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中校本教材内容的研究

校本课程中校本教材内容的研究
校本课程中校本教材内容的研究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以音乐切入的综合艺术课程的内容研究”

――校本课程中校本教材内容的研究

当阳市干溪中学课题组内容提要:

本课题是由我校作为实验基地,组织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组织领导、实验、评价、矫正、总结,由宜昌市教研中心音美教研员廖应文、钟维斌老师,当阳市教研室郑来安老师具体指导,并获得宜昌市教研中心立项的一个课题。经过三年多来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探索,初步构建了综合性艺术教学体系:从组织实施体系看,从校长室→中层管理→教师→学生,从确定课题研究领导班子,课题研究小组,由部分学科在实验班级试点,再推广到全校其他学科和班级。构建了有利于发展学生艺术潜能和创造性学习的综合性艺术教学体系。具体以校本教材、案例、课件等方式呈现出来。关键词:综合艺术课程校本教材

一、课题提出

艺术文化所包涵的内容极其广博,她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制造的物质财富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凝聚了人类的智能、才能、天赋、人格、情感等。现代教育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艺术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功能,单靠传统的音乐或美术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传统的音乐、美术教学由于分科过细,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容易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今,课程的综合化已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一致方向。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美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问题,尤其是美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问题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主要局限于音乐的辅助价值和娱乐作用,而忽视了音乐教育的内在本质--审美价值和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从而将音乐教育的目标简单地等同或低于其他课程目标,要么不重视,要么只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没有很好地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音乐兴趣和能力的形成,以及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上述种种认识上的误区必然导致音乐审美教育艺术性的丧失,也使其在教育中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工作报告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工作报告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由原重庆市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自主申报,于xx年 12月经重庆市教育学会批准立项,并确定为市级重点课题。xx年4月课题正式开题。本 课题在市教育学会、区教科所的指导下,于20xx年6月以前,在由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以下简称城区教办)主持。20xx年6月涪陵区行政区划调整后,本课题研究改由涪陵区敦仁街道教育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敦仁教管中心)主持。涪陵城一校、城二校、城三校、 城五校、城六校、城八校参与了课题研究。 开题以来,历经四年的研究,基本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并已做好结题准备。现将本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新模式。除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外,还应该根据学校实际,开发和选用校本课程。但是,到xx年, 涪陵城区小学基本没有自己规范的校本课程。这就使开发校本课程成为涪陵城区教办和城 区学校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紧迫任务。 回顾十余年来涪陵城区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的教育改革历程,我们在语文、数学等主 要学科上实施了一系列教法改革尝试,并且走过了一条从开设第二课堂活动,到建设校园 文化,再到创建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道路,受到了积极成效。 为提高新六艺教材的质量,总课题组组织了一系列集中指导,帮助各核心研究组对教 材进行反复修改。教管中心抽调学校干部和骨干教师,与教管中心教研员组成教材总编组,对教材进行修改和编排。为方便教师教学,还将新六艺课程全套教材制作成了电子课件。 (五)开展教育活动 研究期间,围绕新六艺校本课程,开展课题教学实践,并组织了大量教育主题活动。 各校或使用自编教学资料,或使用核心课题组编写的教材开展新六艺校本课程教学。 如城五校每周有3至4天下午在全校开设新乐教校本课程一节课;城三校全校各班每周开 设一节书法课;二校也利用中午或下午开设书法课和绘画课。除开展课堂教学尝试外,有 的学校还组织新六艺主题教育月活动,每月围绕一门课程开展活动。各校还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了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广场文艺演出等多种大型活动。 总课题组和核心研究组还集中组织了两届城区小学新六艺教育系列活动。 通过实施“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制度,引导、鼓励、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既能 学会判断自己的进步,感受成功的喜悦,又能积极反省自身的不足,主动寻求改进的方法 和途径,使之不断完善自我。

义务教育学校校本课程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义务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实施评价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霞光中心小学闫重信 霞光中心小学研究的《义务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实施评价研究》课题,是高台县地方课程研究的一个县级课题。下面由我向专家和全体教师,介绍有关课题的相关内容。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具有着生命性,生活性,生成性三大本质特征。随着地方课程《小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的实施,学生的课余生活逐渐丰富。 1.学生自我评价不高。表现为学生心目中的校本课程不属于考试范畴,重视程度和学习积极性都略逊于国家课程。 2.学校评价机制不完善不强。由于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学校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成了国家课程的附庸和补充,缺乏相对的独立性。甚至有些教师对学校课程的理解很不到位,。鉴于此,不完善的评价机制阻碍了校本课程的推行和实施。 3.对学校课程的认识冷淡。多年的教学环境中,学校课程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认识深处,国家课程才是正统,地方课程存在没有多大的意义,觉得学校课程开发是各浪费时间的过程,学校课程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在课程的实施中,妨碍了校本课程的推进,教育忽视了本土的传统文化和学校的特色。针对这些课堂现状的考察与反思,给我们一种启示,校本课程评价研究是一种动

态的,注重目的性、实践性、探究性、操作性为一体的、生成的生本课程。 据此,我们提出了《义务教育学校学校课程评价研究》这一课题。通过研究,希望达到预期的效果是: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加具有科学的体系,应该更多的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学校积极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校本课程评价是当前教育研究领域中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它凸显的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为培养地域性,创新性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因此,它在具有其他课程的一般特点的基础上,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意义。 首先,它是以学校的自我评价为主。其次,由于校本课程是多样化课程,其课程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选修课,也可以是必修课;可以是学科课程,也可以活动课程。第三,学校进行校本课程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进和提高,学校可以放下一切包袱,认真解剖分析,真正找出课程的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为下一轮的课程改革和完善提供依据。第四,由于校本课程是教师及其他人员充分参与的课程,因

校本课程研究结题报告

校本课程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校本研究结题报告 校本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对农村学生历史学习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所在单位:流曲初中 课题负责人:何增理 课题组成员:何増理党中卫王月红田永民樊维娟。研究过程简述: 第一阶段XX--XX年度- 「课题设置」1,对农村学生历史学习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研修目的」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历史教学的任务对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流曲初中迫切需要自己的独特教法,以改变乡下学生忽视历史学习的现状。校本研修的任务,学习实践他人研究成果,走自己的独特教学思路,创造个性教学模式。 「研究过程」1、教研组组员认真学习何増理老师论文《浅谈中学历史教学的策略》深刻领会其内涵,在教学中进

行实践反思。1、认真学习何増理老师论文《探究发现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深刻领会其内涵,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和反思。3、认真学习和研究洋思教学法,在教学中体会实践并反思。4、教研组会议参加渭南市“阳光师训'活动的老师谈心得。5、分析汇总一年来月考历史科学习成绩的变化的有关数据。「成果小结」 1、“授课前预备策略;教学模式运用策略;学法指导策略;知识落实策略”深入所有教师心里。 2、探究发现法的“上课复习提问、确定探究课题、整理所学知识、阅读巩固补缺、检测点评升华、布置作业巩固”六个环节紧紧相扣,实施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3洋思教学经验在贫穷的农村效果不明显。但他倡导的合作学习、以优帮困的策略符合课改新理念。4、阳光师训”讲课教师带来的新观点得到肯定“历史知识要堂堂清”“知识问题化,问题细小化,梯度化,能力过程化”为我校教师历史教学开辟了新思路。 课题名称:对学困生学情的研究 所在单位:流曲初中 课题负责人:何增理 课题组成员:何増理党中卫王月红田永民樊维娟。研究过程简述: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研究报告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从课程资源理论与政策的角度进行分析:1999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国确立了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而课程改革的现实也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实际就是在走向决策分享,而我国中小学课程长期采用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方式,使得学校按照自己的教育哲学与办学思想设计与开发符合本学校特点的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从教师本身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就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由于繁重的工作量,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够。通过座谈、讨论、问卷调查等形式,大部分教师不再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等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在来源、范围、形式与采用方式上都得到了扩展与再认识,但仍然发现教师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解存在偏差,为数不少的教师认为课程资源主要就是指条件性课程资源或显性的课程资源,她们经常不自觉地把校本课程的资源等同于校本教材或教学用的材料。因而在开发中往往只关注这一类课程资源的开

发。且不太注意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经常就是一些知识与活动的机械拼凑。 3、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我校座落在胶南东部新城区,临近胶南市政府、新华书店、教师进修学校,濒临美丽的大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但我校2001年10月刚刚建校,一方面,社区群众对优质教育具有较高的需求,另一方面,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素质、家长素质等不能很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正就是发挥学校优势,促进学校发展的一剂良药。 4、从当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在课题前期论证过程中,我们发现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 ①教师课程资源意识与开发能力欠缺,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与运用能力。 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然倾向于结构单一化。注重国家与地方规定好的的课程资源,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③教师课程资源的整合、开放意识缺乏研究,学校周围及社区的课程资源利用率低。 ④校内的硬件资源作用不能发挥最大限度,被闲置与浪费。 ⑤已开发的课程资源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很好利用。 ⑥课程资源开发没能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 (二)、研究目标 1、理论层面的目标:从校本课程设计与学校课程资源扩展与开发的角度,通过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进行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研究,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 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本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的素质。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相继颁发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重要文件,这对我国教育的改革和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基础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和挑战。新课程改革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应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与教学资源。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又叫学校中心课程规划或学校中心课程革新,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校本课程开发从其本质上说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其基础定位是非学术性或者说是兴趣性的,而是从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换句话说,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和学生为参与主体,在课程专家、家长、社会人士等共同参与,对课程(包括国家、地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进行全新的开发)的过程,目标是促使学生个性潜能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立足点是:学校的特色、教师的个性和学生的个性。这个课题的提出给现代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在新课程改革中广泛

以校为本开发教育教学资源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那么在小学数学学科中进行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研究课题的假设及理论依据 1、研究假设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为指导,以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新的理念及要求,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数学校本课程,从而研究和解决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总结提升教学经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专业素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活动,形成探究式学习方法,让校本课程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2、理论依据 (1)心理学依据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事例,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直观生动形象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的事物感兴趣。而生动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将一个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生动的事例,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育学依据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组合。它首先表现在师生心理的最佳组合,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地把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教材进行有机结合,可以调动学生的认识,情感和意向的行动,使学生与教师心理更趋同步,相互沟通,产生共鸣,在师生双边愉悦的交流中达成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地动口动手动脑,配合教师的教学是体

我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文献综 述 发布日期: 2012-04-30 发布: https://www.360docs.net/doc/493681103.html, 2012年第2期目录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我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基本上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晚于国外相关的研究不少时间。现在国内的相关研究显然越来越深入,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从对国外经验的介绍,到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大量的研究论述。但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探究。 中国论文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93681103.html,/9/view-1687285.htm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统计;文献综述 一、文献来源和检索方法 本文的文献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课程?教材?教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教育评论》、《教育研究》、《上海教育科研》、《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研究与实验》等六种核心期刊。 本文选取检索的时间范围为1991-2010年这20年,并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关键词进行模糊检索,共检索到相关论文93篇,剔除无关论文最后得到88篇论文,从而得到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初步统计结果。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的统计分析与综述 1.年度数量统计分析 图1校本课程开发论文年度数量统计图 如图1所示,我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论文数量在1999年之前基本为零,自1999年之后平稳的增长,在2004年达到高峰,自2006年之后基本保持稳定。这说明在1999年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还是个新兴事物,而并不是说1999年之前我国学者们没有关注到校本课程开发这个领域。在1992年《课程?教材?教法》的第4期中就刊登了《香港教育署推行“学校本位课程设计”》一文,专门介绍1988年以来香港推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况。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第二部分第14条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可能直接促进了我国专家学者们对校本课程开发更多的研究和关注。而随着2003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规模进一步扩大和2004年课程改革试验工作进入全面推广阶段,专门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献数量大幅度增加并达到高峰。 2.内容统计与综述 图2校本课程开发论文分类统计图 如图2所示,本人通过阅读和筛选大致将这六种期刊中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论文按内容主题分成以下几类: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国外经验介绍;实践和反思;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 ①对校本课程开发本身的研究。通过笔者的统计和阅读,发现关于校本课程开发本身的研究是整个研究中占的比例第二多的(见图2),共有21篇。并且主要集中在2003和2004年之前,在这之后的相关研究较少,多为实践总结之类,我想这是符合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规律的。 通过阅读筛选,我发现这部分还可以细化分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产生与辨析,校本课程开发意义或价值,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条件,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等。 A.概念的产生与辨析。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术语是由菲吕马克(Furumark)等人在1973 年一次讨论课程的国际性会议上提出的。他们当时把它界定为学校中的教师对课程的计划、设计和实施。1979 年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校本课程的出现,其实也是教育制度内权限与资源重新分配的现象。它基于这

国内外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20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对“校本课程开发”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从理论上加以探究。其中,关于我国校本课程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著作主要有,钟启全教授的《现代课程论》(1969)和《课程设计基础》(1998),崔允郭教授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2000),王斌华教授的《校本课程论》等几部力作。 我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也非常重视,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条文,使得校本课程开发有了政策依据,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非常大的价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走向深入,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已不可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多种教育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实践这一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已为广大教师所重视。单一的国家课程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已不可避免地显现其缺陷,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成为课程研究的新领域。大家肯定都清楚的记得,早在1996年6月份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就明确出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26条规定,其中第十四条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制、结构、内容,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制,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是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官方以行政决策的形式,正式提出“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到2001年6月,国务院又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后,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条,其中,第十六条更进一步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经把三级课程管理当作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大计,看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势在必行之举。 再一点,应该看成是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卓越人才的需要。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的特长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国际上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呈现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趋势。这些都告诉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应该是人尽其才的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潜在能力都能得到发挥的教育。 国外在校本课程领域的研究有如下突出的特点:1.课程开发的过程、程序和环节得到重视,表明课程开发的实践性特点;2.注重研究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构成课程开发的组成部分;3.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4.任何一种课程开

实施校本课程的调研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实施校本课程的调研报告 正式版

实施校本课程的调研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工作始于XX年9月,迄今已整整三个年头了。三年中,我们经历了目标的确立、方案的制定、初步尝试、阶段总结、改进提高的过程,全体教师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更加坚定了实施校本课程的决心,锁定了校本课程--“少年中华唐诗行”。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它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在现代文化潮流中,如何使

这些艺术瑰宝重新被青少年们解读,使它绽放出崭新的光彩呢?是我们驻操营小学全体教师着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许多唐诗历经时间的考验,直到现在仍然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在这里,我要谈的是,用一个现代人的情感与方式去解读那个朝代的古人心境,去领略唐诗的境界,使学生取得一种全新而独特的审美效果,在品味中感悟出古今文化碰撞的火花,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为了使小学生更好的走进唐诗,感受唐诗的光彩,避免“新版唐诗”(“春天不洗澡,处处蚊子咬。拿出敌敌畏,蚊子哪里跑”,“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本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四)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决定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时也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当前,教师课程整合、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能力等专业能力的提高,已迫在眉睫。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大多数的学生缺乏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和沟通,缺乏对生活的了解,他们有限的时间都被各学习和课外辅导班占满了,他们不能在游戏活动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只能在无尽的“题海”中接受训练、经受苦役。所有的学生在军训时5分钟就有晕倒的,有的学生五谷不分,六畜不辨,有的学生随便乱花零钱,不知父母挣钱的辛苦,更有甚者把小麦当韭菜,不清楚土豆结在树上还是长在地下的,水饺、馒头不知道怎样加工出来的……。 古人云:“不识稻与梁,不知世事艰。”现在的孩子自然知识的缺乏,社会阅历的浮浅,“人性”欠缺。少年儿童正处于生命本性的发展形成期,如果培养不起亲近自然、敬畏生命的真性情,那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灵性蒙垢,善爱缺失,美感丧失殆尽,更不用说亲情父母、感恩他人,回报社会了。 针对学生“体弱多病、五谷不分、六畜不辨、不知生活辛酸,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等现象,学校能不能不拘泥于书本,打破了学校、教室的束缚,走出课堂,做到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不能加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户外、校外、社区中、大自然中上课的机会,将原汁原味的大自然引入课堂? 学校能不能大胆的尝试把思品、生活、社会、科学、活动、健康等学科有机整合在一起上,加大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量,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接近自然? 我们能不能整合现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开发研究真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我们能不能开发利用好周边的社区教育资源,因地势宜的办学,拓宽活动空间、丰富活动内容,把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融合起来,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校的办学特色、发展之路来抓呢?能不能以山东金宝集团现有六大产业为依托,把金宝乐园、南屯新村、金宝汽车城、金宝食品厂以及潍坊飞机场等有机的串联起来,并利用好毗邻学校的东南角的20亩农

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的选题

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的选题 课题的素材可以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源于对社会的观察与理解;可以是自然学科、社会学科、或交叉学科;可以理论探讨,实践操作,或两者兼而有之。教师在开题阶段对学生的指导主要在于铺垫产生研究课题的情境,帮助学生确定研究的课题。 (一)搜集素材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始于研究者对特定领域问题的发现、提炼和选择。一个有价值、有创意的课题的产生,取决于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深入细微的洞察,取决于学生对“问题”的感受深浅,取决于诱发学生产生顿悟和灵感的诱耳。因此,组织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参观、访问,推荐阅读报刊、杂志论文,告诉当前的热门话题,尽力创设问题情景,营造良好的问题氛围,为学生作好课题背景的铺垫。并鼓励学生从自己所熟知的领域入手,对个体的生活、学习、社会、学校及家庭等方面的平凡事物进行细致地观察和思考,从多角度地审视和思考问题,寻找不平衡的矛盾因素,引发联想,触发灵性。即使是在课题的研究实施前期阶段,也可以根据需要或者是对问题有新的发现和感受,都可以更改课题。所以要求指导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多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从大范围(如自然、人文、科学、生活和社会等方面)到小范围(如学校、家庭、班级、社区和学科等)的问题入手,运用“揭短法”、“发散法”、“成功法”、“问题系列法”和“矛盾法”等,从中发现和挖掘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自主选题 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是以学生的“自主选题、自主探究和自主创造”为宗旨的一门课程。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学习收获首先取决于学生对“问题”的参与程度。这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

而发生的,取决于学生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了什么或要求学生做些什么,积极参与是学习体验的前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熟悉的领域和环境提出问题,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开端,有利于学生在问题研究的学习与体验过程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地选择研究课题,其角色只是咨询者、指导者和鼓励者。应多留给学生一些自由发挥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自主地选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凸现主体的个性特征。待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课题选择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对所拟选的问题有了一定的感知后,还要适当地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辩证,促进合作与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体验。总之,选题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性、开放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的过程。 (三)科学立题 在校本课程课题研究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掌握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初拟的课题实施方案等,锁定研究的领域与范围,帮助学生确定最终的研究课题。学生所选的课题,不受学科的限制,可以是运用某一门学科的知识就能解决的课题,也可以是需要综合运用几门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的课题;可以是理论性较强,需要逻辑推理予以阐明的问题,也可以是需要进行调查、实验、理论分析等综合研究的课题。因此,教师在具体指导学生确立课题时,要恰当地预测评估学生的能力水平,善于构建起适合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的问题情境。要考虑到研究课题与课程目标的相关性,学生的知识、经验的衔接与发展,为全体学生制定出超出原有水平但又能够达到的标准,更要考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诸因素,努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挖掘乡土资源,开发爱国主义校本课程的研究报告

挖掘乡土资源,开发爱国主义校本课程的研究 一、课题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广大青少年是教育的重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去,特别是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作用。教学中如果结合富有特色的乡土历史文化,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将爱国主义教育从校延伸到校外。必将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开有地方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呢?这给我们学校的老师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在学校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挖掘乡土资源开发爱国主义校本课程的研究”的课题,意在以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为背景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至少有以下几个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充分利用乡土资源。 马站,原名“浮云”成“蒲门”。相传很久以前,蒲门原是一片汪洋,素有“沉东京,浮蒲门”之称。后来经过桑海沧田的变化,慢慢演化成现在的马站。苍南的马站,依山面海,多姿的地貌与特定的地理环境,赋予了马站特有的文化。在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方面,我们有充分的条件。如:蒲壮所城(国家级文保单位)是浙南明代抗倭重镇。有圆山仔烈士陵园。人物有明代抗倭英雄公道,解放战争时期浙南特委书记王国桢、农王培农等英雄事迹,自然景观有“蒲江十景”、渔寮金沙滩等。从丰富的有着地方历史的真人真事入手,让学生在乡土资源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实践和体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乡土化的校本课程,把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各科教学相结合,拓展和扩充了国家课程,有利于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目前各学校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反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

(完整word版)国内外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20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对“校本课程开发”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从理论上加以探究。其中,关于我国校本课程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著作主要有,钟启全教授的《现代课程论》(1969)和《课程设计基础》(1998),崔允郭教授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2000),王斌华教授的《校本课程论》等几部力作。 我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也非常重视,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条文,使得校本课程开发有了政策依据,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非常大的价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走向深入,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已不可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多种教育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实践这一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已为广大教师所重视。单一的国家课程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已不可避免地显现其缺陷,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成为课程研究的新领域。大家肯定都清楚的记得,早在1996年6月份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就明确出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26条规定,其中第十四条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制、结构、内容,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制,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是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官方以行政决策的形式,正式提出“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到2001年6月,国务院又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后,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条,其中,第十六条更进一步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经把三级课程管理当作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大计,看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势在必行之举。 再一点,应该看成是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卓越人才的需要。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的特长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国际上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呈现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趋势。这些都告诉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应该是人尽其才的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潜在能力都能得到发挥的教育。 国外在校本课程领域的研究有如下突出的特点:1.课程开发的过程、程序和环节得到重视,表明课程开发的实践性特点;2.注重研究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构成课程开发的组成部分;3.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4.任何一种课程开发都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注意课程设计的教育哲学;5.学生、学校、教师、社会等各种需求评价的研究是课程开发的依据;6.知识的特性,认知方式和学习模式的研究是课程开发的基础;7.注意不同学段课程开发的不同特点。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是给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权力和职责,鼓励学校在认真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一)选题背景 1、新课程改革指引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其中,对学校的课程权力作出如下规定:“学校的职责: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的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2、学校的办学理念 我校“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为办学理念,旨在充分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挖掘学生各自的智能优势,以突出学生各自潜在素质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成功中找到自信。为了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该理念,我们不仅加强了对国家规定的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而且准备开设选修课,希望建立主导课程和选修课程并重的课程体系。 3、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求 面对21世纪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挑战,初等教育只有不断调整其教育结构,更新其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同时,这种快速发展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怎样做才能不“落伍”?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综合上述情况,我校决定对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目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考虑个人特长、兴趣和爱好的情况下,保证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第二,尽早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潜在兴趣和能力; 第三,把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最新成果迅速融入学校教育中去,为学生深入学习他们所爱好的学科创造条件; 第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课题界定与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现状 (一)课题界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走向深入,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已不可能满足我国社会、

校本课程中校本教材内容的研究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以音乐切入的综合艺术课程的内容研究” ――校本课程中校本教材内容的研究 当阳市干溪中学课题组内容提要: 本课题是由我校作为实验基地,组织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组织领导、实验、评价、矫正、总结,由宜昌市教研中心音美教研员廖应文、钟维斌老师,当阳市教研室郑来安老师具体指导,并获得宜昌市教研中心立项的一个课题。经过三年多来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探索,初步构建了综合性艺术教学体系:从组织实施体系看,从校长室→中层管理→教师→学生,从确定课题研究领导班子,课题研究小组,由部分学科在实验班级试点,再推广到全校其他学科和班级。构建了有利于发展学生艺术潜能和创造性学习的综合性艺术教学体系。具体以校本教材、案例、课件等方式呈现出来。关键词:综合艺术课程校本教材 一、课题提出 艺术文化所包涵的内容极其广博,她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制造的物质财富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凝聚了人类的智能、才能、天赋、人格、情感等。现代教育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艺术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功能,单靠传统的音乐或美术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传统的音乐、美术教学由于分科过细,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容易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今,课程的综合化已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一致方向。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美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问题,尤其是美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问题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主要局限于音乐的辅助价值和娱乐作用,而忽视了音乐教育的内在本质--审美价值和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从而将音乐教育的目标简单地等同或低于其他课程目标,要么不重视,要么只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没有很好地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音乐兴趣和能力的形成,以及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上述种种认识上的误区必然导致音乐审美教育艺术性的丧失,也使其在教育中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小学足球教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足球教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刘志雄长兴县第六小学 课题负责人:刘志雄课题执笔:宋利峰 课题组成员:缪琪、蒋杰、董云云 摘要:由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未对足球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学内容教师用书》对足球的教学有了教学计划,但其中的内容已经满足不了我校作为浙江省足球特色学校的足球教学需要。我校组建课题研究组,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归类、分析课标教材,改编与创生各水平游戏。各位教师通过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验证足球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适应性和实效性,修改与完善足球教学内容与方法体系。形成适合我校现阶段不同学段学生足球水平的校本课程《快乐足球》,实现了小学足球校本课程突出快乐锻炼,享受足球的思想,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足球教学校本课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的缘起 对《小学足球教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研究工作,缘起于2006年我校成立足球队开始。由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全称《标准》)未对足球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学内容教师用书》对足球的教学有了教学计划,但其中的内容已经满足不了我校作为浙江省足球特色学校的足球教学需要,以及地方、学校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自主利用、选择与开发等特性,促进了该课题研究的萌发和探讨的不断深化。2012年9月,本课题正式申报长兴县教育科学规划年度研究课题并立项。 一年时间里,该课题得到了我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黄显庭校长经常关注课题进度,为课题的正确研究指出了方向,受到了全校教师的全面配合和热情参与。课题研究在新课程下小学足球教学内容的选编与开发,小学低段(水平一)、中段(水二)、高段(水平三)足球游戏化教学形式与探讨,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尝试。课题组成员始终坚持“理论探索、课程开发、实践尝试、总结提升”的研究思路,全面实施课题研究方案,强化研究过程管理,逐步逐层逐项推进,及时总结与反馈,形成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目前,本课题研究已达到预定的研究目标,完成结题报告和结题各项准备工作。 (二)课题的提出

国内外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20 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对“校本课程开发”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从理论上加以探究。其中,关于我国校本课程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著作主要有,钟启全教授的《现代课程论》(1969)和《课程设计基础》(1998),崔允郭教授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2000),王斌华教授的《校本课程论》等几部力作。 我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也非常重视,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条文,使得校本课程开发有了政策依据,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非常大的价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走向深入,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已不可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多种教育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校本教 材的开发和研究实践这一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以学 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已为广大教师所重视。单一的国家课程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已不可避免地 显现其缺陷,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成为课程研究的新领域。 大家肯定都清楚的记得,早在1996 年6 月份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就明确出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26条规定,其中第十四条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制、结构、内容,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制,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是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官方以行政决策的形式,正式提出“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到2001 年6 月,国务院又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后,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 条,其中,第十六条更进一步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经把三级课程管理当作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大计,看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势在必行之举。 再一点,应该看成是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卓越人才的需要。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的特长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国际上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呈现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趋势。这些都告诉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应该是人尽其才的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潜在能力都能得到发挥的教育。国外在校本课程领域的研究有如下突出的特点:1. 课程开发的过程、程序和环节得到重视, 表明课程开发的实践性特点;2.注重研究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构成课程开发的组成部分;3.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4.任何一种课程开发都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注意课程设计的教育哲学;5.学生、学校、教师、社会等各种需求评价的研究是课程开发的依据; 6.知识的特性,认知方式和学习模式的研究是 课程开发的基础;7.注意不同学段课程开发的不同特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是给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权力和职责,基础上,开发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鼓励学校在认真实施国家课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