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的传说

妈祖的传说
妈祖的传说

妈祖的传说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

妈祖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原名是林默,小名是默娘。传说妈祖出生前地那个傍晚,邻居看见天上的流星划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照耀得岛屿上的岩石都发红了。虽然她是女儿身,但十分乖巧聪颖,父母便十分疼爱她。

传说小林默到岛屿上游玩,将菜子撒在地上,不久菜子便奇迹般成长,花开满地。随后,每年无需耕种,自然生长。当地人视仙花采之。以后,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菜子屿”。

妈祖十六岁那年秋天的一天,其父兄驾船渡海北上之际,海上掀起狂风恶浪,船只遭损,情况危急。妈祖哭道:父亲得救,哥哥死了!不久有人来报,情况属实。兄掉到海里后,妈祖陪着母亲驾船前去大海里寻找,突然发现有一群水族聚集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众人十分担心,而妈祖知道是水族受水神之命前来迎接她,这时海水变清,其兄尸体浮了上来,于是将尸体运回去。此后每当妈祖诞辰之日,夜里鱼群环列湄屿之前,黎明才散去,而这一天也成为当地渔民的休船之日。

妈祖二十一岁的时候,莆田地方出现大旱,全县百姓都说非妈祖不能救此灾害。于是,县尹亲往向妈祖求救,妈祖祈雨,并说壬子日申刻就会下大雨。到了那天,上午晴空无云,丝毫没有要下雨的征兆,申刻一到,突然乌云滚滚,大雨滂沱而下,久旱遇甘雨,大地恢复往日生机。

有一天,一艘商船在附近海上遭到巨风袭击触礁,海水涌进船舱,即将沉没,村民见狂巨浪,不敢前去营救。在这紧急时刻,妈祖信手在脚下找了几根小草,扔进大海,小草变成一排大杉划到并附在即将沉没的商船上,商舟免遭沉没,船中人免难。

还有一次妈祖要渡海,可是没有船只,这时候,妈祖见旁边屋檐前悬有铁马,于是灵机一动,取之挥鞭,铁马奔海对面风驰而去,待人上了对岸,忽然之间,铁马无影无踪,旁边的人无不惊叹“龙女”的神通广大。

除此之外,还有妈祖降服千里眼、顺风耳二神,收伏湄洲岛嘉应、嘉佑二怪等各种传说,最后一个是关于妈祖的爱情。在台湾民间相传着这样一段传说:传说神界的单身贵族大道公与妈祖曾有一段罗曼史,保生大帝得道后见妈祖端庄贤淑,便展开追求攻势,而妈祖见其宅心仁厚,也萌生爱意,俩神情投意合,共同谱下一段“坚定的友情”。世界上很多庙宇妈祖和保生大帝是一起供奉的,这种现象在闽南最常见。

潮汕地区的妈祖文化

汕头地区的妈祖文化 2010101401沈奕翔妈祖就是元代以后被福建等沿海居民尊为天妃娘娘、天后圣母的海上保护神。原名林默娘,是福建莆田湄洲屿的渔家女儿,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史有其人。由于诸多传说,使她成为千百年来受人崇拜的神。特别是闽粤等沿海省区居民,更将妈祖奉为主神。汕头市等潮汕沿海沿江县市也一样。 由于地域文化的亲缘性,潮汕一带与福建、台湾等地,在妈祖信仰上,具有共同的民俗、风俗和习俗,两地关于妈祖的传说近乎一致。妈祖是闯海者心中法力无边的海神,也成为潮汕民众最普遍信仰的神圣偶像。 从沙汕头到汕头埠,已是从渔村向集市发展,汕头沿海成为商舶聚集之地。这些渔民和商船,成年累月与大海打交道,经常遭遇风险,海难事故时有发生。因此,他们盼望神明保佑和庇护的心愿是极其迫切的,有了“驱邪救世,乘席渡海”的妈祖,人们自然祈求她能护航救险,崇敬信仰之心理所当然。 当时汕头商埠初步形成,就已有老妈宫、关帝庙以及清政府设立的沙汕头税站等建筑。渔民都把“妈祖”作为“一舟司命”,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这一天,都会到这里祭拜。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到新中国成立前。 清光绪五年(1879年)天后宫全面重修,不少商贩也把它作为交易的场所。此后,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是全汕头盛大的节日,沿海船舶都在舱里的龛前敬拜。当时,汕头埠有天后宫多处,主要有下岭妈祖宫、华坞妈祖宫、妈屿妈祖宫和升平路头老妈宫,市民大都到升平路头老妈宫来祭拜。因人多宫小,虽是走马轮番,小宫也难容市众,供品摆出门口,摆到马路,堵截交通,车辆无法通行,只得绕道。 汕头市区历史上还有过一座“新妈宫”,其址在现汕头市金平区新风左巷4号今永平路小学所在地。新妈宫与一般的祠堂差不多,属潮式建筑“四马拖车”,有二条“伙巷”,门前有麒嶙、嵌瓷,西侧还有一土戏台。香火兴旺一时。 新妈宫的盖建其实也反映了过去的商业竞争。过去汕头许多行铺以地域划分商业行会,行会组织“老油园”同“新油园”因拜妈祖的桌位问题发生争执,被排斥的“新油园”才盖起了新妈宫。新妈宫建于民国初期,规模比老妈宫大,但名气比老妈宫小,特别是新妈宫拆除之后,市民知之者更少。 1944年,日军在汕头招募往新加坡修船劳工,大约有二百多人,去时到汕头老妈宫请妈祖分灵同往。初到星洲,生活清贫,经费缺乏,就地建简朴庙宇,恭奉天后圣母。至1948年才合力筹划,在原址建起“汕头社天后庙”。至1989年,由理事会倡议发动筹备,在芽笼四十巷五号注册成立汕头社,1994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举行隆重移迁晋庙大典,望后人思源发扬光大,特书匾额“蛇江飞来”,示意汕头妈祖驾临此地。 汕头天后宫自1992年重修开放,市民依旧虔诚朝拜。成为汕头市文物保护点和旅游胜地。新加坡汕头社天后庙晋香观光团几十人于1995年莅汕。台湾也有不少地方成团结队来汕头老妈宫敬拜分灵,带往住地。 近代重要的贸易口岸——樟林港,也曾有过四个天后庙,其一是约建于元代中后期的“灵感官”,其二是建于明代 (具体年代不详)的“暗芒宫”,其三是建于清代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七年间(1787-1792年)的新围天后宫,其四是建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城内天后宫。 汕头埠妈祖出游没有定期,最后一次出游是在1936年前后。当时,总商会辖下的各个公会大都组有标旗锣鼓班参加出游。汕头存心善堂仪仗队是开路先锋,这个仪仗队是西洋管乐队,制服整齐,白衫黑裤的中山装加嵌鲜艳色线,载上大冠帽,十分精神。管乐可算齐全,

妈祖祖庙导游词精选5篇

妈祖祖庙导游词精选5篇 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因此妈祖庙一直以来都 吸引了不少人前往。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妈祖庙导游词,欢迎 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妈祖祖庙导游词1 各位团友,大 家好!欢迎你们来到莆田湄州妈祖祖庙参观。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今 天的行程就将由我为大家提供服务,希望我的服务能得到大家的满意,在此也预祝大家今天能玩得开心、愉快。在参观祖庙之前,让我 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妈祖的一些生平传说。据史书记载:妈祖是湄洲人,在她出身之前,家里已有一个哥哥和五个姐姐,但是她的父母一直盼 望着再生一个儿子,便天天向观音菩萨祷告,到了北宋建隆元年的农 历三月二十三日傍晚,邻居们看见有一道红色的光芒直射林家,那红 光照得周围的岩石都发了红,就在此时,怀胎十月的母亲产下了一个 女婴,因为这孩子出身都不哭,父母便给她取名林墨。林墨在小 的时候就比其他的孩子聪明伶俐,读书不但过目能够背诵,而且能够 理解文字的意思。由于父亲是当时海上的巡检司,所以她博览群书, 特别是有关海洋气象方面知识的书,并且一有机会就随父亲出海,渐 渐地学会、掌握了水性,观测天气。每当她预测出海上气候的变化, 就告诫出海的乡亲避凶就吉,还经常奋不顾身在海上抢救遇难的渔船 和商船。因为林墨一生的行善济世,所以历史上流传了许多她的 神话传说。在她16岁时,因为法力神通,能预知未来,还能乘着席子 渡海,因而被人们称为“神女”。一天,林墨的父亲和哥哥驶船出海,遇到了狂风恶浪,在家织布的林墨突然闭上眼睛,一手拿着棱,一手 扶着杼,脚踏着机轴,拼命挣扎扶持,惟恐有失,这时她母亲正好看见,误认为女儿睡着了,便把她叫醒。林墨被惊醒失手,棱子掉在了 地上,然后她睁开眼睛失声痛哭,说父亲已被我救起,哥哥却坠入海 里了。不久后,她的父亲回到家,将海上遇难的情形告诉给家人,结果和林墨所说的如出一致,为了安慰父母,林墨又孤身一人架船出 海寻找哥哥的遗体。因为这海上救亲的事件,林墨又被人们称为“孝女”。 林墨在28岁的时候为抢救海难而英勇献身。林墨逝世后,航海的人纷

第一单元 妈祖传说

第一单元妈祖传说 单元导读: 一千多年来,有关妈祖的 故事或传说,一代传一代,脍 炙人口,千古不衰。 妈祖,姓林名默,也叫默 娘,娘妈,于宋朝建隆元年(公 元960)农历三月二十三在湄 洲岛诞生。相传她从出生到满 月都不啼不哭,所以取名“默 娘”。默娘“秉性聪颖,善观 天象,救人济世,降妖除怪, 治病救人,拯救海难。”做了 大量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好 事,极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在一次海上抢险中不幸遇难。 妈祖不是人为杜撰的偶像,她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被神圣化的历史人物,她以自己的行为和精神,为后人展现了智慧战胜愚顽、慈爱战胜冷酷、善良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光辉形象。妈祖的许多传说,经过千年演绎和发展,形成了反映人类“真、善、美”追求的妈祖文化和人们对妈祖的无限信仰。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让我们一边阅读这些传说故事,一边感受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阅读完这些故事大家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更多的妈祖传说故事,通过参观访问了解人们对妈祖的信仰。 1、妈祖诞生

传说福建莆田湄洲岛,有一位林姓官员,为人朴实敦厚,乐善好施,乡亲们都称他为“林善人”。他生了一男五女,当时海难频繁,他怕只有一个儿子,难以维持香火,想多生一男。他们夫妻都信佛,他的妻陈氏,吃斋念佛,日夜向观音菩萨祷告,祈求多赐一子。 有一天晚上,陈氏梦见观音菩萨拿出一颗丸子并对她说:“你家累世功德,上天当庇佑你家,吞食此丸,可得一子,以济天下苍生。”陈氏把丸子一口吞下,她的梦也醒了,就感觉自己怀孕了。 常人怀胎十月,妈祖母亲怀胎十四个月。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酉时,傍晚时分,天色已黑,伸手不见五指。忽然一颗流星从天而降,光华夺目,照得湄洲岛山海如天,岩石紫红,草木清晰可见,老百姓无不惊奇。上林村(即今天湄洲岛东蔡石后自然村)的林家更是红光冲天,乡亲们以为失火,赶来救援。拥至林家,发现不但没有火,反而异香氤

莆田湄洲妈祖庙导游词

莆田湄洲妈祖庙导游词 各位团友,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莆田湄州妈祖祖庙参观。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陈。今天的行程就将由我为大家提供服务,希望我的服务能得到大家的满意,在此也预祝大家今天能玩得开心、愉快。在参观祖庙之前,让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妈祖的一些生平传说。据史书记载:妈祖是湄洲人,在她出身之前,家里已有一个哥哥和五个姐姐,但是她的父母一直盼望着再生一个儿子,便天天向观音菩萨祷告,到了北宋建隆元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傍晚,邻居们看见有一道红色的光芒直射林家,那红光照得周围的岩石都发了红,就在此时,怀胎十月的母亲产下了一个女婴,因为这孩子出身都不哭,父母便给她取名林墨。林墨在小的时候就比其他的孩子聪明伶俐,读书不但过目能够背诵,而且能够理解文字的意思。由于父亲是当时海上的巡检司,所以她博览群书,特别是有关海洋气象方面知识的书,并且一有机会就随父亲出海,渐渐地学会、掌握了水性,观测天气。每当她预测出海上气候的变化,就告诫出海的乡亲避凶就吉,还经常奋不顾身在海上抢救遇难的渔船和商船。据说在宋宣和五年,朝廷派使者出使朝鲜,谁知船在东海时遇到了风险,在这临危之际,忽然看见船桅顶上发出了一道道红光,而后风浪平息,转危为安。使者感到非常的奇怪,便问部下到底是什么神灵显圣搭救,恰好船上有一位莆田人,他说明了这是湄洲神女显灵相救。后来这为使者回到朝廷复命时就奏明皇帝,下诏颁赐“顺济”的庙额,这时妈

祖的神迹才第一次由民间传到了朝廷 宋朝时期,朝廷褒封林墨为“灵惠夫人”,后陆续加封了12次,由“夫人”至“圣妃”,元明朝晋封“天妃”,清康熙统一台湾后,再加封为“天后”,到清末时封号累加了64次,并被尊称为“天上圣母”。 随着封号的加爵,信仰妈祖的人越来越多,妈祖宫庙也不断的重修、扩大,由原来民间奉祀的小庙到后来的大规模重修、扩建,并发展到了现在的规模。我们湄洲妈祖庙也由此奠定了成为世界三千多座妈祖庙的祖庙,受到各地信徒的膜拜。 好了,各位团友,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些妈祖庙宇建筑群是上世纪70至80年代重建的,现在大家就请跟我到里面参观。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祖庙的大牌坊,在这里可以仰望整个祖庙建筑群的全貌,非常的雄伟。 这是寺庙的第一道门,叫山门。大家看它的造型很特别,是皇家城阙形制,因为妈祖的封号是天上圣母,是至高无上的女神。山门内供奉的是千里眼和顺风耳。沿着山门上来,我们来到了仪门,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有个竖匾,写者“圣旨”二字,因此这道门又称“圣旨门”,喻示妈祖娘娘曾受到历代帝王的褒封。仪门内的这个大广场,是祭奠时大型乐舞表演的地方。左右两边分别是钟楼和鼓楼。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殿是“太子殿”,是福建总督姚启圣所建的,他原本想用此殿作为正殿,使正殿按一般寺庙建筑风格位于中轴线,但民间习惯上仍愿意遵循古制,只认定旁边这座才是最原始的正殿。现在大家就随我进去参观。这里就是妈祖亿万信徒心中的圣地了。大家看

妈祖节

妈祖节 文章目录*一、妈祖节的概述*二、妈祖节的由来*三、妈祖节的历史发展*四、妈祖节的习俗*五、妈祖节的神话传说*六、妈祖节的节日禁忌 妈祖节的概述 1、概述妈祖节,相传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分别是妈祖的诞生日和忌日。每到这两日,数以万计的海民都来朝圣妈祖。目前节期有拜妈祖、妈祖文化研讨、工艺品展销活动。人们可观赏富有特色的民间歌舞,品尝闽菜。 2、别称无 3、节日时间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 4、节日起源相传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分别是妈祖的诞生日和忌日 5、节日活动拜妈祖、妈祖文化研讨、工艺品展销活动 6、节日意义信仰 妈祖节的由来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道教海神信

仰,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妈等[1]。为妈祖察、听世情的两大驾前护卫神,分别为右手持月眉斧头,左手举至额前做远视状的千里眼(又称金精将军),以及右手持方天画戟,左手举至侧耳作听音状的顺风耳(又称水精将军)。 相传妈祖俗名默娘姓林,出生于宋朝(或曰五代末年)福建省兴化郡莆田县湄洲岛,一出生则不哭不闹,因而取名为默,小名默娘,因此又称林默娘。自北宋开始神格化,被称为妈祖并受人建庙膜拜,复经宋高宗封为灵惠夫人,成为官府承认的神只。妈祖信仰自福建传播到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并向台湾、琉球、日本、东南亚(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地传布,上海、南京以及山东、辽宁沿海均有天后宫或妈祖庙分布。 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期,是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一个高峰。此外,随着大量而不间断的华人海外移民活动,妈祖信仰的传播范围更广、更深,各地华埠(尤其是沿海地区)多可见妈祖庙的踪影,譬如日本长崎、横滨的妈祖庙、澳门妈阁庙、马来西亚吉隆玻天后宫、菲律宾隆天宫、香港铜锣湾天后庙。乃至于欧洲和美洲也开始有了妈祖庙。 妈祖生于公元960年,传说妈祖经常显灵护船,拯救海难。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分别是被奉为海神的妈祖的诞生日和忌日。每到这两日,数以万计的台胞和当地民众都来朝圣妈祖。节期有拜妈祖、妈祖文化研讨、工艺品展销活动。可观赏富有特

妈祖显灵的传说故事,天后显灵的故事

妈祖显灵的传说故事,天后显灵的故事 其一:甘泉济师 据记载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军水师提督施琅奉旨率三万水兵驻扎莆田平海镇,等待乘风东渡台湾。当时正遇到干旱,军中缺水。平海天后宫旁有一被填废井,施琅命令挖掘,并暗向妈祖祈祷,井挖好后泉水甘口,解了老百姓、兵士用水之难,泉水从此不竭。施琅以为这是神赐甘泉济师,亲书"师泉"二字,此井至今仍存。 其二:佑助收艇 传说康熙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夜,施琅第一次率兵渡海攻打台澎,因缺风船行很慢,施琅下令回航平海。不久,忽起大风,战舰上小艇被风刮下海,不知去向。第二天风停息后,命令出海寻找小艇,均安然停在湄洲湾中,艇上人报告说:昨夜波浪中见船头有灯光,似人揽艇,是天妃默佑之功。施琅大为感动,命令整修平海天后宫,重塑妈祖神像,捐重金建梳妆楼、朝天阁,并请回妈祖神像一尊奉祀在

船上。 其三:澎湖助战 传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第二次率兵东渡攻打澎湖,军中士兵感到神妃在左右助战,个个英勇向前,千总刘春梦天妃告之二十一日必克澎湖,七月必克台湾。后来清兵强攻澎湖七昼夜,并台湾统一。当时清兵出战攻澎之日,妈祖派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将助战,即妈祖"澎湖助战"的神话故事。 其四:托梦建庙 传说宋绍兴二十七年秋(1157年),莆田城东五里处的白湖这个地方,有章氏、邵氏二族人共梦神指地立庙,随后验其地果然是吉地,于是建庙,第二年庙建成。宋绍兴三十年,海寇侵扰,百姓到庙里祈祷,忽然狂风大作,海浪滔天,敌畏惧而退。后来又来侵犯,再次显灵威,很多敌寇被官军擒获。 其五:圣泉救疫 传说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兴化一带发生瘟疫,无药可治,

妈祖托梦给白湖一村民,说离海边不远的地下有甘泉,喝了可以疗愈疫病。第二天群众前去控掘并取水饮用,果然灵验。消息传开后,远近人都来取水,络绎不绝,染疫的人全都得救了,这口井被誉为"圣泉". 其六:神女搭救 传说北宋宣和初年,莆田人洪伯通有一次航行在海上,突然遇到飓风,帆船差一点覆没,急忙呼神女搭救,喊声刚刚结束,大海突然风平浪静起来,洪氏躲过了灭顶之灾。 其七:神女救船 传说北宋宣和五年,宋朝派使者率船队出使高丽(今朝鲜),在东海上遇到大风浪,其中八条船沉了七条,只剩下使者所乘的船还在风浪中挣扎,忽然船桅顶上闪现一道红光,一朱衣女神端坐在上面,随即风平浪静,使者所乘的船转危为安。使者惊奇,船上一位莆田人告说是湄洲神女搭救。 其八:保护使节

海神妈祖

默28岁那年重阳节,一人直上湄峰最高处,化作一道白光冲入天空,乘风而去。此后经常显灵显圣,救人危难,当地百姓感激她,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供奉。这就是现在湄洲的妈祖祖庙,各地的妈祖庙都是从这里迎请妈祖神像。 民间关于妈祖林默的传说很多,除了上面的说法外,说她能“乘席渡海”、“云游岛屿间”,因之称呼她为“龙女”、“灵女”、“神女”。有的还尊称她为“湄洲神女”、“通元灵女”、“通玄灵女”。后世人们尊称林默为“妈祖”。这里的“妈”,不是妈妈而是奶奶之意。“妈”与“祖”连在一起称呼,是对年高德劭的女人的尊称。 (右页图)妈祖不仅是护航神,传说很久以前,福建莆田的湄洲岛林家生了一个姑娘,自诞生后直到满月不闻哭声,父母给她取名为“默”。长大以后人们叫她“默娘”(“娘”是“姑娘”、“小姐”的敬称)。林默16岁那年秋天的一天,其父兄驾船出海捕鱼时,海上突然掀起狂风恶浪,船只遭损,情况危急。就在此时,母亲看林默伏在织布机上,双目紧闭,牙关紧咬,汗流满脸,好像跟什么搏斗似的。母亲以为她在做什么噩梦,喊她不应,就轻轻地拍了一下。“哎呀!”林默惊叫一声,醒了过来对母亲喊:“为什么不让我救阿兄!”说完,就呜呜地哭了。不久有人来报阿兄掉到海里了…… 林默救亲的事传开后,乡亲们都称她“神姑”。林 妈祖是水手的保护神、沿海居民生活的守护神, 给人们带来好运与吉祥

历史上确有“林默”其人,但关于她的身世及出生年代,一直没有明确的记载,传统的说法是:林默为五代闽王都巡检林愿之女,自幼好道,得观音菩萨超渡,成为女神,保佑航海的人们。现在人们推测她出生在北宋建隆元年(960),殁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因为巡检是宋代才有的官职,若生于五代,她的父亲不可能是都巡检。而宋代的文献表明:妈祖生前是一个海滨农村普通的女巫,以后得到百姓的信仰,成为神女。 南宋时,妈祖信仰已在各地海滨传播。文献记载,南宋初年妈祖已在广东官军平定“大奚寇”的战斗中显灵。由于不断出现妈祖显灵护国佑民的事迹,妈祖得到朝廷的重视。 妈祖最早得到朝廷的封号在北宋宣和年间,朝廷派给事中路允迪率船队出使高丽,船队在大洋中遇到风暴,莆田籍水手和官员祈祷妈祖保佑,终于安然到达高丽。这些莆田籍人士回国后奏闻朝廷,宋徽宗下诏给“湄洲神女”赐“顺济”的庙额。之后,妈祖所得的封号越来越多,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封灵惠夫人,光宗绍熙元年(1190),在莆田籍宰相陈俊卿的主持下,晋封妈祖为“灵惠妃”,意味着她已享受“王”的等级待遇。至宋末,妈祖得到的封号已有14次之多。 元代仅有极少数的神灵从朝廷得到封号;因为元代海运相当发达,从事海运的人员需要妈祖的保佑,妈祖不仅得到封号,而且还上升一级,成为“护国明著天妃”,即皇天上帝之妃。妈祖成为只有关帝等少数几个神灵才能比肩的顶尖之神。 据说,在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春天,朝廷七百余艘漕运粮船,装满粮食自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向河北直沽(天津)驶去。船队行驶中途突然遇到台风,在万分危急之际,押粮官跪下祈祷海神妈祖, 祈求保

湄洲妈祖庙导游词

莆田湄洲岛妈祖庙导游词 各位团友,大家好! 我是来自厦门理工学院的导游员,我叫李智。大家可以叫我小李。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家乡,也是海峡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湄洲岛观光旅游。今天的行程将由我为大家服务,希望我的服务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在此也预祝大家今天能够玩的开心、玩的愉快。 湄洲岛东南临台湾海峡,与宝岛台湾遥遥相望。因处海陆之际,形如眉宇,故称湄洲。大家也都说,湄洲岛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东海之滨,被大海的碧波濯洗得清净晶莹,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被亚热带多情的海风滋润得妩媚动人。如此妖媚的极品,我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在这里有扣人心弦的潮音洞、有能够于夏威夷媲美的黄金沙滩、也有充满传奇故事的鹅尾山石景,但是最闻名还要数令2亿妈祖信众魂牵梦绕的妈祖祖庙啦!这也是今天我要带领大家重点参观的景点了。在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期间,朝圣旅游盛况空前,这里也被誉为“东方麦加”。 好的,现在大家就随着我脚步,踏上今天的朝圣之旅吧。 在还没有到达祖庙之前呢,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妈祖的生平。马祖原名林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农历的三月二十三日,因从出生到满月都不曾啼哭,父母便给她取名“默”字。相传她八岁就能诵经,16岁就能下海,还精通天文地理,经常奋不顾身在海上抢救遇难的渔船。而且,她立志不嫁,一生要以行善救人为事。宋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林默为抢救落海的乡亲不幸遇难,年仅28岁。民间传说她是“白日飞升”,在湄屿峰羽化升天。 好了,各位团友,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就是妈祖庙宇的建筑群了。妈祖庙最早创建于宋雍熙四年,即林默逝世的同年,但随对妈祖的封号加爵,信仰妈祖的人越来越多,妈祖宫庙也不断的重修、扩大,由原来民间奉祀的小庙到后来的大规模重修、扩建,日益雄伟。 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群就是上世纪 70至80年代重建的,它东向大海,依山而建,由二十多个建筑组成。整个建筑群完全是中国古典庙宇式建筑结构,雕梁画栋,琉璃瓦顶,金碧辉煌,龙盘石柱,气势非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掩映在绿荫中的妈祖庙建筑群吧! 好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祖庙的大牌坊,在这里可以仰望整个祖庙建筑群的全貌,非常的雄伟。这是寺庙的第一道门,叫山门。由于马祖被封为至高无上的“天上圣母”缘故,所以山门也被制作成皇家城阙的形制。大家看,山门内供奉的就是耳熟能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了。 让我们沿着山门上走,好的,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仪门,大家看顶上的竖匾上的“圣旨”二字,它喻示妈祖娘娘曾受到历代帝王的褒封。仪门内的这个大广场,是祭奠时大型乐舞表演的地方。左右两边分别是钟楼和鼓楼。 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殿是“太子殿”。这是当年的福建总督姚启圣所建的,他原本想用此殿作为正殿,使正殿按一般寺庙建筑风格位于中轴线,但民间习惯上仍愿意遵循古制,只认定旁边这座才是最原始的正殿。 好的,现在大家就随我进去参观。这里就是妈祖亿万信徒心中的圣地了。大家看这满屋的烟雾和信徒就可以知道他们的虔诚。这座殿堂分为上下殿,中间用天井相连。正梁悬挂的是清雍正皇帝御赐的:“神昭海表”的匾额。大家看眼前的这尊端座的妈祖神像,它神态安详,雍容华贵,我们称它“出巡妈祖”,她是四肢是可以活动的木雕软身。97年赴台巡游的妈祖就是这尊神像。在她的

妈祖故事

妈祖出世后,为什么叫林默呢?这里有一个传说。 有一次,观音菩萨带龙女和善财,参加土母娘娘的蟠桃会后,各人踏着云雾,向普陀山走去,经过莆田嵋洲天顶时,有几股黑煞气,自海面直冲天顶。走在前头的龙女,拨开云雾一看:帽洲湾海面上,几只渔船沉落水,许多渔民落海底,海底几个妖怪正抢着人吃尸;岸上,许多媳娘、儿仔。有的哭老公,有的喊阿兄,十分凄惨。 龙女看这场面后,心中不忍。其实观音在龙女拨开云雾偷看凡间的时候,屈指一算,知道是泥洲湾里有个海怪在捣乱,只因天机不可泄露,所以不跟龙女说。龙女对观音说:“这些妖怪,扰害生灵,如果不除掉,将来害人不浅。请师父大发慈悲,救救众生。”观音听了说:“龙女啊,这是天机,你不必挂心。到了洞府以后,你自然会明白。”说完,师徒三人又继续再走。刚要入殿,一批香客又来到寺门。其中,有个循洲巡检林愿,带着夫人、家丁,来观音殿进香口观音看这些人入殿以后,立即化身人座,受人香火。只听林夫人祈求说:“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我林家生了一男四女,不幸长男得呆痴病,怕将来香火无人继,求观音再赐男儿一人好接香火。如能答应,我林家一定多多施舍,普救世人。”林愿陪夫人上香后,就带夫人回去了。不多久,香客都走了,观音对龙女说:“龙女贤徒,林家世代好善,为人慈悲,这次亲来求嗣,师父只好答应。后日,你就投胎他家,了结这个缘份,收伏妖魔,替天行道口”龙女听后。正要再问时,观音又说:“这是天意,不必再问,你去吧!” 龙女听一了,只好拜了观音,同善财走出佛殿。龙女对善财说:“师父要我下凡,收伏妖魔,替天行道。只怕我成了凡间俗人,无法完成这个大业。”善财听了说:“你安心去。到时,我会去凡间助你一臂之力。”再说,林夫人去观音阁上香后就有孕了。又过了许多日,林夫人就要分娩了。府里个个忙忙碌碌,大家都在等林夫人早生贵子口也是这一天,龙女到了下凡日子,就辞别观音,同善财驾着云雾,朝着林家飞去。一道红光闪后,“轰隆”一声如山崩。林家一个丫头匆忙忙地对林愿说:“夫人生了千金。”林愿听后,心里一十分不乐,在厅里走来走去。这时,门外林家前前后后,红光闪闪。大家以为失火,都赶去救火。但到了林家一看,不但不见火星,而且沿路清香扑鼻。等大家问明情况后,才知道林夫人生了个千金。于是,大家朝林夫人道了喜后,各自回去了。

妈祖文化及其信仰|万灵宗教

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州娘妈等。妈祖的两大部将,是为妈祖察、听世情的千里眼与顺风耳。 相传妈祖俗姓林,出生于中国福建省莆田湄洲岛。自北宋开始受人建庙膜拜,逐渐传播到福建、浙江、广东等沿海省分,并向海外的台湾、琉球、日本、东南亚(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传布。 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期,是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一个高峰。此外,随着大量而不间断的华人海外移民活动,妈祖信仰的传播范围更广、更深,各地华埠(尤其是沿海地区)多可见妈祖庙的踪影,譬如日本长崎、横滨的妈祖庙、澳门妈阁庙、马来西亚吉隆玻天后宫、菲律宾南洋天地宫。乃至于欧洲和美洲也开始有了妈祖庙。 妈祖的影响力由湄州岛传播开来,历经千百年,对于华人沿海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被学者们称为妈祖文化。 信仰源起 妈祖的生卒年与家世,史料中有多种传说:

一现存关于妈祖最早的文献,是南宋廖鹏飞于绍兴廿年(1150年)所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谓:「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据此,妈祖身前是一个女巫。文中并提到: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船员说这是湄州女神显灵,于是路允迪返国后上奏朝廷请封,诏赐顺济庙额。 二南宋李丑父《灵惠妃庙记》:“妃林氏,生于莆之海上湄洲”。 三南宋李俊甫《莆阳比事》“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灵异”。 四(明)张燮《东西洋考》“天妃世居莆之湄洲屿,五代闽王林愿之第六女,母王氏。妃生于宋元佑八年三月二十三日。始生而变紫,有祥光,异香。幼时通悟秘法,预谈休休咎无不奇中。雍熙四年二十九日升化。” 五(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按天妃,莆田林氏都巡之季女。幼契玄机,预知祸福。宋元佑间遂有显应,立祠于州里”。

妈祖的传说

妈祖的传说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 妈祖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原名是林默,小名是默娘。传说妈祖出生前地那个傍晚,邻居看见天上的流星划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照耀得岛屿上的岩石都发红了。虽然她是女儿身,但十分乖巧聪颖,父母便十分疼爱她。 传说小林默到岛屿上游玩,将菜子撒在地上,不久菜子便奇迹般成长,花开满地。随后,每年无需耕种,自然生长。当地人视仙花采之。以后,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菜子屿”。 妈祖十六岁那年秋天的一天,其父兄驾船渡海北上之际,海上掀起狂风恶浪,船只遭损,情况危急。妈祖哭道:父亲得救,哥哥死了!不久有人来报,情况属实。兄掉到海里后,妈祖陪着母亲驾船前去大海里寻找,突然发现有一群水族聚集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众人十分担心,而妈祖知道是水族受水神之命前来迎接她,这时海水变清,其兄尸体浮了上来,于是将尸体运回去。此后每当妈祖诞辰之日,夜里鱼群环列湄屿之前,黎明才散去,而这一天也成为当地渔民的休船之日。 妈祖二十一岁的时候,莆田地方出现大旱,全县百姓都说非妈祖不能救此灾害。于是,县尹亲往向妈祖求救,妈祖祈雨,并说壬子日申刻就会下大雨。到了那天,上午晴空无云,丝毫没有要下雨的征兆,申刻一到,突然乌云滚滚,大雨滂沱而下,久旱遇甘雨,大地恢复往日生机。 有一天,一艘商船在附近海上遭到巨风袭击触礁,海水涌进船舱,即将沉没,村民见狂巨浪,不敢前去营救。在这紧急时刻,妈祖信手在脚下找了几根小草,扔进大海,小草变成一排大杉划到并附在即将沉没的商船上,商舟免遭沉没,船中人免难。 还有一次妈祖要渡海,可是没有船只,这时候,妈祖见旁边屋檐前悬有铁马,于是灵机一动,取之挥鞭,铁马奔海对面风驰而去,待人上了对岸,忽然之间,铁马无影无踪,旁边的人无不惊叹“龙女”的神通广大。 除此之外,还有妈祖降服千里眼、顺风耳二神,收伏湄洲岛嘉应、嘉佑二怪等各种传说,最后一个是关于妈祖的爱情。在台湾民间相传着这样一段传说:传说神界的单身贵族大道公与妈祖曾有一段罗曼史,保生大帝得道后见妈祖端庄贤淑,便展开追求攻势,而妈祖见其宅心仁厚,也萌生爱意,俩神情投意合,共同谱下一段“坚定的友情”。世界上很多庙宇妈祖和保生大帝是一起供奉的,这种现象在闽南最常见。

湄洲妈祖文化导游词

湄洲妈祖文化导游词 【篇一:湄洲妈祖文化导游词】 湄洲妈祖文化导游词 各位团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莆田湄州妈祖祖庙参观游览。我 是导游小金,今天就由我为大家导游讲解,希望陪您走过一段难忘 的旅程。同时我也提醒大家,在游览的过程中,请大家认清导游旗 的标志,以免跟错了队伍,大家有什么不懂或者是不清楚的地方呢,也请您尽管提出来,我将会尽力帮助大家解决,在此呢,我也先预 祝大家今天能玩得开心、过的舒心。 在参观祖庙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妈祖的一些生平传说吧。据 史书记载:妈祖是湄洲人,在她出生之前,家里已有一个哥哥和五 个姐姐,但是她的父母一直盼望着再生一个儿子,便天天向观音菩 萨祷告,到了北宋建隆元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傍晚,邻居们看见 有一道红光直射林家,那红光照得周围的岩石都发了红,就在此时,怀胎十月的母亲产下了一个女婴,因为这孩子出生的时候不哭也不闹,父亲便给她取名为林墨。 林墨在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比其他的孩子聪明伶俐,读书过目不忘。 由于父亲是当时海上巡检司,所以她读的书里有很多是关于海洋气 象方面知识的书,并且一有机会就随父亲出海,渐渐地她掌握了水性,学会了观测天气。每当她预测出海上气候的变化,就告诫出海 的乡亲避凶就吉,还经常奋不顾身在海上抢救遇难的渔船和乡民。 因为林墨一生的行善济世,所以历史上关于她的神话传说还有很多 很多,大家有兴趣呢,可以看看我们手上的宣传册子,在这里我向 大家介绍一下妈祖信仰从民间流传到朝廷的故事。 据说在宋宣和五年,朝廷派使者出使朝鲜,谁知船在东海时遇到了 风险,在这临危之际,忽然看见船桅顶上发出了一道道红光,而后 风浪平息,转危为安。使者感到非常的奇怪,便问部下到底是什么 神灵显圣搭救,恰好船上有一位莆田人,他说明了这是湄洲神女显 灵相救。后来这位使者回到朝廷复命时就奏明皇帝,下诏颁赐“顺济”的庙额,这时妈祖的神迹才第一次由民间传到了朝廷。之后,妈祖 又受到历代皇帝的褒封,到清末时封号也累加了64次,并被尊称为“天上圣母”。 随着封号的加爵,信仰妈祖的人越来越多,妈祖宫庙也不断的重修、扩大,由原来民间奉祀的小庙到后来的大规模重修、扩建,并发展

浅析妈祖文化

论妈祖文化 摘要:妈祖文化是一种弘扬妈祖的精神,它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家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的许多课题。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妈祖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其目的仍是为了教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 关键词:妈祖文化莆田市湄洲湾信仰 一、妈祖文化的起源与传播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口,有一个美丽的岛屿叫湄洲岛。岛上有一座巍峨雄伟、金碧辉煌的庙宇,供奉着世界闻名的“海神”妈祖。 妈祖出生于仕宦之家,是福建晋代晋安郡王林禄的二十二世孙女。是当地的望族。她原名林默,妈祖父亲林惟悫,母亲王氏,人多行善积德。一天晚上,王氏梦见观音大士慈详地对她说:“你家行善积德,今赐你一丸,服下当得慈济之赐。”于是便怀了孕。到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将近分娩,见一道红光,从西北射入室中,光辉夺目,香气飘荡,久久不散。又听得四隆隆作响,好似春雷轰鸣,地变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动,妈祖于是降生。因生得奇,甚为疼爱。她出生至满,一声不哭,因此,父亲给她取名“默”。 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颖悟,八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义旨。长大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人们都感颂她。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只要能为乡亲排难解纷,她都乐意去做,还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人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据史载,北宋宣和三年(1121),占据中国北方的金朝消灭辽国后,就将都城迁至燕京(今北京),称为“中都”。南宋开禧元年(1205),金朝统治者修通南运河,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河运到京城的大部分粮食均经天津转运。而位于海河与卫河交汇处的三岔口一带,便是河运漕粮的起点和转运点。南宋嘉定九年(1213),金朝在三岔河口西南建立“直沽寨”,专门在此屯兵监护漕粮河运。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江苏太仓刘家港海运漕粮至直沽成功开通,从此河漕海漕并举,直沽“舟车攸会,聚落始繁”,日益繁荣。当时,漕运的舟师水手多视妈祖为“海上保护神”的闽浙一带人,妈祖信仰很快随之在直沽传播开来,官府和朝廷深受其影响。不久,元朝统治者下旨在三岔河口东岸兴建第一座妈祖庙,专门用于朝廷和官府祭祀妈祖,祈佑漕运平安兴旺。元泰定三年(1326),朝廷又在三岔河口西岸建起一座妈祖庙——天妃灵慈宫,妈祖信仰更加普及,妈祖文化影响进一步扩大。明朝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把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永乐九年至十三年(1411-1415),南运河济州至临清河段进一步疏通,河漕发达,代替海漕,每年运粮官军达10多万人,漕粮达300万石,天妃宫香火愈加兴旺。到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间,

泗阳妈祖文化园简介

泗阳妈祖文化园简介 泗阳妈祖文化园泗阳船闸西南侧的情人岛。泗阳妈祖文化园位于中国杨树之乡,平原绿海之都,具2000多年历史的泗水古国——江苏泗阳。 泗阳妈祖文化园自2012年9月6日开工建设,于2014年5月20日正式开园。位于泗阳船闸西南侧的情人岛上,所处之地位于大运河中流,三面环水。整个景观结构为一轴、一环、两心、一片区。一尊高达32.3米的三面妈祖雕像坐落在岛的最西端,也是世界上惟一的三面妈祖雕像。妈祖文化园整体规划用地面积41528.8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妈祖广场、妈祖圣像、山门、钟鼓楼、妈祖殿、观音殿、福禄寿三星殿。现已建成,这里将是全球5000多座妈祖庙中罕见的集水利、生态、风光及佛、道于一体的多元文化旅游景点,称得上是千里运河之上独特的文化地标。 运河出惠济闸入清黄交汇处,穿过黄河入上运河西去四十里是古泗水国桃园县,现今的泗阳县城众兴镇,运河穿城而过,在运河畔的古骡马街上现今保存有一片古建筑,称为天后宫,也叫“闽商公馆”,旧时为道观供奉天后——妈祖。为三进五开间制式,现存有前庙和大殿。前大殿前壁上镶嵌“河清”、“海晏”两块古石碑,祝愿天下太平之意。后大殿石柱、石础刻工精巧,保留有闽南建筑风格,金丝楠木梁柱雕花精美,工艺高超。据东南大学教授李新建考据,此建筑应建于清初,有三百多年历史,被列入大运河文化遗存,是运河申遗项目之一,也是大运河中段上(淮安至泗阳)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妈祖文化建筑,作为妈祖文化在苏北腹地传播的重要实例。 历史上,清代是妈祖信仰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国家大事,唯祀与戎”。整个清代对妈祖大加封赐褒爵,将妈祖由天妃晋为天后、天后圣姥,并列入国家祀典,使之更为神圣,推动了妈祖崇拜登极时代。备受皇帝与朝臣的崇敬,这与清朝政权视漕运、河工为国家要务,事关国计民生,维护政权统治的重要性有着很大关系,还由于苏北地处黄淮运交汇的特定地理位置对国家的特殊作用分不开的。 妈祖(天后)是盛行我国东南沿海的信仰文化,祭祀的元神是福建湄州林氏女名默,相传她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正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五代十国中的后周政权的那一年,后周的都巡检林愿生下第六个女儿,出生月余,不会啼哭,故取名林默。 林默八岁从师训读,悉解文义,十岁随母信佛诵经,十三岁学道通法术,精医理,善观天象,精游泳,且慈悲为怀,见义勇为,为当地百姓做了大量好事。当时,湄州瘟疫肆虐,海难频发,她立誓,救死扶伤,终生为业。到二十八岁时,因救海难,自己舍生取义,葬身大海,以娇小柔弱之躯,以撼天动地之举,谱写一曲传颂千古的感人篇章。又传说,她于宋雍熙四年(987年),林默于湄州山上白日飞升,羽化为神,该神专司海上航远,好善乐施,扶危济困,援助渔业,功德无量。这些传说都褒扬了妈祖精神和妈祖文化,当地乡亲为她立庙,人称“通贤灵女庙”,而在一水之隔的台湾、澎湖岛上居民们念她送药消灾避祸,感恩戴德,也建庙奉祀,庙名为“妈祖庙”。一直到百年后,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朝皇帝派路允迪出使高丽(朝鲜),中途遇风,八只船七艘沉没,惟独路允迪一船安然无恙,路允迪惊魂未定,问部下保义郎莆田人李振:“我船独存何故?”李振平时信仰妈祖,随答曰:“湄州女神保佑。”路为此深信不疑。回到朝廷,奏明皇上:“得助妈祖。”宋徽宗就赐封妈祖为“顺济夫人”。从此,妈祖身份

《妈祖文化调研》

《文化调研》 关于文化,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都曾涉猎这个领域,现代专家学者也进行认真的研究,从文化的内涵来说,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其目的仍是为了化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这是宋代状元黄公度的诗句;“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这是宋代学者陈宓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这是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题诗。以上这些诗名既是对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说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从文化的外延来说,则是指信仰持续一千年来形成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讨和借鉴的相关学术文化课题。 一:信仰的积极作用 在中外关系史上,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40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500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为

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的任务。外交使节们为报答神功,写下了大量颂圣文章,而这些原始资料对澄清一些历史遗留的争议很有作用。即如郑和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详细记录七下西洋的过程,对史书记载的讹误和不足起到了订正和补充的作用。清康熙二十二年中国册使汪楫所著《使琉球杂录》详述在庇佑下,帆船如“凌空而行”,飞速通过钓鱼屿、黄尾屿、赤屿而进入琉球国境的姑米山、马齿山海域,使迎接天使的大夫郑永安惊叹如“突入其境”。由此记载可证,钓鱼岛列岛自古就是跟台湾连结在一起的中国领土。 在反侵略战争史上,有关古籍曾记载中国水师将领依恃庇护多次把殖民主义者驱逐出澎湖海域的史实。澎湖庙迄今犹存一块“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的石碣,这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40年)荷兰殖民者企图强占澎湖,沈有容从厦门率船队抵达澎湖,令其无条件撤离后的刻石纪功。明天启四年(1624年),中国水师复在澎湖克敌制胜,迫使侵略军首领牛文来律在庙签字投降。至于助潮让郑成功的舰队顺利进入台湾鹿耳门港的传说,则在台湾已家喻户晓。 在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的历史上,更与信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从东北至华南,许多著名的港口城市的开发史几乎都跟庙息息相关。“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这句谚语是对天津港口起源的形象化说明。宋代华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广州四大市舶司均与庙建在一起。还有营口、烟台、青岛、连云港等都是以庙的兴建为标志,使荒凉的渔村变为繁荣的港口城市。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

涉及妈祖的民间习俗主要包括

涉及妈祖的民间习俗主要包括(妈祖之光东南网莆田新闻网) 涉及妈祖的民间习俗主要包括:⑴演戏酬神。妈祖分灵庙如有举行庆典活动或者戏剧演出,都要恭请妈祖神像驾临观赏或请戏班演员到妈祖神像前“弄仙”。⑵妈祖元宵。湄洲岛每年正月初八到十八各家各户都恭请妈祖神像参加元宵活动。⑶谢恩敬神。家族举行感恩苍天仪式,男女老少统一着装列队到妈祖庙敬请妈祖参加。⑷妈祖游灯。渔民、农民、市民等在节日的晚上都提着“妈祖灯笼”绕游。⑸妈祖服饰。湄洲妇女平常头上都梳着帆船状的发髻,着蓝色的上衣和红黑相间的裤子,表示对妈祖的敬仰和对家人出海平安归来的期盼。 ⑹圣杯问卜。用木质半月形“圣杯”,向妈祖祈求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⑺换花求孕。湄洲已婚未育妇女与妈祖神像头上的花互换来求赐孕。⑻佩戴香袋。到妈祖宫庙祈取小香袋戴在小孩身上,以保平安。⑼诞辰禁捕。湄洲渔民在妈祖诞辰日前后自发不下海捕鱼,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⑽妈祖彩车。妈祖巡游队伍中装扮有关妈祖故事的彩车。⑾大门贴符。百姓在大门上贴着妈祖的神符,⑿颈项佩玉。脖子上挂着妈祖的玉像。⒀托看小孩。如果父母外出,将小孩托付给妈祖庙看护。⒁妈祖挂脰。在妈祖巡游过程中,信众向妈祖神像的颈项上挂上用红绳子系的金锁、银锁或钱币。 在妈祖信俗的传承过程中,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包括妈祖护商船、佑使者、平海寇、除瘟疫等内容的文献和文艺作品达4000多种,包括:妈祖档案、志书、奏章、碑记、摩崖石刻、壁画、匾额、楹联、诗词、散文、书法、图画、戏曲、俚歌等。 四、妈祖信俗特征。民间性、亲和性、包容性是妈祖信俗的显著特点。百姓将母亲的大爱集于妈祖身上,亲切称她为娘妈、姑妈、妈祖。妈祖信仰已与百姓日常生活水乳交融,世代相传。历代延续下来的盛大庙会、生活习俗和民间传说,都是对妈祖精神的景仰和礼赞,对人类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 五、妈祖信俗传承方式。妈祖信俗主要通过妈祖宫庙分灵、家族传授和故事传说而传承。其中司祭、祭品、舞蹈、音乐等是通过师带徒方式进行传承,目前已确认妈祖信俗代表性传承人36人。 六、妈祖信俗社会文化意义。对妈祖的信仰和纪念已经深深融入沿海地区中国人以及他们后裔的生活,成为该信俗团体身份认同感的一个重要文化纽带。在维护家庭和睦、社会融合以及弘扬大爱精神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妈祖信俗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全球华人文化认同的标志。华人在侨居国建妈

妈祖庙介绍

妈阁庙 已有逾500年历史的妈阁庙,是澳门三大古刹(妈阁庙、观音堂、莲峰庙)中历史最悠久的。 妈阁庙原称妈祖阁,俗称天后庙。整座庙宇包括石殿、大殿、弘仁殿和观音阁4座主要建筑。1874年、1875年,妈阁庙先后两次遭受火灾,由居民集资,于1875年开始重修,至1877年落成,形成今天的样子。 每年春节和农历3月23日娘妈诞,妈阁庙香火至为鼎盛。除夕午夜开始,不少善男信女都会前来拜神祈福。 妈阁庙包括弘仁殿、“神山第一”殿、正觉禅林、观音阁等建筑物。明朝时本名“天妃庙(宫)”,至清道光八年(1828 年)重修时增建山门,额名“妈祖阁”,华人俗称“妈祖阁”,又有另称’正觉禅林”。 妈阁庙位于妈阁山西面山腰上,主要由入口大门、牌坊、正殿、弘仁殿、观音殿及正觉禅林组成,各建筑规模虽然细小简陋,但却能充分融合自然,布局错落有致。 入口大门为一牌楼式花岗石建筑,宽4.5米,只开有一个门洞,门楣有“妈祖阁”三字,两侧为对联,三部份均有琉璃瓦顶等装饰,其中门楣顶部更有飞檐状屋脊,脊上装有瓷制宝珠及鳌鱼,紧跟在大门之后为一三间四柱冲天式牌坊,亦由花岗石建造而成,并有四只石狮分置在柱头上。正殿为供奉天后的其中一个神殿,有神山第一殿之称,它和正门建筑、牌坊以致在半山腰上之弘仁殿在空间上成一直线。建筑主要由花岗石及砖头砌筑而成,其中花岗石作主导,无论柱、梁、部份墙身以至屋顶均由此材料修筑,两边墙体均开有大面积琉璃花砖方窗,而在较高位置的气窗,则为圆形。在石造之屋顶上又铺设琉璃瓦顶,并以夸张的飞担装饰正脊及垂脊,而其屋顶造型又分两部份,在朝拜区之屋顶以歇山卷棚顶形式出现,而神龛区上方之琉璃屋顶则为重檐庑殿式,飞檐纯朴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