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肌细胞的收缩 生理学思维导图

病理生理学教学中思维导图应用探讨

病理生理学教学中思维导图应用探讨 发表时间:2018-06-01T12:09:12.817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5期作者:谢川[导读] 探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思维导图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地区护理学专业学生20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谢川(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湖南益阳 413000) 摘要:目的探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思维导图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地区护理学专业学生20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两组,分别采用一般教学模式与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对比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相比常规组均明显较高,P<0.05;实验组学生在问卷调查中的肯定回答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将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中便于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关键词:思维导图;病理生理学;教学 思维导图学说在上个世纪即已经创立,其是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组织与表征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得学习者可以较好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便于理清层次,并将思维过程明确显示出来,便于帮助学习者进行知识再现,便于提高学习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创造能力等[1]。分析思维导图放射性结构可将大脑自然结构有效表现出来,并采用笔记的形式进行扩展,便于得知较为准确与清晰的图形,深刻表现出学习者的想法,体现出学习的中心主题[2]。分析病理生理学属于当今医学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可对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等进行探索,涉及的知识面较为广泛,实际教学中选择思维导图形式可作为一项教育改革策略。为了对其教学效果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详情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地区护理学专业学生20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学生均知情同意纳入本次研究。采用随机分组模式进行分组(n=100)。常规组:男同学10例,女同学90例,20-25岁为年龄区间,(22.63±0.48)岁为中位数年龄;实验组:男同学8例,女同学92例,20-25岁为年龄区间,(22.58±0.51)岁为中位数年龄。对比两组学生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性良好。 1.2 方法 对常规组学生选择一般的教学模式,授课教师依据教学大纲与书本上的知识进行PPT讲解。对实验组学生选择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详情如下。 A:备课:教师在日常备课中应改变以往的行为习惯,选择思维导图便于起到良好的查漏补缺的效果。将需要教学的内容采用思维导图将其基本结构描绘出来,并完善相关的知识补充,便于进行更好的层次分枝,之后依据熟悉、掌握、重点、了解、难点等内容选择不同的颜色绘制出思维导图,并进行教学设计,做好教学时间上的安排。 B:课堂:在授课时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其中第一阶段由于学生对于该教学方式不够熟悉,可将思维导图的分支画出,等到授课结束后将会使得思维导图清晰呈现在学生面前,之后便于进行课堂小结;第二阶段选择思维导图软件对教学课件进行设计,并选择PPT 链接,依据学生的学时完成内容参考思维导图进行学习。 C:学生:在教学前期学生对于思维导图不是很熟悉,导致教师需要在课堂在进行绘制,等到学习后期学生对该教学模式逐渐熟悉后,可自行绘制出思维导图,且在课前10min时间将本课时的主要内容绘制出来,并在课堂上作为教学的进度与笔记,标记好相应的颜色。在课程完成后选择5min的时间对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加深记忆。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学生的其中、期末考试成绩,总分为100分;展开学生问卷调查活动,对比两组学生的肯定回答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记录本次研究的相关资料,肯定回答率用百分比、率表示,X2检验比较,考试成绩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T检验比较,若组间数据差异显著以P<0.05进行表示。 2 结果 2.1 考试成绩 下表1可知,实验组学生期中、期末的考试成绩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细胞由于体积小,一般需在显微镜下观察,显微镜一般分为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由目镜与物镜决定:放大倍数=物镜×目镜。清晰与否由分辨率(指能够分辨出相邻两质点间的最小距离,距离越小,分辨率越高)决定。一般来说,光镜分辨率为0.2微米,电镜分辨率为0.2纳米。分辨率的限制因素为:入射光波长,介质折射率,物镜镜口角。 光学显微镜结构为:光学显微系统,光源,机械支撑系统,有些还有图像采集系统。常见有三种:复式显微镜,相差显微镜以及荧光显微镜。 复式显微镜分为单筒显微镜,双筒显微镜。复式光学显微镜较为简单,照明系统为可见光,光学系统为玻璃透镜(目镜,物镜以及聚光镜),另外还有机械与支架系统。普通复式显微镜的缺点:由于光的干涉,衍射现象,光线通过样品时,两个相邻焦点的图像可能发生重叠,进而无法分辨,导致存在分辨极限。 相差显微镜是指利用光线的干涉,衍射特征,时相位差转变为振幅差,增强样品的明暗对比,从而观察无色透明样品的装置。相差显微镜的特殊构件为相差板,环状光阑。相差显微镜的特点:样品无需染色,可观察活细胞及细胞器动态。 荧光原理:荧光分子吸收入射光能量以后,电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激发态电子不稳定,会自发跃迁回基态,并辐射荧光。荧光显微镜原理:利用短波长电磁波为光源,激发样品辐射荧光,之后利用样品产生的自发荧光或诱发荧光,对细胞内特异性蛋白质进行定性与定位研究的装置。荧光显微镜的优点:荧光显微镜主要用于定性,定位研究细胞内特异性蛋白质,可以观察活细胞。缺点:无法排除来自样品焦平面以外的荧光,使得图像的反差与分辨率降低。 光学显微镜样品的制备:固定,包埋,切片,染色 固定:目的是杀死细胞,稳定细胞成分,以便进一步处理和切片是不受破坏。

生理学-肌细胞的收缩 图解

第五章 肌细胞的收缩 肌肉: 一、 骨骼肌细胞的兴奋和收缩 1. 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突触前终扣:运动神经末梢近骨骼肌细胞处脱髓鞘, 广泛分支形成的大量末端膨大结构。前终扣的膜即接头前膜(有电压门控CC aa 2+通道)。 终板: 终扣相对的肌膜凹陷。与接头前膜相对的肌膜即接头后膜(有NN 2型ACh 受体,是化学门控阳离子通道) 2.1 信号传递的基本过程 神经冲动→突触末梢→接头前膜去极化 接头前膜电压门控CC aa 2+通道开放→CC aa 2+内流 接头前膜胞质CC aa 2+浓度升高→ACh 释放至间隙 ACh 与nAChR 结合,通道开放→NN aa +内流为主的跨膜离子移动 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产生→电紧张形式扩布至邻近肌膜→肌细胞爆发AP 横纹肌

乙酰胆碱酯酶分解结合受体的ACh→兴奋传递终止 2.2几个特点 1.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EPP)是局部电位,AP的产生不在终板 接头前膜去极化幅度↑,ACh释放量↑,EPP↑ 2.神经递质的释放是由CC aa2+内流引起的 阻断前膜NN aa+通道、KK+通道后,接头前末梢人工注射去极化电流→递质释放 和EPP产生;完全去除细胞外液CC aa2+→无递质释放和EPP 3.接头前膜神经递质以量子形式释放 终板膜区域记录到不给任何刺激时自发产生的、波幅很小但特性类似于EPP 的去极化电位,称为微终板电位,MEPP。MEPP通常固定,不会再减小,阻 断nAChR后消失,说明是接头前膜释放的一定最小量的ACh引起的。 细胞外液CC aa2+低浓度时,刺激神经末梢,发现EPP总是MEPP的整数倍。 量子就是一个存在于接头前膜内,包含了一定数目递质分子的突触囊泡。 4.终板膜上nAChR介导神经-肌接头快速的突触传递 NN2型ACh受体胞外结构域存在两个ACh结合位点 通道开放时,NN aa+、KK+、CC aa2+、MM gg2+等阳离子均可通过,但NN aa+内流为主, 引发EPP 5.骨骼肌神经-肌接头电信号传递是1:1 大量ACh与nAChR结合→幅度足够大的EPP→电紧张形式扩布→邻近肌细胞 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激活电压门控NN aa+通道→肌细胞爆发一次“全或无”AP 注意:AP不在终板膜上产生是由终板膜结构决定的,终板膜上没有电压门控 NN aa+通道,不会产生AP Brief Summary: 神经-肌接头信号传递是单向的,有时间延搁,且易受药物及环境因素影响, 常作为药物作用靶点,例如: 肉毒杆菌毒素→抑制ACh释放→肌肉麻痹 筒剑毒→竞争结合nAChR→肌肉松弛药

思维导图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

思维导图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 摘要】病理生理学概念繁多凌乱,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机制,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对抽象的内容较难理解与记忆,因此改进教学方式对于提高病理生 理学的教学质量及效果尤为重要。我们将思维导图这一工具运用于病理生理学理 论教学中,综合图片、文字及色彩等多种元素进而使知识条理化、具体化,提高 了学生处理信息能力,进而帮助学生理解与比较相关知识点,有助于教学水平与 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思维导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1752(2015)27-0350-02 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学科中的一门“桥梁”学科,由于其主要研究的是疾病 的发生与发展规律、机制等,因此这门学科尤为强调基础与临床的联系。这也决 定了这门学科的特点,逻辑性强,不同于形态学课程的直观性,其内容较为抽象,难以理解,依靠填塞式教学或机械性记忆是难以较透彻地理解与记忆的[1]。因此,清晰地讲授思路,条理化地记忆路线可使教师与学生更有效地互动与理解,从而 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效率。基于此要求,我们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尝试了运 用思维导图来达到这一目的。 思维导图是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提出的理念,后来被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从 而形成的一种思维工具,近来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中。思维导图通过运用色彩、 图像、文字与节奏等多重元素对知识点进行整理与归纳,进而建构一个较为系统 且极具条理性的知识架构,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及学习效率[2]。 1.思维导图运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的基础 思维导图被广泛运用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具备较好地信息加工及整合处理优势,由于其运用了多种手段与元素来建立相关知识点的动态联接,强调围绕“中心”进 行发散性展开,因此,通过其构建的体系易于教学的开展与学生理解。 1.1 知识点的具体化 思维导图的完成过程即是思维过程外显过程,通过图形、色彩、节奏及文字 符号等表现形式将抽象、枯燥地信息以系统组织、直观、具体地方式进行呈现。 整个过程亦是发散性思维过程,充分调动左右脑工作,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理解性记忆[3]。 1.2 思维的条理化 思维导图注重把握知识全局,要求首先将知识点进行高度浓缩后加以组合与 排列,且排列形式基本与人脑处理知识的层级结构类似;其次思维导图强调把握 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并将其进行拓宽,形成模板化从而辅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概括并 条理化,促使学生学会将枯燥的知识点转化为逻辑化、条理化地知识结构,提高 学生的学习效果[4]。 1.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前所述,思维导图的知识体系形成过程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地想象能力。如何更有效地、更直观地反映知识点的异同与联系,如何反映中心点与卫星点的 交联等均需要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来判断与建构。此外,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导图尤为强调这一能力的培养,其要求通过发现、比较及总结问题来形成知识体系[5]。 2.思维导图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的体会

细胞生物学章节提要和思维导图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与现状 一、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 生命体是多层次、非线性、多侧面的复杂结构体系,而细胞是生命体的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有了细胞才有完整的生命活动。 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以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为出发点,探索生命活动基本规律,阐明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阐明细胞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在不同层次(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代谢、运动、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重大生命过程。核心问题是将遗传与发育在细胞水平上结合起来。 细胞生物学研究的课题归纳起来包括3个根本性的问题: 1.基因组是如何在时间与空间上有序表达的? 2.基因表达的产物是如何逐级组装成能行使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体系及各种细胞器的?这种自组装过程的调控顺序与调控机制是什么? 3.基因及其表达的产物,特别是各种信号分子与活性因子,是如何调节诸如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等细胞最重要的生命活动过程的? 二、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生物膜与细胞器的研究 2、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 3、细胞骨架体系的研究 4、细胞核、染色体以及基因表达的研究 5、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6、细胞分化及干细胞生物学 7、细胞凋亡 8、细胞衰老 9、细胞工程 10、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第二节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 一、生物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形态描述生物学时期,19世纪以前; 2.实验生物学时期,20世纪前半世纪; 3.精细定性与定量的现代生物学时期,20世纪50-60年代至今。 二、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 1. 细胞的发现 英国学者胡克,1665年第一次描述植物细胞的构造。 荷兰学者列文虎克观察了动植物活细胞与原生动物 2. 细胞学说的建立其意义 Matthias Jacob Schleiden(1804~1881),德国植物学教授,1838年发表“植物发生论”(Beitr?ge zur Phytogenesis),认为无论怎样复杂的植物都有形形色色的细胞构成。 Theodor Schwann(1810~1882),德国解剖学教授,一开始就研究Schleiden的细胞形成学说,并于1838年提出了“细胞学说”(Cell Theory)这个术语;1939年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全面完整--细胞生物学第四版笔记

《细胞生物学》 一、第一章绪论 (一)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内容及现状——主要说明细胞生物学是研究和揭示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因为细胞是生命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一切疾病和发病机制也是以细胞病变为基础,所以细胞的研究即是生命科学的出发点,主要研究内容可归为①生物膜与细胞器(生物膜是细胞重要的结构基础,细胞器是认识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细胞信号传递了解基本生命活动的分子机制和揭示生命的本质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转导基础为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系统而实现的,呈现高度的非线性关系。③细胞骨架体系(包括细胞质骨架与核骨架),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④细胞核,染色体及基因表达——细胞核为遗传物质DNA储存和复制的场所和RNA转录与加工的场所;染色质为遗传物质的载体,核仁转录rRNA和组装核糖体亚单位。核孔复合体为核质之间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的门控通路,DNA结合蛋白可分为组蛋白和非组蛋白。⑤细胞增殖及调控—是了解生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是研究癌变及逆转的重要途径。⑥细胞分化及干细胞生物学—实质在于信号介导下由组合调控引发的组织特异性基因的表达。⑦细胞死亡—为主动过程,主要有细胞凋亡,细胞坏死,自噬性细胞死亡三个方式,以维持生物体正常的生长发育,自稳态的维持,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肿瘤监控等过程。⑧细胞衰老--是研究人、动植物生命的基础⑨细胞工程—用人工方法使不同细胞基因或基因组重组形成杂交细胞或将基因或基因组由一种细胞转移至另一种细胞中,使之跨越种间障碍,产生新的遗传性状,如动物体细胞杂交实验和哺乳生物体的克隆⑩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二)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分为三个阶段(生物科学时期、实验生物学时期、现代生物学时期)

细胞生物学学习心得

细胞生物学学习心得 细胞生物学研修心得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前沿学科,他与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科学等相互渗透与交融,他是生命科学的出发点,也是其汇聚点,可见他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性。在高校作为生物学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将它上好,显得尤为重要。而通过王老师课程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具体总结如下: (一)教书和育人相结合。 教学不但是教授一门课程的知识,还需要教学生做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注重教授书本知识或者与所上课程相关的知识,而不会教学生应该怎样做人,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觉得思想教育应该是辅导员老师的事。而事实上一般平均300学生左右才配备一名辅导员,单单依靠辅导员老师的力量,那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思想教育他依赖于每一位老师,贯穿于我们的教学课堂中,耳濡目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与时俱进,与学生共享最新进展。 细胞生物学作为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他的成就日新月异,所以正如王老师课上讲的,我们要与时俱进,及时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并且将最新的研究进展引入课堂,而不能单单的只教授书本的知识,书本知识只是最基本的知识,但是他永远落后于前沿

知识。而作为一名教师,更要随时给自己“充电”,丰富自己的知识,不能只当“复读机”。 (三)课堂中融入生活中的趣事,调动学生的兴趣。 细胞生物学课程知识点多而且散,大多数内容比较枯燥泛味,学生上课经常会不集中精力,所以利用一些与所讲内容有关联的生活中趣事,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确实可以大大提高上课效率。在以往的教学中,在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所以以后要学会,加以运用。 (四)应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活跃课堂氛围。 该门课程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他有很多专业术语,如果上课一味的就很严格的运用专业术语上课,学生很快就会觉得课堂沉闷,没有意思,而且有些知识点也不易理解,而如果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或者打比方的方式,就更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并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间的互动。 (五)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思维导图这种基本技能,其实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用它来进行归纳整理知识,不但直观易记,而且在整理的过程当中我们对所学的知识已经进行了自我梳理与消化,所以应该强化这种技能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自己可能会运用,但是却很少人像王老师那样,要求学生自己来做思维导图。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是有一定差异的,所以让学生自己梳理归纳做出的思维导图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