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简单的说,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1.数据: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数据+背景=信息

2.信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信息是数据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知识: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信

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信息+经验=知识。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4.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相交或不相交,相关或不相关,三者具有独立内涵和典型的外延所指,是转化过程的递进链,是加工组织程度的等级链,是价值量的等级链。

三、信息的特征

1.信息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这种普遍存在的信息还具有绝对性和客观性。绝对性表现在,客观的物质世界先于人类主体而存在,因此信息的存在不依主体而转移。客观性表现在,信息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它的存在可以被人感知、获取、存贮、处理、传递和利用。

2.信息产生的广延性和无限性:宇宙时空中的事物是无限丰富的,因而信息的产生是无限的,分布也是无限的。即使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段中,事物也是无限多样的,信息自然也是无限的。

3.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性:信息产生于事物的存在和运动,但信息可以独立于其发生源而相对独立,可以由其他物质载体携载在时间或空间中传递。在时间上的传递是信息的存贮,在空间中的传递就是通信。它不仅使人类社会能够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而且能够进行知识和信息的积累与传播。

4.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信息表征事物的存在和运动,但信息不是事物本身。离开这些物质载体,信息便无法存在。信息对物质载体具有依附性,但载荷信息的物质载体的转换并不改变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信息对物质载体也具有独立性。信息的这一性质使得人们有可能对信息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和变换。

5.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由于人们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目的不同,他们从同一事物中所获得的信息量也各不相同。信息量的获得量是因人而异的。

6.信息对利用者的共享性:由于信息可以脱离其发生源或独立于其物质载体,并且在利用中不被消耗,因而可以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提供给众多的用户利用,这就是信息的共享性。信息的共享性是信息的一种天然属性(本质特性)。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7.信息的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信息一旦产生,就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它不是包含在信息中的各种要素的简单算术和,因而不可能将这些要素以任意的顺序排列和以不同的组合加以归并而不损害信息的含义。同样,构成信息的要素也是不能任意分割的。

8.信息产生和利用的时效性:从信息的利用的角度看,信息仅在特定的时刻才能发挥其效用,信息的时效性并不意味着生产出来的信息越早利用越好,这中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利用者要善于把握时机,只有时机适宜,信息才能充分发挥效用。

四、信息的分类:

1.按信息描述的对象:自然信息、生物信息、机器信息、社会信息

2.按观察者的角度和过程:实在信息、先验信息、实得信息

3.按信息的传递方向:纵向信息、横向信息、网状信息

4.按信息的作用:有用信息、无用信息、干扰信息

5.按信息的运行状态:连续性信息。间隔性信息、常规性信息、突发性信息

6.按信息的来源:内部信息、外部信息

7.按信息的性质: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8.信息的内容:经济信息、科技信息、政治信息、文化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娱乐信息

9.按信息的流通渠道:正式信息、非正式信息

10.按信息的记录方式:语声信息、图像信息、文字信息、数字信息、计算信息

11.分类目的:为了认识信息的性质和特征,以便描述信息和处理信息。无论从什么样的角度进行划分,不同种类的信息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彼此之间互有交叉重叠。尤其是我们从内容角度对信息的划分更是如此。

五、信息、物质和能量

信息、物质、能量是当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性资源,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物质、能量和信息这三个要素始终支配着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只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这三种要素分别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信息、物质、能量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作为基本的资源和要素,它们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它们有着完全相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过程。

信息流与物质能量流一样,在其运动过程中要经历相同的阶段和过程。信息流反映物质能量流的运动,社会借助信息来控制物质能量流的运动,左右它们的运动方向,进行科学分配,实行有效管理。

物质、能量与反映它们存在和运动的信息是一一对应的,有多少种物质和能量及其在各不同方向的运动,就有多少种信息与之对应。信息的积累和加工水平都会影响到物质和能源的生产、加工手段和发展水平。

六、信息化

1.定义:由于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导致政府和各行各业都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信息

资源,提高自身的效能和效率。这种现象称为信息化。

2.信息化概念的内涵:

(1)信息资源,信息本身作为一种资源在量的积累上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比较普遍的存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2)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普及、利用程度不断提高;

(3)信息观念,人们对信息的重要性及其价值认识得到加强,人们教育水平和信息素养提升;

(4)资源共享,通过快速有效的信息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充分共享,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

我国于1993年,确定“三金”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工程。“金桥”——对建设国家公用信息通信网工程进行了部署。“金卡”——也称电子货币工程,是金融电子化和商业流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关”——是我国实现对外贸易无纸化的信息网工程。

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的人类社会的新形态。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信息社会的特征:

(1)信息、知识和智能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成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

(3)信息劳动者、知识阶层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4)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经济和社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七、信息管理

1.定义:信息管理的实质是人类综合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包括非正规渠道(是信息由信息生产者直接流向信息利用者)和正规渠道中的信息流(是信息在信息系统的控制下流向信息利用者))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2.信息管理是一个非常综合性的领域,其理论方法涉及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众多的学科。围绕信息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已经形成了许多独立的学科领域,如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系统、信息用户、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法学等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研究和解决社会信息流的控制问题,形成了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学科群。

3.对信息管理的研究,主要是从技术角度(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贮,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从经济角度(主要研究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基础的信息市场)、从行政和法律角度(立足于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信息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从人文角度(立足于研究信息流控制中的道德、伦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建设)来研究。

4.信息管理的目标:信息管理的目标的确定需要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且最终受到各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

1)总目标:保证社会信息流在不同渠道中有序流动,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在有领导、有组织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下,协调一致、有条不紊地进行,使各类信息以更高的效率、效能,更低的成本在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中充分发挥作用。

2)分目标: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来合理组织、规划信息的生产和开发,确保相关的潜在信息能及时地、经济地转化为现实的信息资源供人们使用。

信息利用分目标:按照社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原则合理组织信息的流通和分配,确保信息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信息管理机制分目标:按照社会信息过程的特征和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管理机制,完善信息开发利用的保障体系。

5.信息管理的任务

宏观任务:

(1)制定信息开发战略、策略、规划、方针、政策,使信息的开发活动在国家的统一指导和管理下有条不

紊的进行,使信息的成本不仅成本低、价格廉,而且能很好的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

(2)制定信息管理的法律、规章、条例,建立信息管理的监督和保障体系,使信息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

可循,使生产和开发的信息能得到充分及时和有效的利用。

(3)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和各企业之间的关系,明确各级信息开发利用机构的责、权、利

界限,使信息的开发利用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共享。

(4)加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建设,使信息的生产、开发利用和管理具有良好的硬件环境支持。

微观任务:

(1)调查和了解组织或机构内部各类人员的信息需求,制定一个满足不同需求的折中方案,以最大限度满足信息需求。

(2)搞清组织或机构内外信息来源和信息获取渠道,以便在需要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或向外输出信息。

(3)选择适用的信息技术,建设组织内部信息系统和网络,确定信息加工处理、存贮、检索和传递方法,建立组织或机构内部高效的信息保障体系

(4)对信息管理的绩效进行评价,为改善信息管理提供依据。

6.信息管理的对象

“信息管理”的对象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两大方面。

(1)信息资源。狭义的信息资源概念是把信息资源等同于知识、资料和消息,即是信息本身的集合。广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人员的有机结合。它是一个涉及信息生产、处理、传播、利用等整个信息劳动过程的多要素概念。其中包括信息劳动的对象—信息(数据),信息劳动的工具—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信息劳动者—信息专业人员。

(2)信息活动。信息从产生、传播到收集、加工再到吸收、利用的过程,即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它包括三个基本层次:个人的信息活动、组织的信息活动、社会的信息活动(信息产业)。

八、信息管理流程:信息生命周期管理(ILM)

美国著名信息资源管理学家霍顿在1985年提出,信息是一种具有生命周期的资源,其生命周期由一系列逻辑上相关联的阶段或步骤组成,体现了信息运动的自然规律。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是一种信息管理模型,对信息进行贯穿其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从创建到使用到归档和处理,它是一种针对信息主动管理的过程策略,其宗旨在于保证信息传播的连续性。

(1)信息创建阶段。创建阶段是信息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是进行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起点。要求在信息产品的创建阶段对信息资源的后续利用进行充分考虑,使得最终信息能够被轻松的开发、利用和保存,因而在信息创建阶段需要保持文档格式、规范以及元数据描述的一致性。

(2)信息采集阶段。采集是信息资源得以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和起点。没有这个环节,开发利用就成了“无米之炊”。面对增长速度快、多载体、多格式、多渠道的信息内容,首先需要制定信息的采集政策,明确信息采集的内容和范围;之后采用相应的采集方法。关于信息采集的方法通常有两种:手工收集和自动获取。

(3)信息组织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为信息集合提供有序化的结构,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便于对

信息的存取和利用。

(4)信息存储阶段。信息存储是实现信息价值的基础,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依托相关存储应用技术,将存储在相应载体和介质上的信息从不可得状态变为可得状态,可得变为可用状态,低水平的状态变为高水平的使用状态,使得信息的管理、共享、保护、备份、恢复、复制等功能用自动化的方式实现。

(5)信息利用阶段。信息利用是生命周期管理的宗旨,信息利用是用户对所提供的信息有效的运用的过程,主要方式包括:建立专业的数据库;提供专业信息导航;开展信息增值服务。

(6)信息清理阶段。随着信息的老化失去价值,许多信息总会在一段时期后,没有再继续保留的价值。这时,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对没有保留或保存必要的信息进行清理或销毁。对一些不能轻率的进行销毁操作的信息,需要对其进行迁移。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科学明确的数据回收的规则。

九、信息管理的历史沿革:

1.传统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源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产生和长期存在为象征,同时也包含档案管理和其他文献资料管理。

早期的图书和档案的社会机构是“同源”的。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文献记录的类型大量增加,图书馆作为最初的文献收藏机构,逐渐与档案馆分流,成为知识和文献收集、整理和提供利用的社会信息交流中心机构,即形成了独立意义的图书馆。[标志:图书馆的存在和管理]

图书馆对文献的收藏以文献的利用为目的。强调为“用”而“藏”。但要有效地解决“用”和“藏”之间的相当困难的,图书馆并不知此时此地之“藏”何时何地才能被“用”。

同时,在这一阶段,在科技领域出现了一类新兴的专职信息服务机构——科技信息机构。这类机构的任务就是对科技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存贮、检索和提供利用。由于科技信息主要以文献为载体,所以这类信息机构所从事的实质上仍然是文献管理工作,只不过偏重于图书之外的文献。这类机构主要进行二次文献加工,旨在克服传统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利用方面的滞后现象以及过分重“藏”的缺点,在文献加工方面,既重视文献的外部特征,更重视内容特征,提供服务的方式主要是文献信息的多向主动传递。

从本质上看,科技信息机构与图书馆之间并无特殊差别。它们都是或主要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机构,在国家财政拨款和公民税收支持下,从事以文献为载体的信息的搜集、加工、存贮、检索和提供,着眼于“文献信息源”的管理。

2. 技术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造为主要工作内容。

计算机具有科学计算功能和信息(数据)处理功能。计算机发明研制不到10年就被应用于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加工和管理,目的是要提高文献信息加工处理和查找效率,实现对文献信息流的控制。技术管理阶段着眼于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信息并对信息流进行控制,技术因素占主导地位,技术专家唱主角。

人们希望在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克服由“信息爆炸”带来的利用方面的困难,以实现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当信息技术无能为力,达不到预定的目标时,他们误以为是技术还不够先进,于是拼命追求最先进技术的应用,完全忽略了信息管理中其他因素的作用。

3.资源管理阶段(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信息资源管理这一概念的提出基于两个背景:

一方面,是技术管理阶段纯粹的技术手段不能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利用;另一方面,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迫切需要从经济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对这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管理。

技术与经济结合,微观与宏观结合。

信息资源管理(IRM)还涉及人文因素——信息政策和法规(信息混乱、安全防卫)

IRM是一种综合性、全方位的集成管理。

1) 网络数字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

(1)网络资源。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信息资源的组织结构、基本格式、网络资源开发与服务中的权益保障等。(2)图书馆。图书馆一直是数字资源以及信息资源收集组织和利用的中心。

(3)信息网络。信息网络无论是对网络信息资源还是馆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都起到了很好地推动作用。(4)信息检索。信息检索一直是信息管理领域的前沿课题,是信息资源应用和服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5)信息组织。数字网络信息资源无论是在网络环境下还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都是建立在完整可靠基础上的。(6)元数据。元数据是信息组织的基础,也是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前提。

(7)用户服务。用户服务类别反映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应用层面。

(8)评价。信息爆炸引起了网络信息资源的急剧增多,大量的信息给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以及用户利用带来不便,因此对资源本身以及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绩效评价适时而生。

(9)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的共享,是网络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前提和关键所在。

(10)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的建设过程。

(11)信息环境。从社会的层次上将信息理解为一种商品和基本社会力量时,信息环境就是一个由人、信息及其活动构成的总体。

2)信息资源管理的局限性:

A. 仅关注显在知识尤其是记录性信息的管理而忽略了对另一类十分重要的知识——隐性知识的管理,从而大大限制了其管理范围和信息管理效能的发挥

B. 仅仅关注人类智力劳动的最终成果——记录型信息,对获得这一成果的学习与创新过程却视而不见,因而无法将信息的吸收与创造(生产)过程纳入管理范畴,不能实现全方位的信息管理。

C. 仅仅关注将信息提供给利用者,而对利用者其需求信息的根本原因重视不够,致使它难以将信息升华为知识,从而限制了信息效用价值的实现。

D. 仅仅关注信息在组织内部的免费流动,未能将信息看做一种资产,以资产管理的方式来管理和运作信息,从而忽视了信息的增值问题,影响了组织对信息的评价。

3)高速信息网的危害:

A.信息量急剧增长,网络无序扩大,网上信息陷入严重混乱,使人们难以通过网络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B.信息污染。由于没有质量控制标准,致使一些质量低劣、粗制滥造的网络联入,使得互联网通信混乱,加之淫秽信息泛滥和病毒感染,网上信息污染严重。

C.信息侵权和安全问题。由于高速信息网存在着巨大开放性,进出方便,存取自由,任何个人或团体均可以把自己的计算机和局域网联入,使得网络信息安全系数大大降低,信息产权保护变得十分。

D.根据需求和效率配置网上信息资源的难度更大。

4.知识管理阶段(Knowledge Management):在组织中构建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最终目的,并回馈到知识系统内;个人与组织的知识得以永不间断的积累,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思考,这将成为系统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因应市场的变迁。

知识管理是一种重视与人打交道的信息管理活动,其实质是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信息与人们利用这些信息的规则联系起来。知识管理重视学习、知识资产、竞争优势和创新,知识管理意味着独创性、创新能力、灵活性、适应性,重视智力的作用,并试图增强组织在这些方面的能力。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改善组织或机构获取、共享和利用知识的能力。

知识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如果对知识进行搜集和整理,如何使每一个员工都最大限度的贡献出其积累的知识,是企业实现知识的共享,就是企业进行信息,进行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知识管理要求企业实现知识的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企业能够对外部要求做出快速反应,并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资源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

十、信息交流

1.信息交流的分类

自然信息交流

非生物-非生物的信息交流

生物-生物的信息交流

人-非生物的信息交流

其中,自然信息交流完全因循自然规律和法则,与人类的主观意识不相关联。是纯自然的信息交流,亦即本体位论层次的信息交流。人与自然的信息交流是一种半自然,半社会的信息交流,是一种半意识化的信息交流。这种交流方式除了遵循自然的规则外,也随人的认识而发生改变。科技研究是自然物信息到人类主观意识的一种流动,是一种改造世界的过程。人与人的社会信息交流过程,是人的主观意识的相互作用。这种交流方式是最复杂、最高级的信息交流形式,它依赖于交流者双方的意识及双方的行为,而交流行为即既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又因循一定的社会规则,同时与社会的其他方面相联系,构成整个社会运行的一个大系统。

2.信息交流的含义:是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的认知主体(人或由人组成的机构、组织)之间相互交换信息的过程。

3.信息交流分为共时信息交流(通过一定的方式把信息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空间传递)和历时信息交流(通过一定的载体存储使信息随时间的流逝而传递下去的时间传递)。共时信息交流或横向信息交流的主要功能是克服交流的空间障碍,达到及时的信息共享;而历时信息交流或纵向信息交流的主要功能在于消除交流的时间障碍,填补过去和现在的鸿沟,将古代与现代联系起来,为继承和发展提供条件。共时交流和历时交流的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例如口头语)当代信息技术不仅迅速地消除了信息交流的空间障碍,而且也在有效地克服其时间障碍,使得共时交流与历时交流更是难分彼此。

4.信息交流的特征: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信息交流过程,必须有一个信息传递者,他是信息的初始来源,实际上是信息生产者;一个信息接收者,他实际上是信息的最终利用者;无论在哪种条件下,交流的对象都是认知主体所拥有的信息。信息交流过程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对于间接交流,至少应该有一个“人参与”的环节,我们将这种信息传递称为信息链。信息链的节点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由人生成、传递的文献或其他形式,还可以是几种形式的混合。信息交流实质上是一种单向传递。当我们分析交流过程时会发现,信息的流动永远是从生产者流向接收者,是一种时间不可逆过程。信息交流既然规定交流双方都是具有认知能力的人,那么,信息的来源必须是他人头脑所提供的信息,而不是直接从自然或社会观察而获得信息。如果将本体论层次的信息称为客观信息,那么信息交流的信息就全部都是从客观信息转换生成而来,生成转换器就是大脑,它是信息生产者认识的结果,属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我们称其为主观信息,它是一种间接信息。另外,信息交流还必须是交流双方的目的行为,即信息传递者和接收者都是故意要传递和接收信息。

5.信息交流的行为:

信息交流过程涉及的都是人的主观信息,对于信息发送者S和接受者R而言,都有一个主观信息客观化、客观信息主观化的过程。对S而言,首先是认知过程,这是信息获取和生成的前提,任何人都是通过客观信息来认识世界的,其主观信息是客观信息的映射或反映。其次,任何人都存在着信息输出过程,即人脑内部的信息通过人的行为转化成外部信息。

根据人的行为目的性的特点,我们可以将人的行为分为目的行为和非目的行为(潜意识状态下的行为),目的行为又可依其与信息交流的相关性分为信息行为和非信息行为。信息行为包括言语、书写、身势等,非信息行为包括如体力劳动、机器操作等。

信息交流的交流依赖于交流双方的信息行为。一方面,S必须是为传递信息而传递信息,是一种目的行为。另一方面,R也必须是为获取信息而产生的信息行为。而对R而言,其行为同样也包括目的行为和非目的行为两种。目的行为也可分为信息行为(听、读、尝、嗅)和非信息行为(体力劳动、机器操作)

6.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

1)信息发送者:也称信息传递者或信息生产者。它是信息的初始来源,是信息传递链上的初始环节。

2)信息接收者:或称受信者。它是信息的最后接受者或利用者。

3)交流通道:即信息达到受信者所经过的渠道。对于S和R而言,他们发送和接受信息的基本通道仍是交流双方的感官系统。

4)符号体系:它是信息传递交流时依附的载体。同时还包括这些符号体系内部各符号元素之间互相联系与组织的方式及规则。

5)知识信息库:它是人脑知识信息的总称,包括人所创造的各种知识或信息,是信息交流的最根本来源和最终极的归宿。

6)支持条件:它是信息交流得以实现的保障。包括:自然条件、技术条件、社会条件

十一、信息交流的模式

模式是用简明、具体、科学、明晰的方式来展示或描述事物的运动规律,是对客观对象的一种描述、模仿、映像或抽象。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

1)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著名命题: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是回答下列5个问题:分别是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

2)这个模式建立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3)该模式有两点不足:

一是直线性,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没能注意到反馈这个要素,忽视了传播的双向性。二是孤立性,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2.申农-维弗的通信模型

1)申农,维弗1949年在贝尔电话实验室提出

在这个模式中,传播被描述为一种直线性的单向过程,包括了信息源、编码器、信道、译码器、信息接受者以及噪声六个因素。

申农-维弗模式侧重于语法层面信息的传递,也是一个著名的线性模式,注意到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却没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性。

3.施拉姆模型

1)在施拉姆提出的传播的循环模式中,不仅设置有反馈并且突出反馈的双向性,表明任何传播活动都应具有的双向性

2)两个要点:

一是: 模式中没有固定的传播者和受者,每个个体在不同情况下其身分是不同的,可以在编码者、释码者和译码者之间转换。

二是: 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出现了互动。

3)缺陷:

一是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

其次,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交流)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

4)施拉姆模型-大众传播模式

该模式认为: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播与受众,二者之间存在着传播与反馈关系

4.维克利的S-C-R模式

S代表信息源,c代表信息交流渠道,R代表信息接收方。

S-C-R模式强调的是人本社会传播,与信息源和信息接收方一样,信息渠道也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对信息交流和传递的考察是放置在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同时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应是双向性的

5.门泽尔的社会学模式

1)正式交流:依法组织,具有正轨渠道,受法律保护

2)非正式交流:自由自愿的交流

6.米哈依洛夫科学交流模式

1)前苏联学者米哈依洛夫将科学信息正式纳入门泽尔的信息交流理论,把科学信息的出版、发行、搜集、保存、加工、服务等过程纳入“科学技术文献系统”和“科学信息和图书一书目工作”,形成了一个简化的科学信息交流体系模式。我们称之为米哈依洛夫模式。

2)非正式的信息交流过程:信息创造者与信息接收者双方自己来完成的信息交流过程。

3)主要方式:面对面的直接对话、社交活动、会议交流、内部集会、参观访问、演讲会、信息发布会等。

4)优点:具有时间间隔短、交流速度快、交流者选择性强、信息反馈迅速、感情色彩浓郁等。

5)缺点:交流范围有限、不易积累、缺乏评价机制、信息准确性差、交流随意性强等。

6)正式信息交流是指借助科学文献信息系统或“第三方”的控制而进行的信息交流。

优点:获得信息可靠程度高;能够从大量的文献中找到有关某一课题详细、全面的科学信息;不需要与信息生产者本人见面。

缺点:信息传递不及时;通过文献查找科学信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十二、社会信息流

信息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信息交流是人类有目的的行为,因此信息一旦生产出来,便要流向特定的利用者或接收者,在信息生产者和利用者之间形成源源不断的“流”,即信息流。根据S和R的时空位置,信息的流动会有不同的过程和方式。但不论其过程多么复杂,在S和R之间总有一条信息的纽带联系着。我们把这种信息纽带称为信息链或社会信息流。

社会信息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信息现象,是信息从生产者,经过或不经过其他社会环节,最终转移到利用者的流动过程。

社会信息流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十三、信息交流和传播中的栈

在社会信息流中,除了S和R之上,在S和R之间还有数量不等的中介环节的介入,这些中介环节构成了信息交流和传播必不可少的条件。从信息链来着,这些环节好比是信息链上的结点。由于这些节点可以进行信息的存贮、转换、处理、传递,如同商品流通中的货栈一样,我们就将这些节点称为“信息栈”。信息栈是信息从S 向R流动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它必须是人或人工系统,其功能是接收、处理、存贮和传递信息。

信息的传播除了S和R的直接交流外,其余均需要信息栈的参与,对于这种有信息栈参与的社会信息传播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栈交流”,而S与R的直接交流则可称为“零栈交流”。

信息栈可分为时间栈和空间栈。时间栈主要实现信息的时间传递,它们有: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献中心等。空间栈主要实现信息的远距离传递,它们有:新闻、报纸、互联网、邮政系统、广播电视等。

不论是时间栈还是空间栈,它们都具有两方面的职能:从S或前栈获取信息,并加以处理、转换、存贮、积累和选择;对R或后栈传递信息。

一般来说,信息栈是信息交流的中介,但对某些信息栈而言,它们一方面传递信息,一方面又使用这些信息,它们不同于邮局及其信使对信中的信息一无所知,而是一边吸收利用,一边进行传播。

信息栈理论的特点之一是将常义上的用户所认为的信息源追溯到信息生产者,有利于于我们了解信息系统和信息机构的功能;特点之二是有助于我们突破不同学科的界限,在一般意义上理解信息交流传播的基本机制,为信息管理提供理论方法支持。

十四、信息交流传递中的代理

1.定义:信息交流中的社会代理(中介)是指信息交流双方(S和R)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由于无法直接将信息传递给另一方,于是将信息交流行为转移到社会中的信息栈,由信息栈代理来传递交流信息,从而完成信息交流。信息栈被称为代理者,栈交流被称为社会代理交流。

2. 直接交流和社会代理交流的区别:

1)直接交流是S-R的直接联系,它的媒介系统是纯自然的和客观的,没有社会因素的介入。而社会代理交流则是借助于社会系统的介入才完成的交流。直接交流生动、直接、反馈迅速、时间间隔短,而社会代理交流则没有这些特征。

2)直接交流中,源信息或需求信息是直接沟通的,是S或R的直接联系,其信息内容不会受到社会系统的干预和控制。而社会代理交流的源信息和需求信息均需由A代理,由于表述与转换因而常常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许多专职的社会代理信息机构(如出版社、编辑部等)对信息的传播具有监督和评价功能,比较严谨,直接交流则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3)S-R直接交流时,都是共时交流,而社会代理交流中,既有共时交流,也有历时交流,历时交流又有回溯式和未来式两种,其信息传递的时间范围及空间范围都比较大,且能有效地对S/R进行匹配,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4)直接交流是S-R关系,社会代理是S-A-R关系,但是S-A-R关系可以转换成为S-R关系,因为A是代理者。对R而言,它代理S,而对S而言,它代理R.是一种直接联系。

5)当A出现多级代理时,根据其传递性特点,可以将与其直接联系的一次代理视为全部代理。

十五、信息传递模式

1. 多向主动传递:这种方式是S或A针对整个社会的需要将自己生产或收集到的信息主动传递给事先未确定的接收者R。它已成为专业信息服务的基本形式。专业信息服务机构A通过对大量一次信息的加工整理,以浓缩后的二次信息向R提供,大大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

2. 单向主动传递:这种方式是S或A将信息传递给事先确定的接收者R,这是专业信息服务中的高级阶段,所传递的信息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能充分发挥其效用。

3. 多向被动传递:这种方式事先也没有确定的接收者,是A面向整个社会开展的信息服务,如图书馆、信息中心的书刊资料阅览和借阅服务。网络信息服务实质上是网站通过对大量信息进行选择、评价、整理之后存贮于相应的网站主页或栏目中,给用户提供导航、搜索等服务。

4. 单向被动传递:由S或A开展的信息咨询服务。S或A往往不了解R是谁,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而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和信息资源接受R的咨询。信息咨询服务的深入和发展,实质上就是信息分析研究与预测。

5. 关系:上述四种信息传递模式是相互补充、互不取代、协调一致的关系。多向传递的目的是为进行单向传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信息交流的最后目的;单向传递的基础是多向传递,有了多向传递,才能使单向传递成为有源之流。

多向主动传递是专业信息服务开展的各种信息传递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它构成信息服务和信息管理工作诸环节的核心,以它为中心环节,形成信息管理的工作流程。要进行多向主动传递,必然要同时完成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和检索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以此为基础,其它几种类型的信息传递才得以进行。对于用户来说,有了信息机构的多向主动传递,才具有了解和获得各类信息的基础。

多向传递一般较单向传递容易,因为单向传递具有特定的目标。与被动传递比较,主动传递较为容易,因为有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准备。

有向传递是信息服务的理想目标,只有定向,才能将信息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的效用。其中有向主动传递是信息服务的高级形式,但不易做到。有向传递中最大量的是有向被动传递。

十六、网络信息交流

1.网络信息交流的兴起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载体,与传统载体相比,具有许多不可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网络传播与更新速度快

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检索方便

超文本和多媒体相结合,增加了网络的亲和度

交互性强,这是网络媒体最独有的特征之一

2.网络信息交流的模式及特点

1)该模式中信息用户分为四种:

网络信息生产者、网络信息发布者、、网络信息执行者、网络信息使用者

2)网络信息交流可分为三个阶段:

(1)信息产生阶段

信息生产者生产的信息通过信息发布者发布到互联网上;信息生产者也可以直接在网络上生产、发布信息(2)信息交流阶段:

信息生产者-网站-信息生产者

信息生产者-网站-信息使用者

信息使用者-网站-信息使用者

信息使用者-网站-信息生产者

(3)信息接收阶段

信息使用者直接浏览网页或通过搜索引擎向网络发送请求,通过信息执行者得到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

3)网络环境下的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可以根据是否有专职信息人员的参与分为正式信息交流和非正式信息交流

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信息交流相对于传统非正式交流,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

网络非正式交流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方便,大大提高了交流的效率。

网络非正式交流的间隔时间更短,交流更迅速、更快捷,可非常方便的以实时方式与同行进行切磋交流。

网络非正式交流的成本更低

4)网络信息交流中的栈

根据中介对信息交流内容控制程度不同将其划分为纯技术型中介、内容选择控制型中介和内容完全控制型中介,与之对应信息交流分为零栈交流、准栈交流和有栈交流。

5)Web2.0的含义及特点

Web2.0是以Flickr、Craigslist、https://www.360docs.net/doc/482649344.html,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RSS、Wiki、Tag、SNS、开放式API 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割理论、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特点:(1)去中心化。去中心化是Web2.0最显著的特征。

(2)开放与分享。Web2.0服务面向所有的草根用户,并通过鼓励使用者开放的讨论,创造出分享的文化,不断丰富使用者的经验与网站的信息资源。

(3)共同参与创作。Web2.0采用的是一种用户参与和贡献的架构,改变了以往的“只读”的属性,将网站变成了可读写的服务。

(4)自组织协同性。Web2.0发挥的是自组织的力量,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创造的内容与内容之间,以及个人汇集的群体与群体之间都是通过Tag标签、RSS聚合自组织结合成为一个个有着共同特征的网络群体。

(5)可再混合性。Web2.0提供了针对多种格式数据和工具的访问途径和集成方式,用户可以支持无缝访问所有数字内容资源、处理各种内容类型,并将所得内容进行新的组合和集成,形成新的服务和应用。6)Web2.0对信息交流的影响

作为一种新的交流环境,web2.0对网络信息交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信息源主体的改变。传统网络条件下,信息源主要是基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的网络化,信息源的主题任然是传统的、精英的。而维基百科在内容编辑方面汲取了开放的宗旨,任何人都可以参加编写,使用门槛低,内容边界广,所有条目始终处于不断完善和丰富中。每个读者既是创作者也是信息共享者。

第二、信道的多渠道和反馈机制的复杂化。传统的信息交流反馈机制在网络的超文本链接中呈现的是树形结构,一个根节点的出现,其下的反馈如回帖等呈现的是叶节点叠加的方式,一个根成为聚集思想的最初动因。

第三、信息交流中的信源由个体走向群体。随着网民个体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于网络群体的归属感成为新的网络情感需求,产生了与网络的依靠关系——粘度。通过博客交流,博主与其他用户之间建立起来共同的关系和信任链接,个体之间的交互逐渐形成了扩大范围的社交群体。网络效应由此得以构建并充分发挥出来,使得用户体系呈现滚雪球式增长,形成社会网络形态的信息交流模式。

7)移动信息交流

移动信息交流是在移动网络兴起和发展下的一种新兴的信息交流方式,

移动网络是指从可连接到无线网络的移动设备上使用互联网连接的应用程序或基于浏览器访问互联网移动网络的特点:持续的网络连接性、位置感知、交互功能

通过移动网络用户可实现的具体信息交流应用包括:E-mail、短信、语音通话、下载或在线体验音乐/视频、即时通讯、移动社交网络、移动。搜索等

十七、信息产生与分布中的马太效应

1.马太效应的表现和作用形式

在社会信息流的产生、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我们发现信息及相关因素常常表现出明显的核心趋势和集中取向。

这就是信息产生和分布中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因而被广泛地引申和应用。它真实的概括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惯性,描述了优势和劣势的积累过程:一经存在有优势,这种优势局面就会不断加强,反之若处于劣势,则这种不利条件也会继续加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信息分布的“富集”和“贫集”现象呢?这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选择机制支配的结果。在选择作用下,当一系列同类对象被选择时,有的经常被选择,有的不经常被选择,这种频度不均匀的选择结果,实际上表征着对象之间个体特性方面的差异,其本身又可以反过来作为再次选择的依据。

由马太效应引起的信息富集分布表现为核心趋势和集中取向。核心趋势如高产作者群体的形成等都是信息生产主体(行为者)的主动期望与采取实际步骤的结果。一般都是信息生产者努力造成的核心趋势,行为者的实践是主导因素。而集中取向则是社会选择和影响的结果。虽然与信息生产主体不能说无关,但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信息生产者主动造成的,信息生产者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核心趋势和集中取向的效果是一致的,仅仅是累积的程度不一样。前者可能是相乘的累积,后者是相加的累积;前者是主动的选择,后者是被动的接受;前者为自增生过程,后者倾向大变量分布过程。

2.马太效应的影响

1)马太效应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突出重点,摒弃平均,为信息源的选择、获取、评价和利用提供依据,为降低信息管理成本,提高信息利用效益提供指导和方法。在理论上,马太效应描述的优劣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信息集中和分散的特征、趋势和规律,发现信息管理学的基础性定律。

2)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

A.马太效应描述信息对象的优势和劣势过度积累,容易使信息工作者按简单的优劣进行信息的选择、评价、传播和利用,走入极端,使信息工作者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求变革创新,按经验和简单的规则从事复杂多变的信息管理工作

B.马太效应所形成的信息分布富集有时仅仅是表面的、外在的。有的优势积累过程带有突发性和受统计学因素的影响,使得信息价值失真。

C.核心信息源是马太效应优势积累的结果,由于其所含相关信息密度大,一直是信息服务机构选择和管理的重点对象。但如果过分注重核心信息源,就会忽略分布在其他信息源中有价值的信息。而且核心信息源如果不加以控制,任其在某一方面的优势过度积累,高度专门化,其所含的信息就会越来越单一,这对部分用户有利,但会失去更多的用户。

D.信息生产者的成长和数量无疑对信息的产生和分布具有较大影响,马太效应青睐名人、拒绝新人的习惯势力不利于新人的成长,限制了新思想、新知识和新信息的产生及传播。

3)因此,马太效应的积累要适度,不能任其发展,为保证信息的产生和分布比较科学合理,适当的干预是必需的。

3.马太效应的数学模拟

马太效应描述的实质上是成功和失败机会的累积过程及效果,这一过程及效果可以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和模拟。1)普利亚分布:亦称单缸模型,在单缸模型中,红球和黑球的每一次出现,都将进一步增加这种出现的频率,成功的结果增大了进一步成功的机会,同样,失败也增加了再次失败的机会。

2)塔格分布:又称多缸模型,是对单缸模型的补充和修正。它能很好地模拟核心信息源的形成过程。

3)威布尔分布:在对失败的研究中,失败的次数常用失败的周期数来预测,所以一般用连续分布做失败分析。而随机变量具有离散性,故又称为离散的威布尔分布。

二十二、信息生产者的分布规律

1.洛特卡定律:在论文数X和作者数Y x之间,存在着下列一种关系:X n Y x = C

此式中,Y x是发表了论文X篇的作者数,n和c是对应于这一典型数据集合而估计出来的两个常数,n的数值在2上下波动。指数n近似为2。则上式可改为:Y x = C / X2

所有生产一篇论文的著者的比例刚刚超过60%,生产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大约是生产1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 / n2。洛特卡定律是对两组数据统计的推广,是对信息生产的一般理论估计,而不是一个精确的统计分布,因而有其局限性。

2.普赖斯定律:即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全部论文的半数系由该领域中全部作者的平方根的那些人撰写的。“那

些人”无疑是核心或高产作者。

不能将普赖斯定律绝对化,它仅是在洛特卡定律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假说构思,洛特卡定律n≠2的情形同样影响着普赖斯定律。普赖斯定律对我们的价值在于,它简洁地描述了信息按生产者能力的分布。

二十三、信息离散分布规律

信息的离散分布是信息的重要属性,它表现为信息的内容单元以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分布于各种载体中,信息的离散分布具有复杂的机理,本质上是由信息的生产和利用决定的。信息的离散分布是人类所有信息活动的基础,也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

1.布拉德福定律:

某一学科领域中的相关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而且具有明显的集中与分散规律。

“如果将科学期刊按其刊载某个学科主题的论文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起来,就可以在所有这些期刊中区分出载文率最高的‘核心’部分和包含着与核心部分同等数量论文的随后几区,这时核心区和后继各区中所含的期刊数成1:a:a2的关系”这就是布拉德福定律的区域表述形式。

布拉德福定律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频次等级排序,形成主体来源(期刊)的有序目录;二是确定相关论文在主体来源中的分布规律。

文献分散的原因是,在某一新的学科中,写第一批论文时,人们首先把它寄给最合适的杂志发表。这些杂志伴随着该学科的发展,刊载越来越多的这类文章。于是许多著者都希望把他们的文章发表在本专业的,以前发表了大量高质量论文的这类杂志上。投稿数量大大增加,使杂志选择性增大,因而对文章的质量要求提高,杂志的威信也日益提高,这就产生了一些带核心性质的杂志,这种现象就是文献分布中的“堆加”效应。同时,有关这一学科的文章也在其他杂志上发表,这就产生了集中与分散的现象。

布拉德福定律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式繁多、立论各异、至今尚无统一的结论,理论与实际脱节等。这都说明该定律还不够成熟,经验色彩较浓。另外,布拉德福定律主要揭示的是宏观层次的信息(文献)离散分布,而对于微观层次的信息(内容单元)分布的研究则基本上是空白。

2.齐夫定律:

如果将一篇较长文章(约5000字以上)中每个词按其出现频次递减排列起来(高频词在前,低频词在后),并用自然数给这些词编上等级序号,出现频次最高的为1级,其次为2级……这样一直到D级,如果用f表示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次,用r表示词的等级序号,则有:fr= c (齐夫定律)式中c为常数。

齐夫定律的其他形式:因为齐夫定律是一个纯粹的经验定律,仅仅使用了一般的统计方法,其过于简单的形式和结论对于出现频次特别高的词和特别低的词都不能完全满足。于是美国学者朱斯提出了双参数等级分布定律;曼德尔布罗则运用信息论原理和概率论方法来研究词频分布,用三参数修正了齐夫定律,使其更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意义。

齐夫定律是对自然语言词汇统计所得到的规律。但对于人工语言及人工语言语词构成的集合同样满足。也完全符合汉语语言词汇的分布。

齐夫定律具有广泛的应用,在信息系统建设、词表管理和控制、自动标引、信息存贮与检索方面都取得了许多应用成果。通过词频分布来提示信息的分布规律是齐夫定律在理论上的重要开拓。

二十四、信息对时间的分布规律

研究信息在时间轴上的动态分布规律可以提示信息的增长与老化,用科学高效的理论模型来刻画信息随时间的推移所表现出来的趋势,把握信息量的变化,对信息实施动态管理。

1.指数增长率:

1)普赖斯曲线:如果用F(t) 表示时刻t的文献量,则指数定律可表示为:F(t) = ae bt其中a是统计的初始时刻(t=0)的文献量;e = 2.718;b表示持续增长率

文献信息的指数增长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反映了文献的实际增长情况。

文献信息(或者信息)指数增长的内在原因是由于社会信息流的传播和影响的结果。在一个健全的社会信息交流系统中,那些业已掌握新思想、新信息的成员,必然主动或被动地影响其他社会成员。人们接受新思想、新

本身就是按指数增加的,他们必然要从事知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这就必然引致信息量指数增长。

文献信息的指数增长规律是对每一年的文献累积数而言的,并不是相对于每一年新发表的文献数量。每年文献信息的累积数,即该年可以利用的文献总量。

文献信息的增长律仅仅是一个理想模式,它没有考虑到许多复杂的因素对文献增长的限制。实际的统计发现,不同时期、不同级别、不同质量、不同学科领域的文献信息增长趋势是不一样的。

2)生长曲线:F(t) = k / 1 + ae-kbt 式中F(t) 表示时刻t的文献量,k为文献增长的最大值。

普赖斯指出,考虑物质的、经济的、智力的及时间的影响和限制,文献信息的增长更趋近于生物的生长曲线,即最初生长或繁殖很快,随着时间推移,其生长速度越来越慢,以致几乎不增加了。

生长曲线表明,在文献增长的初始阶段,它是符合指数增长规律的,但它不能始终保持指数增长的势头,当文献增至最大值的一半时,增长率开始变小,最后缓慢增长,最后到达极限。如果单独就某一具体学科领域内文献的增长而言,生长曲线极好地描述了它们的增长规律。

在不同的阶段科学文献增长的态势是不同的。学科处于诞生和发展阶段,文献量指数增长,文献的寿命较短。随着研究深入,学科进入相对成熟阶段,文献增长率变小,但文献寿命相对变长。同时,也意味着该知识领域正面临新的突破,将产出更新的分支领域,而内容上更新的文献又将进入一个新的急剧增长时期,然后又进入一个稳定时期。文献的增长往往会出现几个急剧增长时期和几个相对稳定时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格局。

对不同的领域,描述其文献增长的生长曲线中各个常数是不相同的。如果能分别对各门具体学科文献增长状况作历史的、全面的统计分析,绘制出相应的生长曲线,则对评价该门学科所处的阶段,预测其未来的发展,估计该学科不同时期的文献寿命,以指导信息搜集和提供,是很有意义的。

生长曲线的局限性:生长曲线意味着某个年代之后,再也没有新的文献产生,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3)利用指数曲线和生长曲线来研究文献增长、预测未来文献总量必然会有局限,这是因为:

A.指数增长定律的产生,首先是普赖斯分析研究物理学文献数量的增长时提出的。把对文献某一方面、某一历史阶段的研究成果,推广到文献的全部领域,根据是不充分的。

B.利用上述二曲线对文献增长所作的预测,依据的是预测学中的趋势外推法。文献作为传播信息这一复杂系统中的子系统,其增长规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只有利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其作系统分析,才能得到比较符合实际的结果。

2.逐渐过时律

1)文献信息的老化一般指这样四种情形:文献中所含信息仍然有用,但现在已被包含在更新的其他论著中;文献中信息仍旧有用,但现在正处于一个人们对其兴趣下降的学科;文献中的信息仍旧有用,但为后来的著作所超越;信息不再有用。

2)所谓文献的半衰期:是指某学科领域现时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献中的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半衰期大体上与某学科领域的文献中半数失效所经历的时间相同。

3)与半衰期有着密切联系的另一个衡量文献老化的指标是普赖斯指数,即某一学科领域内,对发表年限不超过5年的文献的引用次数与总引用次数之比值。一般来说,普赖斯指数越大,半衰期就越小,文献老化的速度越快。

4)对文献按年代被引证的次数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某一门类或某一学科领域的文献老化速度最可靠的指标。但是,必须利用大量的文献摘录、计算书目引证次数,以便最大限度地补偿各种著作随意引证他人文献的特点。文献老化速度的指标仅仅是概略性的,而且不是指个别的文献或某一组文献,指的是某一门类或某一学科领域文献的总和。

5)相应的方程可表示为C(t) = ke-at , 其中C(t) 表示发表了t年的文献的被引次数,k是常数,随着学科不同而异, a为老化率。

6)已发表文献的老化速度,不仅取决于这些文献所属的学科领域,还取决于其他一些因素,特别是文献的种类和性质。已发表的文献的半衰期,还与信息需求的特点有关。

7)文献信息老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A.文献增长:文献的增长和老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来描述科学的发展,阐明科学知识的修正率。文献的老化,首先是与文献的增长联系在一起的。文献增长得越快,文献的半衰期就越短。如果每

这样就加速了文献的老化。

B.学科差异:并不是所有学科的文献老化速度都是大体一样的,相反,彼此间差异很大。普赖斯将文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档案性文献,其半衰期大于5年,另一类则是有现时作用的文献,其半衰期小于5年。

C.学科发展阶段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学科,不同的时期或阶段,文献的半衰期也不完全相同。学科处于诞生和发展初期,文献量指数增长,文献的老化符合负指数函数;进入相对成熟时期后,文献增长速度变小,其相应的老化曲线也变得平缓,半衰期加长。半衰期加长,表明学科已进入相对成熟阶段,文献的科学价值达到一定深度,从而使文献利用寿命加长。

D.信息环境和需求:不同信息用户对文献的需求是不同的,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对文献使用的年代也不完全相同。

8)逐渐过时律主要描述的是文献信息尤其是科学文献信息的老化模式,对于其他一些类型的信息则不一定符合。

网络信息资源分布规律

1.网络信息内容的分布规律

网络条件下的信息发布环境与传统期刊出版条件相比有很大不同,因而集中与分散的程度表现出了变化。通过研究发现,其分布的近似曲线与布拉德福分布曲线接近。前半段数据较少,表明在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的信息搜集中,信息资源集中的网站比较集中,而且信息共享形成一些信息集中的网站群。同时,由于信息检全率有限,对于非核心网站的信息统计数量明显不足,表现出明显的格鲁斯下垂。

2.网络信息生产者的分布规律

网络信息生产者主要是指网上生产和发布信息的个人。研究信息生产分布规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科学文献的普赖斯定律和洛特卡定律。网络信息生产完全不同于科学生产,大量的非科研人员参与信息的生产,成分复杂、目的多样,科学生产率已丧失了它原来的评价意义。通过研究发现,著者的集中程度比传统文献低,著者分布更广泛且相对均衡。网络条件下的信息生产表现出不同的规律,生产者的分布与信息内容的专业化程度密切相关,信息专业化程度越高,则生产者的集中程度就越明显;反之,生产者的分散程度就越明显。

3.网络信息的时间分布规律

1)网络信息的增长规律

单一网站网页数量的增长规律

在众多的类型的网站中,新闻类网站的数据更新较快,网页数量增长现象比较显著,在研究单一网站网页数量增长规律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仅存在正式交流过程的单一网站,其成熟期内的网页数量积累数按二次曲线稳步增长,增长速度比线性增长快,而比指数增长慢。

网络信息的老化规律

网络信息的生命周期

二十五、信息源

1.定义:人们在科研活动、生产经营活动、文化活动和其他一切活动中产生的成果和各种原始记录,以及对这些成果和原始记录加工整理所得的成品(如数据库、文摘索引杂志等)都是借以获得信息的源泉,简称信息源。

2.信息源的基本属性:客观性、可传递性、可激活性

3.信息源的特征:信息源的积累性、信息源的复杂性、信息源的再生性、信息源的共享性

4. 分类:

1)记录型信息源:包括由传统介质(纸张、竹、帛等)和各种现代介质(如磁盘、光盘、缩微胶卷、胶片等)记录和存贮的知识信息,如各种书籍、期刊、数据库、网站等等。

A. 记录型信息源的优点是传播信息系统,便于保存,便于积累,便于利用。它是信息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信息管理的主要对象。

B.按不同的物质载体,记录型信息源还可以分成以下几种:

印刷型:由于阅读、利用方便,至今仍广为流传,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形式。其缺点是体积大,分量重,收藏

要占很大空间,管理较为困难。

缩微型:一般指以感光材料为载体,利用光学技术,使印刷型文献按比例缩小的文献资料。

计算机阅读型:它是将文字和图像转换成二进制数字代码,记录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载体上。阅读时,再由计算机将它,转换成文字或图像。它能存贮大量信息,并以极快的速度从中取出所需信息。

网络型:它直接在网上产生、发布、存贮和传播。这类信息虽然也需要计算机帮助才能阅读,但它直接在网上存取,这是它与计算机阅读的区别之处。

视听资料:是运用录音、录像和摄影技术直接记录声音与图像的文献形式。这类文献不同于一般文字形式的资料,它能直接记录声音与图像,给人以直观感觉,对于传播信息有独特作用。

C. 按不同内容、性质和加工情况,记录型信息源可以分为:

一次信息:凡是在科研、生产、经营、文化及其他各类活动中生产的原始信息,称为一次信息。

二次信息:是对一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后产生的一类信息,二次信息的重要作用,不仅在于报道,更重要的是为查找一次信息提供线索。如:书目、题录、简介、文摘等

三次信息:是在一次、二次信息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而产生的信息。人们常把这类信息称为信息分析研究的成果。如综述、述评、学科年度总结、文献指南等。

D. 按编辑出版形式的不同特点,可分为图书、期刊、会议资料、专门报告、专利资料、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新闻报纸等。

2) 实物信息源:由实物携带或存贮的知识信息。

优点:实物信息直观生动,含有丰富的信息,易于理解和吸收。许多技术信息是通过实物来保存和传递的,在技术引进、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反求工程的基础。

缺点:这类信息源不能直接进入信息系统,要对其进行管理,必须先将它转换成记录型信息。

3) 智力型信息源:这类信息源主要是指人脑存贮的知识信息。又被称为隐性知识。

这类信息由人的活动携带,根据社会需求提供各类咨询服务,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对这类信息源主要通过政策、法规来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由于这类信息源主要由人脑携带,绝大多数内容难以捕捉,因此管理起来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在实际操作时,可借鉴和吸收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方法。

4) 零次信息源:

A. 零次信息是人们通过直接交流获得的信息,是信息客体的内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的结果,而不像记录型信息和实物型信息那样通过某种物质载体的记录形式发生作用。因此,零次信息具有直接性、及时性、新颖性、随机性、非存贮性等典型特征。

B.零次信息的作用:

第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概念、新术语、新数据层出不穷,而且常常通过非正式渠道以零次信息的形式传播,获取零次信息可以补充记录信息和正规渠道的不足。

第二,如果组织机构信息系统不健全,信息工作者水平低,不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者信息渠道不畅,也可以通过捕捉零次信息加以弥补。

第三,在市场环境中,零次信息占有较大比例,它反映市场供求、价格、竞争状态的变化,是市场调查和分析的重要依据。

第四,在现代咨询服务中,零次信息具有特殊的意义,用户的需求通过零次信息反映出来,咨询人员所提供的知识经验正是他们携带的零次信息。

第五,随着网络的兴起与普及,零次信息的传递超越了时空限制,传播量、速度和影响面越来越大。

零次信息的存在形式、传播渠道具有较大的随机性,难以存贮和系统积累,给这类信息的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需要采用特殊的方法搜集、记录、整理和存贮。

二十六、信息评价的一般指标

1. 信息评价的原因:现代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大,信息载体多种多样,信息传播渠道十分复杂,信息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都极为广泛。新知识、新信息不断产生,无计划地搜集信息不仅不能满足用户需求,还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如何对信息进行评价,掌握和利用适合的信息源,搜集、选择对用户有价值的信息是信息管理活动急需解决的问题。

2.方法:对信息价值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它在很多情况下取决于信息利用者的工作范围、性质、目的和个人素质。我们可以通过信息的一般特性指标对信息的价值进行判断。

3. 有价值的信息是在特定的问题和状态中被利用并有效发挥其功能的信息,是实现某种目标所需要的知识,是进行决策和选择所必需的资料。有价值的信息必须具备有及时性、准确性、综合性、获取简易性、经济性等特性。具体来说,需要具备如下条件:

1)能够及时地以适当的方式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依据;2)信息符合用户需求的内容;3)信息的可信赖程度高;4)信息具有综合性;5)信息容易获取;6)信息的费用与目标吻合。

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源、信息准确度、信息费用三方面的评价来判断信息是否有价值。

二十七、信息源的评价与选择

评价信息的价值,要特别注意对信息发生源及其载体的评价。

在利用信息之前,要对信息发生者的意图、信息的可靠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否则就会招致惨重失败。

搜集到各种信息之后,有必要将它们按信息源的类型分开整理。这样不仅能够很好地掌握其分类范畴,而且还可以系统地检验、评价信息的意义和价值。还可以根据利用信息源的目的来划分各类信息源。使信息有序化,对其中使用率较高者进行经常性的信息跟踪和监视。平时就注意认识这些信息源的分类及各类的特点,评价各类信息源的可靠性,为利用信息作好准备。信息管理人员要努力使信息利用者提高认识,使其掌握各类信息源的利用方法和获取途径。

目前,对信息源的评价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信息工作者根据对信息源的一般要求对信息源进行评分评价,称为直接评价法;另一种是调查信息利用者对各种信息源的利用情况,或由信息利用者根据自己的实践需要来评价信息源,称为间接评价法。

1.直接评价法:就是按照前述有价值的信息应当具备的一般条件或标准,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信息源的价值给予评分评价。特点是简单易行,带有主观色彩。(主要是五项指标:及时性;综合性;经济性;准确性;易获取性)

这种评价方法还是十分粗浅的,不能准确地揭示信息源的真正价值。这是因为:

1)对各指标的评分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完全取决于信息工作者个人对信息源的认识和了解。

2)信息源的价值只有实际利用中才得到真正体现,这种评定方法完全不考虑信息源在实际利用中的真正动态,因而不能正确反映信息源的价值。

3)上述五项指标也还是不够完备的。一些重要的特性指标如信息的针对性、简明性、新颖性等未列入,一方面这些指标难以量化评分,另一方面,指标过多也使评价变得复杂。

2.间接评价法:是通过信息用户来评价信息源。以调查表的方式调查用户对信息源的需求和利用情况,然后由信息工作者对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布和对比,对信息源的价值做出评定。特点是需要信息用户密切配合,工作量较大,但评价结果较为客观。

利用间接法评价信息源,可以把调查和评价结合起来使用。每个用户的评分虽是主观的,但最后由信息工作者对大量用户的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将会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为了确定被调查者对所需评价的信息源认识的重要性次序,可以采用以下四种相对重要性指标进行比较,指标较大者则较重要。

1)评分平均值

2)评分比重:某一信息源所得全体被调查者的评分和,在全体被调查者给所有信息源的评分总和中所占的比重,便是该信息源一评分比重。

3)最高评分频度。全体被调查者给某一信息源的全部评分中评最高分数的人数所占有的比例。

4)平均名次指标:首先将全部信息源分别就各个被调查者的评分排队,列出名次,这样每个信息源就得到与被调查者数量相同的名次数目,然后用被调查者总数去除名次的数值和,便是相应项目的平均名次,数字最低者最好。

利用间接法对信息源进行评定,除按上述要求用户对信息源总体进行评分外,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对信息源进行评分。不过这样会使得信息人员的统计分析工作量大大增加,但评定结果将更准确。

二十八、信息准确度的比较评价

1.一般从各个方面获得同一信息,并进行比较评价的方法叫做“交叉检验”。由于信息的比较也是相应的信息源的比较,所以经常注意各种信息源的特点及各自携带的信息、可靠性水平等方面的评价数据,是非常有益的。平时还要注意建立起各种信息源的获取渠道。

1)从不同的信息源获得同一性质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比较;

2)定期地、系统地搜集信息,调查过去同种信息是否出现并和新获取的信息进行比较评价;

3)从多种信息源搜集、分析同种信息和相关信息,与切题的信息进行比较评价。

2.从信息所含的六个要素出发评价信息的准确性(内容、原因、时间、地点、人、方法、途径、状况—5W1H):1)把信息分成六要素,按要素分成不同的组;

2)分析各组中有无共同点,把具有共同点的信息抽出来;

3)只用被抽出来的、具有共同点的信息要素构成信息形态;

4)把组成信息形态的要素分别同原信息进行比较;

5)根据比较结果,对于被认为最有共同点的原信息作进一步调查检验,分析它与其他信息的相关程度、相关的交接点等。

3.此外,在评价信息时,还应指出信息是零次信息、一次信息、二次信息还是三次信息。

二十九、信息的经济性评价

由于信息分布的广泛性和信息利用的时效性之间的矛盾,信息搜集受到约束和限制。一般都要求迅速、准确、廉价地获得所需信息。但是对于迫切需要的信息,有时也不惜高价获取。重要的是使得所需信息的内容与获得该信息所付的费用保持平衡。利用信息时,信息的经济性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1.为了经济而有效地搜集信息,可以从下述要点出发来评价信息:

1)所需信息存在率的评价:调查有关的信息源、载体、实物等是否存在,评价获得的难易程度。

2)所需信息适合率的评价:评价获取信息与所需信息的内容吻合程度。

3)所需信息可靠性的评价:由于信息可以传递某一事物或课题的全部内容,也可传递部分内容,根据其所处的位置便可评价信息的可靠性。

2.按照前述方法进行信息评价后,还可以按以下六个标准对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分出等级,以便于识别。

1)从其他信息源得到了确认;2)通过检索相关信息等措施,大致被认为是确切的信息;3)从过去同种信息的可靠性来看,虽不能说绝对确切,但确切的可能性很大;4)似乎不是错误信息,但很值得怀疑;5)不太真实;6)不能评价其可靠性。

三十、信息获取的效率指标

对于信息的获取和搜集过程,我们可以采用采全率、采准率、及时率、费用率和劳动耗费率等五个指标来衡量和评价其效率。

1. 采全率:用来衡量切题信息搜集的完整程度,指某一信息系统(信息库)所含的全部切题性信息在当时系统内外所有切题信息中所占的比例。

采全率取决于对本系统现有切题信息发展的预测数据、用户信息需求结构、相关信息源的分布和信息流的特征。系统的经济实力、物质条件、信息管理水平都是限制性条件。

这一指标可从搜集过程与社会信息流通的外部渠道相关的角度,也可用信息离散分布规律来评价搜集过程的功能和作用。

2. 采准率:用来衡量信息搜集的针对性,指某一信息系统所含的全部切题信息在当时该系统所有信息中所占的比例。

采准率取决于用户的信息能力和知识水平、信息搜集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以及系统所采集到的信息源的质量等。这一指标能够鉴定信息搜集过程的内部状况,即这一过程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满足各种信息需求,而不依赖提问所花费的检索时间的多少。

3. 及时率:用来衡量信息搜集的速度,即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信息搜集过程的能力。

为了提高及时率,人们不仅设法缩短二次信息的加工时间,而且设法缩短一次信息的时滞。

4. 费用率:用来衡量信息搜集的资金效率,指用于信息库中单位信息的费用的最低能力。它取决于搜集过程

的组织、各环节的技术装备及其他因素。

困难在于单位信息很难确定,不同单位的信息不能任意分解,而且其价格不一样。

5. 劳动耗费率:指信息系统搜集到的单位信息所耗费的最低劳动量,可用搜集过程所有环节的劳动消耗总数来计算。该指标取决于信息搜集过程的难度、条件、效率等方面的因素。一般依照搜集过程每道工序的劳动耗费定额来确定劳动耗费率和工作量。

在信息搜集的上述效率指标中,采全率和采准率是反变关系。即在及时率、费用率和劳动耗费率既定的情况下,采全率越高,采准率越低;反之则相反。

在实践中采全率通常不会达到最大可能值,而总是处于某一较低点,即位于实际值水平上。采全率和采准率是随着信息搜集的及时率、费用率和劳动耗费率增长到一定的程度而增长的,随后,其增长速度减慢。因此,及时率、费用率和劳动耗费率的进一步提高对采全率的影响是不大的。

三十一、信息搜集的原则

1.针对性

任何信息服务机构搜集信息的目的都是为了提供利用,因此,必须根据本机构的性质、任务和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确定信息搜集的范围和重点。为了准确地搜集信息,必须仔细调查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这样才能在搜集信息时胸中有数,加强针对性,避免盲目性。不同的信息服务系统承担的任务不同,服务对象不同,信息搜集的范围、规模和重点也就各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专业信息中心,差别也是必然的。只有针对性地搜集信息,才能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

2.系统性

信息服务系统要卓有成效地开展信息服务,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需要追踪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了解和掌握信息源的动态变化,系统地、连续地搜集和积累有关的信息。信息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是信息发挥其效用的前提条件,可以分为纵的系统和横的系统。专业性信息系统可偏重纵的系统,综合性信息系统可偏重横的系统。只有连续地、系统地搜集和积累信息,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服务效用。

3.预见性

当代信息的增长和老化不断加速,在信息搜集中不仅要充分注意现存的信息源和信息渠道、还要着眼未来,预见可能产生的新的信息源和信息渠道。应密切注视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水平、动向和趋势,随时留意新信息源和信息渠道的产生及发展,预测信息源的集中与分散、增长与老化趋势,充分估计用户未来的信息需求,有预见性的搜集信息,提高信息服务的主动性。

4.科学性

需要经常采用科学方法研究信息源的分布规律,选择和确定信息密度大,信息含量多的信息源。

5.计划性

必须事先制定比较周密详尽的信息搜集计划,以便按照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搜集信息。制定信息搜集计划是比较复杂的,需要大量调查研究和反复斟酌才能确定。信息搜集计划要留有充分余地,保持计划的动态性。要能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需求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改,使计划尽量符合客观实际。

三十二、信息搜集的方法与途径

1.采购

采购是我们获取和积累有价值的信息的重要方式。而且采购是一种经常性的、稳定的、系统的搜集和获取信息的有效方式,无论对团体还是个人都非常适用。

2.调查

用调查方式不仅可以获得记录型信息源,还可获得非记录型信息源,尤其是零次信息。调查既包括访谈,也包括对实物、现场的实地考察。

1)现场调查:可以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这样获得的信息具有详细、可靠、及时、直观的特点。

2)访问调查:主要是通过直接面谈和电话采访的方式向受访者询问以获取信息的方法。如果需要的信息比较复杂、涉及面广、需要双方反复交流,甚至还需要提供相关的资料或实物,应当选择直接面谈。如果询问的信息简单明确,或者与受访者相距较远,则可以考虑电话采访。

3)问卷调查:其效果和质量取决于调查表的设计质量和效果,还要取决于被调查者的配合和响应程度。调查表应当尽量简明,便于回答,便于填写。

4)实物:实物信息源虽然不是信息管理的对象,但从实物中搜集信息仍然是获取信息十分重要的途径。样品调查就是搜集实物信息常用的方法。不同的实物样品,其信息蕴含的深度是不同的。

调查搜集信息虽然不如其他的方法搜集信息那样系统、连续、数量也不够多,但其速度快、质量高、准确性好、针对性强,是获取信息的有效方法,尤其是获得非文献信息源的最有效的方法。

3.交换

利用本系统所拥有的信息源与其他单位进行交换,互相调剂、互相补充,扩大信息来源。直接交换资料,不通过其他中间环节,有利于信息的迅速及时获取。

4.索取

对于尚末发表的信息或不通过正式渠道流通的信息源,可以通过通讯联系或直接派人联系取得,这种方法称之为索取。通过注意各种期刊所刊载的消息和广告,是获得索取途径的有效方法。

5.检索

即以手工方式或计算机方式从各类不同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中查寻所需要的信息。分为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当前,以计算机为工具通过网络进行检索正在取代手工检索、脱机检索、联机检索而成为信息检索的主流。与传统的检索方式相比,网络检索有很多优越性,如对通信线路要求较低,检索成本低,可以快速取得脱机打印结果,代表了系统检索发展的方向。

上述的信息搜集和获取方法不仅适合于信息机构,而且也适合于个人用户。个人与团体不同的仅仅是信息搜集规模上的差别。个人在使用上述方法时更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可以通过调查和掌握现有的各种不同数据库、网站、搜索引擎等,随时掌握信息线索,以便跟踪搜集。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调查信息的需求和利用情况,将信息利用者的意见充分反映到信息搜集工作中。最后还要对本系统信息的构成和变化进行定期分析,以便适时进行调整和补充。要顺利的进行信息搜集,还要合理地组织搜集流程。

网络信息的评价与获取

1.网络信息源及其特点

网络信息源是指通过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具体地说,就是指所有以电子数据形式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在光、磁等非纸质介质的载体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等方式再现出来的资源。

(1)信息数量大,内容丰富(2)信息更新及时,变化加快(3)信息表现形式多样化(4)信息非线性排列,无序性增强

2.网络信息评价

1.网络信息评价对象

一是具体的网上信息;二是网站/页面

2.网络信息评价指标体系(见P155-157)

定性指标

定量指标:网络影响因子

网站评价机构

(1).Alexa网站排名

Alexa是一家专门发布网站世界排名的网站。以搜索引擎起家的Alexa创建于1996年4月。

2002年5月Alexa全新改版,放弃了搜索引擎转而与Google合作,变身为一家专门发布网站世界排名的网站。Alexa每天在网上搜集超过1,000GB的信息,然后进行整合发布,目前其搜集的URL数量已经超过了Google Alexa的网站世界排名主要分两种:综合排名和分类排名。

综合排名也叫绝对排名,即特定的一个网站在所有网站中的名次。Alexa每三个月公布一次新的网站综合排名。此排名的依据是日均独立访客数(daily unique visitors)和页面浏览数(Page Views)三个月累积的几何平均值。分类排名,一是主题分类。二是国家/地区分类。

(2).尼尔森互联网研究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pdf

信息管理学基础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 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 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 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 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 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 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 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 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 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 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1.数据: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 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 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 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 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数据+背景=信息 2.信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信息是数据 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知识: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 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 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 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信息+经验=知识。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4.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相交或不相交,相关或不相关,三者具有独立内涵和典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 ? ? C象征性? ? ? ?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 ) A抒情动作? ? ? B抒情内容? ? ? C声音组织? ? ?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 ? ) A? ? 象征性? ? ? B主观性? ? ? C评价性? ? ? ?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 ? ) A表现功能? ? ? ? ? B通讯功能? ? ? C意义功能? ? ? 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 ? ) A倒装与歧义? ? ? ? B夸张与对比? ? ? C借代与用典? ? ? ? D 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 ? ) A亚里士多德? ? B钱钟书? C王夫之? ? 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 ? ) A创作个性?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 ? ? ) A独创性? ? ?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 ? ) A《文心雕龙》? ? ? ?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 ? D 《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 ? ) A认识属性? ? ? ? ? B? 审美属性? ? C文化属性? ? ? ?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 ? ? ) A阐释者? ? ? B审美者? ? C认识者? ? 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 ? ) A黑格尔? ? ? ? ? B姚斯? ? C刘勰? ? 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 ? ) A莱蒙托夫? ? ? B姚斯? ? ? C布封? ? ? 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 ? ? ? ) ? A净化? ? ? ? B共鸣? ? C领悟? ? 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 ? ) A新批评? ? ?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 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 ? ? ? ) A马克思? ? ? B恩格斯? ? C列宁? ? ? 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 ) A真实性? ? ? ? B革命性? ? C情感性? ? ? 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 ?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 B进步的倾向性? ?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 ? ) A批评风格? ? ? ? B最高标准? ? ? C批评方法论? ? ? 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 ? B原型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 ? )效果。 A领悟? ? ? B延留? ? C净化? ? ? 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 ? ) A伊瑟尔? ? ? ? B加达默尔? ? C英加登? ? ? 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 ? ) A审美动机? ? ? B求知动机? C借鉴动机? ? ? 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 ? ? ) A? 语言表现? ? B? 体裁类型? ? C? 结构安排? ? ?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 ? ) A抒情内容? ? ? B抒情话语? ? C抒情现实? ? 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 ? ) A声音? ? B画面? ? C情感经验? ? ? 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 ? ) A结构? ? ? ? B声音? ? ? C故事? ? ? 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 ? ? ) A人物、情节、环境? ? B叙述方式? ? C叙述的声音特点? ? ? 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 ) A叙事功能? ? ? ? B抒情功能? ? C描述外在事物? ? ? 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 ? ? ) A表意式意象? ? B表情式意象? ? C寓言式意象? ? 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 ? ? ) A读者? ? ? B世界? 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 ? ? ) A实践性? ? ? B艺术性? ? C价值取向? ?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 ) A立普斯? ?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 布洛

《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改

名词解释 一、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二、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八、合目的性: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需要而设计的,就是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九、合规律性: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 十、人的活动的美学意义动物的感觉只能是出于所属的种的尺度,因此它是遗传机能赋予的感性的感觉;人的感觉除此之外还与后天的学习、思考、锻炼相关,他在具有感性形式的同时,又积淀着理性的内容。 十一、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万物与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主观世界包括人的思想感情,也包括宗教信仰意义上的超验世界。 十二、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首先,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其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其三,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十三、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 十四、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系统。十五、巫术:就是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也可以说是一套前文明的世界观。 十六、为什么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十七、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十八、文学的含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十九、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第一,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第二,文学总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第三,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第四,文学蕴含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二十、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他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地和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 二十一、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

华中师范大学情报学真题笔记(信息管理学基础 完全版)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1、信息的概念 (1)从信息的作用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不确定性的消除”、“负熵”等。(没有揭示信息的本质) (2)从信息的范围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消息、知识、情报、数据等。(只指出了信息概念的外延,及信息的范围,定义应该表达概念的内涵) (3)从信息的内容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交换的内容”。(已经注意到了信息的质的方面,但是a信息的范围没有划定,b这个“内容”到底是什么) (4)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物质的属性、规律、运动状态、存在标志等。 a、从本体论层次上来考察,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亦即“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以及状态变化的方式”。 b、从认识论层次上看,信息就是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达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是反映出来的客观事物的属性。 (揭示了信息的本质,但不够通俗,并且从两方面定义,不便于对信息概念的整体把握)我们认为,信息是事物发出的信号所包含的内容。(此定义实际上包含了上面第三、四类观点,因此该定义基本上属于第三类定义,但事物发出的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实质上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事物运动状态和相互联系特征的一种表达和陈述,也可以说是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 2、信息的属性 (1)普遍性。凡是有物质的地方必然存在着信息,相互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交换。 (2)多样性。 (3)可识别性。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被不同的主体所识别。 (4)可加工性。信息可以被汇总和组织、分析和综合、扩充和浓缩,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对信息的内容将进行加工处理。 (5)与载体的不可分析。信息需要传递和保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 (6)与载体的独立性。绝大部分信息不会因载体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其信息内容。 (7)可传递性。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递或交流。 (8)可共享性。同一信息可以被很多人共同享用、同时享用。 (9)非消耗性。可以多次开发,反复利用。 (10)强时效性。信息老化和更替。 3、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信息与知识、情报 知识是通过人脑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信息,是人们对这自然和社会形态与规律的认识和描述。知识具有社会性(知识区别于信息的根本属性)、语言性、积累性等基本属性。 情报是具有特定利用价值的动态知识。情报具有知识性、动态性(情报区别于知识的根本属性)和有用性等基本属性。 从三者的范围大小来看,信息>知识>情报,三者之间属于一种包含关系 (2)信息与数据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㈠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㈡论述信息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及主要内容 ㈢信息组织的基本思想方法有哪些?网络信息组织的技术方法极其特征是什么? 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㈤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第一题: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答:1、中国信息化的现状: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十分重视信息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早在1984 年 9 月,提出的“开发信息资源, 服务四化建设”,就把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业的发展同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腾飞联系在了一起。从八十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以来, 10 年左右时间里, 全国已形成以中央、省、地、县( 市) 各级计划部门信息中心为骨干的信息专业队伍。连同各行业、部门的信息机构已构成较完整的信息体系。1993 年, 以“三金”工程的提出和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的成立为主要标志, 中国进入了第二次信息化的高潮。由于政府的重视, 中国的信息化进程正在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 在信息通信设施方面全国新增长途光缆干线 8 万余公里, 新增局间电话 5600多万线, 电话主线用户超过4400万。公用数字数据网已联通约 1000个县市, 公用分组交换网已覆盖2000多个县市和乡镇。卫星通信方面新建了12 座地球站, 形成由 20个城市组成的卫星通信网。至 1995 年底全国已有近千座广播电台、约 700 座电视台和 700 余座有线电视台, 其中有线电视用户已近 4000万。不仅如此, 各种高新通信技术已普遍使用,异步传输模式也开始试验。在信息处理设施方面国内计算机拥有量已超过 300 万台( 套) 。信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源于近些年的高额投入。在信息资源的开发方面, 不仅传统的信息媒体有了很大发展, 如报纸已有 1000 种、杂志已近7000种, 年出版图书已逾 10 万种。而且电子化信息资源开发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据国家计委、科委和国家信息中心去年的联合调查, 国内有一定规模可以上网服务的数据库已达1038个。在信息服务业方面, 据各方面的资料分析, 国内现有信息服务企业约 1 万家, 从业人数约 20 余万人。与 10 年前相比有了几倍至 10几倍的增长。在网络建设上, 近些年各部门、各地区的局域网以及纵向的广域专业网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去年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国内已有电子化信息服务网络 104个。可以说, 中国信息化进程近几年确实取得了跳跃式发展。 2、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尽管中国信息业近年来有了较长足的进展, 但毕竟仍是起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配套复习辅导用书 笔记及习题(文学接受过程)【圣才出品】

第15章文学接受过程 15.1 复习笔记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 1.期待视野的含义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称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2.期待视野的层次 (1)文体层的期待视野 文体层的期待视野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和魅力。 (2)形象层的期待视野 形象层的期待视野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 (3)意蕴层的期待视野 意蕴层的期待视野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

此外,诸如作家的姓名,作品的篇名、题记、开本以及装帧设计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 3.期待视野的形成 与期待视野的形成有关的因素: (1)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这些都会影响读者期待视野的形成。 (2)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发展史、文学发展现状、文学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与之相关的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等。 (3)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所有这些,也会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如女性读者往往期待细致入微的情绪感受,男性读者会更期待粗犷不羁的情感宣泄等。 总之,从整体上来看,正是由这些源于世界观、人生观、文学艺术素养和特定生理机制的先在欲求、先在经验,逐渐形成了读者阅读活动中的某种心理图式,这便是期待视野。 4.期待视野的类型 按其接受主体的状况划分: (1)个人性期待视野,是指一般读者在阅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期待视野; (2)集体性期待视野,主要是指专门从事研究和批评的特殊读者所拥有的期待视野。 (二)接受动机 1.审美动机 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即是读者希望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获得情感愉悦并感到自由、轻松、平衡、协调的阅读期待。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狭义,是用以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广义,本体论层次: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认识论层次: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2、全信息: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语法信息: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 ;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 ;语用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3、社会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4、信息管理(狭义)就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如分类、主题、代码、计算机处理等等)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贮、检索和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目标;(广义)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5、信息交流就是社会活动中信息交流双方借助某种符号系统,利用某种传播渠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实现的信息传输和交换行为。 6、知识组织是揭示知识单元(包括显性知识因子和隐形知识因子),挖掘知识关联的过程或行为,最为快捷地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知识或信息。(特征: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 7、信息服务(Information?Service)通过研究用户、组织用户、组织服务,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用户,最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是用不同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项活动。 8、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信息系统的五个基本功能: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 9、国家信息政策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国家或政府为解决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关系和涉及到公共利益、权益、安全问题,保障信息活动协调发展而采取的有关信息产品及资源生产、流通、利用、分配以及促进和推动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划、原则或指南。 10、信息道德就是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活动中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符合社会一般要求的行为和伦理规范。 11、信息伦理是指人们从事信息生产、加工、分析、研究、传播、管理、开发利用等信息活动的伦理要求、伦理规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伦理关系。 12、信息政策是国家和社会组织为实现信息管理目标而规定的信息管理行为准则,是进行信息管理决策的指导方针,代表了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基本管理思想,

信息管理学基础习题,重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的特征及分类,关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掌握信息管理的沿革及发展。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化的层次、阶段 3.信息管理的内容任务 4.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 【重要概念】 信息知识负熵语法信息语用信息语义信息信息流社会信息化 信息社会GII “三金”工程信息管理文件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 【简答】 1、如何理解通讯领域信息的含义? 2、简述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 3、简述信息的特征和分类。 4、试分述信息管理四个典型阶段。 【本章知识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二章信息交流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掌握信息交流传播过程的栈交流,了解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掌握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理解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交流概念、信息交流行为 2.信息交流的基本条件和要素 3.信息交流传播的模式和特征 4.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过程,信息栈和栈交流 5.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6.信息交流的实现与障碍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交流的条件要素 2.栈交流 3.信息守恒原理、信息扩散原理 4.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简答】 1、简述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信息交流与认识过程。 3、信息交流有哪些条件和要素。 4、怎样理解信息交流与传播中的栈以及信息交流传递中的代理。 5、简述S、R、T信息守恒的含义。 6、了解信息扩散原理的内容。 7、简述两种信息变异的形式和原因。 【本章知识点】

2021文学基础考研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考研真题与笔记

2021文学基础考研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考研真题 与笔记 一、一、填空题 1______的《诗学》是古希腊文论的奠基之作。[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亚里士多德~~ 【解析】《诗学》是古希腊著名美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原名为《论诗》。现存二十六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 2《理想国》的作者是_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柏拉图~~ 【解析】《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它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作者是_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马克思~~ 【解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 4______的《诗式》是唐代文论的重要著作。[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皎然~~ 【解析】《诗式》是唐代皎然的理论批评专著。除第一卷总论诗歌创作的种种问题外,其余四卷分别论用诗的各种方法及其优劣高下,并分别摘引前人诗句近五百条为例证。

5刘勰的文论巨著是《_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文心雕龙~~ 【解析】《文心雕龙》是南朝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6明代思想家______提出了“童心说”。[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李贽~~ 【解析】《童心说》是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一篇散文,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7清代叶燮撰写了诗论著作《_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原诗~~ 【解析】《原诗》为清代诗论家叶燮所著,被认为是继《文心雕龙》之后,我国文艺理论史上最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的一部理论专著。 8王国维在《______》中阐发了“意境”的理论。[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人间词话~~ 【解析】“意境”是《人间词话》的核心概念,以此建立起来的诗学体系是王国维关于古典诗歌的核心理论,它在继承传统诗词理论的基础上,融会中西,取得了全新的突破。 9______的《〈克伦威尔〉序言》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论著。[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雨果~~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第一节信息得含义 【本章考点】 1、信息、全信息、社会信息得概念(2010年名词解释) 2、信息得特征 3、社会信息化得含义及层次 4、信息管理得内容及任务 5、信息管理得沿革发展 【本章重难点】 1、社会信息化 2、信息管理得目标与任务 3、信息管理得发展阶段及基本特征 【知识点详细讲解】 一、信息概念得发展 1、消息层面得信息 早期,人们对信息得理解就是很肤浅得,仅停留在字面上,把信息瞧做就是消息得同义语。这种认识甚至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唐朝诗人李中曾吟出了“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得名句。诗中得“信息”就就是指音信、消息。在西文中“信息”(information)与“消息”(message)两个词汇在许多场合也就是相互通用得。 2、通信领域得信息概念 最早把信息作为科学对象来加以研究得就是在通信领域。 (1)哈特莱得开创研究 1928年,哈特莱把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得方式,并用选择得自由度来计量这种信息得大小。 (2)申农得负熵理论 1948年,通信专家申农以概率论为工具,阐明了通信中得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给出了计算信源信息量与信道容量得方法与一般公式,得到一组表示信息传递重要关系得编码定理,即负熵理论,把信息定义为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得东西。 (3)维纳得控制理论 1950年,控制论得奠基人维纳则把信息瞧做广义通信得内容,把人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得过程瞧做就是一种广义得通信过程,即泛指人与人、机器与机器、机器与自然物、人与自然物之间得信息传递与交换。维纳同样也把信息解释为负熵。 3、经济科学得信息概念 不确定性与信息之间关系得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就受到许多经济学家得关注。这些关于信息得理解也在不断影响着其她领域得研究,例如有关风险定性得减少(信息得获取)与成本、收益联系起来,取得了突出成果。 4、信息得生物科学概念 英国生物学家W、阿思比把信息定义为“变异度”,她认为,任何一个集合包含得元素得数目以2为底得对数就就是该集合得变异度。 在生命科学领域,动物界与植物界得信号交换,甚至生命体由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由一个机体传递给另一个机体,也开始被瞧做就是信息得传递。例如生物体内得核酸分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与核糖核酸RNA)就就是通过自我复制,把遗传信息一代代传下去,这就就是一种重要得信息传递。 5、科技工作得信息概念 科技信息工作中信息被瞧做经验、知识与资料。诸如:“信息就是作为存贮、传递与转换得对象得知识”,“信息就是人与人之间传播着得一切符号系列化得知识”,“信息就是决策、规划、行动所需要得经验、知识与智慧”,“信息就是组织好得、能传递得资料”等等都就是有代表性得信息定义。 6、哲学中得信息概念

文学理论重点笔记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其实际上正确的名称应该是文学学。 2、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3、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4、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问往往被称作“诗学”、“诗论”。 5、一般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史 共时← —————————————→历时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史 特殊文学史 6、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7、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 8、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9、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10、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2)、文学心理学: 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出入”说。 西方文论:亚理斯多德“净化”说、立普斯“移情”说、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荣格“原型”说、“投射”说、克罗齐“直觉”说、 3)、文学社会学:丹纳三因素说: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4)、文学符号学 5)、文学价值学 6)、文学信息学 7)、文学文化学 11、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 1)、文活动论、2)、文学反映论、3)、艺术生产论、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5)、艺术交往论 12、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 1)、“诗言志”说(选择,填空题) 《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 《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钟嵘《诗品序》中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白居易《与元九书》:诗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感伤诗”是“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13、形式主义文论 1)、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效果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简单的说,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笔记 1、文艺学:以~为对象,以揭示~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理论(研究~普遍规律即~的原理、范畴、判断标准等问题的学科;任务:~本质论,~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接受论)、~批评(对以~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活动和~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和~史(~发展与变迁的历史) 2、~活动: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由作品(与现实的差异: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作家(作者通过创作~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世界(~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具有精神性、审美性、意识形态性构成 3、~理论的性质:从学科归属上 看,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以~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方法;对象和任务看,以~活动为研究对象,而~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又规定了~理论的任务即~发展论、~创作论、~作品论和~的消费与接受论;学科品格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民主、科学、现代的)4、~理论的基本形态:~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划分依据:~理论认识的客体:~活动的整体;~活动的流动系统:创作--~作品--~接受。~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消费5、马义~理论:是马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基;基石:~活动论(马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能动创造,是一种“人学”),~反映论(马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艺术生产论(马在考察资经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艺术活动的结果。一把艺术生产作为物质生产的比较对象,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二

(完整版)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习题重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习题重点(精品课程) 可以有很多方式的,没有固定答案,但实际工作中,要考虑实际来选择。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如OA系统、档案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ERP 系统等;二是利用网络平台,如局域网、门户网站、VPN网络;三是使用沟通交流平台,如BBS、电子邮件、新闻组等方式、企业qq、飞信、rss订阅等;四是将其编纂成内部刊物、出版物;五是其他方式,如利用宣传栏、宣传板宣传,甚至有的更强的在公司厕所也宣传。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的特征及分类,关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掌握信息管理的沿革及发展。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化的层次、阶段(三个层次,四个阶段) 3.信息管理的内容任务 4.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 【重要概念】 信息知识负熵语法信息语用信息语义信息信息流社会信息化 信息社会GII “三金”工程信息管理文件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简答】 1、如何理解通讯领域信息的含义?

2、简述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 数据+背景=信息 数据是载荷或记录物理信息的物质符号。 信息+经验=知识 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取决于信息接受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 3、简述信息的特征和分类。 普遍性和客观性、广延性和无限性、共享性、时效性、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 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传递性 分类:按性质划分: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 4、试分述信息管理四个典型阶段。 传统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源的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为象征。以文献为主要载体,以公益性服务为主要目标 技术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造为主要工作内容。技术因素占主导因素 资源管理阶段 知识管理阶段 【本章知识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信息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本体论、认识论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对象:广义: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控制 内容:实质就是综合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控制目标:生产和开发、利用、管理机制 任务宏观: 微观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传统管理阶段、技术管理阶段、资源管理阶段、知识管理阶段 第二章信息交流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掌握信息交流传播过程的栈交流,了解信息的社会代理交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 ↑ 共时←—————————————→历时 ↓ 特殊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 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 世界 读者作家 作品 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 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一种意识形态; 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 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2、文学心理学 中国古代文论: “比兴”说 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是明喻,兴其实是暗喻。 “虚静”说 老子《道德经》里最早提出“虚静”:“致虚极,守静笃” 庄子《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

信息管理学

第二篇信息管理学概论 第一章信息管理 一、信息管理概述 (一)信息管理的概念及对象:实质就是人类综合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信息管理不只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如信息、人员、技术、机构等进行管理,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社会对信息需求的过程。) (二)信息管理的视角: ①技术角度: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贮、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 ②经济角度: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基础的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形成、发展、特征和运行模式,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技术的评价选择以及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③行政和法律角度:立足于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信息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着眼于解决和协调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等,促进社会更充分利用信息,发挥其社会功能,为实现某种发展目标服务。 ④人文角度:立足于研究信息流控制中的道德、伦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建设。 (三)信息管理的流程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二、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一)传统管理阶段:以信息源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为象征,同时也包含档案管理和其他文献资料管理。 (二)技术管理阶段: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造为主要工作内容。问题是拼命追求新技术,完全忽视了信息管理中其他因素的作用。 (三)资源管理阶段:概念剔除的两个背景,一是技术管理阶段纯粹的技术手段不能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利用;二是信息成为一种资源,迫切需要从经济角度思考问题,并对它进行优化配置和管理。带来的问题,一是网络信息的无序化扩大,二是信息污染,三是信息侵权和安全问题,四是根据需求和效率配置网上信息资源的难度更大。 (四)知识管理阶段:是一种重视与人打交道的信息管理活动,其实质是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信息与人们利用这些信息的规则联系起来。其核心是知识的创造、应用、学习、理解和协商。其实现必须以相应的信息技术为条件。 三、信息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一)信息管理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