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喘短气的两个经方故事

咳喘短气的两个经方故事
咳喘短气的两个经方故事

咳喘、短气的两个经方故事

中医书友会第1011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在上气不接下气,几乎阴阳离绝、肾不纳气的情况下不用人参蛤蚧散是不行的。”“胸中气塞,短气,上焦肺气不宣的用茯苓杏仁甘草汤,中焦胃气不宣的用橘枳姜汤。”(编辑/王超)咳喘、短气的两个经方故事作者/王三虎

记得大约十五年前左右,我到渭南出诊,亲戚的女婿因为哮喘持续状态住院15天,三次院内会诊解决不了问题,三次抬到救护车上都没有走成,担心到不了西安。在这种情况下,恳请我回去给看病。当时我40岁不到,在这个风口浪尖上对我也是一个考验。医院的内科主任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届考上大学的,我去了以后说:“你是学长应该听你的。”他倒很客气地说:“你的经验丰富、名气大。”我看了三次会诊的病历,从最初开始按热哮辨用越婢加半夏汤,一直到我去没有改过方子,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病人面色晦暗,大汗淋漓,情绪烦躁,气短不足以息,唇红,舌质红,舌苔花剥,脉弦数。我看了以后说:“热哮是对的,但他是肝火犯肺,那要用黛蛤散,在上气不接下气,几乎阴阳离绝、肾不纳气的情况下不用人参蛤蚧散是不行的,何况他本来就是哮喘,这就是射干麻黄汤证。”我就用黛蛤散、人参蛤蚧散、射干麻黄汤三个方子合用。我记得非常清楚的是

用了60g小麦,为什么?养心除烦。在这种濒临死亡的情况下,病人性情非常急躁恐惧,这个小麦确实发挥了作用。

回到西安后,第二天电话就打过来了,吃了药当晚就有效,方子没有变,五天还是七天就出院了。这是个二十七岁的小伙子,家离我老家的村子只有1.5公里,所以为我在附近建立患者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个小伙子现在还好好的,以后再没有类似问题。

再有一例,是在前几年,一个亲戚的亲戚找到我家,因为是这种关系,我就让她先说。结果她几乎滔滔不绝说了近两个小时,“……到哪里看不好……到哪里又看不好。”

说完,我问:“你这啥病啊。”她说:“哮喘。”我说:“你说你哮喘,就是哮喘?”她说:“我就是哮喘。”我说:“正因为你说你是哮喘,人家教授就给你开治喘的药,所以治不好。你自己觉得气短,这是短气啊!《金匮要略》上就有胸痹心痛短气病,你这就是短气病,你为什么硬说是哮喘呢?”

说到这里我就知道机会来了,我说:“你把《金匮要略》打开,上面就有‘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实际上,张仲景是上焦肺气不宣的用茯苓杏仁甘草汤,中焦胃气不宣的用橘枳姜汤,她现在这种短气我们很难判定是上焦还是中焦,反正加起来只有五种药,我们就用原方好了,把这两个方子用在一起,五种药,六副。第二个月她又来了,我说:“怎么样? ”她说:“好了,就吃你

那六副药就没事了。”我说:“没事你找我干啥? ”她说:“原来教授给她开的那些进口的止喘药怎么办?”我说:“这是我管的吗,这又不是我让你买的。”这都是开玩笑的话。由于受这个启发,我在柳州,以至到最近,还用同样方法治了不少短气病。

I

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咳喘概述

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咳喘概述 目的探讨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咳喘的方法和机制。方法通过检索近年来的有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穴位敷贴治疗咳喘有固定穴位、固定药物;辨证取穴、辩证用药等;多于夏季三九天敷贴。穴位敷贴治疗咳喘能够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生活质量。穴位敷贴治疗咳喘是一种优质的治疗方法。结论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咳喘的机理研究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标签:穴位敷贴;慢性咳喘 慢性咳喘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命健康。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是用中药敷贴于穴位,使之自然发泡,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灸法,是药物和穴位有机结合的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多年來各地中医院相继开展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咳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就从治疗方法和作用机理两方面进行概括总结: 1 治疗方法 穴位敷贴包括药物和穴位两方面,因为不同的药物和穴位选择,所以呈现不同的治法。敷贴药物通常选用芳香走窜、易于贯通经络、深达脏腑的药物,旨在”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临床上所选贴敷药物以清朝《张氏医通》贴敷方(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为基础进行加减,药物通过穴位渗透到机体,发挥温阳逐饮、活血化瘀的治疗作用。选取穴位以背俞穴为主,因为背俞穴是脏腑精气输注之处,和呼吸系统相关的穴位可以调肺气、止咳喘、和营血、实腠理、补劳损,可治疗咳嗽、喘证、肺痿、肺胀等肺部疾病。 1.1固定方药、固定穴位夏敏等[1]报道以”初九”、”二九”、”三九”三个时间段内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3次敷贴。选穴取双侧定喘、肺俞、膏肓俞穴,取方以白芥子、炙麻黄、细辛、元胡、甘遂、法半夏等各等分研末,穴位贴敷治疗后患者喘息、咳嗽、咯痰、哮鸣音主要症状、体征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来暮[2]报道治疗病例320例咳喘患者,取穴大椎,肺俞,膏肓,天突,膻中,选方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治疗后患者的咳嗽、咳痰、感冒等症状有明显改善,并大大减少支气管炎、哮喘的发作,延长发作的时间,特别是小儿随着机体抵抗力的提高,可以减少哮喘的发病率。殷莉波[3]报道以消喘膏(主要成分白芥子、制延胡索、制甘遂、细辛),治疗52 例慢性咳喘,取穴双侧肺俞、心俞、膈俞,总有效率86.15 %,且患者经治疗后肺功能明显好转。齐玲等[4]用协定药物(麻黄、细辛、白芥子、皂角刺等),取穴双侧肺俞、定喘、脾俞,三伏天穴位敷贴治疗治疗60 例哮喘,结果提示能够增强患儿体质,患儿感冒次数、平时出汗逐年减少,哮喘发作次数减少且发作时喘息程度变轻,观察组治疗后2~3年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口服酮替芬)(P<0.05,P<0.01)。 1.2辨证用药、辨证取穴苏玲等[5]根据中医辨证分为寒型、热型、寒热虚

胡希恕经方故事(三)

胡希恕经方故事(三) 15、鳖甲煎丸治脾大有验鳖甲煎丸这个药现配很麻烦,以前在药店有成药。现在大概在武昌、汉口有这种药生产,在北京也有这种药生产,但是药厂把这个方子的药味减少了,所以它就不好使了。在杭州生产的这个药,挺好使的。我用这个药治过肝炎的脾大,的确有效果,因为这个脾大,它是有瘀血,不能求急治,用猛攻的方法是不行的,用这种丸药就比较好。现在一般用大黄蟄虫丸,也挺好使。编者按:《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中记录有用鳖甲煎丸治肝硬化脾大的费某医案,可参看。 16、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疟疾神效《伤寒论》第147条曰:“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外台秘要》方,曰:“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这个“多寒少热”,或者“但寒不热”,都现的是柴胡证,就是这篇头一条说的那个“疟脉自弦”,不是牡疟那种情况,也不是里头有水造成的。这个方子后头有个小注“服一剂如神”,这个确实不假。也不光是“寒多微有热”,或者“但寒不热”,只要合乎柴胡桂枝干姜汤应用的条件的话,的确是其用如神。北京这个地方,患疟疾的病人较少,在这儿我没有用它治过疟疾。我有一个朋友叫张秋水,他在

江西行医,他回来跟我说:“我就用这个方子治疟疾,真好使,就用这么一个方子加加减减就可以了。”我们俩是同学,他后来在江西的一个大学当教授,当教授挣的钱也不够他花,他就给人治病,他的医术也挺好。他说他光治疟疾就行,一天就很忙,江西那个地方得疟疾的人多得很,他没用其他的方子,就用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所以“服一剂如神”,古人也有体验,可见治疟疾时选用这个方剂最多这个方剂主要是针对什么呢身无力,胸胁满,心下这个地方觉得堵、有结滞,但是不厉害,还有一点拒按,但不像阳明病实结的那个样子,身上没有汗,光脑袋出汗,这就是有气上冲、表不解的情况。凡此用它就可以。吃这个药应注意,头一次吃它会发烦,烦是因为不得汗出的缘故,再吃汗就出来了,病也就好了。这个方子,在治疟疾时,用的机会挺多。附:郝万山讲刘渡舟用此方治疗多种病的故事刘渡舟老师在世的时候,有时候半天能看六七十个病人,老师怎么看啊,他经验多了,实际上不怎么辨病,也不怎么辨证,就对着症状来治疗,这是经验的积累。他有三个学生给他抄方。一个病人来了“大夫我乙肝,大三阳。”老师说,“你口渴 吗”“渴。”“大便怎么样”“经常稀,吃得不合适就经常稀。”“肝区痛吗”“有时候痛,有时候不痛。”老师说:“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个学生就给他开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什么因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适应证是肝胆有热,脾阳虚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咳喘病疗效观察及护理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咳喘病疗效观察及护理 目的为进一步观察了解临床中通过中药穴位贴敷的方法治疗慢性咳喘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6例慢性咳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愈20例(233%),有效32例(372%),好转22例(256%),无效12例(140%),总有效率为86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咳喘病时配合一定的护理可以取得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中药穴位贴敷;慢性咳喘;疗效观察;护理 慢性咳喘病是以咳嗽、咳痰、气喘为主要表现且反复发作的疾病,是临床中的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其涉及的种类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咽喉炎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1]。咳喘病于冬季容易发生,且病情会被加重,而在夏季则得到一定的缓解,穴位贴敷的治疗方法就是一种“冬病夏治”的方法[2]。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6例慢性咳喘病患者进行研究,总结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咳喘疾病并结合周密的护理方法取得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6例慢性咳喘患者,其中男44例,女42例,年龄15~82岁,平均4435岁;病程25~31年。临床主要表现咳嗽、咳痰、气喘等。慢性支气管炎42例,肺气肿22例, 支气管哮喘12例,肺源性心脏病10例。排除孕妇、年龄体弱、年幼者(小于10岁)和患有肺结核、严重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同时还排除患有皮肤病、皮肤受伤和严重过敏性体质的患者。 12治疗方法 121首先要制备治疗中所使用的贴剂,制备两种贴剂,一种供夏至到末 伏当天使用,即在夏至、初伏、中伏、末伏各贴敷一剂贴药,另一剂供各个伏之间使用。前一种贴剂是由白芥子、细辛、延胡索、半夏、防风、甘遂组成,后一剂是由五味子、肉桂、沉香、淫羊藿、甘遂、巴戟天组成。将所有的药物混合研末,过80目筛,之后等到用的时候再用生姜汁将粉末混合成膏状。 122贴敷中穴位的选取及护理贴敷中选取两组穴位,第一组为鸠尾、中

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咳喘病重1786例疗效观察

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咳喘病重1786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3-03-05T13:35:36.5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9期供稿作者:尚良翠徐培荣褚东方俞叶娜陈芳[导读] 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咳嗽咳喘咳痰有效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尚良翠徐培荣褚东方俞叶娜陈芳(安徽省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安徽滁州 239000) 【摘要】目的观察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咳喘病重1786例临床疗效。方法对1786例咳喘病重患者采用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头伏中伏末伏各重复治疗一次,连续贴3次,3年为一疗程,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愈率65.3%,好转 33.1%,未愈1.6%,总有效率98.4%,治疗前后比较,咳嗽、咳喘、咳痰等各项症状体征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咳嗽咳喘咳痰有效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关键词】咳喘病重中医药疗法冬病夏治穴位贴敷 “咳喘病”包括现代医学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本病好发于:秋冬季节,为呼吸道常见病,多发病。我院中医科自1987年以来,开展冬病夏治中药三伏膏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咳喘病万余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我们从临床观察随访中抽出1786例较为完整的病例资料,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性552例,女性1234例,16岁以下少年及儿童285例,成年人1501例,老年人397例,女性多于男性。 2 三伏膏药物组成 生莱服子300克,生白芥子500克,炒白芥子500克,公丁香300克,苏子300克,官桂300克,王不留行400克,广木香400克,上药共研成极细末,用优质生姜取汁加入上述药末。加工制作成一元硬币大小药饼待用。 3 治疗方法 头伏(2012年即7月18日-27日),中伏,末伏各重复一次,每年贴三次,连贴三年为一疗程,每次先消毒穴位后,即取精制三伏膏贴敷穴位上,再用麝香膏固定,成年人4小时左右去掉,少年及儿童0.5-2小时去掉,忌食生冷辛辣、鱼腥、煎、炸、烤鹅等品一周。方法简便易行,无毒副作用,患者易接受。 取穴:第一组:男性,大椎,天突,肺腧,膻中;女性:大椎,肺腧,天突,膏盲。 加减:气喘甚者加定喘穴,心腧穴。畏寒肢冷,久病肾虚者加肾腧穴,小便夜频量多清长,加命门穴,纳差,痰多者加脾腧,丰隆。过敏性鼻炎者加太渊穴。 适应症:凡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脾胃病、痛经、骨关节病等体内阳气不足,阴寒较盛患者均可使用。 禁忌:支气管扩张,咯血,肺结核,孕妇,月经期以及皮肤过敏者禁用或者慎用。 治疗结果:疗效判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1]《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咳喘及临床体征消失和哮喘控制,哮鸣音消失653人,鼻塞喷嚏流涕和鼻腔、双目痒明显缓解的有512人,好转:咳喘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592人,未愈:连续三年敷贴症状无明显改善的29人。本症多见于年老体弱,合并其他疾病者。总有效率占98.4%。 4 典型病例 患者,陈某某,女性,47岁,农民,于2002年7月14日上午9时初诊。系“顽固性咳喘20余年,加重5年”患者于20年前因上山砍柴路中饥渴难耐,于返回途中饮水沟中水,故:《素问?咳论篇》曰:“形寒饮冷伤肺胃”之说。在当地医院予以抗炎输液治疗,症状略有好转,但治标不治本,难以根治,稍受寒凉,立即诱发而加重咳喘,甚则不能平卧,20余年来反复发作,久治难愈,曾多处检查血常规,血压,体温,心电图等未见明显异常。肺部听诊右肺未见明显异常,但左肺中下部呼吸音消失,左下肺叩诊呈浊音。提示左肺功能受损严重,考虑胸腔积液或有恶性病变可能,要求其住院进一步检查治疗,因患者自觉病情严重,并产生悲观失望的想法,故遭其拒绝。特来我科要求中医“冬病夏治”“精制三伏膏”穴位贴敷治疗,以求疗效。当时正值头伏,精制三伏膏穴位贴敷,方法同上,经头伏穴位贴敷后,诸症明显好转,咳出大量暗灰色胶粘稠痰,经中伏、末伏穴位贴敷30天后,突然咳出一团灰暗褐色如烂肉状物,撕拽不开,胸中如石板重压顿时若失,连续贴敷三年后痊愈。 5 讨论 “冬病夏治”是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的理论,因咳喘病人大多是在秋冬春气候寒冷突变的情况下诱发,三伏酷暑,阳气最盛,而所用药物多属辛温香燥之品,同气相求,以除肺中寒饮伏邪。使正气渐复,抗病力增强,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采用冬病夏治中药“精制三伏膏”穴位贴敷治疗咳喘病及过敏性鼻炎后,许多患者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得到提高。感冒发生率明显降低,部分患者经一个伏天治疗,咳喘及鼻炎症状完全消除。尚良翠主任提示,在临床实践中,冬病夏治三伏膏穴位贴敷还可扩大治疗的病种有:慢性咽炎、慢性肠胃炎、甲状腺功能减退、骨关节病、颈肩腰腿痛、肾炎水肿等体内肺脾肾阳虚导致的慢性疾病,疗效显著。具体其他病种疗效下次待述。 本方药物组成是经反复临床验证后得出的纯中药精制而成之剂,其中白芥子生熟各半既有散寒祛痰,又能减轻对皮肤的强烈刺激。生莱服子,苏子是降气平喘,王不留行是解痉,活血化瘀的功效,公丁香和广木香芳香走串,渗透力强,官桂温肾助阳,全方主要功效温肺逐痰,拔寒外出,止咳平喘,扶正固本,防患未然。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咳喘病,改变了传统的给药途径,通过穴位刺激皮肤给药,发挥药物对皮肤穴位渗透作用,为中医中药内病外治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无痛苦,无副作用,使广大患者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国家管理局.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24.

胡希恕谈经方的加减运用之道

胡希恕谈经方的加减运用之道 胡希恕谈经方的加减运用之道关于经方的加减,在伤寒医家中,大致有三种: 一种是运用经方不加减,能熟练的运用经方,保持经方的纯洁度; 二是运用经方适当加减; 三是研究伤寒的理论,却用五脏辨证的方法处方。通过我们前面对胡希恕经方纯真度的分析,可以知道胡希恕运用经方基本是原方应用。有些医家以为经方太少,不能应付复杂的临床局面,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天下的疾病难以计数,仲景把他归结为“六病”,可以说是知其要者,一言而终。后世医家多用症状确立病名,去道远矣。这种做法一直到我们的《中医内科学》,并且中医学子都是用《中医内科学》来武装自己的。所以很难体会仲景的诊疗思维,要想学好经方,提高疗效,必须先放弃《中医内科学》的论述。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中医内科学》学得越多,接受经方就越受拘束。徐灵胎和陈修园主张烧掉仲景后的医书,最初笔者以为是言辞过激,崇古过甚。后来理解为应该把仲景的《伤寒论》放到应有的位置上,《中医内科学》可以作为一个小小的补充,中医必须以《伤寒论》作为学习的重点。如果用量化的话,经方当占百分之九十,《中医内科学》占百分之十。就中医

而言,学科分的越细,实际上是离中医越远。说到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经方数量少,又没有分型,如何能应付临床呢?所以有人提出经方贵在加减,如用小柴胡汤加丹参、鸡骨草治疗肝炎,用麻杏石甘加鱼腥草、双花治疗肺炎,其实这都是误解经方所致,用的看似经方,实际上是用后世的五脏理论运用经方的,只是把伤寒方当成了一本方剂学,看似用经方,实际非也。岳美中先生对于运用经方不可随便加减深有体会,在其文集中记叙到:“运用古代成方于临证时,如证与方合,最好不要随意加减。1941年在唐山,诊治一李姓妇女,年50余,半年来经常尿血,频而且急,尿道痛,经多方医治未效,其脉数,小腹痛拒按,此虽下焦蕴有湿热,但久尿脓血必致阴伤,处以猪苓汤:猪苓9克,泽泻12克,白术9克,阿胶6克,滑石9克。药尽3剂,诸症均逝,数日后又复发,但稍轻,因思其久病必虚,则于方中加山药9克,服药3剂,诸症反而加重,虑其加山药恐有失当之处,去之,复进3剂,诸症又减,只余排尿时尿道稍感疼痛,又虑及尿道久痛恐有砂石瘀滞,加入海金沙9克以导其浊,药后两剂诸症大作,鉴于2次反复失败的教训,再不敢任意加减,乃守猪苓汤原方,服10剂而获痊愈。我再指导学生临证时,常以此例相告,谓古方不可任意加减,若欲加减,宜谙习古人之加减法而消息之。”这看似个案,实际上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因此运用经方要谨慎加减。当今临床上我们经常

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

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 周炜王丽平张树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院针灸科,北京100035) [摘要]目的:总结近10年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各个领域的临床应用。方法:从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药物选择、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几个方面进行综述。结论:穴位贴敷疗法疗效好、无副作用、安全、经济、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但在临床方法系统性、临床疗效确切性、穴位贴敷的机理、药物提纯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主题词]穴位贴敷法;综述,指导性;选穴 穴位贴敷疗法(以下简称穴贴)是指将膏药或用各种液体调和药末而成的糊状制剂,贴敷于一定的穴位或患部,通过药物、腧穴及经络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穴位贴敷给药也是目前国际上重点开发的给药途径,其与皮肤给药吸收机理一致。皮肤角质层有贮存作用,使血浓曲线平缓,有着超越一般给药的独特优点,无胃及消化道的首过作用,从而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治疗病种涉及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神经、癌症等内科系统和妇儿科及鼻咽口腔五官科疾病。 1穴位选择 1·1神阙穴 神阙穴在近年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现代研究认为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较差,且脐下没有脂肪组织,皮肤筋膜和腹膜直接相连,故渗透性较强,药物分子较易透过皮肤的角质层进入细胞间质,迅速弥散入血而通达全身,脐下腹膜还分布有丰富的静脉网,连接于门静脉,从而使药物得以经此捷径直达肝脏。因此,神阙穴在中药外治法中应用广泛。 由于穴位贴敷疗法的优势以及小儿体质特点,穴贴在小儿疾病中应用十分广泛,文献报道详细,如单独应用神阙穴贴敷治疗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此外在所查资料中有关妇科疾病的治疗报道也较多,如治疗原发性痛经、继发痛经、带下病等。王慧杰等应用升白散外敷神阙穴,并与利血生及重组人体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比较,总有效率为91·26%,优于利血生组(P<0·01),并认为穴贴作用于患者机体有药物外敷治疗和针灸感传效应双重机制。艾双春等[14]通过神阙穴贴治疗骨质疏松,发现该疗法能显著提高骨钙素,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骨钙素调整作用基本与药物一致(P>0·05)。田华等应用晕宁膏脐贴治疗晕动病,总有效率为90·22%,与对照组比较,P<0·01。殷之放等采用单独穴贴与传统针刺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治疗前后两组血压、血脂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针刺和穴贴治疗高血压

经方治大病,这才叫疗效!(胡希恕医案故事)

经方治大病,这才叫疗效!(胡希恕医案故事) 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熟读《伤寒论》,得心应手,出入无方。他擅长用经方治大病,读他的医案,令人拍案叫绝!这种手段与魄力,只有像胡老这样的大师才有! 1、治小儿急性胆囊炎得速效 “阑尾炎单独用大黄牡丹皮汤的机会少,合用大柴胡汤的机会多。临床上遇到呕恶、胸胁满、不吃东西,这是最普通的柴胡证,你要是合用大黄牡丹皮汤,是非常有效的,这个我治过的例子也很多很多。 大柴胡汤和大黄牡丹皮汤的合方不但治阑尾炎,也治胆囊炎、胰腺炎,我都试验过。 我方才说叫小明的那个小孩子,得的就是这个胆囊炎,他那个胆囊肿得手能摸到,挺厉害,就吃这个药好的,快得很,这个药在该病急性发作时最好使。疼得那样剧烈,尤其是胸胁这个部位胀气,显得胸胁满、胸胁痛,这都是柴胡证。” 2、大柴胡合大黄牡丹汤治胰腺肿物 “我有一个外甥,他的胰腺这儿长了一个东西,现在也没确定是癌变物还是其他的囊肿,据医生说是发生了癌变。 但是他患这个病已经近一年了。我就给他吃这个药,疼痛早消失了,这个肿也消了很多,从吃药后的结果看恐怕不像是癌。”

3、用大青龙汤治愈自己肺炎 “我方才讲了葛根汤。大青龙汤也是太阳病的一个发汗剂,这个方剂的适应证恶寒也特别厉害,所以在临床上若是无汗、恶寒特别厉害的这种太阳病,对这两个方证,要好好辨:如果症状没有烦躁,就用葛根汤;如果有烦躁,口舌再干,就用大青龙汤,因为大青龙汤中有石膏。这两个方证,都特别恶寒。 有一年,我得肺炎,就是恶寒特别重,我给自己开的方子,当时没用大青龙汤,我用的是葛根汤加石膏,吃了这个药热退了,但第二天又发热,这么反复了两三天,最后还是吃大青龙汤好的,用大青龙汤麻黄药非多搁不可。其实要是开始就吃大青龙汤,就不会像后来发作那么重。” 按:在《胡希恕老中医应用大柴胡汤验案》中提及一例用葛根汤合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治愈自己的高热,正可互参。 胡希恕先生83岁时,冬月发热39.7℃,症见胸满、恶寒、鼻塞、苔白腻、脉浮弦,因是三阳合病,故服大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生石膏,一剂而愈。 4、大青龙汤治小儿危重肺炎 “我的一个学生姓刘,他治一个小儿肺炎,这个小孩子简直就是不行了,西医院也治不好,他用大青龙汤一剂就救回来了。” 5、生姜泻心汤治小儿下利,出现瞑眩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穴位贴敷疗法 1、定义: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2、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①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②但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我科患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故应尽量选取药性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贴敷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若有不适立即停止适用。 ③孕妇禁用。 ④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⑤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⑥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⑦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⑧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⑨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约4-8小时取下即可。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3、适应症: 应用范围广泛,一般我科常见消渴病、眩晕、不寐、便秘、耳鸣、腰膝酸痛、感冒、咳嗽、喘证等患者均可应用。

4、取穴:根据疾病诊断,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组方取穴贴敷,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贴药范围勿大。 ①消渴病: 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 ②眩晕: 取穴:肝俞、胆俞、丰隆、三阴交。 ③不寐: 取穴:心俞、肝俞、肾俞、神门。 ④感冒、 取穴:太阳、合谷、肺俞、大椎穴。 ⑤咳喘: 取穴:心俞、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5、基本操作方法 ①准备物品:治疗盘、药物、%生理盐水棉球、药匙、无菌纱布、棉纸、胶布。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患者信息及医嘱。 ②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保暖。 ③%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穴位贴敷疗法 1、定义: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2、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①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②但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我科患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故应尽量选取药性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贴敷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若有不适立即停止适用。 ③孕妇禁用。 ④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⑤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⑥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⑦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⑧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⑨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约4-8小时取下即可。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3、适应症: 应用范围广泛,一般我科常见消渴病、眩晕、不寐、便秘、耳鸣、腰膝酸痛、感冒、咳嗽、喘证等患者均可应用。 4、取穴:根据疾病诊断,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组方取穴贴敷,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贴药范围勿大。 ①消渴病: 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 ②眩晕:

我的老师 经方大师胡希恕 治癌高手许振寰

我的老师(2、3):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癌高手许振寰二在跟随刘老攻读中医经典着作期间,1982年初夏,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结识了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另一位名老——胡希恕老先生。 记得父亲当时患肺心病住院,病情发展出现肾积水,导尿失败,其中一位名老提出用麝香外敷肚脐,借其芳香开窍之力或许有效,于是院方派人去山西讨回一点上好的麝香给父亲用上,果然尿液点滴而出,可是也就这样了,终未能解决问题。 父亲病情在恶化,高烧、神智昏迷、大小便闭塞不通,已出现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院方邀请中医药大学的六位名老中医(包括董建华、王绵之、我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赵绍琴、杨甲三)会诊,有位名老提出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当以扶正为主,先保心肾控制住病情。 84岁的胡老诊完舌象脉象后,提出一个与众人截然不同的“峻剂攻下”法并处方案,还说:“小大不利治其标”,必须先解决大小便问题——这就是救人。态度非常果断。众名老念其年事最高,便都依了。但大家都捏着一把汗。服药到第二天,奇迹发生了:大便五次,开始排尿。到第五天,尿量已达正常,肾积水消失,父亲开始下地活动......

后来刘渡舟老在胡老着作的序言中写道:“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辩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就这样,一周后父亲出院了。为表达谢意,父亲准备了两瓶茅台酒让我送给胡老。老人家那会儿住在东直门医院宿舍——一个小两居室,采光也不太好。 记得那是一个午后,大约3点半的时间,估计老人家午睡已醒,我携礼登门致谢。胡老连连摆手说:你父亲就是太客气,没这个必要嘛!我说这是家父的一点心意,还请胡老笑纳。 落座后,我见桌子上摆着围棋盘还有布局的棋子,便问胡老:您在跟谁下棋?胡师母在一旁回答:他是自己跟自己下。 有这等下法?我感到奇怪。胡老问我会下围棋吗?我说只学了一点点,谈不上会。 胡老说:祖宗发明的围棋不仅是娱乐,也是医生看病不同阶段的一种演示,我自己跟自己下,考虑的是用药如用兵,怎么开局、怎么落子、布阵,这里头辗转腾挪,显尽机巧,是为轻灵一路;另一面,走坚实一路,步步为营,渐展威风。棋局经常会纷繁缭乱,但心绝不能乱。看病如下围棋,要有识有胆,胆识具备。

胡希恕经方故事(三)

胡希恕经方故事(三)

15、鳖甲煎丸治脾大有验鳖甲煎丸这个药现配很麻烦,以前在药店有成药。现在大概在武昌、汉口有这种药生产,在北京也有这种药生产,但是药厂把这个方子的药味减少了,所以它就不好使了。在杭州生产的这个药,挺好使的。我用这个药治过肝炎的脾大,的确有效果,因为这个脾大,它是有瘀血,不能求急治,用猛攻的方法是不行的,用这种丸药就比较好。现在一般用大黄蟄虫丸,也挺好使。编者按:《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中记录有用鳖甲煎丸治肝硬化脾大的费某医案,可参看。 16、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疟疾神效《伤寒论》第147条曰:“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外台秘要》方,曰:“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这个“多寒少热”,或者“但寒不热”,都现的是柴胡证,就是这篇头一条说的那个“疟脉自弦”,不是牡疟那种情况,也不是里头有水造成的。这个方子后头有个小注“服一剂如神”,这个确实不假。也不光是“寒多微有热”,或者“但寒不热”,只要合乎柴胡桂枝干姜汤应用的条件的话,的确是其用如神。北京这个地方,患疟疾的病人较少,在这儿我没有用它治过疟疾。我有一个朋友叫张秋水,他在江西行医,他回来跟我说:“我就用这个方子治疟疾,真好使,就用这么一个方子加加减减就可以了。”我们俩是同学,

他后来在江西的一个大学当教授,当教授挣的钱也不够他花,他就给人治病,他的医术也挺好。他说他光治疟疾就行,一天就很忙,江西那个地方得疟疾的人多得很,他没用其他的方子,就用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所以“服一剂如神”,古人也有体验,可见治疟疾时选用这个方剂最多这个方剂主要是针对什么呢?身无力,胸胁满,心下这个地方觉得堵、有结滞,但是不厉害,还有一点拒按,但不像阳明病实结的那个样子,身上没有汗,光脑袋出汗,这就是有气上冲、表不解的情况。凡此用它就可以。吃这个药应注意,头一次吃它会发烦,烦是因为不得汗出的缘故,再吃汗就出来了,病也就好了。这个方子,在治疟疾时,用的机会挺多。附:郝万山讲刘渡舟用此方治疗多种病的故事刘渡舟老师在世的时候,有时候半天能看六七十个病人,老师怎么看啊,他经验多了,实际上不怎么辨病,也不怎么辨证,就对着症状来治疗,这是经验的积累。他有三个学生给他抄方。一个病人来了“大夫我乙肝,大三阳。”老师说,“你口渴吗?”“渴。”“大便怎么样?”“经常稀,吃得不合适就经常稀。”“肝区痛吗?”“有时候痛,有时候不痛。”老师说:“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个学生就给他开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什么?因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适应证是肝胆有热,脾阳虚衰,津液不足,所以他抓住口渴,便溏。病人不是脾阳不足吗,再抓个肝胆有湿热未尽。好,柴胡桂枝干姜汤。

我的老师(3)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癌高手许振寰

我的老师(2、3):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癌高手许振寰 二在跟随刘老攻读中医经典著作期间,1982年初夏,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结识了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另一位名老——胡希恕老先生。 记得父亲当时患肺心病住院,病情发展出现肾积水,导尿失败,其中一位名老提出用麝香外敷肚脐,借其芳香开窍之力或许有效,于是院方派人去山西讨回一点上好的麝香给父亲用上,果然尿液点滴而出,可是也就这样了,终未能解决问题。 父亲病情在恶化,高烧、神智昏迷、大小便闭塞不通,已出现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院方邀请中医药大学的六位名老中医(包括董建华、王绵之、我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赵绍琴、杨甲三)会诊,有位名老提出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当以扶正为主,先保心肾控制住病情。 84岁的胡老诊完舌象脉象后,提出一个与众人截然不同的“峻剂攻下”法并处方案,还说:“小大不利治其标”,必须先解决大小便问题——这就是救人。态度非常果断。众名老念其年事最高,便都依了。但大家都捏着一把汗。服药到第二天,奇迹发生了:大便五次,开始排尿。到第五天,尿量已达正常,肾积水消失,父亲开始下地活动......

后来刘渡舟老在胡老著作的序言中写道:“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辩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就这样,一周后父亲出院了。为表达谢意,父亲准备了两瓶茅台酒让我送给胡老。老人家那会儿住在东直门医院宿舍——一个小两居室,采光也不太好。 记得那是一个午后,大约3点半的时间,估计老人家午睡已醒,我携礼登门致谢。胡老连连摆手说:你父亲就是太客气,没这个必要嘛!我说这是家父的一点心意,还请胡老笑纳。 落座后,我见桌子上摆着围棋盘还有布局的棋子,便问胡老:您在跟谁下棋?胡师母在一旁回答:他是自己跟自己下。 有这等下法?我感到奇怪。胡老问我会下围棋吗?我说只学了一点点,谈不上会。 胡老说:祖宗发明的围棋不仅是娱乐,也是医生看病不同阶段的一种演示,我自己跟自己下,考虑的是用药如用兵,怎么开局、怎么落子、布阵,这里头辗转腾挪,显尽机巧,是为轻灵一路;另一面,走坚实一路,步步为营,渐展威风。棋局经常会纷繁缭乱,但心绝不能乱。看病如下围棋,要有识有胆,胆识具备。

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 摘要:慢性支气管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用西医方法治疗难以根治且易反复发作。中医治病求本的独特疗效对慢性支气管炎有很大的帮助,极大的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负担。本文从单纯穴位敷贴疗法和其他疗法的单独和联合运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 进行探讨,提炼近五年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穴位贴敷;慢性支气管炎;综述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穴位贴敷是中医传统的外治方法,通过使用特定的中药贴敷于体表腧穴,并通过经络对机体的调整作用,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文就从近5年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方面及对肺系疾病的治疗研究进行综述如下。 1、临床研究 1、1穴位敷贴疗法治疗 1、1、1无对照组 王萍等[1]用白芥子15g,苏子15g,甘遂10g,细辛10g,红花10g共研成细末,用热开水调成膏状,加少量生姜汁,敷于双侧肺俞、心俞、定喘、膏盲俞,敷贴时间为20-30min,自觉发痒、灼热即可取下。每天贴1次,连续7-14天。结果示治愈54例,好转78例,无效18例。钱玉生[2]采用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151例,治疗结束后统计分析疗效。结果示显效39例,有效93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达87. 42%。可见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疗效肯定,效果显著,副作用小,方便易行,值得推广应用。王宝玲[3]采用梅花针打通双侧的肺俞、膏盲俞、心俞、膈俞等穴位;并用贴敷散(白芥子、细辛、玄胡、甘遂)外敷治疗本病56例。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100%。可见本方法对本病有扶正固本,祛痰平喘的功效。高海[4]等将延胡索40%,白芥子40%,甘遂10%,细辛10%,上药共研成细粉,用生姜汁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一)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 (一)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一) 作者/胡希恕;编辑/锄云青衿写在前面的话: 2011年初,《胡希恕讲仲景脉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编著该书的作者段治钧老师曾“亲聆胡老教诲七八年,结缘有兹十八载”,在整理胡老的遗作中发现《脉学概说》一篇,也是胡老生前未曾发表的,“和《辨证施治概论(要)》一样,同样是胡老研究仲景原著的一篇力作”。在研究胡老关于脉诊论述的诸多文献中,本篇可以说是最早的蓝本! 篇中导读为编者所加,特此说明。正文: 一.脉与证的明确概念 导读:证是指什么?脉又是指什么? 中医是依据患者的全身症状反应,进行统一的观察与分析,讲求适应整体的辨证施治。这是中医诊疗方式方法的特色,也是中医的独有精神。一个中医师治病有无疗效,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取证全面、辨证精确,并以其程度为先决条件。所以举凡目之所能望,耳之所能闻,问之所能知,切之所能感(包括诊脉和诊腹),均为中医辨证取材的对象,并将此望、闻、问、切称为四诊,可谓平等对待,无轻重之分。

不过一者脉象繁复多端,只凭指下体会以验其错综变化,不似望闻问以及腹诊等较为具体而易知;二者辨证论治虽需四诊合参,但在中医经久的实践体验下,脉诊确有其主导作用。由于以上两点的关系,凡由望闻问及腹诊所得的结果,统称之为证,而脉乃个别独立起来,把四诊的断病论治,就变为辨脉辨证的论治了,这中间必有一个相当长的实践发展过程。观仲景书篇章的标题,例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等,正是表明这个道理。二、脉象在中医脉学中的意义 导读:何谓“脉象”,何谓“脉学”,怎样学好用好“仲景脉学”?今所谓脉学者,即研究有关脉诊的理论、方法及其在诊疗上所起作用的一种学识,脉象是中医脉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何谓脉象?无病健康人的脉,谓之平脉,平脉不以象名。人若有病,则脉失其平,就其不平者,才名之以象,即为病脉。一般临床辨证中所谓脉象,都是指病脉说的,而病脉的脉象即是与平脉相比的差相。 脉象是相对平脉比较而来,所以脉取太过、不及,当为辨脉之大法。古医籍《内经》、《难经》对于诊脉均有较详细的论述,在仲景书中,更以证治实例阐明诊法和脉理,脉取太过与不及在书中均有明文,惜读者不悟也。太过者,谓较平脉为太过也;不及者,谓较平脉为不及也。脉象虽极复杂,概

伤寒论释义-胡希恕

考历代研究《伤寒论》的成绩与不足:宋之前将之当成方书,对其理论体系了解不足,且认为《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书,这一极错误的认识直到清代才有所纠正; 隋唐时的孙思邈再次编次了《伤寒论》,并首先提出“方证同条”,为日后方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宋校注了《伤寒论》是一大功绩,赵开美仿宋刻本至今仍是《伤寒论》最权威版本; 成无已首注《伤寒论》,并系统论述二十三种腹证(然不受重视),之后的注家皆袭用《内经》注解大论,牵强附会,曲意穿凿,玄虚晦涩难解,将一部实用医典活活曲解成难懂、不实用之书。且由于封建观念的影响,历代只重脉诊不重腹证。这些都是中国历代治《伤寒论》的特点及通病。 在日本,以吉益东洞为首的古方派,独立于《内经》之外,发展了《伤寒论》自身的体系,以方证相对、不尚思辨而尚实用、重视腹诊为特点,将经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而非单用于外感热病。 应该看到,分清经方与医经的体系不同,是正确学习《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步,不然一些概念会被误导,终身不得其门而入。在中国,从宋金之后,《伤寒杂病论》皆是《内经》的附庸,都要以经解论,要知道,作为一部经典,不可能要依靠《内经》、《难经》方能立足,它定有其自身体系,从学术、行文、概念便知大大有别,有这方面,日本比我们做得好(我素对日本没有好印象,但在这方面却要肯定它)。 到明清,出现了方有执、徐大椿、尤在泾、柯琴,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善,方有执敢于提出:《伤寒例》的学术思想与论中条文有根本不同;柯琴率先提出“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使经方用途大大扩展,对《伤寒论》认识大有突破,但乃离不开《内经》,似乎没有《内经》,《伤寒论》便不可自立于世;腹诊在清代也略有了发展,但乃重视不够。应该看到,虽有柯琴等人提倡,《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专书乃是主流观点,又由于明清温病学的发展,即便在外感热病治疗上,大都认为伤于寒邪才用伤寒法,余五邪皆用温病法。究其实,大家虽口头仍尊仲景为医圣,实际《伤寒论》已沦落到可有可无的地位。 后世发展了很多辩证方法,不是提倡以症状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而推崇玄学思辨,没完没了的诡辨,随意臆测病机,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中医的堕落。到了民国,有人要废除中医,不搞实用真要消亡了。在中医面临被废除的民国时期,激发了《伤寒论》的潜力,反而迎来了其研究的又一个高峰,当时伤寒派名家林立,多借鉴了日本的古方派观点,以实用派占了主流,如恽铁樵、陆渊雷、余无言等,《伤寒论》的实用价值才进一步得到体现。 胡希恕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那个特殊时期,他充分了解《伤寒论》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实用、高效。为了中医的生存,他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既有师承,又博览群书、聪颖善悟,既办学育人又密切联系临床,既了解中国传统的伤寒学观点,又得到日本的古方派、巴甫洛夫学说的启发,提出了: 1、《伊尹汤液经》是《伤寒论》原始蓝本、与《内经》的医经体系不同,《伤寒论》自有其独特体系。 2、六经辨证的实质是八纲辨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而是八纲辨证。

经方大师胡希恕医案

【经方大师胡希恕医案】 例1 :熊某,女,56岁,1964年8月20日初诊: 3个月来,每日下午3~5点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汗出,舌苔薄白润,脉缓。 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为太阳表证。 脉缓、发热、汗出,为营卫不和津虚于表。 发热、汗出,尤其午后定时发热,为太阳中风桂枝汤方证。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服二剂而解。 按:需要说明的是,本案未记录煎服法,胡老师对讲解桂枝汤方证有独特见解,可参见有关论述。这里要特别注意胡老师对《伤寒论》笫54条的论述:“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长期定时发热的桂枝汤证,服桂枝汤当是“先期时发汗”,本案应是下午3点钟前服药。对此,胡老师特别指出,这是中医治未病的精神。 例2:贺某,男,8岁,1965年10月23日初诊。 外感发热1周不退,每日上午11:30出现发热(体温38℃左右),汗出,发热12:00后热自已,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日一行,他无不适,舌苔白润,脉虚数。 脉虚数,为津虚有热。 见于定时发热,汗出,主在荣卫失调,为太阳中风桂枝汤方证。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两剂,上午已无发热,下午1:00后尚有低热(37.2~37.5℃),舌苔薄黄,脉尚稍数。 继与桂枝合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服三剂,诸症解。 例3:谢某,女,51岁,2004年9月26日初诊: 雨淋后,发热,恶寒(T38.6℃)头剧痛,全身酸胀、疼痛,鼻流清涕,经西药治疗一周后,仍低热(T37.5℃),且汗出恶风,动则汗出明显,头隐隐作痛,鼻流清涕遇风寒加重,舌苔白,脉浮弱。 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脉浮弱,舌苔白,恶风恶寒,发热,汗出,头痛,鼻流清涕,太阳中风证。 中医辨证为:太阳中风桂枝汤方证: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服一剂药后,体温降至正常。又继服二剂,症已。 桂枝加桂汤方 【经方大师胡希恕医案】 如:张某,女,1965年12月13日初诊。 因练气功不得法,出现气从脐下上冲至胸已半年多,伴见心慌、汗出、失眠,舌苔白润,脉缓。 脉缓、汗出,为津虚。 舌苔白润、无口渴,证不在里。 同时见气上冲,可证太阳表不解。

胡希恕的六经辨证观

胡希恕的六经辨证观 一、何谓经方 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 经方之含义,在中医界有两种看法,一 是指宋代以前各个医家所收集和积累起来之有效方剂;一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本书所谓之经方,是指后者。 二、张仲景是经方杰出之传人 考《汉书〃艺文志》载“经方十一家”,记述了有关按病归类之专著和有关方剂理论之专著,如《汤液经法》32卷。这些书虽 皆亡佚,但从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里可以窥见有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等方面大量之理论论述。此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方剂已经建立了指导实践的基本理论。直至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炉,将亡佚书籍中的经方保留下来。故后世尊该书为“方书之祖”,赞经方为“对病真方”。从而为方剂学之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经方运用的指导理论是辨证施治 要想正确地使用经方,就必须掌握中医的辨证施治。何谓辨证施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沦》(即《伤寒沦》与《金匮要略方论》)就是辨证施治的典范。考《伤寒沦》,

不只是论治伤寒,而是借伤寒之治以示万病辨证施治的大法。因此,在《伤寒论》中,既有对疾病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又有对疾病辨证施治具体实施之运用方法。 ①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 《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等。而条文中又不断八纲之辩,如论中第7条(条文序号均依宋本《伤寒论》。下同)。“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阴阳之辨,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是虚实之辨;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表里之辨;第l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是寒热之辨。如此等等。由此可见,六经和八纲是辨证的一股规律。 何渭八纲?八纲即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在表里中间,还有一个半表半里,按数而论,应该是九纲。由于言表里,而半表半里即寓其中,所以习惯上仍简称为八纲。 表和里及半表半里:表指体表,即由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