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

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
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

专题研究

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

杨巨平

提 要: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及希腊化世界的形成推进了从中亚、印度到东

地中海、欧洲之间古代诸文明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来往。张骞之前,沟通亚非欧、连接东西方的三条商路已经出现;希腊文化在希腊 马其顿人统治及影响地区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与东方文化相汇合;以阿姆河为中心,巴克特里亚希腊人南下印度,东向赛里斯、弗里尼,有可能越过帕米尔进入塔里木盆地。这些都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延伸以及东西方物质和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奠定了坚实而广阔的基础。就丝绸之路全线贯通而言,亚历山大东征和张骞通西域都发挥了同样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亚历山大 张骞 希腊化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在汉武帝之时开通,张骞功不可没。但张骞通西域的目的并非打开丝绸贸易的大门,而是为了实现汉武帝联合月氏、合击匈奴、开拓西部疆土、建立强大汉帝国的雄心壮志。同样,希腊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34年大规模向东方进军,也并非为了得到遥远的、

朦胧的所谓 赛里斯人 (Seres)的丝绸,而是为了征服波斯帝国,并进而征服整个世界。

但历史的结局往往和历史创造者的主观愿望不相一致。汉代对西域的控制时断时续,亚历山大帝国昙花一现,他的部将们所建立的希腊化王国在公元前1世纪末之前都陆续衰落,不复存在。唯有丝绸之路仍然作为历史的见证,继续发挥着沟通东西方物质与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在论及丝绸之路开通时,大多只强调张骞的西域凿空,而忽略了亚历山大及其后继者所开创的希腊化世界在其中所发挥的客观作用。为此,本文试图从丝绸之路的另一端,逆向考察希腊 马其顿人的东进是如何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延伸与延续,希腊化文明的信息是如何通过张骞传入中原的。

150 关于亚历山大东征的最终目标,古典作家阿利安有较为明确的记载。伊苏斯之战后,大流士三世曾写信给亚历山大,愿让与幼发拉底河以西的土地以换取亚历山大的停战。他的回答是,他要的是整个波斯帝国而非其中的一部分。占领印度河上游后,亚历山大执意要向恒河流域和东边的大海进军。他误以为,这个东海是和赫卡尼亚海(H yrcanian Sea,即里海)连在一起的,他所知的整个大地都由海洋所环抱,因此,可从印度湾到波斯湾,或从波斯湾绕过利比亚(非洲)到达赫拉克勒斯石柱(the Pilla rs of H eracles,今直布罗陀海峡)。这样他就会征服全世界。见阿利安: 亚历山大远征记 ,李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79、185 186页。

亚历山大之前东西方文明之间的接触与传闻

亚历山大东征之前,远在欧亚大陆两端的两大文明中心 希腊和中国互有传闻。 赛里

斯 就是当时的希腊人对东方一个可与北印度相提并论的国家的称谓。

尽管古典作家关于它的具体地理位置说法不一,但位于遥远的东方且为产丝之国则渐成共识。

赛里斯 后来也就成了西方传说中对中国的代称。希罗多德曾记载了一位名叫阿里斯铁阿斯(Aristeas)的希腊人的

远东之游,他穿过斯基泰人(Scythian)的活动区域,最远曾至伊塞顿人(Issedones)之地。

据学者考证,所谓的伊塞顿人活动区域大致应在乌拉尔以东,直至天山、阿尔泰山之间,也有

学者推测他们曾远达塔里木盆地或楼兰以东、敦煌一带。

上个世纪,考古学者在德国的一座克尔特人首领墓葬(公元前6世纪)中发现了丝绸织物残片, 在阿尔泰巴泽雷克古墓(公元前

1000年代中叶至公元前3世纪)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中国凤凰刺绣和山字纹铜镜。

中国中原地区的物品在远及西欧的出现,说明上古时期欧亚草原之路的存在。游牧于黑海、里海、咸海一带的斯基泰人和其他游牧民族无疑是欧亚草原之路的开拓者、先行者。但这条交通线是游移不定、时断时续的。由于游牧民族的流动性和游牧文明相对于农耕文明的落后性,这条道路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主渠道。

文明的交流是以文明的互动为前提。早在爱琴文明时期,希腊地区的居民就与相邻的埃及、小亚、西亚等地区的古老文明有了接触。但作为一个独立成熟的文明与东方文明对等交往则是在波斯帝国时期。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帝国崛起于伊朗高原,并很快向外(主要是东西两面)扩张。小亚沿岸的希腊殖民城邦沦陷,希腊本土面临存亡的考验。然而正是这种对立和交往,使希腊人对波斯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揭开了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实质性交流的新篇 151 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

此名称是生活于公元前5 前4世纪之交的希腊医生兼史家克泰西亚斯(Ctesias)首先提出的。他曾担

任波斯宫廷御医,可能是在波斯听到了关于赛里斯的传闻。虽然这一资料的可靠性受到西方学者H.

裕尔、戈岱司和中国学者张星烺的质疑,裕尔特别指出原因在于其仅见于 福尔乌斯文库 (Bibliotheca of Photius )一处,但希腊人的赛里斯之名由此出现,则可备一说。详见H.裕尔撰,H.

考迪埃修订: 东域纪程录丛 ,张绪山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1页注27;张星烺:

中西交通史料汇编 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7页;戈岱司编: 希腊拉丁作家远东文献辑录 ,耿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页。

参见戈岱司编: 希腊拉丁作家远东文献辑录 , 导论 以及正文中摘录的维吉尔(V igile)、霍拉赛

(H or ace)、普罗佩塞(P ro per ce )、奥维德(O vide)、斯特拉波(St rabo)、塞内科(Seneque)、梅拉(P omponins M ela)、普林尼(Pliny )、卢坎(L ucan )、佚名的 厄立特里亚航海记 及托勒密(Pt olemy )、鲍萨尼雅斯(P ausanias)、阿米安 马尔塞林(A mmianus M arcellinus)等的相关记述(第1 54,71 72页)。H.裕尔在整理分析了这些相关史料后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详见裕尔撰,考迪埃修订: 东域纪程录丛 ,第11 12页。

希罗多德: 历史 ,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270、272页。参见孙培良: 斯基泰贸易之路和古代中亚的传说 , 中外关系史论丛 第1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

社,1985年,第3 25页;保罗 佩迪什: 古代希腊人的地理学 ,蔡宗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年,第22页;王治来: 中亚史纲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53页注1;G. F.

Hudso n,Eur op e and China ,L ondo n:A rnold &Co.,1931,pp.37,39;马雍、王炳华: 公元前七至二世纪的中国新疆地区 , 中亚学刊 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 16页。Jo rg Biel, T reasure fr om a Celt ic T omb, N ational Geogr ap hic ,v ol.157,no. 3.,M arch 1980,pp.

429 438.

. .鲁金科: 论中国与阿尔泰部落的古代关系 , 考古学报 1957年第2期,第37 48页。

章。有的希腊人到巴比伦考察游历,如希罗多德;有的希腊人到波斯的宫廷服务谋生,如担任御医的克泰西亚斯和受波斯国王之命、考察印度河并环航阿拉伯半岛的斯库拉克斯(Scylax ,约

公元前510年?); 还有的希腊人自愿或被迫移民到了巴克特里亚和索格底亚那地区。

波斯帝国的版图西起埃及,北到黑海、里海一线,南到阿拉伯半岛,东到印度西北部。为了巩固对各地的统治,大流士一世在原来道路的基础上,修筑了覆盖全帝国的驿道网(The Imperial Roads)。其中最著名的是帝国西部的 王家大道 (T he Roy al Road)。它从都城之一的苏萨(Susa),经美索不达米亚,到达小亚的以弗所(Ephesus)或撒尔迪斯(Sardis),全长2000多公里,沿途设有驿站(现在已确认的有22个)。帝国东部的一条主要交通干线是沿着古老的美

索不达米亚 米底(M edia)之路,进而经巴克特里亚抵达印度。

出产于巴克特里亚东部山区的名贵石头 天青石(lapis lazuli)就沿此路线而输送到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

亚历山大之前希腊的钱币已在巴克特里亚流通,也说明波斯帝国时期从东地中海到兴都库什山之间有可

能存在长途商贸活动。

这条路线连通中亚和南亚次大陆,实际上成为未来丝绸之路的西段。大流士一世还开通了埃及二十六王朝法老尼科未完成的连接尼罗河与红海的运河。这些驿道和水

路加强了各地的联系。应该说在波斯帝国统治范围之内,各地交往的渠道是畅通的。

希波战争以希腊人的胜利而告终,但这并不意味着希波对立的结束。相反,双方都在利用一切机会插手对方的内部事务。希腊城邦之间的争斗和波斯帝国的王位之争均提供了这样的可能。著名的两个例子就是公元前401 前400年间应小居鲁士之邀深入波斯内陆的希腊万人雇佣军和公元前387年由波斯国王宣布的旨在解决希腊内部矛盾的 大王条约 (T he King s Peace)。

半个多世纪之后亚历山大在战场上还碰到了波斯军队中多达数万的希腊雇佣军。

希腊与波斯之间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相互介入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两个文明之间联系的进一步加强。

公元前4世纪时,欧亚大陆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古老文明或正在兴起的文明,但它们或由于地理阻隔的原因,或由于自身发展的原因,与其他文明真正接触和交流的历史机遇似乎还未来临。西地中海的罗马人正在为统一意大利而向南部发展,或许通过大希腊地区的希腊人对东方有所知晓,但他们的视野还没有超出半岛之外。此时的印度尚处于列国时代,逐渐强盛起来的

152 历 史 研 究2007年第4期

希罗多德: 历史 ,第282页。如希罗多德提到的被波斯人俘虏的非洲希腊人殖民者巴尔卡人(the Ba rcaeans),他们被大流士一世强

迫移居到巴克特里亚(参见希罗多德: 历史 ,第344页)。或如斯特拉波提到的布兰开德人(the Br anchidae),他们因为曾背叛祖国,甘愿随薛西斯(Xerx es)回到波斯,而后被安置到索格底亚那(Sog diana)地区。参见Strabo,Geog r ap hy ,XI.11.4,T he Loeb Cl ass ical Li br ar y ,Cambridg e,

M ass.:H arv ard U niver sity P ress,1997.详见Josef W ieseho fer,A ncient Per sia:F ro m550BC to 650A D ,L ondon:I. B.T auris P ublisher s,1996,pp.76 77.Fr ank L.H olt,A lex ander the Gr eat and B actr ia ,L eiden: E.J.Brill,1989,p.28.1966年,在阿富汗巴尔赫(Balkh)附近发现一罐钱币,其中绝大多数是希腊古典时期雅典的四德拉克

马(tetradrachms),总数不详,但可以公开见到的至少有150枚。这些钱币在亚历山大之前很可能在巴克特里亚以银块的形式流通。此前的1933年,在喀布尔东面也发现了一处相似的古代窖藏,其中至少有1000枚属于希腊城邦的钱币。参见Fr ank L.Ho lt,I nto the Land of Bones :A lex ander the Gr eat in A f ghanistan ,Berkeley :U niver sity of Califo rnia P ress,2005,p.141.

公元前480年侵入希腊的波斯军队中就有来自波斯各地、甚至从巴克特里亚、印度远道而来的参战者(希罗多德: 历史 ,第494页)。这些驿道发挥作用由此可证。在格拉尼卡斯(Gr anicus)、伊苏斯(Issus)、高加米拉(Gaugamela)三次战役中,波斯军中都有希腊

雇佣军助战。详见阿利安: 亚历山大远征记 ,第30 33、57 65、94 99页。

摩揭陀王国的统治区域尚在恒河流域一带,佛教也未向西大规模传播,但西北部因受波斯帝国统治已与外部世界有所接触。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时期,七雄争霸,逐鹿中原,根本无暇也无力西向。

总之,到公元前4世纪,欧亚大陆诸文明之间有的已有所接触,有的也有所耳闻,但一条连接东西方两端的纽带或通道还未形成。相互间的了解难免肤浅、偏颇甚至谬之千里。中国对西方世界的想象大概不会超出 山海经 、 穆天子传 内容的范围。希腊方面虽通过波斯帝国对埃及、巴比伦、印度等东方古老文明地区均有所知晓,但对真正的中国,似乎仍一无所知。亚历山大只知印度之外是大洋,是东方大地的尽头,并不知锡尔河之外的东方还有一个大国的

存在。他对远东世界的认识与一个多世纪以前希罗多德时代的希腊人并无多大区别。

亚历山大之后东西方交往的扩大和东部希腊化世界的形成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以希腊 马其顿联军统帅的身份开始了对波斯帝国的征服。十年征战,亚历山大不仅将原来波斯帝国的版图据为己有,而且有所扩大。从地中海到印度河,从黑海、里海、咸海到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几乎被囊括在亚历山大的帝国之下。虽然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23年突然病逝,他的帝国迅即崩溃,被其部将瓜分一空,但希腊 马其顿人对当地民族的统治格局并没有改变。希腊文化成为凌驾于当地文化之上的强势文化,希腊化的进程加快了,与东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日益广泛深入。希腊化世界的形成, 大大便利和促进了各希腊化王国之间以及它们与周边地区的交往。由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往往大大超出政治统治的区域,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的交通体系。

当时的东西方商路主要有三条。北路连接印度、巴克特里亚与黑海。来自印度的货物可经巴克特里亚沿阿姆河(the Ox us)而下,进入里海,再转运至黑海。中路连接印度与小亚,有两条支路:一条先走水路,从印度由海上到波斯湾,溯底格里斯河而上,抵达曾为塞琉古王国都城之一的塞琉西亚(Seleucia o n T igris);一条全部走陆路,从印度经兴都库什山、阿富汗的巴克特拉(Bactra)、伊朗高原到塞琉西亚城,至此,水陆两路会合,由此跨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西达塞琉古王国的另一都城,即叙利亚的安条克(Antioch on the Or ontes),由此转向西北到达小亚的以弗所。南路主要通过海路连接印度与埃及,从印度沿海到南阿拉伯,经陆路到佩特拉(Petr a),再向北转到大马士革(Dam ascus)、安条克,或向西到埃及的苏伊士

(Suez)、亚历山大里亚等地。

托勒密王朝一直致力于寻求绕过阿拉伯半岛南部,经红海直达埃 153 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

参见希罗多德: 历史 ,第280页。本文的 希腊化世界 既包括亚历山大及其后继者所直接控制的地区,也包括受希腊或希腊化文化深

刻影响的地区。 东部希腊化世界 主要是指除托勒密埃及、马其顿王国之外的塞琉古王国故地及其相邻地区。这一区域,尤其是以巴克特里亚为中心的中亚地区,与丝绸之路的开通密切相关,张骞的见闻也主要来自此地。

详见W.W.T arn,H ellenis tic Civil iz ation ,L ondo n:Edw ar d A rno ld (Publishers)L T D,1952,pp.

241 245; F.W.Wa lbank,T he H ellenistic W or ld ,Glasgow :W illiam Collins Sons &Co.Ltd.,1981,

pp.199 200;Strabo,Geog rap hy ,II. 1.11,15;XI.7.3;Pliny,N atur al H istor y ,V I.52,T he L oeb Class ical Libr ar y ,Cambridge,M ass.:H ar vard U niversit y Press,1998.关于北路,斯特拉波的记述最为明确详细,但塔恩(T arn)断然否认它的存在。本文采用古典作家的记述。不过,他们以为阿姆河注入里海,与现在注入咸海不一致,应予注意。

及的海上通道。托勒密二世重新开通了二十六王朝法老尼科时开凿的连接尼罗河与红海的沙漠运河,这样来自印度的货物就可经运河,沿尼罗河而下,最终抵达地中海的亚历山大里亚。公

元前1世纪前后,印度洋上季风的发现使海上商路更加便利和安全。

这些商路与后来丝绸之路西段的海陆走向大致吻合。从中亚通往丝绸产地中国,中间地带也就只剩下从河西走廊到帕米尔高原这一段了,而且这一段的距离也在双方的无意识努力下不断地缩小。

据斯特拉波,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前后,中亚的希腊人王国巴克特里亚的统治者欧泰德姆斯(Euthydemus)及其儿子德米特里(Dem etrius)曾向东面的赛里斯(Seres)和弗利尼

(Phry ni)扩张。

这时西方人心目中的赛里斯估计还是模糊的产丝之地,并非指汉代的中国,至于弗利尼,学界有匈奴说, 不过此时匈奴的势力还未到达与巴克特里亚相邻的地区。

既然该父子向东面扩展,那东面最相邻的地区也就只能是帕米尔高原(葱岭)和塔里木盆地了。纳拉因(Narain)接受坎宁安(A.Cunningham)的建议,将Ser es 和Phryni 比附为 汉书 西域传 中的 疏勒 和 蒲犁 确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汉时疏勒、蒲犁恰恰位于帕米尔东侧的今新疆喀什和塔什库尔干地区。

由此可见,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丝绸之路的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而且此时距亚历山大东征已经两个世纪之久,东部希腊化世界的政治格局和文化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亚历山大的亚洲遗产最终几乎全被他的后继者之一的塞琉古一世(Seleucus N icato r,约公元前312 前280年在位)所独吞,但好景不长。由于孔雀王国的兴起,塞琉古王国恢复对印度

西北部统治的努力落空,只得于约公元前305年签约放弃。

公元前3世纪中叶,巴克特里亚的希腊人总督宣告脱离塞琉古王国独立。紧接着,帕提亚的当地人起义建国(即张骞后来所说的 安息 )。塞琉古王朝无力东顾,逐渐承认了这些既成事实,统治的重心转向两河以西以叙利亚为中心的濒地中海地区。公元前2世纪以后,巴克特里亚王国曾越过兴都库什山向印度西北部发展,约半个世纪之后,迫于帕提亚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 此地的希腊人开始从阿姆河撤退

到印度。

当张骞辗转10年大约于公元前129 前128年之间抵达巴克特里亚时,此地已被来自中国西北的月氏人所征服。

张骞称其为 大夏 。

154 历 史 研 究2007年第4期

参见F.W.Walbank,T he H ellenis tic Wor ld ,pp.200 204.Strabo,Geog rap hy ,XI.11. 1.G. F.H udson,Eur op e and China ,p.58.据 史记 匈奴列传 ,匈奴前虽击败月氏,但 夷灭月氏 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 ,在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此前巴克特里亚希腊人不可能越过月氏远至匈奴。参见A.K.N ar ain,I ndo -Gr eek s ,A ppendix II ,O xfo rd:Clarendo n Press,1957,pp.170 171.塞琉古一世以同意联姻和接受500头大象的回赠为条件放弃了对印度西北部的统治权。参见Strabo,Geog rap hy ,X V. 2.9.在欧克拉提德(Eucr at ides,约公元前175 前145年在位)及其后继者统治时期,帕提亚曾夺取了巴克特里亚的一部分。参见Str abo ,Geogr ap hy ,XI.9.2;11. 2.他们在印度西北部一直残存到公元前30年左右才彻底消失,被印度学者纳拉因称为 印度 希腊人

(Indo -Gr eeks),认为 他们的历史是印度历史的一部分,而非希腊化国家的一部分;他们来了。他们看见了,但他们被印度人征服了 。(A.K.N ar ain,I nd o -Gr eeks ,p.11)此说值得商榷。这些希腊人后来确实被印度文化同化了,但他们在当地维持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统治,留下了影响至今的最大的希腊化文化遗产之一 犍陀罗佛教艺术,他们的存在与活动应该视为希腊化世界历史的一部分。

关于巴克特里亚王国的灭亡者,古代中西记载并不一致。据 史记 大宛列传 ,大月氏人 西击大夏而

臣之 ,巴克特里亚被大月氏所灭。据斯特拉波记载,巴克特里亚的希腊人王国亡于来自锡尔河彼岸的

这就是张骞进入大夏时西亚、中亚和印度的政治格局。希腊人在这些地区的控制范围确实比亚历山大帝国时大为缩小,但希腊文化的影响却呈现另外一番景象。希腊人所到之处,都要建立希腊式城市或殖民地。据统计,亚历山大及其后继者在东方建城(包括殖民地)至少在300个以上,其中保留下名称者约275个。它们主要分布在东地中海沿岸(约160个),其余的则在幼发拉底河中下游及其以东地区,在巴克特里亚及其相邻地区有名可据者有19个(其中亚历山

大建了8座 ),在印度有27个。

这类希腊式城市已被20世纪60年代在阿富汗阿伊 哈努姆遗址的考古发掘所证实。

它们通常建于统治的中心地区、交通要道或军事要塞,是希腊 马其顿人统治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城中一般建有希腊式的神庙、体育馆、剧场,居民也以希腊人为主。城中充溢着浓厚的希腊文化气息,希腊语、希腊钱币、希腊的神祇、希腊的戏剧、希腊的习俗使远在东方的希腊人有一种生活在故国家园之感。相对于广袤的东方之地,这些城市犹如沙漠中的绿洲。它们力图维护希腊文化的纯洁性和统一性,并试图对周围的世界施加影响,但由于处于当地民族、当地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这些城市中的希腊殖民者也难免吸收一些东方文化的因素。因此在希腊人控制与影响的地区,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希腊文化因素为主,同时融合其他东方文化因素的多元混合文化,即近代学术界所称之的 希腊化文化 (H ellenistic Culture)或 希腊化文明 (H ellenistic Civilization)。

就张骞所耳闻目睹的巴克特里亚及其周边地区而言,其文化面貌的变化尤为明显。据斯特拉波,亚历山大时代的巴克特里亚人和索格底亚那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与游牧民族并无多大区别, 但在希腊人统治之下,巴克特里亚人的定居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成了所谓的 千城之

国 。

帕提亚虽然政治上脱离了塞琉古王国,在文化上却长期以效仿希腊为荣。它采用塞琉古 155 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

Asii 、Pasiani 、T ocha ri 和Sacar auli 四个部落(St rabo,Geog rap hy ,XI.8. 2.)。本文主要采用司马迁

说,因为张骞在巴克特里亚希腊人王国刚刚被征服就来到此地,这是他的实地考察结论,应该更为可靠。斯特拉波所说也有一定的可能性,但前提是要像塔恩、纳拉因那样,把T ochari (吐火罗)比附为大月氏。若此,则中外记载趋于接近。参见W.W.T ar n,T he Gr eeks in Bactr ia and I ndia ,Cambridg e:

T he Cambr idg e U niver sity P ress,1951,pp.277,286,533; A.K.Nar ain,I ndo -Greeks ,p.129.

Strabo,Geog rap hy ,X I.11. 4.

M.Car y,A H is to ry of the Gr eek W or ld ,L o ndon:M ethuen &Co.L T D ,1959,pp.244 245.

关于这一遗址的希腊式特征,详见主持发掘的法国考古队负责人P aul Ber na rd 的三篇文章: An

Ancient Gr eek Cit y in Central A sia, Scientif ic A mer ican ,v ol.246,Jan.1982,pp.148 159; A i khanum o n the O xus:A H ellenistic City in Central A sia, Pr oceeding s of the Br itish A cademy ,v ol.53,

1967,pp.71 95; 中亚的希腊王国 ,载雅诺什 哈尔马塔主编: 中亚文明史 第2卷,徐文堪、芮传明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第67 93页。其第3章 亚历山大及其在中亚的后继者 也有若干关于该遗址的介绍。Ber nar d 是撰稿人之一。1979年以后,该遗址的大规模发掘由于战乱而中断,但近年来此地仍出土了一些希腊化的艺术品,如赫拉克勒斯和雅典娜的雕像。见Frank L.H olt ,I nto the L and of Bones :A lex ander the Gr eat in A f ghanis tan ,Berkeley :U niversit y o f Califo rnia P ress,2005,pp.162 163;也可参考杨巨平: 阿伊 哈努姆遗址与 希腊化 时期东西方诸文明的互动 , 西域研究 2007年第1期,第96 105页。

比如,巴克特里亚人虽然比索格底亚那人稍文明一些,但他们都将孤苦无助的老年人或病人活活地扔出,让专门为此而养的狗吃掉。巴克特里亚人的城外看上去倒还整洁,但城内的许多地方白骨累累。亚历山大到此地后,废除了这种陋习。斯特拉波此说来自亚历山大的随行者、传记作家欧奈西克瑞塔斯(Onesicrit us),他认为后者并未报道巴克特里亚人最好的特征,似有以偏概全之嫌。参见Strabo,

Geog rap hy ,X I.11. 3.

据斯特拉波,巴克特里亚希腊人国王欧克拉提德在位时统辖着1000个城市。其资料来源于

A po llodo rus 的 帕提亚史 (T he P ar thica )。详见Str abo ,Geogr ap hy ,XV. 1. 3.

朝的历法,模仿希腊式的钱币,雕塑希腊的神像,上演希腊的戏剧, 宫廷还附设体育馆。

印度的那些希腊人小王国虽然受印度文化的影响较深,有的希腊人(如著名的米南德国王)皈依了佛教, 有的国王开始铸造标有印度文字的双语币。但其钱币形式仍保持着希腊式钱币的基本特征,如正面是国王头像、希腊语的国王名字与荣誉称号,反面以希腊神祇为主,但出现了当地的佉卢文。由于受巴克特里亚希腊化艺术流派的影响,佛教犍陀罗艺术也有可能在这时萌芽。

张骞就是在这样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下来到了东部希腊化世界,来到了中亚,确切地说是来到了以锡尔河和阿姆河为中心的巴克特里亚希腊人王国的昔日所在地。那他在此地看到和听到了什么呢?

张骞西域凿空与希腊化文化信息的随之传入

据 史记 大宛列传 ,张骞曾受汉武帝之命,先后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在公元前139 前126年间。除匈奴外,他先后经过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四个地区,另外还听到了关于乌孙、奄蔡、安息、条支、身毒等其他五个大国的传闻。第二次出使是在公元前119年 前115年间,他先到乌孙,然后分遣副使到 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寘、扜罙及诸旁国 。张骞之行,标志着后来所称之的 丝绸之路 的全线贯通,西域的信息首先传入内地中原。第一次出使归来,张骞就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他在西域的所见所闻。从司马迁的记述看,张骞对各地的介绍内容大致一致,只不过有详略之分而已,这大概是根据对它们了解的多少而定。但无论如何,这是张骞对希腊人所曾控制过、影响过的地区实地考察之后带回的第一手资料,是迄今中原汉地得到的关于西域诸国的第一份报告。其中蕴含的信息不能不详加分析,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其中是否传递了一些当地留存下来的希腊化文化信息?

从 大宛列传 有关记载看,除了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四个 行国 外,司马迁对其余的农耕、定居国家记述都比较详细,大致包括方位(包括道里、邻国)、物产、城邑、人口、统治形式、商贸等情况。

从方位上看,康居、乌孙、奄蔡都是活动于里海、咸海、天山、阿尔泰山一线的游牧民族,远在巴克特里亚希腊人王国控制范围之外。据司马迁,大月氏始 居敦煌、祁连间 ,后定居于阿姆河之北,是它征服了大夏。它虽然占据了原来巴克特里亚王国的一部分,但刚刚立足,游牧民族传统浓厚,并未受到当地希腊化文化的浸染。司马迁称其 行国 ,在当时是恰如其分的。大宛一般被认为是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三国交界的费尔干纳及其周边地区。此地属于亚历山大时代的索格底亚那(Sog diana),后来纳入巴克特里亚希腊人王国

156 历 史 研 究2007年第4期

公元前53年,罗马统帅克拉苏在与帕提亚人的卡雷(Car rhae)战役中身亡。当他的头颅被送到帕提亚

宫廷时,那里正上演着希腊悲剧家幼里披底斯的剧目 巴卡 (Bacchae )。这说明希腊语在帕提亚上流社会非常流行。普鲁塔克还特别提到现场的另一位客人亚美尼亚国王阿塔瓦斯德斯(A tar vasdes),他不仅能和宫廷宴会的主人、帕提亚国王许罗德斯(H yr odes,或O ro des)一样通晓希腊语,一起欣赏希腊诗篇的朗诵和戏剧的表演,而且还能用希腊语写作悲剧、演讲词和历史。希腊语的流传范围之广,

希腊化文化的渗透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参见P lutar ch,Cr assus ,X XXIII,T he L oeb Classical L ibr ar y ,

Cambr idg e,M ass.:H arva rd U niversit y P ress,1996.关于上述帕提亚的希腊化文化表征,也可参见R.L.Fox ,A lex and er the Gr eat ,L o ndon:Futur a

Publicatio ns L imited,1975,pp.492、493;Jo sef W ieseho fer,A ncient Per sia:Fr om 550BC to 650A D ,

pp.124 129.

参见 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43卷 论集部 那先比丘经下 ;P lutarch,M or alia ,821D,T he L oeb

Clas sical L ibr ar y ,Cambr idg e,M ass.:H arva rd U niversit y P ress,1993.

的统辖范围, 或者至少是受其强烈影响的地区。安息(帕提亚,Parthia)希腊化程度较深,是个典型的 爱希腊帝国 (Philhellenic Em pire)。

它的许多国王在钱币铭文中也都自称为 爱希腊者 ( ! ?#?%)。至于大夏、条支以及身毒的一部分(印度西北部)则都是亚历山大帝国的故地。张骞抵达时,条支(安条克,仍是塞琉古王国的首都,故以此代之),即塞琉古王国仍然残存;大夏,即巴克特里亚希腊人王国,则刚刚灭亡,残余退往印度。因此,张骞在这些地方获得的印象,完全有可能包含着希腊化文化的信息。

从物产上看,这些地区大多既产粮食(稻、麦),也种植葡萄,且善于酿制和保存葡萄酒。葡萄并非起源于希腊半岛。据考证,它的种植以及葡萄酒的酿造始于今日小亚土耳其的东部,

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 前4000年间,而后向东西方向传播。

希腊人得地利之便,克里特文明时期已知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到荷马时代,葡萄和葡萄酒成为他们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酒神崇拜是希腊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的主题之一。希腊的悲剧就是从酒神大节的祭仪中发展而来。因此,希腊人在他们统治的地区种植或扩大种植葡萄,并传来先进的葡萄酒酿造技术是完全可能的。他们在两河流域南部的巴比伦和苏西斯(Susis)地区首次引入了自己当地的葡萄种植技术(不挖地沟,用带有铁尖的木棒在地上直接穿洞,然后把葡萄苗植入

其中)。

另据斯特拉波,与巴克特里亚毗邻的阿利亚(Aria)和马尔基亚纳(Marg iana)地区也都适于种植葡萄,阿利亚尤盛产葡萄酒,此酒能保存三代而不变质。

这一现象在中国方面的记载中也得到了证实,据 史记 大宛列传 ,安息的特产之一就是 蒲陶酒 ,大宛及其周围地区也是 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 。由此可见,至少在张骞到达西域之前,葡萄种植以及葡萄酒的酿造在此地已非常普遍。东西两方对中亚地区盛产葡萄及葡萄酒的相似记载,绝非历史的巧合,而是对同一地区同一物产的真实反映。张骞之后,葡萄栽培

技术首先通过丝路传入中原汉地。

汉语中 蒲陶 一词的发音与希腊语表示 葡萄串 和复数 葡萄 的 (botrus)发音相近,有可能是音译而来。

157 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

据斯特拉波,巴克特里亚希腊人曾统治了索格底亚那东面,位于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地区(参见Strabo,Geog rap hy ,X I.11.2)。此方位应包括费尔干纳盆地。汤因比认为它是希腊文化的 保护者、赞助者 。参见A.T oynbee,H ellenism ,Ox for d U niv ersit y Pr ess,1959,p.183.William Cocke, F ir st Wine?A rchaeolog ist T races Dr ink to Stone A ge, N ational Geogr ap hic N ews ,July 21,2004.ht tp://new s.natio nalgeo gr aphic.co m/news/2004/07/0721_040721_ancientw ine.ht ml.Strabo,Geog rap hy ,X V. 3.11.Strabo,Geog rap hy ,X I.10.1 2.

史记 大宛列传 中载: 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馆旁尽种葡萄、苜蓿极望。 参见H enry Geo rg e L iddell and Robert Scott,A Gr eek -Eng lish L ex icon ,w ith a rev ised supplement,

Ox for d:Clarendon Pr ess,1996, ,p.323;罗念生、水建馥编: 古希腊语汉语词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56页。沙畹: 中国之旅行家 ,载冯承钧译 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 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第7页。此说早在1837年就由一位名为R itter 的学者提出,虽后有学者重申,但伯希和仍表怀疑(详见冯承钧译 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 第1卷,第82 83页)。美国学者劳费尔对此持不同意见,认为 蒲桃 ( 蒲陶 )一词是波斯语Budawa 的对音,与希腊语的 Bot rus 无关。参见劳费尔: 中国伊朗篇 (Sino I r anica ),林韵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49 51页。但此书出版于1919年,其中有些结论显然已经过时。如他说 希腊语在伊朗领土的影响是

城邑众多、人口繁盛也是这些地区的一大特点。大宛 有城郭屋室。其属大小七十余城,众可数十万 ;安息 城邑如大宛。其属大小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 ;大夏 有城屋,与大宛同俗。无大君长,往往城邑置小长 大夏民多,可百余万 。这些地方如此众多的城邑是否与亚历山大倡导的建城运动有关呢?答案是肯定的。如前所述,希腊人每到一地欲长期定居,必定建立与本土相似的城市或殖民地。对于希腊人而言,城市是城邦的中心和载体。城市不仅是生活居住之地,更重要的是政治、文化、教育、宗教活动的中心。他们对城市生活有着无比深厚的情感寄托和难以割舍的精神联系。在远离祖国约5000公里的遥远东方,他们或为保持民族文化特征,或为更好的对当地进行统治,必然更加倾向于建城而居。从阿伊 哈努姆遗址能容纳5000名观众的剧场规模来看, 希腊人不仅是希腊式城市中居民的主体,而且为数不

少。希腊化的当地人一定也可光临剧场。

这是迄今为止在东方所发现的最大的希腊式剧场。 张骞在此时此地发现如此众多的城邑应在情理之中。他的报告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西方古典作家笔下的那些关于希腊统治者热心建城的记载。希腊人虽然是统治民族,但他们毕竟是外来移民,在这些地方数十万、上百万居民中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难以设想原来的为数不多的希

腊驻军能够在二百年间繁衍出如此多的人口。

我们也不能设想这些城市都是希腊式城市,不能设想这几十万、上百万人口都居住于城市之中。城邑的周围一定是种植着小麦、水稻、葡萄的乡村,这些劳作者也一定是当地人为主。但希腊式城市的存在是事实, 千城之国 的说法也并非漫无边际的夸张。张骞的有关记述间接证明了各希腊化地区城市的数量之多,阿伊 哈努姆遗址则直接证实了至少有一部分城市具有希腊式特征。

这些地区的政治统治形式,也同其他希腊化王国一样,实行君主制,但贵族、地方首领、城市首脑似乎在关键时刻也会发挥重要作用。大宛拒绝献马,并令 攻杀汉使 ,在被汉军围困

158 历 史 研 究2007年第4期

微而又微的:突厥斯坦的古代文稿里也未曾发现过任何与希腊有关的事物 ,并以此为据推断葡萄和

没有关系。而近百年来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已经证明,希腊语在这些地区不仅通行,而且留下了不少相关的碑铭、钱币和纸草文献等实物资料。值得注意的是,随葡萄同时传入的 苜蓿 一词与希腊语表示苜蓿的 !? 一词的谐音也似乎有关(劳费尔对此也持否定意见,认为它与伊朗语的buksuk 或bux sux ,buxsuk 有关,详见 中国伊朗篇 ,第35 37页)。据斯特拉波,米底(M edia)

地区有一牧场,盛产苜蓿。这是马最爱吃的一种草。因产于米底,故被希腊人称为 米底草 (M edic,

!?' )。参见Strabo,Geogr ap hy ,X I.13.7;H enry G eo rg e L iddell and Robert Scott,A Gr eek -English L ex icon , ,p.1125.

Paul Bernard, A n A ncient Gr eek city in Centra l Asia, Scientif ic A mer ican ,vo l.246,Jan.1982,pp.148 159.普鲁塔克曾在 论亚历山大的幸运或美德 (On the For tune o r the Vir tue of A lex and er )一文中写道:

当亚历山大使亚洲文明化之时,荷马的诗作被广泛阅读,波斯、苏西亚那人(Susianian)、格德罗西亚人(Gedrosian)的孩子们都学习并能够谈论索福克里斯和幼里披底斯的悲剧 。参见Plutar ch,

M or alia ,328D.看来普鲁塔克的说法还是有一定的根据,并非无中生有的想象。

Fr ank L.H olt,I nto the L and of Bones :A lex ander the Great in A f ghanistan ,Ber keley:U niv ersit y o f Califo rnia P ress,2005,p.156.亚历山大离开此地进军印度前留下13500名士兵(参见阿利安: 亚历山大远征记 ,第147页),但这

个数字是否包括已经安置在城镇中的那些希腊人和老弱伤残、不能再服役的马其顿人,不得而知。但在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逝世后,帝国东部诸行省的殖民地中,至少还有23000名希腊 马其顿军人存在。参见Fr ank L.H o lt,A lex ander the Gr eat and Bactr ia ,pp.81,88.

时又 相与谋 杀国王毋寡, 集体与汉议和,宛贵人几乎是整个事件的主谋。

这些宛贵人遇事能 相与谋 ,且达成共识,并敢弑杀其王,这是否可理解为在大宛,有类似于其他主要希腊化王国的宫廷议事会这样的机构存在呢?这些贵人是否就是这种议事会的成员呢?张骞到达大夏时,此地 无大君长,往往城邑置小长 ,这可否理解为巴克特里亚王朝已经退到印度,这里只剩下一些城市和地方的首领在维持着一方平安呢?

张骞在介绍安息和大夏时,提到这两地 有市 , 善贾市 ,还提到大夏的都城蓝市城, 有市贩贾诸物 。此外还向汉武帝提到他在大夏见到了来自中国西南地区的邛竹杖和蜀布。这一事例证明了此时以中亚巴克特里亚为中心连接西亚、南亚、东亚地区的商贸网络的存在。属

于这一时期的大量希腊钱币的出土说明货币交换在希腊化王国及其周边地区已经广泛流行。

张骞的报告中也特别提到了这一点。因为他所见到的钱币与中原汉王朝的圆形方孔钱大不相同。他在关于安息的报告中特别提到了此地 以银为钱,钱如其王面,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 。这里传递了几个与希腊化王国钱币相似的信息:第一,钱币是银制的;第二,钱币上有国王的头像;第三,王死则换钱,正面的头像随之更换,继位者取而代之。王像打压于币是希腊化时期铸币的通行方式。亚历山大东征之初,就在埃及的孟菲斯发行过一种有自己肖像的铜币, 征服

印度后,他还发行过一种大徽章,上有自己骑马与乘象的印度国王作战的图案。

亚历山大死后,托勒密一世在公元前318年也发行过有亚历山大头像的钱币,但真正创制亚历山大头像标准币的是他的另外一位部将莱辛马库斯(Lysimachus,公元前323 前281年在位,约公元前

297年开始发行)。

亚历山大的其他后继者纷纷效仿,他们自立为王后,也多将自己的头像铸到币上,成为王权的一种象征。这种钱币不只在希腊人统治的地区流行,那些相邻的由当地人统治的地区,如帕提亚,也都坚持铸造和使用这样的钱币。

从目前所能搜集到属于这些地区的希腊式钱币资料上看,它们从成色上可分为金、银、铜、铁、铅数种,以重量或币值可分为斯达特(Stater )、德拉克马(Drachm )、四德拉克马(Tetradrachm )、奥波尔(Obol)四种。但就帕提亚而言,现在发现的几乎全是银币,金币极为罕见,可能只用于纪念性的馈赠,并不用于流通。铜币由地方铸造。帕提亚银币的正面是在位 159 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

毋寡 之名,似是希腊化时期钱币铭文中对国王的赞词 !? (M eg as,伟大的)的音译。古钱

币学资料证明,贵霜时期有一无名王(N ameless King ,即币上无其本人名字,这是一种罕见的现象),

其赞词为 !?#?%& ?(Soter M eg as,伟大的救世主),可见M egas 或可代称王名(参见上海博物馆编:5上海博物馆藏丝绸之路古代国家钱币6,N o.1224)1228,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第211)212页)。5史记6中的/毋寡0是否即M eg as 之转音,仍难以确定。此说经清华大学张绪山教授提示,谨此致谢。

司马迁:5史记#大宛列传6。

自从1735年第一枚属于巴克特里亚希腊人国王欧克拉泰德斯的银币("!2)+%82,%#!+/Y %Y*1!3)$/Y )面世以来,不计其数的希腊式钱币在这一带出土。最为典型的是1992年在阿富汗M ir Zakah 村发现的一座钱币窖藏,出土总数估计约55万枚,几乎是所有已发现的希腊和马其顿窖藏总量的6倍。这些钱币均流向日本和欧美。详见F rank L.H o lt,I nto the L and of Bones :A lex ander the gr eat in A f ghanistan ,pp.125)148.

Ian Car radice and M artin Pr ice,Coinage in the Gr eek Wor ld ,L o ndon: B. A.Seaby L td.,1988,p.109.Ian Car radice and M art in Pr ice,Coinage in the Greek Wor ld ,p.116;M ar gar ete Bieber,/T he Po rtr aits

of A lex ander,0Gr eece and Rome ,2nd Ser.,vo l.12,no.2,A lexander the Gr eat (Oct.,1965),p.

185,F ig.12.

Ian Car radice and M art in Pr ice,Coinage in the Greek Wor ld ,p.120;M ar gar ete Bieber,/T he Po rtr aits

of A lex ander,0Gr eece and Rome ,2nd Ser.,vo l.12,no.2,p.186,F ig.13a.

国王的头像,反面一般是一持弓而坐的弓箭手形象(有学者认为此为开国君主阿尔萨息1),或命运女神(T yche)、胜利女神(Nike)、农业女神(Demeter)、赫拉克勒斯(H erakles)等希腊神祇的形象。帕提亚钱币上的铭文通常都是希腊语,内容包括开国君主阿尔萨息( 2 Y,Arsaces)的名字(也可视为王朝名),以及对他的赞语,如/伟大的国王0("!2)+%82,%#!+/Y)、/王中王0("!2)+%82"!2)+%8 )、/正义者0($) ) 2)、/神的显现者0

(%0)5!-/Y2)、/爱希腊者0(5)+%++'-/2)等。

o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铭文正面并无在位国王的名字,从而给后人增加了辨认的困难。在四德拉克马币上还有铸造年代和月份的标记,

以塞琉古纪年的开始)))公元前312年来计算。

?前述张骞对安息(帕提亚)钱币的介绍虽然简单,寥寥数语,但其基本特征完全可以得到考古学、古钱币学的证实。张骞所见的这种钱币一定是希腊式的钱币,这也是当时当地唯一通行的货币。后来由月氏人建立的贵霜王国也采用了这种钱币的样式。5汉书#西域传6中在记述罽宾、乌弋山离、安息、大月氏时,仍提到了类似的钱币,充分说明了希腊式钱币影响范围的扩大和持久。可以说,关于安息钱币的描述是张骞带回中原的最确切无疑的希腊化文化信息。

此外,在关于安息的报告中,张骞还带回了一则非常重要、但长期以来不为人所注意的与希腊化文化有关的信息,即安息人/画革旁行以为书记0。以皮革作为书写的材料,据考证,在埃及第四王朝法老时期(约公元前2750年)就已开始使用,?如用于墓中的陪葬品/死人书0。希罗多德在5历史6中也说过,希腊的爱奥尼亚人在未得到埃及的纸草纸以前,是在山羊和绵

羊的皮子上书写的,并说甚至在他的时代,还有许多外国人是在这样的皮子上写字的。

?可见,用皮革作为书写材料由来已久。但后来的羊皮纸(拉丁文per gamena;英文parchment)一词却来自小亚的另外一个希腊化王国的国名帕加马(Pergamum )。据说,为了打破托勒密埃及对纸草纸出口的封锁,帕加马的国王欧墨涅斯二世(Eumenes II,公元前197年即位,死于公元前

160年或前159年)创造了羊皮纸。

?但实际上,可能是帕加马人改进以前的加工程序,造出了另外一种光滑洁白、可双面书写的皮革纸。安息与小亚和塞琉古王国相邻,首先得到这种羊皮纸也有可能。20世纪考古学者在阿伊#哈努姆遗址内发现了书写有希腊诗文的羊皮纸的遗迹,?在另外一地还发现了一张属于巴克特里亚希腊人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80)前160年)Asangorna 城的希腊语羊皮纸收据,à证明羊皮纸也早已传入张骞所亲临的大夏。因此,张骞有#

160#历 史 研 究2007年第4期

1

o?????à

Jo sef W ieseho fer,A ncient Pers ia:F ro m 550BC to 650A D ,p.128.关于帕提亚钱币上的希腊语铭文,详见http://ww https://www.360docs.net/doc/491069786.html,/par thia _inscriptions.htm #

Gr eek;http://ww w.parthia.co m/scripts/ur l.asp.这些铭文的语法多为属格。为方便表述,这里按国际学术界的惯例,以主格形式译出。有学者曾依此惯例,将帕提亚钱币上的铭文加以纠正。如!12!*/Y 可改为!12!*'2,"!2)+%82,%#!+/Y 可改为"!2)+%Y 2,%#!2,等等。关于此类希腊式钱币,国外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为数颇丰,钱币学家、历史学家甚至可以据此复原

各地王朝的世系。详见相关网站的实物图像资料:http://par https://www.360docs.net/doc/491069786.html,/par thia _coins.htm;

ht tp://w ww.g rifter https://www.360docs.net/doc/491069786.html,/co ins/coins.ht ml.

M eir Bar -I lan,PA R CH ME N T ,http://faculty.biu.ac.il/~barilm/par chmen.htm.

希罗多德:5历史6,第370页。

Pliny,N atur al H is tor y ,X III.x x i.

参见Josef Wiesehofer,A ncient Per sia:Fr om 550BC to 650A D ,p.114;F rank L.H olt ,I nto the L and of

Bones:A lex ander the g reat in A f ghanistan ,p.160.

Fr ank L.H o lt,T hunder ing Zeus :T he M aking of H ellenistic B actr ia ,Ber keley:U niv ersit y o f Califo rnia Pr ess,1999.p.176.

可能亲眼看到了这种羊皮纸以及上面从左向右横写的文字,并对此大感惊讶。因为当时中原还是用竹简作为书写材料,且是上下竖写。此外这些书写于帕提亚(安息)羊皮纸上的文字也有可能是希腊语,这是当时希腊化各地通行的语言,也是帕提亚上流社会的时髦语言。司马迁在5史记#大宛列传6中曾说道,/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0。这相互知晓的语言大概除了当地原来的伊朗语之外,还应该包括这种通用希腊语(JO IM'|,com mon

to ng ue)。1张骞应该是亲耳听到过这种语言的,不然怎么会将B SQTR (botrus)音译成/蒲陶0呢?

应该说,张骞确实进入了一个和中原汉地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之中,他的所见所闻,确实包含着希腊化文化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看,张骞不仅是出使西域、由中原走向世界的第一人,而且是把希腊化文化信息带回中原的第一人。他的西域凿空与亚历山大的东征,从不同的方向沟通了欧亚大陆古代诸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联系。从此,中国的丝绸、漆器、铁器(Ser ic iro n,实则钢铁合成的制品,包括炼钢术)、皮制品,甚至杏树、桃树的种植术都开始向

西传去,有的很快就传到了罗马。

o而西域的各种特产、奇物、乐舞、宗教也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原,其中最具希腊化文化明显特征的就是融佛教精神和希腊造型艺术为一体的印度犍陀罗艺术,这是继张骞之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唯一的、也是最可以明确辨认的希腊化文化信息。

综上所述,丝绸之路的开通,既要归功于中国方面汉武帝的经略西域,张骞的万里凿空,也与希腊方面亚历山大东征以及希腊化世界的形成密切相关。正是这种中希方面的相向而进才/无心插柳柳成荫0,最终贯通了这条连接中西、影响深远的千年之路。

1作者杨巨平,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3000712

(责任编辑:舒建军)#161#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

1o

参见W.W.T ar n,/No tes on H ellenism in Bactr ia and India,0T he J our nal of H ellenic Studies ,v ol.

22,1902,p.278.他在肯定伊朗语是当地流行语言的同时,也提到了希腊语在城市中的使用,但认为无据可证。这种情况在其后一个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资料中已得到有力的证实,如希腊语的钱币、铭文、羊皮纸、纸草纸文献残片等。

参见司马迁:5史记#大宛列传6;Pliny,N atur al H istor y ,XXX IV.145.来自中国的丝绸实物残片已在公元1)3世纪的叙利亚帕尔米拉古城遗址中发现。参见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A lbert E.Dien 在5丝绸之路6(S ilk Road )网络版2004年第2卷上发表的/Palmyr a as a Carav an City0一文。http://ww w.silk -ro ad.co m/newslett er/2004v ol2num1/P almy ra.htm;也可参见Josef W ieseho fer,A ncient Per sia:Fr om 550BC to 650A D ,p.147.

CO N T EN T S

ZH AO Wenhong(138)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m mon land com munities that endured for a lo ng time over a w ide ar ea o f rural Europe w as a mixture of autocratic rule by the feudal lo rds with demo cratic elements.The hig hest pow er of the comm unity-the manor cour t and the village co uncil-w as usually composed of all members o f the community,bo th serfs and yeom anry.The for mulation and implem entation o f by-law s,the highest form of law in comm on land comm unities,and o ther po licies in m ost cases requir ed the agreem ent o f all members.

The Easter n Conquests of Alexander the Great and the Opening of the Silk Road

YANG Juping(150) The establishm ent o f the em pire of Alexander the Great and the em erg ence o f the H ellenized w orld promo ted cultural and economic exchanges am ong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s o f Central Asia, India,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and Euro pe.Before the tim e o f Zhang Qian,there w ere already three trade r outes co nnecting East and West.H ellenistic culture w as w idely adopted in the areas under the control and influence o f Gr eek M acedonians,and to a certain ex tent converged w ith Eastern cultures.With the Oxus River as a center,the Bactrian Greeks ex tended their pow er to India in the south and to the Seres and the Phryni in the east.They m ay hav e crossed the Pam ir s to the Tarim Basin.All this prov ided broad and stro ng foundations for the o pening up and ex tensio n of the Silk Ro ad and for further m ateri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 een East and West.In this reg ard,A lex anderps eastw ard ex peditions and Zhang Qianps missions to the Wester n Regions played sim ilar ro les in opening up the Silk Road.

÷The Turkish Blockade of Trade Routes"and Wester n Colonization in the M iddle East

WANG Sany i(162) It remains a comm only accepted v iew that Europeans ex plored new trade routes o nly after the Turks blockaded the old ones.H ow ever,the Ottom an Empire w as still rising w hen the Por tuguese ventured fo rth.At the time w hen the Portuguese reached India,the Turks did not yet hav e a fir m g rip on the eastern M editer ranean,Egy pt and Syria.After successfully pillaging West Africa,the Por tuguese became unw illing to seek w ealth thr oug h normal com mercial dealing s rather than plunder,so deliberately avo ided the trade set-up m aintained in the Mediterranean by the Italians and the Arabs.T he argument that the T urks blockaded the trade routes is based o n an ex aggeration of÷the Turkish threat"and ho stility tow ard M uslims.In this respect,the makers o f public o pinio n w ere the later rather than the earlier European colo nizers. The actions of the fo rmer in the Near East have ex posed their earlier ambitions.

Research N otes

Muk e Scr ipt from the K arak hoto Site in Russian Collections:A Prelim inary Exp loration

SUN Jimin and DU Lihui(171)

Original M anuscr ipts,Copies and Collated Versions of Classical Works in the West

ZH A NG Qiang(179) #

#

192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与敦煌文化 摘要:丝绸之路,一条已有两千年历史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之路。主要是由东向西传播丝绸与定居农业文化的通道。加强了东亚与西亚、欧洲的联系。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文化传播,各民族的思想等以及创造人类新文明的愿望。敦煌是中国文化包容性的典范,是中外文明交流的产物。本文给出了丝绸之路对敦煌文化的一些联系和丝绸之路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敦煌文化、儒学佛学、关系 文学类J 一.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或“绿洲丝绸之路”。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于前5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路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2.历史意义 首先,丝路上的商队从西方运来稀有动物、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再从中国运出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这些商品丰富了各国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次,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文明进程。其三,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各派使节来中原朝见,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同时波斯、罗马等帝国也遣使来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其四,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成为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另外,丝绸之路在促进民族交融、艺术文化交流等也有重大意义。 二敦煌 1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敦煌文化艺术又称莫高窟文化艺术,被称为东方世界 的艺术博物馆。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纪到十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三千余身,壁画45000平方米,唐宋木构建筑五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这里成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后改为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始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保护、研究工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对此,世界文化委员会认为,敦煌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点。 2敦煌的艺术对我国文化及世界文化的贡献

亚力山大东征

亚历山大东征的危害力及影响力 亚历山大作为古代亚历山大帝国皇帝,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讨,先后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灭亡了波斯帝国,建立起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积极的和进步的一面,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反面和消极的影响。 一:亚历山大东征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给东方各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 亚历山大远征,洗劫和烧毁了亚洲一些古老的城市,将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掠为奴隶,以野蛮、残忍、落后的手段毁灭了许多东方文明。 亚历山大:“把世界当做自己的家乡”、“山不走到我这里来,我就到它那里去”、“把财富分给别人,把希望留给自己二: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发展和文明的交流,加快了各地文明成果的融合、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首先,为了让学生了解亚历山大大帝,我首先从他说过的话入手,让学生进行客观的辩论,从而对这位驰骋一时的帝国之君有了一个客观的了解。

亚历山大通过这些改革,使马其顿帝国迅速成为军事强国。他在平定国内叛乱和希腊反马其顿起义之后,便开始了对东方的远征。最著名的是埃及北部沿海的亚历山大城。亚历山大还把从波斯金库中获得的金银铸成统一的货币通行全国。--亚历山大帝国时期铸造的银币。 亚历山大在帝国内要求人们学习希腊语文和马其顿的兵法。亚历山大死了以后,希腊文化依然在亚洲得到不断传播。历史学家称此现象为希腊化文化。在亚历山大在世期间及其死后不久,希腊文化迅速传入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竹地尔和埃及,东方思想,特别是宗教思想也传入了希腊世界。就是这种希腊文化——主要指具有希腊特征但也深受东方影响的文化,最终对罗马产生了影响。

最新精选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第13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复习特训三

最新精选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第13 课丝绸之路的开通复习特训三 第1题【单选题】 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 A、张骞曾出使西域 B、班超曾出使大秦 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张骞说:我通;班超说:我也通。”这段诙谐有趣的话所反映的史实是( ) A、通西域 B、通南美洲 C、通北美洲 D、通非洲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一组图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他在公元前127年之发现西域,其对于当今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之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历史学家评价的这一历史人物是( ) A、秦始皇 B、张骞 C、汉武帝 D、班超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对“丝绸之路”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加强了汉与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B、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C、汉朝与外界联系的唯一一条通道 D、这条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图是丝绸之路线路示意图,图中的第一个方框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它是( ) A、长安 B、洛阳 C、成都 D、杭州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指出这一“主轴”的起点是( ) A、东汉的洛阳 B、西汉的长安 C、汉代的成都 D、元朝的大都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下列各项与之无关的是( ) A、贞观之治 B、文成公主入藏 C、设西域都护 D、重用谏臣魏征 【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简评亚历山大东征

简评亚历山大东征 新课标提出学习世界古代史的三维目标中有一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引导学生初步正确评价重要历史事件,并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一环。下面以亚历山大东征的评价浅谈一下。 1、让学生充分学习了解亚历山大东征这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论从史出。 公元前334~前32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对东方波斯等国进行的侵略战争。公元前337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确立对全希腊的霸权后,在科林斯召开各城邦大会,成立以他为盟主的泛希腊同盟,并以“讨还血债”为借口决定向波斯宣战。但他未能如愿亲征,于次年夏天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即位。亚历山大在平息内乱和镇压希腊人反叛后,加紧准备东征,很快组成了一支以马其顿军为骨干的希腊联军。公元前334年初春,亚历山大亲率联盟的远征军(共约3万步兵、5000骑兵、160艘舰船)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开始进行以后持续10年的东征。 当时,波斯帝国在昏君大流士三世的统治下,内政腐败,国势日衰。帝国在小亚细亚边境地区仅部署骑兵2万、希腊雇佣兵2万、舰船400余艘。公元前334年5月,亚历山大率军在马尔马拉海南岸格拉尼库斯河粉碎波斯军约3万人的阻击,消灭波斯骑兵千余人,俘虏2000余人,而自己仅亡百余人。尔后,远征军乘胜沿小亚细亚西海岸南下,先后占领吕底亚、卡里亚、吕基亚等地,接着北上安哥拉(今安卡拉),东进卡帕多细亚,再南下西里西亚。公元前333年10月,远征军在西里西亚东部的伊苏斯击败大流士三世指挥的16万大军,歼灭波斯步、骑兵近10万人,俘获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自己仅伤亡5000人,打开了通往叙利亚、腓尼基的门户。大流士三世遣使求和,遭拒绝。亚历山大率军南下腓尼基,组织陆海军协同作战,于公元前332年攻克滨海要塞提尔(今黎巴嫩的苏尔)、加沙,彻底摧毁了波斯海军基地。11月,占领上下埃及。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步兵4万、骑兵7000从埃及出发,经巴勒斯坦、腓尼基插入两河流域北部,于9月渡过底格里斯河,10月在高加米拉之战中,打败波斯军20余万人(有史料称:大流士集结了来自24个部族的军队约100万人),自己仅伤亡数百人。大流士三世逃往米底。远征军乘胜南下,轻取巴比伦,进占波斯都城苏萨,随后进入伊朗高原,洗劫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又北上占领了米底首府埃克巴坦那。公元前330年夏,亚历山大沿里海南岸东进,进入帕提亚(安息)后获悉大流士三世被其属下巴克特里亚总督拜苏斯所杀。古波斯帝国至此灭亡,亚历山大成为波斯新的统治者。 亚历山大继续率军东进,于公元前329年侵入巴克特里亚,追击拜苏斯至粟特,将其处死。但在粟特遭到斯皮泰门等人领导的起义军的强烈反抗。亚历山大在中亚征战两年多才将起义军镇压下去。公元前337年,亚历山大率军3万沿考芬河(今喀布尔河)经开伯尔山口侵入印度河上游地区。次年4月在希达斯佩斯河(今杰赫勒姆河)畔消灭波鲁斯王国军步骑兵23000人,迫使国王投降。远征军抵达希发西斯河时,军中疫病流行,官兵厌战,亚历山大被迫于公元前326年10月停止东征,公元前324年春返抵巴比伦,东征结束。 亚历山大东征是一场掠夺性战争。远征军连续作战10年,行程逾万里,建立了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的庞大帝国。东征给当地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但客观上也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 乌鲁木齐第十三中学刘宗亮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作用和地位:本课是2016年教育部审定《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1、民族政权的并立;2、民族关系的交融与发展;3、经济的发展与科技文化进步;4对外交流的频繁几个方面。本节课内容通过介绍宋元时期科技与交通的发达反映了宋元时期对外交流频繁的这一时代特征。 所以学习这一课,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宋元时期我国科技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又可以理解宋元时期发达的海陆交通与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中国的发展是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一部分。 课标要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 2、主要内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发达的中外交通。 3、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发达的中外交通 教学难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4、课时要求:一课时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情分析:我校北校区七年级三个教学班70%以上为就近乡村学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整体认知能力偏弱,且个体差异很大。但学生学历历史知识积极性较强,热情度较高,可塑性较强。 2、相应对策: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通过多种互动的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式因材施教,发挥集体的智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宋元时期科学技术发明、应用和传播的基本情况;知道宋元时期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的史实。 2、掌握宋元时期科技与中外交通发展的影响。 3、理解宋元科技传播与中外交通发达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答形式讲解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及火药的发明和应用;引导学生进行材料研读分析说明宋元科技发明的传播及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得出宋元科技发达的原因;利用《元代交通路线图》等相关资料结合教材内容,概括出海陆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的突出特点;拓展相关知识深入理解宋元科技传播与中外交通发达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四大发明的介绍及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利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举行这一热点新闻,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一部分,宋元科技的发展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并树立为祖国发展和世界进步不懈努力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自主学习法、材料分析法、合作学习法、问题讨论法、引导法等。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 六、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不同

亚历山大东征的性质介绍

亚历山大东征的性质介绍 亚历山大东征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对东方波斯等国进行的侵略战争,那么你了解亚历山大东征吗?以下是本人为 你整理的亚历山大东征的性质,希望能帮到你。 亚历山大东征的性质 通过了解亚历山大东征经过可知,亚历山大东征的性质就是一场侵略战争。公元前332年初,亚历山大东征军到达了黎巴嫩苏尔,黎巴嫩为了抵抗远征军,和亚历山大东征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抗。经过7个月的激烈对战,亚历山大东征军攻破了苏尔。在这场战役中,8000多名苏尔人死于亚历山大东 征军之手,除此之外,更有30000多名苏尔人成为了马其顿帝国的俘虏。 随后,亚历山大继续东征,用了将近2个月的时间,攻占了加沙。由此可见,亚历山大东征军已经切断了波斯帝国的陆海口岸,并且成功夺取了地中海的控制权。11月,亚历 山大继续率军进攻埃及,亚历山大东征军杀了很多抵抗者,并且占领了整个埃及。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领47000多名士兵从埃及出发,经由腓尼基进入了两河流域。 为了保证军用粮草的补给,亚历山大从底格里斯东岸出发。随后,亚历山大东征军和波斯军爆发了高加米拉之战,亚历山大在这次大战中大获全胜,随后波斯帝国统治者大流士三世逃往米底。亚历山大远征军继续南下,在亚历山大的指挥下,远征军先后攻占了巴比伦、苏萨、波斯波利斯。由此可见,亚历山大东征的性质实际就是一场侵略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给欧亚非各国人民带去了深重的灾难。 亚历山大东征时中国的朝代

亚历山大东征是世界军事史上最为辉煌的一次远征行动,虽然亚历山大东征给欧亚非人民带去深重的灾难,但从客观上来说,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欧亚非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如果以亚历山大东征开始时间来说的话,那么亚历山大东征时中国在什么朝代呢?只要从亚历山大东征 日期开始算起,便能了解亚历山大东征时中国在什么朝代。 在记载亚历山大东征一事有关的书籍中,都有提及亚历山大东征时间,即公元前334年。从时间来看,亚历山大东征时,中国正好处在春秋战国时期。亚历山大开始东征时,恰好是中国“五国相王”时期。所谓“五国相王”,指的是战国时期中叶,五个诸侯国的领导各自承认对方为君主的这一事件。同时,五国相王的出现标志着周天子权威的彻底消失。 众所周知,亚历山大东征开始于公元前334年,结束于公元前324年。这一时期内,战国时期的各位诸侯们正在为各自领土的扩张而努力。公元前4世纪中叶,魏国最为强大,魏国独霸中原,引起了赵国、秦国、韩国的忧虑。为了在战国中占有一席之地,赵韩秦三国不断发动战争,公元前354年,赵国攻打卫国,公元前342年,魏国率兵攻打韩国。马陵之战爆发后,齐国和魏国同时成为了中原的霸主。 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 通过了解亚历山大东征路线得知,亚历山大东征最远到达印度河流域。公元前327年夏,亚历山大在东征途中得知了印度河流域的存在,亚历山大听说印度河流域极为富庶。为了掠夺更多的财富,亚历山大决定征服印度河流域。随即,亚历山大率军离开了巴克特里亚,此时亚历山大军队大约还有三万名士兵,在亚历山大的领导下,士兵们从喀布尔河出发,经过开伯尔山口进入了印度河上游。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第13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华书局版拔高训练四十六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第13课丝绸之 路的开通中华书局版拔高训练四十六 第1题【单选题】 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联系的纽带,促进了贸易与文化交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汉朝的铸铁技术传到西域 B、朝鲜的音乐传入汉朝 C、汉朝的丝织品转运到欧洲 D、西域的葡萄传入汉朝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班超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A、帮助西域各族人民摆脱匈奴的统治 B、恢复东汉政府与西域各国的交往 C、建立同大秦的直接联系 D、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北匈奴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图是介绍丝绸之路的一部著作,其中不可能出现的内容是( ) A、作者在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品尝西安火锅 B、作者在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河西走廊浏览敦煌莫高窟 C、作者在新疆品尝鲜美的葡萄和哈密瓜 D、作者在莫斯科观看二战纪念馆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地区发现了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实物的发现证实了( ) A、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 B、班超曾最远到达大秦 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他在公元前127年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历史学家评价的这一历史人物是( ) A、秦始皇 B、张骞 C、汉武帝 D、班超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那么,这一“主轴”的起点是( ) A、秦朝的咸阳 B、西汉的长安 C、东汉的洛阳 D、宋朝的东京 【答案】:

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

专题研究 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 杨巨平 提 要: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及希腊化世界的形成推进了从中亚、印度到东 地中海、欧洲之间古代诸文明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来往。张骞之前,沟通亚非欧、连接东西方的三条商路已经出现;希腊文化在希腊 马其顿人统治及影响地区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与东方文化相汇合;以阿姆河为中心,巴克特里亚希腊人南下印度,东向赛里斯、弗里尼,有可能越过帕米尔进入塔里木盆地。这些都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延伸以及东西方物质和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奠定了坚实而广阔的基础。就丝绸之路全线贯通而言,亚历山大东征和张骞通西域都发挥了同样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亚历山大 张骞 希腊化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在汉武帝之时开通,张骞功不可没。但张骞通西域的目的并非打开丝绸贸易的大门,而是为了实现汉武帝联合月氏、合击匈奴、开拓西部疆土、建立强大汉帝国的雄心壮志。同样,希腊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34年大规模向东方进军,也并非为了得到遥远的、 朦胧的所谓 赛里斯人 (Seres)的丝绸,而是为了征服波斯帝国,并进而征服整个世界。 但历史的结局往往和历史创造者的主观愿望不相一致。汉代对西域的控制时断时续,亚历山大帝国昙花一现,他的部将们所建立的希腊化王国在公元前1世纪末之前都陆续衰落,不复存在。唯有丝绸之路仍然作为历史的见证,继续发挥着沟通东西方物质与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在论及丝绸之路开通时,大多只强调张骞的西域凿空,而忽略了亚历山大及其后继者所开创的希腊化世界在其中所发挥的客观作用。为此,本文试图从丝绸之路的另一端,逆向考察希腊 马其顿人的东进是如何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延伸与延续,希腊化文明的信息是如何通过张骞传入中原的。 150 关于亚历山大东征的最终目标,古典作家阿利安有较为明确的记载。伊苏斯之战后,大流士三世曾写信给亚历山大,愿让与幼发拉底河以西的土地以换取亚历山大的停战。他的回答是,他要的是整个波斯帝国而非其中的一部分。占领印度河上游后,亚历山大执意要向恒河流域和东边的大海进军。他误以为,这个东海是和赫卡尼亚海(H yrcanian Sea,即里海)连在一起的,他所知的整个大地都由海洋所环抱,因此,可从印度湾到波斯湾,或从波斯湾绕过利比亚(非洲)到达赫拉克勒斯石柱(the Pilla rs of H eracles,今直布罗陀海峡)。这样他就会征服全世界。见阿利安: 亚历山大远征记 ,李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79、185 186页。

第13课 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第13课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水平:识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理解“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培养和提升观察概括水平及从历史文物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张骞出使西域的相关史实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放影相关的史料图片的幻灯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西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实行爱国主义教育;理解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动作用,加深对理解改革开放重要性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丝绸之路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难点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1、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2、东汉陶船图片、“汉委奴国王”金印图片的投影3、东汉疆域图;学生:收集了解南方丝绸之路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旧知,构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相关张骞出使西域增强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同时也为这种交流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开辟一条通道) 2、请学生朗读一遍“读读”的内容,使学生明白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通往西域的道路被开辟出来,而这些道路对以后的东西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促动作用。(阅读,理解张骞通西域开辟道路的作用。) 3、组织学是阅读导言,引出丝绸之路。 二、具体学习相关知识 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课件,告诉学生这就是丝绸之路的线路,让学生整体感知。(学生:认真看课件,在教师的指导下整体感知地图中的路线,大致了解图中的地名) 2、演示课件,向学生讲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学生找出来并回答) 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主、辅栏,进一步明确知识点,并了解相关史料。(学生阅读教材72、73页的内容,包括图片资料,进一步了解了“丝绸之路”以及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 4、设疑:在这条丝绸之路上,能够说是山高水远人险恶,经商的人们经过这条路既要与自然斗争,还要时刻防范盗贼。为什么这些商人较安全地通过这条路呢。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5、联系收集的南方丝绸之路的史料,谈谈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作用;肯定、评价、总结并形成理解。 三、两汉与朝日的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辟

丝绸之路的开辟 一、学习目标: 1、识记: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丝绸之路。 2、理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3、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 二、知识链接: 1、课本插图:《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 这幅图是根据敦煌壁画摹画。图中伞盖下骑马者为汉武帝,身后是侍从。跪在马前 的是张骞,他在向汉武帝行拜别礼,身后是他的随从。 2、两汉与日本的交往 古代中国对日本泛称倭。倭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山海经》。《汉书》记载,“乐浪海 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可能是指以北九州为中心的许多小部落国家。这些小国中, 不少已与西汉交往。1784年在日本福冈市志贺岛发现的“汉委奴国王”金印,一般认为,“委(倭)奴国”在今日本北九州博多附近的傩县,这说明在公元1世纪,日本北九州 一带确实已与汉朝交往。 3、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虽然与汉朝建立联系,但仍然受着匈奴的控制。为了供应 往来的使者,汉武帝、昭帝便在渠梨(今新疆库尔勒)、轮台(今新疆轮台东南)等地 驻兵屯田,积聚粮食,置使者校尉领护。汉宣帝神爵年间,匈奴右部兼管西域的僮仆都 尉日逐王与单于失和归汉,汉朝便设西域都护,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 三、前提测评: 1、两汉时,人们把现今什么地区称作西域? 2、西汉初年,西域被什么人控制? 3、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谁出使西域?其目的是什么?出发地是哪里?这次出使的目的达到没有?又有何意义? 4、想一想,张骞出使西域最有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四、自学、讨论、展示: 5、公元前多少年,汉武帝再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这次出使有何收获?

6、今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7、公元73年,东汉又派谁出使了西域?其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8、你能说说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吗? 9、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意义? 10、欧洲国家和我国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是什么? 五、我的思考和疑问 六、达标检测: 11、两汉时期,人们称为西域的地方是指() A、当时的安息和大秦 B、当时的西方各国 C、现今内蒙古地区 D、现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12、中国古代中原和西域交通的开拓者是() A、董仲舒 B、主父偃 C、张骞 D、卫青 13、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始于() A、公元前60年 B、公元60年 C、公元前119年 D、公元前138年 14、担任西域都护的是() A、卫青 B、窦固 C、张骞 D、班超 15、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开通 C、西域都护设置 D、司隶校尉设置 16、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 A、与西域通商 B、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C、与匈奴和好 D、设置西域都护 17、在游览丝绸之路途中,导游让大家猜测,这条横穿欧亚的陆地通道被生动、形象地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你认为最佳答案是() A、中国是盛产丝绸的文明大国 B、西汉时,丝绸是最主要的原料 C、横穿欧亚的陆地通道盛产丝绸及其丝织品 D、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 18、班超“投笔从戎”,立志报国,经营西域30年,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 A、西汉 B、战国 C、秦朝 D、东汉 19、张骞通西域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A、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经济生活 B、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亚历山大东征的时代背景介绍_0

亚历山大东征的时代背景介绍 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先后征服了波斯、埃及、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并最终建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此事震古烁今,亚历山大可谓名垂千古。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亚历山大东征的时代背景介绍,希望你喜欢。 亚历山大东征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波斯帝国是个没落的军事奴隶制国家,在大流士三世统治下,内政腐败,政局不稳,国势日衰。波斯在小亚细亚仅部署有骑兵2万、希腊雇佣兵2万、舰船400余艘。前334年5月,亚历山大远征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后,在马尔马拉海南岸格拉尼库斯河遭到波斯军阻击。波斯军约3万人沿河东岸展开,以骑兵为第一线,步兵为第二线,凭岸固守,阻敌渡河。远征军则置步兵方阵于中央,两翼为骑兵。亚历山大命令先头部队佯动,诱使敌军向左移动,待其队形出现间隙,乘机率右翼主力渡河,猛扑敌阵中央。激战中,马其顿军发挥长矛优势大量杀伤敌人。波斯骑兵亡千余人,其步兵遭马其顿军四面打击,迅即溃败,2000余人被俘。远征军仅亡百余人。 亚历山大东征路线 从巴尔干半岛出发,跨过海峡,至小亚细亚打败波斯军,以后沿海岸向叙利亚推进,战于伊苏斯,大败大流士三世。后到腓尼基的推罗,占领埃及,再返推罗,东渡幼发拉底河,与波斯军战于尼尼微附

近的高加米拉,灭波斯。之后在中亚转战三年,进入印度东北部,因士兵反对,沿印度河南下,由海陆两路返回。 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亚历山大率军东征,经十年征战,一个从地中海到印度河的大帝国将中亚以西各文明区域连成一片,由此开始了人类文明交往史上非常著名的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东征使希腊文化从南欧一隅之地向东迅猛传播,成为凌驾于西亚、中亚和南亚部分地区的原有文化之上的强势文化,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急速推进。经过多年的武力征讨,不但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空前统一的帝国,而且将政治和军事势力推进到中亚地区,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以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在政治方面,东方的君主专制政治和希腊的城邦体制出现了一种结合;在承袭东方体制的同时,希腊自治城市把希腊民主传统和商品经济引入东方。 二、在经济方面,通过远征而形成的欧亚非三洲一体的希腊化世界,对沟通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以至印度的商业贸易,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这种经济日后成为罗马奴隶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过,西方没有繁荣起来,东方始终是希腊化世界的中心。 三、在文化方面,亚历山大的征服使东西方文化在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冲撞和交融,这使得富于理性和逻辑的西方哲学与古代埃及、西亚丰富的数学、天文学知识相结合,使希腊化的自然科学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东西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也相互影响。 四、在思想方面,亚历山大帝国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胸怀,希腊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材料题 北师大版

材料题: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1.阅读下列材料 汉武雄图载史篇,万里长城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题昭君墓》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说出“汉武雄图载史篇,万里长城遍烽烟”的史实根据。 (2)“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意义?(3)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作者在汉武帝和昭君之间更倾向于哪一位?为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总是觉得:匈奴从中华版图上消失,是一种巨大的遗憾,这种遗憾就像一块永不愈合的伤口,时常让我们感觉到一种疼痛。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有赖于这种文化,才能坚持生存和发展下去,而文化的运动与交流,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在匈奴短暂的东方生活中,虽然对中原汉王朝构成了强大的威胁,但在一个民族的成长历史上,多一些挑战和竞争,总是十分必要的。 ——《怀念匈奴》材料二当年“马踏匈奴”的主人霍去病,如今正静静躺在高大的封土下。在霍去病短短二十四年的生命历程中,他完成了汉朝五代帝王的宿愿:驱匈奴于大漠之上,受四方万国之来朝。他六次出征匈奴,足迹远至北海,将祁连山、焉支山、阴山、狼居胥山一一踏破,为汉朝带来了胜利的荣耀与和平的曙光。当他发出“匈奴不灭,何以为家”的豪言后不久,便猝然倒在战争的间隙。

——《站在霍去病墓前》请回答: (1)举例说明匈奴在短暂的东方生活中,对中原汉王朝构成的强大的威胁。 (2)秦朝、西汉初年以及汉武帝时期各是如何解决匈奴对中原王朝构成的威胁的? (3)找出材料二中描述霍去病功绩的句子,说明汉武帝为何给霍去病修建高大的陵墓?并谈谈你对“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认识。 (4)请谈谈你对“在一个民族的成长历史上,多一些挑战和竞争,总是十分必要的”这句话的认识。 3.阅读下列材料 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疆(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资治通鉴》请回答: (1)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冒顿单于对历史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亚历山大东征

一、中俄边界问题的出现及边界冲突 (一)边界问题的缘起 沙俄本是一个欧洲国家,和我国并不接壤,至十六世纪中后期,残暴的伊凡四世上台后,开始积极向外扩张,在向西伯利亚扩张的过程中,沙皇俄国依次建立了雅库茨克要塞区、鄂霍茨克城、伊尔库茨克据点,沙皇俄国在入侵贝加尔湖的同时,矛头直指黑龙江流域,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朝末期,在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冲击下,政局极其动荡不安,风雨飘摇,更谈不上对黑龙江流域的控制了,而后兴起的满洲集团在迅速地统一了整个东北和黑龙江流域之后又忙于平定南方的叛乱,使得辽阔的黑龙江流域兵力空虚,这给沙俄的入侵提供了天赐良机。基于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边界冲突,乌扎拉之战是中国军队首次与沙俄侵略者的交锋,其次还有“松花江口大捷”,最著名的就是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重大胜利,由于十七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清政府完成了对中国南部地区的统一,开始加强了在东北的军事力量,最终迫使沙俄政府同意举行谈判和平解决两国的边界问题。在经过尼布楚谈判之后,以1689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为此时期的边界问题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从而为中俄边界地区带来了一百五十年的和平。 (二)边界冲突的出现及激化 1、波雅科夫的首次入侵 沙俄本来对黑龙江流域是一无所知的,1636年,一个俄国猎人维尔基耶夫到达石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的汇合处,成为第一个到达黑龙江的俄国人。1643年雅库茨克长官戈洛文遵照沙皇的指令,派遣一支由波雅科夫率领的132人的队伍从雅库茨克出发向南前往黑龙江,他们的任务是征收毛皮税,“寻找仍未课税的人们”,“发现白银河的有色金属”。1643年冬,他们翻越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领土,到达精奇里江上源,他们沿精奇里江而下,见到沿岸住着中国的达斡尔人,他们从事农业和畜牧业,清政府“常常到达斡尔人这里来征收贡物,进行贸易,给他们运来各种货物——绸缎、白银等”当波雅科夫这帮匪徒踏上中国的土地之后,便到处捉拿达斡尔人,向他们调查黑龙江流域的产物和资源情况,他们对当地居民强行勒索,抢劫皮货、粮食,甚至灭绝人性的吃人肉!当地居民怒斥他们为“污秽的吃人生番”。 沙俄的种种残暴行为激起了当地居民的反抗,1644年春,沙俄入侵者已陷入中国东北边疆各族人民的包围之中,他们由于得不到粮食而饿死许多人,1645年春,当他们到达松花江口时,又遭到了女真人的强烈反抗,1646年6月,波雅科夫残匪35人回到了雅库茨克,据历史记载:“波雅科夫的行动,给人的印象是如此的深刻和如此的可怕,以至于阿穆尔河上的居民仅仅提到哥萨克来了便足够使他们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幅酷刑、死亡和吃人肉的图景”。而波雅科夫回到雅库茨克之后,大肆宣扬黑龙江流域盛产谷物和貂皮,渔产丰富等,他认为应给组织一支远征军用武力征服黑龙江流域,俄国便可以获得莫大利益,他带回的情报为俄国进一步侵略黑龙江提供了依据,他也因此而受到了称赞。 波雅科夫殖民者在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活动,历时三年,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由于当地的中国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并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更没有主动抗击侵略

丝绸之路

课题:古老的丝绸之路 课题古老的丝绸之路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作为一门新建构的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为他们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本课隶属于“我们的世界”这一内容下的“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化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初步了解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这两点。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还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乐以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更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问题,主动去寻找与问题有关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反思,从而获得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而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并在收集、归纳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古老的丝绸之路》是首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主题四《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的第一个栏题。本主题共分为两个栏题,其中第二个栏题是《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这两个栏题分别是介绍丝绸之路的人和事,是并列的关系。 本单元灿烂的历史文明共安排了四个主题,即“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世界奇迹探秘”“祖先的科学技术成就”“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第一个主题“世界上的文明古国”是向学生们展示古老的文明古国,主题二、三分别从古老的建筑奇迹、科学技术两方面证明了主题一为什么说这些国家是文明古国; 第四主题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经济、文化的交流,通过中国的丝绸之路来介绍世界文明古国的往来和沟通促进了文明古国共同的发展。更深刻地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交流是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有效途径,使世界文明更加丰富多彩,使人类共同享受文明,接纳不同的文明。是对本章的一个总结。 学生情况:五年级学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在课前我对学生情况采取了谈话和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谈话和问卷了解到学生有一篇阅读课文是介绍丝绸之路的,因此学生对丝绸之路的一些相关知识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也对那段历史很感兴趣,愿意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但对丝绸之路的起始点,经过的地点以及丝绸之路给对各国文化、科技、经济的贡献等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的。平时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学习相关的知识,但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还很欠缺,喜欢大段的念。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待于培养。 基于此情况,本科要以采用多种方式做支架来进一步完成学习的目标。讲课时多注意总结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学习方法,从资料包中查找相关资料,将这两条丝路的知识点填到教师提供的表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丝绸之路有很多,在讲授过程中只将丝绸之路,再提供一个资料包,包含海上丝绸之路及草原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 教学方式和手段: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小组探究相结合,毕竟历史离学生太远,我让学生以历史科考员的身份小范围的探究,海上丝绸之路及草原丝绸之路的作用及主要传播的物品等,

亚历山大时期的政治状况及启示

亚历山大时期的政治状况及启示 亚历山大大帝无疑是上古时期最富传奇的英雄人物,名列西方历史上四大名将之首。亚历山大大帝20岁登上马其顿王位,在短短的13年间战无不胜,创建了一个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在他所到之处,希腊文明也随之传播发扬,促成了希腊化时期的开始。下面将从政治角度剖析这位叱咤风云的伟人成就霸业的关键,并为大家展示亚历山大大帝无与伦比的人格风范,以此获得启示,指引今后的学习生活。——引言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7月22日—前323年6月22日)是古代马其顿国王,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他担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讨,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在横跨欧、亚、非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古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恒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疆域广阔的国家,以致亚历山大帝国统治呈现出东方、马其顿、希腊城邦三种因素的混合现象。 亚历山大把马其顿与东方的政治制度相结合,实行特殊的专制君主政体。他是以马其顿国王的身份进入亚洲的,但每到一地就自认为是当地原来统治者的继承人。他崇尚威严赫赫的东方宫廷礼节,穿波斯、米底君王的衮服,要人们向他行匍伏礼,对他敬若神明。然而,东方化是形式,而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他个人的地位与权力乃是目的与实质。

亚历山大基本上沿袭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但削弱地方权力,实行军事、财政、民政三权分离。各地的总督辖区大致上维持旧日规模。总督中既有马其顿人、希腊人,也有不少当地人。亚历山大主要依靠希腊—马其顿人进行统治,对本地人利用而不重用。当地人总督一般只管民政,军队和财政另由马其顿人或希腊人掌握。在一个行省内,有三种平行权力在同时发挥作用,它们各自向国王负责。除巴比伦外,各行省原拥有的铸币权都被取消。亚历山大在一些重要地区驻有军队,以防不测。 为了使被征服地区忠心归顺,亚历山大采取宗教宽容政策。他在埃及拜谒阿蒙神庙,为女神伊西丝建庙;在巴比伦向当地的主神马都克献祭,下令重建被薛西斯毁掉的马都克神庙。此举赢得了巴比伦祭司的好感。他们的拥戴给亚历山大的统治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光圈。 为了扩大统治基础,亚历山大还采取联姻、招募军队等方法打破民族界限,笼络当地贵族,并解决兵力来源的不足。他在远征中亚时与当地贵族女子罗克珊娜结婚。回到苏撒后,又举行盛况空前的集体婚礼。他和他的80个战友都采用波斯礼仪与当地贵族的姑娘结婚。大流士长女成为亚历山大的第二个妻子。在他的带动下,与亚洲女子通婚的马其顿战士有1万人之多。他的帐幕里有当地的贵族对他效忠。他的军中有受过马其顿式军事训练的波斯人步兵服役,还有执马其顿长矛的波斯人骑兵供其驱策。他们与马其顿人混合编队,但小队长由马其顿人担任。 对帝国境内的希腊城邦,亚历山大名义上恢复它们的自由,但实

亚历山大作业文档

运用史料立体把握亚历山大东征 一、课下请学生搜集亚历山大的轶闻趣事如亚历山大灯塔、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及与亚历山大名字有关的事迹,提高学生学习世界史的信心,让学生觉的世界历史也就在我们的身边。 用课件把亚历山大的生平简单让学生了解。“把财富分给别人,把希望留给自己”等豪言壮语,这足以证明亚历山大的野心——征服全世界。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征服者之一,具有大略,非常勇敢,受国良好的教育,师从亚里士多德,仰慕希腊文化,怀有统治全世界的野心。他足智多谋,英勇善战,有着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为实现梦想,他进行了东征,希望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促成了亚历山大帝国的形成,短短的几年,就把马其顿发展成马其顿帝国即亚历山大帝国。 二、用课件讲述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和区域,多媒体课件出示《亚历山大东征》的活动地图,指图讲述东征路线和帝国的疆域,并作如下讲解:远征军连续作战10年,行程万余里,进行上百次强渡江河、围城攻坚以及山地、平原地和沙漠地作战,建立了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的庞大亚历山大帝国。进一步指出:作战中,亚历山大正确选择战略方向,合理运用马其顿方阵战术,善于组织步兵与骑兵、陆军与海军协同作战,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并用等,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留下光辉一页。适时的用课件展示出亚历山大灯塔、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等与其名字一致的历史遗址。运用课件形象动态有利于学生的形象认识与掌握。 三、运用材料了解东征的目的 “男人的伟大就在于不断的扩充疆土,不断的增加权力,尽情的享受美味佳肴和少女美色。-----亚历山大”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亚历山大东征的主观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继续设问:虽然亚历山大东征的主观目的如此, 那亚历山大东征带来了什么影响? 四、运用材料了解东征的影响(重点)

亚历山大东征的文化影响

亚历山大东征的文化影响 一、阿拉伯自然哲学的萌芽 阿拉伯地区是地球上一大片古老的陆地,它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存在着世界上两个最古老的文化圈:一个是尼罗河文化,另一个是两河流域文化。这是人类文明的两个最重要的发祥地。古代埃及人和两河流域的古老民族,远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前,就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思想文化。 古埃及人在改造大自然的斗争中,对万物的起源和世界的形成,做出诗意般的想象和推断,形成了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萌芽的世界观。他们的世界观认为,水是太初存在,是万物的始因;火(指太阳神)是万物的创造者,是万物的本源。这种朴素的认识,对后来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影响。希腊作家普鲁塔克认为,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正是从埃及人那里懂得了把水当作万物的始基,从而提出了他的“水一元论”。同样,古埃及人对太阳神、大气神和土神的崇拜,启迪了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恩培多克勒提出他的“水、土、火、气”是万物之根的“四元素说”。 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的宇宙观认为,世界万物起源于水。在他们的想象中,在太初时代,宇宙间存在着三种状态的水。即代表清晰度的河淡水,它是万物之父;代表混浊度的海咸水,它是万物之母,以及代表奥秘性的云、雾、气、水。前两种水结合,造出了天穹的上盖和底盘。然后再由这两者结合,产生出天神和地神,于是形成了宇宙。太初宇宙是一个类似扁鼓形的天体。后来,出现风神向宇宙吹气,结果吹成两层。上层为天,下层是地。尔后的古巴比伦人,通过当时流传的“洪水漫世”和“伊什塔尔神下凡”等神话,表达了他们对水是万物之本原的认识,以及对自然变迁、四季更迭和万物枯荣现象的朴素理解。虽然当时这两个地区的古老民族尚未形成自己的哲学,更不懂得哲学方法论。然而他们的宇宙观中所蕴含的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正是人类自然哲学的思想萌芽,为后来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光轮飞转了两千多年。在公元前后的数百年内,古希腊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思想火炬照亮了欧洲,而阿拉伯世界,由于部落纷争,战事频仍,加上外来民族的入侵和占领,使其经济和文化受到很大摧残,其思想运动处在一个漫长的“蒙昧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内,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和生活环境所限,阿拉伯人的思想生活比较简单和肤浅。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很差,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仅凭直觉,不求深究,不愿推敲。另外,他们的因果观念薄弱,不善于概括和归纳,不能对事物做出整体的、全面的观察及深刻的分析和研究,处于哲学贫困之中。 二、亚历山大的东征 古希腊科学的衰落与雅典城邦国家逐渐失去独立和实力、政治状况日趋恶化密切相联,学者们的兴趣从自然科学转向伦理学和政治学。随着亚里士多德吕克昂学园生命力日益衰竭;公元前359年,马其顿国王菲利普建立一支能够征服整个世界的职业军队,菲利普靠着他强盛的精力、独到的创见和积极的主动精神,用了二十二年时间,平定了国内,征服了邻近的未开化地区,并打败了古希腊城邦;凭着精湛的军事艺术和灵活的外交手腕,他已经接近了征服和统一所有已知世界的目标。 正当此时,国王菲利普被刺;二十岁的亚历山大继位;他有效地巩固了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接着便开始了著称与世的军事生涯。亚历山大用了不到12年时间就将他的势力扩展到东方世界,许多亚非国家史无前例地完全归附于他。当攻击波斯帝国时,他统率的大军有三万四千步兵、六千骑兵,还有随军的学者、历史学家、植物学家、地理学家、工程师以及测绘人员。这样,每占领一地后,都得到了大量有关占领地的资源、自然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资料。也许正是这些堆积如山的新资料,使古希腊的科学家们大开眼界,有力地促进了他们改变对世界的总看法,从带有推测性的宇宙观转变到更为具体、更为实际的事物方面。这位年轻的国王将希腊、埃及、利比亚、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印度的一部分都囊括在他的军旗之下。这位天才的远征者的政策是将古希腊人种和亚非两大洲的其他人种混合在一起,并使欧洲和亚洲文化相交融。史学家证实,实际上,当亚历山大在巴比伦的王宫中定居下来时,就已经开始实行这种民族混合政策了。他让希腊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