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23.《师说》教参(含“练习与思考”)

二十三师说

课文分析

《师说》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全文分4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以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这三层,层层深入地揭露和批判当时人们对待师道的错误态度。这三层文字,作者抓住本质,步步展开,如层层剥笋,越剥越深,越说越透,又如海涛激浪,起伏不断,直到最后把问题的本质核心完全揭露无遗。

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是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

本文开头第一段正面立论,阐述师道的重要性,并提出选择老师的标准,作为全篇文章的基本论题。第二段从反面对错误的态度和现象进行条分缕析、深入透彻地分析、批驳和论证。第三段,又以孔子的言论行动作为例子,从正面分析,强化文章的说服力量。整篇文章从正、反、合三个方面,有破有立,相互映衬,前后呼应,形成逻辑自足、说理严密的一个整体。

本文的表达技巧是:

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首先,运用了多种议论方法和技巧。本文高度的说服力,固然与作者所提出的论点的正确性有关,但是也和作者采用了较好的说理方法也是分不开的。

1.事例论证

韩愈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论述师道的必要性,批判士大夫们不能尊师重道的不良风尚。整篇文章从立论、论证到结论,都紧紧扣住这一点,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第一段概括举例由人到己,将论点和事实紧密联系。第二段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连用三层笔墨,进行分类对比。第三段,又举孔子的例子从正面分析强化论点。谈理论,却不是空发议论;举事实,也不是现象罗列。因此文章不蔓不枝,很有说服力。

2.对比论证

本文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则不言自明。

3.引用论证

引用是论说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阑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而且更增强了说服力。而在短短的几行字中,述事引言简洁明快,表现出作者非凡的语

第二,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有气势,体现了韩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态肆的特色。这是古今研究韩愈散文的人所一致公认的。北宋的苏洵,评他的文章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这一点在《师说》一文中表现得很明显。形成韩愈散文这种风格的因素当然很多,但就《师说》来看,作者根据内容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体会。

1.在语言上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排偶的句式

排偶句式就是把范围相同、性质相近的事物,采用结构相同或相类似的句式接连在一起来表达。这种句式如果运用得好,可以有助于增加文章的气势,使文章如波浪滚滚,汹涌不绝。《师说》里的排偶句式很多,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平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种排偶语句,使人读起来不仅感到气势很盛,而且有一种音节的美,在语气上很自然流畅,它跟骈体文雕琢堆砌的排偶不同,所以常为后来许多写散文的人所运用。

2.句式上骈散结合,错综变化

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同”中有“变”,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又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作者还创造性地采用接句法(类似顶针的修辞手法)。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第二句句首的“师”字和第-句末尾的“师"字紧接着。往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第二个“惑”字也是紧接着前一句末尾的“惑”字而来。其他如“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也都是采用的接句法。这种句法,也有助于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急转直下,不可抑止。

3.结合丰富多变的句法,作者在语气语调的运用上也婉转多变,增强了文章

如第二段开始,未说先叹:“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这两句,乍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出奇,然而联系上段来看,就显得非常有力。因为文章到这里出现了一个转折,它使文章掀起了一道波澜,避免了平板和呆滞。这两句往下,作者一连安排了三层对比,来对士大夫们不重视师道的愚蠢行为进行批评和讽刺,笔端饱含着感情,真可谓嬉笑怒骂,淋漓尽致!在语调上,作者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止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三个结语采用了三种不同的语调,在次序的安排上也是颇有匠心的:先疑问,后肯定,再感叹。这样,不仅文气很顺,而且也增强了文章论辩的逻辑力量。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时间建议安排两课时。

教学本课,可先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观点。让学生掌握古诗文诵读的一般方法步骤和本文的说理技法。熟读并背诵课文。参照题解和“教学参考资料”,对本文的写作背景做一些简要的介绍,这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然后,让学生自己看注释,通读课文,对文意有个大概的了解。可以有重点地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分析一些重要段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解答学生的疑问,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诵读一段,讨论一段。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同时诵读还有利于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拘泥于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练习与思考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

1.古之学者

..必有师。

2.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

3.吾从而

..师之。

4.今之众人

..。

5.小学

..而大遗。

参考答案:

1.古之学者

..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3.吾从而

..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4.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

5.小学

..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二、下面的加点词都有多种含义,联系上下文,说出它们的意义和不同的用法。

古之学者必有师

.。

不耻相师.。

孔子师.郯子。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小学而.大遗。

群聚而.笑之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皆出于此乎

参考答案: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名词

不耻相师.。学习,动词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名词意动用法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名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名词

余嘉其能行古道.道义,名词

小学而.大遗。却,连词

群聚而.笑之没意义,表修饰的连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罢了,语气词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指示代词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猜测的语气副词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师不必贤于弟子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不拘于时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参考答案:

1.师不必贤于弟子译: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3.不拘于时译:不被时俗束缚。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译: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5.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译: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译: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四、我国古代论说文有一个结构模式,即“起、承、转、合”。它实际揭示了说理文的一般思路及其结构形式。请依照上述提示对本文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参考答案:

从结构上看。本文首句是“起”,说明“什么是师”;紧接着写“为什么要从师”就是“承”;“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则是“转”,不再是讲道理,而是联系实际,从社会现实的角度说明“从师之必要”:“圣人无常师”之后,就是“合”了,即全文的归结,说明“圣者为师”的道理,实际回答了“怎样从师”的问题,并与开篇相呼应。

五、《师说》作为文言经典,其价值和魅力在于韩愈指出的问题以及他的思想观点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比如文中关于教师的功能、师生关系、择师原则等论述。你认为哪些观点或章句,对你有启发,请选取一点,或阐释,或生发,或

辩驳,撰写一则读后感。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期末试题含答案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错了两个的一组是() A.强聒.不舍(guō)兀.立(wù)誊.写(tén)惬.意(qiè) B.不能容赦.(shà)岑.寂(cén) 戕.害(qiāng)不谙.(ān) C.蜩.翼之知(chòu)舆.论(yú) 谛.听(tí)教诲.(huǐ) D.心无旁骛.(wù)亵渎.(dóu)痀.偻(gōu)雾霭.(ǎ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目不暇接缺憾罅隙孵化B.前呼后拥掐丝贮藏辐员C.雷立风行涂墁车辙驱谴D.怒不可遏暄嚣蒂部搀和 3. 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夏去秋来,菊花盛开,姹紫嫣红,煞是好看。 B.他这个人太循规蹈矩了,没有丝毫创新精神,当今时代并不欢迎这种人。C.各种花卉,争奇斗艳,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D.有的同志孤陋寡闻,见微知著,他们的见解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4.下列作者、身份、作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王蒙——现代著名作家——《善良》 B.史铁生——当代作家——《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C.茨威格——意大利——《世界最美的坟墓》 D.关汉卿——元代戏曲作家——《墙头马上》 5.下面对课文的说明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鲁侍萍勤劳、善良、有尊严,她代表了不甘心而又不得不屈服于命运的下层劳动人民人物形象。 B.《林黛玉进贾府》主线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西江月》二词是对宝玉的正面描写,揭示宝玉叛逆的性格。 C.《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以直接抒情的方式,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 D.《合欢树》一文中合欢树象征的既是病中的作者,也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6.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1)威海,你可知道,冰心曾为你流过多少泪。 (2)“‘芦柴棒’,去烧火!” (3)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4)在这里,人依旧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A.拟人借代反语反问B.拟人比喻反语反问 C.拟人借代反语设问D.比喻比喻双关设问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此去经.年(复,又)更那堪.(十分) B.乱石穿.空(刺入,插入)骤雨 ..初歇(阵雨) C.不耻相师.(学习)从而师.之(以...为师) D.受业解惑.疑难问题)惑.而不从师(有了疑惑) 8.对下列8句话进行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花分雌雄,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②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③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④雌雄花往往不同时开放,宜选择适当的品种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机会。⑤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⑥广东有双季荔枝,一年开花两次。⑦花形小,绿白色或淡黄色,不耀眼。⑧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 A.②①④⑦⑥③⑧⑤B.②①④⑦⑥③⑤⑧ C.②⑥③⑦①④⑧⑤D.②⑥③⑦①④⑤⑧ 9.下列诗词句出自何人答对的一组是() ①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A、杜甫李白苏轼李清照 B、苏轼杜甫李清照李白 C、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 D、李白苏轼李清照杜甫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23.《师说》自我检测及答案解析

二十三师说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C)。 A.数罟.(gǔ) 洿.池(kuā) 阿谀.奉承(yú) 师襄.(xiāng) B.跬.步(guǐ) 经传.(zhuàn) 以贻.(wèi)之苌.(cháng)弘 C.骐.骥(qí) 句读.(dòu) 谄.(chǎn)媚老聃.(dān) D.驽.马(nú) 郯.子(tán) 针砭.(biǎn) 无长.(zhǎng)无少 解析:A.洿.池(kuā)——洿.池(wū):水塘。B.跬.步(guǐ)——跬.步(kuǐ):半步,跨一脚。以贻.(wèi)之——以贻.(yí)之:贻,赠给D.针砭.(biǎn)——针砭.(biǎn):古代的一种针刺疗法,现已失传。砭是古代治病的石头针;比喻指出错误,劝人改正。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B.彼.童子之师(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 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士大夫之族.(类辈) 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是故无.贵无贱(没有) 解析:D.无.贵无贱(无论,无论高低贵贱) 3.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A)。 ①古之学者 ..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 ..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吾从而 ..师之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解析: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所以——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数人。小学——古:小的方面;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不必——古:不一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23课《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师说》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 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借鉴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会本文学习本文正反对比,有破有立,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情感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课前布置预习: 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导入: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以及我们家中的供奉牌位“天地君亲师”。从这两句话我们能看出古人对老师的尊重,现代社会,人们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把教师职业比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大家对老师的尊重。然而,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以从师学习为耻,社会尊师重道的风气日下。在这种情况下,韩愈站了出来,批驳这样的形象,著《师说》大力宣扬从师学习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回忆一下我们已学过的韩愈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二.认识韩愈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也称韩昌黎。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监博士、刑部付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由于韩愈对古文的倡导,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关于“说”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23.《师说》教参(含“练习与思考”)

二十三师说 课文分析 《师说》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全文分4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以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这三层,层层深入地揭露和批判当时人们对待师道的错误态度。这三层文字,作者抓住本质,步步展开,如层层剥笋,越剥越深,越说越透,又如海涛激浪,起伏不断,直到最后把问题的本质核心完全揭露无遗。 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是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23.《师说》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23.《师说》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 册 师说 一、常识积累 1.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祖籍河南邓州,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 写作背景 魏晋之际,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也反对他们从师学习。这种恶劣的风气,一直影响到唐代,很不利于选拔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身份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大力倡导从师之道,并率先“招收后学”,表现了一种敢为人先的可贵精神。 3 文体、文化常识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一般用来陈述自己对于某事物的见解,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意些。“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就是说说从师的道理。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22.《宋词二首》教参(含“练习与思考”)

二十二宋词二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文分析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咏赤壁,下阙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上阕咏赤壁:写景写史时空开阔,冲击力很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极有气势,高唱入云,意境壮阔:长江、千古、风流人物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引出作者胸中万古的豪情。“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此句既暗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瑜伏笔。“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乱”、“惊”、“卷”三字极见功力,声、形、色兼备。“乱石穿空”,为仰视所见,此为“形”,“惊涛拍岸”,为俯视所得,此为“声”。一个“惊"字,既状波涛的汹涌,又传人的感受的惊心动魄,客、主观兼容。“卷起千堆雪”,为远视所见,此为“色”这几句,突出赤壁江山的特点、景色逼真活现,而用笔极为精练,如作泼墨国画,显得墨气淋漓,气势酣畅。这几句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最后又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这段赤壁景色的描写,为后面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和镇定自若的少年统帅创造了恰如其分的氛围。 下阕就着重写周瑜。以“遥想”二字领起,单刀直入,点出所怀主角。“小乔初嫁了”,以天姿国色的美女配卓越不凡的统帅,就更突出其英俊风流。“羽扇纶巾”三句正面写周瑜羽扇便服、谈笑风生、从容潇酒、指挥若定的风采。然而,怀想英雄的目的,却在于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

中职语文《师说》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二十三师说 练习与思考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 1.古之学者 ..必有师。 2.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 3.吾从而 ..师之。 4.今之众人 ..。 5.小学 ..而大遗。 参考答案: 1.古之学者 ..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3.吾从而 ..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4.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 5.小学 ..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二、下面的加点词都有多种含义,联系上下文,说出它们的意义和不同的用法。 古之学者必有师 .。 不耻相师.。 孔子师.郯子。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小学而.大遗。 群聚而.笑之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皆出于此乎 参考答案: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名词 不耻相师.。学习,动词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名词意动用法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名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名词 余嘉其能行古道.道义,名词 小学而.大遗。却,连词 群聚而.笑之没意义,表修饰的连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罢了,语气词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指示代词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猜测的语气副词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师不必贤于弟子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不拘于时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参考答案: 1.师不必贤于弟子译: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3.不拘于时译:不被时俗束缚。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译: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5.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译: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译: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四、我国古代论说文有一个结构模式,即“起、承、转、合”。它实际揭示了说理文的一般思路及其结构形式。请依照上述提示对本文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参考答案: 从结构上看。本文首句是“起”,说明“什么是师”;紧接着写“为什么要从师”就是“承”;“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则是“转”,不再是讲道理,而是联系实际,从社会现实的角度说明“从师之必要”:“圣人无常师”之后,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21.《唐诗二首》教参(含“练习与思考”)

二十一唐诗二首 将进酒 课文分析 天宝元年(742),李白在长安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不到两年,因受嫉妒、遭谗毁而被“赐金放还”。这首《将进酒》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距诗人自长安放还已经快九年了,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好友相逢,登高宴饮,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苦痛、悲愤,借酒兴抒发诗情,写下了这篇“才气千古无双”的诗作。这首借劝酒浇愁抒写愤懑的作品,表现了诗人鄙弃世俗的精神和傲岸不屈的性格,在看似消极的情绪背后,充满了自负与豪气。 全诗随着感情的起伏变化,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用“君不见”的重复呼告起兴,悲叹生命的短暂。第一句从空间范畴夸张,写黄河之去,一泄千里,势不可挡。第二句顾影白怜,悲叹人生短暂。从时间范畴夺张,把从青春到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在这里,黄河的伟大壮观衬托出人生的渺小短暂。强烈的节奏、对比和排比手法,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两次“君不见”的呼告,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好像读者在面对诗人,看他豪饮,听他放歌。清人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极具独创和个性色彩。 第二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点题之笔,写出感情由“悲”转“欢”。李白似乎“得意”过,又似乎未曾“得意”过,不管它,且高举金杯,对月畅饮吧。“天生我材必有用”,何等自信!在李白貌似消极的行状中深藏着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积极入世的精神。于是他喊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价值宣言!诗人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有用”而且“必”,透着一股子自信、豪迈!而一句“千金散尽还复来”又何等潇酒!据载,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视金钱如粪土,气概豪迈。接下来写欢宴场面:“烹羊宰牛”,喝就喝它“三百杯",喝个痛快吧!诗情至此渐趋狂放。他亲切地唤着友人的名字,生逢知己,酒逢对手,“将进酒,

(word完整版)高中语文《师说》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师说》练习题及答案 筑基达标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故圣.益圣. (前一个“圣”是名词,指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指圣明) 吾师. 道也(从师、学习) B .六艺.. 经传皆通习之(书、数、礼、乐、射、御) 郯子之.徒,其贤. 不及孔子(这些;才干) C .惑之不解. (解决) 爱其子,择师而教. 之(教育) D .小. 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 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 提示:B 项,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 ⎪⎨⎧••于此乎出其皆人也远矣出 其古之圣人, B .⎪⎩ ⎪⎨⎧••矣惑则耻师焉于其身也惑孰能无人非生而知之者 ,,, C .⎪⎩ ⎪⎨⎧••之习六艺经传皆通其句读者习 授之书而彼童子之师, D .⎪⎩⎪⎨⎧• •之不复可知矣道师也固先乎吾道 其闻生乎吾前, 提示:C 项“习”均为“学习”之意。A 项前一个“出”为“超出”之意,后一个“出”与“出自”的“出”意思相同;B 项前一个“惑”是“疑难问题”之意,后一个“惑”是“糊涂”之意;D 项前一个“道”是“道理”之意,后一个“道”是“风尚”之意。 答案:C 3.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 .吾所以.. 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 .夫秦之所以.. 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D .彼兵者,所以.. 禁暴除害也 提示:D 项中的“所以”和例句中的“所以”都表手段或凭借;A 、B 、C 三项中的“所以”表原因。 答案:D 4.判断下列句子是哪种句式,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23 师说(同步练习)(含答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23 师说(同步练习)(含 答案) 23 师说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训练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郯子(tán)六艺经传(chuán)师襄(xiānɡ)贻(yí) B. 句读(dòu)无长无少(zhǎnɡ)苌弘(chānɡ)其可怪也欤(yú) C. 嘉许(jiā)孰能无惑(shú)子蟠(pān)授之书(sh òu) D. 阿谀(yú)或不焉(fǒu)嗟乎(jiē)老聃(dān) 2. 下列各项对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古之学者必有师。____________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4)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6)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A. 全不相同____________ B.(2)、(3)、(5)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 全都相同____________ D.(1)、(3)、(6)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3.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__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____________ (2)圣人无常师。 C.(1)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____________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___________ (2)余嘉其能行古道。

4. 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1)欲人之无惑也难矣!____________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2)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1)而耻学于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拘于时,学于余。 D.(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或师焉,或不焉。 (4)不耻相师。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君子不齿。 (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8)圣人无常师。 (9)术业有专攻。 (10)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6. 下列各项中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___________ B. 不拘于时,学于余。 C.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____________ D.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7. 将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遗,吾未见其明也。 (3)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8. 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阅读与欣赏二十三《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熟读、理解、背诵全诗,理解、积累诗中出现的重点词语的含意。 难点: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文原文先知: 师说 (1)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①师者,所以(用来……的、凭它(他)来……的)传道受(同“授”,传授)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知道,懂得)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就是“以之为师”。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用作动词,学习)道也,夫庸(表示反问语气)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道理)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嗟乎!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相当于“之”,指老师);今之众人,其下(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圣人更加圣明。益,更加、越发。第一个“圣”

是名词,圣人;第二个“圣”是形容词,圣明),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自己)也,则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焉,惑矣。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dòu)(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有的向老师学习),或不(fǒu)(同“否”)焉,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③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百工(泛指各种工匠)之人,不耻相师(拜别人为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谄媚奉承)。”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今其智乃(竟)反不能及(赶得上),其(感叹语气,多么)可怪也欤! (3)①圣人无常师(固定的老师)。孔子师郯子、苌(chánɡ)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学术技艺)有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如是而已。 (4)①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已失传)经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皆通(全面)习之,不拘于(被)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学于(向)余。余嘉(赞许)其能行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作《师说》以贻(yí)(赠送)之。

7.3《师说》教案 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备课教案(续页1)

备课教案(续页2)

备课教案(续页3)

(1)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请梳理论证脉络。 3、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动词,从师学习。 道:名词,风尚。 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欲:动词,想要。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出:动词,超出。 远:多,形容词。 犹且:还,副词。 问:请教,动词。 众人:一般人。 下:低,形容词。 耻:意动,“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前一个“圣”,圣明的人,名词;后一个“圣”,动词,圣明。 愚:与圣的用法一样。愚昧的人;愚昧。 其:疑问副词,难道; 此:介词,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其:代词,他的; 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其:代词,自己。 惑:糊涂,形容词。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之:代词,代童子。 备课教案(续页4)

备课教案(续页5)

师:第一个是名词,老师。 第二个是以……为师,意动用法。 徒:类,辈。 贤:道德、学问、才能。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不必:不一定。 术业:学问和技艺。 攻:研究。 如:动词,象。 是:代词,这样子。 而已:句末语气词,罢了。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1、背诵及翻译全文 2、练习册完成 3、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知识掌握

高教版基础模块(下)中职语文同步练习:23.《师说》自我检测及答案解析

二十三师说 一、基础知识应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 ....的一项是() A.孰.(shú)苌.(cháng)弘经传.(zhuàn)针砭.(biǎn)时弊 B.谀.(yú)句读.(dòu)谄.(chǎn)媚不拘.(jū)于时 C.蟠.(fán)严谨.(jǐn)或不.(fōu)焉惑.(huò)之不解 D.聃.(dān)贻.(yí)之师襄.(xiāng)以资切磋.(chuō) 答案:B 解析:A项,针砭时弊[zhēn biān shí bì]:砭:古代治病刺穴的石针,后泛指金针治疗和砭石出血。像医病一样,指出时代和社会问题,又针又砭,求得改正向善。蟠[pán]:屈曲;环绕。或不(fǒu)焉:“不”同“否”。以资切磋[yǐ zī qiē cuō]:借以帮助共同研究。 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部正确 ....的一项() A.古之学者 ..(许多人) ..(求学的人)必有师今之众人 B.士大夫之族.(家族)或.师焉,或不焉(有的) C.弟子不必 ..不如师(不一定)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D.余嘉其能行古道 ..(古人从师的风尚)郯子之徒.(徒弟)答案:C 解析:A项,今之众人 ..(普通人、一般人)。B项,士大夫之族.(类)。D 项,郯子之徒.(类)。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A.名词用作动词,B.意动用法, C.形容词用作名词。请在句后括号内用序号注明。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君子不齿.() (3)吾从而师.之() (4)而耻.学于师()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答案:(1) A (2)A (3)B (4)B (5)C 解析:(1)下:名词做动词,低于。(2)齿:名词做动词,看得起。(3)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高二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考试时间:90分钟,卷面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计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未选,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全对的一项是() A璀璨.(càn )憧.(chōng )憬饮鸩.(zhèn)止渴 B凝.(níng )固分泌.(bì)孜.(zī)孜不倦 C蹊.(qī)跷省.(xǐng)悟穷形尽相.(xiàng) D端倪.(ní)宝藏.(zàng )未雨绸缪.(móu ) 2.下列各项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寒喧罪愆顷刻披枷戴锁 B分辩诀别斑驳望帝啼鹃 C时晨昭彰冤枉湛湛清天 D厮打哈密瓜凋敝改斜归正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最近,美国向伊朗施加压力,企图_____伊朗放弃其核努力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全面核查。 ②这次抢购风潮来得迅猛,波及面广,其原因固然很多,比如媒体_____真相滞后,少数商家乘机利用等,但归根到底,是群众性的盲目跟从。 ③_____充分正视,积极应对,中国出版产业必然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_____应该成为文化信息产业中的一大亮点。 A.促使披露只有/而且 B.迫使透露只有/而且 C.促使透露只要/并且 D.迫使披露只要/并且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且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杨林同学的语文成绩不仅在我校很突出,而且在我班也名列前茅。 B看着父亲那灰白的头发,微驼的背,使我不禁热泪盈眶,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他的肩上。 C 《语文园地》里贴满了散文、诗歌和优秀习作。D我国约百分之六十的青年认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是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绳。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本书的篇章,有明亮的、有温暖的、也有无聊的。 B.诸葛亮写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应作为我们的座右铭。 C.最近,各大卫视播放的电视剧——《解密》《麻雀》《胭脂》等,受到广大观众喜爱。 D.真是急人!小张家在哪儿?他父母在什么单位?我们都没人知道。 6.下面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举酒欲饮无管弦 B.四弦一声如裂帛 C.寄言纨绔与膏粱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沈从文,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风格趋向于浪漫主义,他追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 B.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C.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所规定的。 D.“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是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和俄国的契诃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芮伯献马贾祸 周厉王使芮(ruì)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晓①于王,王必信之,是贾②祸也。”弗听,卒献之。荣夷公③果使求焉,弗得,遂谮④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⑤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节选自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 [注释]①晓:争吵。②贾(gǔ)“买”的意思再次引申为招致。③荣夷公:周厉王的宠臣 ④谮:诬陷,中伤。⑤渎:通“黩”,贪污。 8.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欲无厌.满足 B. 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同“率” C. 卒.献之士卒 D. 遂谮诸.王之于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25课《师说》word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第一层(开头两句)提出师道长期失传的问题。 第二层(“古之圣人”到“官盛则近谀”)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存在。 可分三小层:①总提:今之众人“耻学于师”②分提一:“小学而大遗”③分提二:士大夫之族讥笑从师而学者) 第三层(“呜呼”到结尾)归纳本段主旨。 2.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三、教学难点 1.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 2.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提问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讲授重难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诵读法。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 3.讨论法。学生课前、课上自由讨论,回答问题。 4.学习拓展。提供有关的图片、文字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黑板 六、课时安排 3课时七、预习提纲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文学常识——明清小说的四部长篇名著》课堂探究学案

文学常识——明清小说的四部长篇名著 学习目标 1.记住明清四部长篇名著的名称及作者的名字,了解这些作品的内容,理解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2.通过对明清小说繁荣原因和四大名著内容的分析,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使小说繁荣的学习,理解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道理。 课堂探究 明清小说四大长篇名著分别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一、《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该版本也成为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传最广的版本。 《三国演义》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吴三国兴亡为纵线,以战争发展和人物活动为材料。九十多年的兴亡史大约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由黄巾之乱至赤壁之战为第一阶段;三国鼎立至诸葛亮病逝为第二阶段:此后至晋统一天下为第三阶段。其间穿插以魏、蜀、吴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纷争,把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文臣武将的奇谋险计逐一带出,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由于传统章回小说的结构回合之间前后呼应,在紧随主线发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贯,形成一个统一的小说系统。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二、《水浒传》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水浒传》主要描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全书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

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8课《师说》word检测题

《师说》课堂检测题 一、基础题(共15分,每题3分)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没有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 C.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益:更加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 ..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 ..必有师B.吾从而 ..师之 C.小学 ..者..而大遗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 ..的一项是() A.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作《《师说》以贻之.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下圣人也.远矣 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 5.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散文家,

明人将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既是一场复兴儒学的运动,也是倡导古文、反对骈文的文学革新运动。古文运动的理论,对于开创作家自由抒发的文风,拨正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和学问。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5分,每题3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却,竟然 B.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23《师说》教案++2022-2023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5.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 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难点: 1.梳理本文的论证过程,体会论辩之美。 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教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作者简介与解题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生活在唐朝中期,在安史之乱后,朝政日益衰败的时期。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 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三岁而孤,由兄嫂抚养长大。20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792年,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802年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人仕途。后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明人将韩愈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后世尊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复兴儒学,反对骈文,提倡先秦两汉散文。主张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创造性的学习古文。 古文:这一概念首先由韩愈提出,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笔法。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也可以说是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故称作“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 2、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重在议论。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故“师说”可理解为“解说从师的道理。”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