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内容体系作业版

民族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内容体系作业版
民族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内容体系作业版

LOGO

民族理论的形成发展过

'、?程和内容体系作业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三题: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内容体系

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吸收中华历史文化营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新世纪阶段,民族理论仍在发展中。

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这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的民族理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探索形成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创新时期。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4年红军长征开始前,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创作初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民族纲领,民族政策逐渐提出来了,但是,这时照搬马,恩,列,斯的论述和受苏维埃俄国的民族工作实践很大,而且纲领性的论述较多,具体的政策还不多。1928年6月到7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决议案把“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主权”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十大政治口号之一。大会专门通过了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民族问题的解决议案》,明确得

提出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对于中国革命有重大意义。。1984年,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民族

区域自治法》是一部规范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内民族关系的基本法,它规定了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和怎样实行这种治。该法颁布以后,对我国的民族法制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这部法律基本上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很多条文,尤其是关于财政经济方面的条文己不适合新的市场经济要求,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发展的愿望也需要得到法律上的支持。因此,在历经8年的酝酿之后,2001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终于完成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并颁布实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是一个新时代新形态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最新成果。包括了民族的科学性,实践性,继承性,创新性。

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83700370.html, 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作者:孙强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18期 摘要:从19世纪40年代遭列强侵略开始,中华民族陷入不断沉沦的过程,同时也开启了争取独立解放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经过两个一百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梳理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历史进程,对于正视历史、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华民族;复兴;历史进程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华民族从沉沦到复兴的二百年。梳理这二百年的历史,可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成立后两个历史时期,每个时期约一百年,每百年又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共六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895年甲午战争 这一阶段,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断加重中华民族的灾难,中国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在抗击侵略的斗争中开始觉醒,在不同层面上开始探寻反抗御敌之术和自救救国之路。其一,官僚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精英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们研究外国史地,了解世界形势,总结失败教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也主张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提出了具有思想启蒙意义的维新改良思想。其二,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反抗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提出了绝对平均的社会理想和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建设方案,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中外统治势力的绞杀下失败。其三,地主阶级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主张把西方的物质文明纳入清王朝的轨道,提出“自强”、“求富”口 号,推行“洋务运动”。洋务派兴办近代军用工业、民用工矿企业、修铁路、办学堂、新式海陆军、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资本主义近代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是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一次尝试。但是,洋务运动的根本宗旨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在不改变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器物技能,最终没能实现强与富,甲午战败标志其破产。 二、第二阶段,从甲午战后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 甲午战后,列强争夺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接踵而至,中华民族面临被“瓜分豆剖”的危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继续沉沦。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道路上进行艰难探索。其一,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进行的戊戌维新运动,要求变革清王朝的政治制度,提出以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君主专制制度,救亡图存的落脚

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第三章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第一节民族的定义 关于什么是民族这个问题,从来就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例如:瑞士政治学家布伦奇里,他在1851年写的《普通国家法》一书中,就给民族下过这样一个定义: 他说:“民族者,民俗沿革所生之结果也。民族最要之特质有八:(一)其始也同属于一地;(二)其始也同一血统;(三)同其肢体形状;(四)同其语言;(五)同其文字;(六)同其宗教;(七)同其风俗;(八)同其生计,由这八种因素相结合,并传之子孙,久而久之,则成为民族”。布伦奇里的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八要素说”。梁启超先生非常赞成他的观点,并把它介绍到中国来。 在我国解放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定义,孙中山先生在他的《三民主义》一书中就说: “我们研究许多不相同的人种,所以能结合成各种相同民族的道理,自然不能不归功于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这五种力。这五种力,是天然进化而成的,不是用武力征服得来的”。孙中山先生的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五要素说。

解放后,我国使用的是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1913年,斯大林在考察欧洲各民族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综合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观点,给民族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他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指出: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四要素说”。它包含了三层含义:1、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而不是一有人类就有的;2、民族有四个基本特征,是四个特征的总和;3、民族是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影响很大,在上个世纪,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普遍采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解放后,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就是以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为指导,结合我国民族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的。当然,我国没有完全照搬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而只是以这个定义为指导。如回族、满族……。 2005年,中央在“12条”中指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

中华民族精神题库 全

第一章 1.1 1.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最高奖项授予了()。C、长江大学见义勇为大学生群体 2.杨叔子在华中科技大学针对理工科学生倡导()教育。D、文化素质 3.保护滇池生态环境的张正祥是一位()。A、农民 4.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获得表彰的都是中国人。()× 5.民族”一词是由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知识分子创造的。()√ 1.2 1.区分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的关键是:B、民族文化 2.根据《论法的精神》,爱斯基摩人性格与东南亚人性格不同,主要是受到()的支配C、气候 3.下面哪项不是民族精神的体现?()D、共同的语言特点 4.任何人类创造的文化都归属于某一个民族。()√ 5.赫尔德认为,民族的宗教、政体甚至民族的科学、艺术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 1.3 1.授课老师总结的理性化是以宣传()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革命。C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2.很多西方学者认为二十一世纪是()的世纪。D 中国 3.“9·11”事件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不同文明和文化的冲突。()√ 4.授课老师认为现代化的历史始于英国工业革命。()×

5.“文化围城”的概念是由()提出来的。B 欧阳康 1.4 1.西方现代化过程中思想的解放引发了工业革命。()√ 2.()与()构成了西方社会的文明体系。C 民主、法治 3.从现代化的角度看,郑和比哥伦布航海的时间早,意义也更大。()× 4.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会带来(),市场化会带来()。D 单一化、世俗化 5.欧洲宗教改革后的变化不包括()。A 人们更多地去教堂做礼拜 6.民主化必定带来极端的个人主义……× 1.5 1.下列哪项不是民主化过度发展带来的后果?()B 对公共服务的依赖 2.学者普遍认为,全球化的真正前提是()。C 信息的全球化 3.美国参议两会议员联合签名要求人民币升值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4.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正视中国的影响。()√ 5.东欧事变后,世界进入“一超多强”的格局,从经济上讲,“多强”通常是指()。 A 美国、欧盟、日本 1.6 1.世界上第一个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都出现在中国。()√ 2.亨廷顿预测二十一世纪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儒家文明将会扮演重要角色。()√

中华民族的起源

中华民族的起源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中华帝国和其它古文明帝国一样,从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区,不断的和其它的部落联合,融化和扩张,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帝国。当研究其它的古文明时,现代人一直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文字,以致难以了解自己的文明之始末,而现代的中国人却能读通几千年前的文字,了解中华祖先的文化。因为我们中华文明是世上唯一的统一和连续的文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当然有受到外族的侵入,中国也曾经被外族统治过,但是,不是我们要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文明,相反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不具侵略性,而博大精深的文明,所以,入侵者自己总是迅速的完全的被我们所同化,融合,使我中华文明更趋先进,更具活力。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的祖先吧。 自公元前三千至前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明初起的时代,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伏羲,女娲,神农。传说伏羲氏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致嫁娶,以丽皮为礼,创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而已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就约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确实应该是中华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娲是在伏羲氏以后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乐的开始,传说她练石以补天,聚芦灰以止滔水。神农氏(炎帝)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他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了五弦琴,开始蜡祭和市场。看来,至他开始,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农耕社会。『五帝』乃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姓姬(或云公孙),号轩辕氏、有熊氏,原居于西北,后迁徙至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一带。炎帝传为神农氏,姜姓,号烈山氏或厉山氏。时南方强悍的九黎族,在其首领蚩尤率领之下,和炎帝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北逃串,向黄帝求救,并结为联盟。黄帝

论述宗教在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论述宗教在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答: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宗教作为民族要素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在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宗教在民族共同体内部及各民族之间所发挥的作用,对于维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结构,对于巩固我们国家56个民族的政治统一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民族是在共同地域条件下形成的,建立在共同经济生活基础上的,使用共同语言的,具有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社会人群共同体。对于一个民族的生成来说,没有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域环境,没有共同的经济生活,就根本不会形成异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民族问题也就无从谈起。语言和文化要素则是民族共同体中的内在、精神方面的因素,它们虽然是在前两项要素的作用下生成的,但是一经形成,却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更为稳定,持续时间更为久远。从某种意义上说,某些外在的因素变化了,甚至消逝了,构成民族的内在因素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下去,成为某一民族的主要特征。在近、现代社会,民族的这一特点表现更为突出。世界各民族广泛、频繁地交流,地域的隔阂不复存在,经济生活融为一体,民族语言趋同甚至消逝,但宗教作为民族文化中最内核的成分,仍可以使一个民族维持自身的存在,西方的犹太人,中国的回族就是最为典型的例证。宗教这种文化意识形式,渗透在民族其他各个要素中间,对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及其巨大的作用。

1宗教所具有的神圣性、神秘性,使原始的民族成员必然地产生敬畏感和依赖之情,使这种人为的划分具有了一种超人间的意义和力量。 2宗教对于一个民族的经济生活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 3宗教作为民族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能不对民族的语言产生重大的影响。 4宗教作为民族文化中负载着价值观念的部分,往往起到原创性和激励性的作用,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指南。所以宗教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关联,可以说是一切文化的关联中最深刻、最全面、最复杂、甚至是最重要的一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宗教在民族形成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宗教本身也就成了民族文化中最具有特征,且最具有感情色彩的内容。所以在处理民族问题时必须对宗教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伤害民族宗教就是伤害民族情感。 2简述民族的含义及其形成 答:民族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民族形成亦称“民族起源”。指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产生的时间及其在产生前的发展过程,亦可指某个具体民族的起源与形成过程。民族并不是一有人类就有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人类最早的社会集团是原始群,

历史上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问题讨论述略

历史上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问题讨 论述略 陈克进 2012-05-07 14:26:39 来源:《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内容提要:20世纪后半叶,史学界本着民族平等的原则,就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展开讨论。80年代前讨论的重点是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包括其涵义、历代疆域、民族、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政权等相关问题;90年代后则转向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其凝聚力等问题上。 关键词: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 作者简介:陈克进(1938~),男,广东大埔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民族学、民族史教学和研究。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北京100081 20世纪上半叶,严格说来,学术界并未就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展开讨论。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广泛开展,人们才对它越来越重视。因而50年代初以来,学术界特别是从事中国古代史和民族史研究的同志,一直就如何正确处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展开讨论。50年代末60年代初和粉碎“四人帮”以后的十几年可以说是讨论的高潮。至20世纪最后的10年许,讨论的重点已放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其凝聚力等问题上。大家一致认为,在我们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无论是处理今天的民族关系,还是处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都必须坚持民族平等这条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但是,当具体运用这一原则去探讨错综复杂的古代民族关系时,

大家又多有意见分歧,各持一端。本文仅就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问题的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 范文澜、吕振羽、岑家梧、翁独健等学者认为,关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提法,是可以的。所谓“自古以来”的“古”,一般是指秦汉。秦汉以降,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变化,到了清代,我国的疆域和民族便确定下来。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由于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一直较高,起着主导的作用,但各个少数民族(包括已消失了的古代民族)也都为祖国的缔造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国今天辽阔的国土,一般说来,黄河流域的陕甘及中原地区是汉族最先开发的,而从长江流域到东南沿海,从东北、内蒙古、西北到西南、西藏,以及台湾和海南岛,最早的开发者则应属于已经消失或至今仍在发展的少数民族。他们不仅首先开发和统一了边疆地区,而且历史上空前的全国性大统一,恰恰就是分别由蒙古族和满族建立的王朝实现的。同时还应看到,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沿着几经分合的曲折道路向前发展的,既有一次比一次长久的统一局面,也几度出现过短暂的分裂割据或若干政权并立的时期,但是,由于各民族自古就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点,特别是逐渐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彼此互相依存、互相吸收,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而且,不论是分还是合,古代少数民族并不自外于中国,汉族建立的王朝也莫不把他们看作是中国的一部分。事理很显然,中国之所以成为历史悠久、延续不绝的伟大国家,这是构成中华民族的各族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成果。既然我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那么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就都是中国人;少数民族的历史,不管他们在历史上处于什么地位,也不论他们纳入汉族王朝统治范围之内或独立于中原王朝之外,都应该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易言之,历

民族的形成

民族的形成 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原始社会末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先后发生了两次社会大分工。分工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也带来了私有制、产品交换、阶级分化的出现。这一切加速了氏族制度的瓦解,为从部落发展成民族和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人类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发展有其序列,即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前四种人们共同体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虽然其程度有所区别),民族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从部落发展到民族,一般经过了从血缘部落到地域部落,再发展到民族的过程。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民族的过程即希腊人、罗马人、德意志人式的三种途径。 希腊人式:自然形成 罗马人式:内部暴力 德意志人式:外力征服 民族在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规律属于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过程表现为“同源异流”、“异源同流”等具体形式。 氏族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他们往往用一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本氏族的图腾标记。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甚至禁止与母方最远的旁系亲属婚配。 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重大事务由氏族成员组成的氏族会议决定。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 氏族是相信有共同祖先的一群人,一般具有共同的图腾。 胞族是氏族与部落的中间环节,由几个有共同祖先或者被认为有共同祖先的氏族组成,并且由几个胞族 组成部落。在传说中,胞族往往是由一个祖先氏族分裂而成的。 有些部落没有胞族这个中间环节,直接由氏族组成部落。 胞族作为中间环节,其内部凝聚力不如部落和氏族强,人们往往强调自己的氏族和部落而忽略胞族。 有的胞族成员部落之间可以相互通婚,有的则不可以。如古希腊的胞族内(氏族外)可以通婚,而在易洛魁的胞族里则不可以。 部落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形成于原始社会晚期(即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有以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部分部落还设最高首领。 宗族,人类学术语,一种社会单位,为了生存和安全的目的,由几个核心家庭(总人数一般不超过30~50人)松散地组成。宗族可以并入更大的称为部落(tribe)的社区,也可以由于部落性庆典、狩猎活动或战争而偶尔结合起来。指拥有共同祖先的人群集合,通常在同一聚居地,形成大的聚落,属于现代意义上模糊的族群概念。类似的用语还有“家族”,小范围内,有时“宗族”和“家族”互相混淆使用。一个宗族通常表现为一个姓氏,并构成的居住聚落;一个宗族可以包括很多家族。 部落联盟,原始社会后期形成的部落联合组织,通常由若干近亲或近邻部落组成,结成联盟的主要目的在于共同合作出征或自卫等军事行动。

《思想道德修养》第03章在线测试

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所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爱国主义 B、人道主义 C、科学主义 D、革命英雄主义 2、邓小平在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时曾深刻地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这里强调说明的是() A、人与人之间必须团结互助 B、艰苦奋斗是革命斗争的传家宝 C、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对立统一的 D、科学信念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 大动力 3、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所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爱国主义 B、人道主义 C、科学主义 D、革命英雄主义 4、当代中国,我们要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新时期爱国主义思想集中表现在() A、争取祖国统一 B、维护世界和平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5、“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说明() A、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危亡同每个公民的利益息息相关 B、加强和巩固国防是我国公民应尽的义务 C、国强则民富,祖国荣辱兴衰决定着公民的祸福安危 D、当国家尊严受侵犯时,每个公民都有义不容辞捍卫祖国的责任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当代中国,我们要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新时期爱国主义思想集中表现在() A、争取祖国统一 B、维护世界和平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内容体系(作业版)

第三题: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内容体系 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吸收中华历史文化营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新世纪阶段,民族理论仍在发展中。 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这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的民族理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探索形成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创新时期。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4年红军长征开始前,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创作初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民族纲领,民族政策逐渐提出来了,但是,这时照搬马,恩,列,斯的论述和受苏维埃俄国的民族工作实践很大,而且纲领性的论述较多,具体的政策还不多。1928年6月到7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决议案把“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主权”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十大政治口号之一。大会专门通过了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民族问题的解决议案》,明确得提出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对于中国革命有重大意

义。。1984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一部规范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内民族关系的基本法,它规定了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和怎样实行这种自治。该法颁布以后,对我国的民族法制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这部法律基本上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很多条文,尤其是关于财政经济方面的条文已不适合新的市场经济要求,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发展的愿望也需要得到法律上的支持。因此,在历经8年的酝酿之后,2001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终于完成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并颁布实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是一个新时代新形态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包括了民族的科学性,实践性,继承性,创新性。

中华民族精神包含的内容

中华民族精神包含的内容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有着博大精深的基本内涵和丰富内容。学者们民族精神的含义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了界定。广义上的界定着眼于与民族存在相对的整个民族意识,重在向人们描述事实,讲述民族精神的构成因素。这些学者认为,“民族精神就是一个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在心理、意识、观念、习俗、规范、制度等方面区别于其它民族的精神风貌、精神特征。” [8]“民族精神是来源于社会实践的一种重要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 [定义实质上是将民族精神的范围扩大到了整个思想层面,强调的是民族精神的构成因素,而不考虑这些因素的价值与意义,因此民族精神的含义必然相对宽泛。狭义上的界定则从民族精神的历史意义与积极作用着眼,重在对民族精神的构成因素以价值评判为标准进行再提取。如张岱年先生认为民族精神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精神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最高思想原则。[10]也有学者认为“民族精神是该民族的精神支柱,是该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核心。失去民族精神就必将失去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 [11](P366)此类定义强调的是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侧重于正面价值与积极意义的阐发,因此其含义的范围较窄。 多数学者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它与民族一样,有其历史、现在与未来,具有传统性、时代性的特点,因此,其内涵也可以分为传统精神、时代精神。 (一)从传统精神来看,作为历史的概念,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张岱年认为,中华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他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12](P73-74) 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首次学术讨论会开幕词中,郑群提到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东西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刚健奋进、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民贵君轻、天下为公”的民本思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的高贵品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浩然正气,以及兼容宽厚、世界大同的豁达胸怀,勤劳俭朴、实干力行、任重道远的民族风格,砥砺品学、上求下索的民族气质等等。[13] (P1) 肖君和认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有以下诸点: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本质的“生”,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中和”,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主体的“自强”、“重德”,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容的“刚”、“韧”、“稳”、“进”、“宽”、“厚”、“仁”、“义”,以及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特殊形态的爱国主义。[14](P90) (二)从时代精神来看,作为与时俱进的概念,民族精神能够适应现时代的民族生存与发展要求,它是时代文明内在、深层的精髓和内核,是在一个时代起主导作用的精湛思想、最高指导原则的时代精神。近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逐渐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人生主旨、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有着博大精深的基本内涵和丰富内容,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与时俱进、不断走向兴盛繁荣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一种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循的品格;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和灵魂;民族精神是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范畴。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不断、生生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连续进步、自强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承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让我们养成文明的习惯,以实际行动继承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做一个新世纪的合格中学生。 三亚一中为我们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老师为培养我们同学成才而兢兢业业,这里是我们成长的摇篮。作为三亚一中的学生,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热爱自己的学校。每一位同学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维护学校形象和荣誉;我们要真心实意地尊敬我们的老师;我们要自觉地保护校园的一草一木,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我们还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去热爱学校的每一位同学,让我们互爱互学,一起快乐健康成长!我们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努力拼搏,争取优异成绩,以此来报答学校,报答我们敬爱的老师!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存在忧患意识,首先要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掌

握过硬的本领。五个习惯和六种品质,是人格健全的基本要素,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认真学习和领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讲文明、懂礼貌,做一个合格的文明中学生,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四个习惯是: 一、文明习惯:在校园里行走要稳健,在楼里行走要慢步轻声,礼让右行。团结友爱,礼貌交谈,行为举止文明。 二、学习习惯:在日常上课,每一节课前充分预习,课上专心听讲,抓住重点。认真复习及时巩固,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利用课余博览群书,从中获取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三、卫生习惯:既要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养成讲究个人卫生的好习惯。更要注意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讲究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保护环境卫生。 四、生活习惯:按时休息,按时起床,不影响工作和学习。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更不要买路边无照商贩的小食品,以保证身体健康。对待吃穿用花钱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到俭省节约。 六种品质是:守法,诚信,竞争,合作,智慧,顽强。 “弘扬民族精神,不分你我。争做文明学生, 从我做起”。让民族精神成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美好音符。

梳理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四个节点

梳理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四个节点 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多元一体民族实体,其庞大的体量,广泛的空 间分布,文化上悠久的时间孕育,无不给人震撼和感动,其形成过程又是怎么 样呢?经历了哪些标志性步骤? 可以说,从远古时期到步入文明,中华民族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比较清晰 的步骤: 第一,华夏族团出现于3000年前,但多元文化区域 的形成距今已有8000年 华夏族团的形成,距离现在也不算太久远,大约3000多年。但是我们一般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在华夏作为一个族团出现之前,中华大地上已经广泛分布着各种大小 不同的群体集团,最后又逐渐形成了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两个重要的文化区,这些文化区距今已经有8000年到4000年的历史了。 从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这4000年的时间里,是多元一体的文化交融和汇集的一个漫长过程,也是一个起点。多元论和本土说已经被证实是比较 可信的民族起源的说法,因为中华大地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有7000处之多。如此看来,一元论自然站不住脚,而与民族起源之本土说对应的外来说, 也是不足为信的。 从多元到一体,在距今3000多年时,华夏族群开始形成,这便是汉族的前身。可见华夏族团的形成是经历4,5千年时间的文化交融汇集,逐步形成于黄河中 下游及长江下游区域的一个实体。 第二,汉族的形成:名称是怎么来的? 上面提到,华夏族团是汉族的前身,所谓汉族或者汉人,是本族与外族接触中,别人先这么叫,之后自己才这么叫的一个名称,是他称转为自称的过程。也就 是说,汉作为一个族名,是汉代中原的人,在和其他外族接触交融的时候,逐 渐产生的一个名称。华夏族从形成,然后又经过近2000多年的发展孕育,才形成汉族这个具体的实体。 也就是说,汉族作为华夏族团成熟发展的成果,成为多元一体格局的凝聚核心,其形成虽历时很长,但汉族这个名称不早于汉代,而汉人成为族称,则更晚一些,起于南北朝初期。

中华民族形成的三个阶段

1、中华民族发展的三个阶段? (民族起源与孕育)中华民族经历了古代的自在民族阶段、近代的自觉民族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发展新阶段。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1、2) 1.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是中国各民族在历史、文化、社会、共同利益 等多方面密切结合、密切交融的多民族共同体。 2.中华民族各成员具有共同的民族认同。 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多元一体的特点)?7、9 1.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中华民族这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 修改的多元统一体。 2.“一体”是指我国各民族已结合成酵素依存、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各民族的发展 相互关联、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形成了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民族复合体。“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多元”以“一体”为前提,是国家和民族统一条件下的“多元”,既有中华民族的同一性,又有各兄弟民族平等存在、各具特点的差异性。“一体”中饮食着“多元”,“多元”中又交融构成“一体”。 4、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1、2)核心是什么?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2.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5、中华民族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意义?(航天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结合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 民族精神的内涵。 2.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行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秀精神品质,反映 中华民族的利益和进步观念,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目标和请客的职责,同时也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是失去中华民族直躺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6、1.当代爱国主义主题(4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爱国主义主题。 2.为什么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14(~的重要意义16)(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必须弘扬61结合材料加些具体内容) 因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压动力。 3.青少年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14(如何做一个理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15) 作为青少年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必须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的独立和主权,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尊心,保持民族气节;必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改造公民应尽的义务。 7、1.当代爱国主义主题(44)增添了以什么为重点的新的时代内容? 内容:在全面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爱国主义又增添了以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点的新的时代内容。 2.呈现出哪些新时代特征?17(新时期爱国主义特征有哪些?16)

中华文化民族精神填空题

灿烂的中华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填空专练 1.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________、________的中华文化。 2.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之中。 3.中华文化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________和_________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中华传统美德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5.中华民族形成了以_________为核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_________。 6.民族文化的精髓是______;民族的根是________;民族的魂是_____ 7. _______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竭力量之源。 8.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共同谱写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篇章。 灿烂的中华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填空专练 1.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________、________的中华文化。 2.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之中。 3.中华文化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________和_________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中华传统美德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5.中华民族形成了以_________为核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_________。 6.民族文化的精髓是______;民族的根是________;民族的魂是_____ 7. _______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竭力量之源。 8.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共同谱写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篇章。

汉民族文化对楚辞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分析

汉民族文化对楚辞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分析 D工商082班施静 510832201 摘要:楚地西源东流、南下北承,接受四方百族文化洗礼和恩惠,楚辞便以博大的胸襟,开放的精神,兼容并蓄的态度,展现了中原四方、华夏蛮夷异彩纷呈的文化。因此,楚辞吸收汉民族文化的精髓,对其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介绍楚辞的形成与发展,楚辞形式层上与中原文化的渊源,楚辞内容层上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可以看出,汉民族文化对楚辞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楚辞汉文化形成发展影响 一、楚辞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晚期,楚国就有了中原地区很少见的冶铁业,近年在河南淅川县发掘的楚墓中,发现了一支玉柄铁匕首,更说明楚国冶铁业的进步。经济的高度发展给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楚国发达的经济,只是给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而某种艺术形式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生根于传统文化,并受着社会、时代的制约。文学艺术的发展规律起着重要而直接的作用。首先,发达而又独具特色的楚文化孕育着伟大的诗人,它是楚辞产生的土壤。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一样,在原始时代有着丰富多彩的神话。当中原地区的正统经典把古代遗留下来的美丽神话一概加以“历史化”时,地处南方的楚国仍然存在着许多瑰丽的神话;《汉书》就说,“楚人信巫鬼而重淫祀”。这样的风俗,在神话传说的保存和流传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楚辞《九歌》是经屈原加工过的楚国民间祭神的乐歌,其中就可以看出楚地的风俗是如何富有神话的意味和色彩。 “楚辞”产生之前,北方诸子散文达到了鼎盛期,楚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中原地区传统的和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与屈原和楚辞的产生也有密切关系。《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多方面描写了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艺术手法上,它大量运用比、兴,获得了显著的艺术效果。在南北文化的交流中,《诗经》给楚辞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借鉴,楚辞中的比兴手法和面向现实的精神,显然继承了《诗经》的传统。国、积极奔波,在统治者中寻找“知音”;而列国君主也

中华民族的起源

中华民族的起源 关于一个民族的起源,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谈及,历史的长河的源头有太多神秘的故事与传说,而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近代以来才有的民族学名称,泛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这个族体已存在数千年之久,其族称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大约在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 中华大地的缘故居民,分散于中国这片土地上,适应辽阔中华大地的不同 环境,创造不同经济与文化,比北京猿人、蓝田猿人早几十万年的元谋猿人的 考古遗存表明了人类起源和中华民族最早祖先的演化,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存都 说明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性。 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所表现出的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北部草原地带狩猎游牧民族的文化、黄河流域一带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河 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等各不相同的系统特征。中国辽阔的疆域是靠中华各族 人民共同开拓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在古代许多 王朝建立时的重大历史事件中,民族集团为建立新生的王朝作出了贡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民相互了解和依存关系的加深,进一步导致政治上的接近和结合,从而逐步为组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 家而奠定基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统一了战乱频仍的中国,第一次建立起多民 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给中华各民族进一步加强联系,创造了更为有利 的条件。 从总的趋势看,秦统一后的两千多年来,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统一约占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而且越到后期,分裂阶段的时间越短。中国历史上两千 多年来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对中华民族彼此接近、密切联系和互 相影响,乃至不少古代民族逐步融合,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 裂的矛盾和斗争始终是有少数民族参加的在历史上不少朝代,如五胡十六国、 北魏、辽、金、元、清,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它们或者统一了中国大部, 或者统一了全国,这就从政治上说明了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 中华民族从起源到发展记载下了无数精彩的篇章,凝聚而成的也就是我们古老而且优秀的中华文化,书写了一部精彩绝伦的历史史诗。无论是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还是历史长河里经历的点点滴滴。中华儿女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各个民族在分分合和之后最终走向了统一。 关于中华民族的起源还有很多神话传说。伏羲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相传他的母亲去雷泽郊游,在游玩途中发现了一个大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她将自己的脚踏在大脚印上,当下就觉得有种被蛇缠身的感觉,于 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这一怀孕就怀了十二年。后来就生下了一个 人首蛇身的孩子,这就是伏羲。还有神农氏,即炎帝,三皇五帝之一,远古传 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 龙颜

第一课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单元中华民族篇 第一课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识记中华民族的概念、构成要素、特点、形成的主客观条件 理解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点:对中华民族观的理解 教学难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 把民族团结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教学方法:老师讲解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课时安排:三课时 当前一再强调要把“四个认同”(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一、什么是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这在许多人看来,已经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什么值得思考的问题。或者认为可以很轻易地回答:它无非是对中国境内各民族的一个总称。 但人们可以反过来提出一个问题:世界上存在着不少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它的成员彼此可以承认是同一国家的国民,却未必在民族上认同有一个共同的总称、如:以往的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都是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但曾几何时便土崩瓦解,它的国民从来不把自己都称为罗马民族或奥斯曼民族。拿近现代来说,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的国民,当时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非等地区的居民,但他们也从没有把自己称为不列颠民族;就是社会主义的苏联,它的国民依然把自己称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哈萨克人、格鲁吉亚人等等,没有出现苏维埃民族之类的总称: 可见,中华民族这个被大家认同的总称,并不是同一国家的各族人民当然拥有的名称,更不是某个人所能任意制造出来或宣传而成的名词,而有着深厚的客观依据.是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并且有三大印记: 铲形门齿、青斑、内眥褶(zi、zhe)。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近日研究发现,在炎黄子孙身上有三项区别於世界其他民族的特有的生理印记。

简述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简述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发表时间:2012-03-31T15:21:07.843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1月(上)供稿作者:赵林安 [导读]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赵林安 (洛阳市回民中学河南洛阳 471000)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相比较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有着很多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了解和把握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解释中国近代的历史现象有很重要的帮助,本文简要论述一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一、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中国还是完整意义上的封建社会,虽然受商品经济的影响,自然经济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有某种解体的迹象,但是就中国整个社会经济基础而言,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的统治地位。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和清政府当局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取得的侵略特权,疯狂的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我们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大大加快。其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以个体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手工业生产,规模小、技术低下。他们在发展生产、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等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之下显得束手无力,这可以说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原因。 2.近代工业的出现。在中国近代存在的近代工业有: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家开始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华开办的工厂越来越多,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为维护封建统治,标榜“自强”、“求富”,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样我们中国出现了近代的官办企业。之后,在外国在华资本主义企业和洋务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我们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在东南沿海地区出现。 二、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1.产生: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于19世纪七十年代前后产生。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向全球的侵略扩张。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助长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它们纷纷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筑路权,开采矿山和竞相建厂。列强在资本输出的同时,商品输出仍在扩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甲午战争的惨败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支付巨额赔款,不得不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于是民间出现了办厂的热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3.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宽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相对减少,他们的工业也因战争需要而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不仅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让出了部分中国国内市场,也为中国民族工业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条件,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4.曲折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推出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民族工业得到国民政府的支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很快实现了全国的基本统一,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再加上民族资产阶级的努力,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民族工业出现较快发展。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本的经济掠夺和国民政府即官僚资本的压制,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5.日趋萎缩:解放战争期间,美国加紧对华侵略,国民政府出卖国家利益。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层出不穷,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这些因素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征 1.企业的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的道路独特,它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而是在列强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因此,它不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 2.产业结构:基本上是轻工业(如纺织业、面粉业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本身又不能生产机器,只能从投资少、周转快和获利多的轻工业开始。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3.地区分布: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大城市。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这些城市多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据点,自然经济较早解体,同时这些地区便于利用外来技术,引进机器,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这种畸形布局反映了中国的半殖民地性质。 4.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业设备基本靠进口,技术大多依赖国外,经营管理落后。 5.企业产生全过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深受其压迫,因而发展缓慢。这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依赖又有矛盾的复杂关系。这正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