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的形成机制 原理 及防治的措施

酸雨的形成机制 原理 及防治的措施
酸雨的形成机制 原理 及防治的措施

JournalofAgriculturalCatastrophology 2012。Vol2。No5:20-22

酸雨的形成机制·危害及治理措施

田海军,一,宋存义

1.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30;

2.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通过确定酸雨的涵义,在分析工业化时期酸雨形成机制的基础上,介绍不同地区酸雨

的控制目标。指出酸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严重危害,提出不断完善环境法规建设,加强环保执法力度;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质量;加快二氧化硫治理技术研究,加速设备的国

产化进程等治理酸雨的措施。

关键词酸雨;形成机制;危害;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X15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305(2012)05—020—03 Acid Rain Formation Mec-

hanism ,Hazards and Co- ntrolMeasures

蚴珏啪 etal(FacultyofResource and Environment,Baotou TeachersCol-

lege,InnerMongoliaUniversity ofSci—

ence and Technology,Baotou, Inner Mongolia014030)

Abstract Through defining acid rain

and analyzing formation mechanism of

acid rain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period,acidrain controlobjectivesin different regionswere introduced.Severe hazards

of acid rain on production and life of

目前我国酸雨呈蔓延之势正在不断扩大,酸雨区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酸雨是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灾害,素有“空中死神”之称,已被列为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酸雨肆虐、水危机、土地荒漠化、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水土流失、森林锐减、物种灭绝和有毒化学品污染)之中。我国经济正快速发展,特别是电

力和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致使二氧化

硫排放量增大,造成了日趋严重的大气污染。因此,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酸雨的形成,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中心内容[3。为此,笔者总结介绍酸雨的形成机制、危害,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1 酸雨的涵义、形成机制及控制指标

1.1 涵义

1872年,英国化学家史密斯在《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一书中首次提出“酸雨”这一术语。“酸雨”通常指在自然气候条件下,包括雨、雪、霜、雾和露等各种 pH<5.6的降水。

1.2 形成机制

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钢铁和电力的快速发展,导致自然降落的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其中无

机酸中的硫酸和硝酸占很大比例。该时

期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物理和

化学过程。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

炭排放出来的一氧化硫和二氧化硫,燃

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

来的氮氧化物,经过“成云聚雨”,即

水气吸附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

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

硝酸雨滴;在降水过程中,不断合并吸

附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体积

较大的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

了酸雨。酸雨的形成过程,可用以下 2种

类型的化学反应来表示网。

1.2.1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

S+O(点燃 )=SO

S02+H2O=H2SO3(亚硫酸 )

2H2SO 02=2H2SO4(硫酸 )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S+O(点燃 )=SO

2S02+2H20+02=2H2SO4

1.2.2硝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

氮的氧化物溶于水形成酸:

(1)NO—HNO3(硝酸 )

2NO+O2=2NO2

3NO,+H,O=2HNO +NO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NO+2H20+302=4HNO3

treatment measures were proposed as:

laws,devoting more eforts in imple—

menting environment protection laws,

adjusting energy structure,optimizing

qualityofenergy,accelerating researches on

SO:controltechnology and localiza—

Key words Acid rain; Form ation

作者简介田海军(1968一),男,山东济南人,副教授,在读博士,从事环境监测和环境区划管理研究,E-mail:thj8816@126.COI。收稿日期 2012—05—12

2O

(2)N0 HNO3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NO2+2H20+02=4HNO3

由此可见,酸雨中关键性离子组分是S042一和 NH4+。S042一作为酸指标,主要来源于煤炭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从酸雨分布地区的差异和形成原因来

看,目前二氧化硫主要是人为造成。有研究表明,我国的酸雨是典型的硫酸

型酸雨。

1.3 控制指标

1.3.1降水酸度控制指标降水 pH是种降水酸度的度量方法。人们通常

认为,雨水的“天然”pH为 5.6,并将该值作为判断降水是否受到人为污染的标示值[6]。研究表明,酸雨对农作物和

森林生态的影响存在阈值。从长江以

南的酸雨和酸雨与二氧化硫复合污染对不同敏感性树种在生长期的伤害阈值的模拟结果可看出,即使是敏感性树种,在酸雨与二氧化硫复合污染的条件下,其伤害阈值仍为雨水pH≥4.5,二氧化硫浓度为 2.14mg/m。由

此可见,从酸雨对树木伤害的角度分析,

将长江以南地区雨水 pH等于或小于5.O看作是酸性降水也是适合的。而长江以北地区,由于植物和土壤多呈碱

性,因此,对酸雨更为敏感,酸雨的标准 pH应定为 5.5。因此,从我国酸雨对

农作物的影响来看,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南将酸雨定为 pH小于 5.O,长江以

北地区将酸雨定为 pH小于 5.5较合

适。

1.32硫和氮沉降量控制指标硫和氮

的沉降量是重要的酸沉降指标 ],这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控制二氧化硫和

二氧化氮排放量就是降低硫和氮干沉

降量和湿沉降量。由于我国的酸沉降

属于硫酸型,因此,我国酸沉降控制主要是控制硫沉降量。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气候、生态及土壤存在明显差异,不

可能规定一个统一的硫沉降量控制指标。为此,引入了临界负荷值概念。所谓临界负荷值,指的是生态系统所能忍受的最大酸性物质沉降量,若实际酸性物质沉降量超过该值,生态系统

将逐渐酸化,改变生态系统的整体特性,使生态系统受到损害,破坏原来的

生态系统。

2 酸雨的危害 2.1 对林业和农

业发展的危害

酸雨(雾 )对林业和农业发展的危

害,主要表现在对树木和农作物的破

坏方面[8-9]。酸雨(雾 )损害阔叶、针叶

植物的表面,降低植株抵抗灾害 (如干

旱、疾病、虫害和寒冷 )的能力,抑制其

生长和再生长。土壤长期受到酸雨的

侵蚀会失去有价值的养分。弱酸性降

水可溶解地面土壤中的矿物质,如硫

和氮等:酸度过高,会抑制土壤中有机

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粒

子结合的钙、镁和钾等营养元素,而土

壤中 Ca什、Mgz+盐基离子比K+、Na+对酸

雨更为敏感[10-11],使土壤趋于贫瘠化。

同时,铝的浓度增加,使林木和农作物

的养分输送混乱、生长迟缓或完全停止,

继而破坏整个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

阻碍林业和农业的正常发展。

22 对生物生存环境的危害

生物生存环境主要包括水生环境

和陆生环境。酸雨的沉降可造成水质

酸化,水质酸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

物群落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改变营

养物等物质的循环。特别在生物发育

过程中,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参与了生

物循环。酸雨的沉降还使得重金属溶

于水体中,并进入食物链,导致物种数

量的减少和生产力下降。

酸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主

要体现在对土壤和植物的危害。对土

壤的危害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

的固定,淋浇土壤中钙、镁和钾等营养

元素,造成土壤贫瘠化 z];酸雨还直接

损害植物新生的芽叶,影响其生长发

育,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

2.3 对设备、设施及建筑材料的危害酸

雨可腐蚀建筑材料、金属表面和油漆表

面等,特别是以大理石和石灰石等岩石

为材料的历史建筑物和艺术品。由于岩

石中的成分极易与酸雨

中的硫酸和硝酸发生反应,并且长期

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受酸雨的淋洗频

率较高,易受到酸雨的腐蚀和变色。酸

雨长期侵润建筑,会腐蚀建筑物的结

构,造成建筑物的坍塌。

2.4 对人体健康的的危害酸雨主要通过

食物和呼吸等方式

农业灾害研究 2012。2(05):20—22

危害人体健康。首先,汞、铅等重金属

经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人体内滞留

积累,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症等:其

次,干性酸沉降通过呼吸侵入人肺部,

诱发肺水肿或直接导致死亡。特别是

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

使人体产生过多的氧化酶,导致动脉硬

化、心肌梗塞等疾病的发生概率增大。

3 酸雨的治理措施

3.1 不断完善环境法规建设,加强环

保执法力度

1990年 12月,国务院环境保护

委员会第 19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控

制酸雨发展的意见》的决议:1996年,

全国人大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九五计划和 2010远景目标纲要》以

及《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若干问题

的决定》,都明确提出了酸雨控制区和

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简称“二控区”)

应对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进行重点治

理。因此,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保宣

传,严格按照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法规进

行执法,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

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排放负荷按

行业统计主要集中在电力、冶金和化

工建材等行业,其中,电力行业的二氧

化硫排放负荷最大。因此,应加快制订

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计

划,在“二控区”与大中城市禁止新建

火电厂;化工、冶金等行业应着重生产

的全过程监控,对工艺落后的小企业坚

决关、停、并、转,执法必严,违法必

究。 3.2 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质量

我国的能源结构仍然是以煤炭为

主。煤炭燃烧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造

成了我国酸雨属于硫酸型酸雨,因此,

抑制大气二氧化硫污染是防治酸雨的根

本措施。我国一方面需加强新能源的开

发,不断利用水电、风力发电和核电

等;另一方面,受到治理技术和经济能

力的限制,还不能在全部燃煤设施上进

行烟气脱硫,所以严格限制高硫

煤的生产和使用,要大力推行煤炭的

洗选,提高煤炭燃烧前的脱硫能力。

3.3 加快二氧化硫治理技术研究。加速

设备的国产化进程

目前烟气脱硫分为燃烧前脱硫、

2]

关于我国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对策

关于我国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对策 报告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工业产品的大量需求,从而带动了工业的发展,然而,工业的大量发展,伴随着的是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SO2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酸雨对人类造成了很大危害。酸雨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减少酸雨、要减少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 关健词:酸雨危害防治措施 一、酸雨的定义: 1、酸雨的定义 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2、评判酸雨的标准 酸雨是含有相对较高酸性的降水。一般的降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25℃时,它的酸碱度PH值大约为5.65,为弱酸性。而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因

大气中含有天然和人为的污染物,降水过程中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它杂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酸类,使雨水酸化,降落到地面。 3、我国酸雨形势 我国酸雨正呈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80 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 170 万平方公里。到 90 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 100 多万平方公里。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酸雨频率高于 90%,几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1998 年,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其中 70% 以上的南方城市及北方城市中的西安、铜川,图们和青岛都下了酸雨。酸雨在我国已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 30% 以上。 二、酸雨的形成 1、酸雨的形成原因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无机酸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从而形成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两种。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气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我国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 酸雨的形成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由污染源排放的气态2SO 、X NO 经气相反应生成42SO H 、3HNO 或硫酸盐、 硝酸盐气溶胶; 2.云形成时,-24SO 和-3NO 的 气溶胶粒子以凝结核的形式进入 降水; 3.云滴吸收了2SO 、X NO 气 体,在水相氧化形成 -24SO 和- 3NO ;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摘要:酸雨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环境公害之一,酸雨污染造成的危害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控制酸雨和全球酸化是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本文对酸雨形成及危害进行分析,旨在寻求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关键词:酸雨危害防治措施 1引言 近代工业革命,从蒸汽机开始,锅炉烧煤,产生蒸汽,推动机器;而后火力电厂星罗棋布,燃煤数量日益猛增。遗憾地是,煤含杂质硫,约百分之一,在燃烧中将排放酸性气;燃烧产生的高温还能促使助燃的空气发生部分化学变化,氧气与氮气化合,也排体SO 2 。它们在高空中为雨雪冲刷,溶解,雨就成为了酸雨;这些酸性气体成为放酸性气体NO X 雨水中杂质硫酸根、硝酸根和铵离子。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敦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最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迅速增长,相应向大气环境排放的酸性物质大幅增加,中国长江以南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1] 2酸雨的形成 大气中的酸性化学物质溶于雨水中,雨就会变成酸性。造成雨水酸化的污染物很多,其污染来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自然物质,二为人为物质。前者,如火山喷发出大量的

不成太大的威胁;后者为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等产生大量的SO 2 及氮氧化物,被空 气中的O 2 氧化后,再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生成硫酸和硝酸等强酸性物质,使得雨水的pH 值降低,最后降落到地面形成所谓的“酸雨”。[2]其化学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1)酸雨多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 含有硫的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S+O 2=点燃=SO 2 二氧化硫和水作用生成亚硫酸SO 2+H 2 O=H 2 SO 3 亚硫酸在空气中可氧化成硫酸2H 2SO 3 +O 2 →2H 2 SO 4 (2)氮氧化物溶于水形成酸:雷雨闪电时,大气中常有少量的二氧化氮产生。 闪电时氮气与氧气化合生成一氧化氮N 2+O 2 =放电=2NO 一氧化氮结构上不稳定,空气中氧化成二氧化氮2NO+O 2=2NO 2 二氧化氮和水作用生成硝酸3NO 2+H 2 O=2HNO 3 +NO (3)此外还有其他酸性气体溶于水导致酸雨,例如氟化氢,氟气,氯气,硫化氢等其他酸性气体。 3酸雨的危害 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 3.1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酸雨对人类健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首先酸雨中含有多种致癌因素,能破坏人体皮肤、黏膜和肺部组织,诱发哮喘等多种呼吸道疾病和癌症,降低儿童免疫力。其次,酸雨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间接影响,在酸沉降作用下土壤和饮用水水源被污染;其中一些重金属会在鱼类体中富集,人类因食用而受害。据统计,欧洲一些国家每年因酸雨导致老人和儿童死亡的病例达千余人。美国国会调查表明美国和加拿大在1990年一年约有5200人因遭受酸雨污染而死亡。1981年瑞典马克郡有一家3名孩子为绿头发,原因是酸雨使其饮用井水酸化,井水腐蚀了铜质的水管,洗涤过的头发被溶出的铜化合物所染绿。在墨西哥pH为3.4~4.9的酸雨并不罕见。该国卫生部调查表明,墨西哥的呼吸器官疾病死亡率为世界最高。[3]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酸雨的危害与预防 摘要: 随着我国及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如何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污染,如何减少与预防硫的排放已成为世界环保的主题。本文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酸雨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酸雨的形成,危害,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酸雨是含有相对较高酸性的降水。一般的降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25℃时,它的酸碱度PH值大约为5.65,为弱酸性。而酸雨是指PH 小于5.6的降水。因大气中含有天然和人为的污染物,降水过程中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它杂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酸类,使雨水酸化,降落到地面。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一、酸雨的形成 大气污染发展到酸雨,是18世纪以英国为中心的烧碱工业蓬勃兴起以后的事情。特别是18世纪末烧碱作为玻璃和肥皂原料,产量爆炸性地扩大以后。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氯化氢气体在工厂附近造成了酸雨(氯化氢溶液就是盐酸),田地中的农作物和附近的森林全部枯死。1862年5

月12日伦敦《时报》曾报道了这一情况。后来,由于燃煤的工厂不断增加,雨水中的硫酸成分也逐渐多了起来。酸雨危害的严重,使英国在各地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大气污染公害监测网。史密斯在1872年发表的《空气和降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首先使用了“酸雨”这个名称。 (一)酸雨的形成过程 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雨”又称“酸沉降”,再考虑到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酸沉降的科学概念还包括干沉降,是指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程。目前人们已把酸雨和酸沉降的概念等同。近年来,也通称以上过程为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由上升的大气污染物质NO、SO2等与大气中的水分在光照或其它条件下反应形成的。还有很多其它含磷、硫、氮的有机污染物,氟化物,溴化物,氯化物等。甚至于CO2 也会在特殊情况下生成酸雨。还原性物质会被臭氧等氧化,进而与水结合形成酸雾或酸雨,同时消耗臭氧导致臭氧空洞,紫外线会乘虚而入,直接杀伤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氧化性物质会与还原性物质发生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物等则会直接与水结合生成酸雨。 (二)酸雨形成的主要物质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酸雨中含有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其中又以硫酸为主,一般约占60%~65%。

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1、酸雨的形成原因 1.1酸雨的发现 随着工业革命带来了科技的急速发展,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加,这些能源主要来自是煤,进而导致燃煤数量的日益猛增,但煤中含有杂质硫,在燃烧煤的过程中将排放酸性气体2SO ;同时燃烧产生的高温还能促使助燃的空气发生部分化学变化,促使氧气与氮气化合,也排放酸性气体x NO 。这些酸性氧化物在高空中被雨雪冲刷,溶解从而形成酸雨。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的概念。 酸雨只是酸沉降中的一种,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迁移到地表,或酸性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的过程,前者为湿沉降,后者为干沉降。 1.2酸雨的形成原因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无机酸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从而形成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两种。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气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我国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 酸雨的形成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由污染源排放的气态2SO 、X NO 经气相反应生成42SO H 、3HNO 或硫酸盐、硝酸盐气溶胶; 2.云形成时,-24SO 和-3NO 的气溶胶粒子以凝结核的形式进入降水; 3.云滴吸收了2SO 、X NO 气体,在水相氧化形成-24SO 和-3NO ; 4.云滴成为雨滴,降落时吸收了含有-24SO 和-3NO 的气溶胶; 5.雨滴下降时吸收2SO 、X NO ,再在水相中转化成-24SO 和-3NO 。 氮氧化物以及硫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酸性氧化物,在国外酸雨中硫酸和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 治措施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酸雨的危害与预防 摘要: 随着我国及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如何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污染,如何减少与预防硫的排放已成为世界环保的主题。本文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酸雨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酸雨的形成,危害,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酸雨是含有相对较高酸性的降水。一般的降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25℃时,它的酸碱度PH值大约为,为弱酸性。而酸雨是指PH小于的降水。因大气中含有天然和人为的污染物,降水过程中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它杂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酸类,使雨水酸化,降落到地面。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着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一、酸雨的形成 大气污染发展到酸雨,是18世纪以英国为中心的烧碱工业蓬勃兴起以后的事情。特别是18世纪末烧碱作为玻璃和肥皂原料,产量爆炸性地扩大以后。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氯化氢气体在工厂附近造成了酸雨(氯化氢溶液就是盐酸),田地中的农作物和附近的森林全部枯死。

1862年5月12日伦敦《时报》曾报道了这一情况。后来,由于燃煤的工厂不断增加,雨水中的硫酸成分也逐渐多了起来。酸雨危害的严重,使英国在各地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大气污染公害监测网。史密斯在1872年发表的《空气和降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首先使用了“酸雨”这个名称。 (一)酸雨的形成过程 目前,一般把PH小于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雨”又称“酸沉降”,再考虑到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酸沉降的科学概念还包括干沉降,是指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程。目前人们已把酸雨和酸沉降的概念等同。近年来,也通称以上过程为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由上升的大气污染物质NO、SO2等与大气中的水分在光照或其它条件下反应形成的。还有很多其它含磷、硫、氮的有机污染物,氟化物,溴化物,氯化物等。甚至于CO2 也会在特殊情况下生成酸雨。还原性物质会被臭氧等氧化,进而与水结合形成酸雾或酸雨,同时消耗臭氧导致臭氧空洞,紫外线会乘虚而入,直接杀伤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氧化性物质会与还原性物质发生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物等则会直接与水结合生成酸雨。 (二)酸雨形成的主要物质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酸雨中含有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其中又以硫酸为主,一般约占60%~65%。

酸雨的形成机制

酸雨的形成机制 摘要: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给环境带来广泛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研究了解酸雨的形成机制及途径,对于防止、减少、乃至消除酸雨带来的危害将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酸雨区域 酸雨的形成机制 双重来源机制 正文:所谓酸雨简单说,是指因空气污染而造成的酸性降水,通常认为大气降水与2SO 气体平衡,酸度pH 低于5.6时,降水即为酸雨。【1】广义的是指酸性物质的干、湿沉降。前者干沉降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对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一、我国酸雨分布主要区域 我国环保部2011-06-03发布的关于2010年全国大气环境状况中关于酸雨的消息:监测的494个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市(县)249个,占50.4%;酸雨发生频率在25%以上的160个,占32.4%;酸雨发生频率在75%以上的54个,占11.0%。我国现在酸雨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沿线及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主要包括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的大部分地区,长江三角洲、安徽南部、湖北西部、重庆南部、四川东南部、贵州东北部、广西东北部及广东中部地区。【2】如图 长江 图1-1 2010年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区域 由以上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酸雨覆盖区域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酸雨现象更是严重。成为了继欧洲,北美之后成为了世界第三大酸雨区。 过去人们曾经一度认为,中国所有的酸雨区都在秦岭、淮河以南, 但是目前情况并非如此。 由于大气致酸污染物的中长距离传输, 酸雨区已经向北越过秦岭。【3】 二、酸雨的生成原理: 形成酸雨的必要条件是有致酸污染物的来源。正常情况下,自然产生的酸性物质会在大气土壤中被中和掉,而不至于形成酸雨。而人类下垫面活动,大量如化石燃料发电厂、工业锅炉、有色金属冶炼厂和汽车尾气的排放,产生了大量的硫化物,氮氧化物等酸性物质,这些物质无法被土壤,大气,江河湖水中碱性物质中和掉,在大气中发生了其他反应结果与降水结合,便成为了酸雨。监测工作表明,我国酸性降水中 -24SO 和-3NO 是酸性的主要贡献者,-24SO /-3NO 一般在5 一10 之间,所以我国酸雨是硫酸型的。由于中国向大气排放

酸雨的形成机制 原理 及防治的措施

JournalofAgriculturalCatastrophology 2012。Vol2。No5:20-22

酸雨的形成机制·危害及治理措施 田海军,一,宋存义 1.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30; 2.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通过确定酸雨的涵义,在分析工业化时期酸雨形成机制的基础上,介绍不同地区酸雨 的控制目标。指出酸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严重危害,提出不断完善环境法规建设,加强环保执法力度;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质量;加快二氧化硫治理技术研究,加速设备的国 产化进程等治理酸雨的措施。 关键词酸雨;形成机制;危害;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X15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305(2012)05—020—03 Acid Rain Formation Mec- hanism ,Hazards and Co- ntrolMeasures 蚴珏啪 etal(FacultyofResource and Environment,Baotou TeachersCol- lege,InnerMongoliaUniversity ofSci— ence and Technology,Baotou, Inner Mongolia014030) Abstract Through defining acid rain and analyzing formation mechanism of acid rain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period,acidrain controlobjectivesin different regionswere introduced.Severe hazards of acid rain on production and life of 目前我国酸雨呈蔓延之势正在不断扩大,酸雨区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酸雨是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灾害,素有“空中死神”之称,已被列为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酸雨肆虐、水危机、土地荒漠化、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水土流失、森林锐减、物种灭绝和有毒化学品污染)之中。我国经济正快速发展,特别是电 力和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致使二氧化 硫排放量增大,造成了日趋严重的大气污染。因此,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酸雨的形成,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中心内容[3。为此,笔者总结介绍酸雨的形成机制、危害,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1 酸雨的涵义、形成机制及控制指标 1.1 涵义 1872年,英国化学家史密斯在《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一书中首次提出“酸雨”这一术语。“酸雨”通常指在自然气候条件下,包括雨、雪、霜、雾和露等各种 pH<5.6的降水。 1.2 形成机制 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钢铁和电力的快速发展,导致自然降落的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其中无 机酸中的硫酸和硝酸占很大比例。该时 期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物理和 化学过程。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 炭排放出来的一氧化硫和二氧化硫,燃 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 来的氮氧化物,经过“成云聚雨”,即 水气吸附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 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 硝酸雨滴;在降水过程中,不断合并吸 附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体积 较大的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 了酸雨。酸雨的形成过程,可用以下 2种 类型的化学反应来表示网。 1.2.1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 S+O(点燃 )=SO S02+H2O=H2SO3(亚硫酸 ) 2H2SO 02=2H2SO4(硫酸 )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S+O(点燃 )=SO 2S02+2H20+02=2H2SO4 1.2.2硝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 氮的氧化物溶于水形成酸: (1)NO—HNO3(硝酸 ) 2NO+O2=2NO2 3NO,+H,O=2HNO +NO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NO+2H20+302=4HNO3 treatment measures were proposed as: laws,devoting more eforts in imple— menting environment protection laws, adjusting energy structure,optimizing qualityofenergy,accelerating researches on SO:controltechnology and localiza— Key words Acid rain; Form ation 作者简介田海军(1968一),男,山东济南人,副教授,在读博士,从事环境监测和环境区划管理研究,E-mail:thj8816@126.COI。收稿日期 2012—05—12 2O

酸雨成因及防治措施 (1)

《化工环境工程概论》课程论文论文题目:酸雨的成因及防治 学院:石油化工 专业:能源化学工程 班级: 1302班 学生姓名:杨勇林 学号:

摘要: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出发,阐述了酸雨的形成。酸雨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建筑材料等具有很大危害,从土壤性质、氨气、大气颗粒物和天气形式等自然因素方面探讨了酸雨现状的形成原因。最后结合当前酸雨的状况及特点,提出了可行的防治防治酸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酸雨;成因;危害;防治措施 1 引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的大气降水。其酸性成分主要是硫酸,也有硝酸和盐酸等。酸雨不但污染土壤环境,使土壤酸化和贫瘠化,还会影响水体、森林,破坏其生态循环[1]。此外,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因此,酸雨控制已成为中国污染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 我国酸雨现状研究 酸雨的定义[2] 在正常情况下, 由于大气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 降雨时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 形成酸性很弱的碳酸, 因此正常的雨水呈微酸性, pH值约为。在1982年6月的国 际环境会议上, 国际上第一次统一将pH值小于5. 6的降水( 包括雨、雪、霜、雾、雹、霰等) 正式定为酸雨。酸雨中的酸绝大部分是硫酸( 可占65%~ 70%) 和硝酸( 可占25%~30%) 。 我国酸雨现状及分布状况[3] 中国酸雨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其特征总的趋势是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降水pH值偏高,多呈中性或碱性,长江以南呈酸性。截止到2011年一季度对中国329个地级城市雨水质量监测表明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主要包括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重庆的大部分地区,广东中部地区、四川东南部、湖北西部的少数地区。全国酸雨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国酸雨(降水pH 均值<城市比例略有降低,降低了%;较重酸雨(降水pH均值<)城市比例有所降低,降低了%;重酸雨(降水pH均值<城市比例基本持平;全国酸雨面积与上年持

酸雨的形成原因

摘要 在化学上定义水之pH(酸碱)值等于七为中性,小于则是酸性。酸雨会影响河川或湖泊的pH值,当pH值小于6将影响到水中生物的生存或繁殖,当pH值小于5将导致水中生物大量死亡。 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的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概率增加。 土壤的氨的挥发量随着土壤pH值的上升而增大。 目前仅开发利用了约1%,近8000万千瓦。(2)治理化工, 冶金, 有色, 建材工业二氧化硫污染 化工, 冶金, 有色金属冶炼和建材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硫, 约占二氧化硫总排放量20%左右。可应用甲醇、液化气等干净的代用燃料代替汽油,将明显降低NOx的排放。甲醇分子含有氧,比不含氧的汽油,易于燃烧完全,从而较少排放NOx。 筛选和培植抗酸雨农作物和树种: 筛选和培植抗酸雨农作物和树种。酸雨会影响河川或湖泊的pH值,当pH值小于6将影响到水中生物的生存或繁殖,当pH值小于5将导致水中生物大量死亡。 一,酸雨的含义 酸雨,顾名思义,雨是酸的。其正确的名称应为酸性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在化学上定义水之pH(酸碱)值等于七为中性,小于则是酸性。自然大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常温时溶解于雨水中并达到气液相平衡后,雨水之酸碱值约为 5.6,因此大自然的雨水是酸的;但是,在大自然中,仍存在其他致酸的物质,例如,火山爆发所喷出的硫化氢,海洋所释放出的二甲基硫,高空闪电所导致之氮氧化物等,均会使雨水进一步酸化,而酸碱值会降至 5.0 左右。因此,在 1980 年代后期以来,许多国内外研究者,已将所谓酸雨认知为当雨水酸碱值在 5.0 以下时,即确定受到人为酸性污染物的影响。 二酸雨的危害[ 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研究表明,酸雨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均带来严重危害,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 在酸雨区,酸雨造成的破坏彼彼皆是,触目惊心,如在瑞典的9万多个湖泊中,已有2万多个遭到酸雨危害,4千多个成为无鱼湖。美国和加拿大许多湖泊成为死水,鱼类、浮游生物、甚至水草和藻类均一扫而光。北美酸雨区已发现大片森林死于酸雨。德、法、瑞典、丹麦等国已有700多万公顷森林正在衰亡,我国四川、广西等省有10多万公顷森林也正在衰亡。世界上许多古建筑和石雕世术品遭酸雨腐蚀而严重损坏,如我国的乐山大佛、加拿大的议会大厦等。最近发现,北京芦沟桥的石狮和附近的石碑,五塔寺的金刚宝塔等均遭酸雨浸蚀而严重损坏。 1、对人类的影响 酸污染对人类最严重的影响就是呼吸方面的问题,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会引起例如哮喘、干咳、头痛、和眼睛、鼻子、喉咙的过敏。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 酸雨间接的影响就是它会溶解在水中的有毒金属被水果、蔬菜和动物的组织吸收,虽然不直接影响,但是吃下这些东西却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例如:累积在动物器官和组织中的汞与脑损伤和神经混乱有所关联;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动物器官中的另一种金属──铝与肾脏问题有关,近来也被怀疑与老年痴呆症具关联性。;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梗等疾病概率增加。 2、物和雕像

酸雨的形成机理

酸雨的形成机理 摘要:酸雨通常是指PH值低于的降水,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酸雨的形成机理主要是化石燃料等排放的产物与空中的水起一系列的反应使得降雨为酸性。 关键词:酸雨形成机理 前言:当今社会酸雨日益突出,酸雨对人类社会对大自然的危害越来越明显,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因此对酸雨的研究显得极为重要。国内外对酸雨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果。要想把酸雨问题解决好第一步应该是要搞清楚酸雨的来源,酸雨的形成因素,也就是酸雨的形成机理。我们要研究酸雨的形成机理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酸雨。所以本文主要叙述了什么是酸雨,从化学上分析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主体: 什么是酸雨 酸雨通常指PH低于的降水,但现在泛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干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湿沉降是指酸性物质以雨、雪形式降落地面;干沉降是指酸性颗粒物以重力沉降、微粒碰撞和气体吸附等形式由大气转移到地面。酸雨被认为是“空中死神”,已成为重要的国际问题。 酸雨是化石燃料燃烧的结果。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硫化物类物质(SO 3 ) 和氮氧化合物(NO X ),它们能分别与大气中的水分结合而形成硫酸(H 2 SO 4 )和硝 酸(HNO 3 )。这种现象称为“酸降”更为恰当,因为酸也会以雪、雨和雾的形式从空气中降沉下来。酸雨降低土壤和湖泊的PH值,同时酸化也能导致树木的死亡,并有毒金属(如铅和汞等)从土壤和沉急务、沉积物中释放出来。

酸雨的形成原理 1、简述国内知名人士研究中国酸雨的形成机制。黄美元研究了中国西南地区酸雨的形成过程,认为在重庆和贵阳等重污染城市,云下过程对雨水的酸化起主要作用,在污染较轻的中小城镇和乡村地区,雨水酸度主要取决于云内过程。俞绍才等对厦门地区进行多年的降水研究后,认为该地区的酸雨以外来源为主。 王文兴等从我国大陆人为源!"SO 2和NO x 的排放强度和地理分布、年降水量、平均 气温、大气扩散能力、大气颗粒物酸化缓冲能力、土壤的碱金属及碱土金属含量、土壤的酸碱性质、酸雨前体物排放强度和酸性物雨洗能力等因素分析了中国长江以南出现酸雨的原因。并指出,由于自然因素的重要作用,占酸雨前体物!"SO2和NOx的排放量40%,:的排放强度很大的渤海和黄海地区未出现区域性酸雨,排放强度不大的长江以南地区却出现了很强的区域型酸雨,其他一些敏感地区,如云南东部、东北东部和北部、山东半岛东部等地区可能出现酸性降水,南方重污染城市的酸性降水主要来源于城市高浓度大气污染物的局地冲刷,广阔区域和清洁地区的酸性降水则主要来源于大气污染物的中、长距离传输。 2、酸雨具体的形成:酸雨的形成机制相当复杂,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酸雨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来源于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就某一地区而言,酸雨发生危害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发生地区域有高度的经济活动水平,广泛使用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硫化物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污染物,并在局部地区扩散,随着气流向更远距离传输;二是发生区域的土壤、森林和水生生态系统缺少中和酸性污染物的物质或对酸性污染物的影响比较敏感。如酸性土壤地区和针叶林就对酸性雨污染物比较敏感,易于受到损害。 酸雨的形成包括两个大过程,即排入大气中的酸性物质(SO 2、NO X )被氧化 后与雨滴作用,或在雨滴形成过程中同时被吸收氧化,雨滴降落(冲刷)过程中 把酸性物质一起冲刷下来;二氧化硫变为硫酸的关键的一步是被氧化成三氧化硫,然后再与水作用成硫酸,其形成机理如下: (1)被光化学氧化剂氧化。SO 2 经过波长290至400nm光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 反应,形成SO 3 ,其简化的反应为:

温室效应产生危害酸雨产生及危害

江苏大学 课程名称:环境化学教程 学院: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姓名:朔豪 班级:J金属1301班 学号: 指导老师:王云龙 2016.06.07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的控制以及酸雨产生危害 摘要本文简述了温室效应的危害及其起源,并从生物技术、能源革新、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几个方面评述了近年来涌现出的二氧化碳控制技术的优缺点和发展前景。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酸雨成为当前全球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它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也在进一步的扩大和加剧,我们有必要认识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危害,以求让大家更加积极地投身到防治酸雨和改善生态环境之中,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建美好的环境。 关键词温室效应温室气体酸雨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甲烷 1.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1.1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剧增因素大气环境污染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森林资源锐减酸雨危害物种加速绝灭 .水污染有毒废料污染 1.2温室效应的危害 危害一:对农牧业的不利影响。如果全球气温升高,首先将导致南北两极上的冰雪和陆地雪山上的冰雪融化,使得全球海平面上升,滨海地区遭受水侵;其次将引起全球雨带移动位置的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将造成农作物发育速度加快、生育周期缩短,因此会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 危害二: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全球变暖将对全球生物的生命造成极大的破坏,不但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产力和边界,还会影响生物的生长、繁衍,直至威胁众多生物的生存。 危害三:对水资源的不利影响。气候变暖不仅可以改变区域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 一、教材分析 1、 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SO 2的性质和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形成与自然友好相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认识,让学生认识SO 2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因此它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初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重点,也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 2、 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学条件和学生认知能力等实际情况,本人确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的原理 ②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③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围绕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原因为主线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②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了解SO 2引起酸雨等环境污染的社会问题,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 ②使学生了解SO 2在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科价值。 ③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SO 2的化学性质 难点:酸雨的形成原因 二、学情、学法分析 1、 学情分析 ① 本节课以“酸雨”为背景,它是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学习 素材,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② 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等知识的学习,这些内容对 SO 2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并且学生已经知道硫与氧气反应可生成 SO 2以及SO 2 的部分物理性质。 ③ 在前面的教学中,已完成了许多的探究或验证实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胜 任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活动。 2、学法分析:本节课学生学习模式、方法为 在探究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通过现象分析得出化学本质,再从化学的角度去分析、揭示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充分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

酸雨的形成机理及其防治措施

环境化学论文 酸雨的形成机理及其防治措施 班级:化学11-1班 学号:11055112 姓名:刘佰慧

酸雨的形成机理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SO2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酸雨对人类造成了很大危害。酸雨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减少酸雨、要减少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 关键词酸雨环境危害防治措施 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大气中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家族,那就是——酸雨。在20多年前,酸雨还是个别国家和地区的局部问题,所以造成的危害也仅局限在个别国家和地区。但随着工业发展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排放入大气的污染物越来越多,于是酸雨的危害向全世界蔓延。 酸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带来了众多不便。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酸雨,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1、酸雨的概念 酸雨这一概念是英国化学家RA史密斯于1872年最先提出的。顾名思义,酸雨就是显酸性的雨。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水”。又称为“酸沉降”,再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 2、酸雨的形成 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进步,人类成了自然的主人;但同时,人们必须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不能人为的改变和创造规律,人们一旦违背了自然的客观规律,自然必然会反过来惩罚人类,使人类遇到许多前所未见的麻烦。而酸雨,人称“空中死神”,就是目前人类遇到的全球性区域灾难之一. 3、大气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大气污染最直接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进入大气的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烃类、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悬浮颗粒等,其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酸雨的主要来源。比较纯净的雨水因溶有二氧化碳(CO2)而其PH值约为5.6。大多数酸雨中的酸性物质最主要的是硫酸(可占65%-70%),其次是硝酸(可占 25%-30%)。人们曾经认为,空气中的SO2主要来自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冶炼厂和硫酸厂。事实上空气中二氧化硫(SO2)最主要的来源是燃烧含硫的燃料。据估测,大气中的SO2有70%来源于工业燃煤,12%来源于工业燃油,其余则来源于生活燃煤等。进入大气中的SO2气体在氮氧化物或悬浮颗粒中的某些过渡金属元素的化合的催化下,部分地被空气中的氧气等氧化为三氧化硫(SO3),降水时形成硫酸(H2SO4)而降下酸雨。燃料的高温燃烧是大气中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和供热供电用燃料燃烧的产物。在1200℃或更高温度(内燃机内部能达到的温度可超过2000℃),空

初中化学酸雨的危害与防治

酸雨的危害与防治 (1) (2) 众所周知,当今人类面临着:水资源出现危机、土地荒漠化日益扩大、臭氧层遭到破坏、有增无减的温室效应、酸雨面积扩张、水土流失严重、物种灭绝迅速、垃圾堆放成灾、有毒化学物品污染等十大环境问题,确实令人防不胜防,你可知道?酸雨的危害却是跨地区的,

甚至于是跨国界的全球性的灾难问题。不得不令人们引起高度的关注和谈论最多的焦点之一。 一、酸雨的罪魁祸首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众所周知,正常的降雨是呈微酸性,其PH值大约是6—7的范围,其实它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溶在雨水中,从而形成部分的电离的碳酸,而呈微弱的酸性,它可以让土壤中的养分溶解,确保生物的呼吸。如果说雨水、冻雨、雹、雪、露等大气的降水的PH值小于5.6,则不是一般的雨水,它却是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物,那就是家喻户晓的“酸雨”。那么酸雨是如何的形成的呢?目前公众普遍一致认为:主要是由于人类生在进行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过程中,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所造成的,其结果是不断地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根据科学家的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排放给大气环境的二氧化硫的总量大约在1亿吨左右,氮氧化物的总量大约在5000万吨上下。其中二氧化硫停留在大气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则形成了酸雨。 二、三大区域分布,态势明显 根据目前大量环境监测资料表明,由于向大气中排放的酸性物质的不断增加,导致了地球上大部分地区上空的云和水正在进行着变酸的过程,不容置疑,如果人类不加以有效地控制,采取果断的措施,酸雨区的面积将会日益扩大,其扩展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三大酸雨区,一是以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为中心的,基本上可以说是遍及大半个欧洲的酸雨区;二是在20世纪50代后期形成的,主要包括以美国和加拿大在内的北美酸雨区;据推算,这两个酸雨区的总面积已经超过了1000多万平方千米,它们降水的PH值小于5.0,有的地区的降雨的PH值甚至于比4.0还要小。第三个酸雨区就是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形成的,主要涵盖江苏省、湖北省、四川省、贵州省、广西省、湖南省、广东省、江西省、浙江省、和青岛等十个省市的部分地区,根据统计,这些地区的酸雨面积已经达到了200平方千米,虽然我国的酸雨区的面积现在看起来,并不十分的庞大,但是根据科学家的推测:其发展迅速,面积扩张速度惊人,降水的酸化程度愈来愈高,在全球范围而言,可以说是并不多见的,这不得不令国人们担忧。 三、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无形杀手”

《酸雨的形成与防治--教学设计》(环保教学案例)

《硫酸型酸雨的形成与防治》环境保护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 1、课标中的要求 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查阅资料并讨论:减少向大气中排放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措施。 2、教材中的位置 本节课是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4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中《硫酸型酸雨的形成与防治》的教学内容。它是在《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典型的非金属化合物-----二氧化硫。 本节教学内容有:了解什么是酸雨,探究二氧化硫性质,知道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原因,了解酸雨的危害及其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措施。 二、教学对象状况 学生已经学了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知识。 2、学习方法方面 通过初中、高一前段的学习,学生知道了人们认识和研究化学物质的实验探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路 总的教学思路是先通过人们熟悉的空气质量日报,设置情景,让学生在了解空气质量日报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认识二氧化硫对空气质量影响的思考。同时公布宁波镇海的空气质量状况,通过对比,明确镇海的环境主要污染物是什么成分。再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认识二氧化硫性质,进一步分析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原因。查阅资料并讨论酸雨的危害和防治的措施。引导学生形成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决策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二氧化硫的重要性质 (2)知道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原因 (3)了解酸雨的危害和防治酸雨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二氧化硫重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体会实验探究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酸雨的危害的认识和找到防治的措施,形成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决策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酸雨的成因及防治

酸雨的成因及防治 【内容摘要】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出发,阐述了酸雨的形成。指出酸雨是十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建筑材料等具有很大危害,从土壤性质、氨气、大气颗粒物和天气形式等自然因素方面探讨了酸雨现状的形成原因。最后结合当前酸雨的状况及特点,提出了可行的防治酸雨的具体措施。【关键词】酸雨形成危害防治措施 【前言】当前人类面临十大环境问题:水危机、土地荒漠化、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酸雨肆虐、水土流失、森林锐减、物种灭绝、有毒化学品污染、二氧化硫污染,其中酸雨肆虐是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灾害。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人口剧增和城市化的趋势,化石燃料能源—煤、石油等的消耗量日益增加,燃烧过程中排放的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越来越多,导致这些气态化合物在大气中反应生成硫酸和硝酸,这些酸性物质随雨等从大气层降落形成“空中死神”—酸雨。现如今已经成为人们谈论环境污染的重要话题之一,其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酸雨还呈蔓延之势,酸雨区面积已占土地面积的30%,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酸雨控制和二氧化硫造成的污染控制,已成为我国污染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1 酸雨的形成酸雨的成因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1]。 1.1天然排放源﹙1﹚海洋:海洋雾沫,它们会夹带一些硫酸到空中。﹙2﹚生物:土壤中某些机体,如动物死尸和植物败叶在细菌作用下可分解某些硫化物,继而转化为二氧化硫。﹙3﹚火山爆发:喷出可观量的二氧化硫气体。﹙4﹚雷电和干热引起的森林火灾也是一种天然硫氧化物排放源,因为树木也含有微量硫。 ﹙5﹚闪电,高空雨云闪电,有很强的能量,能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部分化合N2+O2(放电)=2NO;2NO+O2=2NO2,生成一氧化氮,继而在对流层中被氧化为二氧化氮。氮氧化物即为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之和,土壤硝酸盐分解,既使是未施过肥的土壤也含有微量的硝酸盐,在土壤细菌的帮助下可分解出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氮气等气体。这些气体经溶于水,就会产生亚硝酸,硝酸,从而形成酸雨。 1.2人工排放源﹙1﹚硫酸型酸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无论是煤,或石油,或天然气都是在地下埋藏多少亿年,由古代的动植物化石转化而来,故称作化石燃料。科学家粗略估计,煤中含有硫,燃烧过程中生成大量二氧化硫,其反应方程式:S→H2SO4S+O2(点燃)=SO2 SO2+H2O=H2SO3(亚硫酸)2H2SO3+O2=2H2SO4(硫酸)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S+O2(点燃)=SO22SO2+2H2O+O2=2H2SO4 金属冶炼某些有色金属的矿石是硫化物、铜、铅、锌便是如此,将铜、铅、锌硫化物矿石还原为金属过程中将逸出大量二氧化硫气体,部分回收为硫酸,部分进入大气。﹙2﹚硝酸型酸雨。此外煤燃烧过程中的高温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化合为一氧化氮,继而转化为二氧化氮,造成酸雨工业过程,NO→HNO3(硝酸)2NO+O2=2NO23NO2+H2O =2HNO3+NO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4NO++2H2O+3O2=4HNO3 NO2→HNO3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4NO2+2H2O+O2=4HNO3 如化工生产,特别是硫酸生产和硝酸生产可分别产生可观量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由于二氧化氮带有淡棕的黄色,因此,工厂尾气所排出的带有二氧化氮的废气一条“黄龙”,在空中飘荡,控制和消除“黄龙”被称作“灭黄龙工程像”[2]。石油炼制等,也能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它们集中在某些工业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