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储层地质学基础胜利学院

油气储层地质学基础胜利学院
油气储层地质学基础胜利学院

1.储层地质学:是一门从地质学角度对油气储层的成因类型、特性、形成、溶化、几何形态及分布规律进行描述,评价及预测的综合性学科。

2.有效孔隙度: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定压差下(大于常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总体积(即有效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3.绝对渗透率: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测的的渗透率。

4.低渗透储层的特征:孔喉半径小、渗透率低、毛细血管压力大、束缚水饱和度高。

5.低渗透储层的成因:沉积作用控制、成岩作用控制

6.有效渗透率:又称相渗透率,当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存在于岩石中时,对其中一种流体所测的的渗透率。

7.剩余油饱和度:即剩余在油层中石油体积战油层孔隙体积的百分数。

8.残余油饱和度:地层岩石孔隙中残余油(被工作剂驱洗过的地层中滞留或闭锁在岩石孔隙中的油)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

9.储层:由能够储存油气并在其中渗滤流体的岩石所构成的地层。

10.储层发育、影响非均质性的因素:沉积因素、成岩作用、构造改造作用。

11.储层的划分和对比:

(1)依据:岩性特征、沉积旋回、地球物理特征;

(2)根据陆相碎屑岩油层特性的一致性与垂向上的连通性,一般可将油层单元从大到小划分为四级:含油层系、油层组、砂岩组、单油层

旋回对比分级控制划分:1)一级旋回,受区域性构造运动所控制,包含整个含油层系在内的旋回性沉积,在全区稳定分布。它相当于区域性生储组合或储盖组合。

2)二级旋回,为一级旋回中不同岩相段组成的旋回性沉积,在二级构造范围内可以对比。二级旋回代表湖盆水域的扩张与收缩,不同二级旋回之间地层是连续的,常有湖侵层分隔。3)三级旋回,根据二级旋回中同一岩相段内几种不同类型岩石组成的旋回性沉积,在三级构造范围内稳定分布。对于三角洲沉积来说,是一次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的旋回沉积。

4)四级旋回,是同一沉积条件下的微相单元在三级构造内部某些局部地段稳定分布。

(3)程序:点(典型井段的选择)线(骨架对比剖面建立)面(面积控制)12.碎屑岩单个成因单元(砂体)形成时的沉积作用:垂、前、侧、漫、筛、选、填、浊。

13.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储层相比,具有哪些特征

(1)岩石为生物、化学、机械综合成因,其中化学成因起主导作用。岩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比较简单,但结构构造复杂。岩石性质活泼、脆性大。

(2)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发育。

(3)成岩作用和成岩后生作用严格控制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类型形成。

14.扇三角洲储层特征

(1)扇根:它既可有孔隙性差的泥石流沉积,又有储集性可变的漫流沉积,又有储集性相对较好的河道冲填沉积,甚至可发育孔渗性很好的筛状沉积。

(2)扇中:主要为辫状河河道、泥石流及漫流沉积互层组成。扇中的储集性能则相对较好,辫状冲填沉积相对发育,因而储层可能较好。

(3)扇端:漫流沉积为主,悬浮泥质相对较多,储集性相对较差。

15.排驱压力:非润湿相流体开始进入岩样驱替孔隙中润湿相流体的压力,一般表示孔隙系统中最大连通孔喉所对应的毛细管压力。

16.孔隙:被骨架颗粒包围着并对流体储存起较大作用的相对膨大部分,称为孔隙.

17.喉道:另一些在扩大孔隙容积中所起作用不大,但在沟通孔隙形成通道中却起着关键作用的相对狭窄部分,则称为喉道.

18.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19.孔隙类型(按储集空间的成因):原生孔隙、次生孔隙、混合孔隙。

20.喉道类型:孔隙缩小型、缩颈型、片状、弯片状、管束状。

21.成岩作用:沉积岩沉积埋藏后直到变质作用以前,这一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所经历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统称成岩作用。

22.同生成岩作用:沉积物沉积后尚未完全脱离上覆水体时发生的变化与作用的时期称同生成岩阶段。

23.表成成岩作用:指处于某一成岩阶段弱固结或固结的碎屑岩,因构造抬升而暴露或接近地表,受到大气淡水的溶蚀,发生变化与作用的阶段。

24.成岩作用的影响因素:岩石、流体、温度和压力。

25.孔隙流体一般包括孔隙水、油和气,分压实驱动流、重力驱动流和滞流(无水流)三种水动力类型。

26.碎屑岩主要的成岩作用有哪些?分别对孔隙有什么影响?

(1)一是降低砂体孔、渗性的成岩作用:主要有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其次为压溶作用和重结晶作用;机械压实作用的最终结果就是减小粒间体积,使原始孔隙度降低。胶结作用的成岩效应是堵塞孔隙,但不减小粒间体积,这与压实作用的成岩效应有所差别。

(2)二是增加砂体孔渗性的成岩作用:主要为溶解和交代作用。交代作用对孔隙的影响不大,但可为后期溶解作用提供更多的易溶物质从而有利于溶解作用的进行。

27.碳酸盐岩主要的成岩作用有哪些?分别对孔隙有什么影响?

(1)破坏孔隙的成岩作用:包括胶结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压溶作用、重结晶作用和沉积物充填作用等;

(2)有利于孔隙形成和演化的成岩作用:包括溶解作用、白云化作用、生物和生物化学成岩作用、破裂作用等。

28.次生孔隙的成因类型?

(1)沉积物溶解产生的孔隙,它是很常见也很重要的一种类型,由可溶性颗粒和可溶性基质的选择性溶解而形成。这些可溶性物质的溶解可以产生大量的孔隙。

(2)自生胶结物溶解产生的孔隙,是最常见的一种次生孔隙类型。溶解的胶结物大多是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和菱铁矿,也有绿泥石、蒙脱石、沸石、硬石膏等。这些胶结物在溶解前可能存在于任何原生和次生孔隙中,而胶结物的溶解则可使孔隙重新开启和连通。

(3)自生交代矿物溶解产生的孔隙,是由交代沉积组分的可溶性矿物,主要是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等,经选择性溶解而形成;在砂岩次生孔隙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29.次生孔隙的影响因素?

(1)充足的水体能量和良好的渗透性对次生孔隙的形成非常有利。无论是碳酸还是有机酸对矿物的溶解都需要足够的水,这只能通过水的不断流动来弥补原生水的不足和水的酸溶性;

(2)富有机质的生油岩和潜在的储层尽量靠近,只有这样才可使泥岩中产生的酸性溶液顺利地进入砂岩中,并且途中损失少;

(3)砂泥比是保证有足够酸来源的一重要指标,泥岩过少,则产酸量不够。反之,如果过多,则是低能环境、砂岩的渗透性不好;

(4)干酪根的热演化史决定了酸的生产深度,这是预测次生孔隙垂向分布规律的一个关键。

30.成岩阶段的划分依据?

(1)自生矿物的特征,主要是指自生矿物的分布、形成规律及自生矿物中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2)粘土矿物组合、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粘土矿物的转化

(3)岩石的结构、构造特点及孔隙类型,主要通过岩石内的构造特征,尤其是胶结方式、世代现象、胶结类型进行判断。孔隙演化的本身就是成岩演化的结果。(4)有机质成熟度指标,有机质成熟度是时间和温度的函数。是成岩阶段划分的重要的地化指标。

(5)古温度,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31.试分析各矿物的转化阶段,判断其成岩阶段及储层的好坏?

埋藏成岩过程中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

有机质成熟→有机酸+烃类

长石+有机酸→高岭石+SiO2+K+、Na+、Ca++

蒙脱石+K+→伊/蒙混层矿物→伊利石

32.试分析某气田为何在地下3500米左右依然能够作为优良的储层(深层优质储层形成原因)

(1)溶解作用改善储层孔渗物性

(2)超高压作用

(3)异常压力1)异常压力形成后,阻止了高压系统内的流体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成岩作用减缓或者受到抑制,结果使储层保留了比较高的原生孔隙孔隙。

2)异常压力支撑了部分上覆岩体的负荷压力,减缓了压实作用。

3)异常压力形成的微孔隙不仅增加了储集空间,而且改善了高压系统内储层的连通性,使储层物性大大提高。

形成异常压力的原因:

(1)沉积作用①形成构成封隔层的沉积物质。②高速率的沉积引起沉积物的不均衡压实。

(2)成岩作用,包括黏土矿物的转化、砂岩孔隙堵塞和致密封隔层的形成。(3)烃类物质的生成,有机质生成烃类,其体积增大,可大幅度提高已压实的岩层中的压力。

(4)深部热流作用,地温梯度增加,温度升高。流体膨胀,引起异常压力。33.储层非均质性:是指油气储层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都存在的不均匀的变化。这种不均匀变化具体地表现在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等内部属性特征和储层空间分布等方面的不均一性。

34.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构造、沉积、成岩

35.裘亦楠为代表的分类方法:宏观-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微观非均质性。

36.储层非均质性对储层开发的影响(曲流河河道砂岩体的开发特征)

(1)平面上注入水优先沿河床凹槽主流线快速突进

(2)同一注水井排的注入水向下游方向快于向上游方向

(3)注入水沿砂层底部高渗透段快速突进,层内水淹厚度小

(4)时间单元间可分性较差

(5)高产、含水上升快

37.层内(间)非均质程度常用的指标

(1)渗透率的差异程度----影响流体的波及程度与水窜;

(2)高渗透率的位置----决定注采方式与射孔部位;

(3)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K

V /K

H

)----控制着水洗效果;

(4)层内不连续薄泥质夹层的分布频率、密度与范围----影响着开采方式与油气水界面的分布。

38.储层损害:是指储集层钻开后,到石油开采完整的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油气产能下降,甚至完全丧失产能的现象。

39.酸敏矿物:指储集层中与酸液作用产生化学沉淀或酸蚀后释放出的颗粒引起渗透率下降的矿物。

40.储层的敏感性包括哪些内容:速敏性、水敏性、酸敏性、盐敏性、碱敏性

41.何为储集层损害的机理?

储集层损害是由储集层内部潜在损害因素及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部潜在损害因素主要指储集层的岩性、物性、孔隙结构、敏感性及流体性质等储集层固有的特性。

外部条件主要指施工作业过程中引起储集层孔隙结构及物性的变化,使储集层受到损害的各个外界因素。

42.勘探阶段储层评价的亚阶段:初探阶段、预探阶段、详探阶段

43.开发阶段储层评价的亚阶段:方案设计、开发实施、管理调整

2020年春【中石油】储层地质学第一阶段在线作业(标准)

【石油大学】储层地质学- 第一阶段在线作业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第 1 题,1. ( 2.5 分)三角洲砂体在平面上的形态? A 、带状 B 、席状 C 、土豆状 D 、鸟足状 正确答 案:D 第 2 题,2. ( 2.5 分)湖底扇砂体在平面上的形态? A、带状 B、席状 C、土豆状 D、扇状正确答案:D 第 3 题,3. ( 2.5 分)滩坝砂体在平面上的形态? A、带状 B、席状 C、土豆状 D、扇状 正确答案:A 第 4 题,4. ( 2.5 分)低渗透致密储层是指渗透率小于多少的储层? A、0.001mD B、0.01mD C、0.1mD D、1mD E、10mD 正确答案:C 第 5 题,5. ( 2.5 分)低渗透致密储层的主要圈闭类型是什么? A、构造圈闭 B、岩性圈闭 C、地层圈闭 D、复合圈闭正确答案:B 第 6 题,6. ( 2.5 分)碳酸盐胶结物的主要胶结方式是什么?

A、孔隙式胶结 B、接触式胶结 C、基底式胶结 D、嵌晶式胶结正确答案:A 第7 题,7. ( 2.5 分)我国90%以上的储层类型是什么? A、碎屑岩储层 B、碳酸盐岩储层 C、变质岩储层 D、火山岩储层 正确答案:A 第8 题,8. ( 2.5 分)油气藏的核心是什么? A、烃源岩 B、储层 D、圈闭 正确答案:B 第9 题,9. ( 2.5 分)岩浆岩、变质岩、泥页岩的主要储集空间是什么? A 、孔隙 B 、裂缝 C 、溶洞 D 、微孔隙 正确答 案:B 第10 题,10. (2.5 分)同一岩样,相同条件下,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和流动孔隙度三者,哪个最大? A、绝对孔隙度 B、有效孔隙度 C、流动孔隙度正确答案:A 第11 题,11. (2.5 分)同一岩样,相同条件下,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和流动孔隙度三者,哪个最小? A、绝对孔隙度 B、有效孔隙度 C、流动孔隙度 正确答案:C 盖层

储层

储层:凡是能够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地层的岩石构成的地层叫储层。 储层地质学:是一门从地质学角度对油气储层的主要特征进行描述、评价及预测的综合性学科。 研究内容:储层层位、成因类型、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构造作用、物性、孔隙结构特征、含油性、储集岩性几何特征储集体分布规律、对有利储层分布区的预测。有效孔隙度:指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定压差下(大于常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总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绝对渗透率: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测得的渗透率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剩余油饱和度:地层岩石孔隙中剩余油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 残余油饱和度:地层岩石孔隙中残余油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 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低渗透储层的基本地质特征:孔隙度和渗透率低、毛细管压力高、束缚水饱和度高 低渗透储层的成因: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论述碎屑岩储层对比的方法和步骤: 1、依据 2、对比单元划分 3、划分的步骤 1、依据:①岩性特征:指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地层变化、规律及特殊标志层等。在地层的岩性、厚度横向变化不大的较小区域,依据单一岩性标准层法,特殊标志层进行对比;在地层横向变化较大情况下依据岩性组合②沉积旋回:地壳的升降运动不均衡,表现在升降的规模大小不同。在总体上升或下降的背景上存在次一级规模的升降运动,地层剖面上,旋回表现出次一旋回对比分级控制③地球物理特征:主要取决于岩性特征及所含流体性质,电测曲线可清楚反映岩性及岩性组合特征,有自己的特征对比标志可用于储层对比;测井曲线给出了全井的连续记录,且深度比较准确,常用的对比曲线:视电阻率曲线、自然电位曲线、感应测井曲线 2、对比单元划分:储层层组划分与沉积旋回相对应,由大到小划分为四级:含油层系、油层、砂层组和单油层。储层单元级次越小,储层特性取性越高,垂向连通性较好 3、划分的步骤:沉积相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岩心沉积相标志研究、单井剖面相分析、连续剖面相对比和平面相分析四种方法 岩心沉积相标志的研究方法是以岩石学研究为基础,可分为三类:岩性标志,古生物标志和地球化学标;单井剖面分析是根据所研究地层的露头和岩化剖面,以单井为对象,利用相模式与分析剖面的垂向层序进行对比分析,确是沉积相类型,最后绘出单井剖面相分析图;连井剖面相对比分析主要表示同一时期不同井之间沉积相的变化,平面相分析是综合应用剖面相分析结果进行区域岩相古地理研究的方法。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储层相比,具有哪些特征? ①岩石为生物、化学、机械综合成因,其中化学成因起主导作用。岩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比较简单,但结构构造复杂,岩石性质活泼,脆性大②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发育③成岩作用和成岩后生作用严格控制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类型形成。 扇三角洲储层特征? ①碎屑流沉积。由于沉积物和水混合在一起的一种高 密度、高粘度流体,由于物质的密度很大,沿着物质聚集体内的剪切面而运动。②片汜沉积。是一种从冲积扇河流末端漫出河床而形成的宽阔浅水中沉积下来的产物,沉积物为呈板片状的砂、粉砂和砾石质。 。③河道沉积。指暂时切入冲积扇内的河道充填沉积物。④筛积物。当洪水携带的沉积物缺少细粒物质时,便形成由砾石组成的沉积体。 碎屑岩才沉积作用:垂向加积、前积、侧向加积、漫积、筛积、选积、填积、浊积 喉道:在扩大孔隙容积中所起作用不大,但在沟通孔隙形成通道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相对狭窄部分,称为喉道。孔隙结构: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相互连通情况以及孔隙与喉道间的配置关系。 碎屑岩的喉道类型:孔隙缩小型喉道、缩颈型喉道、片状喉道、弯片状喉道、官束状喉道 孔隙类型:原生孔隙、次生孔隙、混合孔隙 排驱压力:非润湿相开始进入岩样所需要的最低压力,它是泵开始进入岩样最大连通孔喉而形成连续流所需的启动压力,也称阀压。 成岩作用:指碎屑沉积物在沉积之后到变质之前所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变化。 同生成岩作用:沉积物沉积后尚未完全脱离上覆水体时发生的变化与作用的时期。 表成岩作用:指处于某一成岩阶段弱固结或固结的碎屑岩,因构造抬升而暴露或接近地表,受到大气淡水的溶蚀,发生变化与作用的阶段。 成岩作用的基本要素:岩石、流体、温度、压力 孔隙水的流动方式和动力:压实驱动流、重力驱动流、滞流 碎屑岩主要的成岩作用有哪些?分别对孔隙有什么影响? 根据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演化的影响,可将碎屑岩的残岩作用分为两大类:一是降低储层孔渗性的成岩作用,主要有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其次压溶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其中机械压实作用是沉积物在上覆重力及静水压力作用下,发生水分排出,碎屑颗粒紧密排列而使孔隙体积缩小,孔隙度降低,渗透性变差的成岩作用;胶结作用是指孔隙溶液中过饱和成分发生沉淀,将松散的

储层地质学裂缝

第五章储层裂缝 裂缝是油气储层特别是裂缝性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更是良好的渗流通道。世界上许多大型、特大型油气田的储集层即为裂缝性储层。作为一种特殊的孔隙类型,裂缝的分布及其孔渗特征具有其独有的复杂性,它不象正常孔隙那样通过沉积相、成岩作用及岩心分析能够较为容易地预测和评价。由于裂缝的存在对油气储层的勘探和开发会导致很大的影响,因而对油气储层中裂缝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本章主要介绍裂缝系统的成因、裂缝的基本参数、孔渗性以及裂缝的探测和预测方法。 第一节裂缝的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 所谓裂缝,是指岩石发生破裂作用而形成的不连续面。显然,裂缝是岩石受力而发生破裂作用的结果。本节分别从力学和地质方面简要介绍裂缝的成因分类及分布规律。 一、裂缝的力学成因类型 在地质条件下,岩石处于上覆地层压力、构造应力、围岩压力及流体(孔隙)压力等作用力构成的复杂应力状态中。在三维空间中,应力状态可用三个相互正交的法向变量(即主应力)来表示,以分量σ1、σ2、和σ3别代表最大主应力、中间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图5-1)。在实验室破裂试验中,可以观察到与三个主应力方向密切相关的三种裂缝类型,即剪裂缝、张裂缝(包括扩张裂缝和拉张裂缝)及张剪缝。岩石中所有裂缝必然与这些基本类型中的一类相符合。 图5-1 实验室破裂实验中三个主应力方向 及潜在破裂面的示意图 图中A示扩张裂缝,B、C表示剪裂缝

1.剪裂缝 剪裂缝是由剪切应力作用形成的。剪裂缝方向与最大主应力(σ1)方向以某一锐角相交(一般为30°),而与最小主应力方向(σ3)以某一钝角相交。在任何的实验室破裂实验中,都可以发育两个方向的剪切应力(两者一般相交60°),它们分别位于最大主应力两侧并以锐角相交(图5-1)。当剪切应力超过某一临界值时,便产生了剪切破裂,形成剪裂缝。根据库伦破裂准则,临 界剪应力与材料本身的粘结强度(τo)及作用于该剪切平面的正应力(σn )和 材料的内摩擦系数(μ)有关,即, τ临界=τo+μσn 剪裂缝的破裂面与σ1-σ2面呈锐角相交,裂缝两侧岩层的位移方向与破裂面平行,而且裂缝面上具有“擦痕”等特征。在理想情况下,可以形成两个方向的共轭裂缝(即图5-1中的B、C)。共轭裂缝中两组剪裂缝之间的夹角称为共轭角。但实际岩层中的剪裂缝并不都是以共轭型式出现的,有的只是一组发育而另一组不发育。剪裂缝的发育型式与岩层均质程度、围岩压力等因素有关。当岩层较均匀、围岩压力较大时,可形成共轭的剪裂缝;而当岩层均质程度较差、围岩压力较小时,趋向于形成不规则的剪裂缝。 2.张裂缝 张裂缝是由张应力形成的。当张应力超过岩石的扩张强度时,便形成的张裂缝。张应力方向(岩层裂开方向)与最大主应力(σ1)垂直,而与最小主应力(σ3)平行,破裂面与σ1-σ2平行,裂缝两侧岩层位移方向(裂开方向)与破裂面垂直。张裂缝一般具有一定的开度,有的被后期矿物充填或半充填。 根据张应力的类型,可将张裂缝分为二种,即扩张裂缝和拉张裂缝。 (1)扩张裂缝 扩张裂缝是在三个主应力均为压应力的状态下诱导的扩张应力所形成图5-2 扩张裂缝的形成和应力单元

油气储层地质学基础胜利学院

1.储层地质学:是一门从地质学角度对油气储层的成因类型、特性、形成、溶化、几何形态及分布规律进行描述,评价及预测的综合性学科。 2.有效孔隙度: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定压差下(大于常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总体积(即有效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3.绝对渗透率: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测的的渗透率。 4.低渗透储层的特征:孔喉半径小、渗透率低、毛细血管压力大、束缚水饱和度高。 5.低渗透储层的成因:沉积作用控制、成岩作用控制 6.有效渗透率:又称相渗透率,当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存在于岩石中时,对其中一种流体所测的的渗透率。 7.剩余油饱和度:即剩余在油层中石油体积战油层孔隙体积的百分数。 8.残余油饱和度:地层岩石孔隙中残余油(被工作剂驱洗过的地层中滞留或闭锁在岩石孔隙中的油)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 9.储层:由能够储存油气并在其中渗滤流体的岩石所构成的地层。 10.储层发育、影响非均质性的因素:沉积因素、成岩作用、构造改造作用。 11.储层的划分和对比: (1)依据:岩性特征、沉积旋回、地球物理特征; (2)根据陆相碎屑岩油层特性的一致性与垂向上的连通性,一般可将油层单元从大到小划分为四级:含油层系、油层组、砂岩组、单油层 旋回对比分级控制划分:1)一级旋回,受区域性构造运动所控制,包含整个含油层系在内的旋回性沉积,在全区稳定分布。它相当于区域性生储组合或储盖组合。 2)二级旋回,为一级旋回中不同岩相段组成的旋回性沉积,在二级构造范围内可以对比。二级旋回代表湖盆水域的扩张与收缩,不同二级旋回之间地层是连续的,常有湖侵层分隔。3)三级旋回,根据二级旋回中同一岩相段内几种不同类型岩石组成的旋回性沉积,在三级构造范围内稳定分布。对于三角洲沉积来说,是一次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的旋回沉积。 4)四级旋回,是同一沉积条件下的微相单元在三级构造内部某些局部地段稳定分布。 (3)程序:点(典型井段的选择)线(骨架对比剖面建立)面(面积控制)12.碎屑岩单个成因单元(砂体)形成时的沉积作用:垂、前、侧、漫、筛、选、填、浊。 13.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储层相比,具有哪些特征 (1)岩石为生物、化学、机械综合成因,其中化学成因起主导作用。岩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比较简单,但结构构造复杂。岩石性质活泼、脆性大。 (2)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发育。 (3)成岩作用和成岩后生作用严格控制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类型形成。 14.扇三角洲储层特征 (1)扇根:它既可有孔隙性差的泥石流沉积,又有储集性可变的漫流沉积,又有储集性相对较好的河道冲填沉积,甚至可发育孔渗性很好的筛状沉积。 (2)扇中:主要为辫状河河道、泥石流及漫流沉积互层组成。扇中的储集性能则相对较好,辫状冲填沉积相对发育,因而储层可能较好。 (3)扇端:漫流沉积为主,悬浮泥质相对较多,储集性相对较差。

储层地质学

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 第一节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及分类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 油气储集层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的影响,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就称为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地下油、气、水运动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因素。 储层的均质性是相对的,而非均质性是绝对的。在一个测量单元内(如岩心塞规模),由于只能把握储层的平均特性(如测定岩心孔隙度),可以认为储层在同一测量单元内是相对均质的,但从一个测量单元到另一个测量单元,储层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如两个岩心塞之间的孔隙度差异,这就是储层非均质的表现。测量单元具有规模和层次性,储层非均质性也具有规模和层次性。一个层次的非均质规模包含若干低一级层次的测量单元(如小层单元包括若干个岩心测量单元)。 另一方面,储层性质本身可以是各向同性的,也可以是各向异性的。有的储层参数是标量(如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其数值测量不存在方向性问题,即在同一测量单元内,沿三维空间任一方向测量,其数值大小相等,换句话说,对于呈标量性质的储层参数,非均质性仅是由参数数值空间分布的差异程度表现出来的,而与测量方向无关。有的储层参数为矢量(如渗透率),其数值测量涉及方向问题,即在同一测量单元内,沿三维空间任一方向测量,其数值大小不等,如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差别。因此,具有矢量性质的储层参数,其非均质性的表现不仅与参数值的空间分布有关,而且与测量方向有关。由此可见,矢量参数的非均质性表现得更为复杂。 二、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1.Pettijohn (1973)的分类 Pettijohn (1973)对河流沉积储层按非均质性规模的大小提出了一个由大到小的非均质性分类谱图,划分了五种规模的储层非均质性(图6—1),即层系规模(100m级)、砂体规模(10m级)、层理规模(1~10m级)、纹层规模(10~100mm级)、孔隙规模(10~100μm级)。 2.Weber (1986)的分类 Weber(1986)根据Pettijohn 的思路,也提出了一种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体系(图6-2)。但在他的分类中,不仅考虑储层非均质性的规模,同时考虑了非均质性对流体渗流的影响。他将储层非均质性分为七类: (1)封闭、半封闭、未封闭断层

储层地质学读书报告

储层地质学读书报告 储层和封盖是形成油气田(藏)必要的条件之一,是控制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无论在勘探油气过程中,还是开发油气的过程中,石油地质学家和石油工程技术人员都十分关注储集层(体)的研究。为了寻找更多的大油气田,研究者们在不断的加速提高储集层地质学的理论认识和研究方法。近十年来储集层(体)的理论认识和研究方法得到迅速的发展。、近期国内外皆召开过专门的会议,探讨储集层地质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概括起来储集层地质学的发展有如下方面。 1储层地质学理论和内容方面 1.1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深部都找到了孔隙带 研究者们认为存在二种模式:一种是次生孔隙模式(Mctunna,1979) ;另一种是原生孔隙模式(S.Apixon,1989)。这个进展为勘探家们寻找油气指出了方向。这对从事储集层地质学的研究者提出了明确的研究任务:寻找深部的孔隙带。关于深部次生孔隙带,是根据在碎屑岩深部找到的孔隙带提出的。关于它的成因解释,已出现两种理论,一种是广泛运用的由Schmidt和McDonald(1979)提出的,认为深部次生孔隙带的出现是由于有机质尚烃类转化时,在成熟阶段出现的脱梭基作用放出大量的co2,形成弱酸性溶液发生溶解作用而成。这就是说在有机质向烃类转化过程中,势必发生溶解作用,产生次生孔隙。这些孔隙必将储存油气。另一种理论是被人们忽视的挪威学者Kmiit(1984)提出的,他根据大量的盆地计算,认为深部有机物质向烃类转化、脱梭基作用放出的CO:不足以形成巨大的次生孔隙带,相反是地下水淋滤作用的结果。关于这两种理论,通过我们的实践,实际都是存在的。运用这些理论,关键取决于研究地区的本身特征,不能简单套用。 1.2微孔是储集油气的一个重要的场所 国内外一些盆地(阿巴拉契盆地、落基山地区的尤莫塔盆地、加利福尼亚州的文图拉盆地、墨西哥湾第三系、西伯利亚盆地、厄瓜多尔;我国柴达木盆地、江汉盆地、东营凹陷、沾化凹陷等)中都发现了泥岩油气藏及工业性油气藏。自然其中部分是裂缝起着作用。而有一些油气藏,研究证明是微孔储油。其孔径达1 m左右。这为寻找油气又揭开了新的领域。但这方面的研究仅仅开始。除此之外,90年代不少资料证明,缝合线是一种有意义的储集空间。不仅为实际观察所证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试题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试题 专业年级 姓名 学号 院(系) 考试日期 2008年6月20日

1、请论述现代油藏描述技术特点。(20分)。 答:现代油藏描述技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发展单项技术水平,促进油藏描述水平的提高 不断提供和发展单项技术水平,促进整个油藏描述水平的提高。比如发展水平技术,为确定性建模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发展和建立最优化的数据库,从中可进行地球物理和地质建模及生产模拟。目前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如历史拟合和建模等主题已引起世界各石油公司的关注。总之,各学科描述技术紧密适应地质描述及建模的需求发展。 (2)地质统计学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 现代油藏描述的直接目的在于准确提供油藏数值模型,为勘探开发奠定基础。传统的油藏模型是以少量确定性参数(钻井取芯及测井),以常规统计学方法进行参数求取及空间分布内插。结果所提供模型不能准确反映地质体变化的非均质性及随机性。由于地质变量在空间具有随机性和结构化的特点,为了准确求取油藏各项特征参数,仅二十年来发展的区域化变量理论和随机模拟理论为油藏描述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使油藏非均质性特征得以更准确地描述,可以建立较符合地下实际情况的模型。地质统计学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数估计,地址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就是应用线性加权的方法对地质变量进行局部的最优化估计。二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对勘探开发都有重要影响,储层模型中对非均质性的描述与表征是关键。地质统计学中的随机建模技术就是针对非均质性研究提出来的,随机技术是联系观察点和未采样点之间的桥梁。其目的是以真实和高效的方法在储层模型中引入小型和大范围的非均质性参数。三是各种资料的综合应用。油藏描述涉及多学科、多类型资料信息,如何系统的匹配使用好各种资料信息至关重要,地质统计学为此提供了许多方法,如指示克里金技术可将定性的信息进行系统编码,将定性的概念定量化。协同克里金可综合多种类型的信息,给出未采样的参数值落入任一给定范围的概率分布。通过定量回归处理出的模型与多种信息资料取得一致,而不是地质模型、地球物理模型、生产模型自成系统无法综合在一起。四是不确定性描述,静态、动态的确定性模型很难反映油藏地下复杂的变化,只有通过不确定性描述,从地质统计观点概括和综合地质模型,才能真实地反映复杂的油藏模型,而不会导致传统油藏模型把控制流体在油藏中运动的复杂地质现象过于简单化,如“蛋糕层模型”,用这种模型模拟的历史表明,往往给出了过于乐观的油藏动态预测,造成开发过程的低效益。(3)建立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管理系统 ①地质、地震、测井、岩石物理、地球化学、工程(钻井、完井、开发、采油)等学科的资料及成果是油藏描述的基础,它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映地下油藏特点。以井为出发点的测井、岩石物理、地球化学、工程等学科,能提供油藏的各种精细参数,但是在空间上的分布的尺度较小,尤其是勘探早期,探井很少,在如此稀疏的空间上所采集到的数据,难以代表整个油藏,它们的数据与油藏参数也有某种相关性,但却无法直接求出油藏各种参数的精确值。这主要是地震资料本身的分辨率不高,而且还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存在。若把这些学科的资料与成果综合起来用于油藏描述,肯定比只依靠单门学科好,所建立的油藏模型一定更为可信。 ②现阶段,油气勘探综合研究是以地质、地震、测井地球化学、油藏工程及计算机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为依据。它必须通过各学科研究人员的相互配合,把各方面研究成果互相渗透、综合利用,才能提高油田勘探开发效益。目前我们在油藏描述研究中,还存在着主要依靠单一学科研究,多学科不能有机结合的问题。同国外石油公司多学科协同作战、科学严密的管理方法相比,我们的管理

地震属性油气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应用

第32卷第3期2010年9月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 ur nal of H ubei U niversit y(Natura l Science)V ol.32 N o.3 Sep.,2010 收稿日期:2010 01 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2104)资助作者简介:郝骞(1982 ),男,博士生文章编号:1000 2375(2010)03 0339 05 地震属性油气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应用 郝骞1,张晶晶2,李鑫1,毛婉慧1,张宇航1 (1.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西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按沿层方式对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泰州组砂岩储层提取了20余种属性,经过优化并在最佳时窗段内 通过井-震精细标定后可识别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指示出三角洲朵叶向凹陷深湖区的进积分布状况.对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内营城组火山岩储层,按层间平均等分顶底时窗厚度作为约束界面的方式提取了30余种 属性,从波阻抗及地震相的识别入手仔细区分火山岩储层地震属性平面展布特征,在已获工业油流的钻井指 示下确定地震属性异常变化区域,从而有针对性圈定火山岩体储层的平面分布范围. 关键词:地震属性;储层预测;砂岩储层;火山岩储层 中图分类号:P 618.13 文献标志码:A 伴随油气勘探开发难度日渐加大,隐蔽油气藏、岩性油气藏、裂缝油气藏及断块油气藏等已经成为勘探开发主体目标,对这类油气藏的非均质性、各向异性研究也越来越重要,地震数据携带丰富的地质储层信息,用地震技术预测油气储层已经成为当前主要的勘探手段和重要的实现方法,地震属性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地震属性信息中包含着大量的地质信息,充分利用这些信息不仅能深入认识盆地构造特征、沉积体系分布及其时空演化规律,也可直接用于油气藏的储层性质及含油气性预测. 地震属性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亮点技术,它以反射波振幅和极性的变化作为识别油气藏的特殊属性方法[1].70年代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即成为地震解释的良好工具,最初的属性仅包括振幅、频率和极性,其后快速发展为几十种.80年代中期出现多属性分析;90年代初引入的多维属性分析使属性分析技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现今地震属性技术已在多个方面取得了进展,其范围从计算单道瞬时同相轴属性到提取复杂多道分时窗地震同相轴属性乃至建立地震属性数据体,提取的地震属性也由最初的两种增加到几百种之多[2]. 1 地震属性分析原理及方法 地震采集的地球物理场资料是现今地下地层的构造、岩性、流体等特征的综合反映.这些特征隐藏在各种地球物理原始场之中,非常微弱,甚至于根本不能识别.必须依据地质信息的综合和分解理论,采用多种特殊手段,从原始场中提取出具有确定物理意义和明确地质意义的特征分量或参数.储层预测是在一定的地质研究基础上(三维构造精细解释、沉积微相、测井多井储层评价和油藏综合研究等),对追踪的层位开时窗并提取出一定的地震参数,由已知储层预测未知储层.地震属性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准确提取地震数据中的各种属性,将定量的地震属性转化为储层特征,通过地震属性分析获取相关油藏的储集物性、含油气性等信息. 地震属性技术是由叠前或叠后地震数据经过数学变换导出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或统计学特征的特殊测量值[3] ,它是地震资料中可描述、定量化的特征信息,并可与原始资料相同的比例显示出来,代表原始地震资料所包含的关于油气信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地震属性与所预测对象之间关系复杂,在不同地区不同储层对所预测对象如砂岩体、火山岩体敏感的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参数井(地层探井、区域探井):在油气区与勘探阶段,在已完成了地质普查的盆地或凹 陷,为了解一级构造单元的区域地层层序、厚度、岩性、生油、储层和盖层条件、生储盖组合关系,并为物探解释提供参数而钻的探井。 2、定向井:指按照预先设计的井斜方位和井眼轴线形状进行钻进的井。 3、完井--指一口井按地质设计要求钻达目的层和设计井深以后,直到交井之前所进行的一 系列工作。 4、固井--指向井下入一定尺寸套管后,在井壁与套管的环形空间注入水泥的工作。 3、钻时:是指每钻进一米所需的纯钻井时间,单位为min/m。 4、岩屑:地下岩石被钻头钻碎后,随着泥浆(钻井液)被带到地表的岩石碎块,又称“砂样”。 5、岩屑迟到时间:岩屑从井底返至井口的时间。 6、固井:指向井下入一定尺寸套管后,在井壁与套管的环形空间注入水泥的工作。 7、标志层:在地层剖面中特征突出(容易识别)、分布较稳定且厚度变化不大,为某一特定时间在一定围形成的特殊沉积。 沉积旋回--指垂直地层剖面上具有相似岩性的岩石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8、油田标准层:岩性、电性特别明显,在三级都早围稳定分布,用它基本可确定油层组界线。 9、沉积时间单元:在相同沉积环境背景下的物理作用、生物作用所形成的同时沉积。 10、储集单元:指具有独立的水动力系统,由储层、产层、盖层、底层组成的能封闭油气的基本岩性单元(组合)。 11、有效厚度:指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油层中能够提供工业油流的厚度。 12、沉积微相:沉积微相是沉积微环境的产物,是沉积微环境的物质表现。 13、微环境:指控制成因单元砂体—具有独特储层性质最小一级砂体的环境。 14、储层的非均质性:指油气储层在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下,储层的空间分布及部各种属性的不均匀变化。 15、迂曲度:反应孔喉的连通和复杂程度,即喉道的弯曲程度。 16、视孔喉体积比:是度量孔隙体积与喉道体积的比值。 17、孔隙配位数:连通每一个空隙的喉道数量。 18、井间断点组合:把各单井钻遇同一条断层的断点联系起来,研究整条断层特征的工作。 19、断面构造图(断面等高线图):以等高线的方式表现断层面起伏形态的图件。 20、同生断层:指沉积盆地发育过程中,与沉降、沉积过程同时发生、发育的断层。

油气储层地质学习总结

油气储层地质学基础学习总结 学号:2010050022 姓名:周道容专业:地质工程为期半年的油气储层地质学学习完了,对于一个跨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这学期的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以前未曾学习的知识,同时在去博物馆的参观中深深的体会到了实地参观考察的重要性,受益非浅。现在我就这一学期对于这门课所学及平时阅读的相关文献所得的知识及体会做一个小结。 课堂上,张老师讲的很多是在有一定基础之上的拓展,所以平时我常去去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以补习我的基础知识同时结合老师课堂上所讲的,使我从基本知识到储层地质的发展趋势都有所了解。 首先,我在对储层地质相关书籍的学习中知道了许多基本的知识。明白了油气储层(Reservoir)是指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油气水)的岩层。是油气勘探和开发的直接目的层,是油气藏的核心,而油气储层地质学:是深入和系统地研究油气储层的地质科学,是石油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综合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它通过系统地研究油气储层的建造和改造作用,表征了油气储层的宏观分布模式、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以及开发过程中具有很大影响的储层非均质性和储层敏感性,最终建立适合不同勘探开发阶段的储层地质模型,为油气田勘探和开发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地质依据。油气储层地质学是80年代以来,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储层研究迅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一门科学。它涉及到的学科很多,包括:石油地质学,油矿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开发地质学,数学地质学等。明白了储层研究的发展的四个特点即:1、从宏观→微观方向发展2、从定性→定量方向发展3、从单学科研究→多学科一体化的综合性研究发展4、从大量的手工分析→依靠储层综合研究软件进行研究。其基本内容包括:1、油气储层基本特征;2、储层原始建造;3、原始孔隙成岩演化,它是油气储层预测、成岩非均质研究及储层潜在敏感性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4、储层裂缝即后期构造改造;裂缝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和运移通道,裂缝性油气田开发较难,容易造成层间干扰;5、储层孔隙结构即储层的微观特征;6、储层敏感性即储层的微观孔壁特征,这一研究对勘探开发工程中油气储层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储层非均质性即宏观和微观的非均质性,这是油气储层地质学和油藏描述技术中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8、储层地质模型,储层地质建模是近十几年储层地质学的前沿研究课题,是油气田开发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要求。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docx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现代远程教育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 、名词解释 1、储集岩:具有孔隙空间并能储渗流体的岩石。 2、储层:凡是能够储存油气并能在其中参与渗流的岩岩层即为储层。 3、储层地质学:是研究储层成因类型、特征、形成、演化、几何形态、分布规律,还涉及储层的研究方法和描述技术以及储层评价和预测的综合性地质学科。 4、孔隙度:岩样孔隙空间体积与岩样体积之比 5、有效孔隙度:指相互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6、流动孔隙度:指在一定压差下,流体可以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7、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单一流体所饱和时,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能力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8、相渗透率:又称之为有效渗透率,指岩石孔隙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流体共同渗流时,岩石对每一种流体的渗透能力的量度,称之为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9、相对渗透率:岩石孔隙为多相流体饱和时,岩石对各流体的相对渗透率指的是岩石对各种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10、原始含油饱和度:油藏开发前,所测出的油层岩石孔隙空间中原有体积与岩石孔隙体积的比值称为原始含油饱和度 11、残余油饱和度:残余油是在油层内处于不可流动状态的那一部分油,其所占总孔隙体积百分数称为残余油饱和度。 12、达西定律:位时间内通过岩石截面积的液体流量与压力差和截面积的大小成正比,与液体通过岩石的长度以及液体的粘度成反比。 13、成岩作用—沉积物沉积之后转变为沉积岩直至变质作用之前,或因构造运动重新 抬升到地表遭受风化以前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以及这些作用所引 起的沉积物或沉积岩的结构、构造和成分的变化。 14、同生成岩阶段:沉积物沉积后至埋藏前所发生的变化与作用时期。 15、表牛成岩阶段― 处于某一成岩阶段的弱固结或固结的碳酸盐岩、碎屑岩,因构造作用抬升至地表或近地表,受大气淡水的溶滤等作用所发生的变化与作用时期。 16、孔隙结构:是指岩石中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态、大小及其相互连通和配置的关系。 17、原牛孔隙:是岩石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孔隙,它们形成后没有遭受过溶蚀或胶结等 重大成岩作用的改造。

储层地质学(模拟2)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每题4分): 1)原生孔隙:原生孔隙是岩石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孔隙,它们形成后没有遭受过溶蚀或胶结等重大成岩作 用的改造。 2)次生孔隙:次生孔隙是岩石经成岩作用改造后产生的孔隙,最主要的类型是溶蚀孔隙,还有少数交代 作用和胶结作用形成的晶间孔隙。 3)喉道:喉道是孔隙系统中相对较小的、局限在两个颗粒之间连通的狭窄空间部分。 4)裂隙度:是指单位体积岩石中张开裂隙体积与该单位岩石体积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5)渗透率:渗透率是岩石传递流体能力的一种度量。 6)有效渗透率:当岩石为两种或多种流体饱和时,对其中一种流体所测得的渗透率即为相渗透率或有效 渗透率,表示岩石允许某种流体通过的能力,符号Ke。 7)孔隙度:参见教材115页。 8)原始含油饱和度:油藏开发前,所测出的油层岩石孔隙空间中原油体积(Vo)与岩石孔隙体积(Vp)的比 值称为原始含油饱和度,Soi=Vo/Vp*100%。 9)束缚水饱和度:参见教材121页。 10)岩石比表面:岩石的比表面是度量岩石颗粒分散程度的物理参数,表示单位体积岩石中所有颗粒的 总表面积,颗粒愈细比表面愈大,反之则愈小。 11)残余油饱和度:油层内处于不可流动状态的那一部分油所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残余油饱和度。 12)地震相:参见教材222页。 13)测井相:参见教材226页。 14)层内非均质性:是指单一砂层内部的岩性、物性和含油气性在垂向上的变化。 15)层间非均质性:在砂岩与泥岩间互组成的含油层系中,由于储集岩与非储层交互出现而具有的非均 质性,一般称之为层间非均质性。 16)突进系数:渗透率非均质系数,是指某一油层相对均质层段内的最大渗透率与该层内的平均渗透率 值的比值。 17)储层流体流动单元:是指不同级次的非均质单元,具有相似的岩石物理性质和渗流特征。 18)储层潜在水敏性:是指在井下作业过程中,由于工作液的侵入,地层水的组成和浓度发生了改变,地 层粘土矿物与原始地下流体间的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粘土矿物发生膨胀、分散或絮凝,对储层产生损害。 二、简答(每题10分) 1、简述沉积环境划分及其沉积相类型(10分)。 参考答案:见课本Page32沉积环境分类部分。 2、简述海底扇沉积模式及储集岩特征(10分)。 参考答案:见课本Page82~83。 3、简述生物礁储集岩发育特征(10分)。 参考答案:见课本Page99~102。

油气储层地质学

油气储层地质学研究新进展 班级:资工11003 姓名:欧赛祺 序号: 27 学号: 201004271

引言:从火山岩、碎屑岩、碳酸盐和基岩等储层类型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储层地质学的新进展,论述了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地球化学以及计算机技术在油气储层的研究现状,面临的挑战,并分析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一.油气储层类型 1.1 火山岩储层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事业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出现了一门边缘学科———火山岩储层地质学。火山岩储层作为一种特殊的油气储层类型引起油气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其研究手段和方法不仅包括野外和岩心观察、微观测试分析,还包括测井和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的应用。含火山岩盆地的环境分析是火山岩相带分布预测及火山岩储层预测的基础,而火山岩储层表征是火山岩储集性评价和火山岩油藏评价的前提。火山岩储层地质学的任务是深入研究火山岩油气储层的宏观展布、内部结构、储层参数分布、孔隙结构等特征,以及在火山岩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储层参数的动态变化特征,为油气田勘探和开发服务。火山岩储层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储层地质特征、储层物理性质及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孔隙类型与孔隙结构、孔隙演化模式及其控制因素、储层地质模型、储层敏感性、储层预测与储层综合评价等7个方面。在整个环太平洋地区火山岩十分发育,尤其是安山岩。火山岩储层已成为油气勘探中的一个新目标。除新生代火山岩是潜在的油气储层外,某些油田的储层还出现在深部中、新生代火山岩中。这些火山岩储层的特点是产层厚、产率高、储量大。火山岩中还发现了数量可观的天然气,具有很好的储量和潜力。王全柱对惠民凹陷商河地区火山岩储层的裂缝产状及储层特征进行研究,确定了火成岩储层的评价方法,确定了4类储集层,指出有效裂缝带。张占文等通过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成岩储层的研究,发现了大型粗面岩、辉绿岩油藏,从构造条件、油源条件、岩性条件等方面分析了火成岩油气的成藏机制,并从地震、测井等方面总结了火成岩油气藏的勘探技术,进而指出火成岩油气藏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油气勘探新领域。 1.2 基岩储层 基岩储层由几种类型的岩石组成,这些岩石包括:不同成分的岩浆(从酸性岩类到超基性岩类)、喷出岩和岩墙,以及不同变质程度的原生沉积岩和火山沉积岩。孔隙发育良好的基岩在合适的条件下,有可能形成基岩油藏。尽管不同地区的基底具有不同类型的岩石,但初步计算表明,结晶基底的工业性油气聚集大多(近80%)与花岗岩类(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浅色闪长岩)有关。我国任丘油田、渤海地区以及西伯利亚、中亚和越南油气田基底的有关资料以及有关世界其它地区公布的资料都表明,上述岩石中储层的形成是若干种不同作用的结果。基岩储层的形成是由以下几种作用形成的:自交代作用、收缩作用、构造作用、岩浆期后作用及表生作用等。 1.3 碳酸盐岩储层 碳酸盐岩储层具有比碎屑岩储层更为严重的非均质性,正是裂缝和孔洞的渗透作用构成了碳酸盐岩裂缝( 孔洞型储层。裂缝和孔洞在油气运移和开采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研究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表现在裂缝的识别、几何参数的计算、裂缝发育程度和有效性的预测等方面。利用“数字地球”现代化的信 息技术来整合地球科学数据资料,数字地球用来整合地下地质信息、测井信息、地震信息和遥感信息等,解释出的裂缝和孔洞系统与产油气带吻合性很好。“数字地球”为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2016年北大地质学(石油地质学)考研辅导班

2016年北大地质学(石油地质学)考研辅导班 系所名称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招生总数85人。 系所说明其中推荐免试生64人左右。不提供往年试题。 招生专业:地质学(石油地质学)(070921)人数:6 研究方向01.含油气盆地构造 02.油气地球物理 03.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 04.油气储层地质 05.油气地球化学 06.油气田勘探与开发 考试科目考试科目④中构造地质学基础、石油地质学、含油气盆地沉积学,三门任选一门。此外,报考本专业的考生还可选考我校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任一组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04高等数学与地质学基础 4818构造地质学基础、822石油地质学、824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热烈欢迎申请和报考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 一、推荐免试 按照教育部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有关规定,北京大学通过推荐免试方式接收全国重点大学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包括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一)、申请与材料 教育部建立“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以下简称“推免服务系统”,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491152417.html,/tm),作为推免工作统一的信息备案公开平台和网上报考录取系统。盛世清北北大地质学(石油地质学)考研辅导班 取得推荐学校推免资格及名额的应届优秀本科毕业生方可申请。申请者应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登录推免服务系统,在系统中注册和填写基本信息,完成网上报名、网上缴费、接受复试确认和待录取确认等环节。

此外,申请者还须按照我校的相关具体要求进行申请并提交书面申请材料,详见我校研究生院网站公布的《北京大学2015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办法》(网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491152417.html,/zsxx/sszs/tjms/)。 (二)、初审与复试 1、各院系推免生遴选工作小组对申请材料初审后,通知通过初审的申请者来我校参加复试。 2、复试实行差额复试,择优录取。盛世清北北大地质学(石油地质学)考研辅导班具体差额比例由各院系根据自身特点和生源状况自行确定。 3、选拔办法由各院系根据其学科特点制定,笔试或面试不及格者不予录取。选拔办法一经公布不得随意更改。 4、推免生的综合面试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0分钟。 (三)、待录取与公示 1、院系通过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向拟接收的申请者发送待录取通知,请申请者在院系规定的时间内在网上确认是否接受待录取。若在规定时间内未确认,则视为放弃。 2、我校不再另行向接收的推荐免试研究生(含硕士生和直博生)发送接收函。 3、2014年10月25日前,院系在网上公示待录取名单。推免生可登录院系网站查询公示名单,或在研究生院硕士、博士招生网页的“录取信息”查询。若有疑问,可于公示期内向院系提出,各院系予以及时答复。 (四)、复审与录取 在正式发出录取通知书之前,我校将对获得待录取资格的推免生,按照我校有关要求进行资格复审,未通过者将被取消录取资格。 二、报名考试 (一)、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盛世清北北大地质学(石油地质学)考研辅导班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一般应有学士学位。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一般应有学士学位。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只能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5、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我校的考生,须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以上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署名前2位)。除复试外还须加试两门本科专业基础课,部分专业还将加试实验等科目。

最新储层地质学总复习

《储层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 1、储层地质学 2、孔隙结构 3、残余油饱和度 4、储层评价 5、储层地质模型 6、储层 7、原始含油饱和度 8、渗透率突进系数 9、区域储层评价 10、喉道 11、成岩阶段 12、层间非均质性 13、相渗透率 14、渗透率变异系数 二、简答题 1、请指出造成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 2、分别简述地震相和测井相分析的方法与流程。 3、请指出油气砂岩储层潜在敏感性的主要类型及其储层伤害机理。 4、简述碎屑岩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 5、如何利用储层实验测试技术研究油气储层潜在水敏性特征。 6、简述油气储层地质模型的概念及类型。 三、论述题 1、请指出砂岩和生物礁油气储层在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和储集空间三个方面的主要区别。 2、简述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1、储层地质学:储层地质学是研究油气储层成因类型、特性、形成、演化、几何形态、分布规律,还涉及储层的研究方法和描述技术以及储层评价和预测的综合性地质学科。 2、孔隙结构:孔隙结构是指岩石中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及其相互连通和配置关系。 3、残余油饱和度:油层内处于不可流动状态的那一部分油所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残余油饱和度。 4、储层评价:储层评价是将勘探与开发、宏观与微观、基础研究与工程工艺相结合,并协同地质、物探、测井、油藏工程等各专业,在不同勘探、开发阶段对油气储层进行研究,研究技术方法主要包括:单井储层评价、区域储层评价、开发储层评价、储层敏感性评价等。 5、储层地质模型:储层地质模型系指能定量表示地下特征和各种油藏参数三维空间分布的三维数据体。 6、储层:是地层的一部分,是能储存和产出流体的那一部分岩层组或层段。 7、原始含油饱和度:油藏开发前,所测出的油层岩石孔隙空间中原有体积与岩石孔隙体积的比值称为原始含油饱和度。 8、渗透率突进系数:是指单一油层内渗透率最高的相对均质层段的最大渗透率与该油层内相对均质层段的平均渗透率值的比值。 9、区域储层评价:是指在含油气盆地中寻找并探明油气田阶段,主要应用区域地质和地震资料,结合少数钻井和测井资料,对盆地内可能的储层进行评价。 10、喉道:是孔隙系统中相对较小的、局限在两个颗粒之间连通的狭窄空间部分。 11、成岩阶段:原始沉积物接受新沉积物覆盖后,从海水、大气淡水和混合水接触不到的深度开始,经胶结、固结成岩,直至变质作用之前所发生的物理、化学作用和变化时期。 12、层间非均质性:砂岩与泥岩间互组成的含油层系中,由于储集岩与非储层交替出现而具有的非均质性。 13、相渗透率:是岩石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孔隙,它们形成后没有遭受过溶蚀或胶结等重大成岩作用的改造。 14、渗透率变异系数:当岩石为两种或多种流体饱和时,对其中一种流体所测得的渗透率即为相渗透率或有效渗透率. 二、简答题 1、答: 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因素有:(1)沉积构造的影响,包括储层垂向上的粒序性,生物潜穴及生物扰动,不同类型层理等对非均质性的影响。(2)层内不连续薄夹层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3)储层的孔喉形状、大小、分布,以及孔隙类型,粘土基质等,是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2、答: 地震相分析步骤:(1)划分地震层序;(2)层序标志分析;(3)地震层序单元划分;(4)地震相划分;(5)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环境或沉积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