考虑货币市场情况下,消费需求主要受国民收入影响。 1、西方经济学界几种流行的消费理论: 1)凯恩思的绝对收入理论,其主要理论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居民现期的、绝对的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也就是边际消费倾向且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 2)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其主要观点为:消费并非取决于现期的绝对收入,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3)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其主要观点为:人们是根据其预期寿命来安排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比例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根据他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他的消费支出,居民消费主要受制于该家庭在其整个生命期间内所获得的总收入。 4)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一个人的收入可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持久收入是稳定的、正常的收入,暂时性收入是不稳定的、意外的收入。消费者的消费是持久性收入的函数。以上的消费理论认为消费

是影响国民经济均衡的重要因素,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收入具有多种形式,不同的收入形式对消费的影响有所侧重。 2、我国要扩大消费需求,必须采取合理的消费政策,为此,必须借鉴西方经济学者对消费理论。 1)依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可以通过理顺收入分配机制,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因为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函数关系,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比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由此,对国民经济中的消费扩大贡献比高收入者更大。同理,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比较高,应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现金购买能力。 2)依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应加快建立社会保障新制度,树立消费者信心,引导消费者的支出预期。因为人们是依据其预期寿命来安排消费与储蓄的比例,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则消费的比例会越高,从而刺激现期的消费,反之则减少,我国的国企改革、医疗改革和住房改革加剧了我国这几年的储蓄额增加,消费减少,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依据以上的理论,还可以采取鼓励性的消费政策,拓展新的消费领域增加消费品的品种,刺激消费;加大有利于促进消费的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1452609701管理经济学期末考试题B卷

试卷代码:座位号□□ 2010-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末考试 《管理经济学》试题(B卷) 姓名:班级:学号: 2009年06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 1.随着收入和价格的变化,消费者均衡也发生了变化。假如在新均衡下,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均低于原均衡状态,这意味着()。 A消费者生活状况有了改善;B消费者生活状况恶化了; C消费者生活状况没有发生变化;D无法判断是否改善。 2.在做管理决策时( ) A.应尽量使用机会成本 B.必须使用机会成本

C.在能确定机会成本的地方,最好使用机会成本 D.因机会成本很难确定,不使用也可以 3.导致需求曲线发生位移的原因是( ) A.因价格变动,引起了需求量的变动 B.因供给曲线发生位移,引起了需求量的变动 C.因影响需求量的非价格因素改变,从而引起需求的变动 D.因社会经济因素发生变动引起产品价格的变动 4.短期生产函数的概念是( ) A.生产函数中所有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变的 B.生产函数中所有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是不可变的 C.生产函数中有的投入要素的投入量是可变的,有的固定不变 D.生产函数中仅有一种投入要素的投入量是可变的 5.假定生产一种产品的固定成本为1 600元,产品价格为11元/件,变动成本为6元,要求利润为400元,产量至少应达到( ) A.400件 B.500件 C.600件 D.800件 6.垄断性竞争市场结构的特征是( ) A.几家企业出售同质的产品 B.几家企业出售有差别的产品 C.许多企业出售同质的产品 D.许多企业出售有差别的产品

7.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当出现以下哪种情况时,企业将停产。 () A 价格高于AVC曲线的最低点; B 价格等于AVC曲线的最低点; C 价格低于AVC曲线的最低点; D 价格曲线相切于AVC曲线的最低点。 8. 企业定价的一般策略中,不以下述哪种作为基础?() A 质量 B 竞争 C 成本 D 需求 9.下列产品中,( )的收入弹性最大。 A.大米 B.棉布 C.高级工艺品 D.食盐 10.等产量曲线()。 A.说明为生产一个给定的产出量而可能的各种投入要素的组合 B.除非得到所有要素的价格,否则不能划出该曲线 C.表明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D.表示无论投入数量怎样变化,产出量都是一定的 11.完全竞争厂商在短期内能通过何种手段来获得非正常利润( )。 A.制定一个高于竞争对手的价格

经济学六大理论及其它概念理论

经济学六大理论及其它重要概念 一、需求与需求的变动 (二)影响商品需求的因素: (1)消费者的偏好; (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对市场需求有重要影响; (3)该商品本身的价格:负相关关系; (4)相关商品的价格:商品之间两种关系: A.互补关系:两种商品共同满足一种欲望;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呈反向变动; B.替代关系:两种商品可以互相替代来满足一种欲望;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呈同向变动。 (5)消费者对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 (6)其他因素:城市化水平提高、家庭人口减少、降低房地产税等,可增加房地产市场需求。 (三)需求规律: 需求量的变化受到价格变化的影响,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 需求规律在理论上可以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综合作用——价格效应来解释: 价格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1.替代效应总是负值:甲商品价格上涨,乙商品需求量增加----负效应; 2.收入效应:可能正,也可能负。 A.正效应----价格下降↓,改用其他商品,对其需求减少↓。方向一致 B.负效应----价格下降↓,对其需求增加↑。方向相反 正常商品----替代为负、收入为负,价格效应为负。满足需求规律。 特殊商品----价格效应是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力量对比的结果。 吉芬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下降↓。就不买 炫耀效应----价格上涨↑,需求量增加↑。 问:什么是需求规律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呈反向变动。 什么是正效应负效应价格变化与需求量增减同方向为正效应。 价格变化与需求量增加反方向为负效应。 二、供给与供给的变动 商品价格与供给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价格越高供给越多,价格越低供给越少。与需求相反! (二)影响商品供给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 (2)其他商品的价格; (3)生产技术的变动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成本的影响。 (4)政府的政策: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总结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总结

————————————————————————————————作者:————————————————————————————————日期:

名词解释: 第一章导言 1、经济学(P7) 指研究在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2、西方经济学(P7) 指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 3、微观经济学(P8) 指采用个量的分析方法,以市场价格为中心,以主体利益为目标,研究 单个居民户,单个市场,单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的经济行为,以怎样通 过市场竞争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的经济学。 4、宏观经济学(P12) 指采用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以社会福利为目标,研究产品 市场,货币市场,公共财政,国际收支的协调发展,研究怎样通过宏观 调控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经济学。 5、实证经济学(P17) 指企图通过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 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 6、规范经济学(P17) 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 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 符合这些标准。 第二章需求、供给、价格 1、需求(P33) 指居民户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 品量。 2、需求定理(P38) 指在假定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商品本身价格与需求 量之间的关系。 3、需求函数: A、线性需求函数:D=a-b*p B、非线性需求函数:D=a*p﹣a(是负a次方) 4、替代效应(P38) 指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5、收入效应(P39) 指货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6、供给(P41) 指厂商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供应的 商品量。

西方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什么基本经济问题引起的,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答: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性问题引起的,没有稀缺性,就没有经济学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概念。稀缺性是指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所拥有的所有物品和劳务。”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人的欲望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而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物品和提供劳务的资源与人们的欲望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稀缺性。 由稀缺而产生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如何将稀缺性的、竞争性的和生产性的资源在现在和将来、在生产各种商品和劳务之间做出选择,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问题。这是关于稀缺资源配置问题。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这就是说,在可供选择的各种各样的物品和劳务中,生产哪些种和生产的数量是多少?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用于某一种产品生产的资源太多,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必然会减少。社会是以怎样的次序和什么样的机制来分配稀缺资源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第二,如何生产?即应用何种技术来生产物品?是用蒸汽还是用水力或原子能发电?多用劳动少用资本和土地,还是恰恰相反?生产是大规模还是小规模?怎样区别一种生产方法是高效率的还是低效率的?第三,为谁生产?即社会总产品以何种尺度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和家庭?谁得什么得多少?为什么穷人仅有一点点,而富人拥有的太多? 这种分配是公平的吗? 由稀缺性而引起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能否最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在资源、需要和技术的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和劳务?这是关于经济效率问题。“经济”这一词的最初含义就是效率、节约和避免浪费。作为一门研究经济的学问,经济学研究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同样的满足,或以同样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满足。如果社会能以更便宜的方法生产,这意味着这个社会将生产更多的产品和劳务,从而得到更大的满足。 西方经济学认为,稀缺性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一直困扰人类的一个难题,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问题。每个经济社会都面临很多经济问题,但西方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不论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如何,也不论它处在什么历史年代——的经济问题都导源于一个基本的经济事实或矛盾,即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满足需要的资源的稀缺性。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基本矛盾,因此便产生了社会的基本经济问题,产生了研究经济问题的经济学。从根本上说,经济学是与稀缺性进行斗争的一门学问。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并没有摆脱稀缺性,这是事实。但是,稀缺性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问题吗?第一,事实上,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潜在的自然资源是无限的。自然资源的稀缺实际上反映了人还没有充分利用无限的自然资源,就是说到目前为止人还不具备利用无限资源的充分知识。第二,不能把人类历史的特定时期(商品经济)的特定阶级(资产阶级)的欲壑难填的贪婪之心当作既定存在的事实,或者当作自然的合理的现象,而以各种手段刺激或助长其无限膨胀。人的需要不仅仅是个生理的范畴,还具有社会的内容。道德、理想追求、教育、文化素质等因素都会影响和制约人的需要。因此,解决资源稀缺性与人的欲望无限性矛盾的关键在人本身,在于人的智慧、能力的解放。 2.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西方经济学根据它所研究的具体对象、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组成部分。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研究构成整个经济制度的各个经济决策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这些单个单元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由于这些决策是市场上或通过市场进行的,各种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及其变动对各个单位的经济决策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的价格

管理经济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管理经济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研究管理经济学的目的是( A ) A.解决企业决策问题 B.发现企业行为的一般规律 C.谋取企业短期赢利最大化D.揭示价格机制如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用作判断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的成本概念是(B A.会计成本B.机会成本 C.固定成本 D.沉没成本 3、在某一时期内彩色电视机的需求曲线向左平移的原因是( C ) A.彩色电视机的价格上升 B.消费者对彩色电视机的预期价格上升 C.消费者对彩色电视机的预期价格下降 D.黑白电视机的价格上升 4、当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两种商品的需求量都同时增加或减少,则这两种商品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 B ) A.正数 B.负数 C.0 D.1 5、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下,边际产量会发生递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增加相同数量的产出,应该( C ) A.停止增加可变生产要素 B.减少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C.增加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D.减少固定生产要素 6、当劳动的边际产量为负值时,生产处于( C ) A.劳动投入的第一阶段 B.劳动投入的第二阶段 C.劳动投入的第三阶段 D.资本投入的第二阶段 7、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固定成本( D ) A.在开始时下降,然后趋于上升 B.在开始时上升,然后趋于下降 C.一直趋于上升 D.一直趋于下降 8、从原点出发与TC曲线相切的直线的斜率( A ) A.等于AC的最低值 B.大于MC C.等于AVC的最高值 D.等于AFC的最低值 9、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条件是( C ) A.P=AR B.P=MR C.P=MC D.P=AC

管理经济学期末考试题

P47 8. 某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供给曲线如下: 需求:Q D =200-2P 供给:Q S =40-2P (1)该产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销售量是多少? 解:均衡时条件为Q D =Q S , 200-2P=40+2P , P=40,Q=120 故该产品的均衡价格是40,均衡销售量为120。 (2)如果政府限定该产品的最高价格是30元,此时会产生多大的过度需求(或过度供给)? 解:如果政府限定该产品的最高价格为30元,则: Q D =200-20×30=140 Q S =40+2×30=100 Q D –Q S =140-100=40 故产生过度需求数量为40。 P75 1. 市场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市场上汽车的价格弹性为1.2,收入弹性为3 (1)如汽车价格下降3%,市场上的汽车销售量会出现什么变化? 解:∑p=△Q/Q/3%=1.2,△Q/Q=3.6% 所以市场上汽车销售量上升3.6% (2)如居民收入提高2%,市场上的汽车销售量会出现什么变化? 解:∑2=△Q/Q/2%=3,△Q/Q=6% 所以市场上汽车销售量上升6%。 P141 9. 假定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10L 0.5+K 20.5,其中劳动力(L )的价格为50元,资本(K )的价格为80元。 (1)如果企业希望生产400单位的产品,应投入L 和K 各多少才能使成本最低?此时成本是多少 解:∵M P L =Q L = 10L 0.5K 0.5L = 10K 0.5L P L =50 M P K =Q K = 10L 0.5K 0.5K = 10L 0.5 K 0.5 P K =80 ∵成本量最低的条件MP L P L =MP K P K 即 10K 0.5L 0.5 50 = 10L 0.5 K 0.5 80 得出8K=5L

西方经济学第一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目1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两部门经济是指()。 选择一项: A. 厂商与外贸 B. 家庭与厂商 C. 家庭与政府 D. 厂商与政府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家庭与厂商 题目2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的分析方法是()。 选择一项: A. 最优分析 B. 规范分析 C. 边际分析 D. 实证分析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规范分析 题目3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对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规律进行分析的方法是()。选择一项: A. 结构分析 B. 存量分析 C. 流量分析 D. 总量分析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总量分析 题目4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以下属于存量的是()。 选择一项: A. 2001年我国第五次普查人口时我国大陆人口是12.6亿 B. 每年的出口量 C. 某一时期的钢产量 D. 某人2001年共存款5万元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2001年我国第五次普查人口时我国大陆人口是12.6亿

题目5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以下属于流量的是()。 选择一项: A. 某人2001年共得工资5万元 B. 2001年我国第五次普查人口时我国大陆人口是12.6亿 C. 某人在2001年底存款5万元 D. 6月31日的钢材库存量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某人2001年共得工资5万元 题目6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决定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均衡是商品或要素的()。 选择一项: A. 以上三项 B. 供给量 C. 价格 D. 需求量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价格 题目7

管理经济学期末试卷一及答案

管理经济学期末试卷一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管理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有、、。 2. 影响需求数量变动的因素有、消费者收入水平、、、广告费用和消费者预期等。 3. 技术进步可分为资本使用技术型进步、和。 4. 影响投资收益的因素有现金流出、和。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收入效应 2. 需求交叉弹性 3. 机会成本 4. 尾数定价 5.风险识别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一般商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是否存在特例?简要说明。 2. 简述等产量曲线的类型。 3. 市场结构可分为哪几类? 4. 简述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短期成本数据的收集和调整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 增量分析法与成本加成定价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什么情况下适用增量分析法?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25分,共25分) 彩电市场的竞争 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城市居民家庭的彩电拥有率已经达到了96.3%。单从拥有率看,我国城市电视机市场已经饱和。从电视机拥有量看,当前城市居民家庭中拥有1台彩电的家庭比重为63.7%,约有3成的居民家庭彩电拥有台数超过两

台以上。从全国范围看,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城市居民家庭彩电拥有率基本接近,主要区别在于所拥有的彩电品牌、大小和类型。 1996年由长虹开始挑起价格战,中国彩电业进入一个微利行业时期,市场对企业不断进行大浪淘沙,据信息产业部资料显示,1995年我国有91家彩电企业,产量超过100万台的有10家;到2002年底,超过100万台生产规模的企业仍然有10家,但总数量却减少到了68家。据分析,正是6年多的彩电价格竞争促使市场大踏步向强势品牌集中。长虹、TCL、康佳、创维、海信、上广电等占据了中国彩电80%以上的市场。进入2003年更是已不到50家,而被淘汰的18家彩电企业腾出来的市场份额基本上都被前五名的彩电巨头分食,这样又拉动了中国彩电业几大巨头业绩的回升。有专家认为未来我国电视机市场主要由三类企业构成。第一类是目前生产规模巨大的企业,它们的产品线完整,生产成本低、销售渠道覆盖率高,具有良好的品牌知名度,这类企业将维持在两三家。第二类企业是目前占据着电视机高端市场的国外品牌。它们的品牌形象好,产品技术领先,获取的单台利润较高。这些国外品牌的产品市场主要集中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市场。第三类企业是以边缘市场为主的企业。这些企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主要面对价格敏感度较高的城市边缘消费群体和农村市场。这类企业一般不重视品牌宣传,但较为重视经销渠道的建设。这三类电视机生产企业总量预计将维持在15家左右,由于总体市场产销趋于平衡,所以市场竞争格局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会保持较为平稳的态势。 问题: (1)用需求弹性分析如果彩电成本上涨一成,彩电企业会怎么做? (2)如果你是某彩电企业的老总,会怎么做?

西方经济学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2、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4、引致需求由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所引发的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被称为引致需求。 5、消费函数通常,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不及收入增加的快,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用公式表示为:C=C(Y)。 6、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为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二、简答题 1、需求变动的含义是什么?简要说明需求变动的诸因素。需求变动是由非价格因素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也就是说在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动而引起的需求量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 2.简述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并指出其发挥作用的条件。乘数理论在凯恩斯就业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凯恩斯认定,由于消费需求不足而造成的总需求不足,主要靠投资来弥补;在私人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尤其要靠政府增加公共工程投资支出来解决,在这里,说明增加投资或政府支出会使收入和就业若干倍的增加的理论就是乘数理论。 条件:一是社会中过剩生产能力的大小;二是投资和储蓄决定的相互独立性;三是货币供给量增加能否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四是增加的收入不能用于购买进口货物,否则GDP增加会受到限制。 3.简述西方宏观的财政政策及财政政策是如何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财政政策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策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财政政策通过变动政府的收支,对国民收入产生乘数作用,进而达到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财政政策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的总需求不足时,失业增加,政府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等措施刺激总需求。反之,当总需求过高时,出现通货膨胀,政府则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 三、论述题 1.分析说明需求的价格弹性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管理的意义。 答:商品的需求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 我们知道,厂商的销售收入等于商品的价格乘以商品的销售量。在此假定厂商的商品销售量等于市场上对其商品的需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16世纪至19世纪60年代) 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不过,在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形成之前,曾经有过一个重商主义经济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和学说的主要特点是围绕如何发财致富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注重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积极主张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保护和干预。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和实践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前提。但是,重商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仍然显得比较肤浅、比较粗糙和比较片面。这些缺点和不足,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显然是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改进的。这一任务只能留待以后来完成。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主要产生和发展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期,即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取得完全胜利的时期。具体说来,这一时期大致上就是17-19世纪中期期间。该时期内,西方国家的经济在资产阶级革命的配合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克服重商主义经济理论和观念的缺陷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所代表的经济思想和学说与重商主义的理论学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主要特点是主张实行经济自由主义。这意味着个人可以在摆脱封建经济制度残余和重商主义那样的国家干预情况下,实行自由经营;政府应当在保证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让市场机制自动地调节经济,配置资源。古典经济学主要的和典型的代表是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古典经济学的最主要成就是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主要理论的一整套经济理论体系。这包括:以劳动价值论为主同时也包括一些其他相应观点的价值论;在价值论基础上建立的生产理论、资本理论、分配理论和交换理论;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货币理论;对外贸易理论等。在政策倾向上,古典经济学家基本上都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活动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尽量少干预社会的经济活动,或者说,基本不干预经济活动。 但是,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观点也存在着某种片面性。比如,古典经济学家对于经济的需求方面没有加以充分重视,在分析方法上,也显得不够精细。此外,劳动价值论往往容易为工人的利益服务而对资本家不利。这些都引起了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注意,引起了他们发展某些新理论的研究。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古典经济学时期之后,又产生了一个新古典经济学的时期。 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 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叫做新古典经济学。它以1871-1874年经济学界所发生的一个重要事件为起点。这个重要事件就是后来经济学界所说的“边际革命”。这是指1871年英国经济

2020年《管理经济学》期中小测试答案

XX有限公司 MS-CARE-01 社会责任及EHS手册 (1.0版) 制订: 审批: 2020-1-1发布 2020-1-1实施

《管理经济学》期中小测试答案 一、填空题 1.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 2.产量增加的百分比率大于生产规模扩大的百分比率称为规模收益递增;产量增加的百分比率等于生产规模扩大的百分比率,称为规模收益不变;产量增加的百分比率小于生产规模扩大的百分比率,称为规模收益递减。 3.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在各种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线。 4.在图形上,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点子的移动,供给的变动表现为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 5.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再下降,这种变化特征反映了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6.如果把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等成本线必定与许多条等产量曲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生产者均衡)。 7.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曲线的最低点。 8.在图形上,需求的变动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点子的移动。 9、不同的等成本线与不同的等产量线相切,形成不同的生产要素最适(优、佳)组合点,将这些点连接在一起就可得出生产扩展线(或生产扩张线)线。 10、两种互补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呈反方向变动,两种替代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呈同方向变动。 11、当某商品的价格上升5%,而需求量减少8%时,该商品属于需求富有弹性。当某商品的价格下降5%而需求量增加2%时,该商品属于需求缺乏弹性。二、判断题 判断下列命题正误,认为正确的打“√”;认为错误的打“×”。 1.扩展路线就是不同生产规模下,生产者均衡点(即最优要素组合点)的集合。(√)2.玉米的需求曲线发生了左移,其合理解释是:由于自然灾害,玉米的产量减少。(×)3.S M C开始时递减是因为生产中的边际收益开始时递增引起的。(√) 4.边际技术替代率是负的,并且呈递减趋势。(×) 5.规模经济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所研究的是同一个问题。(×) 6.固定成本不随产出的变化而变化,A F C也不随产出的变化而变化。(×) 7.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的交点,一定在边际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部分。(√)8.利用等产量曲线上任意一点所表示的生产要素组合,都可以生产出同一数量的产品。(√) 9.当边际成本递增时,平均成本也是递增的。(×) 10.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代表了在各种产出水平下的最低平均成本。(√) 11.如果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产出将不断递增,边际产量在开始时递增然后趋于递减。(×) 12、在TC曲线给定时,就有可能相应地画出MC曲线。(√)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 第一章导言 1、经济学(P7) 指研究在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得科学。 2、西方经济学(P7) 指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 3、微观经济学(P8) 指采用个量得分析方法,以市场价格为中心,以主体利益为目标,研究单个 居民户,单个市场,单个生产要素得所有者得经济行为,以怎样通过市场竞 争达到资源得最佳配置得经济学。 4、宏观经济学(P12) 指采用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以社会福利为目标,研究产品 市场,货币市场,公共财政,国际收支得协调发展,研究怎样通过宏观 调控达到资源合理配置得经济学。 5、实证经济学(P17) 指企图通过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得内在规律,并 根据这些规律,分析与预测人们经济行为得效果. 6、规范经济学(P17) 指以一定得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得标 准,树立经济理论得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得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 这些标准。 第二章需求、供给、价格 1、需求(P33) 指居民户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得商品量。 2、需求定理(P38) 指在假定影响需求得其她因素不变得前提下,研究商品本身价格与需求 量之间得关系. 3、需求函数: A、线性需求函数:D=a-b*p B、非线性需求函数:D=a*p﹣a(就是负a次方) 4、替代效应(P38) 指实际收入不变得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得影响. 5、收入效应(P39) 指货币收入不变得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得影响。6、供给(P41) 指厂商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供应得商品量。 7、供给定理(P45) 指在假定影响供给得其她因素不变得前提下,研究商品本身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得关系.

《管理经济学》期末试题A答案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 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 (A )在选择一个行动方案时,因放弃了另一个方案而做出的牺牲。 (B )有可能发生的成本。 (C )在选择一个行动方案时,被放弃的另一个方案的成本。 (D )从销售收入中扣除正常利润之后得出的成本。 2.一家完全竞争的制造商,按每件10元的价格销售它的商品,每个工人的日工资为20元,则工人的日边际产量是( C )时,企业的利润最大。 (A )20件 (B )200件 (C )2件 (D )10件 3.商品在什么情况下应采取薄利多销政策( B )。 (A )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时 (B )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时 (C )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时 (D )任何时候都应薄利多销 4.下列的变化中,哪种变化不会导致需求曲线的位移( B )。 (A )人们的偏好和爱好 (B )产品的价格 (C )消费者的收入 (D )相关产品的价格 5.某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5 ,则它的最优加成比率是( D )。 (A )50% (B )5% (C )200% (D )25% 6.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一家企业的总成本为2102TC Q Q =++,产品价格 10P =,从短期看,该企业利润最大化产量为( D ) 。 (A )10 (B )8 (C )2 (D )4 7.下列产品组中,哪一组产品的交叉价格弹性为负值( A )。 (A )汽车和轮胎(B )花生油和豆油(C )棉布和化纤布(D )大米和面粉 8.在下列生产函数中,哪个生产函数是规模收益递增的( A )。 (A )0.60.81.6Q L K = (B )0.28Q L K =+ (C )0.40.65Q L K = (D )Q = 二、填空题(将题目的正确答案填写在相应题目划线空白处。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 假定某机器原来生产产品A ,利润为400元,现在改生产产品B ,所花人工、材料费为3000元,则生产产品B 的机会成本为 3400元 2. 如果商品房的需求收入弹性为1. 5 ,则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10% ,对该 商品房的销售量将 增加15% 3. 设某企业生产甲产品的变动成本为每件12元,标准产量为4000件,固定成本总数为72000元,如果企业的目标成本利润率是30%,则应对甲产品定价为 39元/件 4.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达到长期均衡时的条件是P MC AC == 5. 在生产第二阶段,总产量呈 递增 趋势,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它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 《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解说政府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的剖析市场机制在不少领域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 一、西方经济学分类 微观经济学-- 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 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稀缺性假设、利己主义假设、理性假设。 宏观经济学- 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与实验 观察与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开始,其中,“观察”是指在不进行人为干预的前提下,将实际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过程客观地记录下来。“实验”则是在某种人工控制条件下,小范围模拟现实经济现象,并据此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推断。 一般来说,经济现象是不可逆的随机过程,因此,经济学研究只宜使用观察法,而不宜使用实验法。例如,一个农民率先栽种苹果发了财,于是推而广之,号召广大农民群起效仿,结果并不会使所有农民都发财,而是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大家都赔钱。不过,有时候经济学家也进行实验。例如,一个农民率先栽种苹果发了财,于是在周围局部范围内推广,结果许多农民都跟着富了起来。

管理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完整版

管理经济学期末考试题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管理经济学期末考试题 1.随着收入和价格的变化,消费者均衡也发生了变化。假如在新均衡下,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均低于原均衡状态,这意味着(b)。 A消费者生活状况有了改善;B消费者生活状况恶化了; C消费者生活状况没有发生变化;D无法判断是否改善。 2.在做管理决策时(b) A.应尽量使用机会成本B.必须使用机会成本C.在能确定机会成本的地方,最好使用机会成本D.因机会成本很难确定,不使用也可以 3.导致需求曲线发生位移的原因是((a)) A.因价格变动,引起了需求量的变动 B.因供给曲线发生位移,引起了需求量的变动 C.因影响需求量的非价格因素改变,从而引起需求的变动 D.因社会经济因素发生变动引起产品价格的变动 4.短期生产函数的概念是(d) A.生产函数中所有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变的 B.生产函数中所有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是不可变的 C.生产函数中有的投入要素的投入量是可变的,有的固定不变

D.生产函数中仅有一种投入要素的投入量是可变的 5.假定生产一种产品的固定成本为1600元,产品价格为11元/件,变动成本为6元,要求利润为400元,产量至少应达到((a)) 件件件件 6.垄断性竞争市场结构的特征是(a) A.几家企业出售同质的产品 B.几家企业出售有差别的产品 C.许多企业出售同质的产品 D.许多企业出售有差别的产品 7.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当出现以下哪种情况时,企业将停产。(c) A价格高于AVC曲线的最低点;B价格等于AVC曲线的最低点; C价格低于AVC曲线的最低点;D价格曲线相切于AVC曲线的最低点。 8.企业定价的一般策略中,不以下述哪种作为基础(a) A质量B竞争C成本D需求 9.下列产品中,((c))的收入弹性最大。 A.大米 B.棉布 C.高级工艺品 D.食盐 10.等产量曲线((a))。 A.说明为生产一个给定的产出量而可能的各种投入要素的组合 B.除非得到所有要素的价格,否则不能划出该曲线

《西方经济学》考研复习提纲

《西方经济学》考研复习提纲 复习范围及各章重点 绪论 重点掌握 1.稀缺性和选择的含义,以及稀缺性、选择与经济学的关系。 2.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4.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一般掌握 1.生产可能性的含义。 2.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存量、流量的含义。 上篇微观经济学 第一单元需求、供给、均衡价格 重点掌握 1.需求的定义与需求定理。 2.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的区别。 3.供给的含义与供给定理。 4.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的区别。 5. 均衡价格的形成和变动。 6.供求定理。 7.影响需求与供给的因素。 8. 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与弹性系数的计算。 9.需求富有弹性与需求缺乏弹性的含义、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 10.弹性理论的运用。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需求的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恩格尔系数、蛛网模型的假设前提和三种蛛网模型的形成条件。 一般掌握 1.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微观循环流动。 2.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3.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第二单元消费者行为理论 重点掌握 1.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 3.消费者均衡的概念与公式。 4.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 5.消费可能线(预算线)的含义。 6.用图形说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7. 消费者均衡变动分析:价格消费曲线与需求曲线、消费者剩余。一般掌握 1.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关系。 2.收入变动对均衡的影响、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三单元生产理论 重点掌握 1.短期分析技术不变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含义。 2.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 3.规模经济的含义与原因。 4.等产量线的含义与特征。 5.等成本线。 6.两种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公式表达与图形分析。 一般掌握 1.生产函数。 2.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3.扩展线。 4.规模报酬与规模弹性。 第四单元成本与收益理论 重点掌握 1.短期与长期的含义。 2.短期成本的分类及其变动关系。 3.短期边际成本与短期平均成本的关系。 4.利润最大化原则。 5.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的含义。 一般掌握 1.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长期边际成本的含义。 2.长期总成本与短期总成本的区别。 3.机会成本的含义。 第五单元完全竞争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