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教材分析

勾股定理教材分析
勾股定理教材分析

勾股定理经典例题解析版

类型一:勾股定理的直接用法 1、在Rt△ABC中,∠C=90° (1)已知a=6,c=10,求b,(2)已知a=40,b=9,求c;(3)已知c=25,b=15,求a. 思路点拨:写解的过程中,一定要先写上在哪个直角三角形中,注意勾股定理的变形使用。 解析:(1) 在△ABC中,∠C=90°,a=6,c=10,b= b=9,c=°,a=40,(2) 在△ABC中,∠C=90 (3) 在△ABC中,∠C=90°,c=25,b=15,a= 举一反三 【变式】:如图∠B=∠ACD=90°, AD=13,CD=12, BC=3,则AB的长是多少? °ACD=90 【答案】∵∠13, CD=12 = AD 222 ∴AC-=ADCD 22-=1312 =25 =5 ∴AC =3 °且BC又∵∠ABC=90 ∴由勾股定理可得 -222 ACBC AB= 22 =53- =16 = 4 AB∴ 4. 的长是∴AB 类型二:勾股定理的构造应用

. BC的长中,、如图,已知:在,,. 求: 2 ,则有角的直角三角形,为此作于D,想到构造含思路点拨:由条件 的DC的长,进而求出BC,再由勾股定理计算出AD、,. 长 ,则因:作,D于解析 (∴的两个锐角互余) 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在,

.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根据勾股定理,在中, . 根据勾股定理,在中, . . ∴ . 求证: . P于,,如图,已知:】1【变式举一反三 解析:连结BM,根据勾股定理,在中, . 中,则根据勾股定理有而在

. ∴ 又∵(已知), ∴. 中,根据勾股定理有在 , ∴. 【变式2】已知:如图,∠B=∠D=90°,∠A=60°,AB=4,CD=2。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分析: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解本题的关键,可以连结AC,或延长AB、DC交于F,或延长AD、BC交于点E,根据本题给定的角应选后两种,进一步根据本题给定的边选第三种较为简单。 解析:延长AD、BC交于E。 ∵∠A=∠60°,∠B=90°,∴∠E=30°。 CE=2CD=4,∴AE=2AB=8, 22222BE==8= -4∴BE。=AE=48-AB,

勾股定理全章知识点总结大全、例题精讲中考题目

勾股定理全章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基础知识点: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要点诠释: 勾股定理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之一,其主要应用: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在ABC ?中,90 ∠=?,则c, C b=,a=)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两边的关系,求直角三角形的另两边 (3)利用勾股定理可以证明线段平方关系的问题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则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要点诠释: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数转化为形”来确定三角形的可能形状,在运用这一定理时应注意:(1)首先确定最大边,不妨设最长边长为:c; (2)验证c2与a2+b2是否具有相等关系,若c2=a2+b2,则△ABC是以∠C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 (若c2>a2+b2,则△ABC是以∠C为钝角的钝角三角形;若c2

区别: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而其逆定理是判定定理; 联系: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题设和结论正好相反,都与直角三角形有关。 4:互逆命题的概念 如果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题设,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 5:勾股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是拼图的方法 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思路是 ①图形进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②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不同的表示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 常见方法如下: 方法一:4EFGH S S S ?+=正方形正方形ABCD ,2214()2 ab b a c ?+-=,化简可证. 方法二: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为221 422 S ab c ab c =?+=+ 大正方形面积为222()2S a b a ab b =+=++ 所以222a b c += 方法三:1()()2S a b a b =+?+梯形,2112S 222 ADE ABE S S ab c ??=+=?+梯形,化简得证 6:勾股数 ①能够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即 222a b c +=中,a ,b ,c 为正整数时,称a ,b ,c 为一组勾股数 ②记住常见的勾股数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如3,4,5;6,8,10;5,12,13;7,24,25等 c b a H G F E D C B A a b c c b a E D C B A b a c b a c c a b c a b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17.1 勾股定理 说课稿

17.1 勾股定理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勾股定理》,下面就教材分析、教学方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程序设计等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题的理解和认识。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为以后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奠定基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 (二)、教学目标(八年级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动手,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新知的能力。因此,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和证明,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计算和运用; (2)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并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过程,并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感受数学之美,探究之趣。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突出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3)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与运用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和拼图法等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成因】对于勾股定理的得出,首先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数学结论,而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的思维方法和运用数学的思想意识,但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可预见性和耐挫折能力并不是很成熟,从而形成困难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选择

2.1 勾股定理

2.1 勾股定理 [趣题导学] 动手做一做:剪裁出若干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分别记为a 、b 、c ,如图2.1-1①.然后进行拼图:分别用4张直角三角形纸片,拼成如图2.1-1②③的形状,观察图2.1-1②③,图 2.1-1②中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与图 2.1-2③中小正方形的面积相等吗?你可以用怎样的关系式图 2.1-1表示? 解答:容易发现图2.1-1②中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与图 2.1-2③中小正方形的面积相等.可以用关系式222a b c +=表示,从中也说明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也就是勾股定理. [双基锤炼] 一、选择题 1、一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比直角边长大2,另一直角边长为6, a c b 图 ① ②

则斜边长为( ) A. 4 B. 8 C. 10 D. 12 2、CD 为直角三角形ABC 斜边AB 上的高,若AB = 10,AC :BC = 3:4,则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 ) A. 6 B. 8 C.12 D.24 3、小明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他发现旗杆上的绳子垂到地面还多1 m ,当它把绳子的下端拉开5 m 发现下端刚好接触地面,则旗杆的高为( ) A. 8m B. 10m C. 12m D. 14m 4、一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10cm ,腰长为13cm ,则腰上的高为 ( ) A. 12cm B. cm 13 60 C.cm 13 120 D.cm 5 13 5、如图2.1-2,一圆柱高8cm,底面半径2cm,一只蚂蚁从点A 爬 到点B 处吃食,要爬行的最短路程( 取3)是 ( ) A.20cm; B.10cm; C.14cm; D.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 A B 图

勾股定理知识点总结及练习

第 课时 第十八章 勾股定理 一.基础知识点: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a 2 +b 2 =c 2) 要点诠释: 勾股定理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之一,其主要应用: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在A B C ?中,90C ∠=?,则 2 2 c a b = +,22 b c a = -,22 a c b = -)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两边的关系,求直角三角形的另两边 (3)利用勾股定理可以证明线段平方关系的问题 2:勾股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是拼图的方法 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思路是 ①图形进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②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不同的表示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 常见方法如下: 方法一:4EFGH S S S ?+=正方形正方形ABCD ,22 14()2 ab b a c ?+-=,化简可证. 方法二: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为2 2 1422 S ab c ab c =? +=+ 大正方形面积为222()2S a b a ab b =+=++ 所以222a b c += 方法三:1()()2 S a b a b = +?+梯形,2 112S 22 2 ADE ABE S S ab c ??=+=? + 梯形,化简得证 3:勾股数 ①能够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即222a b c +=中,a ,b ,c 为正整数时,称a ,b ,c 为一组勾股数 ②记住常见的勾股数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如3,4,5;6,8,10;5,12,13;7,24,25等 ③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n 组勾股数:221,2,1n n n -+(2,n ≥n 为正整数); 2 2 21,22,221n n n n n ++++(n 为正整数)2 2 2 2 ,2,m n mn m n -+(,m n >m ,n 为正整数) 规律方法指导 1.勾股定理的证明实际采用的是图形面积与代数恒等式的关系相互转化证明的。 2.勾股定理反映的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于解决求解直角三角形边边关系的题目。 c b a H G F E D C B A a b c c b a E D C B A c b a H G F E D C B A b a c b a c c a b c a b

《勾股定理》教材分析

勾股定理教材分析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也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主要用于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与生活”是这章书所体现的主要思想。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比较、探索、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进行正确的应用。 2、教学目标 <1> 通过对几种常见的勾股定理验证方法,进行分析和欣赏。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感悟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2> 通过拼图活动,尝试验证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3>让学生经历查询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计算推理、动手操作等过程,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取得成功和克服困难的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进他们数学学习的信心。 <4> 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这两个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 <1> 分析和欣赏几种常见的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 <2>勾股定理和逆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难点: <1>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2> 通过拼图,探求验证勾股定理的新方法。 4、教法和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特点: 1、以学生自我探索、合作交流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2、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己得到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的欲望。

勾股定理知识点、经典例题及练习题带答案

【趣味链接】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为了证明勾股定理,创制了一幅“弦图”,后人称其为“赵爽弦图”(如图1).图2由弦图变化得到,它是用八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接而成,记图中正方形ABCD ,正方形EFGH ,正方形MNKT 的面积分别为S 1,S 2,S 3.若S 1,S 2,S 3=10,则S 2的值是多少呢? 【知识梳理】 1、勾股定理定义: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a 2 +b 2=c 2.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A B C a b c 弦股勾 勾:直角三角形较短的直角边 股:直角三角形较长的直角边 弦:斜边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有下面关系:a 2+b 2=c 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勾股数:满足a 2+b 2=c 2的三个正整数叫做勾股数(注意:若a ,b ,c 、为勾股数, 那么ka ,kb ,kc 同样也是勾股数组。) *附:常见勾股数:3,4,5; 6,8,10; 9,12,15; 5,12,13 3、判断直角三角形: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满足a 2+b 2=c 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直角三角形。

(经典直角三角形:勾三、股四、弦五) 其他方法:(1)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用它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是: (1)确定最大边(不妨设为c); (2)若c2=a2+b2,则△ABC是以∠C为直角的三角形; 若a2+b2<c2,则此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其中c为最大边); 若a2+b2>c2,则此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其中c为最大边) 4、注意:(1)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等于30°。 5、勾股定理的作用: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求另两边的关系。 (3)用于证明线段平方关系的问题。 (4)利用勾股定理,作出长为n的线段 【经典例题】【例1】(2016山东烟台)如图是油路管道的一部分,延伸外围的支路恰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

中考数学勾股定理知识点-+典型题及解析

中考数学勾股定理知识点-+典型题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图中不能证明勾股定理的是( ) A . B . C . D . 2.勾股定理是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在我国算书《网醉算经》中就有“若勾三,股四,则弦五”的记载.如图1,是由边长相等的小正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构成的,可以用其面积关系验证勾股定理.图2是由图1放入矩形内得到的,∠BAC=90°,AB=3,BC=5,点D ,E ,F ,G ,H ,I 都在矩形KLMJ 的边上,则矩形KLMJ 的面积为( ) A .121 B .110 C .100 D .90 3.如图,在ABC 中,90A ∠=?,6AB =,8AC =,ABC ∠与ACB ∠的平分线交于点O ,过点O 作⊥OD AB 于点D ,若则AD 的长为( )

A .2 B .2 C .3 D .4 4.已知△ABC 是腰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以Rt △ABC 的斜边AC 为直角边,画第二个等腰Rt △ACD ,再以Rt △ACD 的斜边AD 为直角边,画第三个等腰Rt △ADE ,…,依此类推,第n 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 ) A .2n ﹣2 B .2n ﹣1 C .2n D .2n+1 5.如图,正方形ABCD 和正方形CEFG 边长分别为a 和b ,正方形CEFG 绕点C 旋转,给出下列结论:①BE=DG;②BE⊥DG;③DE 2+BG 2=2a 2+2b 2,其中正确结论有(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6.如图是我国数学家赵爽的股弦图,它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已知大正方形的面积是l3,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直角边长为a ,较长直角边长为b ,那么()2 a b +值为( ) A .25 B .9 C .13 D .169 7.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将勾股形(古人称直角三角形为勾股形)分割成一个正方形和两对全等的三角形,如图所示,已知90A ∠=?正方形ADOF 的边长是2,4BD =,则CF 的长为( ) A .6 B .2 C .8 D .10 8.有一个面积为1的正方形,经过一次“生长”后,在他的左右肩上生出两个小正方形,其中,三个正方形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再经过一次“生长”后,变成了上图,如果继续“生长”下去,它将变得“枝繁叶茂”,请你算出“生长”了2020次后形成的图形中所有的正方形的面积和是( )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典型例题分析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典型例习题 一、经典例题精讲 题型一:直接考查勾股定理 例1.在ABC ?中,90C ∠=?. ⑴已知6AC =,8BC =.求AB 的长 ⑵已知17AB =,15AC =,求BC 的长分析:直接应用勾股定理 222a b c += 解:⑴2210AB AC BC =+= ⑵228BC AB AC =-= 题型二:利用勾股定理测量长度 例题1 如果梯子的底端离建筑物9米,那么15米长的梯子可以到达建筑物的高度是多少米? 解析:这是一道大家熟知的典型的“知二求一”的题。把实物模型转化为数学模型后,.已 知斜边长和一条直角边长,求另外一条直角边的长度,可以直接利用勾股定理! 根据勾股定理AC 2+BC 2=AB 2, 即AC2+92=152,所以AC 2 =144,所以AC=12. 例题2 如图(8),水池中离岸边D 点1.5米的C 处,直立长着一根芦苇,出水部分B C的长是0.5米,把芦苇拉到岸边,它的顶端B 恰好落到D 点,并求水池的深度AC. 解析:同例题1一样,先将实物模型转化为数学模型,如图 2. 由题意可知△AC D中,∠ACD=90°,在Rt △ACD 中,只知道CD =1.5,这是典型的利用勾股定理“知二求一”的类型。 标准解题步骤如下(仅供参考): 解:如图2,根据勾股定理,AC 2+CD 2=A D2 设水深AC= x 米,那么AD =A B=AC+CB =x +0.5 x2+1.52=( x +0.5)2 解之得x =2. 故水深为2米. 题型三:勾股定理和逆定理并用—— 例题3 如图3,正方形ABCD 中,E 是BC 边上的中点,F 是AB 上一点,且AB FB 4 1= 那么△DEF 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 C B D A

勾股定理教材分析教案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8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18.1 勾股定理 4 课时 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3课时 数学活动 小结 1课时 一、教科书内容和课程学习目标 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 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许多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用途很大。它不仅在数学中,而且在其他自然科学中也被广泛地应用。 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据说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识别这种“语言”的。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勾股定理的重大意义,发现勾股定理,尤其在2000多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在第一节中,教科书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一些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的关系,发现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教科书正文中介绍的是一种面积证法。其中的依据是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在教科书中,图-3(1)中的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得到图-3(3)中的图形。由此就证明了勾股定理。通过推理证实命题1的正确性后,教科书顺势指出什么是定理。 由勾股定理可知,已知两条直角边的长a,b,就可以求出斜边c的长。由勾股定理可得或,由此可知,已知斜边与一条直角边的长,就可以求出另一条直角边的长。也就是说,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条边的长,就可以求出第三条边的长。教科书相应安排了三个探究栏目,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在第二节中,教科书让学生画出一些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的三角形,可以发现画出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而猜想如果三角形的三边满足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个猜想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得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给出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教科书安排了两个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与前面学过的一些判定方法不同,它通过代数运算“算”出来。实际上利用计算证明几何问题学生已经见过,计算在几何里也是很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学习,对开阔学生眼界,进一步体会数学中的各种方法有很大的意义。 几何中有许多互逆的命题,互逆的定理,它们从正反两个方面揭示了图形的特征性质,所以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是几何中的重要概念。学生已见过一些互逆命题(定理),例如:“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与“对应边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等,都是互逆命题。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中考数学拼图题型赏析

考拼图题型赏析 拼图题就是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有关图形的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进一步形成空间概念,认识到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它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延伸性等特点,已成为近几年来中考数学命题的一大风景为帮助同学们熟悉题型,迎接挑战,笔者撷取几例中考拼图趣题,进行归类分析,供大家欣赏. 一.开放型 例1 (广东茂名)如图1,阴影部分是由5个小正方形组成的一个直角图形,请用二种方法分别在下图方格内... 添涂黑二个小正方形,使它们成为轴对称图形. 分析:本题没有给出对称轴,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可以在不同的位置进行涂黑,解答时可先确定其对称轴,然后再涂黑,如图4所示.此题答案不唯一,只要在方格内添的二个正方形使整个图形是对称图形即可. 解:如图2所示. 评注:它是一个结论开放型拼图题,其结果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即 方法一 方法二 图 1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图2

图4 ① ???② ③ 可.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够让解答者感受到数学的美,较好地展示了解答者的创新精神. 二.网格型 例2 (山东日照)如图3所示的阴影部分图案是由方格纸上3个小方格组成,我们称这样的图案为L 形.那么在由4×5个小方格组成的方格纸 上最多可以画出不同位置的L 形图案的个数是( ) A.16个 B.32个 C.48个 D.64个 分析:观察图形得到,L 形图案在4个小方格组成的正方形中,且 这个正方形可以画出4个不同位置的L 形图案, 4×5个小方格组成 的方格纸包含12个4个小方格组成的正方形,所以最多可以画出不同位置的L 形图案个数为4×12=48个.故选C. 评注:注意本题的思考方法是分解法,先确定4个小方格组成的正方形中可画出L 形图案个数,再找出图3中包含小方格的个数,进而得到本题答案. 三.规律型 例3 (河南)如图4,将图①所示的正六边形进行分割得到图②,再将图②中最小的某一个正六边形按同样 的方式进行分割得到图③,再将图③中最小的某一个正六边形按同样的方式进行分割,…,则第n 个图形中共有 个正六边形. 分析:由题知,图①为1个正六边形;图②为4个正六边形,是(1+3×1)个;图③为7个正六边形,是(1+3×2)个;则第n 个图形中正六边形的个数为:1+3×(n-1)个. 评注: 本题是一道按规律拼图的题目,此类题目只要抓住了图形的变化规律,则问题可解.它着重考查的就是识图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图3

数学数学勾股定理试题及解析

数学数学勾股定理试题及解析 一、选择题 1.△ABC 中,AB=15,AC=13,高AD=12,则△ABC 的周长为( ) A .42 B .32 C .42或32 D .37或33 2.如图,在Rt ABC ?中,90, 5 ,3ACB AB cm AC cm ?∠=== ,动点P 从点B 出发,沿射线BC 以1 /cm s 的速度移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当?ABP 为等腰三角形时,t 的值不可能为( ) A .5 B .8 C .254 D .258 3.如图,四边形ABCD 中,AC ⊥BD 于O ,AB =3,BC =4,CD =5,则AD 的长为( ) A .1 B .32 C .4 D .23 4.如图,已知直线a ∥b ,且a 与b 之间的距离为4,点A 到直线a 的距离为2,点B 到直线b 的距离为3,AB 230=.试在直线a 上找一点M ,在直线b 上找一点N ,满足MN ⊥a 且AM +MN +NB 的长度和最短,则此时AM +NB =( ) A .6 B .8 C .10 D .12 5.如图,设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黑、白两个甲壳虫同时从点A 出发,以相同的速度分别沿棱向前爬行,黑甲壳虫爬行的路线是AA 1→A 1D 1→…,白甲壳虫爬行的路线是AB→BB 1→…,并且都遵循如下规则:所爬行的第n+2与第n 条棱所在的直线必须

既不平行也不相交(其中n 是正整数).那么当黑、白两个甲壳虫各爬行完第2017条棱分别停止在所到的正方体顶点处时,它们之间的距离是( ) A .0 B .1 C .3 D .2 6.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勾股方圆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一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如图所示),如果大正方形的面积是25,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是a 和b ,那么ab 的值为( ) A .49 B .25 C .12 D .10 7.如图所示,有一个高18cm ,底面周长为24cm 的圆柱形玻璃容器,在外侧距下底1cm 的点S 处有一蜘蛛,与蜘蛛相对的圆柱形容器的上口外侧距开口处1cm 的点F 处有一只苍蝇,则急于捕获苍蝇充饥的蜘蛛所走的最短路径的长度是( ) A .16cm B .18cm C .20cm D .24cm 8.下列各组线段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一组是( ) A .30,40,60 B .7,12,13 C .6,8,10 D .3,4,6 9.勾股定理是“人类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发现之一”.我国对勾股定理的证明是由汉代的赵爽在注解《周髀算经》时给出的,他用来证明勾股定理的图案被称为“赵爽弦图”.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大会选它作为会徽.下列图案中是“赵爽弦图”的是( ) A . B . C . D . 10.为了庆祝国庆,八年级(1)班的同学做了许多拉花装饰教室,小玲抬来一架2.5米长的梯子,准备将梯子架到2.4米高的墙上,则梯脚与墙角的距离是( ) A .0.6米 B .0.7米 C .0.8米 D .0.9米 二、填空题 11.如图,ACB △和ECD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A CB =,CE CD =,ABC 的顶

勾股定理典型题型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典型例习题 一、经典例题精讲 题型一:直接考查勾股定理 例1.在ABC ?中,90C ∠=?. ⑴已知6AC =,8BC =.求AB 的长 ⑵已知17AB =,15AC =,求BC 的长分析:直接应用勾股定理 222a b c += 解:⑴2210AB AC BC =+= ⑵228BC AB AC =-= 题型二:利用勾股定理测量长度 例题1 如果梯子的底端离建筑物9米,那么15米长的梯子可以到达建筑物的高度是多少 米? 解析:这是一道大家熟知的典型的“知二求一”的题。把实物模型转化为数学模型后,. 已知斜边长和一条直角边长,求另外一条直角边的长度,可以直接利用勾股定理! 根据勾股定理AC 2+BC 2=AB 2, 即AC 2+92=152,所以AC 2 =144,所以AC=12. 例题2 如图(8),水池中离岸边D 点1.5米的C 处,直立长着一根芦苇,出水部分B C 的长是0.5米,把芦苇拉到岸边,它的顶端B 恰好落到 D 点,并求水池的深度AC. 解析:同例题1一样,先将实物模型转化为数学模型,如 图2. 由题意可知△ACD 中,∠ACD=90°,在Rt △ACD 中,只知道CD=1.5,这是典型的利用勾 股定理“知二求一”的类型。 标准解题步骤如下(仅供参考): 解:如图2,根据勾股定理,AC 2+CD 2=AD 2 设水深AC= x 米,那么AD=AB=AC+CB=x +0.5 x 2+1.52=( x +0.5)2 解之得x =2. 故水深为2米. 题型三:勾股定理和逆定理并用—— 例题3 如图3,正方形ABCD 中,E 是BC 边上的中点,F 是AB 上一点,且AB FB 4 1= 那么△DEF 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 C B D A

勾股定理教材分析

勾股定理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 新版教材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勾股定理”为独立的一章,其主要包括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的应用.知识结构框架如下: 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它也是几何学中重要的定理之一。勾股定理从边的角度进一步刻画了直角三角形的特征,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学生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探索勾股定理的活动,体验由特殊到一般地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尝试用数形结合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 2、教材编写特点 (1)趣味性—— 本章教材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2)现代性——渗透了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和勾股定理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并可通过教师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对数学文化价值的体验; (3)实践性—— 问题编排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 (4)探究性—— 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从而获取知识技能; (5)思想性—— 通过“赵爽弦图”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情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3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章内容的重点是勾股定理及其应用。勾股定理是解几何题中有关线段计算问题的重要依据,也是以后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本章的难点是勾股定理的证明。课本通过构造图形,利用面积相等来证明的,证明思路的获得学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 判定直角三角形的一种方法 应用

C D E B A 生感到困难,这涉及到了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之一:割补法。 4、中考热点 勾股定理在中考数学中单独命题考查的选择题和填空题相对较少,而主要是与方程、函数、四边形、圆以及相似形等知识综合在一起考查,灵活性强,涉及面广、能力要求高。 二、学情与学法探讨 1 学生在本章学习中存在认知误区和思维障碍。 (1)忽视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在Rt △ABC 中,∠B =900,a ,b ,c 分别为三条边,a =3,b =4,求边c 的长。不少学生会认为c =5,忽视了b 是斜边这一隐含条件。 (2)忽视定理成立的条件是在直角三角形中,有的同学一看到三角形的两边是3和4,就会认为第三边是5, (3)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漏解.如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 分别为5和12,求第三边。 (4)不会添加辅助线将非直角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如 如图,∠A =450, ∠B= ∠D=900 ,BC=1,AD =2, 求CD 的长。 2 本章内容的学法指导 (1)在解题教学中,多让学生体会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多练习利用添加辅助线将非直角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 (2)让学生在学习、交流、探索中发现勾股定理,感悟几何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及文字语言的运用,自主获取新的知识; (3)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 (5)把探究阵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教学建议 本章教学教师可采用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找,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总结规律,充分发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寒假作业:2、用勾股定理解古代趣题

初中数学试卷 一、古代趣题 1、12世纪印度著名数学家婆什迦罗给出了一个歌谣式的问题:波平如镜一湖面,3尺高处出红莲。亭亭多姿湖中立,突遭狂风吹一边。离开原处6尺远,花贴湖面像睡莲。请君动脑想一想,湖水在此深若干尺? 2、《九章算术》中的“折竹抵地”问题上: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四尺。问折者高几何?意思是:一根竹子,原高一丈,一阵风将竹子折断,其竹梢恰好抵地,抵地处离竹子底部4尺远。问折断后的竹子有多高?

3、苍鹰与蛇的问题:树根下有一蛇洞,树高15米,树顶有一只苍鹰,它看见一条蛇迅速向洞口爬去,与洞口的距离还有三倍树高时,鹰向蛇直扑过去。如果鹰、蛇的速度相等,鹰扑击蛇的路线是直线段,请说出,鹰向何处扑击才能恰好抓住蛇? 4、有一棵古树直立在地上,树高2丈,粗3尺,有一根藤条从根处缠绕而上,缠绕5周到达树顶,请问这根藤条有多长?(注:古树可以看成圆柱体;树粗3尺指的是圆柱底面周长为3尺。1丈=10尺)

二、最短距离问题 5、如图,有一个底面半径为6cm,高为24cm的圆柱,在圆柱下底面的点A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点A相对的点B处的食物后再返回到A点处休息,请问它需爬行的最短路程约是多少?(π取整数3) 6、有一个长宽高分别为2cm,1cm,3cm的长方体,如图,有一只小蚂蚁想从点A爬到点C1处,请你帮它设计爬行的最短路线,并说明理由。

7、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所示,工人师傅按规定做得AB =3,BC =4,AC =5,CD =12,AD =13, 假如这是一块钢板,你能帮工人师傅计算一下这块钢板的面 积吗? 8、若△ABC 的三边长为a 、b 、c ,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 的形状。 (1)a 2+b 2+c 2+200=12a +16b +20c (2) a 3-a 2b +ab 2-ac 2+bc 2-b 3=0 B C A D

中考数学勾股定理知识归纳总结附解析

中考数学勾股定理知识归纳总结附解析 一、选择题 1.在ABC ?中,D 是直线BC 上一点,已知15AB =,12AD =,13AC =,5CD =,则BC 的长为( ) A .4或14 B .10或14 C .14 D .10 2.如图,在△ABC 中,∠BAC =90°,AC =2AB ,点D 是AC 的中点,将一块锐角为45°的直角三角板ADE 如图放置,连接BE ,EC .下列判 断:①△ABE ≌△DCE ;②BE =EC ;③BE ⊥EC ;④EC =3DE .其中正确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AC=BC=5,AB=8,D 为底边上一动点(不与点A ,B 重合),DE ⊥AC ,DF ⊥BC ,垂足分别为E 、F ,则DE+DF= ( ) A .5 B .8 C .13 D .4.8 4.如果正整数a 、b 、c 满足等式222+=a b c ,那么正整数a 、b 、c 叫做勾股数.某同学将自己探究勾股数的过程列成下表,观察表中每列数的规律,可知x y +的值为( ) A .47 B .62 C .79 D .98 5.如图,在△ABC 中,∠A =90°,P 是BC 上一点,且DB =DC ,过BC 上一点P ,作PE ⊥AB 于E ,PF ⊥DC 于F ,已知:AD :DB =1:3,BC =46,则PE+PF 的长是( ) A .6 B .6 C .42 D .26

6.如图是由“赵爽弦图”变化得到的,它由八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接而成,记图中正方形ABCD 、正方形EFGH 、正方形MNKT 的面积分别为S 1、S 2、S 3.若S 1+S 2+S 3=15,则S 2的值是( ) A .3 B .154 C .5 D .152 7.如图,已知AB AC =,则数轴上C 点所表示的数为( ) A .3- B .5- C .13- D .15- 8.如图,在Rt △ABC 中,∠A=90°,AB=6,AC=8,现将Rt △ABC 沿BD 进行翻折,使点A 刚好落在BC 上,则CD 的长为( ) A .10 B .5 C .4 D .3 9.如图, 在ABC 中,CE 平分ACB ∠,CF 平分ABC 的外角ACD ∠,且EF //BC 交AC 于M ,若CM 4=,则22CE CF +的值为( ) A .8 B .16 C .32 D .64 10.如图,△ABC 中,AB =AC ,AD 是∠BAC 的平分线.已知AB =5,AD =3,则BC 的长 为( )

勾股定理全章知识点总结大全、例题精讲中考题目

勾股定理全章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基础知识点: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 c2) 要点诠释: 勾股定理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之一,其主 要应用: (1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在ABC中, C 90,则c . a2b2, b .c2a2, a .c2b2)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两边的关系,求直角三角形的另两边 (3 )利用勾股定理可以证明线段平方关系的问题 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则有关系a2+b2= 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要点诠释: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 “数转化为形”来确定三角形的可能形状,在运用这一定理时应注意: (1 )首先确定最大边,不妨设最长边长为: c ;

(2)验证c2与a2+b2是否具有相等关系,若c2= a2+b2,则△ ABC是以/C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 (若c2>a2+b2,则△ ABC是以/C为钝角的钝角三角形;若c2

八年级数学勾股定理教材分析报告

第十八章勾股定理 18.1 勾股定理(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3.难点的突破方法:几何学的产生,源于人们对土地面积的测量需要。在古埃及,尼罗河每年要泛滥一次;洪水给两岸的田地带来了肥沃的淤积泥土,但也抹掉了田地之间的界限标志。水退了,人们要重新画出田地的界线,就必须再次丈量、计算田地的面积。几何学从一开始就与面积结下了不解之缘,面积很早就成为人们认识几何图形性质与争鸣几何定理的工具。本节课采用拼图的方法,使学生利用面积相等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其中的依据是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例1(补充)通过对定理的证明,让学生确信定理的正确性;通过拼图,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例2使学生明确,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四、课堂引入 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识别这种语言的。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勾股定理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在两千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3cm和4cm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出AB的长。 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 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AB的长。 你是否发现32+42与52的关系,52+122和132的关系,即32+42=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2+股2=弦2。 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 例1(补充)已知:在△ABC中,∠C=90°,∠A、∠B、 ∠C的对边为a、b、c。 求证:a2+b2=c2。 分析:⑴让学生准备多个三角形模型,最好是有颜色的吹塑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