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第四版作业部分答案答案

环境监测第四版作业部分答案答案
环境监测第四版作业部分答案答案

请注意:1.本文档仅供参考,不保证所有答案都是完全正确的,如有疑问请其他同学或老师

2.用红色标记的是老师上课重点讲到可能会考的

3.考试内容不局限于本文档

4.此文档打印时可能会出现乱码的问题

作业1

一、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铁的条件实验:

答:以显色剂用量为例

在7只50ml的容量瓶中加入10-3mol/L的铁标准溶液,盐酸羟胺摇匀,放置2min,分别加入不同体积L的邻二氮菲ml、ml、ml、ml、ml、ml、ml、ml;加入,L乙酸钠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以蒸馏水为参照溶液,在测定浓度下测量各溶液的吸光度

二、如何配制成L的铁标准溶液?

答:Fe + 4HNO3= Fe(NO3)3 + 2H2O+NO

×

1 用天平称取无杂质的铁粉

2 用量筒娶800ml,浓度为L的HNO3

3 将铁粉与HNO3反应,将反应后的气体通过

4 将反应溶液移至1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即配成L的Fe(NO3)3溶液

5 娶,浓度为L的Fe(NO3)3溶液,移至1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线,即得到L的铁

标准溶液

作业2

一、铁的质量浓度为×L的溶液与1,10-邻二氮菲生成橙红色配合物,该配合物在波长为

510mm、比色皿厚度为2cm时,测得A=

1 求a;

2 求k。

答:1 已知A=abc

则a=A

bc

=0.19

2×5.0×10?4

=190L·cm-1g-1

2 已知a=190L·cm-1g-1且Fe的摩尔质量为56g·mol-1

所以k=a×MFe=190L·cm-1g-1×56 g·mol-1=10640L·cm-1·mol-1

作业4 参考教材P528 直线和回归

作业3

一、酸度(pH值)的确定:

答:去9只50ml容量瓶,各加入铁标准溶液、盐酸羟氨(NH2OH·HCl),摇匀,放置2min,各加入2ml,L的邻二氮菲溶液,用移液管在9只容量瓶中分别加入不同体积(ml、ml、ml、ml、ml、ml、ml、ml、)的NaOH(碱性)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摇匀,用pH试纸或酸度计测量各溶液的pH值。以水为参比,在选定的波长下,用1cm吸收池(比色皿),测量各溶液的吸光度值,绘制A-pH曲线,确定pH范围。

作业5

一、在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重铬酸钾溶液浓度时,为什么要在酸度较大的溶液中进行测定?为

什么要在较稀的溶液中进行?

Cr2O72-(橙红)+H2O=2H++2CrO42-(黄色)

答:1 分光光度计法是根据仪器侧得的吸光度求溶液浓度,所以需要保证溶液中待测组分的稳定,减少副反应及杂质分子(特别是有颜色的)生成,否则将会使仪器受干扰而无法准确测量吸光度。在本题中,待测组分为Cr2O72-离子,,干扰离子为CrO42-(由Cr2O72-与H2O反应生成),而在H+浓度较高,也就是酸度较大是,会抑制Cr2O72-与H2O 反应生成H+和CrO42-,减少CrO42-的生成,从而使Cr2O72-的量保持在真实水平,同时也减少了CrO42-对测量的干扰,因而提高测量的准确度;

2 因为分光光度法适于测量微量及痕量的溶液,如果浓度较大,则可能超过其测量范围

的最大值,而无法准确的测量出溶液中待测组分的浓度。浓度较大的溶液应选用滴定分析法等化学分析法。

作业6

一、怎样制定地表水监测方案?以河流为例说明如何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

答:1 制定地表水监测方案包括:①基础材料的收集与实地考察。②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③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④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⑤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2 对河流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方法如下:为评价河流水系的水质,一般需设

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①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完整水系污染程度。②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和短浅的水质情况而设置。对照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处和回流处。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存在支流时刻酌情增加。③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废水污水与河水基本混匀处。在流经特殊要求地区的河段也应设置控制断面。④削减断面:削减断面是指河流受纳废水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着降低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

另外,有时为特定的环境管理需要,如定量化考核。监测饮用水源和流域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等,还要设置管理断面。

3 采样点的确定:采样点的布设数量应根据水宽、水深和有无间温层等具体条件

确定。当水面宽≤

50m 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100m 时,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

一条垂线;水面宽>100m 时,设左、右、中三条垂线,如证明断面水质均匀时,可仅设中泓垂线。

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5m 时,只在水面下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不足1m

时,在1/2 水深处设采样点;水深5~10m 时,在水面下和河底以上

处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10m 时,设三个采样点,即水面下处、河底以

上处及1/2 水深处各设一个采样点。

二、水样有几种保存方法?试举几个实例说明怎样根据被测物质的性质选用不同的保存方

法?

答:水样的保存方法有:1 冷藏或冷冻保存法,2 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①加入生物抑制剂②调节pH 值③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

例:测定氨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水样一般加入HgCl2,抑制生物的氧化还原。

测定金属离子的水样一般用HNO3酸化至PH在1~2,防止金属离子沉淀及被吸附。为了抑制微生物活动和物理挥发、化学反应,一般采用冷冻保存。

三、水样在分析测定前,为什么要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包括哪些内容?

答:1 环境水样所含的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

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需要预处理,使欲测组分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

并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

2 预处理包括水样的消解和富集与分离两部分

水样的消解:当测定含有机物水样的无机元素时,需进行水样的消解,目的是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态的无机元素氧化成单一的高价态。

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

富集与分离:水样中的待测组分低于测定方法的下限时,必须进行富集或浓缩;共存组分的干扰时,必须采取分离或掩蔽措施。

四、说明浊度、透明度、色度的含义及区别

答:1色度:去除悬浮物后水的颜色的反映指标

2 浊度:反映水中不溶性物质对光线透过时阻碍程度的指标

3 透明度:反映水体可见程度的指标。

区别与联系:色度是由水中溶解物质所引起的,而浊度则是由于水中不溶物质所引起的。所以,有的水样色度很高但是并不浑浊,反之亦然。透明度是

与水的颜色和浊度两者综合影响有关的水质指标。

五、说明电阻分压电导仪测量水样电导率的工作原理,水样的电导率与其含盐量有何关系?

书上P72

答:被测组分溶液电阻R x与分压电阻R m串联,接通外加电源后构成闭合电路,则

R m上的分压U m为:

Um=Rm·U

Rx+Rm =Rm·U

1

Gx

+Rm

由上式可知,因为输入电压U和分压电阻R m均为定值,故被测溶液的电阻Rx或电导Gx 变化必将导致输出电压U m的变化,通过测量U m便可知R m或R x,水样中的盐电解离为离子状态,具有导电性,离子浓度越高(即含盐量越高)则导电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作业7

一、直接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镉的步骤

答:分为两步:水样的预处理和样品的测定

1水样的预处理:

取100ml水样加入200ml烧杯中,加入HNO3 5ml,在电热板上加热消解,蒸至100ml

左右,加入5ml HNO3和2 ml高氯酸继续小姐至1 ml左右,如果消解不完全,再加

5 ml HNO3和2 ml高氯酸再蒸至1 ml左右,取下冷却,加蒸馏水溶解,残渣用蒸

馏水定容至100 ml

2样品测定:

按表所列的参数选择分析线和调节火焰,仪器用%的HNO3调零,吸入空白样和试

样,测其A(吸光度),并扣除空白样的A(吸光度)后,从标准曲线上查得式样的

A(吸光度)

作业8

一、简要说明ICP-AES法测定金属元素的原理,用方块图示意其测定流程,该方法的优点?答:ICP-AES法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发

1原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焰炬温度可达6000~8000k,当将样品由进样器引入雾化器,并被氩载气带入焰炉时,发射不同波长的特征光,故根据特征光的波长可以进

行定性分析,元素的含量不同时,发射的特征光的强度也不同,据此就可以进行定

量分析

2流程

源的发射光谱分析法,具有准确度和精密度高、检出限低,测定快速、线性范围宽、可同时测定多种元素等优点。

作业9 P143

一、冷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冷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的汞,在原理和仪器方面有何主要相

同和不同之处?

答:1 原理:相同之处:都是将水样中的汞离子还原成基态汞原子蒸汽,根据一定测量条件下光强与汞浓度成正比进行测定。

不同之处: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是测定的特征紫外光在吸收池中被汞蒸汽吸收后的透光强度,进而确定汞浓度。冷原则荧光光谱法是测定吸收池中的汞原子吸收特征紫外光被激发后所发射的特征荧光光强,进而确定汞浓度。

2 仪器:相同之处:两种方法所用的仪器结构基本类似。不同之处:冷原子吸收光谱

法无激发池,光电倍增管与吸收池在一条直线上。冷原则荧光光谱法的测定仪器的光电倍增管必须在与吸收池垂直的方向上。

二、说明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属化合物的原理,用方块图示意其测定流程。

答:1 原理:使待测元素变成基态原子,用特定波长的特征光对其进行照射,特征光因被火焰中的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吸收而减弱,在一定实验条件下,特征光强的变化与火焰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的浓度有定量的关系,故只要侧得吸光度,就可以求出样品溶液中待测元素的浓度。

2

样品进入解离成

三、用标准加入法测定某水样中的镉,取四份等体积的水样,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镉标准溶

液(加入体积见下表),稀释至50ml,一次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侧得吸光

编号水样体积/ ml加入镉标准溶液(10μg/ ml)的体积/ ml吸光度

1 20 0

2 20 1

3 20 2

4 20 4

从图上看,当吸光度(A)等于0时,直线与横坐标轴相交与一点,此点到原点的距离即所原子

化器

变成

细雾

阴极

灯照

测定

光强

得出

吸光

计算机比对吸

光度确定金属

化合物的种类

求的体积,由图可看出此距离接近于,即体积接近,则水样中的镉的质量=C·V=10μg/×=

μg ,镉的含量= 11.4μg

20ml

=μg/ ml。

作业10 P549

一、检出限与测定限有什么区别?

答:1 检出限:某一分析方法在给定的可靠程度内可以从样品中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含量。所谓检出是指定性检测,即断定样品中存有浓度高于空白的待测

物质。

2 测定限:测定限分测定下限和测定上限。测定下限是指在测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

求的前提下,用特定方法能够准确地定量测定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含量;测定

上限是指在测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用特定方法能够准确地定量测定

待测物质的最大浓度或含量。

3 区别:检出限是做定性分析时使用的指标,而测定限是做定量分析时的测定指标。

作业11 P144

一、用方块图示意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水样中的F-的装置,说明其测定原理。为何在测定

溶液中加入总离子强度缓冲剂(TISAR)?用何种方法测定可不加TISAR,为什么?答:1 流程:

2 测定原理:氟离子选择电极是一种以氟化镧单晶片为敏感膜的传感器,单晶结构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氟化镧单晶片只允许氟离子透过,氟离子透过氟化镧单晶片,改变了原电池的电动势,原电池由氟离子选择电极、外参比电极和被测溶液组成。用电子毫伏计或电位计测量上述原电池的电动势与用氟离子标准溶液侧得的电动势相比较,即可求得水样中氟化物的浓度。

3 为何加入总离子强度缓冲剂(TISAR):在测定时某些高价阳离子(如Al3+、Fe3+)及氢离子能与氟离子络合而干扰测定,在碱性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大于氟离子的浓度十分之一时也有干扰,因此,加入总离子强度缓冲剂(TISAR)以消除干扰,另外,总离子强度缓冲剂(TISAR)可以消除标准溶液与被测溶液的离子强度差异,使二者的离子活度系数保持一致,络合干扰离子,使络合态的氟离子释放出来,缓冲pH的变化,保持溶液有合适的pH范围(5~8)

4用何种方法测定可以不加总离子强度缓冲剂(TISAR):采用离子色谱法、氟试剂分光光度法等方法可不加TISAB

作业12 P144

一、怎样采集和测定溶解氧的水样?说明氧电极法测定溶解氧的原理,两种方法各有什么优

缺点?

答:1 将采样器采好的水样,用虹吸法把水放到溶解氧瓶中。用虹吸法时需把管底插到溶解氧瓶的底部,防止空气中的氧溶解到水样中,加水样时需放满并溢出溶氧瓶三分之一左右,需要水封。用配制好的重铬酸钾和硫代硫酸钠溶液进行标定,滴定至蓝色刚

好褪去,记录消耗的各试剂用量 2 有氧电极法和碘量法两种 氧电极法原理:

氧电极法为极谱型电极法和原电池型电极法

极谱型电极由黄金阴极、银-氯化银阳极、聚四氟乙烯薄膜、壳体等组成。电极腔内充入氯化钾溶液,聚四氟乙烯薄膜将电解液和被测水样隔开,溶解氧扩散,加电压时,在黄金阴极上还原,产生扩散电流,运算放大器将电流信号转换成浓度或质量数。 碘量法原理:

在水样中加入硫酸锰溶液和碱性碘化钾溶液,水中的溶解氧将二价锰氧化成四价锰,并生成氢氧化物沉淀。加酸后,沉淀溶解,四价锰又可氧化碘离子而释放出与溶解氧含量相当的游离碘,可计算出溶解氧的含量

3 比较:氧电极法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生活及工业废水的测定,不受色度、浊度

等的影响,快速简便,可用于现场和连续自动检测。

碘量法在测定含有氧化性物质,还原性物质及有机物时,会被干扰,应预先消除并根据不同的干扰物质采用修正的碘量法。

作业13 P144

一、用离子色谱仪分析水样中的阴离子时,宜选用何种检测器、分离柱、抑制柱和洗提液?

为什么?

答:1 选用:电导检测器;分离柱填充低容量阴离子交换树脂;抑制柱填充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洗提液用 L 碳酸钠和 L 的碳酸氢钠 3 原因:将水样注入洗提液并流经分离柱时,基于不同阴离子对低容量阴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不同而彼此分开,在不同时间随洗提液进入抑制柱,转换成高电导型酸,而洗提液被中和,转换为低电导的水或碳酸,使水样中的阴离子得以依次进入测量装置测定。

作业14 P144

一、下表所列数据为某水样BOD 5,测定结果,是计算每种稀释倍数水样的BOD 5

解:BOD 5=DO 1-DO 5 DO 1(空白)=CV×8×1000V 水样=0.0125×9.25×10?3×1000×80.1= mg/L DO 5(空白)=CV×8×1000V 水样

=

0.0125×8.76×10?3×1000×8

0.1=L

DO 1(A )=CV×8×1000V 水样

=0.0125×9.16×10?3×1000×80.1

=L

DO 5(A )=

0.0125×4.33×10?3×8×1000

0.1

=L

BOD 5(A )=

{DO1(A )—DO5(A )}—{DO1(空白)—DO5(空白)}×

4950

1

50

=L DO 1(B )=CV×8×1000V 水样

=

0.0125×9.12×10?3×1000×80.1

=L

DO 5(B )=0.0125×3.10×10?3×8×1000

0.1

=L

BOD 5(B )=

{DO1(B )—DO5(B )}—{DO1(空白)—DO5(空白)}×

3940

140

=L

作业15 P144

一、用方块图示意气相色谱分析的流程,简述分析含多组分有机化合物的原理,欲获得良好

的分析结果,应选择和控制哪些因素或条件? 答:1 流程

2原理:不同的物质在相对运动的两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当这些物质的流动相移动时,就在两相之间进行反复多次分配,使原来分配系数只有微小差异的各组分得到很好的分离,依次送入检测器测定,达到分离、分析各组分的目的。

3色谱分析结果的好坏取决于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包括色谱柱内径及柱长、固定相、汽化温度及柱温、载气及其流速、进样时间和进样量等条件的选择, 色谱柱:色谱柱内径越小,柱效越高;

色谱柱填充剂:分为气固色谱固定相和气液色谱固定相

提高色谱柱温度,可加速气相和液相间的传质过程,缩短分离时间

载气,应根据所用检测器类型,对柱效的影响等因素选择,如对热导检测器应选择氢气、氩气或氦气;对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一般选择氮气,载气流速小,宜选用相对分子质量大和扩散系数小的载气,如氮气和氩气;反之,应选用相对分子质量小,扩散系数大的载气,如氦气,以提高柱效,载气最佳流速需要通过实验确定。

二、用方块图示意气相色谱法测定水样中氯苯类化合物的程序,为什么选择电子捕获检测

器? 答:

原因:因为捕获检测器对分析痕量电负性(亲电子)有机化合物很有效,他对卤素、硫、硝

基、羰基、氰基、共轭双键体系、有机金属化合物等有高的响应值,对烷烃、烯烃、炔烃等的响应值很小。

作业16 P145

一、怎样测定污泥沉降比和污泥容积系数?测定他们对控制活性污泥的性能有何意义?

答:1.将均匀的曝气池活性污泥混合液迅速倒入1000ml 量筒内至满刻度,静置30min ,沉降污泥与所取活性污泥混合液体积之比即为污泥沉降比; 2.经混合均匀的曝气池混合液经30min 沉降后,所得干污泥体积与混合液污泥浓度之比即为污泥容积指数;

3.处理废(污)水效果好的活性污泥应具有颗粒松散、易于吸附和氧化有机物的性能,

且经过曝气之后澄清时,泥水能够迅速分离,这就要求活性污泥有良好的混凝和沉降性能。在废(污)水处理过程中,常通过控制污泥沉降比和污泥容积指数等指标来获取最佳处理效果。通过测定活性污泥沉降比和污泥容积指数以便确定对污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

P233 二、已知某采样点的气温为27,大气压为,用溶液吸收法采样测定空气中SO2日平均浓度,

每个4小时采样一次,共采集6次,每次采样30min ,采样流量min 。将6次气样的吸收液定容至,娶,测知含SO 2 ,求该采样点空气在标准状况下SO 2日平均浓度。

答:该条件下,日采样体积为6×30min ×0.5L/min=90L ,该体积样品中含SO 2的质量为

×5=μg 。

标况下,由PV

T

=nR=常数得标况下的日采样体积为

273300.15

×

100101.325

×90=

故标准状况下,SO 2的日平均浓度为

12.5×10?380.7886×10

≈m 3

作业17 P233

一、空气中的污染物以哪几种形态存在?了解他们的存在形式对监测工作有何意义? 答:空气中的污染物质的存在状态是由其自身的理化性质及形成过程决定的; 气象 条件也起一定 的作用。 一般将它们分为分子状态污染物和粒子状态污染物两类:

(1)分子状态污染物 某些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氯化氢、氯气、臭氧等

沸点都很低,在常温、 常压下以气体分子形式分散于大气中。还有些物质如苯、苯酚

等,虽然在常温、常压下是液体或固体,但因其挥发性强,故能蒸汽态进入大气中。

(2)粒子状态污染物粒子状态污染物(或颗粒物)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微小液体和固体颗粒,粒径多在~100 μm 之间,是一个复杂的非均匀体系。通常根据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特性将其分为降尘和飘尘。粒径大于10μm 的颗粒物能较快地沉降到地面上,称为降尘;粒径小于10μm 的颗粒物可长期飘浮在大气中,称为飘尘。飘尘具有胶体性质,故又称气溶胶,它易随呼吸进入人体肺脏,在肺泡内积累,并可进入血液输往全身,对人体健康危害大,因此也称可吸入颗粒物(IP)。通常所说的烟(Smoke)、雾(Fog)、灰尘(Dust)也是用来描述飘尘存在形式的。

意义:了解空气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可以根据其存在形态、理化特性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监测方案和污染处理方案,对空气污染物的监测研究及处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业18 P265

一、什么叫做渗滤液?说明其主要来源和主要成分。为什么垃圾场年限不同,渗滤液的产量

和成分也不同?

答:垃圾渗滤液指从生活垃圾接触中渗出来的水溶液,它提取或溶出了垃圾组成中的物质,其主要来源于垃圾本身和降水,渗滤液的主要成分有:氯化物、铁、镁、NH3-N、NO3、NO3-N、硫酸盐、锌、磷、BOD5、COD 等。垃圾的组成具有特殊性,堆积时间越长,降水多,垃圾组成逐渐发生改变,一部分物质逐渐腐化,分解,于是渗滤液的产生量和水质也相继变化。

P294

二、何谓土壤背景值?土壤背景值的调查研究对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有何意义?

答: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是指在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污染)和破坏时,土壤成分的组成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当今,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和工农业的高速发展,使得自然环境的化学成分和含量水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要想寻找绝对未受污染的土壤十分困难。所以,土壤背景值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数据,是研究污染物在土壤中变迁和进行土壤质量评价与预测的重要依据,同时为土壤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以及农林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P295

三、怎样用玻璃电极法测定土壤样品的pH?测定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测定步骤:将烘干的土样用1mm口径筛子、进行筛选,称取10g筛选后的土样与烧杯中,加入无二氯化碳蒸馏水25ml,轻摇后用电磁搅拌器搅拌1min,使水和土样混合均匀,放置30min。按照说明将仪器校调好,然后将水样与标准溶液调到同一温度,记录测定温度,把仪器温度补偿旋钮调至该温度处,pH玻璃电极作为指示电极或银-氯化银电极作为参比电极,将两个电极放入待测溶液中,读读数,同理,测定标准溶液并读数

PHx=pHs+Ex?Es

0.059·V

Es—标准溶液的电动势

Ex—待测溶液的电动势

pHs—标准溶液的pH

PHx—待测溶液的pH

测定pH的土样必须在密闭的玻璃瓶中,防止空气中的氨、二氧化碳及酸、碱性气体的影响。土壤的粒径及水土比均对pH有影响。一般酸性土壤的水土比(质量比)保持(1:1~5:1),对测定结果不大;碱性土壤水土比1:1或:1为宜,水土比增加,测得pH 值偏高。另外,风干土壤和潮湿土壤测得的pH有差异,尤其是石灰型土壤,由于风干作用,使土壤大量二氧化碳损失,导致pH偏高,因此,风干土壤的pH为相对值。

作业19 P397

一、“分贝”是计算噪声的一种物理量,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对。分贝是指两个相同的物理量(A 和A0)之比,取以10为底的对数,并乘以

10(或20),分贝的符号为“dB ”,它的量纲为一,在噪声测量中是很重要的参量,次对数值称为被量度量的“级”。亦用对数标度时,所得到的是比值,它代表被量度量比基准高出多少“级”

二、三个声源单独作用于某一点的声压级分别为65dB ,68dB 和71dB ,则同时作用于这一点

的总声压级为多少?

答:已知lp 1=65dB,lp 2=68dB ,lp 3=71dB

则总声压级 Lp=10lg (10lp1/10+10lp2/10+10lp3/10)

=10×lg (++.12) =×=

作业20 P577

一、为什么要做加标回收实验?对加标有何要求怎样计算加标回收率。

答:1.“加标回收”实验可以确定准确度;

2.通常加入标准的物质的量应与待测物质的含量水平接近为宜,因为加入标准物质的质量的大小对加标回收率有影响。

3.计算式为:

加标回收率=

加标样品测量值?样品测量值

加标量

×100%

注:“加标样品测量值”即加入了标准物质的样品所测得的值。

二、为什么要做空白实验?怎样做空白实验?

答:1.因为样品分析时一起的响应值(如吸光度,峰高等)不仅是样品中待测物质的分析响应值,还包括所有其他因素,如试剂中的杂质、环境及操作过程的沾污等这些因素是经常变化的,为了了解他们对样品测量的综合影响,所以每次测量时,均做空白实验 2.怎样做空白实验:空白实验应该与样品测定实验同时、同步进行。在做空白实验时,不加待测样品,用蒸馏水或同种溶剂代替,其他的操作一切与样品测定同步进行。例如,在碘量法测定硫代硫酸钠溶液浓度的空白实验就是把待测的硫代硫酸钠溶液用相同体积的蒸馏水代替,其他的所有实验步骤按照操作规程来进行。

三、简述环境检测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的必要性和异同。

答:1. 必要性:按照惯例,申请实验室认可是实验室的自愿行为。实验室为完善其内部质量体系和技术保证能力向认可机构对其质量体系和技术保证能力进行评审,进而做出是否符合认可准则的评价结论。如获得认可证书,则证明其具备向用户、社会和政府提供自身质量保证的能力。

计量认证是通过计量立法,对为社会出具公证数据的检测机构(实验室)进行强制考核的一种手段,也可以说是计量认证是据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对实验室的强制认可。审查认可(验收)是政府质量管理部门对依法设置或授权的承担产品质量检验任务的检验机构的设立条件、界定任务范围,检验能力考核、最终授权(验收)的强制性管理手段。这种最终授权(验收)前的评审,当然也完全建立在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评审或实验室认可评审的基础上。这样就可以减少对实验室的重复评审,将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内容统一是必然的趋势。

四、简述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的评审内容与考核要点:

答:实验室应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1.组织和管理

实验应满足的要求

质量手册及相关的质量文件

2.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

实验室的工作审核和评审

3.人员

4.设施和环境

5.仪器和标准物质

6.量值溯源和校准

7.检验方法

8.检验样品的处置

9.记录

10.证书和报告

11.检验的分包

12.外部支持和供应

13.抱怨

作业21 P143

一、试比较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仪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及测定对象的主要不同

之处。

二、简述COD、BOD、TOD、TOC的含义;对同一种水样来说,它们之间在数量上是否有一

定的关系?为什么?

答:COD:化学需氧量,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 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表示。

BOD:生化需氧量,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以氧的质量浓度表示。

TOD:总需氧量是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以氧的质量浓度表示。

TOC:总有机碳,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以碳的质量浓度表示。

数量关系:对于同一水样几个指标的关系如下:

COD 与BOD:如果水中非生化降解比例保持不变,二者有关系;若改变,COD可以把非生化降解都氧化,而BOD 不行。

TOD:能反映几乎全部有机物质经燃烧后变成简单无机物的需氧量。它比BOD、COD 和高锰酸盐指数更接近于理论需氧量值。但它们之间也没有固定的相关关系。有的研究者指出,BOD5/TOD=;COD/TOD=,具体比值取决于废水的性质。

TOD 和TOC:其比例关系可粗略判断有机物的种类。对于含碳化合物,因为一个碳原子消耗两个氧原子,即O2/C=,因此从理论上说,TOD=2.67TOC。若某水样的TOD /TOC 为左右,可认为主要是含碳有机物;若TOD/TOC>,则应考虑水中有较大量含S、P 的有机物存在;若TOD/TOC<,就应考虑水样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可能含量较大,它们在高温和催化条件下分解放出氧,使TOD 测定呈现负误差。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_完整版教材

第一张绪论 1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4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分类有三种 监视性检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检测) 根据特定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监测数据的五性:(P498) 1)、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实值的一致程度; 2)、精密度:均一样品重复测定多次的符合程度; 3)、完整性:取得有效监测数据的总数满足预期计划要求的程度; 4)、代表性:检测样品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代表程度;5)、可比性:检测方法、环境条件、数据表达方式等可比条件下所得数据的一致程度。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及适用条件: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 (二)、可疑数据的取舍 1.Dixion 检验法 步骤: 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顺序排列 ②根据测定次数计算Q 值 ③查表Q α(n ) ④判断Q ≦Q0。05 正常;Qo 。05Q0.01离群值,舍去. 2.Qrubbs 检验法 步骤: 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有序排列,求x ,s ②计算统计量 s x x T min -= 或s x x T -=max ③查表)(n T α ④判断:若T ≦T0。05正常离群值;T0。05T0.01离群值,应舍去; ⑤在第一异常数据剔除后,可重新检验新的离群数据。 t 检验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四)均数置信区间和“t ”值,置信区间表示以样本均数代表总体均数的可靠程度。t 值是

环境监测作业一b

10. 用标准加入法测定某水样中的镉,取四份等量水样,分别加入不同量镉溶液(加入量见下表),稀释至50mL ,依次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测得吸光度列于下表,求该水样中镉的含量。 编号 水样体积/mL 加入镉标准溶液(10ug/mL )的体积/mL 吸光度 1 20 0 0.042 2 20 1 0.080 3 20 2 0.116 4 20 4 0.190 解:绘制V-A 曲线如下: 由公式得该直线与x 轴的交点为:V s =-0.0424/0.0369=-1.141591mL 故,水样中镉的含量g/mL 0.2298150 1.141591 10-μ=?=?=X S S X V V C C 11. 现有四个水样,各取100mL ,分别用 0.0200mol/L(1/2H 2SO 4)滴定,结果列于下表,试判断水样中各存在何种碱度?各为多少[以mg/L(CaCO 3)表示]?

A 10.00 14.00 8.20 0 15.50 38.60 8.40 12.70 B C D 解:A 水样:M=T-P=15.50-10.00=5.50

P ,故水中碳酸盐和重碳酸盐共存。 总碱度(CaCO 3,mg/L )=0.02=???1000/10050.538.60389.86 C 水样:M=T-P=8.40-8.20≈0=P ,故水中只含有碳酸盐。 总碱度(CaCO 3,mg/L )=0.02=???1000/10050.58.4084.84 D 水样:M=T ,P=0,故水中只含有重碳酸盐。 总碱度(CaCO 3,mg/L )=0.02=???1000/10050.512.70128.27 12.简述碘量法测定溶解氧的原理。修正的碘量法针对何种干扰? 答:在水样中加入硫酸锰溶液和碱性碘化钾溶液,水中的溶解氧将二价锰氧化成四价锰,并生成氢氧化物沉淀。加酸后,沉淀溶解,四价锰又可氧化碘离子而释放出与溶解氧量相当的游离碘,以淀粉为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释 放出的碘,可计算出溶解氧的含量。公式如下:水 ) ,(V 1000 8V c mg/L O DO 2???= 修正碘量法:叠氮化钠修正方法可消除亚硝酸根离子(-2NO )的的干扰;高锰酸钾修正法可消除亚铁离子Fe +2的干扰;明矾可消除颜色、藻类、悬浮物;硫酸铜—氨基磺酸可排除活性污泥。 13. 若配制理论COD 值为500mg / L 的葡萄糖溶液1升,须称取多少克葡萄糖? 解: C 6H 12O 6+6O 2=6CO 2+6H 2O 由方程式得,氧化180g 葡萄糖需192g 氧气,即180g 葡萄糖需192g 的COD 。故

环境监测考试试题及答案

环境监测试卷试题 环境监测考试试题及答案 应用化学系《环境监测》试卷(含答案) (说明:考试时间110分钟) 一、填空(本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1、我国环境标准中的“三级”指国家级、地方级、行业级; 2、水中氨氮是指以游离氨(NH3)或铵盐(NH4+)形式存在的氮。 3、误差的大小是衡量准确度高低的尺度。 4、对河流污染的监测,布设在进入城市、工业排污区的上游、不受该污染区域影响地点的断面称为对照断面。 5、用重铬酸钾法测定水样的COD时,所用催化剂为Ag2SO4。 6、测定80.0ml水样的DO,消耗0.010mol/L的Na2S2O314.24ml,该水样的DO(O2,mg/L)为14.24。 7、两份水样pH值的测定结果分别为4.0和7.0,这两份水样的氢离子活度相差1000倍。 8、I2+2S2O32-= 2I- + S4O62- 9、用容积为20L的配气瓶进行常压配气,如果原料气的纯度为50%(V/V),欲配制50ppm 的SO2标准气,需要加入2ml原料气。 10、将下列数值修约到只保留一位小数:14.0500→14.0;14.1501→14.2。 二、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分,每小题1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采集废水样,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排放口采样监测A类污染物,在总排污口采样 监测二类污染物。 A、一 B、四 C、三 D、二 2、用于采集总悬浮颗粒的滤膜在采样前、后应在A条件下称重。 A、恒温、恒湿 B、装有变色硅胶的干燥器内干燥后 C、105 5℃烘箱内烘干 D、室内自然干燥 3、实验数据中对于可能会歪曲试验结果,但尚未经检验断定的测量数据称为B。 A、离群数据 B、可疑数据 C、正常数据 D、剔除数据 4、环境监测实行C监测原则。 A、总体 B、平均 C、优先 D、综合 5、大气污染物监测布点时,对有多个污染源构成污染群,且大污染源比较集中的地区,一

环境监测第四版(奚旦立孙裕生著)作业部分答案答案

请注意:1.本文档仅供参考,不保证所有答案都是完全正确的,如有疑问请其他同学或老师 2.用红色标记的是老师上课重点讲到可能会考的 3.考试内容不局限于本文档 4.此文档打印时可能会出现乱码的问题 作业1 一、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铁的条件实验: 答:以显色剂用量为例 在7只50ml的容量瓶中加入10-3mol/L的铁标准溶液2.0ml,盐酸羟胺摇匀,放置2min,分别加入不同体积1.5mg/L的邻二氮菲0.2 ml、0.4 ml、0.8 ml、0.6 ml、0.8 ml、1.0 ml、2.0 ml、4.0 ml;加入5.0ml,1.0mol/L乙酸钠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以蒸馏水为参照溶液,在测定浓度下测量各溶液的吸光度 二、如何配制成0.1g/L的铁标准溶液? 答: Fe + 4HNO3 = Fe(NO3)3 + 2H2O+NO 5.6g 0.5mol/L0.8L 0.1mol 0.4mol 1 用天平称取5.6g无杂质的铁粉 2 用量筒娶800ml,浓度为0.5mol/L的HNO3 3 将铁粉与HNO3反应,将反应后的气体通过 4 将反应溶液移至1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即配成0.1g/L的Fe(NO3)3 溶液 5 娶17.9ml,浓度为0.1mol/L的Fe(NO3)3溶液,移至1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线, 即得到0.1g/L的铁标准溶液 作业2 一、铁的质量浓度为5.010-4g/L的溶液与1,10-邻二氮菲生成橙红色配合物,该配合物在 波长为510mm、比色皿厚度为2cm时,测得A=0.19 1 求a; 2 求k。 答:1 已知A=abc 则 =-1g-1 2 已知a=190L·cm-1g-1且Fe的摩尔质量为56g·mol-1 所以 k=a MFe=190L·cm-1g-156 g·mol-1=10640L·cm-1·mol-1 作业4 参考教材P528 直线和回归 作业3 一、酸度(pH值)的确定: 答:去9只50ml容量瓶,各加入铁标准溶液、盐酸羟氨(NH2OH·HCl),摇匀,放置2min,各加入2ml,1.5g/L的邻二氮菲溶液,用移液管在9只容量瓶中分别加入不同体积(0.5 ml、2.00 ml、5.00 ml、8.00 ml、10.00 ml、20.00 ml、25.00 ml、30.00 ml、40.00ml)的NaOH(碱性)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摇匀,用pH试纸或酸度计测量各溶液的pH值。以水为参比,在选定的波长下,用1cm吸收池(比色皿),测量各溶液的吸光度值,绘制A-pH曲线,确定pH范围。

《环境监测》试卷及答案

《环境监测》试卷A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环境监测 2.空白试验 3.细菌总数 4.指示生物 5.噪声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环境监测可以分为______ 、_____ 、______ 、_____四种; 2.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___时,可设一点,具体位置在____ ,当水深______时,应设两点,具体位置分别是_______ ; 3.水样预处理的两个主要目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 ; 4.直接采样法适用于________且测定方法较灵敏的情况; 5.大气采样时,常用的布点方法分别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6.4氨基安替比林是测__________的显色剂,测六价铬的显色剂是_______; 7.将14.1500修约到只保留一位小数___ ___ ; 8.土壤样品采集的布点方法有对角线布点法、______ 、______、_____、四种。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水质监测项目应现场测定的是() A、COD B、挥发酚 C、六价铬 D、pH 2.测定某化工厂的汞含量,其取样点应是() A、工厂总排污口 B、车间排污口 C、简易汞回收装置排污口 D、取样方便的地方3.声音的频率范围是() A、20Hz<f<20000Hz B、f<200Hz 或f>20000Hz C、f<200Hz 或f>2000Hz D、20Hz<f<2000Hz 4.测定大气中NO2时,需要在现场同时测定气温和气压,其目的是() A、了解气象因素 B、换算标况体积 C、判断污染水平 D、以上都对 5.按照水质分析的要求,当采集水样测定金属和无机物时,应该选择容器。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 及其变化趋势。 二、环境监测目的:(习题1)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 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 报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三、环境监测过程 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四、环境监测的分类 (一)按监测目的的分类 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 根据特定的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 (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特别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进行的应急监测。 (2)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律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 (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考核,环境监测方法验证和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等。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型监测 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 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等。

环境监测作业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概念及所学到得知识 环境监测这本书的对象进行了明确的分类,详细讲述了各种监测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手段。内容包括环境和环境污染概述、水质监测和分析、环境空气及气体污染源监测、土壤污染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环境监测新技术以及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 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间断地或连续地对环境化学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进行现场的监测和测定,作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 随着工业和科学的发展,环境监测的内容也由工业污染源的监测,逐步发展到对大环境的监测,即监测对象不仅是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还包括对生物、生态变化的监测。对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往往不只是测定其成分和含量,而且需要进行形态、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监测。对物理污染因素(如噪声、振动、热、光、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等)和生物污染因素,也应进行监测。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确切地说明环境污染对人群、生物的生存和生态平衡的影响程度,从而作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我区的环境介绍 生态环境概况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距首府乌鲁木齐经沙漠公路1500多公里。全地区东西长约67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总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占全疆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其中山地占33.3%,沙漠戈壁占63%,绿洲仅占3.7%,且被沙漠和戈壁分割成大小不等的300多块。边界线长264公里。和田地区属干旱荒漠性气候,年均降水量35毫米,年均蒸发量高达2480毫米。四季多风沙,每年浮尘天气220天以上,其中浓浮尘(沙尘暴)天气在60天左右。2009年和田市有效监测天数为355天,城市空气质量好于等于Ⅱ级日数154天,空气质量达标率为42%。共有36条河流,年总径流量72.53亿立方米,同时有泉水60余处,全年径流量11.92亿立方米,地下水可采用量21.41亿立方米。按灌溉面积计亩均1800余立方米,且年际流量变化较为稳定。但由于地表水时空分布极不平衡,4—5月份水量仅占全年水量的7%,6-8月份的径流量占到年径流量的74%-90%,且52%集中在和田河流域。河流季节反差极大,夏季洪涝,秋冬严重干旱,春季极为缺水,水资源时空、地域分配不均匀等因素,致使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国土面积24.55万平方公里,山地16105.9万亩,占总面积的43.73%其中草场3288.9万亩, 冰川1057.51万亩;绿洲面积973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环境监测第四版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 环境监测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环境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是具有某些特定目的或用途的环境监测。 3、环境标准:为了保证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根据环境保护法和相关规定,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相关规定。 4、环境优先监测:对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环境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环境监测,称为环境优先监测。 ¥ 二、简答思考 1、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①、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②、根据污染物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 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③、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 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④、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 等服务。 2、环境监测技术有哪些并简述其发展趋势。 | 答:(1)环境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以下以测试技术为主说明其类型。 环境监测的测试技术包括以下两种: ①、化学物理技术: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及其结构与状态的分析多 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仪器分析则是以物理和物理化学方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②、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利用动植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应信息来 判断环境质量的方法。生物监测技术包括测定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观察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所表现的症状,通过测定生物的生理化学反应,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变化等,来判断环境质量。 (2)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①、新技术不断应用到监测技术中,新技术的应用使环境监测的精确度、覆盖面积、监测能力得以提升。 ②、连续自动检测,数据传送与处理的计算机化的研究应用发展很快,使得环境

环境监测课后答案

2.怎样制定地面水体水质的监测方案?以河流为例,说明如何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 流过或汇集在地球表面上的水,如海洋、河流、湖泊、水库、沟渠中的水,统称为地表水。 制定过程:明确监测目的——调查研究——确定监测项目——布设监测网点——合理安排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选择采样方法和分析技术——制定质量控制和保障措施——制定实施计划。 对于河流设置三个监测断面:a 对照断面、b 控制断面、c 削减断面。 对照断面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上游100—500m 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口或回流处。只设一个。

控制断面设在排污口下游较充分混合的断面下游,在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可设多个。 削减断面设在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处。只设一个。 ④采样点位的确定 河流上——选取采样断面; 采样断面上——选取采样垂线(根据河宽分别设一个、二个、三个垂线) 采样垂线上——选取采样点(根据水深分别设一个、二个、三个点) 4、水样有哪几种保存方法?实例说明怎样根据被测物质的性质选择不同的保存方法。 水样的保存方法有:(1)冷藏,(2)冷冻,(3)加入保存剂(①加入生物抑制剂②调节pH值③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 例:冷藏、冷冻:易挥发、易分解物质的分析测定。 测定氨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水样可加入而氯化汞,抑制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 测定金属离子可调节PH值,防止金属的水解。 测定金属汞,可加入硝酸氧化剂,保持汞的高价态。 5、水样在分析测定之前为什么要预处理?预处理包括那些内容? 环境水样所含的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需要预处理,使欲测组分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并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 水样的消解:当测定含有机物水样的无机元素时,需进行水样的消解,目的是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态的无机元素氧化成单一的高价态。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 富集与分离:水样中的待测组分低于测定方法的下限时,必须进行富集或浓缩;共存组分的干扰时,必须采取分离或掩蔽措施。 8、怎样用萃取法从水样中分离富集欲测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质?各举一例。 用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挥发酚时,如果含量低,则经预蒸馏分离后,需再用三氯甲烷萃取。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六六六、DDT时,需用石油醚萃取。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测定水样中的金属离子时,可用三氯甲烷从水中萃取后测定。11、简要说明ICP—AES 法测定金属元素的原理。用方块图示意其测定流程。该方法有何优点?测定原理见P67 水样的预处理→配制标准溶液(试剂空白溶液)→调节仪器参数→试剂空白值的测定→水样的测定→读数→计算。 优点:准确度和精确度高、测定快速、可同时测定多种元素、应用广泛。 12、冷原子吸收法和冷原子榮光法测定水样中的汞,在原理和仪器方面有何主要的相同和不同点? 相同点:水样中的汞还原成基态的汞原子蒸汽吸收紫外光源、仪器的前部分是相同的。 不同点:前者测对紫外光的吸光度;后者测在紫外光的激发下汞原子产生的榮光强度,其光电倍增管必须放在与吸收池垂直的方向上。 18、试比较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原理、仪器主要组成部分及测定对象的主要不同之处? 原理的不同:被测元素与显色剂生成有色物质,再用分光光度仪测吸光度;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被测元素原子化后,吸收来自光源的特征光,测其吸光度。 仪器的不同:原子化系统、吸收池的不同。 测定对象的不同:金属、非金属、有机物均可测定;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主要是金属元素的测定。 19、简述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砷的原理。与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有何不同?原理

环境监测试卷与答案10套

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水中铬常以两种价态形式存在,其中的毒性最强。 2、水体控制断面是为了了解而设置的。 3、残渣可以分为、、和总不可过滤性残渣,其中总悬浮物属于; 4、土壤样品的采样方法有、、、四种方法。 5、误差是指测定值与之间的差别;偏差是指测定值与之间的差别;评价准确度的方法有和两种。 6、测定大气中氮氧化物时,可用将大气中的一氧化氮氧化成二氧化氮进行测定。 7、测定烟气烟尘浓度时,采样点的烟气流速与采样速度相比应当。 8、与物理化学监测方法相比,生物监测方法的优点是 缺点是。 9、在质量控制图中,当测定值落在上控制线以上时,表示这个数据是的,测定值中连续7个点递升,表示分析数据,当空白试验值连续四个点落于中心线以下时,说明数据。 10、大气连续自动监测的子站布设应满足、、和。 二、判断题:(10分) 1、称量样品前必须检查天平的零点,用底脚螺丝调节。() 2、使用高氯酸消解时,可直接向有机物的热溶液中加入高氯酸,但须小心。() 3、在分析测试中,空白试验值的大小无关紧要,只需以样品测试值扣除空白实验值就可以抵消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扰和影响。() 4、测定DO的水样要带回实验室后加固定剂。() 5、水温、PH值、电导率等应在现场进行监测。() 6、我们通常所称的氨氮是指游离态的氨及有机氨化合物。() 7、使用标准皮托管测试时,当烟道内尘粒浓度大时易被堵塞。() 8、环境噪声测量时,传声器应水平放置,垂直指向最近的反射体。() 9、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是分析人员在工作中进行自我质量控制的方法,是保证测试数据达到精密度与准确度要求的有效方法之一。() 10、每次测定吸光度前都必须用蒸馏水调零。() 三、简答题:(25分) 1、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的方式有几种?(5分) 2、保存水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5分) 3、测定BOD5时,哪些类型的水样需要接种,哪些水样需要进行菌种驯化处理。(5分) 4、何谓表色和真色,怎样根据水质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测定颜色的办法?(5分) 5、试述β-中污带的理化和生物特点。(5分) 四、计算题:(25分) 1、试写出平均值置信区间的估算式,并计算下题:有5个测定值:1.1 2、1.15、1.11、1.16、1.12,求置信概率为95%的平均值置信区间。(t0.01,4=4.60;t0.05,4=2.78;t0.01,5=4.03;t0.05,5=2.57)(7分)

川农《环境监测(本科)》20年6月作业考核(答案)

(单选题)1: 把不同的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样品称为( )。A: 瞬时水样 B: 混合水样 C: 综合水样 D: 平均水样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2: 在环境监测中,对监测结果应达到的要求是:()。 A: 可靠性、可比性、正确性、权威性、精密性、法律性、准确性 B: 代表性、完整性、精密性、准确性、可比性、权威性、法律性 C: 正确性、等效性、可代替性、代表性、准确性、权威性、精密性 D: 权威性、精密性、法律性、完整性、等效性、可代替性、代表性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3: BOD5的测定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水样稀释过程中,用带胶板的玻璃棒小心上、下搅匀,搅拌时勿使搅拌棒的胶板露出水面,防止产生气泡 B: 在水样稀释过程中,应用带胶板的玻璃棒快速搅拌,使其产生大量气泡,以便有较多的溶解氧 C: 上述A和B的搅拌法均不会影响测定的准确性 D: 在水样稀释过程中国不需要搅拌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4: 四氯汞钾法测定大气中SO2时,加入EDTA和磷酸可以消除或减少( )的干扰。A: 某些重金属 B: Na+ C: Ca2+ D: NOx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5: 盐酸奈乙二胺比色测定NOx和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SO2选择测定波长分别为( )。 A: 370nm和420nm B: 540nm和577nm C: 545nm和560nm D: 520nm和545nm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6: 多孔玻璃吸收瓶(管)在使用前应检验它的阻力和发泡情况,要求其发泡面积占玻板的()以上且发泡微小均匀才能使用。 A: 1/3 B: 1/4 C: 1/2 D: 2/3

最新环境监测试题及答案

《环境监测分析》期末考试试卷(B卷) 学院: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5分,共10分) 1.综合水样; 2. 等速采样; 3.硫酸盐化速率; 4.土壤单项污染指数 二、问答题(共50分) 1.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有什么区别?二者在数量上有何关系?为什么?(9分) 2.直接采样法和富集采样法各实用于什么情况?怎样提高溶液吸收法的富集效率?(9分) 3.比较重量法、红外分光光度法和非色散红外吸收法三种测定水中石油类物质的原理和优缺点。(9分) 4. 常用哪些方法提取生物样品中的有机污染物?脂肪提取器提取法有何优点?(8分) 5. 有一地势平坦的田块,由于用污水灌溉,土壤被铅、汞和苯并(a)芘污染,试设计一个监测方案,包括布设监测点、采集土样、土样制备和预处理,以及选择分析测定方法。(15分) 三、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监测某水样的BOD5时,采用稀释法测定数据为:水样在培养前溶解氧浓度是4.73mg/L;水样在培养后溶解氧浓度是 2.16mg/L;取原水样100mL加稀释水至1000mL。稀释水在培养前溶解氧浓度是0.12mg/L;稀释水样在培养后溶解氧浓度是0.04mg/L,求水样的BOD5为多少? 2. 监测某采样点大气中的氮氧化物时,用装有5 mL吸收液的筛板式吸收管采样,采样流量为0.30 L/min,采样时间为60 min,采样后用光度法测定并计算得知全部吸收液中含2.0μg NO2,已知采样点的温度为5℃,大气压为100 Kpa,求大气中二氧化氮的浓度。

中国矿业大学 环境监测 作业题答案

第三章 作业题 1. 25℃时,Br 2在CCl 4和水中的分配比为29.0,试问:(1)水溶液中的Br 2用等体积的CCl 4萃取;(2)水溶液中的Br 2用1/2体积CCl 4萃取;其萃取率各为多少? 解: (1)()100100*29.0%96.7129.01D E V D V ===++水 有机 (2)()100100*29.0%93.5129.01/2D E V D V ===++水 有机 2. 用标准加入法测定某水样中的镉,取四份等量水样,分别加入不同量镉溶液(加入量见下表),稀释至 Y=0时, X=11.459ug 水样中镉的含量为=11.459 ug /20 ml =0.573ug/ml 3. 现有四个水样,各取100 mL ,分别用 0.0200mol/L(1/2H 2SO 4)滴定,结果列于下表,试判断水样中各存 11501000/501/2/cV V c H mol L V mL V ml g mol +?= ?碱度—酸标准液(以计)的浓度,;—所消耗酸标准的体积,; —水样的体积,; —的摩尔质量,。 对于水样A ,P=10ml, T=15.50ml

酚酞碱度P=0.02×10×50×1000/100=100mg/l T=0.02×15.5×50×1000/100=155mg/l 由于P>1/2T 所以存在[OH -][CO 32-] [OH -]碱度=2P-T=45mg/l [CO 32-]碱度=2(T-P )=110mg/l 同理,对于水样B ,[CO 32-]碱度=280mg/l,[HCO 3-]=106mg/l 对于水样C, [OH -]碱度=80mg/l, [CO 32-]碱度=4mg/l 对于水样D, [HCO 3-]=127mg/l 4. 下表列出二级污水处理厂含氮化合物废水处理过程中各种形态氮化合物的分析数据,试计算总氮和有 40(8.2414/462014/62)100%65.2%40 TN -+?+?=?=去除率 (403014/17)(8.2914/17)100%94.8%403014/17 -?--?=?=-?有机氮去除率 810000.0125V 81000(/)==V 100 M V DO mg L V ??????=水 1212112121522 ()()()()(/)c c B B f c c B B f BOD mg L f f ---?---?== 耗氧率因现不常用,可不计算. 第四章 作业题 1. 已知处于100.30KP a 、10℃状况下的空气中SO 2的浓度为2×10-6(V/V ),试换算成标准状况下以mg/m 3为单位表示的浓度值。 解: Cv=2×10-6(V/V )=2ml/Nm 3 Cm (mg/Nm 3)= Cv ×M /22.4=2×64/22.4=5. 71 2. 已知某采样点的气温为27℃,大气压力为100.00 KP a 。用溶液吸收法采样测定空气中SO 2日平均浓度,每隔4h 采样一次,共采集6次,每次采集30min ,采样流量0.5L/min 。将6次气样的吸收液定容 至50.00mL ,取10mL 测知含SO 22.5μg ,求该采样点空气在标准状况下SO 2日平均浓度,请分别以mg/m 3和 ppm 表示。 已知实验条件下 T=273+27=300K P=100kPa

(完整版)环境监测第四版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监测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环境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是具有某些特定目的或用途的环境监测。 3、环境标准:为了保证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根据环境保护法和相关规定,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相关规定。 4、环境优先监测:对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环境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环境监测,称为环境优先监测。 二、简答思考 1、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①、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②、根据污染物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 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③、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 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④、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 等服务。 2、环境监测技术有哪些?并简述其发展趋势。 答:(1)环境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以下以测试技术为主说明其类型。 环境监测的测试技术包括以下两种: ①、化学物理技术: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及其结构与状态的分析多 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仪器分析则是以物理和物理化学方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②、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利用动植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应信息来 判断环境质量的方法。生物监测技术包括测定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观察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所表现的症状,通过测定生物的生理化学反应,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变化等,来判断环境质量。 (2)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①、新技术不断应用到监测技术中,新技术的应用使环境监测的精确度、覆盖面积、监测能力得以提升。 ②、连续自动检测,数据传送与处理的计算机化的研究应用发展很快,使得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提高。 ③、小型便携式、简易快捷式的监测技术发展,使得环境监测能快速适应各种条

环境监测作业答案

环境监测作业答案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请注意:1.本文档仅供参考,不保证所有答案都是完全正确的,如有疑问请其他同学或老师 2.用红色标记的是老师上课重点讲到可能会考的 3.考试内容不局限于本文档 作业1 一、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铁的条件实验: 答:以显色剂用量为例 在7只50ml的容量瓶中加入10-3mol/L的铁标准溶液,盐酸羟胺摇匀,放置2min,分别加入不同体积L的邻二氮菲 ml、 ml、 ml、 ml、 ml、 ml、ml、 ml;加入,乙酸钠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以蒸馏水为参照溶液,在测定浓度下测量各溶液的吸光度 二、如何配制成L的铁标准溶液 答: Fe + 4HNO 3 = Fe(NO 3 ) 3 + 2H 2 O+NO × 1 用天平称取无杂质的铁粉 2 用量筒娶800ml,浓度为L的HNO 3 3 将铁粉与HNO 3 反应,将反应后的气体通过 4 将反应溶液移至1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即配成L的Fe (NO 3) 3 溶液 5 娶,浓度为L的Fe(NO 3) 3 溶液,移至1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线,即得 到L的铁标准溶液

作业2 一、 铁的质量浓度为×L 的溶液与1,10-邻二氮菲生成橙红色配合物,该配合 物在波长为510mm 、比色皿厚度为2cm 时,测得A= 1 求a ; 2 求k 。 答:1 已知A=abc 则 a =A bc =0.192×5.0×10?4 =190L ·cm -1g -1 2 已知a=190L ·cm -1g -1且Fe 的摩尔质量为56g ·mol -1 所以 k=a ×MFe=190L ·cm -1g -1×56 g ·mol -1=10640L ·cm -1·mol -1 作业4 参考教材P528 直线和回归 作业3 一、 酸度(pH 值)的确定: 答:去9只50ml 容量瓶,各加入铁标准溶液、盐酸羟氨(NH 2OH ·HCl ),摇 匀,放置2min ,各加入2ml ,L 的邻二氮菲溶液,用移液管在9只容量瓶中分别加入不同体积( ml 、 ml 、 ml 、 ml 、 ml 、 ml 、 ml 、 ml 、)的NaOH (碱性)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摇匀,用pH 试纸或酸度计测量各溶液的pH 值。以水为参比,在选定的波长下,用1cm 吸收池(比色皿),测量各溶液的吸光度值,绘制A-pH 曲线,确定pH 范围。 作业5 一、 在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重铬酸钾溶液浓度时,为什么要在酸度较大的溶液中 进行测定为什么要在较稀的溶液中进行 Cr 2O 72-(橙红)+H 2O=2H ++2CrO 42-(黄色) 答:1 分光光度计法是根据仪器侧得的吸光度求溶液浓度,所以需要保证溶

(完整版)环境监测答案

1、简要说明监测各类水体水质的主要目的和确定监测项目的原则。各类水体:地表水(江、河、湖、库、海水),地下水,废水和污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1)对地表水体的污染物质及渗透到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发展规律。(2)对排放的各类废水进行监视性监测,为污染源管理和排污收费提供依据。(3)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采取对策提供依据。(4)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规划,全面开展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5)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手段.监测项目:指影响水环境污染因子的监测。原则:水体被污染情况;水体功能;废(污)水中所含污染物;受各国重视的优先监测污染物;经济条件等。 2、怎样制定地面水体水质的监测方案?以河流为例,说明如何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流过或汇集在地球表面上的水,如海洋、河流、湖泊、水库、沟渠中的水,统称为地表水。制定过程:明确监测目的——调查研究——确定监测项目——布设监测网点——合理安排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选择采样方法和分析技术——制定质量控制和保障措施——制定实施计划。对于河流设置三个监测断面:a对照断面、b控制断面、c削减断面。 对照断面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上游100—500m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口或回流处。只设一个。控制断面设在排污口下游较充分混合的断面下游,在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可设多个。削减断面设在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 处。只设一个。 ④采样点位的确定:河流上——选取采样断面;采样断面上——选取采样垂线(根据河宽分别设一个、二个、三个垂线);采样垂线上——选取采样点(根据水深分别设一个、二个、三个点) 3、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怎样布设采样点和确定采样类型?工业废水水污染源一般经管道或渠、沟排放,截面积比较小,不需设置断面,而直接确定采样点位。a.在车间或车间设备出口处应布点采样测定一类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主要包括汞、镉、砷、铅和它们的无机化合物,六价铬的无机化合物,有机氯和强致癌物质等。b.在工厂总排污口处应布点采样测定二类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有:悬浮物、硫化物、挥发酚、氰化物、有机磷、石油类、酮、锌、氟和它们的无机化合物、硝基苯类、苯胺类。5、水样在分析测定之前为什么要预处理?预处理包 括那些内容? 环境水样所含的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 低,存在形态各异,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需要预处 理,使欲测组分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并 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 水样的消解:当测定含有机物水样的无机元素时,需 进行水样的消解,目的是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 体,将各种价态的无机元素氧化成单一的高价态。消 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 富集与分离:水样中的待测组分低于测定方法的下限 时,必须进行富集或浓缩;共存组分的干扰时,必须 采取分离或掩蔽措施。 6、现有一废水样品,经初步分析含有微量汞、铜、 铅和痕量酚,欲测定这些组分的含量,试设计一个预 处理方案。 预处理方案: 取一份水样,加适量的硫酸和5%的高锰酸钾溶 液,混均加热煮沸、冷却,滴加盐酸羟胺溶液破坏过 量的高锰酸钾,加适量的EDTA掩蔽铜等共存离子的 干扰,再加入双硫腙试剂,可以测定汞。 另取一份水样,加硫酸和硝酸溶液消解后,分成 几份,分别加新亚铜灵试剂,用分光光度法测铜的含 量;加双硫腙试剂用分光光度法测铅的含量。 另取一份水样,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常压蒸馏,蒸 馏液用氨基安替吡林分光光度法测定酚。 8、怎样用萃取法从水样中分离富集欲测有机污染物 和无机污染物质?各举一例。 用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 的挥发酚时,如果含量低,则经预蒸馏分离后,需再 用三氯甲烷萃取。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六六六、DDT时, 需用石油醚萃取。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测定水样中的金属离 子时,可用三氯甲烷从水中萃取后测定。 11、简要说明ICP—AES 法测定金属元素的原理。用 方块图示意其测定流程。该方法有何优点? 测定原理见P67。 水样的预处理→配制标准溶液(试剂空白溶 液)→调节仪器参数→试剂空白值的测定→水样 的测定→读数→计算。 优点:准确度和精确度高、测定快速、可同时测 定多种元素、应用广泛。 12、冷原子吸收法和冷原子榮光法测定水样中的汞, 在原理和仪器方面有何主要的相同和不同点? 相同点:水样中的汞还原成基态的汞原子蒸汽 吸收紫外光源、仪器的前部分是相同的。 不同点:前者测对紫外光的吸光度;后者测在 紫外光的激发下汞原子产生的榮光强度,其光电倍增 管必须放在与吸收池垂直的方向上。 水样的预处理→配制标准溶液(试剂空白溶 液)→调节仪器参数→试剂空白值的测定→水样 的测定→读数→计算。 15、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与火焰原子吸收分光 光度法有何不同之处?各有什么优点? 不同点:原子化系统设备不同。 优点:石墨炉原子化效率高,可大大提高测定的 灵敏度;但比火焰原子化系统的精密度低。 17、怎样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六价铬和总铬? 在酸性介质中,六价铬与二苯碳酰二肼反应,生 成紫红色络合物,于540nm 进行比色测定,可以测 定六价铬。 在酸性溶液中,将三价铬用高锰酸钾氧化成六价 铬,过量的高锰酸钾用亚硝酸钠分解,过量的亚硝酸 钠用尿素分解,然后加入二苯碳酰二肼显色,于 540nm 进行比色测定。可测定总铬。 18、试比较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原 理、仪器主要组成部分及测定对象的主要不同之处? 原理的不同:被测元素与显色剂生成有色物质, 再用分光光度仪测吸光度;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 被测元素原子化后,吸收来自光源的特征光,测其吸 光度。 仪器的不同:原子化系统、吸收池的不同。 测定对象的不同:金属、非金属、有机物均可测 定;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主要是金属元素的测定。 19、简述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砷的原理。与火 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有何不同? 原理见p86.不同点:砷被生成砷化氢,由载气带 人电热石英管中而原子化,测其吸光度。而火焰原子 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待测元素的溶液喷入火焰炬而原 子化,测其吸光度。 23、用离子色谱仪分析水样中的阴离子时,选用何种 检测器、分离柱、抑制柱和洗提液? 电导检测器;分离柱填充低容量阴离子交换树 脂R—N+ HCO3— 抑制柱填充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RSO3 —H+ 洗提液用0.0024mol/L 碳酸钠和0.003mol/L 的 碳酸氢钠。

(完整版)环境监测期末复习总结-奚旦立第四版

第一章绪论 环境监测的过程(不同角度)(P1) 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 环境监测的对象(P1) 反应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环境监测的特点(P5) 1综合性:表现在手段、对象、数据统计及分析 2连续性 3追溯性 环境优先污染物(概念)(P8) 1、经过优先选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2、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性质、毒性较大,以及目前已有检测方法的一类物质。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水体污染分类(P34) 化学型污染:指随废水及其他废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 物理型污染: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物、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生物型污染: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物质造成的污染。 水质监测方案(地面水、水污染源)(P41-47) 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河流断面布设、监测垂线布设、采样点位确定) 应在水质、水量发生变化及水体不同用途的功能区处设置监测断面 (1)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居民区、工业区上下游; (2)湖泊、水库的主要出入口; (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区域等功能区; (4)入海河流的河口处、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混合处; (5)国际河流出入国际线的出入口处; (6)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 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 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个完整水系污染程度。(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这种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污)水流入处和回流处。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3)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废(污)水与江、河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