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审美价值】

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审美价值】
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审美价值】

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审美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审美活动无处不在。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同样体现着人们的审美追求。美是新闻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美学价值的新闻,会失去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与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有相似之处。接受分析研究认为,受众具有解读、诠释新闻的能力。受众可以根据自身日常生活的经验,与新闻文本产生互动,共同协商出意义。

那么,如何开发电视新闻的审美价值,让电视新闻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呢?本文拟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通过分析央视《社会记录》栏目及《东方时空》栏目对华南虎照事件所作的报道,来阐述这一问题。

接受美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接受美学是20世纪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创建的一种新的文艺理论。1967年。姚斯在其题为《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的就职演说中,全面提出了接受美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构架。确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末,伊瑟尔在康斯坦茨大学发表了《本文的召唤结构》的著名讲演,同样引起轰动。姚斯借用阐释学“视野”的概念,以“期待视野”为中介,以“视野融合”为途径,将文学史转化为一种阅读者的积淀,在文学与社会、美学与历史之间的鸿沟上架起了一座桥梁,接通了文学与现实、过去和未来。“期待视野”是解读者面对文本时,调动自己的经验并产生的思维定向及其所希望的文本对他的

满足。“视野融合”则是指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或生活实践视野的交融和相互影响。

伊瑟尔与姚斯建设接受美学理论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对作者――本文关系的关注,转向对本文――读者关系的研究,都将读者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点。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是这样的:第一,认为作品不是在所有时代在读者面前都以同一面貌出现的自在客体,而像乐谱,只有经过读者演奏才能成为一曲优美的音乐。伊瑟尔认为:“文学本文具有两极,即艺术极和审美极。艺术极是作者的意义,审美极是由读者来完成的一种实现。从两极性角度看,作品本身与本文或具体化结果并不同一。而是处于二者之间。”“暗隐的读者”描述的就是这个处于二者之间的情况,这表明伊瑟尔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由文本和读者共同建构的。第二,作品的价值与作家的历史地位由作家与读者共同构成。作家的创作意识能否实现,依靠读者的接受意识。第三,作家必须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第四,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是连接读者的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必要条件。意义不确定性召唤读者参与作品再创造。伊瑟尔认为这种召唤结构,能提供最广泛的联想空间。是最能激发读者想象的框架结构。

与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相类似。受众在接受新闻时也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和效果。有学者指出,受众在接受新闻时,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效果:其一,赞同记者的想法而改变或强化了原有态度;其二。拒绝记者的倾向而坚持自己的立场;其三强烈反对记者的倾向,对记者的陈述持否定的态度。

电视新闻的美学价值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电视新闻议题设置――传播――受众接受的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审美活动。它具有以下审美特征。

第一,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受到受众“期待视野”的制约。媒体的新闻选择应建立在受众的“期待视野”之上。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的“期待视野”潜在地制约着传者的议程设置和报道框架。

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正式对外公布猎人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宣告失踪了20多年的野生华南虎被重新发现。这张“虎照”出现在互联网上仅仅几个小时,照片中的老虎是否是活体便引起了社会公众的质疑。对事件真相的追问,构成了公众的期待视野。国内众多媒体以理性、怀疑的态度对此事表示了高度关注。

《社会记录》与《东方时空》同是央视的名牌栏目,但是这两个节目对华南虎照事件的报道却引来公众截然相反的评价。

2007年11月5日,《东方时空》播出了题为“华南虎照片的背后”的报道。节目前半段对“虎照”真假的争论进行了报道。但是没有对新闻真相进行深度挖掘。节目后半段主要关注华南虎的命运,采访了华南虎养殖基地的情况。节目没有对事件的核心人物周正龙进行面对面的采访,整个节目中也没有出现周正龙的同期声画面。并且主持人在节目中说了这样一句话:“照片的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护好华南虎。”此话一出,立即引来公众的强烈不满。

照片的真假真的不重要吗?“虎照”现身后,央视《社会记录》栏目2007年10月29日、30日、31日连续3天做了华南虎照事件的系列报道。之后,该栏目在11月22日、12月6日、12月7日又做了3期关于华南虎的报道:对事件真相穷追不舍。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对新闻事件的反应最为迅速和敏感,电视媒体可以利用这一新媒介来了解公众的期待,从而修正报道框架。媒体如果对公众的期待视而不见,只管自说自话。就是对公众群体理性的低估,从而丧失影响力。

第二,真实是电视新闻审美特征中最重要的一点。在新闻审美中,真实具有突出的地位。

伯格森曾说过,(真实)“常常使每一件在它影响之下产生的事物具有特别的、浓厚的趣味:它甚至使事物具有特别的魅力、特别的美”。真实性是新闻得以存在的基础,也是电视新闻的审美性得以发展的起点。“在新闻美学中,真即是新闻题材的美学品格”。

那么,电视新闻如何展现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呢?如果说报纸媒体适合表述观点的话。电视新闻更适合展现新闻事件发展的过程。麦克卢汉认为“报纸关注的是观点的冲突,而不是深刻介入一种情景”。他认为。“电视这一媒介拒斥形象鲜明的人物,它有利于表现过程而不是产品”。电视新闻是按照时间流程延伸的线性传播,其时空要素具有特定的内涵。在电视新闻中,事件发生现场是新闻价值最集中的体现,这其中包括现场音效和现场画面。电视新闻强调运用镜头语言,全面、忠实地记录下现场的形象、声音、氛围、细节以及心理活动。这些记录连接成一个故事的叙述过程。它构成了电视新闻的“文本”。受众通过观看电视新闻展现的事件过程,被“深刻地卷入”事件当中,产生一种“我在场”的满足感,从而获得审美愉悦。这也是电视新闻相比报纸、广播等媒体更为吸引人的地方。

可见。电视新闻的真实性体现在对新闻事件报道的过程当中。《社会记录》栏目关于华南虎照的6期节目,紧跟事件发展进程,锁定事件关键人物,着力发掘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社会记录》的6期节目中,记者多方调查“虎照”真伪。用摄像机忠实地记录了这一过程,将镜头对准与“虎照”事件相关的关键人物:国内最早报道华南虎事件的记者之一――《广州日报》记者何涛,谈了与周正龙第一次接触时其“不正常”的表现;接着采访了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付德志、陕西省林业厅官员、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王廷正教授等“虎照”事件的关键人物。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王教授并不是搞华南虎研究的,而是搞兽类学的。这一潜台词构成了对王教授结论的怀疑。

于是,话题向更深处延伸,陕西省林业部门是否动机不纯?第三天晚上,《社会记录》对周正龙宁可荒了自家的地也要上山拍老虎进行了调查。原来,周正龙曾经是华南虎调查组进

山的向导,专家和林业局的领导曾经说过;如果他拍到野生华南虎的活体照片。那他的功劳巨大,奖金也会不少。

随后,记者又接触了一位关键人物,即镇坪县的吴平县长。吴平开口第一句话就是:“虎振国威”。吴平认为,争论虎照的真假很无聊,没有多大意义,应将重点放在加大对华南虎的保护力度上。县林业局局长覃大鹏面对镜头则讲出了这样一句话:“通过华南虎这一张虎牌、这一张名片,让全世界的人都了解镇坪,使镇坪走向世界。”

随着事件的进一步发展,一幅印着老虎的年画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成了“虎照”事件的一个有力证据。《社会记录》又对“年画老虎”进行了调查。在11月22日播出的题为《风景画中的华南虎》的节目中,播出了一位名叫“19楼”的网友义务拍摄的一段老虎年画印刷厂的录像。

在12月6日播出的《真假华南虎》中,又一位关键人物出场,他就是陕西省林业厅常务副厅长朱巨龙。镜头跟随朱副厅长来到周正龙的家,记录了许多有意思的细节。朱副厅长掏出打火机亲自为周正龙点烟,并鼓励他“底气要足”。

在《社会记录》的6期节目中,主要用现场同期声来展现新闻故事的演进,主持人穿插适当的评论,点到为止:出镜记者在叙事过程中被建构为“传话者”的角色,节目过程尽量回避“制作者的手”。

第三,电视新闻同样存在意义空白,以此形成召唤结构,使受众产生更多联想,获得审美愉悦。尽管相比文字而言,主要采用影像等非语言符号进行表达的电视文本更为真实,但是它同样是一个开放性文本,不同的受众会对之做出不同的解读。文本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构成了作品的基础结构:这就是“召唤结构”。受众填补意义空白的过程,是一个与电视新闻的文本发生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共同协商意义的过程。

《社会记录》关于华南虎照事件的报道,忠实记录了寻找真相的过程,而不轻易给出结

论。记者分别就“打虎派”和“挺虎派”的观点进行求证。比如,采访付德志后。摄像机带我们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标本馆,据说里面的植物标本达200万种以上,几乎涵盖了中国每一个县的植物。这一细节的潜台词说明了付德志研究员提出质疑是有科学依据的。

针对陕西方面一再声称“虎照”是真实的,《社会记录》公布了一张陕西本地媒体《华商报》刊登的一张摄影专家进行鉴定的照片。这张照片拍于一家档次不错的饭馆,“摄影家手里还拿着一杯红酒”(主持人)。可见,这张照片不仅没有达到以正视听的作用,还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华南虎照片背后的利益链条一直是《社会记录》关注的焦点。记者对周正龙并不富裕的家庭状况也进行了了解。这次拍到的照片,周正龙得到了省林业厅2万元的奖金。这些背景暗示了周正龙拍老虎的意图。在利益链条上,受益的当然不只周正龙一个人。镜头还对准了镇坪县城关矗立的一块广告牌,上写:“游自然国心,闻华南虎啸,品镇坪腊肉”。节目末尾的一个镜头值得回味。周正龙家门前那棵柿子树上,最后一个果子被摘了下来,一位记者尝了一口说道:“涩得很。”

相比之下,《东方时空》那期节目中似乎在有意回避真相,矮化议题,试图将受众的关注点转移到华南虎的保护问题上。从受众的反应来看,这一努力是徒劳的。保护华南虎和“虎照”的真假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结语

媒体是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受众则是媒体产品的消费者。但受众并不会消极、被动地坐在电视机前接受说服。事实上,绝大部分受众是具有思想和选择能力的人。因此。电

视新闻既要了解受众的期待视野,又要重视新闻的审美价值。具体而言,制作电视新闻时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电视媒体在设置议程时要考虑受众的期待视野,用丰富的影像语言为受众提供结构完整的新闻故事。第二,电视新闻要忠实于真实性原则。尽量回避“制作者的手”。尽管新闻节目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制作者报道框架的制约,但是新闻记者或主持人应合理安排自己的发言位置,扮演“传话者”的角色,以此来建构新闻报道的事实成分。第三,电视新闻更适合展现过程,这一过程呈现的不是一种给予――接受的单向特征。它必须唤起电视观众的审美创造力。电视新闻完全可以用特殊的镜头语言建立文本的“召唤结构”,留下意义空白。为受众提供最广泛的联想空间,从而激发受众的想象。在这方面,电视媒体比平面媒体更具优势。

感谢您的阅读!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类型、特点和意义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类型、特点和意义 【内容摘要】电视业的迅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也为自身带来了激烈的竞争。这中间,电视栏目的品牌显得至关重要。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栏目品牌的重要标识,主持人开始直接影响节目收视率的现象,频繁出现。那么电视节目主持人到底主要存在哪些类型,各自的特点和意义又是什么?中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现在形成了怎样的类型,有什么样的具体特点?本文意在回答这些问题,同时对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一个简要分析。 【关键词】电视节目主持人;类型划分;定位;规范;个性 【引言】 近些年来,电视节目主持人这个职业在中国受到了很大的关注,中国主持人的研究已经不是新的领域,关于播音主持以及对主持和节目关系的评论性著作和文章也有许多。但是,就我所读到的资料而言,在内容方面,相当一部分都集中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对于播音主持工作的业务方面的指导,也就是关于如何做好播音员、主持人的建议;二是对于国内外主持人和电视节目的具体的信息提供和介绍。至于主持人研究理论方面,我总体的感觉是缺乏结构性很强又很细致实用的理论。从观察角度来讲,也有两种趋势,一种就是当今在学术界各个领域都比较明显的“言必称西方”,即借用国外著名的主持人尤其是他们的一些明星主持人的发展历程和风格特点来树立标准,以此来评价中国的主持人和他们所主持的节目;还有一种是非常“本土化”的角度,重视字正腔圆、端庄等特点。总之,关于主持人的评论性的理论性文章和专著,不是很多。有许多的评论都是非常感性的,针对个别的节目和主持人的。我试图结合目前中国主持人的具体发展情况,在主持人的类型方面做一些理性的观察和思考。 在电视的发展史上,提到“主持人”这个名词,就不能不提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新闻部的一个制片人----唐·休伊特。他于1952年美国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和第34届总统大选期间提出这个想法。他所说的“anchor”这个词,本来是个体育方面的术语,指接力赛中最后一棒的运动员。他认为,电视新闻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既分散又呆板,应选择“让最有力的记者在最后把所有的报道串联在一起,高度概括起来。”[1]当时,CBS的沃尔特·克朗凯特担任了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报道并大获成功,从此新闻节目主持人普遍出现。而在此之前,“host”一词也曾作为娱乐节目的串联性主人出现。在游戏和竞赛类节目当中,“moderator”一词也出现过。就是说,主持人在出现的最初,就是有很明显的类型上的区别的,用来描述不同类型主持人所用的英文单词也不一样,不同于中国的“主持人”一言涵盖。 那么“节目主持人”这个词何时在中国出现的呢?主持人最早出现于哪个节目呢?“从目前出版的各种著述中,可以看到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我国主持人最早诞生于1981年元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空中之友》节目;二是认为1981年7月中央电视台《北京中学生智力竞赛》节目首次使用主持人这一称谓;三是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开播的《观察与思考》节目,首次打出‘主持人’的字幕。”[2] 无论最初出现于何时和什么节目,终归现在中国的主持人已经是风格各异,队伍也是越来越庞大。由此对主持人的类型和不同定位的研究,也显得十分必要。因为理论上讲“没有种的概念,整个科学就没有了。”[3]实践上,不同的节目类型和不同的主持人类型决定了他们的特点以及给受众提供的内容和角度,从而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 关于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类型,有很多划分的说法。要想划分类型,首先要确立标准是什么。有些学者习惯用节目内容为标准去划分,比如新闻节目主持人、经济节目主持人、法制节目主持人、生活节目主持人、科普类节目主持人、体育解说等等;有的学者习惯于以前的分法,即根据主持人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划分,也就是现象分法,分为独立型、单一型、参与型、主导型四类。[4]这样的分类方法可以使我们对主持人的行为活动有感性把握,但在这里我想侧重从节目的形态和对受众要求的满足角度不同去分类。因为,节目的类型我想是决定主持人类型的更本质的因素。也就是说,由于节目和主持人相互依存关系的存在,主持人的分类是和节目类型密切相关的。 我首先给出类型具体划分,而后再做逐一的详细解释和分析。我所划分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种:新闻及深度报道、评论杂志型节目主持人;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娱乐、竞赛及晚会现场类主持人;生活服务、社教综艺类节目主持人。 众所周知,主持人和节目类型要协调,也就是说,适合的是最好的。那就是因为,“不同类型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和选择标准是不一样的,主持人在节目当中的角色和地位也不一样。”[5]以下逐一分析不同类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特点及其意义。 新闻及深度报道、评论杂志型节目主持人: 这种类型的主持人在我国要先于其他类型的主持人出现,如果把播音员也看作是主持人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话。我国电视口播新闻开始于1958年11月2日,最早是沈力作为播音员出现在电视荧屏上。那么这点与国外先出现娱乐节目主持人有所不同。总体来说,这个类型的主持人客观、冷静,逻辑思维清晰而敏锐,具有很好的洞察力。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是情感参与程度较低的话题和观点引导者。给受众的印象是值得信赖的。因为电视这一媒体肩负着重要的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的作用。而在信息传播和观点传达的过程中,依据传播学的原理,信息来源的可信性对传播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人们倾向于去相信可信度高的信源所给出的信息,无论是呈现事实还是阐述观点。[6]在美国,“三大电视网的主播播新闻都超过30年,年龄都在50岁以上。但是由于大家长期收看,已经养成习惯,觉得他们特别值得信赖,从而成为电视网的无形资产。”[7] 的确,这是个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体系受着各种各样的冲击。正如庞勒在他的著作《乌合之众》里说到,“以往的观念虽已残破不全,却依然有着十分强大的力量,取而代之的观念仍处于形成的过程之中,现时代呈现为群龙无首的过渡状态。”[8]因此,观众对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意见领袖”作用,还是非常看重的。其实,1956年前后,美国电视新闻主持人体制被确定下来了,然而这种电视新闻主持人体制的确立是与美国50年代的国内外形势密不可分的。从5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动荡不安的局势使人们失去了对领袖人物的信任感,从而转向了从电视上了解局势的变化。再比如60年代末期,沃尔特﹒克朗凯特对越战的报道,使美国人民进一步认清了越战的真正局面和无可挽回的损失。以至于美国总统约翰逊发出感叹:如果我失去了克朗凯特,我就失去了整个美国。[9] 另外,这个类型的节目主持人,一般都具备记者的素质和从业经历,也都具备作为一个记者的敏感度。无论节目的具体内容是关于政治、经济、法律或者是其他方面的新闻及评论,他们都有一定程度的相关背景知识积累。美国传播学者们对三大商业电视网历任晚间新闻节目主持人年龄考察得出结论:43岁被称为是主持人的“黄金年龄”——成熟、稳重、权威、和男性魅力,容易赢得人们的好感和信任。 主持人所属电视网任主持人前从事新闻工作时间新闻工作经历任主持人时间

05广播电视传输系统技术能手竞赛试题(完整答案版)

广播电视传输系统技术能手竞赛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30分) 1、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按其传输媒质可分为:_有线_和____无线___。 2、目前常用的多路复用技术有_____频分复用___和_____时分复用________。 3、模拟通信可采用_调频__、___调幅__、___调相__三种调制方式,采用数字调制时,相应地称为_______FSK______________、_______ASK__________、________PSK______________三种键控方式。 4、网络管理的五大功能模型是:____故障___管理;____性能_____管理;_配置_____管理;____计费____管理;_____安全_____管理。 5、数据通信开放系统互连模型的七层协议中的第二层和第七层分别是:_____数据链路层______、____应用层_________。 6、1毫瓦在75 欧姆上所对应的电平为_274__毫伏。 7、电视信号包括图像和伴音信号,图像信号频谱为__0Hz-6MHz_________,伴音信号频谱为 ___________20Hz-20KHz___。我国的电视标准采用__625__行和___25____帧的隔行扫描制。行扫描频率为_____15625Hz________,场扫描频率为___50Hz_________。 8、在卫星接收和发射系统中按馈源与反射面的相对的位置可分为:___前______天线、______后_____天线、___偏________天线。 9、国际电联按频率把全世界卫星通信与广播频段划分为__三__个区,中国属于第___三__区,Ku波段的下行频段为__ 11.7 -12.2GHz _______和____ 12.2 -12.7GHz _____。 10、国内卫星通信中采用的电波极化方式为_____线极化_________。 11、当电波传播空间参数发生变化,使接收电平改变的现象称为__衰落__现象。 12、对于模拟微波传输系统来说,一般在单向传输时,出现下述情况之一,并连续10S以上既为中断不可用:视频加权信杂比低于图象质量评价标准______分以下;声音节目信号低于主观评价等级________分以下;接收信号功率低于调频_____________电平以下。 13、在光纤通信中,按调制信号的不同,分为两大类,即__调频_调制和__调幅___调制。

网络电视的传播特点

网络电视的传播特点 网络电视又称IPTV,IP是英文InternetProtocol(互联网协议)的缩写。①准确的讲,网络电视是一种新型的视频节目传输形态,它依托宽带网络,利用互联网技术,以互动的方式向用户提供各种视频节目,并提供相应可视电话、电子商务、远程医疗等增值服务。接收终端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电脑,一种是传统的电视机,还有一种是手机。如果采用电脑收看,只需要接入互联网并安装相应的播放软件即可。但如果使用电视机,则需要额外安装一种IP机顶盒用来接受来自互联网的电视节目。如果用手机观看,则需要购买视频手机并订购相应的服务。网络电视最大的优势在于,它集电脑和电视功能于一体,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爱好,点播自己喜欢的影视节目,也能通过网络电视浏览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视频聊天等。由于网络电视集互联网和电视的优势于一身,它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 一、网络电视与数字电视的比较 谈到网络电视,就不能不谈到数字电视。两者都是以数字的方式存储及传播节目。许多人将网络电视与数字电视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还有有着明显差异的。 1、传播方式上的差异 尽管数字电视相对于模拟电视有许多技术革新,但只是信号形式的改变,即从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而没有触及媒体内容的传播方式。模拟电视与数字电视采用的都是点对面和一对多的传播方式,采用这种传播方式,互动性终归有限。而网络电视利用网络传输技术,采用一对一和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具有与生俱来的互动性,因此,网络电视的互动才是真正的、全方位的互动。 数字电视的传播方式与传统电视差不多,都是按照线性的方式播出,什么时间播放什么节目,都是由电视台预先安排好的,用户只有看与不看的选择。网络电视就大不一样,电视台在什么时间播放什么节目不是由传播方决定的,而是由用户决定的。用户发出什么样的请求,传播方就播放什么样的节目,主动权完全掌握在用户手里。(二)其他方面的差异 从传播载体上看,网络电视运行在开放的、互联互通的宽带网络上,任何一个网络电视平台上的节目,都可以传播到全世界。而数字电视运营在封闭的、条块分割的广电

广播电视新闻学-考试重点

1广播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或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变动或正在变动的事实信息的传播。 2广播电视新闻学:既是新闻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广播电视学的一个分支,是广播电视学与新闻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 3录音通讯:对最突出,富有代表性的人物与事物进行的重点报道,报道性与描述性相结合的广播形式,由记者叙述,人物谈话或对话,现场音响剪辑组合而成。包括录音人物通讯,录音事件通讯,录音工作通讯,录音概貌通讯。 4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媒介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 5纪录片: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艺术,它的本质是视听形象的纪实性。纪录片的主要特点是:真实性,纪实性,随机性 6广播电视报纸的优势? 广播:首先,广播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穿透能力强。其次,多语种广播,针对性强。第三,成本低。第四,接收方便。 电视:视听结合传达效果好,纪实性强、有现场感,传播迅速、影响面大,多种功能、娱乐性强。报纸:1、传播面广。报纸发行量大,触及面广2、传播迅速。报纸一般都有自己的发行网和发行对象,因而投递迅速准确。 3、具有新闻性,阅读率较高。报纸能较充分地处理信息资料,使报道的内容更为深入细致。4、文字表现力强。报纸版面由文字构成,文字表现多种多样,可大可小,可多可简,图文并茂,又可套色,引人注目。5、便于保存和查找。报纸信息便于保存和查找,基本上无阅读时间限制。6、传播费用较低。 7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发明,印刷的发明,电子媒介的产生,计算机的发明。 8新闻规律的涵义 新闻规律是新闻传播活动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的品格。 9新闻双重价值律的标准 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 10新闻双重价值的判断 11新闻宣传价值的几点要素 第一新闻报道与党中央的思想政治路线保持高度的一致,无条件宣传党的路线和政策。(前提)第二新闻报道的策划与构思,要从党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考虑,对党的事业负责和对人民利益负责是一致的,需要有长远观念与全局观念。(过程)第三新闻报道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提倡还是反对,都要考虑报道的社会影响和效果。(效果)第四宣传要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片面性,表面性与绝对化,防止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思想观念与方法的侵蚀(方式)第五注意保密 12广播电视新闻的特殊规律那三个? 直线律,顺序律,完整律 13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党性原则。二真实性原则。三思想性原则。四社会效益第一原则。五为受众服务原则 14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共性? 一传播对象的广泛性(直接,费用低,文化程度要求)二传播顺序的制约性(线性,与报纸网络相比)三传播信息的多元性(全方位信息——主信息之外的现场音响,画面)四传播过程的参与性(心理介入和亲身介入——人际交流的画面)

结合实例电视广告的传播特性

结合实例电视广告的传播特性 09广播电视编导班00904208 丁晶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广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广告包括非经济广告和经济广告。非经济广告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又称效应广告,如政府行政部门、社会事业单位乃至个人的各种公告、启事、声明等,主要目的是推广;狭义广告仅指经济广告,又称商业广告,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通常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沟通信息的重要手段,或企业占领市场、推销产品、提供劳务的重要形式,主要目的是扩大经济效益。 广告具有以下几种传播特性: 一、受众群体的广泛性: 电视广告是一种经由电视传播的广告形式,通常用来宣传产品。电视机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观看电视的人也越来越多,年龄层次、社会阶层各不一样,这就决定了电视广告众的广泛性。例如,大宝广告。大宝广告的宣传策略都是基于感性诉求的,始终贴近老百姓,作品中无不透露着朴实、温暖、关爱的生活气息。广告中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大宝广告里的主角有:小学教师、工厂里的车衣女工。还有一位在大街上扛着三脚架照相的男子,一张口:“干我们这行的,风吹日晒,用了大宝,嗨,还真对得起咱这张脸。”而小学教室和车衣女工则向大家倾诉心声:“我们一直用大宝,量足、价格又便宜。”从受众群体来说,大宝广告真正体现了广告受众的广泛性。 二、传播方式的多样性: 随着大众传播的发展,传播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公交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传播等。因此,以电视为主要媒介载体的广告也具有最典型的我觉得是肯德基、麦当劳的广告。这些广告几乎覆盖了我们的生活,处处可见。 三、时间媒体的时效性: 时效性是指信息的新旧程度、行情最新动态和进展。整体分析策略方案在一定时间阶段是有效的。有些广告就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例如,“脑白金”的广告,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呀,收礼只收脑白金”,点出时间“过年”。还有“六神”花露水,一般出现时间都是夏天。

电视新闻赏析

电视新闻赏析 电视新闻的定义作为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电视因其听觉、视觉形象直接传送的传播特点和深入家庭、自由接收的传播优势,已成为具有最广泛影响的大众传播媒介,其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当代信息社会,电视新闻成为人类信息沟通的最重要渠道,对社会进步起到重要的组织作用和推动作用。可以预见,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以及媒介生存环境的变革,电视新闻事业将进入一个更为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而数字化浪潮的涌起以及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必将进一步完善电视新闻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功能——人类信息接受的特 点决定了网络传播必然朝着更完美地传播视觉形象和听觉 形象的方向发展,这就决定了网络媒体需要更多地整合电视传播视听综合的传播特点,电视新闻将通过网络进入更为广阔的传播领域;另一方面,作为现代电子媒介的电视始终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趋于完善,在网络媒体时代电视仍然可能成为网络媒体的最佳载体——因为电视可以通过有线电 视系统轻易实现双向互动、提供交互式信息服务,所以说网络传播时代电视新闻与网络媒体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相互 融合而不是相互冲突,数字技术也将使电视新闻释放出更大的能量。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

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关于电视新闻的界定曾有过种种论说。上述定义的确立,是立足于概括其共性与个性:“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用以界分电视新闻与报纸、广播新闻、电影新闻片的不同个性;“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则是对电视新闻作为新闻共性的界定了解电视新闻的概念,需要明确“正在”和“发现”这两个关键词。正在——电子新闻采集系统(ENG)使记者可以在新闻事件现场随着事态的发生、发展做同步的现场报道,卫星传送可以对远隔大洋的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让观众看到与事态本身同步进展的新闻报道,电视新闻将新闻的时效由“今天的新闻今天报道”变成了“现在的新闻现在报道”。所以在电视新闻的定义上强调“就近或正在”的概念。发现——新闻报道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报道题材面在不断扩大,报道内容也在深化,今天的电视新闻不仅需要加强形象化和时效性的优势,同时需要强调其思想深度,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崛起,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理性思辨色彩。今天新闻的外延已经由纯客观事实报道扩展到有新意的思想、观点的传播,因此,在给电视新闻下定义时,要强调“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一、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简称电视消息,它迅速、广泛、简要地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事态,在电视新闻性节目中处于重要地位,是新闻性节目中的主体。消息类新闻是

从《感动中国》制作特点谈诉求“感动”的特别电视节目的传播策略

摘要 中央电视台大型年度人物评选节目《感动中国》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对人物评选类节目的创新。《感动中国》对“感动”这一单一的评选标准进行多元化解读,获奖人物呈现多元化、平民化特征,并在节目策划、制作流程方面有所突破,采用多部门、媒体协作完成整个评选活动,在颁奖晚会的制作时内容与形式并重,运用多种场面调度元素烘托气氛;其二,在对获奖以及候选人物的报道手法上,《感动中国》从受众心理出发,内容上契合受众精神与道德层面的需求,注重评选人物的年度感和人物报道的人性化,与受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让受众参与到整个评选过程中来,使评选出的人物为受众所接受、认可,创新了典型人物的报道方式;其三,《感动中国》将颁奖典礼与新闻节目嫁接,在注重栏目质量的同时,注重对节目进行品牌包装,成功打造了电视媒体“精神品牌”。《感动中国》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其一,在节目的文化构成、文化层次、文化类型方面均体现出多元化的文化内涵;其二,《感动中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节目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人生态度;其三,在节目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注重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贴近群众,并为群众所喜爱。 关键词:感动中国,制作特点,传播,策略,研究; Abstract Continued expansion in the scale of higher education today, as a commitment to take the subject more looking forward to college, has been a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but also brought many 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 Gradually become the cultural, intellectual and research centers, universities should be a lot of attention is its wing. However, people should see the crisis of survival is a college of higher education needs of the excellent situation overshadowed stimulus. A large numbe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update the hardware facilities, whether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

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 (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 新闻采访1 新闻记者为获得新闻事实材料,对客体进行的访问、观察、思索和记录等的调查研究活动。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起点,也是新闻工作的基础活动。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2 广播电视新闻记者为获取新闻信息而展开的调查研究活动,具有不同于其他媒介采访活动的特性。 新闻采访的共性特点3 (1)求新性:记者所要采访的事实是新近发生、发展、变化的新鲜事实,为获取新闻而采访;(2)突击性:记者的采访讲求时效,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采访和报道任务;(3)灵活性:记者采访比较灵活,通常只集中于一点,致力于发掘精彩的新闻素材,同时可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采访对象和内容;(4)广泛性:记者的采访活动涉及面大,接触范围广;(5)持续性:记者的采访往往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连续采访,不断提供新的新闻信息。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个性特点4 (1)采访形式为带机采访,采访所获得的信息可以通过声音和影像的方式直接进入新闻节目中。带机采访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考虑新闻信息的采集,而且要考虑新闻信息的传达,即需要注意所采集的信息在形式上的表现性。广播电视记者对摄录器材具有依赖性。 (2)采访具有时间同步性。广播电视采访的信息存在于时间流程当中,与真实生活流程一一对应,采访可以实现场同步传播。 (3)采访方式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形式。广播电视的新闻素材可以原生态形式进入新闻报道,以音响报道等形式进行传播,采访本身可以构成信息的显现形式。 (4)记者的角色定位更丰富。除了调查者和传播者之外,从事现场报道的广播电视记者同时也是受众观察新闻事件的现场引导者。 (5)电视采访具有合作采访的特点。 (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选题与准备 新闻线索5 新闻事实发生的一种信号和征兆,反映新闻事实的简略轮廓或片断。新闻线索是记者追寻新闻的方向和依据。 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6 (1)记者本人的观察和积累;(2)编辑部的报道提示或报道任务;(3)有关会议、文件、简报或有关政策和领导人讲话等;(4)来自受众的信息;(5)从其他媒介获得的信息等。 选题7 确立新闻报道对象的过程,包括对新闻线索可能引出的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也包括对新闻报道采制及传播可行性的判断。 确立选题的标准8 (1)新闻价值标准: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2)新闻政策标准:

试论现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个性化风格

试论现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个性化风格 摘要在播音实践中,我们要提倡在前人传统的基础上,走自己的路,努力创新,但切忌急于求成。播音风格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构成的,需要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深入实践,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才能真正形成被观众所接受、所喜爱的个性化风格。 关键词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个性风格 前言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风格的个性化体现的是与社会大众拉近距离的重要手段,通过个性化的播音方式,更能让受众觉得该节目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人情味,为节目收视率的提高埋下伏笔。以往的新闻节目较为死板,虽然新闻内容具有可信性和权威性,但缺乏靈活多变的主持风格,导致人们逐渐失去了对新闻节目的好奇心。所以,无论是娱乐节目还是新闻节目,表现形式都要有一定的创新性,才能满足当今受众的多样需求。同样,电视新闻播音主持需要个性化的主持方式,才能在众多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吸引受众的目光,保障节目的高收视率。 1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风格特征 1.1 播音主持的语言风格模式化 面对不同的观众需求,需要新闻播音主持呈现不同的播音形式。而以往的播音主持人在主持台上,形成固定的语言风格模式,大多数采用“读”新闻的方式,使越来越多的人不接受这种冰冷的新闻传播风格,导致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每日剧减,有些受众体对这种声音产生了厌烦的心理状态,甚至在听到播新闻的声音时就马上转台。要知道新闻播音主持者的工作不仅仅是在播报新闻中,简单地对稿将新闻信息准确地传达下去,而是为了让更多的受众者接受新闻稿件的内容和有关传达的精神,拓展群众的知识范畴,提高群众的精神文明素养[1]。 1.2 新闻播音主持的状态不佳 新闻播音人员的播音状态是保证播音质量的关键所在,积极地播音主持状态体现在播音主持人员在播音工作时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有些新闻播音主持人员在播音时状态不佳,先是坐姿不端正,工作态度不积极,将播音工作看作流水作业,在播报过程中缺少语言的感情色彩运用,而且念错字、发错音的错误时常发生,这与准备工作不充分有关。其次,由于一般的新闻播音都是以现场直播为主,所以在直播间经常出现一些不确定的意外事件,针对突发事件,考验的是新闻播音工作者的临场应变能力,大多数的新闻工作室缺少对这一素质的培养。 1.3 播音主持风格单调

电视新闻评论的表现元素

电视新闻评论的表现元素 电视是视听结合、声画兼备的复合型大众传播媒介,它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远超过报纸和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由电视媒介独特的传播个性和传播方式所直接决定,也具有视听结合的天然优势,它的表现符号要比报纸和广播新闻丰富得多,包括音响、画面、图表、字幕等多种形式,集声音、画面、文字等多种符号于一身。只有充分发挥这些表现符号的综合优势,使之相互配合、达到立体传播的效果,才使电视评论具备吸引受众“眼球”的独特优势。 电视新闻评论用一句话概括而言,就是视听结合的、真正意义上的“形象化的评论”。在电视评论中,画面与图示图表、屏幕文字直接诉诸于受众的视觉器官,音响和解说、论述性语言直接诉诸于受众的听觉器官,传播符号的多样性和感知的多通道,可以使受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使得电视评论具有其他评论形式所无法比拟的现场感、真实性和说服力。视与听的双线互补,可以使抽象的论述性语言与形象的画面语言相结合,由此消除人们对事物认知的不确定性,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评论的内容。 电视评论综合运用多种传播符号,它的表现元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声音符号(如解说词、论述语言、音乐、现场音响等等),图像符号(如画面、图片资料、图示图表等),文字符号(如标题、字幕)。本文不能对这些表现元素做逐一的阐释,只能选择一些有代表性、有表现力的元素。 一、现场音响 现场音响是电视评论声音符号的表现元素之一。 现场音响一般是广播节目中的用语,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当时当地所出现的各种音响。在电视评论中,现场音响一般被称为同期声,因其是在记录图像信号的同时记录下来的声音信号,总是与画面同步出现。 同期声包括现场谈话和环境音响两部分。现场谈话主要由记者的提问和采录的采访对象或现场人物的各种叙述、议论性语言组成。环境音响,则主要由现场采录的用以表现环境特色、交待环境背景的音响组成。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声音,如流水声、歌声、喘息声等。在电视评论的表现中,同期声能够传达无法用画面语言传递的内容和思想,它是电视

电视采访的特点

电视采访的共性与个性 电视采访的个性特点是由电视媒介的特点而决定的。 归纳起来,电视采访的个性特点主要表现在采访手段、采访形式、思维方式、表现元素、形象画面报道、采摄分工、集体协作等几个主要方面。 1.现代的采集手段 电视记者离开现代电子化的采集手段,就无法将活动图像素材“记录”、“再现”。 对于电视采访来说,首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配备一整套的成系统的采集传送设备。 2.独有的采访形式 屏幕上用特定现场背景做衬托的采访是电视采访的独有形式,也是同其它传播媒介采访形式最大区别之一。 由于有特定现场背景做衬托,电视采访不但能够传达信息,而且能够传达印象,为此,电视采访必须要考虑比文字、广播采访更多的问题。 独有的采访形式为电视接着带来哪些要求? 第一,电视采访要能够捕捉“感觉”,并能在特定的现场环境氛围中引出信息。观众通过屏幕可以看见并感觉到某人在回答问

题时的神情,这些神情有时比语言还能说明问题。观众也可 以从采访的地点环境的展现过程中,获得许多从属信息。第二,电视采访必须给人以不紧张、事先没有摆布的真实感。 第三,电视采访以人的活动为主体,记者必须能够在大庭广众的现场环境中同人打交道,同时要掌握快速采访提问交谈的技 巧。 第四,电视采访不宜使用深奥难懂的语言作口头叙述或采访问答。 第五,电视采访要设法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同时要注意采访的态度、语气、举止乃至服饰。 作为电视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要至始至终树立这样一个观念:人的活动室电视报道的主体。因为认识电视新闻中最活跃、最生动、最有力的表现因素。 3.形象画面的报道 形象画面的报道为电视记者带来了哪些要求? 形象的活动画面是电视新闻传播的基础,而不是单靠文字叙述、描写新闻事态。电视记者主要通过画面来报道事实的,这是电视传播特点,也是电视采访特点。 形象画面要求记者采访时能迅速捕捉有价值的、有特色的画面,这就要求记者采访时要有屏幕意识。

电视新闻导语

浅议电视新闻导语之?先声夺人? 当今的传媒世界,新兴媒体不断涌现,新闻竞争异常激烈。作为老牌媒体?主体和骨干?的电视新闻,虽然一直以来以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独特传播优势,在新闻媒体之林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但不可否认,电视新闻的王牌地位也在其它新兴媒体的不断冲击下,其作用和地位日渐被侵蚀削弱。要让电视新闻牵引住观众的目光,让他们锁定新闻节目和频道,就要在电视新闻的?首发部队?——新闻导语上下功夫,通过它独特的审美张力,让观众先入为主,被牢牢吸引在电视机前。 一、电视新闻导语的作用及形式 新闻导语——就是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消息的开头部分。 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和小说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在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与报纸、广播等大众媒体相比,电视受众在收看电视节目时随意性强、换台特别方便。一条电视新闻能否引起观众的兴趣,能否以新鲜的、强烈的、集中的内涵刺激观众涣散的注意心态,变无意注意为有意关注,饱含信息要旨的新闻导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据笔者概括,一般而言,电视新闻导语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1.播音员、主持人的演播室电视新闻导语。演播室导语是综合性电视新闻栏目制作中常见的一种手段,它是指由播音员主持人在演播室播报,概括新闻的要点、看点,展示新闻的主题、价值的内容,或者是起串联过渡等结构性作用的话语。 2.解说与画面紧密配合的电视新闻导语。指的是播音员和主持人不出镜,伴着新闻标题的出现,由播音员播送新闻稿内容,配以新闻画面的电视导语。 3.现场同期声电视新闻导语。一般分为记者现场出镜导语、新闻人物或采访对象的同期声导语、现场声画为主的导语等三种类型。 二、如何让电视新闻导语?先声夺人? 相较于传统的平面导语(一般指报纸)而言,电视新闻导语更具立体化、真实感和互动性。它独有的电视媒介特性,让电视新闻显得先声夺人。 1.价值和信息的最大化追求 电视新闻导语是让人们开始注意收听收看的一个信号。新的信息往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通常,观众接受了一个新的信息后,会进入特别关注的收看状态,即形成审美期待。为此,电视导语需要突出新闻价值最大的要素,突出新闻中最关键、最吸引人的要素,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对于新闻的何时、何地、何事、何人及如何等要素,要进行一番审慎衡量,突出真正令读者关心的重要事实,较完美地体现新闻价值,揭示新闻主题,并起到良好的导视作用。 且看2008年9月20日宁波电视台播出的《中国首座?碳零排放?大楼在宁波落成》(2008浙江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的导语: 【导语】:不用电网一度电,不要水厂一滴水,还不向大自然排放一点废气——今天,第一座按照‘碳零排放’标准建造的大楼在宁波诺丁汉大学落成启用,这也是全球在节能减排领域的最新国际合作成果。 这篇消息的导语几乎概括了整个事件所有最新、最重要的信息,立即引发观众关注。

第四章 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及传播特性

第四章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及传播特性 “电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但人类是否能享受到它的好处,主要取决于我们运用它的智慧,是否能与发明它的智慧并驾齐驱。” ——施拉姆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广播电视的媒介构成(一)——声音 第二节广播电视的媒介构成(二)——图像 第三节符号系统的关系 第四节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 语言与广播电视语言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现代汉语词典》 广播电视语言,是指凡是在广播电视上运用的,能够表达出思想或者感情,并使接受者获得信息的一种手段、方式方法。简单来说,广播电视语言就是广播电视媒体用来传递信息的工具。 一、语言 声音:构成广播的唯一物质材料和运动形式,没有声音就没有广播。用声音传播信息的是广播的主要特点,听觉感知是广播的本质属性。 ——施旗《广播电视语言》 声音是广播媒介传播的唯一手段,广播的声音包括语言、音响、音乐三大要素。 这里的语言的意义是狭义的,指有声的口头语言。在广播中,语言是最基本、最直接、最主要的表现手段。 语言的主要功能,就在于他能够将一个个具体的意义,用与之相对应的符号表现出来,从而在符号的排列中体现出不同的语义,语气特色。 在新闻类广播电视当中,语言的基本形态有三种:

新闻播音语言 新闻报道语言 实况语言 (一)新闻播音语言 指新闻信息传播机构中承担向受众口头传播语言信息工作的人在播讲稿件时使用的语言。 1.新闻播音语言的特点 基本定位是“转述” 与信息发出者的关系:非模仿性语言再现 与语境的关系:非现场单向传播 信息形式:规范性语言 2. 新闻播音语言的基本节目形态和表达样式 演播室口播新闻是基本形态 报道词口播新闻是常见形态 各种特写、专题节目乃至电视新闻纪录片的旁白 在新闻节目的串联上如内容提要、串联词等需要新闻播音语言来整合 表达样式: 播报式 宣读式 讲述式 (二)新闻报道语言 为报道新闻而播讲报道词、解说词时使用的语言。 现场报道,从消息到特写,新闻专题报道、记者述评、人物专访,等可采用报道新闻语言。 表达样式:讲述式、播报式、谈话式,不采用宣读式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形态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消息,连续报道,系列报道,新闻专题,新闻评论等 1、消息是指对新近发现、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所做的简明报答。消息类电视新闻迅速、简要、客观、广泛地传播报道国内外发生的时间,传达党哈政府的法令,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要求,快、短、新、广、客观是消息类电视新闻的特点。它充分体现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社会性的传播规律。 2、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连续报道。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做多次、连续的报道,各条报道之间没有外在的时态连续,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特点是主题集中,内容广博,主题深刻。 3、两者异同:都是新闻的多次报道集合,新闻播出有连续性,信息传播的效果显著。从题材选择上,前者是事件性新闻,突然发生的。在报道时效上,前者注重时效性,是最新报道。在报道序列上,前者的结构是追踪事态发展,不可更改的有序排列,后者是以横向联系为主的不同角度的各条新闻之间的“无序”排列。传播功能上,前者满足了广大观众对事态发展最新消息的知情需求,并对灾难发生进行总结。 4、新闻专题是针对新闻题材所做的详尽的,生动的,有一定深度的报道。新闻评论是运用广播电视传播手段对新闻事实作出评论的一种体裁。

5、新新闻主义崛起于20C60N,在权威与理性受到怀疑,情绪主义蔓延西方的背景下产生,记者对新闻事实的主观介入,不再遵从“客观性原则”,成为贴有个人标签,具有浓厚个人色彩的“个性新闻”。新新闻主义摒弃了传统客观理论的虚伪的掩饰,坦然地竖起了主观主义的旗帜,而对包括人物心理活动在内的情景再现,更进一步地把新新闻主义的“客观”原则体现出来:主观性就是真理,现实存在离开了人就毫无意义,人类心理活动同样式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基于此,新新闻主义关注新闻事件背后的内幕,以独特的主观方式观察,以文学化的笔法报道。这种评论式的报道很有感染力,强调人的主观体验,以此获得对新闻事件的“最真实的感受”,然而,新新闻主义同时也带来对“新闻”本质的争议,它带来“小报式的”煽情主义倾向和新闻报道的国度娱乐化弊端。广播电视新闻借鉴报刊“新新闻主义”的新闻理念,并将其充分运用到广播电视新闻暴动中。广播电视讲新闻和娱乐结合,鼓励观众参与,强调眼球效应。 6、新闻竞争与新闻娱乐化观念。以前的报道忠实宣传功能,强调教化灌输,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受社会和内部影响,

第五章 广播电视传播的特征与社会功能(推荐文档)

广播电视传播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广播电视传播的特性 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 电视的负功能:真相还是偏见 一、广播电视传播的特性 一、广播电视的社会影响力 二、广播电视的特点 1、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 (1)大众传播媒介通常由媒介机构来组织运作,需要庞大数目的具有专业训练背景的从业者; (2)大众传播媒介所面对的受众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具有很高的异质性和匿名性; (3)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具有公开性、传递迅速,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不具有耐久性,也因此大众传媒才会格外重视新闻的实效性; (4)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和变化与技术进步密不可分,从报纸广播电视到互联网,每一种新的媒体的出现,都离不开技术的发展。 2、从传播方式上看,广播电视的特点如下: (1)传播对象的广泛性; (2)传播速度迅速及时; (3)丰富的视听语言作为传播符号,具有强烈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4)接收方式的随意性和伴随性; (5)线性传播,顺序接收; (6)转瞬即逝,难以保留。 三、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 1、广播新闻传播的特点 (1)传播突破时空限制; (2)抗灾害能力强; (3)普及率高,群众性强; (4)弱点:线性传播,接收选择性差;稍纵即逝,信息大量浪费。 2、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特有区别)

(1)信息损耗小,真实可信 (2)受众参与强,形象生动 (3)选择性差,稍纵即逝。 二、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 一、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 1、传递信息、检测环境; 2、链接、协调、整合社会的功能; 3、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过程的重要基本元素; 4、重要的娱乐功能; 5、作为一个庞大的产业、有强大的经济功能; 6、服务功能。 二、广播电视功能的研究 使用与满足、会客厅里的民主、涵化效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电视进行社会引导的机制和过程。 三、电视的负功能:真相还是偏见 一、公共电视广播的政策初衷 英国广播电视建立在“为公众服务”这一纲领的基础上,在启发民主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公平、公正、多元化贯穿始终,即:所有人都应该也能够得到广播电视的覆盖和服务;广播电视的内容服务应当既不受制于政府,也不能因商业竞争而罔顾社会责任;要照顾到各个阶层、群体的需要,提供有价值的优质节目。 二、充满“偏见”的电视报道 主体建构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无处不在,电视新闻报道的语言使用、被采访人的选择等,不仅显示偏见的存在,而且总是采取偏向富人和权贵的的少数人的观点(主流意见持有者设定的框架) 三、电视对受众认识的“建构” 1、电视通过节目营造出国家意识对于普通观众的现实意义; 2、电视通过对一些特定事物的报道,在观众心中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3、电视的叙事方式及其风格可以通过掩盖和置换的手段专业和掩盖社会矛盾; 4、大众文化是为人民而创造的,但它却掌握在拥有并控制值大众传媒机器的少数集团手中。即能使人民得到满足又能促使人民成为被压迫的对象。

电视新闻稿件写范文

电视新闻稿件写范文 电视新闻稿件怎么写就是为大家提供的关于电视新闻稿件的类型以及写作技巧,请看下面: 电视新闻文字稿件与电视画面就像人的两只手。同等重要。 要做出一件好的新闻作品,除了注重电视画面的拍摄,更要注重文字稿件的处理。 电视新闻文字稿应具备以下特点: 1、明确实在.听觉鲜明。 要提供鲜明的视听形象。 使新闻事物实在化、具体化、形象化、立体化。 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和在采摄编写工作时。 尽量减少抽象、笼统、概括性的语言文字。 多采用形象鲜明与画面匹配或逻辑性强的语言。 表达、说明、阐释新闻事实.力求多用新闻事实说话.多用写实性文字。 2、注重细节描写。 要尽量采用具体生动活泼的细节来说明新闻事实,加深观众的视听印象。 3、取材精练,篇幅短小。 首先要多搞一些“小口子”新闻。 一条新闻只集中写一个问题或一个侧面,突破口。 就容易写得集中.写得深刻,并且能够缩短报道篇幅。

再者,要精选事实,用最能反映主题思想本质的事实即。 新闻核心来说明观点。 具体到电视新闻写作。 无论是倒金宇塔结构、螺旋式结构、金字塔结构还是散文式结构,在语言安排和文稿写作上,都必须注重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等几个方面协调划一。 整体操作。 (一)一条电视新闻能否引起观众的兴趣,能否以新鲜的,强烈的,集中的内涵刺激观众涣散的注意心态,变无意注意为有意关注。 饱含信息要旨的导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写导语最重要的原则是把观众最感兴趣的东西和记者最需要告诉观众的东西写在导语中。 这样的导语就像“吸铁石”一样吸引着观众不得不看下去。 具有吸引力的导语。就是一个好的导语。 如何把导语写好,国内外新闻学专家教授和新闻工作者已经归纳出了规律性的准则ol.开门见山烘托出最新鲜、最重要的新闻事实。 2.简明扼要。 中心突出。 导语要写得言简意赅,要选择最精彩、最重要的细节.突出一、二个新闻事实,不要罗列过多新闻事实,不能面面俱到。 3.讲求新意。 写出特点。

周小普《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四章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 4.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广播电视传播符号及其特性 1.声音 声音的特性包括: (1)声音的物理性声音的存在形式是波状的 ①声音的产生。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②声波的波长和频率。声波的波长为声波振动一周所传播的距离,频率是表示每秒重复

波形的数量。声波的频率还表示音调的特性。 ③声速。声波传播的速度决定于媒质的特性,即其密度、弹性等。 ④声音的方向性。当声波波长比声源尺寸大时,声波比较均匀地向各个方向传播;当声波波长小于声源尺寸时,声波集中向声源正前方一个尖锐的圆锥体形状范围传播。 ⑤声波的反射、折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遇到障碍时,会视障碍的材质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⑥声波的衍射和绕射。声波在传播途中遇到小于波长的障碍物时,会绕过障碍继续前进。 ⑦声波的可叠加性。 (2)声音的生理性 ①声强。声强即音重、响度,声场中任一点上的声强是每秒钟通过单位面积的声能,它表示声音的强弱,指声音的力度,即声波振动的幅度。声强又称音量。 ②音调。音调又称音高,指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③音色。音色是声音的特色,即使两个声音具有同一音高和同一声音强度,也能根据音色区分出不同乐器或人声。 ④声音的方向感。对于人来说,声音具有方位感与运动感。这是由人的双耳定位形成的感受。 (3)声音的表情性 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节奏都具有表情作用。不同的内容需要相应的感情表达方式,需要传播者以不同的语音、语调、语速、停连、音量等去处理和把握。 (4)声音的心理性 ①对声音的选择; ②耳朵的掩蔽效应;

③广播电视声音类:语言,内容的主要栽体;音乐,写意用;音响,写实用。 2.图像 (1)构成 ①活动影像,是指图像内容活动、连续变化,如我们平日的视觉观察所见景物状态的实景记录,是电影、电视中多数画面的表现状态。此外,连续画面还包括动画、特技图像等人类创造的视觉对象。 ②静止图像,是指图像内容凝固不变,仅有一个固定状态的情况,包括照片、图画、图表和示意图等视觉形式。 (2)荧屏显示 电视图像是投影在荧屏上供观看的光学图像。它合成电子视频信号。彩色电视是亮度“Y”信号和色彩“C”信号的组合,电视设备将两种信号合成为单一信号传送并录制。 (3)电视屏幕 电视画面是通过电视屏幕呈现给观众的,根据人眼的视觉特性,视觉最清楚的范围是在垂直视角约15°,水平视角约20°的矩形面积之内。因此电视屏幕一般都设计成矩形。 (4)电视画面的特性 ①仿真性;②连续性;③选择性;④多义性;⑤时限性;⑥低清晰度;⑦二维画面。 3.文字 (1)文字类别 ①屏幕文字。屏幕文字又分为标题和字幕。标题一般是指节目名称,常与其他画面内容同时出现,共同构成节目的开头。 ②画面文字。画面文字是指摄录的影像中存在的文字(如匾额、会标、标语等)。画面文字使用得当,可以自然、准确地传达明确的信息,因而可以说是电视传播信息的一个捷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