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课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课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单元中华民族篇

第一课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识记中华民族的概念、构成要素、特点、形成的主客观条件

理解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点:对中华民族观的理解

教学难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

把民族团结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教学方法:老师讲解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课时安排:三课时

当前一再强调要把“四个认同”(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一、什么是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这在许多人看来,已经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什么值得思考的问题。或者认为可以很轻易地回答:它无非是对中国境内各民族的一个总称。

但人们可以反过来提出一个问题:世界上存在着不少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它的成员彼此可以承认是同一国家的国民,却未必在民族上认同有一个共同的总称、如:以往的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都是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但曾几何时便土崩瓦解,它的国民从来不把自己都称为罗马民族或奥斯曼民族。拿近现代来说,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的国民,当时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非等地区的居民,但他们也从没有把自己称为不列颠民族;就是社会主义的苏联,它的国民依然把自己称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哈萨克人、格鲁吉亚人等等,没有出现苏维埃民族之类的总称:

可见,中华民族这个被大家认同的总称,并不是同一国家的各族人民当然拥有的名称,更不是某个人所能任意制造出来或宣传而成的名词,而有着深厚的客观依据.是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并且有三大印记: 铲形门齿、青斑、内眥褶(zi、zhe)。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近日研究发现,在炎黄子孙身上有三项区别於世界其他民族的特有的生理印记。

一是铲形门齿。上颌两颗中门齿的两边缘翻卷成棱,中间低凹,像一把铲子。中国绝大多数人是这种门齿,而白种人有这种门齿的只占8.4%,黑人只占11.6%。

二是青斑。新生婴儿的尾部或其他部位常有淡灰色或青灰色的斑块。中国新生婴儿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新生婴儿,几乎都有这种特征,一般一二岁时褪去。而白种人和黑种人的新生婴儿都没有这一特征。

三是内眥褶(zi、zhe)。在眼的内角处,由上眼睑微微下伸,遮掩泪阜而呈一小小皮褶,旧名“蒙古褶”。中国大部分人有这种褶,而外国人却无此褶。

人类学家判断,这三项印记,是由炎黄祖先遗传而来的,其中铲形门齿可追踪到旧石器时代的远祖。

(一)构成民族的两个要素

要谈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自然先要简单地说一下什么是民族。

什么是民族?前人提出过许多不同的定义,彼此不尽相同这里不准备讨论民族的定义,只想说,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能称为同一民族,一般需要具有两个要素:

第一,它是历史的产物。是某个人群由于长时期地生活在同一地域或环境中,建立起密不可分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共同的心理状态、风俗习尚以至语言文字,从而产生有别于其他人群的一种特殊关系。如果缺少这个前提.即便是同一国家的国民.也不能称为一个民族。

第二,这个人群的成员之间,经过长期的相互沟通和密切交往,形成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包括对过去的共同回忆、今天的共同利益和未来的共同命运。否则,它只是一个散漫的人群,很难说已成为一个自觉的完全意义上的民族。

血缘关系,看来不能构成民族的要素。民族并不等同于种族。血缘在民族构成中有一定的影响,但远不能起决定作用,事实上也几乎没有只由同一血缘组成的民族。倒可以说,民族一般是在人类从蒙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主要以血缘为纽带来联结的氏族社会解体后一步一步形成的。

民族,也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产物。否则,汉民族的形成等都无法说明了。

大家知道,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中部。经过民族识别,现今的中华民族共包括汉族和其他55个少数民族。除此之外,也有数个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确定的未识别民族,包括土生葡人、夏尔巴人以及中国犹太人等。炎黄子孙谓之百姓,蚩尤后裔称之黎民,合称为黎民百姓。是中华民族形成的最早主体。经过数千年的繁衍发展与融合,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总之,中华民族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所有民族及海外华人的统称。

(二)中华民族概念

“中华”原意与中国相通,又与华夏相系。《唐律疏议》:“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章炳麟(1869-1936,又名章太炎)认为:“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这里强调中华一词乃区别文化高下之族的含义。

中国这一概念在我国古代早就使用。它在历史上有其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因年代久远,含义多变,使用互不相同,有时指国中、京师、王都,或华夏、诸夏、中华以至赤县、神州等义,及至清代,则京都到边裔各地均在其中。

中华民族虽然有民族之名,但在概念上与国族较为接近,如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于民族主义第六讲中提到的“结成了国族团体”。若以中华民族为中国境内各民族的统称,以国家所界定的56个民族而论,有的是黄种人有的是白种人,他们在宗教、语言、文化、习俗与传统皆不尽相同,若以“民族”来理解甚不合理。此外,于中华民国宪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民的范围已经包含所有国境内的各民族,在意思上其实就是等于本国民族,在性质上偏国族而非族群。但在中国人的民族性质诠释上,孙中山提倡把汉、满、蒙、回、藏五族,归成一个中华民族,并组成一个民族国家。亦有学界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民族国家的称谓,乃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族、与国家三种认同的合为一体。例如芮逸夫曾诠释孙中山之说,将中华国族、中华民族和中华国家三个称谓,说是“三位一体”。因此,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而又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或者叫稳固的共同体。//费孝通先生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换言之,中华民族并非传统中国里的民族,而是中国建立了现代主权国家后,经由“自觉”所“创造”出来的国族团体。

他还认为,在过去的三千年中,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他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关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成为中华民族。

把中华民族称为“多元一体,被学者们普遍认可。放眼世界,这种现象如果不说是独特的,至少也是罕见的。

近来,一些台独分子提出荒诞的"台湾民族"之说,他们说,台湾民族是由台湾"四大族群"共约2300万人组建起来的。这四大族群是: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50多年前由大陆迁来)与原住民。一个民族的形成,首先是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其次是有共同的文化传承,这是最普通的常识。台湾的四大族群之中,除了原住民外,其余三大族群都是三四百年以来从大陆迁到台湾去的,迁移经过,斑斑可考,绝大多数人都能拿出自己的家谱,指出自己的原籍。他们当然都是汉族,他们带到台湾去的也就是汉文化,中华文化,哪有什么台湾民族之可言。台湾的"原住民"40万人,其祖先也都来自大陆东南沿海地区,都是古越人的后裔,是从6000年前到5000年前陆续迁入台湾的。他们虽然不是汉族(6000年前哪有什么汉族?),却是古越人(即百越集团)的后裔,当然也属于中华民族。台湾著名民族学家阮昌锐教授在《台湾土著族的社会与文化》一书中也说: "大体上,我们或许可说,今居于山区的泰雅族、布农族等是早期迁入者,其文化较近大陆系,大约在六千五百年前到四千五百年间自大陆迁入,可能与绳纹陶和龙山形成期有关。所以,无论是自中国大陆直接来台或由大陆而南洋再由南洋而台湾,台湾山胞之祖居地仍是中国大陆。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确定;台湾山胞是中华民族的一支。" 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分子都好像是魔术师,居然敢变这样的戏法,在人们一眨眼之间,把庞然大物的中华民族变成了一阵青烟,不见了。却推出来一个七拼八凑不伦不类的"台湾民族"来。可是戏法很快地就被揭穿,他们当不了"台湾民族"的始祖,却成了中华民族的不肖子孙。

二、中华民族形成的主客观条件

中华民族能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着它特定的主客观条件。

先谈它的客观条件。

看一看中国的地形图就会发现:中国的土地自然地形成同周围相区隔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单位。它的北面是人烟稀少的沙漠、戈壁滩;西面和南边有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等崇山峻岭;东面是大海。在它的中间,却有一片广阔的空间;青藏高原的青海地区是三江之源。黄河、长江两大河流发源于青海,横贯中国大陆的东西,奔流入海。长江和黄河又都有无数支流。拿长江来说,进入四川后有岷江,重庆有嘉陵江,湖北有汉水,湖南有湘、沅、资、澧(li),江西有赣江。秦始皇开灵渠,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连接起来。汉以来同新疆交往的河西走廊,当年有党河和疏勒河两条大河,源自祁连山的雪水(现在已近干涸)。几条大河和它们的无数支流,形成密集的网状结构。

历来有水就有生命,就会有农业.有村落、城镇。古代人们交往的最便捷通道就是河流。中国的这种地理条件,特别是密如蛛网的众多河流,使它既在外部同周围相区隔,而在内部各个地区间又便于长时期地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使得相互融合成为十分自然的事情。

同古代四大文明的其他三个地区相比较,可以看到:埃及主要靠一条尼罗河,两侧是沙漠.没有大的支流:巴比伦也只有个两河流域,但规模比长江和黄河小得多,四周又没有大的屏障。很难阻挡其他力量进入和破坏;印度的恒河和印度河都在北部,并且向着相反的方向流去。它们都缺少中国这样的环境条件。这也许是它们以后发展道路不同的一个原因。

再看主观方面的因素。

中国的历史上尽管也存在着民族冲突和民族压迫,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强调整体、综合、和谐,而又尊重事物的多样性,一直有着“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和而不同”这些理念.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中国的各族人民之间经历了千百年的经济文化交流,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难解的特殊关系。长城的关口不只是战场,更多的是“茶马互市”之类的集市贸易场所。中原王朝和各族间常见的“和亲”,如:王昭君、文成公主之类,不只是婚姻关系,也是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

中国民族关系的这种特点,可以举出一个明显的例子来说明:清朝政府是由少数满族贵族统治的,对国内各民族,包括人口最众多的汉族实行民族压迫。但是,满族入关后两百多年间,经济文化以至风俗习尚已经变得和汉族没有太大差别。辛亥革命准备时期起过最大鼓

动作用的口号是“反满”。但革命起来后,除极少几个地方有少量满族人员被杀害外,没有出现如今世界上不少地方出现的那种种族仇杀的状况,更没有“种族灭绝”现象的出现,而是很快提出了“五族共和”的口号,这同中国的历史传统有很大的关联。

这样比较一下就可以知道:从罗马帝国到大英帝国,靠短时期的武力征服,而不是靠长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以至自然融合,很难成为稳定的共同体,更谈不上民族的认同了。而中华民族这个总称所以能为中国各族人民以至海外的中华儿女所认同,正因为它们具有前面所说的那些条件。

三、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演进

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大体上有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几千年来历史的演进,后一阶段是在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者的共同斗争中形成了自觉的认识。其实,占中华民族人口最大多数的汉族,所以能绵延不绝,成为当今世界上人数居第一位的最大民族,也是由许多原来并不相同的民族或部族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后融合而成的。

从先秦说起。夏、商、周三代,从地下发掘的考古材料来看,大概并不是同一部族前后相续的三个朝代,而是原来并不相同的三个部族交替取得中原支配权而又相互融合的结果。夏原来在河南的中、西部和山西的西南部。商代从考古发掘材料来看,似乎是从今河北中部南下,进入河南,取夏而代之的。它的文化,主要是对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周灭商以前,在今陕西的扶风、岐山一带,并且受商文化影响很深;灭商后,才把首都迁到丰、镐。夏、商、周三代前后相承的结果,也逐渐形成一个总称,叫做“华夏”。

东周以后,汉族正是由许多未必出自同一血缘的许多族种融合而成。这种民族大融合,规模最大、最重要的有两次,时间都长达几百年:一次是春秋战国,一次是魏晋南北朝。同它们相对应,前一次,经过秦的统一,接着便出现汉代的大帝国;后一次,经过隋的统一,接着便出现唐代的大帝国。中国历史上所说的汉唐盛世也好,“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也好,都是民族大融合的结果。“汉族”、“唐人”的名称,也是这样来的。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一次民族大融合呢?大家知道,周以前,在中原的主体部分称为“华夏”,或者叫“诸夏”,那时并没有“汉族”这个名称;在它的四周有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部族(这是笼统的称呼)。那时候,齐、鲁统辖的地区,就是“东夷”所在(新石器时代这个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发展水平并不在中原地区时间相近的仰韶文化

之下),春秋五霸中最早称霸的就是齐;楚、吴、越地区的居民几乎都是“南蛮”,所以楚又被称为“荆楚”,它的地域是战国七雄中最大的;秦的兴起,包容了“西戎”的不少部族,以后的力量最强,统一了中国;“北狄”的范围很广,主体留在北方,未必都被融合,但它有一部分进入中原北部,如中山就是“北狄”之国,赵并中山,也把它融合进去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也是吸纳了“北狄”的文化。没有这样全国规模的民族大融合,不会出现兴盛的汉朝,也不会有汉族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是大家所熟悉的。五胡是指匈奴(一部分)、鲜卑、羯(jie)、氐(di)、羌。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考证:唐朝开国的李渊、李世民的世系,并不出自原来的汉人,而是胡人。安禄山也是胡人。西域文化对中原的影响更为众所周知,像胡琴、胡椒、胡笳十八拍等名词都留传下来,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没有那次全国范围的民族大融合,也就不会有强盛的唐朝,不会有至今在海外流行的“唐人”的名称。

我在一篇文章上看到了绘制的一张有关中国人基因状况的图表,最初很使我感到意外?它表明:中国北方汉族同北方少数民族基因相近的程度超过了中国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相近的程度;同样,中国南方汉族同南方少数民族墓因相近的程度超过了它同北方汉族相近的程度。这说明:不仅汉族是由许多原来不同的民族融合而成,而且汉族同各少数民族也在历史的长期密切交往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血缘在构成不同的民族中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在汉、唐以后,元朝和清朝都以少数民族为中国的统治者。元朝统治者在国内实行严厉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不重视民族团结问题,所以,他们的统治不到一百年。但它也有重要的建树,西藏就是在元朝正式列入中国版图的。

清朝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着巨大的功绩。正是它,奠定了中国的疆域。当我们说外国侵略者从中国割去哪些领土时,不是以汉、唐或元、明的疆域来比较,而是就清朝的版图来说的。

清朝的最高统治者由满族构成。尽管满族享有种种特权,对其他民族曾进行过残酷的镇压,但总体来说,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民族团结问题。康熙、乾隆对汉文化的极端重视为大家所熟知。中国历代几乎都修筑长城,来抵御北方民族的入侵,包括少数民族建立的金朝也是如此。康熙皇帝却说他不修长城,而在关外的承德修了个避暑山庄。康熙晚年和乾隆每年

都有五个月住在那里,并邀少数民族的王公也去那里住,一起在附近的木兰围场打猎。这一面是显示国威,一面又是联络感情。西藏的达赖五世去见过顺治皇帝,班禅额尔德尼也到承德住过。达赖、班禅转世要经过金瓶掣签制度的建立,驻藏大臣的设置,都是乾隆朝的事情。

我们祖先对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贡献还表现在:当西方列强在“地理大发现”后走遍世界掠夺殖民地时,他们在非洲、美洲、印度等地,都是先在沿海某个口岸站住脚,然后利用当地小邦林立的弱点,各个击破,最后把它逐步并吞为自己的殖民地。他们也来到中国,如葡萄牙人到澳门,西班牙人到过基隆、淡水,荷兰人曾占领台湾三十八年,英国人也早来中国沿海试探过。但他们面对的中国不是那种小邦林立的局面,而是一个统一的大国,难以故伎重演。中国没有被列强分割,沦为他们的殖民地,回想起来,我们不能不感谢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这笔丰厚的遗产。

四、以“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中华民族”观

从古老的传说和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东亚大陆上一直是许多族群生息繁衍的土地。在这些族群中,既有文化发展较快的“华夏”族群,也有四周相对发展较慢的“蛮夷狄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民族识别、分野方面最为核心的观念即是“夷夏之辨”。而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夷夏之辨”的核心并不是体现于体质、语言等方面的差别,而主要是指在以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为核心的“文化”方面的差别。美国学者费正清曾写道,“毫无疑问,这种认为孔盂之道放之四海皆准的思想,意味着中国的文化(生活方式)是比民族主义更为基本的东西。……一个人只要他熟习经书并能照此办理,他的肤色和语言是无关紧要的”(费正清,1987:73—74).

有的学者指出,“在儒家思想中,‘华’与‘夷’主要

是一个文化、礼仪上的分野而不是种族、民族上的界限.……所谓中国有恶则退为夷狄,夷狄有善则进为中国.……华夷之辨并不含有种族或民族上的排他性,而是对一个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认识和区分”(张磊、孔庆榕,1999:285)。

因此,凡是接受了中原文化的族群,就被视为“华夏”,而仍然没有接受中原文化的族群,就被视为“夷狄”.中原王朝在区分属民时,常用的范围是“化内”和“化外”。所谓“化”在这里指的是汉文化的“教化”,凡是接受“教化”的就被认同是“天子”的臣民。“化外之民”则是需要教育开化的生番。也正因为如此,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国家,中国这个国家不

同于近代任何其他的“民族--国家",而“是一个以文化而非种族为华夷区别的独立发展的政治文化体,有者称之为‘文明体国家’。它有一独特的文明秩序”。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认为“化内”和“化外”可以相互转换,也就是常说的“有教无类”,这里既体现出了辩证的思维精神,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

对其他文化的宽容态度.从中国历史上看,儒家、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犹太

教、萨满教、袄(ao)教等以及各类民间宗教信仰(如对关公、土地、城隍、龙王、妈祖及各行业的保护神的崇信)都可以在中华文化圈内长期相互和平共处,体现出了中华文化(汉文化)罕见的开放程度与极大的包容力。

由于中原地区的“教化”也是中国各族群之间长期文化交流与融合而形成的结果,所以形成的“认同”核心是“文化”而不是体质特征。中原王朝的皇帝、学者和民众把已经接受了中原文化的族群看作是“化内”,对他们采取一种比较平等的态度’,对那些仍处在“化外”的族群虽然采取歧视态度,但是这种歧视的基础是“文化优越感”而不是“种族优越感”.所以在这个优越感当中,实质上仍然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辩证的观点,即是始终承认“化外”可以通过接受中原的“教化”而转化为“化内”。在这种“有教无类”的族群观基础上,中国文化传统认为中原王朝的使命就是通过“教化”而不是武力使“生番”成为“熟番”,成为“天朝臣民”,并最终实现理想中的“世界大同”.在如何推行“教化”的基本理念和手段上,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始终有“王道”(文化)和“霸道”(武化)之别,而且中国传统中的主要观点一直是褒“王道”和贬“霸道”的,主张主要靠文化的力量去实现周边族群对中原王朝的认同并融人中原文化共同体。

由于位于中原的“天朝”有责任施“教化”于边远地区的“蛮夷狄戎”,所以中国传统观念不但没有把已经“归化”的各族群排斥在“中华”之外,而且实质上把尚未“归化”的族群也没有完全排斥在“天下”这个一体化的政治格局之外,体现了中原皇朝的皇帝(“天子”)的职责包括了治理中原本土和数化四方蛮夷(本土与四方共同构成“天下”)这两层内容的政治格局观念。所以一方面强调“华夷之辨”,另一方面又强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的“天下”观。正因为在基本观念上认为四周“蛮夷”同属一个“天下”且具有可被“教化”这样一个前提,儒家传统思想提出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

观念(《论语,颜渊》)。这一观念明确地演化了各族群之间在种族、语言、宗教、习俗等各方面的差异,强调不同的人类群体在基本的伦理和互动规则方面存在着重要的共性并能够和睦

共处.在与中原汉人的交往中,周边的族群受到这一文

化传统的影响,也逐步接受了这种把“文化”视为族群差异的核心内容的观念,把族群仅仅视为代表不同文化的群体,并在一定程度上崇敬和学习中原文化。

简而言之,尽管在任何年代和任何国家,民族或族群问题都必然带有政治性,但在中国传统的民族观念中,在观念上和实际交往中是被努力地“文化化”了。而“文化化”也正是中华各民族得以凝聚、融合的思想法宝。

正因为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将民族差异主要作为“文化差异”来看待,从而得以实施“化夷为夏”的策略,最终形成了以中原汉人为凝聚核心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国处理四周少数族群的传统方法是以“文化软化为本,政治整合为辅”,是推祟“王道”、贬低“霸道”的,并且推行了一系列相应的制度.由于在近代面临帝国王义的侵略威胁,清政府才加强了对于周边少数族群的政治整合。

在几千年中国各兄弟民族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各民族与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人员交往与融合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在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方面,各民族所具有的“政治性一文化性”特征的组合结构也很不相同。在中国历史传统中,根据各少敷族群与中原汉族的交流和融合程度,中原王朝对于各个族群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政策:如对于偏远边疆的大族群(如藏族).实行一定程度的“自治”的政策.对于西南地区分散居住的各族群,实行“羁縻州”和族群首领世袭的土司制度;而对于各族杂居、与汉族融合程度较高的族群,基本上与汉族一视同仁,不做特殊区分.所以不顾中国各民族现实状况的客观多样性、民族关系发展进程的多样性而在民族问题上采取统一模式及全国“一刀切”的制度政策,与中国的实际国情之间是存在距离的。

五、中华民族自觉意识的形成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稳定共同体,是进入近代,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的事情。

外国列强对中国的疯狂侵略,激起中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的反抗。甲午战争爆发的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中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这个响亮口号,打动了无数中华儿

女的心。甲午战败的1895年,严复写了《救亡抉论》,第一次点出“救亡”那个直到抗日战争前中国人共同面对的主题。正是这种共同的命运,把中国的各兄弟民族更紧密联结成一体。

正式使用“中华民族”这个名称,最早大概是梁启超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他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惟齐。”以后,他在1905年初所写的《历史上小国民族之观察》中,七次使用“中华民族”这个名称:杨度1907年5月所写的《金铁主义说》中,更系统地论述了为什么要称为“中华民族”的理由。

“中华民族”这个名称被广泛地使用,是在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以后。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宣言书》中,写道:“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五族共和”成为传诵一时的口号。这年三月,黄兴等发起成立“中华民国民族大同会”,不久就改名为“中华民族大同会”。

这以后,日本加紧侵略中国,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武力强占中国的东北。他们是把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的,并不区别你是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等。东北各族人民面对的是共同的命运,而且单靠哪一个民族都不足以抵抗日本的侵略、当时流行的《流亡三部曲》歌曲中唱道:“分什么你的我的,敌人打来,炮毁枪伤,到头来都是一样。”正是日本侵略者这个反面教员,大大增强了中国各族人民不分你我的“中华民族”的认同感。1935年,日本侵略者又制造“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企图把华北从中国分割出去,激起了“一二九”运动的爱国救亡运动高潮。在这一年诞生的《义勇军进行曲》发出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呼声:这首歌唱遍了海内外有中华儿女存在的各个角落,抒发了人们的共同感情。

全面抗战爆发后,更增强了中华民族这种凝聚力和认同感。1937年8月月,巴金在上海出版的文学刊物《呐喊》上发表的《一点感想》中写道:“一个人的生命是容易毁灭的,群体的生命就会永生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群休的生命上,换句话说,把个人的生命连系在全民族(再进—步则是全人类)的生命上面,民族—日存在,个人也不会灭亡。”

从这样简单的历史回顾中不难看到:中华民族所以能成为这样一个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公认的稳定的民族共同体,不是任何个人的意志所能左右的,也不仅有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而是在千百年历史中形成的,因此也必将长期地存在。谁也无法人为地把它取消。

总之,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肉相连的共同体,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疆域,共同发展了灿烂中华文化,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慢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结成了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板书设计:第一单元中华民族篇

第一课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一、什么是中华民族

二、中华民族形成的主客观条件

三、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演进

四、以“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中华民族”观

五、中华民族自觉意识的形成

作业布置:课后习题

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25108250.html, 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作者:孙强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18期 摘要:从19世纪40年代遭列强侵略开始,中华民族陷入不断沉沦的过程,同时也开启了争取独立解放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经过两个一百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梳理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历史进程,对于正视历史、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华民族;复兴;历史进程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华民族从沉沦到复兴的二百年。梳理这二百年的历史,可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成立后两个历史时期,每个时期约一百年,每百年又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共六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895年甲午战争 这一阶段,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断加重中华民族的灾难,中国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在抗击侵略的斗争中开始觉醒,在不同层面上开始探寻反抗御敌之术和自救救国之路。其一,官僚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精英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们研究外国史地,了解世界形势,总结失败教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也主张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提出了具有思想启蒙意义的维新改良思想。其二,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反抗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提出了绝对平均的社会理想和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建设方案,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中外统治势力的绞杀下失败。其三,地主阶级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主张把西方的物质文明纳入清王朝的轨道,提出“自强”、“求富”口 号,推行“洋务运动”。洋务派兴办近代军用工业、民用工矿企业、修铁路、办学堂、新式海陆军、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资本主义近代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是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一次尝试。但是,洋务运动的根本宗旨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在不改变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器物技能,最终没能实现强与富,甲午战败标志其破产。 二、第二阶段,从甲午战后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 甲午战后,列强争夺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接踵而至,中华民族面临被“瓜分豆剖”的危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继续沉沦。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道路上进行艰难探索。其一,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进行的戊戌维新运动,要求变革清王朝的政治制度,提出以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君主专制制度,救亡图存的落脚

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三单元 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1 伟大的先人》教案_2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一课 伟大的先人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先人和灿烂文化,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民族自豪感。 2.感受伟大先人非凡的品质,奋发向上,树立远大志向。 3.通过查找资料,学会搜集、分析和整理资料的方法。教学重难点了解伟大先人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准备 1.教师自制课件,剪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部分录像。 2.学生查阅伟大先人资料,在教师帮助下制作录像《生活中的孔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伟大先人名字我知道” 1.上课,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实话实说的现场采访。谁愿意接受老师的采访?你的手举得最高,你来。 请问,你追星吗?简单说一说你追星的表现。 哦,你追星,追捧的的是周杰伦,收集了他的许多唱片。 你呢,你的偶像是刘翔,他的比赛每场都看。 2、通过小采访,我发现这两位同学崇拜、追捧的都是现代的文艺、体育明星,其实,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星级”人物,谁能说说这些历史人物当中,你最崇拜谁? 哦,你崇拜张衡,因为他发明了地动仪。你崇拜李时珍,因为他写了著名的《本草纲目》,你崇拜孔子,因为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噢,你还知道孔子东游讲学。还有谁崇拜孔子?这么多同学都崇拜孔子,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走近伟大的先人。(板书课题——伟大的先人) 二、走近孔子 1、交流资料:通过课前准备,相信大家对孔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搜集到的资料。 A、1号,你给大家带来的是文字资料,通过你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孔子的

生平及其理论思想对后人的影响。你说的很有条理。(出示课件) B、哎,(惊喜)你去过孔子的故乡曲阜,你想请大家一起欣赏你带来的照片对吗?(课件曲阜、孔府孔庙孔林、祭孔仪式等)非常感谢!我们一起来看看,看了这些资料,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了孔子的故乡,及后人对孔子的敬仰。有条件的话老师建议你们多走出去看一看。 C、这位同学给我们带来了《孔子拜师》的小故事,哦,在三年级就学过了!温故而知新,再次听这个故事,你是不是对孔子有了更深的了解呢?对,孔子还是一个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人。(板书:谦虚好学)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块儿小故事,想看吗? D、你还知道《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许多言行,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能说说这句话具体是什么意思吗?对,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你的理解非常正确。你知道吗?后面还有一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谁能试着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好,你说)对,告诉我们不能盲目的向别人学习,要选择他好的方面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要对照自己改正缺点。圣人的话不仅告诉我们怎么学习,还告诉了老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老师就是这样根据大家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的。 《论语》中还有很多名言,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请看大屏幕,谁来说说你对这几句名言的理解?你来,你来。请大家对照你的理解,小组讨论判断下面的做法对不对?谁来说一下?你来,哦,第一幅图是错误的,司机不让乘客在车上吐痰,结果乘客向外吐都吐到别人身上了,难道他不懂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你们同意吗?(点头)第二幅,你来,正确,我们都要学会不耻下问。 2、是啊,通过交流,我们更加感受到孔子的思想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令人不禁对孔子更多了一份亲近。 3、同学们知道吗?孔子影响的不仅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如今他的思想还远播到世界各地,请看老师为大家带来的资料。(课件)这位同学听讲特别认真,你来读一读。 资料一十大名人之首 交流:声音很响亮,请坐。同学们看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竖起大拇指)

中华民族精神题库 全

第一章 1.1 1.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最高奖项授予了()。C、长江大学见义勇为大学生群体 2.杨叔子在华中科技大学针对理工科学生倡导()教育。D、文化素质 3.保护滇池生态环境的张正祥是一位()。A、农民 4.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获得表彰的都是中国人。()× 5.民族”一词是由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知识分子创造的。()√ 1.2 1.区分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的关键是:B、民族文化 2.根据《论法的精神》,爱斯基摩人性格与东南亚人性格不同,主要是受到()的支配C、气候 3.下面哪项不是民族精神的体现?()D、共同的语言特点 4.任何人类创造的文化都归属于某一个民族。()√ 5.赫尔德认为,民族的宗教、政体甚至民族的科学、艺术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 1.3 1.授课老师总结的理性化是以宣传()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革命。C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2.很多西方学者认为二十一世纪是()的世纪。D 中国 3.“9·11”事件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不同文明和文化的冲突。()√ 4.授课老师认为现代化的历史始于英国工业革命。()×

5.“文化围城”的概念是由()提出来的。B 欧阳康 1.4 1.西方现代化过程中思想的解放引发了工业革命。()√ 2.()与()构成了西方社会的文明体系。C 民主、法治 3.从现代化的角度看,郑和比哥伦布航海的时间早,意义也更大。()× 4.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会带来(),市场化会带来()。D 单一化、世俗化 5.欧洲宗教改革后的变化不包括()。A 人们更多地去教堂做礼拜 6.民主化必定带来极端的个人主义……× 1.5 1.下列哪项不是民主化过度发展带来的后果?()B 对公共服务的依赖 2.学者普遍认为,全球化的真正前提是()。C 信息的全球化 3.美国参议两会议员联合签名要求人民币升值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4.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正视中国的影响。()√ 5.东欧事变后,世界进入“一超多强”的格局,从经济上讲,“多强”通常是指()。 A 美国、欧盟、日本 1.6 1.世界上第一个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都出现在中国。()√ 2.亨廷顿预测二十一世纪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儒家文明将会扮演重要角色。()√

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路

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路 泱泱华夏数千年,历经了多少次磨难,创造了多少次辉煌,见证了多少次崛起,历史书中告诉了我们,同样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历史前进的列车中,中国永远都是重要乘客”。百年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党,选择了跟党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仅仅是我们复兴的开端。 最近,在读了《复兴之路》一书中,感受颇多。这本书是由中国人民出版色于2007年11月与央视六集历史政论片《复兴之路》同步推出的,2010年被中宣部和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列入了“向党员干部推荐的第三批学习书目”。由此引发了广大党员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思考与探讨。在读到“悬崖边上的天朝上过”一章中,深深感到,一国的制度、体制,领导集体的领导智慧对一个国家是多么重要。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模式,在19世纪末,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求,体制弊病展现的一览无余,上层建筑几近分崩离析,皇权贵族只求自保,哪里还顾得上广大人民群众。无论其当初的辉煌与强大,今时她已经与历史长河的主流背道而驰,等待她的只有被抛弃。中国共产党在这时当仁不让的肩负起

历史的使命,拯救人民于水火,带领人民走向自由、富强。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历史的必然。共产党的先进性是任何党派无法比拟,共产党的政权优越性也是任何国家执政党无法比肩的。历经多年的抗战和内战,中国共产党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标志世界的东方一个超级大国正在崛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至今日,在党的领导下,历经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承办了2008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等,这些荣耀属于中国。同时,随着党的一个一个好的政策,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进一步增强,我们携手同心共同面对了“人神共悲的512大地震”、“2008年冰雪灾害”、抵御了“全球金融危机”。让世界见证了中国人的无疆大爱和团结一心,正应了那句老话,“团结就是力量”。30年来,民生的改善、科技的进步、百姓的生活富足,人民的幸福指数提高,处处体现出中国综合的实力。我们的口号就是“和平崛起”,和平在中国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中国太需要和平了,历尽沧桑的华夏民族,在经历了多少个血雨洗礼之后,终于可以对战争说不,要崛起,也要和平。 现在,让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让中国人民充满希望,十八大新的领导集体将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理想信念,从新起点,进行新的开拓,实现美丽的中国梦,走中华

中华民族的起源

中华民族的起源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中华帝国和其它古文明帝国一样,从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区,不断的和其它的部落联合,融化和扩张,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帝国。当研究其它的古文明时,现代人一直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文字,以致难以了解自己的文明之始末,而现代的中国人却能读通几千年前的文字,了解中华祖先的文化。因为我们中华文明是世上唯一的统一和连续的文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当然有受到外族的侵入,中国也曾经被外族统治过,但是,不是我们要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文明,相反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不具侵略性,而博大精深的文明,所以,入侵者自己总是迅速的完全的被我们所同化,融合,使我中华文明更趋先进,更具活力。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的祖先吧。 自公元前三千至前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明初起的时代,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伏羲,女娲,神农。传说伏羲氏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致嫁娶,以丽皮为礼,创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而已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就约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确实应该是中华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娲是在伏羲氏以后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乐的开始,传说她练石以补天,聚芦灰以止滔水。神农氏(炎帝)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他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了五弦琴,开始蜡祭和市场。看来,至他开始,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农耕社会。『五帝』乃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姓姬(或云公孙),号轩辕氏、有熊氏,原居于西北,后迁徙至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一带。炎帝传为神农氏,姜姓,号烈山氏或厉山氏。时南方强悍的九黎族,在其首领蚩尤率领之下,和炎帝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北逃串,向黄帝求救,并结为联盟。黄帝

历史上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问题讨论述略

历史上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问题讨 论述略 陈克进 2012-05-07 14:26:39 来源:《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内容提要:20世纪后半叶,史学界本着民族平等的原则,就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展开讨论。80年代前讨论的重点是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包括其涵义、历代疆域、民族、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政权等相关问题;90年代后则转向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其凝聚力等问题上。 关键词: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 作者简介:陈克进(1938~),男,广东大埔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民族学、民族史教学和研究。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北京100081 20世纪上半叶,严格说来,学术界并未就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展开讨论。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广泛开展,人们才对它越来越重视。因而50年代初以来,学术界特别是从事中国古代史和民族史研究的同志,一直就如何正确处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展开讨论。50年代末60年代初和粉碎“四人帮”以后的十几年可以说是讨论的高潮。至20世纪最后的10年许,讨论的重点已放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其凝聚力等问题上。大家一致认为,在我们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无论是处理今天的民族关系,还是处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都必须坚持民族平等这条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但是,当具体运用这一原则去探讨错综复杂的古代民族关系时,

大家又多有意见分歧,各持一端。本文仅就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问题的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 范文澜、吕振羽、岑家梧、翁独健等学者认为,关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提法,是可以的。所谓“自古以来”的“古”,一般是指秦汉。秦汉以降,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变化,到了清代,我国的疆域和民族便确定下来。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由于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一直较高,起着主导的作用,但各个少数民族(包括已消失了的古代民族)也都为祖国的缔造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国今天辽阔的国土,一般说来,黄河流域的陕甘及中原地区是汉族最先开发的,而从长江流域到东南沿海,从东北、内蒙古、西北到西南、西藏,以及台湾和海南岛,最早的开发者则应属于已经消失或至今仍在发展的少数民族。他们不仅首先开发和统一了边疆地区,而且历史上空前的全国性大统一,恰恰就是分别由蒙古族和满族建立的王朝实现的。同时还应看到,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沿着几经分合的曲折道路向前发展的,既有一次比一次长久的统一局面,也几度出现过短暂的分裂割据或若干政权并立的时期,但是,由于各民族自古就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点,特别是逐渐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彼此互相依存、互相吸收,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而且,不论是分还是合,古代少数民族并不自外于中国,汉族建立的王朝也莫不把他们看作是中国的一部分。事理很显然,中国之所以成为历史悠久、延续不绝的伟大国家,这是构成中华民族的各族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成果。既然我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那么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就都是中国人;少数民族的历史,不管他们在历史上处于什么地位,也不论他们纳入汉族王朝统治范围之内或独立于中原王朝之外,都应该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易言之,历

小学校长思政第一课《努力成长为中华民族的参天大树》

小学校长思政第一课 《努力成长为中华民族的参天大树》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是2020年9月25日。一个月前,随着2020学年秋季学期的到来,举国上下亿万学子陆续回到校园。我们学校也迎来了全体学生和教职员工的顺利返校。这是我们期盼已久的重逢,也是来之不易的重启。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大家顺利返校的背后,凝聚了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努力。 同学们,我们应该怎样努力,才能成长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参天大树呢?“刻苦学习知识,坚定理想信念,磨练坚强意志,锻炼强健体魄”。今天的校长思政第一课,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一、刻苦学习知识 “学向勤中得,莹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同学们,当你们徜徉于我们美丽的校园,是否曾留意过走廊间宣传海报上的这首《勤学》?诗人汪洙劝勉世人,学问是需要勤奋才能得来的,就像前人囊萤取光,勤奋夜读。

这张海报上还有《凿壁借光》《唐伯虎潜心学画》《司马光警枕励志》《囊萤映雪》《岳飞学艺》《少年包拯学断案》这六个勤学小故事。无论是官拜丞相的经学家匡衡,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还是民族英雄岳飞,画家、文学家唐伯虎,断案如神的包拯,无一不是在少年时期就开始勤奋刻苦积累知识、磨练技艺,长大后方才成就一番大业。 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我们应该如何做好这一点呢? 知识是每个人成才的基石,在学习阶段一定要把基石打深、打牢。学习就必须求真学问,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识。要通过学习知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 希望你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保持对探索的兴趣,培育科学精神,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带动更多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努力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将来更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知识越学越多,知识越多越好,你们要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知识。既勤学书本知识,又多学课外知识,还要勤于思考,多想想,多问问,这样就能培养自己的创造精神。 二、坚定理想信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的经济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空前提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这一宏伟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我们如此之近。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指出: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大学生代表着我们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大学生的参与。这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光荣的使命,同时也是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梦想是激励人们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当一种梦想能够将整个民族的期盼与追求都凝聚起来的时候,这种梦想就有了共同愿景的深刻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和共同愿望,同时也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共同为之努力。当前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一.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是时代赋予大学生光荣的使命和责任 何谓使命呢?在各个历史阶段,人们所担负的重大的历史责任就是人的历史使命。历史使命不能超越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而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又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回顾上个世纪中国的发展历程,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学生沿着“五四”运动开辟的振兴中华的道路,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站在时代的潮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地奋斗,历尽艰辛地求索,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最终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光明独立的未来。20世纪的中国历史告诉人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一个人是不可能真正脱离社会的。因此每个人都肩负着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国家为我们提供这么好学习与生活环境,我们虽然未曾体会过革命先辈为了民族独立所付出的努力与汗水,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对社会对国家所肩负的责任。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更加重视青年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起到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更是为青年的全面发展打开了无限广阔的天地。你们有一切机会学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本领,你们有一切可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贡献给祖国。只要你们方向正确,你们的任何一点积极性都应当受到珍视,都应当得到党和国家的支持。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个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群体。大学生们所具有的年龄、知识、求新等优势以及对自身弱点的认识和克服,使之能够成为顺应历史发展的、最有潜力和活力的、推动社会前进的新生力量。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业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代位同学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是时代的召唤,是党和人民

《思想道德修养》第03章在线测试

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所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爱国主义 B、人道主义 C、科学主义 D、革命英雄主义 2、邓小平在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时曾深刻地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这里强调说明的是() A、人与人之间必须团结互助 B、艰苦奋斗是革命斗争的传家宝 C、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对立统一的 D、科学信念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 大动力 3、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所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爱国主义 B、人道主义 C、科学主义 D、革命英雄主义 4、当代中国,我们要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新时期爱国主义思想集中表现在() A、争取祖国统一 B、维护世界和平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5、“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说明() A、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危亡同每个公民的利益息息相关 B、加强和巩固国防是我国公民应尽的义务 C、国强则民富,祖国荣辱兴衰决定着公民的祸福安危 D、当国家尊严受侵犯时,每个公民都有义不容辞捍卫祖国的责任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当代中国,我们要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新时期爱国主义思想集中表现在() A、争取祖国统一 B、维护世界和平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内容体系(作业版)

第三题: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内容体系 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吸收中华历史文化营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新世纪阶段,民族理论仍在发展中。 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这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的民族理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探索形成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创新时期。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4年红军长征开始前,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创作初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民族纲领,民族政策逐渐提出来了,但是,这时照搬马,恩,列,斯的论述和受苏维埃俄国的民族工作实践很大,而且纲领性的论述较多,具体的政策还不多。1928年6月到7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决议案把“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主权”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十大政治口号之一。大会专门通过了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民族问题的解决议案》,明确得提出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对于中国革命有重大意

义。。1984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一部规范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内民族关系的基本法,它规定了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和怎样实行这种自治。该法颁布以后,对我国的民族法制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这部法律基本上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很多条文,尤其是关于财政经济方面的条文已不适合新的市场经济要求,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发展的愿望也需要得到法律上的支持。因此,在历经8年的酝酿之后,2001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终于完成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并颁布实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是一个新时代新形态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包括了民族的科学性,实践性,继承性,创新性。

中华民族大家庭第一课兄弟姐妹教案

兄弟姐妹 课前欣赏歌曲:《爱我中华》(音乐带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导入:刚才上课之前我们欣赏了歌唱家宋祖英带来的《爱我中华》,思考一下你从歌曲中获取了哪些信息呢? 学生:我知道我们的民族叫中华民族。 学生:我知道中国有56个民族。 咱们班同学都是哪个民族的? 汉族。 咱们把除了汉族以外的民族统称为什么? 少数民族。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七课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第一节兄弟姐妹,来走进我们55个少数民族的世界。(板书兄弟姐妹)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目前有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域。 2.了解几个常见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 3.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课堂学习 (一)环节一寻找我们的兄弟姐妹 1细心的同学你们想想,去哪里可以见到我们的兄弟姐妹呢? 学生:去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 例如我国目前有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它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在那里肯定能找到很多的少数民族,你知道是哪五个自治区吗? 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这几个自治区分布聚居着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回族、壮族等很多兄弟民族。 知道了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后,我们要进一步去了解一下少数民族,现在进入第二个环节了解我们的少数民族。 (二)环节二了解我们的少数民族(目的:了解少数民族) 今天老师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十一位小导游,他们每人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少数民族的介绍。当导游在讲解时,请游客们认真聆听,做好笔记。 1维吾尔族 路子琛 点评:能歌善舞的民族如何体现? 其实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舞蹈和歌曲,他们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比如维吾尔族的招牌舞蹈动作是一个动脖子的动作,他们的歌曲有《大阪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我们都很熟悉。 2藏族 点评:其实藏族出名的节日并不是酥油灯节而是雪顿节,雪顿节又称酸奶节,牧民们敬献酸奶,后来因为又举行大规模地晒佛活动又称为晒佛节。 3蒙古族 点评:刘树藩给我们带来了被誉为草原娇子的民族。 4回族 点评:老师强度一下,你看回族的分布上它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 它是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伟大的中华民族》主题班会说课设计

《伟大的中华民族》主题班会说课设计《伟大的中华民族》一课是民族团结教育教材《中华大家庭》三、四年级全一册中的第一课。这一教材也是我们小学思品课的附加教材,目的是让学生更加详细的了解我国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课是整本教材中的第一大模块,主要从整体上介绍56个民族的情况,让学生了解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这一课主要从我国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都是由哪些民族组成的,各少数民族的状况等方面来讲解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四个方面:1、知道祖国的全称,知道祖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2、了解祖国面积和人口及在世界的位置。3、了解少数民族的集聚地。4、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并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讲解各民族的风俗人情,从而激起他们的爱国意识。本着这一教学目标和对本课重难点的分析、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提问探究法、小组活动法、材料归纳法、讲述法、讲解法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与四年级的孩子们一同走进了我们这个

伟大的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去尽情地感受着我们这个国家的悠久历史和各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并用他们自己的劳动开拓出的祖国大好河山,所创造的灿烂的中华文化。 新授前我先给同学们出示了教学目标,让学生们明确了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然后通过一首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并唱出了亿万中国人共同心声的视频歌曲《爱我中华》自然地把同学们带进了我们这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因为这是一首典型的民族歌曲,歌中不仅唱出了各民族也唱出了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创设了一种虚拟情境,并在视觉、听觉上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授过程中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说出国家的名字及全称,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直观地了解一下世界地图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我国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洋面积,知道我国的陆地面积在世界上排名第三,陆地面积排前三位的是俄国、加拿大和中国,在讲解到这里时我发挥了一下自身教过英语的优势,顺势教他们学习了俄国的英文单词Russia。Canada and China他们在英语课上都学过,所以我把这三个单词出示给学生们并教他们学说,目的是让他们在以后学到俄国这个单词时会更轻松些,对这三个国家的名字记忆也会更深刻一些。因为思品课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广。

中华民族精神包含的内容

中华民族精神包含的内容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有着博大精深的基本内涵和丰富内容。学者们民族精神的含义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了界定。广义上的界定着眼于与民族存在相对的整个民族意识,重在向人们描述事实,讲述民族精神的构成因素。这些学者认为,“民族精神就是一个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在心理、意识、观念、习俗、规范、制度等方面区别于其它民族的精神风貌、精神特征。” [8]“民族精神是来源于社会实践的一种重要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 [定义实质上是将民族精神的范围扩大到了整个思想层面,强调的是民族精神的构成因素,而不考虑这些因素的价值与意义,因此民族精神的含义必然相对宽泛。狭义上的界定则从民族精神的历史意义与积极作用着眼,重在对民族精神的构成因素以价值评判为标准进行再提取。如张岱年先生认为民族精神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精神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最高思想原则。[10]也有学者认为“民族精神是该民族的精神支柱,是该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核心。失去民族精神就必将失去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 [11](P366)此类定义强调的是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侧重于正面价值与积极意义的阐发,因此其含义的范围较窄。 多数学者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它与民族一样,有其历史、现在与未来,具有传统性、时代性的特点,因此,其内涵也可以分为传统精神、时代精神。 (一)从传统精神来看,作为历史的概念,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张岱年认为,中华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他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12](P73-74) 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首次学术讨论会开幕词中,郑群提到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东西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刚健奋进、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民贵君轻、天下为公”的民本思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的高贵品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浩然正气,以及兼容宽厚、世界大同的豁达胸怀,勤劳俭朴、实干力行、任重道远的民族风格,砥砺品学、上求下索的民族气质等等。[13] (P1) 肖君和认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有以下诸点: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本质的“生”,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中和”,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主体的“自强”、“重德”,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容的“刚”、“韧”、“稳”、“进”、“宽”、“厚”、“仁”、“义”,以及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特殊形态的爱国主义。[14](P90) (二)从时代精神来看,作为与时俱进的概念,民族精神能够适应现时代的民族生存与发展要求,它是时代文明内在、深层的精髓和内核,是在一个时代起主导作用的精湛思想、最高指导原则的时代精神。近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逐渐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人生主旨、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中华魂—精神颂 中华魂,是以“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的强烈的爱国主义为核心,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基础,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充实、与时俱进的我们的民族精神。她使得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连绵不绝,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华魂,是伯夷、叔齐的“不食周粟”,是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是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是岳飞的“精忠报国”;是文天祥的慷慨就义,“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故事,体现了中国人强烈的精忠爱国精神。中华魂,是热爱祖国,是精忠报国。 “一个人在私人生活中,无论怎样富裕,如果他的国家被破坏的话,也一定会牵入普遍的毁灭中;但是只要国家本身安全的话,个人就有更多的机会从私人的不幸中恢复过来。”(伯利克里)祖国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家庭的平安离不开祖国的和平,个人的富足离不开祖国的繁荣,只有把个人与祖国的利益、祖国的未来联系起来,个人的利益、个人的前途才会有保障,才会有意义。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她表现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期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 祖国历尽磨难,饱受沧桑。侵略者的魔爪,将您瓜分,冒险家的肆虐,将您洗净。您每一寸土地都被烙上深深的血痕,您每一张容颜都布满了惊恐!山河在呜咽,松涛在哀鸣。然而英雄的中国人并没有趴下,一片片忠心,一首首悲歌,化作那一声声呐喊,一股股豪情!为挽救我沉沦的祖国,多少仁人志士上下求索,

多少英雄豪杰血染疆场。南湖的红船吹响了革命的号角,井冈山的红旗点燃起星星之火。沉睡的雄狮终于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东方巨龙终于抖擞精神扬威于世! 最近几年,各种恶劣灾害……“非典”洪水、暴雨、汶川大地震等——频繁光顾中国,似乎是要考验一下中国人民的勇气与能力,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他们用不屈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一个个天灾人祸,任何自然灾害吓不倒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压不垮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胜利永远属于我们! 回顾共和国走过的60年,光辉历程这样记录着:振兴中华的奋进精神,使“两弹一星”上了天,“神舟飞船”遨游太空,“嫦娥一号”探月成功;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使三峡工程蓄水发电;坚韧顽强的拼搏精神,使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上取得一个又一个冠军。 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祖国又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从唱响“春天的故事”到“神七”载人飞船的升空,从“东亚病夫”到奥运会成功举办……一切的一切,无不展示我中国人的勤劳、坚强、智慧和勇敢。 站在时代的今天,我们回望一个民族要独立,要发展,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需要一种更为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大地无限宽广。“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传承了60年的民族精神,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使我们的明天更加辉煌。为了祖国的繁荣,民主的兴旺,我们会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

梳理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四个节点

梳理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四个节点 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多元一体民族实体,其庞大的体量,广泛的空 间分布,文化上悠久的时间孕育,无不给人震撼和感动,其形成过程又是怎么 样呢?经历了哪些标志性步骤? 可以说,从远古时期到步入文明,中华民族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比较清晰 的步骤: 第一,华夏族团出现于3000年前,但多元文化区域 的形成距今已有8000年 华夏族团的形成,距离现在也不算太久远,大约3000多年。但是我们一般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在华夏作为一个族团出现之前,中华大地上已经广泛分布着各种大小 不同的群体集团,最后又逐渐形成了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两个重要的文化区,这些文化区距今已经有8000年到4000年的历史了。 从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这4000年的时间里,是多元一体的文化交融和汇集的一个漫长过程,也是一个起点。多元论和本土说已经被证实是比较 可信的民族起源的说法,因为中华大地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有7000处之多。如此看来,一元论自然站不住脚,而与民族起源之本土说对应的外来说, 也是不足为信的。 从多元到一体,在距今3000多年时,华夏族群开始形成,这便是汉族的前身。可见华夏族团的形成是经历4,5千年时间的文化交融汇集,逐步形成于黄河中 下游及长江下游区域的一个实体。 第二,汉族的形成:名称是怎么来的? 上面提到,华夏族团是汉族的前身,所谓汉族或者汉人,是本族与外族接触中,别人先这么叫,之后自己才这么叫的一个名称,是他称转为自称的过程。也就 是说,汉作为一个族名,是汉代中原的人,在和其他外族接触交融的时候,逐 渐产生的一个名称。华夏族从形成,然后又经过近2000多年的发展孕育,才形成汉族这个具体的实体。 也就是说,汉族作为华夏族团成熟发展的成果,成为多元一体格局的凝聚核心,其形成虽历时很长,但汉族这个名称不早于汉代,而汉人成为族称,则更晚一些,起于南北朝初期。

中华民族形成的三个阶段

1、中华民族发展的三个阶段? (民族起源与孕育)中华民族经历了古代的自在民族阶段、近代的自觉民族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发展新阶段。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1、2) 1.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是中国各民族在历史、文化、社会、共同利益 等多方面密切结合、密切交融的多民族共同体。 2.中华民族各成员具有共同的民族认同。 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多元一体的特点)?7、9 1.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中华民族这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 修改的多元统一体。 2.“一体”是指我国各民族已结合成酵素依存、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各民族的发展 相互关联、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形成了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民族复合体。“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多元”以“一体”为前提,是国家和民族统一条件下的“多元”,既有中华民族的同一性,又有各兄弟民族平等存在、各具特点的差异性。“一体”中饮食着“多元”,“多元”中又交融构成“一体”。 4、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1、2)核心是什么?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2.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5、中华民族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意义?(航天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结合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 民族精神的内涵。 2.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行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秀精神品质,反映 中华民族的利益和进步观念,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目标和请客的职责,同时也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是失去中华民族直躺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6、1.当代爱国主义主题(4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爱国主义主题。 2.为什么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14(~的重要意义16)(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必须弘扬61结合材料加些具体内容) 因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压动力。 3.青少年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14(如何做一个理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15) 作为青少年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必须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的独立和主权,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尊心,保持民族气节;必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改造公民应尽的义务。 7、1.当代爱国主义主题(44)增添了以什么为重点的新的时代内容? 内容:在全面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爱国主义又增添了以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点的新的时代内容。 2.呈现出哪些新时代特征?17(新时期爱国主义特征有哪些?16)

中华文化民族精神填空题

灿烂的中华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填空专练 1.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________、________的中华文化。 2.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之中。 3.中华文化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________和_________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中华传统美德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5.中华民族形成了以_________为核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_________。 6.民族文化的精髓是______;民族的根是________;民族的魂是_____ 7. _______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竭力量之源。 8.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共同谱写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篇章。 灿烂的中华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填空专练 1.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________、________的中华文化。 2.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之中。 3.中华文化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________和_________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中华传统美德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5.中华民族形成了以_________为核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_________。 6.民族文化的精髓是______;民族的根是________;民族的魂是_____ 7. _______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竭力量之源。 8.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共同谱写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