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学设计2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2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2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2 石钟山记

苏轼

[教学目标]

1。学习“焉”“是”“得”“相”等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掌握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词类活用等知识。

3。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教学难点]

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苏洵、王安石、欧阳修等宋代文学家的散文,对宋代散文的总体特点已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在学习苏轼的散文《石钟山记》,以进一步加深对宋带散文的理解。二。作者作品与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对下列三组句中划线的词语注音、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1)()

A 彭蠡(li 指鄱阳湖)之口有石钟山焉

B 今以钟磬(qing 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乐器)置水中

C 枹(pao 鼓槌)止响腾,余韵徐歇

D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kong 指声响)焉

(2)()

A 而山上栖鹘(hu 老鹰),闻人声亦惊起

B 磔磔(zhe 鸟叫声)云霄间

C 或曰此鹳鹤(huanhe 一种水鸟)也

D 噌吰(cenghong 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

(3)()

A 则山上皆石穴罅(xia 裂缝)

B 有窾坎镗鞳(tangta 钟鼓声)之声

C 汝识(zhi 通“志”,记住)之乎

D 周景王之无射(she 弓箭名)也

2。朗读下列句子,准确处理好句中停顿。

A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B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C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D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E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补充注释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2。微风鼓浪鼓:振动

3。水石相搏搏:拍击

4。南声函胡函胡:重浊而模糊

5。北音清越越:高扬

6。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歇:消失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临

A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 莅临指导

2。是

A 是说也,人常疑之

B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C 觉今是日昨非

D 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3。得

A 得双石于潭上

B 此余之所得也

C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D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三)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四)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2。今以钟磬置水中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扣而聆之

5。自以为得之矣

(五)朗读第一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体会

1。《水经》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答:《水经》也叫《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3。李渤认为石中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答: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

了什么方法来反驳?

答: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这是驳论据。

六。作业:背诵第一段,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散文。

七。教学后记:第二课时一。背诵复习第一段。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曰因:于是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

1。因

A 因得关所谓石钟者

B 因笑谓迈曰

C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事出有因

2。焉

A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 语焉不详

E 且焉置土石

3。固

A 余固笑而不信也

B 固已怪之矣

C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 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

E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相

A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B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C 则将焉用彼相矣

D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E 苏秦合纵,为六国之相

F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三)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四)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五)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三。分析第二段

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

答:“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得兴尉”。

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

答:深夜泛舟江面。

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

答: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洞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相似。

4。本段写了作者的两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讨论)四。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盖:表原因、目的(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含义1。实

A 自以为得其实

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D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绝

1。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噌吰如钟鼓不绝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事不目见耳闻

2。而言之不详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识之乎?

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

7。长乐王回深父

8。暴秦之欲无厌

(五)分析赏读

1。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3。“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中“此”和“陋者”具体什么?

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翻译背诵全文。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石钟山记》 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陈云兰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等文言知识。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把握本文的写法。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文言知识;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 教学难点: 学习叙议结合、借记游说理的写法;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答疑,引导学生落实文言知识点。(重点环节) (1)指出下列两组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微风鼓.浪枹.止响腾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此独以钟名.,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至莫夜月明 汝识之乎 南声函胡 (3)辨析下列句中“焉”的用法和含义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硿硿焉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与向之噌竑者相应,如乐作焉 (4)下列句式有什么特点? 石之铿然有声者, 古之人不余欺也 得双石于潭上 今以钟磬置水中 三、抓住一“旨”二“疑”三“笑”,梳理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主题。 1、第一段中有两个“疑”字,围绕什么问题质疑?质疑了几个人的观点?为 何质疑? 2、为了解答这个“疑”,作者做了哪些工作?最后找到答案了吗? 3、作者通过释疑,悟出了什么道理(主旨)? 4、文中作者有三次“笑”,你能揣测出每次“笑”的含义及作者的神态吗? 5、小结:文章的思路和主题。 四、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1、比较本文和一般游记的不同,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2、诵读“大石侧立千尺,……或曰此鹳鹤也”,理解文中的环境和景物描写 的作用,再次落实本文的写作特点。 五、拓展探究: 苏轼不迷信前人旧说,实地考察,得出了石钟山是因为“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而得名的结论,但结果被明清的学者推翻了,你怎么看待苏轼的这一行为? 六、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想与练”的四、五题 2、将本文与《石钟山感怀》一文结合阅读,看看两篇文章写法上有何不同? 七、教学反思: 我们的学生是中专生,尤其这个班级全是男生,他们的语文基础差,学习兴趣低,对文言文更是有一种恐惧心理。怎样让他们敢学、想学、乐学,这是我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问题。这节课我想颠覆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代之以学生自学、老师答疑、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思路,运用问题法、探究法、讨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备课研修 2013-04-06 14:24 一.教学要点 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 等常用实词和虚词; 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 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 5.了解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 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6.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7.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 二、教时安排二教时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三苏”苏洵(父)苏轼苏辙(子名与车有

关)“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三、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扫除生字词障碍以及停顿。 蠡(lǐ)枹(fú)铿(kēng)磔磔 (zhézhé)噌吰(chēng hóng)罅(xià)窾坎(kuǎn kǎn)莫(mù)镗鞳(tāng tà)识(zhì)无射(wú yì) 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正音后学生齐读全文。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补充注释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2.微风鼓浪鼓振动 3.水石相搏搏拍击 4.南声函胡函胡重浊而模糊 5.北音清越越高扬 6.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歇消失 (二)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三)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三篇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三篇 【导语】《石钟山记》通过对石钟山的实地考察,探求出山名的由来,反驳了李勃的观点,证实和补充了郦道元的观点,得出:凡事要重视“耳闻目见”,而不可“臆断其有无”这一富于哲理的结论。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 助! 篇一一.教学要点 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等常用实词和虚词; 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 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 5.了解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 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6.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7.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三、教时安排:二教时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作品 1、石钟山简介(由学生读课后注解,教师展示相关图片):此山位于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边的叫上钟山,北边叫下钟山。千百年来,关于名山的来历众说纷纭(风水声如钟;石声如钟;山形如钟)。 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思想家和文学家。“三苏”:苏洵(父)苏轼苏辙(子名与车有关)“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三、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扫除生字词障碍以及停顿。 蠡(lǐ)枹(fú)铿(kēng)磔磔(zhézhé)噌吰(c hēnghóng)罅(xià)窾坎(kuǎnkǎn)莫(mù)镗鞳(tāngtà)识(zhì)无射(wúyì) 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四、整体把握课文;学生分别朗读、回答问题,师生共析;总结课文。 分析课文结构 请生齐读课文,根据以上分析,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质疑--提出对两位古代名人观点的疑问; 第二部分(2.3):察疑--通过实地观察,得出结论.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1考察性的游记 2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三、整体感知 ⒈范读课文 ⒉学生自由朗读,纠正读音 ⒊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⒋质疑解难 ⒌特殊文言现象归纳 ⒍思考:本文三段分别写什么内容?结构有何特色? 明确:议论(1)――记叙(2)――议论(3) ↓↓↓ 质疑――――解疑――――感想 (一)、分析第一段(质疑) ⒈齐读,思考 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作者为什么对二人的说法提出质疑? 明确: ⒉探讨 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为什么? 明确:①对郦说:客观记叙,没有轻率的判断其是非 ②对李说:强调对其说法的否定 二、析第二段(解疑) ⒈苏轼对两人的观点都持“疑”,那么,“中华千古奇音第一山”的石钟山到底是因为什么命名的呢?苏轼是用什么手段来解“疑”的呢? 明确:实地考察 ⒉苏轼的实地考察分几个阶段? 明确: 白天:寺僧演示――“笑”(嘲讽) 两个阶段 暮夜:夜泊绝壁――“笑”(自得) ⒊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有

什么作用? 明确: ① 大石――比喻绘形 栖鹘――直接绘声 阴森可怖-→烘托亲身探访的不易 鹳鹤――比喻拟声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⒋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是什么? 明确: ⒌这一段有两处写到作者的“笑”,这两次“笑”表达了作者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 明确: ①“余固笑而不信也”,这是因李渤的“击石得声”之说本不可信,而一般人却盲目相信,因此觉得可笑。 ②“因笑谓迈曰…”,这是经过惊心动魄的夜探而弄清石钟山命名由来之后的自得的笑。 ⒍小结 这一段行文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波澜起伏,诙谐风趣。清?刘大櫆评:“(苏轼)以‘心动欲还’,跌出‘大声发于水上’,才有波折,而兴会更觉淋漓。钟声二处,必取古钟二事以实之,具此诙谐,文章妙趣,洋溢行间”。 三、析第三段(感想) ⒈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后,悟出什么道理?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明确: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点明主旨:认识事物贵在“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 ② 郦道元→不详 (“叹”之“简”) 士大夫―→不肯 渔工水师→不能 陋者(李渤)―→考击以求得其实 (“笑”之“陋”) 探讨: 李渤真的可笑吗? 明确:不应该,因为他能对郦说指出质疑,并且考证他,得出新的结论,所以苏轼嘲笑他不对。如果这样,后人同样也可嘲笑苏轼,因为他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⒉小结 苏轼通过记述游踪,实地考察,用事实反驳了两种关于石钟山取名的说法,并在第三自然段得出主旨--不要凭主观臆断事物的有无。清?方苞评:“坡公第一首记文”。 四、归纳艺术特色 明确: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五、探讨 ⒈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后人认为,作者的结论也是片面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完整版)石钟山记优秀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课文重点字词及句式。 2.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3.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深沉价值。 教学重点:重点字的词类活用、判断句式、宾语前置句。 教学难点: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深沉价值。 第一课时(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前半部分) 教学目标: 1.熟读第一自然段,掌握第一自然段的重点实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2.明确作者的质疑和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焉、鼓、是、鸣”等词语的意义。 2.掌握省略句等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质疑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提到苏轼相信同学们对他并不陌生,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一说你眼中的苏轼是什么样子的?(……)是的,苏轼,一个如此响亮耀眼的名字,作为苏门之子,他与父亲苏洵一起扬名,甚至可以说是父因子显,光耀列宗;作为一个重情的丈夫,一首不朽的《江城子》令多少人为之潸然泪下;作为兄长,那首我们非常熟悉的为子由而作的《水调歌头》将手足情推向极致,那么作为父亲的苏轼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看来大家对这个不是很了解,没关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石钟山记》中去看一看苏轼是怎样身体力行教育孩子的。 二.文本解读:第一自然段 (一)郦元的观点 1.首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的时候要注意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水经》云,一二读”…….. 明确: (1)纠正读音:彭蠡(lǐ)郦(lì)元钟磬(qìng )铿(kēng)然 (2)提醒学生下列句子的停顿必须注意: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然/是说也 2.好的,在这一自然段中,出现了哪几个人,他们分别是谁? 明确:郦元、李渤、余(苏轼) 3.这三个人,郦道元是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李渤生活在唐朝,而苏轼是北宋文坛最具盛 名的大文豪,究竟是什么事情有那么大的号召力让这三个大人物穿越时空,同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先留一个悬念,现在先来做一件事——翻译。请同学们从左往右依次翻译课文第一句到“而况石乎”这一部分的内容。 (1)《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明确: ①《水经》:魏晋时的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著名的《水经注》就是郦道元对其作的

《石钟山记》详细教案

《石钟山记》详细教案 【目的要求】 1?理解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2?重点掌握鼓”、是”、遗”、得”等实词的用法。总结而”的用法和否定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的规 则。 【课文解析】 注音释义 1?噌吰如钟鼓不绝:鼓,《说文解字》中鼓”除了名词义项即所敲之鼓外,还有动词的义项即以手击鼓之意,引申为敲 击”而噌吰”课本中的解释是形容钟声宏亮,所以如钟鼓不绝”中的鼓应为动词,译为像敲击钟的声音响个 不停。 2?钟磬:(磬,qng,这里指佛教的打击乐器,形状象钵,用铜制成。) 3?臆断:(臆,y )仅凭主观推测来断定。 4?夜泊绝壁下:(泊,b 6,这里是停船靠岸之意;湖泊,£为p Q) 5?穴罅:wuexi ((罅,裂隙) 6?有大石当中流:(当,d a g)有块大石头在水流中间。 7?殆与余同:(殆d d,这里是大概之意;百战不殆,殆的意思为危险”。) 8?汝识之乎:(识zh J这里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应释为知道”。) 9?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饶,r O)(苏轼的)长子,苏迈要到饶州的德兴县去任县尉。 【内容主旨】 本文记录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文中的叙事,议论皆由探寻石钟山命名的来由而发,卒章显志, 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写自己的写作意图。 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段,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第二段解疑,通过实地考察去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属记叙部分。第三段得出结论,即事情如果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不能凭主观臆测去推断它的有无。属议论部分。【写作手法】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一察一?吉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 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这就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一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一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 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 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为因事说理的千古明篇。 【重点语段研读】 第二段:……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竅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竅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分析:这段先写作者有机会去考察石钟山名之来由,非常简洁而直接地切入正题——小童择石而叩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写出李渤之说被世人广泛地接受,而用一个“固”字表明作者对这种不动脑筋的解释的轻蔑。 (固本意为“本来”,这里引申为“自然”,“当然”。)接着写作者暮夜实地考察,又先写环境,描绘出阴森恐怖的气氛,从而让人感悟到探求事情的真相是需要有勇气战胜自己内心的软弱的,同时也点明下一段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的原因。再写心动欲还时有“大声发于水上”,舟人大恐,而作者却一改刚才的胆怯为欣喜——“徐而察之”,再具体写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同时为下文的“叹郦元之简”作伏笔。又用回程中,河中“竅坎镗鞳”的大石与先前“噌吰”的绝壁下的穴罅作比。区别两者的声音不同之处:绝壁下,水石相搏,有共鸣,声音雄浑,故曰“噌吰”;大石中,风水相吞吐,风时有时停,水一吞一吐,“竅坎镗鞳”强调节奏鲜明。反复写声源,用以证实郦道元的说法,推翻李渤的“谬论”。最后作者欣喜的告诉独儿子说“古之人不余欺也”。显然,这里的古之人是指郦道元。此段为破疑而写,在释疑的过程中证明郦说,否定李说。 【解题指导】 一、见【内容主旨】 二、首先从文章的内容讲两篇文章都是游记,并且都不重山水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游褒禅山记》 从游而未尽兴引发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石钟山记》用事实破疑问,提出要重实地考察,及对主观臆断的观点。 所不同的是《游褒禅山记》的结构是典型的游记体结构,先记游,后议论。记游虽简,但游踪很清楚,体现了游记文的一般特征;而《石钟山记》先议论,再记游,后议论。首先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提出质疑,然后通过实地考察去探疑和解疑,最后在解疑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在写法上,也有不同。《游褒禅山记》的议论重在“立”;而《石钟山记》的议论是“立”中有“破”。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三篇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三篇 篇一 一.教学要点 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等常用实词和虚词; 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 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 5.了解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6.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7.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三、教时安排:二教时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结果发现,

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作品 1、石钟山简介(由学生读课后注解,教师展示相关图片):此山位于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边的叫上钟山,北边叫下钟山。千百年来,关于名山的来历众说纷纭(风水声如钟;石声如钟;山形如钟)。 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思想家和文学家。“三苏”:苏洵(父)苏轼苏辙(子名与车有关)“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三、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扫除生字词障碍以及停顿。 蠡(lǐ)枹(fú)铿(kēng)磔磔(zhézhé)噌吰(chēngh óng)罅(xià)窾坎(kuǎnkǎn)莫(mù)镗鞳(tāngtà)识(zhì)无射(wúyì) 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四、整体把握课文;学生分别朗读、回答问题,师生共析;总结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二)了解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实词析疑: 鼓:①乐器。例。噌吰如钟鼓绝。②击鼓;例:一鼓作气。③弹秦。例:令赵王鼓瑟。④鼓动、掀动。例:微风鼓浪。 是:①是。例:问今是何世。②正确。例:辨清是非。③这、这样。例:是说也。所在皆是也。 得:①得到、找得。例:得双石潭上。②能够。例: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③收获。例:此余之所得也。 遗:①遗留;例:先帝之遗德。访其遗踪。②遗失、遗弃。例:得遗金一饼。 鸣:①鸟叫。②一切物体发出声音。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函胡:见注释。 清越:见注释。 徐:慢慢的。与”疾”相反。 适:往。 固:①巩固。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坚决。例:相如固止之。③本来。例:余固笑而不信也。 莫:①不要。例:莫用众人之广议也。②没有谁。例:莫不响震失色。③通暮(m u)例: 莫夜月明。 磔磔:见注释。 罅:见注释。 当①对、向。例:当窗理云鬓。②阻挡。例:豺狼当道。③抵敌。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④在。例:有大石当中流。 向:①去向。例:闻操已向荆州。②从前、刚才。例:寻向所志。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斤:①重量单位。②斧头。例: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提问:这篇就是说跟我们刚学过的《游褒禅山记》有相同之点吗?请说出主要的。(都有记游 的内容,都有相当多的议论成分,”记”和”议”又都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指出:能看出这些相同点,说明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这是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这两 篇文章还有一些不同点,而且是很大的不同。这一点现在先不讨论,但同学们在诵读过程中要认真加以领会。现在请看”预习提示”的第 2 段。 提问:“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这句话是对苏轼的批评吗?(是。)这个批 评是严了一点? 教师作解释后,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一开始不完善是难免的。苏轼的论断被人们承认八百年之久,这是很了不起的。 (二)教师示范背诵全文和学生齐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背诵的过程中给难字注音,并认真品味每句话的语气。 教师背诵完毕,出示小黑板,再次正音: 蠡(I I)枹(f u)铿(k eng)磔磔(zh?zh?)噌吰(ch eng h m g)罅(xi a)竅坎(ku an kan)莫(m d)镗鞳(t m g t a)识(zh 1)无射(w u y 1) 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正音后学生齐读全文。 (三)划分结构的探究主旨。 说明:本文说的是石钟山命名的来由,文中的叙事因此而发,言论也因此而发,用的是卒章显志的写法,全文的结构都是为“显志”服务的。作者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说得十分明白,首先抓住作者的“志” ,全文结构就可以一目了然。据此,这五项内容拟采用“倒析法”,也就是从最后一段着手分析,先探究文章主旨。这种分析是纲要式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个统率全文的初步概念,然后在诵读过程中逐步加深体会。

《石钟山记》教学实录

《石钟山记》教学实录 备课研修 2013-04-06 22:18 执教者史建筑 北京市11中学 环节一整体把握,确定方向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本第四单元——体悟山水神韵中苏轼的《石钟山记》。(板书石钟山记苏轼) 师苏轼是什么人?他的这篇文章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上面的注释①,思考上面的问题。 (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并提示学生看书时注意力要集中,要善于发现问题) 师看完了吧?大家请举手回答问题。 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宋神宗元丰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经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下此文。 师大家看到本文的题目,会想到这篇文章是一篇什么文章? 生本文是一篇记游性的文章。

师记游性的文章,我们把你的说法改一下,把“记游”改为“游记”好不好? (生点头同意) 师人们对这篇文章的定性说法不一,有的人认为是游记,有的人认为是碑记。说它是游记,但又不是一般的游记,而是通过记游来解读道理。大家想一下这篇文章中直接描写游历细节的文字是哪些? 生第二段。 师对,那我们就先看文章的第二段。大家从第二段中的“至莫夜月明”看到本段的结束。 (师巡视,并指点学生结合课本的注释和工具书解决个别的字词,通晓文意) 环节二中心开花,具体鉴赏 师大家读完了吧?谁来读一下这段文字? (生读第二段,师纠正读音和句读) 师下面我来读一下课文,大家跟着我读,要注意句子的停顿和生字词的读音。 (师领读,学生跟读) 师下面大家自读这一段,读时要读出起伏,展现情境。 (生自读。师巡视并指导学生)

师请同学们找出这一段文字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或者需要研究的重点句子,交流讨论。 (生自主寻找词句,小组交流讨论) 师大家准备好后,各学习小组可以派代表发言。 生“舟行适临汝”中“舟”是名词作状语。“大声发于水上”是状语后置句。 师这位同学找的点很好,哪位同学还有新的发现。 (生仔细看课文,师指导看一下文中的句子的语序哪些和现代汉语不同) 生是“古之人不余欺也”。 师那它是什么句式? 生宾语前置句。 师大家记下一句话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需要前置。句子中“欺”的宾语应是“余”,前面有否定词“不”,所以将“余”前置。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师板书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代词“之”在此作宾语,在文言否定句中则需要前置。 师除去字词、句式以外,大家再找一下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生思考) 生1“舟人大恐”中的“大”,“徐而察之”中的“徐”,形象地表现了舟人当时的表情和他们亲自考察时的小心翼翼。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2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2 石钟山记 苏轼 [教学目标] 1。学习“焉”“是”“得”“相”等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掌握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词类活用等知识。 3。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教学难点] 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苏洵、王安石、欧阳修等宋代文学家的散文,对宋代散文的总体特点已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在学习苏轼的散文《石钟山记》,以进一步加深对宋带散文的理解。二。作者作品与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对下列三组句中划线的词语注音、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1)() A 彭蠡(li 指鄱阳湖)之口有石钟山焉 B 今以钟磬(qing 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乐器)置水中 C 枹(pao 鼓槌)止响腾,余韵徐歇 D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kong 指声响)焉 (2)() A 而山上栖鹘(hu 老鹰),闻人声亦惊起 B 磔磔(zhe 鸟叫声)云霄间 C 或曰此鹳鹤(huanhe 一种水鸟)也 D 噌吰(cenghong 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 (3)() A 则山上皆石穴罅(xia 裂缝) B 有窾坎镗鞳(tangta 钟鼓声)之声 C 汝识(zhi 通“志”,记住)之乎 D 周景王之无射(she 弓箭名)也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高二语文教案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高二语文教案 石钟山记 苏轼 [教学目标] 1.学习“焉”“是”“得”“相”等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掌握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词类活用等知识。 3.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教学难点] 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苏洵、王安石、欧阳修等宋代文学家的散文,对宋代散文的总体特点已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在学习苏轼的散文《石钟山记》,以进一步加深对宋带散文的理解。 二.作者作品与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对下列三组句中划线的词语注音、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1)() A 彭蠡(li 指鄱阳湖)之口有石钟山焉 B 今以钟磬(qing 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乐器)置水中 C 枹(pao 鼓槌)止响腾,余韵徐歇 D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kong 指声响)焉 (2)() A 而山上栖鹘(hu 老鹰),闻人声亦惊起

石钟山记优秀教案复习过程

石钟山记优秀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课文重点字词及句式。 2.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3.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深沉价值。 教学重点:重点字的词类活用、判断句式、宾语前置句。 教学难点: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深沉价值。 第一课时(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前半部分) 教学目标: 1.熟读第一自然段,掌握第一自然段的重点实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2.明确作者的质疑和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焉、鼓、是、鸣”等词语的意义。 2.掌握省略句等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质疑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提到苏轼相信同学们对他并不陌生,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一说你眼中的苏轼是什么样子的?(……)是的,苏轼,一个如此响亮耀眼的名字,作为苏门之子,他与父亲苏洵一起扬名,甚至可以说是父因子显,光耀列宗;作为一个重情的丈夫,一首不朽的

《江城子》令多少人为之潸然泪下;作为兄长,那首我们非常熟悉的为子由而作的《水调歌头》将手足情推向极致,那么作为父亲的苏轼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看来大家对这个不是很了解,没关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石钟山记》中去看一看苏轼是怎样身体力行教育孩子的。 二.文本解读:第一自然段 (一)郦元的观点 1.首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的时候要注意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水经》云,一二读”…….. 明确: (1)纠正读音:彭蠡(lǐ)郦(lì)元钟磬(qìng )铿(kēng)然(2)提醒学生下列句子的停顿必须注意: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然/是说也 2.好的,在这一自然段中,出现了哪几个人,他们分别是谁? 明确:郦元、李渤、余(苏轼) 3.这三个人,郦道元是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李渤生活在唐朝,而苏轼是北宋 文坛最具盛名的大文豪,究竟是什么事情有那么大的号召力让这三个大人物穿越时空,同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先留一个悬念,现在先来做一件事——翻译。请同学们从左往右依次翻译课文第一句到“而况石乎”这一部分的内容。 (1)《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明确:

石钟山记优秀教案

27 石钟山记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2. 理解线索与结构; 3. 学习叙议结合,借记游说理的写法; 4. 理解主旨,学习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 5. 背诵第二段中的“舟泊绝壁”部分。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2. 学习叙议结合,借记游说理的写法; 3. 学习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 【教学难点】本文是一篇带有考察性质的游记,具有驳论文的特点,二者的有机结合及其叙议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石钟山简介:学生读文注,教师播放图片:此山位于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边的叫上钟山,北边叫下钟山。千百年来,关于名山的来历众说纷纭(风水声如钟;石声如钟;山形如钟)。 二、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着名思想家和文学家。 “三苏”:苏洵(父)、苏轼、苏辙(弟);“唐宋八大家”:“韩柳三苏王曾阳” ,分别是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其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其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题材广泛,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 一生仕途不顺,道路坎坷,但他胸怀宽广,爱国爱民。本文是他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石钟山后写的。 三、初读感知 1.字词 蠡(I 1)郦(I i)罄(q ing)桴(f u)铿(k m g) 硿(k e g)莫夜(m u)栖鹘(h u)磔(zh e)鹳鹤(gucn)噌吰(c m g h印g)穴罅(xi c)竅坎镗鞳(ku d n k ? t mg t C)汝识之乎(zh i)无射(y i) 2. 熟读课文 四、翻译 第一段: 重点词语: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体现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1. 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2.了解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教师自己的亲身经历入:去浙江驴行的经历。涉溪、桥降、攀瀑,需要什么精神——探索精神。 教师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一开始不完善是难免的。苏轼的论断被人们承认八百年之久,这是很了不起的。 二、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1.词类活用 2.句式 三、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1.第一段写什么内容?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 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 第二层,提出六朝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说明“水石相搏”之说难以取信于人。 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 2.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为什么对郦道元的说法“人常疑之” 对李渤的说法“余尤疑之”?(用课文原话回答) 第一问: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浮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第二问: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3.第二段写什么内容?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元丰七年……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第二层(“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写访问寺僧。 第三层(“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

石钟山记学案教案

石钟山记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者、石钟山。背诵课文。 2.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学习课文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揣摩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作者反对臆断、亲自考察的精神。明白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三苏”:苏洵(父)、苏轼、苏辙(子名与车有关)。“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3、完成《导学》预习自测并把相关知识点落实到课文。 4、《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5、实词析疑: 鼓:①乐器。例。噌吰如钟鼓绝。②击鼓;例:一鼓作气。③弹秦。例:令赵王鼓瑟。④鼓动、掀动。例:微风鼓浪。 是:①是。例:问今是何世。②正确。例:辨清是非。③这、这样。例:是说也。所在皆是也。 得:①得到、找得。例:得双石潭上。②能够。例: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③收获。例:此余之所得也。遗:①遗留;例:先帝之遗德。访其遗踪。②遗失、遗弃。例:得遗金一饼。 鸣:①鸟叫。②一切物体发出声音。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徐:慢慢的。与”疾”相反。 适:往。 固:①巩固。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坚决。例:相如固止之。③本来。例:余固笑而不信也。 莫:①不要。例:莫用众人之广议也。②没有谁。例:莫不响震失色。③通暮(mù)。例:莫夜月明。磔磔:见注释。 罅:见注释。 当①对、向。例:当窗理云鬓。②阻挡。例:豺狼当道。③抵敌。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④在。例:有大石当中流。 向:①去向。例:闻操已向荆州。②从前、刚才。例:寻向所志。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斤:①重量单位。②斧头。例: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6、课文第一段知识点预习(“:”为解释及其用法,括号为注音)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

石钟山记教案2

石钟山记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2.了解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想 过去的教学经验证明,将本文当作游记来讲是讲不好的,将苏轼此举上升到“实践精神”,也显得不甚恰当。本文是一篇考察记,开头说作者对郦说和李说的怀疑,正是交代考察的缘起;中间记“游程”也是先访寺僧,后游绝壁,这是为考察目的而安排的;待到考察目的已经达到,便不再提游览之事,而着重抒发议论。按照考察记的要求来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才会显得顺理成章。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余方心动欲还……古之人不余欺也”这一部分。突出这个重点,可以带动文章的全局。 对“预习提示”中“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一句要作点解释——苏轼是在六月江水上涨之时去的。不可能看出山形。要防止学生因此引起思想混乱。 本课拟用三课时教读,安排如下: 第1课时:完成练习第一题,诵读第1段。 第2课时:诵读第2段,完成练习第二题。 第3课时:诵读第3段,总结全课。向课外延伸:学生自读俞樾文章(《春在堂随笔》第七卷第17条)。 [说明]练习第三、五两题已在总结课上处理,第四题删去,有关翻译的练习拟放在高中二年级进行。 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看课文一遍。 2.比较下列各组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然后朗读全文,要读出语气。 3.划分本文结构。准备口答练习第一题。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这篇课文跟我们刚学过的《游褒禅山记》有相同之点吗?请说出主要的。(都有记游的内容,都有相当多的议论成分,“记”和“议”又都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指出:能看出这些相同点,说明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这是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些不同点,而且是很大的不同。这一点现在先不讨论,但同学们在诵读过程中要认真加以领会。现在请看“预习提示”的第2段。 提问:“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这句话是对苏轼的批评吗?(是。)这个批评是不是严了一点? 教师作解释(内容见“教学设想”)后,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一开始不完善是难免的。苏轼的论断被人们承认八百年之久,这是很了不起的。 二、教师示范背诵全文和学生齐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背诵的过程中给难字注音,并认真品味每句话的语气。 教师背诵完毕,出示小黑板,再次正音: 蠡(lǐ)枹(fú)铿(kēng)磔磔(zhézhé) 噌吰(chēnghóng)罅(xià)窾坎(kuǎnkǎn) 莫(mù)镗鞳(tāngtà)识(zhì)无射(wúyì) 指出哪些是通假异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正音后学生齐读全文。 三、划分结构和探究主旨。 [说明]本文说的是石钟山命名的来由,文中的叙事因此而发,议论也因此而发,用的是卒章显志的写法,全文的结构都是为“显志”服务的。作者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说得十分明白,首先抓住作者的“志”,全文结构就可以一目了然。据此,这一项内容拟采用“倒析法”,也就是从最后一段着手分析,先探究文章主旨。这种分析是纲要式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个统率全文的初步概念,然后在诵读过程中逐步加深体会。

石钟山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石钟山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点 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 /而/焉" 等常用实词和虚词; 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 后置句; 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 5.了解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将议论/记叙/描 写/抒情 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6.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7.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 二、教时安排:二教时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 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他进行 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 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 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

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 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 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思想家 和文学家。“三苏”:苏洵(父)苏轼苏辙(子名与车有关)“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 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 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 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三、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扫除生字 词障碍以及停顿。 蠡(lǐ)枹(fú)铿(kēng)磔磔(zhézhé)噌吰(chēnghóng)罅(xià)窾坎(kuǎnkǎn)莫(mù)镗鞳(tāngtà)识(zhì)无射(wúyì) 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正音后学生齐读全文。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补充注释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