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大土地经济学五年考题

中国地大土地经济学五年考题
中国地大土地经济学五年考题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

1、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

3、土地稀缺原理的主要内涵。

4、土地区位论的核心内容。

5、土地价格的特点及土地估价的主要方法。

6、土地市场的内涵。

二、论述题(第一题30分其余每题20分)

1、根据我国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运用土地报酬递减原理论述我国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集约利用并存的意义?

2、试述土地价格的影响因素?

3、根据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现状,论述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及农民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意义。

4、试述我国地租范畴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04年

一、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土地经济供给?

2、土地自然属性?

3、土地规模经济?

4、土地计划利用?

5、土地市场?

6、级差地租?

7、土地保护?

8、土地肥力?

9、农业经营规模?

10、土地规划利用?

二、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100分)

1、试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运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并结合我国人口现状,论述我国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中低产田改造的必要性?

3、土地价格的主要内涵及土地估价的主要方法?

4、试述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05年

1、简述土地市场的功能及建立土地市场的必要条件?(30分)

2、试述社会主义地租存在的条件及社会主义级差地租分配的方式?(30分)

3、运用土地规模经济理论论述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实施土地规模经营的意义?

(30分)

4、简述韦伯的工业理论及对工业选址的指导意义?(30分)

5、试述土地估价的主要方法及土地估价的影响因素。(30分)

一、简答题(9×10分)

1、土地的经济特征有哪些?

2、建立土地市场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3、土地经济供给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4、土地金融的特点?

5、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

6、土地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

7、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内涵?

8、土地价格的主要特点?

9、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含义?

注:论述题没有公布

2007年

一、简答题(6×10分)

1、简述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

2、简述中国土地市场体系的特点?

3、简述屠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4、土地规模不经济?

5、土地税收的特点?

6、土地产权及其权能构成?

二、论述题(第1、2、3题每小题20分,第4题30分,共90分)

1、论述土地价格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规律?

2、论述社会主义地租的基本形式及其经济意义?

3、论述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及在我国实施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4、试述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持续利用战略?

土地经济学试卷(附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土地经济:是指土地制度、土地利用、土地收益分配等方面的经济关系及经济理论问题。 2、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3、土地估价: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根据土地的权利状况和经济、自然属性,按土地在经济活动中的一般收益能力,综合评定出在某一时点某宗土地或某一等级土地在某一权利状态下的价格。 4、土地制度:是指由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构成的土地财产制度。 5、土地市场:是指从事土地这一特定商品买卖的场所或接触点,本质上是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l、水田、望天田都是用于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水田有水资源保证和灌溉设施,望天田没有。(对) 2、土地供给决定土地的价格,土地价格影响土地需求关系。(错) 3、土地供给量增大,土地价格必定下降。(错) 4、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生产价格决定的。(错) 5、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面积保持不变时,资本或劳动每一投 入单位的边际产品通常随着该种投入数量的增加而下降。(错)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规定,参加拍卖活动的竟买人一经应 价,不得撤回,当其它应价人有更高应价时,其应价即丧失约束力。(对)

7、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县级人民政府有优先购买权。(对) 8、当某类用地的地价上升或下降时,会引起该类用地经济供给量的增加或减少。(对) 9、由于在物理形态上房屋不能离开土地而存在,因此房屋产权和土地产权是不可分的。(错) 10、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错) 三、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5分) 1.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 2.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3.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4.土地级差地租产生的基础是( D )。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 5.对于土地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弹性的是( B )。 A、土地的经济供给 B、土地的自然供给

土地经济学题库

《土地经济学》章节作业、思考题(按章节先后排列) 一、单项选择题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所有权形式 B、经济用途 C、质地 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威廉·配第 D、亚当·斯密 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 A、威廉·配第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大卫·李嘉图 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3.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14.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15.土地的()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16.土地经济供给的()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9.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20.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土地经济学答案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 C )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 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D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C )。A、所有权形式B、经济用途C、质地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 C )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7.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 )。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8.土地的( A )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9.土地经济供给的( D )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0.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1.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2.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13.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14.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C )。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 D、土地使用权15.迄今,人类社会已经经历的社会生产方式有( C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16.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B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B、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17.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B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B、原始社会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18.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B )。 A、土地所有权 B、土地使用权 C、土地占有权 D、土地处置权 19.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使用制是由( C )决定的。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占有制度 20.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的( D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1.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是( D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2.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和手段是( A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3.在封建社会,占有大量土地的是( C )。 A、农民 B、手工业者 C、地主 D、商人24.就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互关系而言,“两权”合一的是( C )。 A、地主 B、佃农 C、自耕农 D、农奴25.土地租赁权人为取得土地租赁权就必须向出租方缴纳( C )。 A、管理费 B、使用费 C、地租 D、以上都是 26.现实的土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且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成果的( C )。 A、自然——历史综合体 B、自然——地理综合体 C、自然——经济综合体 D、自然——政治综合体 27.可以作为土地自然属性反映的是( A )。 A、自然特性 B、经济特性 C、历史特性 D、地理特性 28.人类在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中产生了( B )。 A、自然特性 B、经济特性 C、历史特性 D、地理特性 29.在奴隶社会中占有大量土地的是( B )。 A、奴隶 B、奴隶主 C、农奴 D、商人30.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地利用土资源的是( B )。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土地经济学原理复习思考题

土地经济学原理复习思 考题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土地经济学原理》复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狭义的土地是指() A、土壤 B、陆地及其陆上水域 C、纯陆地部分 D、地球的表面 2、准确的说,现实的土地应该是() A、自然综合体 B、经济综合体 C、自然经济综合体 D、均不是 3、在实际中人们应该节约使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是由于土地()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4、影响土地资源价格的一般因素是() A、地块的面积 B、交通条件 C、土地利用规划 D、社会因素 5、适用于城市及郊区土地市场发育较好的地区而不适用于农村和农用土地价格评价的方法是() A、土地批租法 B、市场比较法 C、预期价值法 D、剩余法或假设开发法 6、设市场的供求函数为:S:P=30+2Q, D:P=120-Q,则均衡价格为() A、90元 B、75元 C、30元 D、150元 7、耕地的供求变化主要受()的影响 A、社会经济 B、人口数量 C、人均占有粮食数量 D、自然环境8、就一般而言,商品的价格上升,商品的需求量() A、下降 B、增加 C、无法判断

9、稳定的蛛网模式的原因是() A、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 B、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 C、需求弹性等于供给弹性 D、都不对 10、如果存量市场的均衡价格P e大于流量市场的均衡价格P n时,新增土地开发投资() A、下降 B、上升 C、不变 D、无法判断 11、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市场上存在() A、闲置 B、过度需求 C、供给等于需求 12、单一市场的均衡模式是建立在土地供给()的基础上 A、富有弹性 B、完全弹性 C、毫无弹性 D、缺乏弹性 13、衡量农业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是() A、建筑密度 B、容积率 C、垦殖系数 D、土地利用系数 14、已知年利率r为5%,则现在的1000元相当于10年后的() A、1629元 B、1000元 C、1050元 D、1500元 15、非生物部分的基质是指() A、土壤 B、太阳能 C、空气 D、化学因素 16、衡量绿化面积大小的基本指标是() A、绿地率 B、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C、绿化覆盖率或绿被率 17、土地区位理论作为一种学说产生于19世纪,其标志是() A、《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B、《论工业的区位理论》 C、《德国南部的中心区》 D、《区位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试题

土地经济学试题 土地经济学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102条)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 C )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 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D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C )。 A、所有权形式 B、经济用途 C、质地 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 C )。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 C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威廉?配第 D、亚当?斯密 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 D )。 A、威廉?配第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大卫?李嘉图 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B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3(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 C )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14(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 )。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15(土地的( A )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16(土地经济供给的( D )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9(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20(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1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C )。 21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 D、土地使用权 22(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受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叫做( C )。

智慧树知 到《土地经济学(黑龙江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土地经济学(黑龙江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土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 A:对 B:错 答案:对 2、土地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人们认识的深入而变化。() A:对 B:错 答案:对 3、土地资源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 A:对 B:错 答案:对 4、土地经济学的三大研究领域包括土地报酬递减、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A:对 B:错 答案:对 5、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供给稀缺性

D:质量差异普遍性 答案: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普遍性 6、土地的功能包括()。 A:生产(养育)功能 B:仓储功能 C:承载功能 D:景观功能 答案:生产(养育)功能,仓储功能,承载功能,景观功能 7、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答案:自然特性 8、土地的概念中包括以下哪几部分()。 A:岩石 B:矿藏 C:土壤 D:水分 答案:岩石,矿藏,土壤,水分 第一章 1、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来划分,土地利用的目标是()。

A:经济目标 B:生态目标 C:社会目标 D:物质产品 答案:经济目标,生态目标 2、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包括农田的生态效益分析、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分析、农业生态效益分析、非农建设项目的环境效益评价。() A:对 B:错 答案:对 3、()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A:土地开发 B:土地利用 C:土地复垦 D:土地整理 答案:土地利用 4、土地利用中的问题包括() A:经济问题 B:社会问题 C:生态问题 D:技术问题 答案: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生态问题,技术问题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土地经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土地经济学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土地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的是:() A、功能的永久性 B、供给的稀缺性 C、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D、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属于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法律手段的是:() A、土地储备制度 B、土地交易许可制度 C、土地登记制度 D、土地计划利用制度 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的是:() A、气候条件 B、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C、交通条件 D、社会需求 4、耕地的供求的变化 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A、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B、人均粮食占有量

最新土地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六、简述题 1、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 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3、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5、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6、如何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7、简述城市集聚经济及其表现。 8、农业区位理论对我国农业布局的借鉴意义。 9、土地产权的权能结构是怎样的?

2017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docx

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 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一) 第一章导论 名词解释 1、土地: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 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且由于人类投入了大量劳动,现实的土地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一一经济综合体。 2、国土: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鴉域,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 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 填空题 1、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2、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和(功能永久性)。 3、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自然特性)为基础的。 4、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 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5、土地自然差异性是(土地级差生产力)的基础。 6、(土地供给的稀缺性)是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土地经营垄断的基本前提。 7、土地的基本功能有(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源功能)。 8、“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一定意义上比喻了土地对于人类的(承载)功能。 9、(土地供给的稀缺性)要求人们集约地利用土地。 10、按照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11、按照土壤质地,可以分为(黏土)、(壤土)、(沙土)。 12、按照生茶能力,可以分为(高产出)、(中产出)、(低产出)。 13、按照土地权属性质,可以分为(国有的)、(集体所有的)、(私人所有的)。 14、按照土地的实际用途,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15、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以国土发[2001年255号文]印发了新的《土地分类(试 行)》标准。一级(3个)、二级(15个)、三级(71个)。 16、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 17、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 资产流转)。 18、从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来看,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 (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19、土地经济学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有(抽象思维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有答案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有答案)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5分;填空,20分;单项选择,30分;问答35分; 一、名词解释: 1、级差地租:所谓级差地租就是那些利用较好生产条件的土地(主要指质量,位置等)产生的农业超额利润。 2、土地所有权:国家或农民集体依法对归其所有的土地所享有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 3、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土地供给量随着土地某种用途利益的提高而增加的现象。 4、土地受容力:在一定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下,投入土地的劳动与资金达到最有利的比例(最佳适合度)时,土地吸收劳动、资金的数量。 5、基准地价:对不同地域或不同级别的土地,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最高年限期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 6、土地金融:以土地作为获得信用的担保,来获得资金融通,并主要用于同土地开发利用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 7、集约边际:集约度的最高限度。 8、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由于区位条件的差异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9、土地制度: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制约人们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而设定的行为规范。 10、土地资源: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在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11、土地市场:进行土地交易活动的场所,或指各种土地交换关系的总和。 12、耕地占用税: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建设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13、资本化原理:把那些源源而来的收入之流转变为一个价值资金的过程就叫做资本化。 14、土地增值税:对转让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与附着物时所产生的增值额征收的税种。 二、填空: 1、在分析级差地租Ⅰ的形成时,关键要掌握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生产条件决定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 劣等地可以获得平均利润。

土地经济学-答案

《土地经济学》 [单选题] 1:狭义的土地是指参考答案:C A:土壤B:陆地及其陆地上水域C:纯陆地部分D:地球表面 2:提出工业区位理论的是参考答案:B A:屠能B:韦伯C:克里斯塔勒D:勒施 3:对生产活动来说,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最佳选择的范围应在报酬变化的()阶段之内 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参考答案:C 4:适用于城市及郊区土地市场发育较好的地区而不适用于农村和农用土地价格评价的方法是 A:土地批租法B:市场比较法C:预期价值法D:剩余法或假设开发法参考答案:B 5:广义的土地是指参考答案:B A:土壤B:陆地及其陆上水域C:纯陆地部分D:地球的表面 6:衡量农业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是参考答案:B A:建筑密度B:水面利用率C:容积率D:土地利用系数 7:在实际中人们应该节约使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是由于土地参考答案:B A:位置固定性B:面积有限性C:质量差异性D:功能永久性 8:耕地占用税属于参考答案:C A:所得税类B:财产税类C:行为税类D:流转税类 9:设市场的供求函数为:S:P=40+2Q,D:P=100-Q,则均衡价格为参考答案:A A:80元B:95元C:40元D:100元 10:[单选题]设市场的供求函数为:S:P=40+2Q,D:P=100-Q,则均衡价格为参考答案:A A:80元B:95元C:40元D:100元 [论述题] 1.什么是土地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二者有何区别? 答: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土地天生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它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 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土地经济学考题

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土地集约利用 报酬变化的阶段定量分析(时间、特征、结论) 第一阶段:从原点至边际报酬最大的投入量点,为边际报酬递增阶段并达到最大,平均报酬处于上升阶段,总报酬增长迅速。 特征:三种报酬均处于上升阶段,在此阶段不应停止投入,否则,造成其他要素(固定要素)浪费。 第二阶段:从边际报酬最大点至边际报酬为零的投入量点。 特征:边际报酬处于递减状态,平均报酬由递增到递减,总报酬缓慢递增至边界点,总报酬达最大值。 第三阶段:从边际报酬零点至负值。 特征:边际报酬为负值,总报酬减小。 结论:变动要素的投入既不能停在第一阶段,又不能推进至第三阶段,最佳投入量存在于第二阶段。追求总量最大化,应在边际收益=0的点。 土地分区利用 工业区位论原理 运输、劳动力、集聚因子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论区位。当集聚因子对成本的节约大于由于区位变化增加的运输和劳动力成本时,工业企业趋向于集聚区位。 运输、劳动力、集聚因子是怎么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 1)运费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运费差异的产生由于a运输距离b原材料性质:地方性原材料(纯重原材料和失重原材料)和常见性原材料。 原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 原材料系数<1:即运进工厂的物质总量<运出工厂的总重量,为节省运费计,工厂设在产品的中心消费区,如制冰厂、酒厂、汽水等饮料厂,及砖瓦、水泥厂等。 原材料系数>1:运进工厂的物质总量>运出工厂的总重量,为节省运费计,工厂设在地方性原材料产区,如金属冶炼业,食品加工业。 原材料系数=1:工厂设在原材料产地与产品消费区之间任一点。 2)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原理是当一地单位产品中劳动力费用节约大于运费增加时,工业趋向于布局在该地。 劳动系数=劳动成本/地域重量。 劳动成本是指制造一单位产品所支付的平均劳动工资。地域重量是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运输的重量。 劳动系数大,厂址应选择离开运输成本最低点,偏向劳动成本较低点。 3)集聚因子可使运输和劳动力定向的区位产生偏离,形成由3个因子共同决定的区位。 土地规模利用 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动因 1、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小规模农业经营与非农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越来越大,造成农民的收入显著低于非农产业的从业者,农民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扩大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5、级差地租:指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7、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8、地价: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 9、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0、土地集约利用: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1、土地的规模利用:指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形成相对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12、土地的利用规模: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3、土地利用计划: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综合平衡,做出统筹安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14、土地计划利用: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 15、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危害。 16、土地可持续利用:既指满足当代人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同时也不损害当代人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它利益。 17、土地人口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投入水平下,用于农业生产的全部土地的生产潜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18、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即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对土地的占有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 19、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产权: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地役权 21、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可以细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 22、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地大武汉土地经济学真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经济学》真题 03-07 、2011、2012 年份的 2003年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 1、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 3、土地稀缺原理的主要内涵。 4、土地区位论的核心内容。 5、土地价格的特点及土地估价的主要方法。 6、土地市场的内涵。 二、论述题(第一题30分其余每题20分) 1、根据我国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运用土地报酬递减原理论述我国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集约利用并存的意义? 2、试述土地价格的影响因素? 3、根据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现状,论述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及农民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意义。 4、试述我国地租范畴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04年 一、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土地经济供给? 2、土地自然属性? 3、土地规模经济? 4、土地计划利用? 5、土地市场? 6、级差地租? 7、土地保护? 8、土地肥力? 9、农业经营规模? 10、土地规划利用? 二、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100分) 1、试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运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并结合我国人口现状,论述我国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中低产田改造的必要性? 3、土地价格的主要内涵及土地估价的主要方法? 4、试述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05年 1、简述土地市场的功能及建立土地市场的必要条件?(30分) 2、试述社会主义地租存在的条件及社会主义级差地租分配的方式?(30分) 3、运用土地规模经济理论论述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实施土地规模经营的意义? (30分) 4、简述韦伯的工业理论及对工业选址的指导意义?(30分)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xx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xx 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xx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土地经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土地经济学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土地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的是:() A、功能的永久性 相对分散性律手段的是:()D、 B、供给的稀缺性 C、利用方式的 利用后果的社会性2、属于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法 A、土地储备制度地登记制度 B、土地交易许可制度 C、土 D、土地计划利用制度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 的基本因素的是:() A、气候条件 B、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C、交通条件 D、社会需求 4、耕地的供求的变化 B、 A、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用率D、人均耕地占有量 与地租的关系的科学家是:()A、屠能 克思 人均粮食占有量C、土地的利 5、首次系统地论证了土地位置 B、马 C、詹姆斯.安得森 D、萨伊 6、不属于土地价格的特点的是:() A、土地价格主要由土地需求决定 B、土地价格不是土地的权益价 C、土地价格呈上升趋势 D、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7、在我国 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可以抵押的房地产有:()

土地经济学——试题库

《土地经济学》试题库 试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102条)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C)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D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C )。 A、所有权形式 B、经济用途 C、质地 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B )。A、质地B、所有权形式C、经济用途D、地貌特征 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C )。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C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威廉·配第 D、亚当·斯密 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 D )。 A、威廉·配第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大卫·李嘉图 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B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A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3.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 C )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14.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15.土地的()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16.土地经济供给的()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9.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20.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21.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 D、土地使用权 22.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受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叫做()。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 D、土地使用权 23.土地所有制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是由()决定的。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 24.迄今,人类社会已经经历的社会生产方式有()。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25.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B、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26.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B、原始社会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27.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A、土地所有权 B、土地使用权 C、土地占有权 D、土地处置权 28.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使用制是由()决定的。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占有制度 29.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的()。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30.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是()。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31.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和手段是()。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32.在封建社会,占有大量土地的是()。 A、农民 B、手工业者 C、地主 D、商人 33.就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互关系而言,“两权”合一的是()。 A、地主 B、佃农 C、自耕农 D、农奴 34.土地租赁权人为取得土地租赁权就必须向出租方缴纳()。 A、管理费 B、使用费 C、地租 D、以上都 是 35.现实的土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且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 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成果的()。 A、自然——历史综合体 B、自然——地理综合体 C、自然——经济综合体 D、自然——政治综合体 36.可以作为土地自然属性反映的是()。 A、自然特性 B、经济特性 C、历史特性 D、地理特性 37.人类在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中产生了()。 A、自然特性 B、经济特性 C、历史特性 D、地理特性 38.在奴隶社会中占有大量土地的是()。 A、奴隶 B、奴隶主 C、农奴 D、商人 39.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地利用土资源的是()。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 40.土地级差地租产生的基础是()。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 41.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提出客观要求与可能的是()。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 42.以下属于土地自然特性的是()。 A、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B、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C、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D、面积有限性 43.以下属于土地经济特性的是()。 A、面积有限性 B、供给的稀缺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 44.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土地经营垄断的基本前提是()。 A、位置固定性 B、质量差异性 C、供给稀缺性 D、功能永久性 45.对于土地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弹性的是()。 A、土地的经济供给 B、土地的自然供给 C、土地的需求 D、土地的使用 46.《人口论》的作者是()。 A、亚当·斯密 B、马尔萨斯 C、李嘉图 D、穆勒 47.《新人口论》的作者是()。 A、马寅初 B、马尔萨斯 C、李嘉图 D、穆勒 48.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对土地的需求叫做()。 A、土地利用的生态目标 B、土地利用的环境目标 C、土地利用的经济目标 D、土地利用的社会目标 49.支配土地从一种用途转向另一种用途的土地利用经济学原理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